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鲁迅的作品当鸡肋作文

2024-04-15

别拿鲁迅的作品当鸡肋作文(共6篇)

篇1:别拿鲁迅的作品当鸡肋作文

别拿鲁迅当鸡肋

今秋起,湖北省高一新生全部使用人教版新课改教材,其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三篇,顿时,评论风起云涌。

鲁迅作品真的过时了吗?删除鲁迅作品到底是喜是忧,是福是祸?有人认为,应删减其作品,将其请下文学神坛;也有人认为不能删,鲁迅作品熏陶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学子,说明它具有时代借鉴性,绝不过时。

我认为,鲁迅先生的作品食之有味,弃之可悲,别拿它当鸡肋!

从客观上来说,谁能否认这位文学巨匠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呢?他以笔为剑,一针见血地揭露了社会阴暗,引发了我们许多人生思考和社会思考,即使在安定和平的现代社会,他对人生的挖掘、传统与封建社会的剖白,也是极具借鉴意义的。如在《药》中,鲁迅先生巧妙地利用了情节暗讽,以血馒头掀起华、夏两家命运的相连,揭示了近代中国被灰暗笼罩的悲惨状况。而今天,作品中隐藏的传统观念还在社会渗透:以谐音定运气,忌4抢9的现象不也在时时提醒着我们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吗?

而从主观上来说,学习鲁迅作品对中学生来说是思想的萌发和积淀。我有幸在学习课文后到绍兴旅游,感受这位巨人生活的地方。故居很旧,墙面脱落、桌柜发黑,而且人满为患,但是那种古朴的气息充溢周围,古书的芬芳还在屋子中久留不肯消逝。乌篷船、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都如书中说的一样,真实并诗意地存在着,如此一去,感触便自然是另一番滋味。

对于鲁迅作品,每次阅读都是感绪的激荡,岂能弃之?语文教材固然要给更多的文学家足够的位置释放他们的火花,但文学巨匠的魅力,是不容被取代的。

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高三 黄卉菁

篇2:别拿你的创业将士当傻子

案例背景:

李总, 一位刚满三十岁的男人。约见李总挺不容易, 事务繁忙是一, 最主要的是, 对于过去的经历, 不想再回头, 用他的观点说:过去了已经过去, 节奏这么快, 哪有这功夫回味以前呢?对此, 我并未放弃, 一方面耐心等待和坦诚的用道理说服, 同时持续保持一种联系, 用朋友相处的方式沟通和交流。最终李总答应见面。

见面的第一印象是, 觉得李总的年龄与他的面容不太相符, 比同龄人显得沧桑和成熟。沟通之前, 我通过身边的朋友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他创业的那段经历。通过进一步沟通, 对于李总创业项目前后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李总创业前系一家省报广告经理, 五六年的广告生涯积累了一定行业人脉关系资源的同时, 也积攒了些前期的创业资金。加上妻子的家境相对殷实, 在创业前期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总得知自己所做的报刊要扩展, 拟推出一本针对中老年的周刊。李总认为时机到了, 遂主动请缨, 加上与主管该项目的负责人关系还可以, 没费大的周折承揽到了该栏目。

于是, 李总踌躇满志, 积极筹备, 招人才, 组建团队, 忙印刷, 联系业务。从一开始的十余人, 到鼎盛时期的三四十人;从家属院的几十平方米办公室, 到写字楼的二百平宽敞办公室;从第一笔几千元的广告费的回款, 李总拉开了自己创业的序幕。然而, 不到一年半时间, 李总的业务量逐渐下滑, 人员流动频繁起来, 直至剩下自己一个人。李总结束自己的创业生涯后, 又回到了原来所在的部门工作。对于失败的原因, 李总一开始说行业竞争较大, 加上原来所在上级部门看到周刊做得风生水起, 想加大股份最终未谈拢才被动结束的。但我从朋友处了解到, 这些仅是一方面, 关键是跟随他一起创业的那些将士们认为, 李总人格魅力缺乏做大事的胸襟和气度。对此, 我不便直面提及, 侧面提了下团队方面的话题, 对此, 李总认为运作中, 团队人心不稳, 流动较大, 也是主要的一个方面。且不管李总在这次创业中是赚是赔, 但相信对他, 必有一番收获。

案例访谈:

笔者:请问是什么因素促使你下定决心接手这个项目呢?

