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论述和谐社会建设——以学校三生教育为例

2024-09-09

运用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论述和谐社会建设——以学校三生教育为例(精选8篇)

篇1:运用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论述和谐社会建设——以学校三生教育为例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如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与迫切任务,又是对党员干部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从近年来解决纠纷的实践看,一味强调运用行政手段解决纠纷,不仅会影响行政功能的发挥,背离依法解决纠纷矛盾的初衷,而且最终会损害法治的权威和尊严。党的十八大对矛盾纠纷化解策略和维稳思路进行了及时调整,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因此,科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维稳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基本路径和主要方法,同时也是领导干部在维稳工作中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

一、法治思维方式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意义

(一)法治思维方式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最佳路径。如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践中有着不同思路和做法。有的强调运用行政手段化解矛盾,有的主张采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化解社会矛盾,还有强调运用司法手段解决纠纷。实践证明,偏离法治轨道的维稳,越维越不稳。为追求暂时“稳定”而牺牲“法治”的被动式维稳,看似解决矛盾,实则回避矛盾、积累矛盾,最终只能陷入“信访不信法”的怪圈。正如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使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成为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最佳路径。

(二)法治思维方式有利于维护法治权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法律是人们行为不可逾越的最后底线,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复议、诉讼等法治手段是经过长期

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工作中,也存在重过程、轻结果,重形式、轻实效的弊端。

(二)缺乏积极主动的责任意识。一是不重视基础工作。对于影响稳定的问题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防范,出了问题也不能正确地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不查找原因,不分析总结,不去积极做基础工作,而是被动应付,哪儿漏哪儿堵。二是推、拖思想严重。有的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地理解群众的合理诉求,不能沉下心来倾听群众的呼声,而是采取能推就推给其它部门,能拖就拖着不管,能躲就躲得远远的,表现出严重的不负责任,严重的不作为,使矛盾纠纷越演变越复杂,从而越来越难以处理。三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有的领导干部把个人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认为摆平就是水平,动用一切手段平息事态纠纷,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群众正常的利益诉求,损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在解决矛盾纠纷的过程中,少数领导干部不能正确把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能做到统筹兼顾,灵活处置,一味强调运用行政手段解决纠纷,不仅影响了行政功能的发挥,而且背离依法解决纠纷矛盾的初衷,损害了法治的权威和尊严,还容易酿成恶性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个别领导干部为了促使当事人息诉罢访,采取“花钱买平安”的办法,一味迁就上访人员,从经济上满足其无理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其他人的攀比思想,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同时为依法处理矛盾问题增加了很大难度。

三、科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着力化解社会矛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的能力”。实践证明,领导干部只有充分具备了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才能依法履职、依法决策,才能真正做到以法治促进矛盾化解。

(一)必须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化解矛盾、处理问题必须把法治意识摆在第一位,

为领导干部主动自觉的惯性思维方式。

篇2:运用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论述和谐社会建设——以学校三生教育为例

1、第一阶段(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 本阶段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社会两大矛盾互相转化,更迭地起主导作用.先是民族矛盾,主要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主要表现有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2、在第二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1901年)本阶段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表现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3、第三阶段(20世纪初到1919年)本阶段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上.(主要表现有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二)第二阶段

1、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年5月至1927年7月),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现有国民大革命)

2、在第二阶段,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共产党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但从1931年至1937年,随着日本侵华的步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成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前期主要表现有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围剿和反围剿,后期表现为九·一八事变)

3、在第三阶段,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主要表现有八年抗日战争)

4、在第四阶段,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即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现有解放战争)

二、中国近代阶级结构的变化和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除原有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外,又产生了无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阶级、北洋军阀、官僚资产阶级和在中国从事传教、工商业等活动的外国资产阶级。阶级结构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1、农民阶级翻身作主。

英国的大炮虽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显示了中国人民抵抗外侵的决心,太平天国运动把几千年的农民运动推向最高峰,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1930年的土地革命使广大农民看到了翻身的希望,1947年实行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使解放区农民翻了身,1950年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广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2、无产阶级成为领导阶级。

