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新词的社会学意义论文

2024-05-26

汉语新词的社会学意义论文(通用6篇)

篇1:汉语新词的社会学意义论文

词汇作为语言要素中最为积极、活跃而且敏感的一部分,反映着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对社会生活变化的反映最为直接。新词是指反映新时期、新观念、新事物的词语,或是在原有的内涵基础上衍生出新意的词语。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新事物、新观念、新现象不断涌现,由此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新词,大量的新词给汉语词汇注入了新的血液,也使得词汇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展现其旺盛的生命力和表现力。新词语不仅丰富了汉语日常语言词汇,更能增强汉语的表达能力,同时也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内容和材料。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新闻报道是传播信息的一种常用方式,新闻之所以“新”,就在于它具有和词汇一样的敏感性和反应迅速性,能以最快的速度对社会生活的新发展、新变化,当前出现的新事物、新观念以及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理论加以报道。在报道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新观念、新思想的同时,新闻也积极传播随之产生的大量新词新语。在新闻报道中,新词新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电视新闻在不断实践“三贴近”和探索电视新闻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被业内称为以“民生新闻”为主要报道内容的电视新闻节目―――“民”指民众也就是老百姓,“生”指生计也就是与百姓生活相关的事情―――这类定位于报道普通百姓身边事、关心百姓生活事的新闻栏目和新闻报道,内容多为百姓日常生活,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浓厚,它第一时间报道百姓身边事,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这类节目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如《南京零距离》、《都市现场》、《阿六头说新闻》,这些脍炙人口的民生品牌栏目成为地面收视的王牌军,甚至超过上星频道成为收视冠军。

在民生新闻节目中,主持人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口语化、有亲和力、通俗易懂、贴近民众生活。大量使用汉语新词是民生新闻更贴近普通民众生活的信号,是吸引广大受众的一个重要“武器”,这与新词的来源和特点密不可分。汉语新词,或来源于新生事物或新的思想观念,这必然是广大民众所好奇和关心的,如克隆、托福、卡通、艾滋病等;或来源于旧词新用,如“老板”一词,原是私营企业主、企业领导的一种不正式的俗称,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还包括了机关事业单位的领导、学校校长等“一把手”以及学生导师。又如“效应”,原是一个并不常用的专业术语,近年来通过语义泛化,构造出了一个非常流行的词族,如“经济效应”、“名人效应”、“轰动效应”、“负面效应”等。汉语新词还可能来源于方言俚语、网络动漫、港台海外,这些词语的使用能拉近节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产生文化心理上的“认同感”,如“的士”一词,来源于港台,传到大陆后很快流行起来。“的士”指的是“出租车”,但是这两个词语的色彩、给人的感觉却不相同。“的士”来自英语TAXI,这个新词显示出现代气派,有时尚的意味,用这个词来替代“出租车”,反映了民众追新求异的心理趋向。

“的士”后又简化为“的”,从而产生了“打的”、“面的”、“摩的`”、“的哥”、“的姐”等词语。在民生新闻中,大量鲜活的新词的运用无处不在,形容生意兴旺、事业发达,说“火”;形容年轻女性外貌漂亮而且光彩照人,说“靓”;形容清新可口、令人喜爱,说“爽”;感到尴尬说“濉;觉得带劲说“给力”;吓人、让人觉得恶心说成“雷”;依靠抄袭、模仿、恶搞等手段发展壮大起来的叫做“山寨”;把热爱某项活动的人群或人说成“某某族”或“某某客”;把为履行某种义务而失去自由的人称作“某某奴”等。这些新词新语或是运用在新闻标题中,或是掺杂在报道、评论的语言里,或是出现在节目里采访双方的交谈口语中,这些新词,不仅丰富了民生新闻的语言,使其更有表现力,还将这种新闻形式的“以民为本”的传播理念,“平民视角”的叙述方式,报道的“快捷”、“新鲜”的“亲民”特点更好地体现了出来。

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汉语新词在民生新闻中的使用更是充分表现了新词是民众的话语,具有一定的社会学意义。

一方面,许多新的思想观念的传播、新生事物的出现和认识,最初常常并非通过系统的思想形态和理论阐述以书面形式来完成,而是通过一系列乃至一个个看似孤立存在其实却有各种关联的反映新观念、新事物的词汇(新词)的产生、传播、流通、潜移默化实现的,从而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特别是当社会迅速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一些新的思想潮流应运而生之时,新词责无旁贷地成为新的思想观念得以在广大民众中传播的途径。一般人最初未必完全理解这些词汇、概念所代表的知识和思想观念的全部内容,但并不影响他们对这些思想和事物的了解认识,他们同样可以在视听或者使用有关词汇与概念的过程中,无意识地接受一些知识和一种基本的思想观念进而传播,为这种社会思潮的发展、对新事物的认识推波助澜。并且,在现代文化环境中,一旦新词进入流行文化中,尤其是进入媒体领域中,大部分民众就会仿效进而高频率地使用它,否则就会被认为是“老土”、“落伍”,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影响正常的社会交际,这使得现代人更追随语言的变化。“从众”心理以及现代交际的需要,使得率先使用新词语的人群具有社会和语言上的优越地位,因此,当体现新事物新思想的新词新语出现时,人们会在交际中积极使用、传播它,很快地不自觉地让新词进入媒体的视线中,引起媒体的充分关注,进而出现在各类反映民生的新闻节目语言中。

另一方面,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新词新语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最为敏感,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汉语新词也表现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民生新闻是反映民众生活的第一声音,新词新语出现其中,才更能体现出其“第一现场”的本质。可以说,没有新词新语这一“民众话语”,民生新闻也不具备说服力。另外,汉语新词在民生新闻中的使用传达出新闻话语权下放的信息,表现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传播理念的进步。

长期以来,新闻媒体给广大受众的感觉是“高高在上”,是“官方”的喉舌,而民生新闻则一改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成为题材内容上选择反映民众的日常生活,报道立场上采取平民视角,价值取向上采取民本意识,报道方式上使用民众话语的一种新型的新闻传播范式。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新闻领域体验式采访、融入式采访、闯入式采访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这样的采访方式使被采访者获得与采访者平等交流的一个平台。新闻话语权对调,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以交谈的方式进行交流,大众传播由单向开始向双向传播转变,传统的新闻语言风格悄然发生变化,为追求亲民的传播效果,大量的新词新语出现在节目中,新闻语言的表述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口语化和通俗化色彩。新词新语已经不再是不能登新闻媒体“大雅之堂”的市井“小众语言”,民生新闻给了新词新语这种最具表现力的语言要素反映社会发展变化、展示新生事物和新的思想观念最好的舞台,这是新闻媒体在传播观念上的一大进步,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新闻传播理念。

