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信息技术工作

2024-06-02

如何开展信息技术工作(共8篇)

篇1:如何开展信息技术工作

如何开展信息技术双语教学

一、什么是双语教学

要顺利地开展双语教学,首先要正确地认识什么是双语教学。所谓的双语教学,指的是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需要明确的是,外语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或科目。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的双语教学的定义,可以把双语教学分为三种形式:(1)沉浸式双语教学,在学校完全使用非母语教学;(2)保持式双语教学,开始采用母语教学,随后在一些科目上逐步采用外语教学,其他课程仍采用母语教学;(3)过渡性双语教学,先部分或全部采用母语教学,随后采用外语教学。双语教学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了,在新加坡、印度、香港、加拿大等地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双语教学模式,这些国家和地区多采用沉浸式双语教学。但这种教学形式并不适用于我校的双语教学,因为中国大陆的语言环境并不像那些双语国家一样,中外并重,但深圳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比内陆的学生高,这种双语教学环境决定了我们的双语教学可以采用上述形式中的保持式双语教学,随着学生英语水平和师资水平的提高,逐渐过渡到沉浸式的全英教学。

二、双语教学的目标

我校首次开展双语教学试验,双语授课班级与普通班级课时相同,加之基础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双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尽量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具体而言,在保持式双语教学阶段,学生能阅读理解简单的专业相关的英语资

料、具备基本的专业相关交流能力。进入双语教学的高级阶段后,其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较为自如地用英语语言、英语文化掌握专业知识,养成英语思维、求知、交流的习惯。

三、双语教学的困难

我校双语教学的主要瓶颈有三个:第一是师资问题,双语教师所占比例很小,今年引进了几名英语与专业知识并重的大学毕业生,但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尤其是双语教学经验,而长年从事非双语教学的教师要在较短时间内转型为双语教师也是比较困难的事。要解决师资问题,最重要的是多学习,借鉴但不抄袭成功的双语教学经验。其次,由于小学学科知识难度不大,没有学科教育背景但教学经验丰富的英语教师通常能够胜任低年级的双语教学。再次,加强教师英语能力培训,让其余教师慢慢转型为双语教师。第二是学生英语水平问题,我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开展双语教学,这个学龄段的学生英语处于启蒙阶段,英语水平相对较低,即使同一年级的学生,英语水平可能也参次不齐,开展双语教学有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教师用最简单的英语,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让学生明白。在教学英语上最好能与英语教师同步,一定要把握好英语与汉语的平衡,平衡并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简而言之就是“敌强我若,敌若我强”,这里的敌指的是学科知识的难度,如果学科知识难,就可以用汉语讲,尽量让学生听明白,如果所讲授内容并非课堂的重难点,即使学生没有听懂也没关系,这时就可以尽量用英语讲解。第三是教材问题。目前有三个解决方案,第一是引用国外教材,因为很多这类的优秀教材站在学科前沿,内容丰富,讲述透彻,知识覆盖面广泛,语言生动、地道,但这些教材并不适用于中国的教育。第二是使用现有的中文教材,这样能贴合中国的教育体制,但中文教材不利于为学生创设英语语言环境,其内容不一定适合双语教学。第三是根据已有的双语教材和中文教材编制校本教材,这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但编制双语教材对教师团队的能力要求很高,既要有丰富的双语教学经验,学科知识水平,还要有很高的英语能力。综合以上三点,可以先使用中文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多参照国外双语教材,用好网络资源,条件成熟后再考虑编写校本教材。

四、如何开展信息技术双语教学

1.少讲多练。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重在操作的课程,导入和新授的时间压缩在15分钟左右,余下25分钟时间让学生充分上机练习。达到巩固,熟练和提高的目的。还有2分钟的时间,保存做完的练习。

2.分段教学。如果一堂课的内容不能一次性的讲完,在教学中要采取分段授课的形式,分段练习的方法,先讲授一段知识,然后让学生练习,完成后再讲授下一段知识,再让学生练习。通过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及时吸收教学内容,及时消化。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双语班学生的学习动态,更好地实施教学任务。

3.将机房操作系统和部分常用软件换成英文版。许多学生英语水平很低,却能顺利操作英文版的游戏,这就是环境的力量。为学生尽量创设一个英文的学习环境,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由于学生已经非常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将其换成英文版,他们也能通过经验或者图标提示来猜测中文含义,所以不会妨碍学生操作。

4.教师整理重点计算机词汇,印发给学生。尽管我们尽可能地在双语教学中使用简单用语,但有时还是会用到一些比较生僻的英文单词,所以,在课前,应同时准备好学科目标和语言目标,把将用到的较难但又较关键的生词提供给学生。