鸦片战争后(40-50年代)外国资本家在五口通商地区经营的船舶修造厂中雇佣的中国工人是最早的产业工人。作为一个阶级而言虽处于胚胎状态,却显示了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从表面上看19世纪60年代起在洋务派兴办的军民企业中又产生了一批产业工人,在官僚、地主和商人创办的确近代工业中也产生了一批产业工人。中国无产阶级早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从产生之日起就对外国侵略者和本国的封建势力展开了英勇斗争,但大都是要求提高工资、改善待遇等自发性的经济斗争。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无产阶级作为一个自觉的独立的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在本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结束了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3、民族资产阶级未完成历史使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冯桂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要求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的主张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先驱。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康有为等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力量等上历史舞台。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两面性)挽救不了民族危亡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政治代表孙中山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历史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的摧残、压迫而步履维艰,新中国成立后,接受政府的赎买政策,开始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应有的贡献。

4、买办资产阶级扮演了不光彩角色。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行开始直接雇佣一批中国人为其服务,这些人组成买办阶层。其生存发展完全依附于外国资产阶级,是外国资产阶级侵略中国的工具。象袁世凯、蒋介石这些大买办还出卖国家主权,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而买办资产阶级又是近代较早了解资本主义世界的人。随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完成该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5、北洋军阀张牙舞爪。

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一支特殊的军事政治力量,是袁世凯以1895年在天津小站编练的“新建陆军”为基础、通过笼络亲信、培植党羽形成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权的军事集团。1912年袁世凯建立地主、买办联合政权后对内压迫人民、对外出卖国家主权,遭到全国人民反对。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各派军阀为争权夺利不断混战给人民带来空前灾难。1928年奉系政府垮台,从而结束了16年的北洋军阀统治。继之而起的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同样给人民带来灾难。

6、官僚资产阶级统治黑暗。

1927年蒋介石建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后,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政治上独裁、经济上搜刮,对内不断挑起内战,对外出卖国家主权,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官僚资产阶级在大陆的统治被推翻。

7、外国资产阶级得逞一时。

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在租界内开银行办工厂、走私贩毒的同时又设教堂、办报纸进行文化侵略,还藏污纳垢、干涉中国内政,成为生长在中国肌体上的毒瘤。英国等侵略者在“领事裁判权”外衣的庇护下产生了一批“治外法权化”人员。如,赫德控制中国海关达48年,各海关税务司的洋人雇员、华人雇员触犯法律,在传讯之前要得到洋人税务司的认可,中国海关成为总税务司统辖下的独立王国;洋教势力以暴力和条约为后盾进入中国后,在圣洁面纱的掩盖下一方面开办学校、医院传播西方文化,另一方面又霸占民房地产、欺压农商,包揽词讼。为害乡里,还收集情报充当侵略者的马前卒。随着洋教的传播和教徒的发展,中国社会出现一个以上帝为核心的新阶层,冲击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8、地主阶级分化瓦解最后被消灭。英国侵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的同时,也惊醒了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爱国分子,他们反对清政府的闭目塞听,要求重新认识世界,去“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统治阶级中分化出以奕忻、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从洋务派中又分化出了早期的维新思想家;在民族危亡和社会新思潮的激荡下康有为等维新派走向封建主义的对立面成为推动社会改革的力量;在统治阶级内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的斗争说明统治危机的来临;20世纪初年立宪派的主张被清政府愚弄后,内部分化,有的人转向革命,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清政府陷于孤立。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于1911年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满州贵族的专制统治,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地主阶级销声匿迹。

总之,中国近代的历史是各个阶级和各个政治力量分化组合、相互斗争的历史,其复杂变化的影响集中表现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的同时商品经济也有一定发展;西方的思想、科技传入的同时,中国的文化、科技也有很大变化;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无产阶级成为领导阶级,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结束被奴役、侵略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一)近代前期矛盾的变化

