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扶贫工作制度

2024-08-20

健康扶贫工作制度(共10篇)

篇1:健康扶贫工作制度

健康扶贫工作制度

一丶健康扶贫服务团队的各项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市卫计委健康扶贫困工作部署和要求来开展。

二丶健康扶贫服务团队要积极主动,注重协调配合,加强与市精准扶贫困相关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丶健康扶贫服务团队要加强认识,严格制定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方案,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基础上,降低因病致贫困难群众医疗费用负担,杜绝过度用药,过度检查。

四丶健康扶贫困服务团队要端正工作态度,坚决杜绝弄虚作假,要实实在在为因病致贫困难群众提供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和指导,服务结束后,要求服务对象在服务日志上签字,并填写服务评价及建议。

五丶健康扶贫服务团队要根据辖区因病致贫病人及家庭实际情况,至少每月进行一次家庭上门访视,内容主要包括疾病诊治、慢病随访、健康体检、健康干预等。

六丶健康扶贫服务团队健康体检及上门服务,不得向困难群众收取任何费用。

七丶健康扶贫服务团队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准守社会公德,不做违法乱纪和有损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形象的事。

八丶健康扶贫服务团队要认真学习掌握新农合、公共卫生、健康扶贫等各项政策。

篇2:健康扶贫工作制度

为贯彻落实县健康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健康扶贫实施方案》配套文件的通知要求,对我镇建档立卡的贫困患者实施分类救治、救助和管理,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按照上级领导部门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安排部署,针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一人一档,精确到户、精准到人,核准因病致贫的家庭和病种,突出重点人群、重点病种,防治并举,分类救治。

二、救治对象及范围

最新动态调整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成员,2016年主要以全省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数据基础上的人员。

三、工作步骤及要求

(一)精准筛查核实

在调查基础上,再进行精准核实筛查。筛查以村为单元,首先调查建卡贫困户花名册以及建卡贫困户患病情况花名册,其次是卫生院扶贫医疗组按花名册对因病致贫贫困户所患疾病进行筛查核实,然后按国家调查病种分类确定疾病名称(按疾病诊断规范要求书写病名,如高血压病三级 很高危)。再以自然为时间段,对再次精准筛查确认为患大病且无力承担医药费用者纳入住院、手术治疗救助范围;对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大疾病患者(如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肿瘤、终末期肾病、严重多器官衰竭、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白血病、地中海贫血、白血病、脑瘫及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重症外伤及其后遗症无第三方责任者等)需在家庭进行康复治疗的纳入居家康复治疗范围;对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病、精神病(轻型)、肺心病、冠心病、慢阻肺、肺结核、慢性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和其他疾病的缓解期纳入管理性治疗或健康管理范围。

(二)精准建档立卡

由卫生院规范完善农村建卡贫困患者档案资料,一是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患者精准筛查救治工作台帐》,按村、按户、按人建立一对一档案,并完善个人档案。

(三)精准分类救治

1.对短期内或一次性能治愈的,以村为单位,在卫生院进行集中治疗。需县级医疗机构支援的,由卫生院向县级医疗机构申请,县级医疗机构根据情况组建相关专业专家组及时支援;需转诊的,到卫生院办理转诊手续,按分级诊疗原则转诊。2.对农村贫困白内障患者一旦手术时机成熟,由卫生院及时转县级具有手术能力的公立医院给予救治。

3.对国家确定的9种大病患者进行集中救治。凡涉及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房间隔缺损、儿童先天性心脏室间隔缺损、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终末期肾病这9种大病的乡镇务必及时将患者患病基本情况、治疗情况、治疗意愿等书面报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科,医政医管科组织县内专家按诊疗路径确定诊疗方案,明确治疗医疗机构,及时实施救治。

4.对通过筛查需居家康复治疗的,由卫生院确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采用“1+2”方式进行康复治疗,即确定1个基层卫生院或村卫生室负责治疗,明确1名干部和1名医生进行帮扶指导,卫生院或村卫生室治疗时必须如实记录、登记。

5.对慢性疾病、其他疾病加重或突发重大疾病的,由院扶贫办或由镇、村、组干部、帮扶人指导到医疗机构及时住院治疗。

6.对需住院或手术治疗的贫困大病患者,由所在村干部和帮扶联系人负责指导到医疗机构就医。

(四)精准管理随访

对慢性疾病和其他疾病的缓解期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健康管理和管理性治疗,定期免费为其开展健康体检,因人而异实施健康教育、慢病监测、定期随访、用药指导等一系列干预措施。如实填写《贫困患者随访表》并存入健康档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健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专门的班子和专人负责健康扶贫分类救治工作,制定工作方案。

(二)建立救治救助机制。贫困人口医疗救治遵循“分级诊疗、分类救治”的原则。设立贫困患者就医综合窗口,实行“先诊疗后结算”、“两免两减半”机制,减轻贫困人口看病就医费用负担。

