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2024-04-16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共6篇)

篇1: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

银行利润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庞大的组成部分,作为国家各项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资金集散机构,银行业健康和持续的发展对宏观经济环境、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2月,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了113.8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7.9%。截至2011年底,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占资产总额份额较大的机构是:国资控股大型商业银行资产份额约为47.3%,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份额约为16.2%,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资产份额约为15.2%。我国银行业的资产总额水平显著高于证券行业和保险行业。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2011年实现了税后利润1.2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9.3%,利润占了全球2011年银行业利润总额的20%以上,我国银行业实现了利润的迅猛增长。其中商业银行实现税后利润1.0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3%。截至2011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 1.28%,比上年同期增长了0.16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为 20.4%,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18个百分点。根据各家上市银行陆续发布的2011报告,我国上市银行2011年实现净利润约8750亿元,每家银行平均每天净赚1.5亿元。

商业银行高利润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对我国银行“暴利”的质疑越来越多。“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利润太高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2011年底,中国民生银行行长洪琦一席关于银行利润的坦言,道出了银行和实体经济利厚利薄的差距的感慨。2011年,全球经济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多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下,多数行业经历了严冬的考验,净利润增幅放缓或下滑,但商业银行却独占鳌头,利润逆势增长。

从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来看,其盈利模式主要经历了两种模式的沿革,一是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二是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以银行批发银行业务为载体,通过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起到信用中介和信用创造的功能。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是在20世纪80年代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推动下渐渐兴起的,以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为载体,典型表现是层出不穷的银行产品,涵盖了综合代理、金融中介和业务顾问等,起到金融服务的功能。

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金融创新、“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完善,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同业竞争和外资金融机构的外来竞争压力,金融混业经营大趋势的到来,加上《巴塞尔协议Ⅲ》和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方面对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的更高要求,商业银行依靠信贷的高投放实现利润高增长,以“吸存放贷、办理结算”业务为基础的盈利模式很难再适应未来的经营环境。透过银行经营外部环境和银行发展内在需求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高利润背后的隐忧:盈利模式单一片面,业务开展简单粗放,同质化竞争明显,难以满足客户需求;利润很大程度上依赖政策红利和信贷投放,而政策红利难以持续。

依托商业银行业务改革和银行产品多样供给,现有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需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改变,实现利润来源多元、客户体验良好、业务拓展健康、资本体内循环。从国际经验看,许多商业银行在30多年前就经历了盈利模式转型,逐步摆脱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非利息收入占比显著提高,批发银行业务、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协调发展,这也是商业银行发展必经的改革道路。

盈利模式的特点

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盈利模式是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分析,商业银行利润增长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第一、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增加,以信贷为主的生息资产规模显著增长;第二,存贷款利差基本稳定;第三,重视信贷风险的控制,主要表现在不良水平较低,贷款损失准备的增加和拨备覆盖率的提升。

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以利差收入、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为利润主体,共占到了利润来源的80%左右。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利差收入占到了66.2%的份额,利差收入中又以批发银行业务的利差收入为主;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大约占到了14%的份额。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利差收入2.15万亿元,比去年增长 29.3%。我国商业银行为了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在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等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上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5149亿元,比去年增长46.3%,增幅显著高于同期利差收入。但是非利息收入总体占比仍偏低,明显的收效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

从利差收入来看。以建设银行为例,2011年实现利息收入 4822.47 亿元,较上年增幅为27.65%。其中,客户贷款和垫款利息占比72.06%,债券投资利息占比18.6%,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利息收入加上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占比较低,为9.34%。其中客户贷款和垫款利息占比很高,主要原因是2010 年下半年以来,央行连续五次加息使得存量贷款按照加息后的利率重新定价,带动了贷款收益提升;此外,受货币市场利率走高及信贷资源紧缺等多方面影响,贴现平均收益率大幅提升,资金面趋紧,对公信贷量业务供不应求,为提高贷款利率的筹码创造了条件。在我国存贷款利率尚未市场化的条件下,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没有放开。在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下,银行以低利息吸收存款,而以高于存款利率的利率进行贷款,在资金数额显著扩大的运营体系中,银行可以从中获取较高的利息差作为利润,其操作模式简单,获得利润高,大客户的信贷风险相对较小,利润来源稳定。

从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来看。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努力拓展中间业务作为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项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的显著增长。非利息收入净额特别是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的占比持续增加,且大型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高于中小银行。值得一提的是,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的显著增长并非表明商业银行在推动中间业务特别是在落实产品服务上做出的改革和努力。仍以建设银行为例,2011的中间业务收入中,占首位的是顾问和咨询业务手续费收入,达到174.88亿元;银行卡手续费收入 149.10 亿元,其中信用卡收入增长接近30%。代理业务手续费收入142.10 亿元;结算与清算手续费收入 134.84

亿元;理财产品业务收入 79.07 亿元;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收入77.32 亿元;电子银行业务收入 42.46 亿元。从中不难看出,我国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的体制下,中间业务收入中低附加值的业务性收费占据大部分,主要局限于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汇兑以及银行卡、代收代付等产品上,手段比较单一。换句话说,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靠的不是优质的服务,而是商业银行排他性牌照取得的超高议价能力。而且银行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也受到了社会的诟病,中国银监会还专门出台条例对银行手续费问题加强了管理和整顿。

