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实验方法

2024-04-13

论文实验方法(共9篇)

篇1:论文实验方法

实验二 机床加工方法认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了解常用机床的总体布局及主要技术性能

2)熟悉常用机床的用途及加工表面特征

3)了解机床主轴箱结构特点,了解操纵机构的工作原理

二.实验内容

1)了解实验室现有机床的名称、用途。

2)理解常用机床的布局,刀具、工件的安装方法。

3)掌握常用机床的运动特点,工件与刀具间运动关系。

三.实验要求

1、写出你在实验室见到的其中至少5种机床名称与型号。

2、分析、比较三种不同类型机床(车床、镗床、钻床)的加工工件特点(主运动,进给运动形式、主要用途,精度等)。

3、说明实验室内几种类型磨床的名称,主要用于何种类型工件表面加工。

篇2:论文实验方法

一 试验步骤 调试浮选机,使转速、充气量达到规定值。2 称量煤样(称准到0.1克)(144g)。向浮选机内先加入约1/3容积的水,使水位达到第一道标线。开动浮选机,加入称好的干煤样。待搅拌至煤全部润湿后再加入清水,使矿浆液面达到第二道标线。矿浆净体积约1.5升。开动计时器。预搅拌两分钟后,向矿浆液面下加入预先量好体积的捕收剂,1分钟后,再向矿浆页面下加入预先量好体积的起泡剂。10秒钟后,以30次/分的速度,沿浮选槽整个泡沫生成面,按一定的刮泡深度刮泡3分钟,泡沫产品集中于一个器皿中。要控制补水速度,使在整个刮泡期间保持矿浆液面恒定。刮泡阶段后期,应用洗瓶将粘在浮选槽壁上的颗粒清洗至矿浆中 3分钟后,关闭浮选机,并停止补水,把尾煤排放至专门容器内。粘在浮选槽壁上的颗粒要清洗至尾煤容器中。粘在刮板及浮选槽唇边的颗粒应清洗至精煤产品中。向浮选槽加人清水,并开动浮选机搅拌清洗直至浮选槽干净为止。

注 :各道浮选工序操作时间要严格按照上述规定执行,误差不超过两秒。精煤和尾煤分别脱水(过滤),置于不超过75℃的恒温干燥箱中进行干操。冷却至空气干燥状态后,分别称重、测定灰分,必要时(当浮选人料硫分超过1%时)测定硫分。重复试验一次。

篇3:论文实验方法

遗传与变异类实验是近几年的高频考点, 常涉及探究基因的显隐性、基因的位置、变异类型和验证遗传规律等。此类实验的解答依赖于对遗传变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同时还需要认真体会生物学家的探索过程和实验设计方法。

类型一:探究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关系

1.实验原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 子代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未表现出的性状为隐性性状。纯合子自交, 后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即亲本的性状;杂合子自交, 后代发生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 其中占3份的为显性性状, 占1份的为隐性性状。

2.设计思路:要鉴定该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关系, 必须先确定具有相对性状的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然后通过杂交或者自交来确定显隐性关系。若已知两亲本为纯合子, 选取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亲本杂交, 如果子代只表现一种性状, 则子代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未表现出的性状为隐性形状;若不知两亲本是否为纯合子, 则分别让两亲本自交, 如果子代发生性状分离, 则该亲本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如果子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则该亲本可能表现显性性状或者隐性性状。

例1.大豆的白花和紫花为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 能判定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 ()

(1) 紫花×紫花→紫花 (2) 紫花×紫花→301紫花+110白花 (3) 紫花×白花→紫花 (4) 紫花×白花→98紫花+107白花

A. (1) 和 (2) B. (2) 和 (3)

C. (3) 和 (4) D. (1) 和 (4)

解析:选B。根据具有相同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 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分离比是3∶1, 则占3份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占1份的是隐性性状, 可知 (2) 中紫花占3份即为显性性状, 白花占1份为隐性性状。根据显隐性的定义, (3) 是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体亲本杂交, 子一代只表现一种紫花性状, 则紫花性状为显性性状, 白花性状为隐性性状。 (1) (4) 不能判断显隐性。

类型二:探究某个体是纯合子或杂合子

1.实验原理:显性性状的个体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隐性性状的个体一定是纯合子, 其基因型必定由两个隐性基因组成。这里关键是要掌握一条原则, 即纯合子能稳定遗传, 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而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 自交后代往往会发生性状分离。