(三)抓好宣传工作。及时宣传我镇健康扶贫工作的成效,强化健康宣传和健康教育,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四)规范资料管理。卫生院及村卫生室要做好建卡贫困患者档案管理,妥善保存建卡贫困患者的病案资料(病历、医嘱、各项检查结果、病程记录、处方等)以备查验。

篇3:江西:医改惠民助推健康扶贫

江西省实施创新举措,建立了“医保补偿为主,财政补助兜底,医疗救助和社会捐助补充”的经费保障制度。江西省卫计委负责人介绍说,大病患者的救治费用一般由基本医保报销70%,贫困家庭再由民政救助20%,剩下10%由医疗机构减免或由财政承担,部分病种还争取了国内外慈善机构的资助,确保不过多增加医保基金和地方财政负担。此外,江西还通过以省为单位对治疗使用的主要设备和耗材,实行以省为单位的集中招标采购,降幅基本上都在50%以上,利润全部让给了患者和医院;同时对每一个病种制定了临床诊疗路径,分别选择不同级别的医院进行定点治疗,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在大病免费救治过程中,全省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

江西各地积极探索健康扶贫办法,据统计,全省因病致贫的户数占总贫困户数的比例由2011年的57.1%下降至2015年的44.4%。

篇4:健康扶贫工作制度

广东健康扶贫工程在重点关怀外来工和社区低收入群众的基础上,启动实施“健康扶贫工程走进贫困村”。活动于2012年11月在省政府办公厅上一轮定点帮扶村──韶关乐昌市长来镇前溪村试点开展以来,不断总结经验,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受到农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贫困农户的深切期待。

活动开展以来,培育了一批爱心资源,举办了一系列反响积极的健康扶贫主题活动,所到村庄的广大群众普遍受益,一批贫困群众重点受益,村级卫生站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据不完全统计,至2014年10月,项目共组织开展健康扶贫专项活动累计100场次,受益人数达到1亿人次。2014年10月24日,省委农办(扶贫办)在《广东农村工作通报》上全文转发推广开展健康扶贫的试点经验与做法,标志着“广东健康扶贫走进贫困村”活动将成为我省扶贫“双到”工作的新常态。

如何做好新常态下的健康扶贫工作,省政府特聘参事、省扶贫开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钟韶彬认为,健康扶贫是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内涵的进一步丰富、扶贫济困内容的进一步拓宽,扶贫活动形式的进一步创新,下一步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提升健康扶贫资源的组织动员能力,下更大决心、开更多渠道、做更多工作、筹集更多的健康扶贫资源,惠及更多贫困群众,以此弥补农村公共服务资源之暂时的不足,达到健康惠民的目的。

篇5:健康扶贫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上级相关扶贫政策,让贫困人员有个健康的体魄尽早脱贫,为贫困户在脱贫道路上保驾护航,经医院研究,特制定《礼泉县中医医院健康扶贫工作方案》。

二、领导小组、组

长:吕瑞琼 副组长:赵

屯 成员:朱耀奎

孙亚娟

孙志才

飞 职

责:制定健康扶贫工作方案、相关政策及工作程序,指导健康扶贫、下乡义诊及对贫困人员的体检工作。联系协调工作中的有关问题,解决后勤保障工作。检查督促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及时向上级部门做好信息通报。

三、

工作小组、组

长:赵

副组长:朱耀奎

孙志才

成员:王晓雕

雷怀兴

卢立成魏

杨莎莎

文宇翔

陈文娟

高晓婷

徐阿洋

张爱莉 四、工作内容、1、为每个贫困人员做好健康体检工作,建立健康档案。体检内容包括:一般项目、血压、血糖、心电图、内科听诊。

2、为每个贫困人员及当地群众做好健康咨询和义诊服务。

3、为当地群众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了解和掌握较多的防病及保健常识。

五、

组织安排、党办室做好联络协调工作,办公室安排车辆,及时通知相关工作人员准时参加,医务科、护理部根据时间、地点、场所及科室工作人员情况安排好体检义诊的医护人员,总务科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六、几点要求、1、所有工作人员按时到岗,不得迟到或早退及擅离岗位。

2、工作人员要求衣帽整洁,佩戴证牌。

3、服务热情,文明礼貌。

4、严守纪律,服从安排,服从指挥。

礼泉县中医医院

篇6:健康扶贫工作总结

根据区政府下发的《区卫计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健康扶贫再提升工程的实施方案》,建立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保险、医疗救助、政府兜底“五道保障线”,制定了《XX区健康扶贫医疗费用兜底保障实施细则》,确保贫困患者住院个人自负比例控制在10%之内。

1、第一道保障线:基本医保。

由区财政部门资助所有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免费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为220元/人,对符合政策规定的医疗费用每个年度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额度为10万元。

