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复习策略

2024-04-17

浅谈小学数学复习策略(精选8篇)

篇1:浅谈小学数学复习策略

小学数学期末复习中存在的困惑及策略 复习课是小学课堂教学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对某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数学课型。因此,不重视做好后期复习工作,就好比战场上只顾往前冲,没有做好后方的巩固工作,结果往往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小学六年级后期复习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才能做到既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又能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呢?本人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现状,谈几点看法。

一、上复习课存在以下问题。

1、单纯地疏通知识点。复习是一个疏通知识的过程,它必须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将“点”连成“片”内化为学生的东西。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了疏通知识点,只强调知识技巧的掌握,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2、上成了练习课。“复习”课需要练习但不应是为练习而练习。我们在教学中总是练习层层递进,密度不断加大,角度依次变换,难度随之增加。一堂课下来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事倍功半。时间久了,学生对数学也就失去了兴趣。

3、给学生空间不多。上复习课时,老师往往表现得主观意识很

强,过度发挥了主导作用,很少照顾到学生会怎么想,会怎么说,会怎么做。不是沿着学生的思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把学生引入自己的思路中,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中缺少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教材的交流,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4、忽视发散思维,知识迁移不够。教师往往重知识系统本身,很少引导学生思考与系统有关的知识,即很少举一反三,让学生思维发散,实现知识迁移。

二、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策略:

1、要把握好复习的目的要求,制定出切合本班实际的复习计划。复习之前教师必须再次钻研教材,进一步了解本册教材的知识内容和编排特点,还要重新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握好学期的教学要点,并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全面摸底,然后确定复习目标,制定复习计划,使复习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必须坚决克服复习盲目性、随意性或简单地以教材上的复习题为内容,让学生照书做完了事的思想。

2、抓住复习重点,有针对性、防止不分轻重,各个单元或部分内容知识都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

复习要抓住重点,突出关键。要从知识的整体联系入手,注意班级学生情况,针对薄弱环节和教材的重要章节确定复习重点。可

按如下步骤进行复习,先分类型复习,类型过关,再综合复习,系统过关。复习时对学生掌握较好的章节,可少用时间,掌握较差的单元、章节,可多花时间,切不可不分轻重,一概平均使用时间

3、不能只抓优生,丢弃学困生,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复习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整体的提高,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必须做好对个别学困生要个别辅导,区别要求,帮助他们找缺补漏,同时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表扬、鼓励他们,使他们树立信心,加倍努力学习。对优生要适当提高要求,复习时可适当增加一些较难度、较灵活的练习题,让优生独立完成。总之,复习时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要坚决防止那种只顾优生,放掉学困生的做法。

4、要注意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类整理,防止机械重复。

我们知道,各科知识都有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知识之间有着内在甚至本质的联系。复习时可先分后合,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整理,理清各类知识的脉络,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切不可把学过的教材内容重新讲练一遍,这样做不能达到“复习-----巩固-----提高”的目的。因为机械重复,必然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效益也是事倍功半。

5、讲究效益,精讲精练,不搞题海战术。

复习时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例题(例句)和习题的潜力,进行变式训练,以新换旧,把学过的知识编成新颖的有趣的题目,使学生乐学,并对学生的知识有新的认识。教师编题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要精、典型、多样、综合、适量,并要有思考性。复习要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讲解相结合,一般在课内完成。搞加班加点和

题海战术的做法,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是不值得搞提倡的。

6、针对专题,击破错误。

针对学生容易发生普遍性错误和个别性错误的知识点,我们要采取典型反馈和个别反馈相结合,加强针对性训练,开展专题复习方式,各个击破的复习思路。

重视班级学生的“分层导学”,发展共性,培养个性,激励学生相互检查,相互出试卷检测,并共同提高。在分层导学中,确立各层次学生的主要目标,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主要目标:基础扎实,确立知识底线。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把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分层,并即时归纳整理,确立复习思路复习重点,加强针对性。既重视学生的共同缺陷,又重视个体的差异特点。

注重单元试卷、综合试卷、学生自我评价的反馈,把每一章节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复习,加强知识的连贯性,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提高每节复习课的效果。在复习中要灵活选择时机进行专题测试,在专题测试试卷评析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本张试卷所反映的情况进行一次自我评估。在查漏补缺之后,综合各单元所反映的情况,进行综合性试卷反馈,即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性补缺、定向复习,发现问题,再进行定向突破。

