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寂寞的优美句子

2024-04-28

与寂寞的优美句子(精选12篇)

篇1:与寂寞的优美句子

时光太匆匆,我们总也回不到过去,也许曾一见倾心,但再见之时,也许,是伤心之时。若是如此,在那分离的一刻,我怎么也不会让你离去,怎么也不会让定格在唯美初遇的时光流逝,我只期望那一刻可以定格一万年。

那些刻在椅背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地上的花朵,开出地老天荒的,没有风的森林。

不知道什么叫失恋,经历的时候自己就知道了,不知道什么叫远方,到达的时候自己就知道了,不知道什么叫真爱,当真爱来了,就会出现晴天,望着眼前的这个人,想一直跟他在一起。而那些错过的,就像史铁生说过的:“我什么也没忘,但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风兮风兮夜微凉,有伊人兮愁心上。路遥遥兮君何往?魂牵牵兮妾在故乡。露华浓兮墨色淌,朱窗薄兮妾心思量。梦兮梦兮烛晃晃,虫声悄兮有伊断 肠。月皎皎兮忧思难忘,谁解相思兮我自神伤。春兮春兮去复来,伊人对镜兮画红妆。红妆妍兮更短漏长,络纬声声兮夜未央。叹兮叹兮勿相忘,空不见枝上梨花 凉。卷珠帘兮凭栏望,高轩难见兮相思长。风兮风兮妾将琴声扬,盼君来兮,胭脂余香。

让女人为你改变之前,你先问问你有没有装修她的本钱。

人生若只如初见该多好,让那种自然,那种回忆,那种真诚,一直弥漫在生命之中,该多好啊。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有误会,会有费解,会有猜测和非议呢?为什么还有冷落,争吵和疏远呢?为什么?

我总是这样凝望那些日升月沉无家可归的忧伤。

当生活变得艰难时,当一切都不顺时,也请记着,即使是乌龟,只要它不放弃,就能爬到终点。

独自来到路口,挥一只单调的右手,举在我们留下的隐隐约约的影子里,细数着被雨滴弹起的尘土,红尘细雨中,你模糊的影子,象雨中摇曳的杨柳飘忽不定,象雨中难展的羽翼扑凌沉重,象雨中赶路的行人萍踪匆匆……曾经捧过你冰清姿容的双手,只好在雨中牵一抹微弱的祝福,掬一捧瓦碎的雨梦,告慰我们的再见,祭奠我们的曾经。相思是一路的尘土,拂扬的是迷乱的怨,迷失的痛。

风起之时,一念起,万喜皆有心生;风落之刹,一念落,万悲尽舞人间。所有褶藏的岁月,无法藏匿的愁靥,尽在瞬间开花。情戚戚,思念念,何日不再是滴水穿石一地碎?非花似梦,何日还我清莲?

成长的过程中,有快乐。有喜悦。有悲伤。有愤怒,当然也少不了烦恼,再这几种情感之中,少了哪一种都不行,就像做菜的调味一样,少了一味调料就不会是成功的佳肴。成长中的烦恼也就是其中的一味调料,它在成长中也必不可少。

漆黑的夜,依然不缓不慢的轻踱着,心跳声也依旧铿锵有力的回荡在死寂的夜里,寂静陡然爬上手心,影响着我打字的速度,恍如中仿佛看到你温柔的笑脸,轻轻的告诉我,你爱上我了,一眼万年,永无遗憾。

我们都不懂体谅,孤高自傲的自以为是,让流沙侵蚀了点点滴滴的信任,残缺的美,悲喜间的轮回,却不是换个心态就可以复原的,你我都读不懂波折,一次次吵闹,沉默永远是一个有力的代表,苦笑,怎么能够猜透心的玄奥,或许你我都总是想太多吧。

钟爱长久浸在忧伤中,忘了尘世烟火,只愿在其中能反复回味你留下的苍凉;钟爱浓浓的黑夜,没有一点光线,正因那时眼泪就能够不必隐藏;钟爱绝情的冷漠,那样我才有足够的热情应对更加的难过。

人生百相,世态万千,当从容应对,淡泊处之,不畏浮云蔽眼,不被微利惑心,不为陷阱锁步,不使闲情损志。有些人,笑一笑,就陌生了,那些刻意的亲近,终究消失得难寻踪迹;有些事,摆一摆,就过去了,当下的困苦挫败,可能是你以后登高的阶梯。行至水穷路自横,坐看云起天亦高,凭的就是眼界与心胸。

时间真的很好,让痛的不再痛了,让放不下的放下了,一切我都看清了。只是偶尔还是会不小心发呆,不小心想起,不小心泪流满面。但我已经能接受这个事实,你已经和时间一起 都过去了。

她只是没爱我很久,只是没为我停留,只是爱的不是时候,只是没陪我到最后。

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看着我爱的人一个比一个幸福。闺蜜,兄弟,朋友,知己。答应我,都要好好的。

我还是会等,只不过没了当初的热情。

没人能够替你悲伤,你却为他人哭红了眼眶。

千古帝王皆作古,繁华如梦,梦醒了无痕。今生,为你倾尽一生,不悔,弃一生荣耀。往事历历在心头,夜夜梦回昨,丝丝凉意涌心头。是谁执意离别,徒留满心回忆?

聪明女人能够从男人的举手投足间读出深意,从而把握机会,开启幸福生活的大门。在不同女人的眼里,男人各有不同,聪明的女人能够通过男人的言行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当女人明白了男人的心思时,不管男人怎样包装自己,她都会看透他,都会懂得如何驾驭他。

人生有三苦:一苦是,你得不到,所以你痛苦;二苦是,得到了,却不过如此,所以你觉得痛苦;三苦是,你轻易地放弃了,后来却发现,原来它在你生命中是那么重要,所以你觉得痛苦。

不怕别人看不起,就怕自己不努力。

诗题情缘随流水,笔走风雨任落花。红尘中,相逢可以是告别的开端;江海里,归帆也意味着下一次离岸。

再大的伤痛,睡一觉就把它忘了。背着昨天追赶明天,会累坏了每一个当下。边走边忘,才能感受到每一个迎面而来的幸福。烦恼不过夜,健忘才幸福。

阳台是一个让人放松的角落,一本书一杯茶,就这样静静地坐在阳台上看风起云落。

爱得仓促就像行走于沙漠,风一扬,就没有了后路。

但愿所有的负担都将变成礼物,所受的苦都能照亮未来迷茫的路。

走,是为了到达另一种境界。停,是为了欣赏人生。想完全了解一个男人,最好别做他的恋人,而做他的朋友。一个女人把男人看成生命的一部分是一种进步,一个女人把男人当作生命的全部是退后。用爱情束缚女人她会为你提供一种境界,用生活束缚女人她会入侵你的世界。感情可以是选择题,但不可以是多项选择题。

