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搜索《长城赞》教学设计

2024-09-02

互联网搜索《长城赞》教学设计(精选13篇)

篇1:互联网搜索《长城赞》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设计

《长城赞》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小学

2,课时:1 教学课题:长城赞 教材分析:

《长城赞》是一幅长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长城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 “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这幅对联语言精练,意蕴深刻,句式整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对联的常识,了解有关长城的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缜密、高度概括并以对联形式抒发激情的方法,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有技巧地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积累相关知识和素材的能力,为口语表达及写作训练打基础。

情感与态度: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通过学习本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长城资料,提升对长城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就对联的特点对课文进行分析,接着再把上联、下联逐句进行分析,边分析的同时边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进而对长城的现状加以介绍,唤起学生保护长城的意识,并进行了背诵的练习,最后又让学生搜集古迹上的对联,以激发其诵读、积累对联的兴趣。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有哪些同学去过长城?谁能把自己亲眼见到的长城给大家描绘出来?并说说你在游长城时有什么感受。好,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出示百度图片(http://image.baidu.com/i?ct=201326592&cl=2&lm=-1&st=-1&tn=baiduimage&istype=2&fm=index&pv=&z=0&word=%CD%F2%C0%EF%B3%A4%B3%C7%CD%BC%C6%AC&s=0&oq=wanlichangcheng&f=3&rsp=1)万里长城

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赞》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预习探究 百度百科

出示课文(http:///201234211032-1.Html)

百度搜索

1、自由读文,读准字间,圈出文中的重点词语。

2、读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它的体裁是什么?(生判断其体裁,师引导生区分各种体裁之间的区别)

3、你见过对联吗?它有什么特点?本文与你以前见过的对联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生谈自己认识的对联,简单谈谈其形式内容上的特点 http://tieba.baidu.com/club/5193341/p/6259957)

4、下面,我们按对联的特点,逐句找一找对应关系。(播放背景资料http:///201234211223-1.Html)(生按照对联的特点,分析本文体裁特点,找出字与字、词与词、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感受本文的音韵之美。)

(三)合作交流

1、自读全文,把全文正确、流利。同桌间、小组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2、研读上联。

(1)认真默读,勾画重点词句,小组讨论:上联从哪方面赞美长城,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适时板书:

上下两千年

上 联费移山之力 民族自豪感(时间)巍峨的丰碑

(四)品读体验

1、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了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那么,下联又是怎样赞美长城的呢?(生默读思考:逐句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小组讨论每一句话的内涵,每解一句,品一句,品一句,再解一句。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引生领会每一句话的内涵,并适时板书)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下联,组内互评。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4.、背诵课文

(1)、播放背景资料

(百度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A2NjQ2NTI=.html)

(2)、生观看,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观看感受。(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自由背,同桌互背,小组背,展示背。多种方式练习背诵。(4)、播放背景资料

(百度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Q0NDk1MjUy.html)生观看,说说自己的观看感受。

(五)、拓展延伸

对联在许多古迹上都有,你愿意把你搜集到的古迹上的对联与大家分享吗?(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古迹上对联。)

板书设计:

上下两千年 上 联 费移山之力(时间)巍峨的丰碑 长城赞民族自豪感

纵横十万里 下 联如玉带明珠

(空间)壮丽的奇观

教学反思:

从这个课例我得到几点体会:本文不长,但由于是对联,与诗词不同,与其他体裁也不同,学生学习理解起来,看似简单,但实则很难。通过百度搜索,百度视频,让孩子们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长城脚下真正的感受到了长城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感受到了“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教学《长城赞》时,我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的: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让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围绕这样的目的,在精讲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对联中哪些语句是我观察到的景象”,引领学生寻找到作者的观察点:上联从长城经历时间久远入手,突出长城历史悠久的特点,下联从长城地势险峻,突出长城的气势雄伟。进而再根据特点设问:作者由观察到的景象联想到了哪些内容?从而体会作者创设的意境:长城凝聚了古代无数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气势浩大的工程使长城成为世界奇观名副其实。

这样,学生一次次地走进文本,走进长城,由陌生到熟悉,由感性到理性,最后长城雄伟壮丽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大脑中,而不仅仅留下抽象的字眼。由此,我深切地感受到,要想真正从行动上落实“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些新课程理念需要经过巧妙而复杂的过程。

篇2:互联网搜索《长城赞》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7课《长城》

学校:河北省平山县小觉镇田家旋小学 姓名:李彦红

一、教案背景

1、年级:四年级

2、学科:语文

3、课时:第二课时

4、课前准备:搜索长城有关资料

二、教学课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互联网及文本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习由远及近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三、教案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考虑到四年级学生大部分没有亲眼见过长城,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整合法”,以有关长城的视频、图片、声音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基本掌握“读——悟——品”三步学习方法,结合“五环三步一中心”的教学方法。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四、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长城》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本组课文都是介绍我国世界遗产的,要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

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互联网资源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

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学习由远及近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2、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教学关键: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4教学学具:

(1)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或图片。(2)制作课件。

五、教法与学情分析:

1、教法:采用“五环三步一中心”教学方法。

2、学情分析:长城对我们班的学生来说很陌生。因此,在学生自读自悟的情况下理解课文内容,运用互联网将视听和语言文字有机结合,使学生体会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看长城图片。百度搜索

http://image.jike.com/so?q=%B3%A4%B3%C7&opt-image=on&fm

=QH360&ie=gbk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3%A4%B3%C7&in=15627&cl=2&lm=-1&st=&pn=14&rn=1&di=42023983590&ln=1997&fr=&fm=&fmq=***27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20&-1&di***&objURLhttp%3A%2F%2Fpic3.nipic.com%2F20090507%2F2177138_114854024_2.jpg&fromURLhttp%3A%2F%2F#65290566 课件出示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最想写什么?(五)、拓展创新

百度http://video.sina.com.cn/v/b/21503465-1618838803.html 课件出示各国领导人参观长城后留下的感言。

七、教学反思: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在课的结尾,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

篇3:互联网搜索《长城赞》教学设计

1. 读中感悟,理解对联的意思和内涵,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2.读思结合,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在阅读、展示、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朗读、体悟和表达能力。

3.涵养对美好作品的欣赏与品读能力的同时,开阔视野,积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厚重的爱国情。

课前活动:对春联

教学过程:

板块一:书声琅琅读好“长城”

1. 同学们,刚才咱们诵读了春联,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

(出示: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词性相当,位置相同;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今天,张老师也带来了一副对联,请看。(出示《长城赞》)

2. 跟我们刚才诵读的春联比较,这副对联有什么不一样?