1,第一阶段(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 本阶段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社会两大矛盾互相转化,更迭地起主导作用.先是民族矛盾,主要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1840年前后,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而当时中国在清朝的统治下,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四伏.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的殖民扩张要求和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战前,这种矛盾集中在鸦片问题上.因此,围绕鸦片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直接引发了战争的爆发.而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蓄谋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则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战争是以清政府的失败宣告结束的.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开始丧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利用侵略特权,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所以,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从此,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对外国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鸦片战争以后,英法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扩大侵华权益,制造借口,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这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故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仅没有解决中外民族矛盾,反而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由此爆发.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完成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盘剥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因此,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国内的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迅速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度激化了的中外民族矛盾,暂时缓和下来,退居于从属的地位.所以,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打击的目标是清政府.2,在第二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1901年)本阶段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经过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清政府调整了统治政策,奉行“中外和好”,以共同镇压人民革命.实行两项举措:一,设立总理衙门,管理外交;二,推行洋务运动,以求“自强”.但好景不长,“中外和好”的局面,一次又一次地被打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早在60年代,西方列强通过总理衙门的设置,逐步控制了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加紧了对中国邻邦和边疆地区的侵略,造成了中国的边疆危机.80年代,法国占有越南,签订《中法新约》.9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完成,同时加强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强占以重要港口为中心的“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在瓜分狂潮中迟来一步的美国,为自己的长远利益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就是由于列强侵略的步步加剧,并不断地提出新的特权要求,中外“和好”合作的局面被打破了,先后出现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顽固派支持,利用义和团对抗列强;列强组成八国联军侵华.此时的清政府已丧失抵抗能力,“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在这一阶段,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经历了“和好”到再对抗,最后完全投降的过程.面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中国社会各阶级,各种政治力量都作出了反应.广大爱国官兵为捍卫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前赴后继,奋起抵抗.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涌现出不少的民族英雄.为维护清朝的统治,地主阶级的洋务派,试图“师夷长技以自强”,推行洋务运动.19世纪末,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学习西方文化和抵抗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结合起来,推动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运动.此时,光绪帝出于夺取最高权力和不作“亡国之君”的意图,启用维新派实行变法.“百日维新”刚结束,作为民族矛盾总爆发的义和团运动,在山东揭开了序幕.“扶清灭洋”的口号,既集中体现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及阶级局限性,又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的激化.帝国主义组成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采取先“抚”后“剿”,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以上事实从不同角度说明,在第二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外国资本主义(以后发展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确立,就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侵华政策的制定,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侵略,以及中国社会的发展,清政府的对策和人民的探索,抗争,诸种因素合力的结局.3,第三阶段(20世纪初到1919年)本阶段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上.《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投降了帝国主义,成为依靠帝国主义,维护封建统治的“洋人朝廷”;而帝国主义也调整了侵略政策,“以华治华”,利用清政府作侵略工具,由军事侵略转变为较“温和”,隐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侵略.与此同时,清政府的重要税收来源(如海关,常关和盐税),都成了赔款的担保,国家财政日益困难,于是更加紧了对人民的搜刮.因此,国内的阶级矛盾更加尖锐.这就使得人民大众与清朝统治者的矛盾又上升,居于主导地位.这种高涨的反清情绪,把资产阶级革命派推上了政治舞台.20世纪初,在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的基础上,各地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随之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它提出了完整的革命纲领,以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为己任.同盟会一方面开展与保皇派的论战,一方面组织,发动多次武装起义,把斗争矛头直接对准清政府,促进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为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但结果适得其反,它削弱了清政府自身的统治基础,引发了革命大风暴的来临.此时,立宪派在四川组织保路运动.革命派利用保路运动创造的有利时期,发动了武昌起义.武昌起义的成功,成为向清朝封建统治总攻击的突破口.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以上事实告诉我们: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政府的对立和抗争上.辛亥革命只是赶走了清朝皇帝,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的官僚统治,代替了清政府的皇帝贵族的专制统治.从此,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北洋军阀的统治暗无天日,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对内专制独裁,人民怨声载道.帝国主义又先后以袁世凯,段祺瑞作为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这时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其斗争的焦点是共和与反共和,真共和与假共和的斗争.这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继续较量.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先后掀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则是稍后的新文化运动.(二)第二阶段

篇3:运用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论述和谐社会建设——以学校三生教育为例

1.1 概念

JVM是Java Virtual Machine (Java虚拟机) 的缩写, 它是虚构出来的计算机, 是计算设备的规范, 是在实际的计算机上进行仿真模拟各种计算机的功能来实现的[1]。它有完善的硬件架构, 有自己的一套字节码指令集、寄存器、栈、垃圾回收堆和存储方法域[2]。JVM将操作系统上的具体信息屏蔽, 它所编译虚拟机的指令集的方式与编译微处理器的指令集的方式非常类似。

