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化入门文艺复兴

2024-04-23

欧洲文化入门文艺复兴(通用6篇)

篇1:欧洲文化入门文艺复兴

中西文化精神论略

【摘 要】关于中西文化的具体差异,人们已经谈得不少,但从文化精神的层面上来进行比较则似不多见。按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的看法,所谓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质生活方面(物质文化或器物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制度文化)、精神生活方面(精神文化),而在种种文化现象后面则有“根本文化”,我理解这里所谓“根本文化”,指的就是“文化精神”。是否可以说,对一种文化形态,可分两个层面来看:一是文化模式,二是文化精神。文化模式难以照搬,但文化精神则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关键词】中西文化 精神 文化

【前言】近年来,随着世界科技和经济飞速发展,世界市场加速形成,同时也随着我国加入WTO,“全球化”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理论界争相讨论的热门话题。当然,通常所谓“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但也并不仅限于此,还包括“文化全球化”在内,也正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讨论。如果说对经济全球化我们是难以回避,积极争取加入,那么对于文化全球化问题则存在比较多的争论。争论的问题包括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现代化与民族化问题,文化霸权与文化主权问题,等等。其中往往涉及到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中西文化的异质性与同构性的关系问题。

对文化全球化抱忧虑、警惕态度的人们往往偏于强调中西文化的“异质性”,反对西方文化霸权,致力于维护民族文化主权;而对文化全球化抱积极乐观态度的人们则往往着眼于世界文化的“同构性”,期望借文化全球化浪潮来推动我们的文化走向现代化。按笔者的看法,中西文化显然是存在着异质性的,但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中西文化又是可以而且应该实现互补的。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对中西文化的异质性、互补性以及异质同构的可能性有比较冷静清醒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在全球化语境和现代化进程中推进我们的文化建设。

一、关于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

西方文化的本源是“天人二分”的哲学观念、分析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思维方式,由此生发并形成它的几种基本精神。一是科学精神。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具体表现为科学探索精神和批判否定的精神。所谓“天人二分”,就是把人与对象世界区分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致力于征服和支配对象世界,以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而人们要征服和支配对象世界,当然首先就要认识对象世界,掌握它的客观规律,这样就发展出它的科学精神和分析思维方式。

首先在开拓性的认知探索方面,西方文化从源头上开始,就表现出一种不懈地追求真知和真理、勇于开拓和探索的科学精神。比如古希腊哲学就主要是一种偏重于求“真”的哲学,即本体论哲学。所谓本体论,就是研究存在的学说,对于一个事物的存在,首先要追问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以及它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存在是由什么因素构成的,它的原因与结果,联系与发展,等等;然后再根据巳知去推断未知,这样就有了概念、判断、推理,即有了“三段论”的一套规则。由哲学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思维方式,彼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系统。由这种哲学观念及思维方式导引和影响,进入各种知识领域和学科门类的研究探索,便带来了各门科学技术的不断建立和发展,并不断拓展其未知领域和发展空间。

其次,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还体现在批判性、否定性的超越拓展方面。许多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学说往往都是在批判否定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加以探索而发展起来的。在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勇敢地否定和超越其师苏格拉底的学说,开创

了理念论或超验论的哲学传统;而他的思想学说则又被自己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所否定超越,由此开创了西方哲学文化批判否定性探索发展的传统。此后在各种认知领域和各门学科中,这种大胆怀疑和批判否定前人思想学说、实现否定性超越发展的科学范例层出不穷。正由于此,就使得各门学科的知识谱系始终处于解构与建构、裂变与整合的互动关系之中,使各种既成的科学理论不断得到补充、拓展和深化,这样就带来了西方哲学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

当然,如前所说,西方的科学精神及其文化科技,是在“天人二分”和征服对象世界的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过,如果以对象为敌的征服意识过于膨胀,超出了它的合理界域,试图用自身所掌握和创造的文化科技无限度地征服和支配对象,也会带来负面作用乃至灾难。对自然界如此,对人类社会更是如此。二是民主精神。这是与西方人的人性与人权观相关联的。钱穆先生曾比较区分过东西方的人之“性”,认为中国人偏于“和合性”,而西方人则偏于“分别性”,这不无道理。由于西方人注重“分别性”,即人的差异性,因此就强调尊重个性,尊重人的自由平等权利,重视人权,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西方文化的民主精神。早在古希腊时代,希腊社会及其文化就形成了独特的民主传统。顾准先生认为,正是由于希腊社会这种民主的、自由的、宽松的氛围,使得每个人都能充分地自由竞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从而创造出灿烂的希腊文明,其中关于哲学、科学、文学的文明成果,至今我们还在深受其惠。[1]可以说古希腊的民主传统,为后来西方文化民主精神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穿越了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之后,文艺复兴时代西方文化的民主精神,具体体现为一种人文主义精神,比如否定神性对人性的束缚和压抑,肯定人对世俗幸福的自由追求,肯定人生的意义价值,等等。到18世纪启蒙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天赋人权”的口号,高举起“自由”、“民主”、“平等”的旗帜,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积极争取人的自由解放。此后兴起的浪漫主义运动,也是以追求思想解放、情感解放和个性解放为标志的。作为一种体现民主精神的文化形态,在当时显然是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造势的,然而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目标,应当说还是在于追求人的自由发展。有人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本身就是从人的解放和自由竞争开始的,没有个人的解放,就不可能有自由竞争,也就不大可能有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事实也正是如此。当然,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反封建的意义上解放人的同时,又带来了人在现实关系中的异化。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文化思潮应运而生,其基本精神就是激烈地反传统反异化,反对科学、理性、宗教乃至一切传统文化对人性的束缚和压抑,追求人的感性生命的彻底解放,追求彻底的自由主义。这可以说是西方文化民主精神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在我们看来,西方文化的民主精神及其人文主义传统,无疑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这种民主精神及其人文主义传统构成了西方社会民主体制的基础,标志着西方社会文明发展的方向,也可以说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标志。但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民主精神及其人文主义传统中,也逐渐培植了另一种东西,这就是自我中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也就是把个人的价值、权力和自由追求强调到极端。这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和价值观显然也是存在负面作用的。三是法制精神。这种法制精神是建立在西方的人权与社会契约论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西方文化中的契约观念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即开始形成。古罗马的伊壁鸠鲁派倡导:个人在追求快乐时不应妨碍他人,不做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的事情;而国家的目的就是保障公民过幸福生活,这样彼此达成一种契约,既保障个人的自

