幼儿的生活制度

2024-05-28

幼儿的生活制度(共6篇)

篇1:幼儿的生活制度

1、全园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幼儿园作息时间,按一日生活各环节,准时开展各项活动。

2、保证幼儿每天至少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其中包括体育活动和自由活动。

3、保证幼儿每天有充足的游戏(区域)活动时间。

4、除每日安排的饮水、如厕外,允许幼儿根据需要喝水和排便。

5、各项活动过渡自然,减少不必要的排队和等待。

幼儿园作息时间安排

7﹕40——8﹕30                                     入园、晨检、自主性活动

8﹕30——9﹕00                                      早操、晨间锻炼

9﹕00——9﹕30                                     学习活动

9﹕30——10﹕00                                    户外游戏活动

10﹕00——10﹕20                                生活活动(饮水、如厕等)

10﹕20——10﹕50                                学习活动

10﹕50——11﹕00                                餐前活动

11﹕00——11﹕45                               午餐

11﹕45——11﹕55                               餐后散步

12﹕00——14﹕30                              午睡

14﹕30——14﹕50                               入园、午检

14﹕50——15﹕20                              游戏、区域活动

15﹕20——15﹕50                              生活活动(午点、饮水、盥洗等)

15﹕50——16﹕20                             户外活动

16﹕20——16﹕50                              学习活动

16﹕50——17﹕10                              离园游戏活动

篇2:幼儿的生活制度

合理的生活制度是保证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根据我园收的幼儿的生理特点,特定出我园幼儿的生活制度。

(一)、将儿童一日生活的主要内容如睡眠、进餐、活动、游戏和学习等每个生活环节的时间、顺序、次数和间隔给予合理的安排。

(二)、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正常情况下,儿童每天保证不少于2小时户外活动。其中有组织的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

(三)、进餐时间不少于20分钟,不提前和延迟开饭时间。

(四)、午睡保证不少于2个小时。

(五)、集体教育活动每日小班15—20分钟,大班30分钟左右。

(六)幼儿可根据需要随时喝水。

(七)、教师对各班儿童执行一日生活制度的情况进行有目的地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

胡契山小学幼儿园健康检查制度

幼儿园所应建立和健全健康检查的制度。健康检查的对象应包括新人园的幼儿、在园的幼儿以及教师。

一、幼儿的健康检查

对幼儿进行定期的和不定期的健康检查,可以了解到每个幼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健康状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的成长,同时,对疾病也可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和早治疗。(一)人园前的健康检查

即将进入幼儿园所生活的幼儿,在入园前必须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以鉴定该幼儿健康情况,预防将某些传染病带入到幼儿园中;而且,入园前的健康检查还能为幼儿园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每名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以及健康状况提供重要的资料。幼儿入园前健康检查的主要内容:

(1)了解幼儿的疾病史、传染病史、过敏史、家族疾病史等。(2)检查幼儿当前的生长发育与健康状况,如:身高、体重、胸围、头围、心肺功能、视力、听力、皮肤、牙齿的发育、脊柱的发育、血红蛋白、肝功能等。

(3)了解幼儿预防接种完成的情况等。

幼儿入园前的健康检查,通常是在当地卫生院所进行,幼儿入园前的健康检查,只在一个月内有效。入园晨检 晨检是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这一环节,不仅可以及早发现疾病,而且,对于一些不安全的因素,也可以及时加以处理。同时,也能了解到幼儿在家庭中的生活情况,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做好当日的工作以及密切家园的联系。

幼儿晨检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是:一摸、二看、三问、四查。“一摸”是指摸摸幼儿的前额部位,粗知幼儿的体温是否正常,摸摸幼儿颈部淋巴结是否肿大;“二看”是指认真查看幼儿的咽喉部位是否发红,观察幼儿的皮肤、脸色以及精神状况等有无异常;“三问”是指询问一下家长,幼儿在家里饮食、睡眠、排便等生活情况;“四查”是指检查幼儿有无携带不安全的物品到园内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晨检中如果发现幼儿有身体不适或疾病迹象,应劝说家长带幼儿去医院检查,或暂时将该幼儿隔离,请卫生室医生进一步检查,然后再确定是否入班。

二、教师的健康检查

为了保证幼儿的健康,幼儿园的教师在进入幼儿园工作以前,都必须进行严格的健康检查,健康检查合格者方能进入到幼儿园中从事工作。每年还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除了一般性健康检查以外,还包括胸部X光透视、肝功能、阴道霉菌和滴虫以及淋病、梅毒等项目的检查。健康检查不合格者,应立即调离或暂时离开工作岗位;有些疾病待痊愈后,持有关的健康诊断证明方可恢复工作。胡契山小学幼儿园家长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工作指针,严格遵循、贯彻《纲要》所提出的:“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进一步树立“服务第一、质量至上”的观念,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努力提高办园声誉,办好家长满意的幼儿教育。

二、工作目标:

1、努力营造家园合力的教育环境,提高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家园关系的亲密度和融洽度。

2、结合本园家长的实际,找准切入点,提高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参与度,丰富活动内容与参与方式,办好家长学校。

3、增强对家庭、社会的服务功能,明确服务意识,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三、具体措施:

(一)更新观念,转换角色,营造家园合力的教育环境

新的课程互换新的教育,我们教师必须用《纲要》的新理念引领我们反思过去的工作,尽快完成角色转换。第一,真正把家长工作作为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坚决抓好落实。要建立健全幼儿园家长工作制度,学期末将家长工作列入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真正使家长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第二,要把家长和教师作为共同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来看待。在共同教育幼儿的问题上,双方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合作,真诚沟通,同心同德完成育儿的使命。第三,在家园沟通问题上,教师要切实树立为家长服务的思想,把家长作为平等的合作伙伴,真心实意做家长的朋友,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切实帮助家长解决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要换位思考,对家长产生的急躁情绪及冲动要冷静思考,学会体谅。只要我们态度诚恳,方法得当,就一定能赢得广大家长的拥护、支持。相信通过老师的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家园共育新天地。

(二)注重家长工作的实效性

家长工作必须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目前,家园合作尚不够深入,较多地停留在表面。表现在家长虽然每天进入幼儿园,进入班级,但来往的多、参与的少;间接参与较多、直接参与不够,尤其是很少深入到幼儿园教育过程的深层次紧密配合课程。为此,幼儿园的家长工作应让家长深入教育过程,并将之与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改善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本学期,将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家园路路通等途径,切实提高家长工作的实效性。

(三)善于做个别家长工作

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不同,孩子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家长的素质、教养水平也大相径庭,因此教师做家长工作,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也要象教育幼儿一样“因入而异”,根据家长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素质,采用不同措施。同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透过幼儿的情感、态度、言行,察觉到家长在教育上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化家长工作,继续做好家访工作,做好家访记录,特别是新生首次家访。

