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04-24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共9篇)

篇1:《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产业经济学 2.课程英文名称:Industry Economics 3.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 4.课程学时:总学时34 5.学 分:2 6.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学、发展经济学等 7.适用专业:经济学专业、国际贸易专业 8.课程负责人:张小兰

二、课程性质与地位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中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管理的经济理论,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中观”经济学,是国际上公认的相对独立的新兴应用经济学科,是经济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管理与政策理论等主要内容,揭示了产业发展,组织变化和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它概括和总结了世界各国产业发展实践的经验。对于一国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组织重构和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与优化升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产业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科,特别强调其应用性。本学科的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了解产业经济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会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深入研究国内外产业经济领域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政府政策部门、企业决策机构、科学研究机构以及高等教育教学部门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和决策型人才。

四、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本课程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它是含原有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运输经济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经济学科。并且,在局部领域,本课程与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有不同程度交叉。因而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34学时,讲授内容依课堂进度会有所微调,另每章均配有各种形式的案例以辅助课堂教学)

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导论:4课时

本章主要讲解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介绍主要研究方法,并明确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和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教学提示:

本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重点掌握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熟悉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知道产业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学科中的地位,清楚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意义。第二章 产业关联:2课时

本章从量的角度,静态考察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即产业间的“投入”与“产出”的量化比例关系,主要介绍产业关联分析的方法、基本工具和主要内容。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了解产业关联涵义和关联方式,掌握投入产出分析法,学会计算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了解产业波及及产业波及效果。第三章 产业组织之S-C-P分析范式:4课时

本章主要讲解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围绕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等基本研究范畴,介绍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和影响因素,介绍市场价 格行为、广告行为、兼并行为和企业技术进步等四方面市场行为,介绍市场绩效及其评价指标,并进一步探讨SCP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三个主要学派(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新产业组织理论);重点掌握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和市场绩效的评价指标以及SCP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熟悉市场行为分析的方法。第四章 产业组织之市场结构:4课时

本章主要学习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市场结构理论。包括以下内容:市场结构的含义和类型、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包括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化、进入退出壁垒等。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市场结构的基本含义和类型;了解和掌握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掌握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进入退出壁垒、产品差别化 的概念、相应的度量方法及其影响的因素。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市场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及其在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中的应用,重点掌握各种对市场结构的衡量指标。第五章 产业组织之市场行为:2课时

企业市场行为,即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目标(如利润最大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而采取的适应市场环境要求不断调整战略和策略的行动。企业市场行为主要包括 市场竞争行为和市场协调行为。市场竞争行为包括以控制和影响价格为基本特征的定价行为;以产权变动、组织调整为主要特征的并购行为;以提高竞争力、拓展市 场为目的的促销行为等(前者为价格行为;后两者为非价格行为)。市场协调行为主要是企业合作竞争行为,包括卡特尔、企业战略联盟等(既有价格合作也有非价格合作)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企业市场行为的性质、特点和种类;掌握并学会运用相关模型分析垄断厂商的定价和决策行为;掌握企业非价格行为的动因及其变化条件。

第六章 产业组织之市场绩效:2课时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价格、产量、费用、利润、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的状态。市场结构、市 场行为与市场绩效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市场结构是产业内部组织关系的表现形式;市场行为是产业组织状态与结构形成与变动的推动力量;市场绩效是产业组织 合理化的基本判别标准。本章在阐述评价市场绩效的准则和度量方法的基础上,介绍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方法,并着重分析产业技术进步对市场绩效的作用。最后对 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的关系做概括性总结。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市场绩效的评价准则,掌握并学会运用相关指标评价市场绩效。了解市场绩效综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把握市场行为、结构与绩效的关系。

第七章

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2课时

本章是产业经济学重要内容之二——产业结构理论的概括性介绍。主要介绍了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业结构理论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使大家对产业结构理论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总体性认识。本章主要介绍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及理论体系;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等。重点掌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产业结构的含义、把握产业结构理论的理论体系和研究特点,把握产业结构理论演进的脉络。第八章 产业结构的演变:4课时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产业结构的变动受需求因素、供给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动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表现出不同的规律性。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和把握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演变的含义,正确理解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识和理解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演变机理和规律。了解已有理论关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解释。第九章 产业结构优化:4课时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的动态过程。是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包括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和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包括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以及计划与市场结合的机制。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的状况可以用相应的经济指标、按照一定的经济标准和方法进行评价。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了解产业结构优化涵义和表现方式,掌握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优化的判定指标和方法。

第十章 产业政策:6课时

产业政策通常是对以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和产业发展理论为基本内容的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应 用,也是产业经济学理论价值的最终体现。因此,产业政策研究理应成为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在介绍产业政策的基本理论(包括产业政策的涵义、起 源、存在依据、目标、作用和局限性和产业政策评估原则与标准)的基础上,分别分析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的内容、目标和 手段及作用,并通过对发达国家产业政策的演进考察,阐述产业政策的特征和演变规律。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产业政策的起源、存在依据和分类;掌握产业政策评估的依据与原则;掌握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的内容和手段。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现行产业政策。

