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教学与思维训练

2024-09-10

计算教学与思维训练(通用8篇)

篇1:计算教学与思维训练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熟练计算两位数加减法之后设计的一节练习课,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熟练计算两位数加减法,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的过程,发现这类有趣算式的特点、规律,并能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创造算式、验证算式;3.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节课我从课外寻找符合学生学习的材料,将操作性、趣味性、探索性强的数学素材巧妙用于课堂教学,加强实践活动和知识的综合运用,开发了课程资源;整节课我引导学生去观察,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和体会,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灵活、机智,及时有效的调控课堂,采用多种方法评价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极高,整节课孩子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达成了教学目标;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创造学习环境、很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学中,我采用亲切、自然的态度,只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让孩子自主探究新知;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2:计算教学与思维训练

江宁区岔路学校(小学部)

俞萍

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教兴国”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高要求:知识与能力如何更好地协调发展?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前提,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诸多能力中,思维能力是其中的核心,只有加大思维训练力度,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是自始至终贯穿于其中的一条长线,学习时间长,训练机会多,而且计算题不同于应用题,它只是由数与运算符号构成的抽象、枯燥算式,因此,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依据计算教学的要求,努力挖掘其中的思维训练因素,加大训练力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大胆合理想象,突破原有知识限制,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如果思维没有一定的广度,就没有一定的深度,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

看似简单的计算中可以发掘出很多有意思的规律。如:教“9的乘法口诀” 这一课,计算几个9相加的和,依次写成以下算式:

9×1=9 9×2=18 „„ 9×8=72 9×9=81 9的乘法口诀共有9句,要一下子记住这些口诀,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单靠死记硬背,显然是不可取的,那么,如何带领学生来巧记口诀呢?通过找规律这一途径。通过对这一列算式的整体观察,学生能发现多个规律:

(1)按这样的排列,得数多9。(数学知识一环扣一环教材编排采用螺旋上长的方式排列,前面学习2~8的乘法口诀时,按口诀顺序,7的乘法,得数每次多7,8的乘法,得数每次多8,找到新旧知识的“生长点”,也注意找出新旧知识区别,便归纳出此规律。)

(2)把得数的个位数字、十位数字相加,均等于9。(3)得数的个位数字是9、8、7、6„„变化,十位数学是非1、2、3„„6、7、8变化,且十位数字比这道算式的乘数少1。

(4)得数与几十相比:1个9比10少1,2个9比20少2,3个9比30少3„„

(5)得数9、18、27、„„72、81按顺序一单数一双数出现。(6)得数成对比变化:

18、81;

27、72;

36、63;

45、54。几道算式中竟藏有这么多秘密,学生面对自己的发现又惊又喜,运用自己的很快便记住了九句口诀,在寻找规律的同时,充分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广阔性。

培养由一到多的广阔性思维的同时,也应注意由多到一的收敛性思维。如:□+6>18,学生说出种种不同的填数方法后,提 一个收敛性的思考问题:用一句话说一说,□里可以填哪些数?将广阔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结合到一处,在收放自如的节奏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亦得到深度的发展。

2、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应用题教学,是训练思维深度的好途径,通过分析数量关系,解题思路,使外部语言能化为内部语言,最终达到量变到质变的转化。那么,计算教学呢,是多样组合,题材繁多,算理不清,无法更大范围地知识迁移,因此单靠背一背不是最佳方案。

如: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算式,为什么有关9的乘法算式得数每次多9?究其根源,每次多加1个9,得数每次多9。

又如:教学“32-8”,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先直观操作,用3捆2根小棒表示32,要从2根小棒中拿走9根,好不好拿?怎么办?学生由此边操作边思考:先把1捆拆开,从12根中拿走8根,再把剩下4根和原来的2根捆合起来,是24根。结合操作思考,即把32分成20和12,先算12减8得4,再算4加20得24。学生充分理解并熟悉这一思维过程后,再深入一步,即提示出退位减法的法则: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作10,用十几来减,再加上剩下的数。当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思维能力也得到高度的训练。

由此可见,思维的深刻性常常需具体形象思维的支持,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进行思维训练的。因此,构建牢固的形象思维桥梁是重要的一环,将之适时抽象,便为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开辟了道路。

