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监督文献综述

2024-08-23

会计监督文献综述(精选6篇)

篇1:会计监督文献综述

企业内部会计监督问题探讨文献综述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经济业务逐渐多样化,对企业会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就是一项为了满足企业发展要求而形成的。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管理制度,对于避免各种违法乱纪问题的发生,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减少国家资财的损失,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支出规范化具有重要作用。新的《会计法》中明确要求企业要建立起由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组成的会计监督体系,这对于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至关重要。

(一)相关概念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一个基本职能,是指以国家的法律规范为准绳,以会计作息资料为主要依据,对即将进行或已经进行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进行评价,规范经济单位的会计行为,并据以施加限制或影响的过程。会计监督按监督主体和对象可分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是一个单位为了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和内部规章要求,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防止舞弊,控制风险的目的,而在单位内部采取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方法。

(二)综述范围

本文参考了2000年至2013年发表于《财政监督》、《财会研究》等学术杂志中的研究论文,通过分析与总结这些文章,对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现状、成因以及改进措施有了总体把握。

(三)相关主题及研究焦点

我国企业由于企业基础工作薄弱、内部监督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导致内部监督不力。国外已经通过现代科学管理、现代化的电脑等手段来进行内部会计监督。本文在对我国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现状进行实际分析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借鉴国外现代化的内部监督方法,深入分析我国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以期完善和促进我国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发展。

二、主要观点

(一)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必要性

朱英在《浅谈内部会计监督的必要性》一文中之处,加强会计监督对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财经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监督是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监督,加强会计监督,对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有着重要的作用。

边塞、潘宇欣等人在《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会计监督》一文中提到,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各企业的法定义务,是会计履行其基本职能的需要。

(二)我国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现状

阮江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改进》一文中提到,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我国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现状呈现为:有些企业没有建立内部会计监督机制或者是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一些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并且一些企业的内部会计监督工作中存在着权势领导的行政干预。这些现象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资产管理失控,费用管理失控,舞弊欺诈,违法乱纪行为层出不穷。

王玉华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指出,我国企业内部会计监督还存在着监督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导致监管水平低下的问题。

(三)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贾素青在《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监督问题研究》中指出,导致我国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不力的原因很多,例如管理当局认识不足、内部会计控制机制设置不合理、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等。

汤有谨在《浅谈企业内部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的原因及对策》中指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的原因有:国家会计管理部门以法规制度进行会计的宏观控制失灵,企业内部会计机构难以发挥其监督职能,社会监督不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企业人员法制观念淡薄、法制环境不健全、执法不严等。

(四)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对策

王爱芹在《对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的思考》一文中提到,加强我国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措施有:要正确认识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重要性地位,切实做好内部会计监督;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单位内部审计监督建立坚实基础;加强外部监督机制,强化政府监督职能和社会监督职能,形成有效的内外部监督体系;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滕蕾在《浅析企业内部监督弱化的诚意及对策》一文中认为,降低企业会计监督弱化的对策有三种:一是完善降级监督体系,明确各方经济责任;二是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和会计监督机制;三是加强会计文化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

三、总结

根据我国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现状并参考以上专家的观点可知,虽然会计监督已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基础,但在实际操作只能够仍出现各种各样的的监督失控问题,在新形势下必须强化完整的会计监督职能。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要从企业内制度设计、员工素质以及外部环境三个方面同时改进,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阮江,2013:《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财政监督》第21期。

[2]

王玉华,2011:《企业内部会计监督问题的探讨》,《财会研究》第11期。

[3]朱英,2011:《浅谈内部会计监督的必要性》,《知识经济》第22期。

[4]贾素青,2010:《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监督问题研究》,《科技创新导报》第10期。

篇2:会计监督文献综述

[摘 要]本文试图梳理国内外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和企业价值关系的相关文献,旨在促进企业披露更详尽的环境会计信息,更好地承担环境责任,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环境会计;企业价值;信息披露

