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熏陶

2024-06-02

校园文化熏陶(通用11篇)

篇1:校园文化熏陶

午后的阳光依旧灿烂,但始终抵不过寒风凛冽。刚从梦中惊醒的我狠下决心去听报告,慵懒的脸庞被风袭击的阵阵发痛,说实话,要不是宿舍在没人去,谁愿意受这遭罪呢。

不久便到教学楼,由于稍早,只有几个团委老师和学生干部布置会场。于是我悄悄地坐在了一个角落。片刻后,一中年男子在王书记的引领下走进来,端庄严谨的面庞,约莫一米八,他必定是今天的主角陈先生了。紧接着就是王书记热情洋溢的开场介绍了。随着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陈先生开始独领风骚,一展其实力了。我们都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讲座而已。

初登讲台,他便面带微笑和蔼可亲的介绍自己。先前的严肃神情早已置之千里外了,被狂风肆掠的心灵终得一丝温暖,犹如冰雪瞬间融化,春暖花开。令人心醉,神往而又痴迷。接下来就是今天的正题大学生的学习与创业了。

同学们早已按耐不住期待的心情了,眼里透出的全是求知的欲望。恰似茫茫沙漠中寻找一丝清泉。莫着急,且听他娓娓道来。首先以什么是学习开场,提及“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同学踊跃举手准确翻译词句,可以说几近完美了吧。但陈先生却一口否决,这倒令人纳闷了。他解释道,学即学做人、学做事,习乃实践,朋则特指志同道合、相互学习的同学。所谓学习即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如此解释令人茅塞顿开,心灵从未有过这般震撼。接着是什么是教育的问题,他引用《说文解字》中对其的解释。教即“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即“养子使其善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这是他以自己与孩子的故事真实贴切地告诉我们人生之道。教育实则是一种手段,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不断发展教育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接下来就是令许多文人骚客百思不得其解的中华高深文化儒释道了,对我们而言,更是可望而不可及了。他讲,道中含“首”,首即万物之端,底部指按规律运行,只有二者对立平衡,方能成道。儒家则为人道,即人性之道,人伦之道。要求仁义礼智信,仁则指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义利相对,切勿见利忘义;礼欲相辅,以礼控欲方为善;智要求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信告知我们言行一致。释即佛学中国化的名称,儒释道不分家,三者相辅相成,乃为大道。

最后就是如何将儒学付诸实践应用于大学生创业之中了。陈先生以一句“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告知我们如何创业,在举贤才时他又用论语中“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舍其谁”讲解。在管理中,他讲“以过观人,修己安人”,要求自省、正心、慎独、宽人,真正做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时光如白驹过隙,总是匆匆而过,可同学们依然沉醉在儒学的梦里不愿苏醒,更不愿与这美好的一课擦肩而过,但是生命中总会充满着遗憾。越想抓住,越易失之交臂。再回首,只叹道:试问那人归何处,只恨那年太匆匆。但是岁月长河永无止境,只要有颗仁爱之心,生命中也不乏五彩斑斓,心之所往即道之所向。

篇2:校园文化熏陶

就湛江而言,红土文化遐迩闻名。然而纵观中国,北方的豪放粗犷和南方的柔情婉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即使性格习俗差异再大,仍然是炎黄的子孙后代,身上流淌者血浓于水的液体。在湛江的这一片红土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南方人,被誉为“南国的湛江”,这何曾不是对南方文化最好的一种诠释?

艾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是一种对土地的热爱,我想我对红土的热爱用这首诗来形容是再也合适不过了。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气息。歌唱是音乐的一中形式,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可你是否想过在以前人们是以怎样的形式来娱乐自己的?雷剧就是一中典型的歌唱方式,它是由人们根据生活习惯和发生的一些事情通过雷州话唱出来的一种艺术。可以从演员的一个表情或是台上的一瞬间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情感和生活状况。虽然现在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但雷剧依然吸引着人们为它驻足,每到逢年过节就会有表演且座无虚席。由此可见,雷剧对人们的影响还是挺大的,在不同的程度熏陶者不同的人。

都说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言行,其实人们的思想和言行反作用于文化。雷州石狗就是一个特例,古人的封建思想相信神灵的存在,狗便是其中的一种被人们公认的吉祥之物,于是石狗便诞生了,由人们的图腾崇拜到呈祥吉物,石狗的姿势千姿百态,在雷州三元塔,雷州的博物馆或是大街小巷到处可见。石狗的做工精细,看出来,现在可能少有人能刻出这种感觉了。至今,还是有很多人热衷于石狗文化,它们一直坚信着狗有辟邪和造福子孙的作用。或许连它们自身都不知道这种观念是何时注入了思想的。泽便是文化的熏陶,它不需要可以地去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就已经根深蒂固了。

