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的教学方案

2024-04-13

硝酸的教学方案(精选9篇)

篇1:硝酸的教学方案

内容及解析 内容:

1、硝酸的通性及特性。

2、硫酸的运用。

硝酸

教学设计

解析:1.浓硫酸的特性在高考中具有一席之地,故不可忽视;2.在高考中浓硫酸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得失电子数的计算是常见题型。

目标及解析

目标:1.让学生掌握浓硫酸的特性。2.让学生了解浓硫酸的特性实际运用。

解析:浓硫酸的特性主要包括:难挥发性、吸水性

脱水性和强氧化性。实验和实际结合一一分析有助于学生对性质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继氮之后的一节,安排在本节从顺序上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学生分析:虽然该部分知识简单,但是由于学生基础特别差,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学生理解透彻,掌握牢固,那么在上该部分知识时有必要对相关知识进行回忆、复习巩固。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节内容采用板书结合多媒体进行,因为这节内容主要以理论概念结合实验为主,讲述为辅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防止部分学生思路落差。

教学过程

1、稀硝酸

问题一:硝酸的物理性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集中注意力预习书本 生:⑴纯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⑵能以任意比溶于水; ⑶密度比水大; ⑷沸点低:83℃;

⑸常用浓硝酸的浓度为69%,98%的浓硝酸叫作“发烟硝酸”。

师:就物理性质逐一分析,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问题二:学习了硝酸的物理性质,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硝酸的化学性质,请同学们思考回忆硝酸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酸的通性

生: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酸的通性

(1)与酸、碱指示剂作用(2)与金属作用

(3)与金属氧化物作用(4)与碱作用(5)与某些盐作用

问题三:久置浓硝酸为什么呈黄色? 设计意图:由现象引出硝酸的不稳定性 生:看书思考

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硝酸分解产生NO2,NO2溶于硝酸而使硝酸呈现黄色。

2、硝酸的不稳定性

师:请问硝酸如何保存? 生:避光保存

师:肯定并强调:密封保存于棕色瓶中,并放在阴暗处!

问题四:请分析下来两个方程式,说说表现了硝酸的什么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析得出硝酸的强氧化性

Cu+4HNO3(浓)= Cu(NO3)2+2NO2 +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 +4H2O 4HNO3(浓)+ C = CO2 + 4NO2 + 2H2O 生: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分析出硝酸表现出了氧化性

3、硝酸的氧化性

师:鼓励学生分析过程,强调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硝酸的氧化性:主要表现在与金属单质的反应和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问题五:为什么都是铜和硝酸反应,为什么产物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析硝酸的氧化性与它的浓度有关。生:分析产物的化合价,判断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师:硝酸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氧化性:浓HNO3 > 稀HNO3 问题五:浓硝酸用什么来盛装?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浓硫酸的盛装容器 生:可以用铁、铝制的容器盛装浓硫酸或浓硝酸

师:不论浓、稀硝酸都有很强的氧化性,几乎能与所有金属(除Pt、Au等少数金属外)反应。那么请问是不是就没有能溶解Pt、Au的物质了?

生:Pt、Au不与硝酸反应,但能与王水反应。王水是由浓硝酸和浓盐酸以体积比1:3组成的混合物,具有极强的氧化性,能氧化Pt、Au等极不活泼金属。

师:强调王水的记忆方法 : 王水:“三言(盐)一笑(硝)” 问题六:请问硝酸有什么用途? 设计意图:了解硝酸的工业运用

生: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炸药、燃料、塑料、硝酸盐等,在实验室里它是一种化学试剂。

师:带着学生分析 小结:

1、氧化性酸小结: 硝酸(浓或稀)、硫酸(浓)、次氯酸、王水(硝酸和盐酸)等,都是具有强氧化性的酸。

2、易钝化物质小结: Mg、Al在空气中其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钝化。

Al、Fe在冷的浓硫酸、浓硝酸中其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钝化。

3、硝酸的化学性质:

(1)酸的通性

(2)硝酸的不稳定性(3)硝酸的强氧化性

篇2:硝酸的教学方案

一:教材分析:

硝酸的氧化性是全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从实验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时的不同现象,加深学生对硝酸氧化性的认识及对反应产物的记忆,解开硝酸与金属反应不产生氢气的疑惑。此外还从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和电子得失,来简单分析硝酸与金属的反应,使学生理解反应的实质,同时也复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二: 学生情况分析 :

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知道硝酸具有酸的通性,性的教学是一个难点和重点。另外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我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决定本课可以采用引导分析,小组设计、实验改进,分析实验现象,判断产生的物质,并与硫酸作对比,最后归纳总结的思路进行教学。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法,以问题为核心,启发为手段,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探索,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通过探索而使问题解决的喜悦,科学思想方法。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原剂。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硝酸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情感目标:通过组织学生阅读化学家波尔的故事,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对硝五:教学重点:硝酸的特性——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六:教学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说到铂金有的同学们可能不知道,金饰品以其所代表着“永恒”的含义,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不是,王水就能够很轻易的将其溶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硝酸的性质。【问题探究一】这是一瓶纯HNO3再请闻一闻气味(提示闻气体的一般方法【学生活动】学生感知HNO3,阅读教材,探求【总结归纳】: 1.纯净的HNO3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浴;但对其氧化性知道的很少,所以硝酸氧化浓硫酸的知识有了一定掌握,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复习氧化还原知识,深入理解氧化剂和还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使学生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激发学