李总:对于中老年这一块市场, 此前我也有接触并了解, 况且我手中广告客户也有一部分属于针对中老年的商品。一直以来, 中老年群体小到社区与家庭, 大到国家政策, 对其都十分关注。中老年这一特护群体背后, 蕴含的商机是很大的。况且, 当时几个省报都未专门开辟这一领域的市场。最主要的因素还是我本身是做这一行的, 首先在业务运营与关系资源方面, 我认为我是内行介入, 风险相对降低。

笔者:做这个项目业务运营方面对你可以说是轻车熟路, 你当时是否充分将其他风险因素考虑到了呢?

李总:运作前, 对于后来一家报刊很快推出中老年周刊的举动, 我并不觉意外。现在哪个行业出来一个新兴事物, 不是很快就有模仿和跟随呢?对于上级主管部门介入, 我也有预料, 但未想到这么快。再就是对于同行介入后的竞争性也有所顾忌, 毕竟相对他们, 我是作为一个个体行为在运作, 而他们相对在发行量、影响力都比我有优势。现在回头想想, 觉得尽管在这一块区域我是第一个做周刊的, 但却并不是第一个赚到价值的, 而且是最早退出的。正如此前咱们沟通的那样, 后来我也分析过我失败的原因, 一开始认为上述多种因素交叉过早的结束了我的创业生涯。但直到你反复提及的团队问题时, 我也思考过我在团队管理上的不足。现在看来, 这个问题的产生和加剧, 也占有很大因素。

笔者:你认为在这个项目中有哪些令你遗憾的方面?

李总:我想团队管控应该是我最遗憾的一个方面吧。此前, 基于资金有限的因素, 我只注重节约, 忽略了团队的人情管理, 只重视制度的约束。结果造成团队向心力不强。后来, 我也意识到了自身在管理方面的不足, 并聘请了擅长管理的人协助我进行管理, 但收效甚微, 或许之前对他们承诺的较多, 兑现的较少, 以至于后来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说实话, 钱多好办事, 没充裕的资金, 也难以兼顾啊!还有一个因素, 也就是未注重与上级主管部门在合作前的合同权责约束性条款, 当时只考虑到与某个负责人关系融洽, 但忽略了对方也是一个机构。这也是令我运营后期被动的一个方面。

笔者:对于你所遗憾的这些因素, 在今天你会如何看待?

李总:首先, 金钱虽然能办事, 但有时抛开金钱, 也能达到你所期望的效果。譬如说我一开始对我的团队只强调事情做好了大家会怎样, 但却忽略了在一起前进的过程, 人情味的管理。时间久了, 承诺兑现不了, 他们又感受不到温情, 慢慢地就会带有情绪工作, 对员工会造成消极的影响。或许, 承诺久了不兑现就成了一种忽悠。还有就是无论两个人关系怎样亲近, 但一旦正式起来, 必须将话题说开说透彻, 否则就会扯皮。

笔者:通过此次创业, 你有哪些想法分享给大家?

李总:对于下属坦诚布公, 尽量争取理解和支持。对于风险因素, 尽可能考虑透彻, 宁可产生杞人忧天的想法十个, 也不要轻易漏想一个。失败了不可怕, 怕的是失败了站不起。输了今天, 未必明天不赢。

案例评析:

笔者觉得, 李总在创业前期, 混淆了几个主次:制度大于人性;业务重于管理;虚拟重于实际;形式大于内容。

制度大于人性。制度重要不?重要!但是, 要分在什么情况下, 一个发展迅速的公司制度建设十分重要,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但是在一个仅有几人的公司, 在导入章法的同时, 更要注重人性管理。创业之初, 人员都是新面孔, 人数少, 便于管理, 这个时候人性管理大于制度约束, 更利于你快速发掘出谁是你的忠实下属, 谁更愿意跟你出生入死, 对于这些人, 融入你的亲情, 像兄弟姐妹一样去管理的同时, 去关爱。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他们即便得不到眼前实际的东西, 但却从你这得到了安全感和归属感, 这要比请吃几顿饭, 每月多发几百块钱有用得多。创业中即便再苦再累, 却又是何等的踏实。这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远比多融资几十万上百万元都重要。换句话说, 融入了亲情和人性化管理, 将更能提升你的领导魅力。马云创业时十八罗汉死心塌地跟随马云, 包括后来更高的职业经理归属于他, 不正是冲着马云的人格魅力?

业务重于管理。李总属于业务型人才。但业务精通未必管理精通。如果早一点意识到自身的不足, 寻找到一位“知己”协助他弥补不足, 他的团队未必是来了一茬又一茬, 并最终不能稳定下来。

虚拟重于实际。在你的下属面前, 你所描绘的创业梦想, 如同画了一个大饼。每个人脑子都会有个大饼。但不能一直是这样一个大饼。时间久了, 整天望着大饼却垂涎欲滴, 饥肠辘辘, 也不是一件好事。一方面在加以引导并强化的同时, 适当的时候, 给你的下属一些实际的东西予以补充能量。同时, 将你的大饼分成若干小块, 一年吃一个大饼不成, 就下决心号召先吃它一小块。等吃到了并尝到了甜头, 你的下属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和能量跟随你一起打拼。

形式大于内容。觉得这一点还得跟马云先生学习。公司发展那么大, 那么有钱, 他的分公司未必个个豪华宽敞。创业前期, 仅有的一点钱, 要用到刀刃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切忌钱花到了不该花的地方却又事倍功半。李总无论创业是否顺手, 都不必在一个较好的写字楼租赁那么大的办公室, 也不必招那么多的人。正所谓创业艰难百战多, 创业阶段就是万事开头难和吃苦的阶段, 这个时候你招的人个个都强悍, 更能吃苦。人数再少、地方再小, 大家都不会在乎的, 客户也不会太注重的, 只要做出实际性的东西并体现应有的专业水准和价值, 就能保障你的创业计划如期推进下去。

案例延伸:

创业期, 如何快速挖掘你的左膀右臂?

1.忘了你是老板。不管你所招的每一个人, 无论能力大小, 一视同仁地当做你的兄弟姐妹。工作上你是老板, 私下你们是一家人。

2.争取家人的谅解和支持, 多陪陪你创业上的“家人”。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相处久了, 你自然会更多的了解下属中的每一个人有什么长处需要鼓励和扬长, 有哪些不足需要在工作中规避和补短。

3.放大下属的优点并不时鼓励, 尽可能地的释放他们的潜在能量。

4.对每一位员工进行特质分类, 协助他们确立他们各自的职业规划, 协助引导他们的努力目标和方向。

5.通过工作安排和执行的结果观察他们的能力和素养。素养第一, 能力第二, 任何时候, 都是你挖掘左膀右臂的不二原则。

6.宣导并强化你的梦想, 从你的响应者和工作的实际用心度、工作情绪中、状态的激情中对照入号你的得力助手。

7.高度信任, 传递你办事, 我放心、放权的信号。

8.细节入微体察“民情”。不同阶段你的每一位员工都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精神物质并行, 及时送上你的关注。

9.做一个双重型格人。工作上你说一不二, 私下你是阿姐、阿哥。

10.让下属适时走进你的家庭。在外十顿员工餐比不上你家人亲手包的一顿饺子。

11.你做不了完人, 但你的团队加起来可以。列举你的不足, 制定一个清晰的阶段性弥补计划, 能最大弥补你不足的人就是你的左膀右臂。

12.言行举止折射出你的人格魅力。所谓招蜂引蝶, 在人格魅力就是你能一呼百应, 不是因为你的工作前景多好、规模多大、待遇多高, 而是因为你的人品, 能快速聚集并吸引人为你的一句话冲锋陷阵。

