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跟岗实践个人总结

2024-05-21

教师跟岗实践个人总结(共7篇)

篇1:教师跟岗实践个人总结

这个学期 10月29日至11月17日,我开始我的广东省音乐骨干教师跟岗培训学习,当就要到这个出发时间时,我的心情是兴致勃勃的,脑海浮幅联篇,惊喜中还带点忐忑,不知道来到新的学习环境,能得到些什么样的收获和体会。于是,跟岗是在我期待与复杂的心情中一点一滴中逐渐开始学习的。可是在这短短的二十天的跟岗学习中,我慢慢的体会到了这个学习的重要性。因为我从中知道了这次的学习不是单纯的机械化的学习,而是真正的学到了你教学上能运用的东西,一种能让学生在学习上成为主人翁的指导性的学习。我们的主持人邱老师是个和蔼可亲的大姐姐,每天带领我们去吸收、体会各种类型的课程、讲座等等,是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帮助我们每一位学习的老师,用创新的思维来提高我们的音乐素养,从而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双赢局面,使现代化教育理念与所有的学科进行高效的磨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开拓的最终目的。学习过程中,真的是酸、甜、苦、辣,人生五味,百感交集,可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我的收获是巨大的。当然,在失败中我曾经跌到过,但最终我爬了起来,并鼓起勇气坚持了下来。伴随着学习的不断进行,知识的不断加深,收获的不断增加,使我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了这次跟岗学习带给我的不只是期待,而是开心和收获。随着自己每天博客教学体会的完成及反思,自己在不断的修改中进步,在不断的思考提高,最后变成了一个往自己桶里不断添加新鲜水的教育者,从学习中获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使自己的教学事业踏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这心灵上的冲击是难以言喻的。总之,这次的跟岗学习对我来说是一个好的学习机会,是一次真正的挑战,让我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增添了重要的一笔。

以下是我跟岗学习中的一些收获:

1、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理念,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这样的一个教学模式。

2、充分认识到新课标对学生的重要性,让学生潜移默化的进行新课标在课堂中的体现。

3、面向全体学生,发展音乐基础教育,让所有学生共同发展起来,提高音乐的综合素质。

4、学生之间的团结协助,互动学习使学生成长的更快,走得更远,知识更牢固。

5、教师的适当点评与总结、反思,让学生获益良多。

随着时间的步伐,我们的跟岗学习也停止了它那急冲冲的脚步,而我心中的不舍也悠然升起,回首过去,五味人生,涌上心头。回想这次的学习经历,有艰辛,有付出,也有收获。谢谢邱老师,谢谢你们给我学习的机会,这是我一段难忘的学习之旅。

篇2:教师跟岗实践个人总结

一、名师魅力,尽显其中:

这次我跟岗学习的工作室主持人是中山三乡镇光后中心小学的刘杰校长,很荣幸能拜师刘校长,刘校长知识渊博,睿智有才,可是非常谦虚,亲切和蔼,幽默风趣,笑容可掬,不摆一点儿领导架子。在带我们参观校园的时候我发现,他尊重学校里的每一位同事和学生,如:他给我们介绍学校的维修工的时候,是亲切的拍着他的肩膀向我们说:“这是我的好兄弟阿成,大家以后有什么事也可以找他。”所以,在刘校长的带领下,这里拥有一支团结向上,亲和力强的教师队伍,从刘校长身上,我首先学到的是做人要谦虚。

刘杰名师工作室为我们这次跟岗学习安排了丰富的学习交流活动和考察活动。这次,也正好遇上学校的百年校庆,所以刘校长就更忙了,虽然忙,也会尽量抽时间指导我们的交流学习,有时确实忙不过来,也会安排学校其他领导或老师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照顾我们的生活,特别是黄伟斌老师,他是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也是工作室的成员之一,只要我们有外出活动,总少不了伟斌忙碌的身影,或者,我们要试教要拍录像课等等有什么问题,都会找伟斌,只要找到伟斌,他都很乐意帮我们解决问题。在刘校长的带领下,学校里的老师都很谦虚、有礼、热情的。

二、开阔眼界,共同进步:

在刘校长的精心安排下,在这次跟岗学习,我能有机会听到很多老师的课,也很荣幸的有机会走进不同名师精彩的课堂,特别听了两位刚刚获得全国特等奖老师(珠海二小的张金一老师和雍景园小学的宋晓玉老师)的课,还有水云轩小学吴锦开老师的校园视频制作《初恋是个大泡泡》作品,也是刚刚获得全国金犊奖,等等这些都让我大开眼界,并让在我思想上又有了一大改变。听名师的课,如沐春风,对我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等等都有很大的触动。除了听名师的课,我们组员之间也相互学习,互相促进。以前没什么机会听课评课的我,在这次跟岗学习中,也慢慢学会了评课,我们组里的研讨气氛浓厚,每次小组内听完课后,大家都会真诚的评课和磨课,使我在不断的听课、评课、磨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初涉课题,略懂一二:

从来没有搞过课题研究的我,在这次跟岗学习中,也要开始学着做小课题研究了,在这里,学校专门安排了熊昌河主任来指导我们做小课题研究,经过熊主任的指导,我的小课题研究内容初步形成了。最后在小课题开题报告会上,学校也请来了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的邬依林主任,中山市教研室陈明宏主任,周少鹤主任等来给我们指导并对课题提出了非常宝贵的修改意见。