用途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但是说到铂金饰品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铂但铂金真的是永恒的吗?当然而王水的主要成分之一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硝酸。)后试着归纳出HNO3的物理性质。

HNO3的物理性质。

,打开瓶塞,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它的颜色、状态等特征,2.易挥发;

3.密度为1.5027g/cm3,(比水重),沸点是83℃,凝固点-42℃;

4.常见的浓HNO3质量分数约为69%,98%以上为“发烟”硝酸。

注:发烟HNO3和发烟硫酸对比讲解,让学生对比记忆。

—【教师】:我们知道HNO3是实验室常见的三大强酸之一:HNO3=H++ NO3;正由于有H+的存在,HNO3应具有酸的通性。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酸的通性有哪些?并写出相应的反应方程式。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认真书写。

【归纳总结】1.HNO3具有酸的通性 ⑴ 跟指示剂反应: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

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⑵ 硝酸+碱性氧化物→盐+水

Na2O+2HNO3=2NaNO3+H2O ⑶ 硝酸+碱→盐+水

NaOH+HNO3= NaNO3+ H2O

⑷ 硝酸+盐→新盐+新酸

Na2CO3+2HNO3=2NaNO3+CO2↑+ H2O 【过渡】:作为强酸,HNO3和浓硫酸一样不只具有酸的通性还具有一般酸所没有的特性。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要重点探讨的。同学们注意到没有HNO3是装在棕色瓶中的,以前我们还学习过哪些物质是装在棕色瓶中的?这些物质具有哪些共同性质?这说明HNO3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活动】在教师提示下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AgNO3、HClO、卤化银、KMnO4、H2O2、氯水、溴水、碘水这些都要贮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它们见光易分解,可推测HNO3具有见光分解的性质—不稳定性。【问题探讨二】:我们知道纯HNO3是无色的,可刚才有同学说纯HNO3是黄色,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知道NO2是红棕色气体,而且HNO3易见光分解,是不是由于纯HNO3分解出二氧化氮溶于硝酸而显黄色呢?我们可不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推测呢?

【引导分析】:从HNO3见光,受热易分解,NO2是红棕色气体入手。【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自主设计,动手实验,教师引导,指正,改进。

【改进实验】:取一支具支试管,支口处用一透明塑料口袋封住,向试管中加入适量浓HNO3然后用塞子塞住管口,再加热或光照。同学们觉得这个方案如何呢?同学们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没有?

【实验评价】:做实验应有这样的意识:尽可能的用简单易得的器材实验,现象要明显,要尽量不污染环境。

【归纳总结】管内及塑料口袋都有红棕色气体,塑料气囊膨胀,说明在加热和光照时分解了,并且有NO2气体生成。HNO3分解有个规律:浓度越高越容易分解。

【教师】:HNO3分解有NO2生成,那么产物中还有什么物质?如何推断出来的(从氧化还原角度来分析),写出浓HNO3分解反应方程式。

【过渡】:高一我们学习了浓H2SO4知道浓H2SO4具有强氧化性,同样作为强酸的浓HNO3是否具有强氧化性呢? 【问题探讨三】:浓H2SO4和Cu反应它将Cu氧化为Cu2+自身还原成SO2。请同学们自行设计方案探究:(1)浓、稀HNO3能否与Cu反应?

(2)两支试管哪支反应更剧烈?

(3)两支试管分别产生什么颜色气体?(4)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并将自己的设计方案与教材的方案进行比较,说出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可参考浓H2SO4与Cu的反应装置)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在班上交流其设计,教师引导,评价,改进。【实验改进】:两只试管中分别装入浓HNO3,稀HNO3,均塞上双孔塞,一个孔插导管,然后导管伸入装有溶液的试管中,试管口用喷有碱液的棉花塞住,丝分别伸入浓硝酸、稀硝酸,观察现象。反应片刻,使铜丝离开液体,并将装稀管口的塞子扒开一会儿再塞上,观察现象。【实验评价】:改进的装置不仅可看到Cu与HNO3反应的现象,还防止了污染环境,并可通过铜丝的上下移动来控制产生NO2的量,减少污染、节约药品、可操作性强。【实验归纳】我们看到铜丝与浓HNO3,稀HNO3反应均产生气泡,剧烈,溶液均由无色变为蓝色说明有Cu2+产生,浓HNO3管内有红棕色的气体,产生。稀HNO3的管中有无色气体生成,与空气相遇气体转化为红棕色,证明无色气体为NO。

【教师】:根据实验我们知道反应生成了Cu2+和NO2,请同学们根据氧化还原的知识进行验证,并写出其反应方程式,标出氧化剂,还原剂,以及电子得失情况。【教师】:在反应中,浓,稀HNO3都用来做氧化剂,反应前后浓五价变为正四价的NO2,而稀HNO3却变为正二价的NO,这是否说明稀强于浓HNO3?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氧化还原知识。

