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名著阅读读后感

2024-06-02

教师名著阅读读后感(共8篇)

篇1:教师名著阅读读后感

一抹金黄在空中弥漫着,和灰黑交织在一起,重重叠叠,光而不耀,阴而不沉.遥远的天边洒下一颗颗银白色的火花,镶嵌在皎洁的河面上,忽大忽小,好似一个个新的生命跳动着.仰卧在窗边,一缕缕淡淡书香萦绕在鼻尖.

翻动着一页流光溢彩的画卷,映入眼帘的是一篇韵味深长的故事.作者认为来日方长,便拒绝了一位医者和导游的请求及邀请,外出去办事.回来时,只剩下一束束白菊,一声声悲痛欲绝的丧歌.时光表面是来日方长,其实并不长.列如,人都说要报答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可当父母健在时,不但不孝敬父母反而常常嫌弃他们.等父母逝去以后,才后悔再在墓前烧香,这不是很可笑吗?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着自己的孩子,换来的却是一张张纸钱.说白了,人生就是一首首长短不同的歌谣,关键不在于歌词的长短,而是唱诵的内容.一个人,如果从小就不认真学习,认为时光很漫长,不需要现在学习,等到以后再学也可以.长大后,做任何事也都一拖再拖,就算他一生的时光再漫长再空闲,迟早也会耗完的.相反,一个人生命再短暂,只要珍惜时间认真对待每一件事,还是可以创作出一首属于自己人生的歌谣,虽然比较短,但内容却很丰富很充实.这是,窗外的天空暗了下来,我对来日方长并不长的含义,理解的更加透彻了.便抬起笔来,开始写周末的作业.

空闲时阅读一本好书,何尝不是一种乐趣.我自认为读书一种与心灵沟通的方式;是对我自己生命的写真;是一种独特的课外生活!五年级:周淑怡

她,是一个在黑暗中度过的不幸女孩;她,是一个不畏困难,艰苦求学,最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弗大学的着名文学家。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自强不息的女孩。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是海伦一生的真实写照,充满了悲伤和艰辛,同时也体现出了海伦对光明的渴望和她坚强的意志。海伦的童年是灰色的。在她19个月的时候,病魔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从那时起,她开始变得暴躁、堕落。然而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就像一盏灯,引着海伦一步步前行。莎莉文改变了海伦的一生,不仅教给她知识,也让她懂得了爱,懂得了勇敢面对,懂得了为学习而奋斗。

当我们扮演盲人行走时,心中弥漫着恐惧与不安,可海伦却在这种不安下生活好几年,这是我们想象不到的痛苦。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眼前的一切呢?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总觉得连天都要塌下来,开始变得灰心意冷、无所事事。却不知我们的烦恼根本无法与海伦的经历相提并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下去呢?就算再困难,我也要勇感的面对,不向困难低头。我们要学习海伦的精神,不屈不挠,顽强不屈。

我敬佩海伦对于如此不幸的承受能力;敬佩她化悲伤为动力的坚强。她将是我永远的榜样。

我喜欢读书,就像莎士比亚说的:“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里的故事常常使我牵肠挂肚,书里的故事常常使我浮想联翩,书里的故事常常使我泪落如珠……

最近,我读了一本杨红樱写的一本书——《笑猫日记——那个黑色的下午》,这本书写的事情是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把笑猫的一家拆散了,笑猫在寻找虎皮猫和他的孩子的时候遇到了许许多多的事情,笑猫找到了马小跳的爷爷让我笑,可是母白鹅死了让我哭。笑猫找到了马小跳的奶奶我很开心,最开心的是马小跳的奶奶救了21个人。接着,失散的人呀,动物呀,都找会来了,三宝当了搜救猫,胖头帮一只熊猫找竹子吃,二丫和她的爸爸笑猫拯救废墟下的幸存者,笑 2 猫和虎皮猫的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看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了动物对人类也是有感情的,也会帮助人们,我们要爱护它们,不能让动物绝种,动物对人类是忠诚的。

我读过许多的书,这些书,在一些情节里,有时让我哭,有时让我笑,有时让我紧张,最后,那紧张的气氛终于飞走了,让我吐了一口气,继续看下一段,下一篇文章。

这是我的读书体会,你呢?同学们,书是我们最好的伙伴,我们总能从书中发现新知识,不管你看过多少遍。同学们,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大家一起来读书吧!让我们来好读书,读好书。让我们的知识继续增长吧!五年级:邱文茜

书籍,便是人类道德、品性的源泉,好书能改变人生,使人品质高尚,坏书而相反,如果在成长的人多看了这些对身心有坏的书,品质就会变得十分低下。我目前也看了不少好书,在这个学期,我又看了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名着—《青铜葵花》,它就是在2005年获“十大好书之一”美喻的书。

这本书写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次嘎鱼淘气的捉弄,女孩葵花遇到了青铜这个乡下哑巴男孩。接着葵花父亲意外死亡,没有亲戚、甚至母亲在她5岁死亡的葵花只好被干校送给了村里的人家,善良的青铜一家收养了她。本来不富裕的青铜一家,养大葵花的任务加大了他们的工作量,安稳的日子也渐渐离去,困难的日子一步步走来,青铜也担起了抵抗困难的责任。接着,青铜买芦花鞋冻伤、为给葵花看马戏被打、蝗灾……最后,命运将葵花召回城市,青铜居然喊出了一声:“葵花……”此时,他俩恐怕尽缘了,还不知哪日能相见。

这是个美丽的故事,即使写灾难,也是美丽动人的,从中体会出了人类心灵中可贵的秉性。两兄妹的亲情,表现了爱,我回头一想,生活中不也有多少幸福没有珍惜。又 3 想想故事之中的青铜葵花兄妹,却在困难之中争取每一刻幸福。他们抵抗困难的态度,给予我坚持不懈的决心,及迎难而上的信心;他们乐观面对命运的勇气,令我认知属于我的命运不可逃避,坚持就是胜利。爱是能人受感动、鼓励的神药,它往往是从灾难中诞生,困难中发根。痛苦是短暂的、稀少的,多的是幸福,是爱,爱能在各种情况中表现,或是灾难,或是一句话,或是一个动作,可真是“人间处处有真情”,它多么美丽,要学会珍惜。五年级:陈晖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我的心如波涛一般,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多,很多……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讲述了1941年的秋天,七连六班的五位壮士为了掩护群众与部队主力的转移,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痛歼敌人,可是,好景不长。不久,子弹便打光了。五位壮士宁可死去,也不愿意当敌人的奴隶。他们英勇跳崖,为国捐躯……

死,有些重于泰山;死,也有些轻于鸿毛……而,五壮士的死却重于泰山。因为他们是为了祖国才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想想五壮士。想想我自己。一刹那间--我感到万分惭愧。我与我壮士简直是天壤之别!五壮士宁死不屈,最终为国捐躯!而我呢?我——一个21世纪的接班人,遇到一点小困难就任意退缩。甚至会放弃。

五壮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我立志--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之后报效祖国!

