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教育创新

2024-09-04

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精选6篇)

篇1:理想信念教育创新

一、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在石景山区的前期探索

近年来,石景山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始终以“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主线、以“发挥两个作用”为牵引、以服务人才为抓手、以实现“两个覆盖”为目标,充分发挥“两支队伍”作用,通过创新党建工作机制、优化党建活动载体,先后开展了“我是党员我承诺”活动、“1234”凝聚力工程和非公企业党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系列党建工作。非公党建经历了从号召非公企业共产党员亮身份、树形象、我承诺、做贡献,到需求出发、服务入手、典型示范、目标引领、组织推动,促进非公企业实现“三有一化”,再到引入第三方社会监督机制推动非公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引领和政治核心作用这三个阶段。经过这三阶段的工作,区域非公企业党建成绩显著,促进区域发生三大变化: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销售收入、税收连续四年以30%的速度增长,增速连续四年居北京市十六区前列。石景山区科技园区一跃成为中关村六个千亿级产业园之一。园区先后被国家科技部、文化部、广电总局评为最佳产业园区(基地),共获得国家级匾牌8块。

二是非公党员由不足百名发展到五千名,在驻区规模非公企业实现了党的组织全覆盖的基础上,区域三千家非公企业还实现了党工作与服务全覆盖。

三是基层党建科学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高科技园区党工委先后三次在全国高新区党建经验交流会上做主旨发言,“三会一课”电教片、非公党建网、非公党建“1234”凝聚力工程、商务楼宇党建工作站“五员”工作法、纪录片《在感恩中前行》等基层党建创新项目受到中央组织部和北京市委组织部的肯定和表彰。党的建设发挥了龙头和引擎作用,有力助推了园区的科学发展。

二、在历史新阶段下,积极探索非公党建工作新思路

(一)非公企业党建需要在把中关村建设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新阶段下转变工作思路。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1”的奋斗目标。对于石景山区来说,如何使区域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支撑因首钢搬迁造成的经济空心化,进而将北京建设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石景山区所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新课题。区委统一战线部认为,在新的形势下,传统的靠外力推动非公党建工作模式难以适应新情况、新挑战、新课题,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靠外力推动工作模式,要通过在非公党建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举措,必须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培养造就一支爱国敬业,宗旨意识强的产业领军人才队伍;必须引导非公企业借鉴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治理机制和治理方法,认真解决非公企业在党建工作中存在的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两张皮”问题;必须加强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增强企业话语权,从而激活非公企业党建内生动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党在非公企业中的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让区域非公企业主动承担经济、社会责任,实现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在园区同频共振,互促双赢。

(二)找准着力点,解决非公企业党的建设与经济工作“两张皮”问题。

石景山区在非公企业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旨在为下一阶段在非公企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思想预热和组织动员。活动中发现在进一步推进非公企业党的建设上,虽然连续六年先后在非公企业开展了“我是党员我承诺”活动、“1234”凝聚力工程、非公企业党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工作,推进了非公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基层党员较好的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统战部也主动热情为非公企业办了不少好事、实事,受到了企业广泛好评。但是,有些企业家、出资人受当今思想意识多元化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信仰缺失、精神迷茫,热衷于烧香拜佛、问计于神。在企业与党组织的关系上,更多看到的是党对经济建设的领导能力,即:对企业的扶持、服务力度的一面,而对党在非公工作中发挥政治核心、政治引领作用的一面认识还不够深入,有的甚至困惑、缺乏信心。他们认为党建工作重形式轻内容,与经济工作是“两张皮”,因而对党建工作不重视、模棱两可。这种非公企业存在的党建与经济工作“两张皮”现象,使得党组织“与新的社会阶层说话说不上去”,表现为有的非公企业虽然成立了党组织,但“三会一课”不落实;有的虽然开展党建工作,但工作开展的不温不火;有的干脆把党支部锁在抽屉里,基层组织形同虚设。因此,园区党工委认为,党组织服务非公企业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党的建设与经济工作“两张皮”问题。只有解决“两张皮”问题,才能提高企业家对党的“三个自信”,党在非公企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传承红色基因,是解决党建与经济工作“两张皮”的有效途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党建与经济工作“两张皮”的有效途径和最佳办法是什么?党的软实力和正能量如何体现?如何将党的软实力和正能量转化成为非公企业主动开展党建工作内生动力?统战部在非公党建工作中始终带着这样的思考。

月31日石景山区委书记牛青山在区共青团代表大会闭幕式讲话中指出“任何事物,无论自然界的还是社会领域的,都有它的基因。所谓基因,就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依据。中国共产党存在、发展、壮大、胜利的依据就是党的红色基因。”统一战线部在学习牛青山书记讲话时认为牛书记关于红色基因的论述,解答了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开展过程中一直思考的“软实力”和“正能量”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是激活非公企业持续深入开展党建工作的内在动力,能在理论和实践上较好的解决了非公企业党建与经济工作“两张皮”问题,开启了石景山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新阶段。

党的红色基因,是战争年代经实践证明了的中国共产党生存、发展、壮大、胜利过程中一系列活动过程、机制、矛盾冲突和解决的总集合。它主要包括三大内容。一是四大精神,即: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二是战争年代党的三方治理架构,即:中国共产党创业者代表毛泽东、军事家代表朱德、共产国际代表前苏联形成的互为支撑的治理框架。三是解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等。

