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创新意识

2024-08-23

解读创新意识(共9篇)

篇1:解读创新意识

“四个意识”解读

报告摘录: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解读: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这四个意识,虽然过去在不同场合我们也曾分别提出过、强调过,但十八大将此四个意识排列在一起,作为全党所必须增强的一种整体意识,这还是第一次。增强“四个意识”,是党中央对广大党员提出的新要求。增强忧患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向好的局面下,不沾沾自喜,不得意忘形,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创新意识,就是要求我们要在体制、机制、技术等各个层面大胆创新,在创新中争创优势、克服弊端;增强宗旨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全体党员和干部都必须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要忘记我们党是为什么而成立,为什么而发展的;增强使命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要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不但对于中国而且对于全世界都有示范意义,这是我们共产党人肩负的崇高历史使命。

篇2:解读创新意识

这“四个意识”中的前两个,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经常出现在中国政治话语系统之中。而“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是在近两个月才成为政治热词。如果大家稍微留意,就会发现,近期各省区市领导在重要会议讲话中经常提到这四个意识。

中共首提“四个意识”,尤其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有何深意? 为何强调“核心意识”?当今中国治理和中共执政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世所罕见。世界格局正在深刻调整,国内格局正在深刻变革,中国面临两个棘手的世界难题,即“中等收入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需要有智慧、有担当的领导核心,这事关13亿多中国人民的福祉和利益。

三年来,总书记带领下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治理中国的绩效非常亮眼。其中重要原因,乃习近平主动担当,重塑中国政治格局,全面负责党的各项任务,亲任多个领导小组组长,协调权力支配和资源配置。未来几年的中国治理和变革,难度之大,责任之大,可以想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邓小平)

为何强调“看齐意识”,核心意思两层:

一是“集中统一”是中共执政发展的根本所在,党内分裂、不团结是政治隐患、危机之源。邓小平曾说,“只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有一个好的常委会,只要它是团结的,努力工作的,能够成为榜样的,就是在艰苦创业反对腐败方面成为榜样的,什么乱子出来都挡得住。”这是在总结国内外共产党政权兴衰史的基础上,得出的深刻经验教训。苏共偌大一个政党之所以亡了,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党内政治力量分裂、意识形态分歧等。中共革命史以及建政后的建设、改革史表明,历次困境的根源之一即是中共内部出现不看齐的力量,甚至是搞分裂党的政治勾当。党中央严肃查处***、令计划违纪违法案件,消除了党内重大政治隐患,原因之一即是他们破坏党内统一团结。

二是治理中国、变革中国需要有中央权威,需要有打破体制内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威。中国这么一个大国、中共这么一个大党,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权威,是不行的、不可想象的。无论是地方还是部门,必须把分管的工作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衔接、统一起来,必须经常、主动、全面地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看齐,决不可自搞一套、阴奉阳违、“标新立异”、搞“独立王国”,影响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中央要有权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没有这一条,就是乱哄哄,各行其是,怎么行呢?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无论是“啃硬骨头”还是“涉险滩”,都需要有中央权威,需要有打破体制内多年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的改革权威。尤其是“触动团体或个人奶酪”时,最需要中央权威。

简言之,“四个意识”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政治、中国治理进入一个新阶段,将深远影响未来几年的中国政治格局和改革绩效。党中央以及总书记,将以更大的权威与担当,带给中国民众更多获得感。

政治意识主要是指政治思想、政治观点,以及对于政治现象的态度和评价。要求领导干部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在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政治鉴别力。

大局就是全局,也就是国家的长远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局就是大势,也就是发展趋势。增强大局意识就要认识大局、把握大局、服从和服务大局。凡是涉及全局的事,涉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涉及国家命运前途的事,就是大局。

关于四个意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这样说(在学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和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交流会上): 树立政治意识,就是要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始终保持党性坚强、党纪严明,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树立大局意识,就是要认识大局、把握大局、服从大局,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树立核心意识,就是要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总书记这个核心,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听从总书记的指挥。

篇3:三毛的流浪意识解读

三毛的流浪并不完全是出于对旅行的爱好, 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性格的独特, 情感的追寻, 对自然的崇拜等, 这些因素导致三毛的流浪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意识, 这种意识往往很难控制或无法控制, 属于流浪者对心灵的自我放逐。“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 为了广阔的草原, 还有梦中的橄榄树……”三毛作词的歌曲《橄榄树》告诉读者, 三毛的流浪是有她的理想和愿望的, 是一种诗意的、带有乌托邦色彩的追寻。

