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中央国有企业改革 根据党中央

2024-08-21

大力推进中央国有企业改革 根据党中央(精选6篇)

篇1:大力推进中央国有企业改革 根据党中央

大力推进中央国有企业改革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结合东北地区国有资本总量和分布情况,组建跨省的区域性(或省级)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加快经营不善国有企业重组和退出。条件成熟时,通过股权多元化等方式整合中央企业在东北地区的资源,推动国有资本向关键性、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行业领域集中,允许拿出部分股权转让收益用于支付必需的改革成本,妥善安置企业职工。研究中央企业和地方协同发展政策,支持中央企业与地方共建产业园区。

妥善解决国有企业改革历史遗留问题 尽快出台分类处理的政策措施,力争用2—3年时间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历史遗留问题。在东北地区全面推进中央企业分离移交“三供一业”(供水、供电、供热、物业管理)工作,地方国有企业也要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支持央企与地方共建产业园区,全面推进央企分离移交“三供一业” 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发展

要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改革试验 打破制约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通产学研用之间的有效通道,统筹各方面资金并切实提高分配和使用效率。围绕重大技术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等东北地区具有优势和潜力的产业链,以国家重点工程为依托,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利益为纽带,整合创新资源组建若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设立引导东北地区创新链整合的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集中实施一批重大创新工程。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示范项目。完善区域创新政策 研究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关试点政策向东北地区推广,鼓励在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股权激励等方面探索试验。研究在东北地区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研究利用国家外汇储备资金支持企业并购国外科技型企业的具体办法。

加强创新基础条件建设 支持东北地区建设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推动大型企业向社会和中小企业开放研发和检验检测设备,研究给予相应优惠政策。在东北地区率先启动创新企业百强试点工作。支持中科院与东北地区加强“院地合作”,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继续组织开展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院士专家科技咨询活动。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要对东北地区给予重点支持,对高端装备制造、国防科技等领域予以倾斜。

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改革试验,研究将中关村有关试点政策向东北地区推广等 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做强传统优势产业 支持重大技术装备拓展市场,鼓励引导国家重点工程优先采用国产装备,扶持核电、火电、轨道交通、石化冶金、高档机床等优势装备走出去。要做好恒力炼化一体化、中石油长兴岛炼化一期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中石油辽阳石化结构调整、中国兵器辽宁华锦石化改扩建等项目前期工作。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对具有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的领域优先布局安排。积极推动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国家集中力量扶持东北地区做大做强智能机器人、燃气轮机等产业。支持沈阳航空企业与国际大型航空企业开展总装、发动机、零部件等重大合作项目。推动在沈阳、大连等地设立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发展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

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适度超前建设智能化、大容量骨干传输网络,加快沈阳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支持东北地区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用电、用水、用气等方面与工业企业实行相同价格,在用地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打造大东北旅游品牌。扶持东北地区文化创意、影视出版、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发展。支持沈阳铁西等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推进东北地区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

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沈阳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 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巩固提升商品粮生产核心区地位 今年全国1亿亩深松整地试点重点安排在东北地区。积极推进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建设。

创新现代农业发展体制 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国家涉农资金进一步加大倾斜力度。鼓励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建立财政贴息等现代农业发展金融扶持机制,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加强粮食仓储和物流设施建设 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14亿元,支持东北地区新建64亿斤粮食标准化仓储设施和一批散粮物流设施。下一步全国新建1000亿斤仓容重点向东北地区倾斜,争取用2—3年基本解决东北地区粮食仓储难问题。

争取用2—3年基本解决东北地区粮食仓储难问题 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要完善城市功能,支持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建设宜产宜居的现代城市

全面推进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 扩大中央预算内投资相关专项规模,每年安排20亿元专门用于东北地区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今年年内集中力量支持问题突出、前期工作基础较好的10个城区老工业区和10个独立工矿区实施搬迁改造工程,明后两年力争全面展开。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改造 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东北地区城市供热、供水等管网设施改造。组织实施东北地区“暖房子”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配套污水管网建设。

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启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利益分配共享机制。组织实施资源枯竭城市吸纳就业产业重点培育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再就业项目,重点培育阜新皮革等能充分吸纳就业的产业。

每年安排20亿元专门用于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 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要规划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破解发展瓶颈制约

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建设 铁路方面,加快京沈高铁、哈佳、沈丹、丹大、吉图珲、哈齐、哈牡等快速铁路建设,推进赤峰、通辽与京沈高铁连接线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渤海跨海通道工程前期工作。公路方面,启动京哈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加快辽宁铁岭至本溪等国家高速公路建设。机场方面,推进大连新机场、沈阳机场二跑道扩建、长海机场扩建。城市轨道交通方面,重点推进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及其他符合条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大国际运输通道建设力度,重点推进中朝丹东鸭绿江界河公路大桥等重点项目建设。

构建多元清洁能源体系 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切实解决东北地区“窝电”问题。尽快开工辽宁绥中电厂改接华北电网等输电工程,加快推进黑龙江经吉林、辽宁至华北输电工程前期工作。开工建设辽宁红沿河核电二期项目,适时启动辽宁徐大堡核电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水利设施 加快推进辽西北供水二期、引绰济辽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尽快开工辽宁猴山水库等重点工程。

重点推进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及其他符合条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 2014年东北地区开工改造70万套,力争再用2到3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完成现有棚户区改造计划。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东北地区工矿(含煤矿)、国有林区、国有垦区棚户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更好运用金融手段支持棚户区改造,鼓励开发银行进一步加大对东北地区棚户区改造支持力度,今年安排信贷规模600亿元左右,确保列入改造计划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开发银行项目资本金过桥贷款(软贷款回收再贷)对东北地区支持标准按西部地区执行。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棚户区改造的企业发行债券融资。扩大东北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债贷组合”债券发行规模。对棚户区改造工程所需新增建设用地实行应保尽保。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中央财政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投入继续向东北地区倾斜,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落实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

努力促进就业稳定 及时采取有针对性举措,防止经济下滑造成大规模职工失业。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

2014年开工改造70万套,力争再用2到3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完成现有棚户区改造计划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要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建设天蓝水绿山青的美丽家园和稳固的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 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进一步大幅调减林木采伐量。推进重点湿地保护,实施流域湿地生态补水工程,在有条件的区域开展退耕还湿和湿地生态移民试点。支持辽宁大伙房水源保护区等开展湖泊生态环境保护。

推进工业废弃地和老矿区环境治理 开展工业废弃地环境调查、风险评估和治理修复。加强矿区生态和地质环境整治,全面开展老矿区沉陷区、露天矿坑、矸石山、尾矿库等综合治理,控制和消除重大地质灾害和环境安全隐患。按照“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方式,对工业废弃地和矿区历史遗留问题实施专项治理工程。

