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全纳教育工作总结

2024-08-22

学校全纳教育工作总结(精选8篇)

篇1:学校全纳教育工作总结

全纳教育工作总结

残疾人在社会上是一个弱视群体,他们在生活、工作学习、语言交流、行走都需要他人的帮助,他们渴望别人的关爱、更多人的理解。对于在学校上学的残疾儿童更是应该受到关心、关爱,他们中有肢体残疾、有视力残疾、还有听力和智力残疾,他们虽身体有残疾,旦是意志坚强,在旗残联、嘉道理慈善基金会大力支持下,全部接受义务教育。

一、我旗残疾人口达到了2万人,涉及到8万个家庭,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开学之前就组织全乡的老师下到全乡各村屯入户,逐户调查0—18周岁残疾儿童,并录入微机存档,并针对6—14周岁的适龄残疾儿童做好动员上学工作,将适龄残疾儿童也纳入到正常的教学工作中,我校对残疾儿童的入学工作做的扎实、有序,做到低数清,情况明,为以后上级残联开展各种工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乡6—14周岁适龄10名残疾儿童中除一个脑瘫(重度残疾免学)之外,其他9人全部入学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我乡的9名适龄入学残疾儿童中除一人在古迹中学上学之外,其他8人都在我乡小学上学,其中有2人属于视力残疾、2 人属于听力残疾、4 人属于肢体残疾,三、残儿入学率达100%。

四、针对残疾学生全部入学这一情况,学校就没有不能入学儿童的扫盲个案。

五、学校还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有针对性的制定年初计划,一体化教案的设计等,并且年终有总结,总结一学年的工作丢失,为以后的残儿教学打好基础。

六、学校还不定期对有残疾儿童的班主任在教学、教案方面进行要求和指导,做到残儿的教学工作扎实有序,效果显著。

七、学校还对行走不便的残疾学生建立无障碍设施(如教室门前的专门行走道、厕所安装把手等)进一步方便残疾学生接受教育。

八、这些残疾儿童都是家庭条件不好,没有什么经济来源,而且还有几个学生的家长也是残疾,家庭更是一贫如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能正常上学,学校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学校领导班子主动与全乡在校残疾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在金钱、物质方面给予残疾儿童以最大扶助,与此同时,旗残联在得知我乡残疾儿童的这种情况后主动找到学校,残疾儿童情况核实后,给每个残疾儿童定做了一套校服,多种学习用品,同时又把我乡残疾儿童的帮扶任务分化到旗环保局,现在我乡以有三名残疾儿童得到旗环保局定点帮扶资金200元/人,在学生及家长的心中的感触是非常的大,使每一位家长更加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感到了社会对他们这些弱视群体的关爱,学生更是对以后的生活、学习充满了信心,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起着积极的作用。

九、在09年6月28日我校安排义教专干、校长和有残儿班级的班主任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培训(1、随班就读的好处,2、如何做好随班就读工作等),并在10月8日我校还组织全体老师进行还针对各学校存在的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进行建立资源教室,它的目的和意义等,使我们广大老师能对残疾儿童进行更好的教育,更多的关爱,十、学校还针对残疾儿童的现状在中心校建立资源教室,促进残疾儿童教学工作的开展,十一、学校还在校园内对行走不便的残疾学生建立无障碍设施(如教室门前的专门行走道、厕所安装把手等)进一步方便残疾学生接受教育。

十二、学校对于全纳教育这方面也是非常的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要求各学校要做好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工作,并与各学校签定目标责任书,将各校的全纳教育纳入到年终考核中,在学校开学之前就组织全乡的老师下到全乡各村屯入户,逐户调查0—18周岁残疾儿童,并录入微机存档,并针对6—14周岁的适龄残疾儿童做好动员上学工作,将适龄残疾儿童也纳入到正常的教学工作中,我校对残疾儿童的入学工作做的扎实、有序,做到低数清,情况明,为以后上级残联开展各种工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十三、问题与建议。

我乡虽除一人脑瘫免学外,其他残疾儿童正常接受了义务教育学习,但学校条件有限,远远无法达到残儿学生在学校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设施及资源,建议上级领导多多关心下边基层学校,加大对基层学校的扶持力度。从而使我校的残疾儿童能够念的起学、能够在一种愉悦的心情下念完九年义务教育,并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学到一门实用的技术,争取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一技在手,能够自食其力,为家庭分忧,为社会分忧,做社会上一个有用之人。

XXXXX校2010、10、9

学校全纳教育工作总结

古迹中心校2010、10、9

篇2:学校全纳教育工作总结

坚持把试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认真学习全纳教育基本理念,积极吸收区内外既有经验,大胆探索,锐意实践,通过努力,目前取得了初步的基础性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就本学期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学生基本情况:

我班有一名残疾学生,××,左手手掌全无。今年13岁,男孩,为人较乐观,由于父母都是农民,所以不可避免的出现许多教育上的问题:家长忙于生计,无暇管理孩子的学习和品行,自觉性不强就容易成为学习或者品行落后的根源。而对这些学生的转变工作,自然而言的落到了班主任的肩上。针对这些情况,我作出了以下尝试: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班级管理机制。