新词为民生新闻增加了亲民、新鲜、时尚的色彩,电视传媒也使新词传播获得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两者的结合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语言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泥沙俱下,在民生新闻中新词的正确使用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汉语新词中有些不但具有时代性、富有表现力,而且符合语言规范和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但是也确实有一些反映的是不健康甚至低俗的文化和思想,会起到混淆视听、污染语言环境、传播劣质文化的负面作用。这就要求民生新闻节目的制作者和主持人具有较好的语言素养,语言既要新鲜有活力,又不能哗众取宠,流于粗鄙放肆;既要个性亲切,又不能装腔作势、媚俗花哨。

参考文献:

1:汪幼枫:《现代社会的语言趋异及其社会学意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5)。

2:喻国明、赵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瓶颈突破方式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9)。

3:汤天甜:《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电视新闻交流》,(1)。

篇2:汉语新词的社会学意义论文

通过对语言,特别是语言中最活跃敏感的部分--词汇--的.观察和分析,去探究现代汉语新词背后所蕴涵的丰富社会文化信息,描绘和建构了当前社会转型期下的社会生活图景和社会变迁模式,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和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 者:赖天能 宋国庆 苏长枫 LAI Tian-neng SONG Guo-qing SU Chang-feng  作者单位:赖天能,LAI Tian-neng(西北民族大学,社会人类学・民俗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宋国庆,SONG Guo-qing(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苏长枫,SU Chang-feng(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辽宁,大连,116000)

刊 名: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年,卷(期):2008 18(6) 分类号:H17/24 关键词:汉语新词   社会文化信息   社会生活图景   社会变迁模式  

★ 信息化与社会文化

★ 血液库存管理因素分析论文

★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分析论文

★ 参考文献怎么生成

★ 湖南方言新词语探微

★ 分析影响工程建筑管理的若干因素论文

★ 中医药大学生就业压力因素分析论文

★ 签名在线生成

★ 姓氏座右铭生成

篇3:汉语新词的社会学意义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 新闻报道是传播信息的一种常用方式, 新闻之所以“新”, 就在于它具有和词汇一样的敏感性和反应迅速性, 能以最快的速度对社会生活的新发展、新变化, 当前出现的新事物、新观念以及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理论加以报道。在报道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新观念、新思想的同时, 新闻也积极传播随之产生的大量新词新语。在新闻报道中, 新词新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特别是近几年来, 国内电视新闻在不断实践“三贴近”和探索电视新闻创新发展的过程中, 出现了大量被业内称为以“民生新闻”为主要报道内容的电视新闻节目——“民”指民众也就是老百姓, “生”指生计也就是与百姓生活相关的事情——这类定位于报道普通百姓身边事、关心百姓生活事的新闻栏目和新闻报道, 内容多为百姓日常生活, 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浓厚, 它第一时间报道百姓身边事, 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这类节目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如《南京零距离》、《都市现场》、《阿六头说新闻》, 这些脍炙人口的民生品牌栏目成为地面收视的王牌军, 甚至超过上星频道成为收视冠军。

在民生新闻节目中, 主持人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口语化、有亲和力、通俗易懂、贴近民众生活。大量使用汉语新词是民生新闻更贴近普通民众生活的信号, 是吸引广大受众的一个重要“武器”, 这与新词的来源和特点密不可分。汉语新词, 或来源于新生事物或新的思想观念, 这必然是广大民众所好奇和关心的, 如克隆、托福、卡通、艾滋病等;或来源于旧词新用, 如“老板”一词, 原是私营企业主、企业领导的一种不正式的俗称,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其内涵还包括了机关事业单位的领导、学校校长等“一把手”以及学生导师。又如“效应”, 原是一个并不常用的专业术语, 近年来通过语义泛化, 构造出了一个非常流行的词族, 如“经济效应”、“名人效应”、“轰动效应”、“负面效应”等。汉语新词还可能来源于方言俚语、网络动漫、港台海外, 这些词语的使用能拉近节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产生文化心理上的“认同感”, 如“的士”一词, 来源于港台, 传到大陆后很快流行起来。“的士”指的是“出租车”, 但是这两个词语的色彩、给人的感觉却不相同。“的士”来自英语TAXI, 这个新词显示出现代气派, 有时尚的意味, 用这个词来替代“出租车”, 反映了民众追新求异的心理趋向。“的士”后又简化为“的”, 从而产生了“打的”、“面的”、“摩的”、“的哥”、“的姐”等词语。在民生新闻中, 大量鲜活的新词的运用无处不在, 形容生意兴旺、事业发达, 说“火”;形容年轻女性外貌漂亮而且光彩照人, 说“靓”;形容清新可口、令人喜爱, 说“爽”;感到尴尬说“囧”;觉得带劲说“给力”;吓人、让人觉得恶心说成“雷”;依靠抄袭、模仿、恶搞等手段发展壮大起来的叫做“山寨”;把热爱某项活动的人群或人说成“某某族”或“某某客”;把为履行某种义务而失去自由的人称作“某某奴”等。这些新词新语或是运用在新闻标题中, 或是掺杂在报道、评论的语言里, 或是出现在节目里采访双方的交谈口语中, 这些新词, 不仅丰富了民生新闻的语言, 使其更有表现力, 还将这种新闻形式的“以民为本”的传播理念, “平民视角”的叙述方式, 报道的“快捷”、“新鲜”的“亲民”特点更好地体现了出来。

