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峡》教学设计

2024-09-01

初中《三峡》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初中《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范例

龙口市西城区龙口中学 智利梅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意。

3、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学习描山写水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文层次鲜明,学生品读难度不大。需要在重点突破难点词语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文章的把握就水到渠成了。

三、教学方法:

在学生独立品读的基础上集体释疑,突破重难点词语。文章的品读以问题导航的形式引导学生全面把握,并在集体探讨中实现个人古文阅读能力与感悟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过程:(2课时)

预习准备:

a)粗读课文,把握读音,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的注音要求。b)了解文章相关背景知识,准备课前展示。

c)查找三峡风光视频,有能力的同学写一段关于三峡风光的景色描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能力同学争取当堂背诵。

2、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意。教学环节设计:

1、背景音乐:《秋日私语》钢琴曲,营造优美课堂氛围。

导语:课堂是大家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希望今天的这堂课能够尽情释放你的风采!

2、导入:大家在预习中是否已经领略到了三峡风光的雄伟壮丽了呢?谁能用几个词语或者几句话来抒发自己对三峡风光的感受?

——三峡风光,美不胜收,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3、课题展示: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三峡》是一篇游记体散文,谁来介绍一下你所把握的背景知识呢?

——⑴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重庆奉节——湖北宜昌,总长200多公里)

——⑵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地理现象,撰《水经注》。——⑶《水经注》:以《水经注》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还记录了不少备课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4、介绍学习目标。

5、朗读环节:

⑴导语:本文虽然只是一部地理著作,但作者将它写得情景交融,被广为传诵。现在就让我们循着郦道元的文字,融入我们所见到的三峡风光,来做一次畅快的三峡之旅吧!⑵范读:请大家在听朗读时,既要注意文章的句读,又要放松身心,来感受氤氲酣畅的三峡风光哦!

(播放三峡范读,学生听读课文并欣赏三峡壮美风光)。⑶指导朗读:在刚才的听读过程中,你有什么朗读上的疑问么? 生提问,集体解决疑难。——生展示朗读读重点处。

⑷自由朗读:现在大家来自由朗读,要注意声情并茂,读出文章的韵味哦!(自由朗读后可二人对读)

⑸集体展示:自由展示朗读,集体点评。

6、品读课文,把握文意:

⑴自主学习与研讨:郦道元的描写的确独到,很多同学已经沉浸在三峡的美中不能自已了。现在让我们来对照课下注释仔细品读,一定可以得到更为深刻的理解。

——请注意在文中标示出重点词语与自己理解中的疑难之处,一会儿大家一起来解决。

学生对照注释自译——提出疑难,集体解决——小组研讨全文翻译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不以疾也 良多趣味 ...⑵当堂测查:

重点词语卡片抽查,抢答方式进行。

⑶小结:学生小结自己所突破的疑难,教师引入一词多义的分析。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绝:沿溯阻绝 .. 自非亭午夜分 绝巘多生怪柏 .. 哀转久绝 .

7、有了对文意的准确把握,我们现在再来集体朗读下这篇文章,要注意抑扬顿挫与句读转承。

集体朗读——重点点评指导能背诵的同学可以尝试背诵。

8、布置作业: ⑴必做:课下注释制卷,准备检测。

⑵选做:有能力的同学熟练课文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所描写的雄伟秀丽的三峡景象,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2、分析文章的结构,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学环节设计:

1、检测环节:⑴提示重点词语含义,进一步解决难点。

⑵重点词语制卷检测,小组批改点评。

2、翻译全文,整体感知:

⑴全文翻译:个人展示,集体点评。⑵分层次感知文章艺术手法: 正面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体现山峦绵延,山势高峻;

“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体现夏季水大流猛。

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以“不见曦月”突出山高;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以船行之快,突出水势迅猛。

生动写实:如实写山的连绵无缺,用了“略”字,就极有分寸。表现夏日江水的迅猛,用了“或”字,使得船行与“沿溯阻绝”不相矛盾。写“湍”用“素”,写“潭”用“绿”,写“柏”用“怪”,写“泉”用“悬”。写冬春之时的山水草木,则用“清荣峻茂”四字。

形象夸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水势疾速。

小结: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生动写实与形象夸张相结合,使文章摇曳多姿,景色形象逼真,使读者如临其境。

总结:描写山水景物的作品,一般都不是纯客观地写景。高明的作家,总是在景物的描写中,融注个人的主观感受,因而写得情景交融。文中描写春冬之时的山光水色的秀丽奇绝,末了特别点出“良多趣味”,看出作者实在掩饰不住内心的爱悦之情而从笔下流露出来,使读者深受感染。

3、问题引领,具体把握文章内涵——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研讨疑难,最后集体释疑。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先写山,后写水。

⑵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山:奇险(连绵不断、遮天蔽日)水:不同季节

夏 ——急、猛

春冬 ——清幽

秋 ——凄婉

⑶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他们的语言特点。

——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

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4、小结:本文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语言运用上本文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值得我们学习。

5、作业:

⑴必做:选取校园一角进行描写,要求能够恰当运用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抓住景物特征,并适当表现自己的情感,字数为600字左右。⑵选做:片段练习:

1、古人写三峡的诗歌有哪些?试分析其与本文意境的异同。(提示:李白《早发白帝城》陆游《三峡歌》)

②今天的三峡建成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库区规模宏大,可是也有人说这是对自然的认为破坏,请搜集资料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篇2:初中《三峡》教学设计

郦道元

●学习目的: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揣摩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4、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学习重点:

