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经费的申请报告书

2024-05-22

小学经费的申请报告书(通用9篇)

篇1:小学经费的申请报告书

***希望小学经费申请报告

***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我校在您们的帮助下得到上海洪海先生的慷慨资助,在原址建盖一幢教学楼,学校于5月顺利落成。学校的教学设施得以大大改善。一年来学校全体教师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理念,结合新课改,学校的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去年的基础上上升了一大步,为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教师创造性的开展好工作,学校决定对上学年的优秀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奖励。但由于我校现在正在准备进行操场的扩建。没有多余的经费来对优秀老师和品学兼优学生进行奖励,还恳请您们给予一万元的经费用于进行表彰奖励。

经费预算:

1、优秀教师5人每人1000元合计5000元

2、三好学生30人每人50元合计1500元

3、优秀少先队员每人50元合计1500元

4、证书费105本每本15元合计1575元

以上费用合计:玖仟伍佰柒拾伍元(¥:9575)

***县***希望小学

篇2:小学经费的申请报告书

尊敬的教体局陈局长:

雷台小学现有学生113人,2012年秋季学生义务教育经费为29380元(含取暖费)。

本学期学校必须支出的费用如下:

2012年学校派出两名教师去江西和四川进行教师培训,外出教师培训经费为13900元。学校因办公电脑老化,重新购置一台,计支出4400元。冬季取暖购煤费用为13000元,看校护校人员每月工资400元,炊事员每月工资500元,一学期计下来人员经费为4900元。教师节福利费用为1200元,冬季取暖炉具、卫生工具费用为1600元,本学期学校网络费用、电费、电话费每月为500元,计半年为3000元,学校党报党刊费用为1300元,学生单元试卷费用为1440元,学校在校保险费用为565元。新华书店教学用书及学生教材费用为2100元。另外,学校本学期其它办公经费支出约为3600元。以上合计:51005元。

学校经费严重不足,已经不能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盼请陈局长给予雷台小学资金支持。

切盼!

申请单位:雷台小学

篇3:小学经费的申请报告书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经费预算编制不到位,内容不实,执行不严。

一是编制方法不科学,在实际操作中常常采用增量法来编制收支预算作为新的年度经费收支预算提交教育主管部门审批。二是预算编制时间短,内容粗。三是预算缺乏约束力,影响预算的严肃性。

2. 学校管理制度不规范,缺乏公开透明。

一些学校在资金的分配、审批、拨付上没有严格的规定,学校对资金使用的相关规定不了解,造成公用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安排使用无原则。

3. 上级教育行政核算中心监管力度不到位。

“校财局管”在一定程度上讲是科学合理的,但在实际执行时由于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权力相对集中,教育核算中心不能直接进入学校内部的经济管理活动,弱化了会计核算与监督的职能,对经济业务发生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也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参与。

4. 相关人员责任心不强,专业知识缺乏。

各学校报账员一般都是一些教学人员兼任,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业务生疏,在资金的管理、资产的购入、领用、报废上常常手续不全,造成会计秩序混乱,会计控制信息失真。

二、解决对策

1. 上级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预算管理,学校要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制度。

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编制应按《预算法》的要求,结合学校中长期发展计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编制时细化到每一个具体项目,明确经费使用的目的性、指向性。同时预算编制后,学校应严格按照预算来使用经费,按批准的预算花钱,努力做到“执行程序要规范,手续备份要齐全,开支范围要严格”,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

2. 全方位健全学校内控制度,完善管理监督。

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逐步建立一套经常化、易操作的监管机制,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约束人。真正做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校财局管”的财务管理体制,加强行政监管工作,确保资金分配使用及时、规范、安全和有效,实行收入支出公开公示制度,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及透明度,切实加强校长的守法意识,提高廉洁素养。

3. 加强监督检查,强化威慑效应。

县级及其以上财政部门要发挥专职监督机构和业务管理机构作用,并联合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督查,重点对物资采购、大额支出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一致性进行检查,跟踪采购人采购货物的价格是否合理,有无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大校长、完小校长的在职和离任审计工作,若发现违规违纪现象,必须严肃惩处,强化威慑。

4. 加强财务培训,更新管理理念。

篇4:小学经费的申请报告书

一、全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进展情况

(一)领导高度重视,出台政策措施

1.确定总体原则,下发实施意见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精神,中部地区从2007年起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认真研究我省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的具体措施、意见,确定了“全省同步实施、标准相对统一、经费分级分担、逐步实施到位”的总体原则,下发了《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2.加强组织领导,依法推进改革