由权力,同时又维护其他人的权力和社会的公共秩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是一种原始朴素的“社会契约论”。在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时代,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一方面提出“天赋人权”思想,大力张扬人的民主、自由、平等权力;而另一方面,则又提出“社会契约论”学说,论证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关系,认为社会权力正是人们从自己的天赋权力中出让一部分所赋予的,社会权力的功能在于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制规范管理社会,从而使个人的自由权力得到社会的合法保障,当然同时也把个人的自由限定在社会的法制规范之内。这一思想学说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民主与法制的理论基础。从另一个角度看,建立法制秩序实际上也是资本主义发展本身的要求。

资本主义发展的活力来源于自由竞争,并始终以自由竞争为最大特点,以追求最大利益为理想目标,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总是充满活力。然而自由竞争难免带来混乱无序,那么为避免无序竞争,就需要加以约束和规范,因此法制规范的建立和健全,就成为人们的共同利益和普遍愿望。于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从经济生活到政治生活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西方社会都普遍注重建立健全法制秩序,因此法制精神成为西方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法制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意义上来说,西方文化传统中注重法制、规范、秩序的精神也同样是现代文明进步的标志。但就具体的法制内容而言,与西方社会的民主、人权一样,并与之相联系,西方社会的法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恐怕主要是公正性和公平性的问题。在表面上的“公平”承诺之下,实际上可能还是偏于维护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还有就是在国际事务中,西方国家常常置各种国际法于不顾,动辄对别的主权国家实行威胁制裁,让人看到的只是强权征服姿态,而看不到他们所宣扬的民主与法制精神,这另一面当然也是无法忽略的。四是宗教精神。以往人们对此关注不多,但我认为这也是西方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组成部分是宗教文化,其中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历史上它曾占据过重要的社会地位(如中世纪),后来西方的科学与民主精神不断发展,但西方人仍然没有抛弃宗教,据有关资料显示现今西方仍有35%的人信仰基督教,并仍呈蔓延之势。可以说,在西方文化中,宗教文化不只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同时它的精神也渗透到了整个西方文化之中。过去我们说宗教是麻醉和毒害人民的鸦片,这在人民革命时代确实如此。但是从整个西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来看,宗教为何盛行不衰?它有什么作用?确实值得研究。

西方宗教的产生和流行,我想还是与西方的整个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有关。如前所说,西方人的基本哲学观念是天人二分、天人对立,一方面是把自己与对象世界(首先是自然界)区分开来,致力于征服世界,并且人与人之间也是不断竞争;另一方面则是把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区分开来:人所生存的此岸世界问题多多(包括人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自身的问题),因此就把此岸世界解决不了的问题,转移到彼岸世界去解决,到上帝那里去解决;把人间所没有、也不可能有的东西,如绝对合理的价值尺度,完全美满的自由幸福等等,都放到彼岸的天国去,作为人类的一种永恒的信仰。这样,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是把彼岸世界作为一种超然的理想境界来追求;另一方面也是在彼岸世界确立一种绝对的价值尺度,用以观照和评判此岸世界的一切行为,在天国与上帝面前求得价值标准的一致性(而在人世间是不可能确立这种绝对的、统一的、永恒的价值尺度的)。这样,宗教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上,同时也是在西方社会的整个文化价值体系中,就至少起到了这样一些作用:一是精神的寄托与安慰。人在来自自然与社会的生存压力下,在异化的生存条件下,以此进行自我调节,缓解心理压力,求得

心理平衡。二是宗教的原罪与忏悔的观念,对上帝的敬畏,使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觉的自我约束规范,这与法制制约恰好形成互补,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平衡。三是如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认为的,新教伦理一方面适度肯定人的世俗生活享受和谋利行为,以及追求财富的权力,使人具有创造财富的动力;另一方面则又倡导敬业、勤勉、节俭精神,提倡理性的禁欲主义,反对放纵享乐的恶行,则有利于积累资本发展生产,因此宗教(新教)在资本主义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2] 直到现在,一些西方思想家仍然认为,要解决西方社会的现实问题,仍然需要从宗教精神中寻找出路。如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在批判分析了当今西方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和文化矛盾之后,所预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则还在于提倡新宗教,至于这种新宗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他似乎也语焉不详。[3] 从总体上看,西方文化在天人二分的哲学观念和分析思维的基础上,历来是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并行发展(当然其中也包含着失衡与寻求平衡的矛盾运动),从而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精神及其传统。

二、关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传统可以分两个阶段讲:一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二是中国现代文化传统。二者显然有很大的不同。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当然先要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讲起。中国古代文化可谓驳杂精深,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各种思想观念都有。多元文化格局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佛三家。一般认为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是儒、道两家(佛教的中国化,属于外来文化本土化的一例)。但二者谁更重要,则又有不同看法。通常认为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是因为它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属于官方文化,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影响当然巨大。但也有人(如鲁迅等)认为,从民间生活和民间文化形态方面来看,还是道家文化具有更大的影响,这似乎也不无道理。

【结束语】 具有特定的环境条件制约的文化模式也许是难以照搬的,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则是可以借鉴和吸纳的。比如西方的民主体制模式可能难以完全照搬过来,但民主精神显然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如果连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民主精神也不愿承认和不肯接受,那就很难谈得上推进当今的民主建设,其他方面当然也是同样的道理。正因此,在当今的比较文化研究中,不是仅仅局限于各种文化模式的比较,而是适当超越文化模式的层面,加强文化精神的研究,乃至深入探讨不同文化间的异质同构性,以及不同文化实现互补融合的可能性,这对于当代文化建设也许是更为必要的。【参考书目】

[1]《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8] 转引自金冲及《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华文化走向》,《人民日报》2001年1月4日。

篇2:欧洲文化入门文艺复兴

Reformation and Counter-Reformation P138-139

The Reformation was a 16th century religious movement as well as a socio-political movement.It begin with Martin Luther‘s 95 thesis in 1517.This movement aimed at opposing the absolute authority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and replacing it with the absolute authority of the Bible,The demands of the reformists:

---direct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God

---simplifying rituals

---abolishing heavy taxes levied on their countrymen

---abolishing the indulgences

1)Pre-Luther Religious Reformers

John Wycliffe(about 1330¡ª1384)p-139

Chief forerunner of Reformation.English theologian and religious reformer.He believed that Christ is man¡®s only overlord and that salvation depends upon predestination and grace rather than on membership of a visible church.He took up the translation of the Bible into English for the first time.Jan Hus(1372-1415)

A Bohemian Czech religious leader, theologian.Attacked the abuses of the Church/ was imprisoned and exiled/ was burnt at stake / the Hus War

2)Martin Luther(1483-1546)and His Doctrines

Martin Luther was the German leader of 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His doctrine marked the first break in the unity of the Catholic Church.Beginning of the Reformation p-140

