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作文教学反思

2024-08-23

一次作文教学反思(共9篇)

篇1:一次作文教学反思

第一次作文教学反思

第一次作文教学反思

当孩子们满怀信心的把他们的作文本交上来的时候,我看着他们一双双纯洁的眼睛,总想给每个孩子的作文给予最恰如其分的评价。一个教师的作文评语如果给得好的话既能指导孩子们的作文水平也能提高他们的作文兴趣。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样做好作文的评语工作?我想无非作好以下几点:

其一,标准因训练目的而异。一篇作文在表情达意,用词造句等方面的好坏是有一定标准的,但这个标准可以因训练目的不同而灵活掌握。如看图写话练习,只要学生把图中主要的意思写出来了,顺序清楚,语句通顺,就可以算作好文章;写一个人,能写出他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上的基本特点,写一处景物,能写出它的层次、特色,也该是好文章;同样,写一次活动,能把主要过程记下来;写一个场面,能把主要情景写出来;写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很完整;写说明文,说明顺序清楚,说明对象描述准确;写日记、书信格式正确,真实可信……都应给予鼓励和肯定。下面是我给作文《第一次做家务》写的一段评语:“第一次独自做饭,免不了要手忙脚乱。按照做饭的先后顺序,作者依次写了淘米、煲饭、炒菜的全过程。因为经验不足,就要格外细心;越细心,就越慌神儿。好在小作者挺机灵,关键时刻能急中生智,转危为安。作者抓住了‘第一次’做饭的.特点,文字不多;却写得小有波澜。别看小作者做饭时手忙脚乱,文章可写得步骤清楚。”这段评语从说明文的训练目的出发,着眼于所评作文是否圆满地完成了写作说明文的要求,如过程是否完整,顺序是否清晰,标题中的“第一次”是否充分体现出来了……这样,就使学生了解了自己的文章在什么方面达到了老师提出的训练目标,从而进一步努力。

其二,角度因文而异。一篇作文的长处或短处在作文要素的各个方面表现是不均衡的,作文评语应该从什么角度入手,关系到能否对学生的作文作出公正评价的问题,因为一篇作文,尤其是一篇优秀作文,其优秀之处都各有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写评语时能选择恰当的角度,抓住文章的突出之处。如《小精灵》一文的评语:“伟伟可真是当之无愧的‘小精灵’呀!瞧他那双饱满的天庭下乌黑的大眼睛,瞧他趁人不备干的那些‘坏事’,瞧他挨打告饶时甜甜的嘴巴,瞧他吃饭时与‘小伙伴”们有福同享的‘慷慨’,瞧他以外婆的绝招‘反击’外婆时的狡猾,无不透着淘气、顽皮和聪明。文章在记叙外婆‘哄’伟伟爱惜粮食的过程中,从语言、动作、表情、外貌等多方面选取细节,按照一个4岁男孩的特点,生动地作了刻划,使伟伟活生生一个小精灵跃然纸上。虽然他还不懂事,但却很可爱。”再看作文《我是司令你是兵》的评语:“如果没有异想天开,童年也就不会色彩斑斓了。换一个角度体会一下指挥别人的威风,换一种活法体验一下辛苦和艰苦的滋味,不仅是一种乐事,还是一件好事。文中‘司令’和‘小兵’的语言和动作既是‘兵’的,又是‘孩子气’的,两个孩子那副煞有介事、俨然真为司令真为兵的神气劲儿,令人忍俊不禁,由不得赞叹作者描写的活泼”。同是写人的作文,前一篇作文侧重写伟伟的真实活动,后一篇作文侧重写两个孩子的真实想像。作文评语的角度也有所不同,前一篇评语着重评人物描写的是否生动,后者着重评作者独特的体验和想像。

其三,语气因人而异。作文评语的接受对象是学生,学生能否和乐于接受并受到启示,是检验教师评语写的是否合格的尺度。学生的年龄、心理、性别、经历不同,写出的文章也会风格各异,这就需要教师变化各种语气,写出能让学生心服口服的评语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作文评语的指导作用。好的作文评语也该是一段短小精悍的文字,让学生有所收获,与学生有所沟通,互相理解,同时又赏心悦目,那种生硬、呆板、千篇 一律、放之四海皆用的评语只能引起学生的厌倦和反感。请看作文《月亮娃娃》的评语:“周智莹小朋友真幸运,她能有个‘月亮娃娃’。她太喜爱这个娃娃了,所以对它观察得很细致。她是按这样的顺序来观察并描写的:蓝天→星星→月亮→小男孩和小女孩→可爱的小花猫。写一个静物比较容易,要把静物写得生动而又具体就不那么容易了。周智莹小朋友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她不仅写了这个静物各部分的颜色、大概样子,还写出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服饰和姿态,最后还写出了自己的联想,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爸爸送给自己的这份礼物的喜爱之情。”这样的评语不仅指出所评作文的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而且表达了对一个小女孩真挚的理解,语气是那样亲切、温和,像老师,更像妈妈。再看一段为《给姑妈的一封信》写的评语:“沈思同学在给姑妈的这封信里,记叙了家里发生的一件大事--爷爷给她找了位新奶奶。她明知道这应该是件喜事,可是自己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原因是她太爱自己的亲奶奶了。沈思同学,你不是也很敬爱爷爷吗?你不是也希望爷爷晚年幸福快乐吗?那么请你在心里给新奶奶留个位置,像爱亲奶奶那样去爱新奶奶吧!全信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得体,格式正确无误。初学写信的同学能把信写得这样好,是很不错的。”这样的评语,语气更像谈心,从写作的角度看,谈心也是一种在内容上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的方式,而且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无论怎样,语文教师都要重视作文评语的写作,对教师来说三言两语、信手拈来的作文评语,对学生可是字字重千斤,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作文甚至做人,所以,必须字斟句酌。