总之,小学毕业班后期复习的方法和方式要因班而定,因学生而异,我们的学生不像城市的学生基础好,学习习惯也比较差,家长也不太重视。所以,复习全靠教师在校的辅导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复习过程要达到既不简单重复,又能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2012年6月

小学数学期末复习中存在的困惑及策略

单位:广武中心小学

教师:雍秀芳

时间:2012年5月

篇2:浅谈小学数学复习策略

羊尾镇郭家中心小学 毛岸辉

复习课是小学课堂教学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复习课既不同于新授课,更不同于练习课。新授课目标集中,只需攻下知识上的一个或几个“点”;练习课是将某一点或一部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复习课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而是把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知识,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把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一、复习课的任务和作用:

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加深已学过的知识。所要解决的是知识的点、线、面三者的结合,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因此,复习课的教学任务要重视“理”,达到“化”,把平时一个个课时所学的知识从新的角度,按新的要求进行梳理,组织练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归纳、总结,最终达到浓缩化,让学生在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发展数学思考,领悟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素养。

其作用是:

1、查漏补缺、夯实双基。

2、促使知识的系统化,整体把握知识结构。

3、温故知新,对旧知拓展延伸。

4、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目的是温故知新,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能力。

二、复习课的类型:

复习课的课型主要有:专题复习课、单元习题课、期末总复习课、概念强化复习课、方法归纳习题课、知识结构整理习题等。

三、复习课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1、针对性原则,2、自主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发展性原则。

四、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的复习,要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教师应该首先要依纲扣本,以“标准”为根据,以“教材”为准绳,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组成块,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其次要有的放矢。复习课最忌讳的是题海战术,使学生不堪重负。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必须首先钻进题海,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针对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典型性例题,为精讲、精练、高效、减负打下基础。复习过程不应是机械地重复过去教学的过程,复习也不仅是抓几个重点,补几处缺漏、选几道习题、讲几个错例、把复习的过程变成书本知识再过滤的过程。复习应当给学生以新的信息,即使是“旧”题也要“新”做。所以复习范例应做到数量少、容量大、覆盖面广、启迪性强,最后要关注本质。要想上好复习课,教师应对教材有个总体思想,不能见“好”的题目随意拿来就做,“优”的题目拉来就练,一个章节,一个单元进行独立的、分散的复习,应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并加以变换和展开,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知识系统进行整体研究。

小学数学可以从知识结构来划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这四类知识在复习时都要梳理知识,理清知识点;总结质疑,抓住重难点;激活认知结构、系统整理、实施精加工;综合应用。

1、梳理知识,理清知识点

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往往是一个个地分散出现的,即使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一般地说也是有限的,在教学到一定阶段,就要引导学生对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对学过的概念作穿线结网,促进学生脑中的概念结构系统化。它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新课程的知识点教学中都是分模块出现。复习课的特点之一是“梳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特点之二是“贯通”,融合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梳理数学知识既可以按教材顺序,分单元梳理出各单元的知识点,特别要抓出每个单元知识的重难点,和学生容易混淆和出错的知识。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也可以统筹整合本册的内容分计算部分,概念部分,应用部分梳理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网络,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复习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各异,互助评价,开展争辩。这样有利于主体性的发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学生复习了知识后,体验到了学习数学和获得成功的快乐。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归纳这些知识点,并说说各概念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2、总结质疑,抓住重难点

在复习时,必须做到:

1、让学生克服定势思维;

2、查找学生的薄弱环节;

3、分层辅导。这样,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重点。在复习时,针对重点知识点设计一些练习题,学生通过练习分清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另外,也可以将学生的作业本上平时出现的错误进行统计归类,并拟出了相应的题。先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点做错的题进行归类,还要试着找相关类型的题做一做,同桌互相检查、辅导。然后教师将自己拟定的题出示到黑板上让学生练习,检验一下学生掌握得如何。同时,对那些基础知识掌握好的学生,另外出一些有一定 难度的题,让他们练习,以达到分层学习、分层辅导的目的。这样的复习,即弥补了学生的薄弱环节,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能力更进一步地得到提高。

