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比较鉴赏教学设计00

2024-05-28

诗歌比较鉴赏教学设计00(精选6篇)

篇1:诗歌比较鉴赏教学设计00

诗歌比较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2、学习答题思路,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比较鉴赏的方法。

3、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一、导入

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了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角度设置题目。

三、比较鉴赏示例(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情感比较)

(一)不同诗歌体裁及意象比较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这两首都是抒发___。参考答案: 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参考答案: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解题要领:

1、要熟悉课本诗句,并能准确鉴赏。

2、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思想,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

3、思想感情用语的使用要准确恰当,不能胡乱套用。

4、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先整体再局部。

(三)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比较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苹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对比问题:

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2、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拟人表现手法。

2、前一首的“绿荷”有 “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解题要领:

1、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

2、由果寻因,准确理解诗句表达的不同含义。

3、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小结:对比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

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

二是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

较”这一程度。因此,工夫都要下在读懂诗歌上,下在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上。

四、习题

提高对比赏析型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①杜诗好。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败。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

②王诗好。王诗冷静客观理智的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指出江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

③第一首好。作者 批评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在批评、惋惜、讽刺之余又表明“败不馁”的道理,颇有积极意义。

④第二首好。第一首只写了项羽应包羞忍辱卷土重来,只写项羽个人的悲剧。而第二首则写出了连年战乱百姓疲弊,渴望安定的生活,在思想性上高于第一首。课内外联系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须如睹影知竿乃妙”。文学佳品具有独特的艺术弹性和张力,能给读者留下丰富而广阔的探究空间。白居易的《夜筝》便是这样的范例。有人评价它是《琵琶行》的缩本,其间对音乐的侧面描写具有丰富的暗示性,使人能“从一斑而窥全豹”,对此,你有同感吗?

请结合诗作展开联想,作简要赏析。

评分要点提示:

“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者与筝,“明月”点“夜”,可联想到浔阳江头之明月夜。“自弹”与“低眉信手续续弹”,“暗低容”与琵琶女“敛容”自陈相对应。第三句既是艺人如泣如诉情绪顶点的突变,又是巧妙别致的暗示,使人于无声顷刻中领悟和想像筝乐美妙的同时,又引发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自然铺垫出“别有深情一万重”的结句。这与《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从侧面落笔烘托主体的手法,确实收到了“睹影知竿”的功效,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诗歌比较鉴赏命题角度及解答要领

诗歌比较鉴赏直接引入高考试卷,这是诗歌鉴赏考查的一个飞跃,扩大了诗歌鉴赏命题的范围,提升了诗歌鉴赏的高度,是一个很好的导向。为此,我们归纳出了诗歌比较鉴赏的主要命题角度,并总结了一些解答要领。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比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解答要领:

1、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

2、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

3、从表达思想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北京卷: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对比问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解题要领:

1、要熟悉课本诗句,并能准确鉴赏。

2、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思想,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

3、思想感情用语的使用要准确恰当,不能胡乱套用。

4、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先整体再局部。

三、不同诗人同一描写景象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南宋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对比问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参考答案: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解答要领:

1、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

2、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表达的感情。

3、结合全诗描写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鉴赏。

四、不同诗歌相同描写对象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比较

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苹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对比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 “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解题要领:

1、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

2、由果寻因,准确理解诗句表达的不同含义。

3、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五、不同诗歌同一描写对象优劣的比较

上海卷: 望庐山瀑布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人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人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对比问题: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人,气势显得壮阔。

解答要领:

1、读懂诗评、诗论,明确诗评、诗论对两诗评价的观点。

2、从整体上把握两首诗,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

3、抓具体诗句,从描写是否真切、形象是否鲜明、写得是否突出而不一般化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六、不同诗歌相同用词和描写对象仿例比较鉴赏

湖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乌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参考答案:(1)柳诗之“望”用在结尾,其作用是收束全篇。“望故乡”三字表明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又表达了对京华亲故援手帮助的急切期待之情。

(2)尖山割愁肠,表明诗人思家念国的愁肠如剑割般痛楚,表现手法上是既有比喻又有想像,抒发自己被贬后的万千愁绪。

答题要领:

1、读清题干,认准鉴赏点;

2、读懂示例,分析示例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赏析,归纳出要点。

3、理解分析要求鉴赏的诗句,对照示例,逐一落实各个要点。

201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比较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

元词之情趣: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

解析:答此题首先要区分开“理趣”和“情趣”这两个概念。“理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传达一个普遍而又深刻的道理。诗人借助诗中的形象,把所感所悟传达出来,既富有情趣,又深刻隽永,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情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和趣味,即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考生作答时要抓住词中重点字、词语来分析。

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是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但“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因为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的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

对春逝的惆怅意绪。

(2)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 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夜 深(宋)周 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

城 东 早 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①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送 春王 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 ①上林:即上林苑,本是汉代长安附近的著名宫苑,这里代指唐代长安。

(1)杨诗中出现了两类赏春的人,他们分别是

。诗中所描绘的新春景象是。

(2)王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思?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3)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杨诗重在描写,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细节,歌颂了早春的美丽。B.王诗重在议论,以生动的词句、明丽的意象,表达对春天的认识。C.杨诗意在表明诗人应细心观察生活,诗歌应反映大众的思想感情。D.两诗均寄情于景;杨诗用了反衬的手法,王诗则以尾句直接抒情。

答案:(1)诗家(或“诗人”)看花人(或“其他人”)刚刚吐出嫩黄的幼芽尚未全绿的柳枝。(2)表达了惜春之情和留住美好事物的信念。暮春三月,春花已败,但仍有新花开放;代表着春天到来的燕子日日在檐下飞来飞去;痴情的子规鸟半夜还在鸣叫:它们在共同努力,想留住那将逝的春天。

(3)选D A项,“杨诗重在描写”“丰富的细节”错。B项,“重在议论”“明丽的意象”错。C项,“诗人应细心观察生活,诗歌应反映大众的思想感情”错,杨诗强调的是诗人应敏感,超前,不随大流。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春 雪(唐)韩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村 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同是描写春天,这两首诗在内容上却有许多不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说明。答:

(2)这两首诗在炼字上都很见功夫,请从两诗中各找一字分析其妙处

答:

答案:(1)①地点不同:韩诗写庭院,高诗写野外。②时间不同:韩诗写初春,高诗写盛春。③天气不同:韩诗写雪天,高诗写晴天。④景物不同:韩诗写雪、草(芽),高诗写草、莺、杨柳、儿童、纸鸢等。

(2)韩诗:“惊”字,表现了作者初见草芽时的惊讶与喜悦。(或:“嫌”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雪,暗写人,表达了盼春早来的急切之情。)高诗:“醉”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杨柳,暗写诗人,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陶醉。(或:“忙”字,表现了儿童急切的心情,同时也描绘了一群儿童放风筝的热闹场面;“拂”字表现了杨柳枝条的柔媚多姿。)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唐)李 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这两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 答:

(2)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1)《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而《春夜闻笛》抒写的是迁客的归怨。

7(2)《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春夜闻笛》借大雁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愁。6.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调笑令(唐)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调笑令(唐)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咆沙咆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1)试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异同点。

答:

(2)戴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就其中的两种举例说明。

解析:戴诗写边地生活,“愁绝”为一篇之骨,也是全诗的眼睛,很容易看出诗作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之情。而“边草”“雪晴”“明月”“胡笳”皆为意象,寓情于景。写这些景象都是为了烘托彰显“守边之愁”,写来恰似无声胜有声,更能形象地表达感情。韦诗将反复重叠的句式与诗的内在情绪、节奏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答案:(1)同:都是边塞诗。异:戴诗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韦诗通过刻画一匹焦躁不安的胡马的形象,表达出一种迷惘、悲壮、忧虑的复杂情绪。

(2)①起兴。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戍边的士兵如同边草。在望草叹老中也含有这种悲凉的感触,思乡之切与怨愁之深交织在一起。②烘托。通过边草、白雪、明月,烘托了兵士静夜思归的心境。(或顶真、反复。“明月,明月”,增强了抒情色彩,再强调一下月色,望月思乡的中心更突出了,感叹之情溢于言表。)7.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山 雨

翁 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 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1)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答:

(2)两首诗都描写了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此诗前两句描写了山林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为后两句作者的惊异之情作铺垫。

(2)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景色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在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

或者: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写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何诗则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写了诗人雨前的心旷神怡、雨中的喜雨、雨后的“奇”雨之情。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 莲 曲(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 莲 词(唐)张 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

8(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答:

解析:第(1)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应重点关注两首诗的三、四句。

第(2)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都是先景后人、以景衬人,这一相同点不难看出;白诗采用了细节描写(“欲语低头笑”),也属显而易见,较难的是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答案:(1)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勇敢的采莲姑娘。

(2)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答“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辽宁卷)秋夜独坐(节选)

夜深 唐 王维

宋 周弼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点拨】(1)王诗和周诗都是三、四句写“夜景”,这里分析“夜景”的不同,应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9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点拨】“心境”的分析,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或“诗眼”),王诗抓第一句中的“悲”,周诗抓“不闻”“不知”等。.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 江西)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解析】本题不同作者从不同视角来写金陵,但都有共同点,即伤心,伤心的原因相似,是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该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诗句表达了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要透过异找出同)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能画成的。.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 湖北)

华清宫

吴融

过华清宫

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解析:这两道题有求同有求异。内容相同,作者不同,写作时间不同;运用得表现手法相同,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异。

(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

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不同:

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这要求找出共同之处,分析细节的不同。)4.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⑦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燕子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5.(05辽宁卷第17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分析:王安石的诗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为人们所称道。他的诗意境空灵、用语精警、富有画意。《江宁夹口》是其后期作品,回荡在前期诗作中的强烈的政治热情锐退,诗风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现为或闲淡,或凄婉,或孤寂。《舟下建溪》是一首描写旅途夜泊的七言绝句,诗中选用最有特征的景物,通过精心选材,巧妙构思,写出荒村月夜泊舟的静谧境界,使人如临其境。诗中化用前人成句不露痕迹,另出新意,清新隽永。

⑴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解析】从题目看,第一题是从两诗的共有词“月黄昏”切入,结合诗句明确统一词营造的相似的氛围,相近的心绪。抓住题干里的有用信息,找他们的同,把对两首诗的有效比较结合起来,得出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⑵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分析:该问答案不唯一,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但一定要结合原诗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不能只答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

是个开放题,比较后选择自己最能说好的做答。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无 题 白 胜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尽枯黄。农夫心内如汤煮,王孙公子把扇摇。(1)前一首诗描写(春)季旱情,后一首诗描写(夏)季旱情。(2)试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分析两诗所运用的相同的表现手法。

对比。前一首诗以农民祈雨的殷忧、不幸和富贵人家的歌舞嬉戏作对比,揭露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显示阶级矛盾的尖锐对立,寄寓诗人的悯农情怀。后一首诗以稻禾枯焦、农夫忧心和王孙公子摇扇乘凉、悠闲自在作对比,揭露世道不正、社会不公的严峻现实,表现作者的悯农情怀。

(3)你认为两首诗的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语言风格:前一首含蓄曲折,后一首明快泼辣。《观祈雨》第二句表面写农民吹奏箫管、表演节目,恭迎龙神,场面热热闹闹,其实热闹之下不难看出百姓的心急如焚,焦虑不已,语句表达比较含蓄。后一首诗第三句用比喻形象描绘农夫焦急忧虑的心理,语言比较明快直接。(联系两诗其他语句来分析亦可) 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解析】首先是审准题意,分析比较对象的异同点。从比较对象来看,对象相同,都是木芙蓉;作者不同,一是吕本中,一是范成大。从设置问题来看,前一题主要是求同,后一题是求异。从比较内容来看,形象与修辞。其次是找准切入点,抓关键句,对照相关问题涉及的内容思考。第三是精心组织答案;第四是形成文字。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