篇2:《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产业经济学课程论文题目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同发展 班级********班 姓名*** 学号201401803049 二○一六年六月

我国现行产业系统中既有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机器制造业、化工业、塑料业等传统产业,又有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存的结构特征,但传统产业增长放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又受到传统产业的制约。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是当前中国产业和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我国亟需解决的。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依存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同时面临国际经济竞争的压力,急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出现与发展;另一方面,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传统产业在未来很长时间仍将是我国主导产业。我国传统产业尚处于发展过程中,未来还有很大成长空间。因此,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我国将出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的局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继续发展传统产业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支持。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是一种类似生物学的依存关系。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传统产业的支撑,传统产业能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新兴产业只有在传统

产业的优化升级中才能培育出来。不能脱离传统产业去发展新兴产业,而要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

(2传统产业的升级优化离不开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传统产业提供转型升级所需的新技术,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带动传统产业的新、改造和提升,最终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措施(一改变观念

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同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不是替代关系,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协同依存关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需要也不能以牺牲传统产业为前提,相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传统产业提供基础。

(二强化和提升传统工业的新型化

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传统工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我们要摆脱传统工业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困境,就必须推进传统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明创造的成果,使传统产业降低投入,提高产出,使传统产业做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例如,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不断下降,劳动力数量相对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发展中遭遇的重大瓶颈,我国该类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下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所生产的智能装备制造技术的高

速发展促进了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等装置的开发和产业化,极大提高了传统产业的作业效率、有效缓解了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成本攀升的传统产业发展瓶颈。

(三使传统产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驱动

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单位产品高能耗等现实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建设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传统产业亟

需通过新技术的有效应用形成新的发展之路。例如,我汽车产业中也暴露出高能耗、高排放、低技术含量等现实问题,汽车产业的发展亟需重大技术创新。建立在电池等新能源技术基础上的新能源汽车利用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替代传统汽车的内燃电动机,综合使用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新能源汽车一方面重构了传统汽车的基本结构,甚至引致整个汽车产业链的重构,同时又极大降低了汽车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传统产业的发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了需求驱动,并促进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四依照产业生命周期发展规律,推进产业有序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阶段分成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传统产业则处于成熟期向衰退期过渡的阶段,两者的产业特征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各自的优势将会出现互补的情况,相互推动发展。根据不同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序列形成良性循环。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快,增长率高,对经济的影响和拉动作用将越来越大。政府要采取保护和扶植政策促进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成熟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对经济的增长具有很高的贡献率。政府应采取措施引导挖掘成熟产业内部潜力,延长其在成熟期的时间,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当一个产业进入衰退期成为衰退产业之后,往往会对经济的增长带来负面影响,政府应及时采取限制发展的政策。

三、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一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对接机制,完善协同界面

政府应协助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平台,组建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为一体的产业协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协同程度低的一个很大障碍在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多数企业只知道自身行业情况,不知道其它行业有什么技术可以为自己的产品创新服务,也不知道自己的技术可以为哪些行业服务。因此,政府可以组建一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的中介组织,为二者牵线搭桥,收取一定中介费用,这对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共产界面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二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与传统产业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

企业间兼并收购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的可行措施,政府应出台一些政策,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与传统产业企业之间进行兼并收购。

(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在扶持战略 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应重视传统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在知识产权保护和鼓励创新方面要加大力度。应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改善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环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中介服务机构,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最新技术成果能够及时渗透到传统产业中,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重视市场培育

篇3:《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关键词:研究范式,课程设计,结构效益,偏离-份额分析

《产业经济学》作为研究生专业课程, 其研究范式的掌握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在课程讲解中将基本理论与实际案例分析相结合, 运用教材中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是讲解《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产业经济学》课程中讲授的偏离-份额量化分析方法,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山西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从产业结构效益角度出发, 提出山西国际旅游业发展对策。为产业经济学课程中产业结构效益部分的研究范式讲解提供了实际案例。

一、旅游产业结构概述

山西省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丰富的旅游资源仅次于煤炭成为第二大资源, 成为“十一五”重点扶持的四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但2005年全省旅游收入292亿元, 仅占同期GDP的7%, 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居全国第24位[1]。旅游产业规模小、层次低、基础薄弱等问题制约了产业链的整体发展, 从产业整合角度分析山西旅游产业结构效益, 对于推进其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发展, 促进整体经济效益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1. 旅游产业结构概念。

根据我国相关统计资料中对旅游产业统计的范围和规定, 旅游产业结构的范围主要是指直接面对旅游者服务的行业。根据相关文献资料, 旅游产业结构的概念界定为旅游业的部门结构, 主要内容涵盖旅游业所包括的各行业之间的联系与关系, 例如旅游业内容交通、餐饮、购物等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关关系[2]。因此旅游产业范围涵盖以下主要行业:包括旅行社业、旅游饭店业、旅游交通运输业、旅游景区景点业、旅游娱乐业、旅游商品业等与旅游直接相关的行业。

