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教学管理规范

2024-09-08

省市教学管理规范(精选8篇)

篇1:省市教学管理规范

省市级工作坊(室)管理制度

为加强对名师工作坊(室)的规范管理,更好地发挥名师工作坊(室)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一批教师专业化发展,特制定名师工作坊(室)工作制度。

一、会议制度

1.每学期召开一次计划会,确定阶段工作目标、教育科研课题及学习内容。

2.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阶段性工作情况汇报会议,督促检查各项工作的实施情况,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难题。

3.每学期召开一次总结会,总结经验成果,梳理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

二、学习研讨制度

1.制定个人一年发展规划。制定个人学期专业发展研修计划,做好各种研修活动的笔记。

2.努力提升个人教育素养,每学期最少研读一本教育专著,做好不少于5000字读书笔记,每学年最少完成一篇教育论文、随笔、教学反思等,并争取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鼓励个人或合作出版著作。

3.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研讨活动。各位成员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研修活动,作好记录和资料整理。每位学员每学期至少承担一节校级及以上公开课或一次专题讲座。

4.积极参与网络平台研讨活动,及时上传资料,每月上传篇目不少于5篇。

5.积极参与工作室课题研究,能按时高质量完成课题任务,及时整理课题资料,分阶段完成课题目标任务。

三、责任安全制度

1.树立良好师德师风,发扬团队合作精神,积极主动完成本职工作。

2.各成员及时将自己学习、研讨等成果上传工作室网络平台、QQ群、微信群中进行交流研讨,分享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促进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进度。

3.立足本职工作岗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每人至少带动一名青年教师结对帮扶,过程规范扎实,效果显著。

4.积极主动承担市区校级培训送教任务,及时向学校展示教研成果。

5.各成员按时参加工作坊(室)集中学习研讨活动,自行安排好本校工作,保证来往路途中的人身安全。

四、奖惩制度

1.遵守工作纪律,积极参加各种会议、专题报告、研讨交流、课题调研等活动。如经常性不参与工作是活动,则视为退出工作坊(室)。

2.每学年对工作坊(室)成员进行一次评价,评选出“优秀成员”,并将评价结果报送市教育局和成员所在学校,成为评优树模候选人选。

3.能积极承担工作坊(室)各项任务,并能保质保量完成,无重大失误者,则本学年学分按满分计算。

五、档案管理制度

1.建立名师工作坊(室)成员成长记录袋,将个人的计划、总结、听课记录、公开课和研讨课的教案、案例、讲座、报告、论文、课题等材料,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收集、存档,为个人的成长和工作室的发展提供依据,也为成员评价做好准备。

2.集体智慧的结晶和个人档案资料管理要严格,不允许管理人员私自外泄,不允许私自利用或公开发表,一旦发现,将追究个人责任。

本工作制度从发布之日起执行。

篇2:省市教学管理规范

记者:安徽省国税局是全国税源专业化管理8个试点单位之一,近年来你们在税源专业化管理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胡道新:早在2003年,我们就开始了税源专业化管理方面的探索,选择3个省辖市开展“六个一”税收业务重组试点。2004年,安徽省国税局在全国率先实现数据省级集中。2005年,开始实施大规模干部培训,5年内让每个税务干部都到省局集中学习1个月。2006年,我们选择县级市桐城市开展解剖式调研,探索出“订单式”税收分析和“五结合”的纳税评估方法,培训了一批分析和评估骨干。2007年,我们启动数据仓库建设,实现数据的跨系统和全省共享,并以此为基础搭建起全省税源监控分析平台。2008年,建立起“人员统一调配、案源统一管理、检查统一实施、审理统一组织”的集约稽查模式。这些工作的开展,为我们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以后,我们正式提出并开始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去年,国家税务总局领导对安徽省国税局的试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

记者:你们试点的工作目标和总体思路是什么?

胡道新: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就是要落实肖捷局长提出的“国际先进+中国特色”要求。为此我们探索出了符合安徽省情的税源专业化管理体制和机制。

试点的工作目标是:以科学分类税源、准确划分职责为基础,以加强税源监控、强化风险管理为手段,以提升管理层级、转变工作方式为关键,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以深化信息运用、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优化机构设置、合理调配资源为保障,不断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降低税收管理的风险和成本,加快实现税务管理服务的现代化。

围绕这个工作目标,我们确定试点的总体思路是: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提高纳税遵从度为目标,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以建立专业化管理团队为保障,实行上下联动、部门互动、内外协动,把省局做“实”、市局做“精”、县局做“专”,省、市、县三级国税机关都成为税源管理的实体。

上下联动,就是坚持省、市、县三级联动,由过去主要是省局部署、基层落实转变为省局自己做、带着基层干;部门互动,就是实行征、管、查横向互动,各部门特别是业务部门都要参与税源管理,形成合力;内外协动,就是加强与政府和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的沟通协调,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协税护税体系,密切国地税部门间的协作,积极争取有利的外部条件。

