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县民族团结工作长效机制

2024-09-07

共和县民族团结工作长效机制(通用8篇)

篇1:共和县民族团结工作长效机制

共和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长效机制

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工作。根据《共和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规划》的安排部署,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我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使各阶段工作环环紧扣,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建设工作继续推进。现根据县政府办公室工作实际,制定《加强组织领导机制》等八项民族团结进步长效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机制。全体干部职工要进一步提高对创建工作重要性、长期性的认识,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并把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整体工作计划,认真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制,经常召开会议通报情况,分析形势,研究对策,部署工作,全面落实创建工作措施,建立完善防范和处理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的机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经常抓,主管部门具体抓,各族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机制。我办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创建规划》和工作任务,结合实际和具体业务工作,分认真制定好实施意见,落实创建任务。建立健全创建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工作经费,确保创建工作规范有序地正常运转。

二、开展宣传教育机制。要把强化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作为开展创建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按照与时俱进、开拓

创新的要求,切实加大宣传力度,突出抓好思想教育,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全社会营造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不断夯实创建的群众基础。要通过开展理论研讨、知识竞赛及宣传月、宣传周等分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各族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海南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提高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水平和能力,进一步形成各民族平等相待、团结和睦、友好互助的良好社会环境,在全县范围内营造“加强团结、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

三、矛盾纠纷排查机制。要建立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度。对本地区、本部门的矛盾纠纷要坚持每季度排查一次。同时要把定期排查调处和经常性排查调处结合起来,既要针对一个地区、一个时期的实际问题,集中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又要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下去。要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台帐和“零报告”制度。排查工作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如实建立工作台帐,对排查出的问题不夸大、不缩小、不隐瞒,如实上报,不得瞒报、迟报、漏报。经过排查没有发现问题的,也要记录在案,并向上级报告,实行“零报告”制度。建立重大情况报告制度。凡发生影响稳定的重大事件,务必于2小时内向县委、县政府和县综治委、县创建领导小组报告原因

和处理情况,以后每天报告一次或随时报告,直到矛盾全部化解。

四、搞好协同议事机制。建立联系会议制度,要定期不定期地分析研究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方面的突出问题,协调处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的重大事项,要做到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要坚持定期召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矛盾纠纷比较集中的要根据需要及时召开。每次会议必须形成会议纪要,写清排查出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并注明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会议纪要报告同级党委、政府和综治办、创建办。

五、解决突出问题机制。解决突出问题,是确保创建取得实效、深入推进的关键。要坚持把解决突出问题贯穿于我办创建的全过程,在创建中发现问题,在创建中解决问题,要有针对性地拟定计划,落实措施,实行分类指导,着力解决好存在的突出问题,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创建格局,不断增强创建实效,提高创建整体水平。

六、树立典型示范机制。要坚持把抓先进、树典型作为推动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来抓,在巩固现有典型、扩大宣传力度的基础上,认真调研,多渠道挖掘和树立典型,打造特色,培育亮点,使先进典型真正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模范。

七、督促检查机制。要对我办的创建工作开展经常性督查,重点督促检查创建工作各项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深入、全面、准确地了解和反映真实情况,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分析存在问题,帮助各地区、各部门找准薄弱环节,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任务,提出改进措施,限期予以整改,切实把创建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八、考核奖惩机制。按照“逐级负责、责任到人、年终兑现、奖优罚劣”的原则,制定创建工作的各项考核标准,将创建任务量化细化到目标考核指标之中,按百分比进行综合考核,做到年初有安排部署,年中有检查督促,年终有总结评比。

篇2:共和县民族团结工作长效机制

一、组织领导机制

成立民族团结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对学校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研究,加强学校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创建领导小组,明确责任、落实任务。

二、宣传教育机制

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纳入学校寄宿制管理的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重点突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和现阶段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做到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到位。

三、目标考核机制

学校自上而下签订目标考核责任书,并进一步分解、细化各项指标,将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纳入年终考核计划,明确考核程序和时限。