目前国内学者大都将环境会计信息归于社会责任信息或自愿性信息,对其和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研究,但是社会责任信息和自愿性信息包含的内容太广泛,难以突出环境信息的作用。因此本文单独将环境会计信息梳理出来,分析其研究现状,研究其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促进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1国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动态

1.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涵的变迁

早在JerryG.Kreuze和GaleE.Newell就把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整理为:与企业有关的环境法规的简要介绍;企业现在和未来可能负担的环境责任与环境义务;与环境事故有关的详细信息;企业解决环境问题的计划或策略;环境责任对企业财务状况可能带来的影响。同年著名学者M.AliFekrat、CariaInclan、DavidPetroni从另一个层面阐述了环境会计信息包含的内容:会计和财务方面的信息;环境诉讼方面的信息;环境污染方面的信息;其他方面的信息。Patten和Cho依据表述形式的不同将环境会计信息分为货币性环境会计信息和非货币性环境会计信息,并采用评分法,分别对环境敏感性和环境非敏感性行业关于两类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1.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Susan和Hughes选取美国不同行业的51个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1992年和1993年的数据为例,采用情景分析法分析企业的会计年度报告。研究结果证实企业的类型对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程度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在相关强制性政策影响下的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更充分,而没有强制性政策要求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情况相对不好。同年Hughes、Anderson和Golden研究发现:就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而言,由于重污染行业的特殊性,重污染类企业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方面显得尤为积极,其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要远大于其他行业。Ferguson的研究结果发现:随着企业资本结构中的负债程度的加大,企业财务失败的风险将大大增加,企业为了增强股东和债权人的信任,会自愿提供更多环境方面的信息以及时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但EngL.L和MakY.T在的实证研究中却发现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与企业负债状况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1.3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

Lanoie和Laplante()选取了加拿大1982-1991年有公诉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研究发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呈正相关关系。Marcus在研究中选取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2478个企业为样本,用TobinQ来衡量企业价值,以R&D强度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广告密度来衡量企业的曝光度,并收集其从1992年至20的指数数据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MarlenePlumle()选取环境敏感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质量与资本成本价值要素呈负相关关系,与现金流量价值要素呈正相关关系。Plumlee,Marshall&Brown()检验了企业自愿性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包括资本成本与未来现金流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以及其所处行业对二者关系的影响。

2国内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动态

2.1国内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涵的变迁

陈薇(20XX)在总结以往相关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和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基础上,把环境会计信息分类为定性的环境会计信息以及定量的环境会计信息,并确定了定性和定量的信息需要披露的具体项目。刘磊、周星梅(20XX)基于政府监管的视角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研究,研究建议依据总量比重法和万元产值平均法,将企业的污染分为重、一般、轻三个层次,分别披露环境相关信息。宋子义(20XX)认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环境保护设施建设投资信息、环境保护成本相关信息、非经常性及非正常性环保支出、环境负债、环境收入、会计政策的披露等内容。张洪英(20XX)认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应该主要包括环境财务信息及环境绩效信息,其中环境财务信息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等,环境绩效信息包括环境法规执行状况、环境质量状况、环境治理和污染物利用状况等。

2.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何丽梅、李世明(20XX)以公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20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行业因素是影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众多行业类别中电力行业和采掘业等重污染行业比较重视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所披露的.信息比较全面详细,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对重污染行业在环境监管方面力度较大。卢馨、李建明(20XX)选取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进行研究,发现企业规模、所有权性质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显著,就企业性质而言,国企更愿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刘江宏(20XX)等人以我国重污染行业部分上市公司到20披露的财务报告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年度报告中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同时基于“绿色证券”的制度背景,研究再融资环境保护核查制度对两者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年度报告中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与权益资本成本显著负相关;再融资环境保护核查制度对两者关系影响显著,并得出结论:企业的经济业绩和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相关性不强。林晓华(20XX)以湖南省20至2009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与财务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企业规模、盈利能力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显著正相关,即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强的企业越愿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但上市公司负债程度、发展能力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之间关系不显著。