曾经在贴吧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总有一天,会有那么一个人,看你写过的所有状态,读完你写的所有微博,看你空间里所有的照片,甚至去别的地方寻找关于你的信息,试着听你爱听的歌,走过你走过的地方,看你喜欢看的书,品尝你所有大呼好吃的东西,只是想弥补上,你的青春——他迟到的时光。”

商人制造了刀子,因为人类生活中需要刀子。心怀不轨的人,拿着刀子去杀了人,罪责与刀的制造者关系多大?社会将刀的制造者认定为犯罪同谋的话,那就是社会的悲剧,而不是刀子制造者的悲剧。

落花殇,情相牵。一世相牵,念着恋着,未曾遗忘,我拙劣的文字描不出对你的思念,字字句句,语带忧伤,日日夜夜,不忘容颜。划地三尺,我用一生来等,等缘分靠近,等来了你的无情。

我的翅膀,被一滴泪烫伤,飞不到天堂。

时间是回不了头的,时间只会把我们带到将来,时间只会把我们带到很遥远很遥远,以至比遥远更遥远的地方。如果现在我们还不懂得珍惜,那么也许有一天时间就会把我们带到很悲惨很悲惨,以至比悲惨还更悲惨的时光中去。

活的累是因为心里装了多余的东西,跟吃饱了撑的一个道理。爱你太深,怪我多情。

如果我们毫不怀疑地去相信一个人,那结果只有两种,要不就得到一生的知己,要不就得到一生的教训。

无论今天发生多么糟糕的事,都不应该感到悲伤。一辈子不长。每晚睡前,原谅所有的人和事。

当你看清一个人而不揭穿,你就懂得了原谅的意义;讨厌一个人而不翻脸,你就懂得了至极的尊重。活着,总有你看不惯的人,也有看不惯你的人。

有缘相聚,无缘相守,是生命里的一种遗憾,也许这就是那残缺的美丽,花开几许,落红几季,亦不过如此,生命里也许就没有完美。捻一朵花瓣的心香,让它在岁月中芬芳,不为他求,只为曾经的痴狂,为遇见,为青春,为生命,为你,为我,为如昨的过去……

有天当你想起我,时间已摆平所有的错,也学会不再问为什么。直到有一天,面对爱情开始吝啬,会不会怀念当初的炙热?一路上经过各自曲折,直到有一天,选某个人相濡以沫。

某个人欠你的,会有另一个人还给你,包括爱情。

你以为我刀枪不入,你以为我百毒不侵,那只是我硬撑而已。

做不到让谁为我心疼,我只能一个人学着残忍。

你突然点醒我,我们相识的时间能够以年计算了,你找到了你爱的,而我,还在原地徘徊着。

如果有一天你爱一个人就像我爱你一样,你就知道我有多累了。

自由是独立,不依附,不恐惧。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开店铺的人天亮时打开大门,不会想到是否会有政府军或叛军或饥饿的难民来抢劫。走在街上的人不必要把背包护在自己前胸,时时刻刻戒备。睡在屋里的人可以酣睡,不担心自己一醒来发现屋子已经被拆。

真正的放弃并不会张扬,而是慢慢地不联系。

付出的时候,都说自己是心甘情愿,但没有得到回报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计较。

篇2:与寂寞的优美句子

你是关严了你的心扉

还是根本就是没有心门

当你徘徊月下时

我无端替你神伤

==

别说是谁看上了谁

其实竟然无关风月

也许前世有约

我才对你动心

==

你尽管房门紧锁

我却小轩窗外种菊

不同凡响的芬芳

吹散你前尘云烟

==

我在果实累累、枫叶 红的季节

感受到你心底的凄凉

所有人生 的苦辣

你都曾来者不惧

==

不知道为什么

止不住思念 你

不知道为什么

没有你我就写不出诗行

你是迷途的羔羊

还是黄油蒙了心窍

重利轻义的男子

不止是浔阳江头的诉说

==

那曲珠落玉盘的琵琶

哀伤的岂是一个白居易

犹抱的琵琶半遮的面

怎能让人不断肠

==

千古的传唱菊花 的香

忧我芳心思华年

人间 故事 本相同

物是人非两茫茫

==

你还肯驻足小轩窗

一语调侃气恼了走江湖的老人 家

忐忑着不安、惴惴着忌妒

我不过是在聆听一种倾诉

==

你还肯风尘仆仆而来

只为我心有烦忧

你还是那个你吗

篇3:与寂寞的优美句子

毋庸置疑,霍尔顿和方鸿渐是孤独的,只是正如“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两人的孤独心境也不尽相同,一个在明,一个在暗。前者的孤独贯穿全文,寂寞、苦闷、孤独、沮丧等字眼充斥着全文上下,犹如晴朗夜空的一轮明月,抬头可见;而后者的孤独感仿佛朦胧夜空中的星星,需要仔细辨认方知位置。

一、沟通的无效性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故事开头,几乎全校的人都在球场上呐喊助威,而霍尔顿一人却爬到高高的山顶上。他来此不是为了看得清楚,“流连不去的真正目的,是想跟学校悄悄告别”。 (1) 从这一情景可以看出,霍尔顿身上患有现代人的通病:人与同胞的疏离。在学校,霍尔顿与同学们处处不合,总是感到与他们之间有一层隔膜,难以进行精神交流。他对整个学校失望透顶,找不到任何一点值得留恋的东西,“连外面街上都是一片死寂。你甚至听不到汽车声。我觉得那么寂寞,那么苦闷……”, (2) 于是打定主意,当晚离开潘西中学。在夜深人静的寒冷夜晚,当所有人都在温暖的被窝里睡觉时,霍尔顿只身一人,无处可去,游荡在城市街头。这种致命的孤独感带给读者的共鸣可谓刻骨铭心。圣诞节前夕,街上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孩子们在父母的陪同下,个个兴高采烈,而霍尔顿孤身一人在街头游荡,极力寻求与人的沟通,以摆脱难耐的孤独。他总试图给人打电话,但却没有打给他渴望交流的琴,而和其他人的交流也总是毫无意义。他只希望能有人愿意倾听他的谈话,好好地谈谈他的所思所想,以及他感到痛苦、困惑的原因,但这么简单的要求却无人能做到。最后霍尔顿被孤独所压倒,痛不欲生。他情愿逃离社会,到一个没有人认识他、他也不认识任何人的地方,从此装聋作哑,一辈子再也不说话,“这样就再也没有必要同任何人进行愚蠢而无用的交谈了”。 (3)

