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进校园活动

2024-09-05

十九大精神进校园活动(共11篇)

篇1:十九大精神进校园活动

十九大精神进校园,谢党恩泽育学生

——“第一书记”宣讲“十九大”精神进校园,全力、全面建设家乡,实现同步小康

2017年12月4日上午十点,七里坝完小的全体师生坐在操场上,认真领会“第一书记”田春华所作的“十九大”精神。

田书记向同学们讲解“十九大”的精神:新时代当有新思想,新使命呼唤新作为,要有新气象。作为小学生,我们要认真学习,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遵守纪律,讲文明,使自己全面发展,做一个新时代的小学生,努力学习走出大山,以后为我们绿色、生态的多彩贵州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田书记激动地对同学们讲述到国际和国内的一些大事件,从贵州的天眼到港珠澳大桥,从中国高铁到中国的大飞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声音到中国智慧和中国方略!使学生了解到祖国的日益强大,树立了学生们的自豪和自信,让学生们深知处在和平盛世中国的幸运与美好。从小树立起爱党、爱国、爱我们的亲人和家乡!

田书记说,我们的家乡正在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正在进行建设同步小康!我们要多了解惠民、利民;惠农、利农好政策,给自己的家长多宣传党的好政策,从自身做起,团结拼搏,努力建设好家庭和家乡,让家乡摆脱贫困,同步实现小康。

听完田书记为学生们饱含激情的宣讲,小学生们感触很深,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勇做新时代的创造者和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湄潭县复兴镇七里坝村完小

2017年12月4日

篇2:十九大精神进校园活动

12月5日下午,xxx县关工委宣讲团进入第二中学,对二中师生进行“学习十九大精神”宣讲活动。

活动中,关工委宣讲教师结合北庭历史文化对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自信,对吉木萨尔县的北庭故城、西大寺、千佛洞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阐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人民在这里和睦共处,繁衍生息。

活动结束后,关工委讲师高明潜对记者说:“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了四个自信,我认为文化自信是基础,是根本。因为只有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吉木萨尔就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北庭古城的历史和文化,他即使是新疆历史的沉淀,也是我们吉木萨尔人的骄傲和自豪。我想用今天的宣讲,让青少年们,通过身边的历史和文化,加深十九大会议精神,让青少年感到做一个吉木萨尔人的荣耀,也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为实现中国梦敢于担当。”

篇3:十七大精神进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认真领会精神文件精神精心选择教学重点

十七大精神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和胡锦涛同志的报告当中。这两份重要文件,都是我们党和国家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全面而深刻。不同行业在学习贯彻时,除通读全文、全面了解外,还应结合本职工作有所侧重。要将这些内容引入课堂教学,必须既保证理论学习的完整性,又针对学校教育的特点而精心选择、突出重点。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备课时多下功夫,在全面领会十七大精神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

例如,对于党章的学习,由于此前的党章许多内容已经贯穿到思想政治课程中,所以应把重点放在本次修改所涉及的内容上。如“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等,都是本次修改新增加的内容,而且是今后党和国家建设的指导方针。这些内容应成为引入课堂的重点。

对于胡锦涛同志报告的学习,也应考虑学校教育的实际。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绝大部分是尚未就业的青少年。他们是未来国家建设各条战线上的主力军,但是现在大都尚无职业归属。因此,报告中关于经济、军事、外交、党建等方面具体工作的部分,可以作为学生了解国情、开阔视野的内容。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重点放在报告的前四个部分上。通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今天建设成就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党在改革开放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通过第三、四部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未来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和奋斗目标,使他们能够根据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来树立理想、规划人生,把个人前途和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二、结合现有课程设置,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让十七大精神进课堂,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乃至十七大代表开设专题讲座,为学生介绍相关文件产生的理论和实践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十七大精神的实质。没有条件的地方,应由思想政治课教师担负起主要责任。既可以单独开设各种形式的讲座,专门讲授十七大有关文件的内容重点和产生背景,也可以结合现有课程设置,把十七大精神融入各种思想政治课程当中。