13.时刻记得你的人格魅力等同于三个师。

14.夹起尾巴做人, 尤其在你的每一个将士们面前做一个发自内心不虚伪的人, 不亚于你多给每个员工年终发一万元奖金。

15.大家都是成人, 跟随你的那一天起都知悉自己将命运压在你身上了, 所以请你别学赵本山忽悠范伟一样“忽悠”你的员工。是错是对, 是多是少, 是真是假, 大家心里都有一面镜子。

篇3:别拿孩子的前途当赌注

杜士强从小喜欢踢足球,渴望成为万众拥戴的球星,但家境贫寒,没钱供他学习球艺,他只能把这个理想压在心底。他业余时间醉心于足球比赛,中超、英超、意甲、世界杯无所不看,成了一个铁杆球迷。

1996年,儿子杜星锐的降生让杜士强萌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把儿子培养成贝克汉姆那样的超级球星,替自己驰骋绿茵场!很快,这个念头就酝酿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计划。

星锐满岁时,杜士强的礼物是一个小足球。星锐5岁时,杜士强教他传球,并经常告诉他:“你将来是要当大球星的人。”星锐8岁时,杜士强花每年5000元的学费,把儿子送入业余体校,专门学习踢球。从这时开始,星锐的文化课已处于半荒废状态。

几年之后,杜士强觉得业余体校的水平有限,儿子要想出人头地,必须进入专业体校。他和妻子的收入都不高,业余体校的学费很快让他们捉襟见肘,但为了儿子能尽快成为球星,他们豁出去了,狠狠心把房子卖了,为孩子凑足了14万元的学费。

2012年,星锐16岁,身高、体能以及球感都不出众,目睹同伴不断进入俱乐部预备队,他焦急万分。杜士强安慰道:“你才16岁,身体发育和技术能力都还没有达到顶峰。放心,再过一两年,你就不一样了,你会成为一个小老虎的。”星锐更加刻苦地训练,但仍不能达到教练的要求。渐渐地,星锐对自己的踢球天分产生了怀疑,但杜士强仍坚信儿子能成为又赚钱又风光的足球明星。

此后两年,杜士强频频陪儿子去外地比赛,等待被星探发现。一位星探告诉杜士强:“星锐这孩子,我观察了好长时间。他缺乏灵气,起脚慢,目标不明确,球感也不是很好,恐怕难成气候……”类似的评语杜士强听到过好几次。教练提醒杜士强:“星锐平时在文化课上也要下点功夫,我怕将来孩子球没踢好,文化课也给耽误了。再说,对足球的理解也需要有文化啊!”杜士强似有所悟,但他发现让星锐学习文化已非常艰难,因为落下的功课太多了。

2014年,星锐18岁了,已过了选秀期,仍没有专业球队挑选他。面对残酷的现实,杜士强不得不承认,自己害了孩子,不该因为自己的爱好而忽视了儿子的自身能力,是自己给儿子选择了一条错误的路。

退出球队后,星锐便开始四处找工作,希望凭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但每次都失望而归,因为没有学历文凭。后来,他好不容易找到一份保安的工作,月薪只有1300元。

孩子走怎样的人生之路是个严肃的话题,其职业生涯更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进行周密的规划,用碰运气的方式去赌,多半要落空。再者,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人的一生都有遗憾,这本是生命的常态,如果不肯放弃梦想,那就去奋斗,即使不成功,生活也精彩。但是,如果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不顾孩子的特点和能力,甚至以牺牲孩子的学业为代价,无论成功与否,对孩子来说都是悲剧,因为孩子也有自己的梦想,谁愿意替别人活一辈子呢?

读者朋友,您同意这个观点吗?

篇4:别拿他人的婚姻当样板!