四、强化督察机制

建立和完善督查责任制,督查通报制,使督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五、完善奖惩机制

对完成年初目标考核情况较好的科室予以奖励,对没有完成和完成情况不达标的科室予以通报,并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

六、矛盾纠纷排查机制

建立健全与学生、学生家长、社会人员之间的矛盾排查,充分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认真开展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努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有效维护学校稳定。

七、经费保障机制

将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开支管理上来,保证创建工作的正常开展。

玛沁县藏文中学

篇3:德州民族工作长效机制研究

一、德州市民族工作取得的成就

(一) 群众的法律意识加强, 涉及少数民族的群体性事件大幅下降

积极发挥法律保障机制的作用。德州各县 (市、区) 坚持把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法律素质作为改进民族工作的着力点。突出抓好普法教育, 广泛开展“送法下乡”活动, 营造“抬头见法、低头学法、立体普法”的浓厚氛围, 少数民族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积极性明显提高, 法律意识和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民族工作长效机制建立运行以后, 德州市没有发生过一起涉及少数民族的群体事件, 寻衅滋事、打架斗殴、机动车无牌闯岗抗费、制假贩假、小炼油等“顽疾”都得到及时治理。

(二) 德州市的民族关系更加融洽

民族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使得德州的社会秩序有条不紊, 民族关系顺畅和谐。帮扶机制效果明显, 民族村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 726元增长到3 810元, 高出德州市的平均水平, 贫困人口由6 000多人下降到2 000多人, 这与各部门针对性地帮扶工作密不可分。仅2005年, 德州市民族宗教部门就先后为民族村筛选推荐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优势项目100多个。市民宗局协调有关部门投资30万元, 引进现代高新技术, 开发了奶牛胚胎移植项目, 帮助少数民族村发展奶牛养殖。各县市区先后筹资400多万元对民族乡镇、村居的学校、卫生院、文体设施等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和修缮, 改善了民族村的办学、医疗、文体活动条件, 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民族工作长效机制带来的实惠和利益。

德州市充分发挥教育宣传机制的功能, 在全市上下充分利用传播、电视、宣传车等形式, 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三个离不开”的重要思想, 结合严打整治专项斗争, 深入开展公民思想道德教育, 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不断增强, 彻底扭转了前些年对涉及少数民族案件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的被动局面, 进一步融洽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群众的关系。山东桐君山制药公司经过对齐河县祝阿镇回汉杂居的三王村多次考察, 终被该村和睦融洽的民族关系所打动, 决定投资2 000万元在该村建厂。

(三) 民族村基层组织建设成果显著

德州市各县市区按照统一部署, 突出抓好民族村组织建设, 部分民族村“两委”班子软、懒、散的问题得到显著改善。其中平原县对14个民族村的“两委”班子进行了全面排查, 对问题严重的村班子进行了调整, 对民族村党员设岗定责, 较好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同时, 各县、市区还认真贯彻落实德州市委关于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三双富民”活动决策, 积极围绕发展民族经济、带领民族群众致富加强班子建设, 使村级班子成员自身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宁津县通过派民族村干部到镇办企业挂职锻炼, 使60%的民族村干部都有了致富项目, 带动少数民族群众新上项目20多个。应该说, 民族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乡村社会稳定工作的头等大事。

二、德州市民族工作机制评议

德州市民族工作长效机制自2005年启动以来, 发挥出了综合的社会效益, 在民族工作, 尤其是在及时、妥善处置涉及民族方面群体性事件, 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 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方面积累下了重要经验。

(一) 认真贯彻“八项原则”

1.坚持统一领导、分工协作。

在涉及民族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方面, 坚持市委、市政府的领导, 保证决策、指令的权威与统一。坚持统一领导是保证决策效率的基础, 分工协作则把民族工作作为全社会、各部门的工作来做。

