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转型

2024-05-19

市场化转型(通用11篇)

篇1:市场化转型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转型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尤其是以贷款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还未得到根本改变。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变,以及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加快推进,实现经营转型和发展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与时俱进、以变求存的必然选择。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金融市场更完善,金融体系更健全,银行之间揽储竞争力增强,存贷利差收窄,利率风险增加,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转型产生了内生动力。通过与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经营现状的分析比较,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应坚持以创新为手段,走差异化竞争之路,加强市场及同业信息研究,不断拓宽业务新领域;实现收入结构的多元化;优化组织结构,改造营业网点业务模式。尽快改变以收入息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将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新兴金融业务作为新的战略选择。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近年来有所提高,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以比例管理为主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对有效地提升商业银行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仍然属于一种比较初级的管理模式,与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离2003年新巴塞尔协议监管要求相差更远。因此,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利率风险水平控制在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事先制定所愿承受的限度之内,并尽可能提高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即将实现在一定利率水平上的利润最大化作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最终目标。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尤其是以货款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还未得到根本改变。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变,以及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加快推进,实现经营转型和发展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与时俱进、以变求存的必然选择。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战略导向、风险管理和业务支持体系并不能完全有效地促进业务转型。

篇2:市场化转型

新闻作者:管理员新闻来源: 日期:2010-09-17浏览次数: 237

1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细化;要提高政府的执行力,以使正确的方案、规划得到贯彻落实;无论是推进经济改革还是进行政府自身的改革,都有一个中央和地方配合行动的问题需要解决。我是上海复旦大学的毕业生。1984年参加过上海发展战略的制定工作。近15年来又一直在上海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教书。作为“半个上海人”,我欣喜地研读了《财经》杂志社对上海市市长韩正的访谈稿。

我之所以感到欣喜,是因为韩正市长清晰地回答了许多对上海发展关系重大、而又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这表明上海市党政领导对问题症结有切实的把握,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

我这里所说的重大问题,首先是指上海的经济发展方式。自从浦东开发以来,上海一直以高强度的投资支撑了超高速的经济增长,成为近年来全国GDP增长的排头兵。对于上海的“起飞奇迹”,国内外赞誉之声占有主要地位。

但在国内经济界,特别是经济学界,对这种被有些人称为“起吊机经济”支撑的高速度断言不可持续的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对于这一争议,韩正市长的答案十分明确:“从国家角度讲,一个地方如此高的投资密度,是非常不科学的。从地方来说,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也是不可持续的”;“上海还可能保持10%、20%的增长吗?不可能的。”“一句话,上海转型到了非常紧迫的时候了。”另外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是上海国有企业高比重和所谓“大政府、小市场、没有企业家”到底是优势还是缺点。对此,韩正市长也有清楚的回答:上海需要加快推进市场化。

他说,在政府改革方面,“上海要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逐步转变政府职能”。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改革方向一定是开放的市场化重组。”“除了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和政府必须要承担的基础设施外,都要加快推进市场化”;“国有资产市场化的基本模式是证券化,通过整体上市把国有企业变成公众企业。特别要打破现有‘集团公司控制上市公司’的体制„„把集团公司的资

产注入到上市公司,不能注入的就剥离出来”。“国有企业要改革,民营企业要有发展,外资企业也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上海经济才能保持活力。”

韩正市长的这番讲话使我们感到,上海市领导的用推进市场化改革来保证经济转型成功的意向,很值得期待。

当然,根据最近这些年的经验,正确确立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针,并不意味着已经解决了所有的具体问题。

首先,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才能落实为具体行动。

例如,上海的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方向,历来都有“四个中心”“退二进三”“做强制造业”等不同的说法,看来仍然有待深入讨论和做出准确的厘定。上海市由于幅员广阔,现在包含的产业众多,产业发展方向的厘定就更费考量。在我看来,要厘清这个问题,有一点可能需要明确: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城市化总是和专业化相伴而行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因为各具特点,它们的空间分布也有不同要求。

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金融业由于相关行业门类繁多,而且彼此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因而需要聚集在大城市中才能降低交易成本;而制造业由于内部关系紧密,而与其他行业间的联系并不那么密切,因此同行业的制造企业往往在中小城市集聚,这样才能降低成本和提高同专业人才的集聚度,便利思想的交流和碰撞。针对上海目前规模巨大、行业众多的实际情况而言,产业门类过于单一恐怕是不现实的。为了发挥上海作为大城市的优势,提高其整体效率,也许需要改变目前这种把服务业企业和各种制造业企业混在一起散落在规模巨大的市区中的状态,形成组合式大都会的格局:服务业集中于中心城区,适合于在上海发展的不同制造业连同员工居住区则集聚在各具特色的周边小城市(或者叫卫星城)中。到底如何确定,也就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和充分地进行讨论。