【归纳总结】氧化性的强弱取决于得电子的难易程度而不是得电子的多少。浓HNO3更易得电子,故氧化性更强,其实HNO3的浓度越高氧化性越强。【学以致用】请同学们写出Ag和浓HNO3,稀HNO3的反应方程式,标出电子得失。【问题探究四】我们看到浓HNO3能和不活泼的Cu反应,那它和活泼的更加剧烈呢?请同学们根据我们设计HNO3与Cu反应的思路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教师巡视,引导,请同学简述设计思路及实验结果。【总结】:浓HNO3和Al无明显的反应现象,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能用铝车来贮运浓其实并不是Al和浓HNO3不反应,而是它们反应生成了一种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其进一步反应,我们称之为钝化。其实我们在浓H2SO4的学习中已有所接触,还有那些物质在他们中会钝化呢?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吗?浓H2SO4与Cu反应是在加热条件,而没有加热,这能不能说明他们的氧化性强弱关系呢?

塞子一个孔插铜丝将两根铜HNO3的试 HNO3反应比稀HNO3说明有NO2 HNO3中的氮原子由正HNO3的氧化性HNO3比稀

Al反应是不是会

HNO3。HNO3与Cu的反应并浓【问题探究五】:既然浓HNO3氧化性强于浓H2SO4,那碳能与浓HNO3反应?

【实验探究】取一支试管,倒入浓HNO3 2~3mL,加热近沸,放入一小块木炭,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

【归纳总结】木炭上下跳动,放出红棕色气体,说明 C和浓HNO3反应放出了NO2气体 【分析引导】类比浓H2SO4与 C的反应,写出其反应方程式,标出氧化剂,还原剂,电子得失。

【巩固练习】

⑴写出浓HNO3与S、P的反应方程式。

⑵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浓HNO3的试管中,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发现HNO3与H2SO4的性质十分相似,让我们一起从其挥发性,不稳定性,氧化性三个角度来进行总结。【教师】浓【思路引导】我们把浓【归纳总结】浓不能立即用水冲洗,应用干布擦拭,再用大量水冲,再涂少量碳酸氢钠。浓HNO3

【问题探究六】水是如何制的呢?【引导方法】事,让学生形象感知王水的神奇,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探究七】书,然后一起总结。【归纳总结】⑵ 化学试剂【知识巩固,学以致用】1.为除去镀在铝表面的铜镀层,可选用的试剂是(A.稀硝酸2将铜粉放入稀溶液呈蓝色,同时有气体逸出,该物质是: A.AlCl C.KNO八:板书设计

一、硝酸的物理性质HNO3具有这么强的氧化性,如不慎弄到手上,我们应如何处理?H2SO4弄到手上是如何处理的呢?H2SO4:沾手上少,记得一定马上用大量水冲,不要先用布擦;沾手上多则,然后滴加适量碳酸氢钠溶液。:我们说过王水能够溶解铂金,让我们心中的“永恒”消失,这么厉害的王 :让学生自行阅读﹑了解王水的配制。补充波尔利用王水保全诺贝尔奖章的故:我们知道性质决定用途,硝酸有这么多性质,它的用途如何?请同学们看

⑴化工原料 :制造炸药、染料、塑料、硝酸盐等。

B 浓硝酸

H2SO4中,加热无明显现象发生,当加入下列一种物质后,铜粉的质量减少,3 B.Na3 D.FeSO

第三节

1.纯净的HNO3)

C 浓硫酸

2SO4

4硝

D 浓盐酸

()

:先用大量清水冲洗

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浴;

2.易挥发;

3.密度为1.5027g/cm3,(比水重),沸点是83℃,凝固点-42℃;

4.常见的浓HNO3质量分数约为69%,98%以上为“发烟”硝酸。

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1.酸性:

3.不稳定性 : △

4HNO3

==== 4NO2↑+O2↑+2H2O 或光照

2.强氧化性:(1)与金属反应 :3Cu+8HNO3(稀)=3Cu(NO(2)与非金属反应:

三、硝酸的用途 :

化工原料 :制造炸药、染料、塑料、硝酸盐等。化学试剂

补充小故事: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玻尔是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曾获得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麦,玻尔被迫要离开自己的祖国。他坚信以后一定能再返祖国下。为了不使奖章落入德军手中,他将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溶液里,装于玻璃瓶中,然后将它放在柜面上。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他们却一无所知。

Cu+4HNO3(浓3)2+2NO

C+4HNO3()= Cu(NO3)2+2NO2↑+2H↑+4H2O 2NO+O)= 2H2O+4NO2↑+CO,由于德军即将占领丹,决定把心爱的诺贝尔奖章留那瓶溶有奖章的溶液就在眼皮底下,2O

篇3:硝酸的教学方案

“硝酸的性质”课本上提供一套装置进行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两个实验, 数量少, 装置简单、操作方便, 这体现了课本实验的基础性和普遍意义。但如果仅仅演示教材实验, 仅仅把实验作为学习知识的方法手段, 实验功能的肤浅和单一就有悖于新课程对实验的定位。笔者着力从增加实验数量, 改进实验方案, 改变实验方法等多个角度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教,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增加实验

