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概念

2024-08-20

社会福利概念(共8篇)

篇1:社会福利概念

第一部分 社会福利概念的界定

——美国社会福利的概念

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为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这是社会福利涵义最宽泛的界定。包含社会保障的内容。——我国社会保障中社会福利的定义 “狭义的社会福利”,指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疗救社会病态而提供的服务,它的对象是弱势群体,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补缺型”的。第二部分 社会福利政策的范围

一些学者观点:政策必须有“一个目的、目标或意图”。尤劳和普雷维特:政策是“长期有效的决定”,这种决定以制定它和接受它的人们在行为上的连贯性和重复性为特征。

社会福利政策是政府选择作为或不作为,并因而影响其人民的生活质量的任何事情。

广义:社会福利政策包括了几乎所有政府所有的事情(税收、国防、健康照顾、公共救助等)

狭义:“通过给公民提供服务或收入对他们的福利有所影响”的政府活动。本书特别选定主要政府计划

收入维持:对社会成员遭遇失业、贫困等风险给与其经济保障

社会保障、失业补偿金、工人补偿金、补充保障收入计划、对贫困家庭的临时救助、一般救助 膳食营养

食品券、学校午餐和早餐、针对妇女、婴儿和儿童的特别补充营养计划、集体用餐、流动餐车 卫生

医疗补助、针对老年人的医疗照顾、公共卫生 社会服务

儿童保护服务、家庭维护服务、社区精神健康服务、对儿童的日间照顾和学龄前教育、就业服务、职业培训、职业恢复

第三部分 社会福利政策:一种理性的方法 社会福利政策的理论:

1.古典决策理论:强调政策制定过程中作为决策者的完全理性

2.行为决策理论:(西蒙)强调决策过程中的“有限理性”和“满意度”标准 理性主义为政策制定提供理想的模式——虽然在社会福利政策领域“在现实世界里”的政策制定并不经常是一种理性过程,政策制定是发生在使理性受到严格限制的政治环境中的。第四部分 社会福利政策:一种政治性的方法

根据拉斯韦尔的观点:政治是谁得到了什么,什么时候和怎样获得的;因此政治是一项对社会资源进行价值分配的活动,并且这种冲突是政治和政策制定的中心

书中谈到政治性是指社会福利政策产生于有关社会面临的问题的本质和如果有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的冲突。

政治性方法中引起了一系列有关政策制定中的理性化问题: 难以形成使所有人都接受的社会价值 由于对问题统一界定

许多冲突的成本和价值是不能被比较和衡量的

政策所涉及对社会、经济和政治价值对未来的影响是难以计算的。政策制定者的环境,不可能分辨出所有的社会价值,尤其是在政府部门中没有支持者的人们的价值。

促使政策制定者在社会价值的基础做决定是没有必要的 大部分政府官员往往会制造协调政策制定的障碍 政策制定的渐进模式: 渐进主义”的方式优点:

1.易于协调各种相互冲突的目标;

2.渐进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检验所做的抉择是否正确,尤其在复杂条件下,可以孤立某些因素,比较其利弊;

3.渐进方式可以稳妥,容易控制,能够及时纠正错误,不会造成大起大落的状况。”渐进主义“的局限性:

1.仅适用于比较安稳和变动不大的环境,一旦表明对以往的政策需加以彻底改变时,渐进模式对大变革会起到阻碍作用

通过这个案例 不是要强调两党竞争所产生不良后果

篇2:社会福利概念

一、妇女福利的基本含义

产生初衷:妇女在心理以及生理上的特殊性

广义的妇女福利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保护妇女的基本权利和满足妇女的基本需要而制定的各种政策法规和向妇女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的总和。包括了两个基本的方面:

(1)保护妇女的经济和社会权益;(2)向妇女提供专门的福利服务。

狭义的妇女福利是指向妇女提供的各种特殊福利待遇和社会服务。

各国妇女福利的主要内容:妇女教育福利,妇女就业保护,妇女职业福利,妇女卫生福利,妇女生育福利,妇女社会保障等

二、妇女福利的主要内容

1、妇女教育福利

妇女教育福利:政府为保护妇女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促进妇女教育方面所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主要包括:(1)国家保障妇女平等的文化教育权利;(2)学校保障女性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3)保证适龄女性儿童义务教育;(4)扫除妇女中的文盲、半文盲;(5)组织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6)编写适合女童的教育读本和教育资料;

2、妇女就业福利

妇女就业福利就是通过立法和政策措施,保证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就业权利和机会,创造男女平等的就业机制,使妇女平等的参与社会经济生活。a.对妇女就业权益的保护

• 享有与男子平等就业的权利,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 • 享有与男子平等就业服务的权利,政府及其他机构在提供就业服务时,不得歧视

• 保障妇女就业权不因生育和抚养子女而受到歧视或侵害 b.对妇女职业权利的保护

• • • 男女同共同酬

晋职、晋级、评定专业技术职务和培训等,男女平等 合理安排女职工的工作工种

c.对妇女特殊劳动权益的保护

• • 产假

女性特殊时期的劳动权益保护

3、妇女卫生福利

50年代中期起国有企业中设立了针对女工的卫生设施; 1986年卫生部发布《妇幼卫生工作条例》。

我国于1994年10月颁布并于1995年6月1日开始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

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实施办法》。问题:

医疗费用上涨影响妇女卫生服务利用。贫困地区卫生设施和医务人员不足。流动妇女的卫生福利

4、妇女生育福利

妇女生育服务是指政府、企业和社会对妇女生育提供的各种服务。主要内容包括生殖健康服务、生育保险和产后哺乳婴幼儿等方面的服务。

1994年劳动部发布《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城镇企业向生育保险基金缴纳职工生育保险费,生育保险基金向女职工提供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以及女职工生育的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

政府、单位和社区等组织为生育的妇女在哺乳和婴幼儿照料等方面提供各种服务。

三、我国妇女福利的发展历程 1、1949年《共同纲领》指出: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2、我国已经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国家各种基本法律、单行法律法规、地方性法律法规和政府各部门行政法规在内的一整套保护妇女的法律体系。

3、我国1995年9月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4、国务院先后制定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

四、妇女福利的功能

(1)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条件(2)有利于提高人口质量

禁止从事有碍下一代健康的工作,对贫困的孕期妇女提供帮助和服务(3)对维护家庭和睦幸福和社会安定具有重要作用

缓解更重的家庭责任所导致的工作生活压力(4)有利于妇女潜能在社会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

减轻职业妇女在家务劳动和养育子女方面的负担

儿童社会福利

一、儿童社会福利的基本含义

产生初衷:年纪小、辨别是非和区别良莠能力差,自我保护能力差,对弱势群体的特别保护。

广义:对象为所有家庭和儿童。即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家庭都需要不同意 义上的帮助,社会对每一个儿童都负有责任。属于较为积极的儿童福利。

狭义:指有特定形态的机构向特殊的儿童群体提供的一种特定的服务。具有一定的残补性,是较为消极的儿童福利。“凡是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与正常生活为目的的各种努力、事业及制度等均称之为儿童福利。”

——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

“儿童社会福利是社会福利中特别以儿童为对象,提供在家庭中或其他社会机构所无法满足需求的一种服务。”

——美国儿童福利联盟

“儿童福利旨在谋求儿童愉快生活、健全发展,并有效地发掘其潜能,它包括了对儿童提供直接福利服务,以及促进儿童健全发展有关的家庭和社区的福利服务。”

——《美国社会工作年鉴》

二、儿童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 1.儿童普遍社会福利

(1)家庭保护(生命健康权、受教育权)

(2)医疗卫生与保健福利(接种、健康检查——儿童医院)

(3)儿童福利(受教育权、发展权——9至12年义务教育——学前教育?)(4)文化福利(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等 2.特殊儿童社会福利

(1)残疾儿童的预防和康复(婚前教育、检查)(2)残疾儿童的教育(普通学校)

(3)社会环境(广播、电视、手语、字幕、无障碍设施等)(4)监护养育(儿童村、福利院、康复中心、孤儿学校等)

三、儿童社会福利的基本特征

1、普遍性 体现出全体性

2、发展性 儿童自我发展、成长的潜能,全面健康发展

3、社会性

动员社会力量,运用社会化手段

四、儿童社会福利的功能 1.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身心健康、教育、培训 2.促进社会安全

儿童是家庭重要成员;是未来的主体 3.促进社会发展

篇3:社会工程的概念解析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生产关系的逐步改善, 今天的世界正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革。二十一世纪的经济, 既是一种知识为本的经济, 又是一种金融化的经济。现代科学技术在产业群体中大规模的扩散效应和对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加速催化作用是知识经济的基本内核, 具有强大杠杆功能的现代金融架构则是金融经济到来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 二十一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的整合, 没有社会技术的自然技术会因为难以形成产业化而沦为技术的独舞, 没有自然技术的社会技术会因为缺乏原动力而难于前进。自然技术是自然科学作用于物质世界的中介和手段, 它关注的问题是人类如何改造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消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使自然世界符合人类的目的和意志。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 自然技术的长期发展便形成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如果说生产力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那么自然技术则使人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手段。而社会技术则关注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技术关注的重点,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社会技术正如是对生产关系给予技术思想的关照, 使得生产关系更符合于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生产关系正是通过社会技术的调节而向前发展。在自然工程的起始阶段, 社会技术工作者发现该社会问题, 并通过对所处环境的综合考虑制定方案。在社会工程中, 社会工程师同样需要自然技术对阻碍社会工程实施的外部物质环境进行改造, 需要自然技术中的计算机技术等对社会要素进行统计分析。所以说, 社会工程离不开自然技术, 自然工程离不开社会技术, 当今社会的发展正以工程社会化的趋势向前推进, 二者是对立基础上的统一。

二、思维建构与社会工程

工程活动是人类思维的外化, 社会工程则是人依据自身的思维对社会世界的建构。马克思曾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有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 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 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既已经观念的存在着, 它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 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现实自己的目的, 这个目的就是他所知道的, 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 它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从这一角度说, 社会工程是社会工程师在自己的思维中将现实世界在观念中的反应进行理性建构, 再通过实践活动把这一思维结果表现于外的过程。因此, 对思维中的工程, 既工程思维的研究, 就成了破解社会工程含义的重要方面。著名的工程哲学家李伯聪教授曾说:“工程思维具有科学性、逻辑性、问题求解的唯一性和设计的艺术性、操作性、运筹性和集成性以及不确定性、可靠性和可错性。”这些对一般工程思维的探讨对我们研究社会工程思维以及思维建构与社会工程之间的关系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当然, 只有具体可操作性等特征的思维体系, 才能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外化。由此可见, 社会工程的实施经历了两大阶段, 即理性建构阶段与客观实践阶段。