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我被这本书中的主人公----海伦。凯勒的那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深深折服了。

文中,海伦·凯勒一出生就双目失明,双耳失聪。春天来了,她也看不见那幅美丽的画卷。她的脾气变得起来越来越暴躁。后来,沙莉文老师来了。她又重新打起了精神,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仿佛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学习着盲文,手指 4 被磨破了也不在乎;她学习说话,每天都练得口干舌燥。可她却没有一丝怨言。最终,她在大家的帮助下,凭借着自己的不屈不挠,坚持了一年又一年。最终她终于取得了回报----成为一名被历史铭记的伟人。

在我的生活中,不正也是这样吗?

去年暑假,我报名参加了美术比赛。自从报名后,我每天都坚持至少画一幅画。有时候,我会一个人自言自语:“这样的努力,到底值得吗?”可我还是咬一咬牙,坚持了下去。比赛过后,到了揭晓成绩的时候了。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询问老师。老师笑眯眯地捧过奖状,抚摸着我的头,对我说:“不错,得了金奖,下次继续努力。”我天心极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那一刻,我真地感觉到---只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人生的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坎坷,但是,只要我不屈不挠地坚持下去,一定会有一扇大门向我打开!

简评;本文开篇亮出观点,接着用书上的内容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证明观点,篇末重申观点。结构严谨,证据确凿,是一篇不错的读后感!

五年级:程仕垚

童年的岁月,随时光流逝。我又何不珍惜这短暂的童年?当我默默地翻开一本《查理九世》时,我就深深被这一个个韵味无穷的故事吸引住了。三年五载地观看着这一个个离奇让人想追逐的故事,令我也心潮澎湃。是否我也能与书中描写的墨多多与一些童时好友一起共度人生的风浪,去破解不解之谜呢?我天真的想到,久而久之,《查理九世》已经成为了我童年岁月的羁绊。仿佛没有它,我的童年会失去许多色彩。

《查理九世》中总会抒写一个不朽的传奇,我也陶醉其中。仿佛不止心灵且身体都走进了书中的大门。《查理九世》很崇高,它倡导我:不能被事情的表面迷惑了双眼,而要勇敢地探寻,且不能盲目地进行,并走上成功的舞台,无论是多么卑微的人呐。都拥有探索的机会,也许在若干年后,他将成为一个传奇。这种勇敢追梦的情感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认为生活中也应拥有这种情感。读过了如此多个生动的故事,我想道:也许在有生之年,我也会走上探险的不归路。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破谜者,并且无止境地探寻。我相信,我将成为历史中的一个不朽传奇。岁月纵然消逝,我又何不从这些短暂的岁月中细细地品味每一段人生旅途上的站台?并探索于世界各地,在每个土地上留上我的足迹。我不怕那未知的危险,我只为梦想而活。而这羁绊于我童年梦想的《查理九世》我将在下一次,也抒写下属于自己的梦想。当我今天再次翻开这一本本《查理九世》之后,我会用我年轻的热血点燃梦想的火炬。不知从何开始,但是,我写下的这一感悟与心得终会让我终生受益不尽!

与其在虚无缥缈的现实生活中悠闲地度过一生,不如去追寻自己梦想的脚步!

勇气是成功的首步-------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演义》,起初我读这本书时并不是分了解,只是大概知道,刘备,孙权,曹操为争汉土打来打去,最后司马炎渔翁得利而已。但后来,当我细嚼这本书的含意时,发现它不仅仅是这样,还是写出了一个时代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漫长过程。

其中,书里的人物皆是以勇气而着称,他们是这精彩情节的创造者,但我不禁自问:“如果是我自己,我有这样的勇气吗?能创造这精彩的故事吗?”如果是我,会像赵云那样冲入敌阵中救回主公之子吗?不,我宁愿拍马逃得远远的也不要冲入乱军之中救人,我哪有那种“古来征战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的胆魄呀!如果是我,会像诸葛亮那 样在面临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来到空城前,镇静地施计解危吗?不,如果是我,肯定早就弃城而逃了,那有闲工夫想办法呀!我可没有诸葛亮智勇兼施的勇气啊!如果是我,会像关云长那样一边下棋一边让华佗为其刮骨疗伤吗?不,我干脆不治了。刮骨之痛,难以承受,我可以像关羽那样镇定自若吗?不,我没法那样.合上书本后,我忽然感觉到自己太渺小了,为什么?因为我缺乏了生活的历练,同时也缺乏了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勇气。

在上课时,明明自己知道了答案也不敢举起手来;在问答时,明明自己与他人答案不一致也不敢发表出来;在生活里,明明知道别人做错了,也不敢站出来指证其错误,帮其改正。“人不乏智,最则乏勇。”我必须去学习《三国演义》里人物的勇气,因为勇气是成功的首步!

篇2:教师名著阅读读后感

三亚市第五中学

语文学习需要厚积而薄发,没有大量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进入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必然先天营养不良。老老实实地从课外阅读开始确是一条康庄大道,只要持之以恒,定能收获多多。

阅读名著首先要激发同学们对名著的兴趣,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光有兴趣往往不能持久,还要有意志。朱自清先生说过“兴趣这东西不宜过分重视,......兴趣是常会变动的,训练应该循序渐进的训练下去,有时候必需使学生勉强而行之,......”(《论大学国文选目》)而且兴趣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兴趣来自学习过程中,来自由于刻苦学习而不断取得的成功感。读书本来是一件艰苦的事,人往往有惰性,所以即使暂时并不感兴趣,也要要求他们完成应背应读的篇目。因此,教师应该把学生“扶上马,送一程”。怎样做好名著阅读的指导工作呢?

