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与防治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固废)

2024-06-09

环境污染与防治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固废)(共7篇)

篇1:环境污染与防治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固废)

《环境污染与防治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前 言

根据原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工程技术等系列中、初级职称试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 [2005]26号)及《关于北京市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34号)文件的要求,从2005年起,我市工程技术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试行考评结合的评价方式。为了做好考试工作,我们编写了本大纲。本大纲既是申报人参加考试的复习备考依据,也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考试知识体系及知识点的知晓程度上,本大纲从对环境污染与防治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应具备的学识和技能要求出发,提出了“掌握”、“熟悉”和“了解”共3个层次的要求,这3个层次的具体涵义为:掌握系指在理解准确、透彻的基础上,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熟悉系指能说明其要点,并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系指概略知道其原理及应用范畴。

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本大纲从对环境污染与防治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工作需要和综合素质要求出发,主要考核申报人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的第一、三部分所包含的知识内容申报人都需复习。在第二部分专业理论知识中划分了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放射性污染防治、电磁污染防治五种专业类别,申报人只需选择其中一种专业类别进行复习即可。

命题内容在本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内。考试题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对于本大纲第二部分知识的考察,将采取选做的方式,试题与大纲所划分的专业类别一一对应,申报人可选取五种专业类别试题中的一种作答。

《环境污染与防治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

考试大纲编写组

二○一二年一月

第一部分 基础理论知识

一、水污染防治基础理论知识

(一)水与水体污染

1、水与水循环(1)熟悉水环境保护(2)熟悉水循环基本原理

2、废水的来源与污染物(1)掌握废水的来源与特性

(2)掌握污染物种类及水质指标

(二)废水处理方法

1、熟悉水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2、废水处理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1)掌握按处理方法分类: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物理化学法、生物化学处理法

(2)掌握按处理程度分类: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

二、大气污染防治基础理论知识

(一)大气污染物的形成

1、大气污染

(1)了解地球大气层:大气组成和大气结构(2)掌握大气污染的概念

(3)了解大气污染的特点:局部、区域性、全球性

(4)熟悉大气污染的危害:对生物、材料和气候的危害

(5)熟悉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2、大气污染物的分类和成因

(1)掌握大气污染物的分类: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2)掌握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二)大气物理化学基础

1、大气污染物扩散与气象的关系(1)了解地球大气特征

(2)了解大气污染物扩散方式(3)掌握气象要素

2、大气污染化学

(1)了解降水与大气污染(2)了解酸雨化学(3)了解臭氧破坏化学

3、大气污染扩散模式(1)了解点源扩散模式(2)了解线源扩散模式

三、固体和噪声污染控制

(一)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污染与控制及管理体系

1、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1)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及特征(2)熟悉固体废物的分类

(3)熟悉危险废物的定义、分类和鉴别

2、固体废物的污染与控制(1)了解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2)了解固体废物的污染危害(3)掌握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3、固体废物的管理体系

(1)熟悉固体废物管理的基本原则(2)熟悉固体废物管理法规与标准(3)了解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技术政策

(二)固体废物处置系统工程

1、固体废物处置概述

(1)了解固体废物处置的概念(2)掌握处置基本要求(3)了解处置方法的分类

2、固体废物最终处置方法

(1)了解固体废物在填埋场中降解的机理(2)熟悉填埋工艺的分类、基本工艺流程

(三)了解噪声基础知识

1、噪声污染特点与危害

2、声源的种类

3、声音的物理特性和量度

4、计权声级、等效连续声级、噪声污染级和昼夜等效声级

5、噪声的叠加和相减

6、噪声的频谱分析

7、噪声的主要控制方法

第二部分 专业理论知识

一、水污染防治

(一)废水预处理

1、废水的收集与提升

(1)掌握废水的收集:废水流量确定与废水量计算(2)掌握废水的提升:集水池容积计算、水泵扬程计算

2、废水的预处理

(1)熟悉筛除过程及方法(2)熟悉沉砂过程及方法(3)熟悉除油过程及方法(4)熟悉水量及水质调节

(二)常见废水处理技术方法

1、物理处理法(1)熟悉筛滤法:格栅过滤、筛网过滤、颗粒介质过滤、微滤机过滤(2)熟悉重力法:沉砂池、沉淀池、隔油池

(3)熟悉离心法:离心分离的原理、离心分离方式

2、化学处理法

(1)掌握中和法:中和及pH调节的基本原理、常见的几种中和法(2)了解化学沉淀法:化学沉淀的基本原理、常见沉淀法的应用(3)熟悉氧化还原与消毒: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常用氧化剂(4)熟悉吸附法:吸附法基本原理、常见吸附工艺及设备(5)了解电解法:电解法工艺原理及流程、常用电解法类型

3、物理化学法

(1)了解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反应原理、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性质(2)熟悉膜分离技术:电渗析、反渗透、超滤(3)了解其它:萃取法、吹脱法、汽体法

4、生物处理法

(1)掌握活性污泥法:动力学基础、常用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净化机理与过程

(2)掌握生物膜法:基本概念与流程

(3)掌握厌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原理

5、自然净化处理

(1)熟悉氧化塘:氧化塘概念和类型

(2)了解污水的土地处理系统:基本原理和类型

(三)污泥处理与处置

1、污泥的来源及特性

(1)掌握污泥的来源、种类

(2)熟悉基本特性

2、污泥浓缩与预处理

(1)熟悉污泥的浓缩:污泥浓缩基本理论、常见污泥浓缩方法

(2)熟悉污泥的预处理

3、了解污泥的干化与脱水

4、污泥的最终处置与利用

(1)熟悉污泥的最终处置:污泥厌氧消化与污泥好氧消化(2)了解污泥的综合利用

(四)污(废)水处理工艺

1、熟悉城市污水处理工艺选择

2、熟悉工业废水处理工艺选择

二、大气污染防治

(一)烟尘污染与颗粒污染物控制

1、燃料燃烧与烟尘污染

(1)熟悉燃料种类: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其它清洁燃料(2)了解燃料的燃烧过程(3)了解燃烧条件(4)掌握颗粒污染物的成因

2、除尘技术

(1)熟悉除尘基本原理

(2)掌握除尘器种类与工作原理:电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机械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

(二)物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1、气态污染物成因与控制(1)熟悉气态污染物形成机理

(2)了解燃烧过程中气态污染物的形成与控制

2、气体吸收净化

(1)熟悉吸收机理与分类(2)了解吸收平衡与吸收流程

(3)了解吸收设备与吸收剂的选择

3、气体吸附净化

(1)熟悉吸附机理与分类

(2)了解吸附设备的分类和特点

(3)掌握常用吸附剂及其选择的基本要求(4)了解影响气体吸附的因素分析

4、气体燃烧净化

(1)熟悉气体燃烧法原理

(2)了解气体燃烧法的分类和特点

5、气体催化净化

(1)熟悉催化反应机理(2)了解催化剂性能

(3)熟悉气体净化常用的催化反应

(三)汽车尾气污染与防治

1、熟悉汽车尾气有害物的成因

2、了解汽车排放物的危害

3、了解控制汽车尾气污染的主要措施

(四)室内空气污染控制

1、了解室内空气污染物种类、来源、危害

2、熟悉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措施

三、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

(一)固体废物处置场(厂)总体设计

1、熟悉固体废物处置场(厂)的选址

2、了解固体废物处置场(厂)总体设计

(二)固体废物转运与预处理

1、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与贮存(1)熟悉城市固体废物的收集方式(2)了解城市固体废物的运输及贮存(3)了解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及运输

2、了解城市垃圾中转站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三)固体废物生物处理工程

1、垃圾好氧堆肥技术

(1)了解垃圾好氧堆肥处理工艺(2)了解堆肥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3)了解堆肥工程设备的选型

(4)掌握垃圾好氧堆肥的原理与过程(5)熟悉垃圾好氧堆肥的分类与方法

2、垃圾厌氧发酵技术(1)了解厌氧发酵原理

(2)了解厌氧产沼气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3)掌握垃圾厌氧发酵的原理

(四)固体废物焚烧、热解处理工程

1、熟悉焚烧处理系统的工艺过程

2、熟悉常用焚烧炉设计的一般原则

3、了解城市垃圾、农业秸秆等固体废物的气化热解工艺流程及常用设备的性能

(五)固体废物填埋处置工程

1、固体废物填埋的特性及填埋场的主要设备(1)掌握固体废物填埋作业的基本程序

(2)了解填埋工艺设计及主要作业设备的性能

2、渗滤液、填埋气体的产生、控制及监测评价(1)熟悉填埋场渗滤液和填埋气体的收集、导排(2)熟悉防渗技术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3)了解填埋场的主要监测项目和监测点布置

(六)固体废物资源化工程

1、了解煤矸石、尾矿、粉煤灰、钢渣和其它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的途径

2、了解常用工艺方法及工程设计的基本要点

四、放射性污染防治

(一)基本概念

1、掌握放射性的基本概念(核素图、半衰期、放射性活度单位)