为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各地成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发改委、教育、财政、监察、人事、农业、扶贫开发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出台了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办法、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及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暂行办法等,印发了《关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学校收费问题的通知》《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实施管理办法》《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通知》《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等配套文件,从政策上对城乡义务教育机制改革实施进行了规范。

(二)实行“两免一补”,实现“四个同步”

1.实行“两免一补”

2007年以来,根据国务院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省委、省政府决定,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即免除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免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在确保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落实到位的基础上,我省还结合实际,进一步把城市义务教育纳入改革范围,使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同步实行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部免除了569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学杂费;为136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春季教科书,为569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免费提供秋季教科书;并补助34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维修改造中小学危房约80万平方米,其中D类危房约60万平方米;巩固和完善了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等。

2.实现“四个同步”

我省深化改革工作开展以来,不断扩大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覆盖范围,实现了“四个同步”,即:

“城市与农村同步”——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学杂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城市职工子女与农民工子女同步”——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与所在地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免交学杂费,免收借读费;

“免除学杂费与免费提供教科书同步”——2008年,我省在继续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公办中小学生学杂费的基础上,又扩大到为全部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公办与民办同步”——比照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费标准,对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个人补助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

这“四个同步”使国家这项惠民政策惠及到每一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义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健全配套机制,规范收费行为

1.提高补助标准

在扩大“两免一补”覆盖范围的同时,2008年,我省调整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有关政策,提高了“三个标准”:

一是提高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将年人均补助标准由300元提高到小学生均500元、初中生均750元;

二是提高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即小学生均300元、初中生均500元;

三是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单价标准,由每平方米300元提高到400元。

总体来看,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人民群众、广大师生等反响较好,成为党和政府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2.提高教师待遇

各地在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体制改革过程中,坚持依法办事、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解决中小学教师待遇问题,为稳定教师队伍,促进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创造了积极的条件。如南昌市政府2007年在市财政原负担教职工人均6600元津贴补贴的基础上,对未达到公务员平均水平的学校最高增加3600元,而在2008年就实现了教师各种政策性津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的目标。武宁县在做好免除学杂费和提高公用经费水平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2001年9月以来,该县已实行教职工工资上卡发放。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后,该县着力在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水平等方面下了功夫。

近年来,各地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的统筹和推进力度,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积极推进城区内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施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统筹城市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学校师资。在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努力提高城市义务教育质量。

3.规范收费行为

按省政府的要求全面清理了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政策,全面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各种行业性收费,严禁“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并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增强学校收费的透明度。同时,在春秋两季学期开学后,对学校收费工作进行了明察暗访式的督查检查,对发现的乱收费行为进行了坚决纠正和严肃查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问题

1.部分县区经费不能及时足额到位

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杂费后,财政补助资金能否及时足额到位,事关中小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从2007年全面实行义务教育经费改革开始,财政的经费便按季度开始拨付。各地每个季度末或者是第二个季度初经费才能到位。2008年上半年,由于年初雪灾,有些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4月份才到位,所以学校开学初的经费非常紧张。财政补助资金到位的时间,最好是在每个季度之初,因为学校没有其他任何收入,主要依靠该项经费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如每月的水电、通讯、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费用都是必须按时缴纳的。

2.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正常运转问题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的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较低。2008年我省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提高到了小学每生每年300元,初中每生每年500元,同时取消了各项收费。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施,绝大部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有少数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由于学生数少,按学生数计算所得到公用经费总额较少,难于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3.义务教育的持续发展问题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生均公用经费尽管有所提高,但学校办学经费仍然存在很大压力,改善办学条件、添置教学设备设施(如实验室、微机室、信息技术设备更新等)建设资金缺口很大,制约着学校的持续发展。

如南昌市第二十八中学2007年学校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水电费30万元,编外教师代课费40万元,其他费用(维护费、办公费、差旅费、业务培训费、交通费、印刷费等) 156.4万元,学校硬件配置等占的比例很低。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一些教育教学必需的经费开支,如教研活动、观摩教学、教师培训等费用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教育事业需要,一些校本教研活动难以开展,客观上影响了教师知识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4.学校预算编制问题

