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024-08-21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共10篇)

篇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在今天的中国,有人说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时代的产物是在革命时期形成的指导革命实践的理论,现在已经过时了,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没有了现实意义。究竟毛泽东思想对现代中国,对这个接受了改革开放的洗礼,焕然一新的中国的发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本文仅就个人看法浅谈一下毛泽东思想对现代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思想对当今党建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党的自身建设的理论经过了长期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构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毛泽东思想中特别注重党员的思想上入党,指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当今党的建设中仍旧需要重点注重的地方,这关系到一个党发展的方向。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当今的中国发展得如何快,党的信仰不能动摇,党的本质不能改变,这也说明了毛泽东思想对当今党建,以及未来党建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与当今社会主义建设

毛泽东思想中包含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提出了把对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反动派的专政互相结合起来技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重要的政治条件。

还有毛泽东思想还指导如何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这些都对我们当今社会主义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与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毛泽东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观点。当今的经济社会太复杂,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太多,以致于难以找出带动社会发展的战略。如果以借用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在战略的高度上统领全局,战略的高度上统领现代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从产业,我想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篇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尤其是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现实状况出发,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弄清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领导力量和前途,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由于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以及由于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及发展不平衡性,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采取统一战线的策略,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团结起来,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逐步从根人上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夺取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革命理论在当今社会依然有其重大意义。在今后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考虑中国国情,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又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探索适合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思想和方针。主要包括: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关于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关系的思想;关于坚定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思想;关于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思想等等。

毛泽东领导我们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1/4的、经济文化落后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一重大问题。

这些正确思想对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毛泽东系统地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开展人民革命战争,应当实行什么样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规定了是党指挥而不是枪指挥党的原则,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他把游击战提到了战略的地位,为革命军队制定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实行战略的持久战和速决战,把战略上的劣势转变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战略战术。

毛泽东提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革命的胜利,主要原因是依靠党领导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而这支军队是在毛泽东提出的思想和原理指导下建设的。同时强调武装斗争与其他斗争形式间接配合来以取得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提出的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对今天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依然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当今极其严峻的国际环境下,依然指导我们发展合成军队、发展现代化装备、加强部队正规化建设,同时促进国家经济建设以适应国防需要。

(四)政策和策略思想

其中包括:弱小的革命力量在变化着的主客观条件下能够最终战胜强大的反动力量;对敌人要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实行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 还有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例如,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这些思想。

这些策略思想凝聚了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对我们在新时期应对国际国内复杂环境、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有重要意义。

(五)党的建设理论

针对历史上党内斗争存在过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的错误,毛泽东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创造了全党通过批评及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

革命取得胜利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密不可分。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文中概括:“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党是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的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因此,只有加强了党的思想建设以及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革命才能取得胜利。在新形势下,面临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考验下,党的内部存在着懈怠、脱离群众、腐败的危险,因此更需要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重视并加强党的建设的问题。

篇3: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使之适应中国的国情, 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中国改革开发取得一系列成就时候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总结中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 建党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 中国的综合国力之所以日益增强, 最重要的是由于党的正确领导, 使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结果。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标。马克思历史唯物论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是历史发展的主体, 我们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各种权益, 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要让老百姓分享发展的成果, 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人为本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 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任务与目的是完全一致的, 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性。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 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 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协调发展, 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统筹经济社会的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具体要求, 促进社会各方面、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保护环境, 实现人与环境的友好、资源节约,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不仅只考虑到自己的发展, 也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 保证经济社会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方面强调物质决定论, 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物质的生产方式、物质的生产力, 一切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是生产力。社会历史发展和各种社会形态的演进, 归根结底是生产力所决定的, 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首先强调发展生产力, 提高生产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 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是硬道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另一方面强调历史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是一个综合因素, 不能把生产力归结为发展的唯一因素, 要把政治、文化、思想、自然等各方面因素考虑到社会发展中去, 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是螺旋上升的过程, 不是一帆风顺的, 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社会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过程。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 要强调两点:一是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有重点的发展观, 重点就是首先抓住最主要的东西, 决定性的东西, 抓住生产力, 抓住经济、物 (下转206页) (上接203页) 质的东西,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二是强调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在讲发展重点的同时, 还要讲其他因素的发展, 讲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必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的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继承了三代领导核心理论成果中关于发展的基本思想