(四)开辟家园合作的有效途径

1、办好家长学校

幼儿园的家长学校是系统地开展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家教能力和家教质量、树立正确成才观的有效途径。办好家长学校,首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只有在全面调查了解,掌握家长的“所想、所需”的基础上方能有效地办好家长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遵循尊重家长、区别对待、双向反馈的原则。本学期,我园将根据家庭与孩子的不同类型,根据家长的需要,以年级组为单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家长授课活动。大、中、小班授课内容分别为:幼小衔接工作、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卫生保健知识。

2、家长开放日活动

家长开放日活动是我园的老传统。家长通过观摩可以从中具体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可亲眼看到自己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现,得知孩子的发展水平及与伙伴交往的状况,特别是可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与同龄幼儿相比较中显示出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有助于家长深入了解孩子,与教师合作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同时,家长在观摩与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还可以观察到教师教养态度、教养方法、技能。但是,对家长的参与活动,教师要作必要的引导,告诉家长活动看什么,怎么看。比如要着重看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看孩子怎样与同伴相处,看孩子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不要总是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作横向的攀比,以免产生消极的后果。本学期将举行全园性开放活动。

3、家长助教

探索家长助教是我们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的又一项举措。我们要求教师就家长的兴趣、特长、工作性质等进行全面调查。根据家长的特点,邀请某些家长到幼儿园当“老师”,设计组织活动,使家长教育资源犹如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注入到幼儿园教育工作中。

4、家长园地

本学期,我们将重视各种宣传工作,拓展原有家长园地版面,鼓励教师根据班级、家长以及教学的需要设计新颖的家长园地,形式多样,突出新意,增加互动内容,办出特色和品位。其中“互动内容”主要是根据班级幼儿实际情况提出各种家庭教育热点问题,再有针对性地吸引家长积极参与讨论,并将好的文章张贴在联系栏中,实现家长教育家长的目的。

胡契山小学幼儿园家长工作总结

一转眼一个学年又过去了,在这一年里,我们在家长的热心帮助及大力支持下,班级工作得到顺利开展,结合一学年开展的家长工作情况,现将本学年家长工作总结如下:

一、办好家长园地,使家长清楚地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工作。

为了使家长了解幼儿园教学工作及需家长配合的事项,共同搞好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利用家长接送时间,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商讨教育方法。

我们充分利用家长接送时间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双方共同商讨教育方法,让家长与老师互相了解孩子在园在家的表现。为了提高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我们在园开设相应的课程,开设相应的活动。如放手让幼儿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有些对孩子来说虽然困难,但我们还是坚持让孩子自己动手,教师只在旁观察帮助。家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在家也鼓励孩子做些自己能做的小事儿,同时也坚持了“放手” 的原则,尽力使自己 “做个旁观者”,让孩子自己动手。在培养责任心这一方面,家长也尽力配合幼儿园,什么事都引导孩子自己去完成,为了让孩子更健康的发展成长,我们还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与家长协商,共同解决问题,并请个别家长将自己的教育经验介绍给大家,互相取经,共同教育好孩子,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三、根据园、及个别幼儿的情况及时家访,了解原因。

每个班总有几个调皮的孩子或很难接近的家长,我班也不例外,碰到了这样的孩子,我们作为教师总是耐心的引导,教育不怕麻烦,及时地进行家访,向家长了解这些孩子在家地情况及家庭环境地影响,以便针对性地教育,使每一位孩子都能快乐地成长,有机会给孩子介绍在园的种种情况并请家长配合教育,同时让孩子感觉到家人和老师对她的爱,从中得到补偿。

这一年来,家长给予我们的帮助配合有无数,正因为有了这些家长热情的支持与帮助、配合,才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不少的进步。

家长学校工作制度

为全方位教育学生,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的功能,特成立家长学校。制定如下制度:

一、领导机构 家长学校校长:李改芹 组织委员:吕广从

授课教师:家教成功的典型家长

二、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

1、每学年3-4次

2、授课采取座谈方式进行。

3、授课内容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而不同,具体由园长及幼师协商而定,并组织实施。

4、每次授课以全园为单位。

三、纪律制度:

1、准时到校上课,不迟到、早退。

2、有事请假,不无故缺席。

3、专心听讲,不开小差。

家长会制度

一、每学期召开一到二次家长会,时间约选在开学初第一个月或学期末。

二、家长会由学校统一组织召开。

三、家长会前幼儿园园长及老师要备好课,把家长会上的发言提纲准备好,对各生的情况要向家长全面介绍。

四、教师要参加家长会。

五、黑板要布置好欢迎词。

胡契山小学及幼儿园传染病管理制度

学校入群聚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青少年由于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年龄,一旦发生,极易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必须高度戒备地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按照《中华入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现将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有关要求规定如下:

一、落实组织领导,强化单位及一把手责任制

1、健全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学校主要领导负总责,确保认识到位、职责到位、检查到位、奖惩到位。

2、建立“群防群控、盖边沉底”的工作网络,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积极性。

二、落实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3、学校要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健康教育课。

4、充分利用板报、手抄报、红领巾广播站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和社会公共卫生的责任感。

5、教育学生做到“四勤”、“四不”、“一报告”。即:勤洗手脸、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不随地吐痰、不喝酒抽烟、不共用毛巾、不要过度紧张和疲劳;发现传染病可疑者立即报告。

6、学校根据传染病流行季节的特点,每年至少集中开展两次以预防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卫生宣传教育。学校还应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宣传传染病预防知识,以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三、落实学校卫生制度,依法治校常抓不懈

7、学校健全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学生晨检及定期体检制度;重要场所定期消毒制度;课堂、公共场所卫生清扫制度;个入卫生清洁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

四、落实“四早”措施,确保疫情预防和控制无漏洞、无死角

8、早发现。小学、幼儿园要坚持晨午检制度并保持经常化。由班主任对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特别是请病假的学生应及时查明病因。

9、早隔离。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确保其他学生不与之接触。根据传染病类型和传染性强弱,必要时对与病入接触的入员进行相应隔离。

10、早报告。在确认疫情的第一时间内报当地疾病控制中心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并按照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要求做好疫情的登记、分析和整理工作。

11、早治疗。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应根据不同类型传染病,及时将病入送定点医院隔离治疗或在家隔离治疗,同时在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对病入所在场所进行终末消毒。

五、改善学校卫生条件

12、学校卫生条件好坏,直接影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13、保证疫情发生时有足够的消毒、防护用品。