这么长的对联,你还能读好它吗?请自由练读。

(出示要求:①读音正确,声音洪亮。②节奏鲜明,富有气势)

3. 展示朗读、评价,相机正音:

将帅吏卒、黎庶百工、长龙烽垛、雄关隘口。(个别读、男女生读、挑战读)

读好这副对联,首先要读正确,在这个基础上读出气势,读出字里行间弥漫的豪情,甚至读出一种画面感。这样,既能读得荡气回肠,也会感动听的人,我们的朗读水平也会越来越高。现在我们来读好整副对联。建议一下,你们想怎么读?

4.这是一副对仗工整的对联,想一想我们还可以怎么读?

(根据学生的建议再读对联)

板块二:自学展示读懂“长城”

1.同学们,刚才咱们热热闹闹地读,读得铿锵有力,接下来换一种读法,安安静静地读。(出示自读清单:①默读静想,逐句理解对联的意思。疑难处可借助补充材料《万里长城》。②选择上联或下联,就自己读懂的内容,准备向大家做3分钟左右的讲述。准备时间:5分钟)

2.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现在,属于你们的讲坛已经设好,有请小讲师展示自学成果,欢迎台上台下互动。相机理解:

(1)很多人参与建造长城,具体是指哪些人?(理解:将帅吏卒、黎庶百工)

(2)“丰碑”原意是指?在这个语境下,你们是怎么理解的?(交流)

是的,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毅力的象征、血汗的凝聚,是他们智慧的结晶,长城见证了这一切,浓缩成两个字,那就是———丰碑!

(3)讲到奇观,可照应全文,长城奇在哪儿?(从上联的时间角度和下联的空间角度理解,并以图解说:长龙烽垛、雄关隘口)

3. 补充:(出示)这是美国宇航局于2003年5月,在一颗卫星上拍到的照片,比较清晰地显示出长城的轮廓,是地球上人工建筑物中最为明显的标志之一。所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参观长城后这样感叹: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想一想,克林顿先生仅仅是在夸长城、赞长城吗?(讨论)

板块三:联想拓宽读厚“长城”

1.(观看风光片《长城》片段)宏伟建筑与文本语言比照,请评价一下这副对联。

的确是对联中的珍品,其作者是一位文学修养很高的古建筑学家,叫罗哲文。

(出示人物介绍)

2.对联是要挂起来、贴起来的,怎么挂呢?上下联的位置怎么摆?

(上联放右,下联放左)

3. 很多对联有横批,如果也给《长城赞》加个横批的话,你们有什么建议?

(学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4. 这样一副赞美长城的长对联,想一想,挂在哪儿你们觉得会比较合适?为什么?

(学习小组再次商量并交流)

原来挂的不仅仅是对联,更是它代表着的祖国。提起长城,它不仅是宏伟的建筑,不仅是世界八大奇迹之首,它更是中国,是我们中华民族,是我们国家的标志、图腾和象征,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所以《长城赞》,不仅赞长城,更赞民族、赞祖国。当我们登上八达岭最高的烽火台,看崇山峻岭间蜿蜒的长城;当我们昂首阔步走向天安门广场,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甚至当我们走出国门,凝视祖国的方向,愿我们牢记这副《长城赞》。(齐诵全联)

5. 如果说罗哲文先生表达爱国的方式是豪迈和雄浑的,另一位诗人同样以长城表达的情怀,却是委婉和绵长的。(介绍台湾著名诗人席慕蓉)

她借长城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欣赏诗歌《长城谣》朗诵视频,并进行交流)

6. 席慕蓉的故乡在她诗中的“敕勒川、阴山下”,在长城之外的内蒙古,她无法出生和成长在这个地方,所以故乡的长城也就只能出现在她的魂梦之中。今天,就让我们来告诉席慕蓉,她梦里的长城、她心里的长城,是怎样的长城!

(师生合作诵读《长城赞》)

同学们,对联可以挂在墙上,诗歌吟诵在唇齿之间,但是有一天墙体会剥落,岁月会变迁,而不会消亡不会磨灭的,是中华儿女对祖国、对民族的赤子之爱和永恒眷恋,无论身在何处,这份深情永驻心头。(歌曲《我的中国心》响起)

思考:

孙绍振先生在他的《名作细读》自序中说,语文教师的使命,比数理化和英语教师艰巨得多。数理化英语教师的解释,往往是现成的,全世界公认的,而语文教师,却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做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的确,“语文”是一个庞大的事物,历史画卷的多姿、古典艺术的辉煌、劳动人民的智慧、音乐美学的魅力、语言艺术的精致,甚至哲学信仰的理性思考。当我们以“文化”的眼光来看待语文的时候,这些都应该在我们的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坐标。

学习《长城赞》这样的经典作品,学生的视界不能局限在咬文嚼字和文学赏析等“语文知识”方面,文本的光芒不能因教者的短视而被束缚,更应当步涉历史、艺术、美学等范畴,在“长城”主题的统领下触摸其背后的诗、文、乐、画,进入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童心才可被照耀,情怀逐渐丰润葳蕤,最终获得关于“长城”、缘于“长城”又高于“长城”、长于“长城”的文化印记。这就需要教者拥有丰富的阅读经历、对意象主题的深度敏锐,对定篇《长城赞》和选篇《万里长城》《长城谣》的重组架构,以及对课标对儿童的精准认知;既要充分打开,统整资源,又要基于儿童而不一味迎合儿童,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也关注到儿童向上投视的目光,于涵咏意趣中开掘出思想的恰到好处和方法的深入浅出,让“长城”蕴含的文化、精神、情思在儿童心中长久留驻。

一、读“进去”,品“长城”形象之奇丽

主打作品《长城赞》是一副赞美长城的长联,全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涵深远。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历经千年风霜的巍峨丰碑;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那举世罕见的奇骏雄姿。如何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内部,破译蕴藏在文字深处的审美价值和意义密码?