1、开展以全纳教育“携手互助,爱心满园”为主题的班队会,利用升国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站、手抄报、黑板报、宣传栏、以及关心、关爱、关注残障学生的互助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全体学生进行全纳思想的教育。引导全体学生树立平等互爱的价值观念,建立和谐共荣的校园文化。

并加大心理健康的教育力度,本着“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奠基这一理念,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以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为目的,开设了“心育”课,制订了“心育”课活动方案,让学生在“心育”活动中体验着告别烦恼的轻松,享受着合作的愉快,感受着同学间的真情。

3、建立平等和谐的班级管理机制。坚决弱化普通学生与残障学生的区分,在座位安排等多方面提供人性化关怀,尽可能为这些特殊学生提供最好的服务和教育。

二、针对残障生的辅导工作。

1、结合实际,在教务处、教研组、年级组等多层面开展研究,集思广 1

益,群策群智,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运用研究的成果指导和推动工作。特别是学校在实施“同课异构”主题教研活动中,就普通学生和残障学生的异同特点,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2、针对残障生的辅导工作。作为全纳教育试点学校,做好残障生的学习辅导工作就成了义不容辞的责任。除了做好残障生随班就读的工作以外,学校定期开放全纳资源室,为残障生提供各学科的课外辅导。主要目的在于为残疾孩子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培养健康人格和力所能及的劳动技能作出积极的努力,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把学生的品行、养成习惯、作业、学习成绩全部列为检查范围内。

三、在班级开展“一帮一”的活动,发挥榜样作用、监督作用、同化作用。

组织学习优秀的学生帮助残障生和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进行互助互学。在座位安排尽量让差生与优生穿插起来,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先帮助他们到达近期可以达到的目标,一步一步地逐渐接近全班学生的目标。

四、定期进行家访

及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和思想状况,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教育行列,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扎实的做好残疾儿童的教育工作。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做到教育上不松劲,行动上不懈气。

以上是我全纳教育工作的基本尝试,不足不全之处请予指导指正。全纳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工作,今后我们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此项工作:一是承前启后,抓好规划。二是深化学习、狠抓培训。三是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四是坚持宗旨,强化服务。五是注重科研、拓宽思路。以更加积极

篇3:学校体育中的全纳教育思想

2000年召开的世界教育论坛会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出承诺:2015年之前, 为所有孩子提供完全免费的高质量的义务教育。教育是面向所有孩子的, 中国也正在努力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入学。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的、有机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于1990年3月联合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五条规定:学校体育工作应面向全体学生, 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教育民主思想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主要是残疾儿童) 要求像普通学生一样接受普通、正常的教育。他们不满足特殊学校提供的生存、职业技能教育, 要求和普通学生一起学习、共同生活。全纳教育正是主张取消隔离式的特殊学校, 要求普通学校接纳所有学生。[2]面向所有学生的学校体育工作既有竞技基础, 又有强身健体的任务, 全纳思想的融入对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1、全纳教育发展的历史

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思潮, 在国际上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全纳教育是在国际教育民主化的潮流中, 尤其是在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兴起和发展的。1994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并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 其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全纳教育”, 并号召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全纳教育。[3]

实际上, 在这之前, 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实施了具有全纳教育意义的教育改革, 如英国的“一体化教育”、美国的“回归主流教育”、中国的“随班就读教育”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特殊需要教育”等。这些重大的教育改革都为全纳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2、我国全纳教育发展的现状

中国的随班就读是体现全纳教育原则的一种教育模式, 指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 这种形式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在少数普通小学出现。目前在中国, 全纳教育思想已被接受, 并正在广泛开展随班就读的教改试验。[2]

目前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有生理残疾的学生达23.75万人, 占所有在校该类学生总数的63%, 他们在普通学校基本实现了教育部提出的“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三个目标的前两个目标, 但是由于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实际, 在“学得好”的目标上, 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有相当一部分残疾学生虽有机会入学, 但仍无法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3、全纳教育理念下学校体育的学生分类

学校体育包括运动教育、健康教育、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很显然, 身体活动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形式。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把残疾学生排斥在运动之外, 只在考核的时候给予特别的“照顾”。我们必须承认, 在学校体育工作中, 受到排斥的不仅仅是残疾学生, 还有相当一部分患病、体弱、肥胖等在运动学习有障碍的学生, 他们也或多或少, 或轻或重, 或显性或隐性地受到忽视和排斥。