2.设计思路: (1) 动物:测交法。若后代出现隐性类型, 则一定为杂合子, 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 则可能为纯合子。若待测对象为雄性动物, 应让其与多个具有隐性性状的雌性个体交配, 以使产生更多的后代, 使结果更有说服力。

(2) 植物: (1) 自交法。若后代能发生性状分离则亲本一定为杂合子;若后代无性状分离, 则可能为纯合子。此法适合于植物, 而且是最简便的方法。 (2) 测交法。同动物的测交法。 (3) 花粉鉴定法:非糯性水稻与糯性水稻的花粉遏碘呈现不同颜色, 杂种非糯性水稻的花粉是减数分裂的产物, 遇碘液呈现两种不同颜色, 且比例为1∶1。这个结果也直接证明了杂种非糯性水稻在产生花粉的减数分裂过程中, 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例2.小麦抗锈病对易染病为显性。现有甲、乙两种抗锈病的小麦, 其中一种为纯种, 若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小麦, 下列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 ()

A.甲×乙

B.甲×乙得F1再自交

C.甲、乙分别和隐性类型测交

D.甲×甲, 乙×乙

解析:选D。鉴别生物某性状基因型是否杂合, 可选用合适的个体做亲本, 观察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供选答案的A项不能达到鉴别的目的。B项不能鉴别但可以保留抗锈病小麦。C项不能达到留种的目的。D为自交, 对于植物来说, 自交是最简便的鉴别并保留纯种的方法。

类型三:探究某基因存在的位置

1.理论依据:基因在染色体上, 染色体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大多数生物为XY类型) 。判断基因的位置就是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细胞质基因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

2.设计思路:选取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亲本杂交, 若正反交结果相同, 子一代均表现显性亲本的性状, 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的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 子一代性状均与母本相同, 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质中的线粒体或叶绿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 子一代在不同性别中出现不同的性状分离 (即与性别有关) , 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的性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上的遗传具有“父传子, 子传孙”的特点。

例3. (2012·福建卷) 现有翅型为裂翅的果蝇新品系, 裂翅 (A) 对非裂翅 (a) 为显性。杂交实验如图1。

(1) 上述亲本中, 裂翅果蝇为______ (纯合子/杂合子) 。

(2) 某同学依据上述实验结果, 认为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你就上述实验, 以遗传图解的方式说明该等位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3) 现欲利用上述果蝇进行一次杂交试验, 以确定该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请写出一组杂交组合的表现型: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

(4) 实验得知, 等位基因 (A、a) 与 (D、d) 位于同一对常染色体上, 基因型为AA或dd的个体胚胎致死。两对等位基因功能互不影响, 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不发生交叉互换。这两对等位基因______ (遵循/不遵循) 自由组合定律。以基因型如图2的裂翅果蝇为亲本, 逐代自由交配, 则后代中基因A的频率将______ (上升/下降/不变)

解析: (1) F1出现了非裂翅, 说明亲本的裂翅是杂合子。 (2) 见遗传图解。 (3) 用一次杂交实验, 确定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 需要常染色体遗传的杂交结果与伴X遗传的杂交结果不一致才能判断。可用组合:非裂翅♀×裂翅♂, 若是常染色体遗传, 后代裂翅有雌也有雄, 若是伴X遗传, 裂翅只有雌。也可以用组合:裂翅 (♀) ×裂翅 (♂) , 若是常染色体遗传, 后代非裂翅有雌也有雄, 若是伴X遗传, 后代非裂翅只有雄。 (4) 由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所以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图2所示的个体只产生两种配子:AD和ad, 含AD的配子和含AD的配子结合, 胚胎致死;含ad的配子和含ad的配子结合, 也会胚胎致死, 能存活的个体只能由含AD的配子和含ad的配子结合, 因此无论自由交配多少代, 种群中都只有AaDd的个体存活, A的基因频率不变。

答案: (1) 杂合子

(2) 遗传图解如下:

(3) 非裂翅 (♀) ×裂翅 (♂) 或裂翅 (♀) ×裂翅 (♂) (4) 不遵循不变

类型四: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一) 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1.实验原理: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杂合子在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分离产生两种配子, 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配子, 后代有两种基因型和表现型, 且比为1∶1。杂合子自交, 杂合子在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分离产生两种配子, 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有三种基因型, 两种表现型且表现型之比为3∶1。

