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命名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的通知(闽政〔2007〕33号)

2024-08-21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命名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的通知(闽政〔2007〕33号)(通用7篇)

篇1: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命名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的通知(闽政〔2007〕33号)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2007〕33号 【发布日期】2007-11-26 【生效日期】2007-11-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命名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的通知

(闽政〔2007〕33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国防教育基地是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我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以国防教育场所为载体,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防教育,形成了一批管理有序、基础扎实、教育效果良好的国防教育场所。为进一步推动我省国防教育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和《国防教育基地命名管理办法》,经研究,决定命名福州林则徐纪念馆等98个国防教育场所为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

各级人民政府要搞好国防教育基地的规划和建设,为开展国防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被命名的国防基地要加强设施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功能,为我省国防教育工作作出新的贡献。

附件: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名单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附件: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名单

福州市(21个)

福州林则徐纪念馆

福州市博物馆

福州马尾船政文化遗址群

福州“三坊七巷”名人史迹

林觉民、冰心故居 福州文林山革命陵园

19路军策划“福建事变”会议旧址―――于山补山精舍

长乐郑和史迹

长乐南阳省委旧址红色景区

闽侯大湖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

连江县革命烈士陵园

福建省军区教导大队

海军福建保障基地军史馆

福州空军战斗精神培育基地

武警福州指挥学院

武警福建省总队战坂训练基地

武警福建省边防总队教导大队

福建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师训练中心

福建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师第一团训练基地

福州市鼓楼区民兵高炮管理训练基地

福州市晋安区民兵高炮管理训练基地

厦门市(12个)

陈嘉庚纪念胜地

厦门郑成功纪念馆

厦门市国防教育展览馆

厦门陈化成史迹陈列馆

厦门胡里山炮台遗址群

厦门李林园(抗日女英雄)

鼓浪屿好八连(73322部队72分队)

厦门市少年军校

厦门“英雄小八路”纪念馆

厦门英雄三岛战地观光园

福建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师第五团训练基地

海军厦门预备役训练基地

漳州市(8个)

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

平和暴动纪念馆

平和红军三平会师纪念馆

龙海“济南第二团”荣誉室(73137部队)

龙海镇海卫城墙

云霄乌山革命纪念馆

东山战斗烈士陵园

福建陆军预备役后勤保障旅训练基地

泉州市(14个)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泉州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洛江区俞大猷公园

晋江施琅纪念馆

晋江革命烈士陵园

晋江安业民烈士陵园

南安郑成功纪念馆

南安叶飞将军故居

南安73141部队红色尖刀连

石狮李子芳纪念馆

惠安崇武古城

德化中共福建省委旧址

福建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师第四团训练基地

三明市(6个)

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含建宁县革命纪念馆)

宁化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

永安抗战文化遗址及抗战文化陈列馆

泰宁红军街、东方军司令部旧址

清流林畲毛泽东同志旧居

大田革命烈士陵园暨闽中工委会址

莆田市(5个)

戚继光纪念馆

莆禧抗倭古城

闽中革命史纪念馆

南日岛烈士纪念碑

福建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师第三团训练基地

南平市(11个)

闽浙赣闽江地下航线纪念馆

武夷山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

武夷山大安红色首府旧址

武夷山上梅暴动陈列馆

武夷山赤石暴动烈士陵园

邵武李纲纪念馆

建瓯中共闽北临委纪念馆

建阳太阳山革命历史纪念馆

顺昌东方军政治部旧址

光泽大洲谈判旧址

福建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师第二团训练基地

龙岩市(11个)

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

后田暴动纪念馆

新四军第二支队纪念馆

龙岩市新罗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上杭古田会议纪念馆

上杭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

上杭临江楼―――毛泽东《采桑子・重阳》写作地

永定金砂暴动旧址

长汀红军长征出发地遗址群

连城新泉革命旧址群

连城空军战斗精神培育基地

宁德市(7个)

闽东革命纪念馆

福安柏柱洋国防教育基地

福鼎革命烈士陵园

霞浦大京城堡旧址

宁德市蕉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宁德陆军预备役海防团训练基地

海军福建保障基地教导大队

省直(3个)

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

戍守台湾将士墓群(福州、福鼎、东山)

福建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篇2: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命名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的通知(闽政〔2007〕33号)

【发布文号】闽政〔2007〕36号 【发布日期】2007-12-06 【生效日期】2007-12-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做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

(闽政〔2007〕36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08年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07〕35号)精神,现就做好我省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普查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的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设计、精心组织、依法实施、确保质量,全面、准确地提供基本省情省力数据,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为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人民政府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服务。

主要目的。全面调查了解我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了解我省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摸清我省各类企业和单位能源消耗的基本情况;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普查,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为准确把握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状况,加强和改善经济运行调控,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二、普查的对象和范围

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对象是在我省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普查范围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等。

三、普查的内容和时间

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基本属性、从业人员、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生产能力、能源消耗、科技活动情况等。

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08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8。

四、普查的组织和实施

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认真做好此项重大国情国力普查的组织和实施工作。

为了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省政府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的组织和实施。普查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单位包括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省委宣传部、省编办、省发改委、省监察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工商局和省质监局等部门(组成人员名单另发)。普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省统计局,具体负责普查的日常组织和协调。其中,涉及普查经费方面的事项,由省财政厅负责协调;涉及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名录方面的事项,由省工商局、省地税局和省国税局负责协调;涉及机关和事业单位名录方面的事项,由省编办负责协调;涉及社团和非企业单位名录方面的事项,由省民政厅负责协调;涉及组织机构代码方面的事项,由省质监局负责协调;涉及各级政府及其普查工作人员在普查工作中违法违纪行为的事项,由省监察厅负责协调处理。省政府其他各有关部门,也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设立相应的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认真做好本地区普查工作。对于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切实予以解决。要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配合做好普查工作。

五、普查的经费保障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根据基本单位名录库及行政登记资料的单位数量情况,结合普查工作实际情况,确定普查经费总量并列入2008及相应预算,按时足额拨付、确保到位,绝不能因普查经费短缺或不足而影响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各级普查机构要厉行节约,精打细算,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杜绝浪费和违规使用。

六、普查的工作要求

坚持依法普查。各级普查机构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经济普查条例》,依法进行普查。所有普查对象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和经济普查工作的具体要求,按时、如实地填报普查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数据。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执法机构和监察机关要加大对普查工作中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坚决杜绝人为干扰普查工作的现象。经济普查取得的单位和个人资料,严格限定用于普查目的,不作为任何单位对普查对象实施处罚的依据。各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在普查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和普查对象的商业秘密,履行保密义务。

