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概念、比较文学以及建议

2024-08-26

世界文学概念、比较文学以及建议(共6篇)

篇1:世界文学概念、比较文学以及建议

世界文学概念、比较文学以及建议

[捷] 马立安·高利克

龙大将军翻译

在本文中,我选择了一些关于“世界文学”概念的定义和讨论,来做一番简要的批评考察,同时涉及这个源自歌德思想的概念在当今文学研究中的演化发展。众所周知,这一概念在比较文学学界极其通用,以至于时常与“比较文学”概念相重叠。为了说明这一点,我先从狄奥尼兹·杜瑞辛在其著作《文学比较理论》中采用的“世界文学”概念着手。(在比较文学的理论和实践上,该书都富于隐蓄待发的思想。)在探讨“世界文学”时,杜瑞辛坚持运用“三名法”,即该概念由一组包含三个不同视角的观念构成。他是从1959年弗兰克·沃尔曼在《文学研究中的比较方法》的文章里所主张的观点中受到启发,而提出以下定义的:“1)世界文学:全世界的文学以及作为各国文学史总和的世界文学史;2)作为各国文学最优秀作品集的世界文学,因而是对于既有文学作品的一种综合概观;亦称为„文学经典‟;3)作为各国文学之间在某种程度上相似或相互联系的产物的世界文学。”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将如我所示,杜瑞辛对世界文学的理解是颇有争议的。根据雨果·迪塞林克和曼弗雷·S·费舍的《国际比较文学史及理论目录》(1985年),在1884年至1982年间,就有187篇以不同语言发表的理论文章涉及了“世界文学”概念。最近15年来发表了更多关于“世界文学”观念的研究著述,其中包括继有关多元文化主义和女性主义对经典的辩论之后的想法和新观点。

我将在霍斯特·斯坦梅兹的文章《世界文学:文学史纲要概论》(1985年)上继续这一批评考察。斯坦梅兹提出这个论题的原因,是认为它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还不够系统化;歌德关于“世界文学”的概念容许多种不同的解释并存,因而不能把世界文学看作是全世界所有文学的总和或者是一流作品组成的经典。斯坦梅兹不同意佐兰·康斯坦丁诺韦克把“世界文学”看作一个类型学概念、并自文学产生以来即如此的观点(参见 Konstantinovic,尤其是1983、1984年)。另一方面,斯坦梅兹赞同康氏将“世界文学”理解成文学之间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结果,正如杜瑞辛后来于1989年出版的《文学间际过程理论》中所详细阐述的那样。康氏此前在斯洛伐克语版本的基础上读到了杜瑞辛的作品。在斯坦梅兹———康斯坦丁诺韦克这场争论之后,尼克拉·乔治埃进而将“世界文学”概念置于后工业化和后现代语境之中,认为在此种语境下,这个概念已经过时,完全行不通了。

在此之前,杰哈德·S·凯塞的《比较文学导论:研究状况、批评及任务》(1980年)也包含了类似的论点,即文学之间的接触联系是由“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技术经济状况间的接触联系”来预告的。(15—16)因此,“文学间际过程理论”这一观念又使我们想到了在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到的:“单个国家的精神产品将成为共同财产。一国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将很快变得不可能,在各民族各地区文学之上将诞生世界文学。”(446)在我看来,斯坦梅兹对于“世界文学”的看法包括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含义。因而在这里,“世界文学”的概念和认识可被理解为是由历史时期和地理P文化位置决定的———也就是说,它始于19世纪的西欧,目前则已囊括全球。(我想在此指出,杜瑞辛原稿没有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言论:后者是从1972年开始由当局委任的共产党编辑加入其德文版本的。)以我之见,斯坦梅兹并没有完全理解杜瑞辛关于“世界文学”的观点。例如,1988年斯坦梅兹将杜瑞辛的“文学间际过程理论”与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理解相比较,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一致和协调:“对于„世界文学‟概念,我们并不认为它仅仅是共时和历时观点下对各国文学的一种考察,也不认为它指的是各文学中最高成就的集合;而是指所有文学创作按照其历史———类型关系汇编而成的总体。”我觉得,斯坦梅兹是以杜瑞辛的观点为基础,形成了他自己的概念,并将其与马克思、恩格斯“文学作品的定位与技术和资本主义进程的特定时间框架相关联”的观念结合起来。

在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世界文学”概念含义的演变,1986年的《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年鉴》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此书收录的一组讨论涉及到世纪交替之际恩斯特·埃尔斯特(Ernst Elster,1860—1940)的论文《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1901年),其后是克劳斯·克吕韦尔的《八十年的差异:国别文学的消亡和世界文学》。克吕韦尔认为,如果说,埃尔斯特所理解的世界文学概念在20世纪初还不成问题的话,那么到20世纪末,它就确实值得怀疑了。在我看来,克吕韦尔有所保留地接受了斯坦梅兹关于世界文学作为特定历史时期和位置的结果的观念,而没有参考康斯坦丁诺韦克1983、1984年的著述(后来康斯坦丁诺韦克批评了克吕韦尔所作的“比较文学将随国别文学消亡而后消亡”的断言)。(Konstantinovic,1988,140—42)在德语界的比较文学学者当中,汉德里克·毕如斯曾就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及其现今的适用性发表了一些研究著述。例如,他的《歌德关于“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的概念》(2000 年,参见网址 < http:PPclcwebjournal.lib.purdue.eduPclcweb00-4Pbirus00.html>)、《歌德的“东方主义”》(1995年)以及《歌德的“世界文学”思想:一个历史性回顾》(1995年)显示出其思考的深入和完善。尤其是,2000年发表的这篇论文明确指出了歌德概念的重要特征。毕如斯强调,世界文学在歌德提出之前就已存在,并着重指出了民间诗歌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歌德对于“世界文学”的概念化是显而易见的,譬如他提到了1826年巴黎出版的中国小说《玉娇梨》(法文译名:两个表姐妹)等等这类文本。不过,在毕如斯看来,把世界文学看作经典作品的汇编不符合歌德的原意。他一开始就指出,对于这种认识,歌德本人曾暗示其读者并没有完全理解自己关于世界文学的概念。歌德写道:“如果正像人类之间交往日益密切而注定的、这样一种世界文学即将产生的话,那么我们期待的莫过于它所能够和正在取得的成果……我们已在见证:一切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将无限广泛地得以传播,在所有地方受到欢迎。”(35)有趣的是,在埃里克·奥尔巴赫1952年的文章《世界文学之语文学》中,歌德的这番断言被认为是“非歌德的”,是被错误地归入了歌德名下。(301)另一方面,虽然我们不必认为这段话与歌德在别处说过的关于世界文学的理解是相对立的,但它倒是突出了斯坦梅兹的观点,即歌德的这个概念容易引发解释的冲突和误解的可能。这里重要的是我们在歌德的思想里发现了沃尔曼和杜瑞辛立论的基础。