篇3:晋商文化熏陶下的《一把酸枣》

舞剧的表达方式也以山西地方传统民族舞蹈为主。通过观看整部舞剧, 我们也发现, 女主角的演绎主要采用了芭蕾的表现方式, 给整部舞剧的表现力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 让女主角在观众心里铬上了楚楚动人、可爱伶俐的印象, 为结局的悲怆性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在舞段的设计上, 编导也借鉴了芭蕾的创作手法, 削弱了故事的情节。前后舞段之间不一定具有叙述性意义联系, 而是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和完美性。观众也可以理解为, 正是采用了芭蕾的创作理念, 然后结合山西本土舞蹈特色进行创作, 最终给观众看到了舞剧发展的无限可能, 使舞剧更加的充满魅力。相对应的所带来的思考是, 通过采用西方的芭蕾手法, 舞剧更多地关注了“舞蹈”的形式, 而忽略了“舞剧”的内容。纵观整部舞剧, 虽然舞剧内容与形式有一些分离, 但是, 整部舞剧所呈现出的魅力是无法抵挡的, 在欣赏这部舞剧的时候, 身心不得不被带入了山西晋商的人文环境之中, 进而体会到剧中人物心灵深处的情感。

整体协调及强烈的视听冲击成为《一把酸枣》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一把酸枣》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民族音乐的素材, 全剧灯光、舞美在营造氛围、渲染情绪、烘托主题时也处理的恰到好处。而人物的服装, 则从另一个高度将山西, 山西晋商文化充分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所以说, 全剧气势磅礴的阵容, 夺人眼球的艺术表现力, 再配以高超的写意手法, 造就了磅礴的写实意境以及表演阵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集体舞的出场, 一群女佣踏着碎步上场, 犹如一湾湛蓝清澈的湖水涌到了舞台中央。晋商大院的夜色, 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 院庭内外的主仆, 以及流离失所的人们, 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这样大规模的群舞, 将整个舞剧推到了极致。

这部发生在晋商身上的爱情悲剧《一把酸枣》, 从另一个侧面表达了晋商走西口的顽强斗志。剧中那个愿意从最底层做起, 不怕苦不怕难的小伙计, 最终成为了大掌柜, 而他代表的是一代人, 是一代不怕吃苦勇敢创业的人, 是一代诚实守信的创业人。而这个显著地特点, 也是山西晋商的特点, 自古, 山西晋商就以诚信走天下,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一把酸枣》也暗示当今的生意人们, 应当以诚信示人, 不要让现实的利益扰乱了自己的内心。《一把酸枣》作为一部反映晋商历史、赞颂晋商精神的大型舞剧, 通过山西晋商的艰辛创业、一个商业家族的兴盛落败、以及誓死相守的晋商绝恋, 给观众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中国作为五千年的文明大国, 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 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去传承和保护, 不能让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流失。

参考文献

[1]张继刚.让舞剧艺术走进千家万户真正成为人民大众所喜爱——舞剧一把酸枣创作心得[J].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6 (2) .

[2]杜学文.中国舞剧的崭新一页——评舞剧一把酸枣[J].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5 (2) .

篇4:文化熏陶 榜样激励 实践体验

一、文化熏陶

文化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它对于人格的形成是无形的,却又是巨大的。在管理班级时,笔者努力将“利他”精神与班级文化的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下体验给予的快乐,收获成长的幸福。

班级文化的建设首先体现在环境布置上。笔者充分利用教室内的三面墙壁,与学生共同进行布置装饰,绘制了“利他银行”,时时督促孩子自觉遵守利他礼仪规范20条;设计了“我的利他名片”,用以记录孩子的利他宣言与助人行动;张贴了“每月十大利他风云榜”,用以及时表彰助人为人的突出事迹。大队委身边还有专门的利他记录本,用以捕捉班级里每一次美好的付出,并在红领巾广播时对那些孩子进行全校表扬,激起他们帮助他人的热情,逐渐令其成为一种态度,一种习惯。此外,笔者还充分利用板报、晒优台、图书角等文化阵地创设浓浓的助人氛围,让学生在名人小故事、名言佳句及颇具特色的手工艺制品中感受班级的温暖,同时体验到关爱他人的快乐。

其次是对人格的塑造,用国学经典浸润他们的心灵。每节课前,学生会进行德善微诵,在饱含哲理的诗句中感受为人之道。作为苏州德善书院国学讲师的一员,笔者时常以《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为例,启发孩子的智慧,让他们在诵读感悟中明理知行。而在班队课上,笔者也会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再一次学习《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美德故事,引导他们学会感恩,学会付出,以优秀的道德品质指导自己的善行,将“利他”二字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二、榜样激励

习总书记要求少先队员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于小学生而言,对世界的认知需要借助比较具体的形象,而此时,如若给他们树立一个榜样,就能让他们更为直观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态势,获得积极进取的动力。

榜样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进人物,这类人物往往会出现在课本上,如舍己为人的雷锋、一心为国的钱学森、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学生虽能感受到其奉献精神的伟大亦佩服不已,但总感觉离他们的生活有些遥远,缺少效仿的热情。而此时,笔者就会鼓励他们自主发现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榜样,利用每天晨会课的时间,让孩子自由说说自己心中的榜样以及想要学习他们的原因。教师的力量毕竟有限,无法关注到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而每个孩子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他们能看到许多教师原本没有发现的闪光点,通过晨会的讲述交流,无形中扩大了“榜样”的影响力,让孩子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榜样就在我们身边,那些优秀的品质自己也可以有意识地学习:涵涵坚持在雨天帮助没带伞的同学到达教室;悦悦、小安等争当志愿者,为缺少冬衣的儿童送去一份温暖;喆喆、智欣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的整洁,利用闲暇时间帮助图书管理员对书籍进行整理、分类;嘉怡、颖儿等悉心照料赛后的运动员们,为他们送水捶腿;源源、可馨、小泽等放弃休息时间,积极练习运动会比赛项目,用他们的努力与坚持赢得了全校团体第一的好成绩……许多事情老师也许并不知晓,但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真诚地喊出榜样的名字,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了助人的快乐,积极地行动起来,让班级中充盈着一股“利他”正能量。