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学习时间:二课时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 ③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略无阙处(毫无)b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c夏水襄陵(漫上)d不见曦月(阳光)e或王命急宣(有时)f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g不以疾也(认为,觉得)h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i素湍绿潭(急流的水)j飞漱其间(冲刷)k良多趣味(很)1.属引凄异(连续;延长)m.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n.林寒涧肃(寂静)

3、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4、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三、合作探究,品析美景。♂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三峡的 山 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山——奇险

水——急流回旋

夏——急猛水—一春冬——清幽

秋——凄凉

♂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体验,比较拓展。

1、联想体验: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展开想像,感受心中的三峡美景,并用我们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2、比较拓展:

①同学们,小学里我们一定学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那你能找出诗句中与课文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吗。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②同学们,三峡工程正在实施中,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2、课外延伸: ①背诵翻译课文。

篇3:初中《三峡》教学设计

一、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英语教师都知道, 听说读写译是学英语的几大技能, 必须在教与学中体现与提高, 并且要让学生最终具备这些能力。在这几大技能中, “说”既是起点又是归宿, 只有把“说”突破了, 其它能力也会相应跟上。根据笔者在一线工作的了解, 对三峡库区乡镇初中新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及原因作如下简要分析。

1. 英语基础差或零基础。

三峡库区农村学校一般都比较偏远, 多年来很多老师尤其是一些英语专业毕业的老师都不愿意去到这些地方从教。很多小学虽然课程表上安排有英语课, 苦于无专业英语老师, 只有让其他科目的老师代为上别的科目, 实为虚设。有的学校尽管有专任教师上英语, 但这些专任教师并非英语专业毕业, 甚至是上语文数学有些“吃力”的老师, 他们并非“懂英语”, 而是把英语当副课敷衍。小学六年下来, 学生收获无几, 甚至无英语知识可言。学生怎么能开口“说”英语?

2. 学校不够重视。

由于环境特殊和认识的不到位, 很多小学对英语学科不够重视。很大一批学校领导甚至管教育的个别领导也认为, 落后山区的小学生学好语文数学就算不错了, 英语这种“副课”该到中学去学。他们在课程设置、英语教学、质量考核等方面对英语学科要求就不高。学科得不到重视, 教师自然就缺乏激情, 学生也就学不到多少英语知识。

3. 教学条件制约。

三峡库区经济落后, 多数学校地势偏远, 学校教学设施设备落后, 对于英语教学所需的课件、多媒体等先进设备无法运用于课堂。仅凭单一的教科书是无法真正把学生的英语教好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4. 家庭及社会环境影响。

父母远离家乡外出打工, 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 陪在身边的是老人和小孩, 对英语一窍不通, 缺乏学习英语的家庭氛围和社会氛围。孩子在学校所学到的英语知识回到家里找不到可以交流的对象, 学以不致用, 得不到实践巩固。

5. 学生自身素质和身心发展影响。

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在慢慢步入青春期, 处于身心发育期, 特别是身体的发育, 使他们心里烦躁不安, 感到害羞, “害怕说错了别人笑话”成了他们心中最大的顾忌, 不敢也不愿意大胆表达自己, 长此以往, 英语课堂成了老师一人表演的独角戏。

二、英语口语教学的应对策略

为了把握好三峡库区农村初中新生的口语表达关, 提高“说”的技能,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多读, 从“读”开始, 向“说”过渡。

利用晨读时间, 从字母、音标和单词开始, 让学生对英语有个系统的认识, 在学生对单词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后, 鼓励学生造句, 把句子写下来照着念。只要能开口, 就应该肯定, 哪怕一句话只说对了一个单词, 也算迈出了很大一步, 就要大胆坚持下去。

2. 激趣, 让学生自觉爱上英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 要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单词、句子及对话, 都让学生在小组里面过一遍, 然后开展小组竞赛, 受成功感的驱使, 兴趣有了, 自然就会爱上英语。有了兴趣, “说”就不再是问题。

3. 鼓励, 挖掘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

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往往都是在千百次失败之后才出现。既然初一新生英语基础差, 难于说出口, 就要多鼓励。英语是一门用以交际的语言工具, 每一句话都是可以用来和别人对话。说话, 没有优劣好坏之分。说的时候, 不必顾忌语法, 更不要顾忌语句的完整性, 哪怕就一个单词, 辅助必要的手势或动作, 基本意思表达出来了, 都要给予肯定, 给予表扬。

4. 表率, 与学生共同进步。

正视学校和学生现状, 提高教师自身水平和素质。无论专业与否, 无论设备先进与否, 老师应该成为学生“说”英语的表率。利用自己家里的电脑、电视、录音机等学习, 提高英语水平和执教能力, 结合自己的感悟, 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在其位, 尽其责, 倾其能。课堂上做好学生表率, 引领示范作用发挥好。很多英语老师从一开始就忽略了课堂上用口语, 普通话甚至方言灌到底, 体现不出英语课堂说英语的氛围。

5. 活动, 发展学生“说”的能力。

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内外英语活动, 为学生搭建“说”的平台。教师应根据不同班级, 不同层次, 不同水平, 不同爱好的学生, 进行适当的组织。比如英语对话、演唱会、朗诵会、演讲比赛, 以问路、商店购物之类形式编小品剧等等。既可各班进行, 又可在同年级, 甚至全校举行。如此, 既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又创造英语的气氛, 还提高“说”英语的能力。

篇4:《长江三峡》教学设计

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进行学习;以读为主线,积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口语表达、审美想象等能力。

三、学习重点: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四、学习难点: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情感。

五、学具准备:电脑、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等。

六、教学方法:观、读、说、写四结合。

七、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八、教学过程

(一)展示录像,激趣导入

多媒体出示电视纪录片《长江三峡》

画外音导入:同学们,对于长江,我们应该不陌生。她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母亲河。它那壮丽的景观,令多少神州赤子心驰神往,豪情万丈!今天,在作家刘白羽先生的指引下,我们就来“游览”长江著名的景致——三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培养自主探索能力)

提示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学生分小组自学,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出示的以下问题:

①三峡江流给你的总的印象是什么?