Translation of the Bible

Gospel of love and Ideas of Equality

In the history of Germany, Martin Luther was more than a religious leader, he was a fighter for democracy and nationalism, a humanist who helped to build a competent educational system and a writer whose forceful language helped fix the standards of the modern German language

3)John Calvin(1509-1564)and Calvinism

Calvin was a French theologian.His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wa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theological works of all times.Presbyterian government

Calvinism stressed the absolute authority of the God’s will, holding that only those specially elected by God are saved.Calvinism was one of the main courses of the capitalist spirit

4)Reformation in England p-143

John Knox Scottish Presbyterianism

Henry VIII / matrimonial affairs / Catherine Aragon / Anne Boleyn

In 1534, the Act of Supremacy marked the formal break of the British with the papal

authorities.Thomas Cromwell---Vicar-General of the Church, King’s Chief Minister further broke from the Pope, closed the monasteries, took away their land and introduced church reforms.In England, the question of reform was not fundamentally one of belief or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ble but one of rejection of the supremacy of the Pope.5)Counter-Reformation p-144

Council of Trent

The sessions of the Council reaffirmed that the Church had the sole right to interpret the Bible.The Council declared that the Latin Vulgate of Jerome to be the definitive translation of the text.It was also stressed that Catholicism was a religion of infallible authority.The Catholic Reformation, that is, counter-reformation afterwards was to a great extent occupied with the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laid down at the council of Trent.Ignatius and the Jesuits p-145

Ignatius was a Spaniard who devoted his life to defending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Ignatius and his followers called themselves the Jesuits, members of the Society of Jesus.Today the Society of Jesus is still active with a membership of 31000, having institutions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world.6)Protestantism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 p--146

Reformation movement broke the absolute authority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Protestantism came into being.Liberal ideas

Science

Calvinism

Navigation and discoveries of new lands

7)Conclusion P147

In education and cultural matters

In religion

In language

In spirit

D.Renaissance in Other Countries

The influence of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reached every corner of Europe.In France

In Spain

In the north: Flanders

In the Netherlands

In Germany

In England

In one word, Renaissance in Europe ¨produced giants in power of thought, passion and character, in universality and learning.”

1)Renaissance in Franc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 whole generation of humanists emerged in France.They began to study Greek culture and philosophy and this gave rise to writings of Ronsard, Rabelais and Montaigne.The Chateau of the Loire Valley was a great landmark in architecture

In music, the beginning of polyphony

In religion, Calvinism won great popularity

Huguenots—the Protestant group in France

Renaissance Writers in France

i.Francois Rabelais(about 1483---1553)

ii.Pleiade

iii.Michel Eyques de Montaigne(1533---1592)

2)Renaissance in Spain

By 1479, the union of Castile and Aragon.In 1492, Moors were driven out;Columbus discovered America and claimed America for Spain.The 16th century, the beginning of the Golden age of Spanish literature.Meanwhile, Polygolt Bible

Literature

Miguel de Cervantes(1547---1616)a novelist, a dramatist and a poet.Don Quixote was a parody satirizing a very popular type of literature at the time, the romance of chivalry.Its sources are romantic as well as realistic, truthful and imaginative.It is recognized as the father of the modern European novel, and has had great impact on world literature.Art

El Greco(1541---1614)a Spanish painter

Major Work: The Burial of Count Orgaz

3)Renaissance in the North

Renaissance in the Netherlands

Erasmus(about 1466?---1536)a great Dutch scholar and humanist.P-160Work: The Praise of Folly

Renaissance in Flanders

Pieter Bruegel(the Elder)(about 1525---1569)a Flemish painter of landscape and scenes of rural life.He was called peasant Bruegel

Major Works: The Land of Cockayne(1567)

The Return of the Hunters(1565)

Renaissance in Germany

Albrecht Durer(1471---1528)

He was the leader of the Renaissance in Germany.He was a master of woodcut.His engravings are unsurpassed and his Water colours of animals and plants are exceedingly sensitive.Major Works: The Four Horsemen of Apocalpse

Knight, Death and Devil,1513

Hans Holbein(the younger)(1497---1543)

He was the last great German master of the 16th century.His best known works

are his portraits.Major Works: Erasmus of Rottendam

Portrait of Henry VIII

4)Renaissance in Engl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War of Roses(1455-1485)

The Reign of Elizabeth I(1558--1603)was a period of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stability and economic prosperity.The Church of England was re-established, ending the long time religious strife;Commerce and industry forged ahead as a result of the enclosure movement at home and the opening of new sea routes in the world.England began to embark on the road to colonization and foreign control that was to take it onto its heyday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Thomas More(1477---1535)

A great humanist during the Renaissance.Lord Chancellor to Henry VIII.He resigned(!532)after refusing to agree to the king’s divorce from Catherine of Aragon.When he refused to conform to the Act of Supremacy, he was imprisoned, found guilty of treason and beheaded.Among his writings the best known is Utopia(1516)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

English playwright and poet whose body of works is considered the greatest in English literature.His plays, many of which were performed at the Globe Theatre in London, include

historical works, such as Richard II,comedies, including Much Ado about Nothing and As You Like It,and tragedies, such as Hamlet, Othello, and King Lear.He also composed 154 sonnets.The earliest collected edition of his plays, the First Folio, contained 36 plays and was published posthumously(1623).Taken as a whole, it could be said that Shakespeare’s early works showed optimism and his belief that love and benevolence will triumph over everything and concern for a peaceful and unified England whereas his later works, with deep insight, brought to ligh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humanists and the dark and brutal feudal and capitalist reality.E.Science and Technology during the Renaissance

The Renaissance, among other things, was a revolt against the medieval concepts and an age of creation and discoveries.1)Geographical Discoveries

a.Christopher Columbus(1451-1506)

Italian explorer in the service of Spain who determined that the earth was round and attempted to reach Asia by sailing west from Europe, thereby discovering America(1492).He made three subsequent voyages to the Caribbean in his quest for a sea route to China

b.Bartholomeu Dias(1466?---1500)

A Portuguese navigator who discovered the Cape of Good Hope in 1487.c.Vasco da Gama(about 1460---1524)

A Portuguese explorer and colonial administrator.The first European to sail to India(1497-1498), he opened the rich lands of the East to Portuguese trade and colonization.d.Amerigo Vespucci(1457---1512)Italian navigator and explorer of the South American coast.America was named in his honor.2)Astronomy

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

A Polish astronomer who advanced the theory that the earth and other planets revolve around the sun, disrupting the Ptolemaic system of astronomy.He is known as father of modern astronomy.3)Anatomy

a.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

a great anatomist in Italy and during his life time Leonardo dissected more than 30 corpses.b.Andreas Vesalius(1514---1564)