加强宣传工作。各级普查机构应主动向新闻单位提供情况。各级普查机构和宣传部门、新闻单位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广泛深入宣传经济普查的重要意义和要求,宣传普查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事迹以及违法违纪案件查处情况,引导广大普查对象依法配合普查,教育广大普查人员依法开展工作,为普查工作顺利实施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确保数据质量。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紧紧围绕普查数据质量这一核心,扎扎实实做好普查各项工作。各级普查机构要结合当地实际,建立普查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度,质量控制制度、检查验收制度,并狠抓落实。要准确指导填报,加强审核把关,严格检查验收,切实提高普查源头数据质量,确保普查数据的全面、真实、可信。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十二月六日

篇3: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命名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的通知(闽政〔2007〕33号)

(2007年10月12日)

各州、市教育局:

农村中小学广泛开展以种养业为主要内容的勤工俭学活动,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推进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是农村学校助学的重要措施,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巩固和发展具有特殊作用。

为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规章制度,形成各具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勤工俭学工作路子,“十五”期间省教育厅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各地建立了一批省级中小学勤工俭学生产实践示范基地,这些示范基地的建设,对于促进当地农村学校勤工俭学工作的普遍开展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为总结经验,掌握科学规范的方法,推进中小学勤工俭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广泛开展,根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考评意见,经研究决定在全省命名55个云南省中小学勤工俭学生产实践示范基地。

云南省中小学勤工俭学生产实践示范基地名单

昆明市:

石林县板桥镇中学

西山区团结永靖中心学校

晋宁县夕阳乡中心小学

盘龙区松华乡双哨中学

嵩明县小街镇五条沟完小

呈贡马金铺乡中心学校

嵩明县新村邑完小

嵩明县杨林镇龙保小学

嵩明县小新街水海小学

昭通市:

昭阳区靖安乡中学

水富县第四中学

曲靖市:

会泽驾车中学

曲靖开发区龙潭小学

马龙县马鸣中学

楚雄州:

禄丰县路溪小学

大姚县职业高级中学

南华县雨露初级中学

云龙中学

云南国水希望小学

玉溪市:

易门县六街中学

华宁县普茶寨小学

红河州:

开远十二中

金平县金水河中学

屏边县湾塘乡营盘小学

建水利民中心校

文山州:

砚山县八嘎农职业初级中学

西畴县职业高级中学

麻栗坡县麻栗坡镇茨竹小学

马关八寨镇健康中心学校

普洱市:

瀾沧县上允镇翁板村完小

西盟力所乡中心小学

景东县文井镇者后中学

镇沅县勐大镇文雷村小学

大理州:

祥云县职业高级中学

永平一中

巍山职中

漾濞苍山西镇秀岭完小

保山市:

施甸县万兴乡中心学校

腾冲县清水中学

昌宁县鸡飞乡邑等村完小

德宏州:

潞西市职业教育中心

瑞丽市姐相民族中学

陇川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

丽江市:

宁蒗县城关一小

华坪县永兴寄宿制学校

永胜县仁和中学

怒江州:

泸水县民族中学

泸水县上江中学

福贡县第二中学

迪庆州:

维西职中德钦县第五中学

临沧市:

云县茶房乡马街完小

凤庆县大寺乡平河中心校

永德县大雪山乡中心校

篇4: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命名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的通知(闽政〔2007〕33号)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7]30号 【发布日期】2007-02-15 【生效日期】2007-02-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12315消费维权工作的意见

(闽政办[2007]30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了更加切实有效保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省人民政府原则同意,现就加强12315消费维权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贯彻落实。

一、加强12315消费维权网络建设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12315消费维权网络建设,推进12315进农村、进社区、进商场,将大量的消费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促进社会稳定和谐。要依托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设立“12315消费维权服务站”(以下简称12315服务站),在行政村、社区、商场、超市、集贸市场、旅游景点、繁华商业街区以及商品服务消费较为集中的经营网点等设立“12315消费维权服务点”(以下简称12315服务点)。12315服务站、点负责受理消费者投诉,调解消费纠纷,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提供消费咨询服务。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确定领导分管12315服务站工作;12315服务点负责人由村委会(居委会)负责人,商场、超市、集贸市场、旅游景点等管理人员担任。12315服务站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管理,行政村、社区12315服务点由村委会、居委会管理,商场、超市、集贸市场、旅游景点等12315服务点由所在单位管理,业务工作由辖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指导。2007年内,全省乡镇、街道都要挂牌设立12315服务站,人口较多的行政村、社区、大中型商场、超市、集贸市场、旅游景点、繁华商业街区以及商品服务消费较为集中的经营网点也要挂牌设立12315服务点。

二、建立12315消费维权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12315消费维权工作的领导,把做好12315消费维权工作作为保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举措,建立“政府领导,工商牵头,部门协作,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全社会支持”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成立12315消费维权工作协调机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牵头,经贸、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公安、卫生、农业、物价、通信管理等部门参加,建立成员单位联席工作会议制度,研究、协调解决12315消费维权工作有关事宜。协调机构办公室设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各级政府要定期听取12315消费维权工作情况汇报,及时协调解决12315消费维权工作中的有关问题。相关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12315车辆因执行任务需要通行或临时停车时,在不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前提下,公安交警部门应当依法给予支持;有关部门对12315转办的消费者申诉举报案件,要依法调查处理,并在办结后及时将办理情况函告12315。

三、提高12315消费维权工作效能

各级政府要加大消费维权工作力度,可以依托12315受理平台,建立集中受理、实时分流、分级督办的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咨询大平台,整合政府资源,提高消费维权工作效能,进一步方便群众诉求。在省工商局、设区市工商局建立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指挥中心和12315数据分析中心,在县(市、区)工商局建立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服务台,在工商所建立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服务站,建立健全上下联动的12315维权执法工作机构。畅通12315受理渠道。设立12315电话专线和受理坐席,建设网上12315消费者投诉服务平台,建设12315消费维权短信平台,建立从省工商局到工商所四级纵向贯通,工商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等横向联接的全省12315信息共享网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提高12315服务效率。12315机构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后,要进行快速处置,并及时向消费者反馈,做到“受理及时、转办迅速、调解及时、查处快捷”,确保消费者申诉举报案件“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深化12315信息应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的分布、动态和热点、难点问题要进行认真分析,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及时向社会发布消费警示和消费提示,引导广大消费者安全消费、科学消费。