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9.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解析:比较两首诗,所写对象为荷;分析题干,要找出他们写景和意象的共同的地方;要找出所使用的共同的表现手法,分别出表现的不同情感特点。按题干要求一一着手,不做无用功,不做无效思考,按要求做题。按要求组织答案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傍晚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西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拟人(1分)

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2分)

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2分)(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可以有两种答案:

①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2分。加点字为评卷要点,大意对即可得分。)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1分。有比较即可得分。)

②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2分。加点字为评卷要点,大意对即可得分。)而“似”字无此意味。(1分。有比较即可得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不给分。

做题方法小结

(一)1 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 找准切入点。或从标题入手,或从作品中所选取的物景入手,或从作品中的关键词入手,或从作品中的关键句入手,或从作品中带有色彩的词语入手,或从作品中的议论抒情句入手,或从作者生平情况以及艺术风格入手,或从注释入手。4.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5 有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评价。6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要点齐全。

(二)要注意的几点 1 明确题干要求 2 分析相关内容注意

(1)在背景中理解文本,在文本中推敲语言。

(2)分析思想感情不能脱离内容孤立分析,内容凸显情感,景物孕含情感,在对内容的比较上引出思想情感的不同才水到渠成。

(3)了解诗人所处时代,以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经历.思想和艺术风格。3 精心组织答案

(1)应明确鉴赏的文体归属,(2)应知晓鉴赏的角度和内容,(3)应掌握基本的表述格式。4 形成文字

(1)只要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故应扣诗歌本身来阐述。(2)紧扣要求。要看清比较鉴赏的内容及要求,依照要求作答,不可节外生枝,答案尽量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要点要齐全,不能遗漏,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

(4)认真推敲用语,答案力求表达流畅,用语要准确.简明.规范。(5)注意表述严密,条理清晰。

读标题,解要素 看注释,推主旨 品读句,体情感 细辨析,找异同

篇2:诗歌比较鉴赏教学设计00

一、思想内容的比较

婉约词章,离不开“个人情怨”这个主题,但就具体作品而言,这个主题又各具特色。

柳永的《雨霖铃》是借“秋江伤离”的场面,描写表现“羁旅行役”者的苦痛;而姜夔的词《扬州慢》却是以初历扬州者的所见所感痛写“黍离之悲”,抒发漂泊者低沉苍凉的爱国之情。粗看两者皆是抒写个人情怨,细读则不难品出两词思想定位的高下。缘何如此呢?两位词人的生活时代和个人际遇便是最好的解说。

柳永生活在北宋中期那个所谓升平时代,但上层社会对文人墨客的要求总是苛刻的,文人墨客的遭际并不如意,登仕途者尚有“人生如梦”的慨叹,屡遭贬抑者就更不免落魄,人生际遇、仕途得失凝聚了他们的目光,也铸就了他们吟咏的主题。所以《雨霖铃》只能表现柳永对个人遭际的怨和苦。失意潦倒,本可以歌诗赠答聊慰愁怀,但自己注定是个漂泊者,与友人情再深意再切,也难免悲伤离别,自己只是个以“晓风残月”为伴的孤独旅人,几多失意几多苦痛尽在不言中。词人虽然暗示了对生活潦倒的不甘,虽然把“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勾勒得神情逼真,但这也仅是个人无奈的情怨罢了。

而生活在宋金对峙、战乱迭起的南宋中后期的姜夔,是个终身不曾仕进的漂泊者,在对满目疮痍破碎的祖国山河,他就不能只关注个人的.遭际,还要像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诗人那样,时刻关注着国家民族的命运。所以他的《扬州慢》能以眼前所见寄寓所感,又以联想、想象来对比今昔,以昔日繁盛与今日破败的强烈反差,抒写山河破碎的哀痛和空城戍边、清角吹寒的忧痛。(范文网 )虽然只能面对“波荡月冷”,感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但这种“情怨”毕竟超越了“个人情怨”,表现出词人对现实的深切关注和对战乱的无比痛恨,道出了一个漂泊者的爱国心声。

综上所述,相似的生活际遇可使不同的作家在艺术风格上趋同,而不同的时代背景又使作者对生活的关注趋异,以至词人的思想定位不同,进而促成作品选材和主题定位的差异。所以,柳词走不出个人情怨的狭小天地,而姜词《扬州慢》能突破个人情怨来表现爱国这个永恒的主题。因此,了解作者的生活时代和生活际遇,应是教师教给学生鉴赏作品思想内容的一个方法,而这个方法的传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比较。

二、结构艺术的比较

《雨霖铃》和《扬州慢》都是慢词,词体结构上都分上下片,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形式,但由于两词的主题不同,情感脉络不同,因而两词的虚实结合形式和结构层次安排又各具特色。

《雨霖铃》上下片各有三层。上片叙临别情景,起笔三句道出别离的时令与场所,以雨后苍茫暮色点染氛围,暗示浓厚的离愁,给全词定下哀切的基调。紧接四句写船家促行,别离者难舍难分,极写情感变化,将别情形象化。后二句以“念”字领起,揭出别后一幕,浩淼烟波,沉沉暮霭,衬出孤独旅人的哀怨与离愁。下片融情于景,深化离愁,头二句紧扣上片重笔写情,更浓烈地渲染“秋江伤离”的愁绪。紧接着一问一答,将离情别绪融入眼前景物,人与物化,情与景融。后四句由前层的“今宵”写及“经年”,使那情那愁更深更浓更厚,难分难解难诉。全词上片写实,下片写虚,虚实相因,以实衬虚,情感脉络忽张忽驰,情节结构大开大阖,把词人凄婉细腻的情绪倾泻得淋漓尽致,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扬州慢》上下片各二层。上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起于想象,收于现实,条理井然,对比强烈,前五句概述了昔日扬州的繁华和眼前扬州的破败景象,构成强烈反差,落墨处顿现兴亡之恨和伤乱之感。后五句极写战乱破坏之彻底和空城戍边的严峻现实,笔到处哀不可抑。下片通过联想和现实的比较,忆昔伤今,倾泻一腔悲愤,前五句借写“豆蔻词工”的前代诗人杜牧自况心境——面对荒芜空城,逸兴尽失,欷嘘难已。后五句由前一层的联想回到现实,二十四桥波荡月冷,红药自生自灭,繁华销尽,动中见静,触目伤怀,怎不悲从中来?全词虚处起笔,实处落墨,虚实相间,层层相扣,处处对比,结构缜密,蕴含深沉。