2.坚持“四个维护”的原则。

各项民族工作, 尤其是涉及民族方面群体性事件具有政治性、政策性和群众性强的特点, 处理此类事件, 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立场和高度, 必须坚持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3.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对于大多数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事件, 主要运用教育、疏导的办法, 切实加强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避免因工作简单而激化矛盾, 最大限度地团结各族群众, 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极少数不法分子。要坚决打击敌对势力破坏民族团结的反动活动, 防范、抵御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要严格区分公民个体行为和民族群体行为的区别, 既不能简单地把一切公民个体行为上升为民族问题, 也不能忽视民族因素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4.坚持运用法律手段处置问题。

对涉及民族方面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不管是哪个民族, 信仰什么宗教, 都要依法处置, 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通过加强宣传教育, 不断增强各民族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教育和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 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利益, 坚决反对和制止采取非法手段寻求解决问题的行为。

5.坚持分级响应、属地管理的原则。

根据分级响应的要求, 明确涉及民族方面群体性事件的级别, 并按照级别, 分别启动相应的应对程序。在处置过程中, 实行条块结合, 以块为主, 属地管理的原则。在具体的工作中, 各级负各级的责任, 不“上推”不“下卸”。

6.坚持防范工作为先的原则。

坚持工作做在平时, 加强调查研究, 认真开展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及时发现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 采取切实措施, 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 强调工作的预见性。

7.坚持相信和依靠群众的原则。

把握民族工作社会性、群众性的特点。坚持走群众路线, 相信和依靠各族干部群众, 充分发挥民族干部队伍、民族宗教代表人士和少数民族群众骨干队伍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在发挥党组织、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 注意发挥社会力量在调处民族问题方面的作用。

8.坚持舆论宣传的正确导向。

涉及民族工作和涉及民族方面群体事件的新闻发布事项, 应经过有关部门和新闻主管部门的审批。要加强对网络散布虚假消息的查处。

(二) 明确工作内容、明细工作流程

德州市首先对涉及民族方面的群体事件进行了界定, 为民族工作长效机制及其组成人员确立了明确的工作客体。主要表现为:不同民族成员间因具体的经济权益而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因出版物、广播影视作品和互联网上出现违反民族、宗教政策, 伤害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感情的内容而引发的矛盾和纠纷;由于民族间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心理认同等方面的多样性、差异性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各民族交往过程中及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过程中发生的摩擦和纠纷;因涉及宗教方面的问题处置不当引发的事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民族、宗教感情, 挑起不同民族公民之间的纠纷, 或煽动、制造的事端;民族分裂分子、宗教极端主义分子、暴力恐怖主义分子打着民族、宗教旗号, 进行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活动。涉及民族方面的群体事件的界定为民族工作长效机制明确了工作对象和工作目标, 也为区别对待不同的表现方式提供了参考。

为了增强机制的可操作性, 德州市具体规定了工作流程。按照事件的规模、造成的影响和后果以及事件的紧急程度, 将涉及民族方面群体性事件分为特别重大事件 (一级) 、重大事件 (二级) 、较大事件 (三级) 三级。相应地建立起三级信息预警处置流程, 并绘制了流程图, 在应急响应环节明确了具体分工和信息反馈渠道和具体时限要求, 就具体的调处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分工。从人员、资金、信息、物资和人员培训五个方面确保应急保障。将预案管理与预案更新结合起来, 做到与时俱进。建立起三级涉及民族方面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快速反应队伍, 在机制系统内公布人员名单, 做到内紧外松, 防范于未然。

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的明确将民族工作长效机制具体化、细节化, 将复杂、艰巨的民族工作分解到各个层级、各个部门、各岗人员, 使科学的机制在面临具体的任务时能够迅速启动、高效运转。

首先, 民族工作长效机制弥补了民族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我国各民族小聚居、大杂居的居住格局在农村地区表现为不同民族邻村庄 (寨、坝子) 而居, 或是不同民族共同居住生活在同一个村庄 (寨、坝子) 内, 由于人们的交往较过去更加密切、频繁, 加上人们的利益意识不断提高, 因此, 在农村地区发生影响民族关系的事件也在不断增加。民族工作长效机制将民族工作的网络建立到了村 (居) 一级, 做到了民族工作的重心下移, 体现了民族工作从基层做起的新思路, 这对于做好基层农村和社区的民族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 这种民族工作的新思路和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建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社会建设等新的指导思想是相一致的。