身边的“人际风水”很重要!它能直接影响你对世界的看法,进而左右你的生活。看别人的离婚戏时,不要入戏太深。惋惜过后,反倒要对自己的日子充满一种珍惜和感恩。

媒体深谙吸引眼球的个中奥秘,所以总是尽力渲染那些问题婚姻,在这样的人心和媒体环境下,我们如何保证自己不被悲观的婚姻情绪所影响?

我的一个剩女朋友最近终于嫁出去了。在嫁出去之前,她曾经是一名“蹿婚女”,专去蹿那种花好月圆的婚庆场合,或者专找那种幸福的夫妻圈子蹿。她的理论是:有婚姻良辰美景气象的风水宝地,来的男人首先可能会相信婚姻的美好,其次是耳濡目染婚姻的幸福,自己也会分享许多幸福婚姻的技巧。

她说之前之所以被“剩”,因为以前老交一些怨妇朋友。“她们天天抱怨男人,不相信世上还有真爱,那时我也觉得自己心理日渐阴暗,怀疑这个世界上还有阳光。很庆幸自己醒悟得不算太晚,走出了那个充满怨气的圈子。”

可见,身边的“人际风水”很重要!它能直接影响你对世界的看法,进而左右你的生活。那么,为什么不选择乐观、幸福的“人际”风水呢?当媒体上悲观的婚姻故事越来越多时,我们该多看看自己身边幸福的伴侣——这才是实际的生活现状啊。

反倒是要从那些分手的故事中,做到反思和借鉴:为什么他们会分手?

是不是共同成长不够?是不是沟通和交流不够?或者忘了给婚姻加点调味料?既然别人用活生生的教材上了一堂失败课,那为什么不趁机变成自己的教案,让自己的婚姻防患于未然?

别人的戏码当时可以看,但切不可对号入座。清末传说中,有女子看《红楼梦》,看到“黛玉焚稿”后,仰天大叫悲伤而亡——何苦呢?

所以,看别人的离婚戏时,笑一笑,或者惋惜过后,反倒要对自己的日子充满一种珍惜和感恩。佛教徒常说:一叶一世界,世界在你心中,有什么样的心灵和眼睛,世界在你眼前就会呈现什么样。

所以,即使真的全世界离婚大潮滚滚,但你只需要经常这样对自己说:我的幸福只和我有关;我们的爱是惟一的。那么你就能遗世而独立,好好经营自己的小天地。

找“样板”?幼稚病!

如果一定要给自己树个“样板”,才对婚姻和幸福有信心,那何不拿钱钟书和杨绛的婚姻做“样板” 呢?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互相尊重的伴侣。

当姚晨与凌潇肃离婚的时候,有多少年轻人哭喊着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当谢霆锋与张柏芝离婚的时候,他们又哭喊着世间没有真爱了。这种将他人的婚恋作为自己信仰基础的行为,其实是不懂婚恋真谛的罗曼蒂克幼稚病。

好的婚姻是男女在相互吸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身心灵契合的关系。生物场的吸引、身心灵的契合都有可能会随着时间而发生改变,更不用说很多人的所谓婚姻就没有达到身心灵契合的境界,翻脸比翻书还快也就不奇怪了。

没有任何外在的力量能够保证爱情和婚姻永远不变。所谓相信婚姻,不应是指相信婚姻是个保险箱加保鲜柜,把两人锁进去之后,幸福就可以一劳永逸了,而是相信婚姻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比如便于生活中互相扶持、便于共同抚养后代、便于降低生活成本等,因而婚姻值得用心经营。

当然,婚姻的持久和幸福也并非不可能实现,这就要看其中的双方缔结婚姻关系的基础是否足够牢固,以及之后持续经营的智慧是否足够高。若双方能在各自的变化中保持相互的吸引力,保持关系的平衡,就不会翻船、不会落水。

世上没有相同的两个人,更没有相同的两个婚姻,谁有资格将自己的婚姻作为别人的“样板”?那些结婚才三天就忙不迭地秀恩爱、晒幸福的明星婚姻,尤其没有这个资格。真正幸福的婚姻大都是低调的,关起门来享受自己的好日子,因为自信、有底气,不需要广而告之,不需要通过别人艳羡的目光而确认幸福。反而是那些对幸福没有底气的婚姻,喜欢秀,喜欢晒,喜欢吆喝。拿他们作为“样板”、作为“信仰”,不是太可笑了吗?