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大致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思想品德,以及时事政治等。这里面,时事政治课教学当然责无旁贷,而其它思想政治课也完全有条件、有责任把十七大精神融入教学当中。例如,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要想深刻领会这一主题,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等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这些课程教学中也应纳入十七大主题的内容,作为该课程教学的合理延伸。

三、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力争做到知行合一

让十七大精神进课堂,切忌只是读报纸、念文件,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吸引时下的青少年学生,当然也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反之,也不能片面追求“寓教于乐”,不能让涉及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教学流于肤浅。因此,必须考虑到当前在校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一代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他们中的大多数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对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有充分认识,对社会公德、环境污染等也有切身感受。这些都是引导他们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可以利用的资源。

篇4:十九大精神进校园活动

一、“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缘起及概况

慈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慈善文化引入校园,不仅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且有利于在一定程度净化社会风气,提升人民道德水准,使越来越多的人把参与慈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为此,中华慈善总会于2011年11月启动了“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该活动注重从精神层面带动学生对慈善文化的认识,启迪爱的心智。活动自发起以来,得到了全国各地慈善组织和教育部门的积极配合与支持,以及广大中小学生、教师、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一年多来,全国相继有70多个地区的慈善组织与当地教育部门配合,在近两千所中小学校实施了“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超过一百万中小学生收到了由爱心人士、爱心企业捐赠的《慈善读本》。

二、“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组织形式

在当地慈善组织的推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引导下,各地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慈善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使慈善理念在愉快的学习和课外活动中得以传播,取得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可喜成果。

(一)与弘扬互助友爱精神相结合

部分学校依托自身学习雷锋的优良传统和优势,将慈善教育贯穿于教学实践。其中,他们举办的“我站雷锋岗”活动深受学生欢迎。“雷锋岗”岗位职责包括走廊管理、卫生维护、担任志愿路队长、节水管理等内容。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岗位,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体验奉献的快乐。这种“我为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与慈善文化中“博爱、友善”理念高度契合。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的一所民办民工子弟学校,以“感恩”作为“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主基调,把感恩教育作为育人的基础,教育学生刻苦学习、报答父母、奉献社会。

(二)与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相结合

部分学校不仅组织学生阅读《慈善读本》,还将慈善的理念细化,融入到各学科的课程当中。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凤山小学的教师们结合慈善理念,把新课改倡导的“兴趣教学法”应用发挥,总结出一套“以励促奋”,不用“减法”用“加法”,不用“指责”用“赏识”的思想教育方式。他们在学生身上倾注爱心、善心、责任心,呵护每一株慈善的幼芽。台州市黄岩区的一名青年教师把慈善教育带进了数学课堂。通过将课程教学与慈善文化巧妙结合,不但在学生中间传播了慈善文化,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三)组织慈善义工活动

在《慈善读本》的带动下,很多学校开始组建学生自己的义工团体,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到义工工作中来。天津市南开中学的学生在组织同学阅读学习《慈善读本》之外,在天津市中学中首创“义工制”,由在校中学生向社会提供无偿服务,参与公益,奉献社会。学校规定,每名学生全学年要完成50小时志愿服务。为此,学校专门设立了300余个义工实践点,如纪念馆、展览馆、图书馆、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等。还有学生自发到医院导诊处引导人群,慰问农民工并为其子女做义务家教。在常态化慈善实践机制的引导下,南开中学形成了“人人参与慈善、时常参与慈善”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很多义工团体也开始注重吸纳学生成员,通过慈善实践的形式让同学们领略慈善文化,加深对慈善精神的认识。

(四)开展各类征文、比赛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慈善》杂志社发起了“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活动,几十万中小学生提笔写出了自己阅读《慈善读本》的读后感以及他们思想和行动上的变化。同时,许多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也积极写出了自己阅读《慈善读本》和对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认识、体会,以及对活动的支持、期望和建议。《慈善》杂志已经刊登征文稿件一百余篇,并已经筹备出版《“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专刊》。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些地区,“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已经开始走入家庭,走向社会。