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 汉语新词在民生新闻中的使用更是充分表现了新词是民众的话语, 具有一定的社会学意义。一方面, 许多新的思想观念的传播、新生事物的出现和认识, 最初常常并非通过系统的思想形态和理论阐述以书面形式来完成, 而是通过一系列乃至一个个看似孤立存在其实却有各种关联的反映新观念、新事物的词汇 (新词) 的产生、传播、流通、潜移默化实现的, 从而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特别是当社会迅速发展, 新生事物层出不穷, 一些新的思想潮流应运而生之时, 新词责无旁贷地成为新的思想观念得以在广大民众中传播的途径。一般人最初未必完全理解这些词汇、概念所代表的知识和思想观念的全部内容, 但并不影响他们对这些思想和事物的了解认识, 他们同样可以在视听或者使用有关词汇与概念的过程中, 无意识地接受一些知识和一种基本的思想观念进而传播, 为这种社会思潮的发展、对新事物的认识推波助澜。并且, 在现代文化环境中, 一旦新词进入流行文化中, 尤其是进入媒体领域中, 大部分民众就会仿效进而高频率地使用它, 否则就会被认为是“老土”、“落伍”, 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 影响正常的社会交际, 这使得现代人更追随语言的变化。“从众”心理以及现代交际的需要, 使得率先使用新词语的人群具有社会和语言上的优越地位, 因此, 当体现新事物新思想的新词新语出现时, 人们会在交际中积极使用、传播它, 很快地不自觉地让新词进入媒体的视线中, 引起媒体的充分关注, 进而出现在各类反映民生的新闻节目语言中。

另一方面,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新词新语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最为敏感,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 汉语新词也表现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民生新闻是反映民众生活的第一声音, 新词新语出现其中, 才更能体现出其“第一现场”的本质。可以说, 没有新词新语这一“民众话语”, 民生新闻也不具备说服力。另外, 汉语新词在民生新闻中的使用传达出新闻话语权下放的信息, 表现了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闻传播理念的进步。长期以来, 新闻媒体给广大受众的感觉是“高高在上”, 是“官方”的喉舌, 而民生新闻则一改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 成为题材内容上选择反映民众的日常生活, 报道立场上采取平民视角, 价值取向上采取民本意识, 报道方式上使用民众话语的一种新型的新闻传播范式。特别是近几年来, 在新闻领域体验式采访、融入式采访、闯入式采访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这样的采访方式使被采访者获得与采访者平等交流的一个平台。新闻话语权对调, 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以交谈的方式进行交流, 大众传播由单向开始向双向传播转变, 传统的新闻语言风格悄然发生变化, 为追求亲民的传播效果, 大量的新词新语出现在节目中, 新闻语言的表述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口语化和通俗化色彩。新词新语已经不再是不能登新闻媒体“大雅之堂”的市井“小众语言”, 民生新闻给了新词新语这种最具表现力的语言要素反映社会发展变化、展示新生事物和新的思想观念最好的舞台, 这是新闻媒体在传播观念上的一大进步,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新闻传播理念。

新词为民生新闻增加了亲民、新鲜、时尚的色彩, 电视传媒也使新词传播获得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这两者的结合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语言的发展。但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 泥沙俱下, 在民生新闻中新词的正确使用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汉语新词中有些不但具有时代性、富有表现力, 而且符合语言规范和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 但是也确实有一些反映的是不健康甚至低俗的文化和思想, 会起到混淆视听、污染语言环境、传播劣质文化的负面作用。这就要求民生新闻节目的制作者和主持人具有较好的语言素养, 语言既要新鲜有活力, 又不能哗众取宠, 流于粗鄙放肆;既要个性亲切, 又不能装腔作势、媚俗花哨。

参考文献

[1].汪幼枫:《现代社会的语言趋异及其社会学意义》,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0 (5) 。

[2].喻国明、赵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瓶颈突破方式探析》,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0 (9) 。

篇4:汉语新词的社会学意义论文

增加单字600个 新增词语3 000个

中国辞书学会会长、《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修订主持人江蓝生介绍,距离上一版修订已过去7年,新版词典中的新词新义新用法充分反映了中国新时期特别是近几年来涌现的新事物、新概念、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人们的新观念。

此次修订遵循《现代汉语词典》引导规范的一贯宗旨,并以通用性为原则,吸收了有关专家学者的最新成果,依照规范标准审慎确定了字形、字音;对字头的简繁、正异关系进行了梳理;还增加单字600多个(以地名、姓氏及科技用字为主),共收各类单字1.3万多个。增收新词语和其他词语3 000多条,增补新义400多项,删除少量陈旧的词语和词义,共收条目6.9万多条。

修订参照国家语委《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修订课题组和《普通话轻声词儿化词规范》课题组的意见,对条目的注音做了修订;此外,还按类别,针对口语词、方言词、文言词、专科词、外来词、西文字母词等,对释义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修订。据专家介绍,第6版还配合释义增补了近百幅古代器物等方面的插图,并根据有关标准和新的研究成果对检字表和附录做了修订。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介绍,为了新版词典以高质量面对读者,编辑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其中校对达到了11个校次。而在印装环节,各印刷企业将《现代汉语词典》视为重大文化工程,不仅设立了专门的生产车间,还确立专门的印装流程,制定专门的管理措施,執行严密的储运计划。

中央电视台播音员贺红梅说:“我们每天有30人次参与播出,每天翻阅词典的次数大约是12 000次,最多的时候是27 000次。”据她透露,很多时候播音员在面对新人名、新地名、多音字会有不少困惑,新版词典的到来,让他们有了最新标准答案。

解读

新词收入凸显人文关怀

《现代汉语词典》如同记录社会生活的晴雨表,和历次修订一样,词典新增词语是最令人关注的一个方面,此次修订的第6版在增收3 000条新词的同时,也显现出社会语言发展的新亮点和新特点。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关于“剩男”“剩女”等时尚新词被拒收,更是凸显出这部“国”字牌规范词典的人文关怀之意。

涉及社会方方面面

代表词汇:廉租房 首付 电子书

此次新增词语可谓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中,与经济有关的有:产业链、环比、负资产、第一桶金、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文化产业等;与社会建设和管理有关的有:医疗保险、医改、民调、首问制、调峰、限行、摇号、调节税等;与大众日常生活相关的有:产权证、房贷、群租、二手房、廉租房、两限房、动车、屏蔽门、高铁、轨道交通、车贷、车险、代驾、酒驾、醉驾等;反映时下新的生活方式的有:首付、拼车、拼购、团购、网购、网聊、瘦身、塑身、茶叙、自驾游、自助游、背包客等;与计算机、互联网有关的有:播客、博客、博文、跟帖、超媒体、电子书、电子政务、内联网、物联网、网评、网瘾、微博、云计算等。