2、熟悉射线及其基本特性

(α射线、β射线、γ射线、X射线、中子等)

3、熟悉辐射源的种类

(宇宙射线、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密封源、非密封源和射线装置等)

(二)放射性污染防治

1、了解放射性污染防治对象

(贯穿辐射、放射性流出物、放射性废物)

2、了解放射性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机构和职责

3、了解辐射环境管理的基本法规、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2)国务院《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3)放射环境管理办法

(4)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

(5)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4、放射性废物

(1)了解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途径及所含核素种类(2)熟悉放射性废物(源)的分类和处置方式(3)了解放射性废物(源)监督管理基本要求

5、放射性表面污染

(1)了解放射性表面污染来源和核素种类(2)熟悉表面污染的去污

6、放射性事故

(1)了解放射性事故类型和事故后果及处理(2)了解放射性事故管理

(三)辐射防护

1、掌握职业照射、公众照射和医疗照射的基本概念

2、掌握常用辐射量及其单位(照射量、吸收剂量/率、剂量当量/率等)

3、掌握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4、掌握外照射防护、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

5、熟悉辐射防护的标准和限值

(四)辐射监测

1、了解天然放射性和环境中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来源

2、熟悉外照射个人剂量和内照射个人剂量的监测

3、熟悉工作场所外照射和工作场所表面污染的监测

(五)核与辐射事故的应急响应

1、了解制定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计划的目的

2、了解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计划的内容

3、了解我国核事故应急管理体系

五、电磁污染防治

(一)基本概念

1、掌握电磁辐射、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

2、掌握电场强度、磁场强度、功率密度的基本概念、常用单位及转换关系

3、掌握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的基本概念

4、熟悉频谱划分、远场区和近场区的划分

5、熟悉电磁辐射的来源及应用(天然电磁辐射、人工电磁辐射,在工业、军事、科研、通信、医学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

6、了解电磁污染的主要危害(生物效应、电磁干扰、引燃引爆)和电磁污染防护的主要方法(屏蔽、时间防护、距离防护)

7、了解天线基本原理(天线极化方式、天线增益、天线方向性图等)

(二)通信设施电磁辐射污染防治

1、掌握通信设施的种类、相应频段划分

2、掌握移动通信基站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环境中的辐射场强计算公式

3、熟悉卫星地球站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环境中的辐射场强计算公式

4、了解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环境中的辐射场强计算公式

(三)广播电视发射设施电磁辐射污染防治

1、掌握广播电视发射设施的种类、相应频段划分

2、掌握中波、短波、电视及调频广播信号的传播特性

3、了解中波、短波、电视及调频广播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环境中的辐射场强计算公式

(四)输变电设施电磁污染防治

1、掌握高压线和变电站的类型、电压等级划分

2、掌握高压线工频电场、磁感应强度的理论计算公式

3、了解变电站的主要设备构成

4、了解直流输电的特点

(五)电牵引轨道交通设施电磁设施污染防治

1、熟悉电牵引轨道交通设施的电磁环境影响因素(电压、频率等)

2、了解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

(六)电磁环境管理与监测法规、标准

1、掌握《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1988)

2、掌握《电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国家环保局令第18号)

3、掌握《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环发[2007]114号)

4、熟悉《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

5、熟悉《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电磁辐射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

6、熟悉《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

7、了解《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值》(GB15707-1995)

8、了解《高压架空输电线、变电站无线电干扰测量方法》(GB7349-2002)

第三部分 行业法规及知识产权相关知识

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一)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三)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四)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五)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二、环境标准

(一)了解环境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4、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二)了解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

1、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1)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2)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307-2005)(3)《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2、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1)国家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2)北京市地方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139-2007)(3)北京市地方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1/501-2007)

3、声污染物排放标准

(1)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建筑施工场地噪声限值(GB12523-90)

4、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1)国家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

(2)国家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001)

(3)国家危险污染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

(4)国家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

(5)国家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6)国家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7)国家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996)(8)北京市生活垃圾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502—2008)

三、知识产权相关知识

(一)了解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

(二)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

(三)了解知识产权法

(四)了解专利权的定义与分类

(五)了解商标的定义

(六)了解著作权与版权的定义

(七)了解专利权和商标的申报程序

(八)了解专利权和商标保护的时效

篇2:环境污染与防治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固废)

根据原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工程技术等系列中、初级职称试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 [2005]26号及《关于北京市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34号文件的要求,从2005年起,我市工程技术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试行考评结合的评价方式。为了做好考试工作,我们编写了本大纲。本大纲既是申报人参加考试的复习备考依据,也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考试知识体系及知识点的知晓程度上,本大纲从对环境污染与防治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应具备的学识和技能要求出发,提出了“掌握”、“熟悉”和“了解”共3个层次的要求,这3个层次的具体涵义为:掌握系指在理解准确、透彻的基础上,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熟悉系指能说明其要点,并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系指概略知道其原理及应用范畴。

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本大纲从对环境污染与防治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工作需要和综合素质要求出发,主要考核申报人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的第一、三部分所包含的知识内容申报人都需复习。在第二部分专业理论知识中划分了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放射性污染防治、电磁污染防治五种专业类别,申报人只需选择其中一种专业类别进行复习即可。

命题内容在本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内。考试题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对于本大纲第二部分知识的考察,将采取选做的方式,试题与大纲所划分的专业类别一一对应,申报人可选取五种专业类别试题中的一种作答。

《环境污染与防治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

考试大纲编写组 二○一○年一月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知识

一、水污染防治基础理论知识(一水与水体污染

1、水与水循环(1熟悉水环境保护(2熟悉水循环基本原理

2、废水的来源与污染物(1掌握废水的来源与特性(2掌握污染物种类及水质指标(二废水处理方法

1、熟悉水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2、废水处理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1掌握按处理方法分类: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物理化学法、生物化学处理法

(2掌握按处理程度分类: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

二、大气污染防治基础理论知识(一大气污染物的形成

1、大气污染

(1了解地球大气层:大气组成和大气结构(2掌握大气污染的概念

(3了解大气污染的特点:局部、区域性、全球性(4熟悉大气污染的危害:对生物、材料和气候的危害(5熟悉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2、大气污染物的分类和成因

(1掌握大气污染物的分类: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2掌握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二大气物理化学基础

1、大气污染物扩散与气象的关系(1了解地球大气特征(2了解大气污染物扩散方式(3掌握气象要素

2、大气污染化学(1了解降水与大气污染(2了解酸雨化学(3了解臭氧破坏化学

3、大气污染扩散模式

(1了解点源扩散模式(2了解线源扩散模式

三、固体和噪声污染控制

(一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污染与控制及管理体系

1、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1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及特征(2熟悉固体废物的分类

(3熟悉危险废物的定义、分类和鉴别

2、固体废物的污染与控制(1了解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2了解固体废物的污染危害(3掌握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3、固体废物的管理体系(1熟悉固体废物管理的基本原则(2熟悉固体废物管理法规与标准(3了解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技术政策(二固体废物处置系统工程

1、固体废物处置概述(1了解固体废物处置的概念

(2掌握处置基本要求(3了解处置方法的分类

2、固体废物最终处置方法

(1了解固体废物在填埋场中降解的机理(2熟悉填埋工艺的分类、基本工艺流程(三了解噪声基础知识

1、噪声污染特点与危害

2、声源的种类

3、声音的物理特性和量度

4、计权声级、等效连续声级、噪声污染级和昼夜等效声级

5、噪声的叠加和相减

6、噪声的频谱分析

7、噪声的主要控制方法 第二部分专业理论知识

一、水污染防治(一废水预处理

1、废水的收集与提升

(1掌握废水的收集:废水流量确定与废水量计算(2掌握废水的提升:集水池容积计算、水泵扬程计算

2、废水的预处理(1熟悉筛除过程及方法(2熟悉沉砂过程及方法(3熟悉除油过程及方法(4熟悉水量及水质调节(二常见废水处理技术方法

1、物理处理法

(1熟悉筛滤法:格栅过滤、筛网过滤、颗粒介质过滤、微滤机过滤(2熟悉重力法:沉砂池、沉淀池、隔油池(3熟悉离心法:离心分离的原理、离心分离方式

2、化学处理法

(1掌握中和法:中和及pH调节的基本原理、常见的几种中和法(2了解化学沉淀法:化学沉淀的基本原理、常见沉淀法的应用(3熟悉氧化还原与消毒: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常用氧化剂(4熟悉吸附法:吸附法基本原理、常见吸附工艺及设备(5了解电解法:电解法工艺原理及流程、常用电解法类型

3、物理化学法

(1了解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反应原理、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性质(2熟悉膜分离技术:电渗析、反渗透、超滤

(3了解其它:萃取法、吹脱法、汽体法

4、生物处理法

(1掌握活性污泥法:动力学基础、常用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净化机理与过程(2掌握生物膜法:基本概念与流程(3掌握厌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原理