全纳教育要求接纳所有学生, 不排斥任何人, 平等地关注所有人, 而无论其背景、性别、种族划分、残疾和成就等。将医学和生理角度的分类置于学校体育活动中, 人为地将一部分学生排斥出学校体育的活动, 是不合理的, 也是不公平的。全纳教育主张把有学习障碍的学生看成是学生多样化的一种表现, 是一种差异, 这种差异不是缺陷, 而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现象, 我们只能承认它、接纳它、尊重它、利用它, 更不能依此分类, 将其看成是“问题”学生, 甚至排斥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 长期以来, 人们出于保护和帮助的想法, 在体育活动时将在运动方面有学习障碍的学生隔离开来, 给予其“照顾”。在特殊学校, 这种生理上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 而这种隔离体系也一度被广泛接受, 但在普通学校, 这种保护性的隔离制度依然大行其道, 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在学校体育活动中, 从医学和生理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分类, 确实过于显现, 很容易就把他们从普通学生当中划分出来, 使他们容易受到歧视, 这有悖于教育民主和社会道德。其实, 从学习障碍的角度将学生分类依然是不公平的, 除开歧视的可能外, 在运动学习中, 人人都可能有学习障碍, 或项目的不同, 或时间的长短等。全纳教育主张接纳所有学生, 不从任何角度对学生进行分类, 因为任何分类无异于将一个标签永久地贴在学生身上, 任何分类都有可能成为歧视的根源, 这给学生带来精神负担, 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是可想而知的。所以, 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当中, 对学生最好的“保护”就是平等视之, 不对其进行分类。

4、学校体育中的全纳教育思想与终身体育、全民健身的关系

终身体育是近五十余年来受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和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而提出的, 是指一个人终身采用身体练习手段 (或叫体育手段) , 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终身体育在其结构上不仅包括学校体育, 还包括婴幼儿体育和学龄前儿童体育、残疾人体育、青壮年体育、成年人体育、老年人体育、妇女特殊时期体育, 在其时限上都强调了他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与学校体育, 而是包括人从生到死的终身体育。[5]终身体育从生命的长度、广度和深度三个方面拓展了体育 (教育) 活动的范围, 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一个最初的概念形成和深入阶段, 它的对象是否全纳, 参与是否民主,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终身体育以后在社会的实施, 以及实施的效果。

全民健身是指全体人民为了增强体质、采用不同的手段、方法, 达到健身的目的。它是一项在国家宏观领导下, 依托社会, 全民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七条规定: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 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6]全民健身首先主张的是健身计划的对象要全民化, 必须向所有人开放。所有人, 无论学生, 还是工人, 无论残疾、还是完备, 无论贫穷, 还是富裕, 都是健身计划实施的对象。

终身参与和全民参与的思想在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计划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 但是近几年我国高考考生的体检合格率却在大幅度下降, 结果令人担忧, 学校体育没有很好的为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服务, “终身”没有实现、“全民”而非全纳是其基本根源。因此, 在学校体育中将全纳教育的全纳思想真正融入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中去, 在校期间就形成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的观念和习惯, 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增强全体国民体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概念, 那就是体育并不等于学校体育, 体育教育不等于学校体育教育, 体育应该是全体国民终身参与的活动, 由此可知, 全纳教育的思想与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计划是一脉相承的, 他们都反映了目前国家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特征:大众化、民主化、平等化、多样化、个性化。

5、全纳教育思想对传统学校体育的挑战

全纳教育强调“要加强学生的参与, 减少学生的被排斥”, 重视人权、民主、平等、参与和合作。学校体育在担负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的同时, 还担负着升学和为国家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的任务, 全纳意味着有限的教育资源将更加捉襟见肘, 在“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行主流的学校体育教育中, 全纳教育思想的推广和实施对传统的学校体育确实是一个大的挑战。

5.1 体育教育观念

全纳教育思想主张普通学校要接纳所有学生, 反对排斥和歧视, 满足所有学生不同需求。我们传统的体育教育活动, 不仅存在教育体制上的排斥, 如开设特殊学校、分等级学校等, 在教学活动中还存在着显性和隐性排斥, 显性排斥如体罚学生, 隐性排斥如嘲笑学生等。这些排斥现象不仅强化了排斥者的“优越感”, 也强化了被排斥者的“自卑感”, 更严重的是, 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长期麻木于这些正常和“保护”的排斥现象。

全纳教育思想在学校体育中的推行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因素就是态度, 对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 学校的态度、教师的态度、同学的态度, 当然, 还有需要帮助的学生自己的态度, 这些都直接决定这种思想的生存和发展。在学校体育活动中, 那些学习有困难者目前还处于弱势地位, 而处于相对强势地位的校方、教师和普通学生是主动的一方, 首先是他们的态度有了他们的接纳, 全纳教育思想才有了生存之地, 才有发展的可能。

学校体育活动中, 传统的观念就是用特定的方式把一部分学生鉴定出来, 称之为“他们”, 把“他们”放在他们的、与我们不相关、不相连的环境中“保护”起来。很明显, “我们”和“他们”的区分不仅仅是一般的差异和多样, 而且是具有等级的差异和多样, 全纳教育就是要把“他们”重新纳入“我们”。在全纳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学校体育活动的参与中没有“你”、“我”、“他”的概念, 只有“我们”的概念, 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一分子, 在某个项目某个角色中, 每个人可能是独立的, 但是在参与和学习中, 只有共同合作。某一个人学习有困难, 也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问题, 这是“我们”的问题, “我们”应该集体合作, 互相帮助, 也只有这样, 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