2、第二道保障线:大病保险。

由区人社部门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统一购买大病医疗保险,符合政策规定的医疗费用每个年度大病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额度为25万元。同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起付线下降50%,大病保险一到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含转外就医)补偿比例达到90%。年度累计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部分经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报销后,个人自付医药费超过7500元起付线以上的部分,按50%的比例由大病保险基金支付。

3、第三道保障线:补充保险。

由区财政部门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重大疾病补充保险,筹资标准为330元,重大疾病医疗补充保险分别按目录外75%、目录内90%的比例和顺序进行补偿,使之与兜底保障功能相适应。

4、第四道保障线:民政救助。

由区民政部门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农村特困人员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予以全额救助;低保对象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在现行救助比例的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予以救助;将农村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以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支出型贫困低收入大病患者和因病致贫救助对象的救助范围予以救助,或用临时(特别)救助等政策综合保障。

5、第五道保障线:政府兜底。

由区政府建立第五道保障线,对贫困患者经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保险、医疗救助补偿后自负费用超过总医疗费用10%的部分,实行兜底解决。

(二)全面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了健康扶贫“五个全覆盖”

在全区医疗定点单位继续实施区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大病救治和扶贫病床设置“五个全覆盖”的便民、惠民举措。

1、全覆盖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政策。

贫困患者在南昌市第四医院及区域内的4个乡镇卫生院看病就医,入院时不需缴纳住院押金,直接办理相关住院手续。

2、全覆盖实行“一站式”结算服务。

一是对于贫困患者在区域内住院的,区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对其发生的医疗费用实行“一站式”结算服务,贫困患者只需先交付该次医疗总费用的10%,待医院与各相关部门结算后,再退还其中多交的部分,便可出院,以此减轻贫困患者就医的垫资压力和负担,确保患者看得起病。二是对贫困患者区域外就医的,由我委牵头,按照兜底保障实施操作流程,协调各相关部门,及时兜底报销住院费用。

3、全覆盖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免费建立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并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其中6类重点人群免费提供健康体检、随访和转诊等服务,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随访次数由每年4次增加到6次,提升对贫困群众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4、全覆盖实施重大疾病救治工作。

根据《XX区卫计委20xx年健康扶贫“秋冬会战”行动方案》文件工作要求开展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等10类重大疾病免费救治及耐多药肺结核等15类重大疾病专项救治。

5、全覆盖设置扶贫病床。

篇7:健康扶贫工作总结

一、主要做法与进展情况

(一)为农村贫困人口开展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开展签约服务。5月4日,市卫计委发文布置各县(市、区)为辖区内农村贫困人口开展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动态分类管理;同时,免费为农村贫困人口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完成12万余人签约服务,此项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7月6日-7日,全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推进现场会在定远县召开。

(二)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调查。5月26日,市卫计委召开了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调查工作启动会,到6月底,全面完成调查任务,共调查建档立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农村贫困人口82713人。内容涵盖疾病诊断名称、确诊日期、确诊机构、医疗总费用、新农合报销金额、大病保险报销金额、民政救助金额、自付金额及诊疗结果等11大项。此数据已录入系统并上传至国家卫计委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管理数据库,为下一步实施分类救治提供基础性数据和决策依据。7月上旬,我委又成立两个组,分别对定远、凤阳、明光、全椒、来安五个县进行监督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数据精准,分类精细。

(三)印发《滁州市健康脱贫行动计划》。我委7月底前出台该计划,主要从“医疗保障、大病救治、疾病防控和能力提升”等四个方面精准施策,让贫困人群“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少生病”。目标是到20xx年,我市县域内就诊率力争达到90%;到20xx年,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重大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根据健康脱贫计划,全市已实行贫困人口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和免住院门槛费制度,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参合农民出现大病情况,在新农合报销后,如果个人自付部分合规费用超过大病保险起付线(0.5万元),即可再次申请大病保险补偿,补偿比例为60%-90%不等。按照文件要求,贫困人口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综合补偿后,在县、市、省域内就诊的个人自付费用分别不超过0.3万元、O.5万元、l万元,实行政府兜底保障。

(四)印发《滁州市健康脱贫工程实施方案》。代市政府拟定了《滁州市健康脱贫工程实施方案》,由市政府于9月28日正式发文,明确了相关医疗兜底政策。明确了工作任务、责任单位,时间表、路线图,并明确健全了工作推进和考核评价机制,严格落实责任制,确保健康脱贫工作取得实效。

(五)综合医保政策落实。市财政拿出1044万元用于贫困人口医疗兜底保障,分配到各县、市并要求县级财政拿出配套资金,确保医疗兜底工作顺利开展。11月10日,全市有扶贫任务的县全部完成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一站式”结算系统改造并投入使用,截至12月底已进行结报4811人。

(六)宣传工作。安徽日报、人民网、安徽省卫计委网站等刊登了我市健康脱贫工作做法及典型案例共20余篇,市扶贫办简报、市委办信息刊登了市卫计委健康脱贫工作做法及成效。