5、自然净化处理

(1熟悉氧化塘:氧化塘概念和类型

(2了解污水的土地处理系统:基本原理和类型(三污泥处理与处置

1、污泥的来源及特性(1掌握污泥的来源、种类(2熟悉基本特性

2、污泥浓缩与预处理

(1熟悉污泥的浓缩:污泥浓缩基本理论、常见污泥浓缩方法(2熟悉污泥的预处理

3、了解污泥的干化与脱水

4、污泥的最终处置与利用

(1熟悉污泥的最终处置:污泥厌氧消化与污泥好氧消化(2了解污泥的综合利用

(四污(废水处理工艺

1、熟悉城市污水处理工艺选择

2、熟悉工业废水处理工艺选择

二、大气污染防治

(一烟尘污染与颗粒污染物控制

1、燃料燃烧与烟尘污染

(1熟悉燃料种类: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其它清洁燃料(2了解燃料的燃烧过程(3了解燃烧条件(4掌握颗粒污染物的成因

2、除尘技术(1熟悉除尘基本原理

(2掌握除尘器种类与工作原理:电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机械式除尘器、湿 式除尘器

(二物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1、气态污染物成因与控制(1熟悉气态污染物形成机理

(2了解燃烧过程中气态污染物的形成与控制

2、气体吸收净化

(1熟悉吸收机理与分类(2了解吸收平衡与吸收流程(3了解吸收设备与吸收剂的选择

3、气体吸附净化(1熟悉吸附机理与分类(2了解吸附设备的分类和特点

(3掌握常用吸附剂及其选择的基本要求(4了解影响气体吸附的因素分析

4、气体燃烧净化(1熟悉气体燃烧法原理(2了解气体燃烧法的分类和特点

5、气体催化净化(1熟悉催化反应机理(2了解催化剂性能

(3熟悉气体净化常用的催化反应(三汽车尾气污染与防治

1、熟悉汽车尾气有害物的成因

2、了解汽车排放物的危害

3、了解控制汽车尾气污染的主要措施

(四室内空气污染控制

1、了解室内空气污染物种类、来源、危害

2、熟悉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措施

三、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一固体废物处置场(厂总体设计

1、熟悉固体废物处置场(厂的选址

2、了解固体废物处置场(厂总体设计(二固体废物转运与预处理

1、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与贮存(1熟悉城市固体废物的收集方式(2了解城市固体废物的运输及贮存(3了解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及运输

2、了解城市垃圾中转站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三固体废物生物处理工程

1、垃圾好氧堆肥技术(1了解垃圾好氧堆肥处理工艺(2了解堆肥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3了解堆肥工程设备的选型(4掌握垃圾好氧堆肥的原理与过程

(5熟悉垃圾好氧堆肥的分类与方法

2、垃圾厌氧发酵技术(1了解厌氧发酵原理

(2了解厌氧产沼气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3掌握垃圾厌氧发酵的原理(四固体废物焚烧、热解处理工程

1、熟悉焚烧处理系统的工艺过程

2、熟悉常用焚烧炉设计的一般原则

3、了解城市垃圾、农业秸秆等固体废物的气化热解工艺流程及常用设备的性能

(五固体废物填埋处置工程

1、固体废物填埋的特性及填埋场的主要设备(1掌握固体废物填埋作业的基本程序(2了解填埋工艺设计及主要作业设备的性能

2、渗滤液、填埋气体的产生、控制及监测评价(1熟悉填埋场渗滤液和填埋气体的收集、导排(2熟悉防渗技术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3了解填埋场的主要监测项目和监测点布置(六固体废物资源化工程

1、了解煤矸石、尾矿、粉煤灰、钢渣和其它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的途径

2、了解常用工艺方法及工程设计的基本要点

四、放射性污染防治(一基本概念

1、掌握放射性的基本概念(核素图、半衰期、放射性活度单位

2、熟悉射线及其基本特性

(α射线、β射线、γ射线、X射线、中子等

3、熟悉辐射源的种类

(宇宙射线、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密封源、非密封源和射线装置等(二放射性污染防治

1、了解放射性污染防治对象

(贯穿辐射、放射性流出物、放射性废物

2、了解放射性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机构和职责

3、了解辐射环境管理的基本法规、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2国务院《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3放射环境管理办法(4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

(5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4、放射性废物

(1了解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途径及所含核素种类(2熟悉放射性废物(源的分类和处置方式(3了解放射性废物(源监督管理基本要求

5、放射性表面污染

(1了解放射性表面污染来源和核素种类(2熟悉表面污染的去污

6、放射性事故

(1了解放射性事故类型和事故后果及处理(2了解放射性事故管理(三辐射防护

1、掌握职业照射、公众照射和医疗照射的基本概念

2、掌握常用辐射量及其单位(照射量、吸收剂量/率、剂量当量/率等

3、掌握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4、掌握外照射防护、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

5、熟悉辐射防护的标准和限值(四辐射监测

1、了解天然放射性和环境中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来源

2、熟悉外照射个人剂量和内照射个人剂量的监测

3、熟悉工作场所外照射和工作场所表面污染的监测(五核与辐射事故的应急响应

1、了解制定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计划的目的

2、了解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计划的内容

3、了解我国核事故应急管理体系

五、电磁污染防治(一基本概念

1、掌握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和传播特性

2、掌握电场、磁场、射频电磁场、工频电磁场、电磁噪声与干扰概念

3、掌握电磁辐射的概念(二电磁辐射污染

1、熟悉电磁污染源的分类

2、掌握电磁污染源的产生和电磁辐射体的分类

3、了解环境电磁污染的原因和状况

4、了解电磁污染的主要危害:引燃引爆、电磁干扰、影响身体健康(三电磁辐射与生物体的相互影响

1、掌握热效应的基本概念,熟悉热效应的产生

2、掌握非热效应的基本概念,熟悉非热效应的产生(四电磁辐射监测

1、熟悉电磁污染源监测方法

2、熟悉一般环境电磁监测布点原则(五电磁辐射防护与治理

1、了解电磁辐射的应用范围

(工业、军事、科学、通信、医学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

2、了解电磁辐射防护与治理的目的

3、熟悉电磁辐射防护与治理的基本原则(屏蔽、减少辐射源、加强个人防护

4、了解电磁环境管理法规、标准

(1《电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国家环保局令第18号(2《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3《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96 第三部分行业法规及知识产权相关知识

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一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三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四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五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二、环境标准(一了解环境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4、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二了解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

1、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1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2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307-2005(3《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2、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1国家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2北京市地方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139-2007(3北京市地方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1/501-2007

3、声污染物排放标准

(1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建筑施工场地噪声限值(GB12523-90

4、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1国家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2国家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001(3国家危险污染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4国家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5国家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6国家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7国家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996(8北京市生活垃圾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502—2008

篇3:环境污染与防治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固废)

一、Auto CAD基础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考试是检验教师课堂教学成果以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最直观方法,是对课程授课情况进行教学评价的手段,可间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导向性作用。正因为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无形中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起到引导作用。Auto CAD软件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切设计思维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因此,将素质教育观念内化于考试之中,使强化知识、加强实践、注重创新相结合,使考试真正促进教学。

二、Auto CAD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目标

1、在分析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考试的现状及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以培养“蓝领设计师”为目的,借鉴各大高校的成功经验,使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在软件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更为合理。

以服务高素质设计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完善现有环境设计专业两个招生方向的办学为基础,有序拓宽专业建设方向;立足湖南省、面向国内室内与景观设计行业需求,打造卓越的室内设计“蓝领”设计师与景观设计的“蓝领”设计师专业方向布局;以训练学生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理念,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培养高素质的“蓝领”设计师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力求做到--毕业即能就业,就业即能操作,操作即能专业。

2、准确定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Auto CAD软件课程所要达到的最终教学效果

3、制定一套符合专业转型发展需求的有利于促进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熟练掌握Auto CAD软件课程的考核方式

在期末考试以及补考进行完毕之后,所有软件课的任课教师一起根据考试的结果对考试的内容进行研讨,拟定下一次考试的大致范围。将每一届考试的A、B两卷以及试卷分析保存下来,建立符合专业特色的软件考试题材库。

三、Auto CAD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内容

1、预先设计在A uto CAD基础课程结束后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标准

1)知识标准

学生必须熟悉Auto CAD软件中主菜单栏、工作界面、命令栏的使用,熟练掌握绘图工具栏以及修改工具栏中的所有命令,在掌握了所有相关命令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

2)技能标准

学生具有较强的室内设计方案表现能力与方案实施能力,能够熟练绘制室内施工图。

2、根据预先设计的能力标准对Auto CAD基础课程考试的内容进行改革

1)原有的考核方式

原有的考核方式为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80%。考查的方式一般均为教师给出一套原始结构图,学生课后完成。这样的考核方式漏洞比较多,首先,学生在绘图时没有时间限制,无法体现真实水平;其次,学生可以相互帮助,无法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等。