5.2 体育教育体制

传统的教育体制具有二元性, 即存在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两种体制。学校体育活动同样具有二元性, 普通学生正常上课、参与活动, 特殊学生或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将其隔离, 降低标准、甚至束之高阁, 接受体育教育是所有学生的权利, 全纳教育提出了两种体制上融合的观点。

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 传统的二元制教育体制与全纳教育体制是截然不同的, 从排斥到接纳, 从隔离到融合, 从“保护”到参与, 这对于传统的教育体制和全纳教育体制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传统的学校体育中, 竞技体育占用了许多资源, 少数精英的竞技表现成为社会和经济体制主要的关注点, 社会价值的功利性使得多数学校把为高级学校或运动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同样是功利性的原因, 应试教育也是目前学校体育的一大重要任务, 其结果是学校耗费了较多的资金, 学生的体质却得不到提高。目前在学校体育中, 这种“成绩论”比“参与论”明显占优势地位。

课程设置中竞技体育内容大行其道,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没有专门的实践指导, 普通学生的资金分配和资源享受远不如学生运动员, 这些都是全纳教育思想所面临的困难。全纳教育对传统的体育教育体制的挑战, 不仅仅是改良和改革, 而应该说是对体育教育体制的重构。

5.3 体育教育实践

我们现在的普通学校的学校体育活动的实践, 是基于学生的同一性上的, 体育课采用的是同一年龄、同一水平、同一课本、同一方法、同一标准来进行的班级授课制, 体育课外活动多是同一年龄、同一水平、同一兴趣、同一方法的集体活动。这种同一性反映了体育教育的统一性, 即统一课程、统一教学、统一评价。这种学校体育活动的实践运用分班和分级, 对学生进行筛选, 使学生更趋于同一, 使管理更为统一、便利, 使体育活动走向划一, 学生被动地适应这种划一的教育实践。这种体育教育实践没有考虑到学生既有共同的特征, 同时又有鲜活的个性, 当越来越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走进普通学校之后, 基于同一性和统一性的学校体育活动实践模式也就受到学生差异性、多样性和需求多样性的挑战。

全纳教育对当前学校体育活动实践最大的挑战就是用体育教育实践的民主、平等和多样化来取代同一性和统一性。全纳教育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充分肯定人的差异性, 承认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需求。因此, 全纳教育要求学校体育以民主和平等的方式接纳所有学生, 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需求。

目前, 普通学校体育的课程、教学和评价与全纳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 多数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在学校体育实践中没有得到平等的对待, 也没有得到适合他们的区别的对待。这种情况必须要得到改善, 在体育教育实践过程中, 必须要有多样化的课程、教学和评价来加以落实, 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全纳教育主张在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过程中接纳所有学生, 这与教育民主思想是一致的, 主张把困难学生看成是学生多样化的一种类型, 对这些学生最好的“保护”就是不将其分类出普通学生。

6.1.2全纳教育的思想与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计划是一脉相承的, 只有学校体育中实现了全纳, 才能将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计划真正落实到位。

6.1.3全纳教育对传统学校体育的挑战不仅仅是对观念、体制、实践的转换和改革, 而且还是对学校体育新的重构。

6.2 建议

6.2.1从上至下, 从教育管理部门到学校体育的直接实施者, 在他们中间要大力开展对全纳教育思想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6.2.2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全纳教育的各项实践的尝试, 并总结经验和教训, 以期更深入更好地实施全纳教育。

6.2.3教育部门起领先作用, 将全纳教育思想推广到社会各界, 走“全纳教育-全纳学校-全纳社会”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 国家体育委员会。学校体育工作条例[Z].1990, 3

[2]黄志成等.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0

[3]黄志成.全纳教育-国际教育新思潮[J].中国民族教育.2004, 3

[4]潘绍伟, 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

[5]赵顺来.终身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 (增刊)

篇4:学校全纳教育工作总结

关键词:全纳教育;中职学校;后进生转化

全纳教育是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它的主旨是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

由于目前不少人对职校存有偏见,把它视作无望继续普通教育之后的无奈选择,而职业学校为谋生存,招生时又不得不放宽条件,因此,现今中职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后进生”,他们是学习、纪律,甚至道德等方面存在缺失的群体。如何使他们转变,成为可用之才,这是职校教育工作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而全纳教育为转化后进生工作提供了有效可行的理论依据及方法。

一、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后进生”一般是指在学习上或行为习惯上表现不佳的学生。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家长平时溺爱有加,或教育方法粗暴简单造成的;有的是因家境不好,家务繁重,疏于管教造成的;还有的是由于交友不慎造成的等等。一般来说,后进生都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及逆反心理,自信心不够,纪律松散,自制力差,自暴自弃,缺乏团队精神,他们的心理可以说是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但只要教育得当,多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就能走近他们,理解他们,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成功地转化他们。

