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利适应学校生活

2024-08-29

顺利适应学校生活(共8篇)

篇1:顺利适应学校生活

引言

1.1 学校生活适应的界定

适应(adaptation)源自于拉丁文“adaptare”,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概念。心理学中的适应也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一般指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协调关系。关于适应的概念,国内有多种解释,许峰(2000)从社会心理角度,提出适应是指个体在完成某种社会生活适应过程形成的心理行为模式的能力。贾晓波(2001)认为适应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学校生活适应是一个广义的多维的概念,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学校适应”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刘万伦(2004)认为学校适应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学生的学业行为、学校参与、情绪和情感、人际等方面的情况。李辉(2006)等人认为学校适应是指,学生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并和学校环境之间产生相互作用,最后达到平衡状态,以保证完成学业,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李晓(2009)等将大学新生适应界定为,个体在生活、学习环境发生变化时,通过主动顺应,调控和改变环境,最终达到认知和情感上的平衡,产生符合外部环境要求的行为。陈瀛寰(2012)学校适应是学生通过积极的身心调整,和学校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顺利完成学业。

综合上述观点和已有文献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包括学业适应,主要指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内容加深、以自主性学习为主的学习任务,是否能胜任目前的学习;集体适应,主要指学生是否能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和各种规章制度;师生关系适应,主要指学生是否能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和谐相处;同学关系适应,主要指学生是否能与同学建立良好关系,融洽相处。1.2 学校生活适应的研究现状

研究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文献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大学新生学校生活适应方面,而缺少将大学生学习生活适应作为一个长期过程加以研究的尝试。党静萍(2006)从性别、生源地、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庭主要教育者及期望,以及学生对于未来的设想等方面对大学新生的人格特征进行考察发现,以上因素均与大学新生的学校生活适应相关。李晓(2009)等认为,大学新生适应与心理应激、人格存在显著相关,人格能够显著预测大学新生适应。王建中(2011)认为,大学新生的适应状况呈现出城乡差异,在多数适应维度上,城市生源的适应好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而在学习适应维度上,农村学生的调适状况优于城市生源。从以上关于大学新生学校生活适应的研究来看,大学新生的人口社会因素、人格以及家庭教育都是影响其学校生活适应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是贯穿于其整个大学生活的,上述因素是否长期影响大学生的学校生活适应。本研究寄希望于研究一般性环境下,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的具体情况和影响因素。因此,我们需要参照有关“青少年”、“中学生”以及“小学生”长时期学校生活适应的相关文献,进一步探究现有研究对于学生学校生活适应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体而言,来自两个层面的因素影响个体因素(包括人口社会因素、人格因素等)和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支持、家庭功能和学校环境以及认同等)。1.2.1人口社会因素

中小学生的学校生活适应在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及是否独生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李志(1998)的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校生活适应上有16项内容存在显著性差异。王连峰(2005)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的适应能力与性别、应对方式、个性等存在显著性相关。张效芳(2014)等人在研究初中生学校生活适应时发现,女生学校适应总体状况比男生好,独生子女自我接受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农村学生在常规、自我接受水平上得分显著高于城镇的学生,而年级不影响师生关系等学校适应的具体方面。1.2.2人格因素

此外,学校适应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是研究者们关注的一个方向。由于人格特征包含的侧面较多,各个研究者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不同的人格理论出发,研究其与学校适应的关系。陈会昌和张红梅(2007)认为中学生的人格建构也影响了学校适应情况,人格建构复杂性高的学生,学业成绩较好,更能适应学校的生活。毛晋平、何炎芬(2008)的研究表明中学生学习适应性与大五人格中的谨慎性、宜人性和外向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情绪性存在负相关。徐富明等人(2005)的研究表明,人格因素既有可能在学校适应与身心健康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也有可能是引起身心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因此,从前人的研究表面,总体来说,大五人格会显著的影响大学生的学校适应,从具体的维度来看,大五人格中的一些因素会对学校适应的个别因素有特别显著的影响,如外向性对人际适应,谨慎性对学习适应等。1.2.3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被认为是大学生学校适应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环境因素,很多研究证明,社会支持对学校适应存在积极作用。陈君(2003)对大学新生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新生学校适应的作用依次是:大学同学、大学教师、家长和过去的朋友。董增云(2007)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校生活适应与社会支持总分以及各维度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耿宁(2008)提出,亲社会行为在儿童顺利适应学校生活、正常发展中起到积极效果。1.2.4家庭环境

家庭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间的关系、家庭关系等。杨青(2000)的研究表明,因受到父母不同程度的关注,独生与否的大学生自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同,从而形成不同心理适应水平;父母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孩子心理适应水平的发展,家庭出身背景对心理适应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张效芳(2014)等人指出,家庭情感温暖与初中生的心理资本、学校适应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父母亲拒绝、过度保护与初中生的心理资本、学校适应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心理资本在父母教养行为对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影响中起着中介作用。1.2.5学校环境以及对环境的认知