三、实践体验

德育提倡体验教育,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在实践中,孩子更能感同身受,发自内心地产生关爱他人的情感,是“利他”精神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节。

翰林小学注重德育教育,每学期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走出校园活动。笔者利用这一学校资源,结合实践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例如每年“学雷锋”活动日组织孩子们主动前往社会服务,捡拾纸屑,擦拭公用设施;重阳节期间,组织他们前往敬老院慰问老人,为他们表演节目,送去欢乐;感恩节来临之际,组织他们为家人制作精美的感恩卡片,并诚挚地为他们做一件关爱他们的事,有的孩子为母亲洗了一次脚,有的孩子为父亲来了次全身按摩,甚至有的孩子为父母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学生从中体会到了家人平时的辛苦,进而内心充满感激,真心实意地想要为家人做点什么。除此以外,学校还特别开设了“利他”活动自选超市,面向社会提供多种多样的志愿性服务。当时,班里很多孩子踊跃报名,加入了小小消防稽查员、社区旧衣物捐赠、博爱学校陪伴智障兒童、给古镇“美容”等利他志愿服务的行列,以亲身体验获得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让“利他”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也许一个发自内心的小小的善行,就会铸就大爱的人生舞台。正如高尔基所言:“‘给永远比‘拿愉快。”

篇5:在文化熏陶下成长(汪成洋)

在文化熏陶下成长

设备动力部:汪成洋

尊敬的瞿总、袁总、各位领导及兄弟姐妹们: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在文化熏陶下成长!

我叫汪成洋,来自设备动力部。2009年3月来到兴化公司,在公司培训的时候,我认识了宜化文化。对当时的培训,我有几点感受:一是整个培训方式很独特、气氛很好。每次培训之前都有专门的老师组织拉歌,活跃现场气氛,等大家精神最佳的时候,培训开始了。给我们培训的每位老师都讲得很好,讲得很精彩,我们听得很过瘾、也很认真。通过培训,我认识了宜化文化。二是宜化文化是实事求是的文化。当时培训老师给我们培训的内容,都是结合实际案例来讲的,很实用,少有废话。我记得当时安环部陈连红部长给我们讲安全文化的时候,讲到如何正确配戴防毒面具?陈部长就把防毒面具带来给大家现场讲解,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讲完以后,还邀请几位新工上去体验,感受配戴的正确方法。三是宜化文化不仅激励人、鼓舞人,也会批评人、淘汰人。我们那一批新工一百多人,人数很多,培训老师跟我们讲,培训以后要考试,成绩排最后8名要被淘汰。当时,我嘴上没说,心里想,是真的吗?后来事实证明,是真的。

公司培训结束以后,我分到合成氨事业部维修班。维修班是上常白班,每天要参加事业部的早调会,这使我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到宜化文化。早调会上,部门要进行文化宣贯,我就认真的听、认真的记。因为宣贯文化的人是结合“文化向效益转变,激情向能力转变”来讲的,讲到很多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对我的启发很大。通过在合成氨事业部文化的熏陶,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了宜化文化。宜化文化不仅教我为人处事的方法,还教会我生存的知识和技能。每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方法总比问题多”,不能气馁,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通过自己努力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会想到“五六七”十八般武艺中的一条:请求上级支援!因为自己对文化的热爱,对文化知识的积累,2010年3月,在维修班群团换界选举中,我竞聘上了群团小组长,后来又竞聘上了公司级群团干部。当上群团干部以后,我开始用心、用脑、用情践行宜化文化,在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我自己得到了锻炼,也得到了成长。同事们都发现我改变了,变得跟以前是两个似的,可以说,是宜化文化改变了我,主要

是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我从一个较内向、矜持的人变得开朗了、乐观了、积极向上了;因为我搞群团工作,是宜化文化的先行者、实践者,要跟很多人打交道,慢慢的就改变了我的性格。二是我的工作态度变了。以前我对工作持无所谓、得过且过的态度,领导安排给我的事情,我做好就行了。自从学了宜化文化以后,我会努力地去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当中。三是我体会到了群团工作的价值,更加热爱此项工作了!去年8.22事故以后,公司进行了大修,当时宏丰公司派来支援的人在干活的时候,不是很激情,我发现这个情况后就问他们,他们说同来支援的有一个生病了,还在寝室。知道这件事以后,我们马上请示了谭部,在陈书记的带领下,买上水果去看望这位同志。了解到这位生病的同志患了轻微的感冒。我们给他买了感冒药,叫他好好休息。第二天这位同志就康复上班了,投入到检修之中。这件事让我觉得群团工作是非常有价值的,它虽然不直接给公司创造经济效益,但间接给公司创造了财富。因为当时这位感冒的同志康复以后,积极投入到检修当中,保证了检修进度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了按时开车。四是建立了团队优秀个人才优秀的意识。未接触宜化文化之前,“团队”这个词在我心里只是一个概念,没有很好的认识。学了宜化文化之后,我转变了看法:个人做得再好,如果团队被批评,也好不到那里去。