2. 旅游产业结构特点。

通过旅游产业结构的内在关系可以反映与旅游产业相关的各产业间的在生产、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关联性。根据《产业经济学》中投入产出理论, 旅游产业结构是对于产业的数量比例结构。从投入角度, 旅游业的产业结构反映了经济资源和要素在产业之间的分配;另一方面在产出角度, 旅游业的产业结构反映了旅游经济产业的产出在其他产业的分布状况。基于《产业经济学》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 结合山西省旅游产业的特点, 可对山西省旅游产业中产业运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理论结合实践, 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发展方向[2]。

3. 旅游产业结构效益。

根据《产业经济学》产业结构效益的基础理论结合旅游产业的特点, 旅游产业结构效益是主要包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相关效益。三者之间相互关联, 相互影响。通过合理的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利润率从而带动经济效益的提高;合理的产业结构在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带动了社会就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合理的产业结构不仅提高了环保意识, 同时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之间又同时存在着相关影响的关系。

二、山西省旅游产业现状

山西旅游活动作为一种产业活动, 发端于新中国成立以后。1999年以来, 山西省旅游产业快速增长, 旅游总收入三年间平均增长24% (见下页图1) , 比全国高出12.3个百分点, 尤其是2002年增速达26%, 高出全国14.6个百分点, 居全国第5位。1999年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为4%, 2002年上升为6%, 提高了2.1个百分点。2004年较1999年山西旅游总收入占全国旅游总收入比例提高1.27个百分点[1] (见下页图2) 。山西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大旅游、大发展的气候正在形成。旅游产业已成为山西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兴优势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提高。

三、山西省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1. 分析方法。

结合《产业经济学》的产业结构理论, 并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 (Shift-Share Analysis, 简称SS分析法) 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效益分析和评价。该方法认为区域 (产业) 经济增长与三个因素有关:经济增长的全国分量, 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分量, 经济增长的竞争分量。即区域 (产业) 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的 (全国分量+产业结构分量+竞争分量) [3]。针对旅游产业的特点, 根据SS分析方法, 分析中以一定时期旅游产业年增长率为基准, 分别计算按照全国平均增长率可能形成的研究地区的假定份额, 之后将其同该地区实际增长额进行比较, 分析某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偏离状况。根据偏离一份额分析法, 某地区旅游经济增长与三个因素有关, 即旅游经济增长的全国分量、旅游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分量和旅游经济增长的地区分量。

资料来源:根据2000-2005年《山西省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2. 山西省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定量分析。

本文以《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为依据, 采用偏离-份额分析的方法从山西国际旅游收入的角度来分析其产业结构效益, 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本文的数据来源包括《中国统计年鉴》、《山西省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研究以2000年为计算基期, 分析2004年山西省旅游产业国际收入情况。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根据Vi和Wi值, 将山西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分为三类。

第一类, 购物部门的Vi和Wi值为正值, 旅游产业平均增速低于外汇收入增速, 反映出该部门的产业结构效益较好, 同时期竞争优势有不断扩大的潜力和发展趋势。第二类, 交通、餐饮、景区游览部门的Vi和Wi为负值, 旅游产业的平均增速高于其外汇收入增速, 反映出该部门的产业结构效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结构效益相对较差, 尤其是交通和景区游览两大方面的弱势, 缺乏竞争优势, 极大的制约该区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第三类, Vi值为负, 而Wi值为正包括住宿、娱乐和邮电通讯部门, 以上部门的产业增长速度较低, 平均低于旅游产业的平均水平。山西省旅游产业具有较鲜明的民族特点, 在全国而言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但是相关于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而言其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山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基础产业部门的结构调整和优化。从总体上来说, 山西国际旅游产业除购物部门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以外, 交通、餐饮和景区游览等部门均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之中。山西省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实力较弱, 突出优势并不明显, 同时交通、景区游览等关系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力的重要条件却处于突出劣势, 成为山西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此, 今后山西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应大力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 加强购物、住宿、娱乐及通讯等支柱部门的竞争优势, 并逐步缩小餐饮、景区游览等基础产业部门的竞争差距。

资料来源:根据2001年、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山西省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出。

四、山西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议

通过多媒体全方位进行旅游特色和旅游景点文化方面的介绍, 在开发国内市场的同时, 把发展定位同时立足于国际市场, 加强国际旅游市场的开拓, 实现国际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突出山西旅游资源在民族文化方面的特色与优势, 促进山西旅游市场向优质、高质方面发展;重点发展山西旅游产业中包括餐饮业、游览业等在内的优势部门, 形成支柱产业部门群, 从而有效实现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的产业升级;侧重于解决在国际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 打破原有的地域观念, 加快旅游交通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旅游配套设施等基础部门的建设与发展, 优化提升交通、住宿、餐饮等部门产业结构效益, 从而促进山西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潜力;促进与旅游业相关的其他行业的配套发展, 实现对旅游产业的支持作用, 促进山西国际旅游业整体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该案例分析, 将《产业经济学》中产业结构和效益理论以及相关方法与现实案例分析相结合, 使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的同时, 将研究范式与实践有机结合, 针对研究生课程与课堂学习的特点, 使其能更有效的掌握相关理论和方法, 进一步提升学生理解和学习以及分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年鉴[Z].2005.