2)现行的考核方式

经过改革后现行的考核方式为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240分钟,统一制卷,统一在机房考试,安排专业老师进行监考,考试结束后考试内容统一存储在移动设备上。试卷的评判由任课老师在电脑上查看学生的试卷根据评分细则在试卷上进行打分,试卷进行统一保存,纸质稿以及电子稿同时保存。一方面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管理,另一方面,可以作为考试工作的资料,为以后的工作作为参考。

3)改革考试时遇到的相关问题

将Auto CAD这一软件课程的考核方式更改为机房考试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具体问题,首先,考试的时间较长,监考难度加大;其次,上机操作会有许多不可预计的人为或是机器问题;第三,考试内容的发布需要用到移动存储设备,移动存储设备过多增加制卷教师的工作量,移动存储设备过少,那么发卷这一考试环节所用的时间则会较长;第四,回收考试内容时移动存储设备过多会加大改卷的工作量,过少会增加监考老师的工作时间以及工作难度;第五,根据我专业的具体情况一次考试的人数在100人左右,四个班级,要动用四个机房,至少4名专业教师,连同发卷收卷的时间一起至少需要连续工作5个半小时的时间,工作强度很大。

3、Auto CAD基础课程考试改革后试卷所涵盖的相关内容

1)考试内容;

2)考试要求;

按照考试内容制作出原始结构图,为原始结构图做好平面布局,调入设计图块,写出设计说明,必须对图纸进行相关的标注。

3)提交要求;

提交C AD源文件,并统一保存为CAD2007版,建立一个新的文件夹,文件夹以学号与姓名命名,文件夹中含CAD源文件与PNG格式文件。

4)评分细则

篇4:环境污染与防治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固废)

前言

根据原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工程技术等系列中、初级职称试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 [2005]26号)及《关于北京市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34号)文件的要求,从2005年起,我市工程技术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试行考评结合的评价方式。为了做好考试工作,我们编写了本大纲。本大纲既是申报人参加考试的复习备考依据,也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考试知识体系及知识点的知晓程度上,本大纲从对标准化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应具备的学识和技能要求出发,提出了“掌握”、“熟悉”和“了解”共3个层次的要求,这3个层次的具体涵义为:掌握系指在理解准确、透彻的基础上,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熟悉系指能说明其要点,并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系指概略知道其原理及应用范畴。

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本大纲从对标准化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工作需要和综合素质要求出发,主要考核申报人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命题内容在本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内。考试采取笔试、闭卷的方式。考试题型为客观题。

《标准化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

考试大纲编写组 二○一一年一月

第一部分

专业基础知识

一、标准化概论

(一)标准化基本概念 1、标准

(1)掌握定义

(2)掌握对象

(3)掌握本质

(4)熟悉载体

(5)熟悉价值

2、标准的分类和代号、编号

(1)标准的分类

①掌握按适用范围分

②掌握按法律的约束性分 ③掌握按标准的性质分

④了解按标准化的对象和作用分(2)标准的代号和编号

①掌握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标准代号和编号的规则 ②了解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代号 ③了解国际标准和部分先进国家标准代号(如:ISO/IEC、ITU、CAC、EN、ANSI、BS、NF、DIN、JIS、гост)

3、标准化

(1)掌握定义

(2)熟悉作用

(3)熟悉本质

(二)标准化发展史

1、了解古代、近代和现代标准化

2、熟悉我国标准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及表现形式

(三)标准化原理及形式

1、标准化原理

(1)了解简化原理

(2)了解统一原理(3)了解协调原理

(4)了解优化原理

2、标准化的形式

(1)熟悉简化

(2)熟悉系列化

(3)熟悉组合化(4)掌握综合标准化

(5)掌握超前标准化

二、标准的制定

(一)标准制定的程序和质量要求

1、了解标准的制定程序

2、掌握标准制定须遵循的原则

3、熟悉制定标准要满足的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质量要求

4、了解标准复审和备案的有关规定

(二)标准编写方法

1、标准的结构

(1)掌握规范性要素和资料要素(2)掌握必备要素和可选要素(3)熟悉标准的层次

(三)规范性要素的编写

1、掌握标准名称的构成和形式

2、熟悉规范性技术要素的选择(1)与“要求”有关的原则(2)“要求”表述的内容和形式

(3)范围、术语和定义、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附录的编写

(四)资料性要素的编写

1、熟悉封面、前言、资料性附录的编写

2、熟悉图、表的编写格式和图注、表注的编写方法

3、了解量和单位、数和数值的表示

三、企业标准化

(一)熟悉企业标准化的地位和作用

(二)熟悉企业标准化的基本任务

(三)了解产品实现过程的标准化

1、产品生产营销的主要阶段

2、调研、分析、决策工作及其标准化

(四)了解企业标准化工作管理

(五)企业标准体系及其构成

1、掌握概念(1)企业标准体系(2)企业标准体系表

(3)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

(4)评价与改进

2、熟悉企业标准体系结构(1)编制标准体系结构图(2)编制标准体系明细表(3)编制标准汇总表

(六)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1、掌握标准实施的意义

2、了解标准实施的程序

3、掌握标准实施的要求

4、熟悉PDCA原理

5、熟悉评价改进方法

四、认证、认可

(一)认证

1、熟悉认证的定义

2、熟悉认证的工作原则

3、管理体系认证

(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GB/T19000族)

①了解GB/T19000族标准的构成②熟悉质量管理原则

(2)了解HACCP 认证

(3)了解环境管理体系(GB/T24000系列)(4)了解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28001)

4、掌握产品的强制认证(1)产品强制认证的范围(2)产品强制认证的规定

(二)认可

1、熟悉认可的定义

2、熟悉认可的内容

五、采用国际标准

(一)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意义和原则

1、概念

(1)熟悉国际标准范围(2)熟悉国外先进标准

2、熟悉采标的目的和意义

3、熟悉采标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掌握采用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及表示方法

第二部分

专业理论知识

一、了解农业标准化

(一)农业标准化的作用、意义、特点

1、农业标准化的意义

2、农业标准化的作用

3、农业标准化的特点

(二)发展我国农业标准化的措施

(三)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业标准化工作

1、农业标准体系概念

2、农业标准化工作

(1)种植业标准化工作

(2)林果业标准化工作

(3)养殖业标准化工作(4)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5)农业标准化监测体系(6)农产品再加工和食品安全(7)食品市场准入制度(QS)

二、信息技术标准化

(一)概述

1、熟悉信息标准化概念

2、熟悉信息标准化的内容及范围

(二)信息技术标准体系

1、了解信息技术标准体系的结构与内容

2、了解信息资源标准体系

3、了解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体系

4、了解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5、了解应用标准体系

三、服务业标准化

(一)概念

1、掌握产品

2、掌握服务、过程

3、掌握服务质量特性

4、熟悉服务保障

5、熟悉服务提供

(二)熟悉服务业标准体系的构成

1、服务基础标准体系

2、服务保障标准体系

3、服务提供标准体系

(三)了解服务标准化的范围和内容

1、服务标准化的范围

2、服务标准化的内容

3、我国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对策

四、能源标准化

(一)能源标准化

1、熟悉能源标准化的概念

2、了解主要任务

(二)能源标准体系

1、了解能源基础标准

2、了解能源技术标准

3、熟悉能源管理标准

五、了解标准化与环境保护

六、了解标准化与城市管理

七、了解标准化与安全

八、了解组织机构代码的编制规则和唯一性

九、了解商品条码的可追朔性

第三部分

新理论知识

一、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议(WTO/TBT)

(一)熟悉贸易技术壁垒协议的基本原则

(二)熟悉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1、特点

2、表现形式

(三)了解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倾销的概念

二、了解高新技术标准化

推进高新技术的标准化的措施

1、开拓高新技术标准化工作的领域

2、环境、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制造、信息技术、IT、文化创意等相关领域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3、网络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4、新能源与能效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5、开展纳米科技和超导技术的标准研究

6、航天、航海、海洋高新技术领域标准化工作

第四部分

标准化法律法规

一、标准化的法制管理

(一)掌握依法管理标准化的概念

(二)熟悉标准化法制管理的特性

1、政策性

2、约束性

3、技术性

4、群众性

5、社会性

(三)熟悉我国标准化管理体制

(四)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

1、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2、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

3、熟悉相关标准化规章

第五部分 知识产权相关知识

一、了解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

二、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

三、了解知识产权法

四、了解专利权的定义与分类

五、了解专利与标准的关系和区别

六、了解商标的定义

七、了解著作权与版权的定义

八、了解专利权和商标的申报程序

篇5:环境污染与防治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固废)