珠海市慈善组织与教育部门合作,联合当地学校,举办了《慈善读本》进校园征文比赛、“随手拍·发现身边的活雷锋”慈善摄影大赛、“大华杯——第二届珠海市小学生科技创意之机器人慈善大赛”三项赛事。这些活动结合中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启发他们亲身发现慈善、体验慈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慈善摄影大赛为学生提供了发现身边慈善人物、慈善故事的机会。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参与慈善文化活动,学生不但发挥了自己的爱好特长,而且变得更懂事,更加体谅父母,学会了关爱和感恩他人,学生的文化知识与慈善素养相得益彰。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成功,使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关注支持这项造福民族未来的好事。继周森先生捐赠《慈善读本》之后,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纷纷效仿。民政部的一位干部不但撰文高度赞扬这项活动,还捐资为她曾就读的家乡的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的全体师生捐赠《慈善读本》;山东的一位学生家长为自己女儿就读的班级的每位同学捐赠一册《慈善读本》;90岁高龄的老红军贺芳齐夫妇为家乡和现居住地的中小学生捐赠一万册《慈善读本》;继万达集团捐赠10万册《慈善读本》之后,各地越来越多的爱心企业也加入到赠阅《慈善读本》的队伍中。

三、“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发展方向

目前,“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今后进一步扩大试点、推广经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我们更应该意识到慈善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活动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突出强调“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阐述“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中强调,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与此同时,报告强调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作为具有推进慈善事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双重功能的慈善公益活动,“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将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以期迈上新台阶。

(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和其他造福民族未来的文化建设一样,“慈善文化”的建设也需要健全的文本体系和丰沛的理论建树。《慈善读本》作为“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一个载体,理应在促进和服务社会慈善的活动中,体现文化上的纯粹性、前瞻性、实用性和广泛性。因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撰适合不同群体需求的《慈善读本》及其多种现代传媒形态,既是慈善组织的崇高使命,也是普及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的客观要求。在做好小学版、初中版的试点跟进与信息反馈的同时,保证《慈善读本》高中版的顺利开发的基础上,要有研发诸如大学版、少儿版、公民普适版、特殊人群版等多种版本及相应多媒体资源的计划和准备。同时,《慈善读本》应该根据实际,保持必要的修订弹性。因此,汇集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让《慈善读本》与时俱进,保持其时代性、可读性,应成为不可松懈的常态工作。

(二)多方合作,共同引导

实践表明,《慈善读本》的试点及“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落实程度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力度休戚与共,也深受社会的慈善环境、舆论氛围的影响。我们坚信,共同的公益责任、公众职能和公共使命会将我们凝聚在一起,同心同德、多方合作、共同引导,凭借《慈善读本》的较高品质、卓有成效的活动实绩以及慈善工作者真诚的奉献精神,在全社会共同引导和营造出一种“人人参与慈善,人人奉献爱心,人人感受温暖”的良好风尚是有基本思想共识和社会基础的。

慈善教育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路虽漫漫,但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慈善工作者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通力合作,“爱心之根种在心间,慈善之花开满人间”的爱心社会的共同心愿必将实现。

(三)注重实效,广结善缘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采取赠阅《慈善读本》的形式,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慈善教育活动。这就势必要求我们在工作的环节上节流与开源并举,广结善缘,争取更多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奉献爱心、捐赠《慈善读本》。但整个项目的根本在于活动开展要出成绩、有实效。我们要把慈善教育真正作为慈善项目来运作,一定要有精品意识,按慈善项目的要求严格管理,要制定项目目标、做出项目部署,确定阶段任务,定期进行项目检查,组织开展项目交流、项目周期评估,要出项目成果。

根据国家出版署的规定,教材的发放应有一定的费用。我们把这部分费用作为我们这个项目的工作经费,严格管理,切实用在项目的推广、宣传及在学校组织的有关活动中。在坚持一贯的公开、透明、高效的基本规则下,还要务实调研、勇于创新、共同协调,与一线学校一道探索寓学于乐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交流及社会实践中将自身的慈悲本色、感恩情怀、担当意识、潜在能量表达出来,并在日常生活中回馈给亲人、老师、同学及社会弱势群体。同时,还要利用好已有的平台和资源,做好对包括捐赠者、爱心学生在内的典型事迹的宣传。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出慈善快乐、慈善先进、慈善荣耀的良好社会氛围,让慈善真正成为公民意识的一部分、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一份习以为常的自觉行为。

