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书法家 刘仁刚

2024-04-25

人物 书法家 刘仁刚(精选3篇)

篇1:人物 书法家 刘仁刚

人物 书法家 刘仁刚

刘仁刚 祖籍大连,生于沈阳,书法堂号“双刃斋”,自诩“双刃斋主”、“双刃斋主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理事,经济学博士。刘仁刚文学功底扎实,自幼研习书法,艺术特点突出,具有较高艺术造诣和影响力。主攻“二王”书风,兼顾苏米,博采众家,先后得到启功、杨仁恺、柳倩等书界前辈名家指点。章法、墨法考究,立意、形式多样,真、草、隶、行多体并进,以行楷长卷和汉隶为个性代表。

1999年,辽宁省书协、省美协、省文联、省诗书画研究院、鲁迅美术学院召开专题研讨会,对其汉隶进行专题研讨和赏析。2008年和2009年先后两次应邀出席第24届、第25届中国国际兰亭书法节暨中日韩书法名家笔会,并参加“曲水流觞”42位中外书法家书法技艺交流活动。

刘仁刚先后在江苏省美术馆和辽宁省博物馆举办两次大型个人书展;在日本东京、大阪、京都三地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巡展,在西安、开封、武汉、广州、大连、石家庄、深圳、广州、桂林等国内多个城市举办过小型展览;先后参加包括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在内的诸多大型专题、综合性书法大赛和纪念活动,多次荣获奖项和证书。作品被社会各界名流收藏,遍及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新加坡、法国、荷兰和北美多个国家,获得辽宁博物馆、江苏美术馆、林散之纪念馆、天一阁博物馆、艺兰斋等机构颁发的6个国家级馆藏证书和国立日本大阪博物馆馆藏证书。先后出版《刘仁刚书法作品集》、《刘仁刚书法作品精选》;作品收录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华人画家、书法家、诗人作品联展大奖典藏集》、《纪念张大千诞辰100周年华人书画名家精品展作品集》等多部书法著作,被列入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名录。

银行家刘仁刚,在紧张繁忙的金融工作之余,潜心书艺,且以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形诸书法,把修炼书艺的诗性情怀返照于社会人生,创造出一个刚正而又温雅的书法世界。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刘仁刚先生。

记者:您是书法家,更是金融家,金融工作的思维和书法创作的思维是不一样的,情迷书艺对于您的金融工作有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刘仁刚:从事商业银行工作与我的艺术爱好和艺术追求不仅不矛盾,而且有促进,两者是互相促进,互相通融的。金融工作要求严谨、理性、敏锐,有对市场的判断、信息的把握,不敏锐就会抓不住商机。我的敏锐和严谨,与我在艺术上多年的修炼有很大关系。首先是想象力,从事艺术创作使我的思维更加开放,帮助我看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第二是感悟力,同一个事物,我也许能比别人理解到更多的东西;第三是创造力,能够多看到多想到,自然就会有更多的思路和举措。游艺于书法对我的工作态度、生活习惯也有很大影响。我自己总结了一条经验:如果把工作作为作业来看待,肯定累;把工作作为艺术品来欣赏,肯定爽。我写长卷常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这种定力的磨练也使得我的内心非常安静。

反过来,我从事的工作也对我书艺的提升很有帮助。金融工作使我对社会的接触面很广阔,视野也很开阔。对社会人生的所思所感所悟也会影响到我的艺术理念,使我的作品包含更多的情感因素和时代气息。

记者:听您的谈话,看您的博客文章,您不仅仅关注金融工作和书法艺术本身,更多的思索点关涉的是国家、社会、民族大的走向,透露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与传统中国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一脉相承。字如其人,所以您的书法既体现一种刚正浩然的气势,却又锋芒内敛,温文尔雅,谦谦君子。