把省局做“实”,就是省局直接负责税收分析、反避税调查以及部分重点税源纳税人的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把市局做“精”,就是市局主要负责省局管理的重点税源之外的纳税人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并直接负责市区纳税人的日常管理和服务;把县局做“专”,就是县局主要负责辖区内日常管理和服务、中小企业纳税评估以及个体税收的监控和分析。

记者:试点中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胡道新:试点2年来,我们主要做了10项工作。一是建立起“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内外协动”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二是运用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在风险规划、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绩效评估等主要环节上,建立起标准统一、分类实施、有序整合、协同部署的工作流程。三是应用数据仓库技术,建立基于省级单位的统一的税收数据仓库,搭建起全省税源监控分析平台。四是研发分析工具,建成33个重点行业税收风险模型。五是开展风险应对,通过税源监控分析平台进行风险扫描和排序,评定纳税人的税收风险等级,分别采取不同应对策略。六是深化纳税评估,组建评估保障团队,实行主辅评竞争机制,开展团队式评估。七是推行集约稽查,省、市局稽查局按照重点税源的不同类别和税源监控的不同层级实行分级分类稽查。八是优化纳税服务,共性服务向上集中,个性服务向下延伸。九是加强队伍建设,为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培养人才。十是积极推进市县局试点,选择了3个省辖市局、4个县(区)局进行试点。

篇3:省市教学管理规范

一、共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1. 抓住了四所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面临资金短缺的最大难点。

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指出共建专项资金是指“自治区财政为支持共建高校的发展专门设立的资金”, 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四所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的资金困难问题。

2. 充分调动了省 (区) 市两级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

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要求“市财政部门对共建专项资金项目要给予支持。各市财政部门在上报共建专项资金申请时, 要明确应承担的责任, 提出具体支持内容和程度”。这说明区市共建高校管理体制的配套政策———共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是一项省 (区) 市两级政府在发展高等教育事业过程中实行双向互动的投资机制。现行的区市共建高校管理体制及配套政策, 尽管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但却有利于激发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热情, 为地方经济社会提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3. 共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可操作性不强, 宏观性较强。

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关于区市共建高校专项资金的分担比例、经费分类及结构、预算额度依据、预算执行与预算监管、资金绩效评价等方面的问题有待明确和落实。

二、共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共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与区市共建高校管理体制的主体内容存在较大差异。

以学校发展所需经费为例, 教育部关于同意设立四所地方本科院校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学校由自治区领导和管理, 实行自治区、市共建, 以市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学校发展所需经费由自治区统筹解决”。而作为区市共建管理体制配套政策的共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自治区仅仅考虑共建专项资金, 对四所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实行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补助, 用于缓解共建高校发展中的资金短缺压力。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投资机制, 不但有悖于《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等教育的办学经费由省政府负担的社会责任, 而且也违背了教育部关于同意设立四所地方本科院校通知中学校发展所需经费由自治区统筹解决的基本要求。

2. 省 (区) 市两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的责任划分不明确。

“区市共建、以市管理为主”的区市共建高校管理体制及其配套政策———共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并没有具体量化区市两级政府各自的职责义务, 两级政府未能妥善处理管理与投入尤其是办学成本与分担责任的关系, 致使区市共建高校工作处于模糊性和边缘化状态。目前, 在四所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社会职责事权不变的情况下, 其发展资金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银行融资解决。办学经费不足和人员缺编是四所升格地方本科院校的共同问题, 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并由此使区市共建高校的管理模式陷入“区市虚管、校方自负”的困境。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 尤其是高等教育, 本应是中央和省政府的法定社会责任, 但现行共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事权与财权划分原则性不强, 有悖相关法律法规。

3. 共建专项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存在平均主义。

根据有关调查, 共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执行三年来四所新升格的本科院校收到的区市共建高校专项资金如下:2006年为零拨款, 2007年为300万元;2008年除了贺州学院480万元外, 其他三所高校均为470万元, 2007年和2008年区财政投入仅占这四所高校财政拨款总额的10%左右。目前, 四所新升格的本科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高校发展所需经费严重不足, 后续升格高校发展资金困难等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 自治区在分配区市共建高校专项资金时, 不但没有考虑这些因素, 而且缺乏这种额度的编制预算依据。这样, 就会因财政资金分配不合理, 导致地区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 造成公民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平等, 从而影响了地方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削弱了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市场上的竞争力。