在假模假式的世界中,霍尔顿宁愿孤独,以出走来对抗,但当他耐不住寂寞时,却又前往热闹繁华的场所,在人群中品味孤独。霍尔顿的这种孤独是在繁华与喧嚣中的孤独,是在人群之中的孤独。越是在人群中,在热闹的反差下越凸显出他的孤独。这并不是由客观环境的隔离所造成的,而是心理上的隔离。尽管生活在闹市中,却得不到理解,无法与周围的人交流和沟通,找不到心灵的朋友。这使他的孤独成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痛、难以言说的苦。

与霍尔顿的孤独苦闷相比,方鸿渐的寂寞显得朦胧而晦涩。故事里的幽默讽刺有时甚至会让读者淡忘了小人物命运的悲凉和孤独。夏志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围城》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间的无法沟通的小说。” (4) 这与《麦田里的守望者》有几分相似。

在故事开头,回国船上,方鸿渐本买的是二等舱位,但“只有他一个中国人,寂寞无聊得很”,加上其他中国人对他“摆阔”产生了敌视,他便自愿放弃了二等舱。船上的中国人整日打牌赌钱消遣,方鸿渐本不爱好麻将,自然与他们产生了隔阂。正值孤独之际,鲍小姐穿着性感外露,言语放肆,浑身散发着妖艳、狐媚,只轻松一句话就将方鸿渐俘虏了。尔后,他又将苏文纨当作了形式上的女朋友,二人出双入对。可以说,在“白拉日隆子爵号”上的方鸿渐,排解外界无聊寂寞与内心空虚的方式,就是频繁地与异性交往,寻求感情的寄托。而此后的方鸿渐远没有如此幸运了。

一回到熟悉的家乡,船上的一切便恍如隔世。“上岸时的兴奋,都蒸发了,觉得懦弱、渺小,职业不好找,恋爱不容易成就”。 (5) 这是方鸿渐第一次思考前途,对未知生出忧虑,也是他一人体味孤独。接下来的日子里,方鸿渐在丈人家的银行做事,“白天昏昏想睡,晚上倒又清醒”。坐立不安的他还频频生出伤春的情怀和“忽忽若失的无名怅惘”。尽管时时处处与人应酬,稠人广众之中也曾抛头露面,却常常感受到一种难耐的内心孤独。而在与唐晓芙恋爱失败后,方鸿渐的孤独达到了极致,“觉得天地惨淡,至少自己的天地变了相。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 (6)

来到三闾大学后,置身于结党营私、乌烟瘴气的环境,方鸿渐不屑于拉帮结派,和赵辛楣同游离于各派系之外,于是二人成了众人排挤的对象,就连他“在街上走,多了一个顾忌,老远望见他们,就避开”。 (7) 赵辛楣走后,他更像大海里的小舟失去了风帆,孤立无援、彷徨无助,只有与孙柔嘉相依为命,排遣孤独。却不曾想到流言卑鄙,他又轻而易举地掉进了孙柔嘉早已经撒下的温柔大网,从此开始了更为孤独绝望的生活。

在故事的结尾,方鸿渐与孙柔嘉大吵一架后,孤独落寞地走在人渐稀少的街头,路灯拉长的影子更显出他一人的寂寞,连自己都觉得自己像老头子篮里过时笨拙的泥娃娃。回到家里,饿着肚子居然睡着了,只是这睡“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 (8) 没有了明天的希冀,只剩下了无谓的碌碌营生,方鸿渐的人生理想、爱情、婚姻、事业全都在这如死一般的睡中结束了。“天生人是教他们孤独的,一个个该各归各的,老死不相往来。身体里容不下的东西,或消化,或排泄,是个人的事;为什么心里容不下的情感,要找同伴来分摊?聚在一起,动不动自己冒犯人,或者人开罪自己,好像一只只刺猬,只好保持着彼此间的距离,要亲密团结,不是你钻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 (9) 这段方鸿渐的内心独白,正述说了他灵魂深处的寂寞,以及对世界、对人生希望的虚无。

霍尔顿、方鸿渐的孤独寂寞虽各有特征,但在异化的世界,他们都得不到世人的理解,更谈不上被社会所接纳了。缺乏与他人真诚的交流,只得独自地消遣寂寞,唯有忠诚而沉默的影子与之相伴。

二、对家庭的疏离

霍尔顿、方鸿渐,在对待家庭的态度上,都共同表现出疏离、排斥与逃离。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塞林格并没有花太多笔墨描写霍尔顿的家庭关系。从故事中,我们得知这个经济富足的中产阶级家庭,能为霍尔顿提供一切他所想要的物质满足,比如文中提到,霍尔顿曾借给室友斯特拉德莱塔和詹姆斯·凯瑟尔衣服穿,他所用的也是高级的真牛皮手提箱。但物质的丰富并没有带给霍尔顿精神的幸福。从故事中,我们不难还原出霍尔顿的家庭氛围,自私而冷漠。

霍尔顿在三天的流浪生活中,一直在逃离家庭。他偷偷溜回家探望妹妹菲苾,碰巧父母从舞会归来,他便赶紧躲进了壁橱,然后悄悄溜走。显然,他与父母的关系已形同陌路。在这样一个名存实亡的家庭里生活,他自然得不到任何真正的关爱,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父亲在故事中从未露面,虽身为律师,但在霍尔顿眼中,就是一个十足的伪君子,“打高尔夫球,打桥牌,买汽车,喝马提尼酒,摆臭架子”。 (10) 在妹妹菲苾得知霍尔顿又被学校开除了时,她一直重复着“爸爸会要你的命”这句话。可想而知,他平时对儿子的教育就是数落痛骂,根本没有关爱。他早就一手安排好了儿子的前途,上贵族学校,一心只想让他进耶鲁大学或者普林斯顿大学,培养他成为资本主义的接班人,却丝毫不关心他内心的真实愿望。霍尔顿在父亲面前势必唯唯诺诺、畏畏缩缩,更谈不上打开心扉了。而在霍尔顿想象的未来世界中,他对父亲角色的定位就隐约透露着他对父爱的渴望:“我们如果生了孩子,就把他们送到什么地方藏起来。我们可以给他们买许许多多书,亲自教他们读书写字。” (11) 而母亲老是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唠唠叨叨,对儿子漠不关心。买了崭新的冰鞋作为礼物,结果却买错了,儿子要的是跑刀,她买了花样刀。连儿子真正想要的东西都搞错了,这样的母亲不了解儿子,更从未想过要去理解儿子。她能做的只有满足儿子物质上的要求,根本没有关心他的精神世界。身为父母,在儿子出现问题之后,他们没有用家庭的温暖去感化他,用父母的爱去关怀他。在这般自私、冷漠的家庭中生活,当然体会不到温情,霍尔顿隐忍着精神的折磨,只有不停地逃离、出走。