四、加强行业管理和自律

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12315提供的有关信息,组织开展行业整顿,督促、指导行业建立健全消费维权自律制度,规范行业行为。行业组织要认真研究制定既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又与行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行规行约,加强行业自律,切实对消费者负责。经营者要强化诚信经营意识,做到公平交易,文明服务;要自觉接受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督指导,对消费者反映的有关问题,主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要积极配合做好12315服务点建设工作,积极与消费者协商解决消费纠纷。与消费者生活关系密切的供水、供电、供气、通信、邮政、广播电视等公用企业,要建立健全服务规范和服务质量责任制度,制止霸王条款,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五、发挥消费者组织作用

各级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作为代表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组织,要通过12315消费维权网络更好地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能。要积极协助12315调解各类消费纠纷,对于疑难、复杂、涉及面广的消费纠纷,要组织有关成员单位、专家学者等多方面力量共同研究解决;要根据12315消费者投诉的有关信息,向经营者提出加强自律和诚信经营的意见及建议,协助相关行业组织制定行业规范;要坚持工作互动、信息互通、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与各级12315的协作与配合,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信息资源共享制度、调解消费纠纷协作制度等,形成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合力。

六、加强消费维权宣传和舆论监督

新闻媒体要积极支持12315消费维权工作,大力宣传12315消费维权网络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及时报道12315消费维权工作动态,宣传12315消费维权典型案例,使12315消费维权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要广泛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消费维权知识,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引导广大消费者通过12315消费维权网络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消费维权氛围。要对制售假冒伪劣、消费欺诈等违背诚信、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予以披露,积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七、加强12315消费维权工作保障

要加强经费保障。工商部门负责12315工作机构建设、执法装备、信息化建设等的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各县(区、市)政府负责12315服务站和行政村、社区12315服务点基础建设及日常运行的经费保障。商场、超市、集贸市场、旅游景点等12315服务点基础建设及日常运行经费,由所在单位负责保障。要加强督查考评。各级政府要把12315消费维权工作纳入平安建设工作计划。工商部门要加强对12315服务站、点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指导,提高消费维权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牵头组织对12315消费维权工作进行督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二月十五日

篇5: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命名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的通知(闽政〔2007〕33号)

闽政„2011‟20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进一步严格管理土地,加强耕地保护,规范建设用地行为,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更好地服务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各地要切实转变观念,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严格土地使用标准。要严格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认真执行国家颁布的工程项目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对超标准用地的,一律核减用地面积;工业项目用地必须严格执行省国土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贸委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布的《福建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不得低于规定的最低容积率和最低投资强度。

(二)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要全面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加强对单位GDP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等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考核,“十二五”实现单位GDP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降低30%以上,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各地要按照规定要求,针对2010年我省闲置土地清理结果,尽快处置闲置土地。对因土地使用者原因造成土地闲置的,按《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5号)予以处理;对因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原因造成土地闲置的,按《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闲置土地处置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8‟178号)的要求,加快完成整改处置工作,按规定时限处置到位并网上备案。

二、加强建设项目用地管理。要严格管理建设用地,坚持优化布局、保证重点、控制节奏,有效地提供用地保障。

(一)强化规划的管控作用。各地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导各类建设项目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区范围内选址。充分发挥城镇规划作用,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合理预留建设发展空间,一次性规划设计,分期分批征地,按项目建设进度及时供地。

(二)严格农用地转用与土地征收审查。要认真审查农用地转用与土地征收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占用基本农田,是否权属地类清楚、面积准确,是否落实征地补偿安置和社会保障措施。

(三)加强土地供应管理。批次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经省政府或国务院批准后,各地必须尽快实施征地方案,并在完成征地后对符合供地条件的具体建设项目办理供地手续,充分发挥已征收土地的利用效率。对市、县(区)三年批次征地总量的供地率达不到70%的,除省重点建设项目和救灾用地外,暂停受理新的农用地转用与土地征收申请。

三、着力推进和谐征地。各地要加强征地管理,规范征地程序,有效化解征地矛盾纠纷和冲突,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安定稳定。

(一)依法依规实施征地。各类建设项目拟征收集体所有土地的,必须认真履行征地报批前的告知、确认程序,申请听证的要按规定组织听证。告知、确认、听证等有关材料,作为用地报批的必备要件。征地经有权机关批准后,要及时开展“两公告一登记”,认真做好征地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征地补偿登记等相关工作。

(二)依法妥善补偿安置。市、县(区)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要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耕地年产值和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闽政„2011‟5号)要求,严格执行新制定的本地区耕地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逐步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改善被征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统筹城乡发展。

(三)强化对征地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在实施征地过程中,各地要认真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和群众思想工作。未经被征地群众同意,不得强行征地。对于涉及征地的信访事项,各地要严格按照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的要求,落实信访工作职责,把土地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稳定。

四、坚决遏制违法用地行为。要进一步提高依法管地、依法用地的意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违法用地行为的发生。

(一)加强用地监管和指导。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建设单位用地行为的监管,主动做好用地的协调和指导,督促建设单位及时办理用地报批手续,依法用地。未依法办理用地批准手续的,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协调联动和相互沟通,及时通报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规划选址、规划许可、林地审核、环保评价和用地手续等情况,及时分析用地供需形势、新上项目安排、动态监管、违法用地及整改查处等情况,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用地问题,共同做好建设用地服务和监管工作。

(二)切实做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要充分发挥土地调查在建设用地审批中的基础作用,严格核查项目用地的地类、权属、面积等情况,采取土地利用情况的日常变更与年末变更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将用地审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耕地、新增建设用地等土地利用变化及时变更上图,确保土地利用变化的图件、数据、实地三者的真实性、准确性和一致性,避免产生新的违法用地,并做好与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的衔接。

(三)认真开展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国土资源部定期开展覆盖全国的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对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超过15%的市县政府主要领导将予以问责。各地要认真核实卫片监测图斑,逐项对照,准确判定违法用地。对发现的土地违法问题要主动查处、及时整改,该拆除的要拆除,该收回的要收回,可复耕的要抓紧复耕。属于临时用地的要及时办理临时用地手续。各地要加大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查处,对违法批地、供地、用地、侵害农民权益的违法行为,要依法查处,做到处罚执行到位、处分处理到位。