3、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思维是有序的,它的灵活性是指善于自觉简缩思维过程,快速获得结果。具体表现于:可顺向、可逆向,可变向思维。这里着重谈一谈前两种。

教学活动中,一般以顺向思维的训练为主:9×□=□,像这样一道填空题,明确是求几个相加的算式后,学生很容易便按1个9、2个9、3个9„„顺序填出。但做这一道就要转点弯了:9=□÷□怎样填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只要想9的口诀,做除法,想乘法:一九得九,9÷1=9,二九十八,18÷2=9„„又如:

41248



像这样的练习,体现了思维的顺向和逆向之间的联系,较前又有一定难度,对于学生深刻、完整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有很大帮助。

因此,我们要将两者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既从顺向进行思考,又从逆 向思考,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保持思维的鲜活度。

篇3:计算教学与思维训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 喜欢做游戏吗?老师跟你们玩一个报数的游戏。

1. 你能报一个十位上的数比个位的数大2的两位数吗? (生答)

2. 提高要求。

(1) 你能报一个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大7的两位数吗?看谁报得多?

(2) 你能报出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大8的最大两位数吗?

(3) 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想得这么快?

(评析:导入新课, 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 并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探索规律

1. 观察特点。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算式, 请你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98-89 42-24 32-23 53-32

21-12 52-25 41-14 43-34

2. 口算分类。

让学生进行口算, 然后再把这些算式分分类。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整理如下。

32-23=9 42-24=18 41-14=27

98-89=9 31-13=18 63-36=27

43-34=9 53-35=18 52-25=27

21-12=9

(评析:把算式故意打乱, 先让学生进行口算, 然后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把这些算式进行分类, 并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基本上把这些算式分成三类, 而且都是把得数相同的分为一类, 教师按照学生的分类把算式重新排序。)

3. 探索发现。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得数是9的这一组算式的被减数、减数有什么特点。

生:被减数的十位比个位大。

生:减数的十位比个位小1。

师 (小结) :我们可以把这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吗? (板书:十位与个位相差1)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 你能大胆试一试, 编一道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

学生举例, 然后进行验证。 (从两个方面考虑:十位与个位相差1、交换位置)

师:你能像刚才那样来观察得数是9的算式, 被减数、减数又有什么规律呢? (同桌之间说说, 全班交流)

师:得数是18的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又有什么规律呢?你能像刚才那样观察, 并试着说说你的发现吗? (小组讨论)

师:谁能大胆创造算式, 我们一起来帮他验证一下。 (板书:十位与个位相差2)

师:还剩下一组得数是27的算式, 被减数、减数有什么特点呢? (先用自己的话说说, 再全班交流)

师:根据你的发现试着把作业纸上的算式补充完整。

师:同桌之间检验, 说说你是怎样检验的?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 不是无目的的, 而是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的方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先一类一类观察, 被减数十位与个位, 减数十位与个位, 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把学生有价值的想法写下来, 然后让学生试着说说有这种特点的算式, 并进行验证。这样, 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思维活跃, 由扶到放, 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总结规律。)

3.类比迁移。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挑战性的问题, 想挑战吗?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 这三组算式的得数9、18、27与相差数1、2、3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相差数1、2、3, 得数9、18、27, 相加分别等于10、20、30。

生:相差数1得数是9, 相差数2得数18是9×2, 相差数3得数27是9×3。

生:有点像9的乘法口诀。

引导学生得出:十位与个位上的数相差1, 得数是1个9, 相差2是2个9, 相差3是3个9。如果相差4呢?

师:比比谁的创造能力最棒?你能试着在作业纸上写一些得数是36的算式吗?说说你是怎样检查的?

(评析:在观察规律、发现规律时, 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 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运用规律

师:如果相差数是5、6、7、8呢?算式又是怎样的? (以小组为单位, 写一写, 然后全班交流)

师:观察你写的算式的个数与相差数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刚才观察的方法, 说说自己的发现, 并试着举例, 先由小组检验, 再交流, 学生又陷入观察、思考之中。

最后,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 说说被减数十位与个位相差的数与得数的关系。 (小组讨论)

师:十位与个位相差5、6、7、8, 它们的差又会是多少呢?你能试着举些有这样特点的算式吗?