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

考试大纲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理解和掌握公共财政占财政职能、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税收理论、货物和劳务税制度、所得税制度、其他税收制度、税务管理、纳税检查、公债、政府预算理论与管理制度、政府间财政关系、国有资产管理、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等相关的原理、方法、技术、规范(规定)等,以及是否具有从事财政税收专业实务工作的能力。考试内容与要求

1.公共政与财政职能。理解公共物品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分析市场失灵的表现,理解公共.财政存在的前提,理解财政职能的基本理论,分析财政职能的内容。

2.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理解财政支出的分类,分析财政支出的经济影响,理解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分析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趋势,辨析财政支出效益的特点,分析财政支出效益,分析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具体内容。

3.税收理论。理解税收的基本原理,分析税收的原则,理解税法与税制,分析税收负担,理解国际税收理论,解决国际重复征税的问題。4.货物和劳务税制度。理解增值税的各项规定,计算增值税应纳税额,分析增值税的征收管理规定,理解消费税的各项规定,计算消费税应纳税额,理解关税的各项规定,计算关税应纳税额。

5.所得税制度。理解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各项规定,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实施资产的税务处理,分析征收管理方法,理解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各项规定,计算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

6.其他税收制度。理解财产税制、资源税制、行为目的税制等各税种及其基本规定,计算各项税收应纳税額。

7.税务管理。理解税务基楚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内容,实施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发票管理,进行纳税申报,理解税收征收管理的内容,进行税收征收管理,理解税收控制管理,进行经济税源调查分析与报告。

8.纳税检查。理解纳税检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的检查。

9.公债。理解公债理论,分析公债制度中发行、偿还、发行管理杈限、收入使用权限、持有者、流通等方面的规定,分析公债市场的原理与功能,理解政府直接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原理。

10.政府预算理论与管理制度。理解政府预算的基本理论、基本特征和研究视角,分析政府意识到决策程序及模式,理解政府预算的原则与政策,理解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及审批监督制度,进行政府预算的绩效管理。

11.政府间财政关系。理解政府间财政关系划分的基本理论,分析政府间收支划分的制度安排,理解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分析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内容。12.国有资产管理。辨析国有资产管理的类别,分析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理解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

篇6:环境污染与防治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固废)

邮电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一、通信业发展概述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产业的概念、有关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通信业的产业属性,通信业的产业经济特征,通信业经济特征对通信业经营和发展带来的影响,信息化的含义及社会信息化的测算方法,以及运用相关理论和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考试内容

(一)通信业的产业属性

产业和通信业的含义,现代通信业所包含的内容;产业分类理论的发展,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理论,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内容,四次产业分类法及其提出背景;通信业的产业归属。

(二)通信业的产业经济特征

通信业的产业经济特征;生产的网络性及其表现形式;产品的服务性的表现形式及其现实意义;规模经济性的具体含义及其现实意义;范围经济性的意义及在通信业的具体表现;网络外部性的意义及特点;通信业的普遍服务性及其表现;通信业的基础设施性及其意义。

(三)通信业与社会信息化

信息化的内涵,信息化包含的层次及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的含义;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测算方法及其重要意义;波拉特的劳动力结构法及其特点;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法以及该指标体系所包含的4个个体指标的含义、具体内容;信息化指数法的特点及现实意义;我国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建设情况和具体内容。

信息化发展战略,美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主要内容及其提出的背景及重大意义;日本的e—Japan、u—Japan计划的基本内容;韩国的国网家信息化基夺汁划;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和十七二大对发展信息化的要求 我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的信息化发展战略日标和当前及未来信息化发展的几大战略重点、现代通信业与社会会信息化之间的关系;通信业在信息化中的地位及其贡献。

二、通信市场及竞争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市场结构以及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测算市场集中度的主要方法和相关指标并会结合实际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行为及其影响,评价市场绩效的方法和相火指标,并能够应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我国通信市场进行分析。

考试内容

(一)通信市场结构

通信市场的核心功能是通信产品和服务的交换,通信市场的两个核心要素是产品要素和地理区域要素。界定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商品)市场的两种方法,包括从需求替代角度或者供给角度界定相关商品市场方法和假设垄断者测试分析法;地域市场的概念。

市场结构是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经济学巾市场结构的四种基本类型及其特点;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包括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产品差异化,各因素的基本含义及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行业集中度和HHI指数的计算方法;市场结构和市场运行效率的关系;有效竞争的概念。

发达国家电信市场结构的变化和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我国电信市场结构及竞争状况;邮政通信市场结构的变化趋势。

(二)通信市场竞争行为分析

市场行为的基本慨念,企业的市场行为受到企业所处市场结构的状态和特征的制约,反过来,市场行为也作用于市场结构,影响和改变市场结构的状态和特征;电信网络运营企业,在定价行为、销售行为以及企业兼并等方面采取的竞争行为及各种竞争行为对市场竞争状况的影响;交叉补贴、垂直价格挤压、掠夺性定价、限制性定价、价格卡特尔、价格战、搭配销售和捆绑销售、广告行为、锁定客户等概念的基本含义;企业兼并的基本含义和企业兼并的三种主要方式、(三)市场绩效评价

产业组织理沦中,哈佛学派在认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上经历的三个过程。长期来看,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

市场绩效指的是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卜市场运营的效果,也表示最终实现经济活动目标的程度.、产业经济学在评价市场绩效时采取的主要指标;评价产业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指标。

利润率指标、勒纳指数和叭恩指数的基本概念、运用条件及其运川局限性;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衡量方法和具体内容;企业内部效率以及“x-低效率”的含义,造成“x-低效率”的原因和表现形式;产业技术进步是指产业内发明、创造和技术转移,反映的是一种动态的经济效牢,企业规模对产业技术进步影响的不同观点,市场结构卡¨产业技术进步的关系;通信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

三、电信管制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电信管制的概念、管制的原因、目标和原则,我旧电信管制的发展变革历程,电信管制的主要内容,我围对普遍服务、市场准人、网间互联等主要电信管制问题所采用的管制方式和措施,并能够运用相关的概念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考试内容

(一)电信管制概述

电信管制的概念,在电信市场从垄断走向竞争的过程中,仍有必要实施电信管制的原因;电信管制的目标和原则;电信管制的主要任务是处理电信业中一些不能依靠市场机制解决的问题,以及涉及消费者权益和国家利益与安全的问题,管制手段包括行为干预和结构干预两个方面;电信管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普遍服务管制、市场准入管制、网问互联管制、电信资费管制、电信资源管制、电信服务质量管制、电信安全管制、电信技术标准与设备准入管制;我国的电信改革历程及改革措施对电信发展的意义。

(二)电信普遍服务管制

电信普遍服务的概念和目标;对电信普遍服务内容的定义包括接入类型和业务类型两个重要方面;世界各国采用的促进电信普遍服务的机制主要有4种:强制普遍服务义务、交叉补贴、接入亏损补偿和普遍服务基金,其中电信普遍服务基金通常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有效的电信普遍服务基金的共同特点;我国在垄断时期和竞争时期电信普遍服务政策的内容和实现方式,我国电信普遍服务政策的新发展。

(三)电信市场准入管制

电信市场准入管制的目标是寻找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的合理协调点;电信市场准人管制主要通过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制度实现,许可证可分为单个特定经营许可证和总体授权型许可证两类,许可证发放程序大致分成资格审定和选择程序两个步骤;许可证制度实践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我国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类别和发放程序。

(四)电信网间互联管制

电信网间互联的概念,电信网间互联对于用户和电信运营商的重要意义,电信监管机构需要实施网间互联管制的原因;电信网间互联管制的目标是促进不同企业之间实现网络互联,并监督和维护互联通信质量;网间互联管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我国电信网间互联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管制措施。

(五)其他管制内容

我国电信资费管制、电信资源管制、电信服务质量管制、电信安全管制、电信技术标准与设备准人管制的内容。

四、邮政管制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邮政管制的基本知识,我国邮政管制机构的发展历程,当前邮政管制机构的组成和职能,国外邮政管制的机构设置情况,邮政普遍服务管制、邮政专营管制、邮政市场准人管制、邮政资费管制和邮政服务质量管制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并能够运用相关的概念和方法分析邮政管制的实际问题。

考试内容

(一)邮政管制概述

邮政管制的概念和目的;邮政管制的必要性;我国邮政管制机构的组成及职能;国外邮政管制机构的形式及主要职责;邮政管制的主要内容包括邮政普遍服务管制、邮政专营管制、邮政市场准入管制、邮政资费管制、邮政服务质量管制、政策引导管制、通信安全管制和特殊服务管制。

(二)邮政普遍服务管制

各国通用的邮政普遍服务的定义以及邮政普遍服务的4个基本要素;我国邮政普遍服务的特点;邮政普遍服务的范围;邮政普遍服务的管制主要涉及邮政普遍服务的种类、范畴和质量标准,控制普遍服务类业务的资费,以及建立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我国邮政普遍服务的管制措施。