②课文是怎样突出描绘三峡激流的气势的?从浩浩荡荡的长江,你会引起哪些联想?激发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说三峡是美的?

③作者说,他“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雄伟”表现在哪些方面,“瑰丽”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④你觉得,在文中,作者试图表现自己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

明确:

①长江三峡,给人总的印象是山陡、流急、滩险。

②长江三峡,江水“激流澎湃”“雷霆万钧”,一路穿群山,过峡谷,滚滚向前,势不可挡,作者从各个方面烘托、映衬、描绘了三峡江水的浩荡气势。

写山:悬崖绝壁,层峦叠嶂,万仞高峰,山势奇绝,奇峰突起,高与天齐;写水:万水奔腾,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漩涡密布,浪涛翻涌;写云雾:云海茫茫,云蒸霞蔚。

崇高险峻的山,涌动如海的雾,衬托着汹涌奔腾的长江,使作品波澜壮阔,声势浩大,雄奇壮美。

从如此雄壮的长江,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澎湃的激情,从如此壮美的长江,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大自然的无比伟力。我们在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会产生强烈共鸣,引起无尽的联想,联想到我们身处的“大时代”,联想到我们的“全部生活”,联想到开放改革的汹涌大潮,联想到我们的革命生活,一种“雄伟”“豪迈”的感受,便会油然而生。

③作品中描绘了三峡江水、山峰、云雾,给人以崇高的美感,作品讴歌了自然的伟大,更赞颂了人类的伟大,人与自然构成了世界。作品写山势、写水势、写激流、写险滩,都突出了“雄伟”二字,写云霞、写浓雾、写野草、写传说,皆紧扣“瑰丽”一词,创造出奇美的意境。

④作者试图表现的主题思想:课文以“江津号”的航程为顺序,记叙了作者航行过三峡时的见闻感受,描写了三峡气象万千的瑰奇景象,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同时通过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革命的航船就是要在急流险滩中破浪前进的哲理。

(学生可以各言其志,语言文字可以不尽相同)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①课文中的行文线索是什么?(或: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②划出课文中描写山水云雾的句子。

③课文四个部分是依据什么划分的,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④三峡景物各有什么特色?

明确:

(1)作品以“江津号”的航程为顺序,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双线交织结构作品。

空间: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时间:日出前——日出后(八点二十,八点五十,十点)——上午(十点半,十一点十五分)——中午。

(2)作品从山形水势、山光水色、云涛雾海等各方面,运用丰富的动词、形容词描绘景色,使作品写景生动形象,有声有色,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3)作品概括“江津号”的不同航程与不同江段,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子,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

第二部分: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第三部分:写穿过巫峡时所见奇秀景观。

第四部分:写船在险恶的西陵峡上航行的情景和作者的感受。

(4)长江三峡,景色各异,雄伟瑰丽,像交响曲,可概括为: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

2.读第一部分并分析。

提问:

作者说:“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飞翔”用得恰当吗?为什么?

明确:

这句话是作品的“神”,起提起全篇的作用。“雄伟而瑰丽”,概括了三峡景致的特点,下文的具体描写,都是围绕着这特点进行的。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方法,把长江三峡比喻为一支交响乐,非常恰当,因为作为本体的三峡与作为喻体的交响乐之间有共同之处:二者都激越雄壮,声势浩大,催人警醒,令人振奋。通感表现作者的新奇。

“飞翔”一词用得恰当。一方面,它写出了山陡流急的形势,使人不禁想到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情画意;另一方面,它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在航行中寻兴奋、激动、神采飞扬的心情。

3.读第二部分并分析。

提问: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写瞿塘峡的“雄奇”?用了哪些词语?写了哪些方面?

明确: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采取绘形绘声绘色的手法来状写瞿塘峡的雄伟奇观,并引用诗谚为佐证。

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长的江面”“江随壁转”;

声:“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色:瞿塘峡口“蓝天”“金色浮云”“银片样发亮”的白云、“红雾”“绛紫色山峰”。

这一段主要写了瞿塘峡的山陡、江狭、水流急。

这一段的描写,先总括其雄奇,继之引古诗古谚为佐证,后直接描写,有古有今,古今对比,有虚有实,有声有色,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浸透字里行间。

4.读第三部分并分析。

提问: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写巫峡的秀美?引用了哪些神话传说?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

作者在这一段,主要用了丰富而贴切的比喻来描绘巫山的隽秀,如第5段中的山岩、草坡、山峰等。作者在这一段引进了美女峰的传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丰富了作品内容,并使作品富有浪漫气息。作品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云雾、阳光、两岸的山岩、草坡、野草等,所有这些描绘,都体现出巫峡的“美”。你看那“山如斧削,隽秀婀娜”的峰峦,那与阳光交织“神妙莫测”的白云,那“滚滚向上”“云蒸霞蔚”的浓雾,那神奇秀丽的美峰,那墨色的山岩,那幽然的绿草,那红艳艳的野草,那在江流中“象一个崇山峻岭中漫步前行的旅人”的航船,那盘旋在万山之上蓝天之下的苍鹰……这一切美景,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感染。