其次, 民族工作长效机制适应了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和特点。长期性、全局性、复杂性、场景性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只要民族现象存在, 民族差异就会存在, 在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民族问题就会长期存在, 这就决定了民族工作的长期性的特点。德州市民族工作长效机制立足于整个行政区划内民族工作的全局性, 建立起了从城市到市区县、再到乡镇村的系统性的机制, 并横向向邻近行政区划开放、联动, 这一机制充分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全局性的特点, 突出当前民族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统一性。民族问题发生场景性的特点, 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大规模、大范围的民族纠纷、冲突存在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在现实生活中, 民族问题往往发生在具体的个别或少数民族成员交往中, 因为日常交往中的摩擦、纠纷, 借助于民族认同意识, 向周边的小范围的民族群体扩散, 形成涉及民族方面的群体事件。这种场景性表现为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骤然发生, 所以这就要求民族工作部门能够提前防范、及时应对、迅速处置。

再次, 民族工作长效机制体现了现代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新理念。在包括民族事务在内的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 通过前瞻性的社会调控和建立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能够达到降低治理成本、提高社会治理效益的目的。多民族国家的民族事务管理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息息相关, 任何一次事关民族方面的社会突发事件的发生都会在一定的范围内、相当长的时期内对民族关系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 尽可能地避免涉及民族方面的社会突发事件的发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而民族工作长效机制, 从全面着手、尽早着手的理念出发, 综合发挥民族团结教育机制、法律保障机制、综合帮扶机制等机制的作用, 从民族意识引导、以法导行、缩小经济发展差距等方面减少或消除引发涉及民族方面的突发事件的因素, 体现了现阶段民族工作追求前瞻预警、综合推进的现代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理念。

参考文献

[1]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4.

[2]金炳镐.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3]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7.

[4]国家民委政法司.新时期城市民族工作政策法规选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5]沈林.中国城市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1.

[6]周大鸣, 马建钊.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7]张铁军.创建“平安民族村 (居) ”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J].民族与宗教, 2005.

[8]杨珍, 马银平.重视发挥调控机制的作用——《我国杂散居地区民族关系调控机制研究》简介[J].中国民族, 2004 (5) .

篇4:共和县民族团结工作长效机制

关键词 农业;产业发展;内蒙古兴和县民族团结乡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2

兴和县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的一个典型的贫困地区,位于自治区中部,毗邻河北省和山西省,距离首都北京仅仅240 km。2012年至今,兴和县委和县政府明确提出发展“北薯、中菜、南杂粮”的农业产业化布局,坚持走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步伐,取得了积极成效[1]。民族团结乡是属于兴和县中部的一个乡,全乡辖22个行政村,127个自然村,总面积383 km2,全乡总人口39 202人,常住人口23 532人,种地人口11 947人。本文在分析民族团结乡各行政村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各行政村以及全乡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以期为贫困地区乡镇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 民族团结乡农业产业现状

民族团结乡现有耕地面积1.02万hm2,其中水浇地0.33万hm2,有机电井428眼。以蔬菜、马铃薯为主导产业。牲畜7.2万头(只),以肉羊为主。全乡大型指针式喷灌圈17套,实施膜下滴灌793 hm2,种植蔬菜1 200 hm2,杂粮1 200 hm2,马铃薯种植面积1 933 hm2,向日葵533 hm2,玉米种植面积2 800 hm2,以青贮玉米为主,共流转土地2 667 hm2,全乡目前已形成了设施农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格局。