(三)邮政专营管制

邮政专营制度的定义;我国邮政专营的法律规定以及实行邮政专营的必要性;国外邮政专营的管制方式;我国邮政专营的管制措施。

(四)邮政市场准入管制

市场准入制度的概念;WTO《服务贸易分类表》中对邮政业寄递服务的分类;公共邮政服务的市场准人承诺内容;快递服务的市场准入承诺内容;国外邮政市场准入管制模式

和部分国家市场准入管制情况;我国邮政市场准入管制的具体内容。

(五)邮政资费管制

邮政资费的内涵;部分国家邮政资费管制的情况;我国邮政资费管制的内容。

(六)邮政服务质量管制 邮政服务质量的内涵;邮政服务质量管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邮政服务标准,建立邮政服务质量指标体系,以及测评邮政用户满意度,受理用户投诉等。

五、电信通信网络与业务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电信网的概念、组成、分类、功能结构和发展趋势,电话网的概念、组成、结构和主要业务,数据通信网的概念、分类,互联网的概念、特点、地址结构、典型构成、发展趋势和主要业务,移动通信网的组成、结构、主要技术和业务,电信业务与网络运营的主要环节、电信运营支撑系统的主要组成,以及结合实际问题应用相关知识。

考试内容

(一)电信通信网络概述

电信网的基本功能和组成,一个完整的电信网由硬件和软件组成,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电信网的功能结构。电信网可从垂直和水平的角度分析其功能结构,从垂直结构上,可以把电信网分成应用层、业务网和传送网,此外电信运营支撑系统提供保证电信网有效运行的控制和管理能力;从水平结构上,可分为用户驻地网、接入网和核心网。

电信业务与网络的发展趋势;全业务经营的概念与特点;三网融合的概念;下一代网络NGN的概念与特点。

(二)电话通信网络与业务

电话网的概念与组成;我国长途电话网的结构,两级长途交换中心的功能;本地电话网的概念和服务范围;国际电话网的概念和构成;电话网的发展;主要电话业务的功能和实现方式。

(三)数据通信网络与业务

数据通信网络的概念,分组交换网、DDN、帧中继网各自的主要特点;互联网的概念与特点;FCP/IP协议的结构;互联网的地址结构、常用互联设备、互联网的结构、典型构成及其发展;分组交换网、DDN和帧中继网提供的基本数据业务;互联网接入业务的几种实现方式,主要的互联网应用业务和服务支持类业务。

(四)移动通信网络与业务

移动通信系统的一般组成,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类型;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和一般构成;GSM与CDMA的技术特点;3G的基本概念、目标、技术标准类型及其发展;移动通信的基本业务、主要智能业务及其特点,移动数据业务的类型,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应用。

(五)电信产业价值链 电信产业价值链的概念;电信产业价值链演变的动力;在提供简单话音通信业务时,电信产业价值链的参与者主要是网络和终端设备供应商、电信运营商和用户,呈现简单的直线形结构,表现出网络为中心的特点,运营商居于主导地位;在提供信息与通信服务时,产业价值链中增加了内容提供商、专业应用提供商、软件开发商等新的参与者,各类企业之间的关系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以运营商为中心进行价值链整合,也可以构成分散型的价值链,也可以是多种合作方式的结合,并呈现出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六)电信运营支撑系统

电信运营支撑系统(oss)的概念和作用;广义的OSS既包括面向电信网络和设备维护的后台支撑系统,又包括面向业务和客户的前台支撑系统,涵盖电信运营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OSS的构成一般而言包括网络与资源管理系统、营业系统、计费账务系统、客户服务与客户管理系统以及经营分析系统,各个组成系统的主要功能;OSS的新发展。

六、邮政通信网络与业务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邮政通信网、邮政实物传递网、邮政综合计算机网、邮政金融计算机网和网络管理的知识,邮政通信三流合一的优势、未来发展战略和发展趋势,邮政业务体系的构成,邮政物流、电子邮政业务的发展情况,邮政通信服务水平管理所包含的内容,以及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考试内容

(一)邮政通信网络管理

邮政通信网是邮政系统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实现邮政服务的技术手段,邮政通信网是由实物传递网和综合计算机网两部分组成的,从功能层次上可划分为物理网络、业务规范和运行控制体系三部分。

邮政实物传递网是由邮政营业、投递局所及设施、邮件处理中心和邮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式组织起来的,在控制系统的作用下,遵循一定运行规则传递邮件的网路系统;目前我国实物网实行的是邮区中心局体制,并以此为基础组成分层次的邮政网,实行三级管理;各级邮政实物传递网的组织工作。

邮政综合计算机网是采集、处理、传输、应用、存储信息的智能网络,它由物理网络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邮政综合网的组网原则;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的广域网的各级节点的构成.各层网络的构成;邮政综合网应用系统具有全部邮政业务功能,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分为邮务类、金融类、电子商务类、经营管理类和速递物流类;建立功能强大的网络管理系统,保持综合网运转的稳定性。

邮政金融计算机网是在综合网通信平台和公用电信网的基础上,由邮政金融业务专用的终端和各级业务处理中心组成的专用业务网络,拥有两级处理中心;业务主要包括全网性基本业务和区域性中间业务。

(二)邮政通信三流合一及未来发展趋势

邮政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围绕着贯穿邮政业务的三条主线一~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进行,针对这三条主线,中国邮政拥有相应的邮政综合计算机网、邮政金融计算机网和邮政实物传递网三大支撑网络,依托行业优势,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使邮政业务步人信息化、网络化时代。

(三)邮政通信业务管理

邮政业务体系包括邮务类业务、速递物流类业务、邮政金融类业务三大板块;邮务类业务主要包括函件、包裹、电子信函、机要通信、报刊发行、集邮和代办信息业务;速递物流类业务和邮政金融类业务属于竞争激烈的业务。

邮政物流基本业务根据用户需求可分为一体化物流业务和环节性物流业务,结合邮政开展物流业务的优势,邮政介入物流服务,应采取以综合物流代理为主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

电子邮政是指在邮政实物传递网、邮政综合网和邮政金融网“三网”的基础上,采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向社会提供的新型邮政服务;电子邮政系统分为网络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应用系统二三层框架结构;根据我国的情况,电子邮政具体包含传统业务电子化和邮政电子商务新业务两部分,形成五类具体业务

邮政通信服务水平的管理具体包括服务网点、经办业务种类和对外营业时间、服务方式、通邮条件和投递深度、邮件传递频次和时限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七、通信成本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成本的一般概念,通信行业研究成本的不同角度,通信业常用到的成本概念和内容、通信企业成本特点、通信成本测算的目的、通信成本测算的途径和通信企业常用的成本测算方法,并能够应用相关成本概念和测算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考试内容

(一)通信成本概述

成本的一般概念;通信行业研究成本的不同角度;会计成本、经济成本、工程成本的含义和内容;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的差别;流量敏感成本、流量不敏感成本、增量成本和长期增量成本的含义;通信业务成本、接人成本、网元成本的概念;通信接入成本包括的内容,网元成本的作用,非绑定网络元素概念和划分非绑定网络元素的原因。建设成本、运营成本、租用成本和资金成本的概念。(二)通信企业成本特点

通信企业成本特点主要体现在没有原材料耗费项目,固定成本比重相对较大,单项业务成本核算困难,服务区域及用户密度对成本影响大。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结合这些特点分析通信企业运营中成本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

(三)通信成本的测算

通信成本测算的目的;通信成本测算的三种途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标杆法或从外向内;三种方法的适用条件。

通信企业成本测算的主要方法包括完全分摊成本法和长期增量成本法;国际上常用的完全分摊成本法(FDc)的基本原理:FDc法中公共成本分摊的三种标准以及分摊系数、完全分摊成本的计算公式,运用这些公式处理实际问题;FDc法的优缺点。

长期增量成本法与完全分摊成本法的主要差别;测算长期量成本时的基本假定;长期增量成本法在运用中的局限性;成本代理模型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八、通信资费理论及定价实践

考试目的 ·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通信资费、通信资费体系及分类,电信业务资费结构和邮政业务资费结构理论,通信总体业务资费结构的发展趋势,交叉补贴和资费再平衡的含义和原因,通信资费定价主体及定价目标,通信企业定价、政府定价和资费管制的影响因素,最优定价和次优定价,政府管制定价的两种方法,通信企业定价的三种主要方法,并能够应用上述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通信企业的实际定价问题。

考试内容

(一)通信资费理论基础

通信资费、通信资费体系的概念;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通信资费体系中包含的内容。

(二)通信资费结构理论

通信资费结构的概念,单项业务资费结构和总体业务资费结构的含义;电信业务资费结构中线性资费和非线性资费的概念及其包括的具体内容;邮政业务资费结构的两种主要方式:均一资费制和递进邮资制的具体内容。

通信总体业务资费结构的发展趋势;交叉补贴的概念,历史上通信业允许交叉补贴存在的原因,当前交叉补贴对市场竞争的危害以及WT0《基础电信协议》中针对交叉补贴问题的规定;“资费再平衡”的原因和具体内容。(三)通信资费水平的确定