由于学校经费管理制度建设滞后,经费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县(市、区)的学校试编了预算,但由于县(市、区)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学校编制部门预算处于起步阶段,学校财务人员普遍业务素质不高,学校预算编制和执行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一是预算收支项目比较粗,编制依据不科学、程序不规范等;其二是经费实际支出没有按照预算执行,导致学校预算编制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公用经费支出随意性较大,没有充分发挥效益。据调研,各校在公用经费预算方面存在很大差别,随意性较大。如九江市第十一中学2007年度学校开支情况如下:办公费9%,水费3%,电费7%,邮电费5%,取暖费2%,差旅费3%,房屋维修(护)10%,培训费6%,专用材料费9%,劳务费(招待费)5%,福利费3%,其他支出38%。九江双峰小学2007年公用经费开支情况是:水电、通讯费18.7%,教师培训费11.1%,校园文化建设费用18.7%,物业管理(含临时工)15.6%,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7.5%,自筹教师工资28.4%。

(二)教师待遇问题

1.政策性开支如何解决

根据要求,学校应承担的政策性开支有教师基本医疗保险(由学校负担教师基本工资的3%)、事业单位失业保险(学校负担教师年基本工资和津贴的2%)、住房公积金(学校负担教师年基本工资和津贴的5%)、工会经费(根据《工会法》规定,按教师年基本工资和津贴的2%上交),加上教师大病医疗保险每人每年42元,养老保险、残疾人就业社会保障基金每人每年120元。这些政策性开支总计为教师年基本工资的13%左右。以教师年工资12000元计,13%为1560元。新机制实行以前,大多数学校是从收取的学杂费和财政拨给的学校公用经费中开支。新机制实行后,按规定公用经费不得用于这部分开支,导致部分地区和学校这部分经费没有开支来源。

2.教师津补贴问题

义务教育学校的公用经费明确规定不得用于教师的津贴补贴发放。当前,我省各县(区)财力十分有限,要落实“教师的津贴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水平”的政策,单靠本级财政在短时间内解决还有一定困难。根据调研,中小学教师工资按国家标准都会按时足额发放,但教师的地方性津贴、补贴发放出现了不少问题。我省现行的地方性津贴补贴,每人每月平均348元。由于有些地方县级财力不足,原来这些地方津贴补贴,都转由学校自行解决。新机制实行前,我省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用公用经费开支教师津贴补贴的现象。新机制实行后,按照规定公用经费不能用于教师津补贴发放,导致部分地方教师津补贴没有经费来源。另外许多学校为激励教师设立的岗位津贴,如班主任津贴、超课时津贴、考核奖励等,原来都在公用经费中开支。实行新机制后,这些都不能开支;即使从中支付,学校也难以承担这笔费用。

(三)规范收费问题

1.体检防疫费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是疾病的易感人群,而且是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定期体检可以了解学生生长发育状况以及早防治疾病。所以,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体检防疫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2.保险费

购买学生团体平安险,既可以保障学生的安全,对学校也是一个有力的保护。此项费用虽然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但总有个别家长不理解,导致学校工作上的被动,以至于造成了现在媒体及网络上所说的“看管”学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发展。

3.关于教学辅助资料和课外读物

要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有一定的教学辅助资料,学生也必须阅读丰富的课外读物。当前,由于收费政策的限制,广大学生,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学生购买教学必须的教学辅助资料和课外读物的渠道也随之受限,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资金管理,确保经费需求

加强资金的统筹,确保补助资金及时到位。加强对县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履行《义务教育法》规定的职责和贯彻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督导评估,提高经费保障的评估分值,将乡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估分值适当提高;同时,确保补助资金应在春、秋季开学前拨付到校。如省补资金未能及时下拨,各级财政予以垫付。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落实不到位、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和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的实行“一票否决”。

合理编制预算,依法强化管理。学校预算编制工作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省各地编制了中小学预算,但由于这项工作业务性强,预算编制总体水平参差不齐。各级财政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切实加强指导,帮助各地做好学校预算编制工作。同时,科学、合理使用生均公用经费,要对教育教学必需的费用进行倾斜,既要考虑当前的日常教学支出,也要着眼长远,规划学校硬件建设资金以及校园建设等费用,保障各项经费有合理的比例。建议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教学设备专项经费,确保学校的持续发展。