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 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新中国成立以后, 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强调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 并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初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 只是在后来被歪曲和搁置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 不再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一系列重要思想, 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发生了重大的飞跃, 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 使中国走上了正确与快速的发展轨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认为, “发展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 要扩大内需, 使总生产和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实现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并宣布中国已经总体进入小康社会, 我们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前提, 发展是目的, 稳定是基础,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 不断推进人的解放, 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升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和国内实际, 站在时代和发展的高度, 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 又深刻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特别是中国“大跃进”和改革开放初期对环境资源造成的巨大浪费和污染的教训, 科学分析中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强调以人为本, 强调要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的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基本要求;力求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 力求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注重宏观经济调控、注重统筹兼顾考虑、注重改革创新发展, 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突出问题, 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惠及民生的突出问题。紧密结合国际与国内新的发展实践, 是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 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才能实现长远、持久的发展, 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5.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王泗伟.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篇4: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摘 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从实践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折射和反映。本文从历史高度阐述了群众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的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发展实际,给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的必然性和客观性。

关键词: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中图分类号:D61;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068-02

群众路线是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而诞生的,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也突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更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和贡献。

群众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历史入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自中国革命时期,我们党因热衷和盲从共产国际教条,照抄照搬俄国治国理政的建设经验,不顾中国革命发展实际,一度使中国革命陷入被动、萧条、迷茫的低潮。为此,我们党开始审视和反思在革命历史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探索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马克思主义作为闪耀着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光芒的新思想、新学说,便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上落地生根、蓬勃发展。这一历程最为明显的体现就是中国共产党确立了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这一道路不仅得到占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也符合中国的国情,从此中国革命便一步步走向成功。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群众路线具有先天的自我认同意识和相互依存关系。

群众路线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发展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生动的、鲜活的理论来阐述和诠释人民群众所创造的中国历史,以及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中表现出的雄心壮志和无限热情。群众路线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针,以人民群众为实践主体,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式和方法,为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近年来,我们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我们的有些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上存在脱离人民群众的问题,按规定动作进行自我整改和修正,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插上腾飞的翅膀,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充分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从而使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带领人民群众开创生活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目前,党员领导干部的“四风”问题主要表现为:形式主义严重,有的党员干部主动学习带动工作的意识不强,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学习还不够深入;“两眼一睁,忙到熄灯”,陷入事务主义怪圈当中无法自拔,认为“工作第一,学习第二”,在干中学、学中干的意识不强,导致学习口号震天响,就是干打雷不下雨。下基层调研主动性不够,针对性还不强,有时流于形式,往往走马观花的看一下,没有对基层整体工作进行全面了解,指导基层解决问题和困难的思路和办法不多。有的是问题式干部,大手一挥,指指点点,角角落落都是问题,但整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足,对策不够,结果问题还是问题,并未因问题查摆而消除。官僚主义盛行,有的服务意识不强,总认为“我是领导,你是下属”,“我讲你听着,我坐你站着”,对基层调研不深入,光调不研,指导力度不够,光指不导。有的领导干部工作方式方法欠考虑,正激励不多,负激励不少,办法不多,脾气不小,导致下面做事“领导来了一阵风,领导一走不再动”,消极应付。享乐主义阴魂不散,有的一上班就犯困,一下班就振奋,工作多了躲着走,酒场来了躺着走,曾经“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誓言已忘记,在他们眼里,吃吃喝喝是常事,玩玩乐乐是美事,铺张浪费是小事,生活极度腐化。