对学校环境认同并接纳有利于对学校生活的适应。邹泓(1997)研究了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刘万伦(2004)的研究中表明,中小学生的环境适应性发展与学校喜好性有关。张翼(2014)的研究表明,学生社团组织活动的参与对青少年学校适应有促进作用,而在学校体验到的社会排斥感和社会差异感对其学校适应有阻碍作用。毕有余(2010)的研究表明,在校园文化的作用下,学生都感受和认知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意识、责任意识和荣誉意识,校园文化认同感越强,就越会在校园中产生一种期待合力,激发他们为共同的成长目标而奋发进取,越能促进良好的学校生活适应。因此,研究学校适应和校园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上述研究当中,关于中小学生的研究当中,提出人口社会因素、人格因素、社会支持、家庭环境以及对学校的认同对中小学生学校生活适应产生影响的观点,是否在大学生层面仍然成立,仍有待考究。故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研究群体聚焦于大学生群体,试图解读大学生群体长期状态下学校生活适应的一般特征和影响因素。

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从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及是否独生等方面分析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的总体状况及学校生活适应各构成因子的适应情况及差异水平。同时,在外在因素层面,选取校园文化认同视角,将其与学校生活适应以及人格的关系加以研究,从理论上全面把握学生的学校生活适应、人格、校园文化认同的各维度水平和相互影响关系。

借鉴现有关于中小学生以及大学新生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入戏假设: H1: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在性别、专业、独生与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生源地及年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H2: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与人格、校园文化认同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3:校园文化认同在人格对学校生活适应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篇2:顺利适应学校生活

对大学生在校生活适应情况的调查

你好!首先请原谅我对你的打扰!

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在校生活,满足在校大学生的身心需要,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我们特地开展了这项调查,希望得到同学们的支持和帮助。

本次调查不用填写姓名和班级,答案无对错之分,并严格替你保密,请不必有任何顾虑。同学们只需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合适的答案上打“√”,或者在中填上适当内容。最后真诚地感谢你的合作与帮助。

1、你的性别是:A男B女

2、你所在的年级是:

A大一B大二C大三

3、你的专业科目是:

A文科B理工科 D大四E本科以上 C其他

4、南通大学是你理想中的大学吗?

A是B不是C超出意料

5、你选择南通大学理由是?

A理想B听家人建议

C没有别的选择C不满意 D糊里糊涂就考上了D不知道

6、你对自己现在学习的专业满意吗?A满意B无所谓

7、你已经适应在南通大学的学习生活的节奏和方式了吗?

A已经适应B勉强可以C完全不适应

8、你对你的大学生活有过规划吗?

A已经有长期的规划B已经有短期规划

9、你对于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

A很满意,事情都在自己计划之中

C一般,偶尔会出现意料之外的状况

10、对于在大学的学习,你会?

A延续高中学习态度和方法

C跟随同学一起学习C正在规划中 D没有 B比较满意D不满意,很有压力 B科学的利用时间学习D用不着多么认真,及格就行

D不寻求帮助

11、在日常学习中遇到困难,你一般会向谁请求帮助?A舍友、班级同学 B老师、辅导员C以前的同学

12、你在班级中担任班委吗?

A现任B曾任C没担任过

13、在班级里,你的个人能力发挥的怎样?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

14、在大学期间你是否参加了社团?

A现任B曾任C没参加

15、对于你来说,在大学里面交朋友容易吗?

A很容易 B较容易 C一般D较难E很难

16、你与同学以及老师相处融洽吗?

A很融洽B比较好C一般D差

17、你觉得南通大学周围的物价高吗? E很差

A很高,难接受 B有点高,但能接受C正好D很便宜

18、你每个月的生活费是多少:

A 600元以内B 600元~1000元C 1000元~1500元 D 1500元以上

19、你做过兼职吗?

A在做B曾经做过C有机会的话会去做D没兴趣

19、对于学校安排的暑期社会实践,你的看法:

A很好,有利于锻炼学生B完全没必要,浪费学生时间

20、你参加假期社会实践的目的是:(可多选)