五、保质保量完成补充耕地任务。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统筹安排补充耕地,强化项目管理,用好专项资金,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补充耕地任务,并及时验收和网上备案。

(一)按时完成补充耕地任务。省政府已明确各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补充耕地任务,并切块下达专项资金。各地要强化补充耕地的责任,调动各方积极性,组织实施补充耕地项目,有效落实补充耕地任务。有条件的地方要力争超额完成补充耕地任务;确实无法本地完成的,要通过有偿调剂方式受让其他市、县(区)超额完成的补充耕地任务。对未完成补充耕地任务又未通过有偿调剂方式补足指标的设区市,暂停受理其下一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申请。各地每月要将市、县(区)补充耕地和土地整理的完成数量及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

(二)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管理。各地要加快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实施进度,严格执行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各阶段的信息,应按要求向国土资源部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备案,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检查、指导和监督,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

(三)强化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资金管理。各地要健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做到专款专用,科学合理使用,真正把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力度,充分发挥资金在线监控作用,防止侵占、挪用、截留专项资金,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篇6: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命名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的通知(闽政〔2007〕33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若干意见的通知

(闽政[2003]9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经研究同意,现将《关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三年四月十五日

关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若干意见

为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落实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和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决议,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十五”计划,把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作为构建三条战略通道,按个层面、分三个阶段同时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激活各类投资主体与转变政府职能并重,注重形成发展合力,使项目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大、带得动;坚持符合产业导向的大中小项目一起上,注重项目间的关联配套和产业群、产业链的培育;坚持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发展,注重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生产、流通、服务同时抓,注重发挥现代流通业对现代化大生产的支撑作用;坚持内资外资齐头并进,注重投资领域的开放和投资环境的优化;坚持项目投产、续建、开工、储备滚动推进,注重项目的策划、开发、推介、协调。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形成富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和富有生机活力的项目带动工作机制,以项目带动集聚生产要素,以项目带动促进投资增长,以项目带动转变政府职能,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目标任务

根据“十五”计划和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按照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要求,“十五”后三年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具体目标任务是:

(一)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在1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从2002年的26%逐步提高到2005年的30%左右。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激活民间投资主体,争取“十五”后三年民间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外资投资主导产业、现代物流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的新突破,利用外资中转化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稳步提高。通过拉动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使非国有经济投资年均增长13%左右,快于国有投资增速1―2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争取到2005年超过65%。各设区市都要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第一层面的设区市要继续促进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使其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第二层面的设区市要着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有明显提高;第三层面的设区市要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良好势头,促进全省投资增长目标的实现。

(二)促进一批牵动全局的重大项目建设。按照“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开工一批、转化一批、储备一批”实现项目滚动发展的要求,抓紧做好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争取提早实施部分“十一五”规划项目。从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硬通道”着眼,重点推进赣龙铁路、温福铁路、福厦铁路、龙厦铁路、漳潮铁路、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漳龙高速公路漳州段、龙长高速公路、三泉高速公路、浦南高速公路、福州长乐机场高速公路、福州北外环高速公路、入闽通道、连城机场改扩建工程、武夷山机场扩建,福州港、厦门湾、湄洲湾三大港口深水泊位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前期工作;从加快城市化进程着眼,重点推进厦漳跨海大桥、厦门环岛路三期、福州二环路三期、福州三环路二期、福州城区路网改造、福州第二水源供水工程、福州洋里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福州连坂污水处理厂、福州红庙岭垃圾整治工程、龙岩市第二水源工程、厦门东通道、厦门湾轻轨、福州轻轨等一批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前期工作;从强化能源保障体系着眼,重点推进LNG总体项目、漳州后石电厂二期、龙岩坑口火电厂、穆阳溪梯级二、三级水电站、尤溪街面水电站、福建抽水蓄能电站、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县城电网改造工程等一批重大能源项目的建设和前期工作;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着眼,重点抓好炼化一体化及45万吨聚氯乙烯等中下游项目、厦门对二甲苯(PX)项目、东南汽车二期扩建、马尾新型电子产品产业基地、戴克轻型客车、华擎发动机、NEG玻壳、宁德漳湾钢铁项目、福州江阴钢铁项目、厦门工程机械生产基地、厦门造船厂二期、泉州斗尾大型修船厂、南纸林纸一体化工程、福州人造板厂三期技改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和前期工作;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着眼,重点推进长富集团奶牛产业化三期工程、福建亲亲股份公司水产品深加工产业化、建宁莲业集团公司莲藕系列绿色饮品加工项目、紫山集团公司蔬菜罐头冷冻食品加工项目、圣农肉鸡深加工项目、闽中蔬菜深加工、明溪木薯变性淀粉产业化、南海食品公司果蔬深加工产业化、连城红心地瓜干农产品加工等项目的建设和前期工作;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着眼,重点推进闽江下游北港南岸防洪工程、木兰溪防洪二期工程、仙游金钟水利枢纽工程、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惠安外走马埭围垦、霞浦沙头围垦、福清东壁岛围垦、莆田澄峰围垦等一批水利、围垦项目的建设和前期工作。

(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重点实施一批符合国家“双高一优”、符合我省经济布局以及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位居我省前列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企业及建设项目;一批环保装备产业重点企业及项目;一批属于国内领先或首创的,产业化前景好、有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一批从农产品开发及国家、省级龙头企业中筛选确定的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及建设项目;一批从服务业中筛选确定的重点项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实施信息产业“3618”工程,重点建设显示器、手机、液晶显示屏及其配套项目等3条产业链,福州、厦门、莆田、漳州、泉州等6个产业园,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及封装等产业群,软件、数字视听产品、网络产品、光电产品、无线电监测系统、新型元器件、计算机及外部设备、信息化等8个信息产业专项。到2005年,三次产业比重从2002年的14?2∶46?1∶39?7调整为11∶48∶41;“数字福建”框架基本形成,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0%;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力争形成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7家、30―100亿元的企业24家、10―30亿元的企业50家、5―10亿元的企业100家,实现利税5000万元的企业150家,出口额1500万美元的企业150家;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以湄洲湾为中心的闽东南全国大型石化基地,以福厦汽车、修造船、工程机械为主体并辐射内地山区的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机械装备产业制造基地,以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主的闽东南一线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重点港湾和城市为依托、连接沿海一线的我国海洋开发和珍稀水产养殖基地,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和绿色产品基地,以武夷山、厦门为龙头并以国际花园城市、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风景名胜区为重点的全国知名的山海生态旅游基地等。

