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科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2024-08-31

政治学科校本教研工作计划(通用9篇)

篇1:政治学科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政治学科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曹小娟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坚持“让每位学生成才,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充分体现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习新课程理念和实施高效教学模式,加强校本教研,全面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素质以及自身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研究方式:

1、自修方式 主要是教师本人进行自我反思,写教学反思笔记。或者利用网络学习校本教研的理论.2、合作探讨 利用教研组和高初中两个备课组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教研组活动时间,专业老师间互相切磋、交流、提高。

3、听专家讲座 向学校聘请的专家学习。

研究重点:

一、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政治教学水平。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具体内容:

一、教师本人要重视常规教学。

努力打造精品课堂,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益。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成为一线教师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组教师要深入研究和理解课改理念,吃透教材,研究和改进教法,探讨学法,及时收集各种材料,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做到先试讲后登台,孜孜追求打造一流课堂,要求教师本人写教学反思笔记,在教案中要加入课后反思或反思感悟这一环节,提升政治教师专业水平。在教学工作中要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改革学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同时在教学中要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即”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充分体现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课堂教学。

二、利用好教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

利用好学校每学期举办的新教师、青年教师汇报课,优秀教改研讨课、骨干教师出示范课、赛课等活动,积极参加听评课活动,提高自身课改意识和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经验交流,互助学校,共同提高。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

积极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联校教研活动,合作探究,共同提高。主动参加区优质课和基本功大赛等活动,校际课或实验观摩汇报课,学习新的教学方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搞好科研工作。

搞好政治学科科研研究工作,努力实现由经验型向学者型科研型教师的转变。积极参加每年的成果立项,申报省级、市级、校级课题的研究。对立项的课题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调控、实验、小结,材料积累,对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总结经验,撰写成果论文,并积极推广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也可以研究教学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总之,要真正使教科研工作为教学服务,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及科研能力,为教学实践尽快探索出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

篇2:政治学科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学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校结合学校实际,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重点环节,采取分层推进、滚动发展的办法,为扎扎实实地进行校本教研。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配合我国初中数学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推行,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立足我校基础教育的实际,借鉴国际、国内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我校培养一批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及整体素质的提高,共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础教育体系。

二、目标和任务:

(一)目标:促使数学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开拓教育视野、增长新知识、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使其在推行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全面实施过程中,发挥作用,提高他们新形势下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二)任务:

1、转变观念,形成校本教研的良好氛围

首先,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校本教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有开展校本教研的责任感、紧迫感,并且将这种责任感、紧迫感传递给广大教师,引导大家从“教书匠型”走向“研究型”。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

2、加强学习,培养本校研究教师

由于我学校教师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意识普遍不高,因此,加强理论的学习培训显得非常迫切。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校拟定组织所有数学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7—9年级学段的各段内容。

3、研究实践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以校本教研为核心开展系列活动

通过日常的教学、教研和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推进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使研究得到良性发展。

(1).定期开展现状分析。校本教研的目的是针对问题,开展研究,解决问题。由于研究是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的,随时都可能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及时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就显得很重要。为全面、准确掌握当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使研究工作做到对症下药,每学年在学生中开展一次大型的问卷调查,另一方面通过学校领导与主研人员的随机听课、访问等形式了解现状;同时,建立研究个案(个别教师、班级、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然后汇总,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再写出调查报告,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2).结合研究开展优秀研究课教案展评活动。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进行校本教研更是如此。所以我们特别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除了按常规要求超前备课、写好教案、每月初签字上课外,我们还特别看是否科学、创造性地设计了学生活动的内容、时

间、方法等,每学期开展全体研究人员参与的教案展评活动,评出优秀教案供大家学习、借鉴。

(3).组织示范课、观摩课活动。示范课、观摩课能有效地促进广大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学校规定每学期均要提供几节示范课或观摩课供大家学习。①委派教师外出参加市、区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并要求结合我们的研究认真学习、思考,回校交流传达(一是上示范课,二是汇报心得体会)。②组织指导本校骨干教师在校内上研究示范课。抓两点:一是示范课的把关,由教导处牵头,主研人员负责质量,确保示范性;二是示范课后的研讨、学习,做到结合研究专题开展实实在在的讨论,并找出特点,找到差距,落实改进措施。

(4).周期性的开展全员研究公开课活动。这是有效促进群众性研究的必要手段。可以在过去每位教师每期上一节校级常规公开课的基础上,赋予它新的活力,即将公开课与研究结合起来,让公开课注重体现本人在研究中的经验,并把这一要求落实到说课、上课以及课后教研组的评课等环节中。

(5).及时进行经验总结。一方面是教导处的总结,每次大型的研究实践活动完后,教导处都应会同主研人员根据事前的活动目的,针对活动中的收获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另一方面是教师在研究工作中的经验总结,教师们在每天的教学研究实践活动中,随时可能出现“闪光点”,我们鼓励大家运用理论知识,大胆探索,及时提炼总结,每期围绕研究主题撰写经验论文一篇以上,学校每年组织一次经验交流。

篇3:基于学科团队的校本教研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学科教研团队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一个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保证, 而且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成长、在专业中发展、在教学中收获幸福感的重要动力。玉林市东环小学共有186 名教职员工, 教师队伍庞大, 以中年教师居多, 部分教师专业发展动机不足、欲望不强, 教师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年轻教师成长迅速, 中老年教师停滞不前, 如果单单依靠学校行政团队的力量, 无法关照到每一位教师。如何才能让教师都能基于自身得到发展, 从而促进教师整体专业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提高学校教研活动的品质, 让教研活动从“一言堂”走向“对对碰”, 让每一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到教研活动中, 敢于发言, 敢于交流, 在交流中收获, 在交流中提升, 需要探索一种既能提高教研活动质量, 又能让各个不同层次的教师得到发展的校本教研方式, “教师学科教研团队”的校本教研方式就是一种值得探索的路径。