第一层次,一咏三叹扎根言语实践。

有“文化”的语文并不忽视语言文字的训练,恰恰是从文化的角度观照语言,赋予文字文化的意义,从语言文字中生长起文化。于是,从读得正确到读出豪情,再到读活画面,自由读、挑战读、建议形式读、师生合作读,如此螺旋上升,反复诵读,一咏三叹,构成了情境性强烈、感情负载饱满的言语实践,“语文知识”于读中渐次明了,长城历史之悠久,形象之浩瀚,更在学生眼前和心中开始凸显和立体。

第二层次,互动生成填补意义空白。

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东西,老师要做到坚决不讲,要讲的,应是学生感觉得到又说不出来,以为一望而知,其实有所不知的东西。于是在我的暗示和鼓励中学生完成对文本的字面学习,并向同伴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这个交互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辨认出隐藏在文本里的召唤结构,即意义空白:丰碑和奇观。先提示学生关照全文,还原出这两个关键词原生的、规范的意义,再推动学生将其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加以分析,将其微妙的内部密码层层揭开。至此,长城乃人民毅力之象征、血汗之凝聚、智慧之结晶已经不言而喻,从而实现了从“物象”到“意象”的第一步。

二、读“出来”,悟“长城”情怀之高远

《长城赞》赞长城,然而仅仅如此吗?孙绍振先生总是能“见人所未见”,因他有文本细读的“第三只眼”。如果也用“第三只眼”关照此对联,学生或许还能读出更丰富绵长的滋味。

第一层次,穿越形式揭开内容秘密。

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歌德语)。对六年级学生而言对联也是“一个秘密”。所以在课前的对春联游戏中初埋伏笔,课始温习对联之特点,再到课中给《长城赞》加横批,最后思考此联适合挂何处以及理由阐述,整个过程中既有静下心来的孜孜叩问,也有生动活泼的体察推敲和心领神会的联想判断。学生最终悟出原来挂的不仅仅是对联,而是它代表着的祖国。长城已经不仅仅是建筑,更是中华民族、中国的象征,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标志和图腾,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形式”成为内容的贯穿和出口,意象秘密呼之欲出。

第二层次,统整资源汇成意象内涵。

篇4:漫谈《长城赞》一课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长城赞;文学性;艺术性;历史性;思想教育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1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3.071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巍峨丰碑。

跨峻岭、穿荒原、横翰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这篇课文是一首长对联,多方位地赞美了长城,在浩如烟海的对联里算得上是珍品,细细解读,这首对联具有文学性、艺术性、历史性、思想性、教育性等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应当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

一、《长城赞》的文学性

作为一篇课文,首先要把它当做文学作品来读,虽然小学阶段以字、词、句的基础教学为主,但教师不能不给学生分析课文,而应当引导他们去欣赏祖国丰富的艺术珍品。课文的上联写长城的修建时间,四个三字句十二字,给人以急促紧迫之感,突出了上下两千年的短暂但又漫长的时间沧桑感,长城见证了历朝历代的兴衰,是王朝更迭的历史证人。紧接着用“数不清”三字总领“将帅吏卒、黎庶百工”,点出了修建长城的艰辛,它是千千万万的人用生命换来的伟大工程。从句式看,动宾词组相结合,读起来有韵律感。第三句,四个成语十六字,主写一个“丰碑”,丰碑的伫立是需要时间的,第一句就从时间的角度来写;丰碑的伫立是需要流汗流血的,第二句就从人的角度来写;丰碑的伫立需要有大智慧,第三句就从群策群力的角度来写。整个上篇浑然一体,前后衔接自然天成,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非常的强。从修辞的角度看,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是句子精炼内容丰富,包含了纵横千年的历史精华和文学精髓。下联第一句以地域对上联的时间,第二句以雄关隘口对将帅兵卒,第三句以龙腾虎跃对能工巧匠。上下联内容上衔接,句式上工对,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智慧,包罗万象,写尽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反复体会这种语言的艺术魅力,在写作过程中加以应用,把教学与写作结合起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长城》的艺术性

笔者在教学本课时对课文进行了艺术方面的分析,有教师提出异议:对小学生讲诗歌对联方面的艺术性问题就是对牛弹琴。我坚持认为,非常有必要分析文章的艺术性,哪怕是最浅显的。这幅对联的艺术性非的高,而且对这么长的对联上下联要工整的对仗,绝非易事。我从写对子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对联方面的知识;起对跨,历对穿,至对经,动词对动词;春秋对峻岭,秦汉对荒原,辽金对瀚海,元明对绝壁,在这组中,朝代对地域,名词对名词,非常工整。虽然是简简单单的分析,但学生听得聚精会神。看到他们的神情,我随便问了一句:你们觉得老师讲得好吗?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老师您讲得棒极了!我追问:以前老师也这样讲吗?学生一起摇头,从来没有的事!这是我在支教的过程中,遇见的真实的一幕。我在惊异的同时,心中更多的是凄凉,进而想到的是当今教育的“现状”。所以,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能紧盯他们的考试分数,要看到学生的未来,祖国发展的未来。鉴于这种情况,我布置了实践内容:抄录家家户户街门上贴的对联。中午放学后,学生飞也似去了,望着他们的背影,我就想课文的艺术性方面的知识,不用再讲了。第二天我查看学生的作业,他们都抄录得非常整齐,而且随便抽查几个学生,他们都记得很熟练,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三、《长城》的历史性