四、学无止境,努力践行:

通过这次与其他学员的学习,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由于平常欠缺上公开课的锻炼,所以,在处理一些课堂细节上还不够完善和欠缺经验,以后在这些方面要多下功夫。

学无止境,努力践行。虽然跟岗结束了,但我们的学习是不能停止的。以前是自己上自己的课,没教研没研讨,很有闭门造车的感觉。走出去,才发现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理论方面的书也看得少,所以这方面的知识也比较缺乏,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好好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篇3:教师跟岗实践个人总结

我校是一所镇级乡村小学,教师平均年龄在39岁左右。

2005年,学校首次提出“小课题”概念,开始在全校中推行“小课题”研究,要求教师“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人人要有小课题”。由于刚起步,一切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主要是运用强制手段强势推行“小课题”研究,由学校教科室负责管理、审批,属于校级课题。三年中,共立项校级小课题104项,总体质量不高。

2008年,徐州市教科所面向全市教师推行“个人课题”。由于我校教师对于“小课题”研究有了一定的经验,再加上教师上报的个人课题方案是由市教科所负责审批、立项,结题后等同于在市级刊物发表的一篇论文,评职称可用,学校青年教师很多,所以教师的积极性很高。到目前为止,我校教师在市级个人课题立项36项。总体来说,教师个人课题的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相对来说,课题申报方案比较规范、可操作性较强。教师参与的市级第一批、第二批个人课题全部成功结题,结题率100%,其中第一批我们区获得市级一等奖的四项课题均在我校。

在教师参与个人课题的申报中,我们发现,三年中我校申报市级立项的个人课题在总体数量上呈上升趋势,但也有波折起伏的时候,这种现象引起了我们的认真反思和研究。

1.牵扯精力较多,而回报率较低

一方面,小学女教师比例很大,既要照顾家庭,又要搞好教学,导致精力不足;另一方面,初做课题的教师,缺乏研究深度,获得回报率较低等。

2.已有课题经历,刚性需求下降

多数教师一旦有了小课题研究经历,基本上就能满足职称评定的科研条件,需求度自然有所降低,如果他们再缺少主动发展意识,就会导致学校的课题立项数量的减少。

3.学校缺少引领,管理跟进不够

学校让教师参与课题研究通常都是站在管理者的需求与学校发展的需要的角度提出的,教师不能“我的地盘我做主”。于是,有的教师就把课题研究看成是学校的事情,一旦学校无考核任务指标要求,无价值目标引领,教师研究课题就没有了动力和推力。

从中我们获得了一些启示:如果我们转变管理者角色,降低坡度,让教师每天收获一点点,一步一个阶梯,指导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健全管理服务体系,将学校的教科研管理目标转变为教师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领头羊”效应,以此激发教师逐步实现自我管理与发展,那么教师“个人课题”管理工作的质量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经过反复实践与研究,我们提出了“群策群力、行为跟进、培训指导、内在驱动、团队协作、自我管理”的个人课题管理思路(即个人课题“6G”管理模式),以便让更多的教师愿意并主动参与到个人课题的研究中来。

二、个人课题“6G”管理模式的探索及实施

教师“个人课题”的组织与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思想引导,严密谋划,注重沟通合作,且要从以教师为主体的角度出发,变压力为推力,变被动为主动,变管理为服务。

(一)个人课题“6G”管理模式简介

个人课题“6G”管理模式,是通过“群策群力、行为跟进、培训指导、内在驱动、团队协作、自我管理”等一系列服务措施与手段的持续改进,来增强教师参与“个人课题”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致力于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目的的阶梯性管理模式,其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引导和服务。具体如图1所示。

(二)个人课题“6G”管理模式实施

教师个人课题“6G”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因校而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和现代教育媒体与手段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途径与方法,逐步实现教师的自我管理,达到个人课题“6G”管理质量中的更高目标。具体如图2所示。

1. 建立组织架构和服务体系

(1)区、镇课题管理。区级个人课题管理主要是中期对教师个人课题博客的督促、检查与评比,提供个人课题的实施反馈和宏观指导;镇级个人课题管理主要实行“星级”博客月反馈制度,对教师个人课题的实施起到了较好的督促作用。

(2)学校教科室管理。教科室是教师“个人课题”管理的主要责任者,应为教师“个人课题”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条件保障。包括教科室建设、科研员配备、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拟定与落实等。

配置电脑网络设施。出于管理的方便及防盗的需要,苏北农村学校的电脑一般集中在固定的场所———机房,教师使用时要在前后楼之间穿梭,感觉很不方便,也耽误时间。后来,学校召开了教师座谈会,认真倾听教师的心里想法,给每个办公室配备了电脑,接通了网络。这充分体现了“6G”管理模式中最基础的服务———群策群力,抛弃领导说了算,集思广益,给教师更大的空间,以行动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

增设兼职教育科研员。学校为了增强教科室的指导力度,选拔了两名科研能力强、有一定课题经验的教师担任兼职的教育科研员。

实行课题网络管理。学校制定了《教师个人课题管理办法》和《教师个人课题网络化管理细则》,细化了个人课题考核要求,通过网络定期对教师课题博客进行督导,为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人课题研究提供了指导性服务。