5.读第四部分并分析。

提问:这一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西陵峡的凶恶?引用屈原、王昭君的传说有什么作用?作者在这一部分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

这一部分首先交代“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然后重点写了三个著名的险滩:泄、青、崆岭。

泄滩:凶险在漩涡多。

青滩:凶险在江面落差大。

崆岭滩:凶险在暗礁密布。

作者在这一部分引述了屈原、王昭君的故事,不仅加深了文章的思想意义,也使文章在结构上和情调上有密有疏,有缓有急。

在这一部分,作者揭示了这样一条哲理:人类在一切斗争中,只要掌握住事物的客观规律,急流勇进,就一定能够排除万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四)小结:三峡特点

(五)自主探究作业(研究性学习作业)

请你在仔细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说说文本对你写作的指导意义。(学生仔细探究,得出部分“写作特色”即可)

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1.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统一。作品是游记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真挚情感,使作品充溢着诗一般火势的激情。他用满含情感的语句,摹山状水,绘云画雾,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条逼真的山水画廊,而在写景抒情的过程中,又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那就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更伟大。我们如果展开想象的翅膀,就会看到,作者所乘的“江津号”在滚滚的江水之上,巍巍群山之中,破浪前进,百折不回,长江是险恶的,但人类能够战而胜之,这不正是人类的伟大力量的明证么?课文的第8自然段结尾,作者又用点睛之笔,揭示了革命就要冲破险阻,百折不挠的哲理。

2.联想丰富自然,充满浪漫气息。作品在写景过程中,信手拈来地引用了古诗、古谣、历史故事以及神话传说,联想自然,毫无生硬之感,可谓如行云流水,潇洒自然。这样写不仅使文章内容丰富,知识性强,而且对表达主题思想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又使作品富有浪漫气息,给读者以广泛的审美空间。

3.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景抒情。

(1)比喻:比比皆是,丰富而有变化,贴切形象,生动自然。有明喻“前面天空上露出一金色阳光,象横着一条金带”,有暗喻“我们简直不象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全文共用比喻十八处之多,手法随机变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拟人:“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江流刚奔出巫峡,还没来得及喘息”等句子,运用拟人,使作品生动形象,渲染气氛,引发联想,耐人寻味。

(3)通感:通感是两种感觉的沟通,以视觉写听觉,以听觉写味觉等,它可以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能更深刻细致地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引起读者更多联想和想象,因而更有艺术感染力。

“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是比喻、拟物、也是通感,把视觉形象三峡江流,写成听觉音响交响乐,而又用视觉词语“雄伟”“瑰丽”修饰听觉音乐交响乐,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余地。“绿茸茸的草坂,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也同样是视听的沟通。

4.语言优美精炼,生动形象。

【附:三峡的相关资料小卡片】

1.长江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

2.《辞海》注解。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90公里,宽谷段合长103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3.教师参阅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里的有关文字,适当引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长江三峡河段,是世界上最大的水资源宝库之一。周恩来总理1957年12月3日就提出“为充分利用中国五亿四千万瓦的水利资源和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远大目标而奋斗”的口号。多年来,经过反复的论证研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的讨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坝址已选定于西陵峡的三斗坪。这项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等巨大综合利用效益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必将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峡工程建成后,它的本身就是世界奇观。巍巍大坝,横跨在峡江之上,像一道水上长城,“截断巫山云雨”;巨大的船闸能通过万吨级船队;水晶宫般的电站发出的强大电流,通过钢塔如林的变电站送到四面八方。这些现代化的建筑群体及坝下不远处的黄陵庙胜地,必将成为吸引五洲四海游人踊跃游览的胜境。

——摘自《北京周报》社编印的《三峡水利枢纽》

篇5:湖北三峡宜昌秭归茅坪初中

编辑本段学校简介

学校占地面积23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262平方米,教学楼占地2775平方米,实验楼占地2186平方米,办公楼占地1668平方米,生活及其它用房8890平方米,建设总投资1126.7万元。学校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分开,实验楼、办公楼、教学楼次第相连,教学设施及装备正日趋现代化。搬迁至新址后,学校先后投入137.7万元进行设施改造,图书室现有图书12000余册,理化生实验室已达到国家一类配备标准,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美术室、体育器材保管室、活动室等设施齐全,环形跑道、篮球场及设施已按国家标准建设到位。学校园林绿化面积1800余平方米,基本达到了“园林式学校”的标准。2000年12月,被授予宜昌市“示范学校

编辑本段办学规模

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09余人,学生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9.1%。

编辑本段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125人,专任教师96人,其中专科学历37人,占教师总数的29.6 %,本科学历70人,占教师总数的56%;中学高级教师7人,中学一级教师68人,学历合格率达到99%。正副校长3人,全部参加了校长岗位及职能培训。

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善的办学条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成了学校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教研工作成绩斐然,我校30余位教师先后在《中国教育报》、《湖北教育》等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英语境情创设初探》、《教师你有走向现代化的通行证吗?》《再谈“语文究竟应该干什么”》等多篇文章,有200余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县级论文评比中获奖,20余位教师在市、县级示范课、优质课竞赛中获奖。我校先后有6位教师受到国家、省级表彰。编辑本段历届英才