学习硝酸的物理性质, 一般的做法是教师直接介绍或者学生阅读课本或者将两者结合起来, 落实硝酸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沸点、溶解性等知识。笔者首先把问题抛给学生, 如何通过实验研究硝酸的物理性质?教师提供学案 (物理性质一般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沸点、溶解性等) , 提供每小组一瓶98%浓硝酸, 一瓶水, 几支试管。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最后教师归纳小结、补充说明硝酸的物理性质。

硝酸的酸性学生初中已经有所认识, 笔者指导学生完成向稀、浓硝酸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再指导学生分别加热两支试管, 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对“浓硝酸使石蕊变红, 稍微加热后红色褪去并变黄”的非预期现象学生产生了强烈兴趣, 借机, 教师提问, 混合液变黄的原因是什么, 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综合学生的猜想大概有三种可能: (1) 石蕊试液受热变黄; (2) 硝酸溶液受热变黄; (3) 硝酸与石蕊共同作用后变黄。基于上述猜想, 设计两个演示实验: (1) 加热石蕊试液; (2) 加热硝酸溶液。将这两个演示实验与浓硝酸和石蕊混合液加热后的现象进行对比, 不难发现硝酸的不稳定性, 分解后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

适当增加实验, 使静态知识动态化, 使课堂更具有化学特色, 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 在体验中学习, 在冲突中深化, 实现知识的自然建构,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 同时, 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意识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改进实验

进行铜与浓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时, 笔者不急于生搬教材装置开始实验, 而是用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向具支试管中加入2mL浓硝酸, 套上气球, 塞上带可抽拉的铜丝的橡皮塞, 上下抽拉铜丝, 使下方螺旋状铜丝与硝酸接触反应和分离停止反应。指导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推测并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引导学生对比该套实验装置与课本的实验装置, 找出两套装置的优缺点, 说明理由。

通过自行设计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表现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 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另外, 教师也给学生树立榜样, 教与学的过程不拘泥于教材, 要善于开发课程资源, 做到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 视野开阔, 富有创造性。对不同装置进行对比,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教材中稀硝酸与铜的反应装置沿用浓硝酸与铜反应的装置,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评价装置的优劣。学生讨论的结果:其便利之处在于发生装置操作方便, 节约原料, 只需要在分液漏斗中继续加入一定量的水, 将浓硝酸稀释即可;但这套装置不便于观察和判断产物, 排水法收集相对比较麻烦, 而且如果气体多时还会溢出, 污染环境。能否设计一套既简单又环保的实验装置?待学生充分思考后, 提示学生思考课本习题3 (3) , 并将学生设计的各种实验装置投影, 评价、比较、优化。播放实验录像:课本习题3图Ⅱ装置的橡皮塞上安装一个分液漏斗进行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过程。然后演示实验:塑料注射器内放入铜片, 吸入针筒1/3高度的稀硝酸, 推动活塞排尽空气, 将针头插入橡皮塞中进行封闭, 活塞朝上放置。观察针筒中溶液和气体的颜色, 描述实验现象。拔掉橡皮塞, 拉动注射器活塞, 观察气体颜色的变化。

教材用同一套装置进行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 一方面, 教师演示起来方便省时,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感知硝酸浓度变化引起反应变化的过程和思考组装气体发生装置的原则方法。但用一套装置完成教学, 对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不利。笔者通过学生讨论设计、对比评价、演示录像等多种方法途径, 开阔学生视野, 拓展学生思维, 把知识作为能力的载体, 在实验过程中融入知识讲解、方法训练、能力提升。

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装置能力, 学会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激发学生热爱化学、投身化学研究的志趣, 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

三、教学反思

“硝酸的性质”一课, 笔者打破教材的权威地位, 将教材内容作为教学的部分素材, 整合教学参考书籍、资料、录像等课程资源进行教学, 内容生动丰富, 得到同行认可。课堂教学方式设法采用探究式, 把分析教材实验装置优劣作为问题的起点, 通过改进实验装置, 改变实验方法, 层层递进, 始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通过独立思考、集体讨论、个别点播、汇报总结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参与热情高, 师生互动多, 课堂动态生成。

通过演示实验学习铜与浓硝酸反应, 发挥化学实验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认知功能。通过浓、稀硝酸中加入石蕊试液不同实验现象, 引发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探究浓硝酸使石蕊变红, 加热后先褪色后变黄的原因, 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习探究方法, 体会实验的探究功能。对比分析浓、稀硝酸和浓硫酸与铜反应的条件和实验现象, 深入理解硝酸的氧化性, 体会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通过评价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装置, 树立环保意识,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彰显实验的德育功能。对比课本浓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和本课使用的装置,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评价, 并举一反三设计铜与稀硝酸反应的装置, 展示了化学实验的创新功能。

篇4:硝酸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活动单;分离提纯;教学设计;中学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2-0032-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学情分析

很多老师都认为“硝酸钾与氯化钠的分离提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已解决,其实,根据考试说明,结合近几年江苏高考试题,会发现学生初中已掌握的内容,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均不能满足高考的需要。同时,时间跨度大,学生已遗忘。

在江苏省不论是采用人教版的教学区,还是采用苏教版的教学区,在高三年级几乎都放弃《实验化学》而改选《物质结构与性质》,因为后者虽难教但易考。就是把《实验化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能真正领悟除杂原理的学生也较少,大部分学生流于形式,只是“照方抓药”把实验重复了一遍,效果甚微。

