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校车之困

2024-05-26

解读中国校车之困(共4篇)

篇1:解读中国校车之困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破除农业发展的“水之困”

新华网北京2月6日电(记者于文静)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大江大河大湖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水旱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日渐突出,给农业自然灾害防御带来了更大困难。必须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从根本上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

同时,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之后,各种支撑力量已绷得很紧,农田水利建设滞后问题更加突出。有收无收在于水,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把农田水利作为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来推进。

对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做出明确部署。加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力度,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方新建一批灌区,努力扩大有效灌溉面积。继续增加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实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基本覆盖农业大县。加大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

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2012年,要基本完成2209条重点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确保汛前完成5400座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加快实施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30至40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突出做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涉及的666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并提出,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设备购置补贴范围和贷款贴息规模,完善节水灌溉设备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农业用水占总供水量的62%,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必须把发展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切实抓好。要以东北、西北、华北等区域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积极推广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型设施农业和旱作农业,建立健全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加强量水设施建设,改进水费计收手段,抓好输水、灌水、用水过程各个环节的节水。积极研发适合国情、质优价廉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并推动其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一号文件提出,创新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中央和省级统筹,落实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政策。发展水利科技推广、防汛抗旱、灌溉试验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组织。当前,农村水利改革的复杂性凸显。要逐步建立以财政补助为主导,国家、农民、社会资金共同投入的农村水利投资机制。推进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专业化服务队伍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同时,落实好灌区、泵站等公益性水管单位维修养护经费和人员基本支出经费,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工程良性运行和发展。

篇2:中国OTT之困:尚缺盈利模式

近期, 业内普遍对小米科技将发售互联网电视机顶盒的传言十分关注, 这源自小米在手机领域取得的成功, 人们担心其将在电视领域重演“扮猪吃老虎”的故事。一时间, 各种产品信息和小道消息充斥业界, 不过, 该产品的实物图却并未出现在网上。

事实上, 这一消息来自于对2012年初小米科技CEO雷军一条微博的解读。然而, 在第三季度, 一款目前支持越狱后APPLE TV 2的应用——多看的视频更新量在逐渐减少, 业界对此认为, 是多看急需“漂白”, 从而“内置”进小米即将推出的电视机顶盒中, 以便与国内各大视频网站洽谈垂直搜索、关联推荐等有关的商务合作细节。

尽管目前可以从一些渠道获得所谓的小米电视机顶盒的实物图、硬件配置甚至是用户界面设计, 但是比产品细节更重要的是产品本身所带来的业务将如何实现, 小米将以何种方式进行产品销售, 以及小米在卖出产品后还会有什么动作。这或许可能给国内市场带来新的商业模式, 不过就目前来看, 整个OTT市场正陷入困境。

陷入困境

本文所提到的OTT是指所有能跨越宽带提供商接入能力的互联网数据服务方式。这不仅包括IM、Mail、Web等, 也包括目前市场反响激烈的OTT TV。

从OTT TV发展的历程来看, 其在欧美、日韩等国首先发展, 这是因为在这些国家宽带入户条件较好, 可以提供给用户的内容十分丰富, 政策上比较宽松, 而且用户观看视频付费习惯已经养成。因此, 在这些国家发展起来了一大批互联网视频服务提供商, 如Netflix、HuLu、vudu、Youtube等, 但是这几家发展的水平并不相同。

从国内来看, 互联网在线视听服务兴起于2005年到2006年, 其间涌现出了六间房、爆米花、优酷、56、土豆、PPTV、PPStream等一批视频网站, 与此同时也有如迅雷、快播和FlashGet等视频传输的应用, 以及暴风影音等播放器厂商。此外, 也诞生了一批有运营商背景的网站如互联星空、21CN、鸿波等, 用户收看内容主要以PC终端为主。

随着芯片发展, 2008年开始出现内置浏览器, 并出现了支持BT、HTTP、FTP技术的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高清硬盘播放机。但是真正以电视一体机形态出现是在2009年, 用户可以通过该终端进行互联网节目内容的收听和收看。