刘仁刚:我不敢说自己身上承继着多少古圣先贤的精神。关注中国社会的命运,作为当代中国的企业家和艺术家,应是职责所在。所以纯粹的银行工作思维在我身上可能仅是1/20。新中国经过60年的风雨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就巨大,中华民族重新崛起于世界,从事金融工作使我更能体会到其中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尽管这其中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这是发展中的矛盾,我们坚定不移地朝着正确的大方向迈步前进,不能因为发展中的矛盾就否定发展。我最近的博客文章强调责任感的清晰界定,作为社会每一个成员,作为保障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因子,我们应该在怎样的责任限定下来履行和承担责任,通过这些思索才能把国家建设成为一个有序、和谐的法制社会。

艺术也是一样,现在书法发展中也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但不能因此就否定要探索创新。我在创作中也是这样要求自己,师古而不泥古,承继中华书法的堂堂正气,又要推陈出新,写出自己的特色。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候,文化也应该复兴。只有文化的回归和复兴,才会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信心,民族的凝聚力和整体实力才会得到全面提升。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也应该为文化的复兴贡献一份心力,我从事书法艺术创作也有着这方面的想法和追求。

记者:中国传统价值观追求“文以载道”,其实也是“艺以载道”,您的书法创作应该也是“书以载道”,承载着这种胸怀天下、兴亡有责的情怀吧?

刘仁刚:我写书法有两个目的:艺术创造和文化理解的宣泄与表达。我写唐诗、铭记、碑文,会去体会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环境,作者当时的思想和情感,感受里面所包蕴的生命个体对存在的悲喜感受和人类永恒的悲天悯人的大情感。同时,我也会把自己在工作中的感受,对社会人生的认识,都形诸于书法。比如,去年汶川大地震后全民族凝聚在一起的悲痛与自强,奥运会所展示的中国崛起后的自豪感,金融危机以来对于现代商业道德伦理的思考和人类社会命运的思索,都会在我的笔端有表现。所以,在具体创作的时候,墨色的浓枯、运笔的疾滞、章法的疏密,都是我这些情感的流露。

记者:古人讲“大书者,心之迹也”,您的创作观和实践经验正是这种书法理念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书法实用性的具象表意功能减弱,抽象的抒情审美功能越来越强,所以有人说书法是“艺中之艺”,您觉得当代社会应该怎样欣赏和创作书法?

刘仁刚:一幅书法作品之所以能让人如痴如醉,在于笔墨之间散发出来的文化艺术魅力。如何从美学、文化、艺术等多角度读懂书法、欣赏书法?首先,书法没有其它色彩斑斓的颜料来渲染和烘托,只靠白(宣纸)黑(墨汁)两色进行构思和创作。因此,我们欣赏一幅好的书法作品要看作者对水和墨把握得是否自然到位,是否有层次,是否像一幅画。其次,书法作品要想达到“一幅画”的效果,得追求章法。书法作品的“章法”,是笔墨水纸以及正文、题款、用印的综合摆布和完美体现。研习书法之临帖、读帖,重要的是理解和借鉴先人的章法规律。下笔没有出处很难形成好作品,完全师古也不是好作品,真正的好作品应该是既有古风,又有今韵,是继承中的变化和升华,而章法尤为重要。第三,作品内容要与表现形式协调和吻合。切忌不分内容,都采取一样的字体、墨法和形式,千篇一律地体现。第四,书法作品的“要素”要完整、准确、讲究。作品主要包括正文、题款、用印三大要素。正文一般不能繁体字和简体字混用,题款要根据作品实际需要灵活掌握,用印要讲究。总之,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既要“走进去”(感悟其中的文化内容、艺术境界和思想内涵)看,又要“跳出来”(从文字演变、文学、历史、社会等角度结合起来感悟和品位)看。

记者:十多年前杨仁恺先生就对您的书法有过很高的褒奖,这十多年来,您的书艺探索有哪些新变化?今后的创作方向是什么?