三、实践哲学与社会工程

实践哲学与社会工程的关系问题涉及到社会工程的本质, 虽然社会工程起始于人类思维的建构, 但其发生的根源在客观的物质世界, 社会工程是人类面对具体的外部世界所进行的改造活动。社会工程是不是实践哲学的理论延伸, 我们通过以下的几个方面来讨论。第一, 通过对二者特征的比较得出答案。首先社会工程是调整社会关系、控制社会运行的手段方式方法体系。因此社会工程符合实践哲学客观现实性的特征, 在社会工程中, 其实施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其次, 社会工程是人们针对社会问题而采取的主动行为, 社会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渗透着人类的意识、目的, 这一点符合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体现了社会工程的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最后, 社会工程不是个人的活动, 而是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因素所实施的活动, 受具体社会环境的制约, 这与实践哲学的社会历史性是一致的。第二, 通过对二者分类的比较得出答案。社会工程分为生产性社会工程、调控性社会工程和文化性社会工程。这分别对应了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生产实践主要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 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 这是人类的基本活动, 是其他实践活动的前提。变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 即它是变革人类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社会关系的活动。最后是科学实践, 这是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第三, 社会工程的主客体与实践主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工程的主体是社会工程师, 通过对各种社会要素的整合与构建, 优化与变革社会关系, 即社会工程的客体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综上所述, 社会工程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 是实践哲学在当代的表现形式, 纵观当今世界, 生态失衡、全球危机的背后, 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 是以“天灾”形式表现出的“人祸”, 因此更需要社会工程调整社会关系, 消解因为不合理的社会关系而导致的错误的实践。

摘要:社会工程是整合社会资源、控制社会运行、协调社会关系的体系。对社会工程概念的探讨有助于社会工程师认识社会工程的本质, 推进社会事业的进步。

关键词:社会工程,社会技术,自然工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2]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M].大象出版社, 2002

[3]田鹏颖.社会技术哲学引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3

篇4:社会流行节约概念

眼下正是酷暑,离不开空调器的人们特别注意起了电力供应;油价一再上涨,也让人对石油资源问题愈加关心。这使得“节约型社会”在今年夏天的流行显得恰逢其时。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在推出节水、节电、节能措施,媒体在反复传播日常生活的各种节约窍门,已经逐渐倾向于消费主义的社会风尚,因为节约型社会的提出而突然不再是舆论的宠儿,而节约这个似乎已经被消费品的充分供应而挤压到角落的行为意识,再度占据人们心理的中心位置。

近些年来,还很少有一个带有明显操作意义的社会概念,像节约型社会这样迅速获得人们发自内心的普遍响应。这固然是因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近来频频阐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义,固然是因为中央政府接连出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措施,但更重要的是节约型社会这个概念,准确地把握住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与人们对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思考深度契合。

节约型社会的概念如此迅速地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人们对资源紧张已经有了具体的感受。

近两年来,全国多个省份曾经出现“电荒”,频繁的拉闸限电使得一些地方的冬天变得寒冷;油价的不断波动以及可以预见的原油需求的继续大幅增加,让人不得不对石油资源的有限性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北方的缺水状况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间不容发的上马,让人更清晰地感受到水资源的紧张;不时得到报道的环境灾难以及由此导致的生存质量下降的例证,让人更真实地触摸到了生态资源的宝贵。, 节约型社会这个概念如此迅速地深入人心,在于它突破丁把节约界定于经济需要的认识,将节约上升到民族持续发展的前提的战略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人民传统上就提倡节约,勤与俭一直被视为持家治国的美德。这种德性要求的基础,在于体认到“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的现实,在一个无法充分提供制成品的时代,节俭是家庭与社会维持基本生计的必需。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制成品的短缺时代已经结束,制造和提供足够的消贤品不再是一个问题,而如何通过消费以加快产销周期似乎成了主要矛盾,作为消费美德的节约因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怀疑。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一种新的规定性开始出现,资源的有限性成为发展的瓶颈,消费品短缺结束以后,资源短缺成为突出问题。正是在资源的意义上,节约成为一种不得不具备的社会和个人的意识。我们拥有产出用之不尽的物品的能力,但没有可供不断吞噬的自然资源。今天,借助于效率越来越高的机器和生产制度,社会的生产能力是如此惊人,以至于任何资源都可以在一个不长的时间里被用于生产;不断刺激下的消费愿望又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如果不加节制,也足够提前消耗掉子孙后代的生存之基,无论能源、森林、土地还是水,都早巳或正在变成短缺资源。上世纪60年代在西方率先出现的对资源承载力极限的思考,40年后终于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中国成为官方和民间共同的忧思。

节约型社会这个概念如此迅速地深入人心,还在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过于粗放的现实和城市化加速必然带来的消费急剧增长的预期。

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水平居世界第53位,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最近2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源的高投入,未完成的工业化决定了本世纪前20年中国仍将对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有巨大的需求。粗放型经济增长足以让1 3亿人口的国家未富先衰;而另一方面,城镇人口人均能源消费是农村人口的5.5倍,城市化加速对资源供给提出巨大挑战。