2.3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

陈国辉、韩海文(20XX)以A股17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价值效应进行研究,发现提高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可以向投资者传递更多信息,影响投资者决策,具有显著的短期价值效应;同时也具有降低资本成本的长期效应,有助于促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提高企业价值,是实现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双赢的信息披露策略。马玉珍、袁翠翠(20XX)站在企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公司治理三者关系的角度,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企业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我国企业对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相关信息的披露还不能通过资本市场完全反映出来,我国在公司治理上仍存在问题。

3国内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评述

篇3:会计监督文献综述

众所周知,良好的外部监督治理机制和内部监督治理机制可以形成企业良好的屏障,增强企业的自身活力,提高投资经营效率。然而,将两种机制综合来考虑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较少。内部控制通过有效地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与可信度。最早出台的内部控制法案中规定,其目标之一是“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由于公司投资战略的合理决策和有效实施是提高其经营效率和效果的根本保证,内部控制在公司投资中所扮演的角色便成为当前的关注焦点。经济化催化信息化,在这样的信息大环境下,媒体的力量日渐壮大。因为媒体真实、及时地报道与持续地关注,成为重要的外部监督机制之一,媒体监督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也日渐得到社会和市场的广泛关注。

一、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企业投资效率的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相生相伴:作为内部控制重要的环境要素之一,公司治理机制形成了包括内部控制在内的内部管理监控系统的制度环境,在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发挥作用中起着基础作用;内部控制作为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完善公司内部制衡机制,促进内部良性循环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忽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紧密的内在联系,仅仅关注其一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是不够的,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看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

公司治理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问题早已得到众多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但往往是殊途不同归。Aggarwal and Samwick(2006),Richardson (2006), Grundy and Li(2010),Billett et al.(2011) 和Giroud and Mueller(2011) 等得出相似的结论,相对于公司治理好的公司,公司治理差的公司发生非效率投资的可能性更大。 国内学者针对公司治理对投资效率的影响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杨兴全(2010)、俞红海(2010)、 张会丽和陆正飞(2012)、方红星、金玉娜(2013) 等得出高质量的公司治理能够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与以上研究结论相反, 刘昌国( 2006) 发现公司治理并不是提高投资效率的关键因素,对提高投资效率作用有限。

内部控制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是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组成部分之一。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作为代理方的管理层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非公司利益最大化进行投资决策。“帝国构建” 会使管理层加大投资规模从而引发过度投资,风险规避意识使管理层为减少自己的责任和降低不良的声誉影响从而导致投资不足,导致企业普遍存在非效率投资行为( 张纯、吕伟,2009),面临低投资效率问题( 姜付秀等,2009)。国内涉及到内部控制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文献很多, 研究结论却存在明显的分歧。李万福等(2010)、李万福、林斌、宋璐(2011)、李月娥和赵凯(2012)、袁晓波(2013)、张利(2013) 等都得出相类似的研究结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其非效率投资行为存在反向关系。方红星、金玉娜(2013) 首创性地将研究样本划分为两类:意愿性非效率投资和操作性非效率投资,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对企业的投资效率作用显著,在更低层次的操作层面能够显著抑制操作性非效率投资。与其相反的是, 于忠泊和田高良(2009) 通过应用Basu模型、Jones模型、Richardson模型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在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上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不能有效提高投资效率。

综上所述,无论是公司治理对投资效率还是内部控制对投资效率的影响,都无法得出一致的结论,这也正验证了制度环境与内部管理监控系统相生相伴的紧密联系。这种同源性使得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在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及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存在“荣损与共”的关系,这也是众多研究都得出莫衷一是结论的原因。

二、媒体监督对企业投资效率的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化催化信息化与技术化,媒体已成为外界监督公司敏锐的眼睛,媒体治理也成为一种及时而高效的外部公司监督机制。通过声誉机制,其在公司治理中的监督作用得到广泛的承认( 李焰、秦义虎,2011;孔东民等,2013)。但也有一些学者并不认同媒体的公司监督治理功能。De Angelo et al.(1996)、Coreetal.(2008)、 贺建刚(2008) 等研究发现媒体对公司治理的功能很有限。