继续进行我对“世界文学”概念的考察。也许对于这一概念的最佳定义见诸爱尔文·科朋1988年的文章《世界文学》。科朋认为,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是“对国际之间相互关联的文学的命名”。(816)不过,如前所述,科朋的观点也存在一位先驱:此前25年,古越尔基·M·法依达用一种更理想化的方式强调了歌德的预见,他在《世界文学和对各国文学的比较分析》中写道:世界文学“不是对国别文学、更不是对其文学史的总括性范畴,而是某种文学品质的标志,是国别文学构成的人类精神有机整体的特性,也就是说,是人类的共同成果。”(29)在1986年的文章《世界文学之历史编撰学中的方法论问题》中,他提出,在尝试编撰了许多不同的世界文学史之后,“如果可能的话,运用比较综合的方法编写世界文学某一阶段的历史甚至全史”,也许是很有益处的。(194)这一提议至今仍然有效,而法依达关于比较文学不幸未能拥有自己的阿诺德·汤因比的观点也确是一语中的。

接下来,我将举出以下例子进一步说明在德语比较文学界“世界文学”概念存在的问题。在沃尔特·科什马尔的《美学价值和普遍意义:国别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功能》中,这个概念是以经典论为基础的。科什马尔全力关注的是他认为处于世界文学边缘的斯拉夫文学。根据他的观点,只有普希金或许才享有殊荣,为由世界文学经典组成的“文学伊甸园”所接纳。如果要把陀斯妥耶夫斯基也算进世界文学的话,那就不是由于其小说的美学价值,而是因为他所有的作品,包括哲学的、伦理学的等其他文本,小说只是重要的一部分。其他斯拉夫文学中的经典作家如显克微支、马沙、舍甫琴科等都被排除在这一范围之外。显然,科什马尔是穆卡罗夫斯基和弗迪卡的勤勉的读者,或许比后者在《现代比较文学的结构之根》(1974年)中提到的读者更富于直觉。如果按杜瑞辛所说的,“以穆卡罗夫斯基的理论著作为代表的结构比较方法,大部分都囿于零星的理论思考之中,而不是由文学理论的比较分析来体现的”,(103)那么,科什马尔的阅读挖掘出的是世界文学的“普遍价值”,它与国别文学中的“美学价值”或“进化价值”是不同的。在科什马尔的思考中,普遍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区别在于:世界文学中的前者取决于一种“人类学主旨”。(104)相应地,正如美学价值是不断演进的,比方说,是变化着的,普遍价值也是这样。

关于德语比较文学界对“世界文学”概念的讨论,一个更切近的例子是曼弗瑞德·施迈林的全集《今日比较文学:概要和展望》(1995年)。我对这部作品整体及施迈林的著述本身的特别兴趣在于,它们颇能反映欧洲和北美大部分比较文学研究著作的特点,即鲜明的传统性和非理论性,并且常常表现出相当明确的欧洲中心主义(而且,通常与日尔曼中心主义或法兰西中心主义纠结在一起)。我想强调的是,欧洲中心主义是一种地方病。以《欧洲语系文学的比较史》丛书为例(该丛书的编撰由国际比较文学学会 ICLA发起,始于1973年,至今仍在进行中)。在《文学研究新手册》(参见See的编著)和俄语卷《世界文学史》(波得尼科夫Berdnikov编辑)中也存在相似的情形。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发起的上述系列的编撰是一项比较性的工作,但只包括了其题目所指明的主要欧洲语言的文学。在这一点上,该项目追随的是它本身的目标,当然无可厚非;问题是,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的一个国际性组织,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却没有呈献出一个真正的全球性视野。同时也应承认,近来该系列的一些卷目如由汉斯·柏顿斯和佛克玛编辑的《国际后现代主义》卷,就是在真正的全球性视野下对后现代主义所做的一个基本介绍,它涵括了中国、印度、南非等区域,而德语卷的《文学研究新手册》和俄语卷的《世界文学史》则都只讨论了欧美文学以外的其他地区。文学事实不仅是历史事实,还承担着价值论的意义。对于文学之间的影响而言,这是最重要的特点;对于世界文学的影响而言,它必须具备一贯独特而且非常广泛的、切实可行的人类学特征。因此,既然经典随时空的改变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疑问,那么经典的价值并不重要。进而言之,并非所有的文学事实对于世界文学都同等重要。世界文学概念中最紧要的因素是作家个人的文本而非整体。换句话说,荷马花了近两千年的时间才取代了维吉尔在欧洲文化和文学中的位置,莎士比亚用了好几百年才成为文艺复兴及后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或者,再看看远东各国的文学界,由于自身对“情感”的特定观念(中文称为“情”,日文称为“jo”),所以喜爱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甚于《浮士德》。只是后来受西方影响、受欧洲浪漫主义冲击“释放”了情绪和伤感之后,《浮士德》才首次获得翻译,评论亦随读者群的增长接踵而来。(参见 Hsia的编著)

与杜瑞辛的著作和类似的对“世界文学”概念的解释相对照,我认为不存在一个内定的、统一的和通用的文学进程。每一种文学,尤其是欧洲文化体系以外的那些文学,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景象。事实上,只有在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缓慢的全球化过程之后,我们才注意到一些趋向,这些趋向暗示着单一文学特定的和由历史决定的多样性在消失,它们在语言、种族和P或国家方面的多种表现形式在消失。所以,关于在后现代时期如何对待“世界文学”概念的问题,目前依然是极为重要的。在杜瑞辛的著作和上述提到的那些类似的思考之后,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在1993年的伯恩海默报告中,我们读到如下不同意见:“将文学置于言语、文化、意识形态、种族和性别等广为延伸的领域的做法,已经与以作家、国籍、时代和性别为依据的文学研究旧有模式大相径庭,以至于„文学‟这个术语可能不再足以描述我们的研究对象了”(Bernheimer,42;另参见 Pratt)。我个人反对这种将文学研究的目标和焦点从最坚实的术语中去除掉的做法。如果“文学”都不足以描述我们的研究对象的话,那么比较文学或世界文学能做到吗?