调整网点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由于大量农民工子女进入城镇学校就读,造成城镇热点学校资源紧张,而农村学校空置浪费。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中小学校网点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布局调整,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办好乡镇中心小学,有计划地撤并村小;以创办优质学校、缓解入学压力为重点,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均衡公办民办教育资源。统筹整个教育资源,在考虑教育网点布局的过程中,将民办学校纳入其中。否则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重复建设,不光是资源的浪费,还会导致临近的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均因生源不饱和而变成薄弱校。民办学校在义务教育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果听任民办学校自生自灭,将会留下许多后遗症,给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带来影响。

(二)提高教师收入,确保教师待遇

制定统一的分配制度。按照新机制的总体要求,将教师合理收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省、市、县(区)的分摊机制,将教职工应享受的津补贴项目纳入绩效工资核定范围,纳入财政统一发放范围。协调各级人事、财政、教育等部门做好工资改革方案,做好教职员工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工作,确保各地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系统解决教师津补贴发放及资金来源等问题。制定统一的、合理的、有利于奖勤罚懒的收入分配制度,使教师收入得到有效保障,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规范收费行为,满足群众需求

在现有基础上,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将目前未纳入免费教科书范围、且原来为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与国家课程教科书相配套的音像课程教材、地方课程、图册教材、文字作业本等教学用书尽早纳入免费教科书范围。目前不能办到的,可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在上级主管部门监管协调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由学校或有关部门对上述教学用书集中代为定购,以利于教育教学正常开展。

建立优质教辅资料和课外读物的推荐选用制度。为了更好落实素质教育,学生在完成课业后,丰富课外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允许学校推荐经省教育厅教辅材料目录中认定的优质教辅资料和课外读物,由新华书店或教育行政部门许可的服务机构向自愿订阅的学生收费。

篇5:小学经费的申请报告书

县教育局: 根据9月中旬来局主要领导的重要签示和县教育局基建股9月26日出示的关于我校九个改造项目的标准预算结果,此次改造具体所需经费为:

1、食堂自来水引改项目3000元;

2、新教学楼一二楼4间厕所改造10000元;

3、校园宣传牌升级改新6500元;

4、旧教学楼二楼安装安全防护网5000元;

5、旧教学楼、综合楼及门卫房安装避雷设施6000元;

6、新教学楼楼梯间7间办公室电路安装1500元;

7、化粪池溢出污水管排处理系统20000元;

8、学前班教室粉刷2500元;

9、教师办公室壁式风扇10把800元。九项共需改造经费伍万伍仟叁佰元整(¥55300元)。经学校校务会研究,决定利用国庆长假8完成以上所有项目改造,特提请求县教育局下拨上述改造经费。请签批,甚谢!特此报告。

中方县城北小学

篇6:申请办公经费的报告

县人民政府:

今年,县水利局在县委、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水利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水利职能有效发挥,为全县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增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刚闭幕不久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国家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快发展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项目前期申报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同时,受农作物价低卖难的影响,导致全县水费征收率极低,仅为全额水费任务即580万元的 1.07%。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水利工作量相对明显增加,经费不足已造成各项工作相对滞后。

鉴于此,恳请县人民政府予以考虑,能否给予补助资金5万元,以缓解我单位在交通、办公等方面目前急需解决的困难。

申请单位:

申请日期:

范例二

区人民政府:

近年来,随着东胜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我院受理的案件数量也逐年上升,从立案、保全、送达、审理到案件的执行都需要一定的办案经费,以保证各个环节顺利进行,及时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同时由于新考录的干警数量的不断增加,需要购买电脑、打印机、桌椅、档案柜等办公用品,一些旧的办公设备也需要维护或更换。由于我院办案、办公等费用支出大,经费特别困难,为了进一步加强物质保障工作,保证审判执行工作顺利进行,为东胜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现申请拨付办案、办公经费80万元,请予批准。

申请单位:

申请日期:

范例三

市财政局:

为应对金融危机,按照济政办字[2008]111号文件,市工业经济运行指挥部从2008年11月22日正式运作至今,在运行监控、项目推进、市场开拓、资金等要素保障和政策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保障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孙书记、张市长的充分肯定。2008年11月20日,市经贸委以济经贸字[2008]189号文件向市财政局呈报了关于申请办公经费的报告,市财政局大力支持,两次共拨付经费12万元,及时保障了指挥部的正常运转。

从目前情况看,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指挥部工作还远未结束,前两个月运行费用支出已出现极大缺口,部分办用设备和家俱需配备,房租等运行费用需支付,现再次申请解决办公经费57.78万元。