现行盈利模式形成的原因

高储蓄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①④我国的高储蓄率为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和动力,高储蓄率为商业银行提供了稳定性好且成本低廉的资金来源,成为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能够持续维系的重要原因。②我国经济的增长与投资增长密切相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远高于GDP增速,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资金整体需求量的增速非常快,形成了我国资金市场供不应求的基本格局,商业银行又在整个社会的资金配给中处于主导地位,而这种格局为批发银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因素。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基本上不存在真正意义的商业银行,当时的银行只是类似于国家财政的会计和出纳。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的商业银行秉承“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的思路,进行了三阶段的改革。从1984年到1994年处于专办银行阶段,比如工商银行主营工商企业信贷业务,中国银行主营外汇业务,建设银行主营中长期基本建设业务,专办银行业务开展局限,自主运用信贷资金的权力很小,在信贷计划内不能越雷池一步。从1994年到2003年处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阶段,实现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分离,对商业银行进行财务重组,发行特别国债补充资本金,剥离不良资产,取消贷款规模的计划分配,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这一阶段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2003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推动了股份制改革和公司治理改革,国有银行陆续上市,外资商业银行大步进入中国市场,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公司才算真正建立起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实际上非常短,计划经济的包袱很重,仍旧打着“信贷工厂”、“资金拨付”和“支付结算”的传统烙印,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的政策性色彩。由于经营的惯性,特别是在人力资源、客户结构和思想观念等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很难在短期内适应非利差主导的盈利模式。

资本市场不发达。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尚未建立。我国融资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体,作为长期资金市场的直接融资虽有起色但占比明显低于间接融资。在间接融资中,银行贷款是最主要的融资途径,这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批发银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拓展多元化盈利模式的动机。此外,许多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如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业务、兼并收购业务、证券投资基金存托管业务、年金业务、财务顾问业务等,需要建立在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基础上;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也需要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具有丰富的投资标的市场作为支撑,有良好的投资渠道才会吸引更多客户选择私人银行进行财富管理,然而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尚在发展的初期,股票市场长期以来重融资轻投资,甚至被称作“赌场”。我国欠发达的资本市场,使得商业银行缺乏盈利模式多元化的外部环境。

存在的主要问题——盈利模式转型的内因

依赖政策红利,利润结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商业银行享受着制度的政策红利,主要指利差水平,信贷规模管制和经营行政壁垒。在利率没有市场化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水平还处于管制阶段,在利差最高的1996年到1998年,净利差达到了5.6%,但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水平是在收窄的,近几年尤其是2008年以来存贷利差有所下降,目前维系在3%左右,随着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和经济增长预期的理性回落,利差仍在下降的通道中。我国商业银行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的症结不在于利差水平绝对值的高低,而是通过利差获得的利润在总体利润中占比高导致的利润结构失衡,显示了我国商业银行缺乏业务创新的弊病。当前实际负利率的背景下,我国存款利率设有上限,贷款利率下限仍未放开,消费者关于利率的议价能力不高。企业要申请贷款还要根据银行信贷规模的放量,造成了资金链的紧张,带来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从市场经济发展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会导致政策红利的失效,伴随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严格监管和民间金融的繁荣,政策红利作用逐步变小,依靠利差的盈利模式应该变革。

业务品种较少,中间业务较弱。我国商业银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体制的束缚,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国家财政执行者的任务,扮演的是企业血液的输送者和稳定国家经济金融的调控器,作为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工具,为大量国有企业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了巨额贷款。长期以来,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渠道有限且手段单一,只有发放贷款、上存存款、债券投资、同业机构往来等,而且我国商业银行以规模扩张为主要手段,包括在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网点扩张和提高资本充足率,沉浸在稳定且低成本的利差收入的麻醉中,没有重视业务品种的开发。典型例子就是我国商业银行分支行极少有增加业务品种的举措,也缺乏业务创新的激励,许多银行员工也抱怨自己从事的是简单重复机械劳动,没有业务创新的权限和动力。相对于国际成熟商业银行30%以上的中间业务收入,目前我国中间业务收入只占银行盈利很小的部分,中间业务对银行总体经营成果贡献很低。当前世界商业银行业开发出来的中间业务有3000多种,而中国中间业务品种不到300种,而且这些中间业务产品在实际中经常用到的还不多,主要开展的中间业务大都停留在筹资功能强、操作简单的劳务型、低收益业务上,且服务质量不高,客户反馈不佳。从公司客户角度看,表面上看起来中间业务品种不少,但实际上主要是一般性代理收付业务、跟单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等与贸易密切相关的业务。

产品供求矛盾,客户体验欠佳。以公司客户为例,当前资金的来源越来越广泛,客户对商业银行的需求已经不再仅限于借款,更对银行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们在银行存款或借款的同时,要求银行能提供防范和转移风险的办法以减少或避免因利率、汇率波动而造成的损失,商业银行可以发展代理客户进行理财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务。但是目前法人客户的代客理财产品开发地非常不健全,也缺乏大量的专业人才,很难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导向理念落实地不到位,没有从服务上吸引客户。伴随民众财商的提高,市场对银行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很低,首先在经营网点和渠道的布局不合理,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竞争和服务意识,许多大型银行排队难、态度差的问题多年来都不曾得到缓解,造成消费者的客户体验欠佳,客户没有把银行网点看作是温馨便利和值得信赖的服务区。其次,客户群体的细分不到位,忽视了普通客户群体的价值,大客户是各