刘仁刚:我的书法创作体会是,第一,书法不是简单的书写,必须跟对文化的理解结合在一块,对文化的理解要是不到位的话,肯定对书法的创作没什么好处,出不来好作品;对文化广有涉猎,人才能提升层次,书法创作也才能提升层次。第二,必须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就我自己来讲,我觉得汉隶和行楷长卷是我的特色,行楷主要以“二王”风格为主。很多年以来,我在广涉诸种书体的时候,尤其致力于这两项。今后我的创作方向也是坚持这两种特色,尤其是以长卷为主,我觉得中国目前真正写行楷长卷的创作者还不太多

putongVideo

篇2:人物 书法家 刘仁刚

韩非子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 多次上书韩王, 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 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他便退而着书, 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史记》记载,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子的文章, 极为赞赏。后韩非子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 李斯妒忌其才能, 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 韩非子被迫服毒自杀。在韩非子死后, 各国国君与大臣竞相研究其著作《韩非子》, 秦王嬴政在他的思想指引下, 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帝业。

韩非子虽是荀子的弟子, 却没有承袭荀子的儒家思想, 而是爱好“刑名法术”之学, 成为法家之集大成者。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 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 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他创立的法家学说, 适应了中国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 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 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毛泽东同志在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时批注道:“韩非师从于荀子, 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的法治、术治、势治三者合一的封建君王统治术, 对后世影响很大。”

韩非子主张天道自然, 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理”这个哲学概念, 并论述了它与“道”的关系。他认为, “理”就是事物的特殊规律, 人们办事应该尊重客观规律。韩非子提出了“循名实而定是非, 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著名论题。他认为, 不经过“参验”而硬说是如何如何, 是无知的表现;不能确定的东西而照着去做, 是自欺欺人。韩非子还把社会现象同经济条件联系起来, 注意到人口增长与财富多寡的关系,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民众而货财寡”会带来社会问题的思想家。

韩非子的著作很多, 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该书共有文章55篇, 10余万字。他的文章构思精巧, 描写大胆, 语言幽默, 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 于平实中见奇妙, 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 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 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至今仍为人们广泛运用。

篇3:人物 书法家 刘仁刚

刘仁刚,“双刃斋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理事,经济学博士。以行楷长卷和汉隶为个性代表。

1999年,辽宁省书协、省美协、省文联、省诗书画研究院、鲁迅美术学院召开专题研讨会,对其汉隶进行专题研讨和赏析。2008、2009年先后两次应邀出席第24届、第25届中国国际兰亭书法节暨中日韩书法名家笔会。1999年先后在辽宁省博物馆和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两次大型个人书展;在日本东京、大阪、京都三地举办了个人书法作品巡展;先后出版《刘仁刚书法作品集》、《刘仁刚书法作品精选》,时任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书协顾问启功先生题写书名,著名书法家、鉴赏家杨仁恺先生作序;他的作品已经被社会各界名流所收藏,作品遍及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新加坡、法国、荷兰和北美多个国家、获辽宁博物馆、江苏美术馆、林散之纪念馆、天一阁博物馆、艺兰斋等诸多国家级馆藏证书。被列入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名录。《中国文艺报》、《书法导刊》等权威报刊以及《读者欣赏》、《中国之翼》、《和谐之旅》、《当代金融家》、《南方航空》、《新华航空》等期刊均有专门报道,美国、欧洲以及港澳台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华文报纸《世界日报》、《华商时报》、《大公报》也有专版深度报道。

第一次看到刘仁刚先生的作品,是在上个月,当时朋友拿来一本刘仁刚先生的书法简介,是个复印本,虽然不是很清晰,但马上就被刘仁刚先生的长卷深深吸引住了,那幅作品的内容是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复印版本单字用笔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整体的布局匀整,气韵贯通,是近年不可多得的精品,笔者便向朋友提出拜访刘仁刚先生的想法,近其人,观其字,以慰己心。

经朋友引荐,终于近日走访了刘仁刚先生,近观了刘仁刚先生前后赤壁赋的作品原作,颇为感慨。其一,这幅作品是刘仁刚先生一蹴而就,中间绝无停顿,一气贯之,原作长853厘米,宽43厘米,加上下款识共1200余字,每个字的大小在3厘米左右见方,据刘仁刚先生讲,他写字的速度在每70-80厘米一小时,绝不会比这个速度快,我估算了一下,这幅作品整体书写下来最少需要9-10个小时,我们可以想象书写过程的艰辛,没有超人的定力,没有对书法赤诚的追求,很难做到一笔不苟,笔意追求从始而终。