3、激活认知结构、系统整理、实施精加工

复习不是简单地再现旧知识,而是要通过对旧知识的系统整理,给学生以新的信息,引发新的思考,促进新的发展,特别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编码,对自己的认识结构实行精加工,使平时所学的“分散、零乱、细碎”的知识点,结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复习中去。如在学生复习快乏味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情境题、趣味题、开放题。这些练习的设置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综合应用,培养创新点

“数学的学习是从厚到薄,又从薄到厚。”复习课中可以延伸、拓宽,但要有个度。复习课练习的特点与新授课的练习不同,应换个角度,多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复习课应“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了,也尝到了创造思维带来的乐趣。

五、复习课的教学艺术:

1、注重数学“双基”的理解、掌握,更关注过程与方法。

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能揭示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后者对发展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可设计一些反映知识形成过程的试题,以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关注。

2、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价值在于应用。因此复习过程应注意选择利用“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中的素材,精心设计试题,让学生在对现实问题的探究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拓展思路,扩大视野,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关注试题形式的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和挑战性。

现实生活中人们遇到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呈现的信息往往是复杂的,条件和问题往往是隐含在杂乱无章的信息中,是客观随意的。所呈现的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复习也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求复习题内容、题型不局限于传统的老面孔,要具有形式的多样性,富于变化、有创新。问题的呈现形式要开放,可以是情境图,表格式、统计图等等新颖的方式呈现。考虑到潜能生,复习题的选择力求层次性,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阶梯排 列。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定出不同的标准。同时,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答案不唯一的,或可以有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开放题,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展开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难上的一种课,也是最能代表教师水平的课。复习课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能否上好复习课,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1、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

2、讲解为主,学生被动。

3、知识梳理耗时过多,讲多练少。

4、以学生记忆为主,深化拓展不足。

5、搞面面俱到和题海战术等等。结果使得学生学习乏味,教师疲惫不堪,而且也达不到复习课的目的要求。

在复习过程中,要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基本理念,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要查漏补缺,使每个学生,特别是中下生都能达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要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出发,学生才是查漏补缺的主体,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自查、自纠、自补。查和补的内容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方面,还应包括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其次,要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组织不同层次的练习,提出不同层次的发展要求,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于学困生与一般学生之间无论是在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还是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存在差异,因此学困生能不能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知识梳理、问题研究等成了复习课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调动数学学困生参与复习课的积极性,我们可以把补差工作放在课堂教学之前,变“亡羊补牢”为“防患于未然”。既课前将一部分学困生找来,找一些有关下堂复习课的话题,同他们聊聊、议议,乘机给他们补补差。这样课堂上他们就能和一般的同学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复习、探究,获得成功的机会将大大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将得以体现。

同时在练习设计上既要确保达成基本教学目标,又要体现一定的弹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比如设计一些对比练习、题组练习、补充条件或补充问题等半开放题练习;同时还可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也可以在同一练习中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例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我编了这样一道题,修一条长1200米的公路,第一周修了1/5,第二周修了1/4,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根据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让学困生练习容易的,让优生练习难的题,这样既不挫伤学困生的积极性,也能使中优生得到更好的发挥。当然,分层练习的设计主要在于教师,对学生而言,则是一个自我选择问题。要逐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要使学生逐步学会选择自己所能及又具有挑战性的练习。

4、复习课要重视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所谓的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认识,它是数学思维的结晶和概括,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和根本策略。而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是 实现数学思想的手段和重要工具。在小学数学中,多数数学方法和思想往往是一致的,如假设方法和假设思想,转化方法和转化思想等等。因此,在小学数学中,可以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看成一个整体——数学思想方法。小学数学中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集合思想、符号化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对应思想、化归思想统计思想、分类思想等。

数学思想方法总是隐含在知识中,体现在揭示、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它不可以像知识那样编为某一章、某一节,但却渗透于全部的小学数学内容中。所以,在复习中,教师要能总体把握教材中隐含的思想方法,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成为有意识的教学活动。而不是仅仅停留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技巧的训练上。教师让学生按不同的分类依据把非零的自然数进行分类。

篇3:浅谈小学数学总复习教学策略

一、复习准备

(一) 教师要准确把握知识要点

复习课要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探索学习, 分析思考问题。要达到这一要求, 教师对复习每一课时的知识点必须做到了然于胸。复习前教师要将复习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做一番综合整理, 系统归类, 纵横沟通, 找出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易混易错之处。这是教师在做复习准备时必须要做的首要功课。