一、“教师学科教研团队”的内涵解析

“教师学科教研团队”就是以“学科”为单位, 组建学科团队, 成立学校教研共同体。在教研共同体中, 团队中的成员进行不同的角色分工, 组织本学科的教师以“学科”为载体开展不同的教研活动。“教师学科教研团队”的成员一般为5~7 人。团队成员注意兼顾新老教师的搭配和职称高低搭配, 做到结构均衡合理。

(一) “教师学科教研团队”角色构成

“教师学科教研团队”是一个有共同目标、愿集体担责、会全面评价、能主动反思的学科教师团队。团队成员分为五种角色:一是组织调控者, 二是讲座培训者, 三是课例展示者, 四是评课组织者, 五是活动反思者。这几个角色的稳定, 能够确保校本教研活动的完整开展和有效研究。

(二) “教师学科教研团队”教研方式

团队式校本教研以集体研讨为手段, 以“课例”为载体, 以教师专业培训和教学质量提升为目标, 通过“教研训”一体化的方式组织本学科的校本研究。

(三) “教师学科教研团队”教研内容

教师学科教研团队教研的主要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学校教研团队组织开展的有关有效教育知识在学科中的应用的研究;一类是以年级学科团队开展的针对学科内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的研究。

二、“教师学科教研团队”建设与实践过程

教师学科教研团队建设的实践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团队组建, 第二阶段是开展教研活动, 第三阶段是总结提升成果。

(一) 教师学科教研团队组建阶段

教师学科教研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成员召集, 然后确定组建“教师学科教研团队”的目的和操作方法, 形成共识。进而通过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组织年级以及学科为单位的教研团队, 确定学校的“教师学科教研团队”总体框架, 如图1 所示。

进一步的工作是, “教师学科教研团队”根据学校安排的主题内容进行角色的分工, 并作角色分工要求, 角色要轮流担任, 使人人有机会, 人人发展, 人人都能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 各“教师学科教研团队”成员召开会议, 确定本教研团队在本学期的研究主题, 并上报学校教务处。

(二) 团队式校本教研实验阶段

团队组建完成之后, 各个“教师学科教研团队”在班级内围绕研究主题开展研讨实验。具体操作方法:一是“教师学科教研团队”围绕研讨主题选定课例载体, 集体备课, 形成教案, 将教案上交到学校教务处审查。二是“教师学科教研团队”制定研讨活动执行方案 (包括理论培训内容及相关的PPT等) , 交学校教务处审核通过。三是“教师学科教研团队”对通过的执行方案进行“模拟”训练, 经学校教研处审核通过。四是“教师学科教研团队”通过学校教务处, 组织学校本学科的全体教师, 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理论讲解 (研讨主题的确定原因—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相关的理论指导) —课例展示—团队评课活动—总结归纳。五是“教师学科教研团队”撰写研讨报告:案例分析及结果。

(三) 成果总结提升阶段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教师研究活动, 势必形成一定的教师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或是用行动展示的, 或是通过论文或研究报告等文本形式呈现的, 或是通过形成走廊文化、班级文化等实物形式展现的。无论何种形式的教研成果, 都需要进一步总结、提升和完善。因此, 在这一阶段, 有必要收集各“教师学科教研团队”的研讨案例, 形成案例集;或者拍摄典型活动过程, 录制成光盘;也可以对案例进行分析, 总结出开展典型的优秀教学案例等。总之, 在成果总结提升阶段, 要尽可能地将团队的研讨成果形成体系, 将其物化或显性化, 使其成为清晰可见的教研成果。

三、“教师学科教研团队”式校本教研的典型案例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教师学科教研团队”的实践过程, 笔者以“五年级数学科团队”为例, 并分析这一案例的优势与不足。

(一) “教师学科教研团队”———五年级数学学科团队教研过程范例

研讨团队:“教师学科教研团队”———五年级数学科团队

研讨内容:如何让“交互”更有效?

研讨活动执行方案如表1所示。

讲座培训简要记录如下:

莫老师:我们知道, 交互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对话、理解和互相作用的活动。交互能够准确反映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事实、观念、价值、感情和态度传播的过程。交互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梯度形式的、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 能强化关键教学要素或关键环节, 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常常采用下面的形式组织课堂中的交互活动, 如图2 所示。

但是, 我们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有70 多个学生, 教室能够活动的空间比较狭小,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交互费时较多, 收效甚微。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的“交互”效率呢?下面, 我们先来看一节课例, 看执教教师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交互的, 交互的效果如何, 以及对我们有何启发。

【片段一:组际交互】

师:好, 完成了团队任务的请示意。

学生用“OK”手势示意。

师:下面, 请各团队按顺时针方向, 交换大卡, 互相学习。第一次交换开始。

学生转动大卡, 认真讨论其他团队的学习成果。

约2分钟后, 教师击掌。

师:第一次交互时间到。下面再一次转动你手中的大卡, 开始。

学生再次转动大卡, 学习第二个团队的学习成果。

【片段二:团联队交互】

师:同学们, 刚才老师都看了每个团队的大卡, 我发现, 每个团队都有很多亮点, 不同类型的植树问题, 它的规律既有不同的地方, 又有相同点, 都值得我们去看一看, 学一学, 下面我们用团联队的形式去交互学习。请看团联队的PPT出示学习提示。

学生用团联队的方式进行交互学习。

师:通过交互学习, 我们都掌握了植树问题的规律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下面老师检测一下, 刚才同学们都记录了些什么?

生1:我记录了糖果队的, 他们的规律整理得很好。

师:他们整理了哪些类型呢?它的规律是什么?

生2:两端都栽的规律:棵数之间隔数+1。……

【片段三:全班交互】

师:哪个团队愿意在全班分享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1:我们团队整理的是封闭问题的植树问题, 我们最大的亮点是应用中的方阵问题, 我们发现了一个规律是“ (每边人数-1) ×边数= 最外层人数”。

师:你们从刚才的团队汇报中学到了什么方法?