[2]廖涛.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2005.

篇4: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 产业经济学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1 产业经济学课程概述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以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的经济学学科,它是当前经济学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理论创新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产业经济学主要研究企业之间的垄断和竞争关系,因此成为各国反垄断和政府管制政策的重要基础;同时产业经济学对产业演变规律、产业布局的分析,是理解后期国家产业决策和各种产业现象的重要工具,也是评价产业政策以及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产业组织的基本概念,熟悉产业结构分析的框架和主要分析方法,能对现实经济中存在的大量产业组织现象和产业政策进行较深入的经济学分析。要求学生除了掌握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范式之外,还要能从专业的角度解释并且评价现实产业经济的实践问题和现实政策,有能力建立理论模型,设计符合实际的产业政策方案。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如何能使得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当前的产业政策等相关问题?由于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庞杂、抽象;缺乏与中国经济实际的结合运用;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不足,缺乏适用教材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更应强调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产业经济学的教学改革

2.1 教学理念改革

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必须树立“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教学观。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摒弃过去那种单纯传授理论的教学观念,而是要把培养学生分析现实产业经济问题的能力、发现现有产业经济理论缺陷的能力放在课程教学的中心地位。因此应突出强调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强调可操作性和实践能力,与社会及市场需求吻合,加强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市场经济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不断帮助学生拓展自主研究的新领域,在教学上要倡导探研型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要树立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将变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重视能力的培养;要将单纯抓智育转變为德智体全面发展;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均衡发展转变为因材施教,并发展学生个性。

2.2 教学方法改革

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中最主要的内容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师才更容易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向以问题导向型的素质教育教学方法转变是教学方法的创新的主要方法,如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聪明才智,充分借鉴现代教学设备等。各科教学的最终归宿是培养和创造人才。创造教学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创造教学的过程中,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产业经济学这门课程实践性较强,学习这门课程有益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创新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探索教、学、用协同的产业经济学课外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深化课堂教学。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对某个行业的基本情况做调研,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参加市场调查公司的市场调研,撰写调查报告等等,使学生对产业经济发展有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就业的意愿跟踪一个或几个产业,并撰写了行业分析报告,能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和社会实践的意义。

另外,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启发教学以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为重要标志。启发式教学的成功与否不能只看举手提问或者回答人数多少。简单的“是非”问题不能促进学生的思考,注入式教学的变种就是这些问题的不断增多的结果。因此启发式不能以提问的数量来鉴别,更不能用问与答的数量来决定。教师通过合理的教授与关键点拨来帮助学生解决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还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学生茅塞顿开,也应该属于启发式教学。

2.3 考核方法改革

产业经济学课程现有的考核形式单一,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及运用。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必然需将课外考核与课堂考核相结合,鼓励和带动学生更好地走进社会、融入社会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更多地关注发生在他们周边的产业经济事实。例如,可以组织同学对当地的外资零售业之间的价格竞争的调查,或者对当地承接产业转移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做问卷调查等,都是对传统的试卷考试为手段的比较好的替代考试。在考核方式创新中,值得注意的是,保持现有考核方式与原有考核方式之间的顺利过渡是关注的焦点,新的考核方式给教师带来的工作压力等问题,都必须高度重视。

2.4 教材改革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内容丰富的教学内容。要保证有效的学习必须拥有一本好的教材。从产业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可以看出,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业经济学的教材应该反映当前产业发展的实际,并结合最新的产业案例和产业政策进行分析,因此,教师可用最新研究成果和产业实际的特点,进行教材内容的丰富和更新是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必要条件,因此,一本合理适用的教材是其基础,教材的解决方法可通过教师根据对产业经济学各个专题的跟踪与研究来编写教学讲义并作为教学教材,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俱进,同时通过现实的一些应用也能让学生对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形成综合知识结构体系,为其后续研究与应用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能力。

3 结语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其在中国现实经济运行体系中的应用可分如下三个层次:一是从中央政府层面重点制定产业政策服务;二是从各级地方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层面来服务于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为地方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制定本地区产业发展政策服务;三是在企业层面,为企业制定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策略服务。要使得学生不仅要掌握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更要有应用能力来解决这三个层次的实际问题,就必须要改变过去那种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引入创新的教学观念,增加研究型教学内容,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从而建立起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模式。这不仅是产业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述英,白雪洁,杜传忠.产业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于立.产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3] 李平,王晨.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6(2):68-69.