关于长卷,我也听说、看过一些,多为政治事件应景之作,百米千丈也好,字以万计也罢,功利性过强,而且,写写停停,意断之处比比皆是。我本人觉得这种长卷更像是作业,与作品不搭界,与佳作更不搭界。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风行做字库,有人找到笔者,希望做字库一套,并给我文字的内容,上下不搭界,要求字一定要一样大小,结构要尽量死板,两个月交工,我写了一天做了初步的体验,就没答应他,那种感觉不像是练字,更不像是创作,基本属于刻蜡板,我对这种作业似的练习从心里不能接受。

纵观刘仁刚先生的长卷,就避免了很多所谓长卷的弊病,前后贯通,风格稳定而统一。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可见笔意之统一,风格之定型(一幅作品中),才是形神的基础,无形即无神采,形之散乱,神采从何谈起,而真正形意通神,一意贯之,绝非易事,就长卷作品讲,随意摘取其局部,能做到气韵流畅,进而单字精准,用笔精妙,方为佳作。

左面八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作品中任意抽取的局部,为了便于看清楚,做了反色处理,细细品评,其韵味盎然。

“有孤鹤横、戛然长鸣”这几个字用笔极具节奏感,“有”字,重起笔,稍露飞白,字中勾连得当,下面“孤”收紧,绝少勾连,但笔笔扎实,“横”一改上面两个字的稳重,最后两笔取右下势,尽得二王之意。

“戛然”用笔沉稳厚重,“长鸣”笔意取轻,但不论用笔之轻重、枯湿,笔笔皆恪守中锋之道,圆融贯通,瘦硬通神,刘仁刚先生对用笔的节奏尽得二王之高妙。

再看上下行气,每四个字都顾盼有秩,摇曳生姿,“有”字流畅,下面三字沉稳;头字重笔定格,后面形状皆为托起之势:下面三字“孤鹤横”均为左右结构,但结构方法全都不同,孤以左面:“子”三笔尽都焊在一起,紧凑而遒劲,右面则笔笔独立,成疏密有致的表象;“鹤”字左右用笔结构保持平稳,无跳跃感,但以下面四点最左面一点,使左右相连,成顾盼之势;“横”字左小右大,以“黄”字第二横指向字的中宫部位,而结束两点取势留白,使得这四个字疏朗处宽缓自如,收紧处中宫绵密,情趣横生。

左面一行,“戛然长鸣”四字,“戛”字重起而轻收,收放的节奏感跃然笔下,“然”字笔笔皆重,短横收笔,这应该是整个八个字中,甚而整篇中最收敛的字,“长鸣”则如秋水长天,尽展作者心中豪放之气,但尽管是放笔,其单字之中轻重取势,同样一笔不苟,可以读到作者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的内心修养,含蓄淡定的文人内涵。

纵览刘仁刚先生整部作品,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细看其局部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布局参差错落,变化多姿,行气贯通,是笔者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佳作。已故著名书法评论家杨仁恺先生在1999年曾这样评价刘仁刚的作品《前后出师表》:现代著名年轻书法家刘仁刚行书孔明前后出师表,全文千古绝唱,且书法端清秀,合则双美,殊可珍也。

杨老的评价,溢美之词尽见其中。刘仁刚先生近十年来用功更勤,1999年,刘仁刚先生同时在南北两地举办了个人书法展:1999年4月28日—5月3日在辽宁省博物馆, 主办单位为辽宁省文联、辽宁省书协、辽宁省美协、辽宁省诗书画研究院、鲁迅美术学院; 1999年5月8日-5月13日在江苏省美术馆,主办单位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江苏美术馆、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南京市美术家协会、艺兰斋。举办这样高级别的个展,对一个四十出头的人来讲是个莫大的荣誉。而刘仁刚先生只是把个人展览看成一个新的起点,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更加勤奋而执著。