生2:我学到了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是棵数= 间隔数。

师:还有谁补充?最外层的人数怎样求?

生3:最外层人数= (每边人数-1) ×边数。

师:哪个团队整理的和他们的一样?你们整理出的规律和他们的一样吗?

生4:我们整理出的规律和他们的一样, 都是“棵数= 间隔数, 总长÷间距= 间隔数”。

【团队评课片段实录】

飞扬团队代表:学习方式的训练课和应用课现在已经常态化。我们的教研团队也在一次次的培训、一次次的探讨、一次次的总结、一次次的实践中成熟, 比如我们团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学习方式中的板卡的使用、师生的约定、表达呈现、单元组的组建、团队的合作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我有一个困惑, 在我们团队组织的多次听课活动中, 我发现教师对大卡的运用太过于单一化、形式化。如我们团队的陈老师在执教的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整理与复习”一课中, 他给了学生大约10 分钟的时间把本单元的知识点整理在大卡上, 再给大约3 分钟的时间安排全班学生浏览交互学习。我很困惑, 学生能在短短的10 分钟左右真正把知识点整理在大卡上吗?学生能在短短的3 分钟里浏览完所有大卡的内容吗? 学生能真正学到其它大卡的知识吗?会发现其他卡的亮点与不足吗?会给其他大卡正确的评价吗?刚才的课例, 我们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这个“团联队”交互真的有效吗?请我们其他团队的团友各抒己见, 给我们解疑释惑, 谢谢。

E路阳光团队代表:我们团队主要从团联队的交互和大家一起交流, 我们觉得团联队的交互有它的优点, 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关键知识的强化次数得到快速攀升。但真正要落到实处, 我们认为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组建团联队交互时考虑各组成团队学习的内容或向度是否全面, 确保关键知识的每一向度都有团队汇报, 这样学生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从各团队的分享中对关键知识的各个向度的学习得到一次甚至多次的完整强化。刚才课例中就能够很好地处理这一点, 教师在组建团联队前已经作了铺垫, 在进行团队学习前先让各队长之间以最快速度协商好学习的向度, 确保每一向度都有团队选择学习。二是在团联队交互时, 注意防“花架子”, 防假看、假听。刚才我们也注意看了一下, 有部分“南郭先生”出现在里面, 甚至有几个学生趁机聊天。虽然后来教师也进行了“倾听”的检测, 但是还是没有能把这些“南郭先生”全找出来, 建议教师还是要在交互的时候对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 让学生在听的时候做快速的记录。三是团联队的人数不能太多, 3~5 人比较适宜, 我们团队认为这个“团联队”交互出现问题的最大原因就是团联队人数过多, 部分学生看不到板卡, 交互不充分。四是交互的时间要充分。五是学习方式的训练要过关。

风铃队代表:我们觉得刚才课例中教师让组际之间交换大卡进行交互的方式很好, 在有限的教室空间中, 使用“卡动人不动的”形式, 解决了大班额学生的有效交互, 我们非常喜欢这种交互的方式。时间短, 学生却能真正学习到其他组的学习成果。我们觉得这种交互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也会用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让大卡“转”起来, 让交互真正有效。提出一点建议, 为防止学生在交互中空看、空转, 交互教师要训练学生使用小卡快速记录。

三叶草团队代表:我们很赞同风铃队代表提出的建议, 在交互的过程中, 教师要提出明确的交互任务, 如写一写别组的同学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 哪些地方还需要补充。学生用小卡快速记录就会目标明确, 这样可以防止学生假看和假学,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交互效果, 达到关键知识强化次数的不断攀升。同时, 我们觉得还要训练一下学生的书写, 要写规范字、大字, 这样交互起来才看得更明白。

七彩阳光团队代表:我们在观看课例的时候, 发现教师有一点细节操作得很好, 就是每个团队完成学习任务后, 教师下达指令:“请同学们在团队内先互相交流, 质疑, 修改。”这也是一种交互的方式———团队内交互, 这样团队内的每一个成员都学到了本团队的智慧。我们觉得这种“交互”很有必要, 也非常有效。

【研讨结果】

评课、咨询、质疑活动结束后, 主持人根据交流, 归纳总结出让“交互”有效的六点方法、策略。

一是完成学习活动后, 团队内部先进行交互, 达到团队共享。

二是针对班级人数多, 学生难以走动的现实情况, 可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互, 让大卡顺时针转动, 也就是卡动人不动, 让“大卡在教室里旋转起来”, 有效地解决大班额在有限的教室空间有效交互问题。值得注意的是, 在交互的同时要给予学生交互的任务, 在交互一定量的卡时还要有一定的时间。

三是让学生组成团联队进行汇报, 让团队逐一汇报交互, 注意提醒其他学生做好笔记, 记录别的同学的亮点、优点并对发言团队提出质疑和咨询。

四是如果教室空间不适于大动, 可让学生在原座位站立, 细看周围的一到两张卡, 进行交互。

五是在交互时要运用上各种“板卡”, 防止交互出现空看、假看、假听的现象。

六是要让交互能在短时间内取得高效率, 需要反复训练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 案例分析

这是一次完整的“教师学科教研团队”研讨过程。这个“教师学科教研团队”围绕有效教育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如何交互才更有效来展开研讨。首先是进行相关理论的培训, 提出了研讨的主题及研讨的原因, 接着展示一节课例, 然后全体成员根据观课及自己的课堂实验, 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法。在形成研讨结果后, 再一次修改课例进行“一课二上”, 验证团队研讨出来的方法, 实验证明:第二次的课例展示的效果比第一次课例展示的效果更高。

从“教师学科教研团队”的整个研讨过程可以发现,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角色分工, 都有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 每位教师都投入到了活动中, 没有了以往的“旁观者”。同时, 因为组织者也是教师, 整个研讨过程是在一种平等的氛围下进行, 有效地防止了“一言堂”的出现。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中, 在学校教研处给予技术的支持下, 由科组组成培训团队轮流承担, 每位教师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与成长, 研讨的问题也得到了最“接地气”的解决方法, 有利于促使教师不仅成为会说课、会上课、会评课的教师, 而且让教师都成为会培训的教师。

篇4:校本教研要走“学科研究”之路

中学应该怎样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认为,中学开展教育科研应从“校本研究”入手,“校本研究”,要以学科研究为主体,以学科教学研究为中心。

所谓“校本”意指三个方面;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指“校本培训”所要解决的是学校和教师教学实践所面临的问题;在学校中,指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在课堂中谋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基于学校,指教师培训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而学科教学研究是以特定学科为研究对象,是以提高学科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为目的的,它要解决的是我们教学中很实际的问题,因此,走学科研究之路是中学开展“校本”教研的最佳选择。

为什么校本教研要以学科研究为主体?