不过, 由于这段时间产业发展并不十分健康, 因此国家广电总局曾在2010年提出了专项治理方案, 并发放了首批互联网电视牌照。广电总局要求企业经营互联网电视一体机必须获得相应资格, 也就是所谓的牌照, 而第一批获得牌照的厂商有CNTV、百视通在线和华数TV。

与此同时, 几大电视机厂商也都在对研发基于Android系统的互联网电视一体机进行准备, 并将其包装成不同的概念产品, 如智能电视、云电视。这些产品最终在2011年初开始市场销售。不过, 互联网厂商如乐视网也在同期发布了互联网电视机顶盒产品。数据显示, 2011年, 中国国内市场互联网电视一体机的销售量约为2000万台, 其中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电视一体机的销售量约为150万台;网络机顶盒的销售量接近400万台, 其中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机顶盒销量则小于100万台。

然而, 2012年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就是合并和破产, 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改变。

从互联网企业来看, 迅雷通过打通网络存储、传输、视频流、播放这条产业链, 已经开始转向网络门户;快播试图“洗白”, 并强调应用硬件化的概念;乐视则发布了其自有品牌的电视机, 不过销量并不好。

从运营商来看, 中国电信正在将IPTV 3.0标准落地, 期望可以将互联网视听和专网视听融合;中国移动试图打造可运营的互联网电视;中国联通则在一些省市开展试点工作。此外, 有线电视运营商也在积极部署, 其主要思路是将DVB与OTT进行融合。

从网络机顶盒厂商来看, 2012年其处境相当艰难, 几乎所有厂商都只是在扩大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而这并未带动实质的硬件销售的提升。从电视机厂商来看, 其在产业链上仍是硬件产品制造商的角色, 其所期望通过服务盈利的模式仍处于探讨阶段。

事实上, 2012年, 在这一领域挣到钱的或许只有芯片厂商和行业展会举办方。

问题根源

目前业内普遍疑惑的是市场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 是底层生态。以苹果公司为例, 目前其所有产品全部使用封闭的iOS操作系统, 以及其提供的多项服务可以通过iCloud打通, 再辅以苹果对应用商店的严格管理, 这使得用户被黏在苹果的生态链中。然而, 国内的OTT终端多数搭载的是Android操作系统。尽管多数厂商期望通过学习苹果, 掌握用户, 但是由于Android的开放性, 以及版本众多, 导致了众多厂商的发展没有了一定的规则, 因此也就会造成市场的混乱。

其次, 是内容把控。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目前由于政策因素, 导致用户能够享受的内容服务是有限的, 这就使得Airplay、DLNA、WiMo、多屏互动等技术难以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体验。因此, 一旦内容提供商没有满足用户的需求, 那么就会导致用户转至DVB、IPTV等, 造成用户的流失。

第三, 是付费习惯。一方面, 后向付费模式导致用户对内容来源的不重视。被业界所津津乐道的“免费-规模-资金”的商业模式反而阻碍了培养用户内容消费习惯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由于互联网的发展, 内容并不再是稀缺产品, 使得用户对内容的付费意愿并不高。

篇3:中国出口之困

2012年一季度已经过去,在一连串的宏观数字出台后,经济中最突出的矛盾已凸显。这回暂且不再是CPI,取而代之的是进出口问题。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正以惊人的态势加速融合。中国的三大出口地美国、日本、欧洲都相继陷入经济危机的漩涡中,在此情形之下,虽然中国经济处于健康有序发展态势中,但也很难抵挡外部市场的干扰。

目前,中国企业已预感到“严冬的到来”。据5月初闭幕的广交会数据显示,订单已由“长单”变“短单”。据统计,本次签订的“短单”已占到89%。中山市的“短单现象”尤为突出,在服装、制鞋、灯饰等三大传统产业中,“短单”已占到企业订单的近5成。

这种变化预示着中国出口极不稳定,进入下滑通道已成定局。五月初,商务部发布了《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2年春季)》指出,2012年一季度,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成本上升等因素制约,中国外贸增速明显放缓。

外部市场急剧萎缩

据5月11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167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其中出口5932.4亿美元,增长6.9%;进口5739.4亿美元,增长5.1%;累计贸易顺差为193亿美元。