节约型社会是一种社会发展模式,是一个带有总体性质的概念。以往我们讲厉行节约,更多的是出发于消费供应的不足;以往我们讲集约化生产,更多的是考虑生产的规模化与集成化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往我们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多的是讲提高生产的效益。这些自然都包括在节约型社会这个概念之内,但节约型社会又超出了单纯从经济上考虑问题的视角,把节约变成为一种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节约既是经济效益的来源,更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既是社会生活的美德,更是攸关中国社会发展前景的必备意识。

篇5: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相关概念

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相关概念(此概念是中组部研究班研讨形成的,是进行课题调研的基本依据):

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在社会服务与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社会工作人员是指职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社会工作师(者)是指经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培训,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在特定机构登记注册的社会工作人员。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专门职业。

社会工作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或技能,创造性地进行社会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等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人员。

社会工作人员分布领域:结合对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人才的界定,我们初步认为社会工作人员主要分布在以下领域:

一、社会服务领域

(一)社会福利

1、社会福利类事业单位

(1)老年人福利院的部分工作人员;(2)残疾人福利院的部分工作人员;(3)儿童福利院的部分工作人员;(4)精神病人福利院的部分工作人员;(5)聋儿康复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6)康复中心(康复医院)的部分工作人员;(7)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2、社会福利类民间组织

(1)社会福利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社会福利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社会福利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二)社会救助

1、社会救助类事业单位

(1)农村敬老院的部分工作人员;(2)救助管理站的部分工作人员;

(3)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2、社会救助类民间组织

(1)社会救助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社会救助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社会救助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三)收养服务

1、收养服务类事业单位

(1)收养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2、收养服务类民间组织

(1)收养服务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收养服务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收养服务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四)社区建设

1、社区事业单位

(1)社区服务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2、城乡居民自治组织

(1)城市居委会的部分工作人员;(2)农村村委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社区民间组织

(1)社区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社区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社区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五)优抚安置

1、优抚安置类事业单位

(1)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的部分工作人员;(2)复员军人慢性病疗养院的部分工作人员;(3)复退军人精神病院的部分工作人员;(4)光荣院的部分工作人员;(5)军休所的部分工作人员;

2、优抚安置类民间组织

(1)优抚安置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优抚安置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优抚安置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六)慈善事业

1、慈善类事业单位

(1)社会捐赠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2、慈善类民间组织

(1)慈善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慈善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慈善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七)减灾救灾

1、减灾救灾类事业单位

(1)减灾备灾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2、减灾救灾类民间组织

(1)减灾救灾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减灾救灾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减灾救灾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八)家庭生活服务(婚姻登记、婚介服务、家庭教育、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1、家庭生活服务类事业单位

(1)婚姻登记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2、家庭生活服务类民间组织

(1)家庭生活服务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家庭生活服务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家庭生活服务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九)殡葬服务

1、殡葬服务类事业单位

(1)殡葬服务类事业单位的部分工作人员;

2、殡葬服务类民间组织

(1)殡葬服务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殡葬服务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殡葬服务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十)教育辅导

1、教育类事业单位

(1)各类学校的学生辅导员、就业服务指导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

(2)残疾少年儿童特殊教育学校的部分工作人员;(3)工读学校的部分工作人员;

2、教育类民间组织

(1)教育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教育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3)民办学校的部分工作人员;

(十一)司法矫正

1、司法矫正类行政单位

(1)看守所的部分工作人员;(2)少管所的部分工作人员;(3)戒毒所的部分工作人员;(4)监狱的部分工作人员;(5)劳教所的部分工作人员;

(6)街道司法所、派出所负责社区矫正、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的部分工作人员;

(7)乡镇司法所、派出所负责社区矫正、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的部分工作人员;

2、司法矫正类民间组织

(1)司法矫正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司法矫正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司法矫正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十二)就业服务

1、就业服务类事业单位

(1)就业服务机构负责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的部分工作人员;

(2)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的部分工作人员;(3)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部分工作人员;

2、就业服务类民间组织

(1)就业服务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就业服务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就业服务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十三)医疗卫生

1、医疗卫生类事业单位

(1)医院从事医政工作的部分工作人员;(2)精神病院的部分工作人员;

(3)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2、医疗卫生类民间组织

(1)医疗卫生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医疗卫生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医疗卫生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十四)计划生育

1、计划生育类事业单位

(1)计划生育指导站的部分工作人员;

2、计划生育类民间组织

(1)计划生育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计划生育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计划生育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十五)职工权益维护

1、企业

(1)企业负责职工权益维护的部分工作人员;

2、职工权益维护类民间组织

(1)职工权益维护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职工权益维护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职工权益维护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十六)青少年事务

1、青少年事务类事业单位

(1)青少年宫的部分工作人员;

(2)儿童活动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3)青年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2、青少年事务类民间组织

(1)青少年事务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青少年事务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青少年事务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十七)妇女权益代表与维护

1、妇女权益代表与维护类民间组织

(1)妇女权益代表与维护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妇女权益代表与维护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3)妇女权益代表与维护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十八)其它

1、宋庆龄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2、中国红十字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红十字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二、社会管理领域