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客观原因,但更多是主观方面的。不仅是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跟不上趟,业务水平也亟待进一步提升;不仅是外界环境变化了,有些干部的内心也钙化了,为民服务的宗旨退化了。要解决问题,根治“四风”,就要知“耻”不懈怠,时刻用三面镜子对照检查。查找自身问题要用放大镜,俗话说:“勿以悉小而为之,祸患常积于微。”“放大”就是从“小”处看“大”,充分认识小问题的大危害,防范小隐患的大危险。用“放大镜”就是见微知著,堵住蚁穴,防微杜渐;深挖问题根源要用显微镜,认真追溯问题成因,仔细剖析成因背后的源头,让“隐问题”明朗化,在自律和他律监督的“阳光”下,杀杀菌、消消毒;自我整改要用整容镜,时刻站在规章制度和人民群众的整容镜面前,恪守服务承诺,限时办结各种日常管理事物,切实做好为民服务工作。知“责”不懈怠,认真做好“四种人”: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从理论上深化对作风问题的认识,真正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切实做到“民忧其忧,民乐其乐”,为人民站好岗、值好班,服好务;做廉政上的“清白人”,逢事为群众着想,坚持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上级要求的内植于心,制度规定的外践于行,群众期盼的立说立行,切实做到规定动作清清楚楚,自选动作明明白白,既要工作守本色,也要呈现新特色。做作风上的“规矩人”,强力治“庸”,认真查摆是不是每天庸庸碌碌,无所用心;强力治“懒”,认真查摆是不是懒于学习、疏于思考、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甚至能不干就不干、能少干就少干;强力治“浮”,认真查摆是不是下去调研有头无终、虎头蛇尾,是不是学习上级文件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强力治“散”,认真查摆是不是纪律涣散,消极懈怠,自由主义严重,明哲保身、八面玲珑。做事业上的“带头人”,谋事以身作则,创业身先士卒,做人扎扎实实,说出的承诺要践行,定下的事情要执行,切实处处发挥表率作用;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第一手资料,提升自身能力,科学进行决策,把工作纳入长远化、规律化发展的轨道,创造出让人信服、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政绩;知“难”不懈怠,努力做到“四净”,头脑要“净”,抗拒四风,宁静致远;心地要“净”,公道正派,心境纯正,毫无私心。嘴巴要“净”,不乱吃乱喝;手脚要“净”,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训言,要走廉洁的正路,不走奢靡的邪路。

群众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理论基础。自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进程中必须遵循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检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试金石。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有了深层次的领悟和认识,进一步坚定了贯彻群众路线的责任自觉和理论自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群众路线是在广大群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也必须从群众实践中来,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到群众中去,以形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上升过程。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固国兴业的传家宝,新时期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为民服务宗旨,树立优良作风,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问群众之所需,办群众之所盼,时时刻刻为群众谋利益、求福祉,这不仅是群众路线精神内涵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李捷.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01).

〔2〕谷正.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J].理论导刊,2015,(01).

〔3〕陈足元.新时期党群关系理论研究的若干基础问题[J].南华大学学报,2007,(01).

〔4〕张立辉,徐学初.党的群众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发展[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14).

〔5〕刘艳霞,王桂云.群众路线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6〕张西山.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3).

〔7〕朱进有,曹富雄.科学的态度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J].学术论坛,2009,(10).

〔8〕王西亚.基于民生视角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篇5: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 纪玉祥

党的十六大号召,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在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最近,中央 印发《学习纲要》,发出《通知》,胡锦涛总书记昨天发表重要讲话,对此作了新的动员和部署。随着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不断深入,必将进一步从根本上深化我们对“三条基本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以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毛泽东同志早在1956年写的《论十大关系》总结建国初期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是我们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逻辑起点。邓小平同志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等重大问题,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江泽民同志自始就十分重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探索,还在九十年代就对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方面关系问题作过具体阐述。面向新世纪,江泽民同志深入反思自《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发展,系统总结我们党80年来的历史经验以及苏联东欧等国家执政党的教训,经过“长时期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再认识的新成果。

一,全面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一般地讲生产力的发展,而是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深入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把钥匙。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主义同现代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今天,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发生一场由传统工业生产力向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生产力的革命性变革,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最根本的就是代表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动力的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在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其次,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仅指要适应生产力的智能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等发展趋势,而且指要适时调整生产关系,改革生产的具体社会组织形式即经济体制;不仅要努力实现生产力诸要素的先进性,而且要实现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方式即经济结构的优化。再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经济、文化、政治三个基本方面,大大拓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其中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占有首要地位,是前提和基础;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纲领路线密切相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灵魂;而“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最后,“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把党的先进性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联系,把党的性质宗旨同党的任务相统一,是江泽民同志对长期以来最为关注的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两大问题”深入思考的综合,是对执政党先进性的时代特征的敏锐把握。