一开始学生觉得难度较大。又些学生对于相差数是9的算式, 只想出一道, 有点不甘心, 不好意思举手向老师汇报。

全班交流时, 知道符合这种规律的算式只有一道, 这时学生才为自己欢呼!

(评析:当教师把所有的算式都写在黑板上的时候, 学生全面发现了算式的个数与相差数之间的关系。这样, 一波接一波, 此起彼伏, 学生的思维由不流畅到自然流露, 数学思维过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四、拓展规律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有趣的算式, 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课后与老师、爸爸、妈妈一起观察、交流。

【总评】

篇4:多维思维能力训练与作文教学

关键词:多维思维;能力训练;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93-01

下面着重谈谈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多维思维能力的问题。

1、用日常生活中多答案的问题,深入浅出地训练学生的“多维思维”。笔者曾出这样一个题目,让学生讨论:树上有十只鸟,猎人打了一枪,打中了一只,树上还有几只鸟。多数学生由于受直接思维的影响,认为都飞走了,当有人回答还有九只时,却受到非议。但进一步启发学生设想几个前提条件再回答时,学生思维就活跃了,于是有人提出树上还有九只(猎人用的是无声手枪,打中了一只掉下,其余九只毫无觉察);有人提出还有一只(猎人枪响以后,九只闻声吓跑了,打中的一只,挂在树枝上);有人提出还有九只(树上有一公一母两只大鸟及八只不会飞的小鸟,公鸟打中掉下,母鸟却冒着危险用身体在窝中保护八只小鸟);也有人提出还有七只(公鸟打中掉下,母鸟立即衔住一只小鸟飞走了,树上还留下七只小鸟)……总之答案很多,都可以讲出道理。由此启发学生写作文:拿到一个题目,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譬如:写人物的肖像,有鲁迅的画眼睛写法,有都德的写服饰写法,更有朱自清的写“背影”的写法。

2、借鉴古人的作品启发学生的“多维思维”。譬如同样写山就有宋代郭煦的“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金代许古的“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元代张养浩的“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这些都是写山,但由于春、夏、秋、冬时令的不同,便可描绘出“如笑”、“如滴”、“如妆”、“如睡”的情态;由于晓夜、阴晴的不同,对山的高低远近的感觉也就不同。也正如苏东坡观西林壁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此启发学生:拿到一个题材,也要“横看”、“侧看”、“远看”、“近看”,学会换角度多思、多想。例如写《我的老师》,可以列老师正面的材料,也可写老师的“缺点”,诸如他记性很差,有一天他爱人叫他把米淘好,但他辅导了学生后,压根儿把淘米的事忘了。写正面材料能表现老师的优点,换一个角度写“缺点”也同样能表现老师的优点,而且更有新意。

3、借鉴其它艺术来训练学生的“多维思维”。笔者曾将摄影艺术运用与作文教学:两张照片背景都是产房,画面都是一个下级军官,但拍摄角度不同的照片,一张画面上这位军官拎着包,回首深沉地看一下产房,作者题名为“前线在召唤”;另一张画面上这位军官正对产房,把拎包放在地,似欲推门进去,作者题名为“迟到的父亲”。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两张照片为什么背景和人物都一样,而表现的内容却不同:一张是军官为了上前线,不等孩子生下就毅然告别妻子;而另一张却表现前线任务紧张,孩子出生时,父亲却姗姗来迟。之所以这样,是由于作者拍摄的角度不同。其实写作文也一样,譬如同样写游泳这个题材,可以写劈波斩浪、勇往直前,也可写途中遇到困难,从而同样来表现几个不同的主题。

4、设计多角度思考练习题,让学生在争论中发展他们的“多维思维”。笔者曾将《狐假虎威》这则寓言让学生考虑如果写读后感的话,应选哪个角度,并启发他们:人们习惯把“狐”放在不好的位置上,如果将“狐”放在颂扬的位置上,把“虎”放在被蒙骗的位置上是否可以?通过讨论得出如下几条结论:

(1)如果将“狐”作为颂扬的对象,比喻人们在强敌面前不惊慌失措,机智地借用敌人的力量压倒了敌人。(2)在“狐”与“虎”这对矛盾中,如果从“虎”的角度看,讽喻那些有力量而不懂得如何充分发挥,反而被敌人所利用的蠢材。(3)如果侧重放在“虎”被蒙骗上,讽喻那些只看表面现象,不探讨事实真相,坐失良机,终归失败的情况。……