银行争夺的主要阵地,普通的客户群体中的利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商业银行要从客户需求出发,以同理心来挖掘大客户和普通客户,个人客户和公司机构客户的利润空间。

同质竞争严重,特色差异不大。截至2011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3800家,就商业银行而言就有5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还有144家城市商业银行,212家农村商业银行,190家农村合作银行,2265家农村信用社和635家村镇银行。在相同类别的商业银行中,不论从产品还是服务上看,还是从盈利模式上看,低层次、同质化竞争现象已经非常明显。不少商业银行片面追求规模与速度,把经营重心放在量的扩张上,在经营战略定位上没有一个特色的安排,商业银行没有形成自己的“技术壁垒”和品牌影响力。严重的同质竞争带来了很大的困境,比如同样的备用信用证业务,在工商银行能做,在中国银行能做,在中信银行也能做,而且办理的流程、支付的费用几乎没有差别,客户选择办理银行时则更多地考虑社会关系因素而不是服务便利因素。关系型营销在我国商业银行展业中非常明显,但是依靠关系吸引客户的维护成本很高,而且随着从业人员的流动,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伴随同业竞争的加剧和外资银行的竞争,将来客户单纯被动地接受商业银行产品和定价的情况将改变,而是主动提出服务需求,自主选择不同银行的服务。如果商业银行没有自身的特色和业务优势,就会陷入同质竞争的“红海”。

面临的挑战——盈利模式转型的外因

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利率市场化终将倒逼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改革,盈利模式的转型也是在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持续盈利的必然选择。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写进了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渐进推动的。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的直接冲击是,当前在利润来源中占最主导的批发银行业务将面临萎缩的困境。商业银行在贷款尤其是优质的贷款利率议价能力将下降,在竞争激烈的存款市场上的利率定价将处于被动地位,预期中存款利率的上浮和贷款利率的下降最终将收窄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减少利差收入,直接冲击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此外,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会让债券利率呈现更显著的波动,商业银行持有的债券资产利率风险加大,有可能导致债券价值缩水,减少债券投资利息收入;同业存款的利率市场化之后,不同的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偏好进行资产和负债的定价,同业往来的利息收入将呈现更多的不确定性。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不同规模商业银行的影响不同,大型银行拥有风险定价能力强、中间业务发展相对成熟和存量客户稳定的优势,受到的冲击小,而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受到的影响较大。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有的中小银行依赖利差的业务占比较高,利率市场化后利差收窄带来降低利润的压力更大;二是有的中小银行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弱,利率市场化之后不仅面临着利率风险,还面临着存款者道德风险、不良资产上升等信用风险,风险管理水平低甚至可能直接导致中小银行的破产倒闭;三是许多中小银行在机构网点和存款来源上缺乏优势。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小银行应从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转变经营模式、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等方面入手,迎接利率全面市场化带来的严峻考验。

“金融脱媒”与直接融资的发展。虽然我国的融资体系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但我国“金融脱媒”现象已经显现,根据金融中介理论,“金融脱媒”指的是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的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

循环。当前的典型表现是,许多的小微企业因无法获得银行贷款而不得不转向民间借贷融资;社会融资渠道拓宽,社会融资年均增速高于银行贷款年均增速:2002年至2010年间,中国社会融资总量由2万亿元扩大到14万亿元,年均增长27.8%,比同期各项贷款年均增速高了9.4个百分点。从国际金融市场的历史经验来看,“金融脱媒”和直接融资的发展,为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给方提供了更多的融通渠道,企业能够更容易地以低廉成本通过发行证券而不是向银行贷款为其业务活动融资,风险管理成熟的大型企业还可以进入外汇市场和欧洲债券市场等离岸市场筹资。“金融脱媒”带来的批发银行业务萎缩导致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商业银行危机,这是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在未来警惕的。金融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在金融中介的地位在降低,融资体系将由以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间接融资并重转换。从成熟市场经济体的经验可以看出,直接融资的强劲发展会挤压银行盈利,具体可以表现为: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大量发行分流了对公存款;证券投资基金及保险基金的发展削弱银行存款基础;发达的直接融资渠道导致优质客户贷款需求减少,优质信贷资源竞争加剧,优质客户倒逼银行实行优惠利率的现象日益普遍,批发银行业务的盈利空间进一步缩小。

分业经营体制——盈利模式转型的障碍

我国金融行业目前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法律从业务和机构两个方面定义了银行分业,在业务方面不得经营信托投资、股票和保险,在机构方面不得投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商业银行、保险、信托和证券等金融企业各自从事法定业务范围内的经营内容,除规定的一定限度交叉经营业务外,禁止金融企业混业经营。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主要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的目的,但是限制了商业银行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的发展,金融产品和服务难以实现综合供给,制约了盈利模式多元化改革。

以中间业务为例。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从量上看发展速度很快,这与银行支付结算及清算业务、代理业务和银行卡业务密切相关,此类业务事实上是以存贷款为基础的业务。如果把这部分剔除,顾问和咨询业务、担保与承诺业务、托管及受托业务所占份额仍不高。考察美国的商业银行,其在中间业务收入中占比最高的是投行财务顾问费、经纪业务佣金、资产证券化以及贷款转让收入等,这里的许多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尚无法开展。国际成熟的大型商业银行多是全能型银行,比如花旗、汇丰等,不受分业经营的制约,有利于盈利模式的多元化。混业经营是全球金融业发展的趋势,我国一些大型银行也通过在海外成立子公司的形式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工银国际、中银香港、建银国际等,开展券商业务;又如开展寿险业务的建信人寿和开展基金业务的工银瑞信基金公司;更典型的是平安保险集团,下辖保险、银行和投资业务,在混业经营约束条件下做出了积极尝试。