1. 性格的独特。

三毛是一个独特的人, 相比平常人, 她的人生充满坎坷和挫折。三毛是个表面看似强大, 内心其实十分脆弱的女子。初中二年级的三毛曾因数学老师的当众体罚, 心灵受辱患上了自闭症。她将自己关在房间里, 完全地和外面的世界隔开, 连饭都是由母亲端进房中。自闭最严重的时候, 三毛曾割腕自杀。三毛的少年时代是阴暗的雨季, 她脆弱、忧郁, 令人担忧。她藏在黑暗里, 远离人群, 在自我虚无的世界里奔跑找寻, 疲惫至极却不愿言说。后来在画家顾福生先生的鼓励、肯定下, 三毛一点点走出自卑、自闭, 成为文化学院的学生, 就读于哲学系。她希望哲学能为她解答人生的问题, 但哲学的苍白教条并没有使她找到生命的答案, 解决人生问题。三毛很迷茫, 甚至又想到自杀。这样的学习环境摧毁了三毛的自信和自尊, 三毛选择逃避, 成为了逃学的“问题孩子”。此时的逃学, 其实就是流浪的雏形。

三毛从小就思维方式独特, 想法怪异。“每天清晨, 我总不想起床, 被母亲喊醒的时候, 发觉又得面对同样的一天, 心里想的就是但愿自己死去。”[1]“三毛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 实质上追求的是精神和心灵的自由。流浪是三毛儿时拾荒梦的延续。流浪可以打破每天的单调重复, 满足三毛内心的不断更新。流浪的过程就是追求自由、新奇的过程。因此, 三毛的生存与流浪为伴。

三毛的独特还表现为特立独行的心态。她说:“我心灵的全部从不对任何人开放”, 即使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荷西可以进我的心房里看看、坐坐, 甚至占据一席, 但是我有我自己的角落, 那是我的, 我一个人的。”[2]父亲是三毛生命中又一个重要的人, 两人却冲突不断。根源在于三毛的不趋同, 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写作态度等。三毛按自己的样子去生活, 她一再强调, “我在这个世界上, 向来不觉是芸芸众生里的一分子, 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活着的轨道, 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3]。三毛对“相同”的排斥、对“不同”的追求奠定了流浪的主观基础, 导致了流浪的命运。为了自由, 为了价值观的追求, 三毛坚持独立, 独立促成了三毛的流浪。

三毛是个随性的人。随性表现在诸多方面, 比如读书习惯和创作。三毛爱读书, 但不是刻意地读。在书本里, 三毛只是在游玩, 没有阅读目的也没有计划性地阅读, 读哪篇或读到哪个段落皆可。对于写作, 三毛明确宣称她的写作是“游于艺”的。“我的写作原本是一种游戏, 我无拘无束地坐下来, 自由自在地把想写的东西涂在纸上。在我, 是这么自然而又好玩的事情。”[1]行文方面, 三毛的文章如行云流水, 前后段没有刻意的连接痕迹, 跟着真实感觉走, 想到哪写到哪。三毛强调兴之所至, 即成文章;一切率性而为, 并非刻意追求。随性让三毛感到自由;同样, 流浪与旅行不同, 流浪是随着性情的过程, 没有计划, 走到哪就停到哪, 符合三毛的随性要求。

2. 情感的追寻。

在台湾读大学时, 三毛陷入情网, 爱上了同校的一个男孩子。随着男孩毕业, 他们中断了恋爱关系。初恋的失败给刚刚走出自闭的三毛一次刻骨铭心的打击, 她毅然飞往西班牙, 开始了流浪岁月。1970年三毛回台湾任教期间, 与一德裔男子相恋。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结婚前夕, 未婚夫因病猝死在三毛怀中。三毛伤痕累累的心再次受到无情摧残, 她无法在台北住下去。三毛再次回到西班牙, 并与苦恋她六年的荷西结婚, 开始了绚烂多彩的生活。荷西是令三毛在一夜之间绽放出所有美丽的男人。他让她不再孤独, 陪伴她学着用柴米油盐来直面生活。然而好景不长, 1979年荷西不幸潜水丧生。三毛精神上又一次受到沉重的打击, 痛感滚滚红尘总是令人苦涩和失望, 纵使万水千山走遍, 也没法寻到她想象中的爱情。荷西死后, 悲痛欲绝的三毛一度失去活下去的信心, 是亲人和朋友使三毛具有了担负生命的勇气。她选择做一只暂时的“不死鸟”, 回到台湾, 面对读者与媒体, 然后又重新踏上漂泊之路。

3. 迷恋自然。

三毛热爱自然, 眷恋自然。她被自然的活力与灵性深深吸引, 感受着自然与心灵的默契。“想念大海几成乡愁”, 广袤无垠的撒哈拉大沙漠“属于 (她) 前世回忆似的乡愁”, 是她“多少年来梦中的情人”。撒哈拉荒凉、炎热、贫困、愚昧, 是一块不毛之地, 但在三毛眼里, 它月光蔚蓝宁静, 骆驼优雅轻行, 居民淳朴神秘, 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美丽的乐园。三毛愉快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将自己的身心交付给这片沙漠, 一直到荷西去世。三毛之所以能在撒哈拉沙漠中生活下去, 她全身心挚爱着的丈夫荷西的陪伴是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撒哈拉远离城市诱惑和现代文明, 与她淡泊宁静的处世态度相一致。三毛曾经动荡的灵魂在荒凉的沙漠和沙漠人那里得到了一种与世隔绝的安全感和满足心理, 得到了喜悦和平静。流浪被三毛看成接近自然、融入自然, 与自然对话的最好方式。