一、 学科教学研究,是中学课程改革的基础

2011版新课标不仅对各学科的性质、特点和任务进行界定,而且对各学科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标指导下编写的新的教科书,必将推动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样的艰巨任务,如果没有扎实的学科教学研究,是无法完成的。不少教师感到新教材不好教,不知怎么教,那是因为他对新的学科课程标准没有深刻领会,教学观念不改变,方式还是老一套,那怎么可能得心应手呢?

二、学科教学研究是学校发展的支撑点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发展的支柱。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最主要体现在学科的教育教学水平上。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最主要的是学科教学的改革。没有学科教学的改革,学校的教学改革只能是架空的。对学生的发展负责,已经是许多学校的共同追求,那么,什么是真正地对学生负责呢?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高水平的学科教学。学科质量和水平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学生择校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另外,学科教学研究也是培养教师队伍的最主要途径。满足于一般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开展必要的教学研究,教师队伍的素质是不可能提高的。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要求和新课程标准,都必将对学科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开展研究,才能适应新要求。在学校管理中,以研促教就是基本策略。没有学科研究,也就无法推动学校的学科建设。

三、中学的教学目的也决定学校必须搞学科教学研究

中学的教育科研不同于大学,更不同于专业研究机构的科研。尽管从理论上说,教科研和教学工作是不可分离的,但从实际情况看,中学的第一任务仍然是完成常规的教学。而中学常规教学任务的完成对教育科研的要求又具有很大的弹性,更缺少刚性的要求。从承担的繁重的工作任务和烦琐的教育教学事务性工作情况来看,一个教师要脱离自己具体的教学任务去开展教育科研,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把教育科研和自己的具体工作紧密结合,贴近工作实际开展教育科研,这是校本教育研究的最基本的特点。尽管现在各学校都设有教科室这样的机构,但它只是一个职能机构和服务机构,而不是研究机构。所以中学教育科研的主力军,只能是承担着学科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要求中学的教师脱离自己的学科教学工作去开展教育教学科研,这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目前学校的校本教研的几个误区:

一、热衷于所谓理念研究。有些学校办学理念既时髦又好听,如果仅仅看口号,各个学校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但如果要他们拿出能具体体现那些理念的学科教学特点和班级管理的具体做法,就会让人很失望。倘若走进课堂去实地考察,则更难找到那些写在纸上、挂在嘴边的概念和名词。原因是这些所谓的理念,只是来自于现成的概念,也只是停留于概念,是借助现成的概念来“装潢”学校,而不是真正的要把先进的理念在教育教学中加以体现。口号是最响亮的,理念是最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是落后的。这样的学校只是外表好看,没有实质内容,是没有生命力的,迟早会被淘汰。

二、热衷于所谓模式研究。有些学校千方百计地要总结出一套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什么模式。几个“性”、几个“化”、几个“式”,有的还总结出一篇又一篇的经验,真是一套一套的,但仔细看看,这些只是停留于架空的“理论”,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行为中没有任何体现。如果走进课堂检验,你就自然而然发现支撑这些模式的理论和数据有多么的虚假性。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特点,同一所学校还有班级的不同,同一班级中还有个体的差异,教学中倡导某种方式可以,但模式怎么可以千篇一律地套用?若是这样,还怎样去谈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施教对象,研究出自己的一套方法,使双边都得到发展,实现“共赢”,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着自己。

三、热衷于课题研究和实验研究。现在不论是评奖、还是评职称,都必须有课题,好像课题级别越高,就说明越有水平。但我觉得,形式主义和虚假课题是目前教育教学科研中的最大问题。许多课题的研究只有两头,没有过程,把大多的工夫花在课题的立项和最后的结题上,中间最重要的过程被疏忽了。没有实实在在的学科教学研究,使得学校的校本教研彻底地被架空了。这样闭门造车所谓的研究成果对学科教学还能有指导意义吗?所以说,课题研究和实验研究,如果不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体现,那必然是虚假的!但话说回来,并不是说不要课题研究和实验研究,只是不主张一窝蜂地进行课题研究和实验研究,尤其不需要虚假的课题研究和实验研究。因为浮躁和急功近利,对教育教学是有害的。真正的教育科研应当而且必须为教学实践服务,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有没有课题,或者课题立项为哪一个级别。

校本教研中应怎样开展学科研究

一、 要从教材上深挖

新的课程标准给校本教研留下了比较大的空间,如果学科教学仍然满足于对现成教材的使用,则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只强调知识体系和结构,不能按新课程理念挖掘教材蕴涵的深层次功能,就事论事,忽视了学生健康情感和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往往会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渴求知识的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群体,现成的教材对于学生也有许多需要教师再加工的地方。所以,教师要从教材上深挖,摒弃陈旧模式,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用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将课本知识变成学生的技能。