篇5:十九大精神进校园活动

作为一名中队辅导员,学习领会十九大报告精神,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将报告精神融入思想,化为实践,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作出业绩,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全部力气。在这几天的学习中,我联系工作实践做了深刻的思考:

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孩子们周围的一切也在变化着,而我这几 年对学习似乎有所松懈,这样我怎么才能深刻的领悟和落实十九大精神呢?又怎样教育与时俱进的学生,怎样办人民满意教育呢?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功能首先体现在教书,因而要求教师学识相对较为渊博,以及具备从事文化科学教育事业所必须的求实创新的良好品格。当今时代是知识信息时代,人力资源的开发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再也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和解惑,而要唤醒未知晓或沉睡中的能力,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分享到人们完全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快乐。从现在开始,你们要建立起毕生学习的理念,学无止境,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教育观念,做一个不断学习的教师。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不断学习,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坚持不懈地抓好教师思想作风建设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抓实抓出成效。在当今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你们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自己对信息的收集、梳理、吸收能力,不断地完善、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更有效地引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不竭的源泉。在新知识、新问题层出不穷的当今时代,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加强学习,学会学习,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不断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

二、改变教学观念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育的职能及如何进行教育的认识问题。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树立科学的学生发展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能力为主要目标,要鼓励创新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树立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教学观。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级课题实验研究,敢于研究,争取出研究成果,每学期组织各类教研课。我们要把实践科学发展观当作义不容辞的职责,主动自觉地想,认真深入地想,经常不断地想;想想自己为党做了什么,为人民群众做了什么? 想想自己在工作中奉献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绩?只有这样经常地反思,才能使自己始终保持一个教师的活力。要用辩证的方法:分析评估自己,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纵向比,也横向看。尤其应注意以联系、发展的观点,来审视自己,以宽阔的视野来谋划工作,并付诸于行动。

篇6:十九大精神进万家感悟

为将党的好政策、好声音全面深入宣传好,霍尔果斯市通过专家讲解、领导带头宣讲、专业宣讲队和业余宣讲队、行业领域宣讲、“十进”宣讲、住户结亲宣讲等多种方式使十九大精神家喻户晓,为让广大干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忘不了。

将十九大精神宣讲同“两个全覆盖”工作相结合开展,人人争做宣传员,走进农户家,坐在桌前炕头共话党的十九大精神。共谈党的十八大以来,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现在我们在基层听到更多的是赞美的声音。

由政治素质强、理论政策水平高的特邀专家,政治坚定、有一定宣讲经验的领导干部、一般干部组成霍尔果斯宣讲团(队)35个,常态化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万家”宣讲。由草根宣讲员、基层文化能人、基层优秀党员72人组成宣讲队,以基层阵地、田间炕头、农村巴扎等为主要阵地,以每周一升国旗及宣讲活动、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文化站所、农牧民夜校为宣讲载体,深入开展宣讲活动,累计宣讲1021场次,覆盖9万余人,确保做到宣传教育全覆盖。充分利用自治区党委民族团结“结亲周”活动、干部住村“两个全覆盖”活动,全市1300名“结亲”干部借助与亲戚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的契机,运用随身携带的宣讲资料,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州党委工作会议精神宣讲到左邻右舍、千家万户,累计宣讲3000户。

篇7:党的十九大精神进农民夜校

——

根据组织的关心和安排,我有幸参加夜校的学习,经过一个晚上的学习,自己学到了不少理论知识,感受很深,颇受教育。

随着 “四川这么美,好山又好水,十九大的阳光下我们大有可为„„”12月8日,随着一曲清脆欢快的快板书《十九大礼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农民夜校网络直播示范课在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农民夜校中心校开讲。本次示范课采取现场授课、在线直播、网络互动等形式进行,全省4.5万多所农民夜校同步收看,在广大农村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新高潮。

“来到这里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感觉就像回家一样。”省委宣讲团成员、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副校长姜小林的开场白,迅速拉近与现场村民的距离。示范课上,姜小林紧扣党的十九大报告,运用翔实的数据、精彩的故事、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对党的十九大报告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全面解读,赢得村民的阵阵掌声。