张建勇、葛少静、赵经纬(2014) 研究认为媒体要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主要是通过三个渠道进行:信息效率观、有效监督观和心理因素观。研究发现随着媒体报道特别是正面报道数量的增多投资者的情绪会随之高涨,引起公司价值的高估与融资约束的缓解;随之会导致管理层的过度自信,加大对企业的投资水平,从而引发公司过度投资行为,降低投资效率,而负面报道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作用有限。程新生等(2015) 研究发现了媒体关注对投资效率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媒体关注会提高公司的知名度与自信心,公司会更注重资源配置等问题,提高投资效率;另一方面,媒体报道存在的偏差会降低媒体的可信度与可依赖性,会带来负面效应,降低投资效率。刘时泉(2013) 探究了在我国特殊的外部环境下,短期内法律无法发挥对企业的有效监督,媒体监督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弱化的法律环境,通过显著影响公司的投资效率来影响公司的整体治理效果。

在广泛接受媒体监督作用的同时,媒体治理也遭受到质疑。媒体要有效地发挥治理作用的出发点是缓解信息不对称,首先应该保证的是传递的是客观公正的信息,准确及时的信息。研究表明许多因素会影响媒体的客观准确性,引起“媒体偏差”。媒体报道偏差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Hayakawa(1940), Gentzkow和Shapiro(2006) 认为媒体报道偏差是报道时对内容进行自我选择、有所侧重,报道语气推敲斟酌和选择信息来源的主观性。如果理性的投资者已经感知到媒体报道可能存在偏差,就会降低对媒体监督的信任和依赖,从而会弱化媒体监督效应。

综上所述,对于媒体监督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众学者也是各持己见,莫衷一是。国内的研究思路与国外类似,也是从媒体的声誉机制和监督机制入手的,由于侧重点不同,所往往得出不同的结论。一种是认同声誉机制和监督机制,认为媒体报道影响管理者的声誉水平,是一种有效的信息监督媒介(Dyck et al, 2008, Joe et al., 2009),对公司的资源配置产生正面效应,提高投资效率( 程新生,2012、刘时泉,2013、Liu B & Mcconnell J.J., 2013)。 另一种是媒体偏差的存在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可能降低企业的投资效率( 程新生、刘建梅、王子璇,2015),弱化媒体的外部监督作用。

三、未来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媒体监督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虽然结论尚不统一,但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存在的研究不足,应成为学者们后续改进和完善的动力。

( 一) 应积极拓展放宽研究对象的范围,整合不同治理机制的综合治理效果

( 二) 目前的研究都只是单纯从公司的内部或者外部监督机制出发,分别研究内部控制或者媒体监督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综合考虑两方面对企业投资行为的文献较少。并且可以进一步探讨内部控制和媒体监督内外监督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是否存在替代互补效应,以期解决当企业某一机制弱化时是否依然能保持较高的投资效率。

( 三) 应积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效评价内部控制与媒体监督的度量标准与方法

以往研究不论是内部控制还是媒体监督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都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这可能与对相关变量的度量与评价尚无权威的标准,使得不同研究者在变量定义选取时存在很大的主观性有关。

( 四) 应积极探索我国特殊制度背景下内部控制与媒体监督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

由于我国内部控制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内部控制相关制度与政策的完善不能一蹴而就, 监管部门应注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确保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高内部控制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决策有用性。在研究媒体监督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时一般采用西方国家类似的方法和变量选取,但是我国的法律环境不如西方国家成熟,所以,仅探讨的是法律环境弱化情况下的媒体监督作用,在未来长期内法律环境日益增强,媒体监督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尚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Richardson,S.Over-investment of Free Cash Flow,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J].2006(11):l59-189.

[2]Jensen,M.C,Meckling,W.H.The Theory of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305-360.

[3]方红星,金玉娜.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非效率投资: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3(7):63-69.

[4]李焰,秦义虎,张肖飞.企业产权、管理者背景特征与投资效率[J].管理世界,2011(1):135-144.

[5]李万福,林斌,宋璐.内部控制在公司投资中的角色:效率促进还是抑制?[J].管理世界,2011(2):45-57.