申请单位:

篇7:申请教育经费的报告

关于申请2014教育经费补助的报告

***经济***管委会:

*** ***中心学校自2012年迁入新校区以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不断增加,至2014年秋季开学,学校教学班已达到21个,学生数1150人,教职工近70人,已顺利完成从小学到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过渡。由于教职员工、学生数的急剧增加,经费开支突然增大,各项配套设施也急需完善,使得学校办公经费严重不足。

为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和学校快速发展,现特申请***管委会下拨2014教育经费补助十八万元,以解决学校困难。

特此报告,请予批示。

篇8:小学经费的申请报告书

教育经济资源配置主要是着眼于教育经费的投入、支出和地区间经费合理配置平衡发展, 因此, 我们从贵州省教育经费投入状况、贵州省中小学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支出状况和贵州省各地区教育经费配置状况进行研究分析。

1. 贵州省教育经费投入状况。

比较看2011年与2009年, 贵州省财政教育投入大幅度增长, 2011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了454.76006亿元, 比2009年的310.67520亿元增长了46.38%, 2011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达到365.88558亿元, 占教育经费总投入80.46%, 比2009年的256.70737亿元增长了42.53%, 2011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90.47488亿元, 比2009年的269.08626亿元增长了45.11%, 可见贵州省教育经费增长幅度很大, 通过加大投入, 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 从表1中,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依然是主体, 事业收入特别是学杂费收入在整个经费投入中2009年只占了8.46%, 2011年也仅仅占了9.94%, 增长偏慢, 这个比例与发达地区比显然偏低。同时, 因为经济欠发达, 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和社会捐赠经费都很低, 2009年仅仅为总经费投入的0.25%和0.18%, 2011年分别为0.48%和0.20%, 近三年的增长速度微乎其微, 这种局面应该有所突破才有利于我省教育的快速发展。详见表1 (下页) 。

2. 贵州省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支出状况。

从表2中看出, 贵州省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经费支出的基本情况, 2011年全省教育事业经费总支出为427.52622亿元, 幼儿园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11.36144亿元, 占总支出的2.66%, 比例偏低, 小学支出158.43918亿元, 占总支出的39.08%, 初中教育共支出94.57697亿元, 占总支出的22.12%, 普通高中支出45.78263亿元, 占总支出的10.71%, 小学、初中和高中支出比例比较合适, 中等职业教育支出20.94657亿元, 占总支出的4.91%, 特殊教育支出1.12341亿元, 占总0.26%, 中等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支出还是偏低, 教育行政单位、教育事业单位和其他支出共31.12723亿元, 占总支出的6.14%, 这三者所占支出比例稍高, 可以进行适当压缩。当然, 总体上看我省教育事业性经费使用合理, 符合我省教育发展基本规律 (见表2) 。

资料来源:根据《贵州省教育统计资料, 2009年、2011年》整理而成、贵州省教育厅编

单位:千元

注:本研究中的教育事业经费支出中不含基本建设支出、房屋建筑物购建支出, 因为此支出作为固定资产投入在实现当年教育经费支出计算时比例分摊存在困难, 所以没有计入分析研究之列。资料来源:根据《贵州省教育统计资料, 2011年》整理而成、贵州省教育厅编。