(四)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县(市)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政权稳固的重要基础。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促进中心城市发展的支撑点、壮大经济总量的增长点来抓,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发展氛围,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壮大一批经济强县,提升一批中等水平县,帮扶一批经济欠发达县。力争全省县域经济GDP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05年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60%以上,争取一批县(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百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过5亿元。要分级负责,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省里和各设区市要重点抓好跨区域的交通、能源、大型水利设施、灾害预警报系统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县、乡(镇)、村要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重点抓好县乡公路、农村电网改造、沿海防护林、中心渔港、人畜饮水、节水灌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堤防排涝工程、水土流失治理以及农村科技、教育和卫生事业等项目的建设,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要发挥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扶持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项目,重点发展一批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它们在市场开拓、科技创新、农民增收中的带动作用;要突出特色,加快工业化步伐。重点扶持和发展一批立足资源优势的深加工项目、与全省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形成产业链的中小配套项目、具有传统工艺优势和适销对路的特色产业项目;要科学规划,提高城镇化水平。以县城和有条件的中心镇为重点,以国家级、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为示范,促进生产要素向“大城关”和重点集镇聚集,增强城镇的辐射力和带动力;要扩大开放,提升市场化程度。坚持市场导向,大力发展面向农村、面向农产品主产地的现代流通业,建立一批能够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贸易中心,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要激活主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重点,促进更多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在县域落户,做大做强一批民营企业;要加强引导,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发展非农产业、组织劳务输出和劳务培训等形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要创新机制,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简政放权,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完善财政体制,逐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五)促进城市化进程。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市要围绕构建大城市基本框架,注重抓好社会事业项目、文化设施、环境设施等配套建设,加快建设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漳州市要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高档次和水平;莆田、宁德两市要发挥港口优势,以重大项目的开发推动城市发展;南平、三明、龙岩三个市要注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加快工业化进程,强化辐射和带动功能。力争“十五”后三年全省城市化水平平均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到2005 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48%,城镇总人口达1800万人,福州、厦门、泉州基本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框架,中等城市达到6―8个(漳州、莆田、龙岩、三明、南平、宁德等),基本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经济分工明确、功能优势互补、空间布局合理、等级规模有序、结构体系协调、设施完善高效的城镇体系,以及以闽东南城镇密集带和闽江口、厦门湾、泉州湾三大城镇密集区为支撑的沿海城市繁荣带,初步形成闽江口、泉州湾、厦门湾等城市联盟体,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等资源共享。

(六)促进教育、科技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快福州地区大学城、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农林大学合并扩建、国家会计学院、省立医院改扩建、协和医院外科综合楼、省广播电视中心、福建大剧院等项目建设,加强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全国重点、部属和省属重点高等院校的建设,推动“211工程”二期项目以及一批重点学科和若干个重点实验室建设,抓好部分“专升本”院校和一批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筹建;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若干个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推进共性、关键技术创新,重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转基因水稻、食品安全等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工程,信息技术方面重点组织实施软件产业、信息网络、信息安全、光电子和电子元器件等专项工程,生物医药技术方面重点组织实施现代农业、现代中药、新医药等专项工程,新材料技术方面重点推进福日科光电子公司氮化镓基高亮度发光材料及器件、福建金鑫粉末冶金公司膜材料及处理设备等专项工程,同时积极开发新的后续项目。争取到2005年,研究生教育规模翻一番,工科类应用理科本科教育有较大发展;全省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达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0%以上,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达20%;促进设立5―8家风险投资机构。

(七)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大力发展有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交通运输、旅游、商贸、餐饮等服务项目,不断开拓新的就业领域,积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认真落实再就业的扶持政策,继续改善创业环境,发挥非国有经济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做好社区建设规划,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社区服务项目。围绕扩大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以及“三条保障线”的建立健全,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全面启动和实施金保工程,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2005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80万人以上;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100%、90%和80%。

(八)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按照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自然和谐的城镇人居环境体系、良性循环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先进高效的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体系等六大体系的要求,加快推进生态建设“十五”规划重大项目的实施。重点建设一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推进国家和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建设,重点抓好火电、石化、冶金、建材、轻纺、煤炭六大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工作,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培育扶持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新大陆环保科技、福建省丰泉环保等一批环保装备产业重点企业。力争到2005年全省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5%以上,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所有设市城市基本上建成一座污水处理厂;全省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左右,医疗垃圾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继续深化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鳌江、木兰溪和交溪等流域水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整治,主要水系的国家级和省级控制断面90%达到或优于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

三、创新机制

各级各部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各项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一)创新项目生成机制,做好项目开发工作。建立以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计划部门牵头,有关部门、企业和各类专家共同参与的项目生成机制,全面开发持续不断的项目源,把项目工作延伸到各行业各领域。(1)从发展战略和工作重点中生成项目。要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的战略部署细化转化为具体项目,以支撑和保证奋斗目标的实现;(2)从产业关联和主导产业的延伸中生成项目。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从产业链的延伸、产业群的壮大中开发各类项目;(3)从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生成项目。围绕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生态环境建设、现代流通等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推进各类项目建设;(4)从山海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生成项目。充分发挥我省山海资源优势,围绕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通过合理规划、依法保护和科学开发,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海洋、森林、矿产等山海资源开发项目;(5)从企业改革、更新改造中生成项目。围绕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资产重组和应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一批项目;(6)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生成项目。继续加强交通、能源、通信、城建和以水利为重点的十大防灾减灾体系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7)从对外开放中生成项目。把握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的趋势,不断推出符合产业导向的招商引资项目和实施“走出去”战略项目;(8)从科研、中试成果中生成项目。紧密联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发掘科研成果、中试成果,应用于生产建设;(9)从专家策划、咨询中生成项目。组织依靠各方面专家以及海外学者,开发适应本地生产、建设、发展需要的各类项目。

(二)创新项目推介机制,做好项目转化落地工作。(1)省政府每年6月18日举办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省计委和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精心组织,有针对性地邀请各方面投资机构、企业、院校和有项目需要的部门和机构参与,通过制定政策,创造条件,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和创业投资的发展,使项目成果交易会制度化、品牌化,成为项目转化平台。(2)建立项目成果推介网站,多渠道捕捉各类项目信息,广泛征集各类项目成果,并注意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网站的链接,持续不断地向社会推介项目。(3)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及项目需求,充分发挥咨询和中介机构的作用,有针对性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和推介服务,搭建科技成果供需结合的桥梁。(4)继续发挥已有的投资贸易洽谈会、海交会等的功能和作用,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成效。