5.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用英语,多操作。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不能单纯的用试卷来考核学生,而信息技术双语课又为教学新增了一个目标,那就是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可以将学生的考核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堂表现,而是作品完成情况。

6.教师必须在英语水平和专业能力上不断提升自己。双语教学课程教师的备课、组织教学工作量常常大于母语教学的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此项工作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篇2:如何开展信息技术工作

[摘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发展与优化,师生的信息素养势必受到巨大的影响与冲击,他们之间会随着教育信息化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而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此原则下就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课堂上,老师们明白学生有差异,但有些还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位学生,使好学生的优势素质得不到发展,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又得不到及时的补救,造成差距越来越大。在差异存在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如何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我在这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实践。[关键字]

信息技术

零起点

差异

分层

教学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不能回避这些事实:

①高中学生之间的信息技术水平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像我们这种农村学生和城镇学生均占较大比例的学校,这种现象更加突出。

由于城乡、地区差距,许多农村中学硬件条件不行,师资不足,所以无法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即使勉强开了课,也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学生根本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就连鼠标、键盘对他来说都是个不小的障碍。而城镇学生却接受到了系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对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掌握得差不多了,甚至多次参加过各种计算机竞赛,初中毕业后俨然是一个计算机小专家了。另外不同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接受知识的能力上也必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学习信息技术这一知识更新特快的学科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②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与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差距越来越大。

因为信息技术“2000纲要”是基于“零起点”的,所以信息技术教材基本上是基于“零起点”而编写的,即初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间有很多的重复。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许多高一新生已经是“非零起点”了,虽然信息技术新课标是基于“非零起点”,但我省还没有正式实施,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还是“零起点”,现在就面临“非零起点”的学生使用“零起点”的教材的尴尬境地。

以上事实归根到底就是说明信息技术课堂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而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此原则下就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课堂上,老师们明白学生有差异,但有些还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位学生,使好学生的优势素质得不到发展,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又得不到及时的补救,造成差距越来越大。在差异存在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如何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我在这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二、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除开客观原因以外,多元智能理论也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的发展往往并不平衡,这就造成了学生差异的存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与爱好。如果总是根据教材内容都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讲起(计算机软硬件组成、二进制、操作系统等),讲应用 软件都从窗口、桌面开始,以大量的篇幅讲解每个按钮的功能及其使用方法。并且在课堂上,教师对着教材枯燥地、照本宣科地讲解窗口、桌面和按钮,这些内容对已经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高中学生来说,当然只会打瞌睡。这样很容易造成:信息技术基础好的同学一无所获,而不喜欢这门课程,而只想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在这一部分同学的影响下,可能也会造成基础差的同学也不想学信息技术。

要真正解决学生差异较大难以面向全体的问题,又要提高教学效益,我认为改进以往教学手段,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教学不失为一种切合实际、科学有效的做法。

分层教学其实是一种较早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延展,其目的在于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分层教学在因材施教理论指导下,依据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论进行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在班级授课制前提下,开展分层教学是指立足在“关注学生差异,善待学生的差异”上,满足学生差异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发展的教育。因此分层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层教学的目的,应是促进学生获得最大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

首先应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程度划分层次,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高级(A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能熟练进行Windows的基本操作、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熟练利用Internet进行信息查询与浏览。

中级(B类):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所了解,能利用Windows、Office、Internet进行一些简单的信息处理。

初级(C类):无任何计算机知识基础,称为零起点学生,需要进行系统学习。再就是对学生的真实水平进行摸底调查,确定各类学生的比例,具体做法是在开课之前,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校园网、纸质等)填写《信息技术掌握程度调查表》,该调查表根据学习目标、学习要求提出若干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结果,提出建议,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模式。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还不怎么得到学校的支持,不管是形式的还是实质的。多数地区信息技术只是被置于最边缘的位置,在被遗忘的角落里。不过,信息技术学科在学校里不被重视,是否会是有利因素呢?比如,没有太多的历史积淀的条条框框,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实施课程,可以这么做吗?当然,我们的教师只能是“带着枷锁跳舞”,而且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枷锁更沉更重。课时不足、师资缺乏„„等等原因,使得课程实施都较为困难。因此要实现真正的分层次教学很难。

因此我们所进行的分层次教学只能是基于同教材、同进度的前提下采取异要求来实现的“分层次”。在依据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针对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调整可围绕内容的量、范围、深度、难度,内容出现的顺序,作业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当然,教学内容的调整要适度,既要通过调整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差距适度,确保能在同一课堂中教学。