(二) 了解学生的学情

复习每一部分内容之前对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 要做一个切实的估计, 如果情况不甚明了, 可以进行一次书面摸底 (覆复盖面较全, 突出重点而又有不同层次) , 将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从而确定哪些知识可以一带而过, 哪些知识需要重点复习。这样, 复习既能做到有的放矢, 又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三) 制定计划和方案

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每一单元内容要制订一个复习计划, 每一课时要写出具体的教学方案 (即教案) 。

二、复习策略

(一) 立足学生学情, 合理安排课时复习内容

我们在利用教材的同时, 还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充分考虑复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每课时的复习内容, 使每节复习课更加扎实有效。

(二) 创设有效情境,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复习

复习课上教师要善于根据复习的内容和知识的编排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既激活学生对所要复习内容的回忆, 帮助学生复习了重要的知识点, 又使学生感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 创设一个装修房子给门刷油漆的情境, 让学生从门上找到学过的六种平面图形, 很自然引到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当中。然后通过学生的计算, 唤醒学生对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回忆, 为下面复习面积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打下基础。这样的情境, 针对性强, 与复习内容紧密相连, 在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

(三) 自主合作整理, 构建知识网络

复习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所学知识进行疏理、归类、对比, 把分散的知识综合成一个整体, 使之形成一个较完善的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连点成线, 由线成面, 形成知识网络, 从而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使之“竖成线”“横成片”, 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

1. 把握知识的横向联系。

如果知识内容之间存在着相近性或相对性, 那么这些知识内容之间就存在着横向联系。如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是横向联系, 学生极易混淆, 复习时, 教师可通过比较、分类等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如:

2. 把握知识的纵向联系。

小学数学中的有些知识是连续、渐进发展的, 梳理这些知识的纵向联系, 能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以及相互之间的前后连延关系。如: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3. 把握知识的多向联系。

有些知识的结构及其发展, 具有多向联系。如:

平行、两组分别、平行四边形、垂直、长方形、邻边相等、正方形、只有一组、梯形、垂直。

在学生进行梳理、分类、整合的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引导、调整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在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的同时, 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把握知识结构。

(四) 精选教学方法,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 复习课采用的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听。这样就导致有些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上复习课感觉很乏味, 教学效果不好。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角, 给学生创造机会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 让学生之间的智慧互相碰撞, 互相帮助提高。同时, 当学生存在错误时, 通过学生来讲解自己错误思路, 发现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再着重讲解, 这样教学效果会好得多。

(五) 精心设计练习题, 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周玉仁教授曾指出:“数学的学习是从厚到薄, 又从薄到厚。”复习课中可以延伸、拓宽, 但要有个度。复习课既要重视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 又要注意综合性练习, 多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并在内容和要求上有一定的开放性,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复习课的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创新发展。

1. 梯组型练习。

设计梯组式的练习题, 在复习中非常重要。练习要有层次性, 体现练习的基础性、应用性、拓展性, 有意识地让学生多练习一些能直接运用基础知识解决的问题, 同时, 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补充少量延伸题, 使所学知识得到提升。

2. 综合性练习。

复习中的练习题, 不能是旧知识的单一重复, 要体现知识的综合性。练习设计可紧紧围绕章节复习内容的重点, 确立一条清晰的主线, 使练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 某教师设计这样一组综合练习: (1) 小金鱼的家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特点? (2) 做一个这样的鱼缸要用玻璃多少平方分米?容积是多少? (3) 计算出鱼缸中水面的高度。 (4) 小金鱼放进鱼缸, 水涨了, 算出小金鱼的体积。这样的综合练习, 信息容量大, 包括了整个小节的复习内容, 通过这样的一道题, 达到了知识之间融会贯通的目的, 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拓展练习。

复习课不能旧知重现或机械重复, 而应该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有新的收获, 达到“旧中求新”的效果。这个新的收获, 就是以问题为主线, 在解决问题中提出或者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如何上好复习课,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但有一点很重要:回顾、梳理、应用、拓展四个环节是一个整体, 要注意形成系列。精心设计拓展练习, 能使学生综合利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 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篇4:浅谈小学数学毕业复习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复习策略    认知结构 学习习惯