篇2:一次作文教学反思

记得在一次习作教学(《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或蔬菜》)中,本人在课前准备的指导与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有些不足,值得反思。具体如下:

上这节课之前,我只是交代学生回去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或蔬菜的特点。课堂上,当让学生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结果时,没想到学生所观察的都是一些生产地不是本地的水果(如:苹果、橙、梨等),而且他们所能讲到的只是那些水果成熟后的形状、颜色、味道,而对它们的一些其它生产特点并不能很好地了解。这时,我才意识到,作为老师的我,竟然犯了一种严重的错误,就是: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时,没有做好指导、启发工作。比如可以启发学生观察一些本地的特产(如:龙眼、萝卜等),不了解的地方可以查资料或请教父母。那么,学生就能有意识地去观察它们。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就比较有话可说。写作时,也就有内容可写,而且是写自己既喜欢又熟悉的东西,内容也就不会空洞乏味了。在教学环节中,我是安排让学生在相互练说水果或蔬菜的特点后,就开始写作了。现在,我觉得如果在让学生写作前,多安排这样一个环节,效果会更好。即:举行现场拍卖水果或蔬菜的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对自己喜欢的水果或蔬菜的介绍,把它们卖出去。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从而激发了他们说话的兴趣。那 1

么,整个课堂气氛定会更加活跃。通过这种游戏活动,不但让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了解各种水果或蔬菜的特点,还能培养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

篇3:一次作文教学反思

一、教学课题:New Zealand

二、课型:Warming up and Speaking (40 minutes)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新西兰, 具体涉及到新西兰的地理概况、风俗民情等。热身 (Warming up) 部分让学生依照地图讲出中国的邻国中国的海岛以及各海域与中国的位置关系。这部分的目的是让学生学读地图, 复习描述方位与方向的词汇和句型。

口语部分 (Speaking) 提供了介绍方位的常用词汇和词组, 要求学生以双人对话活动形式交流关于自己的祖父母、父母和自己的出生地的信息。

四、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让学生了解世界并熟悉中国的地理位置。

3、掌握有关方位的词汇与表达。

陈老师上课的基本步骤是这样的:

step I、学生看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 找出中国的位置, 中国的邻国和中国的海域, 大量运用方位名词及短语lie in/on/to, 然后归纳lie in, lie on以及lie to的区别。

Stop II、看地图练习。给学生若干组地点, 让他们说住位置, 如海南岛——中国, 日本——中国, 北京——广东。

Stop III、不看地图练习。分组竞争, 看哪一组在不看地图的情况下描述的地点多而且准确, 最后教师着重讲述台湾的地理位置, 并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如:As a citizen of china, we persist one-China policy and fight against Taiwan independence.教师带领学生大声朗读这句话, 让学生记住这个句子。这样, 学生在学英语的同时增强了热爱国家的民族情感。

Stop IV、听Speaking中的对话, 然后回答问题。

Stop V、让学生仿照Speaking中的对话例子, 自己编一段对话。[分析:本堂课是多媒体课, 教师利用了大量的练习让学生领会方位名词并反复练习lie in/on/to的用法。虽然多媒体能容纳更多的内容, 但太多的练习会使学生疲惫不堪。课堂中适当使用情感教育非常好, 这个构想新颖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另一位老师对同一内容的教学设计与前面的老师有所不同, 她是这样设计的:

1、在引入新课的时候强调This is a geography class in English, 并使用方位图让学生了解方位名词, 然后温习中国的简介。如:Full name, Location, Area, Language, Population, Capital, Important cities.再带学生看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这个过程为介绍New Zealand做了很好的铺垫。

2、在练习使用lie in/on/to时, 增加了一个短语lie off的用法, 并采用了直观的绘图法让学生一看就懂。如:

3、利用填图设问式让学生找中国的邻国和海洋, 这样时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看图上, 若找对了还很有成功感。这个师生互动环节很快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让学生轻松而愉快地接受知识。[分析:这堂课以geography一词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觉到这堂课不难, 并利用图示轻而易举地把方位名词展示给学生, 这样学生能轻松自如地用方位名词和短语lie in/on/to/off造句.这个设计简单利索并引人入胜, 课堂井然有序但缺乏一点激情。如果教师在上Speaking时再增加一个小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好了。]