“今后的农民会更富裕,更幸福,更体面!”姜小林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刻体现了新时代党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这将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也为广大农民带来诸多福利和新期盼。

“各位乡亲,现在是干大事的时候,我们已建成1600吨水果集中配送中心,希望搭乘蓉欧快铁的东风,将两河村水果卖到欧洲去。”党的十九大代表、蒲江县西来镇两河村党支部书记姚庆英的宣讲,也让村民们心潮澎湃。

专家讲、代表谈、群众议,进一步规范了“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等问题,扩大了农民夜校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这堂生动的示范课赢得在场党员群众的点赞。

通过学习,我认为,要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做风。这是学习和贯彻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根本保证,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工作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这一精神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我深刻领会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战略地位以及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了农村扶贫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将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持之以恒,抓紧抓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中高收入群体,但还存在大量低收入群体。作为乡镇级政府的扶贫机关的工作者,对此既感到是工作动力又是工作的压力。一方面,扶贫工作在不但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工作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工作力度得到加大,扶贫工作成效更加突显,给扶贫工作提供了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另一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抓住机遇谋发展,就必须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新思路和新办法,是一个扶贫工作不可推卸的责任。

抓住机遇谋发展,关键在人的素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做好扶贫工作,就必须提高扶贫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一是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切实领会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用党的最新理论知识指导扶贫工作的实践。

二是强化业务能力与素质的锻炼,不断深入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掌握扶贫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为扶贫工作决策者提供可靠信息,为确实贫困者提供最合理的扶持。

三是培养扎实的工作作风,扶贫工作者的作风尤其要踏实,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走村串户,把好事做好、做实。扶贫工作面对的是最困难、最底层的老百姓,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篇8:十九大精神进校园活动

延安精神是一种信念, 让延安精神进校园, 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良好的切入点和有效载体, 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突出表现,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有利于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在新的历史时期,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我国“制造业大国”培养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就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放在首位, 必须坚持用延安精神育人, 将延安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过程, 将延安精神贯穿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 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2. 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作风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也是延安精神的精髓。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在延安时期培育和形成的一种优良作风, 是延安时期我党创办各类学校的基本经验。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人才, 在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形成品德、掌握技能也要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合一、知行统一, 这样才能真正走出“经院式”人才培养的怪圈, 才能培养数以万计“两手创天下、双肩担未来”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 有利于培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是延安精神的标志, 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高职院校加强对高职学生进行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教育, 培养他们居安思危的精神、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4. 有利于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高职院校的学生责任意识虽然逐步增强, 但他们中不少人服务意识淡薄, 不愿意为同学和他人服务, 不自觉为父母和师长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因此, 加强对学生进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 使他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时时想着群众, 处处为了群众, 勤勤恳恳为人民谋利益、办好事、办实事。努力做到“全心全意”, 而不三心二意;做到“完全彻底”, 而不半途而废。

延安精神进校园绝非一朝一夕的事,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 一些院校把延安精神进校园仅停留在口号上, 停留在讲一些延安时期英模故事和战斗情景上, 而没有将延安精神同学校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 效果不够显现。要构建延安精神进校园的长效机制, 只有把延安精神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 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才能把延安精神弘扬光大。

1. 将延安精神主动融入到教育教学改革之中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是学校内涵建设发展的主要衡量指标之一, 也是广大师生创造力和创新力得以实现的平台。用延安精神指导教育教学改革,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体现延安精神, 把弘扬延安精神与教育教学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是不断增强延安精神进校园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感染力的有效途径。

2. 将延安精神主动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中华人民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 高职院校既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也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 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

3. 将延安精神主动融入到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之中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 要真正收到实效, 延安精神要真正入心、入脑, 就必须通过活动这个载体, 将延安精神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让大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到延安精神的真谛, 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系统研究延安精神, 以延安精神立德, 开展以延安精神为主导的系列红色教育活动, 旨在激励大学生精神成长和品质铸炼, 塑造大学生高尚的品质, 求实的作风, 吃苦敬业的精神。事实证明,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是正确的, 延安精神将与学子们一生同行。

