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范仲淹改写

2024-06-05

苏幕遮范仲淹改写(通用10篇)

篇1:苏幕遮范仲淹改写

天,是蔚蓝色的,蓝得如此干净,像是悬在空中的清澈海洋,云朵鱼儿般地在这空中海洋里游动,没有忧虑,没有烦恼。叶子又是那样,和去年这时一样盈盈地从那树上的金黄中飘落,融入到地下的金黄中来,不发出一丝叹息,只是应和着那阵好似同样金黄的微风,在地面翻了几下,几声“沙沙”后,便又沉默不语。你恍惚得意识到,秋,又来了。那金黄的秋,并不怎么说话,她又是这样,在不言不语,无声无息中漫过这座小城,缓慢地让你几乎察觉不到。你只是又看到秋景一直蔓延到江边,连绵着江水的碧绿,一起波动着涟。江上寒烟袅袅,幻化成各种你也说不清是什么的事物。弥漫,聚拢,扩散,朦胧了你的视线。你眨眨眼,看到的只是那一片苍翠。

夕阳西下,断肠人是否依旧在四海漂泊?你抬起头看到了群山,夕阳,蓝天和江水,相互映射着光辉,似是个个分开,却又相互绵连着,你的眼前被金黄,蔚蓝,碧绿,苍翠霸占了,美得让你只想久久凝视。突然你胸腔中开始弥漫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你的体内扩散,一直涌到你的眼睛,化为一种酸涩。你转去看远方大片已经开始泛起枯黄的草地,但你知道这草地一定不会理解你此刻的感受,你只是看这片枯黄,一直绵延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也行它们会一直绵延到家乡吧。你默默地想着。

你真的很厌恶这种酸涩感,好似有什么在你体内翻涌着,折磨着你。你最近总是不受控制地想念家乡。白天你不敢把这种情绪表现出来,你压制着自己。夜晚,那感觉就如猛兽要将你吞噬。多年客居他乡,在这个边塞小城,羁旅的愁思缠绕不休,难以排遣。但梦醒后呢?留给你的依旧是一片虚无。你不想再月明之夜独倚高楼,冷冰的月光只会让你更感寒冷。酒呢?你只有依靠这片刻的偷悦来麻痹自已了,酒入愁肠,那感觉却越发汹涌,化作一滴滴咸涩的泪水。漫出你的眼眶。你闭上眼睛,任由这泪水流淌。

篇2:苏幕遮范仲淹改写

远远眺去,那山,仿佛在夕阳的暖光里沐浴,那水,与天空相连,我险些以为它们是否不曾分开过。踱步岸边,几株芳草身处黄昏夕阳之外,就像我一样,离开了家乡的庇护,独自在外闯荡。

那遥远的家乡,我已离开这么多年,不知是否要等到垂暮之年,才有可能回到你的怀抱,妻子黯淡凄楚的乡魂,居然追寻着我的思家之梦,而与我梦中相会只恨好梦甚短,让我更加思念我的妻子。思念之情有如泉涌,无心睡眠。披衣而起,转上高楼,独自倚靠在栏杆旁,仰首而望,却只看到一轮明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思念之情更甚,从心底油然而生,还是莫倚为好,起身欲走,却同样无法断了思念之意。

篇3:苏幕遮范仲淹改写

一、词的内容特点

(一) 上阙写景, 意境开阔

全词词文上阙借助写景, 渲染出一份开阔却尽显凄清萧瑟的气氛。碧天之外, 白云点点, “碧云天”虽采用了明亮之色, 蓝天白云, 却让人读不出丝毫秋高气爽的喜悦之感, 倒是增添了几许丝丝寒意;秋色冷清, 边塞之处, 寒风凄凄, 伴着片片黄叶簌簌而落, 远处江水连天, 就连水烟也愈发碧绿。“黄”“翠”此刻再没有暖意, 更多的是一种萧肃之感, 这里, 没有大漠孤烟, 没有古道西风瘦马, 但夕阳西下, 余晖斜照远处的荒山, 天水之间, 依旧芳草萋萋。

上阙对情只字未提, 天地之间, 远近之中, 让人顿感背景壮阔浑厚, 诗人全方位描绘了所见之景, 起伏跌宕, 就连萋萋芳草也延展至斜阳之外, 更加勾勒出气势宏大的边塞秋色图。然而在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 秋本就是一个让人伤感, 流行离别的季节, 而全词则以秋季为基调, 以视觉的角度由上至下, 由近及远先后描写碧天、地、黄叶、秋波、翠烟、远山、斜阳、芳草、虚实结合, 交相辉映, 最终有机的被作者勾入画中, 融为一体。