与霍尔顿相比,方鸿渐生活的家庭散发着沉闷的封建腐朽气息,让人窒息。从小生长在旧式大家庭,方鸿渐却并不擅长那一套繁文缛节,带新媳妇回家也未能参透二老的意愿向他们行叩头大礼。虽然方鸿渐对父亲方遯翁表面上还算尊敬、听从,但父子关系却并不亲密。他宁可父亲生气摆摆家长的威严架子,也受不了他那可笑的幽默。文中还借孙柔嘉之口一语道出了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你虽然是大儿子,我看你的父亲母亲并不怎么溺爱你。” (12)

爱慕虚荣的方遯翁,带领了大批亲朋好友前往车站迎接荣誉归国的博士儿子,听到众人的附和称赞,做父亲的沾沾自喜,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顾影自怜般地写日记,用皮里阳秋的笔法记录下一言一行,还展示给到访的朋友,从各个方面证明自己高人一筹,为的是让天下后世知道他如何教子有方。未争得儿子同意,他就满口替他应允了给学校作演讲的事宜。一方面是出于虚荣、好面子,显示家学渊博,一方面封建家长制的专横霸道在他身上也得到了极好的表现。

再来看看家人之间的感情。方鹏图对哥哥方鸿渐的评语居然是“傻瓜”一个,因为他和周家闹翻了,现在点金银行发达得很,方鹏图打着共同发达的如意算盘,希望将来可以合股投资。两位弟媳之间本来彼此攀比、暗争激烈,但孙柔嘉来后,对她充满了敌意和诽谤,二人为着共同的敌人竟然“旧嫌尽释,亲热得有如结义姐妹”。 (13) 间接耳闻了弟媳的闲言恶语后,方鸿渐发出这样的感慨:“一向和家庭习而相忘,不觉得它藏有多少仇嫉卑鄙,现在为了柔嘉,稍能从局外人的立场来观察,才恍然明白这几年来兄弟妯娌甚至父子之间的真情实相,自己有如蒙在鼓里。” (14) 这里的真情实相,便是金钱、利益。亲人之间如此,亲家之间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方家和孙家彼此瞧不起对方,交换过鄙视,背后都嫌对方不阔,谁也不满意谁。孙家对女儿的事情冷漠得几于放任,对女婿的态度更是客气得疏远。

在表面井然有序的封建秩序下,仍掩盖不了丑陋的勾心斗角。在这样的封建家庭中,一跪三叩首的礼数已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而兄弟、妯娌之间,搬弄事非、恶语相向更是家常便饭,父爱、母爱的神圣完全在拜金主义中溶解消失了。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方鸿渐只有不断地逃离,从国内逃到国外,从上海逃到长沙。

与他人沟通的无效性,与家庭亲人的疏离、排斥,注定了霍尔顿、方鸿渐的人生之旅孤独而寂寞。他们就像泥泞沼泽中的困兽,周围却挤满了好奇、冷漠的看客。他们得不到世人的理解,更谈不上与他们成功的交流。就算偶有一两个精神慰藉,但也无法改变他们的寂寞人生,这一悲凉的事实。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围城》里的主人公霍尔顿、方鸿渐虽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 但面对同样因物欲而异化的社会和冷漠而虚伪的世人, 他们又有着相似的性格和孤独人生。本文以平行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 从与他人沟通的无效性、与家庭的疏离, 分析研究两位主人公——霍尔顿、方鸿渐相似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霍尔顿,方鸿渐,孤独

参考文献

[1]江磊.文人与无路可逃——浅论钱钟书与《围城》的悲剧性.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8, (4) .

[2]杰罗姆.大卫.塞林格著.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1.

[3]陆文虎.“围城”内外——钱钟书的文学世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4.

[4]钱钟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5]邱玉敏.在尴尬的东西方文化夹缝中——方鸿渐生存悲剧成因探析.济南大学学报:2004, (1) .

[6]吴其南.围城修辞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

[7]尹德翔.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外国文学评论, 1988.7.

篇4:大师的敏感与寂寞

是的。音乐最需要瞬时的灵感。来编排那些不易捕捉的美妙音符。这就注定了音乐家从来就不是一份“匠人”可以从事的职业。于是,我们印象中的大师,他们有着不同凡人的敏感神经。尽管在外形上他们也许是谦谦君子,有着绅士般的风度和气质,但在艺术的感觉上却总是狂放不羁的。像柴可夫斯基,这位俄罗斯音乐的巨人,天性脆弱而内向,他不像亨德尔、瓦格纳等人具有一副咄咄逼人的外形。但在他看似单薄的身体里。包容的却是如俄罗斯大地一般的伟岸胸怀。舒伯特,这位歌曲之王,出身寒微。命运多舛。他作品的风格却完全是浪漫主义的。史上最天才的音乐家莫扎特。对世界有着一种最奇妙的把握,任何乐曲,在他的笔下都看不到斧凿加工的痕迹,浑然天成而臻于极致……

毫无疑问,大师们对这个世界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深刻理解。他们卓然独立,行走在高天云端。却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包括放弃金钱、名利。甚至是生命。

来看一组数据。31岁、35岁、37岁、38岁、46岁、51岁、56岁、57岁……这是一组音乐大师们的寿命,他们的名字分别是舒伯特、莫扎特、肖邦、门德尔松、舒曼、柴可夫斯基、德彪西和贝多芬。人们在为他们曼妙如天籁的乐曲而陶醉的时候,也常为他们的天不假年而深感惋叹。究其原因。除了通常认为的生活压力大,精神长期处于紧张亢奋状态,过多地透支了身体健康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孤独或者寂寞。