日子要靠自己过,婚姻要靠自己经营,幸福要靠自己创造。别人的婚姻如何,尤其是明星的婚姻如何如何,跟我们没有半毛钱关系。把目光放在自己的婚姻上,学习、体会、领悟婚姻经营之道,充满信心,善用智慧,引导自己的婚姻往积极的方向走,才是正道。

当然,如果你一定要给自己树个“样板”,才对婚姻和幸福有信心,那何不拿钱钟书和杨绛的婚姻做“样板” 呢?这一对中国现代文人夫妇,不但在学问上、创作上独树一帜,而且相知相爱相携始终,二人之间的深情与默契总是不自觉地溢于言表,钱钟书更是被人称为有“誉妻癖”。

关于爱情婚姻的经营之道,今年已经百岁的杨绛说过这样一段话:“⋯⋯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婚姻里,

没人有资格做偶像

你得知道你爱的是人而不是神,最后你还要学会包容和享受平凡,摈除一切幻想,砸碎一切偶像,守着一个平平淡淡的人直到彼此互为老伴。

信念于有些人,原来是那么容易就倒塌的东西。

就算把你放在鹊桥上跟牛郎相会,你也模仿不来织女的旖旎美好,结果只能是,你站在那里翘首企盼,高大威猛的牛郎哥早就跑路了——这不是讽刺,而是事实,你不是她,你不会有她的美好,你不是他,你也不一定有他的痴情。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可以复制的人,你可以羡慕别人,但是你首先要明白,你成为不了任何人,你只能是自己。

记得曾经有一对夫妻,整天在别人面前秀恩爱,尤其是女人,一口一个老公,一句一个甜蜜,肉麻之极。正当他们被朋友们列为最恩爱典范的时候,突然传来消息说这个女人早就跟比她小十几岁的健美肌肉男暗渡陈仓,大家还没回过神来,又传说某一天一位身高175左右的小三冲到他们家把她这个原配夫人给打了,顿时鸡飞狗跳,简直就是一场让人哭笑不得的闹剧。谁都别迷信,谁都不是神,若然一段关系太想让人来证明,不是装的就是幻觉。

恋爱是插上翅膀天上飘,婚姻则是双脚终于落地,当我们的脚踩在厚实的土地上的时候,必须要面对一切我们不屑一顾的柴米油盐,以及一张一张飞来的账单。我们会在恋爱的时候忘了伴侣的各种毛病,拿自己的幻想绑架伴侣,一旦发现事实与想像不符就会怨声载道气愤难平,转而去羡慕别人的婚姻,拿别人的婚姻当做楷模,以弥补自己被现实打垮的信心,然后把这段臆想的榜样伴侣裱进自己心灵的相框里,天天提醒自己人家的爱情多美多美,勾引着自己继续对爱情和婚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觉得自己总能找到神仙。

只要是人组成的关系,就会有各种缺陷,你以为好的只是因为你不了解,照着那些你不了解的关系去努力,最后你会发现,原来所有的人都一样,所有的关系都差不多,各有不幸。很多年前王朔在《过把瘾就死》里就写了一对装恩爱的虚假夫妻,很多年后王朔又在《非诚勿扰2》里说:婚姻怎么选都是错,美好的婚姻大多是将错就错。一句话惹下了多少人的辛酸眼泪,为了那些被击溃的幻想,为了真相的残酷。

篇5:别拿纵容当宽容

這副毒药曾害了许多孩子。当他们犯错时,至亲拦在人前,“他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做父母的大声辩解,“为什么要和孩子计较?”他们不知,白纸一样的天真懵懂,更需要狠下心地循循善诱。

