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纠纷举证责任

2024-08-21

劳动纠纷举证责任(精选6篇)

篇1:劳动纠纷举证责任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第三十九条 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经查证属实的,仲裁庭应当将其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十三条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第九条 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应当就加班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但劳动者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掌握加班事实存在的证据,用人单位不提供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不利后果。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六条在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因用人单位作出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劳动争议的,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

二、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

(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三)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四)考勤记录;

(五)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山东省企业工资支付办法》第四十三条 企业与劳动者因工资支付发生纠纷或者争议的,企业应当负举证责任。

篇2:劳动纠纷举证责任

1、原告向人民法院提起劳动争议诉讼时应当提交下列证据材料: ⑴原告、被告方基本情况的证据材料,自然人的应证明姓名、出生年月日、民族、工作单位、户籍所在地、现居住地、身份证号码,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应证明其工商登记情况或法人登记情况及其组织机构代码;

⑵劳动仲裁申诉人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交的“申诉书”;

⑶劳动仲裁委员会作出的仲裁裁决书或不予受理的书面裁定、决定、通知;

⑷原告收到仲裁裁决、决定或通知的时间的相关证据材料; ⑸ 当事人以劳动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受理决定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其诉讼的,劳动者应提交劳动仲裁委员会出具的已接受其申请材料的凭证及尚未受理的证明。

⑹ 当事人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劳动者应提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出具的《受理通知书》及尚未裁决的证明。

2、劳动争议中,当事人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发生争议时,举证责任如下分配:

⑴主张劳动关系成立的一方应当提交相应的劳动合同或就工资领取、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及工作管理提供相关证据材料。

⑵劳动者已举证证明在用人单位劳动时,但用人单位主张劳动关系不成立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交反证。

3、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考下列凭证:

⑴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⑵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⑶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⑷考勤记录;

⑸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其中⑴、⑶、⑷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4、当事人因工资支付发生争议的,举证责任如下分配:

⑴用人单位应就劳动者已领取工资的情况进行举证。

⑵用人单位延期支付工资,劳动者主张用人单位系无故拖欠工资的,用人单位应就延期支付工资的原因进行举证。

⑶劳动者主张工资标准高于劳动合同约定或已实际领取的工资数额的,劳动者应就其主张的工资标准举证。

⑷因用人单位减少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⑸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约定业务提成在货款收回后才支付的,对货款回收的举证责任由劳动者负担。

⑹劳动者主张加班工资,用人单位否认有加班的,用人单位应对劳动者未加班的事实负举证责任;用人单位以已经劳动者确认的电子考勤记录证明劳动者未加班的,对用人单位的电子考勤记录应予采信;用

人单位不能就加班具体时间举证的,应采信劳动者主张的时间,但劳动者主张明显超出合理范围的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用人单位考勤记录虽无劳动者签名,但有其他证据(如工资支付资料等)相佐证的,可作为认定劳动者工作时间的证据。

⑺劳动者主张用人单位拖欠劳动报酬的,用人单位应对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之日两年内的工资支付情况承担举证责任,但劳动者有证据证明其在申请劳动仲裁前已向用人单位主张过权利的,用人单位应对劳动者首次主张权利之日两年内的工资支付情况承担举证责任。

上款所称的工资支付情况应包括《深圳市员工工资支付条例》第十五条第二款所规定的相关内容。

5、当事人因劳动合同的订立与解除发生争议的,举证责任如下分配: ⑴当事人主张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应就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件成立举证;

⑵当事人主张存在解除劳动合同或存在解除事实劳动关系事实的,应就此主张举证;

⑶用人单位就解除劳动合同或事实劳动关系的原因举证;

⑷用人单位主张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企业规章制度的,应就劳动者存在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企业规章制度的事实以及企业规章制度是否经过民主程序制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事实举证。

6、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7、人民法院受理原告起诉的,人民法院应立即指定举证期限。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指定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答辩期;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指定的期限一般为三十天。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证据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8、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的,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

9、当事人提出上诉的,二审法院应当在立案时指定新证据的举证期限,指定的期限一般为十五天,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证据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10、当事人在劳动争议仲裁阶段向仲裁庭提交过的证据材料仍然应当按举证责任在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