流浪是作为作家的三毛丰富阅历、获取人生体验的主要途径, 是她寻求写作灵感、增强写作能力的生命成长过程。三毛的写作由此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酷爱自然的天性和浪游天下的经历, 赋予三毛广博的见识与深切的感受。壮阔寂美的茫茫大沙漠, 如幻似梦的沙漠海市蜃楼, 奇妙的异域故事与风土人情, 平凡生活的奇情异趣, 生命的欢乐与温馨……三毛笔下的自然风光、异域风情、新奇经历和丰富的感情世界, 总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给其作品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三毛的写作与她的人生紧密相联, 是她漂泊世界各地的心灵自语。三毛的作品或是她自己的生活写照, 或是再现生活在她身边的人和发生在她身边的事。她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写进她的众多“故事”中。走过千山万水, 目睹人生世相, 身历悲欢离合, 三毛渐渐从自闭走向开朗豁达, 写作从哀伤走向明朗。当三毛辞别双亲, 走向撒哈拉沙漠开始自己的流浪生涯时, 也开始了她人生最辉煌、最具魅力的时期。她的创作风格由《雨季不再来》时的脆弱、失落、苍白、忧郁、迷惘和对生命固执的探索, 转变为《撒哈拉的故事》中的健康、明朗、诙谐和流畅。《沙漠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哭泣的骆驼》等一系列作品表现出来的始终是三毛的浪漫生活观。三毛说:“十年来, 数不清的旅程, 无尽的流浪, 情感上的坎坷, 都没有使我白白地虚度一生最珍贵的青年时代。这样如白驹过隙的十年, 再提笔, 笔下的人已不再是那个悲苦、敏感、浪漫, 而又不负责任的三毛了。”[1]

流浪为三毛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体形式。有人称三毛的作品为游记, 因为其大量记录了浪迹天涯的旅行见闻;有人称之为散文, 因为这些文章生动活泼, 独抒性灵, 挥洒率真;还有人因为作品中奇特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个性化的人物塑造将其称为小说;作者本人则称之为“自传”, 强调“我写的就是我”。总之, 三毛是以她独特的文体描写了自己在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及在异域的生活, 她的文字自然朴实, 感情丰富诚挚, 气息别样浪漫, 人生态度潇洒自信, 开创了一代三毛文学。

三毛的精神世界敏感、丰富而广袤, 注重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来找到生命的意义, 追求精神上的收获。三毛在《白手起家》中写道:“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我的解释里, 就是精神的文明”, “生命的过程, 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 我都要尝尝是什么滋味, 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又说:“流浪是体悟人生、面接社会, 然后识其真面目的一种方式。”[1]这是三毛对流浪生活的理解。为此, 她踏遍大半个地球。浪迹天涯成为三毛生活的一种形式。三毛是浪漫的, 流浪能迎合她的浪漫念头。流浪过程的未知, 想象的美好可以永远存在, 浪漫情怀也可以继续。

同时, 三毛的流浪是为了追求理想, 躲避不想面对的现实。三毛坚信, 出走是对现实最好的抗争, 也是寻找最初梦想的唯一途径。生自纷繁变幻喧嚣尘世的三毛潜意识中总在逃避着现代文明, 她追寻淡泊宁静, 希望投身于完全清纯古朴的自然, 而流浪正是她抗拒现代文明的人生体现。因此, 我们可以看到, 三毛的流浪也有很多的无奈:想象与现实的落差无法超越, 对现实的无力抗争, 对情感失去的恐惧……她自己也说过:“谁愿意做一个永远漂泊的旅人呢?”“我不是刻意流浪……我不愿意流浪, 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在另外一种形式的生活中安定下来。”[1]所以这就更证明, 三毛的流浪是期待超越现实, 希望找到精神的家园、灵魂的故乡。但是最终, 通过“流浪”这一渠道, 三毛并没有抵达想象中的完美世界。实际上, 三毛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孤独的, 特别是荷西走后, 三毛为情所伤, 因此表面看来风格清新明快的作品, 却有三毛心里不为人知的悲伤。

参考文献

[1]刘泽学.三毛作品集[M].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6.

[2]三毛.大胡子与我[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4.

篇4:解读创新意识

关键词:创新意识  诺兰电影  《盗梦空间》

自从20世纪之后,好莱坞电影一直占据着世界电影的主流位置,受到全球影迷的喜爱。然而,好莱坞的电影也有越来越多的弊端也体现出来,倚重3D特效,故事情节过于单一,也很难满足观众们挑剔的口味。《盗梦空间》可以说是电影导演诺兰近些年来最优秀的作品,该影片属于科幻片,题材比较新颖,所以上映之后获得了一致称赞。影片叙事结构非常混乱,但是乱中有序,设置巧妙,逻辑严密,令人惊叹,体现出了诺兰电影中的创新意识。