通信企业定价目标和政府对通信企业定价干预的目的;通信企业定价的影响因素包括成本(利润)因素、市场需求因素、市场竞争因素、法律和政策因素等;政府定价和实费管制的影响因素包括产品和市场结构因素、分配公正因素和信息约束因素。

在自由竞争市场条件下,竞争性企业按照边际成本定价,是实现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效率的最优定价方法;电信企业无法实现最优定价的原因;成本分摊定价_平均成本定价和拉姆塞定价的概念及相关内容;政府管制定价的两种方法,A—J效应的含义以及产生的原因。

通信企业可以运用的三种定价方法;成本导向定价法中成本加成定价法、目标利润定价法和边际贡献定价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需求导向定价法中购买者理解价值定价法和需求差别定价法的内容;竞争导向定价法中跟随定价法和主动定价法的特点。

九、通信业投资与融资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通信业投资的基本理论,通信业的融资方式,各种融资方式的优缺点,通信投资项目经济效益分析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并能够运用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对通信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

考试内容

(一)通信业投资理论

投资的概念,投资的四大要素,包括投资主体、投资客体、投资目的和投资方式;投资的分类方法,包括直接投资、间接投资的概念及区别,长期投资、短期投资的概念及区别;通信业投资的特点。

(二)通信业融资理论与实务

融资的概念,融资方式的分类,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权益性融资方式和债务性融资方式;各种融资方式的优缺点,影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因素;我国通信业融资的发展情况。

(三)通信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

投资效益的实质,投资项目经济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现金流量的基本内容,资金时间价值的含义及衡量尺度,资金时间价值的复利转换公式。

通信投资项目经济效益分析的评价指标的分类,静态评价指标、动态评价指标的区别,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静态投资回收期等静态指标的含义与计算;动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净现值率、内部收益率等动态指标的含义、计算及评价标准,净现值、净现值率和内部收益率等指标间的区别和联系。

十、通信服务营销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通信服务的特点,通信服务的特殊性给通信服务营销工作带来的挑战,通信服务市场细分、目标选择和市场定位,通信服务营销组合的特殊性,通信服务质量的特点,服务质量的评价和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并能够运用服务营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考试内容

(一)通信服务营销概述

服务与通信服务的含义,通信服务的特点,通信服务的特殊性给通信服务营销带来的挑战。

(二)通信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与市场定位

市场细分的概念,通信市场细分的依据;目标市场的含义、目标市场选择策略;市场定位的含义和市场定位的策略。

(三)通信服务营销组合

7P服务营销组合的含义,服务营销三角形;通信服务产品的整体概念,品牌的含义,品牌与商标的关系,品牌的评价;通信服务定价的特殊性;通信服务渠道的含义、功能和分类,各类通信渠道的特点及优劣势;通信服务促销的含义,促销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影响促销组合的因素;服务利润链的构成以及服务企业、员工、客户与利润的关系,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关系营销策略,客户忠诚管理;服务过程的含义,服务蓝图的概念、构成和作用;服务有形展示的含义,服务有形展示的类型,服务有形展示的作用。

(四)通信服务质量管理

通信服务质量的含义和特点,服务质量评价的5个标准,用户满意度指数评价模型,服务质量差距管理模型。

十一、通信顶目管理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通信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项目管理相关概念、主要内容及常用方法,通信项目管理的特点和内容,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通信项目管理。

考试内容

(一)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的定义,项目的特征,包括项目具有一个独特目的,临时性,需要使用各种不同领域的资源,要有一个发起人并具有不确定性等属性;项目生命周期的内容及特征;项目的利益相关者;项目管理的概念;项目管理的基本特性;项目管理五大过程组的内容,包括项目启动、计划、实施、控制和项目收尾;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即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费用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采购管理和项目风险管理。

(二)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项目综合管理的概念,项目范围管理的主要内容,WBS的含义及作用,创建WBS的主要方法;项目时间管理的主要内容,项目时间管理中的活动排序,项目网络图的概念及绘制方法,绘制网络图的基本原则;甘特图方法的作用与特点,关键路径法的主要内容,最早开始时间和最早结束时间、最迟开始时间和最迟结束时间、总时差及自由时差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缩短项目进度的枝术。

活动历时估算主要有专家判断、类比估计及概率时间估计法。概率时间估计法的应用,乐观时间、悲观时间和最可能时间的含义;期望工期、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据此估计项目完成时间的计算方法。

项目费用管理的主要内容,成本估算的几个主要方法及各自的特点;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挣值法的内容及应用,计划值、实际成本和挣值的含义及计算方法;成本偏差、进度偏差、成本执行指数和进度执行指数的含义及应用。

项目质量管理及其内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项目沟通管理的基本内容。

项目采购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及其内容。

(三)项目管理在通信业的应用

通信项目管理的特点,通信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十二、邮政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国际国内邮政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内容,邮政业现行相关法律规范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的修订过程及内容,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依法经营管理和解决实际问题。

考试内容

(一)国际邮政法律规范 国际邮政法律规范,主要指万国邮政联盟的相关法律法规;各国邮政立法涉及的核心内容;各国关于邮政运营者的法律地位的相关规定;普遍服务制度和邮政专营制度的法律意义及其内容。

(二)我国邮政立法概况

我国1986年《邮政法》强调的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修订前该法存在的主要问题;修订《邮政法》的重要意义;《邮政法》修订的主要内容。

(三)现行《邮政法》主要内容

《邮政法》概述。

《邮政法》的立法宗旨适用范围和所坚持的基本原则。

《邮政法》的主要法律制度。包括:(1)邮政普遍服务法律制度;(2)邮政设施管理法律制度;(3)邮政资费管理法律制度;(4)邮政安全法律制度;(5)快递管理法律制度;(6)邮政监督法律制度;(7)损失赔偿法律制度;(8)法律责任制度。

十三、电信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国际国内电信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内容,《电信条例》的立法目的和立法精神,基本的法律制度,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依法经营管理和解决实际问题。

考试内容

(一)国际电信法律制度

《基础电信协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主要国家电信法律制度概况;各国电信立法中涉及的共性问题。

(二)我国电信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在电信领域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构成,包括法律、行政法规、主要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这些法律法规涉及的电信业各领域。

(三)《电信条例》的基本内容

《电信条例》所坚持的基本原则;《电信条例》的立法目的;《电信条例》的调整范围;我国电信管理体制;电信监管的基本原则以及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履行的基本义务。电信业务分类;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制度;经营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电信业务的规定;关于网间互联互通的原则和相关规定;电信资费制定原则、定价形式及听证会制度;电信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电信资源的分配方式以及使用者的法定义务。

电信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以及为集团用户提供服务的相关规定;有关经营者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电信普遍服务的规定。

电信建设的行业管理范围及管理主体;电信设施的保障;关于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依法从事电信设施建设和向电信用户提供公共电信服务的法律权利规定;电信设备进网许可制度;电信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有关禁止扰乱电信市场秩序的规定;电信用户通信自由的规定;有关国际通信出入口的规定;经营者建立安全保障制度的规定。

违反《电信条例》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2011年中级经济师考试辅导:通讯产业特征

一、产业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产业的概念

(二)产业的划分

1.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从农业、手工业中分离出来;

2.产业划分方法共三种:

第一种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分类方法,分为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通信业部分属于物质生产部门,部分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

第二种是重点,是人们常用的三次产业分类方法,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创立的,大家所熟悉的,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为除第一和第二产业以外的均为第三产业。分类标准主要是按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为标准进行划分的。通信业属于第三产业。

注意:通信业属于信息产业的原因有两点。一,运营的目的不是制造出有形的物品,而是提供一种服务或劳务;二,不是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其形态,而是实现劳动对象即信息的转移。

第三种是四次产业分类法,把信息产业列为第四产业,这是对信息产业的重视,通信业显然为第四产业。

二、通信产业及其产业属性

(一)通信产业

目前,通信产业主要划分为通信制造业和通信运营业两大类。其中通信制造业包括通信设备制造和通信产品制造。

(二)通信产业的产业属性

a)通信产业部分属于物质生产部门,部分属于非物质部门;

b)通信产业属于第三产业

c)通信产业属于信息产业

三、通信产业的产业经济特征

通信产业经济特征:规模经济性;网络外部性;范围经济性;生产的网络性;产品的服务性。

生产的网络性:散布在全国各地的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的服务网点、局所、组织和管理机构等;一个互联互通的网络;全程全网,联合作业;兼容性;

产品的服务: 无形性、差异性、不可分割性、不可储存性、无所有权转移。

无形性:无法感知和触摸;

差异性:提供者和接受者的差异影响服务质量和效果;

不可分离性: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不可分离;

不可存储性:是由通信服务的无形性和不可分离性决定的;