篇3:劳动纠纷举证责任

张某2010年1月16日到某果业公司做搬运工, 双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单位没有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张某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 平均每月休息1天, 法定节假日几乎没有休息, 单位按144元/天的标准支付其法定假日加班工资。2010年12月1日, 张某被单位非法开除, 遂提请劳动仲裁, 要求单位支付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补缴社保、支付加班工资。张某为证明自己的加班事实提供了几个月的电子打卡考勤记录 (此证据系张某通过单位人事部门偷偷复印而得) , 上面显示每天的上班及下班时间。仲裁庭审中, 对方 (果业公司) 否认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而是劳务关系, 张某从事水果搬运工作, 根据其工作性质, 每天工作时间是4小时, 有事就干, 没事就休息, 不存在补缴社保、支付双倍工资及加班工资, 因此要求仲裁委驳回张某的请求。此案最终调解不成, 由仲裁委作出了裁决。对于加班部分, 仲裁委认为, “被申请人主张双方系劳务关系, 申请人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 没有提供证据予以证明, 本委不予采信。”“申请人主张其在被申请人处加班, 被申请人没有提供考勤表, 应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 申请人每月平均休息1天, 存在休息日加班………被申请人没有足额支付休息日加班工资, 对于申请人要求支付加班工资的请求, 本委予以支持。申请人从事搬运工作, 其工作时间内存在休息时间, 本委对其主张延时加班不予认可。被申请人安排申请人法定节假日加班, 并以1000元/月的标准支付3倍的加班工资, 不违反法律规定, 对申请人主张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 本委不予支持。”

在上述案例中, 仲裁委根据张某的陈述及其提供的考勤表认可了其双休日加班及法定节假日加班的事实, 至于仲裁委对延时加班的否认, 属于对工作性质的认定问题, 并不等于对考勤表本身及每天上下班时间的否认。而被申请人没有提供相关的考勤记录, 应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事实上, 此案中的用人单位是有考勤记录的, 且是电子考勤, 记录了员工的上下班时间, 其在庭审中没有提供考勤记录实质上是对证据的隐匿和对法律责任的规避, 只是其没有想到张某通过其他途径获取了部分考勤记录, 从而取得了仲裁委对其加班事实的认可。此案属于劳动者提供了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证明加班事实的存在, 而用人单位没有提供考勤记录, 也没有其他证据来反驳劳动者的主张, 因此仲裁委认可了劳动者主张的事实。

实践中笔者还曾遇到过不同于上述案例的其他情形, 现归纳如下: (1) 劳动者提供了考勤表等有关加班的证据, 用人单位未提供任何证据, 仲裁委采信劳动者一方。上述案例就属于这种情形。 (2) 双方都无证据, 仲裁委根据举证责任倒置规则采信劳动者一方。双方都没有证据来证明加班事实的存在, 但仲裁委根据“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将举证责任交给了用人单位, 由其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 从而支持了劳动者关于加班事实的主张。 (3) 双方都无证据, 仲裁委根据案情进行综合分析采信劳动者一方。即仲裁委并非简单地根据举证责任倒置规则, 而是根据双方陈述等证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认定。 (4) 劳动者无证据, 用人单位提供的证据没有劳动者签字认可, 仲裁委根据案情进行综合分析采信劳动者一方。 (5) 用人单位未到场的缺席裁决, 仲裁委支持劳动者关于加班事实的主张。实践中有些用人单位无正当理由不到庭参加庭审活动, 仲裁委认为应视为其放弃举证和答辩, 应依法承担不利后果, 故采信劳动者关于加班事实的主张。

二、简析

以上是笔者在实践中遇到的以裁决形式结案的有关加班举证问题的真实案例, 无论何种情形, 结果都是支持了劳动者有关加班事实存在的主张。这些案例当然没有涵盖涉及加班举证问题的所有情形, 因为实践中有不少驳回劳动者加班费请求的案例。2010年4月28日的《法制日报》曾报道, 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有三成都是败诉, 主要的原因就是劳动者无法证明加班事实。有的案件是劳动者提供了考勤记录证明存在加班事实, 但因为没有单位签章又得不到单位认可, 仲裁委或法院对考勤记录不予认可因而败诉;有的案件是由用人单位提供考勤表, 来证明劳动者不存在加班事实, 而劳动者虽对考勤表有异议, 却拿不出充足的加班证据加以反驳;还有的案件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都没有提供充分证据证明是否存在加班事实, 而仲裁委或法院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驳回劳动者的请求。由此可见, 对于加班事实到底应该由谁举证的问题, 实践中各个仲裁委和法院的做法是不尽一致的, 甚至完全相反, 比较混乱。

那么法律对此到底是如何规定的呢?与此相关的法律规定、司法解释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 》第九条,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第十七条, 《江苏省工资支付条例》第十七条,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指导意见》第二十六条, 《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南京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加班工资纠纷审理若干法律适用意见》 (宁中法[2009]213号) 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 《江苏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证据暂行规则》第四条、第五条。

对以上有关法律规定进行梳理和渗透结合, 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问题:

1、用人单位是否必须建立规范的考勤制度

根据《江苏省工资支付条例》,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劳动考勤制度, 书面记录劳动者的出勤情况, 每月与劳动者核对并由劳动者签字。用人单位保存劳动考勤记录不得少于二年。用人单位不得伪造、变造、隐匿、销毁工资支付记录及劳动者出勤记录。但在实践中, 并非所有的用人单位都建立了考勤制度, 即便有, 也未必都规范。笔者代理过的劳动案件中, 有的用人单位根本没有考勤;有的是人工考勤, 不显示每天具体的工作时间;有的是电子考勤, 比较规范。有些单位的考勤表有员工的真实签字, 有的没有签字, 还有的签字并非劳动者本人所签, 甚至还有为应付“官司”完全造假临时制作的考勤表。笔者认为, 在劳动纠纷案件中, 若一定要求用人单位提供考勤记录是不现实的, 毕竟用人单位的性质都不一样, 是否考勤在一定程度上也还属于用人单位的自主决定范围。但从严格守法的意义上讲, 同时也站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角度考虑, 用人单位最好还是建立并规范自己的考勤制度, 一方面是对劳动者权益的尊重, 同时也是对自身管理系统的完善和自身利益的保护, 应是有益而无害。

2、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 》第九条规定的理解

该条规定, 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 应当就加班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但劳动者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掌握加班事实存在的证据, 用人单位不提供的, 由用人单位承担不利后果。其实在加班的举证问题上, 以前的司法一直处于两难的境地, 实践中对于此类问题的处理也比较混乱。有的完全实行普通民事的“谁主张谁举证”规则, 劳动者没有证据时即驳回其请求;有的则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规则, 若单位提供不出有关的考勤表等记录, 则完全采信劳动者主张的事实。对于前者, 对劳动者来讲存在着不公平, 因为劳动者很难获取有关加班的证据;对于后者, 则容易使用人单位面临劳动者“滥讼”的风险。笔者认为, 此司法解释的出台其实是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利益的一种再分配, 某种程度上使他们之间的利益博弈更加合理和公平, 同时也是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一种提醒。对于劳动者来说, 一定要注意保存加班证据, 这些证据可以是考勤表、交接班记录、加班审批单、业务记录等书证, 也可以是视听资料、证人证言、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聊天记录等。对于用人单位来说, 一定要认真做好考勤表等加班的各项统计资料, 应支付给劳动者的加班工资一定要足额按时发放, 但对于随意主张的加班工资, 也能够提供出充分的相反证据, 维护自身权益, 避免承受不必要的诉讼风险。

3、对有关证据的审查问题

根据《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指导意见》和《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南京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加班工资纠纷审理若干法律适用意见》, 对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的有关加班事实存在与否的证据, 法院和仲裁机构应该审慎审查, 综合分析, 合理认定。不能简单肯定劳动者提供的证据, 也不能简单否定用人单位提供的证据。对于没有劳动者签字认可的考勤表、工资表等, 要结合其他证据综合分析判定其证明力。笔者认为, 这些规定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允许法官和仲裁员进行“自由心证”, 防止机械地适用某些规则, 有利于查明事实, 从而公正地处理案件。其实, 本文第一部分所举的案例中, 有的仲裁员即是运用了综合分析认定各种证据的方法, 包括庭审过程中当事人双方的陈述 (判别其有无自相矛盾或明显不合理的地方) , 而没有简单机械地适用某些绝对的规则。

篇4:医疗纠纷诉讼举证责任问题研究

关键词: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分配

一、医疗纠纷诉讼

医疗纠纷诉讼,指医护人员在从事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活动中,由于医疗护理过失,使病人遭受不应有的痛苦,甚至病情恶化、组织器官损伤、残废或死亡,由此引发的患者与医疗机构之间的纠纷诉讼。在我国,医疗纠纷通常是通过以下方式来解决的:和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诉讼。其中最重要、最传统的传统解决方式便是司法诉讼。

二、举证责任问题在我国医疗纠纷诉讼中的意义

举证责任在医疗纠纷诉讼中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首先,在医疗诉讼中,举证责任的确定关系到双方的诉讼权利;其次,举证责任分配的是否公平,关系到个案的胜败。在医疗纠纷诉讼中,由于双方的地位悬殊,患者往往举证能力较弱,承担败诉的后果的可能性更大;再次,举证责任分配的公平与否是法律彰显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这关系到公民对国家法律的信任。举证责任分配属于程序方面的问题,它与公平公正解决医疗诉讼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不能公平公正处理医疗纠纷诉讼中的举证问题,必然也就无法实现实体意义上的公平公正。

三、我国医疗纠纷诉讼中的举证问题

对于医疗纠纷诉讼中的举证责任问题,在我国2002年《民事证据规定》、2010年《侵权责任法》、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分别作出了规定。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发生了重大变化,举证责任分配也随之改变。