(3)学科组课题管理。我们根据课题所属学科类别实行学科组管理,由科研能力较强的中层干部或骨干教师担任组长,定期组织课题研讨活动,处理好有关协调工作。

(4)转变管理者的角色。通过变“管理者”为“服务者”,对教师参与个人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行深度引领。

通过上述措施,在学校中营造了良好的个人课题研究氛围,“个人课题”从心理上逐渐被教师所认可和接受。

2. 多种管理和沟通手段并举

世界质量管理大师戴明说:“管理的角色就是改进过程而不是一味地驱使人。”个人课题未能被教师真正接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管理系统和过程的低效,而不是教师本身。所以,有了基础设施和组织保障以后,接下来就是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与教师沟通、交流。

主要途径:

(1)组建个人课题博客群。一是加入区教科所课题管理博客群,便于区内交流;二是分类汇总课题博客链接,发送给教师,便于校内交流。

(2)组建个人课题QQ群。充分发挥网络群组信息交流快捷、方便的优势,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使教师能够随时接收到最新的课题信息和通知。

(3)完善邮箱短信联系组。通过建立课题通讯组,方便给教师发送文件资料;通过与教师进行短信沟通,不好直接说的话可通过委婉的温情短信传送,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教师的抵触情绪。

(4)开通个人课题社区论坛。通过学校网站社区论坛平台,教师可在“课题研究”专栏下提出问题、困惑或发表自己的想法、意见,互动交流,博采众家之长。

主要方法:

(1)培训与指导。实行导师制。学校与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合作,在我校建立了“基础教育研究基地”和“博士生工作室”,为教师牵线搭桥,给他们确定了个人课题研究导师,定期邀请科研专家来校指导交流,为教师发展指明方向。

举行“科研讲座”。不定期邀请市、区教科所或高校科研部门的专家来校给教师作报告,提升教师的课题研究理论水平。

开展“二级培训”。学校教科室每学期会定期开展教师个人课题的专题培训,如,选题指导、申报表填写、课题博客操作与管理、研究过程资料的撰写等。我们还要求教师外出参加科研课题培训所得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面向有关人员开设讲座或汇报,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分享他人的先进经验和成果。

(2)研讨与交流。召开课题专题会议。学校每月都会召开一次个人课题专题会议,以调度课题研究进程,研讨解决在课题研究中的问题,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

开展课题交流活动。主要有课题研讨课、个别交流、经验介绍等。

举行课题论文评比。学校每学期都会举行教师个人课题论文的专项评比,对优秀课题论文予以奖励,并纳入绩效考核。

(3)计划与汇报。制定个人课题学期计划表。通过制定课题学期计划表,使教师明确一学期要研究的任务目标,有利于有计划、针对性地开展研究。

推行个人课题学期汇报制度。个人课题学期汇报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对课题过程的持续关注和实践,有利于总结经验。

(4)成果与展示。汇编课题成果集。通过把优秀读书心得、获奖或发表的课题研究论文汇编成册,发给教师人手一本,让教师看到了自己的收获,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举行课题成果汇报会。多数教师感到课题研究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对于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加深了教师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培养了教师对问题的思考能力。

在个人课题成果汇报会上,我校教师总结的个人课题研究流程(如图3)。

通过以上多种管理手段和沟通方式的行为跟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行为的持续改进,使教师逐渐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这与个人课题“6G”管理模式中的“行为跟进”“培训指导”两个阶梯是相对应的。

3. 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超越

人生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明确的前进方向并伴随着目标的不断达成。教师专业成长也是如此。教师只有在感觉自己的价值目标将要实现的时候才容易感觉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否则就会失去动力与目标。让教师成为胜利者,让教师享受成功,让教师体现价值,这是个人课题“6G”管理模式中的最高要求。

(1)内在驱动———加速成长。价值驱动。教师通常具有成就自我的价值需求。让每一个教师感到,在学校中我是重要的,我是有价值的。应当是学校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所以,价值驱动是加速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每学期,学校都会召开个人课题先进表彰会,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将表彰通知下发到各个办公室,并在会上向教师赠送书卡,现场献上鲜花,让教师从内心里感到个人课题研究的价值。

情感驱动。人都需要被关怀,教师也需要人性关怀。当教师对课题研究有畏难情绪的时候,或遇到问题困惑的时候,或取得成绩的时候,我们都会给教师发送一条“温情短信”,让教师感到被关注和关怀的幸福,从中获得自信和愉悦。

任务驱动。徐州市教科所自2005年起向全市教师发起了“阅读经典,丰富人生”的读书行动宣言,我们开始组织教师在理解、内化的基础上,将宣言与行动进行有效链接,带领教师认真阅读了市教科所推荐的阅读书目,同时还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同读了《第五项修炼》《兔之眼》等蕴涵深刻教育意义的案例性书籍,达到内化吸收,然后教师自己走上讲台做读书心得讲座,以强化教师学习的每一个过程,自觉改善阅读效果。