4、教学反思

4.1 从教学设计看教学效果

我们把硝酸钾与氯化钠的分离提纯问题设计成两道计算题,让学生根据定量计算的结果,经过理性思考,设计出定性实验方案,从而感悟其除杂方法。这不是偏重于知识结论的记忆,而是重视对知识产生过程的研究,显然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之一“过程与方法”的要求。

从学生角度看,气氛热烈,思维活跃,甚至有人还提出了诸如以下的问题:在两实验的洗涤步骤后,是否可加入“检验”步骤,以确认杂质是否除尽;在KNO3的提纯实验中,是否可把“加水溶解、加热浓缩”合并为“只用适量热水直接配成100℃KNO3饱和溶液”。

从课堂反馈看,几乎每个学生都已体会到结晶的原理,就是根据固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不同,先配成溶液,再通过加热、浓缩、降温,使溶解度变小或大量蒸发溶剂这两个途径,让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

4.2 从教学模式看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

学生活动单模式,有着简约的操作程序,清晰的教学流程。教师课前精心准备活动单。课上,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教师不再需要慷慨陈词的讲述、井井有条的总结。轻松驾驭课堂的目标得以实现。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不再需要机械记忆应付提问,痛苦回忆应付考试。而是各项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竞争者。

篇5:硝酸教学案例

——以《氨气》一节教学为例

郑州市实验高级中学

张平

一、案例背景

这是一节普通高中的常态课,我提前一周备好课。同时,通过平时学习的杜郎口、洋思、东卢中学的教学模式,我有很多体会,并致力于把这些学习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例如,在魏宏聚教授《微格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在我校的第一次报告中,我学到了很多,同时我也思考了很多问题,如,什么才是有效的情景导入?

本案例以新课程《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氮的循环》中第二课时“氨气”内容为依据,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针对问题,高校教学。以氨气泄漏为情境导入,设计问题,为整节课做好情感铺垫,同时为整节课铺下了一条线索,后续围绕此线索展开。

我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现我以《氨气》的教学为例,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二、案例主题

化学课堂的情境创设策略-以《氨气》教学案例为例

二、案例描述

本节课是一节常态下的课,课前,教室气氛比较沉闷。为了振奋精神,顺利进行正常教学,我事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 片断

1、【新课引入】

【视频】2008年11月01日凌晨2点多钟,松江区松汇路上一果品 冷库发生液氨气泄漏事故,由于抢险人员及时处理,近百户居民被紧 急疏散,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距离现场还有二、三公里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 的一片,呛人的氨气扑面而来,令人窒息,厂区内寒气逼人。警察已 经封锁了现场,并在积极疏散围观人群。记者走到距离事故核心区几 百公尺的地方时,已经被氨气呛得眼泪直流、呼吸道也有一种灼热感。氨气是没有毒的,但高浓度氨气却有很强的腐蚀性。一名消防战士看 到脖子上挎着相机的记者后,塞给了一个口罩。但干口罩戴在脸上无 济于事。记者急忙找到一名手里拿着矿泉水的战士,往口罩上泼了些 水,才勉强继续向事故核心区走去。抢险人员正戴着防毒面具在现场 排查泄漏点,并用水幕稀释空气中泄漏的氨气。附近居民纷纷用毛巾、衣服捂住口鼻向四周撤离。

【教师】

1、为什么在氨气泄漏时工厂里会寒气逼人?

2、如何吸收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

3、看完该报导后,你是否了解了一些有关氨气的内容?请讲讲氨气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水溶性、沸点和它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学生】报导中显示氨气为气体,可能溶于水,有气味,对环境会造成严重污染。果品冷库发生液氨气泄漏事故,厂区内寒气逼人,液氨可能是制冷剂。【教师】根据报导,你能否从中了解一些氨气的化学性质?氨气生产厂家的余气能否随意排放?如不能,应如何进行处理? 【学生】氨气会造成环境污染,当然不能随意排放。报导中抢险人员用水幕稀释空气中泄漏的氨气说明氨气能溶于水也可能发生反应。可参照此法,将氨气通入水中进行处理。【教师】遇到氨气扩散的情况,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 【学生】 报导中称:“记者急忙找到一名手里拿着矿泉水的战士,往口罩上泼了些水,才勉强继续向事故核心区走去,附近居民纷纷用毛巾、衣服捂住口鼻向四周撤离。”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离开现场,并报警。

【实物展示】接下来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只装满氨气的试管,依次传下去,让他们看一看,闻一闻。一些学生兴奋地说,像夏天厕所的味道。这时气氛很活跃。片断2氨气和水的反应

【教师】 报导中称:“记者急忙找到一名手里拿着矿泉水的战士,往口罩上泼了些水,才勉强继续向事故核心区走去,附近居民纷纷用毛巾、衣服捂住口鼻向四周撤离。”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离开现场,并报警。氨气溶于水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

【学生】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实验】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呢?这时我给同学们演示书上的“喷泉实验”。【学生】学生在一刹那对实验的“动感”现象和鲜明的“色差”现象发出一阵惊叹。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思维能力也活跃起来。