(一)2010年《侵权责任法》中关于医疗纠纷诉讼的规定

在2010年的《侵权责任法》中规定的特殊侵权责任包括:高度危险责任、环境污染责任、饲养动物责任、产品责任、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物件损害责任和医疗损害责任。在这七种特殊侵权责任中,首次被立法规定为特殊侵权责任的便是医疗损害责任。此外,《侵权责任法》第七章还规定了5种主要的“医疗损害责任”形式:诊疗过错责任、知情同意责任、病历形成、药械和血液使用责任和管理责任,以及过度诊疗责任。在《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医疗纠纷的发生主要围绕这5种类型。

(二)《侵权责任法》实施以后,医疗损害赔偿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

1.过错责任原则

《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根据该规定,医疗侵权纠纷将统一被称为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不再像以前一样被区分为医疗事故纠纷和非医疗事故的医疗损害赔偿纠纷。同时也明确规定了医疗侵权损害赔偿纠纷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

2.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侵权责任法》虽然规定了由原告,即患者一方承担主要的举证责任,但是也规定了特殊情况下的推定过错责任:“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二)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三)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根据该条规定,当存在以上三种行为时,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不需原告再举证证明。因为这三种情形所表现的医疗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已经可以直接反映出医疗过错的存在,能够直接认定医疗机构有过错。但是,这也并非绝对,我们并不能排除现实中有其他原因导致这些情形的出现。所以,我们也应该给予医疗机构一个机会来举证证明自己无过错。

3.无过错责任原则

《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因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或者输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损害的,患者可以向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请求赔偿,也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该条法律规定的是医疗机构的无过错责任原则。当存在以上情形造成患者损害的,患者可以直接向医疗机构主张赔偿责任,无需证明其是否存在过错。

4.医疗机构的免责事由

《侵权责任法》第六十条第一款规定,患者因下列情形之一遭受损害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一)患者或者其近亲属不配合医疗机构进行符合诊疗规范的诊疗;(二)医务人员在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下已经尽到合理诊疗义务;(三)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以诊疗。根据该条规定,在以上三种情形下,即使造成了患者的损害,医疗机构也不承担责任。但是,该条第二款又规定:前款第一项情形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也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医疗机构无过错并不代表医务人员均无过错,有过错的人员仍应在过错范围内承担责任。

四、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关于医疗纠纷诉讼举证责任的规定

首先,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侵权责任法》第64条规定的举证责任的分配没有作出修改。其次,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将“鉴定结论”修改为“鉴定意见”。使得该类证据在医疗纠纷诉中不能再作为具有权威性的判决依据,而只能作为审理案件时的参考。这样一来,对于鉴定意见的取舍,法官就有了很大的自由裁量权,鉴定意见在法律上的权威性便大大降低了。最后,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引进了专家证人制度。该修正案第79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或者专业问题提出意见。”对于医疗纠纷中的医学技术难题,法院可以根据该条规定通过专家的解疑释惑来让医疗纠纷诉讼的争议点达到明晰,有利于法庭的判决,但是可操作性不强。

综上所述,《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其对医疗损害责任的规定,对我国醫疗纠纷的处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医患关系,对顺利解决医疗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存柱.《医疗损害诉讼》,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2]骆永家.《民事举证责任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4页

[3]杨立新.《医疗损害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120页

[4]刘鑫.《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责任条文深度解读与案例剖析》,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年版第19-20页

作者简介:

篇5:浅析医疗纠纷及其举证责任

论文摘要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维权意识与法律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医疗纠纷诉讼案件也呈逐年上升之势。近年来, 由于患者和医院之间的信任关系日趋紧张, 由医疗争议引发的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令人触目惊心。2002年4月1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确立了医疗侵权纠纷中适用举证责任倒置规则,《规定》抓住了医疗诉讼的关键,既体现了法律的宗旨,又体现出法律严肃、公平、公正的震慑力量。这种举证责任规则从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医患双方在信息占有上的不对等地位,部分免除了患者的举证责任,扩大了对患者的保护范围,加重了医疗机构在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医疗行为本身就具有高度风险性和高度未知性,如果医疗机构为避免医疗纠纷,不敢大胆尝试新的医学领域和医疗方法,将会严重阻碍医学科学的发展.因此,本文从医疗纠纷的含义及特点着手,对举证责任及其法律特征、举证责任倒置及医患双方的责任分配等问题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并与国外医疗事故的举证责任相比较,正确认识医疗纠纷中的举证责任倒置问题,努力构建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依法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安定秩序,促进医疗事业健康发展.关键词:医疗纠纷、举证责任、举证责任倒置