这样,启发学生看问题,一定要多想几个为什么,从几方面去思索,才能从写作的“疑无路”逐渐过渡到“又一村”的境界。

5、从反面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多维思维能力,即在作文教学中发展、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作文教学中的“求异思维”,即让学生摆脱某些传统思想的束缚,另辟蹊径,在自己的想象世界中驰骋,去寻求一个既合理又别致的写作“切入点”。

(1)通过名人轶事来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笔者曾有意讲了一个少年丰子恺“贵铁贱金”的故事:当时丰子恺在石门小学上五年级,有一次崇德县统考,出的作文题是“五金(金、银、铜、铁、锡)之中何为贵论”,当时一般学生写的大体是贵者,非金即银,而少年丰子恺却别出心裁地写了“贵铁贱金”一文,他提出:金、银不过是有钱人家的装饰品而已,而铁乃万民百姓必用之物。丰先生由于写了这篇别开生面的文章,促成了一桩美满姻缘。以这个故事启发学生了解写作文最没出息的是人云亦云,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见地。

(2)有意组织学生从“求异”出发来讨论作文题材,从中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笔者曾给学生讲“鲁人徙越则穷”的故事,然后提出:这个故事本来的意思是指有特长的人到不能发挥特长的地方是无用武之地的。但我们能否从反面来论述“鲁人徙越则富”呢?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有人提出: “鲁人徙越则富”这个论断也能成立,理由是:①越人赤脚披发,而看到鲁人戴帽穿麻鞋,他们就会羡慕,于是也学起戴帽、穿鞋了,那鲁人的生意不就兴隆了吗?②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越地人民不仅要戴帽穿鞋,还要学会自己制帽做鞋,这时鲁人就要要收徒传艺,发展下去,鲁人可以建立鞋帽超级市场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某一定论的故事,如从反面去思考它,发挥合理的想象,也可以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

参考文献:

[1] 蒋秀琴 激发学生灵感 提高作文水平 《快乐阅读》2013-11.

篇5:口算教学与思维训练

姓名:朱秋梅 职称:小学数学一级教师 单位:厦门市东渡第二小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四则运算占很大的比例,学习时间长,进行训练的机会多,练习的份量重,而口算又是笔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通过口算教学,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只要根据口算教学的要求,挖掘口算中的思维因素,同样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

一、理清算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口算教学,不在于单一的算速度训练,而在于算理的明确。在口算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了算理,就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加快口算的速度。口算方法的灵活运用,又能加深对算理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比如,教学8+3=11时,我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入手,通过操作、思维抽象出两数相加的口算法则,让学生理解,因为8比10少2,所以把3拆成2和1,懂得8+2=10再加1等于11的道理,引导学生画出口算8+3=11的思维过程图。

8+

3在学生进一步熟悉8+3=11这一思维过程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减缩思维过程,抽象概括出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看大数、分小数、凑成10、再加几。”有了这一思维基础,再引导学生想一想“3+8”如何算。当学生掌握了口算的方法时,便加深了对算理的理解,思维能力也相应地得到提高。

二、洞悉整体,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学生善于从整体的观察中,自觉地减缩思维过程,直觉地获得口算结果。敏捷的观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数学特征的整体洞察,作出简捷的判断;二是能对口算式子进行合理组合,发现诀窍,一下子抓住算式的特征,使口算简便。如口算“6×5×14×5×2”,如果不经过整体的观察,把握数字“2”与“5”的特征,一下子说出结果是比较困难的。利用2和5的积为10的特征,运用交换率和数的分解,原式变为6×7×(5×2)×(5×2).这样,思维过程就浓缩为6×7和5×2,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又如,计算78×(0.5+0.213)×(0.75+0.5-1.25)这一题,许多学生从左至右用笔算的方法计算,费时又费力,且容易出错。教学时,我先要求学生不要急于求成,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全题,想一想,从这三个因数中发现了什么?能口算就口算。经点拨,学生从整体上发现了0.75+0.5-1.25=0这一特征,于是不需笔算就知道得数为0。