A想要锻炼自己,增加经社会经验B为以后的工作做铺垫

D在家闲着也是无聊E纯粹应付学校

21、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你有些什么建议和意见? C无所谓 C赚些外快

篇3: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初探

生活适应课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 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内容的课程。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 简单家务劳动和社会生存能力, 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所以, 根据生活适应课的这些教育目标, 要求我们生活适应课堂不仅是教师教, 学生听记, 它要求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中, 生活实际当中。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 教师的讲解为辅, 做到以动手学的多少代替讲的多少。比如在生活适应课《爱清洁讲卫生》一课中, 我就将这一课教学分为多个实践活动课。我利用学生有住校的条件, 就将他们带到宿舍中进行如何洗手、洗脸、洗脚、刷牙、剪指甲, 整理衣服、整理床铺等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 一位老师进行讲解、分析、示范。一助教老师帮辅, 围绕他们进行操作指导, 以满足班级中不同儿童个体需要。同时和家长进行沟通, 让家长们在生活中多叫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特别是在自身问题的解决上多让他们自己动手, 家长教导。同时我们班中的几位老师达成一致目标:天天上课前检查个人卫生, 穿衣情况。让爱清洁, 讲卫生在每天的生活中进行, 逐渐养成习惯, 真正做到适应生活, 在生活中讲卫生, 爱清洁。又如我班第三节课, 我们一般都设计为劳动课, 让他们动手打扫教室, 擦黑板、门窗、桌椅板凳等等, 并轮流进行值班负责, 增强他们的责任心, 让他们在生活劳动中学会怎么增强自己的能力, 在生活中不断成长为一个有责任心, 有自我调节能力、有自我提高意识的人, 从而真正地将生活适应课生活化, 将生活化方式真正成为生活适应课的有效教学。

二、重视个别化教学

培智学生由于自身的障碍, 使得他们有其共性和个性。怎样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 让他们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生活自理的人, 真正融入社会。这就要求在生活课上应以学生为中心, 以他们将来进入社会遇到的生活问题为出发点。于是我就结合实际, 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 知识水平差异, 为每一个学生制定不同的个别教育计划目标。下面是为一学生制定的个别教学计划例子。Y某同学生活适应课个别教学计划目标, 年龄:12岁, 智力程度:二级;个人卫生:会洗手、脚;班级:润智三班;学习洗头发;刷牙;知道经常剪指甲;能区分男女;认识自己的身体;劳动卫生:认识笤帚、抹布等劳动工具并使用;能在指导或帮助下按要求完成简单劳动任务;安全:不玩弄利器;不擅自趴在窗台和攀高取物;学习上下楼梯;知道关闭门窗;了解教室、康复训练室等场所的安全知识;社会适应:知道自己的姓名和年龄;知道同班同学的姓名、性别;了解校内环境和设施;认识任课老师;掌握常用礼貌用语;知道与人主动打招呼;知道承认错误、如何道歉。要实现这些目标, 教师在平时的生活适应课中就要有前瞻性, 注意从个别化教学中, 培养他们将来毕业后可能遇到的或经常需要的技能。同时任课老师要总览班级中生活适应个别化教学目标, 做到心中有数, 哪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 哪些学生需要更进一步生活技能训练。在实际生活适应课备课时, 都要思考这一节课能不能兼顾学生个别化训练。然后在不打破原有课程结构的基础上, 针对每个学生的训练重点, 精心设计内容和教学环节, 在生活实践中让个别化教学成为生活适应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三、重视将各科教学融合进生活适应课中

使培智学生具有适应生活、适应生存的能力, 是对培智学生教育训练的最终目的。而生活适应课是这一目标的起点实践课堂。所以不管是生活语文、生活数学, 还是康复训练的最终目的也都是让培智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通过生活适应起点课堂去实践操作。为此, 将各科教学融合进生活适应课中, 不仅是对各科知识的巩固, 更是对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所以, 我常听各科教学的内容, 了解教学内容的情况。在生活适应课的备课中都要思考, 这一节课能不能尽可能地将各个学科的有关知识和生活适应相联系, 在生活实际中真正将它们能理解和掌握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如教授生活适应课中《认识常用水果》一课时, 除了通过实物观察让学生认识常见水果外, 还要让学生能说一说, 读一读, 认一认水果的名称 (生活语文) , 知道水果的颜色, 通过品尝让学生知道水果的味道 (康复训练) , 还可以结合生活适应课目标里“会清洗水果, 切水果”让学生动手洗水果, 数一数你洗了几个水果 (生活数学) , 最后进行将水果削皮, 把水果切成块, 分给同学品尝 (待客礼仪) 。通过这样一堂课, 培智学生不但认识了常见水果, 进行了感知觉康复训练, 还锻炼生活适应能力, 学生了招待客人, 又学习了一些生字词语。也将各科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了巩固运用, 又为课堂教学增添了生动气息。

四、树立学生的信心

培智学生虽因大脑不同程度的损伤和障碍造成他们有不同程度的身心缺陷, 表现为内向、怕生、胆小、自卑等情绪反复, 怪异的行为。要使他们将来能够融入社会, 走向生活, 平时就要加强对他们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信心的培养。不能因他们缺陷而冷落和歧视他们, 伤害他们自尊心, 更不能漠视他们的自尊、软弱就不鼓励他们面对现在及将来生活困难和挫折的自强、自立的坚强信心。而应在生活中精心地辅育和照料他们, 帮他们树立信心, 塑造坚强的品格, 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