1.2 特点

Java虚拟机是实现Java语言与平台无关性的关键技术。绝大多数的高级语言需要在自己的平台上运行程序, 如果想在其它的平台上运行, 则至少要将程序编译成不同的目标代码。而有了Java语言虚拟机, 就能在不同的平台上运行Java语言, 并且不需要重新编译。Java虚拟机存放Java语言编译程序所生成的目标代码。这样, 就使得它能在多种平台上运行。当Java虚拟机在执行字节码时, 会依据不同的平台将字节码解释成符合对应平台要求的机器指令并执行。这就是Java能够“一次编译, 到处运行”的原因。

1.3 内存结构

JVM的内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堆、方法区、栈、本地方法栈。如图1所示。

堆:堆中所存放的内存是由new创建的。新生代由Eden和Survivor组成, 其中Survivor又分成两种:To Space和From Space。堆内存分配如图2所示:

方法区:被装载的class的信息存储在内存中。虚拟机在装载某个类型时, 类装载器负责定位相应的class文件, 并读入文件内容, 接着将它传输到虚拟机中。

栈:虚拟机仅仅直接对Java stack执行压栈和出栈操作, 以帧为单位。

本地方法栈:保存native方法进入区域的地址

2. JVM垃圾回收机制

垃圾回收 (Garbage Collection, 下文简称GC) , GC的历史要比Java的历史更长, 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使用垃圾回收技术和内存动态分配技术的语言, 诞生于1960年。GC主要是做3件事情:鉴别一下什么样的内存应该回收?接着再看一下回收的时间?然后再看看通过什么方式去把内存回收过来?

当今社会, 大家已经能熟练运用内存分配策略与垃圾回收技术。这时, 就必须要有一些技术来对其进行必要的监控和调节。比如, 对内存溢出泄露等问题进行排查、垃圾的回收量因达到系统的并发量时等等。

通过垃圾回收的方式可以清楚不需要的对象, 但要确定哪些对象是需要收集, 哪些不需要收集的, 主要是通过判断活动对象是否引用该对象。不过, 要实现上述的操作, 首先还是要看看该对象到底能不能回收, 一般用引用计数算法和对象引用遍历两种方法来实现。

3. Sun Hotspot的内存分配、回收策略与验证

本文讨论的收集器是基于Sun Hotspot虚拟机1.6版的Serial收集器, 它在收集时, 全部的工作线程都会被它暂停, 接着通过复制的方式收集算法, 新生代收集器是虚拟机在Client模式下运行的。

通过以下验证Serial收集器的内存分配和回收的策略。

内存分配测试部分代码:

*VM参数:-verbose:gc-Xms20M-Xmx20M-Xmn10M-XX:+Print GCDetails-XX:Survivor Ratio=8

//规则1:一般情况下, eden中存放被分配的对象。如果对象没能够分配在eden中, 那么Minor GC就会自动被触发。

-XX:Survivor Ratio=8决定了新生代中survivor与eden的空间比例是1:8。

在执行weizhitest () 时会出现一次Minor GC, 而总占用内存则几乎没有减少。

GC期间如果无法装入3个2M大小的对象, 那么将其直接移至老年代。GC后weizhi4分配在eden中。

//规则2:在配置了PSize Td的前提下, 如果设置值小于对象, 那么在老年代中直接分配对象。

执行t PSTshold () 方法后, 超过3M的对象都会直接从老年代分配。

*VM参数:-XX:Max Tenuring Threshold=1

//规则3:通过GC让eden存活, 若对象还能被survivor容纳, 则将其移动到survivor空间内。

倘若对象熬过若干次回收将会被移动到老年代中。回收次数由Max Tenuring Threshold设置。

当Max Tenuring Threshold=1时, 第二次GC时, weizhi1对象进入老年代。

而Max Tenuring Threshold=15时, 第二次GC后, 新生代survivor空间中依旧存放weizhi1对象。

*VM参数:-XX:Max Tenuring Threshold=15

//规则4:若想直接进入老年代, 且不需要达到Max Tenuring Threshold中要求的年龄, 那么必须满足如下条件:survivor空间一半小于或等于所有同一年龄对象的累计值。