深入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未来社会的发展问题。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指出它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在我国总体上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之后,适时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任务,将邓小平同志“三步走”发展战略具体化了。他还指出,我们坚信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但未来究竟如何发展要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为此,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将十五大党章“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强调共产主义首先是一种理想和运动。

三、第一次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江泽民同志深悟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发展是硬道理这个一以贯之的要义,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升为我们党的一项“坚定不移的方针”和“战略决策”。他还指出,新世纪头二十年是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综合分析我们的条件,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不仅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四、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强调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他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关键在于培养人才,而多出人才的关键在教育。江泽民同 志还强调,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核心内容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改革是社会主义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与动力。邓小平同志深刻分析了旧体制的弊端,指出必须进行改革,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江泽民同志进一步阐明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提出要维护全党工作大局,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六、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为我们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和目标模式。江泽民同志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强调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国际经验表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七、第一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近年来有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目标。这种“三分法”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两分法”,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根本特征。

八、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江泽民同志深刻阐述了先进文化在巩固执政党地位和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战略意义。而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以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为主体,以古今中外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为重要来源,以弘扬民族精神、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等为重要特征。

九、赋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新的内涵。“人民”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江泽民同志指出,今天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外,作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各种“新的社会阶层”,同样属于“中国最广大人民”范围。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要代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基本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要代表已经出现和继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的根本利益。要协调和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十、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和国际战略格局。江泽民同志继承了马克思主义重视研究资本主义问题的传统,多次引用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论述,深入分析和阐明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虽然没有变,但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继续深刻地影响着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为我们扩大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大胆学习借鉴包括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十一、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也是对我们党执政规律再认识的成果。它揭明,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党的建设必须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正确分析和对待“新的社会阶层”,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等等。

篇6: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解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个历史进程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方面,正是把握和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内容的各个方面。

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凝聚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光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关于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就是突破了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思想束缚,深刻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的成果。同样,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理论、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以及外交工作和党的建设理论,等等,也都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在关键时刻创建时间:2007-3-28 9时45分

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正是依据这种精神,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改革开放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方针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了改善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等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实现了对邓小平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同时,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形成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例如,突出了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揭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和中国社会的日益多样化,论述了党的基本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关系,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提出了新安全观和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战略,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三大理论成果始终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正是把握和运用这个精髓,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创建时间:2007-3-28 9时45分

课题,开拓新境界。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联系及其一脉相承性。

篇7: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20世纪,中国人民在先进思想理论成果的指引下,走向变革、走向富强、走向现代化。据此回答1~4题。

1.对三民主义叙述错误的是()

A.中华民族资本取得发展,19世纪不同救国主张无法实现情况下产生的 B.是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阐释

C.是20世纪初中国革命的主要指导思想

D.在实践中没有实现

2.顺应时代潮流,孙中山在1 924年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其核心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反对专制,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3.毛泽东思想诞生后,继续丰富和发展,其内容包括()

①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②告诫共产党人,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③“论人民民主专政”④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的基本原则是()

A.以经济为中

B.实事求是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改革开放

5.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的最大特点是()

A.反对民族压迫

B.主张民族平等

C.反对帝国主义

D.反对满洲贵族

6.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实质性飞跃在民权主义方面体现在()

A.资产阶级共享民权

B.提倡“自由、平等、博爱”

C.提出普遍平等的民权主张 D.实行“耕者有其田”

7.1927年9月,毛泽东创作了《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创作时毛泽东已()

A.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B.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

D.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8.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中国革命过程中的重大成就包括()

①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②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③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④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9.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的肯定和发展。这里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C.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0.中法文化年法方总协调人阿兰·隆柏说,法国文化年的主题是:“以人为本和革新”“浪漫与创新”。而中国也不乏创新的历史人物,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典型。中共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活动不包括()

A.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

C.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D.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1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其根本原因是()

A.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

D.形成了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

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原因是()

①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②综合国力的竞争更为激烈

③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

④中国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④

13.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最主要体现在()

A.同意改组国民党

B.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中共合作

C.召开国民党一大

D.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14.毛泽东“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这一思想来源于()

A.井冈山斗争的经验 B.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实践

C.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D.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

15.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者本质上的相同之处为()

A.都先从农村着手

B.都从中国国情出发

C.都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D.都达到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