结束语:常言说, “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从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教学中, 我体会到什么叫“取长补短”, 什么叫“终身学习”, 他们各有所长, 在同一节课中各有创意, 并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4:一次教学小反思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求同存异;共处共生;和谐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166-01

现行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课《文化生活》部分,在讲述“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时候,对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存在和文化保持多样性的价值进行了一些探讨,同时,对不同文化之间如何平等相处、互相促进也有所涉及。不过笔者觉得,课文对不同文化之间如何实现“和谐共处”,引导偏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扩展。下面是本人的一点思考,期望抛砖引玉。

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交往在深度、广度和频度上有了极大扩展,文化交流、吸收与融合的速度有了极大扩展,传统文化在面对这种融合的时候,作为文化内在特质的那种彰显自我的个性必然极力抗争以保持自身的特性,多样文化对全球化的抗争由此而生。从本质上看,文化多样性在全球化语境下被消解、被覆盖的危机,正根源于传统生活方式被破坏、被侵蚀。当年美国的印第安人被驱赶、今天中国的传统农村被掏空,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他们既是现代化语境下一种特定文化主导下的物质生活方式的消解过程,也是一种文化本身的被消灭、被替代过程。要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存在,就有必要倡导“求同存异”的“和谐”理念,提高现存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的尊重。

“和谐”当然可以有多种解读,但笔者认为,“和谐”的基本含义就是“共处共生”,事物和谐的基本形态就是“求同存异”。客观世界告诉我们,只有“求同”事物才能共处,只有“存异”事物才能共生。失去了“求同存异”这一基本形态,强求事物的一致性,无法容忍事物之间的差异,把事物的存在当做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征服、消解,结果是事物自身也失去了存续的基础。所以“和谐”的实质就是“求同存异”状态下的“共处共生”。中华文化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在于它既融合了游牧、农耕、渔猎文化的精髓,又能够吸收印度、希腊、罗马文化的优点,既创造了儒家、道家这样包容万千的思想体系,也吸收了佛教、基督教出世、创世的基本理念,对于现代西方文明,更是辩证地汲取了其中的精华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创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考察世界文化史,我们不难理解文化本身是一种多样性的存在,因为每一种文化本质上其实都是地域性的存在。对于文化的起源,有一种“文化趋同论”:即世界古代文化无论多么复杂多样,都是人类所共有的,无论世界各地的人们之间的差别有多大,它们创造的文化却是相似的。甚至进而得出人类同源论,认为世界各地的人都是从非洲大陆迁移而来。不过,考古学家的发现却表明,这样的迁移是难以想象的,甚至仅仅是对中国的古人类遗址的考察,也很难证明相互之间存在迁移性,所以更遑论几十万年前的洲际迁移。由此可见,即使只从文化源头看,文化也是一种多样性的存在。

从文化的功能反观,每一种文化在该文化地域内都会表现出一种凝聚该文化主体人群的力量,即文化是该群体共处共生的一种表现形式和结果。共有这一文化的人群因为理解和交流的相互可沟通性,通过“求同存异”的方式在文化群体内部进行磨合,在不断磨合的过程中达到了文化一致性,以共同的文化凝聚起群体力量,从而最大限度减小了群体内部的消耗、使该文化群体最终能够克服自然和社会困境而生存下来。可见,文化群体内部必然“和谐”-即经历“求同存异”而实现“共处共生”。与此相对应,由于不同地域和不同经济生活而形成的不同文化群体之间,通过文化的对话、交流、沟通而达到理解、尊重与支持,这其实就是文化内部的“和谐”向外部的延伸。这种由内部和谐而至外部“和谐”的途径,是文化间不断“求同存异”的过程。对于多样性的世界文化而言,文化间的“和谐”,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求同存异”,以实现共处共生。

从哲学的角度看,客观世界本质上的一致性,是“同”,是文化和谐的内在依据,作为客观世界主观化的成果,文化之间的互通性源自于与物质世界和物质生活本质上的一致性。客观世界本质一致性条件下的个体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必然是一种多样性的存在,这是“异”,客观世界早已经“存异”。所以,实现文化和谐的根本途径,是保护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尊重社会个体的选择,尊重人民的选择。

篇5:《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1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一篇童话故事。小燕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它观察的一次比一次认真细仔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终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点: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这篇童话将“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这篇文章浅显易懂,我指导学生用读一读,标一标,圈一圈,画一画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隐含的道理。分角色朗读更是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这一节课,孩子们始终在一种认真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高采烈地读,认真地观察,积极地表达。下课铃响后,还有很多孩子嚷嚷着:“老师,我还有发现!”他们的高涨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语文课,才是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课,而有了孩子们的喜爱就意味着获得了成功的一半。