4. 区市共建高校资金短缺, 实际办学指标与本科教学评估指标存在较大的差距。

虽然作为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实现了从“申本”到“升本”的跨越式发展, 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和教学质量方面有所提高, 办学平台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提高。但是, 在高校的快速发展和学生人数以及资金需求量骤增、资金日趋紧张的情况下, 区市两级经费投入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年生均标准, 尤其是省级政府高等教育办学经费主渠道不畅, 省 (区) 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仅占这四所高校财政拨款总额的10%, 致使四所新升格的共建高校资金严重短缺。加上学费相对偏低, 办学成本不断攀升, 还本付息压力大, 在国家“灵活审慎”和“收紧银根”的宏观调控下, 资金短缺与土地严重不足一样成为制约四所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发展的瓶颈。而由此导致四所区市共建高校的实际办学指标与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指标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现行管理体制下的投资机制还有不少缺陷, 民间投资和社会投资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 加之政策性、体制性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四所新升格的本科院校资金短缺, 发展积累薄弱和发展后劲不足, 基本办学指标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 (教发[2004]2号) 和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 (教高厅[2004]21号) 的办学评估指标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有关调查, 新升格的本科院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 (1) 土地储备和校舍面积不足; (2) 师资队伍薄弱; (3) 与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指标配套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验及实训基地设施、校舍建设等指标要求有较大的差距。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不但影响四所新升格的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 而且直接影响“升本”五年后教育部对这四所升格的本科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 甚至影响到广西高等教育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的成败。

5. 区市共建高校资金监督与评价机制有待改革完善。

首先是共建专项资金分配的监督问题。共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自治区财政厅和市财政部门负责共建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这样, 资金审批权、控制权、监督权便为同一主体, 即财政部门。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使得会计监督控制的施控主体和受控客体、反馈程序、控制手段、监督制约和评价机制以及管理目标和绩效信息等失去了监控与评价。其次是共建专项资金执行的监督问题, 主要指自治区财政厅批复的项目及预算、市财政部门配套资金的支持力度等的监督问题。据调查了解, 共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施三年来, 新升格的本科院校所在地市并没有得到共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的市财政部门配套资金的支持, 而自治区也并没有组织人员对共建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 更没有对其专款专用、资金使用效益等进行绩效评价。

三、完善共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建议

1. 科学合理界定并量化各级政府的办学职责。

这是改革完善共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总体框架, 也是妥善处理事权与财权关系的关键。财权的科学、合理界定要依据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要求以及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 既要为事权所用, 更要体现《高等教育法》关于中央和省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的有关规定, 体现原则性和政策性。

2. 切实加大发展地方高等学校投入力度。

这是改革完善共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出发点。省政府应发挥筹集高校教育经费的主渠道作用, 承担起“学校发展所需经费由自治区统筹解决”的责任。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主要以政府拨款为主、学校自筹经费为辅, 这已是各国的通行做法。依据我国宪法和《教育法》, 教育的基本属性是社会公益性事业, 理应以政府拨款作为办学经费的主渠道。在教育公益性质被普遍认同和“科教兴国”的今天, 教育对于国家是一种义务, 是一种公共事业。各级政府应切实履行办学职责, 把财政性教育投入作为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重点,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 (教发[2006]17号) 指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保证高校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保证高等教育经费逐步增长, 近三年生均预算事业费须达5 000元”, 确保新升格的四所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达到和符合教育部对本科教学评估指标的要求。

3. 细化和量化共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增强管理办法的可操作性。

首先, 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共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关于区市共建高校专项资金的分担比例、经费分类与结构、预算额度依据、预算执行与预算监管、资金绩效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并以量化指标予以确定和进行考核。其次, 强化政府对共建专项资金的科学性管理, 对四所地方本科院校乃至其他高校的投入充分考虑高校的实际成本开支, 坚持专款专用、突出重点、保证效益的原则, 预算依据充分, 项目与经费分配科学、合理。再次, 深化预算改革, 科学、合理地调整政府高等教育支出预算的范围与结构;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可通过公式计算周期性拨款 (用于支持教学和科研活动仪器设备的购置的专项资金拨款主要根据学生人数来计拨, 科研专项资金主要根据科研总量来计拨) , 也可通过招标方式给予特殊项目的周期性和固定拨款 (主要用于高校房屋和基础设施的维修改造等修购项目) ;还要细化预算编制内容, 强化预算管理和约束, 努力提高共建专项资金使用的综合效益。

4. 建立健全投资项目管理机构, 强化共建专项资金绩效评估机制。

建立以省 (区) 级教育主管部门为共建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机构, 其主要职责是根据立项审批的项目与要求, 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项目的进展和完成情况, 尤其是项目规划、项目可行性报告、项目审批、项目预算、项目经费管理与使用情况, 并于每年年底编写共建专项资金管理情况书面报告自治区财政厅;省 (区) 级审计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为共建专项资金的监督部门, 对共建专项资金检查、跟踪、考核、评价、问责;建立以审计厅、教育厅和财政厅相关人员组成的共建专项资金绩效评估中心, 根据共建专项资金的投入、过程、产出和效果, 以5E (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环保性) 为评价内容, 对共建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广西“区市共建、以市管理为主”管理体制下的配套政策《自治区与市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内容和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然后就进一步改革完善共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省市共建,地方高校,专项资金,5E评价

参考文献

[1].魏乾梅.省市共建高校发展问题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2

[2].沈百福.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涉及的教育投资问题.教育与现代化, 2005;1