(一)宏观社会管理

1、中国共产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党组织履行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部分内设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地区党组织群众工作部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和其他基层单位党组织履行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2、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履行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部分负责人;

3、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务院扶贫办、国家信访局等部门和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人民团体以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老龄协会等事业团体履行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内设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教育、公安、民政、司法、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计划生育、扶贫办、信访等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残联、老龄协会等事业团体履行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包括: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学生司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教育行政部门的部分负责人以及相应内设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2)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监所管理局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刑事侦查局负责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以及相应内设机构、派出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3)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优抚安置局、救灾救济司、最低生活保障司、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中国收养中心、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民政部门的部分负责人以及相应内设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4)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劳动教养管理局、基层工作指导司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司法行政部门的部分负责人以及相应内设机构、派出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 员;

(5)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部门的部分负责人以及相应内设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6)卫生部卫生应急办公室、农村卫生管理司、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医政司、疾病预防控制局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卫生行政部门的部分负责人以及相应内设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7)国家人口计生委宣传教育司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和街道办事处人口计生部门的部分负责人以及相应内设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8)国家信访局来访接待司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和街道办事处信访部门的部分负责人以及相应内设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各人民团体信访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9)全国总工会基层组织建设部、保障工作部、劳动保护部、法律工作部、女职工部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工会组织的部分负责人以及相应内设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10)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少年部、社区和维护青少年权益部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共青团组织的部分负责人以及相应内设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11)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权益部、儿童工作部、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妇联组织的部分负责人以及相应内设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12)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维权部、康复部、教育就业部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残联的部分负责人以及相应内设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13)中国老龄协会老年权益部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老龄协会的部分负责人以及相应内设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4、其它

(1)宋庆龄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2)中国红十字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红十字会的部分负责人;

(3)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部分负责人;

(二)微观社会管理

1、中国共产党的街道办事处、乡、民族乡、镇、社区、村基层单位党组织履行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2、社会福利

(1)社会福利类事业单位

①老年人福利院的部分负责人;

②残疾人福利院的部分负责人;

③儿童福利院的部分负责人; ④精神病人福利院的部分负责人; ⑤聋儿康复中心的部分负责人;

⑥康复中心(康复医院)的部分负责人; ⑦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部分负责人;(2)社会福利类民间组织

①社会福利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社会福利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社会福利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3、社会救助

(1)社会救助类事业单位 ①农村敬老院的部分负责人; ②救助管理站的部分负责人;

③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部分负责人;(2)社会救助类民间组织

①社会救助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社会救助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社会救助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4、收养服务

(1)收养服务类事业单位

①收养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2)收养服务类民间组织

①收养服务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收养服务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收养服务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5、社区建设(1)社区事业单位

①社区服务中心的部分负责人;(2)城乡居民自治组织 ①城市居委会的部分负责人; ②农村村委会的部分负责人;(3)社区民间组织

①社区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社区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社区民办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6、优抚安置

(1)优抚安置类事业单位

①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的部分负责人; ②复员军人慢性病疗养院的部分负责人; ③复退军人精神病院的部分负责人; ④光荣院的部分负责人; ⑤军休所的部分负责人;(2)优抚安置类民间组织

①优抚安置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优抚安置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优抚安置类民办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7、慈善事业(1)慈善类事业单位

①社会捐赠中心的部分负责人;(2)慈善类民间组织

①慈善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慈善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慈善类民办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8、减灾救灾

(1)减灾救灾类事业单位 ①减灾备灾中心的部分负责人;(2)减灾救灾类民间组织

①减灾救灾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减灾救灾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减灾救灾类民办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9、家庭生活服务(婚姻登记、婚介服务、家庭教育、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1)家庭生活服务类事业单位 ①婚姻登记机构的部分负责人;(2)家庭生活服务类民间组织

①家庭生活服务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家庭生活服务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家庭生活服务类民办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10、教育辅导(1)教育类事业单位 ①各类学校的部分负责人;

②残疾少年儿童特殊教育学校的部分负责人; ③工读学校的部分负责人;(2)教育类民间组织 ①教育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教育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民办学校的部分负责人;

11、司法矫正(1)司法矫正类事业单位 ①看守所的部分负责人; ②少管所的部分负责人; ③戒毒所的部分负责人; ④监狱的部分负责人; ⑤劳教所的部分负责人;

⑥街道司法所、派出所负责社区矫正、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的部分负责人;

⑦乡镇司法所、派出所负责社区矫正、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的部分负责人;

(2)司法矫正类民间组织

①司法矫正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司法矫正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司法矫正类民办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12、就业服务

(1)就业服务类事业单位

①就业服务机构负责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的部分负责人; ②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农民工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的部分负责人; ③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的部分负责人; ④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部分负责人;(2)就业服务类民间组织

①就业服务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就业服务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就业服务类民办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13、医疗卫生

(1)医疗卫生类事业单位

①医院从事医政工作的部分负责人; ②精神病院的部分负责人; 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部分负责人; 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部分负责人;(2)医疗卫生类民间组织

①医疗卫生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医疗卫生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医疗卫生类民办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14、计划生育

(1)计划生育类事业单位

①计划生育指导站的部分负责人;(2)计划生育类民间组织

①计划生育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计划生育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计划生育类民办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15、职工权益维护(1)企业