面对低年级学生,又该如何让他们初步体会课文中角色的情感,并用朗读来表现出来呢?如果只是在老师的指令之下被动地读书,又怎么能读出情感?课堂上,我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领悟,感受到小燕子的进步,学习通过仔细观察去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文章共4个自然段,其中第2、3、4自然段结构相似。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扶放的教学方法,先一步一步地组织学生学习第2自然段,再带领大家总结学法(读读这一小节、画画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话、读读它们的对话、找找小燕子的发现),接着让学生按上面的方法学习第3自然段。在学习第4自然段时,引领孩子们比较一下,燕妈妈第三次让小燕子去观察时,有什么不同(再去仔细看看)。当孩子们找出了小燕子的三次发现后,我说:“小燕子经过三次仔细观察,发现了冬瓜与茄子的不同点。老师相信你们比小燕子更认真、更仔细。请仔细观察,你还发现冬瓜与茄子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同学们的发现出乎我的意料啊,大家纷纷说:“冬瓜的花是黄的,茄子的花是紫的。”“冬瓜的叶子象手掌,茄子的叶子比较长。”“在吃冬瓜的时候要把里面的瓤取出来,而茄子可以整个吃”。

整个设计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由扶到放,让学生模仿课文进行语言迁移运用,从而完成了由书本语言到自我语言的读书内化的过程。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2

这节课,在讲《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课文之前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思考,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到菜园去了几次,小燕子回来后都分别看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对妈妈说的?”

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立刻行动起来。我呢!也像往常一样,在同学们之间,来回巡视着,观察着,想看看同学们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开始孩子们都认真的读着课文,可是读完一遍课文后,有的同学却拿出文具当玩具玩了起来;而有的同学东瞧瞧,西看看,不知道在干什么好;还有的同学干脆就和同学聊起天来,根本没有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看着同学们的表现,我不免有些生气,心想:这些孩子们不好好读文,怎么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呢?正在这时,我忽然看见吴兆盟同学在书上画着什么。看到此情景,我心里更生气了,心想:“不认真读书,还在书上画小人儿。我边想边怒气冲冲的走到他身旁,想以他为典型,好好批评批评全班学生。而当我来到他的身边,却发现我错了。只见他一手扶着书,一手拿着铅笔正在把课文中描写的这样的句子画上了横线:“小燕子飞去了;小燕子又飞去了;小燕子又一次飞去了”等三条横线,看到他画的句子,我欣喜的想:这不正是我所要的问题的答案吗?

想到这儿,我立刻抚摸着孩子的头,轻声的问:“孩子,你画的.是什么呀?”“老师,我把您刚才提出的问题的答案,画了下来,一会儿回答问题时,我就知道怎么回答了。”“你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说完我立刻拿起吴兆盟的书,回到了讲台前,把他画上横线的句子,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给大家看,并对同学们说:“瞧,吴兆盟同学多会学习、多会思考问题呀!他知道在一边读书时一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还能在书上找出答案,并把它画了下来。快来为他会学习、会思考问题的这种做法,鼓鼓掌,希望同学们都来向他学习。”听了老师的话,孩子们不由自主的把头转向吴兆盟,用羡慕的目光望着他,并向他竖起大拇指。看着孩子们的表情,我接着又说:“老师相信你们,也能真正做到边读课文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把老师提的问题的答案用铅笔在书上画下来,因为老师提出的问题的答案都在书上呢,只要你是个有心的孩子,一定也能找出问题的答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话,再次向吴兆盟同学投去了敬佩的目光。接下来的学习,老师在提出问题时,同学们都会认认真真的一行一行、一句一句的读着,并真的在书上边找着边画着答案。此时看到同学们认真学习的情境,我会心的笑了。

通过吴兆盟同学这个小小的举动使我认识到两点:一是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以往我们总觉得教给学生边读书边在书上圈圈点点,寻找答案,那是高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学习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根本做不到这一点,或者说不需要低年级老师去培养,去训练。而吴兆盟同学的这种学习表现却使我扭转了这个错误的想法。记得新课程倡导下的学生观写到: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它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熟练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这就说明只要我们教师能够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大胆的、有意识的开展教学活动,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并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去培养去训练,相信学生确实能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能的,学生也一定能获得应有的学习方法。

二是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培养者,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记得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也就是说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师为了不教。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他就会主动的去探索、去发现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以及提出的新问题,这不正是一种创新性学习吗?

篇6:《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浅显易懂,我指导学生用读一读,标一标,圈一圈,画一画等方法读课文,学生在读中了解了课文所隐含的道理――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更是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中,我注重生活体验,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冬瓜与茄子切开让学生观察,使他们懂得,观察事物不但可以看,还可以摸,可以闻,可以尝,提供给学生学习和发现的平台。同时注意对教材的开发、拓展、延伸,学完了《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我让学生回家后进一步观察冬瓜与茄子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西红柿与萝卜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在生活中去巩固所学的知识,去关注生活,将学生从课内引向到课外。

同学们的发现出乎我的意料啊,大家纷纷说:“冬瓜的花是黄的,茄子的花是紫的”“冬瓜的叶子象手掌,茄子的叶子比较长”“在吃冬瓜的时候要把里面的瓤取出来,而茄子可以整个吃”……很多学生带来了他们对萝卜和西红柿不同之处的认识,个个兴高采烈地要求展示,有的画,有的说,兴趣盎然。