目前,该乡的大五号、黄土村、西三号、打拉基庙、兴胜、二号、八报梁、台基庙、二十七号和四十号10个行政村,土地自然状况较好,土地平坦,水资源相对丰富,机电数量都在16眼以上,尤其大五号村机电井数目最多,达到118眼,有日光温室86座,蔬菜种植面积最大。目前,该行政村耕地流转面积较大,大多是山东人承包种植蔬菜。马铃薯、向日葵和玉米种植面积也较大,以旱作为主。该乡的大海旺、张家村、官六号、乔龙沟、东七号、十二号、八号、西壕堑、友谊、十六号、十四苏木、夭子沟12个行政村,水资源匮乏,大多是旱地,旱作杂粮种植面积较大。民族团结乡人口及耕地基本情况调查见表1。

2 民族团结乡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大五号、黄土村、西三号、打拉基庙、兴胜、二号、八报梁、台基庙、二十七号和四十号10个行政村的蔬菜种植规模较小,销售渠道单一。大海旺、张家村、官六号、乔龙沟、东七号、十二号、八号、西壕堑、友谊、十六号、十四苏木和夭子沟12个行政村水浇地种植向日葵或玉米,玉米多为青贮玉米,蔬菜种植面积小;耕地多以坡地为主,养羊多分散养殖,不成规模。

3 民族团结乡行政村农业产业发展思考

大五号、黄土村、西三号、打拉基庙、兴胜、二号、八报梁、台基庙、二十七号和四十号10个行政村应扩大土地流转面积,大量种植冷凉蔬菜,突出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建设冷凉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吸引专业大户进行经营,更好地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扩大市场销售途径,实现规模化和现代化种植,辅助种植旱作马铃薯、向日葵和杂粮等。

十四苏木、十六号、夭子沟、八号、西壕堑、大海旺和张家村7个行政村,应扩大干旱区牧草和青贮玉米面积,以肉羊养殖为主,种植业为辅,引进 “杜蒙”肉羊良种,提高养殖规模,引进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重点发展旱作马铃薯、向日葵,扩大销售途径或引进加工企业,建设特色鲜明的绿色产品生产基地。

官六号、乔龙沟、东七号、十二号和友谊5个行政村,扩大土地流转面积,可集中连片种植马铃薯、向日葵,辅助杂粮,同时发展肉羊养殖,增加收入。

4 民族团结乡农业产业总体发展思考

民族团结乡农业发展中形成冷凉蔬菜和肉羊养殖两大主导产业,马铃薯种植为辅助发展产业,在全乡积极吸引山东或当地专业大户进行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更好地发挥当地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扩大市场销售途径,实现规模化和现代化种植,在水资源丰富的行政村大力推广种植冷凉蔬菜,扩大土地流转经营规模,建设蔬菜示范种植基地;全乡发展1个千只肉羊养殖示范基地,10个农民合作养殖基地,300个家庭牧场。

参考文献

[1]薛青河.兴和县土地利用结构量化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3,42(3):370-374.

篇5:共和县民族团结工作长效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广泛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对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成都是一个多民族散居的城市,境内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成份。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成都市少数民族人口为60538人,还有大量的暂住和流动少数民族同胞。人数上千人的有回族、藏族、满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羌族、壮族、朝鲜族等十个民族。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3920686人,占99.1%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6939人,占0.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增加了0.36个百分点。

为此,我市应紧紧围绕“创新城市民族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一目标,切实组织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探索以制度建设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长效机制,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创建领导机制,建立

由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创建工作制度,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头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细化任务,责任到人。从而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管,民族工作部门(市民宗局)和其他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民族团结创建工作领导体制。并在全市各街道、各社区、乡镇等组建创建工作联络员,构建“市一街道(镇)一社区(村)”三级民族工作网络格局,及时发现创建工作各阶段、环节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做到组织领导保障和创建工作齐头并进。

二是健全宣传教育机制。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纳入市委和市政府的学习计划,进一步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民族政策理论水平和执行民族政策的能力。按照立足实际,分类指导,分层施教的原则,既要制定长远的宣传教育规划,又要有的宣传教育安排,做到长远规划和计划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如每年集中开展一次“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在各中小学开设民族团结进步课程,在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在各社区采取办板报、学习园地、发放各种宣讲材料、文艺演出、举办各种座谈会、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广泛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进步舆论氛围。在宣传教育内容上,重点突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和现阶段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三是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纳入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目标考核和述职报告内容,按照“逐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自上而下逐级细化量化目标任务。把创