二、后进生的类型

1.学习后进型

这类学生学习兴趣低落,成绩较差。但是他们品德较好,热爱劳动,关心他人,爱做好人好事。上课无精打采,下课生龙活虎;表面遵守纪律,实则羞于表现自我。

2.品德后进型

这类学生学习尚可,只是思想上存在问题,其表现为性格孤僻内向,喜欢独来独往;常以成绩自傲,处处盛气凌人;说话尖酸刻薄,行事不计后果;能够独立思考,不听善言忠告。他们虽然成绩优秀,由于自私和偏激,苦恼时时充满着他们的心房,妨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3.学习、品德后进型

这类学生成绩既差,习惯又不好,最令老师头疼。其表现为:情绪喜怒无常,行为偏僻乖张;多愁善感,猜疑心强;喜欢恶作剧同时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有的甚至厌恶老师和家长。老师对他们必须加强引导、转化,否则他们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后进生的成因

1.家庭原因

家境拮据,父母离异等等,会对学生学习、生活产生一些影响。尤其是家庭教育失误,更是后进形成的重要原因。一些家长只重智力开发,鼓吹“读书至上论”;或者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一责二骂三打,只准学生循规蹈矩,不许学生稍越雷池;更有甚者,对子女溺爱万分,可在学习上、思想上却不闻不问,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上、思想上止步不前,变成了后进生。

2.教师原因

教师的教育方法失误,是后进生形成的一大原因。一些教师只注重好成绩,把“三好生”变成了“一好生”;对成绩差的一味挖苦、嘲笑甚至体罚,或者视而不见、漠不关心,还振振有词地说:朽木不可雕也。这样,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还有何兴趣?在他们心目中美好的教师形象也不过是这样,他们对学习、对生活还有什么希望?因此,他们最终沦为后进生,也是必然的了。

3.社会原因

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是后进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一些学生沾染上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吸烟、饮酒、打架斗殴、拉帮结派,影响恶劣。教师若不及时加以引导,他们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此外,目前的现实是:学校周围摊店林立,学生沉迷于网吧游戏,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近年流行的“读书无用论”,也严重地挫伤了学生进取的热情。

四、运用全纳教育转化后进生

1.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孩子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学实践表明,许多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开展活动时都非常投入且充满自信,好胜心特别强。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地组织各种兴趣班、专业兴趣小组,举办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如普通话比赛、篮球比赛、书法美术比赛、文艺演出、技能操作竞赛等,让后进生也能有展现各种能力的机会与舞台,让他们也能在集体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欢乐,感受集体的温暖,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競争,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自身的潜能。在平时,对后进生要注意肯定与鼓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这对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重要的。

2.给学生以宽容,尊重学生人格

一位学者曾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如何倾注对孩子的爱,如何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孩子的行为思想多使用理解和宽容。教师宽容每一位学生,应不论其优劣。尊重他们的人格,换取他们的信任,让他们放下心理包袱,向我们打开心扉。那一定会让你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犯错误,对后进生来说,他们更是在犯错误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而全纳教育的批评是要给学生这样的感觉:你犯了错误不要紧,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改正,你还是好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有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才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黄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篇5:全纳教育工作计划(定稿)

残疾儿童、少年虽然在普通学校普通班就读,但他们需要的是特

殊教育。个别教学计划可以确保教学适合残疾学生特殊学习的需要,它是智残学生教学活动的中心。同时它也是一个“管理工具”,使对

残疾学生教育教学的活动受到大家的监督,从而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

行。所以,对于随读的残疾学生,为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个别教学计

划。

一、加强重视。

要重视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工作,并将其纳入义务教育发

展的总体规划,做到“一个同步,四个统一”,即残疾儿童少年教育

与义务教育同步发展,并做到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领导、统一

检查。把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列入工作责任目标,实行目标管理。

二、落实随班就读工作

对残疾儿童受教育情况、社会适应行为情况、智力情况等七个方

面进行综合分析,反复观察、论证,寻找一条适合残疾儿童发展的方

法。

长期与家长进行沟通,耐心向家长解释,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另一方面,要求任课教师及其他知情人严格保密,以免

对孩子心理造成压力。

三、确保他们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随读生由于身体缺陷,存在自卑心理,缺乏进取心,难以管理,而且大部分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极易辍学。为此,应采取的措施是:

1、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各类集体活动,注重对他们进行潜能开发和特长培养,使家长看到了成果,而且让孩子看到了希望,从而克服了厌学心理。

2、加大对残疾生的救助力度,不让一个残疾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或失学。

3、学校安排专人负责残疾学生在校期间的饮食、安全、卫生等管理,确保他们的身体健康。

4、注重随读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指导,让他们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四、加强教学研究

为了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质量,注重加强随班就读教学研究,强化教师的特教意识。

一是加强教材研究,对普通教材作了一定程度的处理。实行两类学生同教材、异要求,对残疾儿童降低教学要求。

二是加强随班就读课堂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充分体现一体化教学中的个别化教学。采用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注意正确处理好整体与个别的关系,给特殊儿童充分参与的机会。