其次,提高政府的执行力,使正确的方案、规划得到贯彻落实。

由于中国的城市化改革已经进入必须攻坚的深水区,每一项改革的推进,都会遇到来自“左”的意识形态或权贵既得利益的障碍,以及官僚主义惰性的阻力。

如果不能克服这些障碍阻力,采取实际行动推进改革,任何好的规划方案都会变成一纸空文,大众也会感到失望。例如,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上,2006年全国人大制定了一个很好的“十一五”规划(2006年-2010年),各地区也根据同样的精神制定了本地的规划;但是,现在看来大部分地方的规划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在即将进入“十二五”的今天,规划方案的落实问题就更加值得引起注意。

与此不同,据上海市国资委召开的“2010年行业收缩调整半工作会议”透露,上海计划在三年内将国资涉及的行业由原来的79个减少到54个。目前,全系统已完成六个行业的整体退出工作,涉及企业40户,资产32.77亿元。今后行业收缩调整工作要进一步注重与产业结构调整、开放性和市场化重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三项工作结合。这种认真执行1997年中共“十五大”和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优化所有制结构的战略部署的工作态度,很值得提倡。

最后,无论是推进经济改革还是进行政府自身的改革,都有一个中央和地方配合行动的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韩正市长讲到的国有经济的开放式市场化重组、国有集团公司转变为公众公司、要素价格市场化、恢复民间商会自治组织性质等改革,都涉及到全国性的立法和政策,不是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所能决定的,只有在中央授权或直接采取行动的情况下,用改革来清除制度障碍,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创业的制度环境,好的想法才能付诸实施和取得成功。

篇3:转型期谈高校学报的市场化经营

关键词:转型期,高校学报,市场化,办刊理念

高校学报是科技和出版业的组成部分, 具有双重性。它既是一种文化事业, 同时也是文化产业。即是学术, 又是产品, 高校学报有一定的载体和形式, 有其市场价值的体现, 应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为其服务。高校学报创造的市场价值越高, 主办单位的物质保障条件就越优越, 其办刊的积极性就越高。但是目前高校学报发行量低学术论文专业性强, 高校学术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价值之间的差距过大, 读者量少, 根本没有经济效益可言, 都是靠高校全额拨款, 没有市场理念, 极大的影响了办刊的积极性。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等学校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高校的融资渠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高校由过去的国家办学, 转变为国家、社会、集体联合办学。高校学报可以通过整合教育资源, 走高校学报市场化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高校学报的运行体制应进行改革,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一、高校学报应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 高校学报界应面向市场, 转变办刊模式, 积极开拓营销渠道, 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校学报作为一种公开发行的期刊, 有自己的读者群, 有定价, 并与其他刊物进行交换, 都是一种商品的形式, 高校学报应该在市场中并按照市场规律运作, 它也必须去适应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原则。有些高校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 在办刊经费包干的基础上, 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以单纯创收为目的的市场化经营, 的确给一些高校学报编辑部带来了一定的效益, 缓解了办刊经费的拮据, 提高了编辑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但有时学报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高校学报既要适应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又不能完全走市场化运作模式, 正确的办刊方式应该是在主办单位投资的前提下, 整合办刊资源, 提高刊物质量, 增强可读性, 扩大发行量, 提高期刊的经济效益。

二、高校学报应有新的办刊理念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高校学报应走出学象牙塔, 改变过去片面的的办刊理念, 使当前高校学报的论文与现实更紧密结合起来, 努力创造我们的特色学报, 实现学术为现实服务、为读者服务。这样一来更多的读者才会关心高校学报, 扩大读者群, 增加高校学报的发行量。 (2) 高校学报应像企业宣传自己的产品一样, 宣传、推销自己的高校学报, 不仅要在期刊学术界搞, 还要扩大到学术圈外, 提高高校学报的市场占有率。一方面增加了学报的经济收入, 另一方面也给高校学报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这样才能一步一步提高学报的知名度、美誉度; (3) 充分利用学术期刊资源集中的优势, 努力寻求同企业合作办刊。将高校科研单位的成果及时传递给企业, 使科研成果尽早转变成生产力。反过来把企业的需求反馈给本校的科研单位, 使科研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三、高校学报应转变办刊模式

高校学报传统的办刊模式是实行高校内部稿件为主、外部稿件为辅的办刊策略, 大部分高校学报都把本校教师教学科研成果展示作为高校学报的关键任务。这样做使得高校学报囿于一地, 忽略了外面的广阔的天空, 严重的固步自封, 进而造成学报的用稿机制竞争性脆弱。同时高校学报失去了自己发展的生机, 学报的学术质量也会止步不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校学报, 要想吸引专业读者的注意, 就要做到有自己新颖和独特的地方。我们学报编辑人员要发挥我们现有的优势, 找差距, 找不足, 吸取先进期刊的办刊经验。面对现实, 发挥主观能动性, 并积极的进行选题和策划及组织专家深入研究, 用多种手段增强学报的学术特色, 以此来实现高校学报综合竞争力。