篇4:省市健身气功管理工作新举措

北京国际温泉体育健身中心于2011年底在北京成立了首家中国健身气功协会俱乐部和北京市健身气功俱乐部,俱乐部作为健身气功一种新的推广模式,对健身气功项目市场化运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俱乐部成立伊始,便在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和北京市健身气功管理办公室的指导支持下,启动了“百城千村·健身气功科普知识大讲座”活动,并于3月24日举办了第一期活动。期间邀请北京体育大学胡晓飞教授授课,来自北京市18个区县的健身气功骨干,回龙观社区、西三旗社区及住总集团工会等150多位听众踊跃参与学习。

讲座上,胡晓飞教授讲解了健身气功的悠久历史文化,以及健身气功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并在现场带领大家进行了健身气功功法的演练及动作要领指导,使现场听众对健身气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对健身气功功法动作有了新的理解,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本次活动为俱乐部以后一系列的科普知识大讲座的推广工作奠定了基础,为健身气功事业的蓬勃发展拓宽了新的模式。

此外,俱乐部目前还在策划系列活动:一是与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机构合作建立俱乐部的健身气功研究室;二是在全市范围举行健身气功普及大讲堂巡演,形成俱乐部独有的品牌活动,宣扬健身气功的优良文化传统,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与北京体育大学导引养生中心合作,为俱乐部提供专业的健身气功功法培训、培养建立俱乐部自身的健身气功专业指导员团队、选派专业健身气功教师走进社区、公园和企业开展健身气功普及展示表演及辅导。(戴木锦)

上海:站点星级评估树榜样

2011年12月20至30日,上海市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组织各区县健身气功管理干部对全市申报的28个品牌站点进行了星级评估。这次活动旨在加强各区县在开展健身气功站点管理工作中能够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通过对品牌站点进行星级评定,为本辖区的健身气功站点树立一个标杆榜样,进一步推动各区县健身气功站点建设和发展。

这次活动由上海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和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统一协调部署,每个评估小组有5到6名人员组成,由中心领导带队,气功部同志负责召集2名区县健身气功业务干部和2名中心其他部门同志共同参与。评估工作的主要形式是:通过听取站点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对站点活动情况材料进行翻阅、对站点以及习练人员的习练水平进行实地察看,再进行综合评分。

经评估,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健身气功站点等5个站点被评为五星级站点,宝山区顾村镇文化中心健身气功站点等10个站点被评为四星级站点,嘉定区工业区海裕广场健身气功站点等13个站点被评为三星级站点。被评估的星级站点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保障有力。在开展健身气功站点建设的工作中,领导的重视和经费的保障是基础。

二、站点稳定。参与评估的各健身气功站点都符合评选标准,习练人员队伍稳定,多数站点固定的习练人数不少于50人,并且对站点内的每一个习练人员进行了个人资料登记;活动时间固定,每周活动时间不少于5次;习练场地相对固定,安全适宜,环境整洁,大多数站点都能习练三种以上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健身气功,并具有一定的习练水平。

三、管理规范。各健身气功站点都能严格按照《健身气功管理办法》和《健身气功站点管理办法》开展注册登记,材料齐全,每年参加站点年检工作,审核合格。(张铭伦)

内蒙古:老年大学设课堂

内蒙古自治区在老年大学设立健身气功课堂是于2009年在包头市正式设班实行的,最初由国家级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张培源发起。回想起当时的历程,张培源依然记忆犹新:“2004年在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推广四种健身气功以来,我就多次向包头市老年大学的领导建议开设健身气功班,由于受当时推广环境和人们偏见认识的影响,一直未能得到领导的回应。在这之后,采取先挖渠后引水的办法,逐步开始在我任教的太极拳课上增加健身气功·八段锦、五禽戏等内容,待学员习练后反响良好,社会对健身气功的推广、普及氛围不断提升时,我再一次找到学校的领导谈开设健身气功课的想法,耐心向他们宣传国家关于推广健身气功的方针政策,并以书面形式提出了《关于在包头市老年大学开设健身气功班的建议》,最终获得批准。”

实践证明,健身气功深受老年大学学员们的喜爱,经过学习,很多体弱的学员增强了体质,增加了生活乐趣。有位老干部深情的说:“练功强体,自己少受罪,儿女少受累,省了医药费,有益于全社会。”从人员构成上看,老年大学学员多为退休领导干部、有文化、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是对社会影响作用较大的人群,在老年大学推广健身气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包头市老年大学和包头市第一机械公司两所老年大学教授健身气功已经常态化,每周都坚持上四节课,每节45分钟。据不完全统计,举办了十几个班次,近百个课时,300多人次熟练健身气功,其中有30多人取得了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50多人取得了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在包头市的各个健身站点发挥着骨干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受包头市健身气功成功走进老年大学的影响,在内蒙古自治区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支持下,先后有通辽市、巴彦淖尔市和内蒙古自治区老年大学都开办健身气功课堂,形成长效化推广、普及健身气功的基础平台。(刘贵生)