1、注重个例分析,实行分层教学,适应不同智力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

2、在上课时都能针对随读生的特点,恰当对其进行优先提问、板演、面批作业、个别辅导等。

3、运用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残疾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使残疾学生能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五、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让随读生不仅像正常儿童一样接受普通教育,享

篇6:大坝沟中学全纳教育工作计划

特殊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特殊教育,使每个残疾儿童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是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重要举措。但是,封闭的教育管理模式及相对落后的教学方法严重制约了残疾儿童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开展全纳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广泛宣传,营造全纳教育氛围

我校利用每年助残日、新学年开学伊、和义教宣传月,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有关法律规定使适龄适合入学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问题上升到法律高度。

二、(一)强化入学工作,建立全纳教育档案

1、学校每年4月份要组织教师做好入户筛查,鉴别0-18周岁残疾儿童类型,在尊重家长意愿的前提下,确定适合入学儿童名单,其他残疾儿童少年均为学校家庭扫盲教育对象。争取让每个残疾儿童少年享受到良好的教育。(掌握本乡镇0-18周岁残疾人口、残疾在校学生基本情况、残疾儿童入学率并建立档案)

三、加强领导,制定措施,确保全纳教育有序进行

学校校长要高度重视,成立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义教专干和学校各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学校全纳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义教专干负责建立全纳教育的工作档案)制定学校全纳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学校全纳教育能做到有实施方案、年初有计划,随时有领导对全纳教育工作的检查记录,年末有总结。

四、学校要求有残疾学生所在班级的教师要准备一节教学课,班主任要有对残疾儿童的教学个案、效果分析。

大坝沟中学 2008年3月

大坝沟中学全纳教育工作计划

“全纳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板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 为了更好的开展学样的全纳教育工作,更好的为残疾学生服务学样特制定全纳教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广泛宣传,营造全纳教育氛围

我校利用每年助残日、新学年开学伊、和义教宣传月,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有关法律规定使适龄适合入学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问题上升到法律高度。

二、(一)强化入学工作,建立全纳教育档案

1、学校每年4月份要组织教师做好入户筛查,鉴别0-18周岁残疾儿童类型,在尊重家长意愿的前提下,确定适合入学儿童名单,其他残疾儿童少年均为学校家庭扫盲教育对象。争取让每个残疾儿童少年享受到良好的教育。(掌握本乡镇0-18周岁残疾人口、残疾在校学生基本情况、残疾儿童入学率并建立档案)

三、加强领导,制定措施,确保全纳教育有序进行 学校校长要高度重视,成立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义教专干和学校各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学校全纳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义教专干负责建立全纳教育的工作档案)制定学校全纳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学校全纳教育能做到有实施方案、年初有计划,随时有领导对全纳教育工作的检查记录,年末有总结。

四、学校要求有残疾学生所在班级的教师要准备一节教学课,班主任要有对残疾儿童的教学个案、效果分析。

大坝沟中学 2009年3月

大坝沟中学全纳教育工作计划

全纳教育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即不仅要有平等的入学机会,而且要能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全纳教育强调的平等观,并不是要追求一种绝对平等,而是强调我们的教育应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要只关注一部分学生,而歧视或排斥另一部分学生。现就我校本全纳教育工作做如下计划:

一、广泛宣传,营造全纳教育氛围

我校利用每年助残日、新学年开学伊、和义教宣传月,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有关法律规定使适龄适合入学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问题上升到法律高度。

二、(一)强化入学工作,建立全纳教育档案

1、学校每年4月份要组织教师做好入户筛查,鉴别0-18周岁残疾儿童类型,在尊重家长意愿的前提下,确定适合入学儿童名单,其他残疾儿童少年均为学校家庭扫盲教育对象。争取让每个残疾儿童少年享受到良好的教育。(掌握本乡镇0-18周岁残疾人口、残疾在校学生基本情况、残疾儿童入学率并建立档案)

三、加强领导,制定措施,确保全纳教育有序进行 学校校长要高度重视,成立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义教专干和学校各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学校全纳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义教专干负责建立全纳教育的工作档案)

制定学校全纳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学校全纳教育能做到有实施方案、年初有计划,随时有领导对全纳教育工作的检查记录,年末有总结。

四、学校要求有残疾学生所在班级的教师要准备一节教学课,班主任要有对残疾儿童的教学个案、效果分析。

篇7:全纳教育需要语文校本课程

吴龙颜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中提出了“全纳教育”这一理念,主张教育要民主、平等,强调群体、强调合作。并指出这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人人理想中的“教育”。

布思教授认为,“全纳教育”是“要加强学生参与的一种过程,主张要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学校的文化、课程、社会的活动并减少学生被排斥。”也就是说,“全纳思想”在教育中的体现即加强学生的参与,减少学生被排斥。

2001年国务院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区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还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时,应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要求,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些话语阐述了校本课程的含义,同时也印证了布思教授的观点,强调了“全纳教育”理念下对校本课程的迫切需要。