对长卷的表现形式,刘仁刚先生始终如一地坚持,他说:现在书法界鱼龙混杂,这和整个社会的浮躁不无干系,但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很多国学的美德,首先要有一个虔诚而认真的态度,增加自己的修养,其次要强化定力的修炼,排除外界世俗的干扰,静心养气,长卷的书写是个很好的载体,能够在长达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徜徉在书法艺术的追求中,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扩展作品的张力,就这几点来讲,长卷比其他的书法表现形式更有优势。

一幅长卷作品的诞生,确实比简单的斗方、中堂、楹联等更需要作者的定力修为,布局谋篇更要严谨,刘仁刚先生坚持的,就是一种精神,一种闹市取静、自我修炼,博大的儒家内敛、内视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现在物欲横流、纷繁浮躁的社会里尤其难得。

这几年来,刘仁刚先生在长卷书写的基础上,还做了很多的书法探索,他自己喜欢长卷,但并不排斥别的表现形式,他的作品《将进酒》八条屏就是很好的体现。

条屏的书法作品,基于其材质的特点,或是木材,或是石材,因此基本都以古朴稳重的字体为主,篆籀楷隶见得多些,刘仁刚先生以行草入条屏,如“金刚眩目,力士挥拳”,另一番审美情趣。

《将进酒》整幅作品奔放流畅:起首屏圆润而稳健,运势待发,其中两个“君不见”通过行文布局以及粗细错落,巧妙区分,无一雷同。二、三、四屏轻重、粗细变化突出,强调整体的节奏,“岑夫子,丹丘生”,“ 岑”撇捺以盖下,“夫”字收敛而轻柔,“子”浓烈沉重,轻重缓急,可见安排布局之匠心,五、六、七屏节奏加快,除粗细变化外,间以飞白,凸显作者情绪之变化,使作品流畅之间而顿挫有致,强化整体的韵味和神采;末屏“同消万古愁”行近乎楷,与头屏起势之稳健呼应对照,整幅作品完整而飞扬,作者情绪随内容而起伏,豪放时用笔破壁欲出,起收式如按剑而读,让我们欣赏书法作品本身的同时,对李白这首诗的内容也是一种很好的解读。

清王澍《虚舟题跋·唐颜真卿告豪州伯父稿》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父》心气和平,故客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事不同,书法亦随而异,应感之理也。”作品风格随心绪而定,对个性的宣泄才是书法精神的最终体现,刘仁刚先生深得其理。

《三国演义》开篇词的扇面小品,刘仁刚先生也写得别有趣味,一般来讲,扇面的布局以长短句分布,显得疏朗错落,纯紧凑的格局很少见,刘仁刚先生做了这样的尝试,以行为字,突出轻重变化,另有一番韵味。

抄录毛主席词《沁园春·长沙》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他用浓淡墨做了大胆的尝试,淡处如水墨渲染,“看”、“ 染”两字致淡,突出表现两字词中本意,浓处以焦墨飞白表现,体现沉重之思绪,浓淡相宜,很好地阐释了诗词内容,看得出作者对形神意三者统一的思考。

目前,刘仁刚先生的作品被很多著名的博物馆收藏,他本人也成了相关媒体的追逐对象,但刘仁刚先生始终有着清醒的头脑, “学无止境、艺无止境”,刘仁刚先生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向笔者介绍:书法是门深奥的艺术,古人云,书为心画,书法作品就和绘画没有区别,画的内容表现可能容易接受,书法更抽象,但在他心中,抽象的书法表现的内容更丰富。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就一定要做到更高的追求,对用笔、结字、谋篇布局,处处都要达到更高的水准,这也是他一直的努力追求。

其实刘仁刚先生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暗合了中国古人自我修炼的境界,《大学》开篇即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致知,也就是说穷究事物的道理,才是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后天下平的基础,大道如此,书法亦不例外。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人物 书法家 刘仁刚】相关文章:

《中国大书法》年度人物05-31

历史人物书法艺术论文04-18

历史人物书法艺术论文提纲11-15

黄斌(书法家)04-26

著名书法家05-12

十大书法家06-16

当代书法家简介04-25

湖南著名书法家05-10

当代著名书法家06-02

当代十大书法家06-21

上一篇:保单个人质押合同下一篇:柯杨在医学部教师节表彰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