4. 将延安精神主动融入到学校管理之中

弘扬延安精神, 就是要用延安精神指导学校的管理工作, 把延安精神与学校的制度管理、文化管理和民主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延安精神进校园提供制度保障、文化保障和体制保障。

(1) 延安精神与学校的制度管理相结合。高职院校建设科学规范制度体系, 根据学校改革与发展需要, 充实完善更新各种管理制度, 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依, 违章必究, 适时有效。健全制度的监督体系, 广大教师要监督学校各部门对制度的实施, 做到公开透明, 教师明白, 领导清楚, 从制度层面保证制度的执行力。

(2) 延安精神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相结合。高职院校实行“党委领导、院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管理体制, 在工作中要用延安精神指导学校的民主管理, 建立科学的民主管理机制。要切实加强广大教师民主参与度, 凡涉及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系到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 必须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要切实加强校务公开、信息公开, 规范公开程序、公开内容, 增强透明度。要切实加强上下沟通, 平等对话的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在学校管理中决策建议作用, 确保民主管理的实施。

(3) 延安精神与学校文化管理相结合。学校文化管理就是要用先进的文化和高尚的文化教育人、引导人、启迪人、熏陶人。延安精神与学校文化管理相结合, 就是要用延安精神激励人、鼓舞人、约束人、凝聚人, 要让延安精神贯穿在学校文化管理的各个环节, 使全校师生感受到延安精神的鼓舞。

作者单位: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延安

摘要:延安精神进校园, 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良好的切入点和有效载体, 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突出表现,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挖掘课程资源, 创新课程体系, 使延安精神成为一种德育的新实践。

篇9:十九大精神进校园活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和思潮同时并置在我们面前,人们所处环境和利益视角的差异也越来越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拿什么样的精神纽带把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大国人民联系在一起呢?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党的十八大要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毕竟一个有共识、有共同价值认同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命运共同体。而高校是社会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尤其思政理论课作为高校社会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责任更是义不容辞,在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把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即“三进”)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为了切实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有必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其经验教训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一条是不可或缺、十分重要的:只有融情感教育、理论教育于一体,才能增强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一以情感人,增强“十八大”精神教育的吸引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以情感人,是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吸引力的首要前提。这是由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规律所决定的。从年龄特征看,大学生正处于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他们的智力、情感、意志、思维方式都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进行理性分析的思维能力还较差,对事物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对表象的认识上,他们希望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由于知识背景、抽象思维以及其它能力的欠缺,大学生的认识还显得肤浅。再加上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他们往往无所适从,而对思政理论课产生某种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从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规律来看,总是从入耳开始的,然后才能谈得上入脑和入行,总是遵循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列宁认为,没有对真理的激情,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从心理疏导和情感教育入手,切实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积极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

党的“十八大”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贡献,是把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情感逐渐交融、融汇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意识、心理上的感化,而人的意识往往难以捉摸,难以控制的,强制劝阻和空洞的理论训导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在实际的施教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热情、有亲和力的教师,不仅能够得到学生的爱戴,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能够将自己的热情、自信、积极向上等人生态度传递给学生,培养出学习刻苦、身心健康、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的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毕竟,一个有共识、有共同价值认同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命运共同体,所以说,教师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施行者,教师本身积极向上的情感,对塑造积极的情感氛围,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学生心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培养学生认识水平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情感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以理服人,增强“十八大”精神教育的说服力

以理服人,是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说服力的根本要求。这是由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所决定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有别于中学思政常识课,要求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重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有别于高校专业课,要求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帮助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现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社会发展方向;才能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而欲达此目的,就必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说服力,即使学生认同接受教学内容并内化为自己思想观念的能力。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确实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符合国家规定的教学要求,并且适应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和接受能力,才能富于理论的深刻性和说服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钻细研,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纯熟的掌握、深刻的理解,做到真懂真信,形成真正的理论信仰。有了真正的理论信仰,才能理直气壮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课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能得到大学生的尊重和欢迎;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大学生是不会自发选择、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而要靠教材和教师循循善诱的灌输和疏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必须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才能使人心悦诚服。作为一个有56个民族和13亿人口之众的国家,在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必须有可以唤起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共同理想和精神家园。譬如,在讲解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时,要让学生清醒地看到,美丽城市和农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如果说美丽是面子,那里子就是实力,是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结合。实现“美丽中国”确实不是短期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这个伟大的目标,我们要有长期攻关的思想准备,要有上下同心、协调努力的制度安排。如果我们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党的“十八大”的这一新提法,就不会仅在一时美丽上下功夫,而更要在永葆美丽上下功夫;不仅在城乡生态上下功夫,而且在“五位一体”的建设上下功夫。这样的美丽,就是人民欢迎、真正靠得住的。endprint