一、医疗纠纷概述

医疗纠纷特指在医疗活动中,医患双方对医疗服务行为及其后果和原因产生异议时所引发的纠纷。在实践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医疗纠纷单指医疗机构在为患有某种疾病、伤痛或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单纯的诊疗康复服务过程中,出现了不良后果,由此产生异议引发的争议。广义的医疗纠纷还包括医疗方与要求健康检查、免疫接种及其他特殊服务(如美容、接受绝育手术等)的就诊人之间因对医疗服务及其后果和原因产生分歧引起的纠纷。医疗纠份有其自身的特点:

1,医疗纠纷特指发生在医患双方间的纠纷。这里的“医方”主要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不仅指医护人员,还包括医疗机构中负责管理和后勤的工作人员。这里的“患方”不仅指患有某种疾病、伤痛或功能障碍的患者,还包括并未患病或受伤,只要求医疗机构提供健康检查、免疫接种及其他特殊服务(如美容、接受绝育手术等)的就诊人员,以及当上述就诊人员发生残疾或死亡时,与他们有抚养或赡养关系的利害关系人,如患者的配偶、子女或父母。

2,医疗纠纷的客体为生命权或健康权。在医疗纠纷中,医患双方的分歧总是围绕着在医疗活动中患者的人身健康是否受到医疗行为的损害,以及这种损害是否是合理、合法展开的。也就是说,医疗纠纷是围绕该医疗行为是否实施了错误的诊断、治疗和操作等医疗行为,并且该错误的医疗行为直接导致患者出现了不良后果。比如,医疗事故纠纷就是比较多发的一类医疗纠纷,而医疗欠费纠纷和患者的肖像权侵权纠纷就不是医疗纠纷,因为后两者不是人身损害纠纷,而是财产权和肖像权侵权纠纷。

3,引起医疗纠纷的是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医疗行为。也就是说,引起纠纷的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提供的诊疗康复、预防保健及其他应就诊人的要求所采用的医学方法而实施的针对就诊人的人身健康的特殊服务行为,而不是其他行为。比如,利用医疗手段对患者实施的故意伤害行为引起的纠纷就不是医疗纠纷。4,医疗纠纷的解决需要较强的医学专业知识。以患者的人身为行为对象的医疗行为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要求,因而判断医疗行为是否造成人身损害更需要具有医学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组织介入,比如由医学专家和法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小组等。

5,医疗纠纷引起的医疗侵权责任由医疗机构承担法律后果。虽然从事疾病诊疗活动的是医务人员,但其诊疗活动属于职务性活动,因此,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应由医疗机构来承担。

二、举证责任及其法律特征

举证责任又称证明责任,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用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这一概念源自罗马法,现已为各国所普遍采用。在大陆法系中,一些学者普遍认为,举证责任应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主观的举证责任,即提供证据,为当事人的义务,二是指客观上的举证责任,即实质上的结果责任,由不能举证的当事人承担诉讼上的不利后果。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精神,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提出证据并加以证明的责任。它是一种特殊的法律责任,是在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时,当事人负担败诉的风险。证明责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为责任,即谁主张就应由谁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二是后果责任,就是举证不能或举证不足的后果究竟由谁来承担。具体包括;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提出证据;当事人对自己提供的证据应该加以证明,以表明自己所提供的证据能够证明其主张;若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不能提供证据或对提供的证据不能证明自己的主张,将可能导致法院对自己的不利判决,即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

举证责任的法律特征;

第一,举证责任既是当事人在待证事实真伪不明时所承担的一种不利诉讼结果的风险,也是法院在事实真伪不明时的一种裁判规范。对当事人而言,待证明事实真伪不明,一方当事人承担不利诉讼结果的风险,或称之为负担。

第二,举证责任是法律抽象加以规定的责任规范,不会因为具体诉讼的不同或当事人的态度不同而发生变化。证明责任的分配或承担在诉讼发生之前就存在于法律之中,只是在案件的审理中,出现了待证事实真伪不明时,它的作用才表现出来。因此,证明责任是法律预置的规则;

第三,证明责任只有在待证事实真伪不明时才适用。案件事实能够被证实或被证实的不能依据证明责任进行裁判。

换言之,我们可以把举证责任的法律特征简单、通俗地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举证责任是当事人的责任。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第三人;第二,人民法院在这一活动中,只是一个裁判者,并不充当举证责任主体的角色;第三,举证的对象是在诉讼之前发生的,这是其显著的时间特征。如果证明对象是发生在诉讼活动过程之中,那么这些证据的证明力就受到严重削弱,因为它们可能存在“伪造”的嫌疑;第四,并非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均属于举证责任范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和提出的诉讼请求明示承认的,众所周知的事实和自然规律及定理,根据法律规定或已知事实能指出的另一件事实,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所确定的事实,已为有效公证书所证明的事实,这些均可以免除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也就是说,只有在待征事实真伪不明时才适用举证责任。