一、开设阅读指导课

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学生阅读同样的阅读材料,也会由于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对材料产生不同的理解,有的贴近原文,有的对原文加以了升华,有的却与原文风马牛不相及。这时,如果没有教师有效指导,就可能会使学生缺乏发展的平台,影响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质量。因此,不同类型的名著,应该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如《爱的教育》《童年》等小说,学生最易为其中曲折的故事所吸引,但不能就此止步。可以先让他们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导他们关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深层内涵,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色,这样才能在多方面受益,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再比如诗歌,要注重诵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深入感受诗的意境,进而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如果是读科普著作,一方面要分清要点,注意从中汲取知识,一方面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另外,在阅读方式上,教师也不应强求统一,而应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默读、朗读、浏览式、赏析式、圈点式、摘录式、批注式……不拘一格。要让读写抄评、听说论辩、评价鉴赏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多样的方法中获得丰富的知识。

二、引领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书册

课外阅读是学生自由的阅读,教师不能越俎代庖,随意指定,硬性摊派,强求统一,而应尊重和珍视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个性,在给学生做好课外阅读材料推荐和指导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阅读书册。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自己喜爱的阅读的材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去享受无拘无束的阅读兴趣。

三、利用图书和音像材料,巩固阅读兴趣

学校的图书馆,是一个不容错过的资料宝库。我们可以给学生借阅名著解读、名著简缩本,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阅读名著。当然,这只是第一步。读过名著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读完原著,再读它的简缩本,简直是味同嚼蜡。所以,我们的目的最终是让学生有兴趣去读原著。

同样,现在改编自名著的电影、电视剧、话剧越来越多,我们可以让学生观看这些音像资料,了解名著内容,同时告诉他们,这些经过改编的东西,有些内容已经和原著不相同了,难道你不想看看原著还写了什么吗?

四、开展读书活动,感受读书成就。

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本身就是一种碰撞和融合。 由于名著的博大精深和含英咀华,使得交流在阅读中成为一种必需。

在小组交流中,可以互相合作,利用各种途径查阅资料,可以互相探讨与交流,最大限度地激发小组成员的智慧,让学生在相互合作、探讨、交流中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扩大信息和思维的容量。同时,提供一定的时间给学生交流阅读心得,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让学生向全班同学朗诵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优美语段、名言警句、好词佳句、精彩故事……;向全班同学讲课外阅读中所见的时事要闻、奇人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向全班同学交流阅读的方法、感受、经验……。

★ 不良阅读习惯及其克服(教师中心稿)

★ 高中语文教师座右铭

★ 高中语文教师工作总结

★ 母亲(教师中心稿)

★ 杂说(教师中心稿)

★ 厚积薄发(教师中心稿)

★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九(教师中心稿)

★ 高中语文个人阅读计划

★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怎么提高

篇3:加强名著阅读 教师引导先行

然而, 这些快餐文化存在着很多弊端, 往往缺乏营养, 删除了名著中的经典画面、精彩情节, 剔除了名著中的思想精华, 就像速食面, 即使吃了也不能补养身体。而且快餐阅读让学生懒于思考, 只求记住一个答案, 学生无须思考, 就能对各大名著评点千秋, 只可惜是人云亦云, 说的都是正确的, 就是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幸还是不幸, 我想不必多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纵观这几年高考名著考查的题型及要求, 名著的考查不断具体、入微, 必将真正考查学生的阅读程度, 让多读书的学生多得分, 那些伪阅读、快餐阅读就能得高分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2010年、2011年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中文学名著考查部分明确指出:要求学生识记主要故事情节、经典细节和精彩对白, 考查学生课外阅读量和课外阅读的效率。这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能让多读书、真正阅读名著的学生受益。

近两年各地市的质检卷也体现了这一理念。例如, 2010年宁德卷第7题:《复活》中有一句“自从那个可怕的夜晚起, 她不再相信善了。”那个可怕的夜晚发生了什么事情, 使卡秋莎发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泉州卷的填空题: (1) 为报 () 之仇, 马超起兵直取曹操, 曹操败逃。 () 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他立刻脱下红袍, 又听到大叫:“长鬓者是曹操!”他惊慌掣刀 () , 马超闻知, 遂令人叫拿:“短鬓者是曹操!”曹操扯旗角包劲而逃。 (《三国演义》) (2) “我生命的天使啊!”他半跪着喊道, “我的身体, 我的血液, 我的灵魂, 完全是属于你的, 完全是为着你的。我爱你, 除了你我谁也没爱过。” (《巴黎圣母院》) 文中的“他”是, “你”是。

2011年泉州市质检第7题: (1) 请简述陈宫“白门身死”的有关情节。 (2) “你今世利用我作乐, 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 讨厌你那副眼镜, 讨厌你这个又肥又丑的嘴脸。走, 你给我走!”这番话是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第几次探监时说的?请简述此次探监的经过。福州市质检第7题: (1)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贾宝玉在湘云与宝钗安排的藕香榭里举办的一次宴席上写下这样的诗句“酒未敌腥还用菊, 性防积冷定须姜”, 请简述这次宴席的情形及刘姥姥对宴会巨大开销的所发的感慨。 (2) 简述玛丝洛娃被法庭错判的经过。

纵观这两年的考题, 题目出自名著中的精彩情节、经典对白, 对多读书、真正读书的学生不陌生, 而那些只看缩写本、故事梗概的学生就束手无策, 没有深入阅读原著, 根本无法判定题目出自哪一个情节。题目有效检测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累情况, 能公平、客观地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程度。

当然, 深入、细致地阅读七部名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学生普遍有畏难心理。因此, 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这是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制定长期的计划。在实施阅读计划、开展阅读活动过程中, 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 又是活动的参与者。教师既要精心准备上好每一节阅读指导课、名著赏析课, 又要给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环境, 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学开展合作学习。同时, 教师还要积极参与阅读活动, 亲身阅读这些文学名著, 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阅读心得, 探讨疑难问题。

首先, 语文教师要做文本阅读的先行者。如果教师没有深入阅读文本, 就无法感受名著文辞之优美, 内容之深刻, 更无法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教师只有自己先阅读文本, 才能在课堂上加强导读, 尽量选择经典情节介绍, 用独到、深刻的语言说出自己对文本的感受来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第二, 媒体造势, “引”读名著。叶圣陶先生也强调教师要“多方善诱导”, 转变学生的阅读方向, 激发他们对名著的浓厚兴趣, 才会实现名著的“阅读”。与其督促学生阅读, 不如营造一种氛围, 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 调动他们阅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比如在读某部名著前, 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在光影世界中“阅读”———观看有关影片或电视剧片段。然后再设计相关的语文活动, 通过层层渲染、不断造势, 吸引学生阅读文本。如理科班的男生对《红楼梦》不感兴趣, 我利用傍晚课时间播放87版的《红楼梦》, 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受红楼之美, 体验红楼之深, 在红楼的氛围里, 唤醒学生对红楼世界的向往。