《长城》这课涉及的历史知识很是宽广,几乎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所以,内容的历史性是其显著的特点。长城起于春秋时期的赵、燕、秦,修建的目的就是防御北方民族的侵扰。历史上的秦长城,西起甘肃的岷县,具体地点是现在的临洮,东到胶东半岛。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是明朝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我县所在的位置为河西走廊,就在长城脚下,南面祁连山下是宽大的壕沟,北面才是修筑的土长城,现在仅剩残垣断壁,依稀可见昔日的风采。唯独雄关嘉峪关,而今亦然风采依旧。当我讲这里的时候,我就问:毛主席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谁去过嘉峪关?一半的学生举起手来。我又问:谁见过本地的长城?没有学生举手。所以,学习这篇文章应当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否则语文教学只能是字词句的机械训练,至于课文的主旨,课文的精神内涵,学生就只能死记硬背了。想到这里,我就大致地给学生讲了讲每个朝代的文学样式及各自的艺术风格,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小学生正是求知的年龄阶段,他们对知识的渴求犹如久旱盼甘霖!因此,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知识的教育,是非常及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长城》的思想教育性

对学生的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二是思想世界观的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教书育人。我一直主张先育人后教书,因为“才胜德谓之‘小人”,德胜才谓之‘君子”。一个人不管有多大的才能,如果没有德行,他永远是小人,如历史上的秦桧、蔡京二丞相,没有才怎么能做丞相的位置,因为德不行,所以至今遭到后人的唾骂。所以,在教学《长城》这课时,我就把中华民族的美德贯穿其中,讲了很多美德的故事,同时结合时代的内容,给学生讲了我国目前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课文里的“太空遥见”,是美国人登上月球以后看到的世界第八大“奇观”,如果有一天,中国人自己亲自到月球看到长城的奇观,那才叫正真的奇观。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同时,也进行国情教育,让他们知道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这就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一位合格的教师,应当把育人放在首位,人正了,学习自然就正了,学风自然就好了。

《长城》这一课的教学说简单也太简单,学生只需机械地背会就可以了,测试卷里无非是课文原句填空罢了。如果想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师就得下功夫教了,毕竟德才兼备才是国家的栋梁。

篇5:《长城赞》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遗迹”的第一篇主体课文;

设计理念:

(1)少教多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教师的主导地位,将课堂营造成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空间,指导学生借助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达成学习目标。

(2)主题教学:本单元的主题是“遗迹”,以了解长城为契机,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文学形式了解不同的古迹,激发学生通过语文的方式了解祖国历史遗迹的浓厚兴趣。

(3)读悟结合:充分把握文本长联的形式特点,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梯度,读出韵味,通过诵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将诵读和感悟有效结合。

3、教材解析:《长称赞》是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遗迹”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是当代著名学者罗哲文写的一副长联,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角度出发,赞美了长城的历史悠久和雄伟壮观,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本文用对联的形式赞美长城可谓独具匠心,文本句式长短不一,富有节奏和韵味的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内容上又彼此联系、前后照应,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了解长城这一历史遗迹,进而理解将其称为“丰碑”和“奇观”的重要意义。

4、生情分析:六年级学生能够独立识字、自主朗读,能够联系上下文及相关资料理解文本,较为清晰和完整地表述自己的阅读收获。生活阅历较为丰富,信息来源广泛,对于历史遗迹有较多的了解,能够有效结合学习内容进行联系和补充,懂得合作与交流的方法,学习能力较强,对于开放型学习内容情趣浓厚。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些4个生字,重点学习“黎”的书写。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指导学生运用诵读、解读关键词、图文结合、联系背景资料的方法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赞美长城,了解长城的历史悠久、雄伟壮观。

3、通过学习文本,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激发热爱祖国、关注历史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诵读、解读关键词、图文结合、联系资料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长城的特点,体会劳动人们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对联的方式展示长城特点及词句精当的写法。

教法:谈话讨论法、资料整合法、指导诵读法;

学法:图文想象法、补充解读法、诵读品味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长城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主题导入,解析课题:

1、板书主题:遗迹

师生谈话:“遗迹”是什么?你知道哪些遗迹?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遗迹?

2、作为一名学者,罗哲文选择用语文的方式展现他对遗迹的态度,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长城赞》。

看课题,是介绍长城的,你对长城有多少了解?

(学生交流发言)

课文旁边有“小资料”,也为大家介绍了长城,自己读读,看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把它划下来。(学生自读资料)

课题的重点在哪个字上?你可以了解作者对长城的态度就是——赞美!

“赞美长城”,你的问题是什么?(从哪些方面赞美?)

3、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的学习。

二、阅读课文,体会情感:

1、这篇课文很短,你能正确、流利地读下来吗?试试看!

(学生自读课文)

2、交流初读问题,反馈检测:

(1)可以读下来吗?同桌每人读一段试试看。

(2)出示课文,指名诵读。

(3)读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指导学生发现句式的长短不一,分段对应,读起来有节奏感;语言文白结合,富有文化气息。明确文本的体裁为长联,认识上联和下联。)

(4)老师也想读读,可以吗?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体会对联的读法。)

(5)大家再来试试,读出这种节奏和韵味,声音可以抑扬顿挫,身形可以摇头晃脑。(学生练读)

3、回文学习:

(1)读出课文的节奏韵味,更要读进课文的字里行间。请大家默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

(2)问题在交流中可以解决,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看看可以解读多少。

(同桌合作学习)

(3)还有什么较难的问题?(全班汇总问题、梳理筛选)

(4)师生共同学习,解决问题:

①词语方面:将帅吏卒、黎庶百工;长龙烽垛、雄关隘口;

(指导学生了解“将帅吏卒、黎庶百工”的意思,体会这些词语是为了说明修筑长城的人极多;“长龙烽垛、雄关隘口”可结合插图和多媒体课件了解具体含义,相机指导书写“黎”字。)