4月份的进出口落差则更大。据海关统计,4月份的出口同比增速已经降至4.9%,而进口增速更是大幅下滑至0.3%,远远逊于市场预期,进口的疲软致使当月贸易顺差急速扩大至184.2亿美元。

西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剑辉认为为,进口的明显放缓大大出乎意料,特别是在3月能源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都明显上涨的情况下,这显示了中国国内投资和消费都比较疲弱,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景气程度都需要提高,内需的下降令人担忧。

目前,三大因素困扰中国企业出口。首先,用工成本的大幅提高。据统计,过去三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上涨33%,过去两年大部分地区每年上调最低工资标准20%以上,今年以来又有部分地区上调,企业“五险一金”支出也相应增加,这些都使企业产品渐渐失去价格竞争优势。其次是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去两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累计上涨19.6%,尽管今年部分基础原材料价格有所回调,但仍处高位。再次是中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仍很突出。能取得贷款的企业也反映融资成本较高。目前,出口企业对外提价困难,利润空间受到压缩,经营压力加大。

这只是内部原因,来自外部的“围困”则更不利于中国企业出口。“出口的下滑主要受累于欧债危机的扩散,以致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仅仅是微幅增长甚至出现下降。分类的数据亦显示,传统的三大市场中,中国与欧盟前四月贸易总值增长仅为0.3%,中日双边贸易出现1.5%的下降。”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世俭指出。

欧洲的处境要比预期差很多。据4月23日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欧元区订单萎缩和就业岗位的不断减少,令制造业和服务业活动双双受累。欧元区4月Markit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降至46.0,创2009年6月以来最低。

德国和法国是目前欧洲经济较稳定的国家,但欧盟公布的两国数字十分不乐观。据欧盟统计公布的数字显示,德国局造业活动在4月意外的加速萎缩,创下近三年来低位,德国4月Markit/BME制造业PMI初值降至46.3,远远落在荣枯分界线50的下方,并创下2009年7月以来最大跌幅。

法国4月INSEE商业信心指数下滑,原因是国内订单及出口订单双双回落。制造业仍在萎缩但基本符合预期,而服务业活动则意外出现六个月以来最快速度下滑。

此外,欧洲青年失业状况加剧。4月30日,总部设在日内瓦的国际劳工组织发布报告称,新一轮全球就业危机正在显现,全球失业率2013年可能升至6.2%,15岁至24岁的年轻人“最受伤”。国际劳工组织预计,全球失业人数今年可能增至2.02亿,全球失业率为6.1%,财政紧缩可能损害就业并致使一些欧元区国家经济衰退。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出口已处于最艰难时期,世界金融危机造成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可能要延续相当长时间,特别是当下欧洲经济危机已造成欧元的不稳定性,这将进一步加剧欧洲区经济的动荡,而这些都将给中国出口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另辟蹊径或选择其他出口方式和渠道成为当下的选择。

政策如何促出口转型

在本次广交会上,在对传统出口地美国、欧洲和日本出口下降的同时,中国对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贸易却呈现较快增长,“改变过度依赖传统欧美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是中国出口的出路。

3月1日,环球资源(GlobalSources)企业事务总裁兼《世界经理人》杂志出版人裴克为称,该机构去年底在“环球资源采购交易会”孟买展和南非展上完成的新兴市场买家调研结果显示,新兴市场买家一致看好中国。在此之前,2011年12月《世界经理人》还完成一项逾529家来自消费类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家居用品及礼品、五金产品等行业的出口企业参与的中国供应商“开拓新兴市场”调研,结果显示:59%受访供应商表示会增加对新兴市场出口,看好新兴市场未来发展。

据2011年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对东盟、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双边贸易进出口总值分别增长23.9%、34.5%、42.7%和76.7%,均高于同期全国总体进出口增速,可见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成为中国出口企业的突破口。

事实也在验证这种可能性。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福建省泉州市对东盟市场的出口同比增长43.8%,非洲市场则增长63.1%,眼下这一地区的企业正在积极开拓对新兴市场的出口。