但同时, 贵州省中小学教育事业经费支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从幼儿园教育来看, 比例明显偏低, 2011年全省幼儿园总数为2677所, 学龄人口达到632789人, 但是2011年的支出仅仅为11.36144亿元, 占总支出的2.66%, 如果按照每所幼儿园评价分配, 每所幼儿园仅为42.44万元, 除去每年的人头工资3.02522亿元和离退休费、医疗费、助学金、其他支出1.00638亿元, 可用于教学、办公、设备购置就微乎其微了, 因此, 幼儿园教育事业经费支出明显不足, 需要加大投入。详见表2。小学在2011年教育事业经费支出158.43918亿元, 占总支出的39.08%, 当年人头工资支出29.86687亿元, 占小学教育事业费支出的18.85%, 教学四项经费 (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和修缮费, 表28中后三项累计) 支出共51.72543亿元, 占总支出的32.65%, 很明显, 随着教育成本的增加, 教育经费投入到教学上的比重是较高的, 明显高入人头工资, 与2005年之前比较 (人头工资高于教学四项经费) 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说明了我省从维持小学教学的基本投入开始转向和注重对教学的投入, 这种变化对我省的基础教育有重要意义, 也对于今后巩固提高普九成果有重要意义。详见表2。在初中教育事业经费支出中, 共支出94.57697亿元, 占总支出的22.12%, 说明我省对基础教育中初中教育的投资重视程度很高, 而其中用于教学四项经费 (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和修缮费, 表28中后三项累计) 支出共42.17055亿元, 占初中教育事业经费总支出的44.59%, 当年人头工资为16.40123亿元, 占总支出的17.34%, 用于教学工作的经费比人头工资高出27.25个百分点, 是近几年来投入最多的年份, 也表明我省在保证人头工资足额按时发放外, 还增加了对教学工作经费的安排, 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还时有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的情况已经不能同日而语。详见表2。普通高中教育事业经费支出45.78263亿元, 占总支出的10.71%, 在与小学和初中教育事业经费比较看, 显然支出比例偏低;中等职业教育支出20.94657亿元, 占总支出的4.91%, 特殊教育支出1.12341亿元, 占总0.26%, 由此看来, 我省对中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经费支出总量过低, 会严重影响整个贵州教育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在2011年教育事业经费支出比例中累计才15.88%, 可见, 我省中等教育发展已经滞后, 需要进一步提升其教育经济资源投入和支出总量, 在“十二五”和未来十年期间为普及我省高中教育做准备, 详见表2。综上分析, 贵州省中小学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经费支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主要是幼儿教育、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支出比例偏低, 其中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又处于最低支出状态, 几乎维持生存都有困难, 需要加大投入量, 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也需要适度提高投入总量, 满足其未来十年的发展规模需求。

3. 贵州省各地区教育经费配置状况。

如前所述, 2011年贵州省财政教育投入大幅度增长, 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了454.76006亿元, 比2009年的310.67520亿元增长了46.38%, 2011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达到365.88558亿元, 占教育经费总投入80.46%, 比2009年的256.70737亿元增长了42.53%, 2011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90.47488亿元, 比2009年的269.08626亿元增长了45.11%, 是西部各省区增长幅度最快的省份之一。参见表1。但是, 根据表3看, 我省9个地 (州) 、市教育经费配置情况也是存在不平衡的, 主体是按照经济发达程度和农民人均收入高低而呈现增长或降低。从贵阳市、遵义市农民人均收入来看是全省最高的, 贵阳市达到了人均7381元, 遵义市在地区市当中排名靠前, 也达到了人均5216元, 其他8个州市都在4000元左右, 相差不大, 因此, 贵阳市和遵义市教育经费总收入都排在前面, 分别达到了63.81384亿元、67.36477亿元。贵阳市还比遵义市少收入近4个亿。参见表3。从教育事业拨款来看, 六盘水、安顺市、黔西南州3个州市拨款最低, 分别为22.89399亿元、16.49191亿元、25.00143亿元, 如果按人口总量计算, 六盘水、安顺市、黔西南州人口总量分别为2856千人、2280千人、3428千人, 六盘水市与安顺市人口接近, 但是前者比后者多增加教育拨款近6个亿。铜仁市和贵阳市教育事业拨款分别为28.60636亿元、41.92887亿元, 铜仁市与贵阳市人口基本接近, 但教育事业拨款却减少了13.32251亿元, 差距甚大, 教育财政拨款显得十分不均衡, 因为财政拨款是地 (州) 、市的中小学主要教育经费来源, 它由此决定了该地 (州) 、市教育经费收入的多寡, 因此会延缓一些地区教育发展和降低教育水平。参见表3。从地 (州) 、市第二大教育经费来源事业性收入 (集中表现为学杂费收入) 看, 教育经费收入不平衡更加明显。贵阳市和遵义市学杂费收入分别达到了6.75018亿元、7.03094亿元, 处于全省收入最高行列, 紧随其后的是黔西南州3.52345亿元, 毕节市看起来学杂费收入达到了2.95331亿元, 但是人口总数却是贵州省最多的州市, 达到了6546千人, 其绝对值是最小的。最少的是六盘水市, 仅仅为1.29936亿元。学杂费收入最高的遵义市当年比最低的六盘水市仅此一项就多收入近6个亿元, 是他的6倍!参见表3。从地方教育基金、校办产业等经营性收入、民办投入、社会捐赠和其他收入看, 只有遵义市收入达到了2.88062亿元, 同仁市为0.59558亿元, 黔东南州为0.57589亿元, 其他州、市都不足0.4亿元, 不及遵义市的1/7, 在其他收入中, 只有2个市超过了亿元收入, 贵阳市为3.74520亿元, 六盘水市为1.09515亿元, 而黔西南州仅有0.15169亿元, 当期贵阳市比黔西南州多收入3.59351亿元, 是其24.68倍!足见收入差距之大。说明在地方教育基金、校办产业等经营性收入、民办投入、社会捐赠和其他收入中, 除了贵阳市和六盘水市两市, 其他地 (州) 、市依然存在向政府等靠要思想, 多元化收入机制、市场化运行模式、社会民办机构参与度、经济发展落后等问题突出, 亟待解决 (参见表3) 。