(2)团队协作———共同成长。成立课题协作共同体。托马斯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将关注的重心从个人化的努力转向学习者的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教师通过参与合作性的实践来滋养自己的教学知识和实践智慧。”学校通过引导教师建立协作发展的共同愿景、实施相应的制度考核和激励机制、提供信息共享平台(如前面提到的课题博客群、课题社区论坛及课题研究流程图等)及建构和谐的协作文化氛围等,促使教师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他们在共同前进的道路上,在团队协作中,形成了彼此的默契合作关系,松懈时有人会提醒督促,迷惑时可找人交流问询,前进中获得及时的指引帮助。

举办教师发展研修班。学校成立的教师发展研修班,面向对象是在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论文写作、进取精神等方面比较突出的科研骨干教师。由一把手校长任班长,定期邀请省市知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名教师到班授课,给教师做教育教学论文写作、课题申报与过程管理、教育叙事写作等方面的指导,同时我们还与徐州市名校大马路小学、鼓楼小学、民主路小学积极开展科研“手拉手”活动,实施教师挂职锻炼,以促进教师团队发展。

(3)自我管理———修炼成长。强调教师的自我管理并不意味着降低学校组织管理的作用,相反,正是因为学校组织管理的良好大环境,才会促使教师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从而对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做好生涯规划。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稳定度较高,很多教师工作几年之后就能够看到二十、三十几年后自己的样子,自我发展动力减弱或停滞不前。因此,引导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尤为必要。

我们引导教师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长期的为三年,短期的为一年。主要内容包括现状分析(优势分析和劣势分析)、目标规划(年度目标和学期目标)及具体措施三个部分。教师通过做职业生涯规划,正确地认识自我,运用环境资源,发挥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最终将学校的管理目标转化为教师的发展目标。

提高管理效率。所有的教师都觉得自己很忙,但是大多数教师似乎每年都在忙差不多的事情,缺乏新意和挑战,也难以实现自我突破和发展。因此,我们引导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掌握科学的自我管理方法,合理安排计划目标,优化工作时间和空间,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能够依据课题研究不同的时段对课题进行重点关注和一般关注,始终不忘自己的研究任务和发展目标,充分利用在校的时间解决问题,不要让课题研究成为自己的负担,这既节约了时间,又能取得较好的研究效果。

实施精神激励。教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在精神层面上的反思和内省是进行自我管理的主要途径。在管理过程中,我们通过请个人课题做得好的教师介绍经验,帮他们推广研究成果,优先推荐参加上级组织的科研先进评选和读书优秀个人评选等方法和手段,引导教师做好课题自我管理,实行自我激励,建议教师要做一个每天都在进步的人,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在课题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把教师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上,不断变革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服务质量为根本,帮助教师正确认识个人课题研究的价值和目的意义,不断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逐步实现教师的自我管理。

三、个人课题“6G”管理模式的收获

个人课题“6G”管理模式的实施,最主要的是促进了管理方式的变革,提升了管理策略和管理质量。

(1)由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我们以前的课题管理是以外力驱动为主,现在的管理以自我管理为主,以引导服务为主,变压力为推力。

(2)由注重形式到追求效益。个人课题管理不是对事物的管理,而是着力于人的发展的管理,不是追求表面的形式,而是要提升内在的质量。追求质量和效益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3)由单兵作战到全员协作。以往多数时候是教师各做各的课题,互相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也缺乏跟踪指导和培训,现在我们是强调共同协作,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4)由粗放管理到精致要求。以前是教科室一条线在管理,以“管”为主,形式单一、粗犷;现在是多渠道管理,多手段并用,要求高了、细化了,以“理”为主。

(5)由单向管理到双向交流。以前是从上到下的单向管理,现在是由下到上,再由上到下,双向交流,注重了管理的民主与平等,通过对研究过程的诊断和改进,逐步实现了有效沟通。

(6)由刚性管理到柔性服务。以前是领导说了算,领导怎么安排,教师就怎么做,缺少对教师意见的倾听,缺少对教师课题研究的情感关怀,教师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较薄弱;现在强调服务至上,注重感情投入,理解教师的研究难处,及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保障服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多获得乐趣,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篇4:跟岗实践个人总结

在幸运中感动

第一次跨进xx市小学,就被学校那浓厚的文化氛围所吸引。校园虽不大,却精致典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错落有致的树木、精致的橱窗、整洁的校园、别出心裁的标语、独特的走廊文化,无不散发出浓浓的人文气息。

我们的到来得到了xx市小学领导的充分重视,还对我们两个学科的学员举行了一个简单的欢迎仪式。卓校长亲自参加了会议,给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特色,让我们感受xx市小学的先进的办学理念。接著名师办洪老师为我们作了具体安排。来到桥儿头校区,见到了我们小组的导师柯庆疆,一位亲切热情的年轻女老师,我们折服于她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能够和她共同成长在这片数学钻研的热土上,是我们的荣幸,能够在她的指导帮助下钻研数学教学研究,是我们获得提高的有效推力。

我们是幸运的,能够来到温州的名校学习;

我们是幸运的,能够得到温州名校领导的重视;

我们是幸运的,能够领略名校教师的风采!