教学内容的设计形式可以有两种,一种主干上有一些分支,一种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主干的不同位置停留。对于A类的学生可补充一些探索性强、思维量大的内容,促使其在知识的横向上加宽、纵向上加深;对于B类的学生重在调动非智力因素,引导他们在独立思 2 考、刻苦钻研上下功夫,向A类生转化;对于C类生重点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的指导,以强化基础、巩固技能为主。

如一篇字处理软件下的图文混排,基本要求是在已有的文本中插入指定的图片,调整图片的大小及位置,并能选择上下环绕、四周环绕方式。另外继续提出一些需要自己去探索的任务,如图片的局部选取、水印效果、无环绕下文字与图片的层次关系的调整等等,以激励那些基本要求完成得很顺利的同学继续学习。

再如,在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优秀的学生可让他们设计一些可融入自身智慧的程序题,而对于有困难的同学则要求读懂已有的程序、再模仿编一些相近的程序。

在学习方式上,对于A类生,提出任务后,以自学完成为主;对于B类生,通过自学加适当的教师点拔;对于C类生,教师应给予较多的关注与耐心指导,也可安排A类生对他们进行辅导,这样做不仅肯定了A类生,同时对A类生也是一种提高。学习的方式不是单一的,在学习过程中应倡导合作式学习。

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光只是关注所谓的“好生”,相反,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入到这些零起点的学生当中去。其中鼓励最为重要,这些学生本身在一个课堂中和其它学生相比,就存在各方面条件上的差异,心理也难免主生自卑感,这是就特别想从老师那里获得关爱。如果我们一线信息技术不采取措施去激励他们,在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方面将会产生不可想像的消极影响。因此,首先,我们要多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一点爱,让他们觉得在老师的心目中他们也同样是最棒的。

“零起点的学生”存在的确为教学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困扰,但笼统地指责“零起点的学生”对课堂教学目标影响却有失科学,需要对“零起点”作一分析。应该说高中学生已具备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对学习《信息技术》并没有构成学习能力上决定性的障碍或缺失,即使是零起点学生也是如此,他们缺少的只是认识、了解和操作层面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熟悉,而这些知识技能是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适当方式“查漏补缺”的。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师可适当降低难度并鼓励和指导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但也不能超越课程标准的底限降低目标要求。

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包括评价。分层次教学更需加强评价,只有通过不断反馈、强化、矫正和评价才能了解学生最新的差异情况。

学习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激励、教育和反馈,通过评价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检验、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业评价可以主要采用学生平时的成长记录评价。教师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文件夹。学生将最能反映他的学习成就的材料装入文件夹。如:每个月的汇报作品,一个好的作品等等。学生自己可以经常观看、调换作品,由此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如条件成熟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家长观看、评价。也可在期中和期末进行展览,同学互相观摩。学期结束,教师在每个学生的成长文件夹中写上评语,发到学生文件夹中,这就是最重要的一张学习“成绩报告单”

而平时的每一堂课,也应将反馈、矫正和评价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初的反馈和评价是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前的知识技能的状况、心理上对接受新知识的准备状况。课中的教学重点的及时反馈和评价是指在学习了教学重点或难点后,及时通过反馈来评价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而考虑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微调。一节课要结束时,通过反馈了解学习效果,并进 3 行必要的补救。此时尤其要注重学习上处于中下等的学生的反馈情况,更不能以少数好学生的反馈来代替整个班级这节课学习效果的反馈。教育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只有将照顾差异的教学落到实处,在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心灵情感的交流等多方面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才是真正体现了教育机会的均等,也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而教学质量是指教学适宜学习者的程度,受提示、参与、强化、反馈与矫正等变量制约。学生虽处于一间教室上课,但受教育的机会并不均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节奏往往适合于中等学生;课堂上,提问、上台演示往往局限于少数学生;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交流、配合老师教学的少数学生多报以表扬与鼓励。因此,课堂上部分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给予的是正强化,而缺乏正强化的大多数学生往往学习的动机、学习的效果会减弱。

布卢姆认为:“在学生前提行为和教学质量有利时,所有的学习结果将达到高的或积极的水平,结果间的差异微不足道。如果学生前提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学质量不能适应每个学生,那么学习结果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最后的结果会是:优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中层学生获得一定发展。

三、结束语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让思维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产生创造的体验,体会创造的愉悦,最终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寻求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必须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努力吸取每一次成功失败的滋养,把自己的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每一位高中信息技术老师都因该立即行动起来:

1、通读新课标,通读新教材;

2、更新观念,主动充电,系统学习;

3、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分享教学经验,认真反思,共同研讨,努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新课程的改革刚刚开始,路漫漫兮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5)[2] 何东亮、丁瑜主编,教育学原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 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篇3:浅谈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1 信息技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设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它的学习范畴远大于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对学生的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应归于信息的收集、处理,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更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 即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 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准确地处理信息, 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