优化盈利模式的建议

精细化作业的批发业务。净利差的相对稳定是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基础,批发业务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重要的盈利增长点,优化盈利模式不能放松批发业务。在保持原有经营优势的基础上,主要需要提高银行贷款风险定价水平,加强风险管理:完善贷款定价机制,采用精密的评估程序确定风险资产价格,实行差异化定价;建立风险溢价测评体系,利用内部评级法和已收集积累的有关数据对各种风险的损失概率和损失大小进行合理测算,提出每笔业务 的潜在风险管理方案;健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合理转移和分散信贷风险,防止信贷过度聚集于单一行业。由于受资本充足率和货币供应量、信贷政策的制约,商业银行已经不能任意扩张信贷规模,需要在信贷发起上进行竞争。商业银行可以把批发业务作为多种业务的发起,后续跟进多种产品服务,通过批发业务来发起并存续客户关系,获取后续的中间业务收入。比如针对型企业的中长期信贷业务可以带动财务顾问、并购咨询、票据承销等投行业务的成长。通过交叉销售和精细化管理,把批发业务做成低成本占用、高效益带动的业务。

对零售银行业务的战略关注。零售银行业务种类多、变化快,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新技术和经济趋势变化很容易催生新的产品需求。产品创新的机遇广阔,同时难度也很大,零售银行业务已经成为了我国许多商业银行的战略核心业务。国外经验表明,随着公司客户的融资和投资能力的提高,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争夺优质客户竞争加剧,导致公司客户业务的盈利水平下滑,批发银行业务定价能力和盈利水平减弱,大型公司客户所能带来的盈利日益趋薄。而零售银行业务在收入和盈利上较为稳定,我国居民储蓄量庞大,高净值客户数量增长迅速,零售银行业务潜在需求旺盛,存量客户资源丰富,不论是大银行还是中小银行、城商行甚至是农村信用合作机构,依托渠道发挥规模和网络优势容易突显。在零售银行业务中,品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应该从品牌认知、产品多样和员工能力三方面入手,让零售业务成为盈利模式转型的亮点。

中间业务应当以质取胜。拓展中间业务品种,合理减少盈利增长对生息资产的过度依赖是优化盈利模式的重要方面。美国花旗银行提供的资料显示,存贷业务为其带来的利润占总盈利的约20%,而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中间业务却为花旗银行带来了约80%的利润。上文已经谈到,中间业务资本占用较低,受经济周期影响小,收益较高,可降低风险集中程度。从我国商业银行实践来看,中间业务利润增速很快,高于批发银行业务利润增速,但仍是以量取胜,通过创设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赚取低成本的利润。中间业务的发展必须重视产品细分,以质取胜,以服务取胜。以质取胜的中间业务通过提供一揽子金融解决方案,对客户进行差别定价,提高综合收益。对公方面,重点在投行、托管、理财等产品,此类业务对市场波动敏感度高,我国商业银行也拥有良好的客户基础,可成为非利息收入持续成长的动力,而担保承诺类业务作为传统中间业务强项,则需要延长产品线,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对私方面,银行卡、电子银行和代理、个人理财、代销业务拥有雄厚客户资源,若能进一步拓宽渠道建设,提高高净值客户对银行专业服务的认同,加强普通客户对便捷服务的依赖,中间业务的潜力将得到释放。值得一提的是,投资银行业务和金融衍生业务在国际成熟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中间业务收入中最具成长性的增长点和改善盈利模式的重要手段,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刚刚起步,由于分业经营的制约和专业人才的缺乏,真正能够开展的投资银行业务品种并不多,这是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缺憾。

打通界限促进产品研发。盈利模式的最终呈现形式是银行提供的产品。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下的业务拓展是被动式的,不重视产品开发,产品设计往往从本部门的局部利益出发,对客户实际情况缺乏关注,在同质化竞争情况下,业务都是类似的,所以客户依靠关系融资、银行依靠关系营销的现象明显。商业银行各业务条线不是割裂的,我国商业银行应该通过成立专门的产品研发机构,打通批发业务、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的界限,实现归口管理和统筹规划,建立以客户和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的产品研发和推广流程,发挥客户经

理、产品经理作为市场前端在创新中的源头作用,建立产品需求直达中后台研发机构的快速通道,达成产品服务创意、功能设计、流程设计、销售、推广、维护及售后的全过程管理。

盈利模式转型的方向

多元化集约型盈利模式是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方向。多元化主要指盈利来源的多元化,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逐步降低对存贷业务和政策红利的依赖,适应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变革,开辟多样的盈利来源。细分盈利对象,改进盈利措施,完善盈利保障,办成资本占用低,特色鲜明的商业银行。集约型主要指银行业务的集约化,实现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对公业务与对私业务,批发业务与零售业务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由传统的融资中介向全能型服务中介转变,从社会资金提供型银行向国民财富管理型银行转变。