(七)强化基层基础,提升健康脱贫能力和水平。一是强化项目建设。目前全市开工新建基层医疗卫生项目68个(完工项目51个),共投入约1亿元。二是强化人员培养。今年选送30名医生参加省级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为基层培养医疗骨干;组织20名城市医生参加全科医生代教培训,为基层储备医学老师。开展定向招生工作,为定远县、南谯区争取了10个名额,为乡镇医院储备医学人才。三是开展医学技能比武。在开展继续教育、以会代训和乡镇(社区)医疗骨干培训基础上,我们又联合市总工会、市妇联组织全市117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干开展业务技能比武,以此推动和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

(八)督导工作。10月9日至10日,对全市各地的健康脱贫工程相关文件出台、贫困人口医疗优惠政策实施、贫困人口健康档案建立、签约服务开展情况、健康脱贫活动开展及信息报送等情况进行了督查,通过此次专项督查,进一步了解到各县(市、区)健康脱贫工作有序开展,确保贫困人口“三个一”工作顺利完成。12月28至29日,参与市扶贫办组织的包括健康脱贫工程在内的滁州市脱贫攻坚“查、看”工作,对全市健康脱贫工作进行了全面督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因病致贫、返贫原因复杂。有的农村家庭多人同时生重病,抵御疾病等意外风险能力低,患者大病外转率高,有的甚至听信网上虚假医疗信息,存在病急乱投医等情况。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市卫计委要求全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高度重视健康脱贫工作,将健康脱贫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化责任,全力推动,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篇8:健康扶贫工作制度

1 医疗救助参与健康扶贫的作用解析

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及有关规定,目前医疗救助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对救助对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二是对救助对象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后,个人及其家庭难以承担的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自负费用给予补助。2015年全国累计实施医疗救助9523.8万人次,支出资金298.4亿元,其中资助6634.7万困难群众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1.1 惠及更多贫困人口

长期以来,医疗救助的工作重点是保障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重点救助对象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全民医保和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实现机会公平、起点公平。为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减轻因负担高额医疗费用的支出型贫困家庭医疗费用负担,《意见》要求各地将救助对象范围逐步拓展到低收入救助对象和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意见》实施以来,各地重点明确了上述医疗救助实施的对象范围,有条件的地方还将重点优抚对象、在校困难大学生等统筹纳入救助范围。2015年全国住院救助和门诊救助分别达到1307.9万人次和1581.2万人次,同比增长18.2%和22.7%。对象范围的扩大,使得医疗救助制度得以惠及更多困难群众。

1.2 精准认定救助对象

近年来,民政部已经会同公安、银监、证监等部门初步建立了社会救助家庭户籍、车辆、存款、证券等信息查询机制,为全面建立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化核对机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2755个县(市、区)建立核对机制并开展核对工作。按照《特困人员认定办法》《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试行)》等规定,民政部指导各地细化明确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重点救助对象认定条件。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认定则遵循精准扶贫相关规程。低收入救助对象则普遍采用将低保标准的1.3倍-2倍作为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认定,主要参考家庭经济状况、个人医疗费用承担情况,其中北京、上海、浙江、宁夏、广州、青岛等地综合考虑救助对象自负医疗费用、医疗保险支付情况、家庭经济状况,细化认定条件和工作程序。

1.3 减轻个人费用负担

《意见》实施以来,各地以对象身份和个人医疗费用负担情况为分类分档依据,实施差别救助,确保有限的救助资金用于最困难群体。目前,各地公布的年度最高救助限额普遍达到3-5万元,北京、上海、江苏、重庆等地超过8万元,较“十二五”初期有较大幅度提高。重点救助对象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及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报销后的个人负担费用,在年度救助限额内救助比例普遍达到70%以上。2015年,全国重特大疾病人次均门诊救助和住院救助水平分别达到427元和3463元。

1.4 救助服务更加便民

目前,全国93%的地区实现了医疗救助与医疗保险费用“一站式”结算。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医疗救助对象在治疗出院时,同步结算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费用,实现随治随结、随结随走。此外,2015年以来,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在300个地区部署开展“救急难”综合试点,通过向定点医疗机构预付救助资金、鼓励减免住院押金等方式,为医疗救助对象及时得到医治开辟“绿色通道”。各地充分发挥县级社会救助部门协调机制作用,统筹各方面救助资源,主动发现、快速响应、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纾解罹患大病的困难群众个案难题,尽力避免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的事件。

2 医疗救助参与健康扶贫面临的困难

随着全民医疗保障水平提高、救助对象范围拓展、救助水平提升,医疗救助在托底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权益方面仍然面临一些突出困难,主要有:

2.1 资金支出压力加大

医疗救助对象范围从过去的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拓展到低收入救助对象、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部署将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资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资金支出逐年增加,2011年-2015年新农合个人缴费水平从50元增长到120元,同期医疗救助用于资助参保参合的资金从32亿元增加到61亿元,占医疗救助总支出的比例从16.1%上升到19.6%。此外,困难群众看病就医需求进一步释放,医疗费用增长明显,医疗救助资金支出面临较大压力。据初步测算,完成健康扶贫工程新增的资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及将其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两项任务,将新增救助对象3841万人,仅2017年就需新增资金460亿元。

2.2 与大病保险制度衔接不够紧密

大病保险部署实施后,各地普遍以上年度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大病保险起付线的测算依据,尽管在操作上简便易行,但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众来说,受收入限制,很难达到制度受益“门槛”。以重庆为例,201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5147元和9490元,2015年当地大病保险起付线确定为11841元,而当年其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年人均4428元和2667元,大病保险起付线已经达到农村低保标准的4.4倍。同时,医疗救助与大病保险在对象范围、用药目录、报销比例、费用结算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做好衔接,避免医疗保险在上游作用发挥不足,医疗救助在下游压力过大。

2.3 整体救助水平依然偏低

据统计,2015年,全国医院次均门诊费用233.9元、次均住院费用8268.1元,按当年可比价格比上年上涨5.6%,三级公立医院人均住院费用达到1.2万元,而2015年全国平均人次均住院救助和门诊救助水平分别为1596元和177元,仅占当年人均住院和门诊费用的19.3%和75.7%。相较于快速增长的医疗费用支出,整体来看,全国人次均住院救助水平明显偏低。此外部分重特大疾病患者的医保目录外用药和诊疗项目较多,医疗费用支出较大,实际医疗负担仍然较重。

3 实现医疗救助助力健康扶贫的思考

要合力发挥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托底保障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机制。在推动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中,医疗救助要始终遵循“保基本、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基本原则,科学测算资金需求,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将有限的救助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困难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

3.1 完善相关制度设计

合理资助困难群众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对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重点救助对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特困人员给予全额资助,低保对象给予定额资助;完善资助农村扶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的政策,确保困难群众及时获得基本医疗保险。着力提高救助水平。加强部门协作配合,严格管控医疗卫生费用不合理增长,科学测算医疗救助资金需求,确保重点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负费用救助水平不低于70%。规范经办管理机制,完善“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救急难”等工作机制,确保救助资金及时高效用于困难群众。

3.2 加强大病救助力度

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方案,加强资金保障和日常监管,规范对象认定办法和工作程序,依据家庭经济状况、医疗费用支出、医保报销等情况确定对象范围,采用信息化手段核准对象信息,在做好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基础上,向低收入救助对象和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适当拓展。综合考虑患病家庭实际情况,分类分段设置住院救助比例和最高救助限额,以梯度救助方式把有限的救助资金用于最困难的救助对象。统筹发挥“救急难”作用,对因罹患重特大疾病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群众,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及其他帮扶,合力减轻困难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

3.3 促进与大病保险衔接

明确加强医疗救助与大病保险衔接的具体措施,通过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和封顶线、扩大合规用药和诊疗目录等具体措施,对困难群众实施更加精准的支付政策,降低获得大病保险的门槛,防止因支付能力不足得不到制度覆盖。对已明确临床诊疗路径的重特大疾病病种,可以采取按病种付费等方式给予医疗救助。借助大病保险委托商业机构承担经办管理的优势,建立大病信息通报制度,及时掌握贫困大病患者医保支付情况,做好资金筹集使用测算、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监管等工作。

3.4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落实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救助应当享受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费用减免等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救助。研究探索将医疗救助具体服务事项,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务机构、社工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疗救助对象,根据救助对象实际困难和需求,动员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救助、个性化救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篇9:健康扶贫首次走进梅州

连续多日阴天后,冬日暖阳再次照耀着村庄,坎下村刚竣工的罗明纪念广场迎来一批“客人”──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义诊团队。桌子一排,药品一放,专家一坐,村民们便围了上来,向专家咨询各种健康问题,专家团队也有条不紊地进行问诊,仔细回答村民们的各种问题。相比以往,此次义诊义检,专家阵容更加强大,科室更齐全,诊疗内容更全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派出了由副院长带队的18名专家团队,有胃肠外科、儿科、内分泌科、妇科、中医科、肾内科、心血管内科、康复医学科、门诊部、神经科、ICU、麻醉科、药剂科,医生8名,护士4名以及数名工作人员。

此次活动,医院给村卫生站捐赠了一批医疗器械,给每户村民留下一份家庭常用药包。同时,坎下村卫生站被确认为广东健康扶贫村级卫生站示范点,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还为村里八位60岁以上五保户老人送去每人每年1200元的银发温暖基金。配合600份健康礼包,省编办还给每户村民配备了一份包括油盐米面等生活用品和春联、红包等文化民俗用品,还请来书法家为村民现场书写春联,给春节前的坎下村带来了和谐的欢乐氛围。