①企业负责职工权益维护的部分负责人(2)职工权益维护类民间组织

①职工权益维护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职工权益维护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职工权益维护类民办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16、青少年事务

(1)青少年事务类事业单位 ①青少年宫的部分负责人; ②儿童活动中心的部分负责人; ③青年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的部分负责人(2)青少年事务类民间组织

①青少年事务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青少年事务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青少年事务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17、妇女权益维护

(1)妇女权益代表与维护类事业单位 ①妇女法律帮助中心的部分负责人; ②妇女活动中心的部分负责人;

2、妇女权益代表与维护类民间组织

①妇女权益代表与维护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妇女权益代表与维护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妇女权益代表与维护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社会工作人员分布领域:结合对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人才的界定,我们初步认为社会工作人员主要分布在以下领域:

一、社会服务领域

(一)社会福利

1、社会福利类事业单位

2、社会福利类民间组织

(二)社会救助

1、社会救助类事业单位

2、社会救助类民间组织

(三)收养服务

1、收养服务类事业单位

2、收养服务类民间组织

(四)社区建设

1、社区事业单位

(1)社区服务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2、城乡居民自治组织

(1)城市居委会的部分工作人员;(2)农村村委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社区民间组织

(1)社区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社区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社区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五)优抚安置

1、优抚安置类事业单位

2、优抚安置类民间组织

(六)慈善事业

1、慈善类事业单位

(1)社会捐赠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2、慈善类民间组织

(七)减灾救灾

1、减灾救灾类事业单位

(1)减灾备灾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2、减灾救灾类民间组织

(八)家庭生活服务(婚姻登记、婚介服务、家庭教育、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1、家庭生活服务类事业单位

(1)婚姻登记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2、家庭生活服务类民间组织

(九)殡葬服务

1、殡葬服务类事业单位

2、殡葬服务类民间组织

(十)教育辅导

1、教育类事业单位

(1)各类学校的学生辅导员、就业服务指导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

(2)残疾少年儿童特殊教育学校的部分工作人员;(3)工读学校的部分工作人员;

2、教育类民间组织(1)教育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教育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3)民办学校的部分工作人员;

(十一)司法矫正

1、司法矫正类行政单位

2、司法矫正类民间组织

(十二)就业服务

1、就业服务类事业单位

(1)就业服务机构负责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的部分工作人员;

(2)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的部分工作人员;(3)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部分工作人员;

2、就业服务类民间组织

(1)就业服务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就业服务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就业服务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十三)医疗卫生

1、医疗卫生类事业单位

(1)医院从事医政工作的部分工作人员;(2)精神病院的部分工作人员;

(3)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2、医疗卫生类民间组织

(1)医疗卫生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医疗卫生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医疗卫生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十四)计划生育

1、计划生育类事业单位

(1)计划生育指导站的部分工作人员;

2、计划生育类民间组织

(十五)职工权益维护

1、企业

(1)企业负责职工权益维护的部分工作人员;

2、职工权益维护类民间组织

(1)职工权益维护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职工权益维护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职工权益维护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十六)青少年事务

1、青少年事务类事业单位

(1)青少年宫的部分工作人员;

(2)儿童活动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3)青年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2、青少年事务类民间组织

(1)青少年事务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青少年事务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青少年事务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十七)妇女权益代表与维护

1、妇女权益代表与维护类民间组织(十八)其它

1、宋庆龄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2、中国红十字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红十字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篇6:系统论的社会危机概念

关于系统论的社会危机概念

系统论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它一经产生就被广泛借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之中,其结果导致了社会领域的技术化倾向,哈贝马斯从新康德主义的立场出发对此提出了诘疑和反思.

作 者:李冬冰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刊 名:理论界英文刊名:THEORY CIRCLE年,卷(期):2004“”(5)分类号:B0关键词:系统论 社会危机

篇7:社会工作师的概念学习(共)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利他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和科学方法。专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才,在国际上通常称为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他们被认为是“社会工程师”。

从以上的概念中,我们抓住以下几个关键字眼:

一、“利他主义”

这是由于社工师工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所要求的。社工师主要就职于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卫生服务、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对有效落实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工作,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需求,完善我国专业化社会服务体系,达到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和谐的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就是说,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不仅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服务他人,从他人角度出发的高尚思想和品格。也就是要胸怀社会,一种“大我”的境界。

二、“各种专业知识”

社会工作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如社会扶贫与社会救助、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社会犯罪与社会矫治、家庭暴力防范以及残疾人社会工作、老年人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精神康复社会工作等等,覆盖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合格的社工师,仅有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而是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扩展眼界与知识面。这也是在社工师考试中测试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以及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的目的。

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正确地处理社会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切实为民众分忧解难。

三、“各种专业技能、方法”

这是在基于前两者的基础上,对社工师的特殊职业要求。由于社会工作的专业助人性质,它是一门非常强调实际操作的学科,助人技巧训练和实习教育应该是成为一名社工师的非常必要的前提条件。

社工师的工作对象是现实生活中活鲜鲜的人和事,仅是刻板地掌握理论是无济于事的,而要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运用专业的方法、科学的技能服务于工作。目前,我国在老年人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家庭综合服务、精神卫生服务等新的服务需求无法满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缺乏如此熟练运用专业技能、方法的社会工作人才。