六、落实应急预案,确保突发事件处置有序高效

篇3:幼儿的生活制度

一、“生活世界”的核心理念

(一) 人的主体地位为其基础核心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蕴含着心物关系, 他指出, “生活世界”并不是“物理世界”意义下的“活的自然界”, 而“我生”“我在世界中”, 实质是“我在自然中”“我在他人中”, 以及“我‘生’在其中”。[2]可见,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特别强调人活着的、“生着”的意义。离开了人, 所谓的“生活世界”也会沦落到心物分离的“物理世界”“死的世界”的地步。“生活世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 它的中心是人, 是人的生存与人生价值。“生活世界”与“世界”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的存在、人的生成、人的实践、人的地位的突显。[3]儿童是未成熟的人, 是孕育着一切发展可能性的人, 是具有儿童年龄特征的人, 是教育之中的人, 儿童也是“生活着的人”。生活是儿童的存在方式, 是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在儿童的生活世界中, 理应体现生活是儿童存在的本质, 以此才能彰显儿童的主体地位。

(二) 亲身体验为其存在方式

马克斯·范梅南在《生活体验研究》一书中指出:“生活世界, 即我们的生活体验世界。教育的意义必须到教育的实际生活中去寻找, 因为如果我们将种种假设和给定的意义都搁置起来的话, 所剩下的就只有教育学的生活的体验了。”[4]胡塞尔则认为, “生活世界”是那个“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经验到的世界”。[5]狄尔泰认为, 生活体验置于精神如同呼吸之于身体:“正像我们的身体需要呼吸一样, 精神也需要在情感生活的回应中实现并扩展其存在。”[6]对于人们而言, 生活世界是真实的, 而不是虚幻的, 是人们可以感知并体验到的存在。儿童的生活世界同样也是可触摸、可感知、可体验的真实世界, 因此儿童是以获得直接经验的方式来建构自己的世界的, 只有那些能够让儿童直接参与体验的方式呈现的学习内容才能进入儿童的生活世界, 使其在儿童积极的操作和探索、体验等过程中被有效地接受。然而在真实的幼儿园活动中, 那些脱离儿童的生活体验的学习内容, 教育者大都采用灌输式的方式强行“植入”儿童的生活中, 这正是我们如今所诟病的教育方式。

(三) 交互共同体为其内在需要

哈贝马斯从交往过程的参与者大致相互理解的角度, 把生活世界作为“交往行为始终运行于其中的视域”。[7]进一步说, “生活世界似乎是言说者和受听者在其中相遇的先验场所;他们能够在其中交互地提出要求;以至他们的表达与世界相互协调;他们能够在其中批判和证实这些有效性要求, 排除不一致并取得认同”。[8]由于先天的遗传素质以及后天的社会环境的不同带来了每个人在认知方式、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 因此, 每一个人在交互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色彩, 而生活世界的生命力就在于从每一个自我的生成走向众多自我的源源交互。而交互主体间的平等对话有助于形成真正的交互、真正的理解, 从而成为生活不断向前的推动力。那么, 在儿童的生活世界中, 由于儿童个体间有着相同的年龄、共同的兴趣和一致的愿望, 往往容易形成广泛的交互群体。但是, 在儿童与成人之间则不易建立, 因为儿童与成人在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知识经验上有着很大的差距, 成人往往凭借自身的成熟优势在这个共同体中扮演“独裁者”, 儿童的未成熟特征便使其成为“独裁”对象。

二、班级“制度化生活”的现实反思:与儿童“生活世界”的疏离

“制度化”一词最初来自伯格和卢克曼 (Berger and Luckmann) , 他们在《社会实体的建构》 (1967) 一书中将“某类演员将其习惯性行为类型化”称为“制度化 (institutionalization) ”。[9]制度化可以宽泛地解释为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人担负起社会期望的过程, 即个人进行角色认可及角色扮演的过程。[10]班级生活制度化意味着:作为社会组织的班级将生活在其中的个人的行为不断地赋予社会角色意义的过程。于是,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 幼儿园班级生活制度化, 即指幼儿园根据儿童教育目标, 在有意或无意之中予儿童生活以“制度化”的影响的过程。[11]简而言之, 就是使儿童生活在一个制度化的“社会”———班级中, 使其养成相应的组织意识、规范意识, 并约束自己的行为, 与群体生活要求的社会角色规范保持一致。我们把儿童在群体生活制度及常规规范下的一种程式化、组织化、角色化的生活事实, 称为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

胡塞尔将我们存在于其中的世界分为“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在儿童教育中也同样存在着两种世界, 一种是“生活世界”, 即日常生活形态中普遍的儿童教育世界。另一种是“规范世界”, 即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了的儿童教育世界。从幼儿园班级生活来看, 儿童首先是处于真实、直观、可触摸的生活世界之中, 在班级这个大舞台上, 儿童的生活世界充满着游戏、交往、文化和儿童的生活事件。而班级作为一个社会组织, 每一位儿童成为群体中的一员, 不能仅仅沉湎在日常、直观的生活世界之中, 他们应遵守一定的制度与规范以维持班级生活正常开展, 从这个意义上看, 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是儿童真切处于的“规范世界”。它的产生原本是为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高效地推进儿童教育, 并去除“生活世界”中不合理的教育成分。但是, 随着“规范世界”的逐渐完善与成熟, 它却离儿童的“生活世界”越来越远, 根据“生活世界”的核心理念,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儿童主体地位的失落

儿童的生活世界是儿童生活于其中的, 是儿童可以直接感知的, 是自然的、直观的、奠基性的环境, 是夹杂着自己的本性、自己的尺度、自己的机制看待自然存在的生存场域。[12]这实质上就意味着在教育中我们要确立儿童的主体地位, 尊重儿童的生命。但是, 在幼儿园中, 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情况发生, 儿童离开教师的指导与安排就无所事事, 或者遇到一些分明很简单的问题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而请示老师。例如:“老师, 我可以玩娃娃家吗?”“老师, 我可以用彩笔吗?”“老师, 我想尿尿。”“老师, 我吃好了。”对于类似这种独立性差、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的现象, 教师往往归咎于儿童“不开窍, 胆子太小”, 其实这是儿童主体地位失落的见证。造成这种局面, 规则与制度难辞其咎。因为儿童已经习惯在教师的计划与安排下生活, 为了确保自身安全, 儿童需得到教师的同意使得自己的行为限制在规则以内。一旦教师给予开放和自主的机会, 那些习惯于被管制的儿童反而不安起来或者表现出无所事事。此时的儿童已经听不见自己“内部的呼声”, 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缺乏了对生活的自主性。虽然班级的生活制度及常规的建立, 是集体保教的需要, 无论对于班级正常保教秩序, 还是对于儿童社会性发展本身, 其都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但是, 过多、过细、整齐划一的规则, 对于需要自由、活泼成长空间的儿童来说, 无异于像“牢笼”一样圈住了他们的手和脚, 极大地遏制了儿童主体性的发挥。班级成为了制度筑就的樊篱, 生活于其中的儿童被管制起来, 他们的自我陷入了迷途;他们的主体性及创造性逐步沦丧;他们的童心、童真、童趣逐渐消逝在程式化的、充满各种规则与惯例的班级生活中, 他们生活于同龄人群中, 却在与自己的生活世界疏离;他们变得越来越不像他们自己。这是班级制度化生活的悲哀。[13]

