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1 包身工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

2024-05-26

高中语文 11 包身工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精选8篇)

篇1:高中语文 11 包身工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

2013.11.3《包身工》同步练习

积累与运用

1.选出加粗的字、词注音、解释无误的一组()

A.吆喝(yāo)游说(shuì)

佳肴(yáo做熟的鱼、肉等)浸透(qìn)B.见机(看情况办事)皮辊(gùn)

饲养(sì喂养)呻吟(shēn yín病痛时发出声音)C.水门汀(dīng水泥)木栅(zhà)

流氓(máng品质恶劣,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的坏人)骷髅(kuōū lǒu)

D.揩油(kāi擦,抹)虐待(nüè)

懒惰(duò与“懒”同义)生杀予夺(yú给)2.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关联词依次是()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______她们根本就没有“做”______“不做”的自由。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______在生病的时候,老板______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A.因为 和 即使 也 B.所以 或者 虽然 还 C.因为 或者 虽然 出 D.所以 或者 即使 也 3.填空。(1)《包身工》的作者是______,原名______,他是现代著名的剧作家,曾创作了____________等著名剧作。著名的电影文学剧本______和______是他根据鲁迅和茅盾的原作改编的。(2)《包身工》在选材上注意______,在结构上,以______为顺序,巧妙地将包身工的全部遭遇浓缩在______的生活中。在顺叙的同时,间以______和______,介绍了包身工的来历、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趋势。它的发表,对当时提倡的报告文学运动起了推动和示范作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影响。

(3)报告文学是一种既具有______,又具有______的体裁。就题材而言,要求必须选择______;就表达而言,要求必须用______的表现方法,因此,______和______是报告文学的两大特征。

4.指出下列句中“引号”的作用。

(1)这工房区域的墙圈里面住着二千左右衣服褴褛而专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放她?行!还我二十块钱,两年间的伙食、房钱。”他随便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句式灵活多变,极具感情色彩,增强了表达效果,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特点。如“粥菜?是不可能有的”和“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想想,若改为“不可能有粥菜”和“几个蓬头、赤脚,扣着纽扣,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效果有何不同?思考后请按不同要求变换下面的句子,1 但不改变原意。

菜这件事是有成功的希望的。

(1)改写成双重否定句,使语气增强加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改写成双重否定句,使语气减弱变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改写成反问句,使语气增强加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仍是陈述句,添加修饰词语,使语气减弱变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与品味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6~9题。

(一)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二)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在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6.第一段文字中描写包身工早晨起床时的情景,认真阅读,说说她们是怎样一种精神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第二段文字,说出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谈谈你对第二段文字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与创新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滋 味

能吃的东西才知味道如何。上帝造人时,特别设计了舌头这种精妙绝伦的零件,可见他的确充满了仁爱之心。有了这件宝贝,人就能咂摸出酸、甜、苦、辣、咸、涩等各种滋味,也就能把吃鱼跟吃肉的不同分辨出来。试想,如果鼻子先已闻到了美食的食气,入口之后却味同嚼蜡,那是何等扫兴。有了舌头,人也就变成了挑剔鬼,从最初的茹毛饮血,发展到后来的满汉全席,口腹之欲真是越来越膨胀。从古时神农尝百草到今天大开山海宴,算不算得上文 2 明的进步呢?“吃”早已成为国人头等重要的事情,硕鼠和谗猫同席,或于觥筹交错之间握手言欢,或于酒酣耳热之后结为兄弟。舌头的功劳可谓大矣。

品酒是一门学问,品茶则是一种风雅,都不是俗人做得来的事情。那滋味显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胡喝狂饮之辈也就只能用舌头舔舔嘴唇,随便说一声:“好!” 古人说:“百般滋味,要在心中滋味。”

表面看来,舌头对此鞭长莫及。其实不然,它完全可以调出心中的百味。岂不闻“甜言美语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舌头的功用比马尾巴的功能要强得多,切不可等闲视之。话讲得好听,就顺耳顺心顺意,一顺而再顺而三顺,就无所不顺,无往不利。为什么谄媚取容者屡屡得手(几乎没有失手的时候),因为这些专往舌头上抹蜜的人深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好听的话往往才下舌头,便上心头。让别人受用了,自己的日子就肯定好过。你若问他的人格何在,他会说那只是一双烂草鞋,弃之不足为惜。世间那些为舌头抹蜜的人也是往鞋底抹油的人,一旦你失去了利用价值,他们就会像采尽了花粉的蜂群一样飞往别处。

舌头其实相当世故,至少比眼睛、鼻子要世故得多,它知道自己若说了直话真话,就不可能吃香喝辣,因此,它最不济时也只是沉默。若硬是被认死理的主人派去说直话真话,就命该一辈子无可奈何地咬菜根,它一定含恨不已。

人人都知道“口蜜腹剑”这个成语,但又有几人识得甘言谄人者是别有居心用意呢?对一个假话连篇的人推心置腹是何等不值和危险呵,这是授人以柄,你忧乐的机枢就被他完全掌握了。他的那把藏于腹中的“剑”是迟早会抽出来的,同样的舌头到时候吐出来的就是蝮蛇的毒液了。

名利本身是好东西,无论以力取,以智取,只要手法干净漂亮,都令人悦服。但有时候好端端的名利被群小人糟蹋了,变成了猫腻滋味和腐鼠滋味,他们仍然争得头破血流,而且对谁都猜疑,生怕别人要来染指,要来分一杯羹。《论语》中说孔子“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但在宵之小辈看来,那是圣人的臭讲究,他们才不顾什么变味不变味呢,先塞进嘴再说。猫腻和腐鼠都有人食之津津有味,如此,就遑论其余了。我们见了某人某事的龌龊之处,常说“心里真不是滋味”。其实,这“不是滋味”本身就是一种滋味,它至少表明了你的态度。9.第一段末句说:“舌头的功劳可谓大矣。”请根据本段文意,说说“舌头”有哪些功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表面看来,舌头对此鞭长莫及。其实不然,它完全可以调出心中的百味”一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四、六、七段,作者讽刺了哪三种人?他们各自的行为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结尾说“‘不是滋味’本身就是一种滋味”,这里的“滋味”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由舌头的饮食功用讲到舌头在人际关系中所发挥的种种“功用”,由此及彼,讽喻世人,在饶有趣味的阅读之余,引发读者的严肃思考,这得力于作者讽刺手法的娴熟运用。鉴赏下列语句,说出所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句中加粗处的表达效果。