设置-XX:Max Tenuring Threshold=15, weizhi1、weizhi2对象直接进入老年代。因为当同年对象达到survivor空间一半时, 将其中一个对象通过new操作将其注释掉即可, 而另一个对象就不可能再晋升到老年代中去。

//规则5:若想直接进行一次Full GC, 则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每次晋升到老年代的平均值大于老年代的剩余空间, 否则就先查看Handle Pmotion Failure.。如果担保失败的情况是可以的, 那么就进行Minor GC, 否则还是要继续进行一次Full GC。

如果对象经过GC后, 还存在一部分存活的对象, 那么老年代就必须承担分配担保的责任, survivor无法容纳的就直接存放到老年代。是否要进行Full GC, 让老年代腾出更多空间, 则需要将每一次GC晋升到老年代的平均值与老年代的剩余空间进行比较。

动态概率的手段之一是比较平均值。如果平均值比某次Minor GC存活后的对象的值还低, 那么担保失败仍然存在。这时, 就只能重新进行一次Full GC。不过, 通常情况下, 如果我们会将Handle PromotionFailure的状态设置成打开, 那么就可以避免频繁的Full GC。

4. 结束语

大多数情况下, 系统并发度都是由GC决定的。要想在依据实际方式和应用需求的情况下选择出更优秀更好性能的收集方式, 就需要虚拟机来提供各种类型的收集器和调节参数。如果调度方法不是最优的, 那么不能充分发挥虚拟机的作用, 而要使调度算法最优化, 就必须要有固定的收集器和参数组合。去除各种场景, 我们不难看出, 如何直接去研究了解老年代达到92%触发Full GC, 98%时间进行垃圾收集系统会抛出OOM异常, 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因此, 在实践调用GC阶段, 我们就必须熟悉掌握各种不同类型收集器的行为、优缺点以及调节参数。

摘要:在各种软件开发语言中, Java语言作为一种跨平台的编程语言, “一次编译, 到处运行”的特点, 极大降低了跨平台软件开发的复杂度。JVM内存的合理使用对虚拟机稳定、优化地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Sun Hot Spot 1.6为例, 主要探讨并验证Serial收集器的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

关键词:Java虚拟机,平台无关性,Serial收集器,复制收集算法

参考文献

[1]Tim Lindholm, Frank Yellin, Gilad Bracha, Alex Buckley.Java虚拟机规范.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2]Jim Waldo著, 王江平译.Java语言精粹.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篇4:运用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论述和谐社会建设——以学校三生教育为例

摘 要:传统的大学生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只有将社会工作原理和方法运用到高校大学生工作中,才能够增强高校大学生工作的合力,推动高校大学生工作的发展。文章从传统高校大学生管理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策略两方面,研究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高校中的运用。

关键词:大学生管理;社会理念;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培养

学校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及技巧运用于教育机构和相关设施中,致力于改善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通过与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和社区的互动,协助预防和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构筑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引导学生寻求个别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建立社会化人格,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与未来生活的一种专业服务。当前,高校突发的危机事件偶有发生,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使高校大学生工作做得更好,需要学校管理人员不断探究和发现新的解决办法。因此,学校管理人员只有将社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用到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才能处理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

一、传统高校大学生管理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 传统的大学生管理工作往往会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当前,我国的一些高校的管理工作普遍采用政治教育为主,再配体管理的方式。但这种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培养。在传统的管理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采用约束性、规范化的模式对大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取得的效果往往不理想。而国外的一些高校已经将社会学的一些理念和方法运用到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的高校目前在这方面应用的还不多,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因此,我国的高校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比较成熟的管理模式。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要注意服务大学生,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2. 传统的大学生管理工作过于约束

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大学生个性独立发展的空间很小。而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突出管理理念,强调大学生要服从学校的管理,学校要具有权威性。学校的管理目标是维护正常的秩序,使大学生不出现问题。传统的教育理念是采用大集体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管理,并制定严厉的禁止条文来约束大学生的行为,这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如果没有个性独立,就不可能有创新能力,也不可能创造出新的方法和理论来。在高校管理方面,高校要去掉大学生思想上的枷锁,全面解放大学生的思想,使大学生具有形象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同时,大学生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应对问题。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方式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也不能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3. 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方式以事为主

