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记录作文

2024-06-01

上课记录作文(通用12篇)

篇1:上课记录作文

上课记录作文

上课对于任何人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人的一生都在“上课”,都在学习不同的知识。

上课就是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每时每刻都在做与上课有关的事情。而怎样才能做到呢?很简单,只要你时刻都在知识的海洋里,就可以学好了。上课也是在课堂上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认真记录所学的知识,并勤思考、善提问。在课堂上留的作业也要按时、认真地完成。有人认为作业不是被上课所包括的内容,其实不然!在课堂上留的作业是为了及时复习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这样才不至于像狗熊一样,手里没有留下一个玉米。在上课这个整体里,会有许多调查作业,很多人不以为然,回到家一扔书包,就把调查作业“晾”在桌子上了。如果不在课后调查相关资料,下节课就没有需要的知识,这样不但了解不到详细的内容,而且会降低课堂的效率,肯定学不到应学的知识。所以,之所以许多人上课做不好,是因为上课包含了太多事了。要想做好也不算难,只要把每一项简单的工作都认真完成,就可以做好上课了。

我在上课的时候表现只能算是一般,因为我干什么事情都是虎头蛇尾,并没有一直做好,总是开始时优秀,后来就马马虎虎应付过去。所以对我来说,上课还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

课堂上应该努力跟随老师的“步伐”走,尽量理解老师的方法,老师的思路,尽量学习别人的方法,学会应用。这样,才能从上课中得到乐趣,才能更好地去学习,大大增加学习的收获。因此,上课还需要专心、交流和沟通。

上课从各方面来说,就是为了学习,而说到了学习就不得不说一个检测的形式――考试。考试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端正学习态度,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答题中还需要一种宝贵的习惯――仔细。如果不仔细,就会由于大意失分!由此看来,上课还要仔细。

总之,上课就是做好每一件事,做到认真、专心、沟通、交流就行了。我们只有上好课,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才能成为有用的人。上课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做好当前的事,听老师的话。

篇2:上课记录作文

时间:2014年9月22日 辅导教师:李长进 教学对象:学生家长 教学内容:家庭教育

教学目的:通过讲座,让家长意识到从小学到初中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青春期特殊的成长阶段,这个时期的人性格封闭,敏感,逆反心理强。而家长往往处在更年期,两方无法有效的进行沟通,这是导致矛盾的主要原因。

时间:2014年11月10日 辅导教师:朱翠宇 教学对象:学生家长

教学内容:对孩子安全教育指导常识 教学目的:

1、引导家长们学习安全知识。

教会孩子学会自理、自护。在户外活动要学会安全第一。

2、使家长学会怎样对孩子安全常识进行指导。

充分了解子女的性格、爱好、熟知子女的上下学时间和路途。要按时接送。

2、熟记子女经常涉足的游戏、读书、购物地点,尽可能了解子女经常联络的人及电话号码。

3、善于与子女沟通、交流。对子女在校情况、交友情况以及每日心情等要有所了解。

4、帮助子女养成外出办事、游玩告知家长去向、时间的习惯。不轻易允许孩子在外留宿。

5、经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子女在校表现。

6、教育子女不要与陌生人接触和交谈,不接受陌生人送的礼物。

7、一些儿童特别是10岁以下的小孩单纯幼稚、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上当受骗。所以不要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或将家中钥匙交给他们。

8、不向外人泄露家中的作息习惯、经济状况等。2014年家长学校上课记录

教学时间:2015年3月2日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况

教学重点 为了学生的成长,我们有必要把家长会变成各种教充分认识家长会的重要意义

教师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和家长沟通班集体的具体情育思想、教育方法汇聚、撞击的平台。

教学过程

一、清点到会人员。

二、明确讨论主题。

三、主题内容。

1、家长会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主要方式。

2、家长会是对家长进行培训的主渠道。

3、家长会是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

4、家长会是家长正确认识、评价孩子的有力依据。

四、家长交流心得体会。

时间:2015年3月16日 辅导教师:张卉 教学对象:学生家长

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篇3:命题作文式上课的实践与思考

一、命题作文式上课的操作方法

“命题作文式”上课就是组织者即时性地给上课者一个教学内容, 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 根据规定的教学内容独立完成备课和上课任务。宁波地区具体的操作程序如下:每个教师在赛前半天到上课学校熟悉场地和了解体育器材, 然后抽签决定上课的次序, 在课前1小时抽签告知课的教材内容和班级, 要求在1小时内独立备课, 完成教学设计, 上交教学简案, 教案要求写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时间安排, 还要布置场地器材、熟悉学生, 所有的课前准备都在这1小时内完成, 然后进行课堂教学。

二、命题作文式上课的特点分析

“命题作文式上课”无论是对教学技能的提升还是个人心理素质的磨炼, 均超乎以往的教学评比。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不可预知性

主要体现在对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不可预知性。以往组织者为了考虑展示活动的精彩和成功, 去体现展示课的观摩和引领价值, 让参赛选手一月前或更早选择最熟悉、最有心得, 平时上课感觉最好的教学内容, 上课教师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学内容进行解读和剖析。而命题作文式上课仅在课前1小时才告知所上内容和班级, 对具体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毫无知晓, 课堂教学对于师生来说有很强的新鲜感和挑战性。

2. 独立性

所有的一切教学准备工作都由个人独立完成, 充分体现了教师个人的教材理解和分析解读能力, 独立思考、设计和操作, 较好发挥了教师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 即时性