(1)若硬是被认死理的主人派去说直话真话,就命该一辈子无可奈何地咬菜根,它一定含恨不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古时神农尝百草到今天大开山海宴,算不算得上文明的进步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A.浸jìn B.汀tīng,平地 骷髅kū lóu D.予yǔ)2.D 3.(1)夏衍 沈端先 《上海屋檐下》《秋瑾传》 《祝福》《林家铺子》(2)点面结合 时间 一天 补叙 插叙(3)新闻性 文学性 真人真事 文学 真实性 文学性 4.(1)用来标明特殊含义,用“猪猡”来借代那些生活像猪猡一样的包身工。(2)“慈祥”这里是反语,引号用来标明特殊含义。(3)直接引用。5.(1)这件事不可能没有成功的希望。(2)这件事并非(或“不是”)没有成功的希望。(3)这件事难道没有成功的希望吗?(4)这件事也许(或“可能”“或许”“大概”)没有成功的希望。

6.在老板们的残酷管理和压榨下,她们的精神已变得麻木不堪。7.对比 排比 比喻 8.言之成理即可。

9.遍尝百味,满足口腹之欲;借“吃”拉关系,牟取私利。

10.从生理机能上看,舌头只能品尝食物,不能“调和”人的思想感情;从交际功能上看,为了私利,舌头可以“调和”出各种甜言蜜语。11.(1)甜言蜜语,奉承别人,丧失人格;(2)假话连篇,伺机陷害别人,口蜜腹剑;(3)用龌龊的手段“糟蹋”名利,贪婪卑下 12.心里反感、鄙弃这类龌龊的行为 13.(1)“含恨不已”,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认死理”,说“直话真话”的人必然得到恶运,含反讽意味。(2)“文明的进步”,是一种讽刺,实则是倒退。

篇2:高中语文 11 包身工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蠕动(rú)

搅动(jiǎo)惺忪(xīng)荤腥(hūn)....B.弄堂(lòng).C.嘈杂(záo).D.契据(qiè).褴褛(lǔ)游说(shuì)缜密(zhěn)...蹒跚(shān)虐待(nüè)骷髅(kū)...怜悯(mǐn)譬如(pì)瞌睡(kē)...解析:B项,“褛”应读“lǚ”;C项,“嘈”应读“cáo”;D项,“契”应读“qì”。

答案:A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生活的 并没有击败李明对音乐的执着,他很感谢老天能够给他这样的经历,让他不断坚强,对音乐更加热爱。

(2)一个人在青春期读些什么书可不是件小事,书籍、友谊、自然环境三者

了心灵发育的特殊氛围,其影响毕生不可磨灭。

(3)新出版的这部《高中生必备古汉语实用词典》的收词

符合了同学们当前的需要。

A.①辛酸

②构成③大致 B.①心酸 ②造成 ③大致 C.①心酸 ②构成 ③大概 D.①辛酸 ②造成 ③大概

解析:“辛酸”和“心酸”都有苦难悲痛的意思。“辛酸”指辣和酸,形容痛苦悲伤;“心酸”指心里悲痛。“构成”指造成或形成;“造成”则指引起或形成(多指不好的结果)。“大致”,大体上,基本上,是在已知的前提下做出的结论性描述;“大概”,不十分精确的或不十分详尽的,是在未知的情况下做出的预测性判断。答案:A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选取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言的正误方面做出是非判断之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B.在世界杯这个舞台上,球迷们能够近距离地为自己属意的巨星欢呼,初来乍到的小将们也有机会一战成名,这恰是世界杯的魅力所在。

C.户籍制度像一堵无形的墙,不仅催生出大都市与中小城市、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的“泛二元”的格局,而且把城乡切割为二元结构。

D.当前,国内多地积极探索了减少高考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一年多考。其中的经验及教训,也应及时借鉴汲取,以便在此次“两种模式高考”的推行中少走弯路。

解析:A项,表意不明,“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有歧义;C项,不合逻辑,应改为“不仅把城乡切割为二元结构,而且催生出大都市与中小城市、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的‘泛二元’的格局”;D项,成分残缺,在“一年多考”后加“等多项革新举措”。答案:B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月亮文化。

。祭月之举扩展至民间,民众亦有广泛的拜月习俗。

①且祭月的习俗绵延不绝

②现在北京的月坛即为明清帝王祭月的场所

③月亮崇拜古已有之——远古先民看见月出月落、月缺月圆 ④自周朝起,中国就有祭月仪式

⑤内心感受到一股神秘的力量支配着大地,心生敬畏

⑥月亮称“太阴”,与太阳分别成为中华文化中代表阴阳的“两极” A.③①⑤②⑥④

B.⑥④①⑤③② C.③⑤⑥①②④ D.⑥③⑤④①② 解析:⑥先介绍“月”的含义,③⑤承接说“月亮崇拜”,自然引出④①祭月仪式与习俗,之后②说帝王祭月,承接原文末句“民间祭月”。答案:D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农民工:暴雨中挺起“中国脊梁”

四川新闻网记者 张燕 楚彦 曹佳

他们,是150名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民工。从离开农村,到城市中谋生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被贴上了“农民工”的标签。这个标签在任何一个大都市,都意味着“底层”。

在7月21日那场61年难遇的极雨狂澜中,他们靠血肉之躯,拧起一根大绳,跨过6车道宽的京港澳高速公路,在空中搭起“生命救援线”,成功救出被困的182名普通群众。332个生命从此交汇、和鸣。

暴雨中,长绳搭起的生命线

如果,没有意外,城市的霓虹、街上奔流的名车、CBD的精英阶层„„很难和他们的生命交集。7月21日那场61年一遇的暴雨,却以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的方式,将这一切改变。

那一夜,京港澳高速南岗洼路段严重积水,最深处达到6米,数十辆汽车被淹,上百人的生命受到威胁。

漆黑的雨夜,不断上涨的洪水,逐渐被吞没的汽车„„一切,都让被洪水围困的人们,无助而绝望。大雨中,150名月薪仅3 000元的农民工,光着脚丫踏着冰冷的洪水而来,他们抛下救生圈,结起绳索,伸出他们温暖而有力的双手,为被困的人们搭起了一条生命线。

几天后,坐在京港澳高速南岗洼附近北京丰台区河西再生水厂的工棚里,7月21日那晚最早跑回工棚喊人的四川遂宁人李尚富,回忆起自己最初到达现场所见到的险情时,仍忍不住发出了“我的天呀”的惊叹:高速路已经看不见了,就见到几辆大巴车还露着车顶,上面站满了老人小孩和妇女,有不少人膝盖受了伤,血正顺着小腿流。“我脑袋一下就空了,转身就跑回工棚喊人去了。”“高速路遭淹了,大家赶快起来救人!”四川南充23岁小伙李川南,也对那场生死救援记忆犹新:9点左右,靠在床上休息的李川南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也不知是谁在用四川话喊。”李川南说,他想都没想就从床上跳了起来,当时整个工棚里就听见一阵齐刷刷的开门声、跑步声,不到一分钟整个工棚就空了。