(二) 下阙抒情, 苦渗愁肠

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 应人切情合境便是遣词艺术的基本原则, 不得不承认, 原来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始终遵循着这一原则。全词下阕直抒胸臆, 将情愁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 思乡之情, 黯然伤神, 每每追忆羁旅, 枕戈待旦, 思不能寐, 夜夜如此, 只有做归乡之梦方可入睡, 而对于此时此刻的范仲淹来说恐怕也是奢侈了!对于此人而言, 在那个狼烟四起的时代, 没有发达的科技, 就连鸿雁传书也怕是极难的, 他无法将思乡寄托。

二、词的意境、意象

(一) 书词写意, 环境难离

我们从不曾质疑过范仲淹先生的一腔热血, 然而纵使《岳阳楼记》唱遍豪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却依旧阻挡不了他“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自我愤懑排解。《苏幕遮》的完成正值庆历三年, 庆历新政, 开始了他短暂又艰辛的政治改革, 此时的他, 正出任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 直白的说便是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二) 意象典籍, 虽淡尤真

中国的古文学中向来不少思乡的意象, 而词人借用的也极其普通, 有些诗词甚至可以说毫无新意, “秋”“黄叶”“寒烟”“芳草”“明月”“酒”唐诗宋词中随处可见。但是这普通自然的意象堆叠在一起, 加上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却将其有机结合, 写景却不忘抒情, 抒情中仍有景色。例: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残阳斜照, 远山交叠, 眺望之处, 水天交接, 萋萋芳草, 艾艾无情。词人借“秋日残阳”早已褪去的炙热奠定了凄冷的基调, 然而天连水, 水连山, 山连芳草。崇山峻岭之中。

同时, 本词简单的意向选择却不乏经典诗词的借用, 全词共借用两处词句, 分别是。首先, “碧云天”出自南朝诗人江淹《休上人怨别诗》有“日暮碧云合”, “碧云”本是无情之景, 色彩亮丽, 令人愉悦, 而在本词中, 开篇便渲染出了开阔苍广的意境, 水天相接之处借助“寒烟”尽显苍凉, 颜色的鲜明对比恰有韵味的反衬出词人此时孤苦寂寥的愁苦心情, 也算的上借娱人之景写出愁苦之情;其次, “黯乡魂”出自江淹《别赋》有“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 作者借用江淹的“黯然销魂”道出了自己离乡别亲的多少无奈与痛苦, “乡魂”一词直言思乡情之深, 意之切。

范仲淹的《苏幕遮》全词既承接了范仲淹一贯的豪放之风, 也真实展现了他内心情深婉约的另一个自己, 他的愁肠既是自我的, 更是戍守边关战士的, 更重要的是, 同时这首词也是历史的一个真实记录, 它所展现的的已不再是某个人的浓重情思, 而是在那段硝烟不绝的北宋时代中, 多少人在因为动荡不安, 连年战乱而遭受着漂泊游荡, 背井离乡之苦。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D].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

[2]杨秀彦.苏幕遮·碧云天赏析[J].初中生辅导, 2008.

篇4:范仲淹《苏幕遮》词作赏析

【关键词】 范仲淹;苏幕遮;词作;赏析

范仲淹的《苏幕遮》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词作,这首词作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作者对于借景抒情、情境交融的写作手法的娴熟应用,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中深刻的情感表达。这首词作是作者身处边塞、无比思念家乡时内心的情感宣泄,作者在字里行间中也很好的表达了那种羁旅思乡之情。这篇词作不仅情感真切,在写景状物上也非常出色。本文将对于这首词作展开深度剖析,让我们更深入的感受到作品的画面美与意境美。

一、词作写作背景分析

《苏幕遮》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其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

《苏幕遮》写的是去国之忧、离乡之愁的旧题材,然而却写得率直真挚、有情有泪;下笔气势阔大,意境开阔而深沉。通过恨芳草、黯乡魂、追旅思、恋好梦、畏倚楼、饮愁酒、洒热泪等情节,把那种天涯游子的离愁别绪自然真挚、强烈有节奏地抒发出来,营造一种“一唱三叹”的荡气回肠的感人艺术境界。