盈利模式转型并不是说所有商业银行都要实现转型。我国的商业银行有大型商业银行,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有城市商业银行,还有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此外还有外国银行分行、外商独资银行、合资银行等外资银行的竞争,不可能也不能够“千行一面”,不同银行要打造核心竞争力,通过差异化战略克服同业市场同质竞争的压力。盈利模式的转型需要不同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资产和存贷款规模、资本充足率、风险抵补能力、盈利水平和流动性水平,结合自身的特点、所处地域和优势有选择地塑造盈利模式。比如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以服务中小企业作为主打,简化中小企业融资申请审批流程,更专注地做好精品业务;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利用其自身资金资本充足的优势,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抓牢大项目,把“大零售”条线和“大投行”业务做大做强。在美国商业银行中,真正中间业务发展较强的几乎都是大银行,而美国的社区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只占全部盈利的20%,虽然城商行和农信社、农商行经营盘子小,但在本地拥有良好的客户基础,可以在民生服务、消费金融和便利结算上做好文章。

盈利模式的转型还需要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源体制的健全和公司治理的完善作为保障。经营银行就是经营风险,有健全的内控体系才能保障业务运行的稳定,商业银行需要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建立良好风险文化;在机构改革和人力资源改革方面,要推进机构扁平化和业务垂直化管理,建立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客户为中心,促进从业人员观念的转变;在公司治理方面,完善符合现代银行制度要求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职责分工,提高经营效率,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虽然说银行业的盈利模式应当转型,但这种转型不一蹴而就的。不论是外部因素如利率市场化改革,资本市场发展,分业经营约束的放松,银行监管的转变,还是内部因素如银行产品的多样化,专业人才梯队的健全,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都是长期积累的过程。盈利模式的转型不能忽视传统业务质量的提高,也不能不顾条件限制盲目扩张新型业务,国外成熟商业银行大多也经历了以批发银行业务为主并依靠利差保护盈利,再到今天以零售业务为主和多元化盈利模式的转变。总之,盈利模式的转型必须和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大众金融需求与消费观念相适应。

篇2: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美国的那位年轻而盛名的歪才经济学家史蒂芬·列维特,在他那本“敲破你脑袋”的《魔鬼经济学》中,以列氏独特的“魔鬼”视角,揭示出了一个通过专业房产经纪人出售房屋却往往卖出低价的事实——

一般人卖房子当然需要借助房产中介,因为他们专业,因为他们熟悉市场行情,因为他们知道怎样“将房子的价值最大化”。这种专业能力和信息的不对称,正是你雇佣房产经纪人的重要原因。为此,你愿意按房屋的最终成交价格付给他佣金,你房子的价格卖得越高,经纪人获得的佣金就越高,看起来很公平,也很有激励作用。

可现实的状况是,你的经纪人此时的想法与心态,其实与你并不完全一样:也许你的房子再做些推广再捂上十天半个月,还可以多卖出3%~5%,但此时,你的经纪人恐惧的,并不是时间的延迟,而是其他经纪人先发制人急功近利的“撬单”搅局——那样的话,他将颗粒无收——就算你的房子还能多卖上10万20万乃至上百万,2-3%的佣金也不过再多出几千至多上万元的收益,比起“归零”的风险来,实在很有些得不偿失。

于是,你的经纪人此时一心想着的,并不是努力实现你房屋价值的最大化,而是必须抢在其他中介前面尽快促成交易;于是,你的经纪人此时很可能会做的,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向你频释利空,促使你以最先出现的貌似合理的报价成交;于是,你的房子实际只卖出了一个低价。

列维特没有说的还有一点,就是这类中介的两头收费模式——“吃了上家拿下家”,从买卖双方两头收取成交佣金。这种模式设计,无法回避地会诱导中介采取相应策略趋利避害:以尽快成交为目的,而非一方的利益最大化。

摆脱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就出现了两种站位不同的盈利模式——

【模式第5招】

全权管家——“值得托付”

第一种方法就是:让经纪人成为你的人,完全代表你的利益。

比方说装修房子吧,这实在是件很累人的事情:图纸设计、物料选购、施工监理“房子是装修完了,人却褪了一层皮”,这是经常可以听到的感慨;花了巨资装修的房子入住以后,麻烦不断隐患重重,这也是经常可以听到的抱怨。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样那样的“专家”已经成为日益精密的社会机器中不可或缺的“螺丝”和“铰链”,事必躬亲已经成了远离现代网络多元社会的不合时宜。即便是你悟性再好学习能力再强,一般终究还是不如专业的装璜公司;况且,花钱费力积累的装潢方面的这种种知识经验“惨痛教训”,对并非乐在其中或者决定以此谋生的你来说,实在却是一种生命的浪费。

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是全权托付给一家专业的公司,让他成为你的代表,全权负责相关事宜。房屋装饰领域于是就有了“工程监理”,如同房屋买卖领域的“专任委托”——所谓“一站式”、“一条龙”的全权管家模式。演艺经纪、销售代理、家政服务、酒店管理、私人银行、汽车4S店,社会从匮乏走向繁冗,时代从英雄走向专家,“管家式服务”的口号震天动地。当可供选择的信息已经变得充分,当相关服务的内容已经变得庞杂,“把责任交给我们,把闲暇留给自己”、“把客户养得越懒越好”,也就很容易成为提供“贴身服务”的口号和提高客户粘性的策略。

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源稀缺的“老八股”时代,只要能买到股票就能赚钱,拼体力的抢购讲关系的寻租就构成了惊心动魄的场景;现如今,滚动电子屏上红红绿绿眼花缭乱着数千只股票,基本面分析技术面判断就成了买卖操作的专业能力……,于是,作为“理财管家”的基金公司风起云涌;