由于党的四大精神与非公企业发展中“初创期”、“危机期”、“快速成长期”和“上市前期”所需要的企业精神高度契合;党的三方治理架构与非公企业发展中形成的由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外部战略投资者组成的企业治理框架高度契合;党在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与企业在核心竞争力上所需的软实力高度契合,统战部自年底在科技园区非公企业检验性的开展了以“传承红色基因,提高治理能力”为主题的“红色基因工程”,即通过“三个一”定制式微党课的方式在园区200家规模非公企业高管中大力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公司治理能力的宣讲活动。通过宣讲活动,阐述了“三个契合”理论对非公企业经济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明确了彻底革命、艰苦奋斗、团结协作、谦虚谨慎、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等精神是企业家需要承传的红色基因。参加微党课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及投资方普遍反映,传承红色基因工程主题突出、形式新颖、内容生动、针对性强,提高了他们对党的政治认同,坚定了“三个自信”,增强了社会责任,归属感油然而生。同时,宣讲活动使企业在传承中找到了解决自身发展中遇到的“权力制衡、利益分配、关系协调”等深层次问题的有效方法。“红色基因”为非公企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成功经验;“三个契合”为非公企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翅膀、注入了新鲜动力。传承红色基因,从理论上打通了党建服务非公企业“最后一公里”,实践上解决了党的建设与经济工作“两张皮”问题。

三、实施“红色基因”工程,从指导理论到实施内容上对已有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模式进行突破和创新

(一)指导理论新:“三个契合”解决了“两张皮”问题,形成了指导非公企业党建的新思想

首先,红色基因是党的生命力所在,是我们建设精神家园的根基和源泉。所谓红色基因最集中体现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统一战线部坚定的将集中体现红色基因的这四大精神作为非公企业党建的理论底色。

四大红色精神分别形成于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不同历史时期:井冈山精神形成于党开始武装斗争的初创期,成功的解决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问题。长征精神形成于党遇到重大挫折的危机期,成功的解决了“如何度过冬天”的问题,延安精神形成于党利用重大历史机遇发展壮大的快速发展期,成功的解决了“如何发展壮大”的问题,西柏坡精神形成于革命胜利前期,成功的解决了“如何进京赶考”的问题。

从非公企业发展过程的视角看,一部中国革命史也可以看成一部非公企业创业史。从市场营销学视角看,非公企业也会经历类似的“初创期”、“危机期”、“快速成长期”和“上市前期”四个发展阶段,也会遇到类似的四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即“非公企业还能活多久”、“钱烧完了怎么办”、“如何快速成长”和“上市了怎么办”。统战部认为非公企业要想成功度过初创期、危机期、快速成长期和上市前期,克服上述四大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凭借什么?凭借党的红色基因。非公企业完全可以从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红色基因中寻找自身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其次,在管理学家看来,非公企业发展过程遇到的最深层次问题就是非公企业治理问题。非公企业治理问题的核心是12个关键字,即:“权力制衡、利益分配、关系协调”。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复杂权力、利益关系构成了非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深层次治理问题,很多非公企业就是因为没能解决好这些复杂的非公企业治理问题而倒在了从优秀走向卓越的路上。

(二)工作内容新:通过传承红色基因,提高了企业治理能力,坚定了非公企业对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

当前,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外力推动有余,内生动力不足。非公党建靠外力推动不能深入持久,只有产生内在动力才能为非公党建提供不竭动力。年初,园区党工委在非公企业开展了以“传承红色基因,提高治理能力”为主题的“三个一”定制式微党课活动,通过“红色基因”党课,引导非公企业在认识和解决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深层次治理问题的同时,将非公企业开展党建的动力由外力推动转变为内在驱动,营造出资人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党建的良好氛围。实现党的工作与经济工作同频共振,互促双赢。把以往靠政策红利、要素资源倾斜这一传统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手动档”改装成传递软实力和正能量的“自动档”。“承红色基因,提高治理能力”活动具体分为四个步骤有序开展实施:

1、引导非公企业认识自身不同的发展阶段,有意识的从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历史过程中寻找解决困难取得成功的依据。

红色基因的生命力在于他总是在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不同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与时俱进的内涵,解决党在不同时期面临的各种问题。非公企业成长过程主要存在四个阶段,即:初创期、危机期、快速成长期、上市前期。初创期非公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危机期非公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钱烧完了如何过冬”;快速成长期非公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利用机遇发展壮大”;上市前期非公企业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上市后如何“进京赶考”。同时,引导非公企业主动从集中体现红色基因的“四大精神”中寻找解决本阶段非公企业发展所面临深层次矛盾的经验和依据。

2、帮助非公企业共同分析非公企业在非公企业治理和治理能力问题上的五种死因,引导非公企业认识到传承红色基因、提高治理能力不是可有可无的空洞说教,而是与非公企业自身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通过“三个一”定制式微党课帮助非公企业分析了非公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与传承红色基因有关的五大原因。

3、通过共同分析比较各种理论和解决方案,使党组织和非公企业自觉认识到党的红色基因是解决非公企业深层次治理问题的软实力和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曾经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习总书记的讲话同样适用于非公企业对非公企业发展道路和问题解决方案的寻找和选择。

而党的红色基因来源于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明和历史文化的精髓,经过自身长达28年革命历史的淬炼和检验,并能够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因此传承党的红色基因成为非公企业解决治理问题、提高治理能力。

4、通过学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来解决非公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深层次非公企业治理问题,提高非公企业治理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习总书记的这段论述对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实施“红色基因”工程中,将学习党史明确作为非公企业“传承红色基因,提高治理能力”的必修课。特别是围绕习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的要求,将非公企业发展遇到的深层次治理问题与作为红色基因集中体现的四大红色精神形成的历史过程对照起来学习,从中寻找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内在依据。