又如, 中央台10频道推出的“百家讲坛”为“引”读名著提供了契机。当易中天品《三国》时, 学生会饶有兴趣地读《三国演义》;当刘心武讲《红楼梦》时, 班级会掀起“红楼热”……由此可见, 现代传媒带来丰富的资讯, 便于学生解读名著。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大脑有不可思议的信息储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个教师必定坚信孩子的能量与潜能, 当学生沉睡的阅读渴望被唤醒, 也就有了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三, 指导学生阅读时不要贪多, 最好逐回阅读, 每周十回左右, 以泛读方式为主。在泛读之前, 可以先浏览一下回目。第一遍, 浏览式阅读, 了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第二遍, 有选择地阅读, 掌握主要人物及表现人物的重要情节及细节。第三遍, 有重点地阅读, 记住重要人物和情节, 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并做好“读书笔记”, 参考有关资料, 掌握作品的有关内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如遇到疑难问题, 可分组讨论, 也可以向老师请教。在阅读中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 一方面可以读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志、观念, 另一方面可以读出自己, 以文本来关照自身, 从而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进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第四, 课堂上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上的时间可以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 培养学生潜心感知名著的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品质。这也是新课程倡导转变学习方式的本质所在。

第五, 鼓励学生在每天睡觉前以及每一个周末、月末, 花20分钟时间把所看的内容进行回顾、复习和记忆, 最好用笔记的形式进行自我检查。这样, 学生的记忆就会有惊人的提高, 所阅读的内容也有了清晰的印象。

七部名著的阅读关乎学生名著题的得分, 对其他题目的得分, 如现代文、古诗文的感悟力, 语言表达能力, 写作能力也有帮助。而且, 就学生一生来看, 关乎学生的文学素质和人文素养, 更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学素质、文化积淀。“读一本好书, 就是和一位伟人说话。”我们相信, 名著阅读活动只要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 并长期坚持下去, 就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篇4:教师名著阅读读后感

本文意在以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谈谈经典名著阅读的重要意义和阅读的途径。

一、专业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超越性的经典阅读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长期的、连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时代本身的发展,终身学习观已成为个体发展的迫切需要,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主要途径是教师自己坚持不懈地学习、读书、思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谆谆指出一条建议——读书,“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

的确,教师的教育生命中不可或缺书籍的滋养,读书是提高教师教育技能技巧的关键措施。但目前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本身都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师范教育又没有过系统的滋养,阅读书籍相当有限,走上工作岗位后,因为工作的繁忙和身心的疲劳,使他们拥有自由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具有阅读习惯的教师,大多选择了功利性的阅读:即只读教学案例,读教学技巧的书籍。从教学来看,技巧当然是重要的,没有高超的教育技巧,就没有教育的智慧,这便是把功利性阅读降格为庸俗的实用主义阅读了,这种阅读的唯一结果就是窒息教育的精神生命,扼杀教育的生气。因而教师当前急需要的是超越性的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要读的书有三类:自己所教学科的书,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跟自己所教学科有关的书”,超越性的阅读就是主张教师直接去读这些方面的经典原著。哲学家叔本华曾劝告有志于哲学研究的人说:“只有从那些哲学家思想的首创人那里,人们才能接受哲学思想。因此,谁要是向往哲学,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

对于教师来说,只有这种超越性的阅读,才能在经典名著中分享前人思想学术成就,积淀底蕴,丰富学养,让自己的内心鲜活,文化气质油然而生,也才能把汲取的知识转化为教育永久的动力,从而达到教育的自然之“道”的最高境界。

中学历史教师的经典名著阅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阅读中外史学名著和史学理论著作,深化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能力;二是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尤其是教育学家的经典名著,开阔教育的视野,理解教育的真谛,把握教育的规律;三是阅读中外思想史上有意义的中国和西方学者在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的人文经典,构建多元的人文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以便于在历史研究与教学中,真正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新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创新性学习的需要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传道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如何做一名成功的引导者,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具备学科研究能力的创新者。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把一味地研透教学大纲、吃透教材、讲透教学内容便视为教学成功的最高境界,教师潜生的是保守,不求发展的惰性,一些历史教师视专业研究为畏途,不能享受专业发展带来的乐趣。笛卡尔说过:“最具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也同样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一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鼓励和培养读者的好奇之心,求知之欲望,阅读一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史学名著,不但可以提高素养,而且从中可以学到提出问题、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因此,研读一本经典名著,就犹如给自己的思想找到一块基石,立足于这块基石就可以构建自己的学术思想大厦。这便好似站在巨人的肩上,以他们为思想榜样,学着以他们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待问题,观察世界,而这种视角也正是理性的创造性思维的真正动力。教师的这种创新性思维,有利于课程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主导地位和宏观启迪的实施。

三、课程建设与开发和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仅是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而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积极参与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教师的这种自主决策权力,无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对课程设计与研发能力的主体性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教师自身学科知识的深厚底蕴和学科研究的理论素养。

同时,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也越来越被重视。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反思从根本上说并不是追求得出系统的理论,而是借助已建立或获得的理论认识来分析教学实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然而教学反思却必须借助于理论的指导,才能正确地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改进教学的方案。也只有具备一定教育理论素养的教师才能在教学反思中站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基础上,理解所遇问题的性质、内涵和意义,才能更好地制定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案。因此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直接影响教学反思能力。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历史教师对历史学科研究理论所知甚少,对各种各样的历史观也多是道听途说,或闻所未闻,教育理论的掌握也是一鳞半爪,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阅读一些历史学科和教育理论类的名家名著,从中感受其广阔缤纷的理论世界。因为对于历史学家和教育学家来说,每一本著作都包含着他们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理论内涵,阅读之,决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提出的某个思想观点很深刻,很新颖,而是因为这些思想观点是被系统的、严密地论证出来的,认真地阅读,就是与这些名家们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思想对话,体味他们缜密的理论思维过程,增强理论学习的兴趣,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和理论修养,同时又能在这些理论的启迪下,孵化出新的课程思想,组合出新的教育观念,嫁接出新的课程策略。