在幸运中感动,感动他们的热情,感动他们的重视。

在学习中收获

在xx市小学,我们学习“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习“课堂文化”,学习“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工作态度。学习教师们“深厚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观察和了解的敏锐性。

在实践期间,我们聆听了四位导师的课,我们的导师是四位非常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教学风格虽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文本钻研深透,教学目标制定准确,教学方法运用多样。

还参加了xx市小学的教研活动,在实践的三个星期里我们听了共20多堂课,包括导师的示范课,教研活动课,以及我们组员的诊断课和提高课。他们的很多课虽然都很朴实,既没有华丽的包装,也没有什么标新立异,但自始至终渗透着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我们在感叹他们教学艺术精湛的同时,还深深被他们的敬业精神、求实精神所折服。

从她们身上,得到启示,得到理念,改变自己的观念。

在课堂中提高

听课学习是为了提高,只有真正将习得带入自己的课堂,才能真正地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实践期间,我们组在导师的带领了,经历了磨课的课程,上诊断课与提高课。

进入xx市小学的第一周,导师就为我们开设的指导课,柯老师的《认识钟表》生动活泼,她的语言亲切,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展示了教师魅力。

第二周,我们小组每人准备诊断课,导师认真地听我们的课,听完后小组交流讨论,研究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想法,导师对我们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我们的诊断课进行指导与鼓励。带着这些意见和建议,我们每人重新修改设计,在第三周上提高课,每个人都有所进步,有所提高,非常感谢柯老师和xx市小学。

在xx市小学的最后一天,在洪老师的策划下,我们两大组的学员在龟湖校区开出了四堂展示课,非常幸运开出了一堂《轴对称图形》。这次活动也得到了卓校长的支持,亲临活动,认真听课,给我们听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对我的成长有着推动作用。

篇5:教师跟岗学习个人总结

一、我在三水附中的跟岗学习经历

在三水附中跟岗学习中,我有幸成了英语组组长,十多天来,在认识上,我能明确本次跟岗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知道省教育厅对我们山区教师的关怀与期待,这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在行动上,我制定了学习计划,服从安排,珍惜学习时间,虚心学习,积极参加研讨;在组长岗位上,我主动组织、召集组员参加各项跟岗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团队精神;生活上尽可能对组员关心照顾,无论是在校内的吃、住、行,还是到校外周边地区进行区域文化考察,尽量让组员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我还注重未来的友谊,我申请了一个QQ群,让三水附中跟岗学员都加入了该群,以便在未来沟通无阻碍,学员们彼此的教育资源共享更有保障。十多天来,我听评课十多节,上实践课两节,汇报课一节,班会课一节,参加集体备课两节,参加科组研讨两次,多次与学生交流,指导学生学习,多次跟学校领导学习管理上的经验,受到学校师生的好评,基本完成了本次跟岗任务。

二、我在三水附中跟岗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来到三水附中,给我第一感觉是干净,整洁,学习氛围浓厚,学生个个都彬彬有礼。这是他们学校狠抓德育教育的结果。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三水附中老师的敬业精神。他们名教师很多,但是每个老师每天从上学到放学,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去。

在三水附中接触到的几个英语教师中,和我们接触最多的是我们的导师邓燕开老师,她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此行最大的收获。

(一)高效的管理模式严谨的课堂结构

邓燕开老师上课体现了深厚的教学功底,她上课的特色是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在课堂上,她用高效的管理模式,严谨的课堂结构,体现了清晰的教学思路,严谨的课堂结构和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同时,也体现了她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的深厚功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她充分打开了孩子们学习英语的闸门。

(二)课堂上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了学生

邓老师的课堂气氛活跃,语言干练,教态亲切,充分尊重了学生。邓老师无论在上阅读课还是在上复习课,都高效规范,有条不紊,学生积极参与,整个过程既轻松又严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充分尊重了孩子们,使他们得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细微之处体现高超的教育技能

除了以上的优点外,邓老师还注重了教师的典范作用。她用自身的言行引导着学生,她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做笔记,她用干练的语言、优美的动作和满怀的激情把枯燥的复习课变得生动活泼了。

邓老师不辞辛劳地为我们跟岗学员服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我们刚到三水附中,邓老师早早就在校园等我们了,她亲切地接待了我们,招呼我们到了六楼办公室坐下后,跟我们简单地介绍了此行的安排后就去上课了,过了一会儿,她拿了一张安排日程上来,一边对我们说话一边喘着气,然后又说要去参加一个活动,又走了。看着她忙碌的身影,我真替她担忧。这么忙的工作,还要给我们作指导,太辛苦她了。整个跟岗过程,她都是如此辛劳地为我们服务。

还要一提的是三水附中的特色课外活动。每天下午学校只上两节文化课,第三节课都是用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校办学的目标就是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三水附中校园内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从学生参加各类比赛获得的名次看,他们的第二课堂开展得确实很成功。

三水附中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的根本在科研,科研的关键在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其理念在于以人为出发点,以发展人为落脚点。人人发展,发展人人。就是既要使管理者得到发展,更要为被管理者的发展营造氛围、创造条件。在三水附中,以人为本的管理效果让团队合作意识尤其突出,正因为这样,才得以使三水附中有这么丰硕的成果。