1985年,亨利·雷马克在《比较文学在大学的研究现状》中写道,“所谓的„文学‟研究者们的跨学科抱负已经迅速扩展(语言学,结构主义,思想史,哲学,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交际理论,符号学),而他们的文学鉴赏力和对外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却已衰减。在这种从属性的格局中,以及通过这种研究格局,文学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10)我要补充的是,在我看来,正是雷马克本人此前在1961年发表的《比较文学:定义和功能》一文打开了潘多拉的匣子。当然,他没能预见到那些在思考上往往相当肤浅的“文化研究”成果的入侵,以及该文对文学研究包括比较文学研究的影响。据1994年哈罗德·布鲁姆在《新闻周刊》名为“我们战败了”的访谈文章中所言,那些赢家们是“伪马克思主义者、伪女性主义者、福柯及其他法国理论家的乏味的信徒们”。(82)在我看来,这些人物及研究方法在亚洲也同样具有吸引力。比方说,其实并非唯独“在耶鲁,文学研究者们对于有关所谓的流行文化这个大杂烩的各色文章的兴趣,已远远甚于他们对普鲁斯特、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的兴趣。”(布鲁姆,82)在这种文学和文化研究皆为理论所浸透、变化无常的普遍情况下,是很难就“世界文学”概念及其在比较文学中的功用,或者说,实际上是在整个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功用,来发表一些积极的言论的。不过,我认为, 比较文学的史学家应当把抵制学术时尚的狂热、不再编辑布鲁姆提到的那些研究论著作为自己的本职责任。如今,比较文学领域的专业人员常常出于政治议程方面的特殊目的,而极力将文学(和文化)的美学价值意识形态化。依我之见,这种做法不应继续下去。我赞同沃尔曼和杜瑞辛“三名法”定义中的第三部分。在我们这个全球发展的时代,在第三个千年之初,我想指出,世界文学在其历史的和渐进的发展中包含了“世界的统一性”,而它过去是、现在是、未来还将是处于一种也许可称为“即将形成”的状态之中,永不停歇地变化着。跨越单个文学甚至文学联合体(联邦)之间的联系,用全世界无数个互相关联的文学事实连接起各个文学大陆,所有这一切都是全球性文学联系的一部分。由此,填补距离和为上述文学交流语境中的世界文学撰写一部真正的全球性历史,是比较文学应予承担的任务。

在1976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的布达佩斯年会之后,我在《亚非研究》杂志(1980年)发表了拙文《现代亚洲各国文学:探索一种可能的研究方法》。布达佩斯年会以其对亚洲和非洲文学显示出的浓厚兴趣而著称,比如,沃尔·索因卡也在场与会。看起来似乎一个真正的全球性的世界文学、其中“他者”包括了亚非文学的世界文学可能就要出现了。举个例子,在这届年会上,D.W.佛克玛主持了一个讨论小组,并参与了我上面提到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项目:《欧洲语系文学的比较史》的编撰。我当时希望,在年会中的专门会议“文学的比较研究:非洲和亚洲系列?”之后,这些兴趣能促进一个亚系列丛书的发展。遗憾的是, 此后什么都没有发生。在真正的全球性世界文学的语境下,虽然我深知自己这么做在比较文学界可能只是“荒野中的呼喊”,但还是要在此重述一下本人建议的大致轮廓。

在过去的20世纪下半叶里,我们已经见证并经常参与了各种各样的国际性项目。目前,作为处理有关科学、学术、技术和文化的性质及对象方面的各种不同论见的有效手段,国际性学术项目(ISP)已被公认为是必然之路。当然,国际性学术项目都是在西方世界中的富国,如那些欧盟和北美的国家里发起和实行的。世界文学概念作为文学和文化研究的一种途径,如果把它看作是一种可能的国际性学术项目的话,那么就必须处理一批制约着这一项目的确定因素。首先,在一些薄弱的领域里,学者们之间根本没有接触,书目文献了解不够或者不可靠,书籍和参考资料配备不足,预算有限。即使不是在所有国家、但肯定在许多国家都是如此。其次,必须提出协调方面的问题。我建议,在较小范围内经常举办学者座谈会,同时合理地利用各种国际性会议,通过这些方式至少可以缓解上述的一些问题。大量的信息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传播,例如,会刊、国际通讯录、单行本的交换、评论杂志和评论文章等。自然,现在我们还必须利用互联网、电子邮件和万维网。我建议,每个国际性学术项目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应是,成立一个国际委员会和指导中心,其学术和行政构成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能承担该项目的重任,并赢得参与者的信任。一个国际性学术项目要获得成功,还需要达到这样一些要求,例如:在不同研究对象上研究者们至少具有最低限度的代表性,方法论问题上至少达成最低限度的一致,具备取得必要研究资料所需的最低限度的技术———经济基础,存在出版的可能性,和对于有关的各种文学有最大程度的了解,依我的具体建议,这些文学中应包括至少三到四种欧洲语言再加上几种主要的东方和非洲语言。我明白,要如我所理解的那样研究、撰写和出版一部世界文学史,这可是一项棘手的提议。不过,我认为,关于世界文学的概念和认识,关于比较文学,以及文学和文化的总体研究,我们应当继续商讨下去。

篇2:世界文学概念、比较文学以及建议

1913年,意象派杂志《诗刊》3月号发表了由弗林特(F.S.Flint)执笔的《意象主义》(“Imagisme”),这被称为“意象主义宣言”的文章中规定了诗歌创作的三个基本原则,即:(1)直接处理无论主观或客观的“事物”;(2)绝对不用任何无益于表达的词;(3)至于节奏,要用连续的音乐性语言,而不受节拍的束缚。

意象派诗歌在创作中表现出的鲜明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

第一,意象派要求诗歌直接呈现能传达情意的意象,以雕塑和绘画的手法表现意象,反对音乐性和神秘性的抒情诗,提出“不要说”“不要夹叙夹议”,只展现而不加评论。庞德概括意象诗的定义为:“意象是在一瞬间呈现出的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如艾米的代表作《中年》:“仿佛是黑冰,/被无知的溜冰者,/划满了不可解的漩涡纹,/这就是我的心被磨钝了的表面。”诗歌在 “黑冰”“漩涡纹”“磨钝了的表面”等意象的显示中,瞬间传递出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诗人对人到中年茫然无奈的内心感受。

第二,意象派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不用没有意义的形容词、修饰语,去掉装饰性的花边,反对卖弄词藻,诗行短小,意象之间具有跳跃性。”如庞德作为意象派诗歌的里程碑式作品《地铁车站》:

In a Station of t 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杜运燮译)。

作者把诗中面孔与花瓣这两个意象联系起来, 用最为简洁精炼的语言去捕捉事物的形象,了了数语便勾勒出一幅意象鲜明的画面。再从选词角度来看,《地铁站里》全文没有一个动词和多余的语法链接,仅仅利用景物的排列及介词的使用便表现出丰富的动态形象。

再如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威廉斯的《红色手推车》:“很多事情/全靠/一辆红色/小车/被雨淋得晶亮/傍着几只/白鸽。”简洁清新的诗行,将美国普通人对中产阶级生活的向往一目了然地传达了出来,以至诗歌被许多家庭主妇背诵吟唱。