三、选择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口算能力包括口算的准确性、敏捷性,口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而口算方法的合理、灵活又是口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白口算方法的算理,这是思维灵活性的基础。而思维灵活性的核心,则表现在口算方法的最佳选择上。思维的灵活性就是要求学生思维的出发点准确,思维方法多样、方向灵活。教师在口算教学中不仅要求口算的结果准确,速度迅速,方法合理,更重要的要求口算过程灵活,口算方法的最佳化。比如口算125×96时,口算方法有以下几种选择的可能:

(1)125×96=125×8×12(2)125×96=125×100-125×4

(3)125×96=(25×4)×(5×2)×12

(4)125×96=(25×8)×(5×12)

通过比较选择(1)式的方法是最为简便,也更合理。常此训练,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四、寻找联系,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没有一定的广度,就没有一定的深度,更谈不上思维的创造性。口算练习题,看起来简单,但含有许多有趣的智能因素。因此,口算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从特殊的算法中寻找联系,使各个零碎的特征互相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实现思维的广阔性。如,学生已有125×8=1000,25×4=100等知识后,要求学生很快就说出2.5×4、0.25×4、1.25×8、12.5×8这类的口算题,在完成第一次口算后,又出示2.5×32、0.125×160等口算题与第一次的口算题发生联系,又引出15÷0.124、2.4÷2.5要求利用商不变性质进行口算。有了前面的口算题做基础,学生很快口算这两道题。这样,通过一题的引导,横向发散,学生兴趣盎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

五、变换形式,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口算是眼、脑、耳、口等多种感觉器官同时并用、协调的动作,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训练形式。但单一形式的口算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根据儿童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口算练习也应运用多种学具设计好多种形式的习题,采用多种方法,做到口算练习的多样化,促使他们的心里始终保持着渴求与积极状态,确保思维活动的持久与流畅。例如,在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训练中,可以使用如下几种训练形式。

(1)视算训练。用各种教具出示口算题;让学生眼观,口算得数。(2)口算训练。老师口头读出口算题,让学生耳听题目,口算得数。

(3)抢答口算。可分视算抢答和听算抢答,在口算熟练之后,有时采用抽卡片或利用口算表抢答更为有趣。

(4)口算游戏。例如,教师在出示口算题,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得数卡片举起,或学生用掌声报数,也是有趣的练习。

(5)逆向口算。教师说出得数,让学生说出式子,发散他们的思维。(6)选择练习。教师提出要求,通过口算进行选择,既可选得数,也可选算式。如,选出得数是10的算式:5+4、6+4、15-

5、0+10、9+3。

(7)判断练习。设计判断题,列出算式和得数,让学生通过口算判断正误。如:指出下列口算正确与否,对的打勾,错的打叉。11-3=6()

9+4+2=15()

这样,在口算内容中加强变换练习,加强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训练,确保思维信号的顺利畅通,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六、求异训练,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在口算的教学中,不仅要求有正确的结果,还有讲述口算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开拓思路、发展思维变通性的良好方法。口算时,要善于创设求异的情景,训练变通性思维。如口算“5+9”学生很快说出得数是14,教师应及时追问:“你是怎样想的?”创设好求异的背景。学生受教师的启发,说出了很多种想法:

(1)因为5可以分成1和4,1+9=10,10+4=149(先拆小数再凑十)(2)因为9可以拆成5和4,5+5=10,10+4=14(先拆大数再凑十)(3)因为10+5=15,9比10少1,所以5+9=14(用推理法)(4)因为5+5=10,9比5多4,所以5+9=14(用推理法)(5)因为5可以分成1和4,所以5+9=14(压缩思维过程)

篇6:试谈中学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风平民族中学 董海英

摘要:,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是丰富学生写作情感,增强学生词汇积累及观察能力、逻辑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语言教学中要重视加强思维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词:语言教学 语感 逻辑性