②句子方面: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五千年。

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

读第一句,你感受到了什么?(穿越千年时空,说明长城历史悠久。)

读第二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翻越崇山峻岭,说明长城气势恢宏。)(借机了解上下联的赞美角度和具体特点,指导朗读。)

4、读悟结合,体会情感:

(1)如果让你在上下联中各挑选一个词语来代表长城,你会选择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巍峨丰碑、壮丽奇观,教师板书。)

(2)“巍峨丰碑”是指高大壮观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伟大的功业,有永久价值的证物或著名的事例,尤指值得记载或保存的艺术上或智慧上的成就。

你能结合上联的具体内容说说长城为什么可以成为“巍峨丰碑”吗?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指导体会:历时之久、用人之多、付出之大;)

(3)“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你能结合下联的内容说说吗?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引导体会:克服艰难险阻、造就气势恢宏;)

这“丰碑”、“奇观”仅仅是为了让大家欣赏长城吗?(了解背后的劳动人民)

5、诵读展示:师生一起诵读课文,展现“长称赞、中华赞”。

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用对联的形式展现遗迹的作品非常多:(课件出示)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墓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黄兴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2、每一份遗迹中都有动人的故事,浓厚的情感,走进遗迹,就是走进一段历史。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摘录词句。

3、了解更多遗迹。

板书设计:

长城赞

时间 历史悠久 丰碑

对联 勤劳智慧的人民

篇6:长城赞教学设计

金堂县转龙镇大桥小学

尹政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文中“巍峨丰碑”和“壮丽奇观”等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盛赞长城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在理解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对联的的特点,并尝试结合课文的内容补充对联。教学重点难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内容,读中体会对长城的赞美。背诵课文。2.2.初步感受对联的特点,学会补充或者写对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这是什么建筑?你能用一句话介绍一下你心中的长城吗?我国研究长城的专家罗哲文以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描述了这一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罗哲文的对联——《长城赞》。2.齐读课题。

3.了解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对联有哪些类型。

二、初读感知

1.检查预习(读词语,重点指导:“帅”和“纵”的读音,指导书写“黎”)

2.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尝试对对子:(围绕课文设计的一些对对子练习)4.从对对子的过程中感受对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的特点)

三、精读课文

1.了解课文两部分的名称(上联和下联)2.学习上联

扣“巍峨丰碑”理解课文内容

(1)在上联中作者是围绕哪一个词写的呢?(①找;②结合课文理解“丰碑”)(2)找出课文中能体现长城是巍峨丰碑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 a.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五千年。(①体会几......个加点词对时间的巧妙连接;②感受对联语言凝练的特点;③朗读体会历史悠久)

b.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劲移山心力,才修筑此伟大工程。(①理解费劲移山心力的意思;②读出自己的理解;③创设情境想象看到的画面。④读中体会长城所耗费的巨大人力和气力。

(3)引读中再次体会 “巍峨丰碑”的含义

万里长城是一天两天修成的吗?是一年两年修成的吗?(上下两千年)因此我们可以自豪的说长城是一座____?

万里长城是一个人两个人修成的吗?(数不清)因此我们可以骄傲的称它为____?引读: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________的象征,是中华儿女____的凝聚。因此我们可以大声地告诉世人,它是一座____?

(4)齐读上联,读中感受对联朗朗上口,韵律优美等特点 3.学习下联

总结学习方法,自学下联

(1)交流学习的方法(2)自学下联(3)交流自学情况

① 扣中心词“壮丽奇观”;②体会第一句几个动词的妙用,感受长城壮丽之美;③体会比喻句,感受长城的美;④引读最后一句;⑤朗读体会长城壮丽;⑥学习下联的写作方法(内部分总的关系,动词的准确运用,比喻的写法,按一定的顺序)

四、诵读体会 过渡:

同学们,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它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他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作为中华儿女的你,你有怎样的感受?①好让我们通过朗读把我们的赞美送给伟大的万里长城,师读上联,生读下联。②让我们把心中的赞美献给勤劳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和我们伟大的民族,生齐读对联。

五、补充对联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感受到对联的特点,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修万里长城,______。______,长城展雄姿。)

六、齐诵对联

七、作业

1.我会搜集:

搜集描写长城的对联诵读,积累。2.我会写:

用对联的形式写自己喜欢的一处建筑或景。

板书:

长城赞(对联)

上联 巍峨丰碑

下联 壮丽奇观

分总的关系

写法:动词的准确运用按一定的顺序

篇7:《长城赞》教学设计

(出示图片)这是什么建筑?你了解关于长城的哪些知识?

总结:长城居“世界八大奇迹”之首,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千百年来,雄伟而壮丽的长城,吸引着无数历史学者、考古专家、文人墨客以及中外游客。他们千里迢迢、历尽奔波来瞻仰它的容貌,探索它的奥秘,盛赞它的伟大。

我国研究长城的专家罗哲文以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描述了这一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我们一起来学习罗哲文的对联――《长城赞》。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对联,想一想:从对联的结构上看,有什么特点?

2、指名读

3、汇报

(1)指名回答并举例说明。

(2)总结:上下联字数相等、句式相同、有很多相对的词语,这都是对联的特点。

(3)合作读

【过渡】对联这种特殊的形式,让我们读起来很有韵味。然而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三、精读课文

(一)上联

1、默读上联,从中你明白了什么?你是从哪知道的?边读边写一写。

2、汇报

(1)第一句

a、引导:修筑长城经历了哪些年代?【适时板书:两千年】(出示小资料)

b、这么长的时间,作者没有泛泛地去写,而是用了几个字巧妙地连接起来,是哪几个字?画一画。(出示重点字变色的句子)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历史悠久?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第二句

a、你明白了什么?【适时板书:费尽移山心力】

b、想象一下修筑长城时会遇到什么困难?

c、(出示句子)“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与“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用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哪句效果更好?为什么?

d、齐读这句话

【过渡】修筑长城,一砖一瓦,一土一石都费尽人民的心血,数不清多少人为此献出了自己毕生的力量,然而当年的艰辛,创造了伟大的奇迹,我们引以为豪!