二、要研究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推行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指社会情境的参与者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或组成成员共同合作进行的有系统的研究。不难看出,这种研究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具有动态性。我们研究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主体是学生。新课标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自由选择,而这样的自由选择又必须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紧密联系,又必须在教师的作用下才得以实现,设计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比以前就更为重要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将行动研究法运用于这一研究过程是切合教育实际的。在行动中教师应始终坚持“课题与课堂同步”,课题融进课堂教学才有生命力,课堂教学融入课题思想,才有生机活力。这就需要老师带着课题研究的新思想走进课堂,运用课题研究提出的新方法,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将课堂当作一个个案例来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行动研究法,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习方式。只有这样,老师素质才能提高,学生才能得到发展,我们的教育目的才能够实现。

三、采用个案研究法

所谓个案研究,就是解决个别具体问题的研究,有时候就是对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效果的研究。工作中,大家都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案例,学科教研如果从这些个案着手,全体教师每人每学期解决1-2个工作中的案例,全校老师聚在一起,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个案研究是科研的基本形式,没有大量扎实的个案研究,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教育教学科研。上面提到的有些课题研究之所以虚假,就是没有以个案研究作为基础,没有真实的数据,没有原始的研究积累,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所以取得的“成果”就经不起推敲,也没有实际效果。个案研究时间短,形式简单,见效快,实践证明,中学的教学特点不适宜时间较长的课题研究,而适合“短频快”的个案研究,因此,个案研究是学科教研中一种值得推行的方法。

篇5:政治学科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体育学科工作重点

1、进一步落实、规范课间操(从头学起)、配合学校做好常规工作。如七年级学生的行为养成、队列队形、体育常规教学等。对高年级的课间操进一步优化。

2、继续抓好体育课的常规教学。在体育教学中,落实教师的课堂趣味性、多样性、实效性。加强队列队形在课堂上严格要求。从而提高课堂的组织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落实体育课校本课程研究。

3、落实体育组教研课题(如何行之有效的落实课间操的研究)。摸索大课间的实施。

4、制定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生“素质达标”标准。

体育学科主要工作

1、提高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带领全组人员学习、探研中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中学必修教案。努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明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习借鉴《教师教学用书》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为依据,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力图摈弃单纯的体育观念。基于学校四动建模我们也对教案提出以下几点。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

一、教案的体系新,二、教案的现代气息浓,三、教案的实用性强。

体育课评课的标准

一、课堂常规是否规范,组织能力是否强(驾驭课堂能力如何),工作计划《谕兴中学体育学科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二、看全体学生的主动性是否被充分调动,自觉性和积极性是否被诱发。看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或整个体育学习过程中是否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全体学生在参与活动,不是个别或少数学生在“动”,课是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在此标准上更重视各位老师的上课自己独特的特点。(建自己的模)。

三、关注后进生。(如何对后进生进行诱导)。

1、从实际出发。根据体育课的特点。在体育校本教研过程中,研讨、讲座形式虽然不的少。(每周研讨落实课程改革新理念)。但教师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让体育教师有更多的教育教学的时间,为了让校本教研活动常规化、生活化,为了让教研教学紧密结合,更有效。直接走进课堂。相互听课,评课。从第一线掌握材料,制定出符合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

2、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本校的学生达标标准。全体老师从自己所教的班级入手通过反复测量、具体分析每一个环节。建立各年级的学生达标标准。可参考钟村教办颁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来进行。

篇6:政治学科教研组工作计划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和《xx教育规划纲要》为纲领,认真贯彻国家素质教育的精神,根据我校提出的“转变教育方式,适应学生自主发展”的新要求,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结合我校内涵发展、精品发展的要求,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深化课堂品位提升改革为突破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着力点,以教师队伍建设、教科研能力增强及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创建为主要内容,努力提高政治学科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在自主、规范、创新、高效、特色方面加强学科组建设,充分发挥集教学、科研、管理于一身的政治学科组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工作目标

政治学科组建设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1、高质量完成学校交给的xxxx年高二小高考、高三高考的复习备考任务,在3月19日的高二考试以及6月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2、打造品牌。把政治学科组建设成为在扬州市乃至xx省都有一定影响的学科组,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品牌学科。具体表现为:教师师德高尚;教师业务能力强;学科成绩突出;学科特色明显。

3、营造氛围。营造积极向上、敬业奉献、刻苦钻研的工作氛围。加强政治组教师组织性和纪律性建设、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和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意识。

4、造就队伍。三年内促使新教师尽快成长为区、市教坛新秀,促使中青年教师争当市、区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努力造就一支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

5、创建模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高一、高二要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尽快形成比较规范的适应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运行的模本,统一要求,鼓励创新。

三、措施与方法

(一)创设积极的参加改革、主动创新的工作氛围

开学初,在校长室的领导下广大教师认真研讨“转变教育发展方式,适应学生自主发展”问题及措施,思想上形成共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合作的邗中精神,以利于教师更好塑造自己。通过教育和学习,促进教师加强危机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工作舆论氛围;加强团结协作意识的教育,促进教师在工作中的互帮互助加强纪律和组织意识教育,促进学科组的执行力和作业力。

(二)加强计划的指导性,科学制订学年度教学计划,克服随意现象。

1、进度安排规划。各个年级要重视计划的指导工作,在同本组教师商定的基础上制订,同时制定后要带领大家落实。要结合本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2、教学研讨计划。本学期,结合学校创造的学科组教学研讨的时间,政治组教师加强教学研讨,加强理论学习,印发理论文章,开设案例分析课。

3、公开课计划。各备课组每周要组织一节公开课,本着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原则,要求开课老师作到:课前说教学设计;课中说教学过程;课后说教学体会。学科组每月开设一节组内公开课,加强对公开课的听课、评课、研课工作。

(三)深入推进政治学科“适应学生自主发展”教学模式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目前,部分教室课堂的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发展不整齐;政治校本课程的实施还不够规范严谨,达不到精品化要求。具体措施:

1、教室课堂。

(1)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本学期,严格规范政治导学案的编写、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作业的编制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2)深入落实符合适应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上学期,高一、高二年级在开展自主导学模式中积极探索,形成了科学合理的政治学科新模式,在导学案的编写中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