三情理交融,增强“十八大”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融理论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是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的成功经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与趣味性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的。这是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进”、三个代表思想“三进”和科学发展观“三进”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如果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则势必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片面追求理论性,单从国家的要求出发,一味地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刻性,往往把理论讲成抽象的教条和政治的说教,把课讲得枯燥无味、了无生趣,就不仅谈不上理论的说服力,反而加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二是片面追求情感性,单从学生需要出发,一味地强调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常常把政治理论课讲成生活指导课、成才技能课,这就势必“种了他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要真正使高校思政理论课收到实效,达到开设课程的目的,就必须把理论教育与情感教育统一起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做到情理交融。毛泽东曾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在实际施教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做到知与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行统一是更高层次的情理交融:行,既受理性的指导,又被情感所驱动。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还要“进生活”。因此,我们应当热情鼓励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生活小事做起,并在实践活动中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形成知荣辱、树正气、讲理想、明是非、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一直被当作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即建设一个人民富裕、国家强大、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生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显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价值追求,即建设一个基于法治、人人平等享有自由权利、公平正义的社会;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属于公民道德或人民生活价值观。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髓,那么前两个层次的价值观或价值理念更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制度的价值取向,而作为道德和生活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属于调节人民社会交往关系的规范,它们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道德价值规范的体现。对青少年加强这些价值观的教育,对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均有奠基性功能。

参考文献

[1]程秀波.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J].决策探索,2002(1).

[2]王希永,金庆昕.大学生心理保健[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十九大精神进校园活动

观后感

***党支部

周** “四川这么美,好山又好水,十九大的阳光下我们大有可为„„”12月8日,随着一曲清脆欢快的快板书《十九大礼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农民夜校网络直播示范课在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农民夜校中心校开讲。本次示范课采取现场授课、在线直播、网络互动等形式进行,全省4.5万多所农民夜校同步收看,在广大农村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新高潮。

“来到这里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感觉就像回家一样。”省委宣讲团成员、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副校长姜小林的开场白,迅速拉近与现场村民的距离。示范课上,姜小林紧扣党的十九大报告,运用翔实的数据、精彩的故事、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对党的十九大报告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全面解读,赢得村民的阵阵掌声。

“请问姜校长,‘乡村振兴战略’会给我们农民带来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姜小林的宣讲刚结束,两河村65岁的老党员李兴炳就迫不及待地举手提问。

“今后的农民会更富裕,更幸福,更体面!”姜小林回答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刻体现了新时代党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这将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也为广大农民带来诸多福利和新期盼。

“各位乡亲,现在是干大事的时候,我们已建成1600吨水果集中配送中心,希望搭乘蓉欧快铁的东风,将两河村水果卖到欧洲去。”党的十九大代表、蒲江县西来镇两河村党支部书记姚庆英的宣讲,也让村民们心潮澎湃。

姚庆英还透露了经村党支部讨论后确定的两个“小目标”:到2020年,全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以上;到2035年,全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

篇11:学习十九大精神主题党日活动总结

10月30日中午,学校党支部在三楼会议室组织主题党日活动,此次活动的主要议题是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活动中,尚生云书记安排了本次主题活动,陈照平副书记带领全体党员一起学习习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

十九大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气势恢弘、催人奋进。报告系统总结了过去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当代中国实际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们党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在会上尚书记对本次学习提出了详细要求,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将是全党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学校党员同志要增强政治敏感性,要原原本本学全会精神,要立足工作岗位带研究的眼光去学,要向学生传达、解读党的十九大精神,使党的十九大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并且还专门上了一堂党课。

上一篇:《满江红》诗句精彩解析下一篇:县委办公室2005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