支持辽宁大伙房水源保护区开展湖泊生态环境保护 全方位扩大开放合作

要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不断拓展发展领域和空间 扩大向东北亚区域及发达国家开放合作 加强东北振兴与俄远东开发的衔接,推动中俄在能源、矿产资源、制造业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合作项目。推进对韩、蒙、日、朝合作,支持大连设立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立中德政府间老工业基地振兴交流合作机制,推动中德两国在沈阳共建高端装备制造业园区。

打造一批重大开放合作平台 支持大连金普新区建设成为我国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根据需要将省、市经济管理权限下放至新区。研究设立丹东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设综合保税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支持铁岭等地建设保税物流中心。

完善对外开放政策 给予东北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原油进口及使用资质。优先支持东北地区项目申请使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加快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推动东北地区与环渤海、京津冀地区统筹规划,融合发展。完善东北四省区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机制。推动东北地区东部经济带以及东北三省西部与内蒙古东部一体化发展。

推动中德两国在沈阳共建高端装备制造业园区 强化政策保障和组织实施

财政政策 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东北地区一般性和专项转移支付力度。研究加大对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力度。研究将东北地区具备条件的省市纳入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范围。

金融政策 优先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到境外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统筹研究设立东北振兴产业投资基金。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扶持东北地区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发展。允许符合条件的重点装备制造企业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开展金融租赁业务。

投资政策 在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时,比照西部地区补助标准执行。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门安排资金支持东北地区重大项目和跨省区合作项目前期工作,东北各地也要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做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抓好组织实施 东北四省区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制定具体方案,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加强督促检查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动态反馈机制,每半年将工作进展情况送发展改革委。

每半年将支持东北振兴工作进展情况送发展改革委 国家为何此时出台新一轮支持东北振兴政策措施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效果如何?还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国家为何在这个时点再次集中公布支持东北振兴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东北振兴战略正式实施。2009年,国务院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从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2003年到2012年的10年间,东北三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长12.7%。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年均增速分别为12.8%、13.8%和11.7%,而同期全国平均增速为10.7%。三省GDP都跨过万亿元门槛,辽宁更是连跨万亿、2万亿两道关口,直逼3万亿元大关。

然而,专家认为,东北振兴实施十余年后的今天,出现经济增长再度乏力、结构调整不尽如人意、市场化程度不够、各项改革突破不多等问题。

与之前十年里大部分年份相比,2013年起,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减速。2013年,辽、吉、黑三省在全国31个省份的GDP增速排行中全都位于后10名。今年上半年,三省经济增长的颓势不改,辽宁、吉林今年上半年GDP增速环比均又下降了0.2个百分点,黑龙江的GDP同比增速仍在5%以下。

经济增长乏力是由于过去主要靠投资驱动的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中投资贡献率偏大,以三省中经济表现最好的辽宁为例,这一比率超过70%。而消费和出口的拉动作用则难以望其项背。2012年,东北三省进出口贸易额仅占全国的4.3%,不及广东的1/5。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全国的5.9%,明显偏低。

东北的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和缩小地区差异工作有所进展,但仍任重道远。近年来,尽管辽吉黑三省都大力发展服务业,但10年来东北地区一、二、三产业比重基本未变,服务业比重不升反降。

和东南沿海相比,东北三省的民营经济仍不够发达,三省中民营经济比重最高的辽宁省也不过占到67%。

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不顺畅,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重工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缺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慢、体量小,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意识差等等,也妨碍东北经济发展。

投资环境仍不理想,具体体现在法制环境差、信用基础薄弱、市场化程度远远不够等。有专家指出,东北振兴是一个过程,需要不断根据情况变化修正航向,国家有针对性地出台新一轮支持东北振兴的政策恰逢其时。

关键在于 激活内生动力

推进东北振兴,找准“病根”是关键。振兴东北战略走过11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加速、民生改善明显,但历史包袱过多过重、国有企业竞争力薄弱、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等多方面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推进东北地区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激发内生动力,就要创新求变。受长期计划经济影响,东北一些地区和单位存在求稳有余、谋变不足的心理状态,个别干部思想懈怠、工作消极,工作中不敢碰硬、缺少开拓。思路决定出路,必须切实按中央要求深化改革开放,破除陈规陋俗,转变工作作风,加快简政放权,力戒“庸政”“怠政”。激发内生动力,还要补齐短板。东北地区国有经济发达,民营经济和服务业却较落后,进而导致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环境较差。这是发展的问题所在,更是改革的空间所在。今后应把工作着力点转向市场,敢于向自己的权力开刀,把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审批事项逐渐向基层和市场下放,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培育、发展、完善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市场、改革 创新、兼顾长远

东北三省的有关负责人与学者认为,与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开始实施时的支持政策相比,这一轮新政策的特点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即市场、改革、创新和兼顾长远。

关键词:市场

《意见》第一方面就是“着力激发市场活力”,提出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竞相迸发发展活力。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市场化不足,政府和市场的界限不清,政府插手具体经济事务过多,这些一直是东北经济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意见》的第一条和第二条“进一步简政放权”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直指这一痼疾。

“这对东北地区特别重要。”辽宁省发改委振兴处处长于清华说。他还注意到,《意见》还专门提到鼓励辽宁省开展投资领域简政放权改革试点。辽宁省政府近日出台一系列措施,从下放核准权限、缩小核准范围、实施负面清单、扩大民间投资领域等多个角度,力促全省投资增长。

关键词:改革

《意见》中第二方面内容就是改革,可见其重要性。《意见》提出,大力推进中央国有企业改革,这与一汽集团总经理许宪平之前对新一轮振兴东北政策的期望完全相符。得益于企业进行的分离企业办社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董事会制度试点等多项改革,一汽集团过去十年间利润增长了十倍。许宪平说,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最宝贵的一点就是促进了改革发展环境的形成,营造了一个推动改革的社会氛围。

作为沈阳市属国有企业,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对《意见》充满期待。“沈阳机床集团从2005年就想改革产权制度,到现在也没改成,历史遗留问题太多。”他说。

关键词:创新

《意见》第三条为深化地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地方政府要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拿出本级国有企业部分股权转让收益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专项用于支付必需的改革成本”,让关锡友看到了企业改革的希望。研发投入强度过低已成为制约东北地区技术进步和经济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的重要因素。《意见》第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发展。

对于“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改革试验”这一条,沈鼓集团董事长苏永强颇有心得。集团在大连理工和西安交大设有两个研究院,校企双方出人,企业出津贴和运行费用,并出资在学校设立科研基金,吸引各院系科研力量围绕企业需求进行创新。5年来,这两个设在大学里的企业研究院完成120多项产学研项目,给企业带来丰厚收益。

于清华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既有体制机制性问题,也有当务之急,即经济下行压力明显。《意见》中的政策举措是立足当前、兼顾长远。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必须实施投资拉动政策,但不能再盲目投资而造成新的产能过剩,而要抓重大民生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环保项目、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项目等。