通过近两年对文化的学习和实践,我结合宜化文化总结了适合我自身发展的五大工作态度,现在拿来与大家共同分享:一是融入的态度。在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都要与团队融入在一起,才能把工作干好。我7月份到设备动力部,我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因为我不仅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还随时在考虑,我能为部门做点什么,我能帮助部门成员做些什么?比如说,我发现动力部仓库很脏很乱,我不用别人安排,自觉抽时间把里面整理干净。打扫会议室卫生,如果当天值日的人有事,我会主动去替他把卫生打扫了。通过主动工作,积极思考,很快融入到了团队当中。二是感恩的态度。宜化文化是感恩的文化,拥有感恩的心,会让自己心态变得平和。老百姓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何常又不是老百姓呢?凡是帮助我的人,我都心存感激。还记得董事长赠予我们的礼物“七施”吗?:有人问佛:为什么我从政上不去,经商还赔钱?佛: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那人:我什么都没有,如何给予别人?佛:一个人即使什么都没有,也可以给予人七样东西。和颜悦色地待人处事;多说鼓励赞美和安慰他人的话;对人

诚恳,充满爱心;用善美的眼光看待别人;以实际行动帮助别人;谦让职务和座位;心胸宽阔,善于容人。有这七种布施,你将不会困苦,永远快乐!三是百分百积极的态度。每一件事情,如果有条件,都要积极参与。参加这次青年论坛,我是持这种态度的。四是全力以赴的态度。做每一件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就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好。因为你做的事情别人都看在眼里,你努力去做和不努力去做结果不一样。我想每一个领导都喜欢他下面的员工,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让他省心、放心、不操心。五是学习的态度。常言道:活动老,学到老。今天的知识和能力,让我们有口饭吃,但不代表你明天就有饭吃。因为社会发展很快,宜化发展得也很快,如果我们不学习,如果我们不努力,机遇将不会青睐你,你的工资不会增加,你的收入不会变化,可能还会减少。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成为宜化有用之人。董事长说,宜化提拨的年轻人很多,都是些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如果你具备这个素质,我想,下一个提拨的人可能就是你!

在文化熏陶下成长,激情奋进,在青春的舞台上,我们不停息,用我们的辛勤和汗水,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书写人生的美好,与宜 化共发展,同进步!

篇6:以文化熏陶人、塑造人、感召人

------探讨新形势的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

平遥中学程瑞芬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平遥中学的程瑞芬。

今天非常荣幸能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新形势的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

90年来,党领导人民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新中国”成为了中华民族继“汉”“唐”以外,在世界的另一个最响亮的名字。

80多年过去了,从太岳到励志,从古朴典雅的旧校到开放大气的新址,中间几多艰辛,几多坎坷曲折;80多年来,平遥中学为祖国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青年才俊,从天南到海北,到处都是我们的校友。“平遥中学”也成为了平遥的一张名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重教兴学,国运昌兴”、“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作为一个和党几乎同龄的老牌学校,我们深深懂得这个道理。我校的共青团工作始终铭记“共青团造就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是为党输送新鲜血液,为国家培养青年建设人才。

开创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也是我们学校党团领导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针对学校青年教师比例较高的实际情况,我校团委始终把提高教师团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化成长水平放在了团工作的突出位置。由教工团总支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各类活动与学习,使他们能积极的工作,身心愉悦地生活。我们认为全面提高我校团员、青少年学生的自身素质,就必须首先全面提高青年团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与师德修养。

为使广大青少年团员更主动的靠拢团组织,我们积极探索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少年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全心全意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服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活动,力争提升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水平。

一、扎实开展基础团建工作。加强团员政治思想学习,加强团员发展工作,指导各团总支、团支部工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的团支部活动。加强对学生会工作的指导,打造品牌社团,创建学生展示自我平台。青年是朝气蓬勃的,拔河比赛中他们气势如虹,跳绳比赛他们争分夺秒,运动会场上他们生龙活虎,诗歌朗诵赛、评书大赛、英语口语演讲赛、科技创新大赛,参加国家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得省级大奖。

篇7:留守儿童健康文化熏陶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造平等和谐的育人环境,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切实抓好我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目标要求

关爱留守儿童,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兴趣,丰富他们的知识,增强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引导他们积极的融入集体生活,做一个积极、乐观、自信和对社会有帮助的人。努力实现留守儿童“学业有教、安全有保、亲情有护、生活有帮、困难有助”的目标要求。

三、活动方案

首先,成立领导小组,并对我校的留守儿童进行摸底,逐步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建立健全关爱工作的长效机制。其次,对留守儿童进行一次全面的问卷调查,从基本情况、家庭生活环境、学习情况、心理状况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深入了解他们,为下一步开展关爱活动提供现实依据。再次,建立起与留守儿童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联系制度,加强与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沟通,共同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在这些前期准备和工作制度建立的基础上,逐步按具体实施方案开展如下活动:

1、每月两次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解答疑难问题;

2、为留守儿童开放图书阅览;

3、不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开展读书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课外知识比赛等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兴趣,丰富他们的知识,增强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

4、不定期开展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文体活动,开展增强自信、培养团队互助合作的娱乐活动;

5、利用校园广播有利条件,定期播诵丰富多彩优秀作文 学生作文等。

6、不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义务劳动、看望老人等志愿者活动,让他们懂得要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形成他们的价值观。

最后,针对每次活动进行总结,观察留守儿童的成长变化,及时与其监护人或临时监护人进行沟通,根据效果制定和改进下步活动方案。

四、活动的具体时间安排

1、读书征文比赛:

2、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

3、课外知识比赛:

4、文体活动:

5、义务劳动

6、看望孤寡老人的志愿活动 不定期举行,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十字茶场中心小学

篇8:校园文化熏陶

一、挖掘文本资源, 让学生接受文化熏陶感染

我们使用的英语教材是人教版的教材, 从人教版教材看, 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 比起其他版本的教材, 其所呈现的英语国家文化内容更为丰富多样, 有利于学生较为广泛地接受英语国家文化的熏陶感染。但必须注意的是, 如果我们将重心放在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上, 而不重视英语语言文化的渗透, 那么就无法丰富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内涵。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 必须努力做到知识、技能、文化的三位一体。肩负语言教学重任的英语教师, 必须在教学中做到三位一体、平均用力, 切不可轻视语言文化的渗透。虽然涉猎英语语言文化的内容在中考中所占比例不是很大, 但其对学生未来的语言能力发展是相当重要的。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主力军, 他们有望走出国门。而在未来, 全世界国家将形成一个地球村, 学生若缺乏英语语言文化, 将会影响其走出国门后语言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所以, 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 深入挖掘教材文本中的英语语言文化信息,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受到教材文本中英语语言文化的熏陶, 教师责无旁贷。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地由点滴语言文化信息, 让学生展开去学习, 让学生自主地探求这些文化。在让学生接受英语语言文化的熏陶感染时, 多让学生去自主感受, 譬如以表演的形式, 让学生形成感受英语语言文化的多层面互动, 学生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受到真实意义上的熏陶。教材文本中所涉及到的英语语言文化是比较丰富的, 有地理、历史层面的, 也有生活层面的, 还有其他诸多层面的。文化熏陶感染的实践给广大教师一个有意义的启示:如果能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 课堂教学所呈现的活力是无可比拟的。

二、扩充阅读范围, 让学生接受文化熏陶感染

语言学习需要学习者对这门语言进行广泛的阅读, 汉语言文学是如此, 英语语言文学也应当是如此。虽然初中学生还不能对语言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但进行广泛的英语阅读还是十分必要的。初中学生学习英语时仅从有限的教材文本中接受英语国家文化的熏陶感染是远远不够的。从现代教育学角度来看, 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程度非常高, 他们热切期望着自己能够在短暂的学习阶段获取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能够为自己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学生若能够进行广泛的阅读, 涉猎的英语国家文化内容会更加广泛, 接受到的英语语言文化熏陶感染也会更加广泛。从这一角度看, 在英语课堂中渗透英语国家文化十分重要。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阅读的范围更加广泛, 笔者首先从关注学生的身心出发, 在不增加学生额外课业负担的基础上, 让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英语读物。在不对学生提出过高要求的基础上, 让学生选读自己喜爱的英语课外读物。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前提下, 利用一定的时间, 组织学生进行读后交流。从学生交流的情况看, 学生在阅读中收获了很多, 在无意识的阅读中, 大部分学生了解了一些英语国家的历史, 知道了一些英语国家的传统文化, 尤其是学有余力的学生, 对于一些英语国家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一些地区的民族风俗和当地民众的价值观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三、借助影视媒体, 让学生接受文化熏陶感染

篇9:营造文化氛围 熏陶语文素养

一、师生互动,体现文化之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最活跃的要素。可以说,课堂教学的历程就是师生以文本为媒介进行互动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应是体现人际文化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应是实现师生心灵碰撞、收获点点神韵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应是人文性的、师生互动性的过程。

《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著名特级教师王凇舟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有一个精彩的环节,值得我们深思:教师先用一段饱含深情的语言引出这段话:多么朴素的感情啊!他要报答党和祖国人民的恩情,他要完成的是党和祖国人民的重托。一个夜晚,不简单,不平凡,我们的总理要思考那么多那么多的问题啊!难怪,那天晚上,在回来的路上,我对自己说,我看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的一夜,他是那样的劳苦,那样的简朴。我这样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

这段深情的独自使学生禁不住激情朗读起来。然而教师并没有因为学生充满激情而认为已达到目标,因为这样的互动,不是和谐的——学生这样的充满激情并不是发自肺腑的,而是教师强势感染的结果。于是,王老师将话语权交给了孩子们:“请问你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段话的?”果然,这一提问打开了学生的心扉,学生有的表示十分激动,有的表示十分骄傲,有的充满钦佩……因为情感得到充分倾吐,孩子们情绪更加投入。最终,他们将对周总理的一腔热爱化在了对文本更加深情的朗读中。