【讨论】由喷的现象极易想到瓶内气体的压强急剧减小,而证明了NH3极易溶于水。这里可以让学生对喷泉实验的原理,实验成功的关键进行总结,并且让学生设计实验:如何用更简单的实验来证明氨气极易溶于水。开始学生没有思路,这时我拿出一只试管、水槽和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学生马上就有了灵感。有同学说,将装满NH3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观察水面上升的高度。有同学说,将矿泉水瓶收集满氨气,然后用注射器打入水,矿泉水瓶会瘪掉。接下来邀请学生演示这两个实验,学生感到很兴奋,学生的积极性被迅速调动起来。

【教师】由“无色变红色”的现象,也顺理成章的认识到NH3的水溶液为碱性。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NH3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氨水的性质。

三、案例分析

情境导入是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思考、想象力或引发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或情绪感染中就势转入学习的一种导课方式。

“导”在辞海中的释义是:引导、开导;启发;疏通。“问题导向学习”又称为“问题本位学习”或称“基于问题的学习”。“问题导向学习”将学习置于现实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看到学习的材料与自己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和动力。在课堂导入中,创设出与课本内容相对一致的课堂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情绪、注意力、思维调整到最佳的境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

本案例以新闻背景创设教学情境,将氨气的物理性质及部分化学性质引入其中,为氨气的性质教学埋下了伏笔,并适时的结合材料和性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个新闻事件不仅可以引入新课,而且整个材料贯穿课的始终,做到了一料多用,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1、导入选材贴近生活实际

生活中具体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在好奇心的牵引下,往往会产生一种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教师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创造良好的环保教学情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片断1。在学生看完发生在自已附近区域的时事报导后,教师引导提问氨气的相关物理性质和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学生们都能兴致勃勃地一一讨论回答,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轻松落实,环保意识的培养深入人心。

只有来自生活,来自科学、科技和社会实践的化学,才会使人产生共鸣,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因此不断地在课堂教学中描绘那些鲜活地发生在身边的有关化学的事例,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是在课堂教学进行环保教育的关键所在。

2、导入素材紧紧围绕着目标展开,与本节课内容关联度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能准确描述氨气的物理性质,能说出喷泉实验的原理,能说出氨气的主要化学性质,并会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些内容,在新闻素材中都有体现。如:颜色、气味、沸点、水溶性,能否污染。化学性质和处理氨气污染的方法,如:能否与水反应、水溶液呈什么性,如何消除氨气污染。遇到氨气扩散的情况,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

四、案例反思

教师,应该是一个有创造性的职业。常教常新,才能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但是,有多少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重复着相同的过程,一本教案可用十年?这样的教师,埋没了多少人才?进入这个学校之后,我学到了很多,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要不断地学习。学校给了我们很好的平台,给了我们很大的舞台。每一堂课都不可能重新再来,每一堂课都应该是精心设计,精彩生成的。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规律。因此,课堂情境导入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建立在情感需要的基础上,情境导入就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

但是,很多课堂的情境导入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导入形式单一,常用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为了导入而导入,与课堂内容关联度不大。如,导入情境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等等。我认为,情境导入时,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导入符合学生的情感需要

学生处于花样年华,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心,他们期望老师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见闻。因此导入要新颖。学生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他们期望能用科学原理解释这些问题。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学生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导入一定要有正确的导向。

2、导入情境围绕目标展开

高校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所有的活动,脱离目标的活动都是无意义的。

3、导入要有学生的广泛参与

篇6:苏教版化学一硝酸的性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与观察,初步了解硝酸的物理与化学性质。

2、经过对实验的研究与探讨理解硝酸的化学性质。

3、以硝酸为跳板,向学生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并且掌握。

4、了解硝酸的工业制法,了解酸雨与自然保护,培养学生产生保护自然的想法。【教学重难点】

1、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导入新授】

我们以前学习的酸有硫酸和盐酸,它们有哪些共同的性质? 【学生回答】

。。。【老师提问】

同学们能不能猜测接下来要学习的硝酸的物理化学性质。【学生回答】

。。。【老师提问】

取出一瓶浓硝酸,让学生观察这瓶酸与以前见到的有何差异?(颜色、容器等适当提示)【学生回答】

。。。【老师提问】

为什么浓硝酸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并且放在避光、低温处。【学生回答】

。。。【老师板书】

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浓硝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并且放置在避光、低温处。【实验展示】

铜分别与浓硝酸和稀硝酸发生反应,分析产物,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

反应中反应物的浓度不同,所生成的产物也可能不同。【实验展示】

碳与浓硝酸在加热的情况下反应,并且检验所生成的产物,让学生写出方程式。【学生板书】

。。。【老师讲解】

前面我们学习过浓硫酸与铁、铝在低温反应会发生钝化,同学们猜想一下浓硝酸会在同样条件下发生钝化吗? 【学生回答】

。。。【老师板书】

前面的反应方程(未配平)【老师提问】

同学们根据以前学习的知识,尝试配平方程式。【学生回答】

。。。【老师讲解】

根据以前学习的质量守恒与元素守恒,同学们可以根据这样的思路想一下。【老师板书】

。。。【老师讲解】

我们今天学习一种的新的配平方式,化学反应中电子的总量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配平。【学生练习】

。。。【老师讲解】

篇7:硝酸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强氧化性、不稳定性)。

2.通过学生实验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3.在浓硝酸和稀硝酸的对比学习中,渗透“量变和质变”的辨证规律。