第三,意象派诗歌注重意象组合的内在韵律与节奏,将意象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融成一体。主张按语言的音乐性写诗,反对按固定音步写诗,认为均匀的格律诗是等时性的、起催眠作用的“节拍器”。意象派诗人卡尔·桑德堡的《雾》是美国家喻户晓的诗歌代表作《, 雾》有属于它的独特的音乐感。

《雾》(Fog)

The fog comes

雾来了,on little cat feet.踮着猫的脚步。

It sits looking

他弓起腰蹲着,over harbor and city

静静地俯视

on silent haunches.海港和城市,and then moves on.又再往前走。(赵毅衡译)

意象派诗不讲规则,接近自由体诗。他们主张诗歌音乐性要自然,要注重事物内在的韵律、节奏。这在英语国家中起了推广自由诗的作用。

Puritanism:

Puritanism refers to the practices and beliefs of the Puritans.The Puritans want to purify their religious beliefs and advocate highly religious and moral principles.They accepted the doctrine of predestination, original sin and limited atonement.As a cultural heritage, Puritanism did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American literature.American Romanticism:

The Romantic period covers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A rising America with its ideals of democracy and equality, its industrialization, its westward expansion, and a variety of foreign influences made literary expansion possible following the nation’s political independence.Romanticism shares certain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moral enthusiasm, faith in value of individualism and intuitive perception and a presumption that the natural world was a source of goodness and man’s society a source of corruption.Transcendentalism:

The major features of T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the transcendentalist placed emphasis of spirit, or the Over Soul,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universe;

2)They stressed importance of the individual;

3)They offered a fresh perception of nature as symbolic of the Spirit of God.Transcendentalism was important to American literature.It inspired a whole new generation of famous authors such as Emerson, Thoreauand Hawthorne.Imagism:

It’s a poetic movement of England and the U.S.flourished from 1909 to 1917.The movement insists on the creation of images in poetry by the direct treatment of the thing and the economy of wording.The leaders of this movement were Ezra Pound and Amy Lowell.Allegory:

A tale in verse or prose in which characters, actions, or settings represent abstract ideas or moral qualities.An allegory is a story with two meanings, a literal meaning and a symbolic meaning.unit 1 Benjiemin Franklin

unit 2 Edgar Alan Poe

unit 4 Nathaniel Hawthorne

unit 8 Mark Twain

unit14 Fizgerald

unit 15 William Faulkner

uint16 Ernest Hemingway

unti 26 Toni Morrison

American Poets:Dickinson,Ezra Pound,Longfellow,Robert Frost,Whitman

篇3:世界文学概念、比较文学以及建议

关键词:英美文学,价值,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已经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文化也趋于多元化。在世界文化中,英美文学占据重要的地位,它的发展也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文学是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也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对西方的文化历史可以有更多的了解,也能提高自身的修养与素质。另外,英美文学在高校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特征及功能

1. 英美文学的价值

英美文学的价值在多方面都有体现,在于背负了文学和历史的重任。英美文学来源于上古神话和传说,它和历史没有明显的界限,往往文学和历史是融合在一起的。所以人们对于历史和文学的划分就很模糊,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和历史划分得越来越精细,人们对于文学和历史有一个很好的界定。

2. 英美文学的特征和功能

文学是国家历史的有机组成和文化现实的反映,这是国外以及国内的文学作品共同点之一。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学作品虽然不能带给人物质上的享受,可以带给人精神上的慰籍和心理上的需求。人的需求有四种,即生存上的基本需求。

二、英美文学的现实意义

1. 英美文学的作品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英美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是外国作家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的总结,也是为生活中所发生的事做一个美好的记录。我们在欣赏英美文学作品时,可以很好地感受作者的人生经历,对其中的情感可以更好的进行体会,并且它能够很好的表现西方的现实,也是生活的高度总结。它能把历史很好的融合在作品里面,让读者在感受到历史的文化的同时,对其描述的现实生活也更加的有所感悟和启发。

2. 学习英美文化会带给我们精神世界的追求

学习英美文化可以从中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获得了英美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精神上享受的同时,也提高了英语的阅读能力。从英美文学优美的句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英语语言的魅力和内涵,也能提高读者的英语使用能力。从英美文学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了不同于中国文化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三、英美文学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影响

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而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动力,只要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工作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们感兴趣的方面入手,通过了解我们发现,大学生的课余活动比较多,因此大部分的学生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甚至一些学生已经在阅读一些外国名著译本。所以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多介绍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名著,并且对名著的原著和译本进行剖析,对其中的中外文化的差异和表达习惯进行讲解,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另外,也可以向学生们介绍在英美文学名著中运用的英语语法和英语词汇,增强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英美文学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在学习英美文学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它不同于我国文学的独特魅力。既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和知识面,也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质和品位。在我国的教学中有很深的影响,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运用的能力有极大的改善,因此我们对学习英美文学应给予极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田静.浅析英美文学在教学中的价值及意义[J].语文建设,2013(6)

[2]钟青芬.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J].大众文艺,2013(16)

[3]李媛媛.英美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要素及评价依据[J].芒种,2013(3)

[4]陈述斌.论英美文学普及性出版物的审美价值和特性要求[J].语文建设,2013(30)

篇4:运河、花街,以及地方文学

李徽昭:2014年是你的文学大年,或者也可以说是十多年写小说的新节点,先是获得老舍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奖,接着又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在社会文化认知层面上,这些都是所谓的国家大奖,是层级意义上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水准,尽管鲁迅文学奖引起的争鸣依然不少,但也在另一角度毫无疑问地说明该奖项的重要性。当代文学创作四大奖你已收入囊中两个,从6年厚积而发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到精致短篇《如果大雪封门》,视角不断旋转,对社会与个体有着深切关怀与追问,好评甚多,可以说是对你多年来文学道路的肯定与期许。

徐则臣:没人规定谁必须拿什么奖,所以,我把获奖归入偶然事件,得之,碰巧撞上了而已,可喜,不得,也正常,还得继续写。对一个写了十七年的作家来说,写作已经变成了本能,是我的日常生活,本能和日常生活只跟自己有关系。当然,希望以后能写得更好。

李徽昭:成为本能的写作行为对作家有着独特意义,或许也要引起一定的警惕,这个你懂的,无论如何,作品会说话,作品会和社会与读者形成对话,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被文学界认为是70后作家文学成熟的标志。不管怎么说,这样一部作品和我们置身的当下社会在进行了一次独特的对话,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我们目前城市与乡村之间不断摇摆的社会、不断穿越中国城乡的国人、我们一样年纪的同龄人需要你这样一部作品。