“水不仅深,还很急。”工友李尚贵说,“当时的情况,要游过去一个个将人背上岸是不可能的,体力肯定不够。只能由我们跳进水里,每个人占一个固定点位,将被困的人传出来。为了防止被水冲走,我们下水的人还得有东西可以抓住才行。”这就意味着若要成功救人,还必须有人先带着长绳的一头跳进水里,游到大巴车处,将绳子拴到车上,而绳子的另外一头也必须拴在高速路旁边的铁丝防护网上,才足够牢固。情况紧急,来不及回去取钳子,工友们一声大吼,愣是把京港澳高速东侧的防护网拽开了一个口子,把绳子拴在路边的电线杆和大树上。

工友们回忆,天太黑,也不知道是谁第一个跳进了水里。只依稀记得,大巴车顶上的乘客看到有人游过去后,明显激动起来,大家看到了希望。

那一夜,包括李尚贵等四川工友在内的农民工兄弟们,用最原始的办法,依靠拴在大巴车和防护网上的长绳,在10多米宽已成“河道”的高速路上,将被困的人们一个个送到岸边。

男人们在水里泡着救人,女人们则在岸边将获救人员一一送往工地,并拿出自己的干净衣服为他们换上。

事后统计,当晚共有150名农民工参与了救援,救出受困人员超过200名,留下名字的182位。

洪流中,民工的手最温暖

经历过,你才会知道当时的情况有多危急和震撼。被救者尹艳芳说,直到现在,她还无法停止哭泣,因为后怕和感动。

那一夜,尹艳芳和4个孩子从积水的宝马X6中逃生后,爬上了一辆大巴车车顶。漆黑的雨夜,不断上涨的洪水,眼看制高点的大巴车逐渐被吞没,尹艳芳和所有被困者一样,在惊恐和疲倦中慢慢绝望„„

就在这时,农民工兄弟赶来了。回忆当时的情景,尹艳芳还清晰地记得当孩子们被救走后,自己也被一个民工兄弟从车顶抱了下来,“在水中我感到有双手托着我,直到把我送到岸上”。如今,尹艳芳充满了感恩:“如果不是民工兄弟来救,恐怕我早就死了。项目部还将工装分给我们御寒,那件工装我会永远珍藏。” 被救者贾先生事后给恩人们送来感谢锦旗,但直到现在,他都不愿意回忆那悲惨无助的时刻。只是当民工兄弟忽然出现在他们眼前时,他说自己真觉得“(民工兄弟)就是真身菩萨化身,不顾自己安危,把我们救到他们的工地,还给我们弄鸡蛋汤喝。”事后几天,贾先生说自己一直在反思:曾经自己与满面尘土的农民工擦肩而过时,眉头难免会皱一下。然而,在生死关头,却是这群被都市人认为是底层、是城市灰暗群体的人救了自己的命。“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他们就不会再有我。”

可是,面对被救者数不清的感谢,甚至酬金相谢时,这群英勇救人的农民工却回答得异常朴实。问起为什么要救人,四川小伙李川南眼睛里一片清明:“怎么可能不救,人命关天啊!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本分,人要有良心的。我们去救人的时候他们也提钱,说多少钱一个人?我们就说我们不是来要钱的,我们是来救人的。我活了23年,这件事情是我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让杜金荣印象最深刻的却是自己在背被困者上桥时,很多人不停地说“谢谢”。他说听到那声“谢谢”的时候,自己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好像这么做得到了别人的认同。

在救人民工中,四川遂宁人李尚贵和妻子何贵容以及儿子李春茂这一家三口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抢险救人的那一刻,年仅22岁的李春茂当时并不知道父亲跟自己一样也下水了。那天直到次日凌晨5点,获救人员相继差不多都离开了工地,他们一家这才重新聚在一起,互报平安。现在回想起来,父子两人都希望当时下水的只有自己一人,因为他们心里都清楚,对方水性不好,在那种情况下下水救人,是冒着巨大风险的。

“可当时那种情形,看到车上老人、小孩都在喊‘救命’,就算我知道爸爸要下水,你说我能拦着他不让他去救吗?”年轻的李春茂直白中透着朴实。

“出门在外,就该相互帮助。”这是在救人这件事上,一家三口最直白的阐述。

(文字有删改)5.请结合整篇新闻,分析导语部分的作用。

解析:这则新闻的导语部分在概括事件的基础上,主要赞扬了农民工勇救被困群众的崇高精神,为下文展开来写打下了基础。

参考答案:概括主要新闻事件,以农民工勇救被困群众的感人事迹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以农民工的底层身份和他们舍己救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进行对比,高度赞扬其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6.新闻主体部分主要从施救者和被救者的回忆两个角度展开,请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解析:这则新闻材料作者构思独到新颖,从施救者和被救者的回忆两个角度展开,丰富了新闻视野,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

参考答案:两个角度相互印证,便于全方位地再现救人的典型场景,丰富了新闻内容;当事人的叙述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从而使新闻更有现场感和感染力。

7.(课内对接训练)作者为什么选择李尚贵一家三口作为主要的采写对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新闻选材的理解能力。李尚贵一家三口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一方面能代表不同类型,另一方面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参考答案:这是点面结合的手法。李尚贵一家三口能代表不同类型(夫妻、父子、母子等)的救人民工,是整个救人群体的缩影,更具典型意义;一家三口虽然彼此担心对方,仍不顾个人安危与家庭利益,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他人,其形象闪烁着人性光辉,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8.这篇新闻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所具有的时代精神和价值的个性化解读。作答时,要结合新闻材料挖掘农民工身上的精神力量,比如助人为乐却不求回报,舍己救人,担当精神等。

参考答案:①农民工身处社会底层,被人漠视,却能急人之困、解人之难,有责任心,勇于担当,义无反顾,堪称中国的脊梁和时代的楷模,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②农民工助人为乐却不求回报,平凡本分中见伟大,朴实无私中显光华,彰显了人性的光辉,极具感召力,有利于构建时代的核心价值观;③农民工的壮举温暖了人心,感动和激励更多的人学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④农民工的行动震撼了人们的灵魂,发人深思,引人反省,改变了人们对农民工的偏见,启迪人们公平待人、尊重他人、敬畏生命。

三、语言运用

9.根据下面的材料,用简洁的语言,解释材料中“拼”的含义。(15字以内)眼下,“拼生活”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拼房”——1 500元人民币的房租分成三份,每人都能省下一大笔钱;“拼卡”——一起到商场买东西,优惠卡、购物返券各取所需,赚商家的钱;“拼杂志”——你买《ELLE》,我买《瑞丽》,交换着看„„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拼”在这里的含义。“拼”的意思是

解析:推敲材料中带有“拼”的例子,可以看出“拼”的目的是省钱,“拼”的方法是几个人合伙做某事。据此可推断“拼”的意思。参考答案:为节约用度而合伙做某事。

10.暑假来了,补习班也接着来了,面对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家长们乐此不疲,孩子们叫苦叫累,这种现象不得不引发我们更深入的思考。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请为其题诗或配文,以揭示漫画的寓意。要求:①符合画面情景,表达简明、生动;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不超过60字。