篇5:《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4福州大学产业经济学考研大纲解析

在考研旅途中,最让考生头疼的莫过于考研数学了,每一年在数学上头疼的比例相当高,特别很多文科生,例如福州大学产业经济学考研的同学最害怕的就是数学,毕竟文理差异甚大,固然会有点区别对待,从往年来看高等一和高等二的难度差别都在不断变动之中,鉴于2014福州大学产业经济学考研的同学给以下建议:

至于怎么做题、做什么样的题,思远福大考研网老师建议考生要对所复习用的一本资料上的例题和每个章节后的习题认真练习,做到做一道题保证会一道题。近几年考研数学的一个命题趋势是:难题偏题怪题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基础题型,至少占有 60%.中档题占 30%,难题大约占有 10%,而对于中档题或者较难题,如果对知识点掌握扎实熟练的话,那么难题在此也不是很难的了。所以关键是要抓基础,打牢基础,才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

同学们所选的资料上的例题和习题一定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是对每个知识点最基础的体现,掌握基础知识掌握这些题型,能够扎实地把知识点运用于解题的过程中,就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点了。在此基础上,再联系相关的考研真题,大致了解具体的出题思路和出题方向,对做题技巧也会有一些心得。

另外,建议准备一个 “ 错题集 ”,将自己在复习过程中发现的错题或不会做的题收集起来,分析一下做错或者不会做的原因在哪个方面,是对题型不熟悉,还是对知识点不清楚,还是因为没有记清楚公式等等。隔一段时间回顾一下 “ 错题集 ” 中的内容,对知识的巩固和提高都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要注意时间安排和方法的运动得当。数学复习应采取矩阵式的学习方法,每天的复习时间应保证在 3 个小时左右。虽然只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了,但是此阶段数学复习仍然不能松懈,仍然需要大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样到积累到最后,一定会使你受益非浅,你的努力加上正确的学习方法,相信大家在数学考试中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

篇6:《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应是《产业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在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丰富多彩的同时培养学生建立起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安徽农业大学的产业经济学教学在每一章上完以后都会安排专门的案例讨论课,共有10课时。案例来源于两部分,一是产业经济学中较经典的案例,如中国电信产业的SCP分析、房地产行业的投入产出分析以及中国产业结构及政策的演变等;二是结合安徽农业大学在农业领域的优势,探究安徽省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如安徽省茶产业集群的发展、黄山茶产业的区域竞争优势比较以及安徽省农业的投入产出分析等。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开展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辩论,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案例学习产业经济学中的理论与方法,最后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加以客观科学的引导和评价,并加以总结。从目前的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较高,能主动说明自己的观点,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实践教学法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因此,课外的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对产业经济学课堂理论教学是不可缺少的补充[2]。安徽农业大学经贸系在《产业经济学》课程开设之初就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依托安徽农业大学高新技术农业园的发展,组织学生前往实习。目前,高新技术农业园已与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协作关系,初步建立了科技兴农的有效模式,学生在此实习可以参与到现代农业的生产、科研、销售等具体环节,发现和总结出我省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除此以外,根据实习单位情况制定具体的实习计划,分别组织学生到江淮汽车有限公司、安徽省徽商金属物流有限公司等教学实践基地参观和学习,了解不同产业的产业组织状况、产业发展状况。通过这种合作共建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的模式,为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全真的教学实训平台,切实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延伸了理论课堂教学。从实践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较高,兴趣浓厚,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与社会联系能力明显得到增强,磨合了学生课程学习和实际工作环境的差异,缩短学生进入社会后的适应期。

(三)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让学生通过分组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组织教学活动[3]。安徽农业大学在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模式,让学生将各章节的知识融会贯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作用,以实现对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的目的。采取的方式为将学生每3~4人分成一组,结合组内同学的兴趣和将来就业的意愿跟踪某一个产业,然后分头收集相关行业发展的资料,并分类整理,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运用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撰写出行业分析报告,最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对所作成果进行项目汇报,由指导老师和其他组同学共同给予点评,评定出成绩。从历届学生完成的行业分析报告来看具有3个方面特征,一是涉及的产业较为广泛,有粮食、畜牧、烟草、金融、旅游、煤炭、汽车、建筑等各行业;二是体现了项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报告中所涉及的行业发展数据较为详实;三是大多数报告都能结合计量模型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对策。通过这一实习过程,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并增强资料收集,分类整理的能力。从项目教学的效果来看,大多数学生肯定了这种教学方式,认为这种分小组比赛完成项目的方式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掌握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数据的调研方法以及分析方法等还需要指导老师给予更多的指导。

(四)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对于理工科教学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但对于产业经济学来说也同样如此。通过产业经济学的实验教学,使学生熟悉和了解《产业经济学》中的相关计算公式,对产业关联性、产业的投入产出、市场绩效和产业组织等内容进行上机实验,熟悉各模型在应用中的区别,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有一个整体认识。安徽农业大学建有专门的经济分析与预测实验室,可同时供210名学生参与实验,并建立相应的经济学实验平台,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和配备计量经济分析软件等,有完善的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办法、措施和开放记录,具备产业经济学实验教学的条件。从实验效果来看,学生的实验操作正确,能独立完成实验,同时,通过鼓励学生进实验室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拓展,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受到了学生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结语

本文根据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体系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提出了《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方法,并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说明了这4种教学方法的实施与效果。该教学方法的设计突出了讲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加强了学生对于理论的认知和实践分析能力,体现了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日益精细化发展趋势,使学生既能够适应产业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又能适应社会对于经济类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雪。产业经济学的若干问题研究――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夏大慰教授访谈录[J]。经济师,(7)。

[2] 侯茂章,朱玉林。《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探索[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20.