艺术结构的安排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主题不同,即使风格流派相同,结构形式也不可能相同。正如这两首词,虽然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结构,但又各有千秋。《雨霖铃》先实后虚,虚由实生,虚又衬实,各尽其妙,相得益彰;而《扬州慢》是虚实相间,由虚至实,实又转虚,虚实对比,构成想象与现实的反差,曲尽其妙,而主题尽显,实是匠心独运。

总之,扣住主题,理清脉络,抓住特征,应是教师在鉴赏教学中教给学生的结构艺术鉴赏法,若在比较中进行传授,目的就不至落空。

三、语言艺术的比较

婉约词章的语言一般脱不了“哀婉缠绵”这四字评语,但就具体作品而言,却往往是主色中突现异彩,共性中存在个性。

《雨霖铃》落笔扣住“凄切”,奠定了凄清惨愁的基调,然后,无论是勾勒“无语凝噎”的黯然魂销场面,还是抒写“多情自古伤离别”的“秋江伤离”之情,都笼罩在“愁”的浓雾里,使全词字字都带愁色悲音;而一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把抽象的“别”字描摹得形神毕现,遣词造句真乃妙不可言;而且全词音韵平仄协调。比如“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平上去入四声兼用,音节响亮,顿挫抑扬;这样的炼词炼句炼音,使得词意婉转曲折,似滞实流,似断实续,意蕴无穷。正如前人所评日:曼妙婉转,缠绵悱侧。的确是婉约词的语言正宗。

而《扬州慢》起笔直书“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似拙实巧,重重地叩动读者心弦,如是扬州究竟如何?让人顿生向往。体现出白石道人炼句的老辣。紧接而来,荞麦、废池、乔木、清角、冷月等词语的使用,又烘托出词人睹物伤怀之情,点染出悲凉的气氛,更体现了他善借景物特征抒写情怀的语言风格;而音韵平仄的巧妙处理,如“过、尽、自、废、渐、杜、算、纵、二、念”等去声字的运用,又造成了高亢而悲凉的音响。全词起势临空,蓄力劲发,字字含悲,句句显恨,语短痛深,低沉苍凉。前人云:清空峭拔,悲切苍凉。真是一语中的。

语言艺术的鉴赏是个难点,但紧扣原文,把握情感则是语言鉴赏的可行之法,而在比较中认识不同作者的语言特质,了解其运用语言的技巧,进而辨析其典型的语言风格则更易让学生掌握。

篇3:诗歌比较鉴赏教学设计00

众所周知,诗歌鉴赏是历届高考的必考题。而2005年高考命题人将比较阅读引进到诗歌鉴赏中,这一变化成了诗歌鉴赏主观题命题的新亮点。从此,诗歌鉴赏题的命题形式走向多样化。比较阅读意在考查考生的阅读、分析、比较、综合和评判能力,因此,与传统试题相比,解题难度也随之增加。自比较阅读首次亮相高考试卷以来,此类试题出现的频率逐年增高,考查的内容也日趋广泛,在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能力考查的今天,比较阅读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2017年高考考纲的修订,更加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诗歌鉴赏评价能力等,比较阅读自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现仅以近三年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阅读题为例,归纳总结这一命题的考查类型,预测发展趋势,为备战、决胜2017高考做好充分准备。

从近三年来诗歌鉴赏比较阅读题的考查情况来看,大致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比较阅读题考察的数量急剧增多。2014年高考共18套试题,比较阅读共5道,约占28%;2015年高考共17套试题,比较阅读共4道,约占24%;2016年高考共9套试题,比较阅读共5道,所占比例猛增至约56%。可以预见,比较阅读的高频态势在最近若干年内仍会基本保持不变。其二,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比较,同时逐步延伸到诗歌内容、炼词炼字等各个考点。可以预见,随着比较阅读的持续升温、考试大纲的修订变化和命题角度的不断创新,考查的内容一定会继续横向扩展,诸如形象分析、意境鉴赏、情感变化过程等都可能现身高考试题,以增添试题内容的丰富性和考查的全面性。其三,选用的诗歌题料由单纯的课外比较有意识地引向课内外综合比较。如2015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所选的题料是苏轼的《醉翁操》,第19题的设题是:“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2015高考湖南卷诗歌鉴赏所选的两首诗分别出自《全唐诗》中张说的《鄴都引》和高中语文教材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2015高考课标Ⅰ卷所选诗歌是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第8题的设题是:“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2016高考北京卷所选诗歌是陆游的《西村》,考题要求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陆游的另一首诗《游山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016高考全国课标Ⅲ卷所选诗歌是曹翰的《内宴奉诏作》,试题第9题是这样设题的:“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课内外综合比较鉴赏,试题导向有意识回归教材,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符合新形势下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这种“内外”结合的试题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必将成为高考的重头戏。其四,所选用以鉴赏的诗歌一般都是唐宋两位不同诗词作家的作品,鉴赏的角度绝大多数是辨析二者的“不同点”,如2014年至2016年共14道比较阅读试题中,要求鉴赏“不同点”的就有13道题,所占比例高达93%。

【应对策略】

做好古诗词鉴赏比较阅读题,从宏观上讲,首要问题是弄清诗意。可以按“四步法”进行:一看标题。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由标题入手,明事,晓理,知人,不失为一条捷径。二看作者。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性格情趣,行事风格,从而知人论世,是解读人物的重要手段。三看注释。如果诗歌后面有注释,特别是关于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人生变故、宦海浮沉、荣辱得失的介绍,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已知条件,是了解人物的一把金钥匙,务必用足用好。四看内容。准确解读每句诗甚至每个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思想内容,是比较阅读鉴赏的根本途径。从微观上讲,要把握以下方法和步骤:

一、基础知识储备

解题之前,应具备有关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第一,了解诗歌鉴赏比阅读的选材特点。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作者所写的题材相同或相似的诗词,有时也选用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诗词,这些作品或思想感情不同,或表达技巧不同,或语言风格不同。第二,了解命题角度。从往届高考试题来看,命题角度主要包括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景象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所用表现手法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诗歌选取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不同诗歌的语言风格及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比较等。第三,了解题型设置。从近年来高考题型设计上看,既有单一比较,也有综合比较,而尤以后者居多。从大的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可以分为“同中求异”“辨别异同”两种类型,其中较多的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从小的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题材、语言、手法、内容、情感等方面设题。

二、具体解题思路与方法

1. 内容、情感比较。

内容和情感水乳交融,很难截然分开。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其一,读懂诗歌的题目。标题往往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对题目中的时间、地点、节令、事件等都要细心揣摩。其二,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其三,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因为诗人一般都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就成为一种重要手段。其四,注意诗歌的结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例:(2014高考全国课标2卷)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8—9题。

【注】[1]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2]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第9题: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技法解析】比较二者不同的情感,《含山店梦觉作》主要应抓住注释中韦庄“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的背景介绍,结合神态描写及意象“月斜”,就可以概括出“孤独”“无奈”等关键词。《宿渔家》则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及意象“芦花”“明月”描写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2. 意象、意境比较。

一般来说,意象(景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古代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不同的意象交织融合成不同的意境。比较阅读时要做到披“象”入“意”,由“象”至“境”,进而领会诗词的意蕴。

例:(2014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注】[1]居士:指文人雅士。[2]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第14(1)题:“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技法解析】辨析景色特点,要紧紧围绕诗歌所描写的意象,不同的意象融汇成不同的意境,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由第一首中的“园花”“细雨”及花的颜色“红”等,可以轻松概括出“清新”“艳丽”的特点。第二首中的“乔木”“明月”表现出“清幽”的特点。

【参考答案】①艳丽;②清幽。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3. 语言赏析比较。

鉴赏诗歌的语言要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二是在了解不同诗人性格爱好、表达习惯等基础上,分门别类理清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或豪放洒脱等。答题时要使用专业术语,不可随心所欲。

例:(2016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第14(1)题:“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技法解析】本题辨析用词技巧,比较不同语言的表达效果。用于比较的是动词“望”和形容词“空”。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运用这两个词所显示的不同表达效果及其蕴含的不同情感。

【参考答案】用“望”字更好。“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用“空”字好。“空”字营造了一种空旷的意境,同时流露出超然的心态。

4. 手法、技巧比较。

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比较,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渲染、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铺垫、过渡、伏笔。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方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例:(2015高考课标1卷)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注】[1]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2]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第8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技法解析】本题属于表现手法的辨析,兼顾课内课外。首先要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快速默诵一遍,准确找出两首诗写景的诗句分别是哪些,然后对比分析两首诗写景时使用的不同手法。辨析时要全面,把不同点都挖掘出来,不能有遗漏。最后用术语分条作答。

【参考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通过春风不到、汉使稀少描写了边塞的恶劣环境。《白》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所写塞外景物皆是眼前所见实景,属于实写;而本诗所写塞外景物则是想象之景,属于虚写。

5. 形象赏析比较。

诗歌形象的比较,从大处着眼,要结合人物所处的不同的时代背景去考虑;从小处着眼,要兼顾人物的人生经历、外貌特点、衣着服饰、语言风格、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兴趣爱好、细节描写等,通过全方位深入细致地“求异”比较,人物的不同形象也就非常清晰明了了。

例:(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注】[1]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第10(2)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技法解析】《木芙蓉》从木芙蓉所处的环境“小池南畔”、外形“着意红”及其品性“任东风”等诸方面,可以感受到木芙蓉逍遥、豪迈、倔强的性格;《窗前木芙蓉》从形态“孤花”、神态“破小寒”、心理“心酸”“未作愁红怨绿”刻画了一个孤苦、心酸却坚韧的乐观者形象。

【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是孤苦、心酸,处境凄凉却坦然面对的形象。前者塑造的是豪迈与大度的闲适之士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坚韧的形象。

【典题撷英】

1.(2014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第10(3)题: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2.(2014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注】[1]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第22题: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3.(2014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第14(3)题: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4.(2015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醉翁操[1]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2]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4]外三两弦。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第19题: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5.(2015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城郭为墟[1]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鄴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张说《鄴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1]虚:废墟。

第10(2)题: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6.(2016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第17题:“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7.(2016高考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注】[1]曹翰(923~992),宋初名将。[2]六韬:古代兵书。[3]时髦:指当代俊杰。[4]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第8题: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第9题: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8.(2016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注】[1]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2]宣和:宋徽宗年号。

第22题: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金题精练】

1.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朱淑真

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

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苏轼

缑山[1]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2]女。风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3]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注】[1]缑gōu山:指修道成仙之处。[2]騃:ái,痴,呆。[3]槎:chá,竹筏。

对于七夕鹊桥会,秦观认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而朱淑真和苏轼的见解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他们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注】[1]莎:蓑,草衣。[2]惭愧:幸亏,难得。[3]馌(yè)给在田间耕作的人送饭。[4]稔岁:丰年。

与杜甫《春夜喜雨》相比,本词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这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它们各自抒写了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谒金门·戏赠知命[1]黄庭坚

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2]。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

君似成蹊桃李,入我草堂松桂。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今已矣。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3]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4]。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1]本词作于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贬所黔州。知命是其弟,自芜湖登舟至黔州看望黄庭坚。[2]吴头楚尾:即豫章,今江西,春秋时为吴国之西界,楚国之东界。[3]《虞美人》作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贬所宜州。[4]典出《太平御览》: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两首词作中的词人形象有何不同?试作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琴调相思引·送范殿监赴黄岗贺铸