篇10:健康扶贫工作总结

20XX年是市委、市政府实行扶贫的第三年。我地税局作为扶贫集团成员单位之一,从实际出发,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坚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和措施到位,达到扶贫的目标,取得较好的扶贫效果。现将相关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效

通过上半年的努力,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加快了当地经济从“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和当地的自我发展能力,较好地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进一步加快了当地各项事业的建设步伐,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同时通过对村级组织的办公场所进行全面修建,丰富了帮扶内涵,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敦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二、主要工作

一是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加大了对帮扶工作的领导。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把帮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帮扶工作,进一步明确街道主要领导作为帮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明确分管领导,落实职能科室和具体人员,确定帮扶目标,完善帮扶机制,做到决心不变、热情不减、工作不松。同时在多次会议上强调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街道广大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帮扶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是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具体表现,是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街道广大干部群众的应尽义务。

二是进一步突出帮扶重点,落实各项帮扶措施。针对当地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农业,但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主导产品规模有限、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的现状,按照即定帮扶目标,重点抓好产业帮扶,发展当地茶业、板栗等特色产业,进一步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同时大力推进素质帮扶。进一步加大对当地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直接增加劳务收入。并且及时落实承诺的帮扶资金,确保帮扶资金及时足额到位,防止出现因帮扶资金滞后导致帮扶项目停顿的情况发生。20xx年,街道共落实帮扶资金万元。同时对实施项目多次通过电话和实地走访进行了解和检查,确保了帮扶项目保质保量地完成。

三是进一步加强与帮扶对象的联络和交流。通过电话、实地考察等形式,街道和结对村干部群众经常进行联络和互访交流。街道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在区委、区政府等领导带领下,多次到结对村走访,了解情况,对扶贫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充分论证,共同研究探讨发展对策。结对村班子领导也多次来我街道进行考察,学习交流发展经验。同时两地积极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如今年年初,街道得知结对村有一在外打工的村民有计划外二胎孕育的事后,马上与该村民的暂住地政府取得联系,及时帮助树下村处理了此事。街道还积极宣传结对干部群众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精神,用这种精神激励街道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再创古荡新辉煌的决心。同时也与结对村的党员干部多次进行思想上、意识上的交流和沟通,鼓励他们树立克服困难、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健康扶贫工作总结(二)

我州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xx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xx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为指引,围绕贯彻落实州委六届五次全会“实施双轮驱动、推动综合扶贫”发展战略,以推进恩施龙凤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为突破口,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取得突出成效,全年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52亿元,减少贫困人口x万人。

一、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一)加强政策学习,不断强化扶贫攻坚工作认识。

一是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州委、州政府印发了《关于贯彻的实施意见》、《恩施州贯彻落实xx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等重要文件,并多次召开各级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各有关部门分别制定了扶贫开发规划,把扶贫开发作为行业和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二是深入贯彻州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州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新阶段扶贫攻坚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细化推进措施,推进扶贫工作上新台阶。三是扎实开展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扶贫工作水平。成立了学习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全州扶贫系统开展“学习贯彻十八大,争创扶贫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学习方案》,将党的十八大精神,总书记、李克强总理考察扶贫工作时的系列指示精神作为重要学习内容。先后邀请原州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李福春、州检察院检察长吴忠良在全州扶贫系统会议上作了题为《学习习总书记xx阜平讲话精神,努力开创全州扶贫工作新局面》和《倡导公正廉洁,打好扶贫攻坚战》的专题辅导报告。11月,组织全州2015年127个整村推进重点贫困村和老区村支部书记集中培训,培训期间认真听取了省扶贫办杨朝中主任《强化问题导向,推行精细管理,切实加大整村推进工作落实力度》的专题授课。

(二)科学编制新阶段扶贫攻坚规划。

组织力量编制完成《县市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年)》、《xxxx山片区产业扶贫实施规划(2015-2015年)》。通过编制县市扶贫攻坚规划,全州有2497个项目近3000亿资金计划进入了省级规划笼子。与此同时,协调州直相关行业部门开展部门扶贫规划编制,谋划xx山片区建设项目964个,项目投资总额570多亿元,争取支援资金75亿多元。

(三)扎实推进专项扶贫工作。

中央、省共投入我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52亿元(含:扶贫部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x亿元,发改部门以工代赈资金9674万元,民宗部门民族发展资金690万元)。其中x亿元发展资金现已谋划实施项目x多个。全州今年启动整村推进的88个重点贫困村和39个重点老区村共新建和维修村组公路x公里,完成投资x万元;修水池x口,建水窖x口,修水渠x米;开展科技培训350期,共培训x人次。新建、维修村委会x个;新建、维修村卫生室56个。完成扶贫搬迁x户、x人。“雨露计划”招生培训x人。