近几年来,由我校培养出来的郑明珠、李翔、郑振亚等同学先后被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录取,学校先后向省级重点高中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在全国英语、数学、化学、生物等学科竞赛中有300

余人次获得国家、省、市、县级一、二、三等奖,其中国家级一等奖8人次,二等奖20余人次。

编辑本段所授荣誉

秭归县名牌学校、县双文明单位,宜昌市示范学校。

2000年12月,被授予宜昌市“示范学校”

编辑本段发展前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茅坪初中将抓住课程改革的机遇,奋力拼搏,在新世纪的路上昂首前进!我校全体师生竭诚欢迎社会各界朋友光临指导!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篇6:游三峡作文600字游记初中

我们用了十二多个小时才到了襄阳。这漫长的旅途,我觉得我已经环游了地球!襄阳很美,那儿有富丽堂皇的丝绸店,灯火辉煌的大街小巷,热闹的小吃街……

第二天,我们用了四个小时的时间来到了三峡大瀑布。又是一个漫长的路途,路不是很平坦,我颠的骨头都快散架了。不过我这一路不是白颠的,因为我看到了宏伟、壮丽的三峡大瀑布!他不亚于芒果树瀑布,从一座山上流下来,冲击力很大,我们可以看出一道道绚丽多彩的彩虹。它可以为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光添彩了!真可以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形容。我们又从瀑布底下走了一圈,它像个水帘洞。

第三天,我们去了三峡大坝,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发电水坝,也是中国的一项伟大的工程。它横跨长江。工作人员不让进去,我们只能在边上看。江面上的波涛汹涌澎湃,美丽极了!

第四天,我们坐船去清江方山。这天没有风,江面风平浪静,青山环绕,时而有老鹰从头顶掠过;时而有野猴在捕食;时而有松鼠在枝头喳喳作响。正如李白诗中所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多么的浪漫呀!

下了船,我们上了方山。上面动物很多:有蜥蜴、猴子、水蛇、青蛙、竹节虫、长腿蜘蛛……还有一些叫不上名的植物,类似于远古植物。接着,我们去了三峡人家,那的大多数人都以渔猎为生。最有趣的是“玻璃栈道”了。它是由玻璃拼成的。往下看,就是万丈深渊。如果玻璃碎了,就会粉身碎骨。当然那是不可能的,它有安全保障。我不敢往下看,战战兢兢的走了过去,胆大的人竟敢在上面跳街舞!胆小的人就靠着山面唯一的不是玻璃的地方爬了过去,样子简直狼狈不堪。

第五天,我们返程了。

篇7:《三峡》教学设计

1、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2、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3、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点】

使学生掌握抓住特点描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长江三峡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倾倒了无数的文人墨客。李白曾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表达遇赦东归的喜悦心情;那么现代作家刘白羽于1960年乘船游览长江三峡时又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这节课我们来赏析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峡》。首先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

二、解题与作者:

1、解题:

(1)《长江三峡》收在《刘白羽散文选》中的《长江三日》,是一篇日记体游记。作者刘白羽在幼年时期就熟读过一些描写长江三峡的作品,一心想从大江顺流而下,领略三峡美妙风光。1960年11月中旬,他如愿以偿,从重庆乘“江津”轮,驶往武汉,历时三日。《长江三日》记述了这一航程,并描绘了沿途景色。

课文所写的是《长江三日》中的第二日,因所写内容为穿行三峡时所见的瑰丽奇特的景象,故编者将课文题目定为《长江三峡》。

(2)长江三峡:

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90公里,宽谷段合长103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辞海》注解)

2、作者: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6年开始创作。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散文集《早晨的太阳》《长江三日》《红太阳颂》《伟大的创业者》等,亦有小说《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等。

刘白羽的作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充满着强烈的战斗气息,感情炽热,气势雄伟,语言丰富畅达,色彩绚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朗读课文,范读课文

点击字音:见思考与练习一

瑰(guī)丽启碇(dìng)夔(kuí)州对峙(zhì)秭(zǐ)归万仞(rèn)崆(kōng)岭万壑(hè)汨(mì)罗美髯(rán)眺(tià0)望草坂(bǎn)绛(jiàng)紫停泊(bó)滟滪(yànyù)缥缈(piāomiǎo)婀娜(ēnuó)层峦叠嶂(zhàng)

(二)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课文中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明确:作品以“江津号”的航程为顺序,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双线交织结构作品。

空间: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时间:日出前━━日出后(八点二十,八点五十,)━━上午(十点,十点半,十一点十五分)━━中午。

2:划出课文中描写山水云雾的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突出描绘三峡激流的气势的。

明确:长江三峡,江水“激流澎湃”“雷霆万钧”,一路穿群山,过峡谷,滚滚向前,势不可挡,作者从各个方面烘托、映衬、描绘了三峡江水的浩荡气势。

作品从山形水势,山光水色,云涛雾海等各方面,运用丰富的动词、形容词描绘景色,使作品写景生动形象,有声有色,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写山:悬崖绝壁,层峦叠嶂,万仞高峰,山势奇绝,奇峰突起,高与天齐

写水:万水奔腾,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漩涡密布,浪涛翻涌。

写云雾:云海茫茫,云蒸霞蔚。

崇高险峻的山,涌动如海的雾,衬托着汹涌奔腾的长江,使作品波澜壮阔,声势浩大,雄奇壮美。

3:课文四个部分是依据什么划分的,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作品依据“江津号”的不同航程与不同江段,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节):引子,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

第二部分(2节):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第三部分(3~5节):写穿过巫峡时所见奇秀景观。

第四部分(6~9节):写船在险恶的西陵峡上航行的情景和作者的感受。

4:三峡江流给你的总的印象是什么?三峡景物各有什么特色?