严密性

思维训练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无论是口头说或书面写,都是为了表达思想,两者都离不开语言。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认识过程,通过这种认识,可以把握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人们在实践中,正是凭借高度发达的思维能力,才创造了人类文明。所以,思维才是智力的核心。智力发展高的人,常具有深刻性、逻辑性、独立性、批判性及敏捷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语言是同思维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当人们把思想变成语言的时候,必须经过紧张的思维活动。要考虑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如何组织语言,怎样选择词汇等,这就是思维。况且,人们不论是通过说的方式,还是通过写的方式以表达思想,都必须精确、完整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那么,怎样以语文教学为契机对中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思维训练呢?本人作为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科任教师,紧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以训练学生敏锐的语感来活跃学生的思维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也就是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敏锐的语感是与活跃的思维连在一起的,语感敏锐的人,他能通过某个词汇,某句话展开积极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产生良好的语言效果。如当他读到“春天”这个词时,脑子里就会出现一幅“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图景,鸟语花香、姹紫嫣红、枝头春意闹等画面,就会一并涌进脑际。思维的活跃,感情的反响,会使他产生很多美的感觉,因此培养语感对活跃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大的作用。

但是,敏锐的语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不仅来自学生对语言文字准确、深刻的理解,对词语的牢固的掌握,而且还来自他们对文章优美语言的强烈感染力和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鉴于此,在语言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把字、词的深 刻含义讲清楚,理解它在特定的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注意在词语教学中下功夫,而且还要千方百计地把课上得生动有趣,注意运用语言文字的感染力来打动学生,打开他们思维的心扉,使他们在学习时浮想联翩,兴味盎然。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写景佳作,不但文笔清秀,语言优美,描写形象逼真,而且富有想象力。因此在讲授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字词教学,教出语言的特有韵味,讲清作者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让学生尽情享受语言文字的美和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意境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例如,作者在“绘春”时着意描绘了五幅令人心驰神往的春天画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画图既千姿百态,又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既色彩斑斓,又各有特色,因此让学生很好地领略这段文字的特有韵味和学习作者驾驭语言的独运匠心,是能很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的。

比如,作者描绘的春草图是这样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草软软绵绵的”,“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当中不但写了草生长的过程——“偷偷地钻出来”到“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而且也写了草的情态— —“偷偷地钻出来”;草的姿态和质地——“嫩嫩的”;草的颜色——“绿绿的”;草生长的状态——“钻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形象逼真的词语进行分析探究,让学生从这些形象生动、优美逼真的描写中领悟,品味生机勃勃的春草图。

同样,在分析令人沉醉、迷恋忘返的春花图时,我们也必须注意抓住作者笔下春花的几个特点:

1、春花是富有生命力和感情的:“春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把花写得生动传神;

2、春花既色彩斑斓,又各有特点,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3、春花既有香味“花里带点甜味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蝴蝶飞来飞去”——大有古人“踏在归来马蹄香”的韵味,把花香也写活了;又赋予动态“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探究和分析是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活跃他们的思维的。

二、以分析语言的逻辑性来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不少文章的语言具有极其严密的逻辑性,分析这些语言的严密逻辑性,深入了解作者如何根据这些语言来进行思维,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 有很大帮助的。

如《行道树》一文,作者用精当、优美的语言将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物象——行道树的身上,赋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用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道尽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其实这一点,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

在这两段文字里,作者在拟人写作手法的基础上,既有联想的艺术想象,更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写得细致逼真,层层深入,逐级延伸,特别是“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这个层层延伸的设问和反问句式,更使文章显示出很强的逻辑力量。而这种严密的逻辑力量,就能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打开学生思维的心扉。

三、以精彩语言的综合分析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精彩的语言片段,在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是不乏其例的。对一些语言进行比较、综合和分析,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鲁迅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在叙述除夕日阿长郑重叮嘱“我”不可忘记元旦(正月初一)早上醒来第一句话说:“阿妈,恭喜”,因为这关系一年中的运气,后写道: 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阿妈,恭喜、、、、、、”“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这一段文字十分精彩,为我们描绘了元旦早晨说“恭喜”、吃福橘的生动有趣的情景。因为小孩子 “我”光记着除夕、元旦这类久盼的喜事,一夜未睡好,第二日早早醒来,却将头一天阿长叮嘱的事忘得一干二净,此时阿长着了急,只得伸出臂膊将我按住,弄得我大惑不解,摸不着头脑,而阿长又不能口头提示,(因为那样说出来的话便不灵验),因而恐惧不安,心情急却,于是摇我的肩,若有所求,我也终于醒悟,于是说出“阿妈,恭喜,”此时,阿长心花怒放,高兴不已。作者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把“我”和阿长的心理刻画得细致逼真,入木三分地写出了阿长渴望幸福,期待祝福的急切心理和善良的心地。