产品市场空间延伸,物流开始囊括越来越多的环节及相应的各类供应商:干线运输、中转仓储、短驳配送、国际货代,原料供应、捆包分拣、包装加工、订舱报关,运单管理、路线优化、货况跟踪、退货管理……,于是,作为“第四方物流”的供应链管理公司成为一时时尚。

既然是源于明确站位,准确定位自然就成了这一模式的关键。比如企业融资,你可以担当投资者的代表,提供投资管理服务,收取管理费和利润分成;也可以担当创业者的代表,提供资本运营服务,收取顾问费和佣金提成。明确了一方代表的角色定位,“吃了上家拿下家”便就是“道德风险”了。想明白了到底谁是你的“衣食父母”这一点,李国庆与“大摩女”之争便很有些无聊了。

既然是源于多元选择,优化资源配置自然就成了这一模式利润的来源。你当然应该为你管家的客户争取更高更合理的价格,你当然应该尽心尽力保障你管家的客户的利益,你当然应该凭借你的专业能力在你管家的客户的成本基础上再节约出一大块的成本出来。“值得托付”,虽然只有四个字,却是管家模式最高的评价。

【模式第6招】

配电平台——让你所寻找的迎面而来

让心有旁骛的经纪人成为与你利益一致的“管家”——因为是你的“独家”,此时你的经纪人不再惧怕别人来“抢跑道”,就可以专心于以较长远的心态来对待你的委托;因为你是“专任”,此时的你就可以对你经纪人的服务品质销售价格有所要求,你的诉求与他的利益可以绑定在一起。

理论上如此。

但是,往往你就是不敢。

原因还是信息的不对称。因为届时会有N个经纪人宣称他们有能力有人品可以担当你的全权管家,而你原本就根本不知道到底哪家专业哪家敬业哪家“值得托付”。你放弃多元选择的结果是你必须面对另一种近乎同样的多元选择。

问题还有另外的一个方面:其实会有N个“你”同时面临着被选择——有众多的人想要购买房子,同时也会有众多的人想要出售房子,其实你并不唯一,想要购买你房子的人,其实也有很多像你一样的想要出售的房子可以选择。就像股票买卖,有很多人想买,也有很多人想抛,其实双方都有多元的选择,两边都是海量的信息,这就需要有一种机制使最接近的买卖条件迅速配对成功。

这种机制叫做“双向拍卖”——两边同时叫价,“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提供这种机制平台的就是证券交易所,盈利的模式便是“配电平台模式”。这种模式的关键,就在于必须站位是完全独立的第三方,只是提供一个充分沟通的平台和相应辅助的服务,让买卖双方在完全信息的条件下自由配对成交。

原始的自由贸易市场,现代的网上电子商务,“配电盘”其实无处不在;卖家具的“红星美凯龙”,卖服装的“美特斯邦威”,乃至餐饮的“簋街”“大时代”,许多的所谓新模式,其实都是让双方充分沟通以促成交易的配电平台。

篇3: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

一、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 以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财务收支结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经历了由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的过程, 利差主导型是建立在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基础上的, 而非利差主导型则是随着中间业务的发展和混业经营模式下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还处在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的阶段, 与西方国家相比, 这种盈利模式存在以下业务品种少, 盈利模式单一以及缺乏金融创新的问题。

1. 业务品种少, 盈利模式单一

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混业经营, 金融产品层出不穷, 中间业务包括传统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 很大一部分的收入都来自于金融投资工具带来的非利息收入。而我国商业银行则采取分业经营, 以利差收入作为主要的盈利来源, 来自于中间业务、投行业务、保险业务等方面的收入很少。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在相对封闭或者说竞争力比较低下的经济环境下能够有利于银行的发展, 然而如今的金融市场全面开放, 竞争激烈, 传统的盈利模式已经不能继续。例如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 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将没有限制, 利率差的波动将增大, 商业银行间存贷款的竞争激烈, 期中包括了价格的竞争。商业银行在面对自己的优质客户时, 会降低贷款的价格而提升存款的价格, 从而保证自己优质客户的来源;对于其他的一些中小客户, 银行会考虑到客户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 利率就不能无限制的上市。这样, 在长期作用下必然会导致银行整体盈利能力的下降。

2. 盈利模式缺乏创新性

金融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下的产物, 它适应经济全球化、开放化的要求。金融创新主要是在金融制度以及金融工具方面进行创新。对于商业银行的创新而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西方国家就创新出了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 这些衍生产品是商业银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银行的盈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我国, 入世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给使我国金融市场上竞争加剧, 迫使商业银行等加快创新的步伐。然而到目前为止, 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仍比较缺乏, 只有少数几种, 发展才刚刚起步。而被视为盈利潜力巨大、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中间业务如资产评估、信息咨询、个人理财业务等的发展还远远不够。

二、转变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途径

1. 推进商业银行治理结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对外开放, 大范围内的竞争迫使商业银行推进治理结构, 提高竞争力。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决定其竞争能力和经营绩效, 决定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是我国银行业从根本上解决弊端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主要从法人治理结构、资本充足性、资产的质量、内部控制制度、人力资源、考核稽查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期中, 商业银行要特别注重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各个经营管理层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还应当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体制, 实施审慎的财务和会计政策, 严格信息披露制度, 制定一套能够激发员工积极性、满足员工实现个人价值的工资绩效体系, 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为商业银行的盈利创造一个良好的整体环境。