明确:长江三峡,给人总的印象是山陡、流急、滩险。

长江三峡,景色各异,雄伟瑰丽,像交响曲,可概括为: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

5:从浩浩荡荡的长江,你会引起哪些联想?激发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说三峡是美的?

明确:从如此雄壮的长江,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澎湃的激情,从如此壮美的长江,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大自然的无比伟力。我们在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会产生强烈共鸣,引起无尽的联想,联想到我们身处的“新世纪”,联想到我们的“全部生活”,联想到开放改革的汹涌大潮,联想到我们的新生活,一种“雄伟”“豪迈”的感受,便会油然而生。

作品中描绘了三峡江水、山峰、云雾,给人以崇高的美感,作品讴歌了自然的伟大,更赞颂了人类的伟大,人与自然构成了世界。

四、小结作业

识记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文本研读:

1、读第一部分并分析:

引用作者给朋友的信中片段,表达作者在此次航程中的新奇强烈的感受,对三峡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提问:作者说:“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飞翔”用得恰当吗?为什么?

明确:这句话是作品的神,起统摄全篇的作用,“雄伟而瑰丽”,概括了三峡景致的特点。通篇所写景物,全在这“雄伟”“瑰丽”四个字上。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方法,把长江三峡比喻为一支交响乐,非常恰当,因为作为本体的三峡与作为喻体的交响乐之间有共同之处:二者都激越雄壮,声势浩大,催人警醒,令人振奋。

“飞翔”一词用得恰当,一方面,它写出了山陡流急的形势,使人不禁想到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情画意;另一方面,它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在航行中寻兴奋、激动、神采飞扬的心情。

2、第二部分分析:

提问: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写瞿塘峡的雄奇?用了哪些词语?写了哪些方面?

明确: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采取绘形绘声绘色的手法来状写瞿塘峡的雄伟奇观,并引用诗谚为佐证。

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长的江面”“江随壁转”

声:“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色:瞿塘峡口“蓝天”“金色浮云”“银片样发亮”的白云、“红雾”“绛紫色山峰”

这一段主要写了瞿塘峡的山陡、江狭、水流急。

这一段的描写,先总括其雄奇,继之引古诗古谚为佐证,后直接描写,有古有今,古今对比,有虚有实,有声有色,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浸透字里行间。

3、第三部分分析:

提问: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写巫峡的秀美?引用了哪些神话传说?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作者在这一段,主要用了丰富而贴切的比喻来描绘巫山的隽秀,如第5段中的山岩、草坡、山峰等。

作者在这一段引进了美女峰的传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丰富了作品内容,并使作品富有浪漫气息。

作品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云雾、阳光、两岸的山岩、草坡、野草等,所有这些描绘,都体现出巫峡的“美”,你看那“山如斧削,隽秀婀娜”的峰峦,那与阳光交织“神妙莫测”的白云,那“滚滚向上”“云蒸霞蔚”的浓雾,那神奇秀丽的美峰,那墨色的山岩,那幽然的绿草,那红艳艳的野草,那在江流中“像一个崇山峻岭中漫步前行的旅人”的航船,那盘旋在万山之上蓝天之下的苍鹰……这一切美景,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感染。

4、第四部分分析:

提问:这一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西陵峡的凶恶?引用屈原、王昭君的传说有什么作用?作者在这一部分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这一部分首先交代“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然后重点写了三个著名的险滩:泄滩、青滩、崆岭滩。

泄滩:凶险在漩涡多。

青滩:凶险在江面落差大。

崆岭滩:凶险在暗礁密布。

作者在这一部分引述了屈原、王昭君的故事,不仅加深了文章的思想意义,也使文章在结构上和情调上有密有疏,有缓有急。

在这一部分,作者揭示了这样一条哲理:人类在一切斗争中,只要掌握住事物的客观规律,急流勇进,就一定能够排队万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三、课文总结:

1、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课文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同时通过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工作的前程就是在急流险滩中开拓前进。

2、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明确:(1)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统一:

作品是游记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真挚情感,使作品充溢着诗一般火势的激情。他用满含情感的语句,摹山状水,绘云画雾,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条逼真的山水画廊,而在写景抒情的过程中,又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那就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更伟大。我们如果展开想象的翅膀,就会看到,作者所乘的“江津号”在滚滚的江水之上,巍巍群山之中,破浪前进,百折不回,长江是险恶的,但人类能够战而胜之,这不正是人类的伟大力量的明证么?

课文的第8自然段结尾,作者又用点睛之笔,揭示了革命就要冲破险阻,百折不挠的哲理。

(2)联想丰富自然,充满浪漫气息:

作品在写景过程中,信手拈来的引用了古诗、古谣、历史故事以及神话传说,联想自然,毫无生硬之感,可谓如行云流水,潇洒自然。这样写不仅使文章内容丰富,知识性强,而且对表达主题思想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又使作品富有浪漫气息,给读者以广泛的审美空间。

(3)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景抒情。

A比喻:比比皆是,丰富而有变化,贴切形象,生动自然。有明喻“前面天空上露出一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有暗喻“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全文共用比喻十八处之多,手法随机变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B拟人:“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江流刚奔出巫峡,还没来得及喘息”等句子,运用拟人,使作品生动形象,渲染气氛,引发联想,耐人寻味。