三、医疗纠纷中举证责任的适用

1,举证责任倒置;所谓举证责任倒置,就是按照举证责任分担的一般原则,将本属于原告方的举证责任转移给被告方来承担,当被告不能完成举证责任时,将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对于医疗纠纷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第八项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纠纷,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也就是说,在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中,实行的是举证倒置原则,即先由患方就医疗行为、医疗损害承担举证责任,而后由医疗机构就其无过失和医疗行为与损害后果间无因果关系从而不构成医疗事故承担举证责任。据此,必须注意两点;(1)举证责任倒置仅适用于因医疗行为所引起的侵权诉讼,对于非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和因医患合同违约的诉讼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原则;(2)举证责任倒置仅适用于就医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及是否存在医疗过错的范围内。对于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中的其他问题,仍应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2,医患双方的举证责任分配

2002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确立了医疗侵权纠份中适用

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对医患双方举证责任的分配做出了较为合理的规定,即由医疗机构负责就原告提出的由医疗机构承担医疗侵权责任的主张提供相反证据,否则将承担由于举证不能所带来的承担侵权责任的不利后果。这对医患双方均是有利的。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因医疗纠纷而引起的侵权诉讼所需要通过举证来说明的问题及举证责任的分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项,列表示意如下;

争议问题 举证责任分配 适用原则

当事人身份 各自自行举证 谁主张,谁举证

存在医疗行为 患方(原告)谁主张,谁举证

不存在医疗行为 医方(被告)谁主张,谁举证

医疗行为与后果关系 医方(被告)举证责任倒置

损害结果存在 患方(原告)谁主张,谁举证

损害结果不存在 医方(被告)谁主张,谁举证

损害结果的程度 患方(原告)谁主张,谁举证

医疗行为无过错 医方(被告)举证责任倒置

患者存在过错 医方(被告)谁主张,谁举证

第三人过错 医方(被告)谁主张,谁举证

法定免责事由 医方(被告)谁主张,谁举证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实际上是证明责任分配原则的例外,是指在一定情形下,对特定的待定事实,不按民事证明责任中“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原则分配举证责任,将一般情况下由原告负担的证明责任予以免除,而将该待证事实的反面事实,由被告负证明责任。但其他的待证事实,仍需按“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则进行举证。

四、中美医疗纠纷举证责任立法比较

(1)差异——责任负担的分配不同。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实施前,我国医疗侵权诉讼一直适用的是“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规定》实施以后,我国医疗事故诉讼的举证责任由医院承担,因此,在这类诉讼中,患者只须证明曾在医疗单位就医并存在损害结果,而医疗机构则应当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这一变化调整了以前诉讼程序中的不平等因素,更大限度地维护了“公平”原则,更好地体现了法律保护受害人的立法宗旨。美国法院在审理医疗诉讼案件时,作为原告的患者必须提交证明医师存在过失的初步证据,一般需要提供专家证言,尔后才能将案件提交陪审团进行审理。因此,在通常情况下,美国对于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仍是采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

(2)相同——立法目的与思想的一致;虽然从表面看来,中美两国对这类诉讼举证责任的法律规定是相反的,但从立法思想来看,都是为了同时保护医生和患者的利益,都是把患者和医生的关系看成服务和被服务的两个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样受到法律保护。

在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中,在美国规定由诉讼提起方承担举证责任是与其公民知情权受保护的程度,法律意识及基本医疗知识的水平分不开的,在中国,由于对患者知情权保护不充分,加之患者法律意识较差,基本的医疗知识也有所欠缺,为了保证作为平等法律主体的医患双方的最大利益,必须由医疗机构承担举证责任,才符合法律所要求的公平原则。两个看来截然不同的规定,其实是建立在相同的立法思想基础上,其保护医患双方的共同利益的实质确是相同的,即;把医患双方看成是处于平等法律地位的两个主体,受到法律的同等保护,以最大限度地去实现公平。

五、正确认识医疗纠纷中的举证责任倒置

1,举证责任倒置在医疗纠纷中适用的合理性

在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中,施行“举证责任倒置”的法理依据,主要是医患双方地位不平等和医患双