一  《盗梦空间》的套层结构体现出诺兰的创新

1  剧情充满悬疑,内容充满创意

从剧情角度来看,《盗梦空间》与其他好莱坞大片剧情流程基本相同,开端,经过,发展,高潮,最后到结尾。在实际运用当中,诺兰导演在影片的达到高潮的时候使用了套层结构,设计出“梦中梦”,盗梦团队正是利用“梦中梦”最终完成了任务。剧情中的梦境分成了三个层次,但是诺兰对情节的组织仍然采用好莱坞的方式。为了让情节更加有悬念,导演设计出让盗梦团队雇主在第一层梦境中就发生意外而受伤。这也就说明了,如果团队的任务没有完成,而三层梦境规定的时间已经消耗完,那么团队成员会从梦中醒来,而雇主则会被留在们中,走进“迷失域”,再回到现实中就会变得非常困难。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任务受到“阻碍”,而正是这种“阻碍”使得故事情节推向了悬念,使得观众更加期待,这点体现出了诺兰电影剧情方面的创新。在第二层梦境当中,情节发展比较平稳,但是意外被安排在第三层梦境当中,目标任务费舍尔在第三层梦境当中被柯布的妻子枪毙,明显任务失败了。观众看到这里会感到不可思议,心中充满着疑惑,无法预想导演安排什么样的方式让目标起死回生。果然,原来还存在第四层梦境,曾经由柯布和她的妻子共同创建,任务可以在第四层梦境当中实现。然而,任务的完成却没有那么简单,导演故意在此处再次安排阻碍,再次吊起了观众胃口。柯布的妻子提出了条件,让柯布换回费舍尔。因此,费舍尔回到了上层梦境中,能够与垂死边缘的父亲相见,感受到了父亲对他深深的爱,与此同时在费舍尔心中分裂自己公司假遗嘱的思想也根深蒂固。此刻任务已经完成了,但是雇主却仍在“潜意识”边缘,柯布最终找到了雇主斋藤,并将他带回到现实。到此,故事应该圆满结束了,毕竟影片已经到了结尾部分。但是,诺兰导演的天才之处再次得到体现,在结尾,故事情节竟然再次回到开头,进入到梦境中心,到底是梦境还是现实?这让观众陷入思考当中。

2  层套结构的创意体现

在影片中,推动情节发展的是“穿越”,如果处在某层梦境当中,那么你只能穿越到低一层次的梦境当中,在低一层的梦境当中醒来。如果在梦境中死亡,会直接穿越到低一层的梦境中,或者是坠入到“迷失域”。正是这些穿越环环相扣,像一条轴线一样将所有的故事串在一起,形成了故事。但是这条轴线并非实线,在不同的空间中,穿越生成了一条又一条的衍生线,类似于好莱坞影片中的“阻碍”,形成了故事的主线。所以,影片中的故事节点都在这条衍生线上。这两条不同的线垂直相交,形成了“同轴圆”,也就是所谓的“套层结构”,自此,四层梦境的结构和“迷失域”形成了。通过“套层结构”,诺兰导演将平稳的线性叙事结构打破,在有效的情节时间内,将内容含量最大化的扩充,是对电影时空概念的创新,实现了四重惊悚效果,对观众的心理造成了强大的冲击。

二  多类型与跨学科相融合的创意风格

电影导演诺兰不仅对心理学研究很深,而且还精通数学和建筑学。在《盗梦空间》中,我们能够看到这两大基础学科的身影,比如梦境当中的建筑。作为梦境,建筑必然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同,梦境中的建筑走不到尽头。在影片柯布指导筑梦师建筑梦境的片段中,共有三个迷宫出现。而最后一个迷宫则是大套小的无限循环迷宫。另一个片段是约瑟演示楼梯时,筑梦师走了该楼梯四段之后便发现了是一个永远走不到尽头的楼梯,这其实是一个死圈,也就是著名的旋转楼梯。影片中的第三座建筑是盒状的世界,盒子的内表面就是大地,盒子的中心是天空,这样的结构与其他两个一样,都是悖论结构。在这三座建筑身上,都体现出了非欧几何思想。非欧几何思想,简单而言,就是该思想中的空间是开放的,永无边界的。在这种空间中,梦境才能更好的展开,使科幻世界充满了神秘色彩。在影片中,筑梦师非常有悟性,它所设计出的“分镜”建筑体现出了“非形几何迷宫”的数学思想。在一座高大的建筑上,将两块庞大的镜子对立而放,这样镜子对镜子,两个人对两个人,幻化出数不清的两个人,无数的镜子,扩大了场景。梦境中的建筑都是悖论的,是为了控制住梦者,让他们难以走出梦境。《盗梦空间》的故事结构也恰似这种梦中有梦,镜中有镜,体现出了哲学的“不可知”论。这样的故事结构,间接地告诉了观众,世界就是真假难辨,人生就像两面镜子一样,会有这数不清的故事结局。影片中的陀螺较好的诠释了哲学含义,它将梦境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混淆,结尾处的陀螺,给人心中突然造成了不安和惶恐,這样的结果,也体现出了诺兰导演所诠释电影的“黑色惊悚”风格。不论是影片当中的悖论建筑,还是哲学意义,他们体现出了诺兰悬念开放式的机构,增加影片悬疑效果,让观众回味无穷。