真实记录社会生活

代表词汇:低碳 闪婚 月光族

增收新词真实地记录了当代社会生活。

像源自西方的“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词语,反映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洋插队、落地签证、申根协定”等条目是众多国民走出国门的写照;“低碳、减耗、减排、减碳、新能源、光伏效应、电子污染、二手烟”等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民众环保意识也大大增强;“北漂、草根、社工、达人、高管、愤青、名嘴、香蕉人、小皇帝、蚁族、月光族、全职太太”等名词直观地反映了一些新的社会群体及其特点;“闪婚、闪离、试婚”等词语反映了传统婚恋观所受到的巨大冲击;“拜金主义、傍大款、买官、贪腐、碰瓷、吃回扣、潜规则、封口费、关系网、冷暴力、霸王条款”等词语反映了进入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风气和人们的价值观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新词义反映社会变迁

代表词汇:宅 奴 山寨

一些词语的新义新用法体现了词义的发展变化,也反映出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变化。

江蓝生说,“宅”增加了新义,即“待在家里不出门(多指沉迷于上网或玩电子游戏等室内活动)”,她认为,在这里当动词用,带点小幽默,感情色彩浓厚。

此外,“奴”的新义有“称失去某种自由的人,特指为了偿还贷款而不得不辛苦劳作的人(含贬义或戏谑意)”,体现了当下不少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山寨”的新义“仿造的;非正牌的”和“非主流的;民间性质的”,“漂白”的新义“比喻通过某些手段,把非法所得变成合法所得”,反映出市场经济下一些人的生产经营行为;“大使”的新义“借指为推动某项事业的开展而做推介、宣传等工作的代表性人物”,则是一些公众人物影响力的写照。

江蓝生认为,有的词虽然出现时间短,但符合语法,表现力强,而且能够在词义和用法上填补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空缺,使表达更加丰富多样,这样的词就应该增收。

二百多个新兴洋词被收入

代表词汇:CPI PM2.5 FTA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还收纳230多个对老百姓生活有影响的字母词,它们的面世还真为不少人帮了大忙。

2011年,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即使是文化程度较高的网民,对12个在媒体上使用频度较高的外语缩略词,如GDP、4S店、3G、ATM、GPS等也远未达到“知道其大概含义”的程度,普通民众对一些外语缩略词的真正含义更是知之甚少。据介绍,最近为媒体所广泛引用的PM2.5等外语缩略词,与人民群众生活及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但许多人并不知道其准确含义。

而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新收了不少这类新兴的洋词儿,并给出了相应的解释。如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M2.5(空气中飘浮的直径小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FTA(自由贸易协定)等等。

新外来词、方言词写进词典

代表词汇:丁克 嘚瑟 指定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的开放和人员的流动,一些外来词、方言词和港澳台地方词大量进入普通话词汇,也让社会语言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此次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的外来词主要集中在英语和日语。其中源于英语的有“博客、微博、丁克、晒、粉丝、嘉年华、脱口秀、舍宾、斯诺克”等;而源于日语的有“刺身、定食、寿司、天妇罗、榻榻米、通勤、手账、数独、新人类、宅急送”等。

港澳台地方词大量进入普通话词汇,据专家介绍,除了第5版已收的“埋单、炒鱿鱼”等以外,第6版又增收了“八卦、狗仔队、无厘头、手信、饮茶”等。而来自台湾地区的新条目则有“呛声、挺、力挺、糗、出糗、捷运、空中大学、劈腿、软体、管道(渠道)”以及与选举文化有关的“拜票、谢票、站台”等。

有意思的是,由于赵本山小品和电视剧的广泛影响,东北方言的“忽悠、嘚瑟、指定”等方言词也进了第6版。

关于外来词、地方方言新词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说:“第6版收入的新词不少具有口语色彩、方言色彩,这是非常有智慧的做法,符合现代语言生活的需要,体现了普通话词汇和方言词汇、口语词汇相互流动的关系。”

增收新词并非见新就收

拒收词汇代表:剩女 剩男 裸官

此次修订还充分考虑了引导社会的使用和语言自身的规范等因素,并非见新就收。

江蓝生举例说,第6版收了“宅男、宅女”,没有收“剩男、剩女”;收了“泡吧”,没有收“泡妞”;收了“裸婚”,没有收“裸官、裸奔”;像“哈韩、哈日、犀利哥、虎妈、狼爸”以及“性工作者、同志(同性恋)”一类词语,目前都以不收为宜。“对于因种种原因不能及时结婚的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把他们说成‘剩男’、‘剩女’,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不够尊重人的,所以我们不收。”她还补充道,《现代汉语词典》作为一部规范性的词典也没有收“同志(同性戀)”这个词,“就说明我们不想提倡这些东西,不想聚焦这些东西。”

此外,对于新的用法也视情况而定,例如第6版收了“雷”的动词用法“使震惊”,却暂不收“超、巨”的副词用法。江蓝生解释说:“‘巨好看’、‘超爽’,这些词现在很流行,也很生动,但是它适用的范围是在一部分人当中使用,在正式的媒体当中也很少出现。这些词我们认为还是观察一段,如果它将来确实被绝大多数的群众都使用了,我们再收进来。”

港澳台地区“有”的副词用法(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行为动作曾经发生或事情已经完成,如“我有去过上海”),近几年来对内地有一定影响。江蓝生说,考虑到这与普通话语法的规范有关,决定缓收,还是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再说。

链接

历经5次修订

《现代汉语词典》1956年7月开始收集资料,1958年初开始编写,1960年印出“试印本”征求意见,直到1978年才正式出版。这是中国首部权威的现代汉语规范型词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商务印书馆出版,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丁声树曾先后主持工作。该词典迄今已印刷400多次,发行5 000万册。

《现代汉语词典》正式出版后,先后经历了5次修订,每次都是在保持原有优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以求精益求精。

第一次修订(1980~1983年),小修,出版后即第2版。收词、注释略作增删调整,着重从思想内容方面进一步消除“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第二次修订(1993~1996年),大修,出版后即第3版。收录条目61 000多条,着力增收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词新义,附录中增加了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贯彻新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规范,同音节字头排列改为按笔画排列,异形词不再采用并列出条的方式。因篇幅原因,正文前删去了四角号码检字表。

第三次修订(2002年),小修,出版后即第4版。本版增加1200多个新词语,用粉页印刷,附在正文后面。

第四次修订(1999~2005年),大修,出版后即第5版。收录条目65 000多条。对同音同形词、离合词等进行重新审视,贯彻《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在区分词与非词的基础上全面标注词类。