2.设计思路: (1) 自交法: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 则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该性状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2) 测交法:若测交后代的性状比例为1∶1, 则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该性状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二) 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实验原理: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以2对等对基因为例, 下同) , 杂合子在减数分裂时, 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产生四种配子, 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配子, 所以杂交后代有四种基因型以及四种表现型, 且表现型比为1∶1∶1∶1。杂合子自交, 杂合子在减数分裂时产生四种配子, 雌雄配子随机组合, 形成9种基因型, 四种表现型且表现型之比为9∶3∶3∶1 (或分离比异常, 表现型不是四种, 但比例之和为16) 。

2.设计思路: (1) 测交验证法:让杂种F1与隐性类型杂交, 若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且表现型之比为1∶1∶1∶1, 则证明杂种F1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发生了自由组合, 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 杂交验证法:取纯合的两亲本杂交得F1, 让F1自交得F2, 若F2有四种表现型且表现型之比为9∶3∶3∶1 (或分离比异常, 表现型不是四种, 但比例之和为16) , 则证明F1在形成配子时, 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 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例4.用纯种有色饱满籽粒的玉米与无色皱缩籽粒的玉米杂交 (实验条件满足实验要求) , F1全部表现为有色饱满;F1自交后, F2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有色饱满73%, 有色皱缩2%, 无色饱满2%, 无色皱缩23%。回答下列问题:

(1) 上述一对性状的遗传符合_______定律。

(2) 上述两对性状的遗传________ (填“是”或“否”) 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原因:______。

(3) 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验证这两对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实验条件满足实验要求)

实验方案实施步骤: (1) ____; (2) ____; (3) _____。

解析:解题关键是掌握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 即验证F1的杂合体 (AaBb) 是否能产生四种配子 (AB∶Ab∶aB∶ab) 且比例为1∶1∶1∶1。常用的方法:F1测交法、单倍体育种法。

答案: (1) 基因的分离 (2) 否因为玉米粒色和粒形的每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为3∶1, 两对性状综合考虑, F2实际分离比为73∶2∶2∶23, 不符合孟德尔的9∶3∶3∶1的比例, 故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 方案1: (1) 纯种有色饱满的玉米和纯种无色皱缩的玉米进行杂交, 获得F1。 (2) 取F1植株10株, 与无色皱缩的玉米进行杂交。 (3) 收获杂交后代种子并统计不同表现型的数量比例。若四种表现型比例符合1∶1∶1∶1, 则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若四种表现型比例不符合1∶1∶1∶1, 则不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方案2: (1) 纯种有色饱满的玉米和纯种无色皱缩的玉米进行杂交, 获得F1。 (2) 取F1植株的花粉进行植物组织培养, 获得单倍体植株幼苗, 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3) 收获种子并统计不同表现型的数量比例。若四种表现型比例符合1∶1∶1∶1, 则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若四种表现型比例不符合1∶1∶1∶1, 则不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类型五:探究生物的变异可否遗传

1.实验原理: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的控制, 又受环境的影响。当性状发生改变时, 有可能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 也有可能是由环境变化影响的。仅由环境条件改变引起的变异, 因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所以是不可遗传的变异;因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 它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2.设计思路: (1) 利用变异类型与原来的未发生变异类型杂交, 观察子二代表现结果, 若后代仍有该变异性状 (或出现性状分离) , 则为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遗传变异;若后代无该变异性状, 则为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 (2) 将变异类型的子代与原来的未发生变异的类型种植 (饲养) 在相同环境条件下, 如果两者未出现明显差异, 则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 否则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遗传变异。

例5.果蝇的长翅 (V) 对残翅 (v) 为显性, 但是, 即使基因型是纯合长翅品种的幼虫, 在35℃温度条件下培养 (正常培养温度为25℃) , 长成的成体果蝇却成为残翅。这种现象称为“表型模拟”。

(1) 这种模拟的表现性状______ (填“能”或“否”) 遗传, 原因:______。

(2) 现有一只残翅果蝇, 如何判断它是属于纯合vv还是“表型模拟”?请设计鉴定方案:

方法步骤:_______。

结果分析:_________。

解析:纯合长翅品种的果蝇幼虫, 在35℃温度条件下培养 (正常培养温度为25℃) , 长成的成体果蝇却成为残翅, 是温度改变引起的变异, 不可遗传。这一只残翅果蝇的基因型可能是VV或Vv, 由温度引起的“表型模拟”, 也可能是纯合vv表现残翅, 设计鉴定方案是让这只残翅果蝇与正常温度条件下发育成的异性残翅果蝇 (基因型为vv) 交配, 使其后代在正常温度 (25℃) 条件下发育, 观察性状表现。