A Flemish anatomist.The founder of modern medicine His work Fabrica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a new era in the study of anatomy.4)Printing

Aldus Manutius(1450---1515)The foremost printer in Italy.5)Political Science and Historiography

a.Dante(1265-1321)

Dante contributed a great deal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quality of the divine power and the secular power.Although a poet, Dante was a great innovator.He regards Emperor and Pope as independent, and both divinely appointed.b.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

An author and a statesman.He was called ¨DFather of political science¡¬ in the West.Works: Prince and Discourses

c.Giorgio Vosari(1511---1574)

Vosari was best known for his entertaining biographies of artists, Lives of the Artists(a study of cultural history).F.Summing-up

篇3:欧洲文化入门文艺复兴

第一、欧洲文艺复兴在中国的传播。明末清初, 随着以利玛窦为代表的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 欧洲的天文、地理、机械、美术等知识开始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但是, 直至清朝末年, 欧洲文艺复兴才作为一个文化整体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到了五四运动时期, 由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正好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状况相吻合, 所以, 文艺复兴运动在中国的传播到达了高潮。五四时期, 对欧洲文艺复兴文学有深入研究的知识分子有周作人、胡适、蒋方震等人。周作人在《欧洲文学史》 一书中, 全面评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的作家作品, 并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和中古文化进行了对比, 揭示了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魅力和伦理效能, 其人其书都在文艺复兴文学中具有较大的影响。此外, 蒋方震也针对欧洲各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特点而编写了 《欧洲文艺复兴史》, 初步概括了近代科学和近代思想与文艺复兴运动之间的联系。

第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 它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适切的精神滋养。美国学者格里德认为, 文艺复兴运动为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提供了能够加以利用的灵感。本文对他的观点表示认同。在文学方面, 文艺复兴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更加突出, 这不仅仅表现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文学家和史学家, 新文化运动最初是在文艺领域开展, 更表现在文艺复兴运动中的先进思想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 成为向封建主义宣战的重要武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被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所接受, 成为了中国五四时期文学艺术精神营养的主要来源。

2、欧洲文艺复兴的反封建反教会影响了新文化运动的文学, 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走上了反封建的道路。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反对封建专制, 反对教会统治, 这一时期的文学也以此为目标, 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丑恶, 向宗教神学的压迫和反人性观念举起反抗的大旗, 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批判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种敢于挑战权威、反抗传统的精神也影响了五四新文学。自此, 新文学能够运用全新的眼光来审视一切, 重新评定封建传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进而发现了中国封建统治的虚伪和血腥, 发现了传统文明对人性的禁锢、对权利的剥夺、对尊严的扼杀。而造成这一切的源头就是以孔教伦理为核心的封建文化。于是, 陈独秀、鲁迅、郭沫若等人开始猛烈抨击封建礼教, 力求推翻腐朽、僵化的传统文明, 呼吁个性解放个性自由, 这些都属于新文学的响亮主题。

篇4:欧洲文化入门文艺复兴

这三门课中考生感到最陌生的就是“欧洲文化入门”了。有些学生可能会问:“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只要学好口语、听力、阅读、写作和翻译不就可以了吗?这门课程能给我带来什么呢?”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与相应的文化紧密相连的,要想学好语言,就避不开对文化的了解,比如一个英语专业的考生如果不熟悉《圣经》的基本内容,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英语中数量繁多的成语和典故。

“欧洲文化入门”就是这样一门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的课程。和大多数以英语基础技能为考核目标的课程不同,这门课的考核目标是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政治制度、宗教状况和文学成就,属于背景知识类课程。这门课的知识量大,同时要求考生有一定的叙述能力、归纳能力和思维能力。此外,这门课程还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主要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的生平、事迹以及主要著作,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个人修养,积累写作素材。

这门课究竟该如何备考呢?笔者在自考领域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教授过绝大部分课程,有一些心得,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两个复习原则

“欧洲文化入门”这门课程的内容很多,参加英语自考的考生应适当把握复习原则,才能抓住课程的精髓。笔者总结了两条复习的原则,以供大家参考。

原则一:以考核大纲为中心,对考核目标进行系统的学习

举例来说,《欧洲文化入门》全书共分十个章节,每个章节的内容分为历史背景、宗教概况、哲学思想、文学创作思想和建筑特色,共计五大方面的内容。显然,没有教师的辅导,学生面对这样一本内容丰富、背景复杂的课本,肯定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例如课本的第二章《圣经和基督教兴起》共涉及《圣经旧约》、《圣经新约》、基督教兴起、《圣经》翻译和《圣经》的文学历史价值共计五个方面的内容。这么多的内容,考生怎样才能理清头绪呢?答案就是考核大纲。考核大纲中已经很明确地规定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内容,并把这些内容确定为考核目标。比如考核目标规定考生必须掌握《圣经旧约》和《圣经新约》的英语写法,考生就应该注意“旧约”和“新约”分别写成“Old Testament”和“New Testament”。再如考核目标中要求考生掌握“约”这个字的含义(What is the testament?),考生就应该注意课本中这样一句话:“约是人类和上帝之间的约定。”(The testament is a covenant between people and God.)另外,还必须注意“约定”这个词不写成“contract”,而是写成“covenant”。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考生想既加快阅读速度,又不遗漏考试重点,那么严格按照大纲中规定的考核目标进行学习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原则二: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这是由考试的特点决定的,也符合大多数英语自考学生的实际情况,毕竟考试是为了考查学习者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熟练程度,而不是为难考生,因而总是有章可循的。当然,仅仅了解复习原则还是不够的。长达五百页的课本仍然有不计其数的内容要背诵,这就要求考生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才能事半功倍,学习和考试的时候才能驾轻就熟。就“欧洲文化入门”这门课而言,有如下三种复习和归纳知识点的方法:

1.时间排列法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作为一门以了解西方国家文化背景为宗旨的课程,《欧洲文化入门》具有知识体系庞杂、内容繁多的特点。这种情况下,死记硬背课本内容是根本行不通的,但是如果把各个章节的相关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学习效率就会比较高,背诵效果也比较好。