一节课就只有1小时的准备时间, 在短短的1小时内, 必须对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内涵做出准确的解读和定位, 确定重难点, 制定恰如其分的教学目标, 设计好教学过程, 安排好组织教法, 选择和布置好场地器材, 这对体育教师快速反应能力和快速处理教学事务的能力是个巨大的考验。

4. 常态性

命题作文式上课没有长时间的构思与策划, 展现的是实实在在的常态体育课, 是教师教学能力厚积薄发的体现, 更能展示教师个人真实的教学功底和水平, 同时发现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 具有更直接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成本低, 效率高, 更贴近常态课, 显得朴实、高效。

三、命题作文式上课后的几点体会

由于命题作文式体育课属于地地道道的常态课, 笔者认为上好命题作文式体育课, 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组织和课堂调控应变能力, 主要体现在课前和课中的组织调控。

1. 提前熟悉场地器材状况

教师备课离不开备场地、备器材, 而不同学校的场地设施和体育器材的配备情况各不相同, 所以非常有必要提前半天或一天来到授课学校, 充分了解场地设施和器材配备情况。对上课场地的质地、周围空间的宽广度、坐落位置方向、固定器材设施的分布都要一目了然, 对体育器材室内的所有器材都做到心中有数, 最好能把它记录下来, 例如有多少个篮球、排球、绳子……有哪些标志物, 有哪些自制器材, 它们的数量、规格、特点、用途。

2. 课前了解、沟通学生

课前无论如何要抽出2分钟~5分钟的时间与学生见面, 通过与学生亲密交谈, 了解班级人数, 熟悉学生课前的队列队形习惯, 了解队列队形基础水平, 认识体育骨干和体育委员, 通过教师自我介绍, 或者做个小游戏、讲个笑话, 调动学生情绪, 融洽师生感情。

3. 重视开始部分的亮相

争取在课的开始部分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 展现教师形象, 树立威信, 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首先, 课的基本常规不可忽视;其次, 能与学生来个约定, 师生共同缔约课堂常规, 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明确课堂纪律要求;最后, 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做个有趣味的诱导性游戏, 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体育课的主要部分中去。

4. 组织调动要简要、明快

队形的组织调动必须目的性明确, 口令清晰、宏亮, 体现出队列调动的严密程度, 有效地推进教学的进程。当学生的队列基础不是很好, 师生之间的配合没达到默契程度时, 队伍的组织调动尽量简要、明快、易懂, 千万不可下达过于复杂、难懂的命令。

5. 场地器材布置和利用要简洁、高效、实惠

课前容不得有太多的时间花在器材的准备当中, 只有紧扣教学的需要选用一二种器材, 尽量做到一物多用, 最好能把主要器材贯穿整堂课, 努力做到简洁、高效、实惠。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根据教学设计, 摆放好器材, 尽可能利用好场地中现有的线条、标志物, 场地布置做到简洁、美观、实用。

6. 关注动态生成, 随机调整预设

篇4:“上课吃东西”与小学作文教学

“上课吃东西”,是小学作文教学中演示实物的一类课例,教师把一样食品带进课堂,比如糖果、豆子、瓜果甚至茶水等等,在具体观察食物的过程中,让学生摄取到习作素材,达到完成习作的目的。

“上课吃东西”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能够调动他们的五官功能,获得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多种体验,有利于学生掌握观察实物的一般规律,也有利于学生树立起“写真”和“真写”的习作观。

“上课吃东西”的教学模式,与一般的作文教学相比,它更直观,更富趣味,更有细节,甚至更有感悟,符合“作文即生活”的习作理念。

但是,要把“吃东西”的课型上成作文课,上出语用味,还是确很多讲究的。

为此,本文以《吃两瓜》(三年级下)为例,谈谈此类作文题型的上课要点。

一、通过观察西瓜,要掌握一般事物的观察规律

当教师把西瓜带到课堂上去时,学生的眼睛发亮了,情绪就激动起来了。但是仅有快乐情绪是不够的,为提防学生“得意忘形”,教师心中必须坚守作文课的底线,坚持观察第一、素材领先的原则。

观察观察,由观而察,是初看到细看的过程。“观”是看,一般都是无意注意,“察”是细看,是有意注意的表现。有意注意就是有意思维,有了思维即有语言。同理,通过对西瓜的有意观察,就能获取到写作西瓜的语言素材。

西瓜的观察有规律可循,采用由表及里观察法可分为三个层次:两瓜的外形、西瓜的表皮、西瓜的瓜瓤。

先观察西瓜的外形特点。

教师先把一个滚圆的西瓜小心翼翼地放进讲台上的一个大盘子里,然后展开以下教学步骤。

(1)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西瓜的形状。(学生回答:圆溜溜、圆滚滚……)

(2)拿出球状物,与西瓜比较,用比较法说说西瓜的特点。

(3)老师把西瓜从盘子里搬到地上,那西瓜就朝远处滚了过去……老师再次抱起西瓜,轻轻放进桌上的盘子里,不小心晃动一下桌子,盘子受到震动,西瓜差点儿要从盘子里掉落下来……

分析以上教学,第(1)步骤的观察是确认“西瓜是圆的”概念,第(2)(3)步骤创设了“静物比较”和“动态观察”两个细节,以证明“西瓜是圆的”概念。这三个教学环节相互依存,在逻辑上有抽象和具象之分,在写法上有概说和分述之分,在内容上有相互说明特点。这样安排观察,能够避免小学生习作中言之无物的毛病。