三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分析《盗梦空间》的“盗梦”创意

1  不同人物的象征

在影片当中,柯布身边有许多人,这些人其实都象征了柯布的不同人格,构成了他复杂的性格。有创新的一面,有因循守旧的一面,有稳重的一面,有灵活的一面,也有贪婪的一面,这些不同的性格,共同组成了他精神分析学角度的矛盾和复杂。他的两个孩子象征的是他内心深处的感情世界。影片中他想看到孩子的面孔,其实是他想要看清自己的内心世界,想要明白自己最无法忘怀和在乎的究竟是什么感情。在梦境中,柯布的行动总会受到他妻子的破坏,这也表现出在柯布内心,也有着怀旧,固执的一面。筑梦师名字为阿里阿德涅,正好与希腊神话中引导英雄走出迷宫的公主名字相同。根据精神分析法,阿里阿德涅所象征的人格是一种充满活力,希望改变,内心充满创造力的人格。在梦境中,伪造者埃姆斯充当演员,变成各种人物,比如任务目标的朋友或者亲人等。伪造者所象征的是柯布对社会的适应性的一面。“侦察兵”所起到的作用是在梦境中扫除障碍,应付各种情况,调查任务目标的背景资料,负责团队的外围援助等,他所象征的是柯布性格中理智的一面。药剂师在团队中负责制出药剂,让被盗对象陷入沉睡,药剂质量对行动的方案有着很大影响,药剂师代表的是柯布性格中稳定的一面。雇主代表了柯布自私和贪婪的一面,费舍尔象征着柯布内心对情感和事业的迷茫,优素福象征了柯布内心的信仰一面。

2  精神分析学的变形

但是,诺兰在梦境中所创建的并非都有理论依据,他是在《梦的解析》理论之上进行了自我加工,融入自身的创意,这些创意使得梦境变得更加神奇,充满诡异,影片的故事结构也变得跌宕起伏。每一层梦境,都会有不同的梦主,目标人物和团友通过连梦机进入到梦主的梦境当中,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只能充当一层梦境的主人。梦境当中的环境会受到梦主的潜意识影响。比如在第一层梦境中,梦主费舍尔喝了太多水,在他的梦境中是雨天。梦主在上一层梦境中所处的环境也会对其本人梦境的物理环境造成影响。上一层梦境中坐在颠簸的汽车上,那本层梦境也会有晃动的感觉。不同梦境直接还可以进行嫁接。比如第一层梦境当中,甲是梦主,乙、丙处在梦境中,乙是第二层梦境的梦主,乙可以将丙带入到第二层梦境当中。团队盗梦人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植入思想,将一种潜意识对目标进行暗示,当被盗者醒来之后,认为这种潜意识是自己的想法。盗梦简单植梦难,盗梦只需要将目标对象大脑中的信息盗取即可,而植梦则需要将一个想法埋入目标脑中,让他认为是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影片中的悖论建筑也是一些变形,梦境中的建筑是有筑梦师设计的,永远走不到尽头,比如旋转楼梯等。这样的建筑就是让被盗者被困在梦境当中,不会因为走到梦的边缘而醒来。

3  陀螺与戒指的象征义

陀螺和戒指在影片中不仅是道具,更是重要的线索。柯布用来验证现实与梦境的图腾就是陀螺,它就是虚幻和梦境的象征。戒指的出现代表了柯布所在的环境是真实的现实的环境,同时戒指还是柯布与妻子的定情信物。两种不同的道具,象征了现实和梦境,并且道具的使用为剧情开放式叙事增加了悬念。在影片的最后,并非传统的圆满大结局,陀螺旋转着并没有倒下,增加了片子的悬疑深度,将观众带入了新的思考当中。在梦境中,每个团队成员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图腾,用来鉴别是否处于梦境之中,并且不允许别人触碰。柯布的图腾是一个陀螺,陀螺旋转不倒,说明了他处于梦境当中,筑梦师阿里阿德涅用国际象棋当中的皇后棋子作为自己的图腾,阿瑟选择一个铅灌的骰子作为自己的图腾。戒指的存在能够辨别是否存在现实环境中,当梅尔在梦境中时,其左手会带有戒指,当他不存在梦境中时,也没戴戒指,就是现实。在电影结尾部分,是以开放式的结局来提供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让观众在观看完这部电影之然依然意犹未尽。整部影片通过视觉语言来让观众感觉到眼前一亮,同时也突显出为导演的个性。

以他特有的创新理念,给予人们以及电影界更多的思考。诺兰在影片中运用了精神分析学,以开放式的叙事结构体现出了当前好莱坞电影创作模式的最新变革。把一种新的概念在电影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这部电影成为了一个经典的传奇,同时也把影片的主题升华到了一个具有哲理的境界。