天才总是寂寞的。敏感的神经潜藏着难以言传的密码,音符是唯一的表达方式。对柴可夫斯基,我最爱的不是那些煌煌大曲,而是一首《如歌的行板》。低回徐缓的曲调中,掩藏的是作曲家一颗孤寂的内I心,周围是连绵不断的原野,红松、白桦、苍苔、野花,雪峰、小溪、荒原、木屋,以及亘古不变的岁月。在我的理解里,作曲家就是活在这样的行板里,一种寂静而辽远,疏离人群的氛围之中。舒伯特的《菩提树》。如泣如诉、优美抒情的旋律里。沐浴着菩提树般的圣洁光辉。音乐与文学、哲学从来都是相通的,他的整部套曲《冬之旅》,与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竟是如此相似:一个人,在冬天,完成了精神的孤旅。乐圣贝多芬,在失聪之后的岁月里,能够以极大的毅力创作出《合唱交响曲》这样的伟大作品,表达的正是一种渴盼精神交融和人类友爱的美好愿望。无论性格奔放。还是个性内敛,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标签:寂寞。这是脱离凡俗。与艺术的高贵精神进行艰难对话的寂寞。如果能深刻理解这种骨子里的寂寞,我们才能对大师们的特立独行、轻视礼仪或者脆弱无助等表象给予宽容。贝多芬的桀骜,德彪西的反传统,门德尔松的崩溃,舒曼最后阶段的精神失智……这些。都只是大师们之所以成为大师的魅力所在。

孤独的大师们却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当贝多芬在孤寂里辞世的时候,他不会想到下葬时有数万人相送;当莫扎特静静地躺在贫民公墓里时。他的《魔笛》已在世界上掀起一股巨大旋风:当肖邦临终嘱咐死后将心脏运回祖国安葬时,他没有料到自己的作品将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篇5:寂寞的雨水优美作文

淋湿了眉毛,淋湿了眼神,淋湿了身体,淋湿了灵魂。

冬天 的雨何必这样多情,不要你的温柔更不要怜悯。

你走你的,我走我的,不必与我同行。

紧闭的灯,昏暗的门,忧郁 的夜晚,漆黑的人。

无奈的等,无奈的等。

等不来月亮,等不来星星,等不来飘雪 ,等不来花香。

等不来多余的目光。

多情的黑夜陪伴着灵魂,不要你的温柔更不要怜悯。

篇6:高中优美作文:寂寞的冬天

听许多来自南方的朋友说,他们的老家都下了好大的雪,打破了他们没有见过雪的记录,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寒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份惊喜。

相比较之下,身在北京的我就有点小可怜了,今年冬天居然一片雪花都没有感受到。哎......

马上就要过传统春节了,我希望老天爷能送给我一份雪的礼物,让我能感受一下有雪的真正的冬天。

有了雪,大地是宁静的,万物是宁静的,世界是洁净的。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阳光下,闪闪发亮的雪花,眼睛眨呀眨的,让我久久回味。

篇7:关于寂寞忧伤的经典优美说说

2. 帶著一顆不在跳動的心,不知道該走嚮何處。

3. 接受了今天的诱惑,却失去了明天的幸福。

4. 两颗心曾经靠的那么近,如今却要就这样放弃。

5. 爱情原来是含笑饮毒酒,肝肠寸断,永不言悔。

6. 有时候不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就会被问题解决了自己。

7. 拒绝一个自己爱的人,需要多大的勇气。

8. 这个圈圈只属于涐自己,涐不需要您无谓的留恋,这条路涐自己走。

9. 那彻夜未眠的孤独和无奈,墨镜后寂寞悲伤的很封闭。

10. 明明不是陌生人,却装旳比陌生人还陌生。

11. 是承诺欺骗了青春,还是青春敷衍了我们。

12. 脸乃身外之物,可要可不要,钱乃必要之物,不得不要。

13. 任何一条个性签名,只要自己想得,总是会比任何经典语录更能形容自己的心情。

14. 你给我的承诺,最后变成你给我最大的伤害。

篇8:说说优美与壮美

首先,二者的审美特征不同。所谓优美,一般是指优雅的美,柔性的美,静态的美。而壮美具有与优美完全不同的特征,它是一种庄严的美,刚劲的美,雄浑的美。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的美学著作中,对优美的特征作了具体的界定。他说:“第一,比较小;其次,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分不露棱角,彼此融成一片;第五,身材娇弱,不是突出的表现出孔武有力的样子;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第七,如果有刺眼的颜色,也要配上其他颜色,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而他对壮美的评论则不是这样,甚至相反。他认为壮美的对象则在体积上是巨大的,形体上是粗犷的,线条多半是直线,即便偏离直线,也往往是一种强烈的偏离;另外,壮美在色彩上大多是阴暗朦胧的,质量上大多是坚实笨重的。康德接受博克先生的思想,他认为壮美如果从事物的数量上着眼,指对象在体积上或数量上的无限大,超出常人感官所能掌握的限度。他还认为壮美的审美对象具有巨大的力量和威力,他所说的威力,指那种能超越巨大障碍的伟大自然力。

其次,二者表现在文章中,成为艺术美,也具有不同的特点。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论历代文章,曾做过这样的概述:“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这段文字提到的阳刚美,就是壮美,以力量和气势见胜。阴柔美就是优美,以神采和气韵见胜。

下面是文章中运用优美和壮美的实例。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泄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这段文字表现出壮美的特征:色彩的热烈有“红日”,姿态的雄健有“鹰隼”,气势的磅礴有“龙腾虎啸”,形体的巨大浩瀚有“光芒汪洋”。这段文字体现了壮美的特征。

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写道:“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但是,它比天空的景色更加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总是不停地闪烁着、滚动着涌过来。”这段文字也体现了壮美的特征。

碧野的散文《天山景物记中》中有“常年积雪高插云霄”的雪峰,沈雁冰的《风景谈》中有“茫茫一片”,“纯然一绝”,“望不到它的边际”的沙漠,《白杨礼赞》中有“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树中伟丈夫”白杨。这些景物或以他的巨大无比,浩瀚无穷使人倾倒,或以它的不屈不挠,挺拔刚强令人惊叹,都体现了壮美的特征。

朱自清的《春》所描写的景物表现出优美的特征。你看“风轻悄悄的”,是“吹面不寒杨柳风”,“草软绵绵的”,“嫩嫩的,绿绿的”;花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里的轻风细雨,鲜花嫩草,无不露着秀气,透着灵光,洋溢着蓬勃的生机,逗人喜爱,惹人迷恋。