(二) 儿童体验过程的缺失

儿童特有的身心发展特征及儿童生活内容的整体性, 决定了他们要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来感知周围的事物, 并需要对其加以理解和内化, 而这样的体验方式必定是整体不分割的。体验强调的是个体的亲身经历, 强调的是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参与活动和生活积累, 因为只有亲历亲为, 才能形成一定的经验。《指南》中也提到“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14]在幼儿园班级中, 教师出于工作之便, 往往花较多时间来强调规则, 要求儿童“带着耳朵来而不是嘴巴来”;“只许眼睛看, 手不准动”;“安安静静地听老师讲”等。为了防患于未然, 教师在户外活动或自由游戏前, 通常要求“不准到处乱跑” (限定儿童活动范围) ;“不准玩沙玩水” (限定儿童活动内容) ;“不准动手动脚” (限定儿童活动方式) ”。由此看出, 一方面, 那些或是出于保证安全与维持秩序的既定的常规和规则制约着儿童的行为方式, 割断了儿童体验生活的整体性, 剥夺了儿童的体验过程, 在儿童与其生活世界中人为地制造了一堵隔墙, 一旦儿童表现出探究事物的欲望, 便会被扼杀在这所谓“制度化”的摇篮里。另一方面, 教师往往简单地将规则理解为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需要掌握的客观知识, 通过与传授其他知识一样的手段将规则作为一种外在的要求灌输给儿童并要求儿童必须遵守, 但是儿童却很难体会到这些规则和他们自身的需要有何关系。试想一下, 禁止儿童自己端粥、端汤, 儿童又怎能学会正确的“端法”呢?不允许儿童采摘、捡拾树叶, 儿童又怎能认识自然呢?因此, 这样的制度化班级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阻碍儿童亲身体验———“生活世界”的存在方式的实现。

(三) 师幼交互共同体的破坏

交互共同体的形成有助于人们在生活世界中不断地自我完善。真正的交互共同体是无条件接纳其成员的, 因而是一个安全的环境;它努力实现共同的目标, 因而是一个意义创造的空间;它平等面对个体的意见, 因而是一个充分表达的平台;它提供的自由表达会得到同样自由的回馈与挑战, 因而这还是一个需要承担责任的区域。[15]我们将镜头聚焦, 来看看现实中的师幼互动处于怎样的状态。

幼1:老师, 我还没有画完呢。

师:时间已经超过了。

幼2:老师, 我洗完了。

师:洗完了?去坐着等吃饭。

幼3:老师, 我要尿尿。

师:待会儿一起去, 现在注意听老师安排活动。

将许许多多这样的镜头拼接起来, 不难看出在班级中的师幼互动更多的是教师导演下的一部舞台剧, “小演员们”只是听命于指令表演, 即遵守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而在这样的师幼互动中, 无论是教师还是儿童很难感受到安全、和谐、平等、自由的氛围。因为, 出于对常规管理的需要, 教师和儿童长期地处于管理与被管理的对立两极, 双方都因感受到彼此的对立而焦虑。儿童在教师看来所谓的“未长成”“需驯服”的自然天性常常“冒犯”了教师期望达到的“安静”秩序, 教师隐蔽而又不加保留地对出轨儿童规训, 通过儿童的归顺, 回到“我能控制的局面”;另一方面, 儿童也确认了教师的权力, 并且大多数的儿童通过主动迎合获得了与对立面的亲密关联, 在冲突中营造了一个暂时的共同体。我们说, 这个交互共同体就只是一个被操纵的假象, 并非一个“温馨圈子”, 在这样一个生活“圈子”里, 儿童的自我实现及其生活价值的体现大打折扣。

三、“班级制度化”生活的重建:儿童“生活世界”的回归

幼儿园班级是一个初级的社会群体, 制度化的班级生活是儿童生活的规范化, 由于个体间相互调适的问题客观存在于群体生活之间, 因此班级生活是否应制度化、规范化不是我们应讨论的核心问题, 问题是:如何重建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 使其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去?笔者将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阐述:儿童需要一种怎样的班级制度?教师在班级制度化生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师幼之间该维持着怎样一种关系?

首先, 制度与规则应灵活化、个别化和内需化。由于制度在制定之初是根据儿童总体情况而定制的, 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共通性。如果教师一味按照既定规则约束儿童的言行, 便使得制度具有强制性和刚硬性, 即制度不能追随和根据儿童的生活世界的变化而及时变化与调整, 同时也不能很好适应于不同儿童的生活世界。也就是说, 我们应更加关注制度的灵活性, 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育情境进行适当的调整。此外, 不同的儿童发展程度不同、情感需要不同, 儿童是社会化不完全之人, 他们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处于渐趋完善的阶段, 儿童间的个体差异性非常明显, 若是强调制度的普适性而忽视个别差异性, 又如何突显儿童在其生活世界的主体地位?制度个别化即是其中之意, 无论是制度的建立还是实施, 应充分考虑富有情绪情感需要的儿童, 生活于具体情境中的儿童。同样, 规则的内需化也是必要的, 教师在推行既定的规则, 儿童并不一定能接受它, 或者说, 这些规则不完全是儿童需要的。只有在儿童体验到规则或纪律给自己带来乐趣, 并觉得它们对自己有用时, 幼儿才能将规则与纪律视为自己的内在需要。[16]当儿童自觉需要规则时, 他会自主做出选择的:“我们轮流玩好吗?你先玩这个, 我玩那个。”“我当妈妈, 你当宝宝, 宝宝要乖乖的。”“我们要排队喝水, 要不然好挤的。”这就是儿童内生的规则, 它们产生于儿童的需要, 而非外界强加。