(3)第三句

a、(出示长城图片)看了如今的长城你想说什么?

b、雄伟的长城是中华民族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齐读第3句话。

3、我们学习了上联,作者从时间方面介绍了长城,了解了无数劳动人民,费尽毕生心血修筑了长城。让我们带着自豪,带着对劳动人民的敬佩,齐读上联。

(二)下联

1、自由读下联,思考:作者写了长城的哪些特点?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2、汇报

(1)长城经历了哪些地方?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什么?【适时板书:十万里】

(2)“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出示图片)理解“长龙烽垛、雄关隘口”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升华

1、每次读起这幅长联,我们心中都会涌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罗哲文独具匠心的用对联的形式抒发对长城的赞美之情。此时此刻,学了课文,你一定也有很多话要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你对长城的赞美之情写下来。(出示图片)

2、配乐齐读对联

3、齐读板书,加横批。

四、作业

篇8:《长城赞》的教学反思

于是在课堂上,我抽出了相当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做到“会读”,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感到我的这种时间的付出没有浪费,学生理解得十分到位。现在想想,这正应了那句千百年来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的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且这种时间的付出,也照顾到了预习不够充分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有了充分感知的时间。当然我不是鼓励学生不去好好预习,只是想说,我们布置学生预习的目的也是希望他能学得更好。如果课堂上不留充足的读的时间,虽然在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的回答中也能将本课要掌握的内容进行完,但是对那些后面的学生来说,他所知道的都是他听来的,而不是他自己感悟得来的。

是难点。可是上完这节课后,已经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把课文背下来了,我想,这有课前预习的功劳,我第一环节中付出的时间也功不可没。

篇9:《长城赞》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师:这篇课文的课题是“长城赞”,那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长城的呢?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赞美长城经历时间久远“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足见长城历史悠久。

生:赞美长城耗费人力、物力巨大“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看出劳动人民的艰辛。

生:赞美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的毅力“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巍峨丰碑。”

生:赞美了长城的雄姿“跨峻岭,……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

反思: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还指出了从具体的词语所感受到的,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由这一个问题发散开去,学生谈了感受,

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指名读,同学评价,再自己练读,分组赛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多种形式的练读,让学生真

篇10:长城赞课文翻译

长城赞

罗哲文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巍峨丰碑。

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太空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译文

从春秋时期开始,经历秦汉朝,到辽金时代,再到元明时代,一共两千年。数不尽的将帅差役,众多黎民百姓,费尽移山的心力,才修筑了这伟大建筑。长城是中华民族坚强毅力、聪明智慧的象征,是中华儿女辛勤汗血的凝聚,是中华民族不朽的丰碑。

跨越崇山峻岭越荒漠高原,横渡沙漠,路经悬崖峭壁,纵横十万里。看不尽长城上的烽台垛口,雄关隘口,好似是明珠玉带一般,点缀着祖国的锦绣山河。在大地上起伏奔腾,像一条龙似的飞舞盘旋,在遥远的太空都能看见这伟大的建筑,给世界增添壮丽的光彩。

思想感悟

本文是一副长对联。记叙了长城的悠久历史,描绘了长城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表达了作者对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自豪感。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是华夏儿女的骄傲。长城,连接着平原与荒原;长城,承载和历史与未来。长城,这条象征着中华文明古国的巨龙,不愧为人类一大奇观。

拓展:长城简介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朝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象,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

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等14个省、市、自治区。

沿革长城是由烽火台和列城等单体建筑发展起来的 。初建的是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连续不断的防御城堡,而后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便成了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民族诸侯争霸,相互兼并,出现了秦、楚、齐、燕、韩、赵、魏等几个大国。它们彼此之间为了防御,利用原来的大河堤防或附近的山脉,逐段构筑城墙和关塞并将其联系起来,构成长城这一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但规模较小,互不连贯。约公元前7世纪 ,楚国最早修筑长城。其后,从公元前6~前4世纪前后,齐、燕、赵、秦、魏、韩各国也相继修筑了互防长城。公元前2 ,秦始皇并灭六国 ,建立起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为防御匈奴侵扰,大规模修筑长城。以后,西汉、东汉、北魏、北齐、北周、隋、辽、金、明各代,均大规模修筑或增筑长城。明代是长城修筑史上最后一个朝代,其修筑规模之宏大,防御组织之完备,所用建筑材料之坚固,都大大超越以前各个朝代。

篇11:长城赞

一、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语句的内涵,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它所凝聚的民族智慧。

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

3.熟读成诵。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古迹上的对联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语句的内涵,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它所凝聚的民族智慧。

三、教学难点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对对子游戏

1.如天对地,室对家,少对多,明对暗,美对丑,真对假,善对恶,繁对简,朝对暮,盛对衰,庭对院,井对池,山川对河流,落日对流霞,杨柳岸—杏花村,苹果脸----葡萄牙,狗尾草---鸡冠花等。

2.你知道对对子有什么规律吗?(师相机板书: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内容相关等字眼。对联做到了这些要求,就形成了两两相对的特点,使对联对仗工整,读来才朗朗上口。)

3.根据对子的特点试着找两两相对的词。

(二)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有哪些同学去过长城?说说你在游长城时有什么感受。

师引:关于它,你还了解多少?

师引:万里长城居“世界八大奇迹” 之首,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它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赞》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三)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1名读课文,注意纠音。

3.本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对联)4.齐读对联,读准字音。

(四)体裁引入,理解内容

1.这幅对联给你读起来的感觉怎样?(顺口、有节奏、好读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预设1:因为它有很多地方做到了两两相对,比如:起对跨等,使对联对仗工整;预设2: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简短等使对联出现许多两两相对的词语。)

2.找一找两两相对的词语?在书中圈一圈。3.集体交流。(出示幻灯2——两两相对)

4.师生合作读全文,读出节奏。(如师:起春秋,生:跨峻岭)师:由于对联对仗工整,所以我们读起来就很有韵味。然而这幅对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内含丰富、意义深远。我们再来一起走进它,首先请大家齐读上联?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读出了长城经历的年代长久,都经历了哪些年代?(引:上下共有两千年,可谓历史悠久)谁来读读,读出这种历史感来?(师相机板书:上下五千年)

预设:读出了长城是中华民族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从哪里看出的?