1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下列无法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B.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

C.开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7.中共十四大相对十三大的一个重大突破是()

A.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基本路线

B.强调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C.强调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D.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8.2007年7月29 日,河南陕县一煤矿发生一特大漏水事故。党和政府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奋力抢救。这个事件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哪一个方面()

A.中国先进生产力

B.中国先进文化

C.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19.确定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中共七大和十三大

B.中共七大和十五大

C.中共八大和十三大

D.中共八大和十四大

20.20世纪初、中、末的中国历史发生了三次伟大的变化,这三次变化的理论指导思想分别是()

①新三民主义

②邓小平理论③毛泽东思想

④三个代表

⑤三民主义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⑤③②

D.③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1题15分,第22题15分,第23题1O分,共40分)

21.小明准备举办毛泽东思想发展历程的图片展,在搜索资料时他找到了图21-1三幅图片:

(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这三幅图片配上相应的说明文字。(9分)(2)小明认为这些图片并不能完整体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历程,如果要搜集完整,应该继续搜集哪些历史事件的图片?请你给他一些建议。(6分)22.2005年4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开始了两岸的“和平之旅”。他首站抵达南京,并于4月27日拜谒南京中山陵。

(1)请说明连战先生的首站和第一个活动安排的原因。(3分)(2)连战先生在拜谒感言中说到:“„„中山先生领导国民革命„„他是一位革命家,更是一位政治家,他以民主、自由、均富的理念来全心全意地追求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昌盛。„„”请你简要阐释孙中山的“民主、自由、均富”理念。(4分)(3)请将孙中山的下列革命活动图片按先后顺序重新排列后填在下面:(3分)

顺序:。

(4)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欢迎连战率领的大陆访问团一行时表示:“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永远地继承和发扬。”以下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几句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天下为公”“博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等。据此,你认为“中山精神”应包括哪些内涵?(5分)2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理论成果。

请回答:

(1)以上三个理论成果分别在哪次会议上列入党章?(3分)(2)三个理论成果的实质是什么?(2分)(3)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5分)

【参考答案】

1.D思路分析: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三民主义主张得以部分地实现。

2.D思路分析: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3.D思路分析:这些著作和论断都是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诞生后的新发展。4.B思路分析:考查分析、比较能力。

5.C思路分析:最大特点是增加反对帝国主义内容。6.C 思路分析:A、B是旧三民主义范畴,D是民生主义的范畴。

7.A 思路分析:特别注意“l927年9月”这一时间,B、C、D都在1927年后。

8.C思路分析:①是毛泽东思想诞生前的成就,是在毛泽东正确思想指引下取得的,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②③④是在诞生后的成就。9.C 10.D思路分析:注意“创造性”一词。统一战线方针在共产国际七大提出,非中国共产党首创。

11.C思路分析: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C项是最主要的内容,它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12.A思路分析:①②③④都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原因。

13.D思路分析:孙中山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

14、B思路分析:从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思考。

15.B思路分析:从中国国情出发,是两者本质上的相同之处。

16.B思路分析: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在1954年而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7.D思路分析:“重大突破”是指中共“十四大”的主要贡献。D项符合要求。18.C思路分析:掌握“三个代表”重要内容并联系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 19.B思路分析:考查对知识的自认自现能力。20.C思路分析: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毛泽东思想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邓小平思想指导改革开放。

21.(1)图①: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和井冈山革命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提出

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使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图②: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重大问题,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图③: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正式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搜集国民大革命时期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建国以来如中共八大召开、三大改造等相关历史图片。

思路分析:第(1)问主要是通过图中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写说明文字;第(2)问可提一些合理化建议。

22.(1)南京是国民党政府原来的统治中心;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家,国民党的创始人。

(2)民主、自由即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思想,用革命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反对帝国主义;推翻皇权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人民享有国家的主权,国民享有一切自由和权利。

均富即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以此来解决土地和贫富不均问题。

(3)⑥一③一②一⑤一①一④

(4)“中山精神”应包括孙中山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爱国思想;“天下为公”“博爱”的高尚人格;“祖国高于一切,才华贡献人类”的高远志向;“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顽强意志和进取精神;牺牲奉献,死而后已,忧国忧民,关心民众疾苦等优秀品质。