大学生的管理工作要满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求的多样化,就要改变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方式,把社会理念融入到大学生管理工作中。随着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管理人员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来提升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同时,高校管理人员要做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既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又要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式。

4. 只运用补救性的问题处理方式,没有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多,高校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传统的.管理方式中,问题产生以后才采取补救措施,教师疲于奔命,难以应对。因此,高校只有将社会管理理念融入到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才能有效地预防一些问题在管理工作中的出现。事后的补救措施往往是拆东墙补西墙,并没有取得一定的效果。因此,高校管理工作人员只有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才能促进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果高校管理工作人员没有采取及时的预防措施,那么补救工作做起来就会力不男摹

二、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策略

1.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工作人才队伍

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在高等教育工作中越来越重要,要将社会管理理念融入高校大学生工作中,就需要培养一支专业的辅导员队伍。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对不同年级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也要对同一年级的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因此,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体现了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理念。

高校只有拥有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管理队伍,才能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因此,高校管理工作人员要不断进行专业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不断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经验和教训,不断突破自己,不断打败生活中的自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够战胜困难,才能够在管理工作上有所突破。高校管理工作只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够促进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要提高高校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高校就必须对他们进行专业的训练和技能技巧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化水平。

2. 搭建为大学生服务的服务平台

高校要主动为大学生搭建服务平台,帮助大学生处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高校搭建的平台,要能在实际的生活中对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同时,高校要吸引社会上的商家,帮助学校建立和完善服务平台,使其能够正常运营,从而帮助大学生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3. 建立学校社会工作制度

一种新的管理制度要代替另一种制度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时,要在短时间内让学校社会工作制度代替传统的学校管理工作制度,也是不现实的。学校社会工作制度是一种新的管理制度,融合了多门学科,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有交叉之处。将学校社会工作制度与传统的大学生管理制度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促使这种新的制度逐渐代替传统的旧的制度,另一方面可以使这种新的制度逐渐成熟起来,弥补和完善自身的不足。

4. 贯彻以人为本,实现管理理念科学化

目前,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岁以上,个性已渐趋成熟,对自己的行为已经负有责任能力。因此,高校管理工作人员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当以学生为本,既把他们作为被管理者,又要把他们看作管理者,把高校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以学生为根本,实现管理理念科学化,必须做到: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各部门应尊重他们的意见,比如,可以定期举行学生代表教务座谈会、学生代表后勤服务座谈会,可以利用各种调查问卷了解真实情况,设立专门的意见箱、电子邮箱听取学生对于教学、生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考虑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不断完善。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就要针对不同成长环境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区别对待。比如,高校管理人员在做贫困生工作时要尤其注意他们的自尊心,对于不同性格的贫困生采取不同的方式。三是引导学生自己参与学生管理。学校的任务就是使各项管理制度健全而严格,学校、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相互之间责、权、利明确,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按照规章制度要求学生,抓大放小。学生处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学生会、办社团,让学生会、社团在学生管理上充分发挥作用。

三、结束语

总之,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要适应新的发展变化趋势,为大学生做好服务,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学校社会性工作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这种新型的管理理念能够促进大学生工作任务和目标的完成,能够优化大学生工作在教育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徐晓涵.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介入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的必要性研究[D].兰州大学,.

篇5:论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推荐)

[摘要]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是通过研究社会矛盾及其运动,揭示人类社会的一般结构、普遍本质及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解决社会矛盾而提供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并不是矛盾的绝缘体。但是社会矛盾也有其特殊性,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我们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和避免社会矛盾。

1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社会的任何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社会矛盾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内部以及各个领域之间都存在矛盾。物质领域的矛盾是社会其他领域一切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物质领域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政治、文化和广泛的社会领域,物质领域的矛盾的解决必然有助于社会其他领域的矛盾的解决。