童 年

篇3:高中语文 11 包身工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材版本的选择不够慎重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与浙江省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 删去了很多脱离时代、脱离学生阅读实际的文章, 增选了一些富有时代气息、富有文学品味的作品, 令人耳目一新。但是, 编者在教材版本的选择方面也有不够慎重的地方, 下面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例谈几点拙见。

(一) 《念奴娇·赤壁怀古》

人教版 (必修第三册) :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苏教版 (必修二) :

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间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我曾经就该课题上了一节公开课, 在准备资料时发现该选文读起来有点别扭, 连忙找出人教版选文, 仔细比较, 发现苏教版共作了五处修改, 其中包括三处标点和两个词语, 分别是: (1)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间的逗号, (2)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间的逗号, (3)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间的逗号, 分别改成了顿号, (4) “樯橹灰飞烟灭”的“樯橹”改成了“强虏”, (5) “人生如梦”改成了“人间如梦”。我不知道此番修改是出于何目的, 但我以为这五处修改欠妥。

1.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5834-1995) 《标点符号用法》规定“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 用逗号”, “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 用逗号”, 而顿号仅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显然, 上述 (1) (2) (3) 句均不属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不能用顿号; (1) (2) 句属于“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停顿”, 该用逗号; (3) 句属于“句子内部状语后边的停顿”, 该用逗号。而苏教版却将三处改为顿号, 显然不妥。

2.词语的使用欠妥当。笔者认为这里用“樯橹”更为恰当。其一, “樯橹”用了借代手法, 比“强虏”更生动形象, 而生动形象应该是文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其二, “樯橹”借指曹操的水军, 用“樯撸”更能突出“赤壁之战”水战的特点以及水军在这场战争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其三, “樯橹”与“灰飞烟灭”在前后意思上也更贯通一致。至于“人生如梦”句, 我们可以从上下文揣摩到:作者苏轼在缅怀周瑜年轻有为, 功成名就, 抒发对他的仰慕之情的同时, 也慨叹自己年岁渐老, 而功业无成, 壮志难酬。这里作者感慨身世, 有感于人生几何, 何苦让种种闲愁萦回于心, 于是痛切地发出了“人生象做了一场梦一样”的感慨。作者由人及己, 感叹人生, 而非感叹“人间”。

3.对于早已习惯了人教版的老师来说, 此修改无异于鸡蛋里挑骨头, 令人浑身不自在。当然, 这只是其次, 毕竟, 客观存在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朱光潜先生说:“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咬文嚼字, 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 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笔者以为, 就该篇而言, 还是人教版的标点和措辞为好, 苏教版没有必要为彰显自己的特色而舍优取劣。

(二)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这篇文章人教版与苏教版均有收录, 笔者试着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 发现苏教版所选的译文版本不如人教版所选的译文版本。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中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由华文出版社出版, 刘冬妮翻译的, 而原人教版是由王海珍翻译的。

1.从节选的内容看, 苏教版选取的译文不单单只是海伦·凯勒“恢复光明”三天的所看所感, 还有前面的五段文字, 而人教版的文章是直接从“拥有光明”的三天入手, 开门见山, 我个人还是更倾向于人教版的选择, 因为前面五段文字虽然有些句子也富有教育意义, 但与题目“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却不能直接对应起来的, 反而使文章显得拖沓冗长, 也影响了学生的阅读与思维。

2.从节选译文的语言角度去推敲, 笔者发现人教版的译文更通俗易懂、更符合我们的语言表达习惯。比如苏教版课本第17页的“第一天, 我要看人, 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与人教版课本第84页的“第一天, 我要看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再比如苏教版课本第18页的“当大自然宣告黑暗到来时, 人类天才地创造了灯光, 来延伸他的视力”与人教版课本第85页的“这是人类的天才在大自然规定为黑夜的时候, 为扩大自己的视力而发明创造的”这两句话, 仔细推敲, 发现苏教版的译文“天才地创造”中的“天才”用做“创造”的状语这是错误的, “天才”是一个名词, 根本就没有被用做状语的习惯用法, 所以, 不要说学生, 就是教师, 阅读这样的句子也觉得十分拗口。

这样的一些疏漏, 到底是无意而为还是编者有意避开“剽窃”人教版之嫌, 我们不得而知。但无论是从语文本身而言, 还是从对学生负责层面而言, 笔者认为这样选择教材的确有不够慎重之处。

二、值得商榷的古诗文注解

1.“同”与“通”的较量

“同”是指古代的很多异体字。异体字, 又称义体、或体, 《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 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比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字的四中写法, 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再比如《鸿门宴》 (人教版1998年版) 中“沛公不胜杓”, 注解中就说“”同“杯”, “杓”同“勺”。“通”一般是指狭义的通假字。通假, 指古代汉语书面中读音相同的字的通假或假借, 这些通用或借用的字, 一般称为“通假字”。比如《鸿门宴》中“距关, 毋内诸侯”, 注解中就说“距”通“拒”, “内”通“纳”。总之, “同”与“通”, 它们是有一定区别的。然而, 苏教版却不管三七二十一, 一律都说“同”, 这种做法到底是为了照顾我们的“无知”还是忽悠我们?

2.注音质疑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课本第75页“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注解 (12) 为“‘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 (huā) 发’, 华发, 花白的头发。”笔者认为这里的“华”应读“huá”。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将“华 (huá) 发”专列词条解释:“[华 (huá哗) 发]花白头发。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简明古汉语词典》中有:“华huá, (头发) 花白, 例如,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华颠], 华发, 头发花白。崔烟《达旨》‘唐且华颠以悟秦。’”《现代汉语词典》也有“华 (huá) 发” (花白的头发) 这一专门词条。所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华发”读“huá”, 而不应注音为“huā”。而人教版在此方面就谨慎得多, 人教版第三册第62页注解 (20) 准确明了地写着“‘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华发, 花白的头发。”

3.字义的不合逻辑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五人墓碑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我还记得当时学生指着注解问我:抚, 巡抚, 这里做动词, 意思是抚慰。抚慰苏州百姓, 魏之私人毛一鹭?是不是搞错了?我回答说:做动词是对的, 应该把它翻译成担任巡抚更恰当。后来翻阅了人教版, 在第三册第98页, 我找到了:抚, 担任巡抚的意思。唉, 看来苏教版的编者要引起重视了。

篇4: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进入这个模块的最后一个专题——像山那样思考。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读导言。

学生大声朗读

师:从这段导言中我们知道本专题探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它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解说的呢?