通过培训和研讨,非公企业家普遍意识到,我们党在井冈山时期就建立了道路自信,不迷信和照搬其它国家成功的模式。同样,非公企业也应该探索符合非公企业实际的商业模式,建立自己的道路自信;即使在长征这么危险的时期,党也没有产生思想上组织上的混乱和对革命道路模式的绝望。同样,非公企业在遇到危机时,也要传承长征精神,同时也要掌握党处理长征过程中各种复杂问题的高超的治理能力,学习党在危机期如何通过局部调整,最大限度的团结整合各利益相关者度过危机;延安时期,党开辟了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表现出党高超的社会治理能力,到了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中国共产党达到了组织上空前的团结和政治上的成熟。同时,创业型非公企业在快速成长期也要提高治理能力,对外要善于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渠道和客户终端的资源,对内要善于对人才从思想上和组织上进行整合,实现非公企业在快速成长阶段组织上的团结和治理能力上的成熟;西柏坡时期,党内滋生了革命意志衰退、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因此,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为进京赶考交出满意的答卷。

(三)工作方式新:采用“三个一”定制性微党课形式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提高治理能力活动,新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方式

在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提高治理能力”活动中,我们意识到解决非公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只能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必须深入非公企业,一对一的开展工作。因此在活动中采用了“三个一”定制式微党课的方式来传播红色基因,帮助非公企业解决发展中深层次问题。三个一是指每次授课只针对一家非公企业,授课对象只针对非公企业出资人或非公企业高管这一个群体,只分析解决非公企业最关心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定制式是指在授课前熟悉了解非公企业的背景情况和问题初步诊断,专门为这一家非公企业设计课程方案进行授课。自年初开展“三个一”定制式微党课活动以来,已接受授课的非公企业普遍反映定制式微党课内容新颖、重点突出、好听易懂,解渴、上瘾。同时,体现了统战部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不哗众取宠、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密切联系企业,为企业排忧解难的优良作风。

四、工作展望

实施以“传承红色基因,提高治理能力”为主题的微党课三年来,组织园区非公企业学习党史和作为红色基因集中体现的四大精神,对照分析非公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从党的红色基因中寻找提高治理能力、解决治理难题的方法和依据,解决非公企业党建与经济建设“两张皮”问题,解决了未来政策红利减少,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形势下党组织开展非公企业党建缺乏源动力问题,提高了非公企业对党的政治认同和“三个自信”。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下一步,我们将把“传承红色基因,提高治理能力”作为非公党建全新工作思路,认真研究非公企业自觉认同和传承红色基因后党如何继续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问题。如何更好发挥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问题。我们还将带着这些问题在非公企业党建实践工作中继续探索和研究。

篇2:理想信念教育创新

今年,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这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作为国有供电企业,面对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十三五”发展的新任务,把“两学一做”融入企业党建工作,形成党员教育管理新常态,强化党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打造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电力党员干部队伍,为企业全面发展争先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实现电力企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二、主要做法

“微积分”模式分“微分”和“积分”两部分,“微分”即将支部工作进行细化分工,责任落实到人,实行动态管理。“积分”即对党员管理均实行积分制,对党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

1、前期准备,确定目标

一是加大党员培训力度,促进党员形成共识。习总书记指出: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公司结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创新党课讲授方式,领导干部带头学、做表率,严格执行双重组织生活制度,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并在所在支部讲党课。3月11日,公司党委书记冯勋强同志在北宋供电所党支部讲授了题为《坚持高标准、底线不逾矩,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的专题党课,3月25日,公司总经理、党委委员盖林农同志在利城供电所党支部讲授了题为《敢于担当、卓越争先,推动企业和谐健康发展》的专题党课,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带动公司党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率。各支部每周开展党员集中学习活动,采用党员轮流讲课的方式,联系实际讲党课,注重运用身边事例、现身说法,增强党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运用新媒体,建立党员微信群,及时更新“两学一做”学习内容,打造“两学一做”微课堂,方便党员随时随地学习,促使学习教育成为常态。创新开展“手抄党章100天”活动,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对党员抄写的党章进行晾晒,活动受到上级党委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并在全系统内进行推广实施。定期开展交流座谈,强化互动交流、答疑解惑,促进党员在思想上形成共识,积极对待党委组织的各项活动,从而带动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

二是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确定党委发展目标。公司党委成员分头与党员开展一对一、面对面交流,针对公司发展方向、工作规划等,积极征求党员意见建议。深入党员工作部门调查研究,了解党员工作困难,帮助党员解决实际难题,调动党员工作积极性。向本支部范围内职工发放调查问卷,查找党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下一步改进工作的重点。到先进党委学习调研,学习先进好的做法,吸收经验,改正不足。

通过学习和调研,全体党员达成共识:要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将党组织建设成为党员的精神家园,为生产经营工作提供更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促进企业又快又好发展。

2、管理微分,责任细化

一是党员分组,责任细化。公司党委下辖13个支部,每个支部分别由不同部门的党员组成。党委将“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的实施过程融入党建工作责任制评价标准,健全工作制度,各党支部根据实际情况成立党员小组,对评价标准进行分工,确保每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每个党员小组负责1—2项考核内容,党员小组再将具体工作分配给每名党员,如:评价标准中第三项为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由第三党员小组负责,其中党支部学习计划制定由该小组一名党员进行起草,交党员小组讨论修改,最后经支委会或党员大会集中讨论后执行。

二是动态管理,调动党员积极性。支部党员分组后,每个党员小组的人员每季度调整一次,尽量多地创造每名党员与其他党员进行合作的机会;党员小组负责人每周轮换一次,为党员创造更多的机会参与支部管理工作。因交流较频繁,每项工作开展过后都要形成完整的资料,以便接手的人员能够尽快熟悉工作,从另一方面也做到了党员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力、落实同步。