资料来源:根据《贵州省教育统计资料, 2011年》整理而成, 贵州省教育厅编。

二、贵州省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的供需预测分析

1. 中小学教育经费需求和供给的预测方法。

教育经费需求预测的核心问题是确定生均经费的变化趋势和学生人数的变化, 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学生总数×生均教育经费。以某年人均GDP为基本单元, 以生均经费占人均GDP之比为控制参数, 即生均经费比率=生均经费/人均GDP, 由此参数控制, 只要预测未来的人均GDP值, 就可得到未来的生均经费;进一步预测未来的在校生规模, 还用下式:未来某年教育经费=未来某年学生总数×生均经费比率×未来某年人均GDP, 即可预测未来的教育经费投入量。以2000年为基年, 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 在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8%条件下, 直到2010年, 我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由2000~2001年全国相对省份的增长率均值的弹性系数进行校正。再由人口仿真模型推得的未来我省人口数和在校生模型, 算得各地区未来的人均GDP、所需基础教育分级的生均经费以及基础教育总经费 (包括财政预算内和预算外教育经费) 。对未来基础教育的供给量进行预测, 主要考虑两点:一是随时间推移, 经费投入的各政策参数将起相应的变化;二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可以做两个供给方案:方案1, 按2000年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这一比例保持不变, 相应推到2020年;方案2, 全国的这一比重由2000年的3.44%上升至2011年的4%左右, 2010~2020年保持在4%以上且不能出现负增长, 我省的比重由全国增长率相应推算。

2. 各地区基础教育经费供需匹配分析。

我省未来学龄人口波动与基础教育发展, 如果我们把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逐步提高到4% (方案2) , 那么基础教育经费的总量供给完全能够满足基本需求;但如果不提高这一比重, 教育投资内部也不向基础教育倾斜 (方案1) , 则经费缺额现象严重, 虽然2000年以后随GDP提高和基础教育规模减小, 基础教育经费供需缺额将有所缓解。这里要说明的是所谓供需平衡关系是相对的, 供供过于求不等于可以减少投入, 而应进一步加强普及质量;供不应求也不等于只能任其发展, 完全可以通过教育内部投资比例的调整和筹资渠道的扩展来满足需求。由于我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如按方案1供给, 则2000~2010年基础教育经费缺口始终存在, 在全国在过去10年里几乎没有实现教育同步的“三个增长”要求, 只有按方案2供给, 即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 在4%基础上实现2010~2020年的增长, 加大教育投资强度, 才能根本满足需求。尽管如此我省教育经费缺口依然较大, 加之我省教育基础较薄弱, 除了中央专项补助和各种援助项目能改善基础教育的部分办学条件外, 树立优先发展基础教育的战略思想, 加快地区经济建设和加大对教育投资比重, 是确保满足经费需求的根本前提。

摘要:本文分析研究了贵州省2011年中小学教育发展经费投入支出状态, 尝试提出未来教育经费投入的供需预测和模型设计, 供同行研究和政府决策者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模型设计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Z].