国开行122亿元贷款 支持沈阳市棚户区改造

沈阳晚报、沈阳网讯(记者 刘国栋)8月18日,记者从沈阳市发改委获悉,沈阳市2014-2015年棚户区改造一期项目争取国开行政策性资金支持工作已完成。在总投资达153亿元的改造一期项目中,有122亿元来自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这笔贷款对沈阳棚户区改造起到关键作用。

7月8日,沈阳市棚户区改造项目上报国家开发银行,7月28日,国家开发银行审议通过了沈阳市2014-2015年棚户区改造一期项目的贷款申请,批准贷款授信122亿元,这是沈阳市争取国开行重大资金支持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标志着沈阳市纳入国家棚改计划的棚户区改造任务所需资金正式得到落实。沈阳市2014-2015年棚户区改造一期项目,覆盖了和平区、沈河区、铁西区等11个区、县共55个地块,动迁居民24307户,其中:2014年完成12423户改造任务,2015年完成11884户改造任务,拆迁房屋面积192.7万平方米。返回腾讯网首页>>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 振兴东北领导小组组长  国务院振兴东北办  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  国务院棚户区改造政策  东北振兴政策  东北振兴概念股

分享到: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  二维码

掌握事实 下载新闻手机客户端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

篇2:大力推进中央国有企业改革 根据党中央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瑞祥

企业文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体现,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一流的企业必须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不重视企业文化的企业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经营者是缺乏远见的企业家。各中央企业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步伐。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现代管理的优秀成果,以爱国奉献为追求,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学习创新为动力,着眼于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立足于文化强企、产业报国,努力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我们提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企业发展战略,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体现员工根本利益,具有各自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员工素质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进一步改善;增强企业凝聚力,激发员工创造力,使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和谐一致,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一致,企业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一致,为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切实保障。

中央企业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把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必须准确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定位。要从我国的国情和本企业的实际出发,从企业的行业、领域和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考虑,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积极培育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必须把培育企业精神和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大力弘扬国有企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精神,积极总结、提炼和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并被本企业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努力构筑中央企业之魂。必须注重经营理念的倡导。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概括和总结出本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吸收优秀的文化成果并不断注入新的理念,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宗旨、管理理念、营销理念以及人才观、质量观、市场观、竞争观等,努力建立完善企业的理念体系。必须注重员工素质的提高和企业形象的塑造。通过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提高员工的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发挥员工的智能,以诚信经营为基石,努力养成职业道德,积极实施晶牌战略,优化企业环境,强化企业识别系统,努力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可信度,巩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必须加强企业制度建设。要制定和完善符合企业文化理念、符合企业实际的各项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工作职责,把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体现到各项规章制度,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转化为广大员工工作的动力和自觉行为,使企业管理步人决策理性化、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良性轨道。

中央企业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企业即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的人本理念,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导向、激励和转化等功能,用愿景鼓舞人,用精神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用环境培育人。对内挖掘员工资质和潜能,提升员工的思想境界,提高员工忠诚度、归属感和自律能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实现员工价值升华与企业蓬勃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员工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对

外提供优质商品和优质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赢得社会的信任,实现奉献祖国、报效社会、回报股东和关爱员工的和谐一致,为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要重在建设。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选择好突破口,借助必要的载体和抓手,把企业精神、价值观、经营理念变成具体的规章制度,建立规范的内部管控体系和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用符合文化理念的管理机制引导、规范企业和员工行为。要突出特色。个性特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命力。由于企业形成历史、所属产业、规模特点、构成素质、所处环境和地位作用不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很好地结合起来,总结出自己的优良传统和经营风格,在企业精神提炼、经营理念概括和视觉形象设计上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形成富有行业特点和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要务求实效。企业文化建设要立足企业实际,符合企业定位,将企业文化建设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与生产经营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搞花架子,不急功近利,使企业文化建设经得起实践和群众的检验。要提倡化繁为简、实用易记的企业文化设计,防止盲目模仿或照搬外国模式,避免将企业文化表面化、玄虚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作风。要按照系统化、科学化、实用化的要求创建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体系,使企业文化建设真正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形神统一,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系统思考,协调关系,把握好度,才能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下去。

第一,关于继承与创新。企业文化发展是一个文化继承和不断创新的过程。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辩证地扬弃。只有创新的文化,才是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才是体现时代发展方向的文化,才是有生机活力的文化。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充分体现我国的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借鉴国内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要善于总结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企业精神和典型经验,注意吸收其丰富营养和文化精髓,着眼未来发展需要整合和创新原有的企业精神、经营管理理念,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要不断弘扬和升华企业精神,体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广大员工自觉地把自身利益和企业利益、国家利益联结在一起,共同为做强做大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贡献力量。

第二,关于共性和个性。文化的一致是企业灵魂的统一,是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的重要纽带。没有统一性的文化建设要求,就不能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氛围、统一的企业形象和统一的企业晶牌。建设集团文化应该保持文化的统一性,以增强集团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影响力,树立起集团的整体形象。但是,建设企业文化,不能大而化之,整齐划一,这样容易失去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变成了所谓工业企业中“标准件”的组合,这样做别人看不出这个企业的行业特征,也就使某个企业的企业精神变成了所有企业共有的“企业界精神”,更谈不上它有什么个性。北京同仁堂的“济世养生”、“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体现了同仁堂的特色和理念。大连燃料总公司的“燃烧自己,温暖他人”,也提炼得好,好就好在有行业特点,又体现了员工的奉献精神。因此,我们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尤其在企业精神的概括和提炼时,要充分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突出个性,不求其全,但求其特,求其有独具的文化魅力。

第三,关于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管理。企业的兴衰在于管理,管理的活力来自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概括、总结、提炼而成的精神产品,属意识形态,本身不具备可操作性。但它确实存在于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影响甚至左右管理的效果,又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企业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创建优秀企业文化的一种强有力的载体和手段。只有通过管理和各项制度才能将企业的核心理念、人本思想和价值观充分体现出来,使之成为规范、进而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物质和精神的和谐统一。当今时代,企业管理

模式从经验型的管理向文化力的管理层面飞跃,从过去的生产现场组织到以人为本、以文化力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最终推动企业的发展,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潮流。因此,我们要强化企业文化力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企业文化的渗透作用,促进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市场营销和专业管理有机结合,与管理制度深度融合,实现制度与文化理念的对接,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内化与固化结合,文化与管理一体,隐性与显性相融,刚性约束与柔性导向优势互补,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第四,关于企业领导倡导与员工积极参与。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一个由企业的核心层精心设计、管理层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全体员工在管理实践中认知认同并将其视为行为准则而共同遵守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养成和实践的过程,最终作为一种心理契约和共同的行为方式,体现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企业领导者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他们应当是企业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和建设者。一方面,企业领导者要充分发挥高度的文化自觉,当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决策者,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进行战略思考,出思路、出理念,形成科学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进行相应的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另一方面,构建企业文化体系需要集中员工的智慧,培育企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需要员工的创造,开展各种活动需要员工的参与,企业文化的深层次渗透如果没有员工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样,员工不认同就等于没有企业文化。要注意把领导者倡导和员工认同的文化理念用规范的制度和完善的工作机制一以贯之地落实下去,成为员工的共识,体现到企业整个经营管理过程,而不能搞少数人的形象工程。