特别要指出的是,三年级是习作的起始节点,学写“细节”,是初学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抓手,教师要有教学“细节”的自觉意识。上述教学环节(3),西瓜“滚过去,轻轻放,晃动,震动,差点儿掉落”的情形,正是教师悉心创设的“细节”,教学动机是为了学习侧面描写西瓜外形的写法。

再观察西瓜表皮的特点。

当西瓜被稳定在盘子里的时候,就有了以下教学内容。

(1)量一量西瓜的最大周长,用具体数据说明西瓜的大小。

(2)摸一摸西瓜表面,用具体触觉说明瓜皮的光滑度,确认西瓜是否新鲜。

(3)看一看,瓜皮表面的纹路色泽是深还是浅,再看看瓜纹的粗细、曲直状态,确认两瓜是否成熟。

(4)扳一扳,扯一扯,感知西瓜蒂,硬还是软,糙还是光,粗还是细。

这4个教学环节是一观察过程。在量一量、摸一摸、看一看、扳一扳、扯一扯的实践中,学生俨然是科学家、探究者,不但获得了西瓜大小的数据,也确认了西瓜的新鲜度和成熟度。这样由粗及细的观察,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随着观察的步步深入,学生对该西瓜的特质就认识清晰了,联想随之而出,语言相应形成。

以上4个教学环节,形成了3个内容要点:西瓜的大小、西瓜新鲜度、西瓜成熟度。而且3个写作要点的顺序排列也符合观察事物的一般规律,写进文章,就是内容合理。

最后,观察瓜瓤的特色。

(1)老师将两瓜横切下去,要求学生听出刀切瓜裂的声音。

(2)切瓜时,汁水是怎么流到盘子里、刀口上有没有沾到汁水?西瓜汁水是什么颜色?

(3)观察切开的瓜瓤,闻闻瓜味是什么味道,看看瓜瓤是什么颜色,瓜肉是细细的颗粒状还是平平的板结状?瓜子大吗,多吗?

切两瓜,比喻“刺刀见红”,有简单直接的意思。但是在习作课上,这恰恰是一个观察细节,并不简单。教师要求学生边看边听边闻,从最简单的细枝末节处观察到最丰富最具体的内容,并运用语言文字予以表达。这个教学片段的价值,对于刚学写作的学生而言,是一次有意义的观察实践。

二、通过品尝西瓜,让学生获得观察和体验相结合的经验

吃两瓜是学生最为喜欢的环节,但是如果仅仪一“吃”了事,“吃”就成了无思维意识、无体验感悟的一个经历,发挥不了“吃东西”习作课型的教学价值。为了防止学生“吃完了事”,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把瓜“吃”得真一点,细一点,趣一点,以形成强烈的体验,写出真实的情节。

吃瓜的过程,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分西瓜”“品西瓜”两个层次。

首先,在“分西瓜”时,要“分”出一个心情,观察一个“意外”。

教师将西瓜细心地切成和班级学生数相同的瓜片,再一一放进果盘,然后进行以下教学。

(1)整体观察,看看果盘里大概有多少片西瓜,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的,有没有大小区别。

(2)依次领瓜,看着果盘上大小不一的瓜片时,你想选择哪一块?为什么?

(3)你看到其他同学是怎么选瓜的,有没有“意外”发生?

很明显,这个“分瓜”片段,在现实中被放慢,被细化,被深化了,教学环节(1)整体观察西瓜片的数量大小,学生一看瓜片数量就知道是“人手一块”,而看到西瓜片切得大小不一时,就会想“我吃哪块”,以至引发出教学环节(2)的心理活动。如果写成文章,内容就合理通顺了。

教学环节(3)似乎是自然发生的“意外细节”。两瓜片又小又薄又脆,选瓜时很容易被捏碎或者掉落在地上。此事必定引起哗然,人人都会关心,因为瓜片数和班级人数相等,出“事故”的这名同学到底选不选这片西瓜,他有怎样的表情、语言、动作,都应该让其余学生仔细观察,并关注当时的心理活动,一并写进文章,内容就生动细腻了。

有一些习惯于平静的班级,学生情绪平稳不易兴奋。教师就要“身先士卒”给自己也切一份西瓜,然后选瓜时有意创设“意外”情景,把西瓜掉落在地,此时学生一定兴奋不已,因为看老师“出丑”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故此时老师见机行事,好好夸张地表演一番,让学生观察清楚。

接着,借“吃西瓜”,体验品西瓜的非常意味。

为了吊足胃口,建议先不让学生吃西瓜,由教师先示范。教师吃瓜时一定不要说话,只用表情夸张地表示瓜味和感受。看完教师吃瓜,请学生也按照以下三步吃西瓜。

(1)用舌尖轻轻舔一舔瓜肉,它是什么味道?