篇7: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浅显易懂,我指导学生用读一读,画一画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隐含的道理。为了巩固识字效果,我设计了摘茄子的游戏环节,孩子们读准字音,摘到茄子后的兴奋与喜悦弥漫在整个课堂之中。有个没有摘到茄子的孩子还伤心地哭了起来,相信他们是真的想展示自己认识的字,摘到茄子。在这样的氛围中分角色朗读课文,更是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找出小燕子的三次发现后,我对同学们说:“小燕子经过三次仔细观察,发现了冬瓜与茄子的不同点。老师相信你们比小燕子更认真、更仔细。”来进入接下来的读和写环节,孩子们都学的很认真,学习目标达成。

教学这篇课文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童话故事,好玩好动的性格特点,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老师就是燕子妈妈,大家都是可爱的小燕子,想要演好小燕子,就必须认真读好课文,学生觉得新鲜有趣,在角色的扮演中读课文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当他们当“小燕子”来回答妈妈的话时,又是那么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读文后的收获。一年级的学生该如何让他们初步体会课文中角色的情感,并用朗读来表现出来呢?如果只是在老师的指令之下被动地读书,又怎么能读出情感?我通过巧妙地引导发现,用燕子妈妈的口气引导他们感受小燕子发现了许多不同后,心情非常高兴,从而让他们自己体会到应该怎么来读小燕子的话。

面对孩子们积极学习的态度,我更多采取鼓励的方式,尤其是那些平时不太多发言的孩子,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也来展示自己。在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也注意到讲评结合,这也是学校一直以来让我们青年教师学习的方向,以后还会继续朝这个方向努力。这一节课,孩子们始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高采烈地读,认真地观察,积极地表达,他们的高涨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语文课,才是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课,而有了孩子们的喜爱就意味着获得了成功的一半,这堂课使我内心充满了幸福感。

篇8:一次作文教学反思

9月26日, 我上13计算机 (3) 班 (动漫专业) 《设计素描》课, 这是开学以来我第二次上他们班的课。为了让学生了解《设计素描》是动漫专业的基础课, 让他们充分意识到《设计素描》在其所学专业中的重要性, 我在备课时做了大量工作, 不仅认真制作了PPT, 还准备了有关创意素描、全因素素描的范本, 且对设计素描的相关理论做了清晰梳理。

上课前我走进了教室, 打开了多媒体, 准备好了课件。上课铃响后, 我扫视了教室, 看到学生已整齐地坐在自己座位上, 唯独右边最后一排靠窗单独而坐的刘某同学例外, 他抖动着双脚、双臂懒散地搭在课桌边坐着, 丝毫不想站起来。这让我很恼火, 这才第二次课啊, 公然无视我的存在。我压住了怒火, 镇静地用目光扫视全班后, 锁定了他, 很快, 他发现我在注视他, 迅速埋下头去, 假装在书堆中翻找着什么, 但始终还是不愿站起来。同学们见我没像往常一样向同学们问候, 似乎觉察到了凝重的气氛, 都齐刷刷朝我注视的方向看过去。这时我拿着书本朝他走过去, 用温和的语气说:“是不是在找上课用的书本啊?看把你找的, 我都为你急!先用我的吧, 咱等下了课再找。”于是他站了起来, 课才得以正常进行。

在我讲到设计素描、创意素描和全因素描的关系并展示创意素描范本时, 学生的情绪很高涨:书中搞怪的表情、夸张变形的人物肖像都描绘得惟妙惟肖、怪诞的想法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学们无不为之惊叹。当翻到一张凸眼睛大嘴巴厚嘴唇的夸张作品时, 全班一片“哗然”, 一些学生大笑并起哄, 我还没反应过来, 就发现坐在靠窗第三列最后一排一位男生把头深深地埋进课桌里, 是方某, 陶艺兴趣小组的成员。只听到有学生说:“哎, 这不是方某吗?”“是很像唉。”“方某, 你是不是当过模特儿?”我仔细看了下范本, 这幅作品还真的跟他很像。他不好意思地埋下了头。但十分钟后, 就在我以为可以一直顺利地讲完这节课时, 我无意中看到之前为自己容貌感到自卑的同学还趴着, 就叫了一声, 没一点反应, 原来是睡着了。这位同学生龙活虎的, 上课前还跟我打过招呼, 怎么现在睡起觉来了“这胆子也太大了!还是兴趣小组的呢。”我嘟哝了一句。周围同学见我拉下脸赶紧把他给摇醒了, 睡得正香的他被人弄醒, 恼怒地叫了声:“干吗?”等他发现周围同学都看着他, 才意识到正在上课, 就清醒了, 并低下了头。我知道他已意识到错了, 于是平静地问:“昨晚是不是没睡好?这种天气最适宜睡觉了, 其实我也很想睡, 只是我们要上课, 不能睡。我们不与重点高中比, 就与普高比, 我们课业相对少, 压力相对轻, 睡眠比他们富裕多了, 人要学会控制:该睡时睡, 不该睡时睡了也不踏实!大家说对不?以后上课再不能睡了。”