思路分析:第(1)问是回答为什么先到南京和在南京拜谒中山陵的原因;第(2)问即是解释这些理念的含义;第(3)问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第(4)问“中山精神”的内涵应结合胡锦

涛的讲话进行分析。

23.(1)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2)实事求是。

(3)“三个代表"是在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给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的课题,迫切需要给予科学回答的背景下,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在总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的治党治国治军经验的基础上而创立的。

篇8: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路径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中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必要性

首先, 中学思想政治课中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新形势下推进中学政治教育改革的必要要求。从现实来看,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代紧密结合。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入到课堂中则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时代性, 从根本上避免了教学内容与时代要求脱节。其次, 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能够切实有效完善中学政治课程体系。从现实来看, 中学政治课程内容较为基础, 同时内在的逻辑性与系统性也相对较弱。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性与系统性。最后, 中学思想政治课中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培育“四有”新人的需要。

二、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中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主要障碍

(一) 教学资源更新缓慢

作为科学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但对于中学政治课堂教学而言, 相关的教学资料更新速度却十分缓慢, 甚至有个人的内容已经完全与当前的马克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相互矛盾。

(二) 教师时代意识薄弱

相关教学资源更新缓慢的背后, 则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时代意识的薄弱。从现实来看, 很多教师仅仅重视学生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 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融入却不加以重视。

(三) 融入过程本末倒置

在当前的教育理念下, 贴近时事政治的课堂教育越来越被大多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欢迎。但在具体的操作中也往往出现了很大本末导致的现象, 对于一些课程标准既定的教学内容, 很多教师抛弃经典案例教学, 而是与当前马克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生硬的套用在一起, 反而不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四) 融入内容不符实际

此外, 也有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融入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程度。而忽视了对中学生实际需求的考察, 所研究的内容也不符合中学生的发展实际, 反而极大损害了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三、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中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主要途径

(一) 及时更新教学资源

要妥善处理中学政治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入问题, 首先必须及时的更新相关的教学资源, 为进一步的衔接做好必要的准备, 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信息更新习惯, 从而提升课堂最新理论成果学习的实效性。

(二) 强化教师时代意识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师必须在重视学生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的基础上,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要适当的融入, 从而有效地培养十大精神与创新精神, 更不可以应付考试为由, 忽视学生最新理论成果学习素质的培养。

(三) 提升融入契合度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要注意把握适度原则, 提升融合的契合度。不可以片面地追求融入的程度而忽视了课程标准既定的培养要求, 更不可以将一些经典的理论论述与相关教学内容生搬硬套, 否则只会是本末倒置, 使学生掌握不到有价值的理论知识。

(四) 切近学生实际

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就是实事求是。从现实来看, 中学课程教育的内容, 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 应当选取当前中学生最为关心的现实问题为理论成果融入的出发点,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总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今中学生教育的行动指南, 只有采取符合中学教育实际的方法, 才能适应新时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从而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 也以此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赵化刚.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探析[D].南开大学, 2009.

[2]渠长根, 翟佼.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另一视角[J].学习论坛, 2009, 04:14-16.

[3]吴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D].西南政法大学, 2009.

[4]汪信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源流[J].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8, 06:645-654.

篇9: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中学时期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去教育、引导中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占领中学生的思想阵地。

中共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教育内容。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对中学生进行传统的说教已显得乏力,靠其自觉行动效果甚微。这与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下人们民族精神的缺失和在外来思想冲击下形成的不正确价值观有密切联系。对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除了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外,还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学生自身原因

1.自私自负,集体观念淡薄

当代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大多是在溺爱中长大的。因此,在参加集体活动时,一些学生只考虑自身利益,有的还赤裸裸地坚持“无利不往”的极端思想。

2.道德判断有误,抗压能力差,缺少吃苦精神

部分学生不思进取等享乐主义倾向严重,具体表现在:在竞争、受管理的环境下往往出现消极行为和抵抗情绪;在生活中怕苦怕累,在学习上不思进取;等等。

(二)学校、家庭教育因素

有的学校“唯分数论”倾向严重,把成绩作为评优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教育,以至于校园犯罪屡屡出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也不时出现。在家庭中,有的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甚至过分强调成绩,迫切希望孩子成为人上人,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导致孩子形成性格缺陷。