建活动纳入市整体工作规划,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同落实,并围绕组织领导、经费投入、宣传教育、督促检查、典型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分解和细化各项指标,明确考核程序和时限,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目标责任考核办法。

四是强化督查机制。进一步健全督查制度,成立市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在市重点部门设立和谐社会督察员,从社会各界聘请和谐社会监督员,形成市、街道、社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督查网络体系,推进督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市人大、政协适时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行专项检查,针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整改提高的意见建议,保证检查工作有目的、有结果。同时提高全市各部门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各族群众民族团结意识。

五是完善奖惩机制。进一步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创建活动,定期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示范学校、示范企业等集体和个人,并通过新闻媒体宣传、举办事迹报告会、主题演讲、征文活动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感召和带动一大批集体、群众投入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来,使民族团结进步成为强大的社会舆论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同时,对工作不力、抓得不实的不仅要通报批评,而且要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

六是健全民族经济发展机制。市委、市政府应将民族团结进步创

建活动纳入全市第十二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坚持把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以经济发展带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经济发展这一主题。认真研究市情,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对民族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予以帮助和支持,推动民族经济快速发展。统战、民族宗教等部门发挥部门优势,积极搞好帮扶培训,拓宽少数民族群众致富渠道。

七是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市委、市政府应从维护全市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局出发,将民族宗教领域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列入重要工作内容,运用经常性排查调处、定期排查调处、集中排查调处、重点排查调处、特殊时期排查调处相结合的方法,及时发现并化解民族宗教领域的矛盾隐患。如在民族工作重点社区建立信息员队伍,明确职责任务,及时发现和上报本辖区的不稳定因素,并及时有效地调处各类矛盾纠纷。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健全“市一街道(镇)一社区(村)”三级信访网络,进一步畅通少数民族群众诉求渠道,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创造了和谐的环境。

八是健全睦邻友好机制。积极加强与周边市的睦邻友好关系,建立健全两地党政领导定期互访、老干部联谊、来往等制度,就维护边界地区稳定达成了共识,签定边界友好维稳工作协议书,共同维护边界地区稳定。

篇6: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管理机制

今年,喀拉玛盖镇积极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族干部职工和睦共处、团结协作、建立起良好合作关系,促我镇快速发展。

一是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全镇干部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平时有监督,年终有考核,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全体干部职工思想教育的范畴。

二是以四个认同教育为抓点,让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要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是以“双语”教育为契机,解决全局不同民族交流的障碍,推动民族团结工作顺利进行。并将“双语”学习成绩作为年终干部考核中评优、选先的一项重要依据,鼓励和督促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是把民族团结宣传工作融入宣教工作的方方面面,为民族团结工作取得实效创造条件。在实际工作当中,要求时常学习关于民族团结的内容,在每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月和春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重大节日开展扶贫帮困活动,通过各种不同的演绎形式,宣传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知识,讴歌在民族团结工作中出现的好人好事等。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全局营造一股“人人都知道民族团结的意义、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典范、人人都同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人和事作斗争”的良好氛围,为我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是深化“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载体,延伸民族团结教育链。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深入到群众中,详细了解农牧民群众所需、所想、所求,及时反馈,及时解决,通过理顺情绪、消除隔阂、增进共识、加强团结,把各族群众更紧密地凝聚在党和政府的周围,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政治鉴别力。同时,把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与“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运行相结合,充分发挥爱国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丰富工作内容,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六是在各民族间广泛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团结友爱活动。干部与其他民族农民群众交朋友,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尊重群众创造,真心实意地和农民群众交知心朋友;要负责人带领班子一班人定期到所联系的村开展调研活动,了解乡村社情、民情、敌情,帮助所联系村理清发展思路、解决发展困难、化解群众矛盾、革除陈旧观念、引领群众科技致富,勤劳致富,把农牧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行动中来。尤其是在农忙季节,组织干部职工扑下身子,帮农忙、解民忧,干一些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通过“结对子、手拉手”团结友爱活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篇7:共和县民族团结工作长效机制