篇6:教师跟岗实践总结

一、润泽心灵的校园文化

虽然外国语学校的才成立两年,但一座座教学楼,在翠绿欲滴的树和娇羞欲语的花儿的装饰下,更显得生机勃勃。在这如诗如画的环境中学习、工作,是一件多么享受的事情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温馨提示:“不求成绩最优,但求品德最美”“试一试我能行,拼一拼我能赢”没有现场说教,只有渲染熏陶。这些朴实的句子、惬意的环境时时刻刻在提醒你、鼓励你、引领你。在外国语的校园里我看到教师和学生身上散发出的与众不同的精神面貌,是渗透在骨子里的一种品质。这是通过校长不断引领,老师们不断领会,通过外在熏陶,内在培养,最终表现在全体教职员工身上的气质,最后形成学校独有的一种精神气息。

二、灵活机智的专业能力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更加有效地指导我平时的日常教学工作。在跟岗学习过程中,我把自身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平时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指导老师们交流,她们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我的教学,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重新发现自己。在指导老师李送梅老师的安排下,我听了多位老师的课,不仅有数学课、还有集体备课等,各有特色,专业理论水平很高。不仅听了讲课,还听了评课。评课这个环节很能检验一位老师专业水平、理论水平。我平时只注重课堂教学这个环节,平时很少点评其他人的课,所以在真正评课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专业水平、理论水平是那么的有限。别人评课,能发现其他老师的亮点、不足在哪?而我却很少能到位的去点评,所以,每次评课我都会很认真地听、记,学习其他老师的长处。我先后听了近30节课,也听了几节说课和评课,最重要的是能听专家老师的点评,使我的专业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不断地感受到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

三、匠心独运的教学手段

小组合作学习是外国语学校教学的一大亮点,通过小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做学习的主人,让教学为每一位学生服务,也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课堂是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主阵地,教师更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素养。 跟岗学习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作为教师,一定要具有扎实的技术技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在教学中获得成功!

今后,我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的丰富教学经验,不断地学习新知,不满足于墨守成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相信成功是属于我们的!总之,这次跟岗学习我每天都学有所得,真的是满载而归了。

篇7:教师跟岗实践个人总结

1有关教学内容(学习内容)=教材概念的质疑

“狭义的教材是指根据一定学科的任务,选编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体系。一般以教科书、课本的形式出现。广义的教材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主要包括文字教学材料、视听教材和计算机教材”[1],就是这种说法的典型代表。并且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素材→教材→教具)→学生”的关系表现出来。

由上述观点,可以对教材做出以下解释,其一是行政部门对学校体育学科所使用材料的规定;其二是教师使用的材料规定;其三则是教学场景下的教师、教学内容和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一个关系要素,教材起着连接教师和学生的媒介作用,换句话说,教材有三个含义,就是教材是材料、教材是教科书、教材是教学场景下的媒介。但是随着教材研究的展开,有学者就学科层面的教材观展开了批判[2],甚至认为这种教材观是一种过时的理论[3]。确实,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不管多么好的教科书,如果教师不选用它,是绝对不会作为教学内容和教材出现在课堂上的。这就如同吃自助餐一样, 厨师可以做出几百上千种美味的菜肴和食品,对于去享用的人来说,却不可能品尝所有的美味,只能量力而行,各取所需。从另一个角度讲的话,虽然食者选择的量可以有限,但是选择的方式和对食品价值的认同却因人而异。这样的话,教科书或者材料实际上只是起到了一种材料支撑作用,对于其是否能够被教师选用,则没有确定结果。

而把教材看成是教学过程中,连接教师和学生媒体的要素认识,也只是在宏观角度上对于课程构成的一种分析和解释,只是提到了教学内容和教材的作用而已。虽然,这种认识可以让人们清晰的看到课程构成特点,重视教材的作用,但对于教材是什么却没有明确的解释和说明,直接导致了运动技术就是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混乱。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新教材观的创立提供了可能,特别是目标引领内容教学理念的提出,更为教师加大教学内容和教材自主选择与利用提供了空间。具体表现为行政部门对体育学科使用教材的硬性规定取消了,出现了由地方和学校按照实际情况来编写符合教学目标与内容要求的课本教材的可能,强化了课本教材的地方性特点。虽然,这种变化并没有引起教材概念的根本变化,但是教材与教学内容直接关联并服务于教学内容的观点, 打开了对教材真意进行探讨的直接通道。不能不说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固有理论的变革,同时,也重新提起了教材到底是什么?教材要为谁服务这样一个话题。

另外,从教材加工的角度来说,内容决定教材加工这个问题也引起了部分学者们的注意,比如,在普通高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系列教材《体育教学论》中,毛振明教授就提出了运动素材→ 教材→学习内容这样的观点,进而提到运动素材到教材的转变,是由“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进行“选材、分类、加工、编排”而成,而教材到学习内容的转变是由“体育教研组及体育教师” 经过“学习领会、调查、再加工、教学修正”后形成的[4]。虽然这种观点没有脱离开行政部门的约束和规定下的计划教材的模式,也没有脱离教科书就是教材的说法,但是,从理论上来说,他的这种观点强调了教科书加工成学习内容的过程,同时也强调了这种加工过程中教师的主动参与作用,这是教材理论的一个进步。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关学习内容或者教学内容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体育教材化”这样的提法本身就为进一步明确教材概念提供了一种思路。