生:大自然有很多美,我们要欣赏它。

生:人们可以在自然中体味人生。

生:如何与自然相处。

师:这三位同学回答地很好。这也是本专题三个板块的内容:谛听天籁——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感悟自然——在自然中体味人世的纷繁,感慨历史的沧桑;湖山沉思——思考人与自然怎样和谐相处。今天我们首先一同进入第一个板块:谛听天籁,去感受郁达夫笔下江南冬景特有的味道。(板书: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师:《江南的冬景》,从文章题目来看,作者写的是江南这一特定区域冬天的景象。为了突出说明这一点,作者选择了哪些地方与其进行比较。请大家阅读文本的第1小节,然后回答这个问题。

很快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北国冬天,北国夏夜,闽粤冬天

师:(板书:北国冬天北国夏夜 闽粤冬天)这几组比较说明了什么?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看。

生:江南冬景与众不同。比北国冬天暖和、可爱,比北国夏夜更给人一种明朗的情调,又比闽粤冬天更像冬天。

师:其实我们通过比较,也只能对江南冬天有一个大体的感受,而江南冬景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就让我们来重点研读文章的第5——10小节,具体感受这份与众不同的魅力。首先要解决的是:这几小节,分别从哪几个角度写了江南的冬景?

学生自读

生:植被、散步、冬雨、冬雪、旱冬。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散步不是。散步是由上一小节引发的联想,是为了说明江南冬天给人舒适的感觉。

师:大家同意吗?

大部分学生点头

师:那我们少数服从多数。(学生笑)

(板书:植被冬雨冬雪旱冬)

师:画家刘海粟曾经这样高度评价过郁达夫的散文:“青年画家不读郁达夫的散文,就画不了江浙的山水。”可见,郁达夫散文行文如一幅幅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文中这四幅画。

如何欣赏:

①给每一段文字取一个既优美又恰当的题目。

②每段文字中分别刻画了哪些景物?

③这幅画面表现了江南冬景怎样的特征?

操作步骤:分组讨论

①每大组同学按次序分别讨论一幅画面。

②每位同学先静下心,将这段文字反复朗读几遍,并把自己对前面三个问题的思考和体会用一段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

③四人小组进行交流,选出取得最好的一个题目和表达最美的一段文字。

④最后我们进行全班交流。

(每个学生都很投入地朗读起来,并不时地在书上圈圈点点,随后在课堂记录本上快速地写着。接着四人小组热烈地讨论,有的小组还不时有掌声响起,也有的为了一个题目,为了一个词,一句话在讨论着,反复推敲着……)

全班交流

第一幅画:

师:同学们讨论得那么热烈,可见,已渐渐走进了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美景。谁先来为我们描画一下第一幅画呢?

生:(一生主动站起交流)风和日暖的午后,到冬郊去走走。你看到的将会是一幅明丽的江南冬景图:成片的雪白芦花昂然挺立,红叶迎风颤动,似乎在向过往的行人招手。乌桕树上点缀着雪白的乌桕子,小草虽然大都变成了赭色,根部依然带着绿意。江南的冬天不会使你感到冬的肃杀,反而会感到莫名的含蓄,那里的生机,仿佛在告诉大家春天快来了。

师:这位同学很敏锐地抓住了江南冬天植物色彩的特点,很好。其他同学还有想和大家分享的吗?

生:有。(一同学站起。)江南由于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即使已至冬至,依然有不败的芦花,火红的枫叶。草虽有赭色,但根部还带着绿意,可谓秋去花还在。不像北国的冬天,一入冬,立即冰天雪地,纯白得耀眼,安静得可怕,一片肃杀之气,没有一点生机,人们只能过着蛰居生活。江南的冬是春的前奏,依然会有丛丛绿意,仿佛预示着春天马上要来。不像北国的冬春两季完全是两个断章,似乎从来就没有任何关系一般。故我称这之为“春的前奏”。

师:(学生鼓掌)好一幅“春的前奏”啊!我不禁想到雪莱的一句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闭上眼睛,感受到的是一幅鲜活而真实,与色彩单调而肃杀的北国冬景截然不同的明丽且富有生气的“春的前奏”图,你们感受到了吗?

(有的学生自然地闭上了眼睛,有的不住地点头。)

第二幅画:

师:好,当我们还沉浸在这一幅“春的前奏”中时,第二组同学早已等不及了,你们也一定有好的作品要奉献给我们吧!

生:(第二组同学)对。(大家鼓掌)

师:好,来吧。

生:我们小组的题目是:江村暮雨图。纯正的江南小村,清澈见底的小河从远处像一条丝带飘来。两旁的树木虽没有了绿意,却不失几分生气。几间小屋里人们正在闲谈,他们坐在一起,显得十分高兴。屋外下着绵绵的细雨,雨声和谈话声交错在一起,组成了一首美妙的乐曲。

师:江南的冬雨确实别有一番韵味。只是既然题目叫:江村暮雨图,“暮”字从你的文字中如何体现呢?作者又为何把冬雨放在垂暮?

(学生同桌讨论起来)

生:(同组另一同学站起,大家停止讨论。)文中写到“一味红黄”、“月晕”暗示天渐渐暗下,并写出了灯火的颜色和效果,显得很柔和,在屋外淅淅沥沥的微雨衬托下,给人一种很温馨,悠闲的感觉。而把冬雨放在垂暮,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整个环境的静谧。

师:从哪些细节可以感受到这份静谧呢?

生:(又一学生发言)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大家笑)我们从小就生活在江南,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天已垂暮,江南农村,人们早已回家,更何况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雨中。屋外惟有被微寒的濛濛冬雨浸润了的小桥、远山和那树枝杈桠的杂木树林还在那静静地享受着。门前泊了一只乌篷小船,在雨中独自摇摆。江南的冬雨洒脱却不失柔美,微寒却不失温馨,在这垂暮时分,灰白蒙蒙,整个儿给人一种朦胧之感。她的降临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飘逸的薄纱。这时最惬意的事莫过于躲在家中静静品味这份朦胧与细腻。或者两三知己,斟上酒尽情谈笑,任凭灯光与喧哗点缀屋外的一片静谧。环境的静谧,其实也是更好地展现了人心灵的宁静。江南的冬雨就应该是这样美,而我们生活的江南,也正是给了我们这样的感受。

师:(学生和听课老师鼓掌)这真是一番灵魂的享受啊!此般如诗如画的境界,怎能不令人为之陶醉?怪不得作者在这江南微雨寒村中会发出如此感慨:“人到了这样的境界,自然得会胸襟洒脱起来,终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作者在这里还提到了一句诗,“暮雨潇潇江上村”,请大家看大屏幕有关介绍。作者的用意何在呢?

(幻灯片:唐五代 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姓名,世上如今半是君。”李涉曾官至太学博士,颇有诗名。一天夜里,江上遇群盗,盗首问:“来者何人?”李涉随从答道:“李涉博士也。”盗首云:“若是李博士,吾辈不须剽他金帛,闻其诗名久矣,但希一篇,金帛非贵也。”李乃赠这首《井栏砂宿遇夜客》。)

(学生思考片刻)

师:让我们想象诗人与绿林豪客相遇的场面,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血肉横飞,人们印象中性格彪悍、暴躁的绿林豪客,此时也变得平淡温和了,而诗人也那么客气地赠诗一切是那么宁静而悠闲,这难道不是从一个侧面表现潇潇暮雨笼罩下的静谧江村迷人的魅力吗?