与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相比, 技术是第二位、浅层次的。可以设想, 今天一些优秀的软件, 如VB、Office、Windows等将来都有可能被更好的软件取代, 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却可能不会改变, 如编程, 具体的语言是可选的、多变的、愈来愈强大易用的, 而算法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却基本保持不变。这便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使用信息工具, 更要教会学生从信息技术的角度, 正确理解、判断、评价信息, 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这样说, 信息技术课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 而不是培养计算机的操作者。那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1.1 发现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

要让学生能根据学习的要求主动获取知识、技能, 能在一篇文章中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并能够及时删除对自己无用的知识, 从而提高信息搜集能力, 增强素质。

1.2 分析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

要能够将获取到的丰富信息进行动态的分析、筛选、判断、鉴别, 判断它的可信度, 截取所有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分类, 为自己将来的进一步使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1.3 加工信息、分解信息的能力

信息获得的渠道是多方面的, 作为一个信息素养高的人才, 应该善于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 并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重新整合, 以自己的需要为目的, 把获取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分解、归放, 让自己“拿得起, 放得下”。

1.4 利用信息创新的能力

掌握信息是为了应用, 为了能够创新, 为了能够出成绩, 因此利用信息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关键, 也是培养信息素养的主要目的, 一切信息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服务的。所以利用信息进行创新, 是每个教育者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这也是为学生将来成为新世纪建设的合格人才做准备。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 将有用的方法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这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关键。

2 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计算机是这个社会中对孩子们吸引力很强的事物之一, 现在有很多孩子都泡在网吧里, 把计算机当成了自己的玩具, 打发时间的工具, 逃避现实的场所。其实, 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善加引导, 将孩子们的兴趣从那些不利的因素中转变过来, 变不利为有利, 化消极为积极, 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兴趣, 成立信息技术兴趣小组, 让这些孩子利用兴趣去钻研信息技术知识, 进一步掌握信息技术技能, 为将来的发展创造条件。

3 掌握信息技术,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当今社会的文盲已经不再是知识文化欠缺的人, 而是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管理和创新的人。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

3.1 给学生创造的环境和创造的机会

课堂是学生们的, 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 但不是主角, 教师要把信息技术的课堂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去获取、去获得、去发展、去创新。

3.2 要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 教师要让学生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让学生觉得通过努力可以获得成功。一个经常体会到成功快乐的孩子, 就会产生无穷的创造力, 进而成为乐观、向上、有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人。

3.3 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社会的高度发展, 出现了许多交叉的边缘性学科, 这些学科往往是多种知识的综合, 是多学科的整合。这就要求新世纪的人才必须是善于操作、善于创新的集中了多种技能的人才。所以, 信息技术教师要注意对这些学科的整合, 让学生多学些其他学科的知识, 争取成为一个多学科兼容的新型人才。

4 学习信息技术, 更要注重培养青少年信息道德

应该说信息技术的普及是一把双刃剑, 它给人们增添了许多的欢乐, 带给人们许多的方便, 带给人们许多开阔视野的机会;可是它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犯罪, 带来了许多的社会问题, 带来了许多家长的眼泪。所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一定要把培养青少年的信息道德放在首位。比如, 在讲述因特网的知识时, 不仅需向学生讲解因特网的优秀之处, 还应不断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使其健康上网、文明上网, 做个有信息道德的好学生。

5 结语

在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的具体教学中, 采哪种教学方法, 不仅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实际情况来选择或加以综合应用, 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总结。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生, 这是信息技术教师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 使信息技术成为人们争相学习的内容, 这就使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者面临这样一个问题, 即如何利用有限教学时间和资源,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本文结合作者自己的观点阐述了信息技术教育在现实中的价值。

篇4:如何开展信息技术工作

【关键词】初中教学 信息技术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45

伴随多媒体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知识更新和传播速度不断得到加强,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信息充斥的时代。在信息化时代,如果学生无法正确掌握信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不会充分运用计算机进行知识的搜索和学习,不会运用多媒体进行学习资料的补充和完善,那么,学生就会在知识量和信息量上处于劣势地位从而失去竞争力,因此,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初中生必须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通过学习掌握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技能。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增进其基础知识,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充分考虑的事情。

一、树立学生信息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意识,激发他们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如何树立学生的信息意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包括上机和理论,教师应将树立学生信息意识的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在信息技术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相结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分析中融入现实的案例,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生活经验和事例与理论相结合,不仅帮助学生深化理论学习同时树立学生将信息技术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意识,促进学生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在上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的整理和优化,将与学生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的网络资源与学生进行分享,让学生在上机的过程中切实感受信息技术对学习、生活的帮助和益处。只有学生切身感受到信息技术这门课所能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极大帮助,才能有效树立信息意识,并激發自身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间接性的促进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完善教学手段