黑龙江:健身气功进校园

篇5:省市教学管理规范

湖南省市州财政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

为有力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全省各市州财政部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财预〔2011〕433号)和我省实际,制定本考核办法。

一、考核对象

本办法的考核对象为全省各市州财政部门。

二、考核内容

主要考核组织建设、基础建设、工作开展、绩效管理、宣传交流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组织建设方面重点考核建立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组织领导机构、落实工作职责等相关工作。

(二)基础建设方面重点考核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推进信息化与第三方评价等相关工作。

(三)工作开展方面重点考核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范围、覆盖资金规模、预算绩效管理模式等相关工作。

(四)绩效管理方面重点考核绩效目标设定及审核批复、绩效监控、具体绩效评价实施、结果反馈与应用等相关

工作。

(五)宣传交流方面重点考核宣传报道、理论研究、业

务培训、信息报送等相关工作。

具体内容及评分标准见附件2,考核基准分为100分,加分为10分,满分为110分。

三、考核实施

考核工作实行考核制,由省财政厅统一组织实施。

(一)自我考核。终了,各市州财政部门对预

算绩效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对照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评分表进行自评打分,并形成书面报告,于次年2月25日前报送省财政厅(一式两份)。

书面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内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整

体开展情况;对评分表中每项自评得分的说明及相关佐证材料;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下一步工作的打算和建议等。

各市州财政部门对自我考核情况及书面报告的真实性

负责。发现弄虚作假的,取消评先资格并通报批评。

(二)省财政厅考核。省财政厅对各市州财政部门上报的书面报告、自评打分等进行审核,根据需要调查取证,形成评定分数,确定考核结果。

四、总结表彰。省财政厅及时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行

总结,交流经验,对先进市州财政部门以适当方式进行通报表彰。

五、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附件2:

市州财政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评分表

篇6:省市教学管理规范

【颁布部门】 四川省政府

【发文字号】 川府发[2010]25号

【颁布时间】 2010-09-08

【实施时间】 2010-09-08

【正

文】

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省市援助建设形成的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省市援助我省建设形成的国有资产(以下简称“对口支援资产”)竣工验收、移交、使用及管理等工作,保障对口支援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财政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关于修订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财管字〔2000〕116号)、国务院《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192号)等相关法规制度,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对口支援资产,是指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对口支援省市(含内蒙古自治区、海南省及省内13个对口支援市州,下同)按照国家和支援、受援双方有关规定,以提供实物资产、援建资金或以提供实物资产及援建资金相结合等各种形式投资、建设形成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和企业国有资产。

第二章 对口支援资产的接收和产权登记

第三条 对口支援资产由受援县(市、区)人民政府统一接收。受援县(市、区)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指财政部门和国资监管部门,下同)代表受援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配合对口支援省(市)做好对口支援资产的验收交接,并负责监督相关部门开展接收和产权登记工作。

第四条 对口支援资产的验收移交应严格按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项目完工后经支援、受援双方同意即可组织资产验收交接。资产验收交接应坚持先验收、再交接的原则。

第五条 受援县(市、区)接收对口支援资产应当进行产权登记。产权登记应严格遵守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政策,由受援县(市、区)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组织实施。

第六条 接收使用对口支援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应当向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申请产权登记,并由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制作和核发《对口支援资产产权登记证》。

《对口支援资产产权登记证》是对口支援资产接收部门(单位)接收占有、经营使用对口支援资产的法律凭证。

第七条 对口支援资产产权登记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对口支援省(市)及其具体负责实施、建设的部门或市、县人民政府名称;

(二)接收时间;

(三)接收使用单位性质、主管部门,接收使用单位名称、住所、成立时间和负责人;

(四)接收使用对口支援资产名称、类别、数量和金额;

(五)其他需要登记的事项。

第八条 按照分类建档、集中管理的原则,各级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应建立以下对口支援资产档案:

(一)对口支援资产接收的工程财务决算资料档案;

(二)对口支援资产配置(房屋建筑物、土地、汽车、专用机器设备等)档案;

(三)对口支援资产处置档案;

(四)房屋产权证、土地使用权证证件统一管理档案;

(五)对口支援资产管理中其他重要资料。

第三章 对口支援资产的审计和评估

第九条 接收的对口支援资产,按照国家规定符合审计条件的应当进行决算审计。已经对口支援省(市)审计的,审计结果作为移交资产、产权登记和入账管理的依据;未经对口支援省(市)审计的,以对口支援省(市)提供的竣工决算资料作为移交资产、产权登记和入账管理的依据。

由受援县(市、区)政府负责提供土地、道路、水电等配套工程和其他前期投资,或与其他资金打捆投资建设形成的非对口支援资金全额援建的资产,对口支援资产部分不能分割或不宜分割的,由受援县(市、区)与援建省市协商确定审计主体,实行统一审计、切块算账原则,审计结果应明确对口支援资产的金额。