三是联系群众,形成辐射。继续开展党员“1+1”活动,每一名党员不仅要做合格党员,而且至少带动一名群众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率。如:营销部党支部为切实提升员工服务能力,成立“党员问诊小组”,帮助员工查找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诊断问题产生的原因,提供解决思路,实现全员工作能力的整体提升。这里的党员与群众应该是互帮互助的关系,党员用政治的先进性带动群众,同时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还要及时学习群众身上的优点,改正自身存在的不足,达到共同提升、共同进步的目的。

3、评价积分,形成合力

一是党员评价积分。党员评价积分每月开展一次,年底进行考核。对党员的评价积分满分为100分,由三部分组成,即:支部评价、党员互评和群众评议。其中,支部评价是由支委会成员讨论对每名党员进行评分,占评价积分的30%。党员互评是由全体党员对某一名党员进行打分,最终成绩为全体党员打分的平均分,占评价积分的30%。群众评议为党员所在支部全体非党员职工对党员进行打分,最终成绩为全体党员打分的平均分,占评价积分的40%。此外,为每名党员提供10分的加分空间,鼓励党员在完成规定任务的同时,努力创新创效,为公司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如:4月份,在公司举办的“党建工作落地大讲堂”优秀党课评选活动中,机关党支部普通党员孙丙龙讲述的《党员是怎样的人》,通过结合自身实际讲述了“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赢得了评委和听众的一致好评,获得一等奖。为此,在5月份党员评价积分中,孙丙龙同志获得了2分的额外加分。该举措进一步激发了党员积极奉献、奋力争先的积极性,对全面落实“两学一做”要求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是小组评价积分。党员小组评价积分每季度开展一次,年底进行考核。党员小组评价积分满分为100分,由三部分组成:小组中每名党员评价积分的平均值,占小组积分的50%;支部评价得分,根据小组完成工作情况进行打分,占小组积分的30%;党员评价得分,检验党员对本小组工作的满意度,占小组评价积分的20%。党员小组的评价积分主要是为了增强党员相互合作的能力,为党员全力支持支部工作打下基础。

三是支部评价积分。党支部评价积分每年开展一次,与公司党委对党支部的检查考核同步,是支部对自身工作的一次自我检验。支部评价积分满分同样为100分,由全体党员评价积分的平均分、全体党员小组评价积分的平均分、党员评价得分及群众评议得分四部分组成。其中全体党员评价积分的平均分和群众评议得分各占30%,全体党员小组评价积分的平均分和党员评价得分各占20%。通过评议和评价真正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

三、取得成效

“两学一做”要求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促使广大党员增强看齐意识,更加自觉地尊崇党章、履行党员义务,强化宗旨观念,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起先锋模范作用。结合这一要求,国网利津县供电公司党委通过实施“微积分”党员管理模式,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两学一做”,“学”是基础。公司党委通过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党章党规,明确基本标准,树立行为规范,切实把党章作为必须遵循的根本行为规范,把《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等党规党纪,作为规范党员行为的具体遵循。“做”是关键。做合格的共产党员,是学习教育的着眼点、落脚点,公司党委通过实施党员“微积分”管理,坚定了信仰信念、强化了政治意识、树立了清风正气、勇于担当作为,促进各项工作得到显著提升。一是保持了党员的纯洁性。以积分为镜,给党员树“镜子”,让党员比照自身寻找差距。通过评价积分,更加透明、科学,保持了党员的纯洁性。二是有效彰显了党员先进性,传递了正能量。公司的每项工作都是全体党员带领职工群策群力,共同努力的结果,党委凝聚力得到有效提升。每名党员的能力都得到了展示,党员归属感进一步增强。三是密切了党群关系,助力供电优质服务。通过“微积分”党员管理模式,形成了一套党员自我管理、主动参与、无私奉献、关怀鼓励的循环激励机制,极大地挖掘了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的巨大潜力,提升了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锻造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企业的和谐共进发展。公司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山东电力先进基层党委”、“省级文明单位”等一百余项荣誉称号。

四、探索启示

篇3:理想信念教育创新

一、理想信念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正确认识中国在新世纪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明确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创新人才的基本前提。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 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 有很多新知识、新技术需要创造和发明;我们所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这就需要培养和发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可以增强他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开拓创新、勇于前进、探索未知世界未知领域的勇气和信心, 有助于他们把自己培养成为时代呼唤的创新型人才。

1. 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创新活动提供目标导向———正确的价值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是作为促进人类进步, 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 因而为促进人类进步和推动社会发展而创造新事物、新价值是创新的最高目标, 这就使得创新目标具有强烈的社会价值导向。这就要求创新者在创新人格中, 要有完整、正确的价值体系, 否则创新活动就要背离它的方向。而完整、正确的价值体系的形成, 直接受崇高的理想信念的影响。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和信念的人, 能够以理想信念为支撑, 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明确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 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义务感和社会荣辱感, 才能正确地处理创造与享受、奉献与索取、个人与社会等关系, 才能有较高的抱负水平, 在确立创新目标时, 才能时刻以理想信念为导向不断修正、调整创新的目标, 自觉地把社会发展的状况、方向、需求与自己个人的要求以及主观条件结合起来, 并力图使社会发展的需要内化为个人自己的需要, 从而使创新目标一开始就建立在正确的社会价值基础上, 实现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 使创新活动能够产生尽可能大的价值, 这是崇高的理想信念赋予创新永不干涸的力量。

2. 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创新活动提供动力之源———高尚的动机。

创新活动从本质上讲是推动社会进步, 促进人类发展的创造性活动。在创新活动中, 只有建立高尚的创新动机, 才能使创新活动深入、持久地朝着满足社会需要, 促进社会发展的创新目标进行。高尚、正确的动机来自正确的社会需要, 只有当正确的社会需要被人清晰地认识, 被自觉地去履行, 才能转化为高尚、正确的动机。在这个过程中, 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关键。一个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人, 他的社会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就越强烈, 因此, 在考虑自己需要的同时, 这种人更考虑别人的需要和社会、集体、大众的需要, 为了别人的需要, 社会、集体、大众的需要可以放弃自己的某些个人需要。