四、高校学报应注重选题策划, 树立学报自己的品牌

选题策划是学报编辑通过自己的智力劳动, 创造性地构建一个由特定作者和读者群为系统主体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系统工程。为了突出高校学报的特色, 各专业学科的高校学报在进行选题策划时, 要站在科技时代前沿, 依据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谋划前瞻性的选题。使选题贴近读者需要, 为读者所想。编辑人员要熟知科研新信息、新动态, 了解本专业最新动向和亟待解决的科研难题, 使不同层次的学科在选题策划上更具有科学价值。高校学报界目前主要有两种办刊的倾向:一是办综合性学报;一是办专业化学报。综合的也好, 专业的也好, 总之把高校学报办出自己的特色才是真本事, 否则就是无意义之谈。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高校学报将如何做到拥有自己的特色。 (1) 从本院科研研究的实际情况出发, 把握优势项目, 为自己的期刊定位, 找好平台和立足点, 做好选题和策划工作。 (2) 采用稿件要对特色稿件予以垂青, 把期刊特色与期刊质量结合起来, 不放松对质量的要求。 (3) 合理设计封面和期刊版式, 提高学报的装帧质量, 要吸引读者, 做好学报的编校工作。

五、结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我们高校学报界的机遇与挑战将并存, 只要我们认真思考、耐心寻找、开阔眼界、努力搭建平台, 高校学报的市场之路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宽广的。总体看来我国高校学报的市场发展潜力是非常巨大的, 只要走市场化和规范化办刊的道路, 加快出版周期, 实现知识的迅即传播。高校学报应该进一步提高高校学报的办刊质量、扩大读者群、加大期刊综合发行量, 办出高校学报的特色, 创立高校学报的品牌, 这样我们就能实现学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崔学兰.关于构建高校学报产业链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5, 7 (3) :28-30.

[2]李鉴.2002年中国科学技术期刊出版的统计[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3, 14 (5) :463.

[3]周淑霞.高校学报在市场化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32 (6) :182-184.

[4]杨开宇.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学报的发展[J].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0, 42 (6) :93-95.

篇4:不断转型:源于市场 高于市场

抓住机遇两次腾飞

2000年,熟悉中国家纺行业的人都知道,当时家纺市场上正流行一种通过缝纫机拼接来达到定宽的宽幅窗帘。“使用缝纫机拼接后的窗帘虽然实现了从窄幅向宽幅的转变,但是却留有缝纫过的痕迹,影响了窗帘的整体视觉效果。”赵君会向记者解释。与此同时,中国纺织行业正在飞速前进,传统的织布机开始向定幅机器转变。定幅机器的出现为宽幅窗帘的大规模流行奠定了基础。

2002年,国内家纺行业刚刚开始把新出现的3.3米小剑杆定幅机器运用到窗帘布艺上,赵君会就抓住了这次机遇。“3.3米小剑杆机器可以生产出无缝的2.8米的宽幅窗帘,这样市场上正在销售的1.5米的窄幅窗帘和拼接的宽幅窗帘都将黯然失色。”赵君会回忆起当时的这一决定很感慨。而比别人先行一步涉足宽幅窗帘,确为日后众茂家纺的发展打下了根基。

无论是企业还是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众茂家纺如今的成功自然离不开掌门人赵君会的每一次抉择。事实上,2002年,赵君会刚刚从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化工专业毕业,一个毕业没多久的年轻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一种在市场上刚刚兴起的产品,这不仅需要独到的眼光、敏锐的嗅觉,还需要一定的勇气。“当时我拿着家里资助的第一笔资金在中国轻纺城北市场内开了一家门市。刚起步时,既没有资金,也没有人,我就选择和生产工厂合作,资源共享。同时签订独家供货协议,一方面解决产品的供应链问题,另一方面也互相约束。”赵君会告诉记者。

可惜好景不长,一两年的时间里,整个中国轻纺城市场内到处都在销售2.8米的宽幅窗帘。“无缝宽幅的优势消失了,绣花工艺则逐渐兴起,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就引入了绣花窗帘。”赵君会回忆道。如今,绣花窗帘成为了众茂家纺的主打产品,十几年不动摇。

与纺城相伴成长

众茂家纺和中国轻纺城窗帘布艺的发展渊源颇深。据赵君会介绍,2002年时,众茂家纺就在北市场三区开设了门市部,随后,众茂家纺又在北联窗帘布艺市场和天汇窗帘窗纱市场分别开设门市。与此同时,中国轻纺城内的窗帘布艺市场也在迅速发展,从最初的北三区拓展到北四区、北五区,直至整个北市场。到如今,北联窗帘布艺市场和天汇窗帘窗纱市场更是深耕窗帘布艺,市场内汇集了一大批优质的家纺企业。众茂家纺的门市地址也随着纺城市场的演变而不断调整。“从2002年到2009年,这7年正是众茂家纺发展的黄金时期。”赵君会说道。