终日怀归翻送客,春风祖席南城陌。便莫惜离觞频卷白。动管色,催行色;动管色,催行色。

何处投鞍风雨夕?临水驿,空山驿;临水驿,空山驿。纵明月相思千里隔。梦咫尺,勤书尺;梦咫尺,勤书尺。

词中“动管色,催行色”和“何处投鞍风雨夕”句,在内容和写法上与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哪些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6.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阮郎归晏几道

天边金掌[注]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关河令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两首词的最后两句刻画的词人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典题撷英】

1.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第二首诗的结句,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像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表达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2.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难以排遣。

3.《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4.苏轼的《醉翁操》上阕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自然声响带来的美妙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下片写鸣泉虽不复存,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醉翁亭记》则是通过描写琅琊山的四时景色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5.第一首诗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第二首诗写的是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绝望,而是抒发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6.相同点:①两首诗都描写了村庄清幽、寂静、山清水秀、柳暗花明的美好自然环境,表达了作者对村庄自然环境的喜爱和赞美。②两首诗都写到了村中居民的生活画面,从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情态。不同点:《西村》除了描写了村庄清幽寂静、山清水秀的特点以外,还表达了对往昔“叩门求浆”这一美好经历的回忆,表现出对过往经历的无限回味;《游山西村》在描写村庄柳暗花明的自然环境以外,还着重描述了农家淳朴自然、热情好客的人文特点,表达了对农家朴素热情的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7.第8题:观点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第9题: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8.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金题精练】

1.①秦词强调爱情只需感情坚贞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②朱淑真强调爱情需要厮守:既然是忠贞不渝的爱情,为什么不每一天都厮守,每一天都幸福?③苏轼则强调友情超尘拔俗:聚散皆是缘,不必为柔情羁縻,要淡定旷放。

2.本词描写细腻,语言自然简练,风格朴实清新,感情含蓄曲致,所写景致,如一幅幅水墨图画,清新宁静,富有生活气息。而杜甫的《春夜喜雨》则将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融为一体,运用拟人修辞和想象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春雨的可爱形象。

3.范诗抒写凄婉、忧虑之情。写碧瓦楼、绣幕、赤栏桥,暗指南宋小朝廷歌舞西湖,沉醉临安,忘却国耻;再写柳絮飘零,棠梨满地,透过一派暮春景象传达作者的情感。孔诗表现了清爽、畅快的心境。全诗写秋夜雨霁的清净景色,一个“清”字统摄全诗,写秋月、秋声和秋萤,写出了雨霁的清寂和静谧。

4.《谒金门·戏赠知命》中的词人是一个重天伦情谊的贬官形象。自己身在贬所,弟弟前来看望,连夜挑灯话家常,恍如梦中,欣喜不已;又是以“成蹊桃李”称赞弟弟,又是引弟弟“入我草堂松桂”。兄弟之情,质朴浑厚。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中的词人是一个难忘少年心的贬官形象。身在天涯,见梅犹喜,夜间闻香,早起观赏,浮想联翩。全词在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的对比中,刻画了一个喜爱梅花、人已老而少年心犹在的贬官形象。

5.“动管色,催行色”和“何处投鞍风雨夕”与《雨霖铃》中的“留恋处,兰舟催发”和“今宵酒醒何处”有异曲同工之妙。“动管色,催行色”描写管弦的声音催促着行人,表现了此时此刻作者心头茫然若失、伤感惆怅、不忍分别的情感。“何处”句是作者为范殿监设身处地地思虑,体现了作者对朋友何处安歇的深深担忧。而“留恋”句写船儿开启,声声催促,欲留不得,欲饮无绪,表达了诗人与恋人难分难舍的心情。“今宵”句流露出词人不知何处安身的无比惆怅。

6.都刻画了一个思乡情切、孤独寂寞的词人形象。“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两句刻画了词人客居他乡想以酒浇愁的寂寞情怀。“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两句描写了一个客居他乡、想醉酒忘记孤独而不能的词人形象。

篇4: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鉴赏类

1.(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2.(2011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名师指津】

近年来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现了一种新题型——比较鉴赏题。这种考题,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2005年有4套高考试卷(上海卷、浙江卷、湖南卷、辽宁卷),2006年有3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南卷、湖北卷),2007年有5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北卷、江西卷、浙江卷、辽宁卷),2008年有2套高考卷(湖南卷、广东卷)……2011年有1套高考卷(湖北卷),均采用了这种题型。本类题型一般是两首诗词的比较阅读鉴赏,个别是3篇作品的比较鉴赏。

比较类古诗鉴赏题重在“比”。可以比遣词造句,可以比表达技巧,可以比思想感情,可以比观点态度,等等。回答此类试题,重在理解,重在分析,重在感悟。但也要注意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在关注表现手法的同时,要学会答题,学会从动态、静态,正面、侧面等多方面去分析,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去欣赏。

例1. 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概。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例2. 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应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

参考答案:

1.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 (1)和风细雨(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3)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应试方略】

一、提问方式和答题思路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鉴赏评价。

答题思路:①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曲),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注释)。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曲)的差异性。③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二、解题指导

1. 意象(意境)比较鉴赏。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2. 语言比较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

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可从词法(词类活用)、句法(特殊句式)、修辞(拟人等辞格)、意境、音韵、心理感受等角度展开,言之成理即可。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

3. 表达技巧比较鉴赏。

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描写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照应、先景后情、卒章显志、铺垫伏笔、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等。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方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4. 思想感情比较鉴赏。

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②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③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当然,要提高比较类古诗鉴赏题的解题能力,单靠以上“方略”远远不够,考生还要在平时多读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关于古诗赏析的文章,多从审美和评判的高度去审视作品,辨析考题,以增强阅读和应试的能力。

【误区警示】

1. 只比作者,不比作品,本末倒置。2. 只比内容,不比形式,或者相反。3. 只见差异,不见联系,倚轻倚重。

例如:(2007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⑴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⑵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关于第一问:第一首写眼前景,第二首写图中景,如果就诗歌内容来看,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颇,会误读成寄寓了历史兴亡之感,以为诗人是发思古之幽情;或者以为是诗人遭逢不幸,仕途受挫,壮志难酬,于是“伤心”不已。诸如此类,望文生义,深陷误区,不能自拔。因此,考生一定要结合注释的提示,看作者生活的时代,才能把目光聚焦到现实中来。