因此, 在创新活动中, 只有在崇高理想的指引下, 通过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对自己, 对自己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 产生高尚的创新动机, 在这种创新动机的推动下, 创新活动才能沿着满足社会需要, 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轨迹进行。

3. 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创新活动提供行为保证———坚强的意志品质。

创新作为挑战自我、创造未来的艰苦劳动, 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 它经常会遭遇困难的磨炼、挫折的打击和失败的考验, 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作为支撑, 创新活动很可能因此半途而废, 最终不能出创造之果。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培养创造者坚强的意志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使他们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控、自制、自律, 经过长期的磨炼形成恒心、毅力、自我约束力等意志品质。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创新活动的精神支柱, 理想信念使创造者更清楚自己的奋斗方向, 即使在创新过程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和压力, 也能沉着应对, 不轻易言败, 产生超越自我的奋斗激情, 冲破一切艰难险阻, 不达目的不罢休, 直至实现创新。

创造者只有在崇高理想信念的激励下, 面对困难, 学会坚持, 永不放弃;面对痛苦, 学会忍耐, 自强不息;面对挫折, 学会坚强, 百折不挠。在这些优良意志品质的支撑下从事创新活动就会获得来自更深层、更强大的意志动力, 我们的活动才能始终指向创新, 从而保证创新活动深入、持久、高水平地进行。

二、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 优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们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理想和信念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创新人才的重要精神支柱, 因此就需要我们认真探讨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 优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途径。

1. 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大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所要求的人才, 首先是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信念的创新人才。共产主义作为一种为实现共产主义美好社会的实践运动, 早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里, 只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武装起来的人, 才是具有最大创造力的人。这就需要加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 使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真正做到“贴近时代、贴近对象、贴近现实”。

首先,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的作用, 提高大学生认真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帮助他们在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为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 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创新是在开辟前人从未走过的新路, 在创新实践中必然会遭遇挫折。因此, 只有帮助大学生培养起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将崇高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精神结合起来, 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才能坚定他们的共产主义信念, 并以此为支撑, 使创新活动, 锲而不舍, 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

2. 强化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培养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大学生是我们为社会主义培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这一社会角色的内在要求, 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现实需要。我们要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 让大学生明确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中国人民正确的历史选择, 而且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中国近现代史教育, 使广大学生在了解民族苦难和光辉历史的基础上, 更加热爱祖国, 热爱社会主义, 并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

同时, 要教育大学生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坚持创造价值、奉献祖国与实现自我价值的统一。这就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祖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从而把青年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与献身祖国现代化建设、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实践相结合, 找到实现个人价值的正确途径。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和信念的人, 首先是有强烈爱国之情的人, 而真正的创新人才也都以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进行创新活动的最终目标, 落脚点也是爱国。

3.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和信念的确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 其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而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和方法进行, 以达到内容的聚焦、复合和强化;使理想信念教育变得生动形象, 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注入大学生的心扉。

首先, 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认知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度、认同度, 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 为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 要顺应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占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网络阵地。要把我们所宣扬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等材料电子化并送上网络, 引导学生认清主观和客观需要、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统一起来, 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最后, 要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调查、考察, 特别是充分利用假期“三下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等形式, 让学生走出校园, 走进社会, 让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中认识“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决不走改旗易旗的邪路”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的意义, 从中坚定只有改革创新才能发展社会主义、只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振兴中国的伟大信念, 把创新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使大学生树立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善于探索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并在这种理想和信念的指引下把自己锻炼成新一代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希贤.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德能冲突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朱卫嘉, 张学书.能力品德创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4.

篇4:理想信念教育创新

【摘要】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遭遇教育瓶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再强调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但现实中理想信念教育效果不佳。如何充分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有目的地运用心理效应对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成为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效应;理想信念;应用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充分了解大学生思想现状,加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

一、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及其教育的现状分析

根据近年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当代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然而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各种文化思潮相互融合的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信仰危机和多元化价值观等问题的出现,使得他们在理想信念上存在众多问题:在认知上,他们对理想信念的理解不够全面;情感上,对理想信念的感受不够深刻;行为上,对理想信念的追究不够执着。

鉴于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以上问题,对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心。然而,立足当前,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理想信念教育目标有待明确。当前的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理想主义倾向,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变化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行为特点和内在精神需求,偏离了理想信念教育应有的目标定位。

第二,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有待丰富。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包括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然而目前高校的德育教材内容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未能从大学生的身心需求出发,及时、适当得丰富、完善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第三,理想信念教育方法有待创新。当前,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主要采用“两课”形式。然而,有研究发现85.17%的学生对这种教育形式持不满态度,普遍认为当前高校的“两课”教育存在内容与现实脱节、形式死板、方法单调等问题。

第四,理想信念教育环境有待优化。部分高校对理想信念教育重视不够,学校周边环境恶劣,学校管理缺少人文关怀气息,这些都对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挑战。

结合以上问题,我们更应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另辟蹊径,在准确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开创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营造优良的教育环境,以突破理想信念教育的瓶颈。

二、运用心理效应,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心理效应是指由于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物所产生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把心理效应运用于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就是要求我们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要依据人的心理规律和活动特点来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并且在设计教育内容和方法时,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精神追求和情感需要,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充满活力,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一)期望效应----教育中激发学生筑梦的蓝图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吉布森随意从学生名册中挑选出一些学生的名字,然后通知教师说:“这些儿童将来大有发展前途”,而从此以后,教师接受了“权威谎言的暗示”,对名单上的学生态度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偏爱心理和情感。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