如今,众茂家纺在北四区和北联市场仍然保留着门市部。“轻纺城市场内的门市部是公司吸引客户的主要战场,这一点毋庸置疑。”赵君会告诉记者。他更是笑称,业内一直把中国轻纺城市场称为“天天展销会”,意味着市场内每天都有客户自动上门。“中国轻纺城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市场周边配套的餐饮、住宿、物流、金融等设施十分完善,这是国内任何一个同类市场都无法比拟的。”

随着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以及信息、交通、物流的快速发展,轻纺城市场内的营销模式也随之变化。“如今家纺产业的供应链已经发生变化,这几年零售商们撇开批发商直接来纺城市场备货的情况越来越多;同时随着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日益明显,零售商们在进货时也不像早期的批发商那样包车过来大量买货,而是选择一卷一卷买货,现在甚至几米都能发货。”赵君会如是描述家纺行业与轻纺市场的变迁。众茂家纺也在市场和行业的变化中经历着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到平稳发展的沉淀期的转变。

心无旁骛的沉淀之路

和任何一个企业一样,经过7年的飞速发展,众茂家纺在2009年时遇到了瓶颈。不过赵君会并未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而是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开始通过展会来提升企业品牌,走上了一条借展会打品牌的道路。“事实证明当时的选择很正确。第一次在深圳参展后,众茂在行业内的名气渐渐打开,随后轻纺城门市内的生意也越来越好。”赵君会对此深有感触。如今,众茂家纺依然坚持每年参展深圳、上海的展会。

品牌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2008年开始,中国轻纺城市场才发力品牌建设,而早期轻纺城市场给外界的印象就是低端。诞生于市场的众茂家纺同样面临着客户的质疑。可是赵君会并不急于为企业正名,而是用3年的诚信经营和精心打磨的产品得到了客户的认可。自此,众茂家纺开始在品牌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采访中,赵君会认为,家纺行业走到今天已经到了一个分水岭,产品时代已经结束。“现在不可能和2002年时那样,只要找准一种产品就可以在全国甚至全世界流行。同时由于产能过剩,新接触的客户越来越少,老客户的订单也不断减少,企业需要沉淀,小而精的发展理念才是企业未来胜出的法宝。”

如今,众茂家纺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与常规的加盟店形式不同,众茂家纺和旗下3000多个合作零售商选择了更为灵活的“店中店”模式。所谓“店中店”模式,就是在零售商的店铺中划分一个区域,销售众茂旗下的专业产品,同时配备专门的客服负责包装、设计、布场等配套服务。“这种模式可以增加公司和零售商之间的黏性,进一步固化渠道。”这也是众茂维系老客户的主要方式。此外,众茂家纺还拥有一套完善的营销机制,公司旗下众茂布艺商学院源源不断为公司培训着设计师、合作零售商的店长、导购员等专业人才。

众茂在零售商中的影响力从其每年春秋两次的订货会中可见一斑。据赵君会介绍,每年3月1日和8月1日,与众茂家纺合作的客户都会从全国各地赶到柯桥,一睹众茂家纺新品的风采。

篇5:市场化转型

王占峰

6月8日和7月5日一个月内央行连续两次降息,第一次表面是对称的,但实际上是不对称的,因为几乎所有的银行都按基准利率的1.1倍上线执行存款利率;贷款基准利率下浮幅度首度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8倍,从政策导向上已明显缩减了银行利差。

从利率定价机制来看,两次调息基准利率都仍然是由官方而不是市场确定的,贷款利率下浮的市场弹性实际很小,存款利率各家银行也只是有一定幅度的执行利率浮动权,而且由于几乎都一浮到顶,所以并没有实现央行存款利率差异化的意图,实际上各行执行的存款利率基本是同一个标准。因此,准确地讲,这两次利率调整还仅仅是发出利率市场化的信号,远谈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

综合分析多种因素,个人预测,中国利率完全市场化最晚不会超过2018年。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或规律,从管制利率到利率完全市场化一般都不超过20年。如美国从1980年3月颁布《废止对存款机构管制与货币控制法》到1994年取消所有存款的利率管制大约14年;日本从1978年允许银行拆借利率弹性化开始到1994年实现利率自由化大约16年;韩国从1981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步伐到1997年放松对活期存款的利率管制、实现全部利率市场化大约17年;我国台湾地区从1975年开始允许贷款利率上浮到1989年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大约14年。从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到目前为止,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实际已经进行了16年,考虑到从2008年9月15日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到现在将近四年利率市场化步伐暂停的因素,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实际已进行了大约13年。保守估计,再过5年,也就是2017年底、2018年前,中国应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

二是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实体经济增速的降低将会压缩实体经济的利润增长空间,与此同时,社会对商业银行靠政策利率获取高额利润的日渐不满成为利率市场化的社会动力。如前所述,让利于民、让利于实体经济可能是未来几年商业银行必须承担的社会压力。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加快经营转型步伐,逐渐靠技术进步和服务创新及特色化、差异化经营稳步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比,改善收入和盈利结构。对广大的中小银行来说,如果利差收入占比从目前的85%左右逐年降低到60%或50%,按存贷利差每年下降30个基点计算,这个过渡期大约需5年左右。在这个过渡期间,还需要一定程度的利率政策保护。因此可以预计,央行会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路逐年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到最终完全确定市场化利率定价机制也大约需要5年左右时间。