第十条 接收的对口支援资产需要重新进行资产评估的,应委托依法设立的符合条件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并在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备案。

第四章 对口支援资产的使用维护

第十一条 具备生产条件的对口支援资产接收后应及时投入使用,发挥资产实效。需要受援地配备相关配套设施和提供外部使用条件的,受援县(市、区)人民政府和资产接收使用单位应提前作好准备,确保对口支援资产早日投入使用。

第十二条 接收对口支援资产的部门(单位)应事先掌握对口支援资产的使用技能和管理方法,对技术含量和单位价值高的大型机具、高精仪器等先进设备应配备专人使用维护管理。

第十三条 对口支援资产接收使用部门(单位)应发掘对口支援资产的使用潜力,保持维护资产功效和形象,延长资产使用寿命。经营性对口支援资产取得的收益,按“收支两条线”原则统一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后,可优先用于对口支援资产的继续运转、日常维护和升级更新。

第十四条 受援县(市、区)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应掌握各接收单位对口支援资产的使用情况,对闲置、低效运转的对口支援资产提出调剂和处置的政策建议。

第五章 对口支援资产的管理与监督

第十五条 各受援县(市、区)政府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代表受援县(市、区)政府、乡(镇)政府行使所辖对口支援资产管理职能。各受援县(市)政府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责是:

(一)负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接收对口支援资产的办法,配合对口支援省(市)组织实施对口支援资产产权界定、资产审计评估、资产接收、产权登记、资产清查、资产统计报告等工作;

(二)调查研究对口支援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和政策措施,处理对口支援资产产权纠纷,按规定对产权变动、资产处置和利用对口支援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事项进行审批;

(三)负责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经营性对口支援资产收益的监督、管理;

(四)负责了解和汇总对口支援资产的运行状况,并就对口支援资产运行需要建立必要的外部条件和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的情况向同级政府提出建议意见,对闲置、低效运转的对口支援资产提出调剂和处置的建议;

(五)监督指导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及相关部门的对口支援资产管理工作,并向本级政府报告对口支援资产管理工作。

第十六条 受援县(市、区)使用对口支援资产的部门(单位)主要职责是:

(一)依据本办法制定本部门(单位)接收对口支援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本部门(单位)对口支援资产的验收入库、账卡管理、会计核算、清查登记、维护保管、统计报告及日常监督检查等工作;

(三)配合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做好本部门(单位)有关对口支援资产配置、处置以及利用对口支援资产进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事项的内部审核和管理,并按规定程序报批;

(四)负责接收的对口支援资产使用管理,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保障对口支援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防止使用中的不当损失和浪费,并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对口支援资产收益;

(五)配合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做好本部门(单位)对口支援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的评价考核;

(六)接受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的监督、指导并向其报告有关对口支援资产管理工作。

第十七条 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与接收使用对口支援资产的部门(单位)应当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进一步完善对口支援资产管理信息,对对口支援资产实行动态管理。

第十八条 接收使用对口支援资产的国有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创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由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 各级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接收对口支援资产的部门(单位)应加强对对口支援资产管理和监督;坚持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相结合。

第二十条 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主管部门、接收使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擅自占有、使用、处置对口支援资产,以及在上缴、管理对口支援资产收益或下拨财政资金中有违规行为的,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对口支援资产移交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有资产,其管理按照国家和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对口支援

资产移交企业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有资产,其管理按照国家和省企业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私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单独捐赠援建的资产根据资产实际使用单位性质及国家有关政策,符合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三条 非财政供给经费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占有、使用对口支援资产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篇7:省市教学管理规范

【颁布单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

【发文字号】财预[2012]40号 【颁布时间】2012-6-1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深圳、大连、青岛、厦门、宁波市中心支行:

现将《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二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办法》的通知

附件:

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办法

为了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顺利实施,妥善处理地区间利益分配关系,做好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收入的征缴和分配管理工作,制定本办法。

一、主要内容

(一)基本方法。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范围的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按照统一规范、兼顾总机构和分支机构所在地利益的原则,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处理办法,总分机构统一计算的当期应纳税额的地方分享部分中,25%由总机构所在地分享,50%由各分支机构所在地分享,25%按一定比例在各地间进行分配。

统一计算,是指居民企业应统一计算包括各个不具有法人资格营业机构在内的企业全部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总机构和分支机构适用税率不一致的,应分别按适用税率计算应纳所得税额。

分级管理,是指居民企业总机构、分支机构,分别由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属地进行监督和管理。

就地预缴,是指居民企业总机构、分支机构,应按本办法规定的比例分别就地按月或者按季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预缴企业所得税。

汇总清算,是指在终了后,总分机构企业根据统一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抵减总机构、分支机构当年已就地分期预缴的企业所得税款后,多退少补。

财政调库,是指财政部定期将缴入中央总金库的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按照核定的系数调整至地方国库。

(二)适用范围。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是指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下同)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分支机构的居民企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办法》的通知