答案: (1) 不能遗传因为这种残翅性状是单纯由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引起的, 其遗传物质 (或基因型) 没有改变。 (2) 方法步骤: (1) 让这只残翅果蝇与正常温度条件下发育成的异性残翅果蝇 (基因型为vv) 交配 (2) 使其后代在正常温度条件下发育结果分析: (1) 若后代均为残翅果蝇, 则这只果蝇为纯合vv (2) 若后代有长翅果蝇出现, 则说明这只果蝇为“表型模拟”。

类型六:探究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的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1.实验原理:显性突变是由隐性基因突变成显性基因, 突变一旦完成, 便表现出显性性状, 具有相同突变的个体杂交, 既表现突变性状, 又表现原有性状;隐性突变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 但不立即表现, 直到出现隐性纯合子才表现, 并表现出唯一的性状———隐性性状。

2.设计思路:选取具有突变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 若子代只表现突变性状, 则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的突变是隐性突变;若子代既表现突变性状又表现出原有的性状, 则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的突变是显性突变。

例6. (2012·海南卷) 已知小麦无芒 (A) 与有芒 (a) 为一对相对性状, 用适宜的诱变方式处理花药可导致基因突变。为了确定基因A是否突变为基因a, 有人设计了以下4个杂交组合, 杂交前对每个组合中父本的花药进行诱变处理, 然后与未经处理的母本进行杂交。若要通过对杂交子一代表现型的分析来确定该基因是否发生突变, 则最佳的杂交组合是 ()

A.♂无芒×♀有芒 (♂AA×♀aa)

B.♂无芒×♀有芒 (♂Aa×♀aa)

C.♂无芒×♀无芒 (♂Aa×♀Aa)

D.♂无芒×♀无芒 (♂AA×♀Aa)

解析:选A。由于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显性作用, 如果A基因发生突变而变为a基因, 这时无芒的纯合子父本AA产生含a的配子, 当遇a的雌配子时, 形成受精卵aa, 将来发育的植株表现出隐性性状, 所以最佳的杂交组合是父本为显性纯合子, 母本为隐性纯合子。

类型七:探究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还是染色体变异

1.实验原理:基因突变是“点”的变化 (点的质变, 但数量不变) ;基因重组是“点”的组合或交换 (点的质和量均不变) ;染色体结构变异是部分片段的增添、缺失、倒位、易位 (点的质不变, 数目和位置可能变化) ;染色体数目变异是个别染色体的增添、缺失或染色体的成倍增减 (点的质不变、数量变化)

2.设计思路: (1) 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 若能看到染色体异常, 则为染色体变异;若看不到异常则为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若一个群体中偶尔一个个体出现新性状, 则为基因突变。 (2) 检测DNA中的碱基序列。

例7. (2012·海南卷) 玉米糯性与非糯性、甜粒与非甜粒为两对相对性状。一般情况下用纯合的非糯非甜粒与糯性甜粒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 F1表现为非糯非甜粒, F2有4种表现型, 其数量比为9∶3∶3∶1。若重复该杂交实验时, 偶然发现一个杂交组合, 其F1仍表现为非糯非甜粒, 但某一F1植株自交, 产生的F2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2种表现型。对这一杂交结果的解释, 理论上最合理的是 ()

A.发生了染色体易位

B.染色体组数目整倍增加

C.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替换

D.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增减

解析:选A。具有两对 (或更多对) 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 在F1产生配子时, 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如果两对 (或更多对) 非等位基因位于一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就不会表现出自由组合。从题目可知, 发生突变的植株不能进行基因的自由组合, 原因最可能是发生染色体易位, 原来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变成了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类型八:探究两种生物是否为同一物种

1.实验原理: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 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 并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是同种生物。同种生物没有生殖隔离。

2.设计思路:让两种生物进行交配, 若能够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则为同一物种;若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则为不同物种。

例8.荷兰遗传学家研究一种月见草的遗传时, 发现一株月见草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由原来的2n=24条变成4n=48条, 成为四倍体植株。要判断该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植株是否为同一物种, 实验方法是 ()

A.将该四倍体植株自交, 观察能否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B.将该二倍体植株自交, 观察能否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C.将该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植株杂交, 观察能否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D.将该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植株体细胞杂交, 观察能否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解析:选C。要判断两种生物是否为同一物种, 实验方法是让两种生物进行交配, 若能够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说明是同一物种, 否则不是同一物种。体细胞杂交, 后代可育, 因为有同源染色体。