一般学者认为,“语文课程的价值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水平的发挥,影响教学效果、效率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所培养人才的规格。”所以说,只有选择科学合理的语文课程,让生动的教材走进语文,走进生活,走进学生,教师才能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 的兴趣,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有所提高和发展。

“全纳教育”理念下,我们一直都在追求的目标就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只有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学习语文,学习的全面发展才可能实现,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进步、发展、成长和提高。由于语文校本课程充分体现了“教育要民主、平等,强调群体、强调合作”的宗旨,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必要补充。因此,在“全纳教育”的指导下,语文教育迫切需要校本课程来丰富我们的课程,拓展我们的视野。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首先,语文校本课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当今世界各国语文课程的编写,从结构到内容,都以人的发展和促进生命的成长为基本点。“全纳教育”的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本),遵循人本化的原则,从知识本位走向人格本位。因此,只有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逻辑组织语文课程内容,强调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兴趣,把握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人格的建构和发展。而语文校本课程能结合各校传统和优势,根据学生兴趣和要求进行课程编订,因此能够获得学生的支持,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

本人尝试开发的《对联赏析与创作》便收集了历史上诸多饶有情趣的名联及自己创作的对联作为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创作对联的激情。如“赏析”一节中我列举了本人结婚用联“云绕宸居飞彩凤,龙盘府第焕新颜”和“龙腾盛世旌旗舞,凤翥高阁琴瑟鸣”,激发学生 对对联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这两幅对联嵌入了本人与妻子的名字,学生第一次感受到文学原来就在自己身边,每个人都感到从未有过的新鲜和刺激,能够自觉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因此,当我现身说法向学生分析对联含义之时,学生能将结婚的喜庆氛围和幸福心理真切的在大脑中还原,不再觉得教材是枯燥的,而是鲜活的。另外如“天后宫中慈圣母,原为海上神女;紫薇洞里弱书生,终成天下探花。”一联则分别化用我校附近名胜“乌石天后宫”里妈祖林默娘的传说与“紫薇洞”中探花林士章的典故入联,借此抒发人生感悟,蕴含生命哲理,启发学生珍惜光阴,勤奋为善,由于是学生熟悉的人、事、物,故能引发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又如“创作”一节中,我以“鸿为江边鸟”为上联,通过分析指导学生明白拆字联的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出自己的下联:“岩为石上山”、“吴为口下天”等,经过讨论最终归纳出最理想的下联“蚕为天下虫”。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到“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其次,语文校本课程能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全纳教育”的目的是“减少隔离造成的恐惧、无知和偏见,建立友谊、尊重和理解,发展他们的社会关系,为其在主流环境下的生活做准备。”因此,语文课程也就必须体现学生的团体意识、集体主义以及合作精神,只有学生间的互助友爱,才能达到和谐共融的理想状态。而语文校本课程则恰恰体现合作,提倡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倡民主平等的氛围,共同学习,愉快学习,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因为语文校本课程注重学生以语文实践能力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应用实践能力的发展,由此决定其教学任务的完成不可能是某个个体单独的问题,而是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集体合作,互助完成的系统工程。因此,语文校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互助主义具有重要作用。就江苏锡山高级中学开发的校本课程《感受吴文化》来看,它的整个学习过程基本上是研究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光凭学生个体单枪匹马是难以完成的。因为,在研究过程中会面临到各种问题,学生只有靠集体的力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最终得出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这里,每个个体的问题不再单单是个体的问题,而是集体内部作为团队合作的问题,吴文化各种资料的搜集汇总、筛选整理、分析研究,到最后写出研究性报告,这整个过程需要全体学生进行细密的分工并很好的互相协调配合才有可能顺利完成,整个研究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互助合作的学习过程。

再次,语文校本课程能启发学生关注生活的思维。

俗话说,文学来源于生活,一切来源于生活。但是由于地域、时代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如今的语文国家课程并不能适应全国所有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其中有许多内容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而语文校本课程则能避免此种尴尬,它符合“全纳教育”理念“就近文化、课程、社会的活动”的特点,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理解生活,体悟人生,感受生命的价 值和意义,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好的发展自我。由于语文校本课程贴近生活,注重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最喜欢、在学习中最有乐趣的文本和素材,设计学生主动参与的生活化的语文学习活动,所以能够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参与。

我校语文校本课程《长春中学校园诗抄》,便是为了满足广大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从实际需要出发编写的,该课程搜集整理了我校师生中反映真实生活,抒发真切感受的众多诗歌作品,能多角度、多层面的反映我校师生的生活面貌,真实体现了师生对生活及学习的真切感悟,赢得了师生的普遍欢迎。比如近体诗《虞美人••忆旧》结合个人经历,真挚委婉的抒发了教师对人生坎坷曲折经历的独特见解,其中的躁动、落寞、孤寂与无奈,令学生感同身受,收到了既能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又能陶冶情操的双重功效。

