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道上教案

2024-05-07

峨眉道上教案(共9篇)

篇1:峨眉道上教案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在游峨眉山途中的见闻和由此引起的感想,赞美了峨眉山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教育我们要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

课文先写峨眉山的路又窄又陡,为后文写铺路之难做好铺垫;接着写“我”在途中和一位背石头的人的谈话,从中了解铺路人的工作;最后抒发“我”的感想,赞美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在具体叙述之后直接抒发感想,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读懂课文,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认识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后一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正确读写“平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愧疚、辛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布置学生留意影视中或身边的普通劳动者,关注他们的劳动;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找找有关资料,以便对峨眉山有所了解。教师查阅有关峨眉山的资料,准备教学挂图,或制作多媒体.课件。

2根据“预习”要求,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再把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在山路上看到或听到的,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想到的,分别做上记号。上课时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针对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给予指点。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根据思考・练习2进一步自学,然后组织交流讨论。

3“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是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按课文顺序提问题和解决问题。

(1)写峨眉山路高与陡的部分。

课文怎样写峨眉山路的高与陡?为什么要写峨眉山路的高与陡?(写峨眉山的高与陡,一是从“我们”爬山路的感受表现山路的陡,“我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二是用比喻句说明山路的高与陡,“石阶像一架天梯”,竖在陡坡上。写山路的高与陡,主要是为下面说明铺路的艰险做铺垫。)

(2)写“我”在途中和一位背石头的人谈话的部分。

从和背石人的谈话中,“我”知道了什么?(他们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石块,背上山去重铺冲毁的路。他们的劳动是多么辛苦。)

(3)写“我”引发的感想部分。

①“愧疚”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会感到愧疚?(“愧疚”的意思是“惭愧、内疚”。我为先前不了解铺路人的劳动而感到愧疚,“我们走在别人铺的道路上还嫌吃力……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

②“无名英雄”是什么意思?(“无名英雄”是“没有留下名字的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峨眉山路高、长、窄、陡;铺路人开山、取石、凿成石块,一块块背上山,工作非常艰苦;铺路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这样做很不简单。铺设的山路为游人提供了方便,带来了欢乐,但并没有留下铺路人的名字。所以说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后一问要答得全面较为困难,可在小组交流后全班讨论,老师适当点拨,要点都答出来了,再引导他们连起来回答,以加深印象。

4在学生理解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感受到他们高尚的精神后,可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假如你现在就在峨眉道上遇到了铺路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给学生有创意表达的机会,如,除了表示赞美,还可表示对他们的关心。鼓励学生把说的话写下来。

5课文语言简洁,感情充沛,便于进行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教育。思考・练习1要求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要根据课文表达特点给予指导。这两个自然段是感情的直接抒发,开头连用几个问句感叹铺路之难,接着是愧疚心情的表白,最后是热情的讴歌和赞美,要边读边想,体会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在理解和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6选做题体现学科间的融合,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提醒学生把握峨眉山道路的基本特点:高、长、窄、陡,其他细节可自由发挥。

7本课“竖”是翘舌音,“凿”是平舌音,要指导学生读准;“竖”与“坚”、“嫌”与“歉”、“辛”与“幸”要指导学生注意区分字形。

篇2:峨眉道上教案

一、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义务教育教材第八册第6课《峨眉道上》。通过作者在游峨眉山途中的见闻和由此引起的感想,赞美了峨眉山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教育学生要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这篇课文语言简洁,感情充沛是运用从内容中感情充沛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

二、学习者分析:

四年级学生处在向高年级过渡阶段,应该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自主的学习能力。班级学生能独立预习课文内容。以及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查资料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相关知识。另外学生的小组合作比较好,课外知识比较丰富。

三、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学习好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思想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这些教师在授课中无不潜移默化渗透着思想教育。

同时,语文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己、合作、探究的自学学习方式的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根据新课程理念及班级学生情况,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是。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掌握“平坦”等词语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依据本课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搜集相关图片资料,重点以自主、合作的方式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收获。深入探究作者如何对铺路人感情的真实流露,设计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课

(二)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自主学习理解课文(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