篇7:《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经济学原理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48/2

四、先修课程:无

五、课程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

2.引导学生运用一些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对有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一些实证性的描述和分析;

3.引导学生运用上述基本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和进行课外科技活动。

六、适用学科专业

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专业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 经济学十大原理(2学时)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相互依存与贸易的好处、市场如何运行(2学时)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相互依存与贸易的好处 供给与需求(1):市场如何运行  弹性及其应用(2学时)

需求弹性 供给弹性

供给、需求和弹性的三种应用 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2学时)

价格控制 税收

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应用:赋税的代价(2学时)

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 市场效率

赋税的无谓损失 无谓损失的决定因素

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随税收变动而变动  应用:国际贸易(2学时)

贸易的决定因素 贸易的赢家和输家 各种限制贸易的观点  外部性(2学时)

外部性和市场无效率 外部性的私人解决方法 

 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公共物品和公有资源(2学时)不同类型的物品 公共物品 公有资源

生产成本(2学时)什么是成本 生产与成本

成本的各种衡量 短期与长期成本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2学时)竞争市场

利润最大化与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 竞争市场的供给曲线 垄断(2学时)产生垄断的原因

垄断者如何做出生产与定价决策 垄断的福利代价 对垄断的公共政策 价格歧视

寡头(2学时)

在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 只有少数几个卖者的市场 博弈论与合作经济学 针对寡头的公共政策 垄断竞争(2学时)有差别产品的竞争 广告

生产要素市场(2学时)劳动需求 劳动的供给

劳动市场的均衡

其他生产要素:土地和资本 收入与歧视(2学时)决定均衡工资的若干因素 歧视经济学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2学时)不平等的衡量

收入再分配的政治哲学 减少贫困的政策

一国收入的衡量(2学时)经济的收入与支出 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 GDP的组成部分 实际GDP与名义GDP GDP与经济福利

 生活费用的衡量(2学时)

消费物价指数

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经济变量  生产与增长(2学时)

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 生产率:作用及决定因素 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

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2学时)

美国经济中的金融结构

国民收入账户中的储蓄与投资 可贷资金市场

 基本金融工具(2学时)

现值:衡量货币的时间价值 风险管理 资产评价

 失业与自然率(2学时)

失业的确认 寻找工作 最低工资法

公会和集体谈判 效率工资理论

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2学时)

古典通货膨胀理论 通货膨胀的代价

八、教学方法

本课程和理论性较强,但其应用性十分突出,为加深对原理的认识,教学必须注重案例的学习和研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布置学生查资料,组织有关专题讲座。

九、教材及参考书(请详细一些) 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曼昆(梁小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 西方经济学教程,梁小民,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篇8:《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 为保证紧跟产业发展的步伐, 就必须改变以往依据教材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进度的教学模式, 要在充分了解本地区经济、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 对所授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选取。在明确专业定位的基础上, 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 采用基础理论平台加行业化方向的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 以达到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 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努力做到人才培养尽可能贴近于企业的实际需求, 以期达到人才供需间的“零距离”衔接。

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选取课程教学内容

即以完成一个具体的工作过程时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要求为导向来选取课程教学内容, 对课程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定完整工作程序[1]。笔者执教的“食品加工机械”课程, 主要针对的是培养食品加工行业的技术工。面对我国近30年来食品加工机械品种飞跃发展的现状, 传统的教材一般都是以食品加工机械设备的功能、工作原理和生产能力计算等方面进行章节的设置, 这就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完全与其就业岗位产生直接的关联性。如原料预处理机械与设备, 包含了果蔬原料预处理与肉类原料预处理两大类机械与设备的内容。它们适用于不同的食品加工岗位。如果合并在同一章节中介绍给学生, 必将造成“填鸭式”的教学形式, 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工作过程为导向, 选取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思想下, 通过对我校所处区域的企业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进行调研的基础上, 得出本地区的企业多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而农副产品加工主要有两大类: (1) 对种植物产品的加工, 如笋、蕨菇以及一些果蔬产品的加工。其工艺过程必须经过原料输送、预处理、热加工、装料及包装等一系列加工过程, 要完成这一任务, 就必然用到原料输送机械与设备、原料预处理 (清洗、分级果蔬原料预等处理) 加工机械与设备、热加工 (预煮、杀菌、蒸煮烘干等) 机械与设备、装料及包装机械等一系列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 (2) 对鸡、鸭等禽类产品的加工, 此类产品的加工工艺过程需经过原料输送、预处理、热加工、冷加工、装料包装等一系列加工过程, 而要完成这一过程, 就必然用到原料输送机械与设备、原料预处理 (清洗、分级、肉类原料等处理) 加工机械与设备、热加工 (预煮、杀菌、焙烤烟熏等) 机械与设备、装料及包装机械等一系列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针对这两种行业的岗位要求, 重新进行章节设置, 以达到学生对职业相关知识的科学原理、概念、操作规则、工艺流程等与专业关联知识的有意义的深度学习。