孙犁的《荷花淀》写道:“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往往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里的月光、薄雾、花叶,仿佛都蒙着一层神秘的色彩,具有一种阴柔之美。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段文字也体现了优美的特征。

由于作者性格的不同,他们描写的景物有的偏向壮美,如李白、苏轼、辛弃疾等,有的偏向优美,如王维、孟浩然、柳永、秦观等。但这不是绝对的,在古今名家的笔下,两种美都能得心应手地表现出来,而且常常在同一篇作品中都得到表现。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既有“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静态美,那是优美,又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动态美,那是壮美。

篇9:李迪:寂寞与温暖的旅程

罗伯特·弗罗斯特有诗云:“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所有的艺术家都在寻找自己的语言,李迪几乎是独自游弋于东西方两种文化之间,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美≠艺术

在李迪的博客上挂着一篇文章。标题赫赫然地断言:美从来就不是艺术。

他还举出了一幅画蒙克的《死亡的挣扎》,认为它不是美的叙述,而是情感的绝望的表达。“艺术和心灵感应的关系比视觉美感更贴近,美从来就不是艺术。欧洲的美学也不是研究‘美’的,而是哲学范畴的理想主义的概念。”

西方文学艺术中的现代的表现手法,确实难以用一个“美”字来代言。不管卡夫卡、蒙克还是中国的早期的余华,都曾给我们带来感官上并不悦目的作品。但似乎又不能简单地说他们只是表现丑和阴暗。正如阴影必然在光线下才能衬托,艺术家笔下的丑和黑暗似乎也印衬在一种光里,那就是艺术家的关怀之光。当凡高用貌似稚拙的笔触反复描绘面容扭曲的“吃土豆的人”的时候,关注和关怀本身就已经产生。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迪的1996年的作品《夜·北方的列车》,就会有一种别样的感受。那车厢里躺卧的人的死亡般沉睡的脸、那列车运行带来的光影、那梦境般光怪陆离的色块,构成了李迪记忆中的列车。紧张、怪诞、疲倦、深深的睡眠等等,它们代表着什么?

且看李迪自己的表述:

“北方是我家乡的方向,想到家乡便自然又总是联想到北方的列车,那穿梭在黄昏的地平线上的列车和它留下的一屡白烟……温暖的夕阳之光在列车的行进中在老人或孩子的脸上移动着,变化着。这些情景情节已经凝固在我的记忆里和血液中……人生的震撼不一定是很宏大的东西,有时那些很小的瞬间会和你相伴终生。《夜,北方的列车》就是对这些瞬间的描述,它让我不安的心得到了些许的慰藉。

“晚安,划过北方之夜的情感列车……”

这段话里出现了一些关键词:不安、慰藉、温暖等等。画面的斑驳和粗糙和李迪的文字里透出的温情相映成趣。我也深深明白,作家余华为何给他最喜欢的外国短篇小说集写的序言命题为《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这个题目用在李迪的“列车”上,多么妥帖。

这是故乡的列车。李迪在德国的布伦瑞克美术学院留学,快毕业的时候,想回中国,但孩子出生了,回不来了。正好有国内的同学到德国来,一起聊天的时候,他恍惚忆起了故乡的列车。他以前往返于京城和内蒙老家,就坐这样的车,两天一夜,或两夜一天,他就在各色人等之中,在车轮有节奏的声响之中,在疲倦的人的汗臭味中度过。当他的记忆触及那道射进车厢的阳光时,那个瞬间在他的脑海里定格了。

他开始描绘它——“那时候,我真切地感到离艺术很近。”李迪如是说。

旅者

旅行的列车定格在记忆里。事实上,不安分的李迪还真成了一个旅者。

他年少成名,却并未“乘胜追击”,而是不断转变风格,离开了中国到了德国,在德国呆了20年之久之后,又开始回到中国。他成了两个文化的双重旅人。

1985年还在中央美院念书的李迪,在其作品《多思的年华》中就显示了某种叛离和逃亡的迹象。苍白、冷峻之中还是掩盖不了人物本身的美。但似乎美已经开始消散。

显然,1985年的《多思的年华》(还有《冷香》)已经不完全是古典主义的绘画,里面已经参杂了象征主义的东西,带有一种平面的、装饰的风格,而且画中的那种场景也不是现实的场景,而是一种主观的、创造的场景。这件作品已经与传统的绘画脱离开了。

1986年,李迪放弃了娴熟的写实绘画,而转向了表现绘画的方向。在90年年代,像其他的中国艺术家留学西方一样,李迪怀着艺术之梦转战德国。他进入德国布伦瑞克美术学院学习。在那个学院里,他接触最多的是新表现主义和新野兽派的绘画教育。

在德国生活10年之后,90年代的《列车》中的温暖色调开始消失了。《一个女当代和她画的<美女像>》、《一个找到感觉的独白者》等似乎带着一点讥诮味。他的油画更多地展现作为个体的现代人。李迪坦承,在2008年之后这段时间里,他的绘画进入一个个人叙述的过程。笔者看到,在这些画中,古典的情怀似乎消失了,他描绘的更多的是城市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处境的扭曲与荒诞,以及自我的挣扎。

但另外一些较为抽象的画上,一旦进入到自己的内心,或者关涉到自己和身边亲人的关系,那种熟悉的精神焦灼又出现,依然带着一种忧伤。《先越过自己》、《时间是摞出来的》、《在内心奔跑》等画作体现了一个人自我的挣扎。《日落前分手》、《我没睡,知道她一直看着我》等似乎是李迪对人际关系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描摹,或者折射了他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关系印记。

这种“个人化”的过程其实伴随着他对自身身份的进一步确认。大概在2000年以后,李迪突然对中国古典书画感兴趣起来。他会手捧着王羲之的字帖反复地看,陶醉其中。他也对中国的传统画重拾了兴趣。“我很早就喜欢中国写意画,特别是石涛和八大的作品,德国表现绘画和中国的写意绘画其实是很相通的。”

在2000年之后,李迪开始经常回国,与国内的环境接触得更密切了。他突然有了一种艺术要回归的愿望,回归到一种自我的东西,这些东西当然不是凭空想象,都是与他过去的经历密切相关的。

2010年,旅德20年的旅者李迪回到了中国,开始他新的创作之旅。这次,这只飞翔的鸟会最终落脚吗?