二、对于词作的深入解读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秋色,下阕抒离愁。

1.上阕文本解读。上阕一开始,作者就以非凡的气势,如椽大笔勾勒出一幅幅画面:“碧云天”,清澈碧蓝的天空中飘悠着几缕如纱似絮的白云;“黄叶地”,秋风萧瑟,黄叶凋落,飘沉满地。这两句一写“天”,一写“地”,境界空阔清冷,不仅点出了季节是肃秋,还暗寓了特定环境中的人物的心情。清人李渔在《窥词管见》中说:“说景即是说情。”美学家罗丹说:“一片自然风光就是一种心情。”此词一开首就写景象的广漠,就暗衬了游子心境的空漠,而写黄叶的飘落就暗透了悲凉肃杀之意,极易引起游子的身世飘零之感、去国怀乡之思。《淮南子·说山训》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更何况是黄叶遍地呢?故游子不能不猛然惊觉:秋天又来了,“岁之将暮”,而自己却还像一片落叶飘零在外,不得归根,心头怎能不袭上淡淡的惆怅与缕缕愁思呢?所以,这两句写的虽是景,但景中寓情,情因景见,画面开阔鲜明,是历来被称道的咏秋名句。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一折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就是从这两句点化而来的。

接着,作者描绘了一幅幅秋水碧透、烟雾笼江、金风徐来、波光动荡、日暮关山、残阳如血的画面,并着重以“水”和“斜阳”进一步点染秋色,渲染情思。因为,这离人的眼中之景暗示了诗人袭上心头的乡思离愁越来越强烈,终于追随着面前的满眼秋色,一直向前,朝着家乡方向延伸、延伸。在茫茫天际,这种情思与江水浑融起来,真是秋水溶溶、乡思邈邈。同时,一个“寒”字,既是写景,又是写情。试想,在暮色朦胧的江面上抹上一层空翠的寒烟,不正是给游子心头涂上一层悲凉凄冷的色彩么?“斜阳”点明是傍晚时分,但这种秋天“夕阳西下”之景,更增“断肠人在天涯”之思。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意思是在这满目秋色、斜晖之外,却是那无情的芳草远接天涯。“芳草”是可乐之景,为什么用它来渲染离愁呢?诗人这里化用了《楚辞》的话,“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 南唐后主李煜在《清平乐》一词中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芳草无情”一句采用的就是拟人化手法,以景物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诗人一直主张改革弊政,希望富国强兵,可是现在却远离家乡,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极目眺望,远处斜阳尚可看见,而那斜阳外、萋萋芳草尽头的家乡却望不到。触景生情,那离乡之愁、去国之忧怎能不油然而生呢?

2.下阕文本解读。在上阕的景物描写中,作者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副宁静而萧瑟的画面,言语中并没有直接表达作者内心的思乡情怀,但是,从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中,这种情愫却已经非常浓厚。下阕则直抒胸臆,作者用更为直接的笔触清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思乡愁苦。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全作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这也是大部分思乡作品的常规表达模式。

首先来看“黯乡魂,追旅思”这两句。在满目苍凉的秋景的映衬下,难免勾起作者心里的思乡情怀。这两句读起来便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那种淡淡的哀愁与无助,下阕的这两句也非常清晰的点明了全作的主旨,读到这里时我们已经能够非常明确的得知,这首词是一首表达乡愁的作品。随后的两句“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则写的更为出彩。从“除非”中我们看到,作者能够安然入睡,能够度过漫漫长夜的唯一前提是有一个好梦,但是,好梦不常有,大部分的夜晚作者还是会在浓浓的乡愁的伴随下难以入眠。这不禁让我们想到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描述,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读到这里乡愁在整首词中已经越来越深的弥漫开来,我们也能够进一步感知到作者内心的那种愁苦。“明月高楼休独倚”,月明夜正是可以椅在高楼上默默凝思的时刻,但独自一人对着朗朗皓月,作者内心的那种凄苦则又添加了几分。这又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那种愁苦与哀叹。纵观唐诗宋词的很多经典之作中,椅高楼,望明月,这是经常会出现的场景,在这样的场景的伴随下又会经常让我们想到思乡的情愫。此处对于这一场景的应用,很好的避免了行文结构上的平直,并且使得上阕的写景能够很好的和下阕的抒情相呼应。“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是全词的最后一句,也是整个作品的点睛之笔,这一句再次深刻揭示了全作的主旨,也深刻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让行文中流露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由于常常夜不能寐,于是,作者才会经常借酒浇愁,然而,酒入愁肠后并没有让心中积郁的情感得到消解,而是化成了相思的泪水。作者心里的愁苦和相思之情在这两句中得到了高度凝结,这也是使得整首作品的情感深刻隽永,让全作很好的实现情景交融的写照。