2. 发展中间业务, 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靠存贷款利差收入来提高盈利的难度越来越大, 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一致的目标。其中, 发展中间业务, 增加中间业务在整个收入中的比例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发展中间业务是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提高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 中间业务的安全性与风险性均比较大, 发展中间业务能够充分利用银行的所有资源来获得最大的收益。通过比较我们看到, 美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约40%, 而我国以中间业务为主的非利差收入占的比重较低。在传统商业银行业务逐渐萎缩的趋势下,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势在必行。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在发展资产负债业务的同时建立并完善中间业务的发展机制, 拓展中间业务的种类, 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 使银行的盈利模式由传统的利差主导型转变为中间业务主导型。

3. 大力推进金融业务的创新

金融业务的创新是为商业银行提供新的盈利渠道, 可以有效规避、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从整体上说, 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实现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银行、证券、保险等各项业务应相互渗透, 实现多元化的综合发展, 从而分散风险, 提高收益, 也能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具体来说, 对于存款业务方面, 商业银行应当发展个人银行、网上银行, 推出功能齐全的金融工具以及使客户能够迅速便捷的办理业务的服务。对于资产业务, 可以为客户提供创新型的银团贷款、并购贷款和保理贷款等, 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要求。在表外业务的创新方面, 可以在巩固传统业务的同时开展经营租赁、回租租赁、杠杆租赁等服务种类。商业银行通过这些金融业务的创新, 扩展业务范围, 才能取得更大的盈利。

摘要:与西方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业务品种少、盈利模式单一以及缺乏创新性的问题。本文从推进银行治理结构、发展中间业务、金融业务创新方面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中间业务,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篇4: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关键词:盈利模式;商业银行;资本市场

商业银行为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必须在中间业务、零售银行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等非利差业务上进行挖掘开拓,任务相当艰巨。

当前,我国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迅速,不少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水平呈现成倍增长的态势。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21.15%,增幅显著地高于同期利差收入。但非利息收人总体所占比仍然偏低,短期难以收到明显的成效。如2013年,除交通银行外,虽然其他三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超过了20%,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整体经营收入中的占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而且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的显著增长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1 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随着对外开放深化和利率市场化加快,依赖制度红利的盈利模式不可持续

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方式较单一,产品种类和服务也单一,但是资产回报率却比西方银行高出很多。这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享受着政策红利。在利率非市场化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处于管制阶段,净利差甚至最高曾达到5.6%。持续的高利差使商业银行无拓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从而停滞在传统盈利模式。

为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2013年7月20日起人民银行全面放开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周小川行长在2014年两会期间提出“存款利率最后要放开,这应该也是利率市场化中最后一步”。若市场资金需求较旺盛,商业银行可大幅的提高贷款利率,但为了拥有更多的资金来源,存款利率也会大幅上升,如果存款利率的上升幅度远超过贷款利率,那么存贷款的利差将缩小,此时继续实行利差主导的盈利模式, 也就是说,利率市场化之后,利差范围将大大小于先前中国人民银行所制定的存贷基准利差范围,以利差主导为盈利模式的商业银行将会陷入巨大危机之中。

1.2 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使得依靠高储蓄率和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市场商业银行面临挑战

伴随着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金融脱媒化趋势愈演愈烈,同时国家对直接融资市场的大力支持也挤压着银行的盈利空间。居民收入和获取财富的形式的多样化,投资渠道呈现多元化,使储蓄存款大量分流到股市、基金、楼市、期货等。同时资本市场也逐渐健全,非金融机构快速发展,成本低廉的直接融资快速蔓延,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都倾向于直接从市场融资。这些新的企业和公司客户和普通客户的的金融服务需求都对商业银行在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经营过程中构成了新的挑战。

1.3 规模扩张盈利模式使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

我国商业银行的非利差业务发展长期都处于从属地位,中间业务规模小、比重偏低。而且大部分中间业务均停留在为贷款业务筹集资金和劳务型低收益业务上,托管、交易类和咨询顾问等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新型中间业务占比小、品种少。我国中间业务品种只有260多种,而外国银行业开发出的中间业务达3000多种。另外,中间业务的盈利能力还有待提升,对经营效益的贡献度还有较大上升空间。国内商业银行大部分对中间业务的开发运作缺乏系统性的管理,各业务部门间未能协调配合,更没有长远规划设计。因而中间业务产品同质化严重,收费方式欠规范,价格也不尽合理,效率低下。

2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路径

2.1 合理调整业务结构,实现多元化经营

首先要保增长,尽管信贷业务的收益率会逐渐下降,信贷业务仍然是商业银行重要的盈利增长点,要维持适宜的净利差水平,实现盈利模式转型,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信贷业务的情况,在规模优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着重提高银行贷款风险定价水平,完善贷款定价机制,确定风险资产价格,实行差异化定价,利用内部评级法和对大数据的测算,建立起风险溢价测评体系,从而准确识别每笔业务的潜在风险;健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其次要促发展,大力拓展中间业务的范围,促进中间业务的结构和质量升级,形成多元化的盈利来源。一方面,各商业银行应在防范各类风险的基础上推进产品创新的步伐,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促进中间业务产品需要从低层次的支付结算类向高附加值业务的经营方向转变。另一方面,需注重提升中间业务的竞争能力,以市场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价值内涵为目标,重视金融产品细分,以质量信誉取胜,以服务承诺取胜。