第五次修订(2008~2012年),大修,出版后即第6版。收录条目69 000多条,其中收录单字13 000多个(新增的有600多个,以地名、姓氏人名及科技用字为主),按照语言文字规范,调整了注音和多字条目的分连写,按类别对注释进行全面的检查修订,对释义提示词也做了统一修订,配合注释增加了近百幅古代器物方面的插图。

见证

不同版本词语串起时代变迁

词汇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变迁,《现代汉语词典》在历次修订中对某些词语和义项做了修改,从一个独特视角记录了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某些事物认识的变化,读来别有趣味和深意。

经济:1978年第1版收录“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至1996年第3版增收“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2012年第6版增收“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展示了我国从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历程。

住房:1978年第1版收录“公房、私房、民房、平房”,至1996年第3版增收“商品房、套房、危房、塔楼、筒子楼”,2012年第6版又增收“房改房、炒房、单元房、二手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两限房、毛坯房、期房、尾房、现房、样板房、样板间、板楼、写字楼、尾楼”。反映出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进程:从福利分房到自购商品房,到房地产的置换买卖,再到政府改善民生、保障低收入群体住房的各类安置住房等。

出行:1978年第1版收录“出租汽车、电车、公共汽车、火车、轿车、卡车、列车、马车、摩托车、汽车、人力车、三轮车、兽力车、自行车、地铁、公路、马路、铁路”,1996年第3版增收了“飙车、打车、电瓶车、塞车、高速公路”,2012年第6版增收“摆渡车、泊车、磁浮列车、磁悬浮列车、动车、堵车、房车、概念车、公车、黑车、旅行车、拼车、私车、洗车、验车、城市铁路、城铁、辅路、高架路、高速铁路、高铁、环路、快速路、轻轨、轻轨铁路、主路”。揭示了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交通设施越来越健全,交通出行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多样化,但交通拥堵问题也随之出现。

通信:1978年第1版收录“报话机、步谈机、电报、电话、电视电话、电子计算机、计算机、交换机”,1996年第3版增收“传真机、录音电话”,2012年第6版增收“笔记本式计算机、对讲机、固定电话、固话、互联网、局域网、可视电话、平板计算机、视频电话、手机、数字电话、网络电话、网络计算机、无绳电话、物联网、寻呼机、移动电话、因特网”。展现了我国通信设施由简单的电话电报,到手机及网络通信等数字方式的发展过程。

社会群体:1978年第1版收录“民工、牧民、农民、佣工”,1996年第3版增收“船民、村民”,2012年第6版增收“彩民、单身贵族、工薪族、股民、护工、汇民、基民、啃老族、农民工、上班族、社工、网民、烟民、月光族、蚁族、义工”,见证了我国国民职业性质的多样化及相关从业者心理的变化。

篇5:现代汉语中的新词现象

摘要:社会不断地变化,发展,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特别是语言里的词汇,更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新词的产生有很多的原因,地域的交流,新事物的产生等等。这也就使得新词的种类很多,网络语言、数字语、广告语等等,特别是网络语言达到近乎疯狂的程度。新词的产生,反映了社会交际的需要,丰富了语言的内容。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也不可避免地继续发展下去。对于新词现象,人们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专家学者的意见以承认为主。对于新词我们应采取宽容、容纳的态度,解决存在的问题,引导它,规范它,使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关键词:新词,新词现象,网络语言,规范

恩格斯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个解释是唯一正确的,拿动物来比较,就可以证明。动物,甚至高度发展的动物,彼此要传达的东西很少,„„此外,他们还获得了如对人依恋,感激等等表现感情的能力,在这种能力以前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和这些动物经常交往的人很难避开这样的信念。这些动物现在感到没有说话能力是个缺陷。”从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语言是人在生产劳动中因为必须进行交际,进行合作,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在劳动过程中,在社会生活中,人类以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类不能离开语言,离开语言的社会是不存在的。语言也就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人类对语言的认识研究和使用,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下,语言就随着一些东西被淘汰或需要其他的词来代替或消失,也就出现一些社会现象而不断丰富它适应它,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出现了许多新词,这里所谓的“新”一是从未出现的词语,二是本有的词赋予了它新的意义。这些年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新词的出现如雨后春笋般。近年来甚至出现了“一天出现三个新词”的现象。本文就新词中的“网络语言”展开叙述。

语言折射社会发展的轨迹,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都会涌现出一大批新词新语。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经在《汉语史稿》中说:“五·四运动以后,一方面把已经通行的新词巩固下来;另一方面还不断的创造新词,以适应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从词汇的角度来看,最近五十年来汉语发展的速度超过以前的几千年。”

继“五·四”运动之后,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是新词语发展的第二高峰。诸如“公

私和营”之类的大量新词潮水般涌现。而第三个高潮,就是改革开放之后的这二十几年。新事物、新概念、新现象层出不穷,而且随着社会开放程度而不同,人们在文化上的宽容度也随之加大,于是新词新语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形态。新词语的产生,反映了社会交际的需要。科技或社会生活方面的新事物产生了,就需要有新的词语来表示它们。上网、下载、转基因、试管婴儿、物业、信用卡、一国两制等许许多多新词新语,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还有一些新词语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例如两代人之间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很自然地用到“代沟”这个词。在社会生活中,以某种厉害关系共处的双方,不一定都是彼消此长,甚至你死我活。如果双方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处理彼此之间的矛盾,会取得没有输家,都是赢家的结果。这几年,称述这种双方都受益的情况用到一个恰当的词——“双赢”。有些新词则反映出语言使用求新求雅的心理。比如,汉语里原来有“卷铺盖”一词,意思是因解雇或辞职而离开工作的地方。这些年用的更多的是一个新词“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相比之下,“炒鱿鱼”比“卷铺盖”不仅显得新奇而且有幽默感,人们更喜欢使用。

社会多元化,语言也自然鲜活、多样了。而且社这样会越开放新词语也就越活跃。我们这里谈到的新词语,有的是新造的,有的是从外来语借鉴而来的,有的是从方言中借鉴而来的,另外还有的是通过语言本身的一些手法减缩的,有的是通过修辞手法得来的等待。