对这样精彩的语言片段进行详尽的综合分析,不但使学生认识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把握了文章的主题,而且感悟到作者生活的积累,严密的思维和深刻的思想。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习语言的兴味横生,而且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思维能力,也获得很好的训练与提高,特别是对思维的深刻性,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篇7: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训练与培养浅议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丰富的想象。所谓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根据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可将想象分为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写或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的示意,在人的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如阅读文艺作品后,脑海中浮现一幅幅画面。创造想象是不根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诗人雪莱说过:“想象是创造力。”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教学对学生创造想象力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阅读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讲述,可以激起学生浮想联翩;系统生动的复述,或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这些都能使学生不同程度上进入角色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按情节发展所规定的情景,以及作者的心理状态去展开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造欲望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客观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从课堂环境来讲,应结合听、说、读、写,尽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如模拟采访,互相答疑,讨论辩论,即席发言,口头作文,作文互改,集体评改等等。

从课外环境来说,如组织文学社团,办班级墙报,手抄报,鼓励指导学生投稿,开展语文智力竞赛,组织外出参观、访问、游览等等。从课内到课外,如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创造环境,就会时时处处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在丰富多彩的创造活动中,锻炼和造就学生的创造力。

二、积累知识、表象,鼓励思维

仅有创造欲望,没有知识表象和思维是不能创造出新形象的,只有具备了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表象,并对某一领域进行了深入思考、研究,才能进行创造想象,因此要求学生除了学好各门功课知识外,还要认真观察社会,积累各种表象,并对这些表象深入思考。积累表象的基本方法是:写观察日记、写读书(报)笔记。

三、传授思维方法

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表象以后,不善于思维,创造的火花依然不会迸发,授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极其重要。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常见的有以下九种:、比喻法

它是借助相似联想,创造新形象。如传说中鲁班发明锯子,根据蝙蝠而发明的雷达。……、拟人法

它赋予动植物,甚至无生命的物体以人的言行、精神情感、智慧等,如“沉甸甸的高粱涨红了脸”,“小鸟在枝头上快乐地唱歌”。通过拟人,创造出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新颖。、对比法

它是运用相反联想,创造新形象。如由甜想到苦,由贫困想到富裕。通过对比能更鲜明地突出事物间的差异或对立,并寄托强烈的情怀。、夸张法

它是把客观事物的某种性质或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着重突出出来,以形成新的形象。如某些笑话、漫画、文艺作品中的喜剧情节,以及童话中的一些情节,就是运用夸张法制造出来的。进行夸张训练时,应注意夸张的客观依据,不能漫无边际,毫无根据地夸大事实。此外,还要注意对象,分清敌、友、我的界限,掌握分寸,不可一概而论。、状动法

其法两种:一是以形写神,用生动的形象表现某一概念或性质。如表现张某“骄傲”的神态,可以这样描述:李某与张某谈话,张某大腿翘至二腿,躺在沙发上,嘴里叼着香烟,两眼盯着天花板,将烟圈一个个吐向天花板。李某一本正经地汇报情况,张某以鼻答之“恩、恩 …… ”;一是以静写动,即围绕一幅画想象出人物的精神,动作,语言,事情的发展情况。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静观默想,神思飞跃,使画面栩栩如生。、排列法

排列也是创造。同样三匹马,田忌在比赛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败,孙膑运用新的排列顺序,结果是同样的三匹马,却反败为胜。、组合法

即把已知形象的某些成分糅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如中华民族的图腾 ―? 龙,还有狮身人面像、美女蛇、美人鱼等都是运用组合法创造出来的。、移植法

它是某种概念、理论、方法移用到新的领域,如把几何证明方法、证明程序移植到议论文写作指导中,驾轻就熟,易懂易记,学生能尽快地掌握议论文写作理论。、变换角度法

它是指有意识地变换思维角度,打破思维定势,另辟溪径的思维方法。有人在研制干胶生产过程中,多次实验,干胶总是不干。后来研究人员变换思维角度,想到人们生产生活诸多方面,就是需要不干胶这种产品,如纸箱包装封品,托运货物标签粘贴,因此发明了不干胶产品。