很多老师反映,小学毕业复习课不好上,的确是这样。六年级的下学期,新知识不多,有一半以上的课程是整理和复习,拿到教材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复习课究竟应该如何上。六年来学的知识怎样才能把它串起来,怎样激活课堂、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快乐地复习,对复习课有兴趣,不感到乏味?这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那么究竟怎样来上毕业班的复习课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复习阶段的内容都是学生学过的,如果老师再去重讲,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但事实上,学生对一些知识已经忘了,许多内容只是一知半解。

在复习中,我不是让学生只做“听众”“观众”,而是把复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提前把复习的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归纳、整理内容,查找有关资料。在复习某节内容的时候,我再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这一节需要掌握哪些内容,哪些问题你还没弄清楚,你感到哪些地方学起来比较困难,再让小组的同学通过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

二、准确掌握知识的脉络,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在数学中,新旧知识在本质上具有共通性,已学的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识链”,所以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巧妙地进行设计。如在复习平面图形时,我先抛给学生一个长方形,然后提出“根据这个长方形你能变成哪些图形?”先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学生会想到如果这个长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它就成了一个正方形;如果把长方形拉斜,它就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如果把长方形的对角剪开,就成了一个三角形;长方形还可以变成梯形等。教师再引导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怎样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再进一步展开说说三角形可以分成哪几类三角形?梯形有哪些特殊的梯形?这样有序地整理,使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有利于记忆储存,又方便提取使用。

数学里,每个独立的数学概念,都是整个概念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在纵向上有联系,在横向上与其他概念也有密切联系。有些数学概念特别容易混淆,如周长和面积,比和比例,质数、质因数、互质数等。这就需要我们有效地组织复习和练习,通过类比,找出异同点,这样就可以巩固旧知识,又能加强概念的清晰度,还有利于概念的系统化。

复习时,我们还要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网络,编制知识网络的关键在于了解和掌握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以及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在复习“比和比例”时,关键让学生搞清楚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弄清楚比是两个数的关系,而比例是两个比的关系。通过比的意义可以求比值,通过比的性质可以化简比,按比分配来解决问题;弄清楚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尺、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关系解决问题等。有了这些知识网络,既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又可以减小学习的难度,对改善和提高记忆能力、学习效率和思维能力都有较大的好处。

三、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学习中,认真审题是学习数学的关键,学生拿到任何一道题都应该仔细读题,弄清题意,特别是对一些关键词和关键句的理解,必须区分清楚。所以在复习中特别要注意学生对数学概念表述的准确性。例如,“去掉小数末尾的0”和“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和“每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等等,这些表述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的意义却完全不同,教师都要及时加以辨析,而且应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让学生在比较中对知识加以理解。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要养成按步骤解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认真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分析好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是解题的关键,列式计算是解题不可少的主体,仔细检查而后答题是正确解题的保证。所以我们应该要求学生按步骤解题,培养他们良好的解题习惯。

四、在复习时也要注重练习

在复习中要多做练习题,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了解各种类型的题目,掌握做法。之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共性问题,课堂上大家一起纠正,并进一步强化练习,防止学生犯重复性错误;对个别问题个别辅导,使学生在练习中一看到题目就知道是什么类型的题目应该怎样做。每复习完一个单元,及时进行测试,测试的题目,应该具有新、全、活等特点,知识点要多,覆盖面要广。检测之后,教师不仅要精讲、巧析、记录学生的缺陷,及时对症下药,并在下一次检测中有所侧重,努力使学生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估自我,自觉查漏补缺。

篇5: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教学目标:沟通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提高复习效率。操作要领:将现实生活与复习的数学知识相关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简明艺术地点出知识与情境的联系,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复习状态。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地对复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回顾、整理、交流后,梳理成知识网络,并初步内化为良好的认知结构。

操作要领: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回忆等形式再现知识点,并对知识点进行创造性整理;然后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交流展现整理成果,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系统的再建构,进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教学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促进认知结构的进一步生成,并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操作要领:先呈现能代表知识块重难点的典型例题、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析疑解难和重点强化;再呈现具有综合性、探索性、开放性、解决问题等有层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自我检评、自我鉴定、自我反思,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操作要领:呈现有针对性、典型性的测试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后,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

二、策略解读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设置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凝聚学生注意力,激起学习兴趣,引发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灵活有效地回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创设情境:教师要根据复习的内容,准确捕捉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将“非数学因素”(颜色、声音、形象、情节等)与数学因素有机结合,创设出鲜活的数学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复习的愿望,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机地整理。