第五,关于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同时也是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企业文化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拓了新的领域。中央企业要在继承优良传统发挥政治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释疑解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激励斗志方面的积极作用,把“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念与培养“四有”职工队伍结合起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努力把先进的文化熔铸于企业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之中,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为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同时,企业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开展诚信建设,加强职工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融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可以说,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工作,用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的合力推动企业的改革发展。

第六,关于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是企业改革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也是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共同面临的难题,这不仅关系到并购重组的全局,而且对重组后企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目前,新一轮的并购重组正在全球兴起,我们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也已全面启动。企业并购重组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并购重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能否融合。必须把企业文化冲突和融合作为并购重组中的重要内容来抓,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来破解。要知道,并购重组中的文化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是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要在企业文化的融合创新中实现兼并重组企业的文化对接和超越,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科学整合文化资源,尽快形成一套既有继承、又有发展,适应新的企业特点的文化体系,促进企业新一轮的发展。

第七,关于博采众长与以我为主。企业文化这个概念虽然是“舶来品”,但企业文化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欧美国家的企业文化中固然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但也要看到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伦理、崇尚道德、信奉诚信、讲求

篇3:大力推进中央国有企业改革 根据党中央

安塞县位于延安市北部, 总人口16.62万, 其中农业人口13.11万人, 总耕地面积99.68万亩。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干旱少雨, 水资源短缺。农田水利设施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8年, 水利部调研组实地调研论证, 确定安塞实施雨水集蓄利用果蔬灌溉工程, 规划利用3年时间, 发展山地果园灌溉面积7 500亩, 山地大棚灌溉面积450棚, 总投资6 000万元, 计划每年安排2 000万元, 其中中央投资1 000万元, 省、市、县各配套250万元, 群众自筹250万元。2009年, 安塞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中、省、市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民群众收入为根本, 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步伐。经过各级政府、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 截至目前, 共落实资金1 480万元 (中央资金1 00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480万元) , 发展山地果园节水灌溉面积2 665亩, 山地大棚100棚, 圆满完成了年度工作目标任务。

在项目实施中安塞县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领导重视, 巡回指导。国家水利部陈雷部长亲临检查指导项目建设, 周学文等4名司长先后4次来安塞调研考察, 指导项目规划建设工作;省水利厅领导也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 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并落实4名厅级领导分别包抓安塞的4大水利水保重点项目。在中、省、市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 安塞县抢抓机遇, 落实措施, 使水利水保项目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二是强化领导, 夯实责任。成立了由政府县长任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塞县水利水保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形成了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精心设计, 科学规划。坚持把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作为实施好水利工程的前提和基础, 科学制定实施方案, 按规划设计规范实施, 保证了民生水利工程有序推进。四是强化措施, 初见成效。始终把工程质量作为水利水保工程建设的生命线, 高标准、严要求, 规范施工, 全力打造精品工程, 确保真正把水利工程建成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五是完善机制, 强化管理。制定了安塞县水利水保重点项目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监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设立了中央小水重点县建设项目资金管理专户, 坚持专款专用, 严格实行资金使用报帐制, 确保了资金安全、工程安全、人员安全。

篇4:大力推进中央国有企业改革 根据党中央

一、支持国有林场改革顺利推进

根据国务院第111次常务会议精神,经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工作小组会议审议同意,2011年确定江西、湖南、河北、浙江、安徽、山东和甘肃等7省开展全国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其中江西、湖南省为全省试点,其余五省分别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试点。为支持开展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2012—2014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36.7亿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补缴国有林场拖欠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国有林场分离场办学校和医院等社会职能费用、先行自主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省奖励补助,以及其他与改革相关的支出。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有效地发挥了引导作用,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促进建立了新的管护经营机制。同时,为支持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十二五”以来,中央财政还安排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良种培育、造林和森林抚育补贴等林业补助资金12.3亿元,用于国有林场所属国家级公益林的保护与管理,支持国有林场加强林木良种繁育、造林和森林抚育,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安排天保工程财政专项资金71亿元,用于天保工程区内1312个国有林场的森林管护、职工社会保险补助、政策性社会性支出等;安排石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资金61.4亿元,用于支持解决国有林场经营困难等问题。2015年,中央财政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工作。

二、支持国有林场扶贫开发

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贫困国有林场的扶持力度,2004—2014年,通过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共安排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26.7亿元,其中2014年安排3.6亿元。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国有贫困林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引进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训职工技能等。今后,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对国有贫困林场的扶持力度,促进国有贫困林场加快发展步伐。

三、支持化解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金融机构债务

中央财政非常重视并积极支持化解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金融机构债务问题。经国务院批准,从2005年起,分四批共免除天保工程区森工企业所欠金融机构债务103亿元。下一步,中央财政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中央文件要求,对国有林场所欠金融债务情况进行摸底,按照平等协商和商业化原则积极进行化解。同时,根据债务形成原因和种类,分类化解森工企业金融机构债务。

四、完善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

目前,中央财政对各类银行(含农村信用社和小额贷款公司)发放的符合贴息条件的林业贷款进行贴息,主要贴息对象和贴息范围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林业龙头企业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林产品加工业贷款项目;二是各类经济实体营造的工业原料林、木本油料经济林以及有利于改善沙区、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的种植业贷款项目;三是国有林场(苗圃)、国有森工企业多种经营贷款项目,以及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开展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四是农户和林业职工营造林、林业资源开发贷款项目。地方单位和个人林业贷款中央财政年贴息率为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的林业贷款中央财政年贴息率为5%。2011-2014年,中央财政共计安排林业贷款贴息资金40亿元,对造林、木本油料、林下经济和林业小额贷款等符合相关规定的贷款给予贴息,累计贴息贷款总额为1208亿元。政策涉及小额贷款农户20多万户,其他经济实体项目1万多个。下一步,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完善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继续支持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

五、支持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开展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