篇4:论文实验方法

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其目的在于加强生物学料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所谓实验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操作能力:熟练使用显微镜、解剖器、安装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各种实验步骤、采集制作植物、动物标本;②获得知识的能力:即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聆听、观察、阅读、质疑、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能力;③整理分析能力:通过表解、图释记录实验的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找出实验成败原因,并能解释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④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应用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寻求解答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首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以下不同的组织形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一、模拟实验

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做实验时,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我一般采取模拟方式进行实验。如《显微镜的作用》一课,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这样模仿操作完显微镜后,再让学生独自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了显微镜了。模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二、分段实验

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实验的方式训练学生。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一课,把实验分为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并观察番茄果肉细胞、观察叶表皮永久装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实验过程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辅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在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番茄果肉细胞近似球体,叶表皮细胞形态不规则,但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老师再补充说明,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但由于它太薄,而且紧贴细胞壁,用光学显微镜是不易观察到的,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都是由细胞结构成的,不同的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三、独立实验

经过一段时期分段实验的训练后,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实验。方法是实验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的药品、材料。教師提出实验要求,讲清要点,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若发现带共性的问题,要让全班停下来,统一纠正后再继续实验,最后总结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通过以上的组织训练后,学生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能用解剖器解刨小动物;学会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初步具备了独立实验的能力。

四、开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实验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的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让学生对植物、动物、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使他们有机会自己设计完成实验。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观察现象、分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主动获得知识,进一步提高实验能力。多年以来我和其它生物教师一道,坚持组织开展了学生生物知识竞赛,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野生动植物邮票集邮,农业林业经济植物的调查等一系列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写了不少的观察日记和小论文,他们采集制作的《植物蜡叶标本》、《野生动植物集邮》、小论文《兴安盟主要经济植物种类调查》等作品,获得了市级奖。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由于初中阶段重视了实验教学,学生渐渐获得了学习生物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对生物学的好奇心转变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能为高中学习《生物》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中生物教师反映:我校升入高中的学生与其它学校升入高中的学生相比,我校学生使用显微镜熟练,实验能力强,实验效果好、理解掌握知识速度快,学习效率高。

篇5:论文实验方法

高考各试卷物理实验题考查内容表

试卷

题号 题量 题型

考查内容

全国1卷

22,23

2题

22.利用打点计时器对物块沿倾斜的长木板加速下滑时的运动进行研究

23.将一量程为250μA的微安表改装为量程为20 mA的电流表

全国2卷

22,23

2题

22.测量铁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

23.研究硅二极管在恒定电流条件下的正向电压U与温度t的关系

全国3卷

22,23

2题

22.利用数码相机的连拍功能测重力加速度

23.将内阻为98.5Ω、量程为100uA的电流表改装成欧姆表并进行刻度和校准

北京卷

14(选择题),21

2题

14.观察光的干涉、衍射现象

21.研究平地运动。

天津卷

9(2)(3)

2题

9.(2)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9.(3)测定长金属丝的电阻率

江苏卷

10,11

2题

10.验证动能定理

11.测量一段长度已知的电阻丝的电阻率

浙江新高考

17,18,21

3题

17.“研究平抛运动”实验,

18.测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功率

21.【加试题】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物理实验复习攻略解读

在高考理综试卷上,物理实验的考题分值高达18分。很多同学觉得自己只知道物理知识的理论部分,而在做实验的时候却从来没做出过结果,更有同学高中三年就没怎么进过物理实验室,也没接触过各种实验器材,面对实验题就更加无从下手。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一下高考物理实验复习攻略,在我们只了解物理理论知识,而对实验并不了解甚至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怎么来做实验题。

篇6:初中生物实验方法

学生实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直观性,它将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经过积极的思考,很快形成正确的概念,并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知识。

2.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

学生实验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自去体会生物中的奥秘;去验证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去感受我们肉眼所感觉不到的东西,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生物课的整体教学。

3.有助于培养学生生物学操作技能和科学的实验方法

学生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首先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及操作步骤,再由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实验,并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和说明的过程。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生可以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生物学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并在实验中发现一些好的改进措施,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

4.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7:计算方法上机实验

#include

#include

float function(float x,float y)

{

return(0-(y*y));//f(x,y)µÄ±í´ïʽ }

int main()

{

float x0,x1,y0,y1,k1,k2,k3,k4,a,b,c,n,h;int i;

scanf(“%f %f %f %f”,&a,&b,&c,&n);x0=a;

y0=c;

h=(b-a)/n;

for(i=1;i<=n;i++)