面对新生词语的大量出现,有人提出现代汉语急需规范,呼声认为很多外来词,流行语,缩略语„„或者是胡编乱造的新潮,或者是莫名其妙的符号链,有害于语言的纯洁和健康,是语言垃圾,应加以剔除和掘弃。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博士张鑫先生谈到这个问题时诙谐的说:“语言根本不存在污染问题,‘哇塞’、‘帅呆’、在老人眼里也许被认为是污染,可对于新新一代就是血肉,就是精神气,因而语言无所谓绝对规范。对新生语的路径和产生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如吕淑湘先生所谓“宁滥勿缺”。例如,在高校较为流行的“博导”,“博导者,博士研究生导师之谓也。”博导的出现,是高校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的产物,目的是显示和强调博士生导师的尊贵、冲过的社会地位。由此还派生出硕导(硕士研究生导师)、进导(进修研究生导师)等。

中国社科院原院长刘吉认为,现在中国文学的混乱已经达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了。大量非规范的外来语、英语缩写的直接使用,像“菜鸟”、“大虾”、等网络语言,像“绝代佳人”之类的新人类自己创造的词语已经使不少文章出现了令人读不懂的情况,有些更会

引出歧义,影响我们的理解。在网上曾看到这样一篇小学生的作文:“昨天晚上,我的GG(哥哥)带着他的恐龙(丑陋的)GF(女朋友)到我家吃饭。饭桌上,GG和GF一个劲向我妈妈PMP(拍马屁),那酱紫(样子)真好BT(变态),7456(气死我了)。我只吃了几口饭,就到QQ上“打铁”(发帖子)去了。” 这样的作文我们实在不敢恭维,但这也只是特殊情况,包含着学生对老师的反叛。对于现在的混乱局面应采取立法、行政、引导等各种手段予以纠正。

敬一丹说,现在是社会语言最生动的时期,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官方语言和民间语言,不能抹杀活泼的富有时代版的民间语言。而我们的媒体则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度,如果对青少年的语言教育一味强调规范性,忽视了他们对审美的要求,限制他们对富有年龄特色的语言的追求,那么显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语言学家许家璐的话,也许可以全面、宽容、积极地令我们看清如今语言的现实问题。他说:“语言发展变化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个性。虽然它离不开语言发展的总规律,但是有一些局部可能一时出现无序的现象。语言是全民的工具,无序的部分不管多少,都会给社会交际带来一定的影响。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容纳、分析、引导、规范。”

“对新词新语,我们应该了解、记录、研究。”原教育部文学应用研究所副所长佟乐泉先生认为,新词新语往往鱼龙混杂,网络语言的简单符号也称不上新语,但有一些称的上的新词新语的就应该记录下来。

专家学者的看法,看到了新词新语中确实存在的问题,但多数是对新词新语给予了肯定。新词语的产生引起争议时必然的,任何一件新事物产生都是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新词现象也不例外。语言是有生命力的,需要不断丰富,不断发展。要不断从方言土语、外来语中汲取精华。若过多加以限制,语言必后滞,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多元化的社会就应该有多元化的语言。所以既要规范新词的使用,又要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要给语言的发展留下应有的空间。

对于新词现象,人们或褒或贬的评论很多,大多是针对网络语言的,而对于新词现象的

研究不多,但也不是没有。河北大学郭伏良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研究》,文中主要是对新词进行分类。

在中国语言学报中也有关于新词现象的论述,主要是对新词语的分析、总结及其产生原因的阐述。

有一些文章是针对新词现象而提出保护汉语的纯洁性的。例如,复旦大学的申小龙,发表过几篇这样的文章。

2001年12月17日至19日举行了“全国汉语词汇规范问题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对新词现象进行讨论,达成共识:不能用一般的词语规范的特点来要求新词语,对待新词语要宽容,要有“词语保护”意识,也要有“品味”意识和“规范化”意识。

有一些关于新词词典的编辑工作,例如《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由王同亿主编2001年出版其优点在于:

(一)全新的收词思想。它打破了过去字词典编写的条条框框,收录了其他同类词典中所不具有的近20年来出现的新词新语10000条,充分反映了本时代的各个方面的进步,譬如,酒吧、因特网、信息网络、知识经济、生态环境、绿色食品等一些现代生活中频率很高的词汇。

(二)破坏式求真释义。现在很多工具书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许多词语没有正确合适的义项解释。譬如说防火墙,日常指两所房子之间或者一所房子的两个部分之间的厚而高的墙。但是对于现今的青少年来说,防火墙更多的是作为“INTERNAT常用语”出现的。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结合社会发展和生活实际对词语的解释反复推敲,无数次不厌其烦的审改,力求每一个解释义项的全面、准确、科学。

(三)“真材实料”的例证。对古往今来大量的诗文名句进行了归纳、筛选,认真考证每一个字的准确释义。还收录了大量的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甚至俚语。

(四)起笔部首检字法。

(五)规范化的执行者。对外来词汇,为了避免读者从单个语素对文字进行错误理解,编者统统标注出来。

再如:由周洪波主持,商商务印书馆主办,2001年1月5日出版的《新华词典》修订本。新词新语比比皆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词新语随处可见,如信息类条目中增设了互联网、笔记本电脑、电话磁卡、可视电话、电子出版、网吧、远程教学等。医学类增设了安乐死、巴氏消毒法、非处方药、基因工程、精子库、试管婴儿等词条。财经类增设了超市、对冲基金、二板市场、风险投资等词条。还有法律类的,不正当竞争、单位犯罪、国家赔偿、巨额资产来源不明罪等。军事类的导弹防御系统、地地战略导弹、高技术战场、信息战、数字化战场等。以环保词条为例,《新华词典》原来只有22条,此条修改后增加到129条,与人类对环保的关注程度密切呼应。而同时,插秧机、微机、喷气织机等2000多个跟不上时代的词汇,此次正式“隐退”。

再如:由于跟元主编,经济出版社出版,2001年6月出版的《中国网络词语词典》。其收入词条2000多条,正文约40万字。所收的词条有一般的术语,如手机上网、伊妹儿、电子邮件、网上录取等。聊天室用的比较特别的词语,如“瘟都死”(WINDOWS)、“大虾”(网络高手)、东东(东西)、“猫”(调制解调器)等。考虑到实用性还收入了常用的外语词以及缩写,如BBS(电子公告版)、CHAT(网络聊天室)、E-MAIL(电子邮件)、JJ(姐姐)等。

还有一些词典出版,如1987年第一部新词词典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由闵家骥、刘庆隆等主编的《汉语新词词典》;韩明安主编的《汉语新词词典》,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李行健、曹聪、孙云、景魁主编的《新词新语词典》,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等等,这里不一一列出。