(三)创新项目管理机制,做好项目实施工作。对项目实行系统管理、目标管理、网络管理等科学管理办法,实现项目的科学、高效运作;继续推行并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切实控制投资,确保质量,提高效益;完善项目的专家咨询和评估论证制度,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建立重点项目建设和参建单位业绩目标责任制及相应的考核奖惩办法;开展重大项目经常性的稽察工作,做到事前稽察、关口前移;尽快建设重点项目资金在线监控系统,加强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

(四)创新项目投融资机制,做好项目资金的筹措工作。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充分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积极性,激活、壮大市场主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向各类项目;全面放开竞争性项目,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性服务领域,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完善国有企业退出机制,稳妥解决企业资产变现、产权转让、人员退出等关键性问题,疏通非国有经济投资渠道;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创新政府财政性资金使用方式,调整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证重大项目的资金需要,支持和促进公平竞争;改善金融服务,积极组织和运用资金,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支持项目建设;提高上市公司整体素质,扩大证券市场融资规模。

(五)创新项目协调机制,做好项目组织保障工作。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亲自抓重大项目,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建立项目工作机构,配强工作班子,落实前期工作经费。各地要建立项目专家策划队伍或网络,建立实行动态管理的项目储备库。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能,开辟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各级各部门要协同配合,形成各方面共同抓项目的合力,促进更多项目的生成,保证各类项目落地。

(六)创新项目用人机制,做好项目智力支持工作。一方面,以人才带项目,以人才引项目。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方面专家、技术人员的联系,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工作站等的作用。建立制造业技术研发中心,采取政府资助、企业参与、人才柔性引进的机制,形成既能培养、引进人才又能开发提供企业急需的应用技术的基地。组织一大批富有管理经验、廉洁奉公、年富力强的人员形成抓项目的骨干力量。另一方面,以项目促人才,在项目工作中出人才。注重把中青年干部放到项目工作第一线去接受考验,建功立业,培养一批有魄力、有能力、有经验的管理干部和有专长、有水平、有建树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带动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项目与人才的良性循环与高效融合。

四、政策措施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必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不断拓宽发展空间。各设区市和省直有关部门要深入调研,抓紧做好相关政策措施的研究和出台工作。

(一)做好投资领域的开放及项目推介工作

1.在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方面。围绕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吸引非国有投资投向电子、机械、石化等主导产业和医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吸引非国有投资参与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推进传统产业增加品种、改善质量、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吸引非国有投资向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上下游及协作配套领域拓展,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

2.在基础设施、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和城市公用事业产业化步伐,近期抓紧研究出台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涉及的规范招投标、国有资本退出、合理运营费用、收费权抵押贷款等问题的补充规定;改革城市公用事业管理体制,对城市环卫、公交、园林绿化、自来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事业性单位进行企业化改制,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进入;研究建立多元化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政策措施,对已建成的路桥、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等领域放开经营权,促进项目融资。

3.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各具特色的效益农业和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畜牧、水产、林竹、园艺等产业,扶持食用菌、茶叶、水果、蔬菜、烤烟、花卉等优势产品的生产。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引导它们进行机制、体制创新,与农民建立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

4.在扩大利用外资和出口方面。在巩固东南亚和台港澳地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欧美日,吸引国际大企业和跨国公司到我省投资,特别是在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到我省投资有新的突破,吸引更多的台湾企业来我省投资;围绕壮大主导产业、提升有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国有企业嫁接、延伸产业链、农业产业化、发展第三产业等拓宽招商领域,促进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建立国际招商网络平台,与我国驻外机构、商会、投资促进机构等网站链接,及时收集整理适用项目,充实项目库;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推进经营主体和出口市场多元化,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后劲强的出口主导产品,进一步扩大出口。

5.在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的非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面。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民办教育学校,积极促进教育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打破垄断,创造条件积极引导社会、个人和境外的资金进入医疗服务市场,兴建民办医院;进一步推进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扩大规模,提高连锁经营水平;抓紧省出版发行集团的组建工作;按照“管办分开”的原则继续抓好省广播影视集团的组建工作,探索广播影视集团运行的新模式;加快现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经营性、开发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依法办体育,加快体育产业化步伐。

6.在现代物流业和传统服务业方面。加大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力度,鼓励省内大型商业(集团)企业、省属大公司(大集团)、大型民营商业企业开展物流经营,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参与物流项目建设;依托保税区、港口、机场、铁路、公路枢纽、邮政网络,加快建设若干各具特色的物流园区,发展多层次的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产供销企业的协作和一体化经营,形成新型的物流协作体;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积极推进传统服务业企业联合重组,尽快组建形成一批大公司、大集团。

7.在社区服务业和社会福利事业方面。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和小区规划,合理布局社区服务网点,鼓励社会资金创办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卫生服务、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实体;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建设、经营养老院、福利院、殡仪馆等社会福利事业。

8.在金融业方面。大力吸引外资、民间资本参股我省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壮大地方金融实力。积极吸引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更多的外资银行来闽设立金融机构,争取在台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方面取得突破。各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产品,努力拓展业务,在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取得自身同步发展。积极推进企业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鼓励上市公司的增资扩股资金继续在我省投资发展。加大上市公司重组力度,不断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积极培育上市后备资源。

(二)为非国有投资创造良好环境

1.在鼓励民间投资方面。支持行业协会和非公有制企业建立投资担保机制,切实解决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在税费征收、人才引进、权益保障、对外贸易和人员出入境等方面创造条件,实现公平竞争;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劣势企业退出的审批程序、资产处置和职工安置办法,为非国有投资进入创造条件;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服务支持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管理、信息、咨询等服务型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2.在发挥政府财政性资金的导向作用方面。研究制定政府财政性资金用于引导社会投资的政策导向和管理制度,使财政资金在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的基础上,在促进社会投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在发挥城镇建设规划的指导作用方面。抓紧研究出台《全省城镇体系规划》实施办法,加快编制闽东南城镇密集带和闽江口、厦门湾城镇密集区发展规划,为城镇建设提供科学的规划指导;研究制定以县城和20个省级重点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的政策措施。