这副毒药也会害了婚姻。关系的维系,永远不会建立在一方无止境地让步、一次次为对方的逃避背叛找到“缘由”的基础上。宽容者的体贴最终变成放纵者的底气,浪子回头终究是故事里才发生的奇迹。

而在冷漠自私的年代,混淆了是非黑白、失去自尊的宽容,还将成为良善者的罪名。理解、体贴、包容……曾经的美德,都将成为不可承受的负赘。

宽容本来是一味良药,将它与怜悯和包容煲在一起,富含理解和善意,长期食用,可以光辉心灵。但它必须也有匹配的使用原则,譬如不容超越的底线,标准水平以上的是非判断力,骨子里的坚毅。它清楚不是所有的错误、懒惰、逃避、背叛、欺骗……都该被轻描淡写地放过,这样的放过是姑息。姑息会让宽容变成习惯,再变成纵容。

我们需要真正的宽容,而非纵容。真正的宽容不会被吝惜,因为那显得苛刻;但也不会被滥用,滥用让它轻率,作贱自己。真正的宽容不是独行者,不会在说出“我原谅你”后就结束——无私而公正的批评与犯错者的反省改过,将永远与它同行。

篇6:别拿客户当“上帝”

或许你该说了,做一个营业员,你不把客户当上帝,你拿客户当什么?不管我拿客户当什么,当朋友也好,当家人也好,仅仅当一个客户也好,甚至当陌生人也好,都比当上帝强。

上帝是谁?上帝是宇宙最高主宰,是众神之主,是宇宙和生命的创造者,是宇宙的中心,是佛祖,是真主,是大梵天,是老天爷。客户是上帝吗?客户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世界上有上帝吗?没有。你能见到上帝吗?见不着,他压根不存在。所以说,不要把我们的客户当成无形的上帝。

或许你敬畏上帝,但你和他之间会有遥不可及的距离,你触摸不到他。我不能敬畏客户,因为我和客户之间不能拉开那么难以企及的距离,天天面对他们,如果从心底就和他们拉得远远的,恐怕难以和他们沟通交流,难以真情真意服务。

“客户永远是对的”吗?我相信很多人会和我有一样的看法,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一个聪明的客服人员,懂得“察言观色”,懂得“审时度势”,懂得“见人下菜”。这并不是说,见到领导来了拍拍马屁笑脸相迎,见到普通人随随便便,我这里讲的并不是要以貌取人,差别对待客户。

比方说,客户心情好和咱唠两句,那咱就边干活边和客户唠唠呗,愉人愉己何乐不为;客户心情不好,冲咱发发脾气发发牢骚,咱就耐心点低调点,当个垃圾桶,笑眯眯地全接纳了。聪明人懂得从客户的埋怨中听出问题来,懂得从客户的投诉中分出真伪,懂得去其糟粕,保留精华。咱们就得动脑筋了,客户为什么不高兴啊,是谁把人家得罪了?咱们哪儿做得不好了?哪需要改进了?把客户的中心思想听明白了,该怎么解决一定要办好了,别让客户这次来抱怨下次还来抱怨,那这个客服人员就干得相当不称职了。我们的客户服务目标是,让客户“抱怨而来,满意而归”,力争把服务工作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还有那句“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从表面上看,这句话没什么问题,事情也确实如此。如果没有客户,公司就没有收入,公司没有收入,咱们就没有工资,没有工资吃饭穿衣问题就没法解决。但仔细想想,也不全是这样,咱们不得向客户提供商品售卖服务吗?咱们不是付出了劳动付出了辛苦吗?所以,从今天开始,就更要懂得惜福,懂得真情实意为客户做点事,咱们不能不把客户当回事,不能拿了客户的钱还把服务质量打折缩了水。

上一篇:小学语文第六册《练习一》第二课时教案下一篇:大尹小学班主任工作目标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