由于新词的发展十分快,人们对他的研究,是相对滞后的,即便是词典编辑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需要加快步伐,对其进行研究与规范。

根据新词产生的原因,可将新词划分为以下几类:

(一)随着国内外、大路内地与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的增多,电视剧、电影的不断交流,各种语言、词汇自然要不断碰撞,从而出现新的词汇,如瘦身、大片、派对、给力、神马、浮云、追星族等。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新经济现象的出现和扩展,使新词不断产生和输入。如新经济、入世、WTO、双赢等。

(三)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新的技术、产品地不断出现,需要新的词汇来表示它。如咪表、IC卡、克隆、光驱等。

(四)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尤其青少年迫切需要缩短表达和写作时间,崇尚简洁、方便。如88(再见)、521(我爱你)等等。

(五)外来因素

如迪斯科(DISLO)、保龄球(BOWLING)、冰淇淋(ICE-CREAM)、托福(TOEFL)、CT、T恤、热狗(HOTDOG)、宠物、黑马、绿卡等等。

(六)方言词的吸收

由于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南北、东西交流空前,一些表意新颖,表现力强等方言词流行大江南北。如,大腕、痞子、侃、混、掉价、开涮、发廊、打工仔等等。

(七)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科学意识的增强而产生,将它单另作为一

类是因为新词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网络语言,人们对于它的评判也较多。所以本文就将网络语言作为新词中的代表,进行论述。

网络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是:“在电的系统中,由若干元件组成的用来使信号按一定要求传输出的电路或这种电路中的部分,叫网络。网络的种类很多,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功能。”如“通讯网络”、“互联网络”、“广通网络”、“运输网络”、“教育网络”、“商业网络”等等。网络语言是在这些领域中应用的语言,主要是一些缩略语,数字语,运用英语或给这些词以新的含义等。

一、网络语言具有生动风趣,简洁省事人情味儿十足,个性化强的特点。

将网络划分为三类:

(一)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例如鼠标、硬件、病毒、软驱、宽带、登陆等。这些词语是关于计算机的专业用语。

(二)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融、黑客、网吧等。

(三)网民在聊天和BBS上的常用语和符号。如美眉、大虾、斑竹、东东、恐龙、88、521,用键盘上的键盘组合许多表情符号。“哈”大笑的卡通形象,从这种意义上是说,符号语言是把有声语言中的体态语创造性地运用到了网络语言中,属于幅语言。

二、网络语言的多样化的体现

(一)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群体语言,它能满足网民的交际需要。

据有关机关调查,我国网民结构以青年人为主,平均年龄在27岁左右。学历多在大专和本科以上,收入则以中高收入者为主。这样一群在年龄、学历、智商、收入上均占优势的一代,在网络交流传播过程中自然会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他们是“网民”、“网虫”,一般有自己的“网页”和“版主”,并建立起了自己的个性化网络“聊天室”、“讨论区”和“虚拟社区”。他们喜欢在“网站”、“主页”“桌面”、“界面”中生活,并不断的在“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交互”。从这个层面上说,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年轻人在网上彼此交流的最基本最常用的符号了,成为他们表现个性的一种标志。

(二)网络语言是语言中的活跃部分,是语言多样化的具体体现。

从语言系统来看,语言、语法相对稳定,词汇则变化发展较快,词汇中基本词语是核心部分。是词汇系统中最为稳定的。新词新语(包括网络语言)自然感觉较为轻松,更适合于现代人的口味。网络群体有着不可低估的创新能力,总在不断的创造属于他们的丰富鲜活的词语,并且非常迅速的传播流行开来。语言的多样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靠新词新语这些活跃部分来实现的。从总的走势来看,网络语言本身存在于相对封闭的网络圈子里,在圈子里传播的最快,只有一部分词语经过时间的考验后,渐渐进入基本词语,成为语言

核心部分中的一员。

(三)网络语言有的品味不高,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客观的说,目前网络语言的总体情况还是不错的,但也无庸讳言,一些格调不高,相当粗俗的词语在网上也时有出现。譬如“TMD”是“导弹防御系统”,它刚好与我们的“国骂”—“他妈的”的拼音简写相同。于是一时间“TMD”就成了网上使用最为频繁的脏话了。此外,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网民们为了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由此出现了一些错字、别字。

网络虚拟空间中各色语言杂呈,主要源于整个现实社会环境的多元化。在网上,网民们是以隐秘的身份加入一个聊天室或BBS的,自然有了充分的话语权,因此得以放纵。这些话语向网上一发,就完成了“出版”的工作,没有任何人,任何单位对网上作品负责任,这样难免导致目前网络语言的良莠不齐,泥沙俱下。

互联网已经深入人心,类似于这样的语言还会大量的出现并频繁使用,言语的存在和消亡,取决于生命力的大小,一些没有生命力的言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必定会远离我们的生活,而不是靠我们“发布命令”令其退出生活之外。主要具有生命力,网络语言已经逐步登入词典一类的大雅之堂。

语言就像一条河,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过程的,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语言,是互相渗透的,这样才能使整个时代的语言丰富起来,语言才会有生命力。由于信息、网络、广告与传媒的高速发展,新词成堆,语言紊乱,生造词语,句子不通,误用词语的现象存在,旧社会的黑话、脏话变的时髦,坯子腔调也被“玩儿”的流行起来„„这些是新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在新词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词语自身发展规律和各方面的努力下慢慢消解。语言不可能是僵化停滞不动的,它是跟这个时代密切相关的,时代向前发展,语言也随之适应它的发展,以适应人们对新事物、新思想的表达。时代开放到什么程度,语言就可以开放到什么程度,时代发展到什么程度语言就可以发展到什么程度。

【参考文献】

一、索绪尔【法】《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二、简.爱切生【英】《语言的变化:进步还是退化》徐家桢 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

三、李行健 曹聪 孙云 主编 语文出版社

四、于根元 《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应用研究》书海出版社

五、李伯聪 《高科技时代的符号世界》天津科学出版社

六、郭伏良

七、钱冠连

八、郭良夫 《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词汇发展研究》 河北大学出版社 《人文网络言语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词汇》 商务印书馆