预设:读出了人们修筑长城时的艰辛。从哪里看出的?——费(你很会抓字眼来读书)

师:如此悠久、巍峨的长城是谁修筑的?(数不清的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怎样修筑?(靠人力和智力)他们在没有起重机等现代设备的情况下是怎样拉石头上去的?会遇到什么困难?(启发想象,体会修筑长城的艰辛)师:然而这些困难都得靠什么来解决?(人力和智力)没有任何的现代机械可以帮得上忙,这得需要多大的力气?按书中说就是(费尽移山心力)

从这个“费”字身上你体会到了什么?(修筑长城的艰辛)如果用“用”字来代替“费”好不好,为什么?(费是耗费的意思,程度比用要深,突出了修筑长城的艰难困苦)

师引:修筑长城,一砖一瓦,一土一石都费尽了人民的心血,然而,这饱满热泪血肉的长城仅仅是费了中华儿女一年的时间吗?(那是费尽中华儿女几十个世纪的移山之力。)数不清的人们为此献出了自己毕生的力量,然而当年的艰辛创造了伟大的奇迹,我们引以为豪。请看几幅长城的图片3,看到了如今的长城你想说些什么?(预设不分先后)

预设:雄伟的长城是中华民族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我们感谢先辈们为我们创下这伟大的奇迹。

预设:雄伟的长城是劳动人民用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修筑的,是一座巍峨丰碑。

预设:长城你好气派,怪不得有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预设:我觉得我们的祖先太了不起了,我们的民族真是个伟大的民族,我们有这样的伟大工程而自豪。

师:现在,我倡议大家带着自豪、带着感激、带着敬佩把对联读一遍。

师:了解了上联所蕴含的内容,我们再来细看下联,你觉得下联又主要讲了什么?(写了长城的长和雄伟的气势)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从空间的角度来写,写出长城的长和雄伟的气势(引:纵横有十万里,可谓气势雄伟)。

师:我们该怎样读出这种气势来呢?(用激昂的语气来读,读出什么来?读出磅礴的气势来、读出长城的险峻来、读出自豪感)谁来试试?有比他读得更好的吗? 在读中解决以下问题:

1.长城蜿蜒十万里都历经些什么地方?(峻岭、荒原、瀚海、绝壁)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什么?(长城途经的环境险峻)

2.“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你知道是把什么比作什么?(把长城比作长龙、玉带;把烽垛比作明珠)这样比喻有什么用?(更突出长城的壮丽与雄伟)

3.“起伏奔腾,飞舞盘旋,太空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是一种怎样的景观?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出来吗?

师:每次读起这幅长联,我的心中就会涌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相信研究长城50多年的罗哲文亲眼目睹了长城的雄姿后,那种民族自豪感一定更强烈,所以他独具匠心地以对联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对长城的赞美之情。同学们你也来赞赞长城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你对长城的赞美之情写出来。(出示配乐图片5,师巡视)

(五)拓展延伸

师:罗哲文的这篇《长城赞》是对联中的精品,你知道上下联是怎样摆放的吗?上联放右,下联放左,加横批。(长城赞)

师:对联在许多古迹上都有,我去旅游时见到一幅这样的对联,请给它对一对、填一填,并加横批。

师:你愿意把你搜集到的古迹上的对联与大家分享吗?

篇12:长城赞优秀作文

万里长城举世闻名,它是中国古代各族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华夏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有人说“中国人不知道长城就不能算是中国人”,“外国人来中国不去长城等于没有到过中国。”这话固然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了长城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美国有位总统说过:“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这句话很好地证明了长城的魅力与价值所在。伟人也曾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如今,长城与埃及金字塔、宙斯神像、罗德港巨人雕像、摩索拉斯陵墓、阿耳忒弥斯神庙、巴比伦空中花园等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物质财富。

长城有着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现在,经过精心修复和开发,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司马台、慕田峪、嘉峪关等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成为联结中外友谊的一条重要纽带。

长城钢铁般的身躯,使多少英雄为之折腰。长城经受过多少次战争的考验,承受了多少风雨的洗礼。千百年来,她仍是那般雄伟壮丽,锐气丝毫不减,傲然屹立在祖国的北方。

长城是最雄伟的建筑,它从秦代修到明代,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多里。难怪著名建筑理论家罗哲文说:“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最伟大的工程”,“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历史学家翦伯赞也说过:“在当时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下,竟能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国防工程,不能不令人惊叹。”长城,世界上最高最大的墙,它就像一部中国历史,记载了多少人民的苦难,又书写着多少民族的辉煌。

缱绻遐思,我曾追寻过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青青牧草,大兴安岭茫茫的林海雪原;追寻过鄂尔多斯的千里戈壁,塔克拉玛的`万里平沙;还追寻那远古的黄河故道,逶迤的长江堤岸……然而,最使我心潮澎湃的是那魂梦萦绕的长城。

我曾猜想,这地球上最长最坚固的灰墙里,一定是包含着什么。原先,在我的心里,它似乎有些神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离自己越来越近了,现在,我已经实实在在地感到它的存在了,并且真真切切地读懂了她。它莫不就是古老民族的伟大灵魂与坚强不屈的一种精神象征。

长城,它绵延在群山之巅、模亘于祖国北疆,那巨龙般的雄姿总让人浮想联翩。那城墙下,有野花的芳香,小鸟的欢唱;长城之上,有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长城,它是世界上最坚固的城墙,像一条灰色的巨龙绵延伸展、蜿蜒起伏于崇山峻岭之中。那高大的城堡,有的像奋起的勇士,傲视长空;有的像沉思的巨人,默对苍穹。在宽阔的城垣上极目四望,这古老的砖墙随着塞外强悍的风挟着天籁之声呼啸着,仿佛在倾诉着长城的过往。