(2)大咬一口,咬得只剩下瓜皮,再细嚼慢咽,感受瓜肉的变化和瓜汁流淌。

(3)仔细看着吃剩的瓜片,情不自禁地再狠咬一口,吞咽青瓜皮,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设计这个“三品西瓜”的教学活动,是想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嘴尝”的观察方法。具体说,就是将“吃西瓜”的过程变成三个分解动作——“舔一舔”“咬一口”“吞下去”,从三个不同层面获得不同体验,写出不同的味觉感受。

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到这样的问题:当全体师生都分得一片西瓜后,有个别学生会立即把瓜吃了而影响到后面的教学。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一定不能先给学生发西瓜,而是要等到做过示范表演后,再让学生得到西瓜。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把瓜先吃了,还能聚焦起他们观察教师吃瓜的注意力。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上课吃西瓜”是创设的一个教学情景,是一个教学内容的载体,是一个可以用来“演示”写作内容和写作手法的“道具”,也是调动学生学习情趣的“起搏器”。西瓜的大小好坏,有没有吃到,吃得好不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将这个观察和体验过程写成文章。

“吃东西”是日常生活中最丰富多彩最细致人微的内容,在各个年级都可以教。但是设计时,要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各年段学生的实际水平,客观科学地制订教学目标,以形成一个习作课程序列,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接下来,列举四、五、六年级“上课吃东西”作文课的部分内容,以便引起讨论。

【四年级】吃火龙果

1.学情分析

学生基本掌握了简单物品的观察方法,也学写了状物类文章的段落结构形式,故本例教学的重点是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2.题材简析

火龙果外形不规则,果皮是鳞片状的,果肉粉白有黑籽点缀,这些特点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对训练学生把文章内容写具体很有帮助。

3.教学内容

请学生完成以下观察任务,并在每个环节中予以细致描述。

(1)将火龙果放到高处,请学生观察火龙果“躺下”“站起”“倒立”三个状态下的样子。

(2)整体观察果皮的长短、宽窄、曲直、大小,再摸一摸鳞片状果皮,感受它的质地厚度。

(3)将火龙果横切成两半,先观察果肉色彩,再细看果肉里点缀的黑籽,觉得像什么。

(4)品尝火龙果,体味汁水、味道、黑籽在唇齿间的碰撞。

【五年级】一枚青橄榄

1.学情依据

进入五年级,习作中不仅要写真事物,还要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故本例教学要求学生抓住一两个细节,学会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2.题材简析

青橄榄的味道,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未知。

青橄榄,指的是没有加工成零食之前的生橄榄,青色,拇指大小,两头尖中间圆。它的味道奇异多变:刚入口咀嚼时苦涩难当,无法下咽,可坚持着嚼下去,味道又会变得清香,嚼完吐了橄榄核,又满嘴甘甜,甚至有再吃一颗的念头。

这样的题材,由于滋味的特殊变化,能强烈地引发学生心理变化,写出品尝前后的心理活动也就顺理成章了。

3.教学活动

(1)观察一枚青橄榄,并简单描述。

(2)咬一口橄榄肉咀嚼咀嚼,感觉味道,关注牙齿、舌尖、口腔的不适程度,关注当时强烈的感受,有没有把橄榄吐了?

(3)继续坚持咀嚼橄榄肉,一点一点地感觉味道的细微变化。

(4)吃完橄榄,吐了核儿,口腔里溢满了什么味儿?与初嚼橄榄的味道比较,这味儿好吗?

(5)如果还有可能,你还愿意尝一颗橄榄吗?为什么?

【六年级】茶水飘香

1.学情依据

学生在“吃东西”的课堂上,先后学习了描写食物的外形、味道,也学写了“吃东西”过程中的情景或细节。到六年级,应该关注事物的前后变化过程,从中找出一些令人深思的细节,提炼出自己的感受,学会表达真情实感。

2.题材简析

本例以茶叶为题材,观察茶叶的泡制过程,抓住泡茶的细节予以描写。观察由茶叶到茶水的前后变化时,要关注内心感受。

3.教学内容

(1)观察干茶叶的形状、色泽,闻闻茶叶的香味儿,嚼嚼茶叶的涩味儿。

(2)在透明的茶杯里投入一小撮茶叶,感受茶叶静卧杯底的情景。

(3)往茶杯里注入沸水,观察茶叶在杯子里上下翻腾的情景。

(4)当茶叶聚集在水面上时,留心观察茶叶表面密布的细细水珠。

(5)观察吸足水分的茶叶慢慢沉入杯底的不同状态以及叶片渐次展开的细节。

(6)闻闻茶香,品品茶水,再把泡制前后的茶叶对比一下,看看形状大小色泽的变化。

(7)感悟从茶叶到茶水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

篇5:新动力第7届上课记录

(1):课前任课老师必须广泛查询辅导资料和教材,写出精当的教学设计,做好备课工作;

(2):根据本班学生的成长档案,制定相关的学习课程和学习计划,做到针对性补习;

(3):准备好充分的教学用具,教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措施,借助教具能使抽象概括的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既能达到直观、形象、简化、明了的目的,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也能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锦上添花;

(4):备课时,初中应注意重点、难点、考点、易错点,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问问题、做题等),小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授课方式以及创造“活泼,快乐,轻松”的课堂氛围;

(5):静心想课:写好教案并不等于就能上好课,它是备课的补充、完善和深化,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如果我们写好教案后在头脑中回忆教案的整个过程,像看了电影后重现一样,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步骤、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通盘教虑,进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增补、删减等工作;

(6):课前侯课:侯课,也是上好一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达到以下三个目的:首先,暗示学生该上课了,做好上课的准备;其次,起到调节我们自己的情绪的作用,以便在正式上课时以良好的情绪和精神来感染

学生;再次,会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逐渐养成惜时如金的良好行为习惯;

(7):及时总结,课后总结,既是当堂课的课后经验总结,是成败的记录,也是下一课的提前准备。我们把每一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及时归纳总结,为以后的课前准备带来宝贵的参考经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8):学生上午、下午到校第一节课,该科任老师课前5分钟前进行点名,核对上课人数,对于未到的同学,应及时与家长或者监护人取得联系,询问原因和说明情况,并做有效的记录。