奔跑

余华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而一位真正的画家岂非也是如此?

在创作语言上,在表达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或冲突时,李迪找到了与个人经历相符的冷灰色域。李迪在这些绘画中还抓住人的身体爆发的动感,进行适度放大,使其成为与控制、力量、抗争、释放相关的象征,诠释当代人的彷徨、迷茫、焦虑、困惑、超脱等精神状态,让观者从直觉走向心灵的神会。而在近期的创作中,李迪的绘画语言又有了新的变化,开始更多地发现传统绘画中的美学能量。

李迪自认为,他的画作具备了“表现”和“写意”的双重品质。这和我们了解的西方艺术史中的那类绘画拉开了距离。

那么,这些“写意油画”怎么创作出来的呢?

李迪介绍说,通过与德国“新野兽派”重要艺术家瓦尔特·丹的接触,他发现“新野兽”绘画追求的是一种直接的爆发式的表达,尤其是反对画面的制作痕迹,突出原创性,这更接近他喜欢的那种绘画状态。

中国水墨里有泼墨挥毫的豪情,而在李迪那里,油画也有了这样一种创作方式。李迪作画的过程常常激情澎湃而充满爆发力。“我的身体就是画笔画布乃至于画本源。”他的很多作品,如2010年的《把过去抛入火中》、《在内心中奔跑》、《七贤》等都是在绘画的过程中清晰起来的。“我之前没有做过任何草图。这个过程是我和作品之间互相叙述和提示和演绎的过程。你能看到笔触的原创性和连贯性,它和复制出来的感觉不同。” 在一个创作谈中,李迪写到:“草图,照片,图式。它们让我毫无自由可言,让我变得拘谨,小心,一个可预示的景观和物象,逼迫我压抑我,让我制作它。我不需要这个‘真实’的虚假。在我的偶发状态中常常迸发出一个独创的现实,我需要的是这个仅存于心的真实。”

这正是李迪对艺术的追求,而他正在做的是试图找到最佳的语言。作为一个艺术的旅行者、跨文化的画家,他是否能把从德国学到的一些“后现代”的技术和思考,与本土的情境相融汇,创作出更多既有现实感又有抽象性的画作?个人书写能否与集体记忆有更多碰撞和共鸣?这是我们真正所关心的。

李迪简介

李迪,1963年出生于内蒙古牙克石。198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同年留校任教,后赴德国布伦瑞克美术学院留学。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德国华人艺术家协会理事,德国职业艺术家协会会员,作为自由艺术家生活和工作于德国布伦瑞克和中国北京。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李迪就在中国美术界崭露头角,特别是其作品《多思的年华》获得“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银奖,成为85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从1986年开始,他一直从事实验和表现绘画的艺术尝试和研究,曾于1989年4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作为策展人和主要参展艺术家策划了“中国表现艺术展”。2011年,李迪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在内心中奔跑”二十年归国汇报展,2012年,在798举办“借景”李迪绘画展。

篇10:关于寂寞伤感的孤独优美说说

2. 我突然觉得自己适合孤独终老

3. 听闻: 一个人怕孤独 两个人怕怀孕 三个人怕劈腿.

4. 不喜欢不拒绝简直是世界上最残忍最无趣的相处。

5. “祝你岁月无波澜 敬我余生不悲欢.”

6. 顾虑太多你要怎么快乐

7. 别再抱怨你在十三亿人中找不到一个对的人了 选择题四题你都找不到一个对的

8. 面无表情的擦肩而过是假的 想跟你回到过去是真的

9. 你永远不会懂我的那种孤独到嗓子眼想哭又怕没人安慰咽下眼泪继续笑的滋味

10. 该放手了 他的身边已经有了可以陪他的人

11. 世界好宽让孤独好满.

12. 说好的老死不相往来呢?

13. 别人理一下你 你马上话匣子大开 这不叫一见如故 这是孤独

14. 别祝我生日快乐,我害怕狂欢之后只剩下我。

篇11:冬夜,寂寞的湖优美散文

时下正是隆冬季节,本来就不爱运动的我,是越来越懒,也越来越胖了。人到中年就虚胖不堪,可不是好事。于是晚饭后常出门走走,家住湖边,近水楼台先得月,去得最多的自然是遗爱湖公园。

某日,顺着马路往公园走去,街上人不多,橙黄的路灯显得更加慵懒。公园人也不多,冬夜的遗爱湖,几乎是万籁俱寂,阒无人迹。四下里很静,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湖水中央,有明月一枚,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大抵是此番情景。也许是起了雾汽的缘故,平日里大放华彩的芸香阁,似乎也黯淡了许多。就连阁上直刺苍穹的两盏射灯也锋芒不在,无精打采。为了迎接新春,明月幸福广场有几组新制的情景灯展“万马奔腾”和“赤壁诗意”等,看起来五彩缤纷,但隔水看去,也有些慵懒。此时的遗爱湖,与仲夏之夜的喧闹热烈完全不同,天地之间,似乎只有月儿煜煜生辉。

令人精神一振的,是冬夜湖边清泠的空气,深深呼吸几口冷空气,顿时脑清目明。我将拉链拉到脖底,哈出热气,却看不见它飘散何处。偶尔有一二老人缓步走来,如同梦游魅影。在树林深处,有两团黑影缠绵缱绻,爱情的热度总是能抵御一切寒冷……夏日那些沸腾的人们,都到哪里去了?隐藏在花木丛中的音箱,传来舒缓伤怀的英文老歌《Sailing》,这是我百听不厌的一首歌:“Iamsailing,Iamsailing,Homeagain,crossthesea……”静静聆听,慢慢地,有一种孤独的情绪,如雾气一样丝丝缕缕生发出来,逐渐逐渐萦绕在心头,满怀愁绪,如这一汪无边的湖水。

好友说“理想就像内裤,要有,但不能逢人就去证明你有。”如此说来,孤独也如理想,庶几近之。在我看来,孤独是一种特殊的情绪,是一种自我的感动,这种情绪或感动,最接近审美体验,所以有人声称“享尽那份孤独”。但更多时候,孤独就像藤蔓一样,疯长,蔓延,直至爬满我们坚强的躯体,包裹我们脆弱的内心。

有一首歌还唱道:“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其实,每个生命个体都是孤独的,如果说孤独可耻,那么每个人都是可耻的。当孤独如同感冒一样令人猝不及防地遽然降临,有的人说,有的人不说,有的人借助于别的东西――比如歌,比如酒,冲淡之,转移之,排遣之……