(四)始终坚持产业扶贫核心。

围绕州委六届五次全会作出的产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州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新阶段扶贫攻坚工作的意见》,不断加强特色优势产业及产业链建设,一年来,投入x亿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开展产业扶贫。还通过扶贫贷款贴息、小额贷款贴息、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等多种形式,支持搭建企业参与扶贫、合作组织开展扶贫、群众自我发展脱贫的链条。投入扶贫贷款贴息资金x万元,支持126家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全州整村推进村共新建高效特色产业基地6.5万亩,改造特色产业基地2.6万亩。“清江源”烟叶、“恩施玉露”茶叶、“大山鼎”蔬菜、“长友”山野菜等一大批特色农业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明显提升。

(五)积极构建“三位一体”扶贫工作格局。

一是坚持推行“1321”驻村帮扶责任制。制定《2015—2015州直单位整村推进驻村扶贫方案》,领导带头驻点扶贫,部门行业积极参与。一年来,31名州级领导带领州直121个部门、72家民营企业参与整村推进驻村扶贫,共投入部门帮扶资金x万元,争取和协调项目资金x万元。组织全州x家企业参与定点扶贫,投入资金x万元,带动新建和改造特色产业基地6万亩,带动贫困农户增收x万元。

二是积极开展定点扶贫对接。主动争取定点扶贫工作,在国务院扶贫办等八部委印发《关于做好新一轮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后,对各县市做好定点扶贫工作对接作出安排。目前,宣恩、咸丰、来凤、鹤峰等县与农业部,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分别与武汉大学、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华中农业大学、国家电网成功实现对接,资金计划、援建项目、合作合同、技术培训、人才支持等一大批支持措施正在稳步实施。

三是推动开展行业和社会扶贫目标责任考评。制定出台《州直行业、部门扶贫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办法》、《县市党政主要领导扶贫工作责任制考评办法》,加大对扶贫目标责任的督办落实力度。去年底,组织对州直121家行业部门、各县市落实扶贫责任情况进行了考评。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州扶贫工作会议上,州委、州政府对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了表彰。

四是多种形式开展扶贫调研宣传,营造大扶贫氛围。深入基层、深入周边贫困地区开展调研,学习扶贫工作典型经验、研究扶贫工作新形势、新问题。5月13日至17日,州扶贫办参与了州政协扶贫工作调研组的调研活动,深入到全州8个县市17个乡镇22个村,走访了6个企业7个农村专业合作社,通过实地察看、入户了解、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形式,对“十一五”以来全州片区扶贫攻坚、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调研,并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xx日报、恩施日报等报刊网络以及恩施州电视台等多种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扶贫开发政策、经验,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截止目前,全州在州级以上各媒体、刊物发表有关扶贫工作的宣传稿件300余篇。今年5月,由中央组织部委托、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的“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县级党政领导干部(罗霄山区、大别山区、六盘山片区)专题研修班”在我州举办。会上,向来自8个省区86个县市区的党政负责同志和扶贫部门负责人共188名代表介绍了我州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扎实推进产业扶贫的作法,观摩了整村推进现场,受到了参会同志的高度肯定。

(六)积极推动试点示范。

一是全力推动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州委、州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专班,多次向省委省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汇报衔接相关工作,一大批具体政策和项目得到落实。州、市两级扶贫部门也积极寻求支持,争取到国家专项扶贫搬迁资金3000万元。积极参与制定综合扶贫改革试点有关政策,指导编制专项扶贫政策规划,先后协助编制完成《恩施龙凤镇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工作方案》、《xx恩施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扶贫搬迁规划(2015-2017年)》。围绕“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方针,研究确定了《龙凤镇扶贫搬迁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识别标准》,从贫困户人口情况、居住环境、家庭负担、经济基础四个方面,采用百分制权重分析测量办法,对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进行具体测量,为“精准扶贫”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二是积极争取试点示范项目支持。支持鹤峰县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1250万元,鹤峰县成为我州继利川市、巴东县之后争取到该项目资金的县市;支持来凤县争取中央老区建设连片开发项目建设试点;支持建始县争取新加坡“连援”人畜饮水工程项目;支持宣恩县争取丹麦绫致基金会试点项目、蜜儿餐项目、爱心厨房项目;支持咸丰县争取科技扶贫试点项目;支持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建设等等,均取得良好效果。

(七)高度重视扶贫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建立健全到户扶贫机制,完善贫困人口瞄准机制,和相关单位一起积极探索建立了具有恩施特色的《恩施州贫困人口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贫困对象数量、规模、分布以及致贫、减贫情况的实时掌握,基本实现了对贫困人口的动态管理和监测。自2015年起,国务院扶贫办将在全国推广使用该系统。加强扶贫工作制度化、法制化,按照“先行先试”要求,成立工作专班,开展立法调研,根据州政府“十二五”立法规划,启动了《恩施州农村扶贫条例》的编制起草工作。