(三)保障符合产业导向的项目用地

1.在用地政策和土地管理方面。妥善处理各类用地历史遗留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盘活闲置土地,依法收回长期占而不用、开而不发的闲置土地,重新组织出让,保证新上项目用地需要;优先保证符合产业导向的工业项目用地,工业项目和以工业为主的开发区、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除上缴中央外,通过缓交一定年限省级留成部分、实行土地整理新增耕地置换、建立工业用地地价补贴机制等办法,降低工业项目用地成本;对重大工业项目、重点项目的用地,实行个案审批、便捷服务;支持城区工业企业异地搬迁技改,向工业园区集中,其土地收益优先用于安置职工和企业发展;加快推进围垦项目产业化建设,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开发、经营,为工业发展提供土地后备资源。

2.在鼓励市、县(区)联合创办工业园区方面。各设区市可选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易于发展工业的区域,由市、县(区)联合创办工业园区。在工业园区内落地、投产的项目所实现的引资额、工业产值归引资县统计,税收由所在县(市、区)与引资县(市、区)分成。

(四)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建筑业发展。简化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手续,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和贷款年限,扩大公积金贷款规模,促进居民住房消费;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中介服务收费,取消不合理的费用;大力发展物业管理以及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代理和房屋装饰装修等服务。抓紧制定物业管理条例,规范物业管理市场。研究出台《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发展壮大建筑业。

(五)实行积极的价费政策

1.在运用价费政策促进项目投资方面。对政府立项的城市公用、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广泛采取灵活的价费政策,为项目融资创造条件;对投资经营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项目,通过价格政策促使投资者获得合理的回报;对投资经营具有竞争性质的市政公用设施项目,放开价格,以吸引社会投资,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

2.在运用电价杠杆促进工业结构优化方面。研究制定向投入产出效益高、对全省工业发展带动作用大的优势主导产业倾斜,以及限制高耗能传统企业享受优惠电价的用电政策措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选择部分省重点工业企业、新经济增长点企业和省定重点工业园区开展厂销直供试点;研究制定加快电源点和电网建设的实施意见。

(六)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改革审批制度,对有额度或指标限制或属于资源性、垄断性的开发权和经营权的审批,逐步推行招投标、拍卖、专营权转让等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结合电子政务建设,积极推进行政审批的信息化、网络化,开展网上审批和并联审批试点工作;健全行政审批监督管理机制,研究制定对已取消、不再审批和调整事项的后续监管措施,建立健全行政审批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赋予县级市、经济强县相当于设区市经济管理权,对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下放管理权限,减少审批层次。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成立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推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省长担任,常务副组长由常务副省长担任,各位副省长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在省计委。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日常办事机构挂靠在计划部门。要配备强有力的工作班子,落实前期经费,建立健全项目工作责任制。

(二)建立目标考核体系。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具体措施,狠抓落实。由省计委牵头,研究制订实施项目带动工作成效的考核指标、评比办法、奖惩规定。在每年的项目成果交易会上,对各地项目生成、推介、落地的数量和成效进行考核;在每年全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会议上,对重点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进行考核。各级效能办要加强检查督促,推进项目带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机关工作效率。改进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方法,为经济决策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提供准确可靠的统计信息。

(三)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各级政府、宣传部门、工青妇组织和新闻媒体要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意义、措施和成效,形成全社会了解、支持、参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良好氛围。

篇7: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命名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的通知(闽政〔2007〕33号)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7〕225号 【发布日期】2007-12-13 【生效日期】2007-12-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全省冬季防火安全工作方案

(闽政办〔2007〕225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全省冬季防火安全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各自职责,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十二月十三日

全省冬季防火安全工作方案

(2007年12月12日)

为吸取莆田“10・21”特别重大火灾事故的深刻教训,全面加强全省冬季防火安全工作,大力整治各类火灾隐患,确保全省火灾形势稳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消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加大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消防宣传教育和灭火救援演练力度,全面加强冬季各项消防安全工作,最大限度地提升全社会防控火灾能力,坚决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为全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工作目标

2007年年底之前,由各级政府挂牌督办的第三批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全部销案;排查整治一批火灾隐患,政府挂牌督办一批重大火灾隐患;“三合一”场所专项整治“回头看再整治”不断推进,单位从业人员“三个能力”(会查改火灾隐患、会扑救初起火灾、会引导疏散人员)有新的提高;确保不发生重特大火灾,确保全省火灾形势稳定。

三、组织领导

各级消防工作联席会议要加强对冬季防火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全面掌握冬季防火工作开展情况,做好日常组织协调工作。

四、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07年12月1日至12月15日)。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贯彻省政府冬季防火安全工作要求,认真分析当地火灾形势和本单位消防工作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方案,召开专门会议对本地的冬防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二)组织实施阶段(2007年12月16日至2008年2月29日)。各地按照本方案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细化目标,制定措施,明确责任,全力以赴抓好冬季防火安全各项工作落实。

(三)总结报告阶段(2008年3月1日至10日)。各地对冬季防火安全工作进行认真总结,逐级上报工作情况。省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将适时对全省冬季防火安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通报。

五、工作任务

(一)深入开展冬季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改活动。各级政府要组织公安、安监、监察、教育、建设、经贸、外经贸、文化、卫生、工商、旅游、民政等部门,乡镇、街道办事处以及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按各自职责分工开展冬季火灾隐患大排查,集中整治各种消防违法行为和火灾隐患,加强节日期间消防安全保卫工作。排查工作可以采取联查、专查、互查、抽查、错时检查等多种形式进行。各行业、系统主管部门要组织单位、场所按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61号令)的要求开展自查自改。重点针对冬季易发生火灾事故的单位、场所,特别是地下空间开辟为旅馆、出租房、商场、市场、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普遍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检查。对人员密集场所必须做到“六查”:一查场所是否经过消防验收和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二查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是否畅通;三查自动消防设施是否正常运行;四查建筑内部装修是否符合消防安全要求;五查单位自查巡查工作是否落实;六查员工是否经过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掌握消防常识和基本技能情况。检查中发现的火灾隐患能够立即整改的,要督促当场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督促单位落实整改责任,并于3日内报告当地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依法下达限期整改通知;对确定为重大火灾隐患的,公安机关要及时报请当地政府挂牌督办。对检查中发现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需停产停业或取缔的,各有关主管部门或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依法取缔或暂扣、吊销其执照。对决定取缔、关停的单位或场所,有关部门要采取断水、停电、查封、暂扣许可证等措施进行综合整治,确保关停到位。对尚未整改完毕的第三批政府挂牌督办重大火灾隐患,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亲自督办。对于整改资金不落实的单位,当地政府要及时协调,通过各种办法,筹集整改资金,确保年底之前完成整改销案任务。监察部门要对领导干部履行消防工作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履行职责不到位的,要加强督办。