关于第二问:前一首诗用陈述句表达“画不成”的意思,后一首诗用反问句形式,表达“画得成”的意思。于是,考生匆匆作答,以为两位诗人思想感情迥然不同。其实,“画不成”“画得成”在诗歌当中都有依据。前者认为由景生情,悲伤在诗人内心,画家是画不成的;后者认为“画人心逐世人情”,画家能体察世人的心情,用艺术手段,形象地表现国事衰微的情形,所以“伤心”可以描绘得出。但请注意,两位诗人站的角度不同,抒发的情感确实一致的,都是“黍离之悲”。因此,比较鉴赏类题目,一定要“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既看到它们的区别,也看到它们的联系,二者不可偏废。

参考答案:⑴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⑵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所以说,伤心是画不成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可以画成的。

篇5: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

一、真题导入、考情分析

1、真题

(1)(14年全国卷Ⅱ)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韦诗翻译】

常常在外漂泊流离,已经习惯于远别家乡亲人。随意地挥一挥衣袖,就远 走客居异乡。一觉醒来,归梦破碎,孤灯之下,依然身在江南。心情惆怅,起身出户,见一轮明月,已斜挂山顶。

【郭诗翻译】

世代生活在海边,芦苇深处掩映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晚上 灯前主客相聚,笑声不断,渔人讲述,海上捕鱼晚上归来,有青天一轮明月伴 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1分)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2分);郭诗中,“灯前”表现了住宿在渔家(1分)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2分)。

【解析】 韦诗和郭诗都写到“灯下”,但景象不同,感情迥异。韦诗是“灯前”梦醒。可以想见诗人夜不成寐,或读或写,排遣愁思,在困倦中睡去。及至醒来,残灯犹明,乡梦幻灭,沉重的现实显现灯前,孤寂惆怅充塞心头。“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是“灯前”谈笑。形象地描写出欢乐景象。渔家热情待客,主客无拘无束,掌灯言欢。虽然主人渔业艰辛,但此刻都化入笑谈,轻松融洽的气氛洋溢在字里行间。

2、考情

诗歌比较鉴赏成为近年来高考诗歌考查的热点。14年的全国卷Ⅱ考查了情感的比较,15年全国卷Ⅰ考查了描写景物的角度的比较。2013年-2015年,这类题型在其他省的考题中出现了9次,频率较高。这类题型一般是两首诗词的比较阅读,信息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好地考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设题角度

从大方面来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二、方法指导(解题思路)

1、分析题干,找出比较点

2、分别赏析两首诗歌,(通读诗歌,把握感情和主要手法)(三看:标题、作者、注释;三抓:意象、典故、诗眼等)

3、依照比较点进行比较鉴赏。按照步骤、规范答题(诗歌三步走:问什么答什么;分析;感情)

三、实践运用(小试牛刀)

四、课堂小结(思路小结)

比较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

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 二是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

篇6:2016高考押题 比较诗歌鉴赏

一、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送韩汝度还关中① [明]何景明

华岳云台万里情②,高秋落日眺秦城。黄河一线通沧海,身在仙人掌上行。

[注]①韩汝度:作者友人。正德九年,因上疏指斥时政,被夺官还乡。关中:古代指陕西一带,也是韩汝度的家乡所在。②华岳’:即华山,古称西岳,北瞰黄河,南临秦岭。云台:即云台峰,华山北峰。下文“仙人掌”在华山朝阳峰。

8.同为描写黄河、华山,与陆游“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相比,两首诗在写景的视角和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o(5分)

9.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是怎样抒情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8.陆诗从平视、仰视的角度,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黄河之远,华山之高,鲜明突兀,气象宏伟;(2分)而本诗从俯视的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华山之高,黄河之细,居高临下,视野开阔。(3分)(共5分)

9.①直抒胸臆:汝度回到家乡,虽然远隔万里,但两人感情相连,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宋中①

耿湋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

【注】①宋中: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在此与叛军进行过殊死搏斗,杀敌万人,但最后二人战败被杀。

8.诗歌首联的意境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9.请简要解说诗歌最后一句“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在景物描写上的相同点和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8.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9.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

8.①《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②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9.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垂老多病之叹: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③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④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8.诗的首联与《荷塘月色》中写“月下荷塘”的宁静写法相同,请简要分析。(5分)

9.前人评论这首诗: “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作者是如何写“不遇”的?请结合诗歌后三联的任意两联作简要赏析。(6分)8.(5分)本诗的首联与“月下荷塘”一节都采用了动静相衬的手法。(1分)本诗的首联以潺潺的水声,时有时无狗叫声,写出了山乡黎明特有的宁静和寂僻。(2分)“月下荷塘”用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来表现月下荷塘的静谧。(2分)

(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也可。如果写出“反衬”手法,而内容分析不合理只给1分)9.(6分)① 颔联既写景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又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② 颈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纵目四顾,细细观赏起眼前的景色。③尾联诗人以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表现“不遇”的惆怅。

五、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8——9题。

庆清朝 榴花 王沂孙

玉局歌残,金陵句绝,年年负却薰风。西邻窈窕,独怜入户飞红。前度绿阴载酒,枝头色比舞裙同。何须拟,蜡珠作蒂,缃彩成丛。

谁在旧家殿阁,自太真仙去,扫地春空。朱幡护取,如今应误花工。颠倒绛英满径,想无车马到山中。西风后,尚余数点,还胜春浓。

8.这首词和陆游《卜算子·咏梅》都属于咏物类,但从表达手法上讲,两者又有所不同,请结合全词分析《庆清朝·榴花》区别于《卜算子·咏梅》运用了哪种手法,有何作用?(5分)9.《庆清朝 榴花》一词结尾有何特点?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感情。(6分)8.《庆清朝 榴花》主要运用了借典寓意的手法(1分),如“玉局、金陵、蜡珠、缃彩、朱幡”等。(1分)以此交代了写作的目的(缘由,1分),以及自己对榴花前后由盛转衰的无可奈何之情(1分),最终也寄寓了自己对榴花的喜爱与高度赞美之情思。(1分)9.回应全文。“西风后,尚余数点,还胜春浓。”赵颖了上阕的“西邻窈窕,独怜入户飞红。”“何须拟,蜡珠作蒂,缃彩成丛。”(2分),表现出榴花之美态似天生俱在(2分),作者借此歌咏具有相应榴花品质的人,流露出作者对其的咏叹之情。(2分)