(八)全面推进全州扶贫系统行评工作。

按照州委、州政府和省扶贫办的统一部署及州纠风办的具体安排,以抓行风转作风为目标,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在10个参评单位考核排名中,州扶贫办进入优秀等次,县市扶贫办中宣恩县、咸丰县名列第一,巴东县名列第二,鹤峰县、利川市、恩施市、来凤县、建始县名列优秀等次,以实际工作成效实现扶贫攻坚新跨越。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州地处老、少、边、山、穷、库地区,受历史和自然等多种因素影响,要完成扶贫工作任务还面临较为具体的困难和不足。

一是扶贫工作离上级要求和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x元,分别比全国、全省低3346元和3281元。到2015年底,全州贫困人口还有129万人,约占全省贫困人口的五分之一,占全州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全州还有约1500个村需要通过整村推进才能实现整体脱贫,还有近10万户40万人居住在深山区、高寒区、地方病多发区,需要实施扶贫搬迁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要完善贫困识别机制,改“大水漫灌”为“滴灌”,对这些贫困人口实施点对点的帮扶和清除,并使其在2020年整体达到小康水平,难度很大。

二是扶贫攻坚实施过程中面临较多的矛盾和困难。一是产业扶贫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矛盾

突出。长期扶贫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和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但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还十分突出。因此,平衡好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二是“精准扶贫”模式还要进一步积极探索。要实施“精准扶贫”,首先要确定贫困对象及其贫困程度,才能有针对性的实行定点扶贫、差别扶持,而目前仅以“人均纯收入2300元”标准划分扶贫对象,导致基层在实际认定扶贫对象工作中主观影响大。同时,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由于地区间地理环境、产业基础、区位条件不同,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总结出一些操作性强、成功率高的“精准扶贫”模式。

三是扶贫机构和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和xx山少数民族试验区建设等任务艰巨。然而,扶贫部门机构设置不合理、编制少、人员老化,与扶贫攻坚任务不配套的矛盾突出,要圆满完成新阶段扶贫开发目标任务,扶贫机构和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四是宣传调研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扶贫宣传调研,是总结推介扶贫典型经验,营造大扶贫格局的有效手段,尽管我们在宣传调研工作上加大了力度,但与相邻周边地区相比,仍然还有差距,还需在信息报送、宣传报道的等级、调研报告的质量上进一步加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习总书记视察湘西等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继续贯彻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xx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重点突出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凝聚力量实施扶贫攻坚工程。一是积极争取,主动作为,确保《县市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年)》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级规划,并优先启动实施。二是支持推动恩施龙凤全国扶贫综合试点工作,力求通过试点,在“扶贫搬迁、移民建镇、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综合扶贫改革试点中创新工作机制、积累更多经验,为中西部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作出典型示范、提供工作样板。三是构建“三位一体”格局,加强对县市党政主要领导、行业部门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的考核评价。加强与农业部、国家电网等中直单位、省直“616”定点扶贫单位和省内对口支援县市的联络、协调和服务,争取更大支持。继续开展 “1321”帮扶工程和“村企共建、定点扶贫”活动。

二是完善扶贫到户机制,提高扶贫精准度。继续完善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彻底调查清楚贫困人口分布、致贫原因、脱贫意愿等,实现贫困人口底数清、情况明。加强建档立卡数据的应用,真正瞄准贫困户所需、所急,实施到户扶贫,争取实现“瞄准重点、精准制导、定点清除”的目标。逐步完善扶贫到户机制,加快探索扶贫到户的有效措施和方式,采取“产业扶贫到户、扶贫培训到户、扶贫搬迁到户、贷款贴息到户、资金互助到户”等项目扶持到户的方式,彻底改善贫困面貌。

三是突出产业链建设,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永续发展的理念,依托优势资源开发,遵循市场规律,在全域全面发展各类产业的同时,在一个时期明确一批重点加以推进。突出抓好现代烟草、茶叶、畜牧、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信息等“六大产业链”建设,构筑健康的产业价值链、企业链、供应链和空间链,并且不断延伸、加长加粗、提质增效。依托产业链建设,结合做好扶贫搬迁工作,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四是大力开展社会扶贫工作。围绕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的目标,积极引导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工商企业投身扶贫开发事业,动员更多社会力量进入扶贫领域,建立健全企业参与扶贫开发激励机制,对于扶贫效果显著、带动作用明显的企业,在投资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特殊倾斜。

五是加强扶贫队伍作风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改进扶贫系统政风、作风,健全制度机制,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高压线”,切实发挥好扶贫资金保民生、“兜底线”的重要作用,以作风建设促进扶贫资金项目精细化管理。严格按照《xx省整村推进专项扶贫项目管理试行办法》等六个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对整村推进、扶贫搬迁、雨露计划、贴息贷款、老区建设等专项扶贫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抓好脱贫奔小康、彩票公益金、产业连片开发、老区乡镇连片开发、农村贫困儿童发展、雨露计划改革等试点项目。

上一篇:20110426全市森林防火工作会议讲话提纲下一篇:阳春三月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