中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社会的主要力量,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中学生培养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对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深远影响。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储备知识,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只有学识渊博、技能娴熟的人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中坚力量。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思想理论是一个人行为的基础,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中学生应该自觉形成思想体系,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积极弘扬主旋律,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学以致用,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篇10: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丁楣柱

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上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 党中央提出的又一个重大战略思想,立即在全党和全国引起了热烈的响应,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八荣八耻”荣辱观是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广大人民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视野开阔,改革的观念、法制的观念、民主的观念、科学的观念、经营的观念都有了很大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在一些地方和一些人群中,也出现了道德失范、信用失守、荣辱混淆、法纪松弛的现象。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显得十分的必要,重要和紧迫。“八荣八耻”正是适应这种需要适时提出的。

2、“八荣八耻”荣辱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为了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进而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除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了“五个统筹”,准备宏厚的物资力量外,还必须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支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精神支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八荣八耻”正是适应这种需要适时提出的。

3、“八荣八耻”荣辱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发展要科学,社会要和谐,没有正确的荣辱观念,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肯定是难以实现的。有了正确的荣辱观和是非观,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就有了实现的精神指导和思想支撑。“八荣八耻”正式适应这种现实需要而适时提出的。

所以说,树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八荣八耻”荣辱观具有科学的深刻的理论内涵

1、“八荣八耻”荣辱观是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道德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道德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提出“五讲四美三热爱”,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提出了“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五爱”基本要求。“八荣八耻”是对上述提法的继承和发展。“八荣八耻”中的前四个荣就是前四个爱,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除了上述四个方面,对“爱社会主义”的内容,联系现实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又提出了四个荣,即诚实守信,团结互助,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这样就形成了最近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八荣八耻”的发展也在于不仅从正面提出了坚持什么,而且一 一对应,从反面提出了反对什么,更具备了战斗性。不仅有八荣,而且有八耻,是非界限十分明确,便于理解,便于实行。上边对“八荣”的内容都已讲到了,对应的“八耻”也一目了然,这八耻是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见利忘义,损人利己,违法乱纪,骄奢淫逸。

2、“八荣八耻”构成了一个科学的荣辱观体系。

这八个荣辱中,前两个是讲目的的,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目的。第三第四个荣耻是讲手段的,崇尚科学,辛勤劳动是我们必须应用的基本手段。第五至第八“四个荣耻”是讲信条的,诚实守信,团结互助,遵纪守法,艰苦奋斗是我们坚持的精神信念。这八个荣耻是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的。只有树立了诚实守信、团结互助、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信念,才能更好地运用崇尚科学,辛勤劳动的基本手段。只有崇尚科学,辛勤劳动,才能实现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根本目的。

“八荣八耻”反映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坚持了集体主义的原则,与资本注意的荣辱观划清了界限。“八荣八耻”规范了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是非观的基本内容,使人们更加明确了社会主义道德应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怎么做是光荣的,怎么做是可耻的。“八荣八耻”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构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体系。

三、“八荣八耻”荣辱观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品质

“八荣八耻”荣辱观不尚空谈,重在实践,重在落实,重在行动。每一个公民都要以这“八荣八耻”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反省自己的言行,衡量自己的言行。为了更好地树立“八荣八耻”,我们应该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每个人都要慎独、慎始、慎微。

2、必须坚持从领导干部做起,从共产党员做起。在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把“八荣八耻”做为基本要求,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必须坚持从小抓起,从未成年人抓起。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人类的未来,一定要把“八荣八耻”的内容进学校、进课堂、进幼儿园,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起“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4、必须建立全党抓、全国抓、全社会抓的科学体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共同参与,农村、厂矿、商店、机关、学校、军队,各级各部门各系统一齐动手,齐抓共管,共同努力的领导组织机制,切实把树立“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工作抓紧抓实抓好,抓出成效来。

5、必须抓好舆论宣传,动员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电影、广告、黑板报、宣传栏等一切大众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使“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内容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

6、必须紧密联系实际,解决各种实际存在的问题,立说立行,立即行动。

上一篇:XX财务岗位人员试用期工作总结下一篇:商务版天气与气候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