第三幅画

篇5:高中语文 11 包身工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

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让学生了解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的写法和选材的典型性,并赏析语言的运用。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学习重点 让学生了解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的写法和选材的典型性。

互动与展示 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2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一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3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家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学习难点 自

讨 学生活动

目标与导入 1.分析文章最后一部分(即26-33段)理解作者如何用形象的语言作面上的概括,用典型的事例作点的刻画,表现包身工悲惨的命运,揭露带工老板剥削的狠,剥削的深,以总结全文。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联想进行抒情、议论,愤怒控诉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深化主题。

教学设计

赏析语言的运用。

2.赏析文章中形象语言的特色。3.总结全文写作特点。

自学与诊断

一、全班同学朗读26-33段。

二、分析26段,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这一段是写什么的?(是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2)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3)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4)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

三、提问:

27、28段主要写什么?

四、提问:

29、30段主要写什么? 精讲与点拨 写作特点

(1)选材精当。有感性的表现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的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

(2)结构安排恰当。以记叙一天生活为主线,把其他材料适当穿插到说明、议论中作配合,使文章显得线索分明、内容充实,叙事中以顺叙为主,间以补叙、插叙,既条理清晰,又安排得灵活。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前三部分,记叙和说明、议论交错运用,最后一部分总结部分着重在抒情,各有侧重而又互相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

(3)语言生动有力。课文中比喻运用较多,恰切而生动。其次,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句写包身工群众的情况,很有表现力。

此外,反语的运用,句式的变换都是很成功的。

检 测

价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达标检测题

检测与纠错

六、请同学阅读最后三段(31-33段)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一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什么?“黎明”象征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下列句子中,引号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表示特定称谓)

B.“芦柴棒”实在不能挣扎着起来了。(表示强调)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表示讽刺或否定)D.东洋婆会心地笑了:“这个小姑娘坏得很,懒惰!”(表示强调)2.分析下列两组句子,看每组句子中哪个句子的表达效果更好一些。

(1)①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像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

②一条水门汀的弄堂,把长方形的用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划成狭长的两块。

(2)①她们躺的地方,到了一定时间是非让出来做吃粥的地方不可的。

②她们躺的地方,到了一定时间要让出来做吃粥的地方。

总结与升华

篇6:高中语文 11 包身工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

教材分析

《师说》是人教新课标高中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尊师重道的论文,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有力批判士大夫的愚顽可笑。虽然属于自读课文,但本文的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比较典型,并且作为了高考背诵篇目,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可以等闲视之。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积累,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学生完成了自主学习的预习案,并且我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做了记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的文言朗读;鉴赏分析本文说理方式和方法。(自学讨论)难点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质疑讨论)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2.教学方法:

自主预习法、诵读整体感悟、细读圈点质疑、品读讨论交流、练习巩固积累。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质疑问难,共同讨论,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多媒体展示】

一、字词释义: 小组讨论交流

重点实词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二、小组成果展示与纠错,评分 预习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放在句中,舒缓语气 2.犹且从师而问焉 代词

3.巫医乐师 有专门技艺的人 4.群聚而笑之 名词作状语 成群 5.其可怪也欤 语气副词 难道 6.孔子师郯子 名词作动词 拜„„为师 7.不耻相师 名词作动词 ①拜„„为师②学习

三、翻译重点句子:(共性出错的句子)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明确】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明的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昧的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明确】 不明白断句,有的人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遗漏不学,我没看出他们的明智。(合叙句与宾语前置句)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明确】所以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四、质疑

五、布置作业:

(一)背诵课文并翻译全文

(二)文言知识归纳与积累:

1.重点实词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6.特殊句式

第三课时

一、检查预习

二、情境导入

三、作者简介、解题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1、作者简介

篇7:高中语文 11 包身工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遥岑(cén)

玉簪(zān)

水龙吟(yín)...B.倩影(qiàn).C.巷陌(mî).D.螺髻(jī).答案:A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遥岑远目

目:眺望。.B.倩何人唤取 .C.揾英雄泪 .倩:请求。揾:擦拭。

尽:完尽。鲈鱼(lú).揾泪(wèn).

佛狸祠(sì).

孙仲谋(zhōng).堪脍(kuài)封狼居胥(xū)..解析:B项,“祠”应读“cí”;C项,“仲”应读“zhîng”;D项,“髻”应读“jì”。

D.尽西风,季鹰归未 .答案:D 解析:“尽”的意思是“全”“遍”“到处都是”。

3.在古代诗词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将语序倒装。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倒装的一项是()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C.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D.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解析:A项,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C项,应为“北望中原气如山”;D项,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答案:B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这三篇都含有恢复中原的渴望和对南宋政府苟且偷安的不满。

①就通常所谓的思想意义来说,两者是一致的。

②《水龙吟》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是说远望中原群山只能滋生愁恨。③这与陆游的“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含义相近。

④至于陆游的这两首绝句,其点睛之笔是第二首诗的结尾“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⑤但这首《水龙吟》是研究者公认的辛词最好作品之一,刘克庄评价为“自有苍生以来所无”。今天的读者仍能从中受到强烈的感动。A.②⑤③④①

B.①②⑤④③ C.②③①⑤④ 答案:C D.①②⑤③④

解析:根据每句中关键词提示,找到逻辑顺序。如“这与”“但”“至于”等。

5.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人道寄奴曾住”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暗讽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B.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采用了对比手法。因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也表现出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C.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借鉴历史,说明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暗指韩侂胄急于北伐可能重蹈覆辙。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回忆的是四十三年前自己的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如今自己已步入老年,壮志依然未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解析:B项分析不正确。词人写孙权、刘裕不是采用对比手法,这两个人都是词人敬仰的英雄。答案:B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第7~8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注:①此词是作者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园时所作。稼轩闲居带湖时常往来鹅湖游赏。②青帘:借指酒家。③缟袂:白衣。④外家:娘家。

6.这首词上片的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境,可采用串联意象的方式解答。抓住“春”“平原”“荠菜花”“雨后”“群鸦”等意象,联想勾画即可。

答案:春天来了,一场春雨刚过,平原上开满了荠菜花;在刚翻耕过的土地上,一群群鸟在起落着觅食。描绘了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

7.作者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情绪,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所谓“以乐景写哀情”,就是描写的景物、景象是欢乐、愉悦的,而表达的情感是悲愁痛苦的,属于反衬的一种。这首词写春来后农村生活的闲适与安静,其实是表达词人赋闲的愁苦,表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伤。

答案:作者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色,乡村生活的古朴宁静,词人越写闲适、古朴,越是让人联想到“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烦闷和无奈的情绪。反衬自己内心的不平静,这就是壮志难酬、年龄徒增的惆怅。(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第9~10题。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③