(9):每趟课前由当天值日生负责起立上课和下课,在任何地方遇到老师,要向老师问候,做到师生互相尊敬。

二:正式上课

(1):每次上课要带上草稿纸,笔,笔记本,听课证,书袋,资料(教材),暑假作业(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为自习课,辅导学生完成暑假作业);

(2):上课时,小学生注意课堂纪律;下课时,分批次上厕所;

(3):在下课玩耍时,不准出幼儿园的大门,不能在教室里追逐打闹(不能站在凳子上玩耍),不能翻越栏杆;

(4):爱护共工设施,不准乱扔垃圾,不准在墙上乱画,注意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

(5):课表写在笔记本的扉页;

(6):每周由老师引导,学生自主一次测验,学校规定统一参加期中期末两次考试;

(7):总成绩=20%考勤+60%期中期末成绩+20%学校在校综合表现;

(8):老师上课时,音量,板书,语速,教学层次与深度适宜,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预习和巩固以及复习的学习习惯。

三.课后

1.三年级及以下年纪的同学,一定要有家长的接送,或负责护送回家,亲手交

给家长,并交代家长要注意孩子的接送,2.高年级的老师请注意帮忙打扫卫生(注意厕所),摆放桌椅,检查教室,锁好

门窗。

3.注意教室的修正。

4.每天晚上会有教导主任主持总结会议。互相交流教案,听课。

篇6:以上课为话题满分作文:上课了

第一眼望去,远处有个小男孩正哭得惹人怜悯。突然,一位年迈的老奶奶火急火燎地冲向小男孩,把他抱起来左晃晃右晃晃,眉头紧锁着,嘴唇贴近小男孩的耳瓣,好像在宽慰他,“下次小心点,不哭不哭……”待他不哭了,老奶奶便告诫他不做不该做的事。

第二眼望去,便瞧见了近处的“辣妈潮童”。妈妈扎着半丸子头,身穿白色T恤黑色阔腿裤,腰间系着格子薄外套,显得十分的靓丽,小女孩的小卷毛更是可爱极了!小女孩一手指着鸡排摊,一手紧拉着妈妈,那樱桃小嘴儿奶声奶气不停地嚷嚷“妈妈,要吃!妈妈,要吃!”妈妈并没有板着脸拒绝,而是弯下腰,蹲在女儿面前,温声细语地同她讲道理。只见,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头,有些小失望道“好吧,不健康的食物不吃。”

第三眼望去,则是旁边这位皮肤黝黑,留着小胡子辫子,可却穿着一身白净的衣服的大叔,他吸引了我。这大叔正大大咧咧地在和卖菜的摊贩子理论。本以为他只是在讨价还价,却不曾想他竟然在教育那个菜贩子——不能以次充好。正可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确,有些摊贩子舍不得把不新鲜的蔬菜扔掉,便会往上面撒一些药水,来“伪装”菜是新鲜的,以此来糊弄不懂的大妈。这是极为不道德的行为!当时这位大叔还教了我们辨别“菜是否新鲜”的方法。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从小时候的懵懵懂懂到长大后的明晓事理,我们身边有无数的“老师”,教我们学会处事之道。

上课了,下一站在哪儿呢?

作者:佳婧

篇7:上课了作文

“丁……”随着铃声,学生们迅速回到宽敞明亮的教室。下课后,我们坐在自己的地方休息。

语文老师拿着语文课本和备课书匆匆走进教室。文老师和蔼地说:“上课。”班长大声说:“站起来。”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好。”文老师和蔼地说:“同学们好。”班长说:“坐下。”一堂有趣的语文课开始了。文老师拿着粉笔转过身,流利地在黑板上写下了“曼谷小象”五个字,然后转向我们说:“请把书翻到111页。今天我们学习第19课《曼谷的小象》。”温老师用他那洪亮的声音给学生们朗读课文,并教我们分段,认识课文中的生词。并引导我们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教我们分段,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在课堂上,学生们积极举手回答温老师的问题。这个有趣的《曼谷的小象》,让我充分感受到人与动物和平相处。人类应该热爱和保护动物。利用动物的特性,我们可以训练大象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同时也要爱护自然。自然是我们人类发展所依赖的空间。因为绿色环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保障。我们全班都聚精会神地听温先生的解释。

认真做笔记,消化温老师上课讲的东西。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我们将为我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8:上课记录作文

关键词:交互式白板,教学能力,创设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交互式电子白板这一新兴事物已逐步走进课堂。它的迅猛发展,有取代普通投影仪的势头,如今,班班都装上交互式白板已经不是很远的事了。

交互式电子白板凭借着既可以方便地引入和呈现数字化资源,又可以根据需求随时增减内容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师生互动的形式和程度,丰富了知识讲授的内容和方式。正好弥补传统课件大都以演示为主的缺点,成为了“活板”,因此备受推崇。本文就老师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举例,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巧设情境,趣味性导入