三是国家经济、金融、社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和银行业中长期监管目标将会积极推动和促进我国加快银行业利率市场化进程。6月8日央行利率市场化信号发出的同一天,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将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并明确提出2018年达标的要求,这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在完成6年过渡期后,在2018年资本管理能力会整体达到或高于国际同业的水平。经过5到6年的调整与发展,商业银行将会强身健体,在资本充足率、经营模式等各个方面提升自身应对利率完全市场化风险的能力,这将为利率完全市场化奠定良好的商业银行微观经营基础。此外,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国务院明确提出在2020年前要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国际国内都推测中国在2020年GDP总量将超过美国;经过“十二五”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社会矛盾的有效缓解和法制社会的进一步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环境会更加成熟、健康。这些都意味着经过“十二五”的“明显进展”到“十三五”中期,我国存贷款利率就应该市场化。

中国是高储蓄国家,中低收入家庭贡献了90%以上的储蓄存款,但却长期饱受低收入、低利率、负利率、高物价、高房价、子女教育高费用的困扰;中国的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实际上是政府掌握的经济核心和命脉,中国的中小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和对GDP的贡献度都占了绝大多数,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个社会难题。这就是我国利率完全市场化要面临的复杂社会问题。因此,究竟何时实现何种程度上的利率市场化,这绝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取决于各方力量的博弈。

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十三五”规划中期即2018年前后可能是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最佳时机。除非再发生一次世界金融危机和类似于欧洲债务危机的经济或社会危机,否则这个时间只可能提前而不会推后。

篇6:市场营销人员如何转型

职业案例

Amy在金融产品做销售不到两年,从大学刚毕业的职场新人,到一个小小的销售主管,这两年不可不谓艰辛。由于底薪不高,每个月都过的提心吊胆,有收入上的压力,也有公司指标的压力。Amy的不少同事都有要走的迹象,虽然只是风言风语,还尚未可知他们是不是真的要走,但Amy的跳槽之心早已澎湃。

虽然很有跳槽的想法,但是Amy对跳槽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跳槽风险也存在很大的顾虑。现在公司的压力大、发展前途也不看好,公司的管理也不公平,Amy有很高的跳槽意愿。但是对于跳槽到哪里,他一头雾水。投了一段时间的简历全都石沉大海,他不想继续从事销售底层工作,但是大公司的销售主管层面他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他现在所在的企业是国有民营的合资企业,外企又对这种工作经验没有太大兴趣。

职业顾问为Amy做了职业潜力测试,认为他有较好的全局观,注重逻辑判断,偏重于理论性强的工作,从内心来说他并不喜欢现在这个工作的氛围,无法从中取得突破。他有着丰富的销售经验,市场敏感度高,对客户心态有着不错的把握。目前他有了一定的职场人脉,但是因为职位不高,还不能够独当一面地工作。

职业顾问认为,由Amy的背景和过去工作经验来看,工作应该围绕金融投资业来进行。他的潜力显示他不适合一直做销售,虽然前一段业绩不错,但这是由于Amy的努力和勤奋所致。根据他的特点,Amy应该向分析类、管理类职位靠拢。他需要建立一个中长期的转型规划。当务之急,进入一家管理有序、积极进取的金融投资企业,而且必须行业有一定底蕴,这样使得Amy有更多学习的机会。从基础类的数据分析相关职位做起;如果一时半会没有机会,也可以坚持销售,但要转移到市场分析类职位,以便于今后转型。另外金融是个知识密集型的行业,理论体系必不可少,必须课外充电;职业顾问建议在3年内,Amy应该获得一个硕士学位,要利用职业之余进行,因为再往上一层,都是硕士以上的同行,没有相应学历会显得根基不足。

职业顾问启示录

职业顾问指出:转型一直是很多销售人员思考最多的问题,因为销市场售流动性大、门槛较低,有的行业的销售工作专业性略差,而且人员众多,竞争激烈。这些决定了很多销售人员并不适合做销售但是却进入了这个圈子,他们中很多都被决定了要离开销售行业。从职业规划角度看,几乎所有的出局者都有着其他的特殊潜力,所以销售人员如何转行,也成了一个不容易马上看出答案,但又亟需解决的问题。一个科学的分析加上合理的职业规划,将帮助所有的“待转型”人士。

职业生涯规划无论是对于职业定位还是职业转型都至关重要。新人需要制定合适的发展目标,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人则需要重新认识自己,根据各种情况调整自己的目标。无论是销售人员还是其他岗位人员,面对职业转型时都要对自己的职业目标仔细规划,从全面、彻底地了解自己的性格、工作倾向和特长到观察,到科学地看待职业目标的发展前景以及实现途径,都保证了职场人士不至于眼高手低,甚至碌碌无为。