四、拓展和涵养主体精神的特殊意义

经典著作因其丰富的承载力和阅读的特殊机制在拓展和涵养主体精神方面有其独特的影响力。与经典文本的对话,与作品意境相通相融,便能充分感受名家的思想与精神,因为这些文本都是作者将自己的智慧和生命体验付之于字里行间的,读懂了就是一种思想和品德的终极关怀,有益于自身人文品格精神境界的良性构建与灵性启迪。

教师的这种良性的主体精神对学生人格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教育力量只有从活的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经典名著阅读为教师的形象增添厚重的质感,何况爱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好的品格。教师读书的品格感染、熏陶着学生,师生之间这种精神上的以读书及其趣味为纽带的密切联系,是师生彼此追寻生命价值的支撑,是他们相互的智慧和人格力量的共荣共生。

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除了社会、学校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宽松的舆论环境、工作环境外,教师自身的善于调节更为重要,教师不妨在经典名著阅读中有效地进行调节,因为面对经典的博大精深,它要求我们要真正地沉静下来,将宁和怡悦的心境放进书里,任何浮泛燥动、急功近利的心绪都不可能形成真正的阅读佳境。同时当我们与文化精华对话时,我们的心灵也会变得坦荡而宽广,柔韧而顽强,温煦而宁静,这种春风化雨般的滋养会荡涤一切的浮燥和倦怠,有益于思想的自由驰骋和身心的健康与愉悦。

在充分认识经典名著阅读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后,接踵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去阅读。

五、重组时间,为教师的阅读创造条件

有些教师感叹,想读书但无时间。的确,时间资源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日常教学中,教师的授课任务已经很重,除了参与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批改作业等。由于在学校的任务过多、过杂,教师的在校活动中显得杂乱而片段化,穷于应付,缺少时间和精力投入阅读。哈格里夫斯曾把时间比作教师的敌人,他说:“时间是教师的敌人,让教师的期望无法实现!”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师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对于学校是真正的威胁。”他认为必须给教师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并引导他们去读书。

教师的反思和学习都需要时间,学校必须要合理重组教学时间,解放教师的时间,把教师从繁杂琐碎、耗时低效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帮助教师实现从“事务型”到“学习型”的转变,教师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广阔的阅读才有可能。学校要建立多元化、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不再让学生的成绩决定一切,要把坚持广泛阅读也纳入教师评价考核之中,亦或以校本方案的形式督促教师读书。学校还要努力营造校园读书的氛围,校长要以身作则,同时要安排固定的时间组织教师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等,努力把学校办作学习的团体。

六、掌握阅读的工具

面对茫茫书海和我们有限的阅读时间,如何掂量经典名著对我们专业发展和教学指导的轻重缓急,价值高下,不妨依据一些工具途径,达到更有效的阅读。

1.走过导读的门径

著名学者、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讲过:“读古代之书,不可不知其人,论其世”这就意味着阅读经典,不仅是阅读经典的文本本身,同时也是必须围绕着、簇拥着这一“经典”的一系列“经典阐释”来进行,并以此为门径,进一步认真地研读体验原著,寻微探幽。

2.预备知识的积累

由于年代久远和文化发展变迁,以及时代知训技术条件的局限,对于古典名著中的许多内容我们不易做到完整全面的理解。阅读中国古典著作时,我们需具备古汉语、文献学、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如古典作品中注意的讳字、特殊的修辞、礼俗和典章用语、方言和语音学的掌握等,理清作者思想,得出一个合乎当时社会情态及作者原意的解释。

阅读外国经典名著时,深刻理解原著的精髓需要有一定的相关学科的预备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对一些术语的内涵和转移的把握,方能领略著作的准确含义。

3.构建阅读的理解力

阅读中,主体阅读理解能力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审美体悟的鉴赏性理解能力

“鉴赏”是对文本的鉴定和欣赏,即主体在阅读时辨别、确定文本的优劣,并由此获得美好的享受,领略其精神意蕴的活动过程。由于经典名著包含社会、历史、宇宙的多种审美因素,是个体审美意识、时代审美意识和人类共同审美意识的复合,使得经典阅读的过程中,审美意蕴丰富,而主体在对这种审美性的感悟、理解和接受中,就是一种鉴赏性理解能力的构建。比如教师在阅读史学名著时,就是通过这种鉴赏性解读,潜移默化地感受史学家的学识风范,以其倡导的思想观念引领自己的行为方式,并最终实现由外烁的被动模仿向内在的自觉体悟的转化的,专业学习与发展也便在这种熏陶下渐入佳境。

(2)解读过程的反思性理解能力的构建

前文说到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反思性能力的构建,经典阅读中,也需要这种反思性阅读理解力的构建。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并不仅是局限于对经典名著的一味鉴赏,它同时也是对文本的反思性理解,即由“鉴赏者”到“解读者”的演变。解读观认为:文本是一种包含诸多“空白点”的未完成的立体召唤结构,而这些“空白点”就是反思的契机,所谓读书阙疑,便是这一深层阅读的自然结果。我国学界把读书存疑当作一条理解读物的道统,朱熹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阙疑,由疑而问,必须反思,方能形成独立的理解。

自然,经典文本中的内容、形式存在一定的规定性,我们可以突破权威的理解,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也不能超越一定的文本限制,同时,经典阅读也有一定的选择性,阅读时同样存在着吸取积极成分,剔除消极成分的选择,批判性的反思能力,同样是要具备的。

(3)个性化生成的创造性理解力的构成

解读是指向未来的创造,经典阅读的核心结果不仅强调的是个性化理解,更要重视的是个性化的生成。解读的目的就是力求在读者与文本的开放式的视域融合中产生新的视域,实现文本定义和读者自身的共同超越。教师在对经典名著的由鉴赏到解读过程中,以反思的姿态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创造性地试探回答这些问题,形成渐进的或突发的思想火花,由这些思想火花再联系教学的实践过程,与教学的反思融为一体,这便是一种创造性理解的生成。

总之,“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对于经典名著自在而又执着的阅读,既是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生命质量,为了心灵的惬意。阅读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永恒的生存方式。

参考文献

[1] 仓修良主编.中国历史名著评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2] 刘明翰主编.外国史学名著评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3]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3.