(3)严格教学常规的执行模式,保证教室课堂的整体推进。

备课:本学期,在加强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强化复备制度,鼓励年轻教师的独立主备。在备课时要求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研究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水平;研究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写教案。

上课: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讲练结合;重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

作业:加强作业布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并作好错题、典型方法的总结工作。

辅导:认真研究学生的层次,针对实验班、普通班的学生实际采取分层辅导。培养学科优秀生、关注中等生、辅导后进生。

2、打造精品校园课堂

今年系统整合现有政治学科社团的资源,注重在高一、高二开设的梯度和衔接问题,努力打造精品校园课堂。争取在两年内出版两本校本教材。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明确负责人,强化集体公关;加强运用研究,明确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总结反思研究,及时对校本教材进行修改和完善。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教学骨干和专家型教师队伍。

1、加强教育科研。要求本组教师认真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定期印发理论文章供研讨学习;要求本组教师学习学校教研课题,在解读课题中引导教师选择适当课题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研究,积极申报子课题;要求本组教师积极撰写教学后记,多写理论文章,每年做到一篇发表,一篇获奖。

2、加强队伍建设。

备课组长队伍。引导备课组长树立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整体推进意识,提升备课组长在备课组内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骨干教师队伍。引导成熟教师不断提升品位,在教学品位、学养品位上,克服职业倦怠。

新教师队伍。加强新教师对教学规范的理解要求;对高中全程知识体系、知识结构的把握;增强新教师上课前说课的环节;完善新老结对工作,促进和谐共进,缩短新教师成长周期。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及区、市组织的各项公开课比赛活动,锻炼自己。

在队伍建设中,要求全组教师要树立一种敬业精神,增强对校长室年级组各项规章制度的理解力执行力和作业力。

3、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政治教师要深入解读和理解新课程概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自己专业发展的的最新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拓展、加深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包括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一方面,包括教育工作能力,提高班主任工作艺术,学生管理能力,培养优秀生和帮扶后进生的能力等;另一方面包括教学工作能力,要具备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集体备课基础上个性化备课的能力,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工作的组织与实施能力等。

(五)大力加强政治学科教学资源建设,完善学科档案资料

1、文本资源:

(1)知识考点分析

(2)知识体系梳理

(3)统一的作业

(4)积累的案例

(5)统一教学案

2、电子资源室的利用。

结合教学,指导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3、网络资源:加强政治组校园网站的建设,促进交流平台的畅通。要求个备课组要积极实现备课资料的电子化,并及时归类总结,通过网络管理员的作用上网传送,形成比较稳定的学科备课资料,为以后的学科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过程与监控

1、定期会议交流。在学校组织的教研组会议上,由备课组长发言汇报工作,提出问题。汇报交流各备课组阶段性工作状况和经验、教训。

2、备课组长要切实加强本备课组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提升的过程。

3、各备课组要自觉接受年级组、学校、和区市教研室的教学独到和监控。

篇7:艺术学科校本教研制度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以课改为导向,改进和加强学校教研工作,建立以教师研究为主体,课堂为主阵地,课改中面临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的成长,并使学校逐渐成为勇立潮头,与时俱进的学习型学校。

二、教学研究理念

围成“学生发展”这一中心,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

三、遵循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要针对课改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实施“面对面”的研讨。有的放矢地解决教师课改中的疑虑和困惑。

2、实效性原则

以“问题”为中心,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注重实效,力求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现实的教学效益。

3、实践性原则

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原则,注重给教师反复实践的机会,使理念学习与教研活动紧密结合,产生1+1>2的效能。

四、分组形式

按学科分组

五、教研活动时间

单周二下午最后一节课

分散时间

以学科组为单位,在教学闲余时间进行教学研究探讨。

六、教研活动任务

艺术修养是人的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为了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现当代社会中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艺术修养,同时还要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

七、教研形式

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活动形式,运用创新、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开展互动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

篇8:体育学科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一、目前体育学科校本教研的现状

长期以来, 体育学科也曾有自己的“校本教研”, 但由于学校体育工作内容的多样性, 需要体育教师考虑的事情比较繁杂, 学校的教研活动无法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开展教研, 更不可能围绕一个主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总结, 从而真正解决问题, 而是常常将校本教研活动变更为以下几种形式。

1. 事务性的工作布置。

如运动会、单项比赛、教学计划的宣读、《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进度安排等。教研活动通常由组长组织和主讲, 其他教师只要认真听, 并在会后各自执行具体任务就可以了。这不是教研, 只是体育工作的安排, 由于用的是教研活动的时间, 久而久之, 体育教师也就认同这样的形式为教研。实际上, 这样的工作安排可以通过文本形式通知、发放到个人, 或通过召开简短的会议来完成。

2. 没有追问的业务学习。

学习有关文章的情况居多, 学习后的研讨则较少, 缺乏对学科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追问, 停留在文本的学习层面。没有结合教学问题寻找指导教学的办法, 没有展开进一步的交流互动。原因分析:教师的知识、思维、视角在同一个平面。

3. 主题不明确的教研。

虽然有针对学科教学进行研究与交流, 但主题不明确, 常常针对听课评课进行教研, 泛泛而谈, 就课论课, 讨论的结果只能服务于极少部分甚至个别教师教学的某一个环节, 停留在实践教学的基础层面。原因分析:有些教师参与了课题研究, 但没有切入到自己教学中的真问题上, 显得宽泛。

4. 无法紧扣主题的研讨。

有计划、有问题, 但在交流中受到具体事例分析派生问题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 交流的结果无法产生共鸣。原因分析:做研究时, 没有持续、执著、深入地思考 (缺少一些好的问题;有了问题在多种研究形式中不能围绕一个问题展开) 。

5. 停留在实践层面的研究。

有主题且能够围绕主题进行研究, 但缺乏证据, 无法对研究的问题进一步深入, 从而在理论上得不到提升。原因分析:缺少专业的引领, 表现为在讨论中常常受到经验的影响而无法深入思考、追问。