更多相关的热点文章分享,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影响职业生涯的六种个性

职业规划的职业价值观

篇7:农贸市场转型升级方案

而今天要讲的是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大家对于农贸市场的第一印象,就是买菜、大妈大伯、以及市场内的弥漫着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气味。除了这些以外,市场内的一些硬件设备以及交易方式也比较的传统和老化。在改造升级之前,需要做一个方案,把一些工作内容细化,这样方便日后的操作。

一、工作目标

对农贸市场和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切实解决农贸市场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实现场内场外环境同步改善、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同步提升,逐步建立设施完善、环境舒适、管理规范农贸市场,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升级改造任务

基础设施改造

1、对破损地面对破损的地面进行修补;

2、对操作台进行改造;

3、垃圾处理设施进行改造,各市场内分段配备垃圾桶20个,增设集中统一封闭的垃圾点;

4、规范设置市场内的标志标牌、店招店牌、信息公示栏、文明宣传标志、标语,对市场内破损的制度宣传栏、标志牌进行更换,并在市场的醒目位置以公示牌的形式公示以下制度:市场食品安全制度、市场食品退市制度、市场准入管理制度、市场食品安全质量责任制度、市场活禽摊区管理制度、市场购销台账建立制度、市场环境卫生制度、市场水电火使用制度、市场计量管理制度、市场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市场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市场文明经商公约;

5、对供排水设施及排水管道进行改造,确保排水畅通;

6、对供电设施进行改造。铺设管线,禁止经营者私拉乱接电线;

7、统一制作分区标志牌,统一制作各店面字号标牌、店招店牌,达到样式、颜色、大小一致;

8、加强“防四害”工作,配备防鼠、防蚊、防蝇、防蟑设施和药物,定期对市场及周边进行消毒;

9、对消防设施进行改造,加强消防人员知识培训,配备灭火器材;

入市商品管理

入场商品进货管理。场内经营者应当向供货商索取产品的地证明、质量认证证书或商品检验检测合格证;对劣质商品的清退,场内经营的商品无过期、变质、未经检疫肉和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卫生要求的肉类及制品。

经营行为管理

合理设置交易区域,实行分区经营,严格分区管理,规范市场商品摆放,做到各类商品陈列有序,完善商品进货查验、劣品退市、质量承诺、检验检疫、分类监管、索证索票、食品安全、卫生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同时市场管理者要建立服务台账、顾客投诉处理台账、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登记台账等。

市场硬件设备的升级

传统的电子秤以及远远无法满足菜场的需求,菜场统一配备致一云溯源电子秤,居民在购买菜品后会收到一张溯源小票,菜品的名称、单价、净重、总价,都会清晰显示在小票上。扫一扫小票二维码,还能轻松查看菜品溯源与检测信息,让居民买得放心、吃的安心。

同时,很多菜场使用了商户信息显示屏,屏内展示商户的基础经营信息、菜品物价、溯源检测信息,消费者还可以对商家服务点赞或投诉,照亮市场经营、让消费透明化。

菜场管理大升级

市场管理人员通过致一云智能农贸管理平台,把商户、菜品以及供应商的信息进行一一对应。消费者通过溯源二维码可以查看包括进货日期、供应商、产地等采购信息,保证了菜品从田园到餐桌的全链安全管理,提升了农贸市场管理能力及食品安全监管水平,让老百姓的“菜篮子”越拎越安心。

篇8:市场化转型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后勤系统要实现市场化、社会化转型发展就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计划经济下, 后勤系统的资源, 人、财、物都需要通过行政手段实现配置, 后勤系统不承担任何责任, 没有责任就没有动力, 后勤系统不能有效促进单位的发展。而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单位各个部门的权利和义务划分是十分清楚的, 后期系统也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化经济组织, 也成为市场的主体, 只有这样, 后勤系统才能有效参与市场竞争, 才能更好地配置资源, 提高自己的服务品质, 更好地促进单位企业的发展。

同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可以有效实施后勤内部的精细管理, 有效实现降本增效, 促进整个企业的发展。后勤系统要严格控制工程管理、用工管理、车辆管理;严格“四费”收缴中减免程序;严格控制“四供”中外界增容手续及收缴手续;严格控制管理费用, 尤其是统筹外费用;严格维修费用, 尤其是外委维修费用;只有精细管理, 才能节约成本, 同时, 要严格预算真实性和兑现率考核。这样, 通过现代企业制度, 实现精细管理, 可以有效地实现降本增效, 实现后勤系统的自我完善。

二、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加强人才管理

后勤系统要实现有效服务, 关键是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在人才管理过程中, 后勤系统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只有实现以人为本, 尊重人、依靠人, 后勤服务的品质才能正在得到提升。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后勤人员才能真正发挥“主人翁”精神, 不断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只有这样, 后勤管理才能更上一层, 不断提高管理品质, 群策群力, 有效解决市场化发展过程中面对的一切问题, 提高竞争品质, 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 获得更好的发展。