2、小组学习的交流学习收获(交流已获得的知识,讨论遇到的疑难问题,互相启发)。

3、汇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4、体会感情(创设情境:假如你现在就在峨眉道上遇到了铺路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给学生有创意表达的机会,也可以引导学生按课文顺序提问题、解决问题)

5、资料展示

(三)课文小结

五、教学反思:

篇3:峨眉道上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1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正确读写“平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愧疚、辛劳”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 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了解峨眉山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读懂课文,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认识到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2、 学习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读懂课文。

教学难点:

认识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留意身边普通劳动者,关注他们的劳动;可以让学生找找有关峨眉山的资料,教师也可准备教学挂图或将它们制作成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7分钟)

1、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名山大川数不胜数。四川的峨眉山去过吗?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峨眉道上》,让我们一同去欣赏。(板书:峨眉道上)

2、师: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出峨眉山的位置。

3、生:交流有关峨眉山的资料。

4、生:上台介绍峨眉山风光。

5、师归纳:峨眉山,在四川峨眉县城西南7公里。它因为山势狭长,蜿蜒如龙,故而得名峨眉,有大峨、二峨、三峨之分。今天的课文写的是大峨,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山脉峰峦起伏,素有“峨眉天下秀”的称誉。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8分钟)

1、师:观察挂图,说说图上描绘的景象。

2、师: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师:抽读生字,正音。

4、师:小声读课前“预习”,并思考课题《峨眉道上》可以怎样补充完整?

5、生1:(谁在)峨眉道上(见、闻、感)。

生2:(“我”在)峨眉道上(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6、师小结板书:(“我”在)峨眉道上(所见、所闻、所感)。

7、师:思考“预习”中“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

8、生:写的是作者在峨眉道的途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三、整体感知课文:(12分钟)

1、师:自学课文,并根据“预习”,理清思路。

2、师:文中哪几自然段写“我”的所见?

3、生:第1-2自然段。

4、师:文中哪几自然段写“我”的所闻?

5、生:第3-6自然段。

6、师:文中哪几自然段写“我”的所感?

7、生:第7-8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3分钟)

师:思考作者“我”在峨眉道上见到、听到、想到的各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学习“所见”部分:(9分钟)

1、师:齐读第1、2自然段。

2、师:边观察书上插图边找出“我所见”的是什么?

3、生1:路陡。

4、生2:背石板。

5、师归纳并板书:(所见 路险 背石。)

6、师: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出峨眉山道路的陡?

7、生:仰望、竖、陡坡、天梯。

8、师:齐读并体会难句“我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停步仰望,只见石阶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树木葱茏的陡坡上。”

9、生:“像一架天梯”,说明攀登峨眉山的山路很高,而且狭窄。一个“竖”字就说明山路陡得很,要攀登这样又高又窄又陡的天梯是“非常吃力”。

10、师:为什么要写峨眉山路的高与陡?

11、生:写山路的高与陡,说明背石上山更难,更主要是为下面说明铺路难做好准备。

二、学习“所闻”部分:(8分钟)

1、师:分角色朗读第3-6自然段,并要求第5自然段是一位长者说的话,应读得深沉一些;而第6自然段的话应该读出惊讶和赞叹的语气。

2、师:从“我”和背石人的谈话中,“我”知道了什么?

3、生:他们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了石块,背上山去重铺冲毁的路。他们的劳动是多么辛苦。

4、师归纳板书:(所闻 铺路)

三、学习“所感”部分:(11分钟)

1、师:教师范读第3-6自然段。

2、师:齐读课后“思考练习”中的第2、3题,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自由提问、自由讨论,交流。

3、生1:“愧疚”是什么意思?

4、生2:愧疚的意思是惭愧、内疚。

5、生3:“我”为什么会感到愧疚?

6、生4:我为先前不了解铺路人的劳动而感到愧疚。

7、生5:“无名英雄”是什么意思?

8、生6:“无名英雄”是“没有留下名字的英雄”。

9、师归纳板书:(所感 无名英雄)

10、生7: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1、生8:峨眉山路高、长、窄、陡,铺路人开山、取石、凿成石块,一块块背上山,工作非常艰苦;铺路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这样做很不简单。铺设的山路为游人提供了方便,带来了欢乐,但并没有留下铺路人的名字。所以说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2、师归纳小结:面对这样高、长、窄、陡的峨眉山道,面对这样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铺路人,我们一定会由衷地发出感慨----你们太辛苦了,你们太伟大了!板书:(所感 辛苦 默默奉献)

四、品读课文,升华情感:(7分钟)

1、师:品读课文,交流讨论,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峨眉道上的铺路人说些什么?