纵观全词,虽说从作品中能够很明显的看到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常规表达模式,然而,在这首作品中则有着一定程度的突破。从这首词作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情景间自然而流畅的融合,写景中能够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作者营造的那种意境,能够处处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抒情时则是很大程度用情景作为衬托,在具体的情境下来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并且情感的表达深刻感人。这种情境间完美的融合正是范仲淹所擅长的,这一特点也在这首词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仅如此,词作在结构上也有着一些别致的构思,并且写景时有着丰富的想象。此外,这首词作还很好的实现了虚实的有机结合,这一手法让作品在语言上非常精炼,在情感的表达上也更为浓厚,这些都使得这首作品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

三、词作赏析与审美探讨

1.景物的画面美。在对于这首作品进行赏析时,我们不得不说其中一些很经典的审美要素。首先,作为一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很有必要对于其中景物的描写做出相关剖析。这首词作的景物描写有很多经典的地方,这也是使得整首作品意境悠远,情感深厚的一个基础。上阕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短短六个字给我们呈现了一副辽阔苍茫的画面,也为整首词奠定了沉郁的基调。“波上寒烟翠”则是一个细节描写,给我们非常灵动的呈现了水波上寒烟袅袅升起的画面。“山映斜阳天接水”这一句同样非常出彩,“映”和“接”两个字很好的将这幅画面写活,天水相接的那种美好景象也生动呈现在我们面前。随后我们看到“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两句的写景中则有了很明显的抒情的意蕴,尤其是芳草的“无情”,其实是作者想要表达自己内心的空洞,这一直延续到斜阳外的“无情”的“芳草”也直观的映射出了作者此时内心的心绪。整首词抑郁、悲凉的基调恰恰能够很好的反应出作者心里的哀愁。

2.语言的音律美。音律美是唐诗宋词中的一个普遍特征,讲究节奏、韵律也是一般诗词作品在创作时会考虑的一个重要元素。音律美在这首作品中也有着很直观的体现。首先我们来看“碧云天,黄叶地”,开篇的这两句不仅结构非常规整,从语言层面来看也非常简洁与齐整,带给我们一定的音律美。“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两句中有平到仄,景色的勾勒基本得以实现,短短十来字已经将一副生动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随后我们看到的是“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几句中也能够明显感受到其中的音律美,这一句中国不仅有借代,还能够和上一句形成对偶,读起来非常有韵律,带给人美的享受。随后进入到下阕,首先看到的是“黯乡魂,追旅思”,这两句和上阕的“碧云天,黄叶地”形成很好的对照与呼应,语言上规则齐整,写景与抒情也很好的得到了呼应。“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一句则十分别致,在断句上也很有特点。最后我们看到的是“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一句首先在节奏与音律上和上阕形成严格呼应,在平仄上也很有规律,这不仅使得整首作品节奏松紧有致、韵散结合,这也使得整首作品很有神韵。

3.结构的规整美。这首词作在结构上和大部分词作相似,也采取了一些较为常见的结构设置方法。然而,从这首作品中我们还是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全作在结构上的规整凝练,并且能够带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是宋词中非常常见的结构布置手法,在这首作品中也能够很好的得到体现。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写景还是抒情时,作者都做到了表达的由浅入深,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上阕在写景上前一句是对于整个画面的呈现,并且是一种气氛的烘托;后一句则层层深入,对于当时的情境有了更为细致与深刻的描摹,并且已经能够让读者很直接的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下阕的抒情中同样很好的达到了这种效果,第一句是作者心绪与情感的表达,第二句则是强烈的情感宣泄,思乡之情在末尾得到了非常浓重的写照。这种结构规整、由浅入深,且写景与抒情能够整齐对照的写作手法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文字功底,这也是这篇词作堪称经典的一个原因。