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方案,2014年,中央财政增加安排天保工程财政资金23.5亿元,支持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开展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按照“花钱买机制”的要求,中央财政新增安排的天保工程资金,以保障林区干部职工的基本生活、维持林区社会的正常运转为重点,推动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以全面停伐试点为契机,改革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将森工企业原来承担的社会管理、森林资源管理和采伐经营的职能尽快转变成森林资源管理和为林区提供公共服务。与此同时,中央财政还建立了天保工程改革奖励补助机制,推动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对天保工程区国有林业单位承担的消防、环卫、街道等社会公益事业移交地方政府管理的,中央财政给予补助;对天保工程区国有林业单位承担的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职能移交地方政府管理的,中央财政按照天保一期工程补助标准和已移交人数给予补助;对改革积极性高、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省(区、市)予以适当奖励。

六、研究实施天然林保护全覆盖政策

根据习总书记关于“争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的指示精神,中央财政就实施天然林保护全覆盖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天然林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已纳入政策保护范围的天然林存在保护补助标准低等问题;未纳入政策保护范围的天然林未纳入政策保护范围的天然林面临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成本高、涉及集体和个人林权复杂等问题。下一步,中央财政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和中央有关文件的指示精神,支持全面停止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适当提高天保工程补助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天然林保护政策全覆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

七、完善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政策

2009年以来,我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实施了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在农户和地方自愿参加的基础上,为投保林农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引导和支持其参加森林保险,促进森林保险市场化运作。2012年,进一步将森林保险保费补贴地区扩大至全国,其中包括国有林区,各地均可自主开展,按规定申请中央财政补贴。2009—2014年,中央财政共拨付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资金37.9亿元,其中2014年拨付14.1亿元。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我国森林保险的发展,增强了林业抗风险能力,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要求,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做好森林保险工作,支持国有林区改革,更好地发挥森林保险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八、实施棚户区改造住房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国发〔2013〕25号)的要求,支持全面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进一步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财政部、税务总局先后下发了《关于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棚户区改造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3〕65号)和《关于棚户区改造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101号)。按照上述文件规定,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工矿(含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林区棚户区改造、垦区危房改造并同时符合一定条件的棚户区改造支出,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包括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在内四类棚户区改造涉及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契税、个人所得税,可享受减征或免征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对改造安置住房建设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转让旧房作为改造安置住房房源且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免征土地增值税;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以下改造安置住房,按1%的税率计征契税,超过90平方米,但符合普通住房标准的改造安置住房,按法定税率减半计征契税;个人取得的拆迁补偿款按有关规定免征个人所得税。此外,对包括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在内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责任编辑:洪峰

篇5:大力推进中央国有企业改革 根据党中央

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薄弱环节建设,就是要针对农业主要“靠天吃饭”、中小河流防洪能力低、小型水库病险率高、山洪灾害防治薄弱、部分地区工程性缺水严重、防汛抗旱应急能力不强、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任务繁重等薄弱环节,集中力量,抓住要害,尽快加以解决。

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基础设施脆弱,主要是农田水利建设欠账较多,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例不高。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要基本完成的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重点涝区治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节水灌溉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任务。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度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

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近年来,中小河流、小型水库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防洪体系中的突出薄弱环节,是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因素。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固堤岸,清淤疏浚,使中小河流治理河段基本达到国家防洪标准;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尽快消除水库安全隐患。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完善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实施防灾避险和重点治理,切实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去年西南等地的特大干旱造成大范围人畜饮水困难、大面积农田受灾,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推进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以县域为单元,尽快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引提水和连通工程,显著提高雨洪资源利用和供水保障能力,基本解决缺水城镇、人口较集中乡村的供水问题。

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中央一号文件首次系统提出,尽快健全防汛抗旱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作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在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预报水平、建立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健全应急抢险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

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到2013年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让农民便捷地喝上放心水、干净水。制定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用地政策,确保土地供应,对建设、运行给予税收优惠,供水用电执行居民生活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

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着眼从根本上提高防御洪涝干旱灾害能力和水利基础保障水平,抓紧建设一批大江大河大湖控制性枢纽工程、河道堤防综合整治、骨干水资源配置工程、西南地区等地重点水源工程、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全面提高水资源时空调控水平。

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进一步治理淮河,搞好黄河下游治理和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继续推进主要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加强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治理。“十二五”期间抓紧建设一批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不断提高调蓄洪水能力,要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推进海堤建设等。

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尽快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一批跨河流、区域调水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回用,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

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西南石漠化地区、东北黑土区等重点区域及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水土流失防治;继续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加快污染严重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湿地的保护。

合理开发水能资源,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在保护生态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统筹兼顾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功能,科学制定规划,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水电,积极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强化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料共享,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获得一批具有重大应用

价值的研究成果,加大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力度。

加快推进水利建设,实现水利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幅度增加水利投入,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发挥财政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这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

最突出的亮点、含金量最高的政策,确实令人振奋。

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延长水利建设基金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

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

篇6:根据中央统一部署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省委坚持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作为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凝心聚力推动湖南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重大政治机遇,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抓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全省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进展顺利、有序推进,成效明显,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赞誉。

(一)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把加强学习教育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首要任务,贯穿活动的全过程,做到活动向前推进、思想武装同步跟进,着力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群众观点。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学习、专题研讨等方式,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恩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章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编发的《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等三本书,打牢转变作风的思想基础。各单位党员干部参学率达到100%,党组(党委)中心组和党支部集中学习时间都在3天以上。深入开展“做群众贴心人”专题讨论和“入党为什么、为党干什么”大讨论,组织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和《苏联亡党

亡国二十年祭》等专题片,学习宣传“最美基层干部”等为民务实清廉先进典型,利用红色资源、警示教育基地、基层联系点等阵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警示教育和体验式学习,引导党员干部认清“四风”实质和危害,真正把自己摆进去,增强了学习效果。坚持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把教育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共有9798名党员干部与12177名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筹集帮扶资金90827.77万元,为基层办实事好事9089件,特别是把抗旱救灾作为开展活动的重要实践,积极派出专家组、抗旱服务队深入灾区一线,带领群众奋力抗旱救灾,让基层干部群众看到了活动带来的新变化。寓教育于实践之中,通过实践不断深化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使党的群众路线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深深扎根,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成为党员干部的普遍自觉。广大党员干部普遍反映,参加教育实践活动是一次宗旨观念的升华,是一次思想作风的锤炼,通过持续深入的学习教育,党员干部补了“钙”、充了“电”、提了“神”,进一步深刻认识到“四风”的严重性、危害性和顽固性、反复性,树牢了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观,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更加自觉、行动更加坚定、风气更加浓厚。