这才是真正的师生和谐互动,既有教师的悉心引导,又有对学生体验的关注,它涌动着教师自身的心灵倾诉,更彰显着对学生的心灵深处的终极人文关怀,课堂上,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我想,这就是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文化之道。

二、文本品悟,立足文化之本

语文教学,十分重视文本品悟,然而,有时同样的文本品悟,其“味道”却不尽相同。例如苏教版《天火之谜》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一位老师这样引导学生感悟: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同时提出要求:这段话说明了富兰克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很快悟出:富兰克林是一个十分勇敢的人;富兰克林是一个十分认真的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带着敬佩,带着实验成功的欣喜,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但这样的朗读传达出的感情却是那样漂浮,那样空虚,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真正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另一位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品悟的。先提出自学要求:读一读这段话,这段话中,哪些句子,哪些词,哪些字,甚至哪些标点符号,引起了你的注意,值得你品悟?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学生立即沉浸在了对课文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品悟之中。没过一会儿,便小手如林,有的说“靠近”写出了富兰克林的小心谨慎;有的说“靠近”说明富兰克林也害怕;有的说“啪”这个字读起来很响亮,让人陡升紧张之感,“骤然”这个词写出了电光的速度之快,更衬托出了富兰克林的勇敢;有的说最后三个感叹号用得真是太到位了,把富兰克林激动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师对于孩子们的品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显而易见,后一个教学片段,通过营造浓浓的语言文化氛围,让学生触摸到了文本语言的内核,从而使他们真正走进了富兰克林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辅助,散发文化之气

教学辅助的安排,看似课堂教学的一个十分微小的细节,但实践证明,它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学“文化化人”的使命,需要教学辅助也应当散发浓浓的文化气息。例如,二年级孩子第一次学习苏教版教材中的成语,为了渲染成语的文化气息,我课前特地请美术老师写了四幅大的成语书法条幅,悬挂在教室墙壁四周。浓浓的墨香味,古朴的纸质,秀丽隽永的字迹,让学生立即感受到了成语所散发的浓浓的文化气息,他们对成语肃然起敬,这使他们人生中第一次成语课上得那么认真。再如,一位特级教师教学《推敲》一文,在选择课件的模版时,对电脑系统自备的模版都不满意,特地请电脑教师制作了一个以贾岛骑驴为背景,底色十分具有历史文化色彩的模版。事实上,在课堂中,这块模版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它与教师在课堂上讲到的,祖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意丰灵动的特点互相呼应,营造了十分浓厚的课堂文化氛围,学生深受感染,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篇10:校园文化熏陶

盘县普古中学张元海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因学习成绩考差了,回到家被妈妈骂了一顿,就跑到河边跳河自杀,被一个饭店老板救起来带回家,把全身的衣物换了并煮了一碗面条给他吃,当面条递到孩子手中时,这位孩子感动得流下泪水,并跪在地上对着店老板说:“叔叔,你是我的大恩人,你是活菩萨,你是人间救世主,我要感谢你,我给你磕头了„„”店老板接过孩子手中的面条,对孩子说:“你这样说就不对了,这碗面条不能给你吃”。孩子百思不得其解,眼睛直溜溜的盯着店老板,店老板说:“你妈妈非常痛苦的把你生下来,并把你养这么大,你都没有对她说一声谢谢,我才给你一碗面条,你就说我是你的恩人,还要给我下跪„„”。这位孩子似乎明白了什么,吃了面条就精神抖擞的走了。

这个故事说明我们教学生做人,首先就要教他们学会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因为有了父母才有了我们,使我们有机会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体味人生的冷暖,享受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儿女有了快乐,最为之开心的是父母;儿女有了苦闷,最为之牵挂的也是父母。舐犊情深,父母之爱,深如大海。因此,不管父母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以及其它素养如何,他们都是我们今生最大的恩人,是值得我们永远去爱的人。

《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意思是说,孝是天经地义之事,是百姓基本行为准则。人之行,莫大于孝,修身慎行,终于立身,这就是我们日常行为准则。“孝是家庭和谐的基础,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即孝就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的道德品质的根本元素。有了这个根本元素,教化才能由此而产生。教化是什么?可以理解为是社会的文明进步,道德风尚的提高。教化当然也包括教育,社会如何进步,道德如何提高,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我们经常说“育人德为先”,老师教育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做好人,然后授以知识、技能。孔子的教育方针就是:做人第一、学习第二。反观我们当前的教育理念,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是学习压倒一切。”有句顺口溜,说的是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后“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像这样的学生,即使学习再好,将来踏入社会,既谈不上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更谈不上热爱党、热爱国家了。做事者必先做人。

《啮指痛心》讲的是曾参,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古有成就者,“孝”字为大,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古代人们把“孝”看得很重,视“孝”为德。而在今日,“孝”的概念受到了弱化。究其原因,一方面与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弱化有关;另一方面,与经济环境也有关系。现在,许多人把钱看得很重,其它都无所谓。