社会矛盾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之中;每一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在任何社会中,区别只是矛盾的性质问题、程度问题,并非矛盾的有无问题。不仅阶级社会存在矛盾,无阶级社会也存在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就没有人类社会。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同时也就是一部矛盾发展史,一部矛盾解决史。

社会主义社会并非矛盾的绝缘体。社会主义“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自觉认识并积极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恰恰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之所在。

2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社会矛盾主要变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为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反过来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始终遵循着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其二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始终遵循着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的。生产力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总是不可遏制地向前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已经根本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随着构成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的改变,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就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运动过程。这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也是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探究社会发展根源、解释“历史之谜”的总钥匙,是我们制定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运用这一规律时,既要及时调整落后于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又要防止超越发展阶段的“冒进”。

3社会矛盾具有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而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些都是矛盾的特殊性。我们在研究社会科学时,必须如实地分析其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其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用民主革命的方法去解决;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的矛盾,用民族革命战争的方法去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共产党内的矛盾,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社会和自然的矛盾,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去解决。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所解决的矛盾及其所用以解决矛盾的方法是根本上不同的。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教条主义者不遵守这个原则,他们不了解诸种革命情况的区别,因而也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将本来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坏。4矛盾的利益分析方法和阶层分析方法

利益分析方法是认识社会基本矛盾形成和发展的一把钥匙。众所周知,生产力之所以决定生产关系,并推动其发展(表述为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经济基础之所以决定上层建筑并推动它发展(表述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及其发展规律),原因何在?就是社会成员的利益起决定作用的结果。因为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人们的利益就得不到实现和发展,最后必然损害到广大社会成员的利益,这是广大社会成员所不允许的。恩格斯说过:“透过各种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闻名于世的《共产党宣言》中说:“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也说过:“一个社会中一部分人的意向同另一部分人的意向相抵触,社会生活充满着矛盾,历史告诉我们各民族之间、各社会之间以及各民族、各社会内部经常进行斗争„„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人类阶级社会历史,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它,我们的认识又应从哪里入手呢?列宁明白地告诉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人们能在这种迷离混饨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沿着这条线索,我们在探讨历史进程中人物的活动时,就能十分正确地找到个人因素背后的社会根源以及决定个人活动的社会历史规律;就能充分揭示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的各个层面,抓住各种社会关系的本质要素。

除了利益分析社会矛盾的方法之外,利用阶级来分析社会矛盾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来把握历史进程的线索这一点,也力资产阶级学者所使用。列宁在研究了法国革命的历史和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家们的历史著作后,指出:“从法国大革命时起,欧洲许多国家的历史非常明显地揭示出事变的这种真实内幕,即阶级斗争。法国复辟时代就有一些历史学家(梯叶里、基佐、米涅、梯也尔)在总结当时的事变时,不能不承认阶级斗争是了解全部法国历史的钥匙。”②因此,阶级分析作为一种史学方法具有普遍意义,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所独有的,但是也不可因此而否认将这一方法系统化、最后定型以及在实践中充分运用,要归功于马克思经典作家。5总结

篇6:运用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论述和谐社会建设——以学校三生教育为例

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论述我国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把这种关系运用来观察社会历史领域里的问题,就表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体现在:①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②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③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决定性的力量,而新的、进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完全同步性,因此,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就可以建设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历史的继承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努力继承祖国的一切优秀精神文化遗产,遵循社会意识发展的特殊规律,就会有力地促进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由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会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

篇7:运用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论述和谐社会建设——以学校三生教育为例

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患者为2007年1月-2008年6月入院的脑血管病瘫痪病人, 均经CT或核磁检查证实。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36~78, 平均52岁;脑梗死18例, 脑出血30例;偏瘫者36例, 全瘫者12例;意识清者38例, 意识障碍者10例;肌力均在Ⅰ~Ⅱ级。

2 护理

2.1 急性期护理

对此类患者采取被动运动、被动按摩措施。应在起病后12h给予翻身, 24h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 可在床上做些肢体被动活动。脑梗死病人在发病后次日开始活动。 (1) 被动运动:主要作用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增加感觉输入, 维持关节韧带活动度, 减轻肌肉痉挛, 防止肌肉韧带挛缩。主要操作应从健侧开始, 然后参照健侧关节活动范围做患侧。 (2) 被动按摩:为防止受压部位发生褥疮需定时翻身, 对受压处及患侧上下肢体, 用手沾红花酒精或50%的乙醇, 以手掌紧贴皮肤, 做压力均匀向心方向按摩。患肢肌张力增高患者可采取安抚式的按摩, 肌张力降低的患者可给予擦摩和揉搓, 按摩动作宜轻柔、缓慢、有节律, 每天3~4次, 每次10~15min。