交互式白板继承了视听媒体即有声音又有图像,还能播放视频的优点,又增加了强大的交互功能。用视听媒体创设情境,精美的图片配上动听的音乐,或是一段有趣的故事视频,马上能把学生引入老师要表达的内容情境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交互白板呈现的教学信息不仅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而且增加了幕布、探照灯、放大镜等功能,让情境设计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了,一步步将故事展开,慢慢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老师可设计用幕布遮住一个导入场景,老师渐渐地拉开幕布,学生逐步感知情境,慢慢领悟老师的意图。比如,教学认识角时,老师出示的情境图片里有许多个角,老师慢慢拉下幕布同时,学生逐一从图片里找出树杈上的角,房子屋顶上的角,窗户上的角,桌子上的角。也可设计用探照灯照射一个谜语( 谜底是课题或是课文的主角) ,一句句显示谜面,老师根据课堂节奏调控探照灯增加猜谜的竞争度,让学生在猜想过程中获取学习信息,给大部分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不让个别好学生的思考代替全体学生去思考。

我们来做一个比较,假设科学老师要教学蜗牛身体结构方面的知识,教学的对象是一只蜗牛,可以由以下两种教学导入设计:

第一种设计,传统PPT课件图片方法。先出示蜗牛图片,让学生边观察,边说“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是谁啊! ”学生一般能回答出来“是蜗牛”。这是常识,大部分学生都能认出蜗牛,可是在学生脑子中只是一个模糊的蜗牛,是一个大概的形象,或者学生只是认识了一部分特征就认定是蜗牛,其实学生不能清晰地完整地辨别清楚蜗牛的各个身体部分的特征。

第二种设计,老师设计在白板上显示蜗牛身体物体的显著特征,用探照灯选择性地显示蜗牛的身体特点,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动物。老师移动探照灯照射图片上动物的一部分,让学生猜猜它是谁? 说说为什么猜它是蜗牛? 依次显示一个软软身体上长着两个触角的头,显示的部分是蜗牛的头。接着,白板出现一个带壳的背,学生猜是蜗牛的背,学生回答的理由是背是螺旋状的硬壳,所以猜是蜗牛的背。最终学生得到的信息是今天课的主角是蜗牛,是一个软软身体躲在螺旋状硬壳里,头上长着两个触角的蜗牛。老师用这种方式强调了蜗牛的身体特征,学生平时很喜欢猜事物,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对于这样的设计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引起全体学生的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突破难点,“金点子”发光

视听媒体在突破教学难点上已经有比较大的优势了,多种感官刺激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记忆效果。多媒体可以轻松突破时空限制,向学生展示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也可以展示过去的世界和未来世界,它的本领早就能赶上齐天大圣“孙悟空”了。交互白板又增加了让学生动手移一移,画一画,摆一摆,比一比等本领,教学难点突破更加轻松,老师进行教学设计又多了一把利器。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的课件也并不一定要设计制作时间很长、技术含量很高的课件才可以,老师课件设计的“金点子”才是改变教学成败的关键。白板上画几个角,就可以上一堂教学效果很好的数学课,课堂上也会高潮迭起。教学《角的认识》时,老师在白板上预先画上几个不同大小的角,边长不同的角,学生上前用手指轻轻移动一个角,跟另一个角重合,进行比较。从中发现角的大小跟边的长度没有关系。课件制作非常简单,只是画了几个角而已,学生操作也很简单,观察效果清晰,形象深刻,轻松突破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度无关的教学难点。

不要小看了交互白板“移一移”的功能,老师设计课件时要多让学生上前操作,开放性的课件设计能够有趣的解决难题。《角的认识》的课件设计中,找出下列错误的角后,老师设计让学生根据角的定义在黑板上改正一个错误的角,学生在交互白板上移动角的两条边,把两条线段的顶端重合起来,马上形成了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角。这个过程像是在平时生活中搭积木一样有趣,形象又直观,学生也牢牢地记住了角的两条边是要重合成一个顶点的。

三、多元评价,有效性彰显

1. 对错题的评价。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以过程评价为主。交互白板提供给师生任意地写字画画,演算数学题目,实验操作的多功能板,学生在上面能够完成各种学科技能的练习。交互白板又是一块“虚拟板”,它实际是存储在计算机里的一个文件,轻轻一点即能生成一张空白页面。老师能够在多块“板”之间来回切换,即回顾课堂上出现的优秀的解题答案,又回顾课堂上出现的典型错误,并用红笔注解错误分析原因。数学老师最能善待错题,将“错题”作为一个载体,解剖它、研究它、转化它,让它成为学生学习前进中的拐杖,帮助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这时交互白板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存储一节课的板书,老师可以作为考试复习前的复习资料,引起学生的回忆,也可以复制到平行班级作为典型例题展开讲练。

2. 对顺序练习的评价。对顺序练习的评价,在黑板时代相当难操作。学生按笔顺书写一个字,按步骤演示一个实验,其他同学必须同时观察,事后是无论如何发现不了步骤上的错误。小学语文“按笔顺规则写字”是个重要环节,许多学生不按正确笔顺写字,致使书写速度慢、字形不规范或造成错字。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省略了“范写”过程,尽管教过了笔顺规则,学生仍不能对一个个具体的字判断出先写哪一画后写哪一画。电子白板具有的录制功能可以轻松把老师的范写录制下来,按播放按钮就可以回放给学生观看,也可以把错误的笔顺录制下来,让学生发现其中错误的地方。

四、结束语

篇9:上课记录作文

【关键词】模拟上课 真实上课 差异 对策

一、背景

与真实课堂不同的是,模拟上课要借助教师自身的语言,用肢体的形象来展开交流与自我解答,以考查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应答水平、调控意识、评价水平等各方面素质能力。因此,强化模拟上课水平已经成为所有励志进入教师队伍的学生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怎样通过模拟上课来真正锻炼自己,如何在模拟上课的锻炼中领悟真实课堂的场景并提高师范技能?因此,研究模拟上课与真实上课的差异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就成了一个新的课题。