2、生:(推荐学生代表回答)(略)

3、师归纳小结:勤劳朴实的铺路人啊!感谢你们的辛勤劳动、你们的汗水换来了我们的快乐,换来了峨眉秀丽。每一个台阶都印着你们巍巍的身影,每一段山路都凝结着你们无私的血汗,每一座山峰都在回响着一个声音:感谢你,铺路人!

五、总结归纳,拓展延伸:(3分钟)

1、师:根据你阅读的有关资料和课文的描述,你能想像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的吗?试着将它画下来,再给这幅画取一个能表现峨眉道路特点的名字。

2、生:画(略)

六、布置作业:(2分钟)

1、师:课外收集有关描写“峨眉山”的文章。

2、假如你现在又在峨眉道上遇到了铺路人,你一定会有许多话要对他们说。请用你的生花妙笔把发自肺腑的语言表达出来。

附:板书设计:

(“我”在)峨眉道上(所见、所闻、所感)

路险(1)

所见

背石(2) 默默奉献

峨眉道上 所闻 铺路(3-6) 无名英雄

所感 辛苦(7-8)

作者邮箱: hugekey@126.com

篇4:峨眉道上的教学反思

1、我通过录象展示,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峨眉山的秀丽风光,激发了学生对峨眉山的向往和喜爱。

2、峨眉山的路高、陡、险。我运用看---读---讲---画的程序指导学生学习。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又根据课文的描写进行动手配画。这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兴致高效果好。

3、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课文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表达的,我引导学生反复在边读对话,边想象中再现铺路人铺路的情景。

由于网络资料的充实,有了以上的铺垫,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铺路人的艰辛,理解“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就水到渠成了。

篇5:学课文<峨眉道上>有感作文

啊,铺路人啊,你们用血汗和智慧,用你们的.身躯,一步一步把石板抬上这狭窄而陡峭的山岭,铺好了200多里的游览路线。每一块石板上流下了你们的血汗,每一块石板上闪烁着你们智慧的光芒。这是多么的艰难,多么神奇,多么另人不可思议啊。我们作为21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怕艰难,不怕困难的精神。长大后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学课文<峨眉道上>有感作文15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篇6:峨眉山月歌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词句,第三步思考读、体会读)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学过的诗歌,引出本诗。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许多古诗中都会有景色的描写,诗人寄情于景,借景抒情。老师这里有一幅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幻灯片)在这幅画中你都看到了什么?(李白、月亮、床······)

师:看到这些景物,可以让我们想到哪一首学习过的唐诗呢?(《静夜思》)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大家一起来背一背吧!(集体背诵)师: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思)为什么呢?(“思”字点明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思念故乡)他是借什么来表达的这种感情呢?(月亮)

师: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李白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二.层层深入,学习新课

1、自读诗文,读准,读通。

师:大家齐读诗的题目。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会描写什么景色呢?(重点抓住“月”)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这首诗,要看准字音,字型,读通诗句。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该怎么办呢?(看课下的注释,问老师,问同桌······),读三遍到五遍。

老师巡视,纠正要求认识的字词。

检查朗读,点人读。(注意纠正,评价)【多读】

认识生字,字音,写法

师:大家读得都非常好,老师也想读一读。(范读)

师: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开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的声音最响亮,字音最准确。(男生女生比较读)

师:我们分小组再读一读,看哪一组的声音最整齐。

2、再读课文,读懂诗句。①整体感悟古诗。

师:诗人小时候随着他的父亲搬家到了四川,直到他二十五岁的时候才离开那里。这首《峨眉山月歌》就是年轻时的李白刚离开四川时的作品。

师: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大家看大屏幕,找一找在哪里?(思,月)(板书)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师:这两首诗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不是)这首诗中,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并不是只在一个地方。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 流 发 向 下(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师: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找完的同学举手示意。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平羌 清溪 三峡 渝州 ②逐句理解古诗,解决难理解的字词。

师:诗人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那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我们来继续欣赏。

师:齐读第一行诗,想一想诗人在这一句中写的是什么?(月,峨眉山月)它是什么样的呢?(半轮)在这里“秋”是在什么意思呢?(秋季)谁能试着解释一下这一句吗?