其次, 教师应发挥引导、辅助和鼓励的作用。在班级生活中, 教师作为儿童的重要他人, 如何发挥作用及发挥怎样的作用对儿童“生活世界”的回归起到关键性的效果。如果教师一直认为儿童的行为是要靠他律的, 儿童还不具备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己行为模式的能力, 那么, 教师便自然而然将规则视为对儿童的外在要求。从而, 教师的限制性、指令性的话语充斥在班级的一日活动中, 这不仅失去了对儿童行为指引的作用, 反而增加了儿童的厌烦感和挫败感。反之, 若教师将规则视为儿童的主体品质, 儿童的规则是主动建构的, 就需要教师将自己的教育行为由简单一味的强化和限制转变为积极的引导和辅助, 支持儿童规则的主动建构, 并给予儿童以鼓励和肯定。教师可以创设问题化的情境, 通过儿童亲身体验来引导他们自发制定规则, 切身感受规则与制度的利己利他性;当儿童触犯规则时, 教师应正面鼓励儿童而非指责批评, 教师可以这么说:“如果你那样我们都会为你感到高兴的。”这样, 幼儿在班级生活中怀着的不再是一颗忐忑不安的、小心翼翼的心, 而是充满自信与快乐地去生活, 去尽情体验生活中的各种美妙。

最后, 师幼关系应充满平等、信任和理解。在制度化的班级生活中, 师幼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平等现象:从规则的制定者来看, 大多是教师和行政人员, 儿童几乎不参与其中;从规则的实施对象来看, 教师通常不受其约束, 师幼之间不具有同等效力;从规则执行方式来看, 往往是教师居于上方, 儿童处于下方, 是一种倾斜式的互动, 而非平等式互动。说到这, 或许会有许多老师不明白:“我们这样做, 完全是为了孩子的安全和学习着想, 如果一个班级乱成一锅粥, 我们还怎么教, 孩子们还怎么学?”此时, 教师应该给予儿童以信任, 相信儿童有自我约束、自我调整的能力, 从另一角度而言, 儿童错误的经历并非完全是坏事, 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需要这样的试误的经历。倘若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来观察他们的言行, 试图理解他们的动机和欲望, 允许他们的“尝试”与“破坏”, 给孩子更多的独立思考、感知自我与周遭环境的机会, 那么, 师幼关系将发生怎样的转向?在“生活世界”理念倡导下的师幼关系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 是一种“我”与“你”之间的和谐相处意义上的人性交往, 是基于“你”与“我”“同在”立场上的融合交往, “我们”平等, “我们”彼此需要, “我们”在交流中“求同存异”, “我们”在碰撞中理解与包容。

篇4:幼儿的生活制度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活习惯;方法探究;问题探讨

所谓习惯,就是在生活中主动要求自己并坚持下去的规律和过程。幼儿教育过程中为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渗透,让幼儿从心底认同并认真践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很多方面,不仅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也包括认真的学习态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幼儿主动去要求自己,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安排,这需要合理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一、现阶段幼儿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阻碍

1.幼儿被动接受教师的要求,产生抵触心理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孩子往往被动地接受教师布置的任务,出于对教师的畏惧心理不得不勉强完成。这种教育方式与幼儿活泼好动、不喜欢被限制的特性相违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幼儿教师反复单调,苦口婆心地强调饭前便后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将自己的物品放好,这样的“碎碎念”不仅不会促进幼儿养成一定的习惯规律,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很难有效达到预期的效果。

2.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与生活实际产生脱节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是为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做准备。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重要的环节,只是传统的说教,如此不仅不能给幼儿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更不能有效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给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过于急于求成

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在不断的渗透中自然形成,但是,目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想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期间出现错误或者孩子投机取巧,教师往往不能理解甚至进行批评。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时间,更需要幼儿慢慢地适应,反之,如果教师对孩子要求过高,则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并失去信心,对于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可谓得不偿失。

二、幼儿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具体对策

1.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幼儿主动形成生活习惯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为有效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教师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幼儿在学习、生活以及游戏中不断完善自己,形成良好的习惯。针对幼儿的特点,他们喜欢在游戏中学习,不喜欢传统的说教,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使得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进步。比如说,教师可以组织幼儿玩过家家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会帮助娃娃折叠衣物,给娃娃洗手洗脸,把凌乱的娃娃家收拾得整洁干净。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午餐时间播放相关的幼儿歌曲,如:香香饭菜一大桌,系好围巾拿好勺。不说不闹不乱看,一心一意把饭吃等。这样的方式既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使得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生活中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可谓事半功倍。

2.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需要从生活中的小事着手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有意识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通过鼓励和赞扬帮助幼儿学习和保持良好的习惯。比如,我们要表扬将玩具放回原处的孩子,肯定幼儿的行为,并让其他幼儿向其学习;手工课后引导幼儿清理自己的手工垃圾,完成后给幼儿发一些小奖品作为表演。如此,就可以无时无刻地提醒孩子自觉保持好的习惯,让幼儿养成正确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就在无形中种下了优秀的种子。另外,言传身教也很重要,教师是幼儿的榜样,通常幼儿都会以教师的一举一动为标准和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让幼儿在教师的影响下,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鼓励幼儿,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进行习惯培养

幼儿教师应该用爱和理解去引导幼儿不断完善自己,要在幼儿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进行教育,否则,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压力,也会影响幼儿对于生活习惯的理解,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件令人快乐和开心的事情,绝对不是一个任务。幼儿毕竟还是孩子,教师要用包容的心态去引导孩子,即使幼儿做错了,也要耐心地分析原因,帮助幼儿逐步提高能力,鼓励幼儿不断突破自己,增加自信,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总之,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为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在生活中渗透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以多元的、趣味的教育方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杜长娥,张红丽.“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研究”综述[J].山东教育,2013(Z3):36-39.

篇5:略谈幼儿园班级生活制度的建立

摘要幼儿园班级生活制度的建立,是教师实施保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对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品质的养成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班级生活真是一个合理、和谐的世界吗? “合理”的班级生活制度潜在地教了些什么呢?本文论述了幼儿教师对班级制度的认识及实施过程的种种困惑,并分析了导致制度教育方式失误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完善班级制度教育的思考和建议:关于制度的合理性;关于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关键词幼儿园班级生活制度制度化

幼儿园班级制度化,即指幼儿园根据幼儿教育目标,在有意或无意之中予幼儿以“制度化”的影响的过程。使其养成相应的组织意识、规范意识,并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刚加入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班级——是其加入人生的第一个正式的社会性组织。一旦进入班级生活,幼儿就要遵守一定的制度与规范。幼儿的班级生活就是一种有制度、规范维持的“规则生活”。幼儿园早已不是儿童的乐园,而是一个制度化的场所,是一个被各种生活制度与常规所包围的机构。然而,在制度化班级生活中,“规矩”真正教些什么?孩子从中真正学到了些什么?