二、研究工作的成效

(一)课堂时间的差异

相比起真实上课40分钟的教学时间,模拟上课仅有短短的10分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要考察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已有些牵强,若还要进一步分析该教师在其他各方面的能力则几乎是不可能。这样就大大弱化了评核中对教师在课堂纪律、课堂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能力要求。比如,在真实的上课中,对于课堂的引入环节基本上是可有可无的,因为真实上课的时候每次课堂都存在大量的教学目标需要完成,使得教学时间安排得十分紧凑。而模拟上课中却大大地强调了课堂引入环节,甚至一个好的引入环节会为教师最后的教学能力的考核增分不少。

(二)上课内容的差异

随着“学考”制度的展开,教师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以前需要掌握的内容现在在学考中只做了解的要求,所以教师在真实课堂中要浅析全面,对着教学目标灵活教学,做到让学生基本掌握。而对比起模拟上课我们发现进行模拟上课的教师都会对所教知识进行大致的梳理,形成一种将个人备课、教学研究与上课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教研活动,突出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矛盾和本质特征,同时又能摒弃次要的非本质因素,使教学研究的对象从客观实体中直接抽象出来,形成主观意愿,缺少对实际教学目标处理的能力,使得很多新教师在真正上课时会对教学内容处理地过深或过浅,与学生实际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相悖等等。

(三)听众差异

模拟上课是教师在唱独角戏。由于课堂环境的不同,模拟上课缺少了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材、教师与场地器材的流畅性,它面对的是评委、观摩教师。所以要上好模拟上课教师就要心里装着学生,眼中有学生,要利用肢体、语言、眼神与虚拟的学生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区别开了真实课堂。到了真实上课你会发现很多问题你在模拟上课中根本预设不到。模拟上课过于理想化,很多在模拟上课中你认为学生再容易不过理解的问题在真是课堂中你才会发现可能学生根本无法掌握这个知识面的东西。学生的情况瞬息万变,所以一个教师的应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模拟上课对这一块的要求却少之又少。

(四)教学媒体辅助程度的差异

现在高中课堂上化学教学的形式主要还是以板书教学为主,很多教师一节课可以写满整个黑板。基本上一些资深的化学教师都不是很赞成使用PPT。他们即使有时候需要使用ppt,那也只是形成性练习的时候适当添加几张。但现在模拟上课在这方面的考核比重却存在比较大的偏颇。当下模拟上课过分强调ppt的制作水平,基本与板书的考核要求持平。而且,在模拟上课的时候,教师只要基本完成主要内容的板书,字迹相对整洁即可。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师范生对板书这一块内容不够重视。

三、问题思考及分析

(一)夯实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跳出模拟上课的的教学框架

其实,模拟上课与真实上课现实差异的根本源头还是在师范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解读上。而模拟上课对这两方面能力的考察还是远远不够的。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模拟上课的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师范生自身的教学模式和设计过程,在强调师范生形成一自我设计、自我主导为中心的模式,除了应对模拟上课的考核进行针对性训练外,更需要明白真实课堂与模拟课堂存在的差异,在夯实自己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深入剖析教学内容,分析学情,跳出模拟上课的固有套路,适当进行真实课堂下的模拟,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与师范技能。

(二)完善模拟上课的考核标准,形成符合现实的考评体系

就时间而言,我们认为确实应该适当延长模拟上课的时间。时间过短的模拟上课容易造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太单调而两三个知识点讲解又来不及的尴尬局面,容易让人对课堂有种华而不实的感觉。因此在模拟上课考核中应适当对时间进行延长并严格控制导入过程的时间长短,让真正的知识点讲解过程得以较好地呈现。至于考核的形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建议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在现场,以考察学生应对突发情况和课堂秩序的掌控力,使模拟课堂摒弃“教师中心”的现象。针对上述方面进行对应的改进,形成全新全面合理的考评体系。

(三)加强实习生和在职教师的调查力度,完善其反馈机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想要不断完善模拟上课的考核标准,就需要对经历过模拟上课的实习生和在职教师进行调查,深入了解他们在真实课堂中出现的与预期的偏差和出现原因以及对教学进度的把握情况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系统地总结真实上课的特点,针对其成因做深入分析,由此建立适宜、高效、快捷的反馈机制,让在校师范生也能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眼里的真实课堂的场景,明确师范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重要性,以此为依据结合自己模拟上课的经历对自己模拟上课的教学模式做适当改进,真正做到有模拟学生在场的课堂、有动态生成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宗颖.“此时无生胜有生”——“模拟上课”的操作要点[J]. 好家长,2014,02:24-25.