[6]张纯,吕伟.信息披露、信息中介与企业过度投资[J].会计研究,2009(1):26-34.

[7]于忠泊,田高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真的有用吗——基于会计信息质量,资源配置效率视角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0):110-118.

[8]程新生,谭有超,刘建梅.非财务信息,外部融资与投资效率——基于外部制度约束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2(007):137-150.

[9]贺建刚,魏明海,刘峰.2008.利益输送、媒体监督与公司治理:五粮液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8,10:141-150.

[10]孔东民,刘莎莎,应千伟.公司行为中的媒体角色:激浊扬清还是推波助澜[J].管理世界,2013(7).

[11]张建勇,葛少静,赵经纬.媒体报道与投资效率[J].会计研究,2014(10).

篇4:会计监督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证券市场发展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大股东“掏空”即控制性股东对少数股东的利益侵占(隧道挖掘)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热点问题。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掏空”的影响因素、方式(股利政策和关联交易等),而国内关于审计对“掏空”行为的有效性的问题研究比较有限,而且没有得出一致结论。该问题的深入探讨,将会有助于理解两者之间关系,提供一种解决“掏空”问题的新思路。

关键词:“掏空”;控制性股东;审计

1“掏空”概念形成及定义

控制性股东可以凭借自身的权限通过各种非公开的手段诸如证券回购、资产转移、利用转移定价进行内部交易等创造私有利益从而侵害中小股东利益。控股股东创造私有利益的主要办法就是转移公司资源,此即为“掏空”行为。

Shleifer和Vishny指出,基本的代理问题并不是由Berle和Means所指出的外部投资者和经理之间的冲突,而是外部投资者与控制性股东之间的冲突。Johnson等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即使在发达国家,控股股东利益转移也是很为常见并且第一次引用“tunneling”用以形象比喻,翻译为中文即“掏空”或“隧道挖掘”行为。

2关于“掏空”的国内外研究概述

2.1研究“掏空”的影响因素

对“掏空”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股东结构方面。李增泉等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0—2003年数据为基础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隧道挖掘行为具有壁垒效应和协同效应,而其他大股东持股比例对隧道挖掘行为的影响是负方向的。

后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并非完全如李增泉等研究结果所表现。唐清泉等以中国上市公司2001—2003年数据研究表明,当第二大股东为机构投资者时,他们与第一大股东有相同的动机和利益取向,不仅没有起到对第一大股东隧道挖掘的抑制作用,反而和第一大股东一起进行隧道挖掘。第三大股东对控制性股东的隧道挖掘行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更能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

2.2研究“掏空”的方式

Johnson et al说“掏空”的方式包括:控股股东的有利转让价格、过多的管理者补偿、贷款担保和股利发放率的操控等。曾令琪提出了“关联交易型”隧道挖掘行为的概念,并提出和论证了“大股东与上市公司间业务往来关联交易越频繁,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越少”。

同期,也有研究表明利用股利政策手段“掏空”行为将在未来更常见。马曙光等从理论上分析且证明了“大股东对公司资金的侵占降低了现金股利的发放水平”,“现金股利与资金侵占互为替代性的相关关系”。

3关于“掏空”与审计监督的研究进展

3.1审计能够监督“掏空”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大股东的侵占行为。罗党论、唐清泉等发现,大股东越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越有可能获得非标准意见。同时,发现审计意见与关联担保、资产买卖也呈正相关关系。

同样,周中胜和陈汉文也研究得出:我国目前还不存在高质量的审计需求,但审计师能对大股东的资金占用作出反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股东的行为。他们认为,从供给方来说,审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时会考虑大股东的资金占用,大股东资金占用越严重,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意见报告。安鹏针对1993—2004年9594个样本的审计意见实证分析,也同样得出会计师事务所对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监督、约束大股东掏空行为的作用。

3.2审计对“掏空”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李东平在其博士论文“大股东控制、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中怀疑依靠注册会计师的力量去控制内部人控制和减少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冲突的有效性。并且指出,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并在此基础上,依据特定变量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和业绩滑坡问题作了实证研究。