以历史背景这个知识点为例,课本在全书十个章节中共涉及了以下内容:公元前五世纪初的希腊波斯战争(2 Persian Wars)、公元前五世纪末的希腊内战(Civil War between Spartans and Athens)、公元前三世纪的罗马法(Roman Laws)、公元前146年罗马征服希腊(Romans conquered Greece)、公元前27年的罗马改制(Rome changed from a republic to an empire)、公元395年的东西罗马帝国分裂(Separation of Rome Empire)、公元476年的西罗马帝国灭亡(the fail of West Rome Empire)、1054年基督教会分裂(Separation of Christian Church)、1096~1270年的十字军东征(Crnsades)、1517年的基督教会改革(Martin Luther's Reformation)等共计三十多个历史事件。这些知识点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如果孤立地复习,一定会背了前面的知识点,忘了后面的知识点,但是如果把它们用年代加事件的方法串接起来,不仅能使复习的思路清晰起来,还能提高背诵的效率。

2.对比法对于一些背景复杂的知识点,用对比法复习的效果比较显著。比如课程的考核目标中共有三个哲学家提出过“社会契约”理论,霍布斯和洛克的理论是在第五章中论述的,而卢梭的理论是在第六章中论述的。这三个人的理论依据不同、观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就能解决的。通过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把三个“社会契约”理论归纳为:霍布斯强调人民把权力交给君主获得和平;洛克强调人民把权力交给社团获得自由;卢梭强调人民把权力交给公议获得民主。(Hobbes emphasizes that people surrender their rights to a monarch in return for peace; Locke emphasizes that people surrender their rights to a community in return for liberty;Rousseau emphasizes that people surrender their rights to the general will in return for democracy),通过这样的学习——先归纳总结,然后再英汉对照地背诵课文内容,考生既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也加深了印象,可谓一举两得。

3.口诀法除了时间排列法和对比法以外,考生还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把知识点编成一些口诀或者顺口溜,用以提高学习效率。中文口诀编写得简单流畅、朗朗上口,背起英语内容自然驾轻就熟、过目不忘。比如课本中讲到希腊哲学家的时候,曾经涉及了七个主要的流派和代表人物,一个一个背效果肯定不好,但是如果编成“公元前五世纪三巨头互为师生,公元前四世纪四大派百家争鸣”,则理解记忆起来就快多了。这样一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名和他们彼此的关系也就能用最简洁、最清晰的方法体现出来了。

再比如,课本中涉及的科学家很多,考生如果记不住,可以归纳为“没有哥白尼就没有开普勒,没有开普勒就没有牛顿,没有牛顿就没有爱因斯坦”,这样哥白尼的日心说、开普勒的行星三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力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通过口诀的形式得到了总结,从而强化了记忆。

一个注意事项

考生准备考试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一点,那就是分析历年真题。考生应该浏览2000~2008年的考题,先确定已经考过的内容,进而确定没有考过的内容。这一点在准备问答题的时候尤其重要。例如:通过对真题的回顾,会发现2001年的问答题是“为什么文艺复兴是中世纪和现代的转折点”,2002年的问答题为“希腊城邦和罗马帝国的异同”,2003年的问答题为“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区别”,2004年的问答题为“文艺复兴的四大特色”,2005年的问答题为“什么是社会达尔文主义”,2006年的问答题为“希腊文化对西方文明的贡献”。但是课本中其他和问答题有关的还有:“希腊社会的特点”“《圣经》对英语的影响”“十字军东征的意义”“新教改革和资本主义的关系”“英国权力法案的内容和意义”“17世纪的两大特点”“工业革命的五个特点”等,这些内容都没有在2007年以前的问答题中出现过。如果考生对这些考核内容予以足够的注意,就不难发现2007年的问答题恰恰是“权力法案的内容和意义”,而2008年的考题正是“17世纪的两大特点”。这并不是鼓励考生猜题和押题,而是提醒考生:如果不能确定已经考过的内容,又怎么压缩考核范围,明确考试重点,确定没有考过的内容呢?总之,一定要在考试之前对已经考过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复习的时候才能分清主次,考试的时候才能有条不紊。

篇5:欧洲文化入门复习指导1

10月7号

1.Two of the elements in European culture are considered to be more enduring and they are the Greco-Roman and the Judeo-Christian element.(希腊罗马的/犹太教和基督教共有的)

2.In a more remote period of Greek history, probably around 1200 B.C, a war was fought between Greece and Troy(特洛伊).3.Greek culture reached a high point of development in the 5th century B.C.4.The high point of development in Greek culture was marked by the successful repulse of the Persian invasion early in the 5th century B.C, the establishment of democracy and the flourishing of science, philosophy, literature, art and historical writing in Athens.5.The 5th century B.C, closed with civil war between Athens and Sparta(斯巴达)in Greece.6.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4th century B.C.all Greece was brought under the rule of Alexander, King of Macedon(马其顿)。

7.The Greeks loved sports.Once every four years, they had a big festival on Olympus Mount.8.Ancient Greeks considered Homer(荷马)to be the author of their epics: the Iliad(伊利亚特)and the Odyssey(奥德赛).9.The Iliad deals with the alliance of the states of the southern mainland of Greece, led by Agamemnon in their war against the city of Troy.10.The Odyssey deals with the return of Odyssey after the Trojan War to his home island Ithaca(伊萨卡).11.In the 20th century, there are Homeric(荷马风格的)parallels in the Irishman James Joyce’s modernist masterpiece Ulysses.12.Of many lyric poets of the Greek time, two are still admired by readers today: Sappho(萨福)and Pindar(品达).13.The outstanding dramatists of ancient Greece were Aeschylus(埃斯库罗斯), Sophocles(索福克勒斯), Euripides(欧里庇得斯)and Aristophanes(阿里斯托芬)

篇6:欧洲文化入门文艺复兴

在当今世界,除了口传和文本之外,意义和观念还借助视觉来传播。若单就某种意义的可视性而言,视觉传播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的象征物件或象形符号。如果说视觉内容可以用来传递情感、观念、意识形态,那就要从绘画算起——也即视觉符号开始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在其领域中可以传播更多从表象上无法直接察觉的个性和时代特征。

之后有了摄影。尽管摄影发明之初,一直是绘画者孜孜以求、不倦努力——从达?芬奇时代的暗箱景物再现与透视到达盖尔摄影法的发明再到爱好摄影的绘画人最初的摄影尝试,都证明了这一点。但是,绘画与摄影走向了两个不同的目标——绘画追求抽象之美而摄影追求真实之美。也就是从那时起真实的视觉表现艺术在文化领域开始受到关注。