体育教材化的观点,打破了教材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载体、媒介或是材料等说法的弱点,突出了教师个人主观认识的特点,使得空洞的教科书式教材规定成为一种可操作性的教材规定。 但是,同作者的“体育教学内容,也经常被看成为体育教材,两者在本质上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只是‘体育教材’所含有的意义更多一些,它既有教学内容的意思,还有教科书、教具的意思等”[5]的认识,让我们可以得到“体育教材≥教学内容”的关系式。如果使用 “体育教材=教学内容”这个关系式的话,那么素材→教材→学习内容的构造图就失去了意义。就是说,教材、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是同义概念,并且教材的含义大于教学内容,这实质上证明他的教材观还是教科水平的认识。但体育教材化也就是教材加工概念的提出,使得教师介入教材研究成为可能,也为教材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提。

而突破这种教科书式教材观的是“体育(运动)教材”概念的提出,这种基于经验性事实基础上的运动教材的具体内容是“教师对课程内容予以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状况所设置的运动场面”[6], 并且这种运动场面是由“技术动作”“运动条件”“运动课题”构成的。这样定义教材后,教师所要教的内容、学生要学的内容及其达成目标和在什么样条件下进行教学这些问题,在运动场面的三要素下得到了有机的统一,使得教材有了具体的样式,也就是用什么教的问题得以解决。也就是说,教材概念只有在学校这种特定的时间、设施、教学用品和教科书等时、空间及物质条件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教师和学生是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为背景的条件下所进行的有关知识、品德、身心发展的交流场所才得以成立的。这样的话, 教师在构思和设计教学时,如果不考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联性, 不把这种关系通过具体的内容表现出来的话,教材概念是不成立的。这也是国内学者所说的“生成教材”[7]或者“真教材”的概念。由此来看,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场景下,教师用来向学生传达的经过教师加工的知识信息才是教材。但这样论述也留下一些有待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教师依据什么去加工“运动技术”、构思“运动课题”和形成“运动条件”。如果仅仅凭借教学目标来确定教材的话,显然根据并不充分,由此来看,教学内容的解释就成为不可绕过的课题。

虽然教学内容(或者学习内容)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 但是“运动教材”概念的成立,为进一步探讨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区别提供了可能性。贾齐教授的“经验的呈现(指导者方面)与被感知 (学习者方面)的同步性,才使得它成为现实意义上的教材”[8]的观点,为进一步探讨什么是教材、什么是教学内容提供了一个很典型的例证。他认为教材本身是一种经验的表现,由教师把经验“呈现” 出来,由学生去“感知”这种经验,使得教材的表现形式更为具体化。如果我们认为这种理论是正确的话,那么,教师对经验的把握在什么前提下,怎么样把握,把握到什么程度就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辨明之后,才可能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去处理好“技术动作”“运动条件”“运动课题”这些教材要素问题。比如对于“节奏”的理解,语文老师强调的可能是朗读时的音节高低、抑扬顿挫等;音乐老师强调的是旋律中的每一个音符;物理老师强调的是动作速率变化,体育老师强调的是完成某个动作的速度或力量的间歇时间等。在这里我们可以说节奏的教学应该是不同学科的共同的教学内容,但教师采取的手段和方法等却是截然不同的,尽管不同学科的教师具有各自学科的特点,具有自身的经验,但,绝不能说这种经验下的教学场面的构成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不同的教师来表述同样一个内容的时候会出现差异的,那么,节奏到底是经验基础上的内容还是教材问题的质疑就浮现出来。而这种经验的表现,不仅是在不同教科间成立,在同一教学科目中也成立的。 比如两个同样是跳高技术经验丰富的老师,他们可能有同样的感知,但却未必能够有同样的教学效果。相反,对于跳高感知不同的两个教师,却可能产生同样的教学效果。其原因在于经验是在多方面多因素下形成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表现出来,不仅仅是一种情境下的“呈现”。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我国对教材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有学科层面上的教科书(材料)的理解,也有教学情境层面上的运动场面理解,还有材料加工制作层面上的说明。不可否认的是不管哪一种说法都存在着教学内容和教材(教科层面也罢实践层面也罢)概念的混淆。本研究认为教科层面上的教材理解只为真正的教学情境下的教材形成提供了一种素材,而真正的教学场面下的教材,除了概念本身以外,还要有教材加工这样一个程序才可能实现。这样的话,不仅为教材概念和教学内容区分提供了一种可能,也为进一步研究教学内容和教材研究提供了可能。

2教师个人实践知识概念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分解

教师个人实践知识这个概念是1984年由加拿大学者康内德和柯兰迪宁研究团队在美国教育研究会出版的《教学研究手册》第三册中有关教师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的概念。他们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只注重“教师的个性特征(如,温和、严厉、准时)和教/学方法与过程(如,讲解、实验、课堂练习、操练)是对学生学习有重要意义的主要教学领域”的认识是远远不能解释教师知识和教学实践活动的, 而应该注重“教师知道什么以及他们怎样表达他们的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并提出了个人实践知识“存在于教师以往的经验中,存在于教师现时的身心中,存在于未来的计划和行动中。个人实践知识贯穿于教师的实践过程,也即,对任何一位教师来说,个人实践知识有助于教师重构过去与未来以至于把握现在”[9]这样的概念。