从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列入中学教学计划。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一般学校课程,其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教学任务要求70%左右的时间是上机操作,30%左右的时间是理论指导课。那么,面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实践多于理论的新课程,如何有效开展教学活动,采取何种教学手段,如何组织课堂学习都需要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充分的考虑。对于信息技术课程部分学生对其学习内容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因此其学习方法更是无从说起,可是对于教师来说,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却是了然于心,因此,为了首先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信息技术学习内容,教师应该多采取案例教学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规划。输入法是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习必须首先掌握的一项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学生打字速度的快与慢既与学生操作的方法有关系也与学生操作次数有关,只要学生进行苦练和勤练,那么一定能够掌握较快的打字速度,因此,在引领学生掌握打字方法和提高打字速度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进行教学演示。相信教师的打字速度肯定会在学生中间引起不小的惊讶,赢得学生的崇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现身说法从而对学生打字技巧进行指导。

此外,初中生好奇心比较重并且其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也比较强烈,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特点有效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课程中有些教学内容是涉及到幻灯片或是文档的操作,当教学进展到这方面的内容时教师依然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来促进教学。部分教师在传授此部分内容时首先要求学生对课本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据所了解的内容进行幻灯片的制作,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制作的幻灯片进行分析和讲解,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的演示和改进。我们说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疑惑进行知识的学习,能够高效的引导学生聚焦教师传授的知识,从而促进知识的全面掌握。

三、优化教学组织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活动70%左右的时间是上机操作,在上机操作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计算机对全体学生进行统一的演练,在演练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会将整个演练过程持续进行下去直到完成教学内容,这样的授课容易导致学生操作与理论的脱节,导致学生在听完整个教学过程后遗忘部分操作内容,因此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操作进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每一个操作步骤之后都要停下来等学生进行一步一步的演示,因此,综合考虑教学条件,教师应该采用分组合作式的教学模式,大胆地采用学生辅导学生的办法,让学生之间互相辅导,互相帮助,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且学生间的辅导自有特点,也易于交流,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篇5:如何开展信息技术工作

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迅速发展,数量和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内容更加丰富,渠道更加多元,影响更加深远。如何在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与新闻媒体之间构建一个互动的平台,推动交管工作有序发展,是当前乃至今后各级公安交管部门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思考一:做好宣传报道工作愈显重要。公安机关和新闻媒体这种互动关系,可以说是互惠双赢。因此,信息员要充分利用当前资源和有利条件,积极、主动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推动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其主要应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借助媒体大力宣传公安队伍建设成果。公安队伍是和平时期流血牺牲最多的群体,是一支英雄辈出、正气浩荡的队伍,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坚强的共和国之盾。对于公安队伍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公安机关可以借助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表彰,大力宣传公安工作取得的成绩,热情讴歌公安英雄模范人物,使公安新闻宣传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不断扩大,通过强大的宣传声势和良好的舆论氛围,展示人民警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良好形象,营造平安、祥和的节日气氛,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推动和促进各项公安保卫工作的顺利开展,维护社会大局的稳定。二是借助媒体大力宣传

各项公安业务工作的成果。公安工作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公安机关借助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公安工作,可以增强公安工作的透明度,进而达到教育群众,震慑犯罪,鼓舞士气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进而自觉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和谐的稳定发展。三是通过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促进公安工作。舆论监督是一个社会的减压器和解压阀,是衡量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社会机制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正确的舆论监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旋律。新闻媒体对公安机关执法活动进行监督是其职责之一,其监督由于社会影响面广、影响力大,特别是对公安执法中存在问题的曝光,会给公安机关多年苦心塑造的良好公众形象和公信力带来严重影响。正因为这样,促使公安机关下大决心,花大力气,采取强有力措施狠抓执法工作,确保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并更加主动自觉地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

思考二:提升民警自身素质刻不容缓。我们公安民警应该把自己的言行置于新闻监督之中,以坦荡的胸怀正视来自媒体舆论的批评,把舆论的压力变成及时纠正错误、自觉遵守职业纪律的动力。从广义上讲,每个民警都应该是警察公共关系的专门人员。警察公共关系是一种无形资产,为确保这一“无形资产”增值而不减值,不仅需要专门部门的不懈