(二)认真贯彻整风精神,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得到大力弘扬。把贯彻整风精神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作为严格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一次生动实践,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上动真格、开新风。坚持功夫下在会前,广泛征求意见建议,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深入开展谈心交心,确保把问题找实找准。省委常委会先后集中开展3轮征求意见工作,徐守盛同志先后抽出6天时间深入到岳阳、怀化等6个市州的农村社区,面对面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杜家毫其他省委常委成员也采取召开座谈会、到基层调研、登门拜访省级老领导等途径广泛征求意见,共有10.3万名干部群众向省委常委班子及成员提出“四风”方面的意见建议归总为1511条。第一批活动157个单位认真组织开展“访基层群众,问干部作风”意见建议征集活动,普遍征求干部群众意见建议3轮以上,共征求到原汁原味的意见35915条,梳理出15453条,其中对领导班子及成员在“四风”方面的意见10865条,占总数的70_3%。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各单位领导班子及成员主动把自己摆进去,认真撰写和反复修改完善对照检查材料,有的前后修改10多次,并经过层层审阅把关,真正做到“对准号、像自己、有深度”。普遍开展谈心交心,力求谈深谈透、触动思想灵魂。绝大多数单位开展了2轮以上谈心谈话,有的谈了3轮以上,对问题较多的班子成员还进行了谈话提醒,为开展好批评和自我批评奠定了坚实基础。坚持严格条件、严格程序、严格标准,召开高质量的专题民主生活会。各单位一把手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每名班子成员作对照检查发言后,其他班子成员逐个开展批评,不怕揭短亮丑、敢于动真碰硬,改变了以往开民主生活会评功摆好庸俗化的倾向,取得了“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治治病”的效果。各单位党组(党委)专题民主生活会总体效果的综合评价,全部被评为“较好”以上,其中有62个单位被评为“好”。同时,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生活会制度,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都参加了所在支部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并按照分工到会从严督促指导有关党支部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普遍受到了一次严格的党性锻炼,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政治洗礼,促进了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促进了党内生活的严格规范,促进了党性原则基础上的团结,切实提高了领导班子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许多同志反映,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发扬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好传统,展现了严肃认真开展党内生活的新气象,是几十年来“最长记性”的一次民主生活会,既为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提高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能力提供了有益借鉴,又为今后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作出了示范。

(三)狠抓整改落实,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了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省委“九条规定”精神,认真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文件,坚持边查边改、立行立改,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特别是把开展专项整治、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重点任务来抓,活动一开始就部署开展了整治文山会海等15个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在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又对照中央提出的7个方面27项专项整治任务,全省专项整治任务充实调整为34项,并逐项制定专门整改方案,逐一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和整改责任人。省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暗访抽查、专项督查、发函督办、集中通报、及时约谈等方式抓调度、督进度、问效度,督促专项整治任务落到实处。把正风肃纪作为推动整改落实的重要手段,省纪委先后7次通报了48起违反作风建设规定的典型案件,各市州、县市区累计通报典型案例755起,全省共查处违反作风建设规定和影响经济发展环境案件2778起,处理2993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533人,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受触动和警醒。目前,34项专项整治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一大批“四风”突出问题和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突出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在反对形式主义方面,突出抓好从严控制会议文件简报及内部刊物、清理和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清理领导小组和各类议事协调机构等工作,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的全省性会议分别减少44%和55.9%;以省委、省委办公厅名义下发的文件数量较上年同比减少165个,精简21.6%;省本级和省直部门原有的269项评比表彰项目精减为60项,精减率为77.7%;省委、省政府层面的各类领导小组、议事协调机构减少374个,撤并214个,精简率达57.2%。对1978年以来省委制定下发的855个规范性、制度性文件进行集中清理,拟宣布失效202件、废止329件,继续有效324件(其中拟修改82件)。在反对官僚主义方面,积极推进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主动简政放权,提高审批效率;组织开展“发展环境优化年”收费专项检查,全面清理规范与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相关联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收费行为;坚决纠正和查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庸懒散”“吃拿卡要”“收查扣罚”、滥用职权等问题。活动开展以来,积极衔接国务院决定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55项、衔接调整108项,取消省本级行政审批项目5个、下放50项,推动省直有关部门向长沙市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45项;对省直、市州及县市区共3000多家单位在越权制定收费政策、重复收费、继续违规收费等9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重点检查,已责成处理的案件119件,涉嫌违法金额5170.4.万元。全省取消4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3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每年可减轻群众负担7.5亿元;从2014年1月1日起,又取消(取缔)10项经营服务性收费,降低13项经营服务性收费标准,8项经营服务收费市场化,每年可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13.8亿元。集中开展对征地拆迁、涉农、涉法涉诉、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发展教育事业、医疗卫生等8个方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的专项整治工作,侵害群众利益行为得到有力纠正和惩处。各窗口单位和执法部门着力解决办事推诿、拖拉、效率不高的问题,严格规范政务服务和执法活动中的言行举止、工作规程,切实改变“冷、硬、横、推”的衙门作风。在反对享乐主义方面,重点清理超标配备公车、多占办公用房等问题,严格规范“三公”经费预算和支出。全省清理处置违规配备公务用车5000多辆,“湘0”牌照公务用车全部更换民用号牌;全省腾退清理超标办公用房87万平方米,其中省直单位腾退清理5万平方米。省直机关2013年“三公”经费支出大幅度下降,全省公务接待宴请消费同比减少30%以上。全省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1291人次,较上年同期减少1467人次,同比下降53%。在反对奢靡之风方面,严厉整治和纠正公款送礼、违规职务消费、境外招商奢侈浪费和高消费、豪华铺张办晚会办节庆等问题,严格落实中秋严禁用公款送月饼送节礼和元旦春节严禁用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送节礼等禁令,在中秋、国庆、元旦等重要时间节点加大暗访力度,全面规范和整治公款吃喝和奢侈浪费行为;出台了被网友评为湖南史上最严“限宴令”的《关于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暂行规定》,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全面整改滥建楼堂馆所问题,全省已批准但尚未开工建设的楼堂馆所项目一律停建,已经开工但建设资金没有明确来源或大大超出预算的全部暂时停建、接受整改。在规范选人用人方面,下大功夫整治干部人事和机构编制领域“三超两乱”问题(超编制限额进人、超职数超规格配备领导干部、超范围分设党政职务、随意按年龄划线调整配备干部、违反规定程序进人),集中清理和督促整