同时后勤系统还需要加强对员工的管理, 只有实现科学化人性化的人才管理, 才能正在提高组织的团体能力。加强人才管理就需要规范用人管理制度, 同时, 强化后勤系统的队伍建设。在人才应用方面有关领导要按体制设想科学定员;彻底取消工人在干部岗位人员, 实现严密的人力资源管理;科学设置管理幅度、管理层次各种指数, 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才尽其用;严格执行公开化分配制度, 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平;严格按岗位需求进行职称聘用, 严格限制人员浪费现象;严格按权限进行人事调整及任免;强化对管技干部, 尤其是领导班子的责任追究制度。只有这样, 才能加强人才管理, 实现后勤系统人才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发展后勤健康产业

后勤系统要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打破“等靠要”的观念, 结合自身实际, 发展健康产业, 只有这样, 后期系统才能更好地实现市场化社会化发展, 才能不断创造财富, 促进自身的更好发展。据统计, 在企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后期补贴的资金很高, 严重影响企业单位的发展, 如果后勤可以建立自己的产业, 就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单位的经费开支, 同时, 也更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 后勤系统要不断适应市场需求, 进行转型发展, 使后勤服务系统能够真正成为单位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的亮点, 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服务职能。

后勤系统要建立健康产业就需要采用市场经营模式, 实现个性化服务“零上运转”。后勤系统需要细致研究通勤服务部、货运队、浴室、俱乐部等个性服务项目, 努力实现“零上运转”;若不能实现“零上运作”, 就需要通过关、停、并、转、联合等方式实现自负盈亏, 通过这种方式, 最大限度地实现健康运行。

四、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后勤系统社会化市场化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科技的发展, 因此, 加大科技开发推广力度可以有效促进后勤系统的发展。

技术变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也是后勤系统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实现技术改革和创新, 后勤资源才能得到优化配置, 效益才能实现最大化, 反正, 如果技术不能得到革新, 就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这对后勤系统社会化市场化转型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加强后勤系统技术知识创新, 可以产生单位企业的高效率, 降低单位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交易成本, 并带来单位企业管理、人事制度和服务质量的优化, 为后勤带来更大的活力、生存力与发展力。

五、实现后勤工作专业化发展, 最大限度地盘活闲置资产

后勤系统要实现工作专业化发展, 谋划建立社区内部的热力公司、物业公司、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公司、转供电管理部门、离退休管理中心、社保管理科及其他个性服务独立运转部门, 以此方式为市场化、社会化奠定基础。同时, 要盘活闲置资产, 实现资产效益最大化。土地房产的使用, 要做好规划及调查工作, 对每一宗、每一边角、每一处闲置都有利用规划, 研究更多地利用民营资本、团体进行联合开发或独立开发, 以此方式, 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总之, 后勤系统要通过不断研究, 转变运行模式, 通过现代企业制度, 实现“以人为本”加强人才管理, 发展后勤健康产业,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实现后期工作专业化发展, 最大限度地盘活闲置资产等方式, 实现市场化社会化转型发展, 促进后勤系统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9:利率市场化才能促进经济转型

客观看中国经济环境,央行必须降息,货币政策必须宽松。当前,几乎所有经济数据都不理想。从主要工业品量价数据来看,目前经济尚处探底阶段;进出口贸易数据令人失望;即便地产销量的好转也是飘忽不定和不可依赖的,而算上建筑和其他相关产业,房地产市场产值占到中国GDP的五分之一。严峻的经济形势要求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以应对。

这种情况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从棚户改造、优惠小微企业、加快铁路建设三项促进经济措施,到一带一路规划、京津冀一体化及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我们只能再度依赖基建投资来维稳增长。前三项经济促进措施总投资已经超过两亿,达到2009年国家4万亿救市的一半以上。当然,这三项经济促进措施需要各地方各部门配套投资的并不多,不会达到2009年各地各部门配套投资是中央投资的5 7倍左右的水平。然而前三项加上后几项经济刺激措施,总投资恐怕要超过4万亿,而且后几项几乎都需要各地方各部门成倍的配套投资。有了这许多经济促进措施,从主观上看,货币政策必须与之相适应,必须是宽松的。

但是,本轮货币宽松政策效果有限。

上一轮4万亿救市虽然留下不少后遗症,但出台以后半年,中国经济已有所起色,随后中国就宣称,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率先复苏。可是本轮经济促进措施和配套的货币宽松政策从开始至今已有半年多,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不小,目前是否触底谁也没有把握。

从货币市场看,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连跌一个月,市场流动性充沛,这次降息将使流动性更加充沛。利好股市没有问题,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仍然嫌利息高。中小企业不活跃,中国经济仍然不会走出下行通道。

当然,根据中国最新的CPI和PPI数据,继续降息仍然具有空间,并且根据趋势,中国已经进入降息通道。可是谁又能保证继续宽松货币政策,就一定能使中国经济止跌回升呢?何况,央行一直担忧过度放水可能固化结构扭曲,推升债务和杠杆水平。