四、“综合应用”

这是对社工师服务水平的全面评价,只有把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综合地在工作中“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才能体现是会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提高我国社会服务的整体质量,彰显我国社工师的素质和风采。

结语:

篇8:社会企业家概念探析

关键词:企业家,社会企业家,社会企业

自从2006年尤努斯 (Yunus) 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后, 社会企业家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社会企业家和他们创立的社会企业正致力于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解决社会问题, 推动社会进步。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 社会企业家的概念与内涵在不断被人们所重新定义与认识, 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 如企业家精神, 社会学, 组织理论等各方面得出不同的进展。本文对国内外有关社会企业家的文献进行回顾, 为更好的界定社会企业家这一群体, 正确认识社会企业家这股力量, 发挥其在创造社会福利, 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巨大作用提供参考。

一、社会企业家的内涵

(一) 企业家的定义

“企业家”一词起源于17世纪和18世纪的法国经济学, 在法语中是指“从事者”, 是用来描述那些富有冒险精神, 能够用新的、更好方法解决问题, 推动经济进步的人。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 (Jean Baptiste Say) 把企业家定义中加入了“价值创造”元素, 强调企业家能够创造经济价值。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 (Alfred Marshall) 首次将企业家作为人力资本纳入生产要素, 认为企业家是生产的指挥者和风险的承担者。20世纪中期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 (Joseph Schum pe te r, 1951) 在萨伊主张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家是“创新”的承担者, 认为创新与变革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涵。20世纪后期, 德鲁克 (Peter Drucker) 和史蒂文森 (Howard Stevenson) 从企业家作为推动经济进步的催化剂和改革者角度给出了他们的定义, 把企业家概念从纯粹经济领域界定中解脱出来。Drucker (1985) 认为企业家并不是要去引起变革, 而是要开发变革创造出来的机遇[1]。Ste ve ns on (1985) 在继承德鲁克理论的同时对企业家概念追加了另一要素———不受资源限制的应变力。他认为在这种对机遇的追求中企业家是“足智多谋”的, 他们“不受当前资源的限制一往无前地追寻机遇”[2]。

从以上学者对企业家的概念界定中不难看出, 企业家作为一种高级人力资本与一般的管理人员, 甚至是厂长、经理区别开来。他们不仅承担着赋予资源生产财富的经济角色, 产生经济利润, 还承担着一系列社会角色, 表现为科学、合理、高效的配置各种资源要素;发现、利用各种生存和发展机会中所体现出的社会职能, 如中间人、市场调节人、冒险的事业家、创造性的破坏、社会服务、宣传说服工作等[3]。

(二) 社会企业家的定义

20世纪后期, 社会企业家理论在西方得到广泛传播与发展。首次提出社会企业家概念从而突破性地把企业家理论拓展到社会领域的学者是William Drayon。Drayon认为企业家不应当只关注企业利润或经济的发展, 而更应当关怀社会的发展, 能够以企业家精神为依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新的发展轨迹[4]。这种着眼于社会的企业家称为社会企业家, 从而彻底实现了企业家理论从经济领域中的解脱。蒂斯 (J.Gregory Dees, 1998) 综合了以往学者对企业家的定义, 结合企业家肩负社会使命这一特点给出了更加清晰的社会企业家的定义:社会企业家扮演着社会部门的变革代理人的角色, 他们不受当前资源的限制, 选择一项使命去创造和维护社会价值, 以高度的责任感义无反顾地寻找和追求新的机遇, 通过持续的创新, 适应和学习的过程来为实现这项使命服务。[5]Dees继承了Drayon的观点, 从企业家精神延续的角度定义了社会企业家的概念, 认为社会企业家是企业家的一种。

随后, 许多学者从解决社会问题的角度来定义社会企业家。Emerson和Tw e rs ky认为社会企业家是建立社会企业的人, 他的目的是为非常低收入的人创造工作或培训机会[6]。1997年在斯坦福大学商院成立的社会企业家精神发展中心的学者们认为, 社会企业家通过创新途径解决社会议题, 并使用传统的企业技术去创造社会价值[7]。Austin, Ste ve ns on和We i-Skille r三位学者定义社会企业家为以非盈利为目的, 主动去寻找可选的资金策略或管理方案去创造社会价值的人[8]。Boschee给社会企业家定义为通过营利策略去追求一种社会目的的人[9]。斯坦福大学的Roger L.Martin和Sally Osberg (2007) 从社会均衡的角度给出了社会企业家的定义:社会企业家是以打破导致部分群体被忽略、被边缘化或被不公平对待的不公正的、非最优的社会均衡为目标, 把自己的灵感、直接行动、创造性、勇气和坚韧用于最终建立起新的、稳定的、能够使目标群体和社会持久受益的新的均衡的人[10]。