篇5:关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文献综述

前言

会计人员是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参与决策等会计工作的人员。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为内部管理当局所重视,而且为广大的政府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关注。会计行业担负着对国民经济进行综合、调节、管理、监督的重任。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物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快速发展,人们对会计职业行为的要求不断提高。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诚信,已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务之急。

一、会计职业道德概念和内容

潘序伦先生在1933年首次把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定义为:“夫学识经验及才能,在会计职业道德准则与评价体系研究会计师固无一项可缺,然根本上究不若道德之重要性。因社会环境干变万化,存在可以代人舞弊,存在可以为己舞弊。然会计师之为职业,实为工商企业保障信用而设,苟有不道德行为,而自丧其信用,则此项职业即失去根本存在之理由,违背国家社会期望之愿意,可不慎哉。”并把会计职业道德归纳为:公正、诚信、廉洁、勤奋。

当前我国将会计职业道德定义为:会计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容可以概括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

二、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许华先生认为,当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一)不熟悉法规,遵纪守法的意识淡薄

不少会计人员做不到熟悉法规,大多数会计人员对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还只是停留在观念上,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很好的遵守和运用,守法意识淡薄。

(二)追求私利,监守自盗

一些会计人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膨胀,丧失了最起码的法制观念,会计职业道德沦丧,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损毁会计资料,利用职位之便,贪污、挪用公款,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违背原则,弄虚作假

一些会计人员充当企业逃税、避税的帮凶,为税务部门开展查账和征税工作带来了很多难题。更有甚者,在执行独立审计任务时,没有严格执行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准则,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客观上认同了会计造假行为。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整个从业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

会计人员是单位内部的从业人员,受控于单位负责人。当会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发生道德冲突时,会计人员往往陷入两难境地。若坚守职业道德,很可能被辞退下岗。因而,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带有很大的被动性。

(二)会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

纵观我国会计教育现状,大多偏重于智育,而轻视德育,会计人员很少接受到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培训,造成很多会计人员对相关法规制度的不熟悉,法律意识淡薄,素质不高。

(三)社会环境对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影响

由于会计人员的工作性质和地位的重要性,加之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导致了会计人员往往面临比其他岗位人员更多的社会诱惑。在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环境影响下,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被影响。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关乎会计工作的诚信与准确,关乎国家的利益、企业与个人的发展,只有努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加强会计人员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搞好服务和保密守信内容建设,我们才能在海啸到来的狂风骇浪前建立一个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营造良好会计从业氛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准确可靠的会计经济数据,为我们国家、企业与个人为抵御金融海啸风暴打好坚实的基础。

李丽珍认为,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有以下必要性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解决会计造假和会计信息失真的需要。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措施。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树立会计行业良好社会形象的需要。

四、加强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我国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曾指出:“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指出了诚信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二)相丽霞认为,我国应该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仿照外国,制定一套更可操作会计职能体系。

(三)项怀诚先生认为,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一部分的原因在于我国的会计学历中没有把职业道德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会计体系,而偏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教育。

(四)徐亚文认为,我国缺乏一套完整有效的的会计道德监督制度,使得广大会计人员处在无监管状态之下。因此,应该我国加快会计道德监督制度的建设。

(五)吴水澎从动因意义、影响因素和基本内容及现状分析等方面对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研究,但只注重会计职业道德准则与评价体系研究、规范研究,缺乏实证研究,从而在操作性和现实性上有一定的缺陷。

五、结论与启示

纵观这些专家、学者的观点,他们主要注重诚信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借鉴外国经验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力,虽然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在我看来,诚信教育需要在具备一定客观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实行。诚信是一个社会化的产物,是在社会的大土壤上滋生的。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在经济在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正在强烈地冲击、改变着中国社会的一系列传统特征,对我们的道德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会计人员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其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所以,社会风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诚信教育的成败。塑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是开展好会计人员诚信教育的先决条件。