要改变目前的现状, 体育教师应认清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明确《纲要》中对师生发展提出的要求, 并达成共识。在学校教研制度的保障下, 只有这样才能抓好体育学科的校本教研, 才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在校本教研中教师能力得到提高

在倡导办学个性、主体性的今天, 全区性、集中式教研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校体育和教师的发展需求了, 它解决的问题是表面上的、比较宽泛, 对学校个性的问题则需要通过引导、在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解决。因此, 建议学校教师从大教研中找出共鸣与校本结合的愿望, 找出自己的真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 实现专业发展。

1. 找出真问题提升思考力

造成失败的原因往往不是我们看到的部分, 而是我们视而不见的部分。思维方式、思考方式、研究方式甚至生活的态度都将决定校本教研地顺利开展。因此, 教师只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观察与思考问题, 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找出体育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不难, 难的是找出问题的趋同性, 并通过研究找出对策, 也只有对学生和教师发展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才是真问题。而不是那些只需要教师个体稍加努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更不是由于教师工作态度而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 这些问题没有趋同性, 也没必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 只要教师借鉴他人已有的经验就可以了。所以, 找到真问题是搞好校本教研的前提, 找到真问题后必须组织教师共同参与研究, 才能成为研究的共同体, 而针对同一问题研究过程中碰撞所产生的火花, 才能对教师解决问题有所帮助;抓住重点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 才能使研究可持续深入地开展, 从而使教师“研有深究”、“研有所得”, 才能保持教师参与研究的氛围, 使教师逐步养成研究教学的习惯, 最终才能提高研究的实效, 为体育教学服务。

有人说:“干大事的人睡觉也在考虑自己的事业, 只在规定时间内工作的人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笔者对此颇有同感。如果体育教师一味地等待别人替他找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他就永远也无法解决自己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学校体育教学中, 哪些问题才是真问题, 该如何找出这些真问题?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在区级教研机构工作中, 通过学科质量的测查与分析所发现的问题 (全区的问题) , 即同一所学校的教师在同一个教材教学进度的安排上不统一, 如低年级的学生应该解决的重点, 在中高年级还没有得到解决, 存在教学方法低龄化的问题。究其原因, 是由于学校没有较好地统一规划教材, 各个水平、各个年级的教材内容分布不合理, 教学方法无法在各年级之间体现衔接性。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设立了《小学体育教材教法衔接合理性的研究》的课题, 并在教育行政的支持下, 组织部分热衷于参与研究的骨干教师, 组建名师发展工作室进行研究, 研究过程同时实现了解决问题、寻找对策和教师专业发展 (工作室的所有成员在不同层次都得到发展) 。除此之外, 可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诸如“如何有效地指导新教师进行组织教学”、“如何进行体育片段教学”等区域中存在的问题;“雨季大课间组织”、“学校场地小授课班级多的教学组织”、“体育课堂运动负荷量的检测”、“体育课学生等待时间长影响运动负荷”、“怎样找到最佳的示范位置”等学校体育和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 找问题切不可人云亦云, 要经过认真思考和验证, 这样的问题才是真问题, 也才有组织研究的价值。在寻找问题时, 不断地分析验证等过程, 对教师分析问题和科学地验证问题的能力 (科研力) 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说, 找问题的过程就是提升教师思考力的过程。

2. 解决问题中提升反思力

拥有镜子, 还需要经常照镜子才能端正衣冠。同样, 教师要经常对照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 才能获得成功的经验。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应始终贯穿在教研过程之中。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其中, 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课程的基础和前提。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 才能得到真正地落实和实施。那么, 如何在校本教研中做到不断反思, 最终有效地解决问题呢?

笔者通过深入访谈了解到, 同一所学校的教师常常喜欢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专项作为教学内容, 造成学生学习技能和素质发展不全面, 在教研组内无法把握教师备课的质量, 特别是在集体备课中无法针对某一策略的有效性达成共识, 这样的备课过程只能针对一个教师一节课的设计而交流, 大家所认同的教学方法也仅限于一堂课。换言之, 也就是无法将这些方法拓展到其他教材中, 或在不同教师遇到同样问题时, 不能使其借同样的分析与反思行为来解决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经过反思, 笔者发现学校之所以会存在这些问题, 原因是集体备课中没有很好地对学校教材内容做合理分布, 造成每个教师选择教材时“各自为阵”, 只要各位教师在授课时, 场地、器材不“打架”就OK了。那么, 怎样才能使学校系统地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呢?对此, 笔者设计出“体育学科教研组备课记录本”, 在记录本中, 将学期或学年教研组集体备课的教材单元数做了规定, 并要求将每一单元教材分布到三个学习水平中, 使学校组织教研组集体备课时,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统一备课的素材, 此外, 还能使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后, 明确学生在各水平学习的能力不同, 解决的重难点不同, 采用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以及语言等有所不同, 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后不仅可以借鉴他人的设计思路, 还可以在教学后与他人共同找出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上这些问题仅是笔者对全区性学校集体备课方面的工作反思与对策。对学校的教师来讲, 他们的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 把课堂作为案例, 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对他们的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让教师上完课后, 回过头来看看, 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 用了什么教学策略, 哪些是成功的问题, 从而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 寻找问题与不足, 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 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案例分析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 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 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所以, 解决问题是教师反思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反思能力得到提升。

3. 改进与实施中提升实践力

获得知识, 并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才是学问。校本教研在带给学校机遇的同时, 还带给学校及教师一个个挑战。新理念的接受与实施会遇到很多阻力, 因为它使许多教师必须否定自我、突破自我, 这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因此, 教师要逐步适应学校新时期的发展, 在观念上更新、行动上挑战, 问题才能得到改进, 好的方法才能实施,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就会逐步提升改进的勇气。