这一心理学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关怀和期望等情感的投入和期待,将会给教育工作产生巨大的效果。当代大学生渴望被人尊重,受人赞美,获人激励,得人肯定;同时,在多种文化的冲击下,他们的理想信念很容易受到质疑与否定。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基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思想意识状况,怀有对他们深厚的情感和积极的期望,给予他们热情的激励,对其正确的理想信念给予高度的肯定,同时对其不正确的理想信念给予改进意见,从思想上肯定他们,从情感上共情他们,从行为上给予他们积极的期待,竭诚给他们创设一种真诚、热情、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从而达到理想信念教育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的效果。

(二)延迟满足效应----教育中激励学生逐梦的动力

延迟满足是指为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而愿意做出等待、甚至牺牲目前的、较少的满足,它更多的是和人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关。

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凸显延迟满足效应是很有必要的。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物欲横流的社会情境中,各种良莠不齐的文化充斥在他们周围,加之有些媒介对消息的失真或夸大报道,一方面很容易使他们的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因鼠目寸光而舍弃理性的理想。另一方面有些学生会受不良之风蛊惑,而建构出错误的、不切实际的理想信念,亦或者抵制不住现实的种种诱惑,以“及时行乐”做为所谓的“理想”极尽物质之欲,丧失了远大的抱负。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帮助他们分析正确的理想信念重要性及价值性;同时还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与积极的心理引导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开阔视野,以长远的眼光去看待积极理想信念的价值,激励他们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坚定自我,以正确的理想信念为导向,抵制各种外来的诱惑,有效控制自我行为,最终实现自我理想并从中获益。

(三)共生效应-----教育中促进学生圆梦的催化剂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共生效应,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互帮互助的学习“共生圈”,是促进学生实现自我理想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在用实际行动实现理想的过程当中,难免中途遭遇挫折,不知所措,亦或者短暂付出后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从而自暴自弃,在应对这些消极的情景时,教育工作者有意在学生中间建立各个“共生圈”,促进学生之间针对理想信念的确立、坚持、实现等各个话题展开讨论,相互交流鼓励,相互竞争,营造一种“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氛围,从而激发出学生全面把握正确的理想方向,坚持不懈的实现理想的行为,并为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实现增添力量。

三、应用心理效应,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其认知、情感、意志等密切相关。由认知、情感、意志等整合而成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或个性)内附于人的精神世界,并影响理想信念的形成。因此,认识和把握大学生心理变化规律,有针对性地恰当运用心理效应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能够直接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而且对于建立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将具有长远的意义。

(一)运用心理效应有利于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改善,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努力的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深入到学生生活、学习和劳动中,把握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倾听他们的思想,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而且也需要从学生自我角度出发,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参与性与积极性,而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个性心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心理效应,有利于调动学生自身的一切积极因素,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心理能量,使其不仅能意识到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而且能够对理想信念教育达到认同的状态,并能够主动把接受到的教育知识不断自我内化,从而达到自我意识、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内化、自我完善的效果。

(二)运用心理效应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以往的理想信念教育,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只是单一的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去顾及学生的接受程度及其情感需要,这就使得师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和沟通障碍,甚至于产生“学生对教师不满、教师对学生冷漠”的不良师生关系。而在教育过程中引入心理效应,一方面能够有利于教师全面把握学生知、情、意三方面的动态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崇拜、感恩之情,从而有利于培养一种尊重、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运用心理效应有利于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在当今教育遭遇瓶颈的形势下,引入心理效应,最重要的是解决以往高校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脱离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的问题,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摆脱教育中空洞乏味的“说教”;又要求学生从自身出发,积极与老师沟通交流、并调动自身的一切积极因素来不断参与受教育,并努力内化所学知识。所以,在教育中引入心理效应,有利于创造出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来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局面,为提高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目的地运用心理效应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即是让大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并包容正确的、有价值的理想信念,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追逐理想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实际行动来逐步缩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在不断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实现远大理想、达到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1]唐勇.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OL].中国价值网.(2008-11-07)[2010-08-20]http:www.chinavalue.net.

[2]任顺元.心理效应学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王春霞.巧用心理效应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方法的实效性[J].黑河学刊,2011,(2).

[4]张伟佳.心理效应在高校党员培养中的应用[J].人文论坛,2005,(7).

[5]张俊友.教育活动中应把握的几种心理效应[J].山西教育,2011,(9).

[6]田丽,汪强.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施途径[J].江苏高教,2010(5).

篇5:中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探求

[摘 要]对中职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中职学校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艰巨繁重”。中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新的时代发展和自我成长发展的共同呼唤。针对中职学生理想信念的存在问题和成因,创新探求中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中职学生牢固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信念迫在眉睫。

[关键词] 中职学校 中职学生 理想信念教育 创新探求

一、中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新时代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共同呼唤

知识与人才的竞争是当今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继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后,当今社会正朝着一个新的文明社会——智业文明发展。尽管目前人们对智业文明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但这种文明建立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基因技术基础之上,已经是相对清晰和明确。这将是一场巨大的变革,必然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带来深刻的变化,而中职学生将是这场巨大变革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加强中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技能人才,是中职学校顺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迎接巨大变革挑战、促进中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1、新时代发展的呼唤

新时代的挑战说到底就是知识与人才的挑战,其本质特征是创新。这种创新的核心在于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型知识与技能人才必须具备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愿为祖国现代化事业和中国梦实现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愿在探索求知的道路上勇于登攀高峰,敢于迎难而上,不畏崎岖险峻,百折不挠,不忘初心,一往无前。这就需要有坚强的理想人格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持久不衰的工作热情,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勇气。否则,在知识技能的创新竞争中,很难有作为。