同样,改变的传统会计教育的课程设置很有必要,但职业道德课程教育只是个外力,关键要从会计人员自身出发,把加强会计人员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作为中心。会计人员应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素质,不存私心,不怕打击报复,能自觉、大胆地同各种违规违纪行为,作坚决斗争,同时,用适当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利益,那么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将会渐渐走出两难的境地,会计人员的诚信度也会渐渐地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的树立不能仅靠会计人员的努力,还需要多方面来共同提高,使会计职业道德观念达到更高的会计职业道德境界,从而造就出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

再者,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有利亦有弊。不可否认,在现阶段,西方国家的会计水平要高于我国,不仅在会计准则等方面,而在职业道德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加以消化和吸收,洋为中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经济体制的不同,会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制约着国外会计方法在我国的实施及效果。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外国一般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者的市场环境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同。如何“洋为中用”是一个难题。制定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仍然任重道远。

综上所述,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1、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挥道德的舆论作用,构造好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外部条件。

2、提高会计人员自身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

3、树立正确的行业观念,强调会计行业自律。

4、强化教育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5、加快会计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6、建立激励机制,奖励诚信会计人员

7、净化会计执业环境,营造建设会计职业道德的和谐环境

六、参考文献

[1] 潘序伦《立信会计丛书》 立信会计出版社 [2] 项怀诚《中国会计报》 2009年第18期 [3]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4] 宿中和 李林 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第4期 [5] 尚美荣 山西焦煤科技 第7期 2003年7月

[6] 乔宇东.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现代商业.2009,(2)

[7] 臧海涛:试论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J] 商场现代化,2007(3)[8] 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研究编审组编 人民出版出版社,2011年

篇6:会计监督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题目 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学院专业会计学学生学号指导教师

大学

2013年

文献综述

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是一项多环节操作的复杂管理模式,是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项目管理的全部建设过程,从初期的项目决策到后期的竣工决算和项目分析,财务管理都渗透其中,对项目建设价值管理起监控作用,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

财务管理是近一个世纪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因为在商品经济初期,理财活动虽然是企业一项基本的管理活动,但由于财权的重要性,理财活动往往由企业业主亲自进行,财务管理并没有形成一项独立的管理工作。到了19世纪末期,随着股份公司和托拉斯的大量出现,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所需资金急剧增加,财务关系逐渐复杂,财务管理部门才开始建立,并逐步形成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学科。但在20世纪初期,财务管理的功能以筹集资金为主以后,财务管理由筹集资金转向财务监督,由财务监督转向事前控制。财务管理理论由筹资管理理论发展成为以资产管理为中心的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理论。在50年代,为了有效地实行内部控制,美国各大企业普遍建立了专门行使控制职能的总会计师制。1955年美国会计学会拟定计划,对施行控制最常用的成本概念加以明确。在1958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又以管理实践中的各种财务管理方法为素材,对其本质意义和使用方法作了说明。在该份报告中明确地指出了财务管理基本方法即标准成本计算、预算管理、盈亏临界点分析、差量分析法、变动预算、边际分析等,从而组建了财务管理方法体系的基础。进入70年代之后,又有霍普伍德的《会计系统和管理行为》等优秀著作问世。上述这些著作对财务管理理论方法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具有一定的意义。到了80年代之后,一贯极力倡导财务管理研究必须大量引进数学分析方法,使之朝着紧密化方向发展著称的创新学派代表人物卡普兰却认为财务管理研究方法必须改弦易辙,主张会计学者必须走出办公室,到实践中去,寻求新的理论与方法[1]。

与之相对的,是我国起步晚并逐步转变思维方式的财务管理理论。新中国成立初期,各企业虽都成立了财务管理部门,但由于在当时的经济体制下,企业生产建设所需的资金,由国家财政拨款,企业利润基本都上交国家财政,企业财务中的资金筹集、资金使用、盈利分配等许多职能,都被国家财政所代替。企业财务完全从属于国家财政,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直到1978年开始,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开始自负盈亏以后,才有了独立财权,并有丰富的财务活动和广泛的财务关系,也使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学科有了较快发展。到

了1993年,现代企业财务制度建立,但国内对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还有许多不足[2]。