这部长篇四十五万字,篇幅相当宏大,散文穿插其中,直接切入当下,文化、道德、伦理、宗教、爱情等各种现实、思想、文化问题穿插其中,读得很辛苦。我以为这部长篇突出的两点是形式创新与庞大的思想容量,形式上散文与小说穿插交替进行,以人物和当下社会问题分别为奇偶数章节,将社会文化思想等渗透进去,对70后这一代以及其所经历的国家与社会变迁进行了细致精到的描绘,读来每每有感同身受。这部长篇依然将故事落脚点放在了你曾经生活过的运河、花街等故乡系列小说标志性的地方文化背景上来书写,并由花街牵连北京、耶路撒冷,使江苏淮安这条小小的花街成为了一个文学原乡。这一文学故乡、这一小块地方具有了宽广的世界坐标。由此我也在想,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这座小城市中的花街,审视由花街延伸出来的这座小城市的生活,如同这座小地方一样的人与城市、人与遥远世界的关系。运河申遗成功之后,运河、花街这个地方文化与生活、与世界的关系是否也有更多意义。

徐则臣:这个小说因为篇幅比较长,读来辛苦,但卖得还不错,已经第九次印刷了,可见还在可忍受的范围内。我也接到很多读者的反馈,他们对小说中的运河、花街满怀好奇,问它们在哪,是否真有其地其名。我如实相告。写了不少与运河、花街有关的小说,但从未局限地就事论事。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你是你,你也不是你,自我确证需要他者的参与,一条偏安一隅的花街也不可能脱离北京、纽约、耶路撒冷单独存在。文学是人学,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地域与世界的是题中应有之义,文化也如此,因为人在文化中,文化在更大的文化中。运河申遗成功肯定是件开心事,对运河也好,她是淮安的运河,也是中国的运河,还是世界的运河,你会把她放在一个更精确、更复杂的背景下来研究和考察她的来龙去脉,运河文化也当如是观。

李徽昭:我一直以为地方应以其地方文化凸显其特色,张扬其地方性,进而在国际视野、全球格局中寻找地方文化坐标,而不是照搬大城市与西方。运河及运河沿岸的江苏淮安这个地方的生活、文化亦然如此。以我的理解,你的运河及花街书写起点于运河边这座城市学习、工作的四五年,这段时间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而言不长,但应该是你重要的文学生命成长期。可以想象,高中毕业,十七八岁,未来世界一切茫然,也都未可知,和同龄多数人一样,从乡村来到小城市,人生世界第一次呈现异质性的元素。恰际此时,在淮安,与运河、运河边的街巷、人流相遇,这些生活成为你18岁出门远行的第一站,也由此成为你文学创作的重要基点。

徐则臣:这是我精神的第二个落脚点和长成期。就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看,这个时段可能更重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成形主要在这几年,哪些来到了,哪些缺失了,多年后的反思、权衡都以这时段为参照。现在我依然这么认为,从这里我开始独立地走向世界。

李徽昭:你精神第二个落脚点其实就是你文学生命的拔节期,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运河边的这座小城其实有些乏善可陈,尽管位于苏北腹地中心,但显然还没有完全在城市化的高速路上奔向世界。记得那时,小城往南京的高速公路开通不久,大街上奔跑的黄面的,小吃满布、街面喧嚣、烟火浓郁的小街巷,城市中低矮、陈旧的房屋建筑,似乎吴承恩、刘鹗、周恩来所生活的人文气候,甚至韩信、枚乘等大汉遗风还略略可见。花街、运河、淮海路等都是彼时小城的重要文化地标,这些大规模城市化之前的古旧气息相信对你有独特意义,在你的小说中也有隐在的背景呈现,我认为这些地方触动了你此前故乡生活的痛点以及历史意识。

徐则臣:这座城市给我的影响和营养更多的是一个氛围,倒不在具体的一些地标性建筑的细节,比如运河和花街,它们在就可以了,仅名字两个字就可以成为我写作的契机和根据地。对运河和花街的了解我不可能比专家更多,但我要做的是,把它们放在这座城市以及我内心中合适的氛围里来理解和生发,它们就活了、丰富了。然后,我的记忆、想象、想法和判断纷至沓来,源源不断地向我理想的文学场景中奔凑。当然,我肯定也尽力在现实主义的层面上去观察和理解这座城市的每一个细节,它有助于氛围的生成和完满。

李徽昭:当然不能以考据学来审视小说,但可见,花街和运河是你文学的燃爆点,文学中的花街、运河背后显然有你早前在家乡少年、童年生活的影响。昆仑出版社出版的《通往乌托邦的旅程》一书是你前些年文学生涯图影文字的集中呈现,这部书较为清晰的看出你如许多同龄人一样的乡村少年进入城市、逐步成长的人生历程。我比较关心的是,在淮安的四五年,除了埋在各种书籍中,阅读大量作品外,这座城市以及运河给你提供了那些有效的文学营养,为什么你将故乡系列全安放在运河边的这座城市,或者也可以说,淮安、运河等,于你走上文学之路有哪些深厚的渊源关系。

徐则臣:我故乡也有一条运河,就在我念初中的学校的门口,到冬天学校宿舍里的自来水管冻住了,我们起床就端着脸盆牙缸往河边跑;夏天中午都要游会儿泳再去上课。从彼运河到此运河,故乡的、天然的感觉一下子就接续上了,仿佛不曾断开过。这一点很重要。我把故乡的人事和念想移植到此运河边,没有南橘北枳的唐突和龃龉,一切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此外,这地方人文物理之氤氲繁盛,实在是适合文人和文学的生长。碰巧已经来了,为什么不写呢。

李徽昭:花街、运河、石码头等是你文学中邮票大的一块地方,如同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莫言的高密东北乡一样,是你的文学原乡。你故乡系列的许多人物在这里游走,展现着人、地方、生活与人情人性、文化与现实等宽广视野,《花街》《石码头》甚至是你小说直接的名称,其他如《水边书》《梅雨》《苍声》《人间烟火》等都有花街的背影。可以具体说说花街,在什么样的意义上选择花街、石码头、运河等作为故乡系列小说的文学意象。

徐则臣:没有特意要在作品中加入某种元素,顺其自然而已。我喜欢花街这个名字,很多年前读书时,曾去过那条老街做家教,印象和感觉都在,写起来心里有底。小说中的花街,就是根据那条街展开想象的。最开始石码头源于朋友的讲述。在写第一次写到石码头之前,我对它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想象。写小说不是做纪实,我可以动用虚构的权力,让花街和石码头按照我的想象生长、演变,现在小说里出现的花街,只要合理,你想要什么就可以出现什么。快二十年了,我无数次拜访过真正的花街,现在它短得只剩下了一截子,熟得不能再熟,但每次回淮安还是去看,像见一个老朋友。运河沿岸的大小码头我见过很多,它们最后成为一个石码头。有花街,有石码头,当然要有运河。我一直想找个合适的时间,看足资料,深入地考察一下运河,顺水走一遍,然后大规模地写一写运河。让它不再是小说中的背景和道具,而是小说的主体。