针对这种趋势,目前国家在政策层面正在积极酝酿出台促进出口政策。据信,一系列稳定出口的政策将在近期出台。据相关人士透露,即将出台的措施包括: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规模今年将加码至2400亿美元,比2009年金融危机时刺激出口的“840计划”扩容近三倍;加大对出口融资的支持,信贷资金将向三类出口企业倾斜——有订单的企业、有刚性外需的日用消费品出口商以及对新兴经济体出口的企业。

此外,金融危机时曾经出台过的“421成套设备专项计划”(为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提供保险专项资金)将被定格为常态化运作,每年由财政部、商务部等部委确定一个具体的额度,这一政策目前正在国务院会签,首年的额度已经确定,但未透露具体金额。

据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人士介绍,“421成套设备专项计划”的常态化运作已经呼吁了数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受制于资金流限制诸多海外项目被迫延期,中国成套设备出口企业的订单面临危机。这一背景下,中国启动的“421专项”为海外买家提供了2年、3年至10年以上不等的信贷支持,由此保全了部分大型成套设备的海外订单。该商会人士说,大型成套装备与工程项目涵盖电力、电信、冶金、石化、轨道交通等多个产业链条长、技术密集型行业,被认为是中国外贸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而且这部分企业手中一般都握有充足订单。

很显然,此次稳定出口的措施将重点落向加大出口信贷支持以及增加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额度,这将有力保证企业出口的顺畅。

篇4:中国养老之困

2013年9月中旬,《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探索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具体操作办法和实施计划,有望明年一季度出台。这是我国政府部门首次提出“以房养老”模式时间表。

就在此前一个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在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专业化养老机构,鼓励境外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而这次重点强调的是境外资金对养老服务业的直接投资。

两条信息都引起了社会热议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老龄人口持续增加,未来的老年人市场存在巨大利润空间;二是养老是一个社会问题,养老产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养老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迫近,一对年轻夫妇养四位老人、一个孩子的家庭模式开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这种模式主要起因于1980年代的计划生育制度。4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让五个人的照顾责任都摊在了夫妻两人的身上,让现代年轻人倍感压力。

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预计在2013年突破2亿,2034年突破4亿。因此,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需求将大量增加,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未来5-10年间,中国养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但另一方面,与养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现状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截至2012年,全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社会养老床位数仅为21.5张,城乡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情况十分普遍。

“现在我们汇晨养老公寓内的床位都满了,还有300多人在排队。”北京汇晨养老机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军告诉记者。北京各区县每年都有床位任务,如果没有按照一定比例安排老年人的床位,上级民政局会对此进行处罚。

而我国在养老服务和养老产品的专业化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老年公寓需要购买设备,所以我经常参加养老用品展览会,你会看到日本、欧美等国家的产品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和精致,大到一个床位,小到一个扶手,都是在实践中慢慢优化出来的成熟产品;相反,国内的产品在做工以及设计理念上,与国外差很多。”赵军如是说。

随着这两个月国务院对养老产业出台新政,戴维医疗等医疗器械股随之大涨。国务院此前强调,将加大对养老行业的投入,对于养老行业的衍生品市场也将给予政策上的扶持。这是政府表态后,市场的一次强有力回应。

近几年,在养老方面反应最大的当属地产业,几年前养老地产在我国还是个新名词,而如今已经成为开发商争夺的新“战场”。受近期政策影响,养老地产开启了新的发展空间。继万科、绿城、复星等房企之后,越来越多的开发商联手外资进入养老地产领域。据了解,目前开发商进入养老地产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开发商与运营商合作,如万科与亲和源合作开发的北京万科幸福汇等养老地产项目;二是央企开发商并入医疗板块,如中信集团成立的中信医疗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三是政府与开发商的合作,如万科与长春市政府签署的健康养老住宅及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战略合作协议。

赵军称,“现在各级政府对养老产业都很重视,其中涉及养老地产、养老服务、养老旅游、养老休闲等方面,各级政府也都专门批复了一些养老地产项目,但由于养老服务理念跟不上,因此,许多建成的养老公寓无法市场化运营。北京的养老公寓入住率还不错,其他地区许多养老地产的入住率很低,有些地方甚至空无一人。”