一、自制与忍受

教师是班级生活的组织者,教师有计划、决定与组织幼儿各项活动的权利。而幼儿是被组织者,几乎无权决定自己的生活内容,只能听命于教师安排好的一切。在幼儿园班级生活中随时能听到老师说出的“不能乱丢玩具,不许大声说话”等等的一些限制性话语,还有那些包含着“不行、不要、不能”的指令性的言语,教师认为:如果幼儿都不服从,我行我素的话,班级岂不是“乱成一锅粥”了?教师把一些表现不好的孩子归因于这些孩子自制力太差—不能自己管住自己。教师看来,如果幼儿连最基本的自制力都没有,那么自觉遵守常规也就变得不可能,幼儿的学习亦无从谈起。幼儿之所以必须学会自制服从,还因为能为自己的工作顺利开展铺平道路,希望一天的教学任务能顺顺利利地完成。在教师的心中,有谁愿意为自己的工作添麻烦呢?仍然使用着“小嘴巴,闭起来。小眼睛,看老师。”“一二三,静下来,三二一,坐坐好。”这些简单,琅琅上口的制度把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变成了“小木头人”。幼儿的每一个表现的冲动都要处在教师理智的控制之下,幼儿既然要覅从,就得忍受平静,就得学会忍让与沉默,这也许对培养幼儿自制力有帮助,但与此同时,幼儿也渐渐失去了自己的主动性及表现欲。

二、迎合与伪装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与在幼儿园的表现简直是判若两人。这个原因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一些孩子为了逃避批评与惩罚,渐渐学会了把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他们把自己伪装成守纪律的孩子,从而适应班级的制度化生活。也有些幼儿为了教师能表扬自己,学会了在教师面前表现自己,做教师喜欢的事,投其所好。幼儿学会了伪装后,在活动或午睡期间就装着上厕所;教师的话装着没听见,甚至教师在同他讲话时,表面上在听,实际上在想自己的事情;教师在循循善诱地讲道理时,他们的眼珠却骨碌碌地向四处打转。

三、认错与讨价还价

当老师批评一些不守纪律的孩子时,他们会说 :“老师,我下次不敢了。”教师也就会说:“这次就先原谅你,下次可不了,这是最后一次”。这表明,教师在处理幼儿违规行为时往往具有“弹性”。于是,幼儿明白了认错能够逃避惩罚,能够缓解面临老师严厉的批评。于是,幼儿学会了认错。而一段时间后,孩子一兴奋起来就“忘乎所以”,也就忘记了自己的“承诺”,正如有些教师批评幼儿时经常说:“你呀,怎么就不长记性呢?”那种既爱怜又气恼、既厌烦又 无奈的复杂心情溢于言表。在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中,教师实行的奖惩方式也往往带有强烈的讨价还价的交换倾向。只要幼儿表现好了,就能奖到小红花或者请他当小老师;吃得快睡得好的幼儿可以请他玩积木等等。但问题是:万一哪天老师不给我奖励,我还需要好好“表现“吗?

四、抗拒

在教师的意识中,孩子对自己所安排的活动是不应该持任何异议的。在对活动能满足大多数幼儿这一点上,教师往往深信不疑:一个班级孩子三十几个,谁也不能保证所有的孩子都满意,但不能因为少数的几个而影响了大多数。尽管教师也注意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但谁也无法保证所有的幼儿都满意眼下的活动安排。老师要照顾大多数,“少数分子“自然是得不到重视的。即使个人有所不满意,但也要忍,于是这些不满情绪就会以间接或直接的形式“爆发:出来。幼儿通常以讲话、装着没听见、不回应、开小差等间接方式来表达对教师意志的抗拒。对于幼儿的不良表现,教师数了“一、二、三”之后,幼儿还不改正的话,教师难免就要动手了:于是,幼儿免不了要遭受被“拖”“拉”或被惩罚的尴尬,幼儿最终还得妥协。在与教师的权威及业已存在的规章制度面前,幼儿往往被“打败”,教师是最终的胜利者。

由此可见幼儿园班级制度内容要求以及实施的方法都不合时宜的刻板的保留着,在实施过程中途径和方法单一枯燥,只重说教强制管理,幼儿缺乏自主性,忽视让幼儿去体验习得,幼儿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构建。而且单纯的说教和强制,对幼儿个体的发展也难以起到真正的效果。幼儿主体的责任意识、创造性在悄然消失,这一切喻示着班级生活中潜伏着危机。走出危机、重归和谐的希望之路在于我们对相关教育理念作深刻反思与意义重建,并以此启示教育的灵魂,再造班级制度化生活。

(一)营造宽松、温馨的家庭式氛围是建立良好的班级生活制度的前提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营造宽松、温馨的家庭式氛围,才能让幼儿有一个愉快学习的环境。对于班级制度中教师所要求的规则,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导幼儿,而幼儿往往并不情愿地接受,或者是当时接受了,但没有坚持下来,仍需要教师强调、督促。幼儿从从心底里排斥这些规则制度,冲突就在此间潜伏着,蓄势待发。要改变这种“不和谐”关系的有效办法就是营造好与家庭相似的宽松、温馨的环境。在那里,幼儿能够得到自然发展,有助于幼儿创造自我和自我实现。它应该是一个有秩序的、生机勃勃的、愉快的环境,是容易为幼儿所接受的,幼儿喜爱的环境。在那里,幼儿不再是被动者,教师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授者。除了创设和谐温馨的家庭式氛围而外,还应该注重幼儿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如:在环境的创设方面,区角如何摆放,墙面如何布置,都充分尊重幼儿,让孩子知道自己就是班级大家庭中的一员,积极参与,共同商量、共同创设。这样更能提高幼儿的兴趣和创造性,使幼儿有改变环境的成功感和责任感,也有助于对幼儿进行爱惜劳动成果和爱护环境的教育。

(二)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幼儿园班级生活制度走向和谐的道路。

在现行的班级制度化生活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幼儿发号施令、评头论足,可以堂儿皇之地“训诫”幼儿,而幼儿则被责令“听老师的话”。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关于教师的权威意识,认可了教师的权威地位与自己相对弱势的地位,从而也不把自己当成一个与教师平等的人来看待。于是,教师很难、也很少能够倾听呆幼儿的心声,也是幼儿听不到自己的心声。双方之间维系着代沟。因此,唯有建立一种真诚、信任、合作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才是双方走出心灵“隔离带“,达成理解与融洽关系的出路。教师和幼儿围绕班级制度展开对话,而不是强制推行。惟有对话,教师才能确切知道哪些制度是幼儿不喜欢的,哪些是不喜欢但不得不要的,那些是不适应幼儿发展的,并将适宜的制度逐渐转化为幼儿需求,帮助幼儿在自发性活动中赋予班级制度以意义,惟有通过真诚的对话,教师和幼儿才能达成理解,幼儿才能在此过程中形成制度意识;也惟有这样的对话,才能推进一种健康、和谐的班级制度化生活。