讲奉献的少了,讲“实际”的多了。钱固然重要,生活中缺了钱就难以生存。但一味追求金钱,会导致人的质变,把人引入歧途,失去理性。

就是担忧家庭教育。由于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家庭把唯一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而过分溺爱,甚至有些孩子做错了事都不认错,更不懂得如何感恩,做事情失败了就怨天尤人,推诿过失,不敢承担责任,尤其是现在90后的孩子,这也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长此下去,孩子成人之后,恐怕很难做到孝顺父母,感恩社会,回报国家。

孝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主要美德,为齐家治国之良箴,最感人的孝道就是人格。孝顺的孝字,加个文化的文,这个字就念教,不孝不教,比尔·盖茨说:“人世间最不能等的莫过于孝敬父母。”子欲养而亲不待,用心做事,用情做人。无论现在的我们怎样,将来的我们如何,我们在不同的位置会扮演不同的角色,角色就是人格。

孝道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为治理国家、稳定社会,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孝道教育要从学生抓起,应当使公民从小养成尊老敬老的良好习惯,使我们的下一代从小懂得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将孝道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家庭中,不仅要使大家懂得敬老、爱老、助老的重要性,更要身体力行地为老年人提供一个精神舒适的家庭环境,在全社会树立敬老、养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在家懂得孝敬父母的人,在学校才知道尊敬老师,在社会上才会懂得学会爱一切可爱的事物和人。正因为有这样的伦理观念,才会让孩子成人,成才,成就一番事业,才会让他们的人生之路在脚下延伸。离开了孝这个基础,人就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健全的人。

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孝道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让学生知恩图报、知行合一,他们才会感亲恩,报春晖;感师恩,报大德。感恩家乡,反哺故土,回报桑梓。饮水思源,回报社会;感恩祖国,竭诚奉献。

古有圣贤把道传,孝道乃为百善源。孝道教育开启人们最朴素的天性之爱——孝心,培养人们的孝行,并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教以孝,所以孝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那么社会的道德规范就会逐渐内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良好的道德品质便得以产生。不教孝,其他的美德便无从培养。是故,《孝经·开宗明义》宣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更是强调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总之,“儒家以《孝经》为培养民德伦常的基本教育,而成感化之功能,是以„教‟字从孝。„教‟,就是由孝字而生的。”

只有让学生懂得了孝,他才会为他所做的一切负责,为生活奋斗不息,肩负起家庭的责任、生活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历史已经证明,孝道作为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可以说功不可沒。

篇11:论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文化熏陶教育

文酷网 作者:文酷网 时间:2009-07-30

摘 要:在现代时尚文化的冲击下,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日渐淡漠,这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青少年一代。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积淀下来的丰厚遗产,体现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如何推陈出新,继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熏陶教育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传统节日文化;熏陶教育

前不久,爆发了一场由韩国引起的“端午之争”**,引起了我国各界人士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更重要的是节日是一个民族真实的活态文化,是族群认同、沟通、交流、凝聚、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族群共同娱乐、游戏、人性和谐的重要方式。甚至可以说,节日是一个民族的象征[1]。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而当前西方文化正仰仗其强大的经济势力在世界上大行其道,并趁我国人民对西方生活的向往和传统文化教育的薄弱,渗透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取向,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使不少青少年追逐新潮,迷恋过洋节,盲目追随西方习俗,如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感觉春节没有圣诞节重要,月饼没有“麦当劳”、“肯德基”好吃,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西洋节日,由此便产生许多早恋、热恋等与青少年身心特点极不相符的行为举止,有的青少年甚至利用西方所谓的愚人节把老师作为捉弄的对象,目无尊长,造成心灵的反差。现代时尚对民俗的冲击,以及青少年教育中对弘扬民间文化传统的忽视,表明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教育,不断增强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功能

节日文化的品质反映着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活力与生命品质。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遗产”中补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把这些活态的无形遗产看成一个民族的标志、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生命源泉。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其文化的内涵,特别注重家庭团圆,讲究全民同乐,洋溢着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这既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这种文化内涵,并不只靠圣贤的提倡和学校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节日的礼俗来传承。因而,传统节日文化对青少年的成长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

1·传统节日文化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蕴涵着深刻的民族精神。在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过程中,民族节日对塑造民族性格、凝聚民族情感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成为一个民族最隆重、最热烈、民众参与最广泛的文化象征,一个节日的产生、流传、演变,都有着民族心理与文化形态的背景。例如,在我国春节的礼庆活动中,掸尘的习俗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勤劳、爱清洁的良好习惯,吃年夜饭的习俗体现着家庭和睦的精神,舞狮子的文娱活动又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威武雄壮;清明节的禁火寒食和扫墓体现着尊老敬祖的精神;重阳节的登高、吃重阳花糕等含有敬老、祝贺长寿之意等等[2]。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世代相传,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积淀下来的丰厚遗产,其

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和祖先的智慧,都有着纪念特定人物的意义,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如相传春节是为了纪念商朝一制定太阳历的青年万年,清明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的爱国忠臣介子推,重阳节的赏菊又是由晋代的陶渊明而起,端午节则为了纪念战国时的爱国诗人屈原等等。通过节日的习俗,通过全民的过节活动,民族文化精神得到普及、延续和发展,在促使全民族团结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2·传统节日文化是未成年人成才的精神动力