从中职学校走出来的青年学生,充满活力与朝气,充满激情与梦想,最少保守最具创造性。他们不仅是未来的力量,也是现实的力量;不仅是传承的力量,也是创新的力量。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1

只有赢得他们,我们的党和事业,才能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保持旺盛活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他们对共产党坚定追随,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是党的事业如绵绵瓜瓞、薪火相传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所在。听从新时代呼唤,对中职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影响深远。

2.自我成长的呼唤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一种体现,它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居支配地位,起价值主导作用。它决定人的思想言行,主宰人的灵魂。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期。国际交往增加,多元文化并存,各种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冲击着探求欲极强、接触社会迫切、但世界观尚未形成的中职学生的思想,给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带来深刻变化的同时,也必然对他们理想信念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习总书记指出,“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习总书记把理想信念比作人的“精神上的‘钙’”,意在告诉我们,在人的精神世界里,也有一种“钙”,它左右人的灵魂,激发人的斗志,指导人的行动。中职阶段正是青年学生播种理想、确立信念的黄金时期,是规划未来、设计人生的关键阶段,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精神能点燃奋发进取的热情,激发积极向上的动力。如果这一时期中职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那么他们就很容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迷失方向,甚至走上斜路。遵从中职学生自我成长的呼唤,创新中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在各种思潮中寻求和确定自己正确的理想目标,并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定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不动摇,坚定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信念不动摇,直接影响中职学生自我全面和长远发展,意义特殊。

二、中职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形成原因

(一)主要问题

当前,中职学生总体呈现出健康、务实、进取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他们能够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前途,希望祖国繁荣富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充满了必胜的信念。但也有部

分学生成才观念不明确,思想认识比较模糊,少数学生的人生观发生扭曲,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愈加“物质和实用”。

根据调查分析,中职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崇尚实用主义,个人理想目标庸俗;二是缺乏远大目标和抱负,政治信仰淡薄缺失。在一次对600名在校学生进行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课堂调查中发现,对“你认为个人最重要的理想是什么”的回答,有近60%的学生认为是生活理想,超过20%的学生认为是职业理想,只有10%的学生认为是政治理想,还有将近10%的学生选择了其他;而对“你认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是否必须”的回答,有20%学生认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是必须的,60%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还有20%的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学生认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没有任何实践意义;同时,还有不少学生认为目前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空洞,形式教条,致使不少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深入分析中职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的形成原因,是中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探求的重要环节。

(二)形成原因

1.“技能为上”的中职教育管理理念淡化了中职学生的理想信念 一直以来,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都是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经济一度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机械加工、电子产品、信息技术、新型服务等相关领域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一直处于稳步增长之中,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安置率和就业安置效果,各中职学校普遍把专业技术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据。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中职学校把专业技能培养摆在了首位,把理想信念教育问题摆在了次要位置,导致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理想信念教育缺失或流于形式,学生的理想信念淡薄。

2.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削弱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尽管多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得不少中职学生崇尚革命先烈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认为革命先烈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憧憬自己的未来也能像革命先烈那样成就大事业,成为大名人;但是,受市场经济利益机制的驱使,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物质需要和经济利益;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 3

快,又使得个人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出现了多元多样多变化的趋势,这在客观上都为中职学生多样性实用主义价值论提供了条件。当前,我国又进入了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各种突出矛盾及负面因素进一步强化了中职学生“有钱就有前途,有钱就有价值”的实用主义庸俗理想目标,人生追求与信念更加趋于功利性和物质化,严重削弱了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追求。

3.现有宣传教育力度缺失和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了中职学生理想信念认知缺位和严峻挑战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主义逐步淡出我国媒体宣传,并从人们的日常词汇中消失。另一方面,少数国内名人大V以国家的现实问题为噱头,攻击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主张取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主导地位;个别共产党员甚至公开质疑共产主义理想,抵触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宣传教育。这就使得一些中职学生误认为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过时了的,甚至是错误的。此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不同意识形态的世界观、价值观也扑面而来,四处传播;西方敌对势力更是将互联网作为颠覆中国、搞乱中国的新的进攻阵地,通过互联网,不遗余力地向我们的青年兜售西方政治观点,唱衰中国前途,歪曲中国历史,抹黑中国道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撕裂中国社会,给中职学生的理想信仰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和严峻的考验。这势必影响中职学生崇高理想与科学信念的形成。

三、中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探求:

1.突破教育平台,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抓手和载体

在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中,中职学校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抓手和主要载体一直都是思想品德或政治课。相比学工部、团委、学生会等各种学生社团群体而言,中职思想品德或政治课远没有各种学生社团群体对学生的吸引力强、影响作用大。突破传统教育平台,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创建除思想品德或政治课之外的理想信念教育新平台,把理想信念的培养教育融入到学工部、团委、学生会等各种学生社团群体的日常工作中,使各种学生社团群体都能成为中职学校对学生开展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抓手和载体,这是中职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探求的重要之举。

2.改进教育内容,突出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要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思想品德或政治课教育内容,突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党史、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等教育内容,并保证占有适当的分量,使之成为中职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要针对当前中职学生理想信念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各种矛盾及焦点热点问题,通过剖析一个又一个生动具体的历史和现实案例,引导中职学生认识共产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追求,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项伟大实践,也是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学生通过对社会各种矛盾和焦点热点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看待,端正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识,自觉抵制西方各种意识形态的渗透、宣传、灌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这是创新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所在。