4.通过介绍化学家的故事,使学生树立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教学难点】

硝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玻尔巧藏诺贝尔金奖章

丹麦有位叫玻尔的科学家,37岁时他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玻尔被迫离开即将被德军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奖章留在实验室。玻尔把金奖章溶解在盛有王水试剂瓶里。后来,纳粹分子窜入玻尔实验室,那个试剂瓶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战争结束后,玻尔从王水中把金还原出来,并重新铸成奖章。而玻尔配制王水的主要组成之一是“硝酸”。

一、硝酸的强氧化性

[设疑]硝酸有酸性,能否与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演示]浓硝酸与Cu反应

[讲解]从实验现象“红棕色气体生成”判断生成物中是N02而非H2.进一步从氧化还原反应说明反应的本质是+5价的氮得电子能力比H+1强。

[学生实验]比较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Cu反应

[记录并讨论]

反应现象

产物

浓硝酸+Cu

1.Cu片:有大量气泡产生

2.溶液颜色:无色变为绿色

3.气体颜色:红棕色

4.反应剧烈程度:剧烈

5.触摸容器外壁:很热

Cu(NO3)2、NO2和H20

稀硝酸+Cu

1.Cu片:有气泡产生

2.溶液颜色:无色变为蓝色

3.气体颜色:无色

(打开止水夹后)无色变为红棕色

4.反应剧烈程度:缓慢

5.触摸容器外壁:温热

Cu(NO3)2、NO和H20

1.与金属反应:

Cu +4HN03(浓)=Cu(NO3)2+ 2NO2↑+2H20

3Cu +8HN03(稀)3Cu(NO3)2+ 2NO↑+ 4H20

[讲述]除金、铂等少数金属外,硝酸几乎能与所有金属反应;当浓硝酸与浓盐酸按体积比为1:3混合时,就配制成玻尔的“王水”溶液,王水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可以溶解金。铂等不溶于硝酸的金属。

[设问]比较浓硫酸的性质,浓硝酸能否与非金属反应?

[练习]与非金属反应:C+HNO3(浓)S+HNO3(浓)P+HNO3(浓)

2.与非金属反应:

C+4HNO3(浓)=CO2↑+4NO2↑+2H2O

S+6HNO3(浓)=H2SO4+6NO2↑+2H2O

P+5HNO3(浓)=H3PO4↑+5NO2↑+H2O

[提问]硝酸与哪些金属及非金属反应?产物是什么?硝酸浓度与还原产物有什么关系?

[小结]反应规律:

①除Au、Pt等少数金属外,硝酸几乎可能氧化所有的金属。

②常温下Fe、Al等金属在浓HNO3中发生“纯化”。

③硝酸越浓,其氧化性越强。如稀HNO3可使石蕊试变红,而浓HNO3可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④一般来说,活泼金属与HNO3反应不生成H2,浓HNO3的还原产物为NO2,稀HNO3的还原产物为NO。活泼金属与极稀HNO3反应时,还原产物复杂,可为NO、N2O、NH4NO3等。

⑤非金属单质可被HNO3氧化为最高价氧化物或其含氧酸。

⑥王水(浓HNO3和浓HCl按体积比1:3配制)具有更强的氧化性,能溶解Au、Pt。

[强调]反应物或条件不同,硝酸产物发生变化:NO2、HNO2、NO、N2O、N2、NH3 。

如:4Zn+10HNO3=4Zn(NO3)2+N20+5H2O

注意:4Zn+10HNO3(稀)=4Zn(NO3)2+N20+5H2O

[设疑]浓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是否也剧烈?

[学生实验]浓硝酸十铝片

[讲解]钝化原理:铁、铝与冷的浓硫酸或浓硝酸,表面被氧化为牢固的氧化物薄膜,阻止酸与内层金属进一步反应。

3.铁、铝与冷的浓硫酸或浓硝酸常温下发生钝化。

[提问]浓硝酸的运输和贮存可用何种物质制的容器?

[展示]一瓶呈黄色的浓硝酸,问为什么呈黄色?

4.不稳定性

4HN03 == 2H20+ 4NO2↑+02↑

[提问]硝酸应如何贮存?

[设疑]有人认为,“比较浓硝酸和稀硝酸的还原产物的化合价,浓HN03中的氮从+5降为+4而稀HN03,中的氮从+5价降为+2,从化合价变化可以判断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提示]从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Cu反应的反应条件。剧烈程度分析。

篇8:硝酸的教学方案

一、设计 V 形启发图

就本实验课的内容, 我们设计了V形启发图, 如图1, 具体展开, 则见表1、表2、表3。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硝酸的氧化性。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从物质分类的方法和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2.通过对不同浓度的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探究, 初步学会通过实验研究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思路和方法。

3.通过对硝酸与铜反应实验的探究, 初步学会设计和优化实验方案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 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重难点]

1.硝酸的氧化性。

2.设计和优化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试管、分液漏斗、集气瓶、水槽、饮料瓶、注射器 (20m L) 、输液袋 (100m L) 。

实验药品:铜片、铜丝、浓硝酸、6mol/LNa OH溶液。

三、课堂教学过程 (详见表4)