改党政领导干部违规在社会组织兼职、“吃空饷”、在编不在岗、编外大量聘用人员、长期调动工作不转工资关系等问题。省直部门72名省管厅级领导干部长期调动工作不转工资关系得到清理纠正。省直部门清理规范厅级干部违规在社会组织兼职976人、清理机关违规长期借调人员(一年以上)1100多人。广大群众一致认为,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在改进作风上确实是动了真、碰了硬,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整治“舌尖上的腐败”“车轮上的腐败”“公款消费中的腐败”等不正之风,特别是刹住了多少年来反复强调但始终没有能够刹得住的吃喝之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得到有效遏制,党员干部的作风有明显改进,优良的党风也带动了政风民风的好转,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四)以法治思维和改革精神建章立制,初步构建了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着眼于从制度层面解决“四风”问题、巩固活动成果,从活动一开始就着手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力求对解决“四风”问题釜底抽薪、正本清源。徐守盛同志先后3次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研究加强制度建设工作,全面落实中央确定的14个方面制度建设任务,省级层面按照反对“四风”方面分类建立42项制度。其中,围绕反对形式主义,重点建立健全体现群众意愿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工作落实机制,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体系,规范各类会议文件简报、评比达标表彰和调查研究活动,规范学会、协会管理等方面的9项制度规定;围绕反对官僚主义,重点建立健全规范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以及执法监管部门和窗口单位、服务行业履职行为,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和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等方面的8项制度规定;围绕反对享乐主义,重点建立健全规范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工作生活待遇,规范公务接待,规范因公出国(境)管理,加强省属金融机构、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管理等方面的5项制度规定;围绕反对奢靡之风,重点建立健全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完善楼堂馆所管理,加强“三公”经费预算管理,规范节庆、论坛、展会、体育运动会和招商引资活动,规范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等方面的10项制度规定;围绕规范选人用人,重点在完善落实整治用人不正之风的各项规定,健全完善体现作风导向、强化作风约束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健全完善体现群众路线的科学考评机制等方面新建lO项制度。第一批活动单位共废止制度517个,修订完善制度1702个,拟新建制度1446个,已出台1391个。这些制度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抓大又不放小,把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具体化、规范化,为转变作风划出“红线”、标出“雷区”、架起“高压线”,规范了权力运行,管住了干部行为,堵塞了滋生“四风”的漏洞,成为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改进作风的行为准则和刚性约束。

通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整治违纪违规、侵害群众利益的正风肃纪行动产生了强大震慑,规范权力运行和党员干部行为的制度规定日益完善,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振,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信任大幅提升。省委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做好稳增长、强保障、抓改革、惠民生、促和谐的各项具体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为促进实现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确保经济平衡健康运行提供了强大动力和重要保证。2013年,全省经济总量预计增长10.2%,预计财政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增长13%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名义增长分别为9.3%、11.6%,推动了经济总量、发展质量、人均均量的同步提升,全省上下形成了凝心聚力、齐心协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书写中国梦湖南篇章的生动局面。

我省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归功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率先垂范,得益于中央督导组的直接指导、严格把关。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活动,政治局常委同志分别建立活动联系点,总书记亲自到联系点调研指导、全程指导专题民主生活会,直接听取联系点情况汇报,并亲临湖南调研视察,对活动开展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鼓舞了信心、指明了方向。以李传卿同志为组长的

中央督导组高度负责,精心指导,严格把关,为推动我省教育实践活动有序有效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按照党中央要求和督导组的意见,狠抓各项任务的落实,做到不虚、不空、不偏、不走过场。整个活动的组织领导具有五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坚持领导带头,做到以上带下。省委常委会以中央政治局为榜样,带头加强理论学习、带头征求各方意见、带头贯彻整风精神、带头落实整改措施、带

头坚持统筹兼顾,省委常委中心组先后组织5次集中学习,率先打牢贯彻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活动一开始,就提出并落实严格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全面清理办公用房等10条具体整改措施,徐守盛同志带头退出省人大、省军区为他准备的办公室,省委常委和其他省级领导全部及时清

退办公用房,省委常委和省政府副省长原配备用于下乡的越野车统一上交,每人只保留一台工作用车;率先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及时向全省通报会议情况,并公布整改方案,在全省树立了榜样。26名省级党员领导干部分别选择了一个省直机关部门作为活动联系点,进行指导把关,全程指导和点评联系单位专题民主生活会,并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主动把自己摆进去,诚恳请党员提意见,郑重向支部作承诺,通过办点示范、抓点带面,促进了各环节工作的全面落实。省委先后6次召开第一批活动单位一把手会议,督促各单位一把手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做到先学先查先整先改,抓实每一个环节,把好每一道关口,切实把责任扛在肩上,通过上级做给下级看、领导带着大家干,形成了无形的推动力量和强大的示范效应,使整个活动始终保持了高位推进的良好态势。二是落实从严要求,确保活动质量。坚持严字当头、从严到底,充分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个一个环节把好关,一项一项任务抓落实。省委严格执行一把手负责制、督导组责任制和督导组长负责制,明确规定活动走过场的,坚决追究一把手和督导组的责任。坚持一步一回头、一步一检查,各个环节都制定具体评估标准,每个环节结束后及时组织开展“回头看”和评估,评估不合格的必须“回炉”、“补火”或返工重来。对第三环节评估不合格的,不能召开活动总结会,转入第二批活动继续整改。把加强督促检查作为落实从严要求、推动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手段,先后组织开展5次暗访抽查和专项检查,共督查了88个省直单位,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点名通报,发出整改督办函;对第一批活动157个单位下发催办通知,督促在年底前将违规配备公务用车、多占办公用房等8个方面的问题全部整改到位。通过一环扣一环、一锤接一锤,真正把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嵌入到了活动的个环节,确保了活动高标准、高质量扎实推进。三是注重敞开大门,扩大群众参与。坚持开门搞活动,做到每个环节都组织群众有序参与,让群众提意见、来监督、作评判,传导改进作风压力、激发自我完善动力。各单位把征求到的意见建议、查摆出来的问题和领导班子对照检查材料、整改方案,都印发干部群众进一步征求意见。采取会议通报、集中报道、新闻发布等形式,及时向社会通报教育实践活动进展情况和实际成效。省委先后两次召开通报会,向省级老领导通报全省活动开展情况和省委常委会整改方案;省四大家领导班子2次召开专门会议在一定范围内通报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在湖南日报、湖南卫视等媒体公开报道了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并公布了整改方案;省委还将省委常委会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以省委通报的形式下发至县市区委征求整改意见。在湖南日报、湖南卫视等主要媒体分批公布了省直单位的整改措施,集中报道了整改落实进展情况;省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举办3次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进展和各单位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的情况。在湖南经视举办电视问政活动,一批一批厅局长走进电视直播间,站在聚光灯下,面向全省观众就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接受“两代表一委员”、媒体记者、市民代表直接而尖锐的发问,并现场进行满意度测评,有力促进了整改落实,在全省上下产生强烈反响。目前,长沙、益阳、郴州等地普遍在媒体公开整改承诺、开展电视问政、网络问政。在召开第一批活动总结会议时,组织对各单位领导班子及成员改进作风情况进行民主评议;活动结束时,还组织开展一次民意调查,真正请群众检验和评判活动效果。四是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综合运用新闻宣传、网络宣传、理论宣传、社会宣传和内刊宣传,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广视角宣传,为活动开展统一思想、营造声势、加油鼓劲。在湖南日报、湖南广播电台、湖南卫视、红网等主要媒体的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开设专栏专题,大力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所取得的成效,牢牢把握新闻宣传的主动权。认真开展理论研究工作,组织开展征文活动,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集中宣传报道了一批省直单位为民务实清廉先进典型,宣传推介了一批“最美基层干部”和“最美县委大院”,形成了树新风的强大正能量。注意强化舆论监督,通过案例分祈、典型曝光、事件评述等方式,加大对反面典型的曝光力度,起到了强烈的警示和震慑作用。五是强化督促指导,促进平衡发展。把加强宏观指导和督导把关作为推进活动扎实开展的有力保障,省委向参加第一批活动的157个单位派出24个督导组,同时35个省直厅局向下属二级单位派出94个督导组。各督导组强化责任担当,坚持真督严导,把住关键环节,进行全程指导,充分发挥了参谋助手和指导把关作用。省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过硬的工作作风,超前思考谋划,及时研判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抓好检查指导,注重质量把关,切实加强组织协调、联络沟通和服务保障,为领导小组当好参谋助手,有力地推动了活动健康深入开展。