3.改革教育方式,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艺术、趣味性

中职学生意识形态的很多问题都是因网而生、因网而兴。而微信,作为一种新的移动即时通讯,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老百姓日常生活当中。其中,中职学生受微信的影响最早且最普遍。中职学校应积极改革偏重于理论说教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看法与马克思主义现实意义”,大胆探索开设“微关注”“微访谈”“微深度”“微辩论”等微信专栏,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艺术性、趣味性,并通过“微模范”专栏,展示社会精英和优秀中职学生在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模范行为和英雄事迹,提高中职学生对理想信念的亲切度和信服感,真正把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实处,让中职学生把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信念入脑入心,融入血液,这是创新探求中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一环。

4.创新入团入党考核机制,引导中职学生坚定远大理想和崇高理想信念

积极培养优秀青年学生入团或入党,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从现有中职学校对学生入团入党考察机制来看,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学习成绩、社团工作和社会公德等方面,较少考验培养对象的理想信念、集体观点及其在大是 5

大非问题上的党团性表现。这种选拔考核机制使得中职学生产生了只要学习成绩或社团工作等方面优秀就一定能入团入党的错误认识,影响了中职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确立和巩固。因此,必须创新入团入党选拔考核机制。中职学校可以建立团章或党章学习小组,组织学生中的入团和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参加团课和党课学习,深入理解团章、党章,深入领会团和党的纲领、宗旨、奋斗目标、性质、任务等知识,尤其要建立动态的学习管理机制,将党团课学习过程、宗旨意识、理想信念作为考核评价的首要指标,与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社团工作等传统指标结合起来,作为考察吸收中职学生入团或入党的综合评价标准,在条件成熟时及时吸收他们入团入党。这既是他们建立起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过程,也是他们引导身边其他学生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过程。

总之,中职学校是我国输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传承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大任务。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际,创新探求中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平台、内容、方式和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培养中职学生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生信念,并最终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是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篇6:理想信念教育创新

研究

【摘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员组织建设,抓好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帮助大学生党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和党性意识教育;注重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改变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在理论与实践联系上缺少创新。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 创新路径 大学生党员

一、大学生党员

(1)部分大学生党员自身存在的问题:入党动机不纯。部分学生把入党当成未来就业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部分学生党员党性知识淡薄,表现为:对学生中的不良行为不劝阻,不教育,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理论素养不够。一方面是有些学生党组织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发展对象的现实表现,对其思想素养方面要求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学生党员以专业课程学习任务重的理由放松甚至忽略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基层党组织的党课不重视。

(2)大学生党员理想现状: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研究丰富,教育形式与方式得到拓展的研究较多,引领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专门研究较少,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阐述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不够全面,对如何加强基层党组织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思路还不够系统,只是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坚定理想信念,基层党组织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使大学生党员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摆在高校党建面前的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而使大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则是实现“中国梦”的迫切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于对“中国梦”的实现。所以加强党组织建设势在必行。创造性地把选修课和党课合二为一。开设“中国共产党基础知识”课程,并纳入公共选修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加强学生党建和思想理论教育,拉近党课与学生间的距离,从而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深层次的了解学生的思想。构筑大学生党员和基层支部的交流平台。大学生党员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必须使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构筑大学生党员和基层支部的交流平台,这对于其形成崇高理想信念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大学生党员的考核机制。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后,多数没有自己的理想信念,因此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科学的理想信念考核,促使高校基层党支部从下到上涌现出“正能量”形成一个良好的风气,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使大学生理想信念强有力发展的有力保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现当代大学生都存在着注重理论,轻实践,这也就成为了致使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虚的假象,只有改变这一理想,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会提高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全面性,使大学生党员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

三、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重点

建设大学生党员交流平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了解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理想信念教育问题不同,不可一并抽象化处理,并且进行针对性地总结。此外,建立大学生交流平台,不仅会解决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也会使双方相互促进,从而增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贯穿整个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全过程。而大学生党员的党性和政治理论,都来源于此,所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体化的师资队伍。老师永远是学生理想和信念成形的引导着与授予者,一体化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想与信念。从而改善过去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团队化的学习组织。对于大学生而言,团队化的学习,正是一个可以完善自身学习缺陷不足的一种方式,团队之中团结合作,取长补短,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团队意识,才会从中获取创新与实践经验,才会真正的把书本上的理论转化为实际。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多样化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与丰富,从而对自身理想信念的要求,更加坚定与执着,使大学生在崇高的理想,指引下成为党组织优秀分子。大学生党员再教育――理论再教育理论。教育是学生党员再教育体系的中心环节,是判别大学生党员是否能够树立崇高理想的关键。理论再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党员政治敏感性,进一步巩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为“中国梦”引领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提供了强有力的“核心”基础。

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难点

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特性不突出,缺乏针对性。对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再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高校只注重入党前的发展,轻入党后的教育,导致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不突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无实践章程,这使得大学生对许多社会问题认识缺乏科学的判断。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方式陈旧,缺乏时代创新。发展党员,从写入党申请书开始,直到支部通过其为中共预备党员,这些程序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固有的程序使不少学生入党申请书就像例行公事,套用旧版本。如果能改变这种框架式的教育模式,将对学生们的教育方式革新化,那么,不仅会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帮助,对理想信念的创新也会有所帮助。党员发展的质量和数量不协调。仅把发展学生党员的人数作为衡量支部工作开展的成效,因而对学生思想深层次的了解有所欠缺,导致了这种数量和质量不协调的情况,如果能正视这一问题,对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教育也会有所帮助。

五、本课题研究形成的重要观点和成果

(1)大学生党员加强理想信念的重要观点。改变大学生党员自身存在的问题。创新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视程度,建立科学的大学生党员考核机制,以理论再教育理论为基础,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树立提供强有力的“核心”基础。

上一篇:部门规划下一篇:劳动合同典型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