四  结语

不得不说,《盗梦空间》是诺兰导演的巅峰之作,它不仅体现了诺兰导演本人的创新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好莱坞电影模式在不断寻求创新。诺兰的电影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同时,又体现出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世界电影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当代电影蓬勃发展,诺兰在电影剧情风格,电影结构,主题等方面的创新意识,值得每一个电影人去思考,诺兰导演的创新意识也值得每一个导演去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丹丹、李倩:《梦与非梦之间——〈盗梦空间〉的叙事模式研究》,《文学界·文艺评论》,2011年第4期。

[2] 赵明扬:《梦境之上如何再造梦境——浅谈电影〈盗梦空间〉的创新与守旧》,《文艺评论》,2011年第5期。

[3] 郭倩:《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盗梦空间〉》,《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4] 屠玥:《美国文化三層级的巧妙殖入——谈克里斯托弗·诺兰“蝙蝠侠三部曲”》,《当代电影》,2013年第10期。

[5] 张亚芬:《盗梦空间之梦境——意识与潜意识的同化》,《科技文汇》,2011年第3期。

篇5:十八大四个意识解读

我们的党如果离开了人民,就会成为无水之鱼,无木之林。我们必须牢记一条,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为我们党是人民的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如何应对“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成为十八大热议的话题。大家都感到:若想经受考验、化解危险,就必须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要求,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四个意识,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四个意识是我们党最新出炉的思想和方针,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贯彻党的思想。增强“四个意识”中的忧患意识是全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关键。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程中,艰苦奋斗始终激励着人民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能不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的诱惑,对每个党员都是一个考验。一个优秀的政党总是能够从历史的教训中总结出自己以后的道路该如何走,并能够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越走越远。

增强“四个意识”的宗旨意识是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安康的保证。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增强党的宗旨意识,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并将这一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增强“四个意识”中的使命意识是我们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指路明灯

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我们党的使命,也是我们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使命。民生得到空前保障和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覆盖面之广、程度之深、力度之大、影响之深远,是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可比拟的。

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要积极响应十八大的号召,积极践行党的决定。我们作为党的后备力量,更要对自己严格要求,用十八大的精神武装自己,充分向四个意识靠近,积极向着这方面靠近,争取早日做一个合格而优秀的共产党员。

报告人

篇6:考研政治知识点解读:意识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以及唯物史观。今天,考研教育网整理了唯物论中的意识观相关知识点解读,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意识”的概念是我们理解和掌握的重点,因为从意识的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我们就可以分析出意识的起源――物质世界,还可以得出意识的本质――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直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关于意识和心理活动对人体生理和病理活动的调节的控制,人类早就有所认识。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也证明:意识、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篇7:对意识形态领域18个问题的解读

2014.03.14 09:43 来源: 新浪博客 作者: 千钧客

1、中国坚持什么样意识形态?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2、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

1、用西方“民主宪政”否定中国政制;

2、用“新自由主义”瓦解公有制基础;

3、用所谓“新闻独立观”左右舆论;4.用“普世价值”迷惑民心;5.用“公民社会”消解凝聚力;6.用“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新中国历史;7.用“极左思维”否定改革开放。

3、如何看待所谓"宪政"?

"宪政"是资本主义元素,实质是把权力关进笼子,把钥匙交给资本控制,显然与社会主义相悖,普通大众决不会答应。中国有不断健全的宪法和法律体系,坚持依法治国远比"宪政"要光明磊落、客观实际。看看鼓吹"宪政"的都是什么人,你就会明白"宪政"有多虚伪和片面。

4、如何看待“普世价值”观?

普世价值本是宗教概念,即为我独尊、消灭异端,是非真即伪的简单价值判断。近来西方强行输出其价值观,国内一些人充当推销员,划拉一些华丽词语夹带私货迷惑中国民众,本身就是反普世,典型挂羊头卖狗肉。真正的普世,就是实事求是,尊重各国走自己的特色道路。

5、如何看待公民社会?

准确应译为公民团体,本指介于政府和民众间的社会组织,维护成员权益,监督和补充行政,社会属性大于政治属性。中国鼓励民间组织合法发展。但当前一些别有用心人员以公民社会之名行政治对抗之实,号称把政府权限和资源向民间转移,实质是向金融资本转移,欺骗性危害性极大。

6、为何说所谓政治化的“公民社会”欺骗性危害性极大?

他们的目的是做空政府,将社会控制力由政府转向市场。对普通民众来说,是自加一条紧箍咒,虽然社会参与可能增多,但将受到市场更直接的制约,而届时主导市场的是金融资本,指望他们长期为普通民众谋利,无异于传说。

7、如何看待历史虚无主义?

唯心主义观,多以“学术研究”面目出现,表现为歪曲、否定甚至“编造”历史,反对阶级分析法,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当下主要以“反思历史”为名,竭力贬损否定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历史,为反面人物翻案,妄图搞乱思想、颠覆现行政权,必须与之坚决斗争。

8、如何看待西方新闻自由的本质?