篇8:思维训练与作文教学

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基础薄弱、缺乏兴趣、见闻不广、缺少生活积累等,而重要的原因之一,我认为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中学生处于相同的年龄段,所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大同小异,接触的思想、作品、传媒也大致相同,这些也就构成了中学生相当趋同的思维模式。因此,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空间,无疑是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

魏书生老师曾说:“对一个问题,有一百种解决的方法。”要寻求这“一百种解决的方法”,就要运用发散思维。

发散型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手段。一些学生长期受定向思维的影响,迷信老师,迷信书本,亦步亦趋,拾人牙慧,不敢越雷池一步,提不出或不敢提与之不同的新见解、新思路,我们很有必要帮助他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引导他们的思维向四面八方、上下左右辐射,鼓励他们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推陈出新,从不同角度获得解决问题的崭新途径和方法。

怎样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呢?一是运用多向思维,开拓学生思路。拿到一个作文题,学生往往囿于习惯思维,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即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那个方面,以致落入窠臼,步人后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立论,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从而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二是运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弹琵琶”,即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对问题作反方向思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常常会翻出新意,收到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三是运用侧向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避开众人注目的正面,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寻找突破口,解决问题。

例如,写“说冰”这个题目,一般学生很容易受“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句名言的影响,论述学生可以超过老师的观点,或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影响。论述应注重积累,这两种立意,虽不能说错,但给人面目陈旧之感,如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则可以从冰在不同环境里形状不同引申出人在不同环境中能被塑为不同形象的道理;根据冰与水本为一家,可结成冰后高高在上的情况,讽刺那些蜕化变质的“公仆”,等等。

有很多俗话、成语,往往只强调某一方面的道理,我们可以用来作为触发学生发散思维(特别是逆向思维)的材料,引导学生大胆创新,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从而写出既异想天开,又合乎情理的文章,如“没有异想,何来天开”、“商界就应见风使舵”、“开卷未必有益”、“班门弄斧赞”、“不在其位,也应谋其政”、“知足常乐戒”、“好酒不怕巷子深吗?”“卖瓜就得自卖自夸”等。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挖掘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在慎思、明辨的前提下破旧立新、推陈出新。

二、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

所谓想象,一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人或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想象思维是创新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正因如此,近几年无论是全国高考卷还是上海高考卷,都很注重在作文中考察学生的想象能力。如1999年全国卷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上海卷的“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加以论证,并说说你的设想”、2001年上海春季卷的“如果我主办专栏”等。

怎样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呢?

(一)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训练。以《项链》为例,我曾让学生以“真相”为题进行续写,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学生写作情绪明显高涨,写作欲望强烈,连一些平日怕写作文、凑满字数了事的学生也洋洋洒洒写了一千五六百字,出现了不少有新意的文章。

(二)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

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写一些《假如我是……》、《我希望……》、《新世纪畅想》、《三十年后我们再相见》类的作文,并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面的佳作,让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从而有所创造。

总之,教师要营造特定的情景,通过精心启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大胆想象,以拓展其思路,发挥其创造性。

三、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培养、诱发、捕捉写作灵感

直觉是未经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而直接获得某种知识的能力,或者说是通过下意识活动而直接把握对象、领悟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它常常表现为对某一问题的“顿悟”,或者表现为某种创造性的观念和思想突然来临。居里夫人发现镭和钋,是直觉思维的生动例子。

在写作方面,直觉思维就表现为写作灵感。有些苦思冥想而不得的构思、立意、佳句,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突然迸发。抓住灵感,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在文学史上,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灵感,捕捉灵感,从而激发其创造欲望。

灵感不能靠消极等待,而要积极培养。正如钱学森教授指出的那样:“灵感是有的,但是你得去追求它,你不追求它,它也绝不会主动找上门来。”从本质上说,直觉思维是思维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在长期实际基础上认识所产生的质的飞跃。因此,这种表面上看来突如其来的思维结晶,其实是建立在长期的积累上的。因此,灵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

灵感需要培养,也需要诱发。这就要求教师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从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把文题命得巧妙灵活些,切忌“大”、“空”、“虚”,少些限制,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议,从而拨动学生心弦,诱发其作文灵感,刺激其写作欲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使学生思路畅通,“心骛八极,神与物游”。灵感的出现,往往和丰富的联想、想象密不可分。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是诱发灵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上一篇:电子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11月安环职业卫生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