综合以上学者的定义, 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企业家往往具有以下一些特征:首先, 社会企业家在社会舞台上表现出商业企业家所具有的风险承受力、创新能力和前摄性。他们在面临复杂状况时将呈现出一种均衡判断能力, 擅长认知机会和利用机会, 运用更为优越的方式创造社会效益。其次, 社会企业家最终目标不是盈利或追求利润最大化, 而是利用创新的方法或途径来整合社会资源, 获取社会资本;并通过整合这些资源来发现和开发社会机会, 创造社会价值, 从而促使社会变革或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一的最终目的是其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 尤其是商业企业家的主要标尺。第三, 社会企业家不仅仅提供产品和服务, 他们还是新组织和新体系的创立者。他们用商业的眼光来看待社会问题, 用商业的规则去解决问题, 在创造或分配社会价值时, 进行原创性发明或适应性创新。第四, 社会企业家把推动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作为一项风险事业, 追求的是社会持续的进步。他们并不会满足只让一小部分人受益, 他们会将自己成功的经验、方法模式或组织体系进行复制推广, 以期让全社会的人都能够受益。

基于以上, 我们对社会企业家的定义为:以创造社会价值为目的, 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出发点, 运用企业家精神以及方法来组织、创造、管理企业, 创造性的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 最终达到满足社会需求和促进社会变革这一目的的人。

二、商业企业家与社会企业家

为了进一步理解社会企业家这一概念, 有必要区分商业企业家与社会企业家的异同之处。作为企业家, 他们身上有许多共同点。首先, 他们都拥有承担风险、把握市场机会, 创造性利用资源的企业家特征, 拥有企业家经营型人力资本, 创造社会财富。其次, 他们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和方式上是相似的, 两者都了解市场运行规律, 遵守商业准则, 在现有市场运行机制范围内, 利用和整合资源达到自己的目标。

商业企业家与社会企业家的最大不同和区别标尺在于, 前者为创造经济利润, 后者为满足社会需求;前者意在经济上创造奇迹, 后者旨在改变整个世界。其次, 社会企业家往往更多建立在道德驱动的基础上以及承担更多的道德责任[11], 具有一些自律性的人格特质以及对社会使命的责任感。

但二者之间并不矛盾, 后者的发展需要前者的资金, 前者也可以将其部分利润投身公益。同时两者间需要搭建沟通桥梁, 后者要学习前者的管理技术与理念, 前者要向后者学习宽容、包容与关怀[3]。两者的界限也并不一定分明。完全而且只为社会效益驱动的企业家是某种极端情况。有些企业家不从事任何商业活动;有些只从事某种形式的商业交易, 利润完全回流企业;还有一些企业家通过从事商业活动创造并且分配利润, 但只作为支撑社会企业发展的必要手段。有些企业家为自己谋利的同时也间接为别人谋利, 追求利润的行为既是功利性的, 也是社会性的;有些企业家的社会目标是其众多目标之一, 社会目标从属于个人获利的需求, 广受欢迎的社会效益只是令人欣慰的额外成果。另一个极端情形下, 社会效益只是获取个人利润的手段[12]。因此, 我们经常提及的社会企业家也包括那些受利益驱动为自己谋利的个人和群体。

三、社会企业家的来源

社会企业家与商业企业家虽然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 但他们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在条件成熟时, 在条件成熟时, 商业企业家也可以转变成社会企业家。一般来讲, 社会企业家有两个来源, 一种是从商业部门转变而来, 另一种是来自社会公共部门, 即第三部门。

(一) 来自于商业部门的社会企业家

伴随着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商业社会已越来越意识到必须对这些问题做出回应。为了子孙后代的延续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企业家”的思维式正在慢慢渗透于一些公司中。例如, BP公司正在从一家“石油公司”变成一家“超越石油的公司”。在接下去的十年内, BP将投资80亿美元, 以增强其“超石油”业务———主要是氢能发电和碳物质的捕获及储藏。这些公司都将成为社会企业家发挥作用的有效平台, 卓有成效的社会企业家会利用这样一个平台, 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其次, 一些拥有远见的商业企业家在成功的实现了企业目标后, 又有了新的人生目标。他们不再满足于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 转而开始关心社会的发展, 美国的比尔·盖茨和巴菲特都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将自己的商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到非营利组织当中去, 帮助其获得持续经营的能力;也有的商业企业家放弃了原来的工作, 创设了自己的慈善组织, 并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其中, 而他们运营这些组织的方法没有变, 即商业模式。这部分原先取得过成功的企业家的转型, 也成为商业部门社会企业家的一股重要力量。

(二) 来自于公共部门的社会企业家

近来越来越多的文献研究都是从非利润组织的案例来研究社会企业家, 甚至认为:社会企业家完全是非利润部门的现象。但正如上文所论述的, 利润和非利润组织的界线很难作为衡量社会企业家精神的标准[12]。无论如何, 来自于非利润部门, 尤其以公共部门为代表的社会企业家已经成为这一群体的中坚力量。美国学者戴维·伯恩斯坦在他2004年出版的《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描述了许多突破常规的民营组织的社会企业家所获得的成就。他们在教育、健康、环保、助残和其他领域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些社会企业家致力于去解决那些现存机构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挣脱旧的模式, 努力去发明新的组织形式。他们发现了更多的自由, 找到了更高效率与更大生产力的结合方式[13]。其中,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孟加拉国经济学教授穆罕默德·尤努斯。他所从事的“微贷”事业正在以成功的商业运作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贫穷。这类来自公共部门的社会企业家大多白手起家, 没有太多的背景, 他们以自己坚定的意志去战胜一切困难, 他们找到了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 并通过创新的方法和手段, 最终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3]。

四、结论

上一篇:生产计划员实习工作下一篇:简历外企与国企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