五、以表扬赏识教育为主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 培智学生也不例外, 用赏识教育他们是最有效的方法, 在生活适应课上, 当讲授《我的书包》这一课时, 我让他们进行整理书包的比赛, 许多同学做得都不错, 但X某总是整理不好, 看到其他同学都整理好了, 他干脆不整理了, 坐在那里看别人。看到这样的情况, 于是我就号召同学们:“X某今天做得真的很棒, 已能将自己的书包整理的差不多了, 如果再仔细做一遍, 那一定更好, 我们一起来鼓励他一下吧!棒棒棒!X某真的棒!”, 在同学的掌声中, X某又开始将自己的书包整理了一番, 比先前好多了, 他自己也开心地为自己鼓掌:“棒棒棒!我真棒!”看到他那开心的样子, 我也开心地为他高兴。在以为生活中他在整理自己书包的时候, 我常注意指导他, 现在他完全可以独自把书包整理得很好。

六、采用小步子方法

小步子方法是指根据培智学生的接受能力, 将教育训练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单元教育训练方法。由于他们感知速度慢, 感知范围狭窄, 决定了其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感知到的信息比普通儿童少, 又由于培智学生的注意力分散, 这又决定了其一次接受教育训练的时间不能太长, 他们的记忆力差, 这决定了其一次接受训练的内容不能太多。因些, 在对培智学生进行生活技能训练中, 采用小步子的教学可以降低技能的难度, 一步达不到, 可以分为两步, 三步, 这样可以增加他们获得成功的信心, 增强他的自信心, 让他们在生活中真正地做到自立。如生活适应课中训练一重度培智学生可以自己独立的用勺子吃饭的能力, 就没有必要一下子让他 (她) 学会吃饭, 可以采用小步子教学法。将训练任务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将手伸向勺子。2.手摸到勺子。3.手抓起勺子。4.拿起勺子。5.勺子伸向盘子。6.将勺子碰到盘子。7.用勺子舀起一些食物。8.将盛满食物的勺子从盘中拿出。9.将勺子举起。10.将勺子中的食物送往口中。只要能进行一步就要表扬鼓励, 同时积极鼓励他 (她) 进行下一步技能训练。这样由易到难, 一步步进行, 直到最后掌握会拿勺子吃饭这一项技能为止。

通过实践教学我们知道, 生活适应课的教学不能仅仅依靠课本, 依靠课堂教学, 而是要着力开展生活适应课的有效教学, 让培智学生真正的掌握劳动技能, 提高素质, 才能体现出生活适应课在整个培智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摘要:培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九年义务教育后, 使他们成为能适应社会, 残而不废的人。因此, 生活适应课在培智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培智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他们的个别差异性, 光凭教材还远远不够, 必须从生活中着力开展生活适应课的有效教学, 制定不同的个别教学计划, 在生活化教学中渗透各科知识, 融合各领域的康复教育训练, 树立他们生活的信心, 提高生活适应课的学习效果, 把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落到实处。

关键词:生活适应,生活,个别化,融合,信心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特殊教育概论[M].华夏出版社, 1994, (4) .

[2]邬平川.特殊教育工作指南[M].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 (3) .

[3]肖非, 等.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M].华夏出版社, 1992, (9) .

篇4:浅谈培智学校的生活适应能力教育

一、切实做到在生活中学习锻炼,在生活中成长

生活适应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的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和社会生存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所以,根据生活适应课的这些教育目标,要求我们生活适应课堂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听记,它要求学生真正地参与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中,生活实际当中。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教师的讲解为辅,做到以动手学的多少代替讲的多少。

二、重视个别化教学

培智学生由于自身的障碍,使得他们有其共性和个性。怎样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让他们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生活自理能力的人,真正融入社会。就要求在生活课上应以学生为中心,以他们将来进入社会遇到的生活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于是我就结合实际,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差异,为每一个学生制定不同的个别教育计划目标。

为学生制定了个别教学计划,要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在平时的生活适应课中就要有前瞻性,注意从个别化教学中,培养他们将来毕业后可能遇到的或经常需要的技能。同时任课老师要总览班级中生活适应个别化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哪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哪些学生需要更进一步的生活技能的训练都要熟记于心。在实际生活适应课备课时,要思考这一节课能不能兼顾学生个别化训练。然后在不打破原有课程结构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学生的训练重点,精心设计内容和教学环节,在生活实践中让个别化教学成为生活适应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三、重视将各科教学融合进生活适应课中