李徽昭:我理解你的意思。我知道,你想做文学写作上的田野考察,你说过很多次了,想走走运河。深究起来,中国运河文化历史可谓悠远悠长,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现在仍未引起反思的影响。就淮安而言,运河及其附属的石码头、花街其实与我们这个国家的文化有着隐秘的关联。这些年因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如魔线般植入城乡大地,京杭运河以及其他小运河的实用性、文化资源性被忽略了,而你以文学想象重新赋予其多元的文化意义,这显然极有意义。再来说说花街所在的这座城市,淮安、扬州等江苏北部城市有独特的气质,历史文化有深厚积淀,临近上海,经济发展较快,但东西部、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等都还有区别。西部三线城市有的生活节奏明显较慢,不像今日我们所看到的淮安、扬州,建筑基本上与那些所谓的国际性大城市等量齐观了,超市广场、高楼大厦、车流不息,以及逐步向乡村攻城掠地,以往你生活过以及记忆中的传统街巷、文化以及生活已经被较大地改变,随着机场、高铁等的开通,可以想象江苏淮安这座小城走向世界的冲动与劲头。因为工作关系,这些年你跑过国内外大大小小不少城市,世界大都会与欧洲小城,你都见识过,眼界定然宽阔,你怎么看淮安,以及像淮安一样的其他小地方、小城市(处于北上广一线城市和乡镇县城之间的)。

徐则臣:从文学的角度看城市,用的肯定不是GDP的标准,高楼大厦对我没有意义。历史和文化很重要,历史和文化的再生和增殖能力更重要,否则祖上再有钱,那也迟早坐吃山空;我看重一个城市对她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的保存、唤醒与活学活用的能力,看重这个城市如何有效地将她的历史转化成为当代史。淮安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毋庸置疑,但这些年浪费得也不算少,在“务虚”时有意无意用的大多也是“务实”的标准。所以,比较这些城市,我倒希望用反方向的标准,看谁慢。其实放远了看,最后比的不是谁快,而是谁慢。当大家都急着往前跑,一路丢掉都是将来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底蕴、自然、环境、素质,跑到头了,无路可走了,掉过头回去一样样捡起来,你会看到,最慢的那个一转身,走在了最前面。当然,在今天单一的GDP指挥棒下,能沉住气的确不容易。可哪里又有两全其美的容易事呢?

李徽昭:目前城市建设及城市能慢下来吗?希望文化能予以制动吧。现在人都说要慢下来,也都说喜欢所谓的慢的城市生活,这要向城市建设与经营者呼吁,也要文学对此反思。作为文学编辑,经常看各种稿件,对于不同地域作家的小说题材、写作手法应该有大致印象,比如西部作家与东部沿海作家的小说、散文题材、创作手法等应该有文学地理学意义上的区别,对淮安以及类似的其他小地方的文学创作有什么印象。

徐则臣:创作上相对比较平,中庸,老实,有点像淮扬菜,但缺少淮扬菜的深入、醇厚和雍容。

李徽昭:地方文学创作的视野与文化格局显然与此影响有关,也是其所受的种种局限把。文学视野的世界性其实更多需要内心沉淀与阅读,地方文学创作的地方性、切身感其实值得审慎思考,我这几年也在想地方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地方因其地方文化才成其为地方,才可以在世界上受到关注。淮安这样的小地方,定然应该以深入、醇厚、雍容的地方文化来凸显风姿,才能在中国乃至世界那么多城市中葆有其独特面目。但回过头来看,千城一面还是很难治愈。文学境遇与此也大致相仿,目前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也很难乐观,我有过文学“学院化”发展趋向的思考,文学越来越通俗化、圈子化、学院化、类型化,同时,经过几十年文学的创新发展以及与西方文学的不断靠近,文学创作的技法、题材创新的局限越来越多,阅读的亮点也越来越少,故事性也很难再吸引眼球。而与此同时,社会关注文学也因其附属的作家以及题材等问题,而不是作品本身的思想文化辐射,直接的影响是,被消费的文学其思想能力越来越弱,我总觉得这里面有着值得深思的问题。如同淮安这座小城市,也有不少人热爱文学,但我也感觉到,他们的文学依然缺少坚守,缺乏格局。

徐则臣:文学的问题是个永恒的话题,在任何时代都有人对文学忧心忡忡,因为每个时代看到的都是该时代需要但文学没有充分呈现出来的东西,都是该时代需要反省和规避但文学尚未来及转身和做出反应的东西,比如你说的通俗化、圈子化、学院化、类型化。其实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新鲜,问题年年有,只是今年特别多、特别显眼而已。我相信文学的发展自身有一定的“纠偏”能力,风物长宜放眼量,拭目以待吧。当然,每一个置身其中的文学人都负有一份不能推卸的责任,有问题意识、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定是我们的文学最需要的人。文学史有长远的、宏观的文学史,也有短期的、微观的文学史,寄身当下,的确需要对文学存在的任何一种可能的问题及时发声。我的主业是编辑,当下的东西看的不算少,热闹中也多少琢磨出了点味儿来。要说文学之要义,就一条:文学即人学。再通俗点:修辞立其诚。说自己想说、能说的话,说自己想把它说好的那些话,谁也别跟着,时代的、政治的、大师的、经典的,可以参考,也可以模仿,但要记着齐白石的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当下文学看着似乎处处楷模、导向和风向标,城头变幻大王旗,很容易把写作者的内心搞乱,跟风乱跑。《黄金时代》里说萧红,那个时代都去写政治和国难,写“与时俱进”的文学,萧红一个人躲起来写她老家和她家的后花园,多少年过去了,那些火热的激扬文字存下来的没几个,萧红成了世代传诵的经典。所以,得像莫言说的:心如磐石,风吹不动。有自己相对独特、坚定和深入的文学眼光和看世界的方式。和别人区别开来,才可能确立自己。这不是说要大家都躲进小楼成一统吟风弄月,而是要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干什么,别在别人的惯性里写作,也别在自己的惯性里写作。苏北平原上的人性情平和,但宽阔包容,所以有淮扬菜;淮扬菜没川菜、湘菜、粤菜之尖锐的特点,但它胜就胜在平和、醇厚、深入和包容。这一点比其他菜系的难度更大,你要无声胜有声。所以,淮扬菜做好了,南北通吃、少长咸宜。文学也如此,不必总想着剑走偏锋、得一时之华彩,要沉下来,深入自己和世事,静水深流才是大力量和大境界。

李徽昭:苏童、叶兆言、格非、韩东、毕飞宇等出生成长于江苏的作家是领先当时文学潮流的,他们的小说均有独特的精神气质,有一种可以辨识的丰沛的江南文化气息,比如小说经常出现的河流、南方意象等,以及叙事语言拿捏的精准。这些与北方、西部小说作家有着较明显的差异,也可以说是小说叙事的南方特质,是文学中的地方性,是文学地理学的重要考察点,很多人认为,你的故乡系列小说也有这样的倾向,有着独特的地方性。这是你无意而为的文学取向,还是学艺期对苏童等先锋小说不自觉的亲近呢,或者你对文学中的南方气质有莫名的亲近,还是其他特殊的言说呢?