总体上看,我省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与中央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是个别单位领导干部认识不够到位,工作不够主动,措施不够得力,活动开展不够平衡;少数单位抓整改落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正风肃纪的力度有待加大,一些“四风”方面的顽症痼疾还没有得到彻底根治;加强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不够健全完善,干部群众还有不满意的地方等。这些问题,需要在第一批活动的后续工作和推进第二批活动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确保活动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常态长效。

二、主要经验

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充分运用党内开展集中教育活动的基本经验,站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高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方法和路径,为进一步贯彻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以优良作风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的落实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必须坚持自上而下、以上带下,紧紧抓住领导带头这个根本、一把手这个关键,推动作风建设形成层层示范、上行下效的生动局面。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政治局为全党作出示范,省委常委会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一开始就作出“五个带头”承诺,率先抓具体问题的整改,每个环节都走在前列,各单位一把手带头参与、靠前指挥,既把自己摆进去,又把党员干部带起来,真正形成了层层示范、上行下效的生动局面。作风方面的种种问题,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层。领导干部作出榜样、普通党员干部才会自觉跟上。只要抓住领导带头这个根本、一把手这个关键,以上率下、以行胜言,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作风建设就能常抓不懈,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二)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感受最直观、反映最强烈的“四风”抓起,牢牢把握加强作风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四风”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突出问题导向,把主要任务聚焦到解决“四风”问题上,切实对准焦距、抓住关键、找准要害,有效防止“走神”和“散光”,坚持一风一风地查,一个节日一个节曰地抓,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改,让群众看到了我们党查找问题的真心、解决问题的决心。“四风”问题看得见、摸得着,既迫在眉捷、非解决不可,又能够抓出效果、取信于民。实践证明,抓住反对“四风”,就抓住了干部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抓住了作风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只要把“四风”问题解决好,就能使党的作风有一个大的改观,就能为解决党内其他一些问题创造更好条件,就能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

(三)必须坚持贯彻整风精神,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反对“四风”,充分彰显作风建设的严肃性和战斗性。整风是我们党解决自身问题的一大创举,也是推动作风建设的锐利武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全面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要求,紧紧围绕贯彻整风精神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推动整改落实、强化正风肃纪,坚持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

纪律,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通过直面问题、动真碰硬、真转真改、治病救人,真正把“四风”问题查摆了出来,把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了起来,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改了起来,既展现了党内生活的新气象和新变化,又增强了作风建设的严肃性和战斗性。要彻底解决作风方面的顽症痼疾,就必须进一步弘扬整风精神,坚持“认真”这条重要原则,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坚持数年,就能养成习惯、形成风气,进而培育出涵养清正党风、清明政风、清淳民风的社会文化。

(四)必须坚持群众满意标准,通过广泛发动群众提意见、来监督、作评判,传导改进作风的压力、激发改进作风的动力。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集中行动,通过把群众满意作为重要衡量标准,把开门搞活动作为重要方法,坚持全过程真开门、开大门,每个环节都让群众提意见、来监督、作评判,确保了活动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干部作风怎么样、怎么改、改得好不好,群众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没有群众的积极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就容易变成自说白话、搞形式走过场。群众参与是动力、也是压力,群众满意是标准、也是目的。加强作风建设,不能搞闭门修炼、体内循环,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面向群众、依靠群众、相信群众,通过群众的监督和检验,向广大党员干部传导压力,真正把群众的意愿和智慧转化为改进作风的强大动力。

(五)必须坚持立行立改、治根治本,既立足当前抓突出问题整改、又着眼长远抓长效机制建设,不断增强作风建设的实际效果和持久动力。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从一开始就抓主要矛盾、主要症结,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具体问题改起,及时部署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积极推动作风整体好转,同时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以法治思维和改革精神,抓紧建章立制、树规立矩,从制度层面堵塞

漏洞、治理源头,确保整改成效让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大多数满意,确保改进作风不走样、能持续、可延伸。改进作风,必须把治标与治本有机结合起来,边实践、边总结,既着力纠正面上“四风”问题的各种表现,又从规章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铲除滋生“四风”的土壤,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扩大作风建设的成果,为改进作风提供持久推动力量。

三、几点建议

端正党风、整饬政风、改进作风是一场任重道远的长期任务,永无休止符,永远在路上。要总结经验,持续完善,从思想上找根源、从行为上抓整治、从制度上堵漏洞,使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确保改进作风的各项工作行之有效、行之久远。

(一)坚持不懈抓好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着眼长远、抓住根本,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作为一项长期任务,结合贯彻落实中央《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纳入到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培训课程,列为各级领导班子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各级党组织培训党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塑造、培育、弘扬为民务实清廉的先进文化,进一步推动形成党员干部自觉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良好导向和社会风气。

(二)建立健全解决“四风”问题的长效机制。充分借鉴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结合贯彻中央制定下发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文件精神,把反对“四风”作为今后每年作风建设主题活动的主要目标,把查摆“四风”作为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把整治“四风”作为作风建设监督检查的重要方面,始终做到抓作风聚焦“四风”、改作风紧扣“四风”、评作风突出“四风”,抓紧建立健全及时发现和解决“四风”问题的长效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把作风建设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从根本上防止“四风”问题的滋生、变相和反弹。

(三)扎实推进党内生活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认真总结、提升、固化这次活动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成功做法,抓紧研究制定完善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的相关制度,建立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教育长效机制,通过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营造良好的党内环境和民主氛围;进一步严格开会条件、规范会议程序、细化会议效果评价标准,对一把手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班子成员逐一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出硬性要求,充分发挥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的问题、教育、监督、团结功能;建立并落实上级党员领导干部全程参加指导下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纪检监察和组织等部门负责同志全程指导把关的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生活会制度,通过加强督促指导、从严从实把关,真正使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内生活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的内容,成为党内的一种氛围、一种文化、一种自觉。

上一篇:牡丹栽培管理有哪些技术?下一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