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赤壁

杜痒(明)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乌满烟芜。

注:①杜庠:号西湖醉老,以诗名于景泰间。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8.首诗和杜牧的《赤壁》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背景,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

9.两首诗的尾句历来为人称道,写法有何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6分)

8.杜庠诗为律诗,而杜牧诗为绝句(1分)杜庠的诗重在写曹军战前的决心和战争中的狼狈,借历史沧桑表达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等伤感情绪(2分)杜牧的诗在若无“周郎”借东风这一胜利原因的假想中,表达出对军事才能的推崇,或借史实一吐心中的不平之气。(2分)

9.杜庠诗尾句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写眼前荒岛上满目荒芜、鸥鸟乱飞,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怆意绪,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3分)杜牧诗尾句运用了以小见大(或“借代”或“象征”)的写法,诗中借大乔、二乔两位地位特殊的女子来泛指东吴统治阶级,以铜雀台指代曹魏政权,“铜雀春深锁二乔”貌似小事,实则象征东吴灭亡。这种手法让诗歌内涵更丰富,更具情味。(3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注:1.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2.双脸:指脸颊。

8.杜甫《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晏殊的这首词中作者也写到了黄鹂鸟的声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试结合原诗词,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6分)

9.词下阕写人物,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怎样的形象,并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青年女子。(5分)

8、《蜀相》中,作者写黄鹂鸟的叫声是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出诸葛亮祠堂周围的寂寥冷落,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同时也有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感慨。

晏殊的《破阵子》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周围的幽静,写出了春光的美好,抒发了热爱春光的欢快自在之情。

9、聪明伶俐、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刻画青年女子形象:表情、神态:巧笑、笑从双脸生;心理:疑怪昨宵春梦好;活动:斗草赢。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利州南渡温庭筠①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②,五湖烟水③独忘机④。

注释:①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不得志。‚范蠡:春秋时楚人,助越王灭吴后因越王难共安乐乘舟离去。③五湖烟水:据《吴越春秋》称,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没人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④忘机:忘却俗念。

8.本诗歌颈联“万顷江田一鹭飞”,与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神韵同出,请从写景的角度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5分)

9.诗的尾联作者提到乘一叶扁舟寻找范蠡的足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谁解”、“独忘机”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析。(6分)

8.【答案】二者都通过动静结合、视觉、色彩等写景角度描绘出空旷、寂静的晚渡图。(2分)不同之处,本诗巧用了数量词属对工稳,对比强烈,深化了诗境。承接上句天时向晚,飞鸟归巢,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王诗,巧用叠词,使得诗歌读来更显律动美、韵味美,增强画面感。(3分)9.【答案】尾联借范蠡助越王灭吴后乘舟离去的典故表达诗人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1分)表现了淡泊遗世,忘却机心,厌倦名利的归隐之志,(2分)另一方面,范蠡是因越王勾践难共安乐才辞官隐遁的,所以作者借范蠡的事迹暗表达自己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1分)“谁解”有无人理会的失意之情。(1分)“独忘机”流露出人生失意的无奈之情,其实并不能忘机。(1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十、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酒楼秋望 华岳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花摇舞帽枝犹软,酒入诗肠句不寒。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注】华岳:南宋爱国诗人,写作此诗时正处于南宋国势跕危之际。8.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分三点简要分析。(6分)

9.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8、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9、与《过零丁洋》尾联的直抒胸臆有不同。本诗尾联前句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句间接抒情,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的感情更加激越。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注:1.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2.双脸:指脸颊。

8.杜甫在《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晏殊的这首词中作者也写到了黄鹂鸟的声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试结合原诗词,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6分)

9.词的下阕写人物,试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怎样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青年女子形象的。(5分)【答案】

8.《蜀相》中,作者写黄鹂鸟的叫声是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出诸葛亮祠堂周围的寂寥冷落,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同时也有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感慨。

晏殊的《破阵子》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周围的幽静,写出了春光的美好,抒发了热爱春光的欢快自在之情。9.聪明伶俐、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刻画青年女子形象:表情、神态:巧笑、笑从双脸生;心理:疑怪昨宵春梦好;活动:斗草赢。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伤愚溪【注】刘禹锡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隔帘惟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注】愚溪,在湖南省永州市西南,本名冉溪。唐柳宗元谪居于此,改其名为愚溪,并结 茅树蔬,筑堂而居。此诗作于柳宗元去世三年后。

8.本诗和晏殊《浣溪沙》词中都有“燕”这一意象,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请具体说.明。(6分)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5分)

十三、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裴迪书斋玩月之作 钱起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①。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注]①谢公楼:谢公,指曾作《月赋》的南朝诗人谢庄;谢公楼,在此借指裴迪书斋。8.与李煌《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比,两首诗词描写的月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5分)9.这首诗的领联和颈联在写景上主要有哪些特色?传达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8.相同点:都是秋月。(1分)不同点:①李词写的是钩月,月色孤清而凄凉;(2分)②钱诗写的是满月或近于满月,月色清寒。(2分)

9.①以动衬静,颔联写静境,颈联写动境,描绘了夜中月影的静谧与清寂等;(2分)②侧面衬托,两联从“重门静”“鹊惊”“叶散”飞萤等来侧面烘托夜月;(2分)③传达出作者心底泛起的淡淡清愁。(2分)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究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注】①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即后文的“远客”。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8.颈联中诗人是如何批评劝阻吴郎的?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5分)

上一篇:餐饮店店长必学之店铺管理技巧下一篇:英文毕业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