无所有权转移:是由无形性和不可存储性决定的。

规模经济性:投入的变化率和产出的变化率的对比结果;分为规模经济效益减少、规模经济效益增加、规模经济效益不变三种情况,规模经济效益增加是规模经济性。规模经济性通常是由于巨大的固定成本造成的。

范围经济性:是指当一个企业从只生产一种产品转而生产多种产品,也就是说,当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扩大的时候,平均成本下降这样一种经济现象。通信的范围经济性体现在利用一个综合物理网络既传电话、电报和传真,又传计算机数据和各类电视图像肯定比独立建设形形色色的网络单独提供每项业务成本要低。

网络外部性:是指当一种产品对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以网络节点数平方的速度增长。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网络自身的系统性和网络内部组成成份之间的互补性。网络外部性分为直接和间接网络外部性。2011年中级经济师考试辅导:邮电专业服务营销

服务营销组合

(一)4P营销组合的概念:4P 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分销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

(二)7P服务营销组合:4P+3P

3P:人员(people)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和服务过程(process)

(三)3R营销组合:留住顾客(retention)销售与顾客需求密切相关的服务(related sales)鼓励顾客向亲友介绍其满意的消费经历(referrals)

第二节 服务质量管理

一、服务质量概述

(一)服务质量的涵义

1.服务质量可以被定义为顾客对实际所得到服务的感知与服务的期望之间的差距。

2.影响服务期望的因素很多,有些是企业可以控制的,有些难以控制。

3.服务感知是指顾客对服务的感觉、认知和评价。

4.服务质量是一个主观范畴,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包括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两个方面。

5.通信质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通信质量和服务质量。

(二)通信服务质量的特点

1.服务质量的主观性;

2.服务质量的过程性;

3.服务质量的变动性;

4.服务质量的整体性;

二、服务质量评价

1.可感知性

2.可靠性

3.反应性

4.保证性

5.关怀性

三、服务质量差距管理

(一)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二)影响服务质量差距的因素

1.管理者认识上的差距:由于管理者对顾客期望的质量的理解不够准确,而使管理者了解的顾客期望与顾客的实际期望之间存在着差异。差异的大小由四方面因素造成:一是市场调研的信息不准确;二是未进行市场细分或市场细分不够精确;三是忽视关系营销,只侧重交易营销而忽视顾客关系;四是管理层沟通不畅或管理层次太多。

2.服务质量标准的差距:指服务质量标准与管理者对顾客期望的认知之间的差距。具体原因:一是服务缺乏全面的服务质量管理,二是缺乏顾客导向的服务标准设计。

3.服务提供的差距:是指服务质量标准和实际提供的服务之间的差距。原因有:一是服务人员招聘不当、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未能很好地进入角色以及服务人员的服务技巧达不到服务标准的要求;二是参与服务过程的顾客缺乏角色感或欠缺参与过程的相关知识;三是对中间商缺乏管理与控制;四是服务供求不平衡。

4.服务沟通的差距:是指市场传播行为中所承诺的服务与实际提供的服务之间的差距。产生原因:一是过分夸大或不实的服务承诺,导致服务期望的提升;二是企业横向沟通不足,包括内部和外部沟通。

5.可感知服务质量的差距:是顾客所感知的服务和所经历过的服务与预期服务之间的差距。顾客差距来自服务营销管理各个环节的质量差距,是以上四种差距之和。

第三节 服务人员与顾客

一.服务利润链

服务利润链的基本思想:企业获利能力的强弱主要是由顾客忠诚度决定的,顾客忠诚度是由顾客满意度决定的,顾客满意是由顾客认为所获得的价值大小决定的,价值大小最终要靠工作富有效率、对企业忠诚的员工来创造的,而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主要取决于企业内部环境。

(一).内部服务质量驱动员工满意

1.第一建立服务导向的组织机构 2.招聘员工要兼顾服务能力和服务意愿;

3.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由员工满意到顾客满意

(三).顾客价值决定顾客满意

(四).顾客忠诚增加企业盈利

二.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

(一).顾客满意度的概念

1.基本思想是: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以顾客满意为指针,从顾客的角度、用顾客的观点而不是企业自身的利益和观点来分析考虑顾客的需求,尽可能全面维护顾客的利益。

2.科特勒的观点:三种心里状态的对比

篇7:环境污染与防治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固废)

1~15 DCBCB DABBD ACABD

二、多项选择题

三、判断题

四、计算分析题

1. (1)

(2) 自建行为领用企业的原材料是用于生产线、设备等动产的建造时, 原材料有关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允许抵扣, 故不必作进项税额转出。会计处理为:

(3)

(4) 该生产线2010年计提的折旧额= (1 020-12) /6=168 (万元) 。

(5) 2010年12月31日, 该生产线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700万元, 而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600万元, 所以, 该生产线可收回金额为700万元。

则2010年12月31日应计提减值准备金额= (1 020-168) -700=152 (万元)

(6) 2011年6月30日改良前累计计提的折旧额=168+ (700-10) /5×1/2=237 (万元)

(7) 改良后该生产线成本=631+122=753 (万元)

2011年改良后即9~12月该生产线应计提折旧额= (753-10) /8×4/12=30.96 (万元) 。

2. (1)

(2)

(3)

(4)

五、综合题

1. (1) 对于丙公司产品质量诉讼案件, 乙公司在其2010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不应当确认预计负债。

理由:乙公司判断发生赔偿损失的可能性小于50%, 不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

(2) 甲公司不应该确认债务重组损失。

理由:甲公司取得股权的公允价值2 310万元大于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500万元 (2 500-2 000) 。故取得股权的公允价值和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应该冲减资产减值损失。

(3) 2010年6月30日甲公司取得乙公司股权时:

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3 400+200=3 600 (万元) 。

应该确认的商誉金额=2 310-3 600×60%=150 (万元) 。

(4) 2010年12月31日以购买日持续计算的包括完全商誉的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3 400+200) +200- (800-600) /10×6/12+150/60%=4 040 (万元)

由于可收回金额3 900万元小于4 040万元, 所以商誉发生了减值。

甲公司在合并报表中应确认的商誉减值的金额= (4 040-3 900) ×60%=84 (万元) 。

(5) 甲公司与戊公司进行的股权置换交易不构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理由:甲公司收取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1 200/4 000=30%, 大于25%。所以甲公司与戊公司的股权置换不能判断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2. (1) (1) 事项 (1)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理由:2011年12月31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4 000-4 000÷10=3 600 (万元) , 计税基础=4 000-4 000÷16=3 750 (万元) , 资产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 应确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符合条件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正确做法:2011年12月31日应确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 750-3 600=150 (万元) ,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150×25%=37.5 (万元) 。

(2) 事项 (2) 甲公司上述会计处理均不正确。

理由:当月取得无形资产当月开始摊销, 2011年无形资产摊销金额:2 400÷10×6/12=120 (万元) , 无形资产账面价值=2 400-120=2 280 (万元) ;其计税基础:2 280×150%=3 420 (万元) , 其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 140万元;该暂时性差异不符合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条件, 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正确做法:2011年12月31日应确认无形资产账面价值2 280万元, 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3) 事项 (3)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理由:此项合并属于应税合并, 不属于免税合并, 商誉形成时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相等, 后续期间商誉计提减值准备使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正确做法:2011年12月31日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800×25%=200 (万元) 。

(4) 事项 (4) 甲公司上述会计处理均不正确。

理由:2011年12月31日投资性房地产的计税基础不再是取得时的实际成本, 所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和发生额均不正确。

正确做法:2011年12月31日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3 600+600=4 200 (万元) , 计税基础=3 600-3 600÷20×2=3 240 (万元) , 2011年12月31日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 (4 200-3 240) ×25%=240 (万元) ;2010年12月31日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3 600+ (600-400) =3 800 (万元) , 计税基础=3 600-3 600÷20=3 420 (万元) 。

2010年12月31日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 (3 800-3 420) ×25%=95 (万元) 。

2011年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240-95=145 (万元) 。

(5) 事项 (5) 甲公司会计处理不正确。

理由:2011年12月31日, 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均为1 050万元, 不产生暂时性差异, 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正确做法:2011年12月31日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2) 事项 (2) 应调减利润总额=2 300-2 280=20 (万元) , 调整后的利润总额=10 000-20=9 980 (万元) 。

由税前会计利润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事项 (1) 纳税调增150万元 (3 750-3 600) ;事项 (2) 纳税调减=120×50%=60 (万元) ;事项 (3) 纳税调增800万元;事项 (4) 纳税调减额=400+3 600÷20=580 (万元) ;事项 (5) 纳税调减=1 000 x5%=50 (万元) 。

2011年应纳税所得额=9980+150-60+800-580-50=10 240 (万元) , 应交所得税=10 240×25%=2 560 (万元) 。

2011年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37.5+200=237.5 (万元) (借方) 。

2011年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为145万元 (贷方) 。

上一篇:党政办公务员个人总结下一篇:中考语文作文复习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