导入复习:这一步是学生由欣赏情境的非数学因素,转入关注情境的数学因素,从而进入复习的关键一步。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找准知识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关注外部形象引到思考内在联系上,水到渠成地进入数学知识的复习。第二环节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列举、比较、分类、整合,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复习课的关键环节,此环节分为两个层次: 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本步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主进行知识的整理,并在整理中实施知识的再创造。

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罗列。由于每个课题都有着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在整理时有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很快就会再现,而有些知识可能被遗忘,因而进行知识点罗列时要引导学生利用回忆再现或看书等手段,全面地搜集出与课题有关的所有知识,准确地搞清楚每一知识点的具体意义,这是进行知识系统化整理的重要基础。当学生搜集出与课题有关的知识点,并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意义以后,首先重要是要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加以整理,实施再创造,而不是通过练习去巩固。也就是要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分类、整合,使知识系统化的过程,这是学生反思学习成果、深化认识的重要环节,要给予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整理时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各纵向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二是把各横向的知识点有效地分化开来,组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所学的分散的知识“竖”成线、“横”成块,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帮助学生有效地建构其科学的知识网络,这些形成的“线”和 “块”就是学生创新的成果。其间应用的思考方法主要是“分类”、“归纳与概括”等,整理形式,一般采用“树枝图”、表格、图画等学生所喜爱的形式;整理的结果:力求简单、明确,使人一目了然。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在学生自主整理后,要给予他们充分交流展示整理成果的机会。交流时,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借助实物、图表和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来阐述自己的整理成果和思维过程。形式有同桌间的展示、学习小组里的交流、面向全班同学的汇报等形式,主要目的是创生更多的学习资源,让那些不一样的认识、不一样的学习成果、不一样的学习方式、不一样的思维模式进行充分碰撞,在交流碰撞中起到相互矫正、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的作用。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和点拨。如果学生的整理结果能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教师就完全可以用学生的“作品”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如果学生的“作品”还不能满足“形成知识系统”这一目标的需要时,教师应积极进行引导、质疑、激发、补充,不断完善,帮助学生准确地建立起各类知识的纵向与横向的联系,让学生初步形成较为稳定的知识系统。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系统后,教师要给他们留出一定的自主时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内化吸收、自我矫正完善,实施第二次创造优化。第三环节 强化重点,拓展深化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根据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查漏补缺,既使学生形成的认知结构稳固定型,又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此环节分为两个层次: 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在学生知识系统已经初步形成的基础上,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整理、交流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作进一步的强化分析,帮助学生解答疑点,弥补缺漏,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掌握学习内容。可用有针对性的典型问题或典型例题进行呈现,重在设疑、答疑和析疑。另一方面要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选择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强化练习,目的是进一步强化认识,巩固所学,有效地增进系统的构建。练习时,可通过题组的形式呈现练习内容。在练习内容上要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在练习形式上要注意抓一题多变。同时在练习中还要注意练习题的层次性,不同层次学生练习的针对性。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复习除了要重温学过的知识,强化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体现提高与发展,将旧知识进行生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在复习时还要注重对知识创新点的准确把握,围绕知识的创新点,去积极有效地组织练习,强化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所谓创新点,即是所复习的知识与生活的实质性联系,与其他相关知识的实质性联系以及先后知识的实质性联系。寻找这些联系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也是拓展深化的过程。在内容上,要结合复习的实际,在知识的“高度”、“宽度”上适当向外拓展延伸;在形式上要以综合性练习、探索性练习、开放性练习、解决问题练习进行呈现。拓展深化时,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托,不可任意提高标准,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

第四环节 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评价别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此步分为两个层次: 自主检测

本层主要是通过一组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的题目,让学生来进行自我检评、自我鉴定。评价完善

在自主检测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学生检测的情况进行总结,既要系统归纳整个课题所学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还有待加强;还要针对学生情意领域进行总结,对学生学习的状态、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学习习惯等方面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主要形式有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等。策略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学流程操作的时间上要灵活机动。本流程反映的是复习课最本质的规律,描述的是一个知识板块(小节、单元、几个单元、整册、整个学段)复习的整个过程。其操作时间可能会因为知识点的多少、内容的深浅、学生的掌握情况、整理展示的方式等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知识点单