2 基于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

2.1 要组织好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

中职教育作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要根据现有中职生基础知识较差的普遍现象, 结合他们就业后所要从事的具体工作项目、任务的需要, 按照工作过程选择和构建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注重实践能力, 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内容安排上要实现“教、学、做”结合,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2.2要组织好必备知识与拓展性知识。

即要针对学生在未来某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需要选择特定的技能, 又要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服务, 为学生今后的教育和持续学习创造条件。增加拓展性的教学内容, 如成型、挤压机械与设备。以达到着眼于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 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以上原则, 将《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教学内容整合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为基础模块;第二模块为行业模块;第三模块为拓展模块。见表1。

3模拟工作场景进行实践训练

即学生的实践环节模拟企业的岗位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 设计将所学到的各部分机械与设备模拟某种食品加工工艺, 贯穿成完整的一条生产流水线,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让学生从所学的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中选用干制香菇生产过程使用的加工机械与设备, 依据其生产工艺:收料-筛选-清洗-烘干-分装-称重-真空包装-金属探测-外包装-入库。正确的设计方案包括:输送机械中的带式输送机, 筛选机, 微波烘干机, 紫外线消毒机, 电子镑, 真空包装机, 真空封口机, 金属探测机等。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 使学生一旦进入具体的生产企业, 就能很快熟悉并参与到生产环境中。

综上所述,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 设置和组织课程教学内容, 提高了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 提高了毕业生进入社会的就业竞争力。

摘要:当前,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要求中职教育必须紧紧跟上产业发展步伐,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 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 围着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而“转”, 适应市场需求而“变”。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 为保证紧跟产业发展的步伐, 就必须改变以往依据教材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进度的教学模式, 要在充分了解本地区经济、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 对所授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选取。

关键词:中职教育,工作过程,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8)

篇9:《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 交互式教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44-02

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朗和帕林萨提出了一种旨在改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监控技能的教学方法。之后,该方法在理论上得到扩展,并在我国中学和大学的教学改革中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太原师范学院应用经济学教学团队在产业经济学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中进行了一系列交互式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出一系列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

一、交互式教学的特点

交互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信息交流,它是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之一。交互式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知识的交互过程,教学是在师生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中完成的。教学交互的方式方法千差万别,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是其基本目的。交互式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并保持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主动、自觉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沟通、交流与相互学习,加深对课程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1]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交互式教学的主要特色包括自主学习、双向交流和自由教学。

(一)自主学习

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主动地传授知识,而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是学生累,教师更累。而交互教学则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认为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学习的过程,教学活动由主动-被动式变为交互式。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教师的引领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二)双向交流

在传统的教学中,信息由教师流向学生,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而交互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知识和启发;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能引导学生更积极地作出正向反馈。教师在学生反馈的信息中往往能够发现值得探索和挖掘的思路和信息,进而碰撞出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灵感。教学活动中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形成动态双向反馈结构,结果师生双方都在教学中收益,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自由教学

传统教学法多以讲授法为主,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讲授法的教学效果,但其以教师为主的僵化的课堂格局并没有实质性改变。而交互式教学法突破了原有的教学理念的束缚,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比如自主学习、师生灵活学习和师生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由单一僵化变得灵活多样,从而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交互式教学的改革实践

在十余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依据交互式方法的基本原则,在产业经济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了交互式教学改革实践。

(一)辩论式教学

辩论式教学是在教师引导和组织下,学生之间以以辩论、研讨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来说,任课教师把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围绕产业经济学的热点问题的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辩论,达到思考、辨析和理解的目的。例如在讲解了产业结构优化后,我们以我国目前“去产能、调结构”的利弊展开辩论。辩论课不是简单的自由发言,需要教师和学生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其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包括:讨论前的选题、讨论中的组织和讨论结束时的点评;学生的主要任务包括:准备资料和观点、积极发言与争论、进行辩论总结等。

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答案往往没有定论,难点是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教师则要做到收放自如,并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极高的分析能力。

(二)案例式教学

与传统教学中为阐明理论而简单举例不同,案例教学是以真实的、有针对性和开放性的案例作为教学的起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组织讨论,归纳和总结等环节,让学生在感性的、具体的经济现象分析中,掌握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产业经济学中有很多经典案例可以供我们使用,比如“微软垄断案”、东亚产业结构高度化、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等。这些例贴近现实生活,有的甚至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经济问题,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课堂讨论, 教师应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并在适当的环节给予指点, 保证良好的课堂气氛。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开展学习活动,使学生始终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2]

(三)网络交互辅助

“互联网+学习”打开了大学的“围墙”,创建了一个高度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师生能够接触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学科发展前沿信息,也能够畅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解决课堂上来不及解决的一些问题。其一,利用网络工具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在产业经济学授课前,我们通过互联网向学生发送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教学视频,供学生预习使用;在课间休息时间,通过浏览互联网资源与学生共同讨论相关热点问题;在课后,通过课程微信群、QQ群等方式及时讨论学习中遇到的疑问;通过电子邮件随机发送教学课件、补充习题、实践活动方案等。[3]互联网虚拟形成了“移动的教师”和“移动的课堂”,扩大了教学信息交流的范围,实现了教学的即时性和连续性。其二,访问在线学习平台和课程网站。师生访问互联网搜索引擎能够获取全球最新教育资讯;登录最好的在线教学平台可浏览最好的精品课程网页,聆听世界一流教师的幕课,向最好的专家请教。