篇5:教师阅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构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没劲”。原因也许不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的真正的激—情可能是最重要的。教师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构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教师对教材无所谓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资料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应对着难以逾越的宽度,试问学生怎样能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资料丰富的课来学生本不需要紧张,但却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惫,也许只有下课铃才能让他们更兴奋一些。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期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个性强烈。

学校里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资料,学生们认真听着,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新资料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资料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但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状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决定他们对新资料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资料时,他们就应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到达什么目的。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用心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资料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此刻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资料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用心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三、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以前是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篇6:阅读名著读后感

不知不觉,我仿佛变成了一棵树,手臂变成了树枝,长满了翠绿的叶子,越长越高,越长越大,长成了一棵苍天大树。

我可不想当一棵孤单的大树,我挺直了身子,工鸟儿们做巢,瞧!“唧唧喳喳”它们站在我的“手臂”上,开始忙活了,一会儿功夫,我与鸟儿们成了邻居,每天听它们唱歌这是多么快乐呀!

还有,我要做一棵健康的大树,隔三差五,我会请来啄木鸟医生,让它帮我捉捉虫子,我又挺直了身子表现得很坚强,没关系,医生,我不怕疼,这样才会让我健健康康的,成为鸟儿们的好家园。

假如,我是一棵树,我会助人为乐,把我的树枝张开,成为一把茂密的大伞,为人们遮住火热的太阳,成为他们乘凉的好地方。

假如,我是一棵树,我会吸取大量的营养,生长出许多颜色好看的果子,为路上的行人解渴,让饥饿的人充饥。

我还要做一棵乖巧、坚强的大树,不给人们添麻烦,我会管住我的树叶宝宝,不让它们去大地玩耍,而且,我会关照身边的花儿,为它们遮住大暴雨,暴风雨试图把我连根拔起,但我坚强的挺住了,暴风雨我不怕你,来吧!另外我还会为主人挡住风沙。

我要做一棵富有感情的大树,我感激我的主人,为我浇水,施肥;我感谢鸟儿与我作伴,感谢啄木鸟医生为我治病,使我健康成长,我会回报你们的。

假如,我是一棵树,我会净化空气,让人们可以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气……

篇7:名著阅读读后感

“要是人把活着的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那就更能显示出生命的价值,然而人利用时间和享受时间却是有限的”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利用每一天的.话,那这将会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三天光明,对于常人来说只是人生中的短暂的一刻。对于双目失明的海伦来说,却是可想而不可及的。三天光明,对于那些碌碌无为的人,无非是在漫无目的地游玩着,他们追求的生活还不如那些乞丐,至少还知道去要饭。而目前青少年学生中也有这么一些人,拥有舒适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学习条件。但他们不是去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而是吃不得半点苦,把学习当成一大苦差,无心向学。对于学习,他们总是不屑一顾,不是以积极的态度去勤奋学习,努力拼搏,而是哀叹命运对于自己的不公,责怨上天没有赋予他们聪颖的天资、超人的智慧,让他们能一举成名天下知。现在的社会是靠知识才能生存的社会,没有知识的人是不可能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如果我们可以好好学习,让学问把大脑给占据的话,就可以为以后的道路铺上一层石头了!

海伦·凯勒双木失明,她还能用自己的残疾的身躯写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样闻名于世的书。而我们拥有的健康的身体,明亮的眼睛,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奋斗,不去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呢?

有一天,一名连长带着一名士兵前往他们所管辖的哨卡。可在路途中却出现了意外,两人都感到饥肠辘辘,可是粮食以所剩无几,两人便推让仅存的食物,希在我的脑海中,有一个故事时时浮现出来,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望对方能存。最终,

连长从驾驶室里拿出一把冲锋枪,虎目蕴泪的对着新兵,义振言辞的对士兵说:“我是你上级,听命令把食物吃掉!’’士兵听了眼泪夺眶而出,拿起剩下的食物一口一口的吃了下去

读到这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难道连长真的不怕死吗?不,可是他对这名士兵的爱化解了对死亡的恐惧。他不愿让年轻的士兵牺牲,却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在面临生死的紧要关 头 ,能做出如此举动是何等的伟大

我细细的读完了整篇文章后觉得连长更加伟大了, 虽然 粮食可以添饱你的肚子但是求生的意志怎么坚定?于是他不断地给士兵讲故事拉家常坚定他们求生的意志。我在想如果他都失去了信心那不大家都束手待毙吗?他不仅从身体上而且还从精神上去鼓励他的士兵。这难道不是最可爱的人吗?他对士兵的爱让我深深感动。当然这种相濡以沫的官兵终于使二人齐心协力走出了孤寂的大山

这个故事讲完了,而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我在对那位连长平添敬意的同时又 为作为他

的士兵的那些人而感到自豪。他们无疑是最可爱的人。

篇8:名著同堂阅读教师有效引领

透过初中生名著“读得少”让人忧虑的表面现象,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令人欣喜的另一面:名著读得少的学生大多数表示喜欢阅读名著, 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致很浓厚 。 他们读得少的原因并不是我们语文老师普遍想当然认为的“学生不喜欢阅读名著”, 学生读得少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想读、想借、想购买时不知道读什么、借什么、买什么名著;知道读什么名著后又买不到书、借不到书;买到书、借到书后又读不懂名著;读得懂名著又会因为课业负担重而没时间读。面对学生的这些困惑, 热衷语文教学的教师要为学生做的工作就是:让学生知道应该读什么名著, 帮学生读懂名著, 让学生有时间读名著, 甚至是想方设法让学生想读名著时有书源可以读。

在减负形势并不乐观的情况下, 要让学生有时间读名著又是名著有效阅读的当务之急。让学生有时间读名著, 方法很简单, 课外没时间读, 那就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读。“初中生名著课堂同步阅读”就是让学生有时间有效阅读名著的最佳途径。

“名著课堂同步阅读”指的是每学期指定阅读1~2部名著, 每周五节语文课至少一节课或每节语文课至少5分钟师生课堂同步阅读指定的名著。这种阅读方法不但解决了当今学业负担繁重的初中生没时间阅读名著的最大难题, 而且能帮学生解除没书源、读不懂名著等一系列苦恼。

教学中, 我们果敢地、艰难地坚持着“名著课堂同步阅读”的实践和改革, 从中我们得到的是越来越丰厚的回报:更丰富的名著教学经验、更强的语文教学自信, 尤其可贵的是能培养学生更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致、更全面更扎实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教师有效引领下的“名著课堂同步阅读”也使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再冲突矛盾。下面我们以四大名著为例阐释一下“名著课堂同步阅读”的定义、教学方法和意义。