一、指导思想

民族团结是我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将我校的民做团结进步工作推向另一个高点。

二、实施目标

根据要求积极开展,到2017年3月末,基本完成我区关于教育系统民族团结进步的创建目标。

三、具体安排

(一)强化队伍建设

1、深入贯彻“教育家型校长培训工程”,校长要积极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的专项培训。同时也要自己主动寻求一些参观学习的机会,主要目的是提高管理理念、确定发展方向、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理念,为共和学校将来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名师专业成长工程的启动,对名师的成长过程系统的进行跟踪、纪实将名师成长的点点滴滴形成影像和文字记录下来,作为新人成长参考的理论支撑。同时给予相应的奖励。

3、“骨干教师开放日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深入实施“传帮带”活动,骨干教师要每个月做一节示范课让大家在的听评课中吸取营养谋求进步。骨干教师要积极带动帮助年轻教师,帮助他们解决难题提升课堂效率。还有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分享给下面的三个村小让师资、资源、设施较落后的农村小学与时俱进同比提高。

4、在开展好校长培训的同时,对中层干部、骨干教师的培训也要加强,积极组织参加区市级和校级培训,主要从教学理念使其有个质的飞跃。对于全体教师要组织有效扎实的校本研修和岗位培训,不能流于形式,一切本着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能力为目标步步为营,努力进取,争取在2年之后我校的教学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

(二)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力争三年时间,基本完成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基本构建成一支能够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过硬教师队伍,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的教育教学经验,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一是发展学前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努力为幼儿园的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师资的投资力度以此来吸引更多的生源。与民办幼儿园联合2015年学前三年教育(3——5)周岁入园率达到80%;2016年学前三年(3——5)周岁入园率达到90%;2017年基本满足适龄儿童入园要求。同时争取共和学校幼儿园达到区示范幼儿园的标准。二是根据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教育局《关于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深化教学课改的实施意见》我校将不打折扣的坚决实行,近二年来我校在课改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不断地探索、发现、创新、总结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我校的课改模式,可以说成果很大。但来之不易的成果不能昙花一现,我们要继续将好的课改理念发扬下去,不足的地方继续改进,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将改革进行到底,以此来促进我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民族语言文化传承和促进艺体发展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促进我校民族团结发展,使我校师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1、准确把握民族教育的内涵将其融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气氛,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宣传民族团结在社会发展、社会稳定中的极大作用。

2、课堂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三进校园”主题活动,即民族语言进校园,民族体育进校园,民族舞蹈进校园。

3、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传承,深入研究达斡尔族文化编写民族地方教材,不断挖掘创新,将达斡尔族的剪纸、刺绣、哈库麦勒在我校传承下去。

4、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以争创“民族团结示范校”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民族团结实践活动。如:开展民族剪纸绘画比赛,首届民族文化艺术节和达斡尔族趣味民族体育项目比赛等。

(四)促进民族团结进校园

1、在学生中开展“八个一”活动,即:读一节民族团结的好书,唱一首民族团结的新歌,看一部以民族团结为内容的电教片,听一次民族团结教育讲座,开一次民族团结的教育讨论会,写一篇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文章,办一期民族团结教育板报,举办一次民族团结的演讲比赛。

2、师生同步,共创“民族校园进步示范校”。首先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中进行宣传和教育,通过教师政治学习组织培训,使其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对共同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性。然后通过电子屏、黑板报、宣传栏对我校学生进行宣传,使民族团结教育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3、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继续深化。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有:“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团结”手抄报比赛,“少数民族英雄人物事迹”宣传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团结意识。

四、领导小组 组长:

孟庆杰 副组长:陈桂华

张新国 何艳东

组员:

王秀峰 阮复东 张文娟 朗德森 乔

红 张志国 胡光辉 陈海龙

篇8:共和县民族团结工作长效机制

1 民族团结乡农业产业现状

民族团结乡现有耕地面积1.02万hm2, 其中水浇地0.33万hm2, 有机电井428眼。以蔬菜、马铃薯为主导产业。牲畜7.2万头 (只) , 以肉羊为主。全乡大型指针式喷灌圈17套, 实施膜下滴灌793 hm2, 种植蔬菜1 200hm2, 杂粮1 200 hm2, 马铃薯种植面积1 933 hm2, 向日葵533 hm2, 玉米种植面积2 800 hm2, 以青贮玉米为主, 共流转土地2 667 hm2, 全乡目前已形成了设施农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格局。

目前, 该乡的大五号、黄土村、西三号、打拉基庙、兴胜、二号、八报梁、台基庙、二十七号和四十号10个行政村, 土地自然状况较好, 土地平坦, 水资源相对丰富, 机电数量都在16眼以上, 尤其大五号村机电井数目最多, 达到118眼, 有日光温室86座, 蔬菜种植面积最大。目前, 该行政村耕地流转面积较大, 大多是山东人承包种植蔬菜。马铃薯、向日葵和玉米种植面积也较大, 以旱作为主。该乡的大海旺、张家村、官六号、乔龙沟、东七号、十二号、八号、西壕堑、友谊、十六号、十四苏木、夭子沟12个行政村, 水资源匮乏, 大多是旱地, 旱作杂粮种植面积较大。民族团结乡人口及耕地基本情况调查见表1。

2 民族团结乡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大五号、黄土村、西三号、打拉基庙、兴胜、二号、八报梁、台基庙、二十七号和四十号10个行政村的蔬菜种植规模较小, 销售渠道单一。大海旺、张家村、官六号、乔龙沟、东七号、十二号、八号、西壕堑、友谊、十六号、十四苏木和夭子沟12个行政村水浇地种植向日葵或玉米, 玉米多为青贮玉米, 蔬菜种植面积小;耕地多以坡地为主, 养羊多分散养殖, 不成规模。

3 民族团结乡行政村农业产业发展思考

大五号、黄土村、西三号、打拉基庙、兴胜、二号、八报梁、台基庙、二十七号和四十号10个行政村应扩大土地流转面积, 大量种植冷凉蔬菜, 突出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种植, 建设冷凉蔬菜生产加工基地, 吸引专业大户进行经营, 更好地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 扩大市场销售途径, 实现规模化和现代化种植, 辅助种植旱作马铃薯、向日葵和杂粮等。

十四苏木、十六号、夭子沟、八号、西壕堑、大海旺和张家村7个行政村, 应扩大干旱区牧草和青贮玉米面积, 以肉羊养殖为主, 种植业为辅, 引进“杜蒙”肉羊良种, 提高养殖规模, 引进畜产品加工企业, 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重点发展旱作马铃薯、向日葵, 扩大销售途径或引进加工企业, 建设特色鲜明的绿色产品生产基地。

官六号、乔龙沟、东七号、十二号和友谊5个行政村, 扩大土地流转面积, 可集中连片种植马铃薯、向日葵, 辅助杂粮, 同时发展肉羊养殖, 增加收入。

4 民族团结乡农业产业总体发展思考

民族团结乡农业发展中形成冷凉蔬菜和肉羊养殖两大主导产业, 马铃薯种植为辅助发展产业, 在全乡积极吸引山东或当地专业大户进行土地流转承包经营, 更好地发挥当地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 扩大市场销售途径, 实现规模化和现代化种植, 在水资源丰富的行政村大力推广种植冷凉蔬菜, 扩大土地流转经营规模, 建设蔬菜示范种植基地;全乡发展1个千只肉羊养殖示范基地, 10个农民合作养殖基地, 300个家庭牧场。

参考文献

上一篇:幽默的周末早安心语下一篇:环保工程师标准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