使培智学生具有适应生活、适应生存的能力,是对培智学生教育训练的最终目的。而生活适应课是这一目标的起点实践课堂。所以不管是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还是康复训练的最终目的也都是让培智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通过生活适应起点课堂去实践操作。将各科教学融合进生活适应课中,不仅是对各科知识的巩固,更是对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所以,我常听各科教学的内容,了解教学的情况。在生活适应课的备课中还要思考这一节课能不能尽可能地将各个学科的有关知识和生活适应相联系,在生活实际中真正将它们能理解和掌握运用于生活实践中。

四、树立学生的信心

培智学生虽因大脑不同程度的损伤和障碍造成他们有不同程度的身心缺陷,表现为内向、怕生、胆小、自卑等情绪反复、怪异的行为。要使他们将来能够融入社会,走向生活,平时就要加强对他们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信心的培养。不能因他们的缺陷而冷落和歧视他们,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更不能漠视他们的自尊、软弱,要鼓励他们面对现在及将来生活困难和挫折的自强、自立的坚强信心。在生活中要精心地辅育和照料他们,帮他们树立信心,塑造坚强的品格,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

1.以表扬赏识教育为主。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培智学生也不例外,用赏识教育他们是最有效的方法,在生活適应课上,当教授《我的书包》这一课时,我让他们进行整理书包的比赛,许多同学做的都不错,但XX总是整理不好,看到其他同学都整理好了,他干脆不整理了,坐在那里看别人。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就号召同学们:“XX今天做得真的很棒,已能将自己的书包整理得差不多了,如果再仔细做一遍,那一定更好,我们一起来鼓励他一下吧!棒棒棒!XX真的棒!”在同学的掌声中,XX又开始将自己的书包整理了一番,比先前好多了,他自己也开心地为自己鼓掌,“棒棒棒!我真棒!”看到他那开心,自信满满的样子,我也真心地为他高兴。在以后他在整理自己书包的时候,我常注意指导他,现在他完全可以独自把书包整理得很好了!

2.采用小步子方法。小步子方法是指根据培智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教育训练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单元教育训练方法。由于他们感知速度慢,感知范围狭窄,决定了其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感知到的信息比普通儿童少,又由于培智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这又决定了其一次接受教育训练的时间不能太长,他们的记忆力差,这决定了其一次接受训练的内容不能太多。因些,在对培智学生进行生活技能的训练中,采用小步子的教学可以降低技能的难度,一步达不到,可以分为两步、三步,这样可以增加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在生活中真正地做到自立。

只要能进行一步就要表扬鼓励,同时积极鼓励他(她)进行下一步技能训练。这样由易到难,一步步进行,直到最后掌握会拿勺子吃饭这一项技能为止。

篇5:顺利适应学校生活

摘要:本文从目标定位、内容设计、评价建议三个维度明确我校《自主生活》校本教材开发思路,结合具体教学介绍课程的常用教学法,提出了教学中要正确处理的关系。关键词:培智学校

生活适应

开发

教学

近年来,培智学校的服务对象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智力障碍学生,越来越多的自闭症、脑瘫儿童及其他发展性障碍儿童进入了培智学校。2016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无论学生起点如何低、个性特征差异如何大、课程标准都要与他的实际发展水平相连接,降低课程门槛,实现“零拒绝”,让课程去适应学生[1]。作为培智三大生活课程之一的生活适应,是标准规定的一般性课程。为了实施这一课程,我校以前使用的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活》教材作为教科书,2014年下半年开始,我校在吸收、借鉴和扬弃的基础上,着手开发了一套生活适应校本教材,命名为《自主生活》(寓意是“我的生活我做主”、“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每学年一册,一共9册。如今已在全校一——九年级实践了三个学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开发思路

(一)目标定位:以生为本,着眼未来、可接受

生活适应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特别强调设置的课程之一,也是教育部《中重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我校自主编写的《自主生活》校本课程,是帮助学生补偿缺陷,使其掌握生活中的实用技能、形成基本的实用能力和必要的良好习惯的重要的生活适应课程。课程针对学生运动技能、精细动作能力,言语和语言、注意力和情绪、生活自理和沟通交往等各方面的障碍特点,吸收了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多方面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交往等各方面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课程本着一切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从智障学生的生存和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智障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可接受性出发,以智障学生适应个人生活、适应家庭生活、适应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生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最大限度地补偿学生缺陷,挖掘其潜能,加强学生生活自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础,使其能够更好地生活。

(二)内容设计:主题安排,划分阶段、重实用

教材内容的安排以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的需要为考量,划分1——3年级、4——6年级、7——9年级三个年级段,按照主题教学思路,每段分为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就业劳动技能和乡土特色文化六大领域。以第一至三年级段为例:

1、个人生活适应

(1)刷牙、洗脸、梳头、漱口、饭前便后洗手等(2)穿衣裤、换衣裤、换鞋袜、晒鞋子、扣扣子等(3)穿鞋、洗手帕、习惯使用餐巾纸,洗袜子等

(4)晾晒衣服、收衣服、整理橱柜、整理床铺、整理房间等

2、学校生活适应(1)认识校园(2)认识自己(3)认识老师和同学(4)打扫教室(5)校园文明

3、家庭生活适应(1)我家的亲戚和朋友(2)家用电器的使用(3)基本劳动工具的使用(4)尝一尝、闻一闻

4、社会生活适应(1)认识社会公共场所

(2)认识四季、认识蝴蝶、蜻蜓、毛毛虫、蚂蚁、金鱼、蜗牛、青蛙、蛇、蚯蚓、蚊子、苍蝇等昆虫

(3)认识社会主要生活功能场所(4)认识社会主要娱乐功能场所

5、就业劳动技能

简单的养花技能:给花浇水、让花晒太阳

6、乡土特色文化

(1)了解江都有多少乡镇(2)知道自己在哪个乡镇

(三)评价建议:主体多元,方法多样,重过程 本课程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坚持多元、开放、整体的评价观,旨在激励每个学生的发展,促进其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以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质性评价为主。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调查、测验、成长资料袋评价等。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既可以是教师、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也可以是学生。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学生上课出勤率与实践操作次数评价,要占本课程学业总成绩的20%。

(2)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先自主进行星级评价(最多三颗星),分为“加油” “不错”、“真棒”三个等级。

(3)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作品、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我校学生成长档案内。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并对课堂教学情况采用研讨课学习观摩、随堂听课、博客、教学视频、教学微视频等形式进行评价。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尤其是学生外出实践、参观以及与社区融合学习的视频资料可按照等级进行评价。

3、家长评价。

为促进智障学生生活技能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采取定期组织家长观摩、考验、现场操作和成果展示等方法促进课程有效实施。通过组织阶段性成果展示,让家长根据现场进行评比。

二、常用教学法

(一)真实情境教学法

当儿童的学习与真实的或类似真实的情境联系时,他们就能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真实情境教学是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与儿童常规的生活经验相结合。真实情境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他们的记忆,增加成功的可能性[2]。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创设真实或类似真实的情境。如:《自主生活》第二册第7课 认识水果,教师准备了若干水果实物、切好的果盘、神秘袋两个、牙签等。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神秘袋里,用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方法认识各种水果,并看一看、说一说每种水果的名称、形状、颜色、味道。

(二)操作练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中有很多的操作技能,通过大量的操作练习来训练就比较有效。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自主生活》第七册第8课《晾晒衣服》,在教师通过视频教学和动作示范以后,在巩固时安排了四个递进的练习:

1、让学生跟着教师一步一步操作,教师做一步,学生学做一步。

2、指导学生逐步操作,教师说一步,学生做一步,教师给予帮助。

3、A类一个学生上台来操作,一边操作,一边说过程。有什么地方不对的,老师随时纠正。

4、A类 学生 来操作,一边操作,一边说过程。有什么地方不对的,老师巡视指导,B类学生看。

5、B类一个学生上台来操作,一边操作,一边说过程。有什么地方不对的,老师随时纠正。

6、B类学生操作,一边操作,一边说过程。有什么地方不对的,老师巡视指导。

7、小组比赛

(三)讨论法

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记忆表象,对于学生有基础的知识或有记忆的事物,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比较有效。如:《自主生活》第三册第11课《菜市场》,在通过图片和视频教学认识菜市场和一些蔬菜之后,可以引导同学们交流讨论,引导语:小朋友爱吃什么菜?(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喜欢的菜)。再如:《自主生活》第五册第11课《仙女公园》教学中,就可以用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仙女公园在哪里?

2、你可以怎样到仙女公园?

3、在仙女公园里,你看到那些景色?教师还可以介绍仙女公园的有关人文历史知识。

三、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训练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学会倾听,积极思考,有效表达。

(二)学习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出真知。智障学生的知觉恒常性差,在课堂上学会的知识技能,向实际生活中迁移困难,容易产生学、用脱节现象。所以在《自主生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或类似真实的情境中练习,从而降低过渡的坡度,实现学有用的知识的目的。

(三)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关系

培智学校学生的现实情况凸显了个别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班级教学条件下实施个别化教育的基本形式是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能够满足具有显著个性差异学生的教育需求[3]。实施个别化教学关键有三点:一是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把握。教师要通过观察、访谈等形式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起点、学习训练需求、家庭期盼等;二是制定差异性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设定课堂教学目标,从全体学生的基础目标和个别学生的分层目标来考虑,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三是争取家长的配合。《自主生活》教材中包含大量生活技能训练的内容,智障学生掌握这些生活技能,要比正常学生付出更多的训练,仅仅靠课堂练习难以达到掌握的程度,这就要求我们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把技能训练的任务传达给家长,让家长直接在生活中训练自己的孩子。