一、学生程度高、内容较为简单的知识板块的复习,四个环节可能在一节课中能够完成,而知识点多、内容较难、展示交流复杂的知识板块的复习,可以用两节课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完成。

第二,教学流程操作的环节上要灵活机动。整个的教学流程呈现出四环节八步进行,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重难点的不同、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不同等有意识的强化某些环节,也可以弱化或者是去掉某些环节;有些环节可以在课内完成,有些环节则可以以实践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有些课解疑析难占得分量重一些,有些课则要进行较多的练习;有些课重在整理,有些课重在交流和争辩等。

第三,在整理中让旧知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复习课的实质不仅是强化,更重要的是整理和拓展,只有抓住了这个特点,才能使旧知识焕发出新的活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罗列和练习的层面,那是机械的,也是毫无生机的,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要善于启发或者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展示知识间的联系,也就是教会学生创造。教师还要重视挖掘知识与知识间、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向学生呈现知识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现实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使“死”的知识鲜活起来,也才能收到应有的复习效果。

篇6:小学数学总复习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总复习除了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通过知识梳理重现知识产生的背景与过程,帮助学生明晰“知识源”。相对于“知识链”所呈现的某个知识系统的内部结构而言,“知识源”则表达了知识系统的根基,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类知识与彼类知识间的区别和内在关系。让学生了解、明晰“知识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一个知识内容或系统是在哪个或哪几个概念、方法等基础上生长和发展而来的,有利于突出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因而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从另一方面说,数学内容的产生、发展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寻求和明晰“知识源”,还可以帮助学生体悟、熟悉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

明晰“知识源”,可以在经过梳理形成知识系统的基础上,引导分析一类知识产生的固着点,明确知识形成的原理与思想。例如,在整理出面积计算的知识结构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知识系统实际上植根于面积的意义和面积的直接测量法,即计量长方形的大小,可以直接测量,由最基础、最核心的长方形面积公式,再经过一系列的转化衍生出一个知识系统。这样的追根寻源,让学生不仅可以进一步体验数学内容生成的逻辑意义,感受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而且可以区分不同的知识系统,避免知识间的混淆,对知识的认识更深刻,理解更深入。

有些内容的“知识源”,可以从它们相通的内在联系或共同之处来分析寻找。例如,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计算都来源于同一个基本原理: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因此整数加减要数位对齐,小数加减要小数点对齐,分数加减要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篇7:小学毕业班数学复习策略

小学毕业班的总复习是对学生六年来所学数学知识的系统整理,是对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一个重构,更是一种提升。这个阶段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关系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任务是否能圆满完成,影响到学生今后在数学方面的发展。因此上好总复习课,提高复习课的质量尤其显得重要。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上好小学数学毕业班的复习课?

1、查漏补缺,以促进不同层次学生能力的提升。

有些教师常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揣摩学生可能存在的知识缺陷,设计复习提纲,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情况的研究,忽视了个体的差异。要使复习课有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找出学生的漏缺,并从学生的知识缺漏出发,制定出可行的复习方案,增强复习的针对性。

2、指导梳理知识,优化认知结构。

学生平时学习的知识是零散的,相对独立的。复习时要由浅到深,层次分明地引导学生,把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归类梳理,沟通知识纵向横向之间的联系,理清知识的脉络,融会贯通,使学生重建认知结构,把无序零散的知识变为有序,系统的知识,以体现其知识的系统性。

3、展开自主探究,使枯燥的练习向有趣的练习升华。

科学的复习课应是在教师有效的“点拨激趣”下,组织学生展开自由的、充分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完成的,通过合作互动与作业操作,使学习的知识得到强化升华,达到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学生互动练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使枯燥的练习变成生动活泼而有趣的练习,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综合运用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小学毕业班总复习是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一环,设计练习也是复习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复习课的功能之一,旧知的复习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的巩固,更应该着眼于能力的提升,尤其是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课的练习不能等同于新授课中的练习,总复习中的习题,概括程度要高,综合性要强,覆盖面要大,要具有适度的挑战性、开放性、应用性;总复习中的习题题量要少、题目要精,除了设计基本题外,还要适当设计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习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篇8:浅谈小学数学复习策略