这节课在同学们激昂的“好”声中继续进行, 但当我讲到设计素描和全因素素描的区别时, 我发现先前靠窗最后一排独坐而没有起立的刘某同样完全无视我的存在, 他一边嚼着口香糖, 一边看着小说, 一副陶醉的样子。看着他如此狂妄地漠视课堂纪律, 我的火直往上冒, 但是我知道无论如何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不能和学生发生正面冲突。这时我想得好好整整他。于是我很自然地指着一张全因素素描说:“为了检查大家掌握的情况, 现在请刘某同学区分一下这张作品是全因素素描还是设计素描?”刘某同学极不情愿地站了起来, 他已经意识到了他的违规行为又被我发现了。由于他压根没听课, 自然回答不上来。我又问:“是全因素素描还是设计素描?”下面有几个学生很配合我, 轻轻地提醒他说“设计素描”, 他信以为真地答道“设计素描”, 下面发出了一阵笑声。“是设计素描吗?”我追问其他学生。“全因素素描!”同学们响亮地答道。“这说明你根本没有听……”“没有听又怎样了!我在看小说!”这位学生的话让我有点无奈, 我很想对他说点什么, 但最终还是控制住了自己, 什么也没有说, 只是不动声色地望着他。我们的僵持让课堂气氛有点尴尬。最终, 我无可奈何地对他说:“人还是蛮诚实的!坐下吧, 既然答不上来, 上课就要认真听讲。”刘某同学不服气地坐了下去, 还故意把书倒立起来, 抖动着身子, 大模大样地趴在了桌子上……

他的表现顷刻间让我明白他根本不想听我讲课, 我的心底涌起一股凉意。尽管是老教师了, 面对这样厌学的学生, 我还是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 难道他的种种表现都是因为他正处于所谓的叛逆期吗?

快要下课了, 他伸了伸懒腰, 打了一个哈欠, 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我想了想, 还是平静地向他走了过去。对于我的到来, 刘某并没有感到意外。我看到他桌上的练习本, 就拿起来顺手翻了一下, 不动声色地对他说:“你啊, 还蛮真实的!这点我很欣赏!你也很机灵, 我很喜欢!以后课堂上呢, 对自己要求高一点、严格一点, 相信你会很优秀的。”于是我拍了拍他的肩膀, 看了他一眼。从他的表情中, 我知道我的表扬和亲近显然让他感到了意外。过了一会儿, 他竟然对我说:“老师, 不是我不想认真学, 只是我觉得读职校没有意思, 你说我是冲着计算机来的, 怎么学画画了呢!我根本不喜欢画画。”他的一番话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共鸣, “是啊, 老师, 我们一点基础都没有, 连笔都不会拿……”“是啊, 我们根本就不会画画, 从小学到初中就没正常上过几节美术课……”原来是这样, 他们的心声让我感到了些许安慰, 至少他们是信任我的。我耐心地和同学们说:“同学们, 《设计素描》是动漫专业的基础课, 它是动漫里人物塑造、场景制作的一项不可或缺的绘画技能。不会画不要紧!画画其实一点都不难。你想啊:现在很多普高和重高的学生, 看到考文科或理科的好大学没门了或是连上大学都没希望了, 怎么办?走捷径啊!什么捷径啊———考美术!他们从高二暑假即7月份开始学画直到12月中旬专业高考, 基本都能通过, 短短几个月就能达到高考水平, 你们说画画简单吗?超容易!更何况动漫专业是我国新兴专业, 绝大多数本专业的大学生和毕业生都和你们一样从高中开始而且是零起点学的。所以不用担心, 只要不是弱智相信大家都能学好!我们班有没有弱智的?”“没有!”大家齐声说。“既然没有, 你们肯定能学好!我坚信!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有!”学生响亮地回答。“所以你们现在就要拿出吃苦耐劳的精神, 本着对选择本专业的行为负责, 要好好学、坚持学、学好学精!毕业了到哪里都有饭吃!”“一技在手吃穿不愁!”有学生道, “对!一技在手吃穿不愁!只要我们努力, 只要我们坚持, 一分辛劳总会有一分收获的!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最优秀的。你们一定行!”