C通感:通感是两种感觉的沟通,以视觉写听觉,以听觉写味觉等,它可以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能更深刻细致地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引起读者更多联想和想象,因而更有艺术感染力。

“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是比喻、拟物、也是通感,把视觉形象三峡江流,写成听觉音响交响乐,而又用视觉词语“雄伟”“瑰丽”修饰听觉音乐交响乐,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余地。“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也同样是视听的沟通。

(4)语言优美精炼,生动形象。

四、课堂训练:

(一)阅读课文第2节,回答问题:

1、瞿塘峡“像一道闸门”,请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勾勒这种特点。

明确:江随壁转

2、第2节中写船进入瞿塘峡后的情景,作者先写“江随壁转”,再引述杜甫诗句和民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江随壁转”一词写出江流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先写“江随壁转”,勾画出瞿塘峡的概貌轮廓,让读者对瞿塘峡的景观有一个总的印象;接着引述杜甫的诗句和民谣,极言瞿塘峡的险恶;下面才接着对瞿塘峡展开正面描写。这样写,可让读者未见其形势,先闻其威名,有先声夺人之意。

“江随壁转”一词写出了两岸高山夹峙,险峻陡峭,江流迂回曲折,夺路前进的特点。

3、文中交代滟滪堆这黑色巨礁早已炸掉,既然如此,为什么“瞿塘峡中仍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明确:滟滪堆这黑色巨礁虽已炸掉,但因为这段江流特别狭窄(“像一道闸门”)、曲折(“江随壁转”),水下还有其它暗礁,所以峡中仍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4、文中“雷霆万钧”与“涛如雷鸣”可以调换吗?请简述理由。

明确:“雷霆万钧”着重写水势,“涛如雷鸣”着重写水声,二者不可以调换。

(二)阅读课文第8节,回答问题:

1、文中“原来这就是王昭君诞生地香溪,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一句里“这”和“它”分别指代什么?

明确:“这”指代一道河流。“它”指代香溪。

2、“兵书宝剑峡”有哪两个特点?文中暗示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明确:一是“长”,文中暗示的句子是“一道无比险峻的长峡”;二是“窄”,文中暗示的句子是“一条窄巷”。

3、本段的线索清晰,写了五处三峡的处所地点,请一一写出来。

明确:秭归、泄滩、香溪、兵书宝剑峡、青滩

4、段末“船上的同志”说的一番话,暗含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青滩地形复杂,需要当地人领航。

五、课堂总结:

刘白羽先生的《长江三峡》,它不像一般山水游记写景物的“各自特点”,而是用审美的眼光,从美学的角度来写三峡的共同的美——雄伟而瑰丽,来写它的壮美与优美的映衬美,和谐美。从文中点出“壮观”、“壮美”看,作者突出三峡的壮美是明显的;从文中写“色彩”用墨如泼、写西陵峡以优美传说作替补看,作者强调三峡优美的意图也是显而易见的。有刚有柔,雄伟而瑰丽,这就是《长江三峡》的主旋律,只要把握住了这一主旋律,就能准确地欣赏这一曲歌颂祖国壮丽江山的交响乐章!

六、布置作业:

篇8:《三峡》教学设计

无意中看到张斗和老师的 《三峡 〈五问〉》一文, 对《三峡》有恍然大悟之感, 再次反复阅读文本, 并尝试着让学生对文本提出疑问, 结果发现学生对“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结尾引用民谣、春冬之时“清荣峻茂”、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等内容存在诸多不解, 故采用“以学定教”的方式, 在区教研员韩翔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设计了教学, 并进行了课堂实践。以下是实践后形成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自主质疑理解, 完成对文本字面含义的理解。

2.通过探讨“本文写作是侧重于山还是水”这一问题, 掌握文本写作的重点及原著《水经注》“记录河道水系的地理著作”这一特征。

3.通过质疑, 分析第一及第四自然段的写作目的, 理解“因水记山”的创作出发点。

二、教学难点

理解“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提问:“三峡”的“峡”是一种怎样的地貌? (“两山夹着水道”)

引入:“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郦道元的文字走进这美丽了千年的水道。”

(二) 文言文字面意思理解过关

1.请一学生朗读,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纠正其读错的字音。

听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跟读, 明确朗读节奏。

学生齐读。

2.请学生提出自己在理解课文字面意思时不懂的字词。

3. 给出示例:根据“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 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的意思, 可以知道三峡的山连绵高大

请学生根据示例, 理解全文字面意思, 并归纳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教师板书特点。 (同时解决学生“既然已是‘乘奔御风’, 为何又‘不以疾也’”这一问题)

4. 请学生归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写了三峡的山和水)

(三) 进一步分析文本, 理解文本的内在含义

1.提问:作者在写的时候是更侧重写山还是更侧重写水?

出示学生预习单中的答案:

①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写那里的水急、水中的景色和水的奇特, 虽写了山, 但没有写水那么多。 (姚剑)

②作者在二、三自然段都描写了水, 特别是第三自然段。 (陈俊杰)

分析学生的答案。从学生的答案中可以看出文章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不是写水, 引出另一学生 (吴秋霞) 的提问:“为什么作者先写三峡的 (山) 高, 后写三峡的 (水) 美?”据此引出对课文第一段的解读分析。

首先, 分析写作的视角:是平视、仰视还是俯视?

[设计意图]学生发现作者应该是从坐船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 由此可引出“因为特殊的创作视角使得作者在描写时不仅写了山, 还写了行船的水道”。

接着提问:读作者写山这段, 同学们有没有疑问?