在归纳小结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为主导。搞好总结提高, 教师是关键。教师除了深入教材、备好课外, 还必须提高自身的归纳能力、总结水平, 特别要注意提高教研能力, 给学生起示范作用。要引导学生在总结内容时, 由简单到复杂, 由易到难, 由局部到整体, 逐步完善, 养成善于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从“吸取”型变成“驾驶”型。

一、进行“习题类型”的总结

在学生了解了一些典型习题并具有适当的训练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去探索、归纳、研究解题方法的规律, 总结出“形异质同”“异题同解”的解法, 以达到触类旁通、运用自如的目的。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逐步培养他们从特殊事例中概括出普遍规律的能力, 归纳总结中要注意教材的前后沟通, 承前启后, 能总结概括出结果来。

二、进行“一题多解”的总结

对于许多问题, 尽量引导学生从正面、侧面、反面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思考, 总结各种不同的解法, 这对沟通前后和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开阔学生的思维、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是大有益处的。例如:“加工一批零件, 甲独做9小时完成, 乙独做6小时完成, 现在两人合作, 完成任务时, 甲做了72个, 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按工程问题的常规思路解答可先求出两个合作需要的时间, 再求零件总数。另一种是摆出题目后, 就直接进行发散, 就像上面一题, 我们可以从甲的工作量与工作总量的关系角度去思考, 先求出甲的工作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再求零件总数。我们也可以从甲、乙两人工作量关系或工作效率的倍数关系去思考, 先求出甲工作量是乙工作量的几分之几或乙工效是甲工效的几倍, 再求零件总数。前种方法属于“同中求异”, 后种方法属于“异中求同”, 但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在发散思维的前提下“殊途同归”。教师课堂例题能用多种方法, 绝不是一种方法, 以博学的知识、敏捷的思维、灵活的方法去感染学生, 以达到以少胜多, 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课堂讨论中, 在完成作业时,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绝不是只求会做, 而是要认真去思考, 去探求, 去分析, 善于一题多解。教师要注意点拨, 善于发现同学们新颖而简捷独特的解法, 给予鼓励、推广、拓展,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进行“解题方法”的总结

在研讨数学题时, 引导学生不要为解题而解题, 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归纳总结出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涉及的知识点。在教学中, 积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 对于问题的结构特点探索创造, 寻找其规律, 若遇到形式相近的问题, 则会进行类比探索, 使问题迎刃而解, 同时学生也会感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例如:一家工厂去年每月烧煤468千克, 实际比计划多烧一个月, 实际每月比计划少烧多少千克?一般方法是468-468×12÷13=468-5616÷13=468-432=36 (千克) , 答:实际每月比计划少烧36千克。但有一位学生这样做:468÷13=36 (千克) , 答:实际每月比计划少烧36千克。我问这位学生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他说:“我把它理解为计划也烧13个月就需要增加468千克煤, 这468千克煤是实际13个月节约出来的, 求实际每个月比计划少烧多少千克就是实际每个月节约的量。在教学中, 积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 对于问题的结构特点探索创造, 寻找其规律, 若遇到形式相近的问题, 则会进行类比探索, 分析一道试题, 会考虑到如何下手, 怎么样思考分析, 采用什么方法, 让学生熟练

地归纳出分析法、综合法、观察法、比较法、类比法等常用的解题方法。这样使同学们做题不会只咬笔杆子, 无从下手, 而是有章可循、有路可行, 易于入手, 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进行“单元”总结

每学完一节、一章、一单元, 教会学生好好总结。教师列出提纲, 具体讲评, 作出示范, 学生模仿, 逐步独立完成。在总结开始时, 有的学生写得马虎;有的只写寥寥几个字;有的照抄某些资料;有的感到为难, 无从下手。对于这些同学, 教师要积极鼓励, 热情辅导, 启发引导, 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切忌讽刺、挖苦, 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通过小结, 理清单元内的基本概念;整理单元中所学过的定理与公式以及推导与证明要点;探索公式、定理的串联;理清习题的类型;寻求解题、推理的技能技巧;归纳解题的规律。在学生自我总结的基础上, 教师组织学生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有针对性地点拨, 师生互相交流, 共同探讨, 共同XIAOXUE JIAOXUE YANJIU研究, 互相补充。对于写得好的总结及时张贴、传阅、交流、表扬、激发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兴趣。

上一篇:大学生手机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下一篇:某会所商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