篇6:顺利适应学校生活

当一名新员工加入企业时,面对周围的陌生面孔、全新的工作,心中一样会充满不安,怀疑周围的同事是否欢迎自己,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新工作。如何帮助他们驱走这种陌生感?如何使新员工更好更快地融入团队?如何留住这些新员工?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在招聘过程中与应聘人员沟通时对于应聘人员比较关心的企业的工资、福利、工作和生活环境等要作如实的说明。企业的承诺没有兑现,对于企业宣传的所谓的美好的发展前景已经让人不可信,同时对企业形象也大打折扣,可以想象这个企业下一次再次招聘会多么困难。

二、招聘合适的人而不是最优秀的人。找到优秀的人相对比较容易,因为大家对优秀的认知标准基本上都比较一致,而对企业来讲,更需要合适的人,那么合适的前提就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的需求进行真实细致的分析。由于在工作中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协作,合适的人选除了岗位任职能力和技能素质的匹配以外,更为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匹配。

三、在新员工入职一段时间后,召开新员工座谈会,加强与新员工沟通。新入职员工的离职原因更多的不是不胜任岗位要求,而是不能够适应企业的工作氛围和人际沟通的方式,而定期召开新员工座谈会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方式。解答新员工工作中的困惑,了解新员工的真实想法,让新员工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甚至可以说这也是一个选拔人才的过程,对于那些勇于发言,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观点的新员工通常在后续的工作中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从实际的执行来看,这一做法效果也比较好,新员工流失率相当低。

篇7:顺利适应学校生活

随着学习的深入,数学成绩的分化是必然的,那么成绩落后的原因何在?学习数学有困难的新高一同学应怎样顺利度过适应期呢?

【原因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难度提高。因此会有少部分新高一生一时无法适应。表现在上课都听懂,作业不会做;或即使做出来,老师批改后才知道有多处错误,这种现象被戏称为“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因此有些家长会认为孩子在初中数学考试都接近满分,怎么到了高中会考试不及格?!

【应对方法】要透彻理解书本上和课堂上老师补充的内容,有时要反复思考、再三研究,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并在勤学的基础上好问。

【原因二】初、高中不同学习阶段对数学的不同要求所致。高中考试平均分一般要求在70分左右。如果一个班有50名学生,通常会有10个以下不及格,90分以上人数较少。有些同学和家长不了解这些情况,对初三时的成绩接近满分到高一开始时的不及格这个落差感到不可思议,重点中学的学生及其家长会特别有压力。

【应对方法】看学生的成绩不能仅看分数值,关键要看在班级或年级的相对位置,同时还要看学生所在学校在全市所处的位置,综合考虑就会心理平衡,不必要的负担也就随之而去。

【原因三】学习方法的不适应。高中数学与初中相比,内容多、进度快、题目难,课堂听懂作业却常常磕磕绊绊,由于各科信息量都较大,如果不能有效地复习,前学后忘的现象比较严重。

【应对方法】课堂上不仅要听懂,还要把老师补充的内容适当地记下来,课后最好把所学的内容消化后再做作业,不要一边做题一边看笔记或看公式。课后尽可能再选择一些相关问题来练习,以便做到触类旁通。

【原因四】思想上有所放松。由于初三学习比较辛苦,到高一部分同学会有松口气的想法,因为离高考毕竟还有三年时间,尤其是初三靠拼命补课突击上来的部分同学,还指望“重温旧梦”,这是很危险的想法。如果高一基础太差,指望高三突击,实践表明多数同学会落空。部分智力较好的男生“恃才傲物”,解题只追求答案的正确性,书写不规范,考试时丢分严重。

篇8:顺利适应学校生活

1.1 茫然心理

有的新生入学初期新的人生目标尚未树立,出现目标的丢失,理想真空。由于目标的迷乱往往使人缺乏方向感,无所适从,再加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基本都是住校,学生的自由度较大,禁锢惯了的学生在突如其来的自由面前,反而茫然不知所措。许多新生不知自己该干什么、干什么好,不善于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导致焦虑、茫然、百无聊赖的感觉比较强烈,有些新生甚至以过度的娱乐来填补此阶段心灵的空虚。

1.2 失落心理

这种心理的产生与两种因素有关:一是没有录取到理想的学校或专业,只是抱着权宜之计入学,入学后心理沮丧,退学的意念强烈。对所学专业不接纳、不认同,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和失落感比较严重。二是有的新生入学前将中等职业学校生活过分理想化,把学校生活想象的浪漫和多姿多彩,入学后却发现并非完全如此。过高的期望值与学校的现实生活反差较大,导致部分新生入学后出现情绪波动和失落。