4.情感的诚挚美。情感的诚挚美则是这篇词作之所以能够如此触动人的原因,这也是非常值得剖析的一点。或许初读这篇作品时我们会简单的觉得这是一首典型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词作,并且很好的实现了情境交融、相互辉映的写作效果。如果再细读文本不难发现,这种认识并不是太准确。我们几乎可以认为,情感的表达渗透在作品的始终,并且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是诚挚而感人的。上阕的写景中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作者看到的,作者之所以会看到那样的景象,这显然受到他内心情绪的影响,所以那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才会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下阕的抒情中情感表达则更为直接与深切,作者由浅入深的宣泄了他内心强烈的思乡情感,这种情感也触动着每一个读者,让大家为之动容。

总之,范仲淹的《苏幕遮》是表达羁旅相思之情的一首经典作品,这首作品中也有着很多值得我们剖析与鉴赏的地方。首先,这首词作的景物描写有很多出色的地方,这也是使得整首作品意境悠远,情感深厚的一个基础。这首词作也非常讲解节奏、韵律,全作在结构的设置上也非常规则,这不仅使得整首作品节奏松紧有致、韵散结合,这也使得整首作品很有韵味。情感表达则是这首作品中最值得关注的地方,情感的表达渗透在作品的始终,并且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是诚挚而感人的。无论是上阕的写景还是下阕的抒情,我们都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那种情绪与情怀,作者由浅入深的宣泄了他内心强烈的思乡情感,这种情感也触动着每一个读者,让人动容。

【参考文献】

[1]韩富军.“志”与“情”──浅谈范仲淹的词[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

[2]姜波.范仲淹边塞词浅论[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

[3]刘志强.绮丽柔绵 苍凉悲壮——范仲淹词《苏幕遮》、《渔家傲》欣赏[J].克山师专学报.2002(02)

[4]韩富军.“志”与“情”──浅谈范仲淹的词[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

篇5:苏幕遮范仲淹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全诗如下:

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苏幕遮:词牌名。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碧云天,黄叶地:大意是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金秋大地,一片金黄。黄叶,落叶。

秋色连波:秋色仿佛与波涛连在一起。

波上寒烟翠:远远望去,水波映着的蓝天翠云青烟。

山映斜阳天接水:夕阳的余晖映射在山上,仿佛与远处的水天相接。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草地延伸到天涯,所到之处比斜阳更遥远。

黯乡魂:心神因怀念故乡而悲伤。黯,黯然,形容心情忧郁,悲伤。

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旅途中的愁苦。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每天夜里,只有做返回故乡的好梦才得以安睡。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赏析】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赏析二】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起手两句,即从打出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和诗意美。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的方式,他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个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诗人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创作背景】

篇6:苏幕遮范仲淹主旨

在众多《苏幕遮》词作中,尤以宋时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最为著名,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全诗如下: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主旨】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词义】

《苏幕遮》词牌,原本是指从古高昌传来的“浑脱”舞曲。“浑脱”是“囊袋”的意思。据说,跳舞时舞者用油囊装水,互相泼洒,唐人称之为“泼寒胡戏”。表演者为了不使冷水浇到头上、脸上,就戴上一种涂了油的帽子,高昌语叫“苏幕遮”,因而乐曲和后来依曲填出的词就被称为《苏幕遮》了。《苏幕遮》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赏析】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篇7:苏幕遮范仲淹阅读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 -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历代尊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宋仁宗时守卫西北边防,抵御西夏的入侵。他还是著名的政治家,庆历年间主持庆历新政,力主革新,因守旧派阻扰而夭亡。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岳阳楼记》卓绝千古,词作《渔家傲》一扫花间之绮靡,豪迈悲凉,《苏幕遮》深情动人。

他在大多数时候是以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面孔出现的,因此在大多数人眼中就留下了刚直豪迈的印象。其实,每个人都有好几个面孔,这首《苏幕遮》就展现了他那柔情深情的一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打动人心的词作吧!

赏析: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黯然销魂,尤见深挚,给人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

上阕写景,景中含情。“碧云天,黄叶地”二句,青碧苍穹,落叶满地,上天入地,俯仰之间,展现了苍莽秋景,让人想起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那令多少女子传唱落泪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二句,秋色铺天盖地,一直延伸开来,和绵绵江水融合相连,然而大江之上还依偎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山映斜阳天接水”句,融天、地、山、水为一体,交相辉映。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斜阳,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渲染了一层尤为深厚的悲凉意味。“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二句,由实入虚,隐寓离情别绪,“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多情。