总机构和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的二级分支机构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三级及三级以下分支机构,其营业收入、职工薪酬和资产总额等统一并入二级分支机构计算。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的规定,国有邮政企业(包括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及其控股公司和直属单位)、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包括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总分机构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包括滞纳金、罚款收入)为中央收入,全额上缴中央国库,不实行本办法。

不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且在当地不缴纳营业税、增值税的产品售后服务、内部研发、仓储等企业内部辅助性的二级分支机构以及上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不实行本办法。

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外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分支机构的,按本办法计算有关分期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其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及分摊因素数额,均不包括其境外分支机构。

二、预算科目

从2013年起,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增设1010449项“分支机构汇算清缴所得税”科目,其下设01目“国有企业分支机构汇算清缴所得税”、02目“股份制企业分支机构汇算清缴所得税”、03目“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分支机构汇算清缴所得税”、99目“其他企业分支机构汇算清缴所得税”,有关科目说明及其他修订情况见《2013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

三、税款预缴

由总机构统一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所得税额,并分别由总机构、分支机构按月或按季就地预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办法》的通知

(一)分支机构分摊预缴税款。总机构在每月或每季终了之日起十日内,按照上各省市分支机构的营业收入、职工薪酬和资产总额三个因素,将统一计算的企业当期应纳税额的50%在各分支机构之间进行分摊(总机构所在省市同时设有分支机构的,同样按三个因素分摊),各分支机构根据分摊税款就地办理缴库,所缴纳税款收入由中央与分支机构所在地按60:40分享。分摊时三个因素权重依次为0.35、0.35和0.3。当年新设立的分支机构第二年起参与分摊;当年撤销的分支机构自办理注销税务登记之日起不参与分摊。

本办法所称的分支机构营业收入,是指分支机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经营活动实现的全部收入。其中,生产经营企业分支机构营业收入是指生产经营企业分支机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用权等取得的全部收入;金融企业分支机构营业收入是指金融企业分支机构取得的利息、手续费、佣金等全部收入;保险企业分支机构营业收入是指保险企业分支机构取得的保费等全部收入。

本办法所称的分支机构职工薪酬,是指分支机构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职工的各种形式的报酬。

本办法所称的分支机构资产总额,是指分支机构在12月31日拥有或者控制的资产合计额。

各分支机构分摊预缴额按下列公式计算:

各分支机构分摊预缴额=所有分支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总额×该分支机构分摊比例

其中:

所有分支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总额=统一计算的企业当期应纳所得税额×50% 该分支机构分摊比例=(该分支机构营业收入/各分支机构营业收入之和)×0.35+(该分支机构职工薪酬/各分支机构职工薪酬之和)×0.35+(该分支机构资产总额/各分支机构资产总额之和)×0.30 以上公式中,分支机构仅指需要参与就地预缴的分支机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办法》的通知

(二)总机构就地预缴税款。总机构应将统一计算的企业当期应纳税额的25%,就地办理缴库,所缴纳税款收入由中央与总机构所在地按60:40分享。

(三)总机构预缴中央国库税款。总机构应将统一计算的企业当期应纳税额的剩余25%,就地全额缴入中央国库,所缴纳税款收入60%为中央收入,40%由财政部按照2004年至2006年各省市三年实际分享企业所得税占地方分享总额的比例定期向各省市分配。

四、汇总清算

企业总机构汇总计算企业应纳所得税额,扣除总机构和各境内分支机构已预缴的税款,计算出应补应退税款,分别由总机构和各分支机构(不包括当年已办理注销税务登记的分支机构)就地办理税款缴库或退库。

(一)补缴的税款按照预缴的分配比例,50%由各分支机构就地办理缴库,所缴纳税款收入由中央与分支机构所在地按60:40分享;25%由总机构就地办理缴库,所缴纳税款收入由中央与总机构所在地按60:40分享;其余25%部分就地全额缴入中央国库,所缴纳税款收入中60%为中央收入,40%由财政部按照2004年至2006年各省市三年实际分享企业所得税占地方分享总额的比例定期向各省市分配。

(二)多缴的税款按照预缴的分配比例,50%由各分支机构就地办理退库,所退税款由中央与分支机构所在地按60:40分担;25%由总机构就地办理退库,所退税款由中央与总机构所在地按60:40分担;其余25%部分就地从中央国库退库,其中60%从中央级1010442项“总机构汇算清缴所得税”下有关科目退付,40%从中央级1010443项“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下有关科目退付。

五、税款缴库程序

(一)分支机构分摊的预缴税款、汇算补缴税款、查补税款(包括滞纳金和罚款)由分支机构办理就地缴库。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开具税收缴款书,预算科目栏按企业所有制性质对应填写1010440项“分支机构预缴所得税”、1010449项“分支机构汇算清缴所得税”和1010450项“企业所得税查补税款、滞纳金、罚款收入”下的有关目级科目名称及代码,“级次”栏填写“中央60%、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办法》的通知