听了我的话, 学生很受鼓舞地说:“老师, 我们一定行……”经过几分钟的简单交流, 我和学生走得更近了。下课铃响了, 学生大声地和我说再见, 我听见了从未如此响亮的、发自内心的“再见”声。

二、反思与启示

回到办公室, 我静下心来, 反反复复地回想课堂上的情景。透过这节课, 我认真进行了自我反思, 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 教师应该具备两方面的条件, 第一是精神准备, 第二是教育艺术。

(一) 职校教师要有精神的准备

1. 职校教师要有职业精神

鲁迅先生说过,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 精神不是万能的, 但其中却蕴藏着极大的力量, 有时甚至是不可估量、难以想象的力量。教师更应具备一种精神———职业精神。教师的职业精神包括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和热忱, 对自己的激励, 以及对教改的信心。教师的职业精神是一种向理想的教师形象的拼搏进取, 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 其价值取向是更重视全体学生。时代在发展, 观念在更新, 职业精神却是永远不能变的。职业精神是教师不可缺失、本质的东西。一个教师能不能成为好教师、名教师, 关键是有没有职业道德, 有没有职业精神。职校教师承载着职校教育的历史使命, 其素质直接关系职校的发展。教师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 需要专业化技能, 更需要丰富的精神世界作基石。职校教师具有这种职业精神比掌握技能更重要。

2.职校教师应有敢抓敢管的精神

职校课堂纪律难管, 职校教师想要扭转这个课堂局面, 就应齐心协力地从高一新生抓起, 要巧抓敢管, 还得有常抓不懈、永不气馁的精神。由于新生在刚接触新的任课教师时, 好奇心占了上风, 一般会比较配合教师的工作, 课堂纪律也会较好。随着学生间的相互了解, 同时逐渐熟悉老师的特点和教学风格后, 他们就会慢慢表现出个性。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会无视老师的教学活动, 做一些违纪违规甚至“反抗”教师的行为。这时教师一定不能只盲目地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对课堂纪律置若罔闻, 甚至认为学生学不学与教师无关。这不仅没有尽到教师的职责, 而且会导致后面的课堂越来越混乱, 课也会越来越难上。本堂课是我给高一新生上的第二堂课, 学生的问题行为就初现端倪了, 我拿出敢抓敢管的精神与学生斗智斗勇, 及时将课堂上的这些问题行为呃杀在萌芽状态, 否则后面将一发不可收拾。

(二) 职校教师要具有教育的艺术

教育是科学, 更是艺术。职校要预防和控制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或问题行为发生后的良性转化, 不仅要求职校教师有良好的注意分配能力, 及时发现和全面掌控课堂学生动态, 还要求教师具有处理出现“问题行为”学生的教育艺术。

1.职校教师应具备关爱的能力

关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成功的教育来源于老师的真切关爱。高尔基说:“谁不爱孩子, 孩子就不爱谁, 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对于每个学生来说, 他们都希望老师像父母一样, 把爱的目光永远聚焦在自己身上。教师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暖暖的话语, 一个轻拍肩膀的动作……都能让学生开心不已, 赢得他们的信赖。职校的“问题学生”和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固然多, 但职校教师对于这些学生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对其违规行为绝不能听之任之, 应当给予适时合理的教育。如上文中刘某同学这样不起立、边嚼口香糖边看小说、故意竖起书本、抖动身子不听课等一系列问题行为, 在我看来无非是想引起我的关注与关心。我理解了他的行为, 包容了他的错误。没有指责、训斥他, 只是倾注我的“师爱”关心他、爱护他。换得了他的理解和信任, 使他道出了心里话, 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 才会有后面全班同学不断奋发向上的力量。其实正是这些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 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正如陶行知所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所以只要我们用心爱护学生, 不但能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而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职校教师应具有宽容的能力

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一种宽广的胸怀, 更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崇高的境界。有人说宽容是一种美德, 是人性的光辉, 在我看来宽容更是教育的秘诀。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更何况学生。宽容是一种爱, 懂得宽容的教师才懂得爱、懂得教育。在上述课堂中我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方某同学的睡觉行为, 之后他身上再也没发生过这种情况。可职校像方某这样一次改过的学生并不多, “屡犯”学生却不在少数。这是由于在初中甚至小学就养成的问题一时半刻想改掉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些“屡犯”学生其实更需要我们的宽容, 而且是耐心而持久的宽容, 上述提到的刘某就是一个典型的“屡犯”, 对他一而再, 再而三的“问题行为”, 我宽容了他:宽容了那本该受谴责的不起立问好、不尊敬教师的行为;宽容了他的小把戏, 反而顺势给了我的教科书, 这里给的不仅仅是教科书, 更是面子、自尊;宽容了他的顶撞及与我对着干的行为。因为我的耐心宽容给足了学生自尊和面子, 给了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我不计前嫌地亲近他, 最终得到了他的信赖, 赢得了学生的感激之心和尊重之情。可见持久耐心的宽容能驱走怨恨, 带来亲情, 创造轻松、和谐、融洽的氛围。当一件本该被谴责的事情戏剧性地变为“礼遇”时, 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烈。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它的教育力量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 所以职校教育更需要教师耐心而持久的宽容能力。