教师个人实践知识是通过图景、实践原则、个人哲学、隐喻、叙事单元、节律、循环等方式进行研究的,是对教师已有知识的一种评价。而其研究成果的运用却不是很多,但是“教师是自己课堂上课程建构和执行的主要部分。教师不是某种传递规定课程的管道, 而是持续建构课程的主动行动者;教师在自己的课程开发中拥有和表达自己的知识”[10],既强调和丰富了杜威的情境概念和经验概念,也对施瓦纳的课程要素概念做出了补充和发展,同时,更提出了教师本身就是课程的一部分的新论点。

教师个人实践知识概念的提出,为教学情境下的教材成立提供了理论支撑,也就是说“运动技术”“运动课题”“教学条件”这样的构成样式由教师过去的经验、现在的认识和对将要进行的教学实践的把握过程中实现的。它不同于单纯将教科书内容传授给学生的教材观,更注重教师教学实践前的经验既“实践知”的内容,同时也强调教学实践本身的“实践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科书材料进行取舍,考虑每一个学生、充分利用教学条件、对运动技术价值的再解释,甚至可以在课堂上临时构建教材等都是教师本身对教学内容明确后的教材构成的表现。正是因为这种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存在,才使得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加工与方法选择具有了多样性特点。

从教师既是课程构建的主动行动者又在课程开发中拥有和表达自己的知识的观点出发的话,我们就有理由承认教材是教学情境下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一个环节。那么,这种特性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图1是本文作者对Grossman[11]揭示的教师知识构成图的第三层次进一步解读后,在教师个人实践知识观点下,对教材的解释。就是说,虽然Grossman意识到第二层次的具体表现是第三层次的教学实践,并提出了教学情景问题,但他所说的情景知识还是未分化的课堂综合知识,包括了课堂教学的全部问题,对于微观层面上的内容及其教材并未说明。

如果说图1中的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教师知识是体系化知识的话,第一层次的教师知识就是学科门类(比如体育学)层面上的一般学科知识群以及运用这些知识时的一般性操作知识,是一种广泛而通用的逻辑构成关系层次的知识;而第二层次则是第一层次知识的具体内容的落实,即课程内容体系(比如田径课程的内容)、受益对象及其教学策略等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只是宏观层面上的把握,并不是教师自身能力全部能够掌控的知识体系,是行政部门规定的或是“给教师的必备知识”,这些知识基本上与学生没有关联,与教学条件没有关联,更与课题设定无关,也就是说, 在课程实施之前,它只给教师方向性的内容和可参考的材料。只有第三个层次的教学情景形成前,教师才可能依据自己的经验从多种相同或者相近的材料中选出一种,亦即从多种教科书中选出一种作为上课的教科书时,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材才在教师个人实践知识上得到显现。

从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视点来看,教师本身的职能在转化,教师不是知识的传声筒,而是课堂上课程建构和主要执行者,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的理解是课堂课程建构的重中之重。虽然本研究没有对教学内容给出明确定义,但对教学内容和教材有效地进行了剥离,认为教学内容与教材并不是同一概念。

3教材概念的含义及案例分析

对体育内容=教材的批判,明确了教学内容是教材上位概念的同时,也明确了教材是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构建时,将教学内容具体化的实践知的过程这样一个观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提示的教学目标引领内容的观点实际上反映了这样的思想,只是这种思想还未得到充分的认识而已。既有的选编素材为教科书,教科书本身就是教材等观点,除了对教材构成具有一定的信息支撑作用以外,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并未得到证明。“运动(体育)教材”概念的提出虽然开拓了教材理论研究的领域,特别是“运动场面”的设置问题,从静态的要素设定方面丰富了教材研究的内容。但是, 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学材料、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学生和教学条件是密切关联的,也与教师本身的方法和手段分不开的,更与是否完成教学内容和达成教学目的有关。特别是教材一定要在教学实践中体现,要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服务的规定,表明了教材具有媒体和手段特征的同时,也表明了其是教和学的对象这样的特征。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材可以定义为“是教师在构想和进行课程实践时,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表现,是学习者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手段,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对象”。

这样的教材定义具有几方面的积极作用,其一,从教师“实践知”和“实践力”的视点上,打破教材就是传授的知识的认识,强调教材是教师认知的一部分,具有个人主观性特点。其二,从教材研究的视点上,可以将其分为“素材研究”“学科内容研究”“教材构成研究”[12]等领域,避免素材、教科书、教材概念的混乱,其中心点是 “教材构成”。其三,从体育学科构成的特点上,可以将“教材价值” “教材说明”[13]等解释为选择教学内容的前提。其四,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更容易与教学方法关联起来,使得教学效果得到体现,并且由于其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这种规定也为评价教材是否有效提供了标准。

教材研究也与教学实践有着密切的关联,是教师的实践知与实践力结合的具体表现,教师的个人实践知在教材的形成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具体教学实践中的教材理解,不应仅仅局限于静态的“教学条件”“运动技术”“运动课题”的构想,更应该是明确教学内容前提下,把教材看作是教师个人“实践知”在教学构想中的表现,是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也是教学的手段和对象。这样的把握,才可能使得体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4结语

上一篇:是否FTP验证端口决定传输端口下一篇:理论政策宣传工作先进集体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