徐则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家在江苏的最北部,那地方原来有很多水,童年的成长基本上都是在跟水打交道,我理解世界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水。最能塑形的不是钢铁和岩石,而是水。小说中那些所谓的南方意象,我更倾向于认为是水生发出来的,是与水有关的某种激情,包括它的一些逆流而上的新历史主义的冲动。我很少把江苏作为一个艺术单位来单独思考文学,江苏的作家间肯定有很多共同的东西,我更看重作家之间的差异性,看重他们身上我心仪但又有所差距的东西。如果非得在地域的意义上谈论江苏的文学,我想说的是,江苏地处中国的中间地带,是南北的过渡,在文学上,也当兼容并蓄,取南北之所长,成就出最绚烂的艺术景观。

李徽昭:差异性当然存在,上述作家在叙事手法、题材选择、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异,而且,江苏地域内的文化本身就有较大差异,长江、淮河南北等,都有不小的差异,也有文化与语言上的飞地。我觉得,无论差异何在,我们都应该注意如何自觉认知自己的小地方,这需要跳出局促的视野来看这个地方的文化与文学,这样格局才能够大,这也是你小说中的边红旗、初平阳们为什么要走向北京、耶路撒冷的一个原因,也是你小说中许多人物走出故乡,走向大城市的原因。今日中国,许多人都在走向世界,随着高铁横贯东西南北,可以想见,以后穿过中国、游走城乡的人会越来越多吧。但我们身后曾经成长、栖身的世界对于我们走向世界而言还有什么样的意义,或许永远值得我们思考。今天你聊的关于花街、石码头、运河,以及长篇小说《耶路撒冷》,都在这样的意义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原点,也可以说是一次文学返乡吧。

篇5:小学生文学试题以及答案

1.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有、()等;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有()、()等。

2.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的”圣“:至圣--()、亚圣--()、诗圣--()、词圣--()、文圣--(),七绝圣手--()

答案

1.边塞诗派: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岑参(答案不唯一)

山水田园: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答案不唯一)

2.孔子孟子杜甫苏轼欧阳修王昌龄

元明清时期

1.元曲四大家指()、()、()、()

2.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是()的

答案

1.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有一个姓”郑“的人骑着一匹”白“”马“去闯”关“)

2.吴敬梓《儒林外史》

1.()有”曲状元“之美誉。

2.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是、、、。

答案:

1.马致远

2.《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1.”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是老舍对这部文学作品的评价,它的作者是()

2.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是。

答案

1.《聊斋志异》(《聊斋》)蒲松龄

2.《西游记》

1.关于”四“

文房四宝:()、()、()、()

国画四君子:()、()、()、()

文人四艺:()、()、()、()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答案

文房四宝:湖笔微墨宣纸端砚

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

文人四艺:琴棋书画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

古代年龄称谓

垂髫--()束发--()弱冠--()而立--()不惑--()

知命--()花甲--()古稀--()耄耋(màodié)--()

期颐--()

答案:

垂髫--(童年)束发--(15岁)弱冠--(20岁)而立--(30岁)不惑--(40岁)

知命--(50岁)花甲--(60岁)古稀--(70岁)耄耋(màodié)--(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

1.《少年闰土》、《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都是(),他原名(),被人民称作”“。

2.”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这是一段关于作家()的外貌描写。

答案:

1.鲁迅周树人”民族魂“

2.鲁迅

拓展关于鲁迅的顺口溜:

鲁迅原名周树人,擅长小说兼散文;

《呐喊》《彷徨》小说集。《朝花夕拾》属散文

1.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俄国的()和中国的()。

2.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

答案:

1.果戈里鲁迅

2.叶圣陶

1.被称为”世纪老人“、”文学祖母“的儿童文学作家是(),请写出一部她的代表作()(注:如此处是括号,答案一定要加书名号)

2.冰心的诗集和被茅盾称为”繁星格“、”春水体“。

答案:

1、冰心《小桔灯》等

2、《繁星》和《春水》

1、《养花》、《草原》的作者是(),原名(),被誉为”“,而著名作家鲁迅却被称作”“。

2、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生动活泼的北京口语的运用,通俗而不乏幽默。他就是”京味小说“的开创者()

答案:

1、老舍舒庆春”人民艺术家“”民主魂“

2、老舍

拓展顺口溜

老舍原名舒庆春,小说话剧集一身;

《骆驼祥子》传佳话,《四世同堂》美名扬。

两部长篇心中记,话剧《茶馆》负盛名。

1.关于三部曲

()作家的”爱情三部曲“

()作家的”激流三部曲“

()作家的”农村三部曲“

()作家的”自传三部曲“

提示:今天的题目偏难,大家量力而行。主要记作家和三部曲的名字,三部曲的具体内容选学

答案:

(巴金)作家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巴金)作家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茅盾)作家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高尔基)作家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1.中国现代史上最早写童话的作家是()

2.是现当代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答案:

1.叶圣陶

2.《狂人日记》

1.()是希腊神话中最高的天神,掌管雷电云雨,是人和神的主宰;()是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儿子,主管光明、青春、音乐、诗歌等,又常以手持弓箭的少年形象出现。

2.”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形象出自于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的

答案:

1.宙斯阿波罗

2.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1.《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小说家()

2.英国著名的侦探小说家,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侦探小说家()的代表作,从问世到如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仍然受到一代又一代侦探小说迷的热烈追捧。