篇6:汉语新词的社会学意义论文

谈日常用品广告英译汉的特色 国际商务谈判技巧与策略初探 论旅游指南的翻译

《雾都孤儿》中南希双重性格分析

澳大利亚传记文学中的土著文化:以《我的位置》为例 On Carl’s Personality in Titanic 论《纯真年代》的女性意识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bout Vacant Words in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 《紫色》的妇女主义浅析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从“三美”原则看《荷塘月色》的翻译 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 论《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利夫的性格

论马克•吐温的种族观--以《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为例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分析 中西婚姻文化差异 公示语汉英翻译探讨

论《白鲸》象征手法的运用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

从“绯闻女孩”与“我的青春谁做主”中浅析中美青年婚姻爱情观的异同 词块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国际商务谈判及其谈判风格

救赎之旅—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成长经历 战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商务谈判中的礼貌策略研究

孤独的灵魂—简评《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克兰德 文化视角下的品牌名翻译研究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分析

影响英语阅读速度提高的主要障碍及其解决方法

报刊杂志词频分析与大学英语教学中词频分析的比较 简爱——平凡而非凡的女人

论《宠儿》中的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成长

An Analysis of Barack Hussein Obama’s Ethical Appeal and it Impact on Audiences 从中西文化差异角度谈品牌翻译

《新成长的烦恼》影视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英汉翻译策略 英汉”黑色”的隐喻的对比研究 从目的论角度剖析电影片名翻译

导入艺术在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中的运用

比较分析《野草在歌唱》与《倾城之恋》中女性的爱情婚姻观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我不能与你一起生活》的多重主题研究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探析《玛莎•奎斯特》中玛莎性格的根源 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浅析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策略运用 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及词汇教学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u Hongming and Lin Yutang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式菜名中的运用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 海明威《雨中猫》的文体分析

陶渊明和威廉•华兹华斯两者不同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言中红色联想意义的比较

美国电影与文化霸权—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为例 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南希的人物性格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 英语课堂中的非传统学习策略 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 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中文菜名英译

论“迷惘的一代”告别“美国梦”——浅谈《永别了,武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Sharp in Vanity Fair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行业的影响—以CR法案为例 《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

西游记神话人物称谓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 浅析理发师陶德一剧中歌词的妙用 旅游景点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A Study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American TV Series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浅析导游词的翻译策略

华兹华斯与阮籍诗作思想对比研究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 浅析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模式和策略

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复杂个性 像鲁滨逊一样在逆境中创造精彩

话语中的性别与身份:以《绝望主妇》为例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in Daiyu and Xue Baochai 外贸英文函电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研究 《黄鹤楼》五个英译本的语义等值研究

论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目的论在英语儿歌翻译中的应用

分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 英语委婉语浅析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87 跨文化视角下动物寓意的对比及其习语的翻译策略 88 广告语篇的语用分析

反思《夜访吸血鬼》中的同性恋现象 90 论非言语交际行为与外语教师素质的关系 91 关于王尔德童话的研究 92 中西方文化面子观差异分析

从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中的语篇连贯性 94 从电影《阿甘正传》看二战后美国价值观 9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7 论《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女性魅力在男权主义下的体现 98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论劳伦斯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99 英语教育产业化对英语教育的影响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

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另类古典小说-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之畅销解读 102 基于《生活大爆炸》研究合作原则的违反 103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原则分析 104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灯谜翻译 105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生与死 106 《宠儿》中塞丝的性格特征分析 107 流行歌曲歌词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研究

从鹿鼎记和唐吉诃德的主要人物的较对比来比中西方侠文化 109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 111 霍尔顿形象解读

关于英语谚语翻译的一些意见

Angel’s Face, Devil’s Heart—The Degeneration of Dorian Gray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14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115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小人物的悲剧之源 116 英语委婉语的认知分析

浅谈奥巴马演讲中的语用策略

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 119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 120 公益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 121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23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

社会变化对马克•吐温文学风格的贡献

The Influence of Westward Movement on American National Character 126 《绯闻少女》中的话语标记词研究

Jude the Obscure and Hardy’s World View

A Study of the Personality of Emily from A Rose for Emily 129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130 华兹华斯自然观浅析

少儿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 133 全身反应教学法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34 清教思想在《失乐园》中的体现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Idioms Translation 136 从礼貌原则看中英委婉语的差异 137 《呼啸山庄》的悲剧分析

八十年代以来汉语中英语外来语及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紫色》汉译本对比研究

从《篡夺》中看辛西娅奥兹克作品中的反偶像崇拜精神 141 小组合作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42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爱情观 144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45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语法翻译法视角下的中学生英语家教辅导 147 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

浅析《喜福会》中母女冲突的存在与消融 150 成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石化现象

151 On“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in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 152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 153 高中英语任务型语法教学初探

154 从语用等效角度透析旅游景点名称英译 155 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156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要人物性格

157 王尔德唯美主义对现代消费文化的启示--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为例 158 英汉亲昵称谓语的语用及认知对比研究 159 汉英谚语的语意对比

160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 161 Teleology, Religion and Contexts 162 论标示语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 163 黑色幽默在《第条军规》中的运用 164 商务英语的词汇特征及翻译策略 165 浅谈美国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及其原因 166 英汉习语中隐喻的民族性及其翻译策略 167 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与《傲慢与偏见》 168 英汉亲属称呼语与中西家庭教育模式差异 169 《祝福》两种英译本对比研究

170 拒绝话语跨空间映射的认知解读—以商务洽商为例 171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人物冲突分析 172 从冗余理论浅谈翻译技巧之增译法与减译法 173 浅析《飘》中的女性意识 174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175 A Study of Angel Clare’s Multiple Personaliti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76 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

177 《老人与海》中的系列意象探究 178 浅析隐喻在口译中的可译度 179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

180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 181 《警察与赞美诗》与《二十年后》中的警察形象比较分析 182 浅析《远大前程》中皮普的个人抱负与自我完善 183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负迁移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184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185 The Features of Classic-literature-based Movies Show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86 Comparison of Color Word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 187 《喜福会》中母女关系浅析 188 中西谚语的文化比较研究 189 浅议英语广告的翻译

190 追求自由与理想的珍妮—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电影《阿甘正传》女主角 191 论英语谚语的翻译

192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

193 Pragmatic Empath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194 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

195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 196 《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人物形象分析

197 高中英语听、说、读教学活动中写作融入模式的初探 198 爱伦坡《泄密的心》的恐怖效果 199 从文化角度看老友记的字幕翻译

上一篇:高二节约用水作文800字下一篇:监督机制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