节日文化中蕴涵着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精神动力,而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少年新,则中国新;少年强,则中国强。”从青少年学生成长规律来看,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在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民族精神凝聚着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给学生的素质发展以强大的精神动力,对学生成才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3]。这一成长阶段,青少年学生求知欲旺盛,可塑性极强,他们既能接受正确的教育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最易受到不良影响而使道德人格受到腐蚀和扭曲,犹如“一张白纸”,既可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也可染上污点而受到糟蹋。这就迫切需要民族文化滋润心灵、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意识和精神力量。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02年寒假前夕,北京、山东、黑龙江、湖北、重庆等地的一些中小学,向学生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寒假作业:过“中国年”,结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4]。许多学生感言,在抄写春联的过程中,从一副副精美的春联中读出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都表示为生活在这样的祖国而骄傲、自豪。可见,通过传统节日,民族文化精神能够得到普及、延续和发展,对青少年学生的的成长成才来说,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教育显得紧迫而又必要。

二、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都是适应了该民族民情、民俗和习惯得以传承下来的,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反映。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更要强调文化的差异性,因为文化也是一种竞争力和生产力。然而,在当今时代,人们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识、节日的文化氛围都日渐淡漠。除了老年人相对比较热爱自己的本土节日,相当一部分人过节只求热热闹闹,玩好吃好,奢靡浪费;对“洋节”趋之若鹜;只问经济,不问其它,把节日看成单纯的赚钱机会等,因此,如何推陈出新,继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形式,在整个社会形成对青少年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接受”教育的良好氛围是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1·深入挖掘与升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带有浓郁西方色彩的洋节对于我国而言,是没有根的,代替不了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传统节日有着更丰富的内涵,而我们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挖掘还远远不够,传统的节日文化还可以深入挖掘与升华。在节日文化的内容设计上,应该少一些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人造节日”,发展经济同样可以借力于我们的传统节庆,如端午节时可以借助屈原的故事弘扬正气和爱国主义精神,中秋节时可以利用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和赏月的活动调节人们的身心、增进亲情,春节时可以利用拜年的形式增进友邻和睦相处,重阳节时可以利用登高等活动体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等,总之,与节日相关的神话、历史、宗教、民俗、文学、诗词、食物、玩具、服饰和歌舞,都可以纳入其中,形成节日文化与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由此营造一个传统节日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在传统节庆活动中还可以创新形式,如创立一个社区性的公众聚会,发挥其融合社会各阶层的功能,极大地丰富我们的民俗生活,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对于稳定和调节城市生活来说有着积极意义。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更希望通过外在的激烈活动表现自我,这样的需求无疑是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一个发展方向。此外,还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有效措施,如重要传统节日应有相应的假

期,将其列入国家法定假日,适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等。

2·宣传教育要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许多青少年之所以喜欢过洋节,是由于洋节比较新颖、娱乐味浓,迎合了青少年好奇新鲜的心理特征,如圣诞老人是“身穿红袍、头戴红帽的白胡子老头”,每年圣诞节他驾着鹿拉的雪橇从北方而来,由烟囱进入各家,把圣诞礼物装在袜子里挂在孩子们的床头上或火炉前。像圣诞老人这样类似的诸多圣诞故事,让孩子们多了一份童话般的梦想与期待,满足了他们对纯真童话世界的渴望。这对于我们在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上是值得借鉴的。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学校是德育的主渠道,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如在春节期间开展“抄写春联”等实践活动;在重阳节期间开展“妈妈好”、“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的系列活动等等,通过活动的开展,家长以亲情为纽带,适时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除了学校,整个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如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展览馆等馆所以及公园、影剧院等应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包装,使之富于情节,增强传统节日文化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进而形成对青少年的熏陶与感染的合力。此外,在青少年当中,除了电视,互联网已成为第二大媒体,对此,电视文艺及网络如何用健康的、有益的艺术形式对新兴的文化现象进行引导,也可以成为传统佳节晚会及各种庆典活动的主题。

3·摒弃落后的风俗习惯,将传统节日文化发扬光大对民间文化传统的理解与尊重是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最具人性的支持。然而,传统节日毕竟都是产生于物质生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古代,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点封建迷信的色彩,如在春节期间,大年初一至初三不许倒垃圾,怕倒掉财气,禁动刀剪针线,忌讳摔坏东西等;又如清明的扫墓等也带有一定程度的迷信成分,而随着科学的发展,如果传统节日文化的“粽叶”里老包着一成不变的旧核,就很难对大众产生吸引力。因此,传统节日文化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自发的调节流变,摒弃一些不良的落后的风俗习惯,而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发扬光大。同时,作为民族标志象征的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节日文化,如民间的剪纸、年画、傩戏、戏剧、皮影、民间社火,以及重要的文化方式,如除夕团圆守岁、闹元宵等等,作为文化遗产需要传承保护,需要自觉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让世界更加细化而全面地了解中华文明,让中华文明为人类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树立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他们接受传统节日的优秀文化内涵创造良好的环境。

上一篇:【新政策发布】发改委《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专项债券发行指引》的通知(附全文))5则范文下一篇:中学生海伦凯勒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