很多人误解新闻自由真正含义,总以为西方是新闻自由的乐园,想报即报,想怎么报就怎么报。美国向来标榜自己新闻自由,事实却对媒体实施严格制约,并施以双重标准:不符合他们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的,便以种种理由大加讨伐;但到了要维护他们自己利益时,则不惜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9、如何看待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是垄断资本国际扩张的理论基础,是现代资产阶级右翼的意识形态。鼓吹市场万能、反对行政干预;鼓吹全盘私有,主张低价卖/送公有资产给私人;否定劳动创造新价值和资本剥削,视贫富分化为正常现象;主张引进一切外资技术,无视境外资本控制。严重危害社会主义。

10、他们主张普世价值、全面市场化不好吗?

看你是哪个阶层。目前主张者多为权贵阶层或资本买办,他们打着市场主导幌子,极力推动国有资产市场化,实为最终变为私人财产铺路,普世价值就是让你尊重他们的想法。对你我平民而言,国产就是家产,是社会保障底线,支持私有化就是替卖你的人数钱。

11、如何看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

意识形态是社会稳定晴雨表,历史经验表明,社会大乱往往源起于意识形态混乱。近来西方反华势力及其带路党极力在我意识形态领域兴风作浪,妄图搞乱人们思想,最终搞乱中国。中央判断,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爱国网民应自觉保护中国意识形态安全。

12、如何对待左右?

暂且将左右分为极左-中左-中右-极右来看,中左和中右都以爱国为核心,致力于国家建设更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两股重要力量。极左阻碍发展前进,极右危害国体政体,均属极端主义,于国于民无利。30年经济快速发展后,要加强社会和政治建设,团结中左中右,挤压极左极右。

14、如何辨别极左和极右?

极左,强调政权至上和无差别的公正,谋求突破“自由的底限”;极右,强调资本至上和寡头强者控权,谋求突破“平等的底限”。但物极必反,由于极左和极右皆追求单方绝对控制,两者之间往往只有一步之遥,甚至在行动中形成默契、达成共识,危害极大,中左中右要保持警惕。

15、如何看待邓小平当年所提"防右更要防左"?

特定时期需要特殊政策,彼时经济羸弱,需要非常规手段发展经济,解放思想尤为重要。但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政治生态恶化,资本权贵阶层壮大,自由化思潮泛滥,外部势力趁虚而入。当下防左更要防右,继续放纵右,将会葬送社会主义和政权。

16、为何当前唱反调的多为资本家?

保全利益,觊觎权力。他们在改革中窃取了大量国有财产和社会财富,急需权力保护。他们高歌"宪政",妖魔化还富于民的改革,力主引进西方资本保护体制,是为防止清算,保全既得利益,继续盘剥社会。他们往往打着为民请命的幌子,迷惑利用了一大批糊涂民众。

17、如何看待西方自由观下的“宪政”?

西方追求的自由,强调把人从公权控制中解放出来,显然有利资本;中国追求的自由,强调把人从资本控制中解放出来,显然有利大众。西方宪政是把公权关进笼子钥匙交给资本,中国法治是把公权关进笼子钥匙交给人民。因此,向中国推销西方宪政,实质是扩大资本自由,限制普通大众自由。

18、如何看待所谓“宪政”与责任的关系?

当下一个滑稽的现象,一些所谓"宪政派"、"自由派",一谈到政治,就高喊限制政府权力,让资本市场主导,让公民社会自治,恨不得走无政府之路;可一但出事,无论是商业行为引发,还是民间恩怨所致,又全把责任推向政府,把矛头对准了公权。"把权力给我,出事你担着!"这,是正常人的思维吗?

(本文选编自新浪博客,原文地址>>)

篇8:解读文本离不开文本意识

一、解读文本应关注文本语言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教材编者精心挑选的,无论是从篇章结构还是文字叙述,都可以给学生许多启迪。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年龄特征,有时编者还会对原著进行修改,将其中的一些语言调整为学生能够理解的文字呈现出来。所以在解读文本时,我们要关注这些语言的描写,让学生通过解读这些语言文字来感悟文本,走向文本更深处。

二、解读文本应关注文本背景

选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往往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我们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如果脱离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就文字来解读,学生有时候很难解读懂,理解不了其中的意思。所以,在解读文本时,我们还要带着学生去解读当时的写作背景。只有让学生读懂了当时的写作背景,学生也就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了。这对于学生解读文本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在教学《为人民服务》这一课时,这一课是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讲演稿。但是,这篇文章却没有介绍张思德的事迹,没有叙事性的叙述,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只是就字解字,那么学生由于对张思德同志不了解,更不知道为什么毛泽东主席要作这样的一番讲演,这样讲演目的是什么都不了解,他们就不可能更透彻地理解文本的意思。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可以以多媒体的方式先向学生播放张思德的一些事迹,然后再向学生介绍当时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环境,让学生知道八路军、新四军是如何依靠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战争的,人民军队与人民是如何水乳交融的。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军队要为人民服务,也就可以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一句话的意思了,更就可以理解毛泽东主席会在讲演中说“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这一句话的意思了。如果学生不了解当时的那段历史,就很难理解文本的意思,那么解读文本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