2.2 恢复期护理

2.2.1 主动运动:

当病人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 即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训练, 以利肢体功能的恢复。主要有三种运动方法: (1) Bobarth握手; (2) 桥式运动; (3) 床上移行。

2.2.2 床边活动指导:

(1) 起床:由健侧起, 嘱患者Bobarth握手将上身尽量移近床边, 双手伸向床边, 带动躯体侧身;以健手掌手肘关节撑住床面, 护士可从正面扶住患肩以帮助病人起床。由患侧起, 准备情况与由健侧起基本相同, 起床时以健手掌撑在胸前的床平面上, 以助起床。 (2) 患侧平衡训练。帮助患者患手肩关节取外展45°位, 肘关节伸直、外旋;腕关节被动背曲90°;五指分开支撑在床面。患者双下肢并拢, 足底着在或放置在脚踏凳上, 要求患者躯干部尽量往患侧倾斜, 停留一段时间后再坐直, 反复练习。 (3) 站立。助患者双足放平置于地面, 两腿分开与肩同宽, 双手以Bobarth握手尽量向前伸直、低头、弯腰、收腹, 重心渐移向双下肢, 协助人员双手拉患者肩关节助患者起立。 (4) 行走训练指导。行走前, 下肢肌力应达四级, 最好在康复医生指导下进行, 以免产生误用综合征, 遗留一些难以纠正的步态。①步幅均匀, 频率适中。②伸髋屈膝, 先抬一足跟部, 重心转移, 另一脚足跟亦先着地, 重心又转移至后跟, 开始下一个步态周期。③上下楼梯训练。

3 护理效果

经过6个月~1年定期复查和随访, 48例脑血管病瘫痪患者经康复训练后, 不同的护理人员对待病人的处理方法不尽相同, 加之患者自身情况的不同, 产生了以下区别:其中40例患者上、下肢肌力功能完全恢复, 肌力在4级以上, 这40例起病后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 且病情相对来讲较轻, 护理上家属配合积极, 患者自身意志较强, 所以恢复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4例患者可以徒手行走, 但上肢恢复较差, 是由于侧重于下肢锻炼, 上肢没有得到及时的锻炼, 又因为病人不积极配合, 导致锻炼强度也不够, 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护理效果。2例患者可借助拐杖行走, 这2例患者病情较重, 这样已经达到笔者的预期效果。2例无效, 这2名患者本身病情较为严重, 出院后家属没有给予肢体功能锻炼。48例患者均无肌肉萎缩, 关节僵直等废用综合征的发生。

篇8:运用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论述和谐社会建设——以学校三生教育为例

课程论文

学生院系: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班级:应用化学班

姓名学号:梁占辉

20125052008 选课教师:盛勇 选课时间:周三下午

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解决社会矛盾,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着许多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其主要表现为社会阶层矛盾。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它们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二、我国现阶段的上述两个矛盾的表现形式以及内在关系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等即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我国当前社会矛盾具体体现之一——社会阶层矛盾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催生出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同时,也使我国原来的工人阶级、人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发生了变化,社会阶层矛盾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

社会阶层分化过程中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首先,经济收入和经济地位的悬殊经济不平等既是阶层分化的物质基础,又是阶层分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报告指出,在我国目前十大社会阶层中,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收人水平是最高的,办事人员阶层和个体工商户阶层收人水平居中,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和产业工人阶层收人水平较低,而农业劳动者阶层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的收人最低。其次,政治地位变动和政治参与诉求不同社会阶层分化是民主政治化进程中的重要动力,由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导致一些传统的社会基础性阶层地位不断下降,许多职工认为自己政治上没有地位,他们普遍对政治宣传比较淡漠。

四、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上一篇:《巴黎圣母院》导读教案下一篇:幼儿园大班月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