师:第一行诗,诗人写出了一副青山吐月的美景,第二行写的什么什么呢?齐读第二行诗,看一看诗人在这一句里写的是什么。(影——指月影。流——流动,诗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这里的月亮是有感情的,月影倒映在江水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如果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不理解“影”的再读一整句诗)这一句诗人写的是水中的月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呢?

师:前两句都在写景,一行写山月,一行写水中的倒影,第三行要告诉我们什么呢?齐读第三行诗,读完之后找同学试着翻译一下。

师:诗人晚上出发,看到了这些景色会有什么心情呢?再读第四行诗,想一想诗人是在思念什么呢?(“君”)君有哪些意思呢?(先生,朋友······)在这里,君是指什么呢?(月亮)(不理解“君”的再读第一句)对,但是这里的君如果只是指月亮,那这一句为什么不用“思月不见”呢?(这里的月亮是一种寄托,诗人借月亮寄托了对故乡,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月亮时而被两岸的高山挡着,使诗人更增添了对亲友的思念)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着,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亲友。)

⒊再整体感悟古诗

师:请大家通读全诗,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看能不能把它串起来。(点人说)师: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老师根据大家的理解,整理出了这首诗的意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看幻灯片)请大家齐声读一读。

师:我们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诗人的思念之情,那么,你能不能读出诗人的这种心情呢?(多点人读,自己读,再找人读,齐读)

师:现在,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假设我们自己是诗人,在这样的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伟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轮明月。月影倒映在平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样,陪着我随着江水流动。我乘着小船,从清溪出发,往三峡的方向驶去。但是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着,让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和亲友。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体会这样的心情,诗人是用什么语调吟出这样的一首诗的呢?

师:找几位同学分别来读一下,看一看哪一位更有感情,读的更好。(角色读)

师:大家一起试着读一下!(齐读)

三、巩固加深,理解背诵。

师:大家读的都非常好,对作者的心情也都有自己的体会。现在,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看图片背诵一下这首诗呢?(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背诵。)全班一起看图背诵一下。

师:大家背的不错,再读一遍,然后我们一起看着这些地点,再背一背。

师:找几位同学有感情的读一读,我们再试着看着这些表示位置变化的词背一下。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自己的心里默背一下。

师:再齐读诗文,刚才哪里背得不熟的地方,重点记忆一下,看一看哪一位同学能最先熟练的记忆。

(集体背,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一下书本。会背的同学请举手,点人背。)

四、课外拓展

师:诗人李白是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人,他的诗中经常会有月亮出现,用月亮表达不同的感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它所抒发的感情和本诗一样吗?

篇7:峨眉山月歌优秀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篇8:三单古诗寒食 峨眉山月歌 教案

古诗诵读三 《寒食》《峨眉山月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诗。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峨眉山月歌》一诗描绘的景色。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寒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峨眉山月歌》 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学习古诗。学习古诗《寒食》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2.明诗意,感情读。

师: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指名交流。3.赏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

奉教院附小

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4.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5.朗读全诗。

学习古诗《峨眉山月歌》

1.介绍作者: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2.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自己小声读读诗歌。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篇9:峨眉道上教案

四年级 学科: 语文 课题:11.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时间:

教学内容 课题:11.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能解释诗句中的意思,并写出《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媒体 投影 录音机

教学过程:一、揭题1、导入: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11.古诗两首)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峨眉山月歌》2、解题:(1)简介“峨眉山”,(2)简介作者3、初读课文(1) 范读课文(录音机)(2) 按要求自学课文① 拼读生字,结合诗句理解词语:半轮 影 流 夜发向 思 君 下② 读通课文,理解词句(3) 检查自学情况4、精读诗文(1)疏通诗句:①看图理解:半轮: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这里指月影。 流:流动,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句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②理解: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句意: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3)指导看图,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想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学生看图,教师描述)(4)指导朗读: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5)指名读 (6)指导背诵 注解栏

教后感

上一篇:公司程序文件控制程序下一篇:明确努力方向2014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