三、解读文本应关注文本体裁

每一册教材中的课文都会安排不同的体裁,有古诗,有现代诗,有小说,有散文,还有说明文等等。每一种体裁的课文,它们的文字叙述与文本内容都不一样。比如,古诗就是简单的几句话,可以带给学生一个更大的感受空间;而小说却以贯穿人物与事件为主线,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让学生学习语文。所以,在带领学生解读文本时,我们就要根据文本的不同体裁,选用不同的文本解读策略,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解读文本。

比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由于它是一篇童话,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所以在解读时,我们既要考虑到从童话的视角来解读文本,又要从记叙文的体裁视角来解读文本。从童话体裁视角来解读时,因为童话内容往往带有很多想象,还有一些离奇的环境、人物与情节,而且幻想是童话的显著特点,所以我们就不能以简单的内容分析来带着学生解读,而是要带着学生去多读,多感悟,让学生感悟其中的美,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同时,学生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篇童话却不太了解,所以我们还要从记叙文的体裁视角来引导学生解读这一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不幸,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感情。

篇9:杜甫诗歌生命意识解读

“生命意识是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新课程的推行使之在久被遮蔽中得以澄明。教师应当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开掘生命和体验生命,养成一种恒久的生命情怀。”[1]反思我们现在的诗歌教育,多“术语”化解读,缺少深入细致生命体验,忽略对作家深入的体察,也就发掘不出作家个性化所在。诗人袁宏道在诗中戏言:“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忧民成儿戏”《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可谓一语命中。

杜甫诗歌的动人之处,主要体现在强烈的生命意识方面。具体而言,一是对个人价值与理想的坚持;而是对生活、生命的关注、细致敏锐的体验。这种生命意识也造就了杜甫诗歌中景物描写的独特个性。

二、对人的价值与理想的坚持

我们可以从杜甫的“葵藿倾太阳”的诗句中感受到杜甫的一片赤子之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种儒家积极的政治理想,在经历过国与家的动荡漂泊后,依旧流淌在杜甫的诗歌里。杜甫《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来”字是指向作者和读者的,它不是过客冷眼旁观,也不是超然物外的淡漠,而是感受到的了长江奔涌冲击力,体现了杜甫晚年在老病孤穷的处境中强烈的生命意识。时年杜甫原有肺病,又添风痹,左耳偏枯,右耳已聋,正所谓“乾坤一腐儒”,然而,天地之间,又能有几个这样执着的“腐儒”?漂泊西南时的杜甫,分明感受到了来自大自然的力量,生命穷且益坚的执着。

《登岳阳楼》也是如此。与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对比,就可以看出不同的生命境界。

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杜甫的诗歌摆脱了顾影自怜的个体关注,也没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消极,相形之下,孟浩然对个人仕途的忧虑就显得非常狭隘。杜甫这样终老不易其志的胸怀,也影响了后代华夏儿女。闻一多评价:“杜甫确实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2]这种光彩,是生无所息的韧性,是对生命珍视的源泉,是超越了个体的美丽。

正是因为诗人热爱生命、坚持理想,才能细致地观察、抒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

三、对生活细致敏锐的体验

从早期的《丽人行》到后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诗歌抒亲人朋友、邻里百姓以及整个民族的忧思难忘。

颠沛流离中见到衣衫褴褛的小儿女,他悲从中来,“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北征》),儿女衣服上的补丁图案,叠着的是他心头的疼痛。梦中与李白相见,为李白担忧,他写:“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天末怀李白》)怜悯孤苦无依的邻居,他嘱咐后来来居者要关照她:“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又呈吴郎》),官军收复失地,他欢欣“漫卷诗书喜欲狂”。

也许在一些人心中,现实主义的作家背负着太多的精神包袱,很难产生美好的情致。然而杜甫的诗歌,并非如此。“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饮中八仙歌》);“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绝句漫兴九首》)即使是在战乱频仍的生活中,他仍然能写出“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北征》)的淘气小儿女模样。究其根源,杜甫对生命的珍视与关注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与杜甫这种对生命的细致体察密切相关,“咫尺应须论万里”(《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细节性意象也就应运而生,杜甫的诗也就具有了穿越千年历史的真实感。

四、杜甫心中的独特风景

霍松林先生评价杜甫的《春夜喜雨》是好雨的人格化。实际上,当杜甫把写诗当作自己心灵的回声,当他热切地

牵挂、珍视生命和承载生命的生活时,诗歌的语言也就变得分外多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这是对故乡和亲人最美好的感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咏怀古迹》),气势磅礴的景物是对昭君的命运最动人心魄的感悟;“石鳞金甲动秋风”(《秋兴八首》),这是内心冷暖自知的领会;“江鸣夜雨悬”(《船下夔州》),这是诗人情感的延伸。这些远远超越了概念化的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瑞典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杜甫的诗歌,尤其如此。

在倡导写作个性化的今天,人们经常会感叹千篇一律的情景交融,矫揉造作的抒情方式,回首杜甫的诗篇,我们能从中感受到经典的魅力—生命意识充盈着文学创作。

注释:

[1]金树培:《生命意识:教育的基本命题》,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页。

上一篇:有关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表下一篇:兰州大学广播电台四月份听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