{

k1=h*function(x0,y0);

k2=h*function(x0+h/2,y0+k1/2);k3=h*function(x0+h/2,y0+k2/2);k4=h*function(x0+h,y0+k3);x1=x0+h;

y1=y0+(k1+2*k2+2*k3+k4)/6;

printf(“x%d=%f,y%d=%fn”,i,x1,i,y1);x0=x1;

y0=y1;

}

return 0;

}

拉格朗日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axlength 500

#define pi 3.14***

floata[maxlength],f[maxlength];

float n;

floatlagrange(floata[],floatf[],float x,int n)

{

int k=0,j;

floaty=0.0,l;

while(k<=n)

{

l=1.0;

// printf(“%lfn”,y);

for(j=0;j<=n;j++)

{

if(j!=k)

{

l=l*(x-a[j])/(a[k]-a[j]);// printf(“%lfn”,l);

}

}

//printf(“%lfn”,f[k]);

// printf(“%lfn”,l);

y=y+l*f[k];

k++;

}

printf(“x=%f,y=%fn”,x,y);

return y;

}

float fx1(floatx)

{

return(1/(1+x*x));

}

floatfx2(floatx)

{

return exp(x);

}

floatfx3(float x)

{

return sqrt(x);

}

void math1(float c,float n)

{

int i=0;

float h;

h=2*c/n;

while(i<=n)

{

a[i]=i*h-5;

i++;

}

}

void math2()

{

int i=0;

while(i<=n)

{

a[i]=cos((2*i+1)*pi/2/(n+1));

i++;

}

}

int main()

{

n=20;

int i;

math1(5,n);

for(i=0;i<=n;i++)

{

f[i]=fx1(a[i])

}

lagrange(a,f,0.75,n);

return 0;

}

龙贝格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ouble t[1000],r[1000];

double f(double x)

{

return(x*x*exp(x));

}

int main()

{

double h,a,b,e;

int i,N,m;

scanf(“%lf,%lf,%d,%lf”,&a,&b,&N,&e);

h=b-a;

m=0;

t[1]=0.5*h*(f(a)+f(b));

printf(“%lf”,t[1]);

r[0]=t[0];

while(1)

{

printf(“n”);

for(i=0;i<((m<4)?m:4);i++)

t[i]=r[i];

m++;

h=h/2;

r[0]=t[0]/2;

for(i=1;i<=pow(2,m);i++)

r[0]+=h*f(a+(i-0.5)*h)/2;

printf(“%lf”,r[0]);

r[1]=(4*r[0]-t[0])/3;

printf(“ %lf”,r[1]);

if(m==1)

continue;

r[2]=(16*r[1]-t[1])/15;

printf(“ %lf”,r[2]);

if(m==2)

continue;

r[3]=(64*r[2]-t[2])/63;

printf(“ %lf”,r[3]);

if(m==3)

continue;

if((fabs(r[3]-t[3])<=e)||(m==N))

break;

}

printf(“nthe current time is :%dn”,m);

return 0;

}

牛顿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ouble function(double point)

{

return(point*point-2*point*exp(-point)+exp(-2*point));

}

double d_function(double point)

{

return(2*point+2*point*exp(-point)-2*exp(-point)-2*exp(-2*point));}

int main()

{

double beginner,error1,error2;

int max_times=0;

beginner=error1=error2=0;

scanf(“%lf %lf %lf %d”,&beginner,&error1,&error2,&max_times);int current_times=0;

while(current_times<=max_times)

{

if(fabs(function(beginner))

{

printf(“%lfn”,beginner);

return 0;

}

if(fabs(d_function(beginner))

{

printf(“failuren”);

return 0;

}

beginner=beginner-function(beginner)/d_function(beginner);if(fabs(function(beginner)/d_function(beginner))

printf(“%lfn”,beginner);

return 0;

}

current_times++;

}

printf(“failuren”);

return 0;

篇8:初中物理实验方法探究

一、控制变量法:

是物理学学习中使用得较多的方法之一。它是指当一个物理量与几个因素都有关系时,我们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的一个因素,研究物理量与这个因素的关系。再控制别的因素不变,改变其中的另一个因素,研究物理量和它的关系。讨论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成像的情况(凸透镜的焦距一定),液体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电阻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电阻一定),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和什么因素有关?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摩擦力和什么因素有关?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动能和势能的大小?这些实验中都用到了控制变量法,不管是公式还是物理量定性、定量的分析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应用在探究性问题的研究,让一个或多个物理量相同时,一个物理量改变时,另一个物理量如何改变,从而得出结论。

二、叠加法:

也叫积少成多法,在物理实验中,很多实验结论是要通过一定的测量工具,运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测量出与之相关的物理量,最终通过计算得出实验结果。如测一枚大头针(一页书)的质量、一页书的厚度、一枚硬币的质量和体积,可以找几十枚、几十页进行测量,再计算出每一枚、每一页的物理量。

三、观察法:

观察是对事物和现象的仔细察看、了解。通过观察能获取信息,得到大量丰富的认识事物和研究事物规律的要素,使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初中阶段主要是观察物理实验基本仪器、实验的设备和装置,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数据、图象、图表、模型以及教师规范化实验操作。在学生实验中,通过观察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刻度尺、测力计、秒表等可认识到每一种测量仪器都有量程和分度值,但每一种测量仪器有不同的测量原理。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观察水的沸腾、组装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电功率等实验中,可以观察实验装置,介绍装置设备的作用。如电流表、电压的作用,各种实验现象如灯泡的亮度变化以及电流表示数大小,可以了解实验的基本步骤,认识基本的物理现象,让学生主动去观察、去认识,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从表象到内在,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真正的认识事物发展的本质。

四、比较法:

通过预先确定的标准进行比较来完成实验的方法。将密度计(或一封闭玻璃管)放入两种液体中,通过示数(或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比较液体密度的大小。跑100m的两位运动员,通过相同时间内跑的远近观众可以比较谁跑得快?这种方法也是控制变量法的间接应用,它不需要确切、准确的得出某一些物理量,只需大概分出快慢、多少、大小、高低,还应用于计算型的应用题,它是通过分析比较公式而得出的。

五、间接测算法:

物理实验中,测量某一物理量的过程中,通过测出与之相关的物理量,再通过单位换算利用公式计算出该物理量的方法。如测速度中,用刻度尺测出长度,用秒表测出时间,再通过公式计算出速度;利用计算密度也是先要测出质量和体积,有的时候质量可用测力计测出,体积可通过浮力的测量用测力计测出G和F示算出V排、伏安法测电阻、测小灯泡的电功率、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杠杆平衡条件的计算、压强、浮力,这些实验中,要准确测出与该物理量相关的物理量,利用公式算出该物理量。

六、归纳法:

物理实验中,通过实验,把具有相同性质、相同规律、相同特点的事物(物理现象、结论、性质规律、特点)进行统一归类,得出有相同结论的方法,它具有概括、总结的作用。如: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形状、电流的效应、带电物体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杠杆的分类及其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液体的压强特点、分子热运动、光的反射、折射特点、平面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等可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得出结论,从而认识物理规律或物理特点。

七、图象法:

是表示物理规律的方法之一,它可以直观地反映某一物理量随另一物理量变化的函数关系,形象地描述物理规律。初中阶段有:受力示意图、光路图(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图、匀速运动的S—t图象、电阻的U—I图象、密度的m—V图象、焦耳定律的温度—时间图象、力臂的作法、滑轮组的绳子绕法等,新教材中,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图象中,培养学生识图、建图、用图的能力,努力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作图、识图的能力,利用图象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八、模型法:

对于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理论,有时还必须借助于一些模型进行模拟处理,使其抽象理论具体化,抽象概念直观化。初中物理中研究磁场利用磁感线描述,光学中引入光线的概念,光学中光路图、电学中电路图,通电螺线管磁场的认识,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的作用等都可以用模型法去认识、了解,把抽象的事物、理论通过一些图、模型加以显现,使其直观化。

九、类比法:

把内容相近的知识或某些相关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分析其异同加以理解。物理学中,把同类或不同类的事物进行类比,使其所分析、讨论的某一个(多个)物理量形象、直观化。物理中,研究电流时把它与水流相比较、研究电压时把它与水压相比较。

十、等效法:

通过与所研究的物理量之间存在某种等效关系的其他代量的研究,来完成实验的方法。物理中研究电路引入总电阻的概念,研究力的过程中引入合力的概念,分析电路过程中引入总电压、总电流、总功率的解析。

篇9:论文实验方法

关键词 化学;实验;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162-02

1 前言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化学实验一般是在实验室进行,必须认真检查,确保实验教学安全。另一方面,由于教材中有些实验存在不符合实际的问题,如装置复杂、操作烦琐、现象不明显及污染环境等,必须改进,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仪器,将实验进行到底,使教学确保高效。

2 实验室的管理

由于实验教学不是一个班独自进行,而是多个班轮流进行,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实验室的管理,课前对实验室进行检查,课中强调纪律,保证每一堂实验课都没有意外发生,实现教学目标。