① 2 注:此词可能是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所作。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解答此题要紧扣词中表达词人情感的关键词句,如“被白发欺人奈何”流露出年老而不得重用的无奈,“直下看山河”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表达了把光明洒向更广泛的人间的愿望。

答案:本词表现了一个有抱负、有才干而不被重用的英雄内心的愤懑和矛盾,也表现了诗人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的愿望。9.简析本词的浪漫主义艺术特点。

解析:分析词的浪漫主义手法,要依从词的内容和表达技巧。从词的内容看,这首词写到了神话中的嫦娥;从表达技巧看,使用了想象的手法。

答案:本词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于象征和大胆想象,构成了一幅瑰丽宏大、气势磅礴的超现实艺术境界,有力地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情怀。(三)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第11~12题。

好事近席上和王道夫赋元夕立春

辛弃疾

彩胜斗华灯,平地东风吹却。唤取雪中明月,伴使君行乐。

红旗铁马响春冰,老去此情薄。惟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著。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0.“元夕”指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请从虚实角度分别分析两首词中的意象“东风”有什么作用。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前一首词的“东风”是立春夜的实景,后一首词的“东风”是诗人设想的灯花灿烂的景象犹如春风中盛开的百花。

答案:元宵节。前一首词的东风是实写,写东风盛吹,元夕无月,带来夜雪。后一首词的东风侧重虚写,元宵的灯火似乎是东风吹开,天空的烟火似乎是东风吹落的万点流星。

11.简要分析词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突出“梅”和“那人”的形象。两首词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两首词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前一首以对赏灯、宴会的“情薄”反衬诗人对梅花的情浓;后一首以喧闹欢腾的元夕景象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两首词均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理想的追求。

三、语言表达

12.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写一段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示例:我只能成为一个行走的逗号,在翻完命运这本书的时候,我无法停止疼痛的双脚,无法停止生命中的一次次追赶。

解析:在仿写时,要注重分析示例的语句结构、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表达的情感等。示例以第一人称来写,第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最后两句使用对举的形式写“追求”,照应了第一句的“行走”。按照上述要求仿写即可。

答案示例:我只能成为一段激昂的旋律,在唱完命运这首歌的时候,我无法终止跋涉的步伐,无法终止人生中的一次次拼搏。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提取四个关键词。

家风虽然不能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但它对引导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却是最基础的东西,是人们的价值观形成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起点。亿万家庭的家风,虽然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都很朴实,都是崇德明理、向善向上、讲求礼义的。节目讲的正是我们要培育和弘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宣传家风,可在全社会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篇8:高中语文 11 包身工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

一、语言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公众的隐私内容被放在网络交易平台上出售并待价而沽....,给公众制造出来的不安全感是相当强烈的。

②实现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官方叙事话语要学会与纷至沓来....、激荡不已的新思潮、新词汇形成充分的交流与碰撞,并在交流与碰撞中丰富壮大自己。

④乱闯红灯,乱摆乱放共享单车,广场舞乱象,“三乱”在不间断争议中变得司空见...惯.,在习惯性漠视中彰显了诉求与素养的背离。

⑤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够有仗义执言....的人挺身而出,那是民族之幸,国家之幸。

⑥在社交中,焦虑会让人很难与他人沟通:总感觉有人对你指手画脚....,或者在交往中会出现口吃、出汗、脸红等情况。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取决于要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

B.通过完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提高监测信息的透明度,既可以提高全社会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度,也可以尽可能避免或降低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公共风险。

C.进城务工人员参加医保的方式有“在城镇有正式劳动合同的进城务工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流动性较强的进城务工人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两种参保途径。

D.我国到 2020 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以人为本、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 1 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的目标。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

这个世界在张扬的人那里喧嚣,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不怎么讲究面子的社会,必然会深修内在精神气质。人的教养是家庭给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化的世界,你让它不浅薄也很难。习惯于仰望金钱和地位的躯体,自会失之韬养和谦逊。说到底,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人们在物质世界比来比去的时候,精神世界的苍白感就会凸显出来。这是一段独行路,要从外在的喧嚣走向自我的丰盛,需抛得下世俗的纷纷扰扰。

4.仿照下面的画线句,在横线处续写两个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成长是什么?成长就像险峻的大山拦不住汹涌的激流,汹涌的激流拦不住你顶风前行的 勇 往 的 孤 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谢冕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迎新会上的演讲《富有的是精神》中的一段文字,请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写出本段的结论句。

北大这所学校出过许多学者,也出过许多革命者。这些学者中的出色的人物,往往品行高洁,而且学问也是前瞻和开创的。如李大钊,他最早把马克思主义引到中国来,他呼唤并参与了中国青春的创造;又如鲁迅——北大校徽的设计者,他在这里的身份只是讲师,但他却是中国文化的伟人。不论是李大钊,还是鲁迅,他们都是伟大的爱国者。所以,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某校拟制作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蔡元培的简介(不超过 100 字),并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中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 30 字)。

①蔡元培,字鹤卿,1868 年 1 月 11 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光绪十八年中进士,1894 年任翰林院编修。1912 年 1 月,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7 年年初,出任北京大学校长。1940 年 3 月 5 日,在香港病逝。

②蔡元培一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在文化教育上尤为突出。他是我国近代教育改革杰出的先驱者。他投身教育事业后,即致力于打破封建专制教育,明确要为革新政治而培育人才。担任北大校长后,他锐意改革,整顿学校,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

③1928 年,蔡元培创设中央研究院,并辞去其他职务,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前后共十三年,直至逝世。这是他继革新北京大学之后对我国文化科学事业的又一重要贡献。蔡元培也是我国近代美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美学家与美育实践家。

④他一生追求真理,憎恶暴虐,为民族的解放和进步呕心沥血;他虽然身居要职,却自始至终两袖清风,一身正气,道德文章垂范人间。毛泽东曾赞誉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作品有《蔡元培文集》。

人物简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是鲁迅为北大设计的校徽。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校徽的内容和设计特点。要求:①准确说明校徽的结构特点;②解释校徽的寓意。

二、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

蔡元培的富贵 余世存 蔡元培可谓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人。

说蔡先生之传统,有很多角度,其中之一是蔡元培一生没有置备私产。他亲历清朝、北洋、民国,为国家社会服务多年,地位不可谓不高,为家为私的机会多多,但他没有谋私谋家,一生搬家多次,只是租居而已。这样的国士,确实有着传统中国文化中士大夫的品德——以国事天下事为念,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念兹在兹。

蔡先生病逝,国民政府给蔡元培先生发布了褒扬令,“道德文章,夙孚时望”,“推行主义,启导新规,士气昌明,万流景仰”,毛泽东在唁电中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吴稚晖的挽联是“平生无缺德,举世失完人”。