宗绪平认为作为一项专业化的综合性管理活动,财务管理工作已经渗透到现代施工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对整个企业的管理运作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作用,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施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是资源配置的载体和市场活动的独立法人,它的根本目标就是经营利润最大化,并且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财务管理水平高低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生存能力,因此施工企业必须重视财务管理[3]。

李永蕊认为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针对工程成本的管理方法,没有涉及到如何运用成本数据去改善进度和资金流安排的闯题。财务管理不仅涉及到成本管理,还涉及到运用成本数据去指导决策,改善采购和库存,妥善安排资金调度的闯题,并能从长远战略角度为施工企业确定一个合理的企业规模经济[4]。

李荣菊指出目前我国施工企业的现状主要是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不到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管控手段落后,其主要原因是行业特点使施工企业在专业施工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比较大,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项目管理的参与程度影响财务管理水平等[5]。

方鹏认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是财务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统筹预算控制体系,基础管控薄弱,人员能力参差不齐,财务信息延迟、失真,权、责、利不对等,考核制度不完善。施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已经到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时代,必须重视财务管理、不断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重点[6]。

Zongsheng Liu通过对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研究,解决当前财务管理的问题可以采用预算控制,保证财务策略的有效实施,也可以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有效控制财务风险[7]。

刘勇认为财务管理关系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解决当前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首先要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加强思想重视,其次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全面推行预算标准,不断完善财务管理机制,最后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8]。

王玉焕认为施工企业有必要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并加大执行力度。在强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加大执行力度方面,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创新我国商业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预算目标体系。建筑施工企业的预算包括施工组织预控、成本预测和财务预算,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整体,只有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提供全面预算的编制、预警控制、预算追踪、预算分析等,才能有效地建立起管理控制体系,确保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活动沿着预算管理的轨道科学、合理地进行[9]。

徐美丽指出资金是保障企业项目高效运行的根本,良好的资金运行环境与管理状态能够保证企业经营活动实现基本运行效用,在当今的企业发展环境中,其资金管理运行的好坏除了是衡量企业财务活动运行优劣的指标,还是影响企业经营活动运行好坏的重要方面。在施工企业中,在进行会计委派后必须对其工作实施考核监督,并适当实行轮岗制度。另外,还需同时考核被委派单位是否具备派驻财务的条件以及其是否接收被委派[10]。

张美英认为施工企业应加强资金的集中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认为明确成本管理过程中的岗位责任能极大地提高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人工、材料、机械都应实行相应的责任制,各项目管理人员在处理日常业务中对成本管理应尽的责任

[11]。

叶黎香认为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重点是对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使用费的管理,尤其是材料费的管理。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建立健全各项成本管理制度,完善材料采购机制,实现经营方式创新,加强竣工后材料的核算,严格实行施工材抖管理奖罚及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及其他检查制度[12]。

综上各学者的研究成果,财务管理风险多样化、复杂化,如果想要在市场中占据着不败之地,首先应该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但施工企业流动性大、生产周期长、受客观因素制约多,实践中,许多施工企业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重视程度也不够,财务信息不准确,内部责任与权力不对等等,因此在当前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重视和加强财务管理就显得很必要了。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实施的现状,主要存在财务管理中预算体系不全、资金管理水平较低、施工成本开支三方面的问题。施工企业可以建立并完善预算体系,加强资金的监测,并集中化管理,对于施工成本的开支,主要通过人工、材料、机械等三方面控制。

参考文献

[1]张蕾.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城现代化.2010,(第26期)

[2]俞文青.施工企业财务管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5

[3]宗绪平.浅谈施工企业如何加强财务管理[J].财经界,2012,(第8期).[4]李永蕊.财务管理理论在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

[5]李荣菊.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探究[J].中国经贸,2013,(第4期).[6]方鹏.浅谈当前施工企业财务管理[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0,(第7期).[7]Zongsheng Liu.Strategic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Enterprises[J].In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0.2

[8]刘勇.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以及解决措施[J].新财经(理论

上一篇:联通话术下一篇:常识判断公务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