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患方举证困难。根据《民事诉讼法》之规定,人民法院在处理一般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依据举证责任的一般原则;即“谁主张,谁举证”。而在医疗事故赔偿的案件中,患者的确存在举证方面的障碍,为平衡当事人利益,更好地实现保护受害人的立法宗旨,自2002年4月1日起实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于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确立了“举证责任倒置”的分配原则。从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医患双方在信息占有上的不对等地位,加重了医疗机构在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有的学者把确立“举证责任倒置”的分配原则的原因归纳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医疗服务具有专业性强、技术性高的特点,在通常情况下,患者及其亲属不可能具备医疗方面的知识,对医疗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诊疗护理常规难以了解,因此无法提出证据证明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中有过失行为。

第二,诊疗护理虽都有病历记载,是认定医疗过失的重要依据。但这些病历记载都在医师或医院的实际控制和支配之中,患者无法接近或获取,难以在事故发生后立即保全证据,而医方却有充分时间补强证据,甚至可能将对其不利的证据予以毁灭。

第三,患者在死亡的情况下无法举证。即使没有死亡,处于昏迷、病情危重状态中的患者和在治疗过程中处于麻醉状态的患者也不可能举证,而患者家属不可能参与治疗的全过程,由他们举证也是不切实际的,这使得患方在医疗纠纷案件的审判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导致了患方往往在诉讼中败诉的结果。

综上所述,考虑到医疗纠纷中医患双方当事人接触并提供证据的难易程度,也考虑到双方当事人的举证能力,因此,“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是公平公正解决医疗诉讼案件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将过错和因果关系两项事实实行举证责任倒置是有其合理性的。

2,如何正确认识“举证责任倒置”。

(1)虽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但原告仍要负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对于缺乏医学专门知识和病历记录的患难者来说无疑是免去了寻找证据的痛苦经历,但并不是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患者就要以高枕无忧了,对于提请诉讼的患者当事人仍要有强烈的证据意识和风险意识。诉讼本来就是双方当事人就同一侵权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请诉讼,并就此请求共同举证、质证,以证明其事实存在的过程。具体来说,患者应该积极收集和保留就诊事实、损害后果以及损害程度方面的证据,如保留好有关挂号证、收据、主动从医疗机构复制记录了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辅肋检查结果和医嘱等客观情况的资料,这些资料主要包括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理资料等。

(2)医疗机构并不是负全部举证责任,而只是对“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在医疗纠纷中,其一如果医疗机构主观存在过错,只要证明医疗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即可,其二如果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那么医疗机构只要证明主观上无过错即可。医疗行为是高风险行为,其抢救行为与危害行为往往合为一体,有些行为是现代医学所无法预见和无法控制的。医生在给患者实施治疗时无任何过错,结果却导致患者死亡,这是不能预见的,可能由患者的体质而引发的,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死亡原因跟医疗行为有因果关系,但是现代医学无法预见,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可不负责任。具体来说,作为医疗机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证据,完成举证:A、证明医疗行为的实施符合有关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操作规程的证据;B、患者事前明确作出自有承担某种损害后果且不违背法律和公共道德的意思表示,如患者在术前签署的手术同意书:C、紧急情况下,为使患者的生命健康免受更大损害而采取的非常规治疗手段的原因和事实,如对急救实施六小时内补记的病历、对患者实施多种药物治疗的医嘱单与配伍禁忌表等:D、患方对损害后果的发生或扩大具有过错,如患方拒绝或不予配合采取某种治疗措施时留下的记录:E、除医方和患方之外的第三方对患方损害的发生或扩大具有过错,如就诊时伤者的体征记录:F、损害后果是由于不能预见、不

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所造成的,如患者病程的自然转归病程记录:G、发生了不能预见而不能避免的情况,如患者的体质特殊等。总之,医疗机构要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要从医疗行为中注意以上资料的完善。

(3)有人认为举证责任倒置会增加医疗机构的责任,影响医务人员对医学新知探索的积极性。近两年出现了一些医生为避免医疗风险带来的医疗纠纷以及各种损失, 开始避免或拒绝提供部分高风险的医疗服务项目,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也因害怕自身权益得不到保障而采取自卫性医疗行为,如让病人做许多原本没必要的收费昂贵的高科技的检查,增加了各种医疗会诊、转诊、化验检查程序,从而导致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涨,也给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造成了浪费。再有就是一些医生不愿做难度高风险大的手术, 变手术治疗为保守治疗,使医生对新的医疗技术不能勇于追求和探索,这也将影响医学科学的发展。同时也更加深了医患之间的矛盾。

医疗纠纷一方面涉及到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和财产权,另一方面也涉及到医疗机构的重大利益,正确处理此类纠纷对于稳定社会,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有着重大意义。因此,构建相互信任的、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双方的换位思考,增进相互理解。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制度建设,用制度和法律来规范医患行为。必须加强医护人员技术和职业道德培训,培养其法制观念。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履行治疗告知义务、提倡诚信服务、增加医患沟通,在医疗费用、医疗质量等环节规范操作。患者也要理性看待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误差,尊重事实和法律。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更好地化解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2002年4月1日起实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2」 2002年9月1日起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3」 王喜军、杨秀朝:《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例说》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版,「4」 金大鹏:《医患纠纷与医疗事故赔偿》 北京出版社2004版