努力,而且每个民警都有维护警察公共关系的责任,并将这种责任体现在日常工作之中。所以,全体民警在一切警务和社会活动中,应该重视自己的言行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各种影响,注意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珍惜和维护公安部门的形象和声誉。首先,要提高全体民警的公关意识。要加强警察公共关系的教育与培训,使警察公共关系成为全体民警的一种文化意识和自我境界,提高民警警察公共关系的自觉性。第二,要提高全体民警的道德修养。真实性是警察公共关系的生命力。广大民警应在一切警务和社会工作中传播来源可靠、内容真实的信息。人民警察不能讲空话,伤害公众的感情;不能讲套话,玩弄公众;不能乱承诺,欺骗公众。公共关系学上的“公众主导论”告诉我们:在与法律和道德原则不抵触的前提下,“得理也要让人”。人民警察对社会公众应该平等相待、热情诚恳,同时要宽容大度,不为一些难听的话、难看的脸和难堪的事而与公众计较得失。这一点对交警执法工作尤为重要。第三,要提高全体民警的知识水平。警察公共关系涉及法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领域。文化知识水平是警察公共关系的基础和文化背景,是警察公共关系取得成功的保证。人民警察文化知识水平越高,警察公共关系的基础就越扎实、保障就越有力、发展前景就越广阔。所以,人民警察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和知识结构。

对策一:贴近交管工作上下功夫。这就要求公安基层信息员在宣传工作中要抓住当前交管中心工作、本着服务大局这个理念,把握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建立起中心工作宣传的规划、选题、集中报道的运作体系。比如,对今年大走访宣传工作,从公安部到基层所队都相当重视,切实走进群众中,听民声、解民忧。

对策二:展示民警风采上动脑筋。在及时做好相关业务宣传报道工作的同时,也要注重报道基层队伍建设的“亮”点。改变过去宣传报道上“重业务管理、轻队伍建设”的做法,在工作中要细心发现和挖掘队伍中的“闪光点”,以此来更好地体现民警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素质。

对策三:宣传典型事例上做文章。典型宣传一向是公安交管宣传的重头戏,是我们唱响主旋律的有力武器,也是我们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法宝。在交通管理当中,好的典型宣传,一要宣传路面民警、车管民警,也要宣传事故处理民警等等。二要贴近生活。要反映典型人物的酸甜苦辣,写出人性化,让人感到可亲、可信、可敬、可学。

篇6:如何开展信息技术工作

文件

自贡市公安局

自公发„2007‟67号

关于开展信息网络

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通知

各区县公安局、人事局及相关单位:

为适应信息网络安全工作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加大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和管理力度,确保我市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根据省公安厅、省人事厅《关于开始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通知》(川公发[2006]177号)的部署和安排,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信息网络安全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1

为加强组织领导,特成立自贡市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统一领导;领导小组下设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公安局信息网络安全监察支队,具体负责全市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考试的监督、指导工作以及施教机构、培训师资的资质认证等工作。经报省公安厅、人事厅批准,自贡市人事局人才交流中心作为自贡市信息网络安全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点,负责信息网络安全技术人员的具体组织实施培训工作。各区县公安机关要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主动与人事部门沟通情况、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继续教育工作。

二、将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公安机关网监部门日常监督管理范畴。

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网吧、信息系统联网使用单位、互联网服务单位等落实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互联网信息内容安全管理人员、网吧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均应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三、突出重点,分期、分批开展教育培训,加强继续教育培训管理。

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根据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工作性质分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信息网络安全技术、2互联网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安全管理四类,按照《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大纲》的要求,结合自贡的实际、分类培训、考试和颁发证书。在培训中,要以相关法律法规、相关文件,信息安全责任要求和制度措施等内容为重点,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

按照《四川省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实施细则》的要求,市继教办公室要对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施教单位师资、场所、设施、教学计划等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施教机构教学质量。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不得以盈利为目的,所有收费项目必须报经省公安厅网监总队审核并报省物价部门审批,物价部门的批准件报市公安局网监支队备案。所有收费必须严格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取费用,并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四、抓紧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根据《人事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作(“653”)实施方案》(国人部发[2005]73号)的统一部署,四川省公安厅、人事厅。《关于开展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通知》(川公发[2006]177号),结合自贡实际,经研究决定,从2007年下半年启动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至2010年完成自贡辖区内1800名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任务。(培训时间安排见附表2)。各区县要抓紧对所辖区县

3的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情况进行清理,并做好培训的相关准备工作。2010年对第一轮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为下一轮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做准备。

附件:1.自贡市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成人员名单

2.自贡市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时间安排表

3.四川省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实施细则

4.公安部、人事部《关于开展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

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通知》

5.公安部、人事部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

育培训大纲

二 ○ ○ 七 年 三 月 二 十 九 日

主题词:信息网络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自贡市公安局指挥中心2007年4月16日印发 拟稿:罗广新核稿:李平校对:罗广新打印:李慧