下阙抒情,情景交融。“黯乡魂,追旅思”二句,前三字是写妻子黯淡凄楚的乡魂,后三字是写作者旅居边塞的思念。两者在茫茫宇宙中追寻,缠绕,相交相融。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二句,美好时光只出现在梦里,思念只有在美梦中才能暂时泯却,然而梦中的相会毕竟是短暂的,天涯孤旅,“好梦”难得,半夜时分,望眼欲穿,孤枕难眠是可想而知了。“明月楼高休独倚”句,紧接上句,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对妻子的无限相思,让作者无法入眠,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本想一遣乡愁,却不料一轮圆月高挂空中,倍增孤独、思念与怅惘。“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二句,一腔愁绪无法诉说,无法释怀,无法摒弃,只有借酒浇愁,哪晓得“借酒浇愁臭更愁”,思念的愁水和苦涩的`酒精混合,更添一份伤悲,这一切都幻化成相思的泪水,在天地间慢慢渗透,任意流淌,无计消除。

篇8:苏幕遮范仲淹改写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词坛上具有代表性的词人,其词讲求声律、句法、章法,艺术上精雕细琢。然而这首词却一反常态,将荷花风姿与思乡愁绪巧妙融合,凸显“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之感。这在周词中,是少数例外,却也使之成为独步词坛的经典佳作。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由于这已是本单元学习的第五首词,所以,诗歌朗读的要点、步骤和方法,学生已基本掌握,教学重点就需要落在把握情感上。这首词格调活泼,蕴含情绪变化,所以,理解内容、领悟感情可以帮助学生在诵读时融入情感,同时,诵读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情感。这首词在构图上景简蕴深,是写景的佳作,要引导学生体会。另外,这首词颇得炼字之妙,应与学生一起玩味,并一同领会词作在抒发思乡情感时所用的对写法。

二、教学生成

1. 导入:春天来了,万物萌发,校园里也开满了海棠花、樱花、迎春花……甚至不用走出校园,在同学们的周记里我就已经看到了那绚烂的春景。再过一些日子,池塘里的荷花也会傲然开放,到时同学们一定要大展拳脚,在周记本上好好露几手哦!其实,鲜花美景引发我们的情思,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是古今相同的。有“词中老杜”之称的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就写过一首咏荷词《苏幕遮》,广为流传。今天和大家一起来感受它。

2. 初读正音(读音和节奏上做指导)

3. 再读解意(本来这个环节我是想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意思即可,然后,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词中写景的优美意境,以及“对写法”写思乡之情。但是,学生在理解词意时提出的不能理解的句子,正是我想和同学探讨分享的地方。于是,我临时调整教学计划,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完成赏析)

生:“如何理解‘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师:请同学们一起思考,这句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天晴了,小鸟们叽叽喳喳的叫着。

师:意思是对的,但是,同学们认为这位同学的话所描述的画面,和你心目中的是否一致?你们可以去想象这个画面,然后用你认为合适的语言说出来。

生:我想到的是,一宿细雨,破晓时分终于天晴,小鸟们被初露的晨光惊醒了,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有的小鸟还不断的在屋檐上的窝里窥探。

师:这个同学的回答和上一个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前一个发言只是翻译,后一个才是对画面的描绘。但是“窥”字不应该翻译成“窥探”,应该是小鸟探头探脑的,东张西望的可爱神态。

师:同学们的发言非常好。对于诗歌的理解不能只是停留在翻译诗句,我们曾经学过读诗的一个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就是一定要发挥想象进入诗歌描绘的意境,去想象这个画面,然后尽量用形象准确的语言描绘画面。所以,经过后两位同学的补充,我们的眼前就展现出一幅“鸟雀呼晴图”。同学们一定还有更优美形象的语言,来描绘这幅图景,我们可以下来再交流。下面,我想让同学再描述一下“燎沉香,消溽暑”这个情景,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写在书上。

生:袅袅青烟慢慢升起,湿热暑气渐渐消散。

师:能不能换一个词,让这沉香来得更有味道。

生:缓缓升起。(其他同学纷纷点头)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赞同。其实,炼字不仅在写诗的时候,只要做个有心人,我们可以让自己的语言更有表现力。但是,沉香之味只用袅袅青烟我觉得还不够,可不可以加点什么?(同学思考没有发言)

师:加个香炉怎么样?多一件摆设,房间是不是会多一份古色古香?(同学们点头)

生:还可以不写烟,写燃香时香上的红点,一点点吞没这香木的身体。

师:非常好。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所以,对于画面的描绘可以通过想象来增加场景中的物件使内容丰富。请同学们继续对诗句的理解提问。

生:“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中“清圆”如何理解,“一一”是什么意思?