(三)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促进幼儿园班级制度有效的实施。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重视。很多家长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在学习上生活上对子女关怀备至,将良好行为的培养却置之一边不顾,对孩子听之任之。甚至有的家长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只要让他多学点东西,其它方面无所谓。家长的这些错误观念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教肓的效果,而且也间接折射到孩子的心灵中,变成孩子的观念。这就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抓学习的同时,也别忘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从此可以看到,幼儿园班级制度的建立是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的。为了保证幼儿园班级制度的顺利进行,取得最佳的效果,在每学期初召开了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我们将要开展的一些工作、幼儿开学来的一些情况、家长将要配合的一些事情、提出家园合作的重要性等,让家长了解到,只有家长切实地参与,才能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班级管理得更好。为了使家长进一步明确配合的内容,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还设计了家长园地、推选了家长委员、确定了家长开放日和家庭友好小组活动等。在“家长园地”中我们根据班级情况和所要开展的活动情况,在栏内提出家园配合的目的、要求、以及幼儿的表现,许多家长对此很关注,使得这个栏目充分发挥了其作用。家园间要建立经常性的双向沟通,家园双方要随时互通信息、交流看法,这样我们才能全面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从而在教育上达到共识,提高班级管理质量。

我相信,只要教师与幼儿之间充满真正的平等、尊重、关爱、理解与合作,幼儿园班级制度生活将是和谐的、温馨的。

参考文献

[1].张燕.幼儿园管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郑三元.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的特征及反思.学前教育研究

[3].周浩波.教育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吴康宁.论作为特殊组织的班级.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

篇6:幼儿园一日生活制度

为了科学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使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使幼儿在体、智、德美全方面提高,特制定幼儿一日生活制度。

一、晨检及全日健康观察。

1、认真做好幼儿园的接待工作,询问儿童在家有无异常情况,观察精神状况、有无发热和皮肤异常,检查有无携带不安全物品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保教人员对儿童进行全日健康观察,做好观察及处理记录。

3、卫生保健人员每日深入班级巡视2次。

二、早操

1、按时做操,做操前教师要仔细检查每位幼儿的衣服、鞋帽,做好防寒、防暑及安全检查工作。

2、教师示范动作要准确,要求幼儿动作要到位。

3、严禁大声训斥或粗暴动作对待幼儿。

三、喝水

1、按时组织幼儿集体有序喝水,除此以外要求幼儿用自己的杯子随渴随喝。

2、不能阻止幼儿饮水,不催促幼儿快喝,对不爱喝水的幼儿要多加关照,经常提醒他们喝水。

四、入厕:

1、培养幼儿定时排便的习惯,教会幼儿便后自行擦屁股的正确方法。

2、在活动间隙,提醒幼儿入厕。

3、教育幼儿便后用肥皂流动水洗手。

五、进餐:

1、餐前半小时组织幼儿做安静的游戏,不要剧烈活动,组织幼儿有序地洗手,洗完就吃,不要等待。

2、进餐时间不应少于20分钟(一般20—30分)教育幼儿进餐时要专心,细嚼慢咽,不催饭。

3、进餐时工作人员要向幼儿介绍食谱,激发幼儿的食欲,同时教育幼儿不偏食。

六、户外活动

1、保证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在2小时以上,其中有组织的户外活动时间为:中班20分钟,大班30分钟。

2、注意幼儿安全,在活动中幼儿不能离开老师的视线。

3、教师要为幼儿创设活动条件,(如场地、器材等)游戏的内容丰富多彩。

4、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认真观察,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七、活动区活动:

1、保证幼儿活动区活动时间。

2、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空间喝丰富的活动区角,准备充足的活动材料。

3、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巡回指导,提供帮助,保证幼儿安全。

八、离园

1、做好离园前的准备工作(如整理衣物、洗手、洗脸等)教师做到对每名幼儿心中有数。

2、把每位幼儿亲自送自送到门口家长手中。

XXXXXX中心幼儿园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 XXX幼儿园膳食管理制度

一、幼儿伙食实行民主管理,成立膳食领导小组,明确膳食专人负责,编制膳食计划,安排好每周食谱并及早公布于家长。定期召开伙委会,不断改进工作,提高膳食质量。

二、膳食专业人员根据计划制定幼儿食谱,1-2周更换1次,食物品种力求多样化且合理搭配。

三、伙食费专款专用,教职工伙食和幼儿伙食严格分开。

四、食堂工作人员树立为幼儿、教职工服务的思想,严守纪律,坚守岗位,分工明确,友好合作。

五、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不购变质食物,妥善保管剩余食物,严禁食用变质食物。

六、购买食物要精打细算,严禁索取回扣,不许为私人代购食物,帐目日清周结。

七、严格食品保管制度,库房由专人保管,建立出入库帐目,食堂炊具用具未经领导批准不得外借。

八、严格食物验收制度,未经验收不得入帐,不符合幼儿卫生的食物坚决退换。

九、严格开饭时间,用膳人员应在规定时间和地点用膳,不得将食物带走。

十、保持厨房清洁卫生,炊具、餐具、食具应洗涮干净、每天消毒。

十一、炊管人员定期召开业务会议,虚心听取教师及家长意见,提高烹调技术,讲究科学烹调。

十二、严格执行幼儿的作息制度,按时供给饭菜、点心,两餐间隔不少于三个半小时。

XXXX中心幼儿园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 幼儿园体格锻炼制度

1、在正常天气下要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每天坚持二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加强冬季锻炼。

2、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有计划地锻炼幼儿体格。

3、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适合幼儿特点的游戏及体育活动尤其要重视小年龄幼儿的体格锻炼。

4、锻炼要经常和循序渐近,活动内容和活动量要适合各年龄班幼儿的特点,对个别体弱幼儿要给以特殊照顾。

5、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分层指导保证每位幼儿动作发展、体质增强。

6、幼儿体育活动时二位教师须同时参与。

XXXXX中心幼儿园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

幼儿园健康检查制度

一、入园检查。

1、幼儿入园前必须在当地卫生院进行健康检查,合格者方可入园。

2、查验“儿童入园健康检查表”、“ 预防接种证”。

3、离园三个月以上返回时,须重新体检方可回园。

二、定期体检。

1、每半年为幼儿测身高、体重,每年检查1次视力。

2、每年10月份为幼儿进行全面检查一次,检查幼儿口腔、皮肤、心肺、肝脾、脊柱、四肢等,检测血红蛋白或血常规等,体检中发现有异常情况要采取相应措施,给予及时处理。

3、及时向家长反馈健康检查结果。

三、晨间检查及全日观察。

1、认真做好幼儿园的接待工作,询问儿童在家有无异常情况,观察精神状况、有无发热和皮肤异常,检查有无携带不安全物品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保教人员对儿童进行全日健康观察,做好观察及处理记录。