4附件1

自贡市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

人员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名单

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唐拥军自贡市公安局副局长

副组长:曾桂林自贡市人事局副局长

成员:李平市公安局网监支队支队长

罗广新市公安局网监支队副支队长

林宏市人事局

办公室:

主任:李平(兼)

副主任:罗广新(兼)

林宏(兼)

成员:黄涛市公安局网监支队

张琳市公安局网监支队

朱显伟市人事局人才培训科

附件2

自贡市信息网络安全专业

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时间安排表

2007年完成教育培训300人。其中,党政机关2期100人;网吧安全管理工作人员4期200人

2008年完成教育培训500人。其中,党政机关1期50人;网吧安全管理人员2期100人;重点企业、事业单位5期250人;金融、证券、保险2期100人

2009年完成教育培训500人。其中,党政机关1期50人;网吧安全管理人员6期300人;重点企业、事业单位2期100人;金融、证券、保险1期50人

2010年完成教育培训500人。其中,文教、卫生4期200人,党政机关1期50人;商贸、民企、生活设施单位4期200人;网吧安全管理人员1期50人

篇7:如何开展信息技术工作

教信息[2012]304号

河 南 省 教 育 厅

关于开展2012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

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的通知

各省辖市教育局、省直管试点县(市)教育局、重点扩权县(市)教育局,各高等学校,各省属中等职业学校,厅直各单位:

为鼓励全省教育工作者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全面提高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和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水平,依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的通知》(教信息〔2005〕39号)精神,现决定在全省开展2012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评作品的范围及要求

参评作品应为各学科或教育管理工作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及研究领域的论文类、著作类和应用成果类成果。

(一)论文类成果包括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等。要求:论文要素齐全(包括封面、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等),格式规范,内容明确,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创新意识,具有一定借鉴和推广价值。正文不少于3000字。作者不超过3人。每人限报1篇。

(二)著作类成果包括著作、工具书等。要求:取得ISBN统一书号,并公开出版发行。内容与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相关,具备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全书不少于10万字。著作权清晰。著作权不明晰的成果,必须进行著作权确认,由出版社对整部著作字数、每章节的字数和作者进行分割,著作权人签字确认,并进行公证。

(三)应用成果类成果包括已完成的应用软件、硬件、项目、课题及用于教育管理和教学的课件、网络课程等。要求:能够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或软件,将形式与内容融合,突出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和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作者不超过5人。

参加2012评选的成果发表或完成的时间应在2009年5月1日至2012年4月30日期间。参评成果须为原创,严禁抄袭。一经发现有侵权行为,取消参评资格,并通报作者所在单位。

二、评选等级及比例

优秀成果奖按论文类、著作类和应用成果类分别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等级的授奖比例分别为10%、20%、30%。对组织参评成果数量多、质量高的单位颁发组织奖。

三、成果评选

省教育厅组成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对申报成果进行评审,获奖成果经公示无异议后,由省教育厅发文公布,并颁发获奖成果和组织奖证书。

2012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的评选工作动态将通过省教育厅网站(http://访问,其流程如下:

(一)各申报人员在5月18日之前,自行登录“系统”,根据“系统”提示要求,认真注册个人信息,准确填写并在线提交《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申报书》,确认无误后打印纸质材料并装袋,在主管部门要求的时间内,提交主管单位进行初审。

(二)各省辖市教育局、省直管试点县(市)教育局、重点扩权县(市)教育局负责辖区内申报单位参评成果的初审,各高等学校、各省属中等职业学校、厅直各单位由本单位初审。

以上单位要认真填写《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评选工作机构登记表》(见附件),加盖公章,于4月27日前传真至0371-68267693,或发送邮件至jscg@haedu.gov.cn,以免延误用户名及密码的发放工作。逾期未报者,视为不参加此次评审,不再受理对应的申报材料。

以上单位管理人员接收申报材料后,使用省教育厅统一分配的用户名及密码(通过厅政务短信平台下发),登录“系统”进行初审。对于初审通过的成果,通过“系统”将申报作品信息选定,在线上报省教育厅。同时在纸质材料的“主管单位意见”栏填写“同意申报”并盖章,按要求整理装封,于5月21日至5月25日期间统一报送至省教育信息中心。

五、材料要求

申报材料由各主管单位现场报送,不受理邮寄材料,不受理个人申报。

(一)申报者须按要求登录“系统”填写并打印《2012年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申报书》(以下简称《申报书》),一式二份。非经“系统”填写、打印的《申报书》,不予受理。