师:其他同学有想法吗?

生:水清荷叶圆……

师:有没有可能是荷叶上的水珠圆呢?

生:可能的,前句是“叶上初阳干宿雨”,那荷叶上的露珠是在太阳出来的时候才渐渐晒干的,所以也可能是露珠圆圆。

师:那“一一”呢?

生:荷叶一片片高高低低的长在荷塘里。

生:应该是风吹荷叶,像波浪一样倒向这边,又倒向那边。我家住在翠湖附近,我注意过的。

师:同学仔细观察非常好。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周邦彦眼中有一片荷塘,你们眼中有一片荷塘,都是最美的荷塘。(上到这里时我发现,有的同学在画画,本想提醒他专心听讲,却发现他画的正是诗句描绘的画面,于是我顺势调整了教学计划)

师:我知道班上有许多同学画画很好,我想请你们画出这首词上阕的画面怎么样? (同学思考后,我特意请刚才画画的同学发言:比较困难,图画是静态的,很难画出动作。)

师:你们觉得哪些句子和词比较难画?

生:“呼”、“窥”、“干宿雨”、“一一”、“举”……

师:大家找得真好,这些字都是词中用得很好的字,使词句的画面生动形象,极富动态美。今后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从这些字中感受丰富的含义,自己也应该试着用一些更富表现力的字词。(把这些字写在黑板上,有意排成椭圆形)那么同学们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还有疑问吗?(没有人发言)

师:那么“五月渔郎相忆否”中的“相”字怎么理解?(有的说“互相”,有的摇头,认为讲不通)

生: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代“我”,《孔雀东南飞》中我们学习过这样的用法。(许多同学点头)

师:那么这一句的意思是……

生:五月时节,打鱼的朋友们还记得我吗?

师:显然,在这里作者要表达一份思乡的情感。但是,他没有说我想念打鱼的朋友们,而是说打鱼的朋友们想我,这在抒情中叫什么手法?你们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过“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有同学小声说:对写法)

师:是的,又叫易位法。(板书,把前面几个字连成荷叶,画上茎,在茎边写“思乡之情、对写法”)作者为什么看着荷叶会想到家乡呢?(提示看注释)

生:他的家乡在杭州,那里夏天的荷花也很出名。

师: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正是此地荷塘美景。此时作者身在京城,所以才会有此感慨,由此可见,“知人论世”也是读诗之道。

4. 三读显情

师:但是,作者的思乡愁绪你们打算用什么样的语调读呢?

生:读得悲伤一些。

生:那么美的景,可见作者的思乡之情并不苦悲。

师:想过“乐景写哀情”吗?所以,美景不是理由。

生:但作者最后说“梦入芙蓉浦”,不应该很悲。

师:同学的意思是说,作者最后在亦梦亦真的过程中,小楫轻舟和家乡友人相聚,抒发的思想情感也就在这朦胧中酝酿。所以,读的时候有对家乡的想念,也有亦梦亦真的朦胧。那好,同学们就自由诵读,读出情感,读出你理解的诗人的情感和你自己的情感。

5. 结语

师:我们在质疑中完成了学习,词不长,但我想大家一定学了不少东西,请同学自己来总结一下。

生:对写法抒情;描绘画面不要直译,要用准确的词语营造气氛,来更好的再现意境情感;写景时语言要准确优美,让景色带上动感。

师:大家说得那么好,我就期待着和你们笔下的荷花荷叶,以及荷塘中浮起的柔情约会了。

三、教学反思

1. 预设有心,生成无形。

教学目的是教师课前根据教材、课文特点、单元教学目的、教参指导、学生情况,然后认真思考准备制定的。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力求完成的,不能在教学过程中随意改变。但是,教学过程方法却是灵活的。课前有预设,但真正生成时,却要根据教师教学进程,学生学习状态来适当调整。

所以,在教学时发现学生不理解的句子,恰恰是我要让学生体会的句子,于是就调整策略,由学生提问,同学交流,老师引导,共同完成理解诗词情感、体会炼字妙意的学习,并借学生画画的插曲,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表现力。