答案

1.笛福2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

1.大仲马和小仲马的关系是()A兄弟B父子C叔侄D朋友

2分别写出一部大仲马和小仲马的代表作

大仲马--

小仲马--

答案

1.B

2.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三剑客》等

小仲马--《茶花女》

1.大文豪()的《战争与和平》被称为空前最伟大的小说。

2.()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有代表作《巴黎圣母院》等。

答案

1.托尔斯泰

篇6:英美文学选读教案以及复习要点

英美文学选读教案以及复习要点

英美文学选读教案以及复习要点 专业八级资料 Lecture 1 William Shakespeare 1. Introduction of the course (1) This course is called Selected Readings in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you. It will be finished in 12 weeks. And in each week well meet each other two times. (2) In this course, you will have to read some original works taken from English and American classics. It may be a little bit difficult for you. However, its also a chance for you to know some great treasury in world literature and Ill help you understand them. (3)Comparing with the literary history courses, this course mainly focuses on original productions. The course book is a nice one with classical works and detailed notes. (4) For the final test, 10% will be decided by your attendance, 20% by your homework and 70% by the test paper. About the homework, after we finish each writer, Ill give you a name list of recommended works written by the writer. In the whole semester, you should choose at least one piece of English writers works and one piece of American writers works recommended by me. And then you should write a small paper on the piece of works you chose. That means you should turn in two papers in the whole semester. (5) A very important suggestion: preview the productions before the class; otherwise itll be very difficult for you to catch me in the class. 2.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 - 1616) (1) Historical Background A. Queen Elizabeth I: a powerful England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B. Renaissance: an intellectual movement sprung first in Italy in the 14th century and gradually spread all over Europe. Two features are striking of this movement. The one is a thirsting curiosity for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other is the humanism, which means the new feeling of admiration for human beauty and human achievement. C. Shakespeare lived in such a period and also such a period made him the most famous and most important English writer. (2) Life (Read paragraph 1 and 2 on page 1 after class. These two paragraphs ar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great writers life.) A. His complete works include 37 plays, 2 narrative poems and 154 sonnets. B. He is mainly famous for his great plays, especially the outstanding Four Great Tragedies. (Hamlet, King Lear, Othello and Macbeth) He is also the author of some other famous plays, such as Romeo and Juliet, but today well learn the excerpt from one of his great comedies - The Merchant of Venice, which well talk about a little bit later. C. Shakespeares sonnets are also very good. Well first introduce Sonnet 18, the most famous sonnet written by Shakespeare. (3) Sonnet 18 A. A sonnet is a lyric poem consisting of a single stanza of fourteen iambic pentameter lines linked by an intricate rhyme scheme. It was introduced to England from Italy by Sir Thomas Wyatt and Henry Howard, Earl of Surrey. (It is a very popular poem form and used widely in 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Elizabeth era, Edmund Spenser was also famous for his sonnets. And later, John Milton, Byron and Keats all contributed excellent sonnets.) B. Though the sonnet is a fixed form, but the rhyme scheme of the sonnet is not fixed. (few minutes for students to find out this poems rhyme scheme.) Answer: abab cdcd efef gg. This is a typical rhyme scheme used by Shakespeare in all his sonnets. C. Explain the poem sentence by sentence. temperate: moderate or mild; rough winds: strong winds; darling: lovely; lease: 租约;complexion: appearance; dim: darken with cloud; brag: boast; D.(discuss) Theme: expressing the deep love to his friend (4) The Merchant of Venice A. Famous comedy written by Shakespeare in his youth B. Setting: Venice, the Middle Age C. Characters: Bassanio, Antonio, Shylock, Portia (let students discuss the characters) Portia: Shakespeares ideal woman, beautiful, intelligent, cultured, gracious, independent, a daughter of Renaissance Shylock: most successful character, a Jew, a greedy and merciless usurer and also a victim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religious persecution (sympathy) D. Plot: Read the introduction from P3 to P4. E. (Discuss)Theme: Mercy wins over malice. F. The selection is the most famous scene of the whole play and also the climax of the play. (Ask students to read it thoroughly after the class.) In the class, well learn a short part taken from the scene. (P10 to P11, the famous statement about mercy made by Portia) G. (the last but not least) form of the play: verse drama written in blank verse mostly blank verse: unrhymed iambic pentameter. Soon after blank verse was introduced by Henry Howard, Earl of Surrey in his translation of Virgils works, it became the standard meter for Elizabethan and later poetic dramas and some poets, such as John Milton, also employed this form to write their long poems. (5) Recommended Reading Sonnet 29; Sonnet 73; Sonnet 116; Four great tragedies; Romeo and Juliet;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3. Homework 1. Preview the next chapter about John Milton. 2. Find out the form and rhyme scheme of the poem To Cyriack Skinner on P23. Lecture 2 John Milton (1608 0 1674) (Comparing with William Shakespeare, few people read his great productions today. However, he is also a classical writer in English Literature.) 1. Historical Background (Discussion: Any important event happened during Miltons life time in Britain ) English Bourgeois Revolution The conflicts between King (James I and then Charles I) and the Parliament Profound conflicts: the Old Feudalism and New Capitalism In religion: The Anglican Church and the Puritan The consequence of those contradictions: the Civil War (1642 - 1649) The King was executed in 1649 and monarchy was abolished. Oliver Cromwells dictatorship (1649 - 1660) The Restoration: Charles II and then James II Glorious Revolution (1688) 2. Life born in a rich and cultured family - handsome and hardworking - graduated from Cambridge University and got master degree - six years private study and the most knowledgeable poet in Britain - writing pamphlets for the Commonwealth - blind in 1652 - arrested and fined after restoration - produced three great poems in plain life Most important works - three great poems: Paradise Lost (1667); Paradise Regained (1671); Samson Agonistes (1671) (poetic drama) Besides three great poems in his late years, he also wrote some excellent sonnets including the one well learn today. 3. To Cyriack Skinner (Ask the questions of homework) (Answer: Sonnet; abba abba cdcdcd) (1) Form: Sonnet (2) Rhyme scheme: abba abba cdcdcd (different with William Shakespeares sonnets) (3) Explain the poem sentence by sentence (4) (Discussion) Theme: the authors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his blindness (another sonnet on blindness seems more discouraged.) 4. Paradise Lost (《失乐园》) (1) Miltons masterpiece; greatest epic written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epic(史诗): it is a long verse narrative on a serious subject, told in a formal and elevated style, and centered on a heroic or quasi-divine figure on whose actions depends the fate of a tribe, a nation, or the human race. Notic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raditional epics and literary epics. Paradise Lost is a literary epic. (2) Its a long epic including 12 books. The plot is taken from the Old Testament of Holy Bible. *Holy Bible对于理解西方文化最重要的经典,分为《旧约》(The Old Testament)和《新约》(The New Testament)两部分,这两部分写于不同的时期,而且使用的文字不同,《旧约》主要用希伯莱语写成,《新约》则用希腊文写成.圣经最早曾被翻译成希腊文,然后是拉丁文,在欧洲各国通行.《圣经》英译始自8世纪,但各种版本都不算通行,直到Martin Luther宗教改革之后,16出现的.Authorized Version至今通行,对英国的语言和文学影响极大.推荐阅读英文版《圣经》节选或房龙《圣经的故事》中文版. Plot: (paragraph two on P24) revolt of Satan and some other angels 0 their defeat and throwing into the Hell 0 temptation of Adam and Eve 0 expulsion of Adam and Eve (3) Theme: to justify the ways of God to man (su

上一篇:隧道施工质量奖惩办法下一篇:说明文答题技巧及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