3、卫生保健人员每日深入班级巡视2次。

四、工作人员体格检查。

1、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到指定的医疗保健单位进行体检,经体检合格由检查单位签发健康证明书后方可上岗工作。

2、在岗工作人员每年到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合格后方可继续在岗工作。

XXXXXX中心幼儿园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

幼儿园卫生消毒制度

一、环境卫生

1、建立健全室内外环境清扫制度。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分片包干,定人定点、定期检查。

2、幼儿教玩具要保持清洁,定期消毒、清洗。

3、经常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冬天也要定时开窗通风换气。

4、厕所要清洁通风,定时打扫并消毒。

二、个人卫生

1、幼儿每人一巾一杯;日常生活用品要专人专用,做好消毒工作。

2、幼儿饭前便后用肥皂、流动手洗手,早晚洗脸、刷牙,饭后漱口,做到勤洗头洗澡。

3、每周剪指甲一次,每两周剪趾甲一次。

4、要求幼儿服装整洁,衣服要勤换勤洗。

5、保护视力,室内要注意采光。看电视一次时间不宜过长,看时不要离得太近。电视机安放高度要适中。

6、工作人员个人卫生:经常保持仪表整洁,勤洗头、澡,勤剪指甲,饭前便 后和给幼儿开饭前用肥皂洗手。

三、消毒隔离制度

1、有专用保健室、观察床,保健用品。

2、幼儿及工作人员患传染病立即隔离治疗,所在班彻底消毒,患者待隔离期满痊愈后,经医生证明方可回园。

3、对患传染病的幼儿所在班和与传染病患者接触过的幼儿进行检疫、隔离、观察。检疫期间不收新幼儿入托,幼儿不混班,不串班。检疫期满后无症状者方可解除隔离。

4、工作人员家中及幼儿家中发现传染病人时应报告园领导,采取必要措施。

XXXXXX中心幼儿园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 幼儿园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积极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健康教育,积极配合社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除老鼠和蚊、蝇以及其他传播传染病动物对人体的危害。

二、有计划地改造学校公共卫生设施,加强饮用水卫生的管理。

三、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监控与疫情报告制度,制定晨检制度,做好晨检记录。做到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班主任根据学生的缺课情况,发现疑似传染病及时报告学校,学校疫情报告人逐级做好疫情报告(电话报告)并做好登记工作。

四、对发生疫情的班级做到及时消毒、及时隔离,定期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浸泡等。保持室内环境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做到湿式清扫。

五、学生患传染病愈后,须持医院出具的复课证明及有关化验单,经学校确认后方可复课。

六、进一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宣传窗、健康教育课、讲座等途经,经常性地对家长、孩子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幼儿了解预防传染病的相应知识和要求,并要求家长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发现孩子健康状况有异常时,应及时带学生赴医疗机构就疹,养成勤洗手、不面对他人咳嗽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七、根据季节积极配合防疫部门做好学生预防接种工作,发现有疫苗漏种的幼儿,督促其到当地卫生院进行补种,以控制疫苗相关疾病在学校的流行。

XXXXXXXX中心幼儿园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

幼儿园健康教育制度

一、每学期对利用家长开放日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膳食营养、心理卫生、疾病预防、儿童安全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等。

二、保健人员每季度对保教人员开展1次健康讲座,内容涉及对保健知识及幼儿常见病的预防,意外伤害的处理等。

三、定期由教师向幼儿讲授健康教育知识。

四、园内定期以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宣传专栏等形式宣传相关知识。

五、园所内备有充足的健康教育图书、杂志。每个班级要有适合幼儿看的两种以上的健康教育图书或画刊。

XXXXXXXX中心幼儿园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

卫生保健信息收集制度

1、园卫生保健员为本园卫生保健信息收集的具体实施人,负责卫生保健登记与统计档案,确保信息及时、完整、准确。

2、按规定收集、登记、整理和归档园内的卫生保健工作的情况。发现传染病疫情况时,采取及时上报和信息采集措施。

3、加强对幼儿日常晨检、午检保健资料的登记及统计。

4、认真按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业务指导部门要求,建立卫生保健登记、统计档案,按要求及时准确地做好记录与统计。

5、按上级业务指导部门要求及时填报卫生统计报表,并由本单位负责人审阅并签字、盖章后上报。

6、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对全园的卫生保健登记与统计应定期进行整理分析(每年一次),对一次体检资料应有小结。

7、资料的存储:资料的长期保持有利于进行长期的动态的比较与分析,对有相关卫生保健资料按要求保存,并保密。

XXXXXXXX中心幼儿园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

常见病预防与管理制度

1、通过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

2、加强体格锻炼,增强儿童体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3、定期开展儿童眼、耳、口腔保健,发现视力低常、听力异常、龋齿等问题进行登记管理,督促家长及时带患病儿童到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诊断及矫治。

4、对贫血、营养不良、肥胖等营养性疾病儿童进行登记管理,对中重度贫血和营养不良儿童进行专案管理。

5、对先心病、哮喘、癫痫等疾病儿童,及对药物过敏史或食物过敏史的儿童进行登记,加强日常健康观察和保育护理工作。

6、开展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发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及时告知家长到医疗保健机构进行诊疗。

XXXXXXXX中心幼儿园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

幼儿园伤害预防制度

一、安全教育

1、教师应该结合讲故事、看幻灯、看图片等时机,向幼儿讲解预防意外事故的有关常识。

2、教育幼儿遵守纪律,在出入各室及上下楼梯时,不拥挤、不抢先、不打闹,做到互相谦让。走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不在马路旁玩耍。

3、教育幼儿平时的行为规范,不要爬窗、爬楼梯、爬墙、上树或从高处往下跳,禁止拿刀、剪、玻璃片、硬币、纽扣、玻璃球、豆粒、小石子等当作玩具,更不能放在口、鼻、耳中,以免发生异物入体或外伤。

4、让幼儿懂得玩水、玩火、玩电的危险性,同事也让幼儿懂得正确使用水、火、电的重要性。

5、在野外和户外散步、游戏时,教育他们不要单独活动,以免走失发生意外。不要随便抓昆虫,不可随便采摘花果、野菜,更不许随便放在口里或食用。安全措施

二、安全措施

1、幼儿园活动场地、房屋、设备和其他用具,与幼儿的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2、房屋、门窗、地板、楼梯、栏杆、围墙等,都要定期检查,及时维修。

3、幼儿园一切设备都要安全可靠,一些大型游戏器械要经常检查和维修。

4、组织儿童活动和游戏时,要清点人数,注意安全和保护工作。

三、预案常备

上一篇:关于两岸关系发展现状与祖国统一的思考下一篇:喜欢的一本书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