之后又有了电影。《世界电影史》的开篇是这样评价电影的诞生的:“印刷术的发明对书写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但并没有改变散文与诗歌的性质。新的乐器对音乐的影响比较复杂,但工艺方面的变化并没有产生关于音乐艺术的全新概念。透视法影响了绘画使画家有可能创造出三维空间的幻想,但仍就不能表现运动。然而电影的诞生,作为‘自然造物的补充,而不是替代’,最终是物质现实的空间形式得以复原。从而使人类又一次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感知世界的经验,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影象思维的方式。”也就是说,电影在发明之初就是为了行使记录、再现的职能,从卢米埃尔兄弟最初的电影作品我们就可以看出。之后随着诸多电影艺术家的不断创作追求,根据电影表现手段的不同,分出了多种电影流派。在这许多电影流派中,纪实主义电影始终保持着电影发明的初衷,忠实地记录、再现历史,为其影片中的视觉因素和非视觉因素寻求着最佳的结合效果,使二者共同构成了电影的承载力和传播力。

一、视觉文化的表现特征

伊雷特?罗戈夫在他的《视觉文化研究》一文中将视觉文化研究领域的特征表述为两个层面,概括如下:首先是研究考察视觉及由视觉所构成的符号、内容系统——统称“视觉世界”在“生产上的意义”,“确立并维持文化内部的美学价值、性别成规和权力关系时所占据的中心位置。”在这一层面中,某个视觉性的作品或是某个作品的视觉性因素成为研究的主题,从其中符号化的画面、影象中提取作品的主观倾向、个性特征和意识形态。第二个层面的特征即“当视觉竞技场被开辟为种种文化意义得以建构的竞技场时,我们也就随之把对于听觉的、空间的以及对于旁观心态的精神动力学的分析和阐释等整个范围与此竞技场紧密联系起来。”在这里,罗戈夫所描述的“视觉竞技场”(visual arena)或许译作“视觉活动场”更为合适。狭义的说,我认为,视觉符号所建构的影象文本或视觉化作品即为视觉因素的活动场,视觉因素在作品内起作用。每个视觉符号之间具有差别,有其相对独立的意义,但一个视觉符号集合其内在的指向性则更为深远。同时,作为作品的影象文本最终要放到整个文化领域来解释、考察才能更清晰无误的展现其内涵。广义上说,“视觉活动场”也可以指人类生活中的视觉经验。这才是狭义“视觉活动场”发生作用的源动力和有效支撑。

聚向地说,电影中的视觉文化,主要体现在影片的视觉表现特征上。它与主题特征、叙事特征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影片的风格样式、造型特点、表现手段、影象效果、人物塑造等等,每一方面都以视觉塑造为基础,并通过视觉的塑造和技术手段来实现。电影的这一特征也正是符合了它作为大众文化和视觉文化的传播媒介的功能——用影象传播信息。当然,正如罗戈夫所描述的第二个层面,电影影象之所以能够对受众起作用,包括受众可以感知的各个方面,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是由于受众本身生活在广义上的“视觉活动场”,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视觉经验对成为作品的视觉符号有无形的规定性。早期的电影理论家雨果?闵斯特堡指出:“在电影世界中,深度和运动对于我们来说,都不是确定的事实,而是一种事实和象征的混合物;它们存在,但不在事物本身。我们给予了它们这种印象。„„我们看到了遥远的和运动的物体,但它的深度和运动与其说是我们看到的,还不如说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我们通过心理功能创造出了这种深度和运动。”

二、艺术电影的视觉与非视觉

从印刷文化到影像文化,有一种共同性是贯穿始终的,这就是本雅明所说的“技术性观视”。“技术性观视”指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透过某种技术手段呈现出来的。比如,传统社会中人们直接用“眼睛”看风景,而今天我们更多地通过电影、电视、照片或明信片来欣赏风景,而这些“媒介”都是技术性的,因此这种行为被成为“技术性观视”。这一概念指出了影象文化的最重要的特征。“电影和电视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首先是新技术的发明,然后才导致新艺术的诞生。”艺术片可以说就是电影的技术表现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了技术的支撑,艺术方面的想法才能付诸实践。

希区柯克的影片《后窗》被特吕弗称为“关于电影的电影”,影片故事情节本身其实是希区柯克所擅长的商业侦探悬念片。但是这部作品为我们解释了作为电影的“看”的方式。影片的主人公杰夫是一个为杂志封面摄影的摄影师。他因为断了腿在家通过窗口看六个邻居。片中将“看”的方式分成了几个层次:首先,头一天晚上用眼看,所有的人家里没有事发生。所以片中看到的画面构图景别都是全景,之后他发现男人冒雨出现几次,记者为看清情况于是借助工具观察,进入到第二个层次。通过变焦镜头看对面的不再是全景,而是中景,接着男人在包刀,用望远镜也看不清,于是他把超长焦镜头装上,再看就是近景和特写,看到的是细节,包括刀和戒指。超长焦镜头出现后,同时出现三种观察方式,肉眼、望远镜和超长焦镜头三者交替出现,从工具出现,这个故事就由全景、中景和近景组成。这是最标准的电影语言:电影代表的是人们观察客观世界的不同方式,影片中所采用的不同景别不是电影本身的需要,而是根据观察的心理需求决定的。

有关艺术片的概念或涵义似乎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但艺术片=欧洲电影=不好看,这已经成为一个公式。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主题表现上,艺术片的作者希望以揭示表象背后的真实,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对待世界是否真诚,能否说真话,是判断一部影片艺术水平的最基本标准。”也有人说,艺术片作者把观众当做癌症患者,拼命透视他们的心灵深处,发掘那些见不得人的东西,在据实以告“你患了绝症,将不久于人世。”比如说,布莱松的影片,塔尔科夫斯基的影片,你不得不承认他们始终在给人类看病。这种“用电影做心灵朝圣”的艺术片,只能获得那些深入思考人生哲学者的心灵感应。这与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类型片的娱乐目的有所不同。

其次,在叙事方式上,艺术片推崇的是“反类型”的自我中心说,电影的主体与好莱坞为迎合观众意愿编排情节不同,是导演自身对世界的感受和认知。在他们心里,自己的感觉是第一位的,观众是第二位的。比如,伯格曼对电影梦幻叙事的探索,特吕弗的现实主义追求,很少有观众喜欢看,因为很少有观众能看懂。

第三,在摄影手法上,艺术片对表现形式不断地探索,打破了“蒙太奇”在影片中的千篇一律,开始了对景深镜头或说长镜头的尝试。

正因如此,艺术片在视觉表现和审美心理上都有独具个性的特征,每一部艺术的作者或说导演也都有其可以独当一面的个性。

三、《四百下》:特吕弗的现实世界

二战后,长期制度僵化的社会造成了青年一代的失落。当时整整一代青年人视政治为“滑稽的把戏”,而文艺作品开始注意这些年轻人,描写这些年轻人。这成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特殊现象:在美国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在英国被称作“愤怒的青年”,在法国则被称为是“世纪的痛苦”或“新浪潮”。因此在“新浪潮”的影片中,从主题到情节、从风格到表现手法都带着这种时代印痕。