货币政策虽然对实体经济至关重要,但它毕竟只是为实体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央认为“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主要还得依靠实体经济效率提高和实体经济结构的调整。货币政策充其量只能起到一个促进作用。

根据当前中国严峻的经济形势判断,继续降息的可能性完全存在。然而,货币政策对调整中国经济结构、阻止中国经济下行,最重要的作用恐怕不在于降息或者降准,而是存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

本次降息的同时,央行宣布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从此前的1.3倍进一步扩大至1.5倍。这实际上利空银行。一方面贷款利率降低,另一方面为防止存款大量流失必须上浮存款利率,银行利差缩小。更严重的是,中国庞大银行系统内的坏账规模正与日俱增。银监会日前称,截至3月31日,中国的不良贷款规模较年初大幅增长1,400亿元人民币,至9,825亿元人民币,创十余年来最大季度增幅。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1.3g%,为五年来最高水平。银行背负如此压力,将不得不谨慎经营。

目前,中国经济遇到严重问题,经济活跃度不足,CPI尤其是PPI处于低位,根源基本上是迟迟不能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盘活存量资源和存量流动性。

在货币宽松的大环境下,利率市场化程度越高,银行就越不会贷款给那些落后、过剩产能,越会向有前途的企业放款。所以,利率市场化下的货币宽松政策,才能对中国经济转型、对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是在一次次人民币基准利率调整过程中完成的。这一次的调整已经很接近利率市场化了,希望下一次的降息能够完全放开存款利率上限。

篇10:市场变革期的战略转型

通常情况下,在成长期积极投资的企业能够实现快速发展。

就厂商来讲,积极增加厂房及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能够促进企业的成长。而在流通行业,积极开店的企业往往发展得较快。无论是厂商企业还是流通企业,即使经营上存在问题,市场的高度成长可以成为其很好的掩护。

以流通企业为例,当市场以120%的速度快速成长时,即使来店顾客中有10%的顾客对服务不满,仍能保持企业108%的增长率。再以厂商为例,当市场以150%的速度快速成长时,即使常常有库存短缺、送货延迟的情况,顾客仍有耐心去等待。总之,市场不断扩大时,即使企业经营存在问题,也不容易被发觉。

然而,当市场缩小或是处于低迷境况时,企业存在的问题犹如火山喷发,尽显无遗,业绩也会随之骤降。

例如,当市场下降为前年同期的90%时,如果有10%的顾客对企业不满,不单单是业绩会下降为81%左右,顾客所带来的不良舆论效应还会加速企业业绩的恶化,

再如厂商方面,如果在市场低迷期延迟发货,其所占市场分额瞬间就会被其他厂商所取代。

那么,应当采取怎样的经营战略以应对市场停滞期呢?或者说市场变革期,如何进行战略转型呢?其根本方针可归结为“充实化战略”。

大多数经营者在市场停滞期往往容易犯两大错误。

其一,与成长期一样实行积极投资。然而销售额与投资额间的巨大逆差将使资金周转愈加困难。目前中国有众多企业正在经历资金周转不灵的窘境。

其二,随着市场进入低迷期,即刻停止投资。

停止投资虽然可以保证资金周转,但事业发展也会随之停滞。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缺乏活性化投资,企业只会日益陈腐化。众多经营者一遇市场走低,便立即停止投资,非但无法保证企业发展,反而会加剧经营状况的恶化。

因此,即使在市场低迷期,仍然要坚持投资。只是投资重点需因时而异。成长期,可着重投资于新工厂、设备、店铺、房地产等方面。由于成长期内资产价值会随之提升,即使房地产会耗费莫大的资金,仍然可以大胆进行投资。

篇11:市场化转型

内容提示:政府明确提出鼓励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未来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大发展是必然趋势,商业养老险和健康险是我国寿险未来的主要突破领域。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保险行业是一个随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人均收入的上升而不断发展扩张的行业,这主要源于保险行业的本质和商业模式。保险业本质上是一个管理风险的行业,而保险产品的设计正是满足了减少不确定性、分散风险这一根本需求,在发达国家保险行业也已经发展成为金融行业中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子行业。

我国当前面临经济转型,消费升级、城镇化和老龄化对保险业而言是三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管理风险对每个个体而言都是必要的,消费升级意味着消费者关注自身各方面财务保障,对保险产品需求更加多元化,对保险产品的知识和经验也将不断提升。过去大多数消费者对财务保障需求受制于可支配收入水平,且保险产品太过同质化。未来这一现状将彻底改变,消费者保险意识增强,需求多样化,而保险公司也必须更细化市场,提供多样化产品。从近年来健康险的爆发式增长至少可以看出,市场对保障型产品需求非常庞大。

我国城镇化率在未来10 年将继续提升,经济发展从发达地区向中部、西部等欠发达地区阶梯式推进。城镇化意味着保险消费群体的扩大。

智研咨询研究部调研显示,人口结构老龄化是我国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但对保险行业而言则意味着机遇。

上一篇:图形学教案ch2.ppt.Convertor下一篇:学习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