2.2 商业银行的改革创新机制

虽然转型对银行业流动性构成较大挑战,但却是盈利模式实现真正变革的好机遇。利差收窄是金触产品创新的激励,促使商业银行开发各种保本的理财金融产品, 在金融创新中鼓舞客户的积极性。商业银行应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突破传统业务的经营模式和经营范围,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主动在研究客户主观心理和投资需求,研发创新型金融产品,作为其新的利润增长点。“金融超市”就是个不错的创新理念,通过综合化的一站式的服务,既可以拓展客户群,增强客户的忠诚度,又能助推银行在盈利模式转型。

2.3 培养核心竞争力,向全能银行发展

商业银行要建立長期战略,在规模优势、广泛的客户基础和数据基础的基础上进行渗透式分销,在内部组织“网络”中进行产品的多样化组合,提供一体化一揽子解决方案,提供与私人客户、公司客户和机构客户发展阶段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专注即是告别不明智的和无控制的多样化,选择优势业务领域和类别,对业务进行分类的、标准化、个性化的处理。对于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商业银行,优势和专注才能保证不断创造价值,将精力集中在有效的核心职能,才能实现专注和杠杆效应,增加盈利性的同时形成高评级、高声誉,最终帮助银行形成均衡、稳定的集约型的盈利模式。

作者简介:

篇5:商业战略及盈利模式

一、商业战略:

原六年以来经营“客家私房菜”已获得顾客的好评,延着国家政策的趋向,转型为“客家妈妈的味道”。赢利为主!

二、盈利模式:

1、直营店经营盈利

2、建立配送中心,统一化、标准化,量化管理,扩展加盟店及特许连锁店,以主打原材料为配送资源获取盈利

3、建立种植、养植基地,原材料永远是原汁原味健康生态化农家食品,降低采购成本,获取盈利

4、福建风俗:民以食为天,以茶为趣,餐厅选择一个区域方便顾客聊天泡茶,不但提供民俗文化,而且边提供自产自销的茶叶盈利

5、品牌加盟盈利

6、政府补贴及税收优惠

篇6:商业网站盈利的5种模式

第一:大幅广告模式。广告盈利的方法是大多数站长会去用的,确实现在的广告联盟也是很多,供站长们选择的余地也是很多的,广告盈利的模式也很多,点击 广告,提成付费广告,文字广告,图片广告等,站长可根据自己网站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广告模式。从谷歌退出中国市场以后,做谷歌adsense的用户就比较 少了,但是谷歌adsense带来的利益是很多的,在这种情况下,站长们可以选择多个广告联盟共同合作,多个广告模式并用的方法去做广告盈利。不网站要想 通过广告盈利的前途,估计需要站长们先优化自己的网站,从而才能达到广告盈利的目的。

第二:网站接单优化。传统企业网站上线营销,但是并不是由企业的老总会懂搜索引擎营销,所以引发的第三产业网站优化就出现了。站长们可以建立自己的企 业网站,主要的业务来源就是接单优化,帮助其他企业网站做搜索引擎优化,做企业网站的CEO或是长期的网站顾问。竟然你的主要来源是别的网站顾问,那你对 其行业的信息要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做下去,现在的网站顾问企业也是很多的,竞争力也是很大的,但是需求也是很多的,只要你坚持的做自己的品牌,了解搜索引擎 优化知识,想在这方面盈利,前景还是很好的。

第三:付费导航网站。由hao123的成功,导航网址站也卷起了一阵狂风。导航网址站可以提高用户的权重,给用户网站带去流量,提交导航网址站的网站 也多不胜数的,想通过审核的站长们,会愿意花一本分钱去快速审核网站,

所以这也成了商业网站盈利点,创建属于自己的导航网址站,利用快速审核的功能,收取 一定的费用,利用会员赚钱的网站才会运营的长久下去。不过现在的导航站竞争力也是很强的,要想赚这一份钱,首先自己的网站权重是最重要的,要想办法运营网 站,提高网站权重,从而才能吸引用户提交。

第四:电商模式盈利。网上消费已经成为网民的新潮,要想能长久的盈利,网站卖产品成为众多盈利模式的前端。买产品的方式也是有多种的:B2C,B2C 等方法可供站长选择,电商的发展前途也是站们有目可睹的,把电商化和社会媒体化结合起来营销,打造新鲜的电商盈利模式。这样的商业平台成功的案例也是很多 的,如:淘宝,当当,京东等。给消费者提提供他们需求的产品,用户可以足不出户消费,你也可以足不出户赚钱。

第五:论坛交易盈利。建立社区门户网站论坛,可以作为一个平台给大家提高服务,以中介的方法获取盈利。也可以作为直接给别人提高服务的社区,可以提供 的交易应该是很多的:虚拟的电子产品,主机、服务器托管、域名注册;在线的技术服务、图片的制作、网站源码、网站模板、网站方案建设,软文方案;娱乐的歌 曲下载、视频下载、短信的增值服务等。这些方法都是商业网站可以赚取利益的方法。要是作为一个社区网站,要想盈利的前景好,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扩大服务的范 围,广大用户的圈子,这样盈利的途径多了,可以盈利的模式也就多了。

其实网络盈利和现实盈利一样,要学会随机应变,要会抓住时机抓住热门去盈利。营销的方法也不是固定的,博主也就是给大家分享几个常见的方法,方法是死的,关键还是要看你是否真的有心去营销。

上一篇:楚楚可怜的女生伤感说说下一篇:把动物写具体 ——我为动物设计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