(二)集中开展消防违法违规行为大扫除、大整治行动。根据冬季不同时期的火灾形势和特点,全省公安机关、消防部门要结合实际,持续开展消防安全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严惩违法违规行为。

1.“猎鼠”1号行动。2007年12月17日至19日,对“三合一”场所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回头看,认真细致排查遗留火灾隐患,落实整改措施,确保彻底整改到位。

2.“猎鼠”2号行动。2007年12月24日至26日,围绕圣诞节、元旦消防安全保卫工作,对公共娱乐场所进行排查,对大型活动场所进行现场监管,重拳整治堵塞疏散通道、锁闭安全出口、停用消防设施、超员经营等违法行为。

3.“猎鼠”3号行动。2008年2月1日至2月3日,围绕春节、元宵节消防安全保卫工作,对宾馆、饭店、商场、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烟花爆竹的燃放场所和灯会、庙会、焰火晚会等大型群众性活动现场逐一进行排查,严格审批把关。

各地要针对本地区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针对人员密集场所、“三合一”场所、易燃易爆单位、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等四个方面开展集中整治。一是着力消除“三合一”场所火灾隐患。凡是厂房和仓库、商场(市场)、地下建筑内的“三合一”场所,必须立即清理住宿人员;拒不整改的,坚决依法责令停产停业。凡在公共娱乐场所内留宿从业或消费人员的,必须立即清理留宿人员,拆除住宿设施;拒不改正的,依法从重处罚。凡集经营、住宿于一体的商业店铺留宿人员超过2人的,必须立即清理。凡逾期不改或经整治仍达不到基本消防安全要求、危及人员生命安全的,必须坚决依法责令停产停业。凡违法违章搭建的,国土资源、建设、城乡规划、城管等有关部门必须坚决依法查处和拆除。二是严厉打击公共娱乐场所违法违章行为。对公共娱乐场所营业期间锁闭安全出口、堵塞疏散通道的,要责令当场改正,并处罚款;拒不改正的,要采取强制措施,打开安全出口、清理疏散通道,并依法进行处罚,对单位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行政拘留。对公共娱乐场所容纳的消费者超过核定人数的,要立即清理人员,文化主管部门要依法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要责令停业整顿。三是坚决整治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对消防违法违规行为要坚持露头就打、重拳出击,全面落实“一条高压线、三条铁规”。凡未经过消防设计审核和消防验收合格就投入使用的建筑工程,一律依法坚决予以关闭。凡公众聚集场所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封堵,或者自动消防设施损坏、不能正常运行,经检查发现不能立即整改的,一律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改;凡地下营业性场所安全出口达不到消防安全要求,经检查发现不能立即整改的,一律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改。四是切实加大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监管力度。对违反消防法律、法规规定,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或者使用、销毁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或者对在易燃易爆场所违反禁令吸烟、使用明火,以及违反消防安全规定进入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场所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对不符合城市消防安全布局的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生产、储存场所等重大火灾危险源,建设、城乡规划部门要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限期搬迁。对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易燃易爆单位要及时报请政府停产停业。五是强力整治假冒伪劣消防产品。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确定的职责分工,依法采取有力措施,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的违法行为。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和制售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广泛开展冬季防火安全大宣传、大培训活动。各地要广泛开展以冬季防火安全为主题的消防大宣传活动,不断改进宣传教育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防火、灭火和逃生自救常识,提高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教育部门要组织各学校将消防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科技、司法、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将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列入科普、普法、就业教育的工作内容,严格落实消防安全培训合格上岗制度。公安消防部门要开展培训活动,对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以及重点工种人员普遍进行一次消防安全管理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单位从业人员“三个能力”(会查改火灾隐患、会扑救初起火灾、会引导疏散人员);要针对老弱病残、流动务工人员等群体开展消防知识援助服务活动。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社会单位要在乡村、社区等场所设立消防宣传教育专栏和消防安全标识。要不断加强农村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农闲时节,组织村民学习消防知识。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站等各类新闻媒体要积极配合冬防工作,定期播发和刊登消防常识及公益广告,报道消防工作动态,曝光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为冬防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着力开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大整合、大练兵活动。冬防期间,全省公安消防部队正处于兵员补退时期,要对多种形式消防队伍进行大整合,将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纳入灭火救援力量体系,实行统一调度指挥,切实加强管理,保证人员在岗在位,确保消防车辆和器材完整好用,确保处于执勤战备状态。要针对冬季火灾特点开展冬季消防业务大练兵,对重要场所、重点区域制定有针对性的灭火作战预案,组织开展实地、实战演练,时刻做好“打恶仗、打硬仗”的准备。要坚持“救人第一,科学施救”,按照“五个第一”行动要则,力争打早、打小,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公安消防机构要对其开展经常性业务指导,确保一旦发生火灾事故,能够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市政、水务等部门要加强城市消防水源的检查、保养和维修,确保水源充足、可靠;通信部门要加强通信线路的维护,确保消防通信畅通。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大局出发,站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冬季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消防安全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加强对冬防工作的领导。要切实履行消防安全管理职责,认真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工作任务,细化责任目标,强化督导检查,狠抓工作落实,推动冬季消防安全工作深入开展。

(二)周密部署,形成合力。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冬防工作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制定冬防工作实施方案,详细、周密地进行安排部署。要对本地消防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分类排查,逐一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各级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单位要定期组织开展全面、深入、细致的消防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各负其责,形成监管合力,共同督促整改火灾隐患。全省公安机关、消防部门要加大消防执法力度,严处违法违章行为。

(三)及时反馈信息。各级、各部门要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加强信息反馈,及时上报重要情况和突出问题。

各设区市、省直有关部门冬防工作情况请分别于2007年12月20日(动员部署情况)、12月23日(“猎鼠”1号行动情况)、12月30日(“猎鼠”2号行动情况)和2008年2月7日(“猎鼠”3号行动情况)、3月7日(总结报告)前报省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省公安消防总队,联系电话:0591-87089412),由省联席会议办公室汇总报省政府。

上一篇:浅析高中艺体特长生培养方案下一篇:办理离婚手续需要单位证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