2. 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面对新课改,最大的变化是以学生为主体,这样,从学生质疑出发进行教学就成为一个不错的方法,既有针对性,又促进学习积极性。所以,适时抓住学生疑问,从而推动教学。当然,学生提问不一定恰当适合,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归纳,而学生没问及的地方,更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思考。

3. 不足。

篇9:《苏幕遮》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在“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指导下,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精心设计以“吟咏诗韵”为核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策略。以诵读为基础,品味语言,理清词作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感受作者羁旅思乡之情。进而运用自己的生活积累进行比较分析,体会本词是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最终让学生找到独立分析诗词作品的突破口,实现“服务型课堂”中今天的教正是为了明天的不教的现代教学理念。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选修读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里的一篇自主赏析篇目。本单元的重点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荷花”是兩片的感情纽带,其中每一句都带有动作性或视觉性,几乎句句都可构成一个或几个画面,构成角度不同的镜头。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画面,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从而让学生通过诵读体验诗歌景与情的关系,最后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三、学情分析

学生为高二年的学生,在前两个单元的诗歌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而且本篇“思乡”的主题也较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但高二阶段学生已不习惯于高声朗诵,学习的自主性也比较差,想在课堂上自主完成阅读有较大的难度,老师的有效导引犹为重要。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能成诵,体会本词景与情的关系。2.能力目标:赏析本词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周邦彦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通过大量诵读,深入品味此词的丰富感情和优美意境。

(三)教学难点:分析本词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感受到作者的感情色彩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及意图

一、导入新课当我们走在路上,能够见到一池荷花,一片轻轻的荷叶,那会带给我们无尽的清凉,也会带给我们无限的情思。无数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写下无数关于荷花荷叶的篇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其中的几首,第一首周邦彦的《苏幕遮》

设置意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二、鉴赏

问题:作者的内在情感是需要一些外在的景物来寄托的,我们看上片都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美在哪里?齐回答:沉香、鸟雀、初阳、宿雨、风荷。

师:在这些景物的前面或后面都有哪些相应的动词,在沉香前面燎,……这些动词分别写出景物什么样的情态和意境?提问生:“举”……师总结:想起一个名篇,描写荷叶荷花的现在散文名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把那个句子回忆下:“曲曲折折的……打着朵”这些句子正好可以和周邦彦的“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相互的映照。提问生:……“窥”师总结:写出了它的什么情态?在屋檐向屋内窥,告诉人们什么?天晴了我们出去玩吧!所以,这里有非常强烈的什么意味!拟人的意味,写出了“探头探脑”“呼朋引伴”非常有生机和活力,充满了一种天晴的快乐,这是“窥”字和“呼”字一齐讲了。

提问生:……“燎”。

五、美景欣赏

师总结:“燎”是什么意味?是“烧”烧什么?“沉香”,同学们我们在学《阿房宫赋》的时候,有一句关于香料的描写,还记得吗?“烟斜雾横,焚椒兰也”这种应该是烟雾缭绕,但是我们估计这个场面要小一些,香料也要淡一点。

师总结:整个的上阙写景,用这个动词整个景物有动有静;“沉香”是嗅觉,“鸟雀呼晴”是听觉,“……一一风荷举”是视觉,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碧绿的荷叶,惊艳的荷花,非常美的一幅景。好,我们下面一齐把上阙读一下。在这样美好的景物之下,作者升起了什么样的情思?

生:思乡情师:大家一起读一下生:……

师:《苏幕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体会一下这景和情联系的纽带是什么?是通过哪个意象反映出来的?上片:风荷勾起的思乡情。

师:作者的家乡在哪里?

生:……江苏师:这里有漂亮的荷叶,看到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

师:“五月……忆否”?这句在写谁?

生:渔郎

六、小节

篇10:苏幕遮范仲淹朗读

古诗带拼音版

sū mù zhē

苏幕遮

bì yún tiān , huáng yè dì , qiū sè lián bō , bō shàng hán yān cuì 。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shān yìng xié yáng tiān jiē shuǐ , fāng cǎo wú qíng , gēng zài xié yáng wài 。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àn xiāng hún ,zhuī lǚ sī ,yè yè chú fēi , hǎo mèng liú rén shuì 。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míng yuè lóu gāo xiū dú yǐ , jiǔ rù chóu cháng , huà zuò xiāng sī lèi 。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古诗翻译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作品介绍】

《苏幕遮·碧云天》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以及中学语文教科书。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其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当时范仲淹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古诗赏析

上一篇:有关企业安全隐患清单下一篇:语文组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