篇9:小学经费的申请报告书

关键词:规范 中小学 公用经费管理

规范的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可以更为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金资源,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从而更好的促进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从实际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经费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的基本情况

中小学公用经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推动教育教学活动发生的开支,主要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师资培训,学生实验或者实习以及各种文体活动发生的开支。二是为支持教育教学而发生的后勤服务等开支,如水电,材料购置、教学器械、校舍等的维护等。当前,我国中小学数量众多,在校生人数也较为庞大,2010年,初中阶段和普通小学教育在校生人数分别达到5342、9940万人,而经过调整,目前中西部、东部地区小学均经费分别达到500、550元/年,初中分别达到700、750元/年,以此测算,公用经费的数额将相当庞大,因此,加强和改进公用经费管理尤其重要。

对于中小学公用经费的管理,目前主要采取三种模式,一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即学校发生支出后,由国库单一账户直接将资金支付给收款人。按照规定,这一制度适应于已经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所在地的学校。二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这一模式下,学校的会计核算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而不再进行单独的核算,学校通过设立报账员或者会计人员来处理公用经费,按照规定,这种模式适用于当前执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地区。三是财政部门直接划拨,即财政部门按照预算将经费直接划拨给学校,学校在接受监督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核算与开支。这种模式适用于未实行集中支付和集中核算的地区。

二、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公用经费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异常重要,是其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但当前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中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1.各类经费支出弹性过大

经费支出弹性过大是指公用经费内部各种支出之间没有形成量化的、相对固定的分配制度,从而导致各类经费开支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由于各地、各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国家相关制度没有对公用经费支出项目的比重进行量化控制,如《浙江省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暂行办法》仅对教师培训费进行了量化规定,其他则无具体的约束性指标,多采取定性描述的方式,这就使得本应该用来支持教育教学的经费可能被用于后勤服务如交通差旅、房屋维修等,从而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公用经费支持教学活动的效应。

2.公用经费挤占挪用现象仍然存在

公用经费挤占挪用是指公用经费没有按照国家的规定用于相关支出,而是被用作他途,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公用经费被学校挪用,即属于该校的经费被用于各种政策性开支如用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与住房公积金这“三险一金”开支,用于学校基本建设开支等,这种现象较为容易发生在负债或者资金紧张的学校。另一方面,公用经费被地方政府挤占挪用的现象也并不罕见,即地方财政的公用经费难以及时、足额的按照预算划拨,给经费管理带来了挑战。

3.公用经费管理制度有待细化

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制度有待细化是指由于形势的变化以及制度的深入实施,公用经费管理制度中出现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从资金配置来看,公用经费以中小学学生数额为基础来进行资金配置,这在部分地区适龄儿童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公用经费严重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大量的农村儿童转移到城镇上学,农村地区学校学生数量大量减少,部分边远学校甚至出现只有少数低龄班级,几十个学生的状况,按人数支付公用经费显然不利于这些学校的发展。其次,从资金的监督来看,在集中核算和集中支付背景下,学校难以全面掌握公用经费是否足额、及时到账,核算中心也难以实时的对经费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不利于经费的管理。

三、加強和改进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的对策建议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可以从进一步量化规范化公用经费支出,完善制度明确职责强化公用经费监督,强化配套改善公用经费运行环境等方面着手。

1.量化规范化公用经费支出

首先,要科学的量化可能量化的公用经费支出项目,如对于招待费、差旅费、报刊订阅费等明确单次和总额支出上限,从而确保有限的经费能被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其次,要进一步规范公用经费支出项目,对于发生的公用经费,要严格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止各种不规范的会计处理行为。特别是在会计集中支付制度下,要防止帐实分离即经济活动与原始凭证不相一致等问题的发生,从而规范支出行为。

2.完善制度明确职责强化公用经费监督

首先,要进一步健全中小学公用经费监督体系,在充分利用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等制度优势的基础上,可以探讨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体的资金核算中心,以此来强化对公用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其次,要进一步引入各种监督力量,在强化公用经费公开制度的基础上,引入舆论监督、学生及家长监督乃至社会公众监督等监督力量,以此来构建立体化的监督体系。再次,要明确职责,强化责任追究,要以公用经费的使用为主体来分解中小学校长,财政、教育部门的职责,并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3.强化配套优化公用经费管理环境

首先,要加强重视确保预算资金落实到位,财政部门要建立一种公用经费分期拨付制度,并确保按时、足额的划拨,从而为公用经费管理提供基础。其次,要进一步创新管理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来进行公用经费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来加强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的沟通,对经费的划拨、使用情况进行信息传递。再次,要加大投入,建立富于弹性的公用经费配置制度,要根据城市与农村中小学生源的基本特征,以保障学校正常运转为核心,提高经费划拨、使用的弹性。

参考文献:

[1]蒋有慧,程方生,范忠茂.关于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若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08;11:27-30

(责任编辑:韩晓兵)

上一篇: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读后感下一篇:感恩教育中学生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