地方40%”。

(二)总机构就地预缴、汇算补缴、查补税款(包括滞纳金和罚款)由总机构合并办理就地缴库。中央与地方分配方式为中央60%,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暂列中央收入)20%,总机构所在地20%。总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开具税收缴款书,预算科目栏按企业所有制性质对应填写1010441项“总机构预缴所得税”、1010442项“总机构汇算清缴所得税”和1010450项“企业所得税查补税款、滞纳金、罚款收入”下的有关目级科目名称及代码,“级次”栏按上述分配比例填写“中央60%、中央20%(待分配)、地方20%”。

国库部门收到税款(包括滞纳金和罚款)后,将其中60%列入中央级1010441项“总机构预缴所得税”、1010442项“总机构汇算清缴所得税”和1010450项“企业所得税查补税款、滞纳金、罚款收入”下有关目级科目,20%列入中央级1010443项“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下有关目级科目,20%列入地方级1010441项“总机构预缴所得税”、1010442项“总机构汇算清缴所得税”和1010450项“企业所得税查补税款、滞纳金、罚款收入”下有关目级科目。

(三)多缴的税款由分支机构和总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开具收入退还书并按规定办理退库。收入退还书预算科目按企业所有制性质对应填写,预算级次按原缴款时的级次填写。

六、财政调库

财政部根据2004年至2006年各省市三年实际分享企业所得税占地方分享总额的比例,定期向中央总金库按目级科目开具分地区调库划款指令,将“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全额划转至地方国库。地方国库收款后,全额列入地方级1010441项“总机构预缴所得税”下的目级科目办理入库,并通知同级财政部门。

七、其他

(一)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缴纳的所得税查补税款、滞纳金、罚款收入,按中央与地方60:40分成比例就地缴库。需要退还的所得税查补税款、滞纳金和罚款收入仍按现行管理办法办理审批退库手续。

(二)财政部于每年1月初按中央总金库截至上年12月31日的跨省市总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办法》的通知

机构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进行分配,并在库款报解整理期(1月1日至1月10日)内划转至地方国库;地方国库收到下划资金后,金额纳入上地方预算收入。地方财政列入上收入决算。各省市分库在12月31日向中央总金库报解最后一份中央预算收入日报表后,整理期内再收纳的跨省市分机构企业缴纳的所得税,统一作为新的缴库收入处理。

(三)税务机关与国库部门在办理总机构缴纳的所得税对账时,需要将1010441项“总机构预缴所得税”、42项“总机构汇算清缴所得税”、43项“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下设的目级科目按级次核对一致。

(四)本办法自2013年1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预[2008]10号)同时废止。

篇8:省市教学管理规范

会议围绕全国无线电频率核查专项活动、无线电管理法制建设、无线电管理“十三五”规划及省级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频率占用费使用管理等主题展开座谈研讨。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就相关工作情况进行了情况通报, 相关省市无线电管理机构的代表在座谈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刘利华在讲话中全面回顾了2015年上半年全国无线电管理机构在频率核查、台站管理、干扰查处、国际国内频率协调等重点工作, 分析了当前无线电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刘利华指出, 在新形势下, 如何更科学、合理、有效地管理好频谱资源, 依法维护好空中电波秩序, 需要在无线电管理工作中认真思考和把握以下四个方面问题:一是以频率资源管理为中心, 聚焦无线电管理核心职责。要牢牢把握无线电管理是资源管理的本质属性, 围绕频率管理这个中心, 谋划各项业务工作, 使有限的频谱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 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 军队国防建设需要。二是抓好无线电管理各项重点任务。将完成好无线电管理重点任务作为履职尽责的重要抓手、发挥作用的关键载体, 切实发挥好保护航空、铁路专用频率长效机制作用, 保障重要无线电频率使用安全。三是强化技术手段和能力建设, 积极应对新挑战。要利用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契机, 继续保持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良好态势, 进一步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精确性, 提高投入产出效益比。四是进一步夯实无线电管理基础。完善无线电管理法规制度体系, 抓紧制定一批规范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与无线电监管装备融合的技术标准, 为改造提升传统监测手段提供依据, 将无线电台站规范化管理引向深入, 把对台站的管理最终落实到对电台操作者的管理。

刘利华提出两项工作要求:一是认真做好无线电管理“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要坚持问题导向, 注重远近结合, 适应管理需要, 聚焦核心职责, 确定规划的重点任务和未来建设发展方向, 把“十三五”规划做实、做细。二是在下半年工作中贯彻落实中央“三严三实”要求, 认真谋划, 全力推进, 确保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省市教学管理规范】相关文章:

海南省市教学教研视导12-15

省市教学教研视导活动02-27

省市06-03

援疆省市06-02

疆省市分工范文05-20

热烈欢迎省市领导07-13

省市打击传销协作07-16

省市党代会报告04-07

省市县委部署贯彻执行02-28

省市领导视察工作07-15

上一篇:2009军训歌咏比赛方案下一篇:大专毕业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