附:《虞美人•忆旧》

三更野舍蛙声噪,往事萦怀抱。披衣起步伫江边,唯见寒星私语笑人颠。红尘几度阑珊路,来去皆天数? 霜华逝水与谁抒,莫过凭栏邀月影相读。

篇8:学校全纳教育工作总结

全纳教育与我国的随班就读

对于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 越来越多的观点倾向于将残疾儿童放在普通环境中, 和正常儿童一起学习, 这样更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我国已形成以大量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儿童教育格局, 在国外, “全纳教育”是一种正在被广泛认同的教育理念, 正式提出于1994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教育大会, 它旨在平等对待残疾儿童和健全儿童, 为残疾儿童创造最少受限制环境, 并且能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学习和社交。

随班就读是与我国国情和现阶段经济水平相关联的, 为了保障残疾儿童有受教育的权利, 把他们安排进普通学校, 与普通儿童在同一个班级接受教育。目前, 这种形式与专门的特教学校、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成为我国残疾儿童教育的三种主要形式。未来我国社会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全纳教育的理念是使所有人都可以获得受教育的权利, 实现对每个儿童的关注, 完全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同时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我国全面开展随班就读, 逐渐和全纳教育融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要在观念, 制度, 管理体系, 社会协调, 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全面提升到一个新阶段。

聋哑生全纳教育教学空间通用设计

在全纳学校中, 最重要的就是教学空间的设计, 残疾儿童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在教室中度过, 特殊儿童人群中, 聋哑生又占了很大的比例。下面以聋哑生全纳教育为例, 着重探讨教学空间的全纳设计。

聋哑生因为听觉和语言功能的缺陷, 通过手语与他人沟通, 也成为教师授课的主要方式。听力损失按严重情况不同分为聋和重听两大类, 共有七级, 在校的学生以重听者居多。所以在普通的教学用房外增设了语训教室, 通过电子设备培养、提高聋童的语言能力并进行语言训练, 同时设置听能训练室和听力检测室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教学。职业培训以金工、木工、陶艺等对听觉要求不高的劳动技术为主。

通用设计 (universal design) 的概念由美国建筑师R.L.马赛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 起初形容为可以被所有人使用的产品和环境的设计, 它在全纳教育实施的载体———全纳学校的全纳性建筑与环境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以下从功能设置和环境设施两方面探讨适合聋哑生全纳教育的教学空间。

1.教学空间在功能设置上的通用设计

教学空间在功能设置上应该体现全纳性和通用性, 全面系统地教授聋哑生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心理、生理缺陷的补偿性锻炼与提高。主要包括普通教室、语训教室、微机教室、美术教室、实验室、多功能活动室、科技活动室、视听电化教室、学生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听能训练室、听力检测室。

2.教学空间在环境设施上的通用设计

(1) 标识系统———引导与警示

聋哑生因为听觉和语言功能的部分丧失, 都是通过视觉对周边环境的记忆和熟悉来形成感知, 而且在发生紧急状况时, 依靠标识系统安全疏散, 加之对文字的识别能力较差, 需要借助更加直观的图形系统形成记忆或认知。

(2) 室内布置———沟通与交流

聋童基本上都伴随语言障碍, 在相互交流时, 主要以手语和唇语为主。为了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可见度最大, 教室内的课桌椅都多布置成面向教师和黑板的呈圆形布置形式。也正是为了便于这种圆形的布置方式, 课桌面的平面应呈梯形。

(3) 声、光、色、热等物理环境设计———可用性与人性化

聋哑生中大部分尚有一些听力, 这些听力对他们来说十分珍贵。因此, 教学空间的声环境要有足够的响度、室内各点声音的大小应基本一致、要有较高的清晰度及最佳的混响时间、室内不应受外界噪声的干扰并控制室内的噪声。一些专用教室往往有特殊的声学要求, 在必要的时候通过设置吸声材料来达到一定的要求。因为听觉障碍, 视觉是学习的主要手段, 因此, 需要良好的光环境, 应有充足的光线、适宜的亮度和均匀的照度、避免有害的眩光。教室一般安排在二层以上, 以防止相邻建筑物及室外树木的遮挡。为了保证残疾儿童的身体健康和正常学习, 创造一个良好的室内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各地区气候相差悬殊, 这就要求结合各地气候特点进行室内热环境设计。通常需要重点考虑的是教学用房的采暖、保温和隔热。色彩依附于形体所产生的直观作用, 在残疾儿童的生理、心理上具有特殊的功能作用。所以注意避免使用不利于残疾儿童智力发展的白、黑、褐色等, 为了加强残疾儿童对环境的记忆和适应, 同样的校园, 使用对象不同, 色彩也应有所改变。

参考文献

[1]张宗尧, 闵玉林, 《中小学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年版.

[2][日]田中直人, 岩田三千子著, 王宝刚, 郭晓明译, 《标识环境通用设计-规划设计的108个视点》.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年版.

[3]彭荣斌,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设计分析.浙江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上一篇:通用技术必修一教案下一篇:排球兴趣小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