“国内养老地产大多还停留在概念阶段,主要是打着养老地产的旗号,继续发展地产产业。”远洋地产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养老地产没有固定的盈利模式,都只是通过一次性卖房来获得现金流。但养老地产实质上还涉及到更多的内容。老年护理、服务、医疗,这些才是养老地产的核心,但目前这些方面的法规还不完善。

外资还需适应水土

为了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吸引各方资金解决养老问题,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吸引外资进入养老产业。实际上,十几年前就有外资投资国内养老行业,但大多都败北而归。1998年,美国的假日退休集团在上海郊区修建了退休社区。尽管该企业在美国运营得风生水起,但项目落地上海以后,一直未得到市场的积极回应,2006年这一退休社区对外宣布关闭运营。当时的项目主导者丹尼尔·巴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以很低的折扣卖掉了那些权益,之后回家了,当时我们来得有点儿早。”同年,号称国内首家顶级外资养老院的上海奥古新诺颐养中心也因在上海拿地受阻中途夭折。该项目原计划投资10亿元,落户于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并计划于2010年投入使用,但事与愿违,奥古新诺颐养中心的投资故事成为了外资投资养老业的失败案例。

“目前,外资投资中国养老产业还没有成功案例,他们的技术、经验优势多被国内的政策瓶颈、文化差异、人才缺乏等负面因素抵消。”上海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波指出。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外资企业的投资理念与国内政府主导的养老市场理念有些不符,外资注重的是在一定期限内收回投资成本,并在计划时期内获得收益,而国内对养老市场则并非如此。

以汇晨养老机构为例,该机构是在民政局注册的非营利机构,在运营过程中,必须做到成本与收入持平,也就是说不可以盈利。赵军称,“如果不在民政局注册公司,而直接走市场,对于做养老服务的公司来说,风险是非常大的。因为水、电、气等都必须是商用的价格,我们在公寓中以每度电一元钱的价格卖给入住的老人,老人不会答应的。”而目前的养老市场还不成熟,社会对其认知度并不高,国内老人的固有理念是居家养老,除非以较便宜的价格和高质量的服务吸引他们入住,而这些要求按照市场化的路子去走,很难走得通。整体成本上涨,会带动养老服务费用的增加,因此,国内许多市场化的养老机构走的都是中高端路线,每月少则七八千,多则两三万。

“近几年一定会有许多资金进入到养老市场,未来也会有爆发式的增长,但三五年之后,市场就会重新洗牌。”赵军如是说。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将会催生养老产业的蓬勃发展。但现实是城乡养老机构由于种种原因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面对这一现状,政府吸引外资解决养老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顽疾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接受市场的进一步考验。

现阶段我们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借鉴阶段。在美国,老年社区在近十多年来发展迅速,它们大多为私人投资并进行商业化运作,同时吸引金融机构参与,逐渐形成高、中、低档格局。对于低收入家庭,也会采取慈善和救助方式设立养老社区进行赡养。

现如今,虽然“养儿防老”观念已有所改观,但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家庭观念以及重视家庭亲密氛围的观念根深蒂固,短时间内,观念难以打破。日本的“家庭养老”模式也是经过数十年的摸索,才走向成熟。赵军称,“中国真正关注养老的时间不超过十年。”

尽管国务院提出了“以房养老”的模式,但从市场来看,社会认可度并不高。对于独孤老人来说,这一模式或许可以奏效;但对于有子女的老人来说,心里这道坎很难过。将自己的房产抵押到保险公司或者金融机构,然后每个月领取养老金,老人去世以后,房屋的使用权归金融机构所有。这一措施表面上可以解决有房子、低退休金老人的问题,但我国的房产产权只有70年,如果房屋的使用年限没有一个妥善的解决方式,金融机构也不想承担此风险。

南京、上海、北京等地的个别金融机构曾自发兴起尝试。南京的一些老年公寓要求,凡在当地有60平方米以上产权房、超过60岁以上的孤残老人,可以将房产抵押给养老机构,自己则免费入住老年公寓,老人去世后房屋产权归养老机构,但收效甚微。

上一篇: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工作职责下一篇:How many are there第四课时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