蔡元培的做官机会太多,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富贵于他是可望可即之事。但蔡先生跟一般寒酸文人不同,生性豪放,不拘小节,爱花钱,爱请客。据说妻子为此非常不满,两人经常吵架。儿子证实,父亲置业并不困难,后来不仅没有置业而且没有积蓄的原因是,收入多,支出也多,主要支出除购买中外图书典籍外,还用来捐助公益事业,接济困难亲友、学生。

一生受惠于蔡元培的人太多了。随便即能想到陈独秀、鲁迅、胡适、梁漱溟等人,还有众多学生、看门人,都得益于蔡先生。到他晚年,仍然如此。有人回忆先生晚年,旅居香港,极端拮据,仍不忘周济他人。当时有一位广东籍诗人廖平子,恬淡高洁,不屑钻营,家无隔夜之粮。廖常将诗作呈予蔡先生,先生知其生活清贫,即赠其法币拾元,每月皆然,数年不断。

一般的官吏极易为官场习气所染,习惯了当官做吏,再难回归平实,难以自食其力。这方面,蔡元培的自信自足是中国人中少有的。1907 年 40 岁的蔡元培放弃国内身份地位,在驻德公使孙宝琦帮助下赴德,入莱比锡大学听课。后公派留学机会搁浅,但蔡元培没有放弃,决定自费。当时还需要抚养妻儿四口,孙宝琦答应每月资助银子 30 两,让他在驻德使馆中做兼职,但使馆只照顾食宿,不提供职务薪金。为此,蔡元培给当时在德学习的唐绍仪侄子做家庭教师,讲授国学,每月报酬 100 马克。他还通过同乡同上海商务印书馆商洽,为该馆著文编译,每月稿酬 100 元,如此保证留学所需维持国内妻儿生活。

他自称“好好先生”,但实则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他终生都涉足官场,然辞职之烦扰于他却是家常便饭。

1898 年蔡元培时任翰林院编修。传统中国社会,中进士点翰林就意味着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更意味着身系国之重望参与写史之列。但戊戌政变后,蔡元培却选择了辞职。1912年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7 月,为抵制袁世凯独裁,向袁当面请辞。

1917 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7 月 3 日,因抗议张勋复辟,向黎元洪提出辞职,后复任校长。1919 年北京市小学以上各校教职工要求政府以现金发薪而罢课,教育部未能及时应对,蔡元培与其他各大专院校校长联名辞职。1920 年 1 月 8 日,蔡元培再度辞职,直至教育部及北京政府对教职工所提要求完全承认才复职。1928、1929 那两年,蔡元培几乎月月在写辞职信:请辞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请辞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请辞中央政治会议委员,请辞国民政府委员……有人统计,蔡元培一生辞职有 24 次之多,其中为北大辞职 7 次。

我们可以试图由蔡元培的生计及态度来接近这位贤者的内心。著名哲学家杜威曾说:“拿各国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其中在某些学科上卓有贡献的不乏其人;但以校长身份,领导大学对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蔡元培的贡献可谓大哉。恩格斯曾称赞但丁:“封建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我们看蔡元培在传统与现代中国转折中的位置,庶几近之。

(有删改)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以校长身份领导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B.蔡元培抵制独裁,抗议复辟,为教师争取利益,多次请辞,体现了他不慕权贵,没有在权贵之中迷失了本性。

C.在公派无望,异乡留学生活陷入困境又要供应妻儿生活之时,蔡元培选择自食其力,坚持自己的学术理想,体现了贫困艰难的处境无法改变其坚强的意志。

D.蔡元培一生的做官机会很多,也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他并未受到干扰沉于享乐,不置业不积蓄,志在读书与助人。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蔡元培一生为国家社会服务,地位不可谓不高,但他没有谋私谋家,收入微薄,却常常捐助公益事业,接济困难亲友、学生。

B.蔡元培晚年生活并不宽裕,却依旧不改乐善好施的品性,在其旅居香港之时资助广东籍诗人廖平子创作诗歌长达数年之久。

C.蔡元培不为官场习气所染,自食其力,公派留学无法实现之时,放下身段做家庭教师,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为上海商务印书馆著文编译以赚取生活费用。

D.蔡元培不仅是一位教育家更是一位以国事为念的国士,每每遇到**、罢工、政变之事,他都能以实际行动表明态度,追求正义不为强权荣华所趋。

E.蔡元培身为校长处于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的转折位置,是我们民族在那个特殊时代的一位标志性的大人物,在这一点上已胜过了当时世界其他各国大学校长。

10.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蔡元培的富贵”?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待价而沽:等待有好价钱才出售,旧时比喻等待时机出来做官,现多比喻等待有好的待遇、条件才肯答应任职或做事。语意重复。②不可或缺:不能有一点点缺失。③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④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应用“习以为常”。⑤仗义执言:为了正义说公道话。⑥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应用“品头论足”。

【答案】B 2.【解析】A 项,两面对一面,“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后文应该用“能不能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与之搭配。B 项,“通过”掩盖了主语。C 项,句式杂糅,删除“参保途径”。

【答案】D 3.【答案】(示例)①也必然在低调的人这里安静 ②更是社会熏陶出来的 ③这需要人和社会的双重回归 4.【答案】(示例)成长就像厚重的夜幕拦不住闪烁的群星 闪烁的群星拦不住你心灵窗外的耀眼的阳光 成长就像朗朗的晴空拦不住突来的暴雨 突来的暴雨拦不住你渐渐远去的坚毅的背影 5.【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前面首先强调了“这些学者中的出色的人物”的品行高洁,然后举出李大钊与鲁迅的例子,旨在表现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结论句应从“做人和做学问”“爱国和敬业”两方面来说。

【答案】(示例)做人和做学问的统一,爱国和敬业精神的统一 6.【答案】(示例)(人物简介:)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美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美学家与美育实践家。作品有《蔡元培文集》。

(人物评价:)他真诚待人、无私奉献、光明磊落,是全社会学习的楷模。

7.【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这类题要求根据图中的有关信息,分析、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性的信息,或对图进行综合性评价。

【答案】(示例)北大校徽采用中国印章形式的构图,由两个同心圆构成。里层的圆中,“北大”两个篆体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两圆间的圆环上半部分是“北京大学”的大写英文字母,底部是北大建校时间 1898 年。该校徽象征着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

8.【解析】“体现了他不慕权贵,没有在权贵之中迷失了本性”错,应是体现了他不屈服于强权暴力的精神品质。

【答案】B

9.【解析】A 项,“收入微薄”的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是:收入多,支出也多,主要支出除购买中外图书典籍外,还用来捐助公益事业,接济困难亲友、学生。B 项,说法不准确,原文是:先生知其生活清贫,即赠其法币拾元,每月皆然,数年不断。C 项,错误在于,并非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为上海商务印书馆著文编译以赚取生活费用,原文是:他还通过同乡同上海商务印书馆商洽,为该馆著文编译。

上一篇: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 第十二周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工作安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