1)进入实验室,必须有纪律、有次序,不乱摸乱拿。对于进行某些具有危害物质的实验,必须要穿戴防护具。

2)在进行实验时需将长发及松散的衣服固定,不能穿拖鞋,需穿著鞋子。

3)不能在实验室吃喝食物或嚼口香糖。

4)严格检查实验室内的电气设备,使电器设备完全符合安全用电管理规定,不准私拉乱接电线。

5)自行设计、制作的电气装置,必须经实验室管理人员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6)如果手上有水或潮湿时,不能接触电器设备,严禁使用水槽旁的电器插座。

7)电器插座请勿接太多插头,以免引起电荷超负荷,发生电器火灾。

8)实验室内应注重环境卫生,凡是有毒性或易燃之垃圾废物,均应特别处理,以防引发火灾或伤害人体。

3 实验方法的改进原则

1)实际性原则。改进化学实验,要符合客观实际,把有关学生不能进行有效观察和不能操作的实验,或学校现有实验器材不能有效进行教学的实验加以改进,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改进过程中要根据原实验教学的设计功能,不能想当然,不能违背原实验设计的教学意图。

2)趣味性原则,就是改进的实验要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去探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实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和操作,如放出的气体、 沉淀物的生成、颜色和气味的改变等,让学生能明显感知。

3)简约性原则,即改进和设计教材中的某些实验,使操作简化,力争操作方便、药品节约、时间缩短,效果好。

4)安全性原则,对于某些涉及易燃易爆或腐蚀有毒的不安全实验,在实验改进时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确保没有事故,没有环境污染现象发生。

4 实验改进的方法

正确改进教材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1]。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注重把教材中的某些实验进行改进,既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做焰色反应实验时,可用光亮的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代替铂丝,这样可以多蘸溶液,增强焰色浓度,延长焰色时间。经过改进,做出的焰色反应现象非常明显。对学生而言,既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又培养了学生不迷信课本而勇于创新的精神。

恰当地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中有很多验证性实验,这种实验简明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结论的理解和记忆,但缺点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忽略了探究的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恰当地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注重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认真操作、观察和记录,培养他们科学实验的基本品格。如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实验,课本上只说明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来制取氢气,那么为什么不用其他金属呢?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将镁片、锌片、铁片分别放在三个培养皿中,分别加入稀硫酸或盐酸,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和观察。结果,学生观察到三种金属表面都有气泡产生,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镁片速度最快;铁片上只有少量气泡产生,速度很慢;而锌片放出气泡的速度介于镁与铁之间。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来制取氢气而不用镁和铁的原因,不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实验中学会了思考和探究,提高了实践能力。

教师在设计探究性实验时,要注意三个问题:1)设计的实验应有层次,难易适中(若设计的实验难度太大,学生不知从何下手,会造成畏难情绪;若设计的实验难度过小,则不利于学生探究);2)教师备课时要预设学生实验时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对策;3)教师要尽可能照顾到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适量地把一些常规实验更换为微型实验,加强学生的环保教育 在化学实验中,有些实验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很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同时也为了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加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教学时可根据实验的具体实际,适量地把某些常规实验更换为微型实验。微型化学实验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化学实验改革,具有现象明显、节省实验材料和时间、减少污染、安全方便等优点,目前在我国已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同时,微型实验改变了“教师做、学生看”的局面,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动手实验的机会,突出了学生的主要地位,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手脑并用、合作探究,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环保和节约意识。如实验室制取氯气及其性质的实验、氧气的性质的实验、硫在空气中的燃烧实验等,都可以用微型实验来进行。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实验,培养学生的安全和信息化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2]目前,信息化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利用信息技术集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的优势,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把一些不适合在课堂实地进行的实验,通过信息化教学完成。如氢气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要求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否则可能引起爆炸。而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点燃不纯的混合气体而使启普发生器爆炸的情景,可形象地说明违反操作规程的严重后果,这比教师反复强调的讲解要深刻得多。还有一些实验,耗时较长,或现象不太明显,此时也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演示中观察,加深对这一操作的认识,如固体的溶解、分子的扩散以及气体的逸出等。

实践证明,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实验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形象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安全和信息化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不仅要重视实验教学,更要根据教学实际改进实验和创新实验,只要教师以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根据教学实际而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增强实验的乐趣,使学生更好地通过实验获取知识、热衷探究,促进实验教学走上高质高效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上一篇:描写雪的段落参考下一篇:李光舞蹈兴趣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