篇10:老师上课作文

就在5分钟前,黄老师神秘兮兮地走进教室,拿着两本书一页页交叉叠起来,边叠边说:这两本书上涂着无色无味的胶水,一会儿你们就拉不开了。我们听了议论纷纷,有的说:哪有胶水?没有胶水,老师i瞎说。有的说:不可能分不开。……

黄老师见我们不相信,便请了两位大力士做实验。张祥威vs陆文轩。只见他们紧抓书脊,张祥威使劲地把书往后拉,陆文轩咬紧牙关身子前倾,使出了吃奶的劲,可这两本书就像连体婴儿一样,怎么也分不开来。接着黄老师又让袁晨晨和万政明做实验。只见万政明弓着腰,两腿岔开,拼命地往后拉,他的身子便向后倾倒。在看袁晨晨,他肌肉紧绷,手上的青筋都冒了出来。只听啊的一声。袁晨晨就直接把万政明拖到了教室门口,可这两本书还是没有分开来。难道真有这么神奇的胶水?大家可以和同桌试一试。黄老师一声令下,于是我和同桌马上行动起来。按照老师说的叠好,然后拉书。我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的同桌弯着腰,弓着背,两只手就像两把钳子,死死地夹住书籍往后拽,可不曾见两本书松动分毫。我疑惑地想:怎么会拉不开呢?我的书上根本就没有胶水啊!

就在这时候,黄老师大步走上讲台,向我们揭示谜底:其实这神奇的胶水就是摩擦力。纸虽然看上去平平整整的,但是显微镜下它是有凹凸的,纸张叠在一起,就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同学们听了恍然大悟。

篇11:老师上课作文

下课了,老师问女孩子:“现在只有你一个人吃面包,不会怎么影响周围的,但是如果所有人都吃面包呢?你知道那种情景有多么壮观么?”“不知道。”女孩诚实地摇摇头,老实说,她也有些希冀。

以为只是开开玩笑,也就过去了,只是她一辈子,也不会想到的是……那一次,老师真的带着面包来上课了,嘴角还微微勾起:“面包真好吃!”一瞬间她目瞪口呆。同学们看的不是老师,而是她。是她,是她害了老师,她才是始作俑者,罪魁祸首!他们一定是这么认为的。女孩子羞愧得低下了头。却迟迟没有承认错误。

篇12:老师上课作文

记得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圣诞节那天,戴老师拿着一个小箱子神秘地走进教室,走到讲台后,从箱子中拿出一顶圣诞帽,戴在头上,笑眯眯地对我们说:“祝同学们圣诞快乐!”

我们异口同声回答:“戴老师圣诞快乐!”

后来,戴老师把箱子放到讲台上,神秘地说:“这是一个百宝箱哦!”接着叫我们猜猜里面装着什么,同学们猜得五花八门。后来还让我们上台伸进手去箱子里摸一摸。当我们猜过、摸过之后,没想到老师从里面拿出一袋形状各一、包装颜色不同的巧克力,还发给我们每人一颗,让我们观察巧克力内、外的形状、颜色,最后居然还让我们在课堂上吃巧克力。原来这节课是作文课,我们一边品尝着甜蜜、香气四溢的巧克力,一边愉快地写着作文。

听了这个故事,相信了吧。还不太相信,我再给你说件事。

那是四年级第二学期里的一节语文课。预备课铃响了,同学们陆陆续续地回到了教室,戴老师捧着一些试卷,迈着轻盈的脚步,笑盈盈地走进了教室。

师生互相问好后,戴老师神秘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一次综合能力竞赛,好吗?”同学们兴奋得连声说好。

“这次竞赛有三个要求。”戴老师清了清喉咙,清晰地说,“第一,任何同学在考试的过程中不准讲话。第二,看完所有的题目以后再做题,一定要审清题。第三,时间只有6分钟。”

“啊!什么?只有6分钟?不可能吧!”全班同学顿时大叫起来。

老师笑笑说:“别急,听清楚三个要求的请举手。”同学们毫不迟疑地举起了手。

接着老师又把要求说了一遍,同学们充满信心地又举了一次手。等大家安静下来后,戴老师才把试卷发下来。

我一拿到试卷,就迫不及待地做了起来,哪管刚才老师说的几个要求。教室里安静极了,甚至连掉下一根针都能听到。后来老师还在黑板上写了什么,我都没看到。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大家在紧张地算着、写着。突然,老师提醒大家只有1分钟了,教室的气氛更加紧张了,有的同学还在嘀咕:“怎么办?怎么办?我还只做到第三题。”我的心里就像揣着一只兔子,怦怦直跳。

“时间到,请停笔!”老师干脆有力的话语把我们吓了一跳。同学们很不情愿地停了笔。我望着自己才完成四道题的试卷,真不知道自己能得几分。

“请同学们齐读要求二。”不知什么时候,老师把刚才再三强调的三个要求写在黑板上了。

“请同学们先读试卷的第12题。”

“12、说明:本次竞赛有14大题,但只要做第四大题的第5小题、第八大题的第3小题和第十三大题,其余题目做了不算分。总分17分。”

“啊!原来是这样!”全班同学大呼小叫起来,有的敲桌子,怪自己没看清题;有的唉声叹气,看着试卷好像要掉眼泪了;有的在和老师争辩,怪老师出这么怪的题目给我们做,害得自己考0分……我对天长叹,问自己为什么没看好题目再做。而老师只是笑眯眯地看着我们。

老师让同桌互相交换试卷,带着我们一起把要求做的几道题批改好、记好分。全班只有十个同学得了分,最高的才12分,大多数同学得了一个大大的鸭蛋——“0”。

后来老师要我们把这次竞赛记录下来,告诉我们这次竞赛其实是为作文课做准备,是让我们有体验,有话说,得多少分并不重要。

这次竞赛,我虽然得了一个0鸭蛋,心里却很开心,同时我还明白了:今后干什么事,都要听清要求;做题前,一定要审清题,不能再这么稀里糊涂了。

上一篇:幼儿园秋季开学工作下一篇:广播台编辑部带新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