冬夜,在遗爱湖,当孤独来临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歌唱的`人。过王家渡,听到隐约的歌声。走进一看,原来是他,那个歌唱的中年男人。他腰别一副扩音器,在湖边僻静之处,来回走动,旁若无人自顾自地纵声歌唱。这个人,这种场景,我经过多次了。从酷热夏日,到寒冷冬夜,他一直在歌唱,真是一个边走边唱的湖畔行吟歌者,似乎湖中的涟漪都是为他而起……路过他身旁,我听清他唱的是“五彩云霞天上飘,天上飞来金丝鸟……”。坦白说,他唱得并不好,调子从云南跑到北京去了,但他唱得那么投入,那么情深意长,全然沉醉在自我的世界里,此刻,他就是他的王,孤独的王。

走到绿杨桥,凭栏远眺,水韵荷香隐去了,江岸名都隐去,鄂黄大桥更隐在无法想象的黑夜深处……夜色苍茫,水天混沌,是另外一幅如梦似幻的情景。伫立桥上,一个叫黑塞的外国诗人的诗句渐渐浮出脑海:在雾中散步真是奇妙/一木一石都很孤独/没有一棵树看到别棵树/棵棵都很孤独/当我生活在开朗之时/我在世上有许多友人/如今由于大雾弥漫/再也看不到任何人/诚然,没有见过黑暗的人决不能称做明智之士/无边的黑暗悄悄地把其他一切隔离……

篇12:诗意山花寂寞开的优美散文

每个周五的夜晚,一周中惬意的时光。

卸了俗事,脱了应酬,把门关上,把心打开,端坐电脑前,静静的,悠悠的,茶香袅袅,乐音轻扬,鼠标轻点,看新闻,写博客,徜徉在自己的文学园地里,播种、浇水,培花。

没有什么比这更幸福了,做一份自己喜爱的事。

深深地眷恋着文字,怀着信仰与虔诚,神往着那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千古浪漫。古老的方块字,在我看来,魔力一般,或优雅,或高洁,或柔美,或阳刚,似淙淙流水,流进我的心田,似银练飞瀑,冲击我的心坎,滋润我寂寞的日子。

爱好源自朦胧少时,钦羡那些挥洒文字的人,李白、杜甫、曹雪芹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了不少的闲书,主要是小人书,像《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杂七杂八。读多了,自然笔下有神,初中时,老师常把我的习作当范文来读。便有些不安,开始投稿,毕恭毕敬的誊写,中过几回,一阵狂喜;高中时,折腾过一个文学社,自写、自编、自刻、自发,在满足着一颗驿动的心。至今那些油印小报还珍藏着。参加过一次全市散文大奖赛,还获了一等奖,奖金50元,比那工薪阶层一月薪水还多。那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个作家。

自以为,天生我才必有用,殊不知,那是年少的轻狂。绞尽脑汁,为伊消得人憔悴,一遍又一遍,一本又本稿纸,散文、小说,写了揉,揉了写,撕光了,没有片言只语。才知根本不是那块料。一次又一次地投,一场无言的单相思。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参加工作后,远离缪斯,把大把时光交给了酒杯,觥筹交错,纵酒放歌,麻醉着自己一颗孤寂的心。按部就班地,过着简单而平静的生活,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但最喜欢的,还是夜深人静之时,浸润在书香之中。因为是语文老师,有机会与学生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与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心灵对语,与胡适、朱自清、周作人情感共鸣,与学生漫步溪畔探讨文学。他们的习作时常能在各级媒体发表,在征文大赛中屡屡获奖。更让我欣慰的是,他们拥有了一颗追寻真善美的`心。

七年前,一次县里举行征文比赛,自感题目甚合我意,决定一试,花了两晚,大功告成,投了出去,再不管它了,差不多忘了。

半年后,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文章获奖,二等奖,有些兴奋。不久,参加市里的一个征文大赛,再获二等奖。

一下子心里又痒了,仿佛冰冻的溪水悄然融化,重返江湖,书写人生。于是,每一个有闲的日子,我白天跋山涉水,流连在古街幽巷、水埠人家,寻找美丽的风光,结交那些乡间耄老,漫谈着他们身边的故事,寻觅古徽州的影子。夜晚,坐下看书、写字,和先贤对话,和时空交流,心鹜八极,神游八荒,感动着自己的感动,梳理着自己的心绪。

就这样,默默地耕耘者,承蒙编辑的厚爱,在国家、省、市级报纸及刊物中露脸,在征文比赛中屡屡获奖。散文、诗歌,至今已有300余篇,尽管只是零敲碎打、小小豆干,填补报章牙缝。

不停地写,生活依旧,文学的黄金时代早已远逝,靠写作来改变命运,无疑痴人说梦,但我收获了快乐。

因为文字,结交了一批朋友,天南海北,男女老少皆有。忘年交、兄弟情,时时感染着我,给我力量,丰富了我人生阅历。他们会在我需要帮助时,雪中送炭。最值得我感谢的是那些编辑,有的已给我发了百余篇短文,可我至今还没有晤面。常常听人说,发稿要靠关系,可我觉得编辑还是公正的。省里一家杂志主编几次打电话给我,给我加油,我真的很感激。编辑是公正的,文字是值得信仰的。

我的写作是有感而发,只为陶冶性情。我不是避世逃名的人,但不为讨好某个人,我常为自己自由的写作而庆幸,我手写我心,记录自己的心灵历程,纵然卑微,但我会窃窃地喜,偷偷地乐,没有过多的精神负担。

我的花朵为脚下的土地怒放。生活乡间,能零距离地体味乡村风清,感受故乡变化。有人曾经劝我离开乡村,调到繁华都市去,那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一直徘徊,从物质层面上而言,可能要会安逸些。可精神生活呢?他们哪里知道,我一旦离开率水河,我有一种找不着北的感觉。我是故乡这片水土上生长的一棵深情的植物,不想离开。纵然离开,也是断根的痛!

人们神往湘西,是因为沈从文;人们想去高邮,是因为汪曾祺。尽管,我至今还是在文学的边缘徘徊,或许一辈子都无法成为大家,但我要努力,向他们靠近,学会坚守,拒绝喧嚣,十年、二十年,踏遍、写遍新安江源头地区的千山万水,力争出精品、极品,吸引四海宾朋攀三江源头,游朱升故里。

上一篇:网贷向家人写的保证书下一篇:苍白的年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