1.3 自卑心理

产生这种心理有两种情况:一是部分新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录取到中等职业学校,自感矮人三分,自尊心受挫,不愿戴校徽,怕别人问起自己的学校;二是一些新生入学后发现,学校的某些价值标准与完全中学不同。在中等职业学校,衡量个体价值的不仅仅是学业成绩,个体的才华、风度、交往能力等都是引起人们关注的重要品质。那些来自偏远贫困地区或者埋头苦读的同学,深感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劣势而滋生自卑心理。

2 班主任应从学习、生活、纪律三方面帮助、引导新生

2.1 学习上

2.1.1 明确专业目的,避免“茫然”

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为办学目的进行教学,它与一般高中的办学思路是截然不同的,由于两者目的不一样,因此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上变化很大,对于新生来说可能是一种全新的世界,此时班主任应该指导新生明确学习专业的目的和意义。在明确目的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制定出符合本专业学习要求适合学生本人的学习计划(长期的和短期的计划),鼓励学生鼓起学习的风帆。

2.1.2 树立远大理想,克服心理上“失落”和“自卑”

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课组织新生进行理想的讨论和学习,让学生明白衡量一个人成才与否的标准不是看这个人是否考上了一所好的学校,找到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应该看这个人能为社会做多大的贡献,为社会创造多少价值。因此,班主任要引导新生树立远大理想,端正学习态度。在现阶段好好学习本专业知识,班主任应该鼓励文化基础好的学生参加自考,争取多种就业渠道;鼓励文化基础一般的学生参加考证(职业资格证),以完善自身的不足;班主任还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团委和学生会活动,尝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为将来能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2.1.3 丰富学习内容,激活学习兴趣,尽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该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学好英语。班主任可以利用新生在刚入学正处于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养成的空白期多组织班级进行日常英语对话、建立英语角、开展英语竞赛等学习英语活动;指导新生学会到图书馆借阅与本专业相关的书籍,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可强制性要求学生进行早读和晚自习;并根据专业特点及时组织学生报名参加学校的学习兴趣小组(如计算机、书画、文学等),激活学生学习专业兴趣。随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班主任可以逐渐淡出指导者的角色。

2.2 生活上

班主任应该每天多到班级、寝室里走走看看,多与新生进行交流,争取在短时间内记住自己班上学生的名字。对学生提出的生活上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答复,不能解决的,也要解释清楚做好学生的稳定工作;对学生因不适应学校生活而出现的错误应当表示理解,给学生一个心理缓冲期,并提醒他不要再犯类似错误;加强班集体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班主任可以多组织一些文娱娱乐活动来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对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班主任应该为他们争取勤工俭学的机会来减轻学生家庭及自身的压力。对待学生的怀旧心理班主任应该加以引导,在适当时间,适当地点甚至可以任其宣泄,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发泄。总之,班主任对新生的关心应该无微不至,让新生对学校,班级有归属感。

班主任应教会新生要独立生活。即学会生活上自理,管理上自治,学习上自觉,思想上自教,道德上自修,行为上自控。这自然需要一个过程,不过首先应该让学生做到起居、饮食、穿戴、洗晒都要自己料理,不可让人代劳,更不要追求时髦;行为举止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选择,行动不能随大流,也不能跟着经验走,更不能盲目地跟随别人走。

班主任要培养新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根本因素。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摇篮,作为学生更应该增强劳动观念,小到教室、宿舍的卫生工作,大到公益劳动都要积极参加,不能拈轻怕重、好逸恶劳。

班主任要使新生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生活、工作作风。一个国家要真正富强,必须全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成为生活的强者,仍然要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因此,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

2.3 立班级团队精神,强纪律约束

(1)班主任可以组织新生集中学习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学生认真参加学校军训活动。并依照学校的规章制度根据班上学生的特点和专业特色组织学生制定本班的班级管理条例,从小做起,严格考勤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违规必纠。”同时也要“奖罚分明”。

(2)让新生学会自我管理。开学初,班主任应对学生慎重考察,从中挑选出责任心强并具有一定号召力的学生建立起临时班委会和团支部。每天下次放学以前由班干部牵头召开班级例会,就本日班级情况作出小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办法;班主任应不定期的召开班干、团干会,指导班级工作,研究班级整体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到对策,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班主任应对与新生家庭保持联系。由于新生刚刚进入学校,对外部世界还有一定的戒备心理,甚至对班主任也有戒心,此时班主任就应该多和新生家庭保持联系,及时了解新生的思想动态,做好新生稳定工作。

新生能否较快地适应学校的学习与生活,一方面取决于新生自身素质,另一方面更多依赖于班主任的指导和呵护。“点点心血育英才,滴滴汗水滋桃李。”只有班主任的细心工作,温馨关怀,新生才能更快适应学校生活。

参考文献

[1]徐飆.新生入学教育[M].齐鲁音像出版社,2006.

[2]李灵.心理健康教育[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浅谈怎样做好幼儿家长工作下一篇:如何选择优质的拓展培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