(二)申报论文奖或著作奖需提交作品原件1套;申报应用成果奖,存储数据载体的形式一般采用刻录光盘或USB盘,同时提交部分测试数据和必要的测试口令。鉴定书或使用说明等材料提交复印件,原件由主管单位审核后在复印件上加盖公章。

(三)上报材料使用纸质档案袋分装,每袋限装一项成果的材料,《申报书》封面和袋内材料明细表分别贴于档案袋的正反两面。

(四)主管单位完成初审后,使用“系统”打印本单位的“申报材料汇总表”,加盖公章,并按汇总表的顺序排列对应的申报材料。汇总表与申报材料不符的单位,不予受理。

六、其它事宜

(一)各单位要切实重视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的评选推荐工作,及时向所辖单位转达文件要求,明确责任机构和责任人,认真组织、高质量完成2012的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的材料申报工作。

(二)评选工作结束后,如需取回的材料由主管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至材料报送地点领取。除硬件及已发表论文、著作原件外,其他材料不予退还。

篇8:如何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

1.教师要准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五条基本理念, 即:提升信息素养, 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注全体学生, 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 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教师一方面要深刻理解这些基本理念, 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观念, 并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另一方面, 要把这一理念落实于具体教学中。

课程以打造基础, 提供学生人生发展的基石为要旨, 因此, 要从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 在技术能力培养方面不必过于追求技术的深度和广度, 而是要注重技术思想与方法使学生具备适应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树立信息社会所应具备的伦理、道德、法律、法规意识, 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为终身学习打造平台。

2.教师要按新纲要标准 , 备 好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研究教材要从技术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考虑, 技术性包括信息技术内含的知识技能人文性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备教材就是要按新纲要标准, 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 根据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 因地制宜, 统观全局。具体做法如下:备教材首先要按单元读完教材内容, 结合学校硬件软件条件, 按单元任务、学习目标、单元小结的自我评价, 结合配套教学光盘资源和当地乡土资源, 按任务驱动教学法确定教学中学生完成的任务和完成任务应掌握的基本技能, 制定单元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其次要认真挖掘教材每一节课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再次依照单元小结中的教学目标, 确定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任务, 使用屏幕录像或PPT做好技能知识的讲授准备工作, 广泛阅读有关信息技术的报纸杂志、网上信息, 写好教学设计, 做好教学课件。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注 重交流

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 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有了兴趣, 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探求未知领域, 而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 选择或编制合适的课堂教学软件, 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刺激学生的感官, 营造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 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形式 (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 表现出来, 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 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 达到认知的目的。

4.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 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 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 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要真正把所学内化为已同, 还必须亲身实践, 动手操作。我们要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 动手实践操作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法。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应提倡他们敢动手, 勤动手。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 只要坚持练习, 速度和质量就会有很大提高。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 这种动力将极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

5.在 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 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

努力突破其他课程只能给学生缺乏横向联系、缺乏各学科相互作用、不能给学生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限制, 通过运用多学科综合知识, 有目的、系统地进行“教、学、研、做”合一的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得到有效增强。例如, 由教师组织引导, 让学生几人一组运用已学的各种计算机知识, 动手制作各学科简单的课件, 从策划、写脚本、美工到运用学过的各种软件制作、处理各学科素材, 然后整合集成、得出结论或成果, 从而把学过的各学科知识消化糅合, 增强综合能力。

6.坚持分类原则 、因材施教

6.1合 理 分组 , 掌握 学生的 情况 。

在高效课堂模式下,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知识的程度甚至学习态度、性格等都要相当了解, 以便较好地分组学习, 制订适合学生的最佳教学方案。不了解学生, 再华丽的教学方案, 也只是一个空壳, 失去因材施教的本质, 就谈不上高效。信息技术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 不能直接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参照标准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以及仅仅以此作为将来分组学习的标准。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家庭环境都不一样, 而本学科又涉及一种必不可少的硬件———计算机, 因而, 存在一种非智力因素的差异, 这种差异短时间内不会消失。所以, 在分组时, 必须关注这一点。在此之前, 必须对学生这一情况进行一次大摸底。

6.2进 行 合 理 分组 。

6.1.1分组人数 : 分组的人数和设定的组数要具体根据电脑室的格局及各班的人数而定, 如果电脑室本身是按圆形分小组布局的, 那就比较好分, 如电脑室有多少个小组就设置多少个, 人数尽量做到相等或相差不大。但如果是其他不规则的, 则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一般一个组4至6人比较合适, 因为少于4人的小组太单薄, 多于6人的小组长又较难管理。

6.1.2分组的方法 :坚持一帮一的分组原则 , 使各组的能力相对比较平均, 有利于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索活动及竞赛。

7.教师的教育育理念和教学知识应该先进

上一篇:低碳基本知识下一篇:校园内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