(四)课程实验

经济学课堂实验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手段,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利用专业软件模拟经济活动现象,体现经济运行的规律,理解产业经济学理论。由于其理论结果是自己感悟而自主“生成”的,而不是被教师“灌输”的,因而理解就更为透彻。[4]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及其关系是产业组织研究的核心内容。在课堂上,任课教师对相关概念、方法和观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但是,由于缺乏感性的认识和数据运算操作过程,因而对计算方法的掌握并不牢靠,对主要的判断标准记忆不深刻,容易产生模糊和混淆。为此,我们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实验环节,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引导式新型实验教学模式。比如,在第四章市场结构中穿插市场集中度测算与市场结构类型判断实验,要求每组学生针对我国某个行业依次完成数据搜集—集中度计算—市场结构类型判断,最终递交实验报告并进行简要汇报。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市场结构分析方法,而且对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有些小组在实验汇报时还能针对性地提出行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五)课题小组活动

课题小组活动是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它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基本方式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有效的分工与协作来完成一个专业选题的研究活动,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加快小组之间信息的传递与交流。产业经济学课程期中测试放弃了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采取了课题小组活动方式。课题小组活动分小组进行,一般按照学生宿舍将一个自然班分成5-6个小组;课题小组活动类似于小型科研活动,选题围绕产业组织分析进行,各小组自行选择国内外某个产业进行产业组织的分析和评价;课题小组活动要求各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资料搜集、课题研究报告、PPT汇报等任务;课题小组活动的评委由任课教师与各小组组长组成,评价指标包括分工情况、研究报告质量、PPT制作、汇报质量及答辩情况。评委给出的成绩的平均值计入小组成员的期中成绩。从历年组织课题小组活动的经验来看,小组成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产业组织分析,撰写研究报告,结论也基本符合实际。在答辩环节,学生评委的提问颇具前沿性,答辩学生的回答也十分犀利,富有启发性。课题小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5]

(六)过程性评价

传统的过程性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出勤、作业和期中考试三个部分。该考核体系不能反映课堂内外学生发现问题、提问和交互式沟通的水平和程度,也就不能真正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此,在产业经济学教学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中,我们针对性地设计了课堂案例讨论、期中课题小组活动等过程性评价指标,并提高了过程性评价指标的分值;同时,在终结性评价中也融入了滚动式机考、名词解释口试等动态性、分层性考查指标,将过程性评价有机地融入到终结性评价中。

教师在过程性评价时,要采用多元性、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加大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参与活动程度的考察和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学互动的开展。简单的做法是对回答问题的同学、回答正确的同学要给予奖励分,并计入平时成绩。

三、经验与问题

(一)交互式改革的经验

产业经济学的交互式教学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行辩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使我们对枯燥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产生了兴趣。(2)这种机动、灵活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公平原则,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家学习起来相对都比较主动,课堂气氛活跃。(3)课题小组活动加深了我们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使我们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4)这种教学方避免了死记硬背,有助于我们能力的培养,使我们由被动的吸收转变为主动的学习。(5)课堂发言记成绩效果好,让我们上课不走神,总是在绞尽脑汁思考问题,这样记忆东西也比较牢固。(6)课堂回答问题给分,很有成就感,而且比最后突击的学习方法好。

(二)有待解决的问题

在产业经济学的交互教学改革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值得探讨和改进的问题:(1)交互教学是一种自由、平等、开放式教学,但往往有一部分学生因性格、基础、能力等因素不能全身心、高质量地进行交互活动,参与程度低,因而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比较肤浅。如果再得不到教师的细心帮助,导致某些基本知识出现“空洞现象”。(2)“动态双向交流”关键要有教师和学员的能动机制、学员的求知内在机制和师生的搭配机制。这种机制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能力。 如果教师观念比较陈旧,流于形式;或者学生基础差,创造能力不足,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3)教学环境不尽如人意,互联网课堂、开放型实习基地以及微课制作滞后于教学改革的需要。完善课堂互联网设施、改革实习实践制度以及提高微课制作服务水平是当前急需解决的教学环境问题。未来数字化校园建设还面临在线教育平台建设的问题。(4)交互式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包括大量资料的搜集、教学视频制作、频繁的互动交流等内容。但是,由于时间、精力等问题课前准备工作往往并不充分。

参考文献:

[1]蔡宪.论教学交互[J].教育技术研究,2001(3).

[2]陈桃.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2(11).

[3]闫二旺,刘晓辉,梁姗姗.产业经济学概论[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5.

[4]朱玉林,侯茂章.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5]董自光,汪曼.基于专题讨论与合作学习互动视角下《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7).

作者简介:

上一篇:督导调研扫黑除恶工作下一篇:借力微凸新模式,草根创业其实没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