四、说明

硝酸与铜的反应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中的重要实验, 对该实验进行合理改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硝酸的性质,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环保意识。人教版教材没有给出实验装置, 苏教版课本实验的优点是能连续进行铜分别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 但是也存在如下缺点:1装置气密性不好;2集气瓶中收集的无色气体除可能来自铜与稀硝酸反应外, 也可能来自NO2与水的反应;3浓硝酸易腐蚀橡胶塞。结合上述问题设计V形启发图改进教学设计, 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和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对几种方案进行比较, 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 增强思维的严谨性, 亲身体验实验探究的艰辛和乐趣,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磊.科学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基础[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篇9:对硝酸知识的浅析

关键词:硝酸 指示剂 气体的制备 钝化

硝酸是一种强氧化性酸,其强氧化性是高中化学知识中的重点及难点,是高考中常见的热点,现将考查硝酸强氧化性的知识要点及题型归类分析如下:

一、考查硝酸与指示剂(或试纸)的变色情况

知识要点:浓硝酸中滴入石蕊试液先变红(酸性引起),微热后退色(强氧化性引起);而稀硝酸则只能使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之退色,因稀硝酸的氧化性不如浓硝酸强,不能将石蕊氧化。

例1.取三张蓝色石蕊试纸置于表面皿上,然后按顺序滴加65%的硝酸,98.3%的硫酸和新制氯水,三张试纸最终呈现的颜色是(?摇?摇)。

A.白红白?摇?摇B.红黑红?摇?摇C.红红红?摇?摇D.白黑白

解析:因上述两酸均为浓酸,均具有强氧化性,新制氯水中含强氧化性的次氯酸,浓硫酸还表现出脱水性,所以应选D。

二、考查气体制取及装置的选择

1.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不能用其来制取还原性气体(如:H2S、SO2、HI、HBr等)。

2.因NO3-的氧化性强于H+,所以硝酸与金属反应不会产生H2。

3.由于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对橡胶制品有强腐蚀作用,所以制取HNO3时常用曲颈玻璃仪器,涉及连接仪器的胶管应尽可能短,尽可能使两玻璃接口非常接近,盛放硝酸的试剂瓶不能用橡皮塞等。

例2.一定量的盐酸和过量铁粉反应,为减缓反应速率,且不影响H2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适量的(?摇 ?摇)。

(1)氢氧化钠固体(2)醋酸钠固体(3)氯化钠溶液(4)水(5)硝酸钾溶液

A.(1)(2)(3)?摇?摇B.(2)(3)(4)?摇?摇

C.(3)(4)(5)?摇?摇D.(1)(3)(5)

解析:要减缓反应速率且不影响H2的总量,可以稀释,也可将强酸转化为弱酸。(1)氢氧化钠要消耗盐酸,(2)醋酸钠固体能将强酸转化为弱酸,(3)、(4)相当于稀释,加(5)相当于溶液中有硝酸,将不再产生H2,所以应选B。

三、考查常温下浓硝酸使铁、铝钝化现象

知识要点:铁、铝遇冷的浓硝酸、浓硫酸均可发生钝化。

例3.欲迅速除去铝壶中的水垢又不损坏铝壶,最佳的方法是加入下列物质中的(?摇?摇)。

A.浓盐酸?摇?摇B.稀硝酸?摇?摇C.冷的浓硫酸?摇?摇D.冷的浓硝酸

解析:该题加入试剂必须满足:不但能与水垢(CaCO3、Mg(OH)2)反应,而且要求不能与铝反应。因浓盐酸和稀硝酸均与铝反应,冷的浓硫酸尽管使铝钝化,但与CaCO3反应不彻底(生成难溶物CaSO4),冷的浓硝酸不但能与水垢反应,还可使铝钝化,所以应选D。

四、考查硝酸对金属的溶解情况

知识要点:①Pt、Au不与硝酸反应,只溶于王水。②一般情况下,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以后的金属与硝酸反应时,浓硝酸产生NO2,稀硝酸产生NO。

例4.用铜锌合金制成的假金元宝欺骗行人的事件屡屡发生,下列不易区别其真伪的方法是(?摇?摇)。

A.测密度?摇?摇B.放入硝酸中?摇?摇

C.放入盐酸中?摇?摇D.观察外观

解析:铜锌合金与金的密度不同;合金放入硝酸中会全部溶解;合金放入盐酸中会部分溶解;而金在硝酸或盐酸中不会溶解无明显变化,即A、B、C均能区别其真伪,所以应选D。

五、考查与NO3-有关的溶液中离子共存问题

知识要点:NO3-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氧化性极弱,通常认为不显氧化性;而NO3-在酸性溶液中将会显示极强的氧化性,可以氧化许多具有还原性的微粒(如:S2-、I-、Br-、SO32-、Fe2+等),使之在溶液中不能共存。

例5.在pH=1的无色溶液中,下列各离子组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共存的是(?摇 ?摇)。

A.NH4+、K+、Na+、CO32-?摇?摇 B.K+、Na+、Fe2+、NO3-

C.NH4+、K+、Na+、CO32-、AlO2-?摇 D.NH4+、K+、Na+、NO3-

上一篇:圆是初中数学教学重点内容下一篇:挖野菜作文400字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