长城,我要用自己最炽热的胸怀去拥抱你,用自己的一生去读你。

简评

篇13:长城赞演讲稿

长城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它涵盖的面非常广,把整个文化载体当中丰富的内涵,通过具体的活动都展现出来,这无疑对增进海峡两岸之间,对中华文化理解,特别是对台湾年轻人一代弘扬中华文化传统,都很有意义。当前,岛内台独势力非常嚣张,特别是岛内推行“文化台独”、“去中国化”,通过修改教科书,歪曲历史,割断两岸之间这种不仅是血缘,特别是文化上的、精神上的纽带。

前段时间,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的会上,有一位叫朱宏(音译)的台湾师范大学副教授,他提供的论文就是《海峡两岸历史教科书的比较》,其中,比较当中,就有怎么样介绍长城。现在台湾新修改的教科书当中,在介绍长城时,基本上淡化历史所含的信息,只是从建筑方面来讲到的。这本身就反映出,我们的活动对台湾岛内宣传中华文化的意义,应该是潜移默化,通过非常生动和具体的事例来引导,来教育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

从文化上来讲,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我们都是年青一代,是后来人。

从中国传统的古文字学来看长城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实际上长城的概念是到了秦以后才出现的。城防以前就有,城的雏形在商代就有,它最早基本上是一种疆界的划分。真正长城雏形的概念,一个字就是“疆”。从象形来讲,疆字里的“田”就是被夯实的土块,中间那两横是板,或者就象我们汉长城看到的那种用芦苇或木块垫起来,一层一层。板筑是中国最传统的筑城方式。70年代农村打墙时,还用这种最古老的方法,两个门板,一层一层地夯实,放上芦阶节,一层一层,那么这个疆,也就是中国最早、最传统的墙。疆、墙一声,从文字学来讲,也是一音之转。那些与疆相关的概念包括田地的田、城垣的垣,都是板筑的形式。所以,板,后来又称为版图。版图的意思就是以墙为界,你所控制的范围和地域。可以说,从我们先辈

在文字中创造的东西就可以看出我们最早长城建设当中的文化意涵。甚至包括边关的边,繁写的“边”也指敌楼很高,下面是土方,还可以绵延不绝。古老的长城,西方翻译成“GREET WALL”,非常准确的翻译。长城最早就是墙,后来变成疆界,界的意思是上面夯实的土,下面用木头搭建的一种结构。所以,现在我们边界的界也是与夯土建墙直接相关的。

许多学者认为,长城建了以后它基本是一种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分界。说生产方式的分界也好,说生活方式的分界也好,说种族划分也好,总而言之,它是一种文明生存状态的隔阂,这既是一种隔阂也是一种融合。从战国时代,这种边界方式在中国各地都有,包括战国当中在中国的内陆,也都存在这种防御式的边界,到了秦,就具有了很大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因为,秦作为一种统一,“书同文、车同轨”,修长城也要把整个的疆域统合起来。到了汉,围绕河西走廊基本上是维持汉代的交通线。交通线是为了维持飞地,哪一块飞地?就是沙洲,是敦煌。敦煌又是控制整个西域的一个汉人聚居的地方。它北边有匈奴,南边有北狄,处在夹缝中。河西的长城是沿着河西走廊修筑的,是一条军事交通孔道,一条补给线,同时它也是敦煌的交通线,长城维系了丝绸之路。这一段的长城,我们感觉与明长城有很大的区别,实际上一个意义——拦马墙,因为游牧民族在军事上最厉害的是马。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车战的方式已经抛弃,学用一人一骑这种战术。这种战术突击能力非常之强,而游牧民族主要靠骑兵征服农耕民族。修长城,无疑是这样,你人可以过来,但马过不来,马过不来,你战斗力就没有,你打不过汉人的步兵。河西走廊这段汉代长城起到了一个拦马墙的作用。明代长城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它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它是一个文化载体,它周边的人文设施,包括民俗、宗教、人文的各个方面,很多很多。

还有一点,清朝的长城政策实际上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清是“修一座庙,胜养10万兵”。所以,承德是清朝浓缩的一个长城,它是精神上的长城,是把中华民族多民族融合在一起的一个长城。我认为清朝的民族政策是最成功的,是和长城的思想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长城防御思想的一个积极体现——通过民族的融合。

到了今天,我们去研究长城,就是要发挥这种精神。长城是中华文化连绵不绝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不屈不饶的象征;又是中华民族团结融合共同发展的象征。还是中华民族改天换地创造能力的象征。我想,这些都是长城的文化意义。当然,它还有更深的文化内涵,从考古,从文化,从历史,包括农耕和游牧之间的区别,包括地理、军事,包括交通这些方面。围绕长城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开发的,包括民俗民居,兵营文化,当地的集市,当地的宗教信仰,关公信仰(古代军人都信关公)。此外,长城的军事布防还有一线、二线梯次配置。实际上,古代军事思想与现代的军事思想是一样的,虽然冷兵器、热兵器不同。这些方面都应该充分挖掘。

总而言之,长城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多向性的载体,而不是单一的。台湾青少年一代,他们大多数人都是从教科书上读到长城的。怎么把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变成活生生的,再把这段历史衔接到现在,最后,融通在他们的思想中,使中华文明能够承传。

现在,中国处于一种发展状态,同时,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顾炎武在《驭戎论》中讲过三段话,很有启发意义。他说:“宏大公之度,以开其向化之心。”虽然你修了长城,但有的时候,你要敞开胸怀,要怀柔的政策,包括对待世界的文明,你要开“向化之心”,要“宏大公之度”。第二句话是“蓄不测之威,以消其先事之诈。”就是积极的防御。你没有防御,有不测之威,你就要受人欺负,长城也有这

上一篇:开源社区项目建设方案下一篇:远离垃圾食品关注身体健康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