一、“名著课堂同步阅读”的定义

七、八年级四个学期中四大名著依次为:《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 每周看十回, 一周拿一节语文课课堂内师生阅读十回;或每天晚上自学二回, 第二天语文课5分钟“同堂阅读”检查指导阅读两回。 (如果是同堂阅读非章回体小说, 如《格列佛游记》和《草房子》可以设计为每天每节课阅读检查指导五页十面。) 以《三国演义》为例, 100回不到两个月即可同步阅读完毕, 每天每节语文课5分钟阅读指导两回, 操作起来比每周一节课读10回更轻松、更有效。每天让学生随带指定的名著, 每两个同桌要求必须有一本指定名著, 允许向邻班借阅。以我所教两个班每班54生计算, 一个班有27本书即可进行课堂同步阅读, 如各班平均有14本书, 两个班互借即可保证书源。事实上, 学生有了阅读兴致后, 基本上能买到或借到所读名著。动员阅读《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前, 如能引导学生统一购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 就能很快在同一回、同一页码浏览搜索到所读内容, 就能更好地保证师生在5分钟内有效地进行“名著课堂同步阅读”。如果部分学生是借阅的话, 每节语文课前语文教师和被任命的“名著部部长”要善意提醒学生及时向邻班借好书, 每天还书前可以提前看好第二天要检查提问的章节, 适当在“课外阅读摘记本”上做些简单的备忘备用笔记。

教师每天要设计两回名著阅读指导检查方案, 准备几个检测指导阅读的问题, 对教师来说, 不会增加多少工作量;对学生来说, 也不会增加他们的学业负担。教师最好能保存好每天两回的指导资料, 到名著全书阅读完毕, 这些资料加以整理完善即将是一套可贵的、系统性的长篇名著阅读教学指导方案。几届学生名著阅读指导良性循环后, 这些指导方案将成为我们语文工作者一笔丰厚的教学财富。

二、“名著课堂同步阅读”方法举例

1.中长篇名著同步阅读方法

(1) 全程“同堂阅读”法。

就是对指定的名著从头到尾整本书在课堂上分块同步阅读。

A.阅读法:如《三国演义》, 每天晚上依次读二回, 第二天语文课5分钟“同堂阅读”检查指导阅读两回, 50天内完成阅读。

B.表演法:如《夏洛的网》, 六一儿童节早两三周布置《夏洛的网》全剧表演比赛。两三周前教师指定全班四大组每组成立两个剧组, 全班依次编号成立八个剧组, 依次对应排练《夏洛的网》的一至八章。教师巧妙动员学生购买或借阅《夏洛的网》, 得到比赛任务后每个剧组在一、二天内上交本组导演、编剧、演员等名单。要求每个剧组每章表演时间控制在3~5分钟, 超时的剧组要扣分或取消评优资格。早一周分发表演比赛评比细则, 细则中一定要规定剧组与剧组衔接用时越少得分越高, 规定剧组有几人不参加表演就相应扣几分或不能参加评比, 目的是促使每生在表演前后能阅读原著、研究剧本, 保证名著全剧表演能在一节课内完成。分工准备合理的情况下, 《夏洛的网》就在我的每一届学生的最后一个儿童节的语文课45分钟内如期地、圆满地表演完毕。 (一节课45分钟、八个剧组每个剧组表演3~5分钟, 两个班都能在40分钟内完成全剧表演, 留下的5分钟, 还能让学生趁热打铁写随笔《我们语文爱好者的蜘蛛课》) 。

C.全书快速激趣阅读法:如《格列佛游记》, 我们多次认真阅读原著后, 整理指导内容, 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趣味阅读此书。

(2) 片断课堂同步阅读法。

就是巧妙选取中长篇名著中的一个片断, 师生课堂同步阅读的方法。

A.首部切入法:如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我花5分钟时间悬念式地朗读《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开头约翰·克利斯朵夫 (贝多芬) 出生后翁媳对话的片断, 然后把这仅为一张的印制资料分发给每个学生。

B.中部切入法:精心设计一份语文练习卷, 其中的阅读题是《基度山伯爵》中埃德蒙借抛尸袋越狱的精彩片断赏析。练习卷分析时, 教师补充简介埃德蒙为何蒙冤入狱的情节, 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埃德蒙越狱后状况的好奇心。中部切入法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收获的往往是学生异乎寻常的原著阅读狂潮。

C.尾部切入法:如教师倾情朗读结尾一千多字的方法推荐《巴黎圣母院》。小说结尾躺在吉卜赛姑娘身边死去的人是谁?吉卜赛姑娘是谁?她又是怎么死的?她和他是什么关系?余音袅袅犹如撞钟的这个结尾激起的是学生的原著阅读冲动。

D.名言切入法:《老人与海》《围城》等名著的名言各是什么?请在你珍藏的名著上划好名言并加以背诵。找寻名著名言的过程往往是名著阅读的过程, 名言切入法是以点带面的名著阅读最佳方法。

(3) 导读激趣法。

A.利用每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的契机, 介绍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重要作品, 如《金色日记》等。依此类推国内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也不失时机地介绍, 从而充分利用名著的近区阅读资源。推而广之,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国内文学奖作品也可适时地因人而异地介绍。

B.利用节日、纪念日等适时推荐阅读对象。如六一节前夕向稚气未脱的七年级学生推荐看《夏洛的网》《白鲸》;适逢猪年时向学生介绍看以小猪威尔伯为主人公的全球青少年最喜欢的十大小说之一的美国怀特写的《夏洛的网》, 马年介绍《黑骏马》等。如2007年是马尔克斯80华诞, 教师及时介绍看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巴金90华诞再介绍看他的《家》。

C.随文介绍名著。如《孤独之旅》前推荐阅读《草房子》, 《济南的冬天》后介绍阅读《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4) 影视激趣法。

《草房子》《格列佛游记》《呼啸山庄》《简·爱》等可以课堂观看影片写影评的方法学习名著或和名著对比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原著阅读可以和课外的电视剧观看同时进行。

诸如名著阅读交流会、对名著进行改写、续写、改编等都是课堂同步阅读有效引领的好方法。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 这些阅读方法在同一部名著阅读时可以综合使用。