《四百下》就是“新浪潮”中一部探索性的影片。弗朗索瓦?特吕弗首先是作为一个电影评论者跻身电影界,之后通过自学开始进行电影创作。1959年,他的第一部长片《四百下》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也是“新浪潮”运动的开端,并成为一个法国电影生产的方式的诞生。此后,他创作的23部作品使他成为法国最为著名和成功的电影导演,他的作品主题一直围绕着情感、女性、儿童和忠诚上。

《四百下》是特吕弗的一部自转体影片,他以自己早年的坎坷经历为契机,叙述了一个13岁的青少年安托万,由于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均得不到爱护和关怀,终于走上少年犯罪的道路,并被送往感化院。他喜爱大海,向往大海,可是当他从感化院出来后来到茫茫大海面前,他却终于感到了自身前途的茫然。

“新浪潮”电影强调突出个人风格,主张将电影变为个人化的艺术。作为“新浪潮”主将之一的特吕弗,更是明确提出了“作者电影”的理论。特吕弗在《电影手册》上撰文指出:“在我看来,明天的电影较之小说更具有个性,像忏悔,像日记,是属于个人的和自传性质。年轻的导演们将用第一人称表达自己,叙述他们的经历。”“作者电影”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电影是一种个人的艺术,导演即一部影片的作者,应当完全根据自己的构思来创作具有个人风格的影片,并在他的一系列影片中保持其风格的一贯性。由这一理论指导下的电影创作,从文艺审美上讲可以更好地与当时流行的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美学相联系,而无须过多地考虑迎合观众,为娱乐而制作电影。因此,以《四百下》为代表的“新浪潮”电影在视觉表现和非视觉补充上都更有特点。

第一,以写实主义的手法结构全片进行叙事。写实主义的叙事手法虽是从电影发明之初就有,但到了20世纪20年代只好才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出新的面貌。从“电影眼睛派”到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最后通过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研究从实践升华到理论的高度。安得烈?巴赞因为他在电影纪实美学方面的里程碑性的成就,被成为“新浪潮之父”。

巴赞在《摄影影象的本体论》中,提出了“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的美学原理。他说:“摄影机镜头摆脱了陈旧偏见,清除了我们的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惟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面貌,吸引我的注意,从而激起我的眷恋。”巴赞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原始的第一特征——纪实的特征。它和任何艺术相比都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巴赞的“电影是现实的渐进线”,被称作是“写实主义”的口号。

特吕弗在《四百下》中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手法,抛弃了传统电影的一元化结构形式,情节上不再是线性因果的叙事模式,而是顺着时间顺序,以小男孩安托万为叙事中心,把他的琐碎的日常生活事件串联起来。所以在《四百下》一片中,只有两个镜头是没有小男孩出现的。一个是开始的长达三分钟的空镜,交代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故事发生的背景等交代性镜头。另一个是在感化院,安托万的母亲与院长的谈话。除此之外的所有镜头都在跟随着安托万的脚步。

第二,摄影方法的的创新探索出新的表现手段。“新浪潮”遵循巴赞纪实美学,大量利用真实的自然光源,采用实景拍摄方式,运用抢拍、跟拍和景深镜头、长镜头等拍摄方法,将新闻片和记录片的多种手法移植到故事片的摄影中来,追求一种自然逼真的纪实风格,努力创造一种非常灵活的新闻报道形式的摄影风格。尤其在《四百下》中,导演对场面的调度作出了大胆的尝试。“场面调度”理论是有巴赞提出的。它追求不作人为解释的时空统一,消除导演在艺术表现中的自我表现,保留事物发生过程中的瞬间性和随意性。《四百下》中有这样一个长镜头,其内容叙述的是安托万与同学们排队去学校,每走一段路就有一两个学生偷偷溜掉。在走过几个街区之后,剩下的学生已寥寥无几。表现这样的过程,导演完全可以按照“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只选择几个场景的叠画。但导演则是记录了全过程。镜头首先选择固定机位正拍学生排队,学生开始走时,固定机位摇拍,与学生拉开一段距离后开始跟拍。之后,机位慢慢升高开始跟踪俯拍,直到固定在一个楼顶的高点,再跟随行进的队伍180度摇拍。在这一过程中,导演不再把关注的对象固定在某个具体的人物身上,而是以记录的形式,客观地表现当时儿童的心理状态。之后,机位慢慢从高点下降,与之前的上升形成呼应,回到地面后的拍摄也与开始相似。同时,开始的银幕右面出画与结束是的银幕右面入画也形成呼应。在这一接近6分钟的长镜头中,通过机位的运动,导演为观众展示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空间:由进及远的街巷景深的表现,由低到高的城市俯拍的表现;在时间上,由于镜头没有经过剪辑,因此导演为我们展示的一个真实的物理时间。这样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表现手法,同时拉近了导演与观众的关系,把好莱坞式的导演引导故事发展方向从而引导观众转变为导演让观众在真实的时空中寻找答案。

四、《呼喊与细语》:伯格曼的梦幻世界

五六十年代,几乎与“新浪潮”同时,在欧洲出现了一批现代派影片,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包括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奇遇》、《夜》、《蚀》,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八部半》等,以及瑞典导演伯格曼的《第七封印》、《呼喊与低语》、《野草莓》等。这批影片与“新浪潮”和“左岸派”的代表作品,包括戈达尔的《筋疲力尽》、《狂人皮埃罗》,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等影片一道在欧洲掀起了一股现代派电影的新潮。

英格玛?伯格曼,瑞典著名的电影大师和戏剧大师,是现代电影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伯格曼起到了比其他电影创作者更大的作用,他是公众进一步看到电影是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一种能和其他艺术比肩的伟大艺术。他假定一部电影能像小说那样同样用来描绘心理过程,从而开创了电影的新的表现形式,成为“灵魂电影”、“理性电影”的先驱。伯格曼的电影永远指向人类内在的最深邃的问题,也就是人类亘古以来最切身的问题——人类追寻的自我肯定。比如在他的《第七封印》中,他通过对上帝的质疑,对生与死、善与恶的探究和对孤独与痛苦的思索来展开他那充满困惑的哲学思辩。他的视觉表现力和主题审美也构成了西方的“伯格曼现象”。在他所创作的电影中,几乎每一部都与梦幻相关,都希望通过梦幻的形式表现。《野草莓》由四个梦组成,以噩梦开始,以美梦结束;《第七封印》是主人公与死神探讨生命涵义的噩梦;“沉默三部曲”和《假面》更像精神危机者的幻想;《呼喊与细语》代表了伯格曼最勇敢的尝试——以电影方式完成的一种梦幻状态;《芬妮与亚历山大》更是一出融悲剧与喜剧于一身,把梦幻、现实、戏剧交织在一起的杰出的梦幻剧。在伯格曼那里,电影本身就具有梦的特性,甚至可以把他所有的影片看成同一个梦的变奏。