[设计意图]引出学生对“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是不是太夸张的质疑。

最后, 将前一问的分析和后一问的质疑结合起来, 可以发现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突显三峡水道的狭窄。再出示学生 (姚剑) 的提问:“三峡的水有这么急吗?”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这个问题, 让学生发现三峡的水急除了因为水多, 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道窄, 让学生意识到作者写第一段的目的是:因水记山。

2.提问:作者为何要如此侧重写水呢?

以提问引出《水经注》介绍, 给学生展示《水经注》的目录及相关介绍:

《水经注》是公元6 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 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明确, 这是一篇写水的文章。

3. 以“讲到这里, 有些同学更加疑惑了”过渡, 出示学生对第四自然段的疑惑:

①为什么文章结尾要写猿和它的叫声? (杨心怡、沈云、蒋海斌、柴颖琪、田丰)

②为什么生活在这么美丽的三峡的猿会哀伤? (杨颖、吴秋霞)

③最后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作用是什么? (张思贤、温婷婷、徐易鸿)

以学生提问引出对文章第四自然段的理解。

首先, 提问:猿的叫声为何哀伤?是不是环境等客观原因, 使叫声听起来比较哀伤?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想到三峡的地形:山高又连绵且空旷的山谷, 使得猿声回音不断, 听起来令人哀伤。

然后, 读第二和第四自然段的民谣, 提问:巫峡到底长不长?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此时对巫峡长短的感受不是客观的实际距离, 而是人身处期间的主观感受, 由于夏季水流速度快, 所以巫峡很快通过, 而第四自然段描写的季节, 巫峡的水流速度不快, 所以感觉到巫峡比较长。

最后, 引用张斗和老师的论点加以论证:第一, 与峡谷的特征有关, 巫峡谷深峡长, 日照时短, 让人感觉时间过得快, 从而主观上感受巫峡长;第二, 因为此时三峡是枯水期, 所以舟行缓慢, 才会感到巫峡特别长。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借歌谣, 从另一个侧面使人进一步体会到此时的三峡山高岭连、水瘦峡空的特征。郦道元的这段文字, 并非着意写三峡的四季景色, 而是实实在在地围绕‘江水’来写的。”

4. 以提问“作者写水的顺序是什么呢? (学生一般认为是四季) ”引出学生的质疑:

①作者在文中刻画了四季, 这我们都可以感受到, 但作者并未提到一个“秋”字, 这该如何理解? (张圆圆)

②为什么到“晴初霜旦”, 树林和山涧里会一片清凉和寂静? (石佳雯)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 让学生意识到“作者按四季的思路写水”这种观点还值得探讨。

出示《水经注》原文, 让学生发现原文是没有分段的, 提示学生换一个角度去看文章, 从写水的角度为全文再分分段。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 使学生发现文章是按照先写水路再写水势的顺序写的, 水势又分为水流湍急和水流平缓两部分。

5. 请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介绍了三峡的水道特点及不同时节的水势)

(四) 全面理解课文

首先, 引导学生得出:“前面的归纳‘写了三峡的山和水’是不是完全不对呢?其实也不是。”出示清代学者的观点:

清人刘献庭说: 郦道元博极群书, 识周天壤, 其注《水经》也, ……数千年之往迹故渎, 如观掌纹而数家宝, 更有余力辅写景物, 片语只字, 妙绝千古。

接着, 让学生“找找文中写景写得最好的一段, 一起读一读, 并简单说说写得好的地方”, 然后引出对《水经注》的全面评价:

《水经注》采撷了魏晋南北朝的地理著作中的精华, 承扬了谢灵运、谢月兆为代表的山水诗的优良传统, 自觉汲取了南朝骈文“谐音以成韵, 修辞以达远”的长处, 因此被称为综合性的地理著作。故而其作者郦道元被一些学者赞为“中世纪时代世界上最伟大的地理学家”。

最后, 再读 (或者背诵) 全文。

【名师点评】

初中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普遍现象,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有文字障碍;二是文章内容和学生生活有距离。所以, 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理解课文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串讲弄懂课文, 同时积累词汇通常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程式, 但是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戴老师的教学方法避免了这种传统串讲方式, 但是又不同于现在流行的满堂串问做法。她的课堂设计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根据文章特点抓朗读。《三峡》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 它带有六朝小赋的特点:文字优美骈散结合, 且多为短句, 读起来朗朗上口, 容易背诵。所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多读有助于理解, 学生也容易感到有兴趣。

二是抓关键词语, 如“乘奔御风”“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把文章内的词语搞清楚了, 对文章也就理解了。

三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结合现代化手段———利用课件印证自己的想象。

四是能够适当向课外延伸, 引入张斗和老师的论点以及清人对郦道元的评价, 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 为他们进一步阅读《水经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孟子说:教亦多术。所谓模式的好处是有一定程式, 但是如果凝固化了, 也就容易使学生厌烦。所以这一次使用的方法, 下次容或又有变动。关键要视学生情况而定。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赵志伟)

附:《三峡》预习单

一、熟读课文 (至少自读三遍)

二、字词理解

1.解释带横线词语。 (略)

2.用现代汉语写出课文全文的意思。

3. 在完成第2 小题的过程中, 你发现哪些字词是你无法理解的, 请写下来。

三、内容理解

1.老师的疑惑:这篇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三峡的______和______, 你觉得课文更侧重对______的描写, 理由是__________。

上一篇:基层工作者演讲稿下一篇:宾馆承包经营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