2.短篇名著阅读法

(1) 全文朗读法。

短篇小说篇幅短小, 适合课堂短时间内进行全文阅读。可以针对学生特点, 结合教学需要, 根据教师的阅读喜好, 合理科学地进行名著扩展教学。如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最后一课》的爱国主题, 可以打破介绍同作家作品的常规, 介绍莫泊桑的《米龙老爹》, 教师全文朗读时间约15分钟, 学生从开始的心不在焉到无不伸颈侧目甚至于哽咽抽泣。此时教师只需要深情地朗读, 无需太多的解释, 学生已经被米龙老爹的爱国忠诚感动得潸然泪下。

(2) 资料法。

学习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节选课文时, 我分发了《热爱生命》的全文, (只删除了初中生无法理解的主人公被救后反而精神失常的结尾部分) 学生因此弄清了主人公与伙伴淘金来回路上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3) 改写法。

如补充学习《伊索寓言》的《马和驴》时, 要学生让勤劳的驴起死回生, 把原文改写成的 《〈马和驴〉新编》。

三、“名著课堂同步阅读”的意义

1.“名著课堂同步阅读”提高了初中生的语文素质

对于初中生来说, 在历史和文学之间必然会遇到一道认识的鸿沟。如何让学生领会文学名著, 是教师在指导中需要确立的一个课题。在七年级学生开始学习《童趣》《〈论语〉十则》等文言文, 已经接触不少文言阅读材料并已掌握了一定文言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可以用每天一个《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小故事的对比阅读的方式巧妙地介入三国, 如乐不思蜀、望梅止渴、煮豆燃萁、锦囊妙计、七擒七纵、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等。《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小故事作为课外文言文训练材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培养着感受、理解、欣赏等能力。润物无声式的有效阅读指导激发着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表演环节中学生对人物曹操等引起了“正派”和“反派”的争论, 老师帮助学生从语文的角度来理解、表演书中角色, 让学生接受的是“语文”的素养, 而不是历史的逻辑。另一方面, 老师在指导时强调的是作品的文学性, 如提示人物的刻画方法等。时下, 电视剧《三国演义》、动画片《三国演义》的滚动播放肯定会让学生引起兴趣, 老师抓住了这个时机来引导阅读, 也加强了学生“原著”与电视剧之间的比较性, 强调了阅读原著的重要性。

2.“名著课堂同步阅读”的名著阅读指导方法贵在时效和激趣

在学业竞争日益突出的今天, 如何阅读不能立竿见影的“文学名著”, 能不能遭来师生的非议 (甚至家长的反对) , 这是我们语文教师面临的又一难题。而《三国演义》等采取“化零为整”每节课5分钟读两回的方法, 结合电视剧的播出同步阅读名著, 互为补充, 沟通了课内外的联系;另一方面, 教师在阅读量上用“读两回”的办法, 也避免了“额外负担”, 适合初中学生的日阅读量。每天一个三国成语小故事的方式巧妙地介入三国, 不但让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在学生兴致渐浓的大好形势下, 又及时抓住时机以点连线扩大范围, 在成语小故事的基础上适时增加补充初中新生感兴趣的三国故事, 从而继续培养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的兴趣, 如孔融的“小时了了”、钟会的“汗不敢出” 、孙亮“智断鼠屎案”“管宁割席”“曹操杀仓官王垕” 。学习趣味盎然的小故事时, 师生简短易学的随堂激趣对话表演、学生和家长的家庭表演, 更让家长消除顾虑、让学生阅读热情空前高涨。水到渠成式的有效阅读指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原动力。大到确定初中新生阅读《三国演义》, 小到选择三国的成语故事、选择褒贬不一的曹操而不是诸葛亮、选择先讲曹操是奸雄后讲英雄、先找孔融少年早慧再讲他被曹操杀害、先讲曹操杀许攸后回过去看曹操跣足迎许攸, 这样的指导内容的确看似随心所欲、左冲右突, 实则精心设计别具匠心, 使得长篇名著阅读准备工作万事俱备。《三国演义》原著的阅读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甚至于家长都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能当机立断, 开设一堂点燃阅读激情的“《三国演义》阅读总动员课”, 宣布学生们翘首以待的《三国演义》依次每天两回的阅读工程正式启动, 《三国演义》的阅读就会成为学生自己的迫切需求。尤其重要的是老师不能一布置阅读任务就了事, 而是日后每天有“检查”, 而且检查运用“提纲、问答”式, 去抓住学生心理,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抓住故事情节, 突出要点 (中心人物的理解) , 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阅读”。

3.“名著课堂同步阅读”教学指导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精神

《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审美体验, 陶冶性情, 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名著课堂同步阅读”不仅形式创新, 更可贵的是在师生的“同堂阅读”中, 加强了师生的对话与交流, 在人物角色的表演中体验作品语言的个性化魅力, 而活动性表演不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表演的乐趣, 两人一组、四人一组的形式也培养着学生的协作能力。“名著课堂同步阅读”和其中的活动性表演、辩论、讲三国的故事比赛等都使学习效果立竿见影, 这些快乐的思维模式和学习经历, 还给语文写作教学创造带来了丰富的近区写作资源, 应运而生的作文有:记叙文《我第一次演曹操》《我们激情燃烧的三国课》《我们小易中天品三国》《和三国一起走过的日子》等, 议论文《“许攸之死”之我见》《曹操, 奸雄耶?英雄否》等, 说明文《话说木牛流马》《诸葛亮鹅毛扇的制作》等, 改编的短剧《太史慈酣斗小霸王》《曹操跣足迎许攸》等。总之, 有效的阅读内容的确定和阅读方法的选择, 以及多重能力培养让学生从小就浸染了很扎实的语文素养, 真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着快乐和知识。

“名著课堂同步阅读”并不是老师的指导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苏霍姆斯基说过:“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 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 就像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许多“名著课堂同步阅读”方法, 长篇名著同堂阅读除了有扬帆起航前基地集训指导外, 主要还是让学生能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在学生阅读欲罢不能时老师要适时完美转身, 如《三国演义》师生每天两回同堂阅读25~30天到第50回, 当学生已经爱不释手并能主动无障碍阅读时, 老师就可以撤离课堂让学生独立地在三国知识的海洋里航行。一个学期一个月就可以“课堂同步阅读”一大部名著, 这样灵活有效地操作使得“名著课堂同步阅读”更加切实可行。

上一篇:11月安全工作重点下一篇:公司考勤打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