伯格曼曾坦率地说,“我的电影从来就无意事实,它们是镜子,是现实的片断,几乎跟梦一样。”梦境可以为作者提供一个最广的尝试方向,毕竟梦中可以发生一切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梦不仅是他重要的剧作元素和表现手段,也是他整体银幕形态的体现和重要的风格所在。幻想与现实,现在与过去的相交、队列,时间与空间的跳跃、变换呈现出一种梦幻剧的复调形式。

《呼喊与低语》被伯格曼称作是一部“无法超越”的室内心理剧。这是一部关于脸和灵魂对应的影片,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伯格曼所希望的“在现实与梦幻之间的游走”,充满了梦幻的特点。

影片首先选择了一个窗外风景的大远景——巨树、原野、曲径和四个白衣长裙的女人。风在巨树之间鼓荡,弥漫的雾气渐渐消散,四个白衣女人看不清样貌,走来走去,状似嬉戏交谈。雾气使得色彩变得柔和,是温柔的黄绿基调。随着镜头拉回到安娜站在窗边的现实之中,这更加体现出开头的引子是一场梦,一种幻想。这正是伯格曼以此创造的特殊的情境。因为这样的画面不似真实生活的“正常的环境描写,他的用意也不是通过这样的场景交代环境或做铺垫,它们被赋予了完全相反的意义,构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的入口,或说门口。”

影片以艾格纳斯从疼痛中醒来的面部特写把我们引入了一个始终幽闭着四个女人的宁静别墅里。这也正是反映了先前的外景是一个梦境。别墅中的每一个房间都是红色的——红色的天花板、红色的地板、红色的墙。片中弥漫着红色。每一个段落都以“红闪”接女人的脸特写开始,又以渐渐被红色吞噬的女人的脸特写结束。

在视觉效果上说,伯格曼处理女人脸部的特写是一种检视,一种探索。他不是在追求一种角度上的关注,比如《出租汽车司机》中在开始时对主人公眼睛的特写,由远及近推上去,将眼睛的语言化特征定格在这24格的画面上,展现了主人公的茫然的内心感受。伯格曼对人脸特写的处理则是他提出的戏剧中的“魔点原则”,即安排演员的位置,使他们在舞台上彼此间以及与观众间有紧密的联系。摄影机对脸部的构图就是脸部位于画面的正中间,上下取景都是齐着人脸的上额和下颌,而且镜头的处理是久久地停留在演员的,面部表情上,摄影机固定机位。每个作为段落始末的特写都以同场景同景别同光效出现。演员们在拍摄过程中感觉到的不是美貌而是他们面部的魅力和动作的魅力被拍进镜头。这样结构全片不但段落划分明显,而且把观众的注意力都深深得吸进像画框一样的镜头中去,观众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画面中变化了的东西,即不同的脸部和脸部表情。在加上红色的闪回与周围布景的高度反差、强有力的明暗对比,使形象、特写的面孔像烙在银幕上一样,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又让人觉得犹在梦中。

在膜质般的红色房间里,穿白色裙子的四个女人穿来穿去,喃喃细语。在艾格纳斯死去又复活的这一梦幻与现实交融的灵魂困顿的时刻,女人们都在渴望着彼此间灵魂的触摸,但她们的肉体和灵魂都彼此隔着,各自被淹没在自己的孤独中。伯格曼这种梦幻化的视觉吸引力,在非视觉的审美上有着独特的效果。精神分析学者指出:“梦与电影之间有相当明显的相似性”精神分析美学认为,艺术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梦的法则就是艺术的基本法则之一。弗洛伊德把梦的工作方式概括为四种:压缩(condensation)、移置(displacement)、具象化(means of representation)和二次加工(secondary elaboration)。在本片中,三姐妹的形象各自代表着母亲性格的一面,三个人形似各自独立,但实际上是导演对一位女性性格的三位一体的压缩和移置,同时三个女儿的性格分别体现了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说所涉及的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从卡琳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本我”的东西,反应了人格深处最清晰的本能:她的内心充满了欲望,去追寻与人类的接触,她不幸的婚姻使她变得冷酷、封闭、甚至不惜伤害自己,当她用碎玻璃刺伤自己的下体时,她在痛苦中带着一种绝望的快感。这说明她的内心里有着强烈的爱的渴望和本能。在玛利亚的身上体现出来的则是一种“自我”,她自私、冷淡、卖弄风骚,对世事漠不关心。她的这样的性格是受到外界“氧化”的结果,在她的眼中一切都来的很现实。而在艾格纳斯身上则表现出了“超我”的至善至美,她柔弱、沉静、富于幻想,从她的眼神中透着善良:她被绝症折磨着,无法投入现实的生活,只有通过日记、画画与世界交流,从而抵抗孤独。真实的世界是病痛带来的折磨,她的所谓的“艺术”则是对痛苦的抵抗。一个人可能同时具有这三种人格特征,但不一定是哪一种占上风,但是,当受到孤独和死亡的侵扰,他先会放弃“超我”,这也许就是伯格曼通过艾格纳斯的死告诉我们的。

欧洲的艺术片还有许多杰出的作品,在这里不能一一分析,比如《偷自行车的人》、《广岛之恋》、《母狗》、《圣女贞德的审判》等等;也有很多的艺术家——我希望称他们为艺术家,因为他们的创作与好莱坞的独立制片人们——在这里也不能一一列举,比如布莱松、布努艾尔、冯?特里尔、法斯宾德、贝尔托卢奇等等。欧洲的艺术片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探索财富的路总是需要一些曲折才会让人觉得物有所值。所以,当你终于厌倦了好莱坞式的浮华与虚幻时,不妨换一副心情,煮一壶咖啡,坐在洒满阳光的沙发上,静静地品味来自异乡的影象,也许它不那么美,——天空不那么蓝,楼房不那么现代,人们脸上的微笑不那么明艳,但是,那是真实的,那是一个经历过不平静的生活的人在讲述平静生活的意义。所以,请珍惜这笔财富吧。

参考书目:

1、《世界电影史》郑亚玲,胡滨 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2、《视觉文化读本》罗岗 顾铮 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影视美学》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想象与艺术精神》候克明 杜庆春 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5、《影片分析透视手册》张会军 王鸿海 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6、《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 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上一篇:以酷为话题的作文大全下一篇:历史课题学生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