3. 教师应具有赞赏和鼓励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就是成年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 何况是尚未成年的学生?所以, 对待尚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 我们一定要学会发现他们的特长与成功之处, 并给予充分肯定;同时, 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 或者提出一个好的创意, 甚至是做出一个小小的善举时, 我们要用愉悦人心的语气给予其真诚的赞赏。“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老师只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去启发、鼓励和开导, 使他们的求知欲和思辨力充分释放, 学习就会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代社会, 职校的美术专业基础教学是提高学生美术造型能力, 充分发挥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作用, 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促使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的有力工具。教师在面对犯错误和有过失的学生时, 一定要保持冷静, 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重, 以心换心, 用温暖的话语拉近彼此的距离, 唤起他们的自尊、自爱和自信, 进而使其“痛改前非”。面对像刘某那样似乎毫无优点可言的“问题学生”, 具有一定耐力与定力的我挖掘了他那敢做敢当的做事勇气及机灵行为的闪光点并表示赞赏和肯定, 从而改善了师生关系。所以职校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赞赏的语言, 你赞赏学生后, 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4. 教师应具有随机应变和掌握教育分寸的能力

一个具备机敏、沉静、耐心、仁爱和谦逊等良好品质的教师, 定会明白受教育者之间有着很大的个别差异。特别是职校, 由于生源的复杂, 在平常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行为’, 谁也预料不到什么时间会出什么问题。所以教师必须具有随机应变和运用不同教育方法, 以及把握教育分寸的能力, 教师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 在自然条件下, 在职校生的课堂和自由活动中观察和研究他们的表现, 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以便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场合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在课堂上, 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行为”, 职校教师一定要随机应变, 把握好教育分寸, 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诱发他们的叛逆精神, 以及在课堂上起冲突。对一而再再而三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 应先顺应他, 再深挖他的闪光点予以表扬、鼓励, 以唤起他的自信, 换来他对你的好感。在本节课中我对方某和刘某的不同“问题行为”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事实证明, 教师具有随机应变把握教育分寸的能力对优化职校课堂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 当代社会, 职校教育者不仅要有精神的准备, 还要有教育的艺术能力;只要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管理历练中善于观察、善于研究、善于总结, 就会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得职校课堂教学管理更加得心应手。

摘要:上13计算机 (3) 班 (动漫专业) 《设计素描》课时, 当堂出现刘某等同学懒散、顶撞、对抗老师等情况, 面对学生的不良反应, 作者沉着应对, 合理处理,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并由此反思:教师应该具备两方面条件, 一是精神准备, 二是教育艺术。

关键词:教学“冲突”,职业精神,教育的艺术

参考文献

[1]陈志君, 李元洪.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其实施路径和效益[J].江苏教育, 2013 (43) :39-41.

[2]徐刚强, 肖化移.论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其提升[J].职教论坛, 2013 (13) :68-70.

[3]杨军.浅谈职业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职业, 2012 (2) :131.

篇9:一次函数复习课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后面一些习题时间不够用,留做家庭作业了。从本节课的设计上看,将一次函数的知识复习的很全面,讲解透彻,条理清晰,系统性强,讲练结合,训练到位,一节课下来后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不会有什么漏洞。因为复习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需要展示给学生的知识点比较多,训练题也比较多,所以我选择在多媒体上课,这样可以将题目在大屏幕上展示。为了让学生节省复习时间,课前的工作全由教师完成,我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看了近几年的期末考试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我自认为这样,学生对于这节课的知识一定会掌握的很全面,以至于在考试中得心应手。

但是,课后我也感觉到这节课确实有一大部分学生注意力涣散,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以致于面对简单的问题都卡,思维不连续。纠其原因,是我没有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没有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我布置的习题太多,形式死板,学生容易疲劳,导致注意力涣散。刚开始还很有积极性,可由于题量过大,后半节课,学生懒得动笔,动脑。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这节课教师的主体性过大,从习题的设计,到讲解,似乎都是我一手包办,学生只是负责做题,改题。我想如果课前先把所有的复习任务都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查阅资料归纳本章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方法,并收集与每个知识点相关的有针对性的问题,或者可以自己编题,同时要把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做出来,尽量要一题多解。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汇编,在汇编过程中要去粗取精。课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成果共享,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收获着自己的收获。台上他们是主角,台下他们也是主角。

期末复习繁忙,所以能包办的我就一律代做,以为这就是帮学生减轻负担,学生自己去做的事是少了,可是需要学生被动记忆的知识多,教师把一节设计的井井有条,想要学生在这一节课里收获更多,但被动的学生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中去,降低了课堂效率,最后教师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的想法还是落空了。

通过这节复习课的教学让我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深刻含义,不单指减少学生课后学习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效率,我的这节课失败之处就是过分的注重了前者,而忽略了实效性。那么在今后的复习课教学中我要多思多想、多问多听(问问老师、听听学生的想法),力求在真正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打造高效课堂。

反思这节课,我决定将一次函数复习课重新再上一节,课前我将这章的知识点,如定义,图象及其性质,实际问题等,分几块交给小组,每组汇编一个知识点的习题,然后整合一起。同学们积极的准备,查看参考书,还有同学上网回家查阅,同学们将自己平时不会的掌握不好容易出错的题整理到一起。课上,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我只是起到了个引导者的作用。四十五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同学们没有像上节课那样感到疲劳,而是很轻松的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而且收获的也更多了。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上一篇:初中语文诗文名句汇集下一篇:教学反思高中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