篇6:劳动纠纷举证责任

《证据规则》第七条规定:“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定及其他司法解释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

《证据规定》第七十五条规定:“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

2002年4月16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

(一)》” 第十三条规定:“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该条规定完全同《证据规定》第六条,无突破性规定。《司法解释

(一)》与《证据规定》都用“等”字作技术性处理,显得过于简单,可操作性不强。现实中,仍存在着其他劳动争议案件需要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用人单位处于支配地位,如果用人单位不提供各种发放记录、考核记录及管理记录等,劳动者是无法举证证明的。

《司法解释(一)》第二十一条规定:“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执行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书、调解书,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书、调解书有下列情形之一,并经审查核实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七条之规定,裁定不予执行:

(一)裁决的事项不属于劳动争议仲裁范围,或者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

(二)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三)仲裁员仲裁该案时,有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四)人民法院认定执行该劳动争议仲裁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人民法院在不予执行的裁定书中,应当告知当事人在收到裁定书之次日起三十日内,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起诉。”此条规定了向人民法院申请裁定不予执行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书、调解书的应当承担举证责任。

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以下简称“《司法解释

(二)》”第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对下列情形,视为劳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的„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一)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产生的支付工资争议,用人单位能够证明已经书面通知劳动者拒付工资的,书面通知送达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用人单位不能证明的,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二)因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产生的争议,用人单位不能证明劳动者收到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书面通知时间的,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三)劳动关系解除或者终止后产生的支付工

资、经济补偿金、福利待遇等争议,劳动者能够证明用人单位承诺支付的时间为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后的具体日期的,用人单位承诺支付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劳动者不能证明的,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司法解释

(二)》第一条对“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的举证责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规定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产生的支付工资争议和因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产生的争议,由用人单位承担争议发生之日的举证责任,如单位不能举证证明,则按劳动者主张权利的时间为争议发生之日。劳动关系解除或者终止后产生的支付工资、经济补偿金、福利待遇等争议,由劳动者承担“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的举证责任。

《司法解释

(二)》第十二条规定:“当事人能够证明在申请仲裁期间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客观原因无法申请仲裁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申请仲裁期间中止,从中止的原因消灭之次日起,申请仲裁期间连续计算。”第十三条规定:“当事人能够证明在申请仲裁期间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申请仲裁期间中断:(一)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二)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三)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申请仲裁期间中断的,从对方当事人明确拒绝履行义务,或者有关部门作出处理决定或明确表示不予处理时起,申请仲裁期间重新计算。” 《司法解释

(二)》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的规定均属对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可中止、中断的突破性规定,无论是劳动者还是用人单位,如想享受“劳动争议仲裁未过时效”的好处,就必须自行举证主张。

《司法解释

(二)》第二条规定:“拖欠工资争议,劳动者申请仲裁时劳动关系仍然存续,用人单位以劳动者申请仲裁超过六十日为由主张不再支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用人单位能够证明劳动者已经收到拒付工资的书面通知的除外。”该条属于对第一条第(一)项规定的变相强调: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拖欠的工资,且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劳动者提起劳动仲裁,用人单位能够证明已经书面通知劳动者拒付工资之日至劳动者申请仲裁日已经超过六十日的,人民法院支持用人单位的主张,由劳动者承担超过劳动仲裁申诉期限的不利后果。《司法解释

(二)》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以用人单位的工资欠条为证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请求不涉及劳动关系其他争议的,视为拖欠劳动报酬争议,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受理。”该条规定突破了“劳动争议案件先仲裁后诉讼”的一般程序规则,极大便利了劳动者,节约了劳动者所要被拖欠工资的维权时间成本,但劳动者应当承担“用人单位出具的工资欠条”这一证据的责任,否则不能直接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处理。劳动者一般很难掌握未支付工资的证据即“工资欠条”,此类情形多为农民工工资欠条,因此本条款有专门保护农民工工资拖欠争议快速解决的针对性。

8、2008年5月1日施行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

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劳动争议当事人应当就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中止中断主张承担举证责任。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该条仍然建立在“谁主张谁举证”的基本原则之上,只是规定“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才由用人单位负责提供。第三十九条中又规定:“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经查证属实的,仲裁庭应当将其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上一篇:2018生产统计个人年终工作总结与2018电信员工培训小结下一篇:2015年度小学电教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