是否是一份好的教学设计, 还是有价值的建言献策, 最终都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才能验证。对于教师而言, 最好的验证办法就是教学实践。我们把课堂教学能力分为课前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中的教学实现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反映的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预设能力;而教学实现能力反映的是教师面对学生和真实的学习情境时, 把握教与学活动的能力。在课堂中实现一份好的教学方案时, 教师对于口令与术语的运用、队伍组织与调动、队形设计和学生情绪把控等都与策略的实施有着密切关系, 如队列队形的教材学习策略和队形设计与口令、术语密切关联, 耐久跑的教材与分组形式和评价密切关联, 器械类教材与器材高度和长度的设置密切关联等等。实际上, 当教师在实施策略时充分考虑到以上诸多因素, 并有效解决问题时, 也就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现能力的提升过程。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实现力, 如“磨课”、“一上一反思, 二上二反思”等等, 其目的都是通过课堂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和提高教师教学的实现能力;又如, “同课异构”、“同课同构”不仅是在改进的基础上提高教学实现能力, 而且能够在更高层面上反映出教师教学的综合能力, 从而不仅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还可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综合素质。

此外, 还需要注意的是, 不论是以什么样的形式组织校本教研, 首先学校教师必须形成研究的共同体, 在合作中学习、合作中成长, 在此基础上, 引进高一层次的专业指导和理论引领, 才能使校本教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篇9:语文学科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探究

[关键词]校本教研;实效性;语文教学

“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互相交流的学校文化,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一些校本教研活动,采用的大多是从“集体备课”、“上课演绎”到“评课反思”的三步常式研讨方式。这些看似搞得轰轰烈烈的校本教研,是否真的行之有效呢?下面以语文校本教研为例,对常式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作以下几点探究。

一、集体备课要下工夫:钻进去,驶出来

当前的一些的备课不容乐观:教师拿到文本,习惯了依赖教参中现成的教材分析、电子备课,一旦离开了这些,便成了“私塾先生”,只会摇头晃脑地读。上公开课时,有些教师收集大量的网上资料,在课堂上面对鲜活的学习生命体,往往会因教学意外而措手不及。因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入,教学往往游离于文本之外;或因教师教学视角过于狭隘,在教学中往往偏离了文本的主旨,甚至把自己的失误当做创意,对学生造成误导;或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熟悉,任意拔高或降低教学目标。

有个教师在执教《太阳是大家的》时,指导学生朗读“从东山上升起的太阳, 到西山上就要落下”这句话,一个学生读得很沉重,教师问他为什么这样读,学生伤心地说:“太阳落山了,我感到很可惜。”教师表扬这名学生会读书,有自己的感受,于是要求其他孩子也这样读,强调要读出“很可惜”的样子和语气。由此可见,这个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已游离在文本之外,根本就没有把握好整首诗的基调。诗歌描绘了欣欣向荣的景象:诗人从“太阳普照全球”这一自然现象中提炼出诗意,把太阳当做所有国家的朋友。她从西山落下,走向别的国家,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带去了快乐和希望。虽然在这儿落下了,但不可惜,因为她会去别的国家,给那里的人们带去快乐和希望。这与诗歌的结尾相呼应,怎么可以说感到可惜呢?学生刚开始读时,可能有这样的体会,但教师要适当引导,让他们准确地体会诗的意境。

语文教师出现这种教学状况是很不应该的。要对文本深度触摸,要对文字反复咀嚼,钻进去“细细读文本”。

校本教研要发挥团队优势,实施教师合作式备课,使教师从过去单个地抄教案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文本的解读中。集体研讨解读文本时,一要研究细读文本的基本任务,二要交流解读文本的招式,三要拓展解读文本的多维视角和丰厚资料。组织集体备课,主持者要组织全体成员将一篇文章多读几遍,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细读进入作者角色。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备课时要循路入境,与作者进行“心理换位”,以达到与教材的思想感情融化在一起的境界。教师进入教者角色的关键是选择教学策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集体教研备课时,我们的责任就是提升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集体解读文本可以求同存异:解读文本的多元性,在尊重作者原意的基础上,赋予作品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新颖的意义。经过集体智慧的碰撞,拨云见日,大家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充分解惑,进行认知重建,这样才能体验“研”的味道,突破以往的教学难点。

教师还要驶得出来——从学生视角来设计教案。备课的第二步是如何把教师解读到的教学信息有效地转到学生的视角上来:学生觉得课文哪些是可以读懂的,哪些是有困难的,他们会有哪些奇思妙想……教师的教学面对的是孩子,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认知基础、理解能力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在集体琢磨教材已有高度和宽度的同时,要移位体验,去罗列孩子理解上的可能性,分析各种想法是否合情合理,充分预设如何启发引导。在一些新教师的课堂上经常见到的景象,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时,有位教师设计这样的小练笔:当我事业遭受挫折,心情沮丧,踏上这德国的街头,看到这一片花海,感到 ……学生的回答很勉强。学生的感受从何而来呢?这样的问题设计还是以教师的本位为视角。教师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这是集体备课时值得重视的研究主题。

二、听课要重价值取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线教师长期埋头于重复的日常教学活动,对时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周围的教育教学问题习以为常,有时并不能意识到自己某些教学行为的失误。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常态课堂,也走进他人的课堂。

在校内开展教研活动,是让大家一起感受授课过程的乐趣和困难。授课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是极其复杂的,观课教师能否读懂看起来单纯事件后面隐藏的复杂性,对所观察到的具体的事实本身,交流自己朴素感受到的一切,兴许能学到更多的意想不到的东西。看别人的课,说别人的课,就要思考别人课堂中的亮点,在校内积极营造向他人课堂学习的氛围;看别人的课,想自己的课,在学习交流中开放自己的心态,接受别人来听课,在校内形成互学共生的教风。

“走进别人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是校本教研的目的。在学校有一定规模,同年级班级较多的学校,采用“一日一课”校本听课模式,同学科教师相互切磋,跨学科相互听课。这样,可以时时把发生在师生身上的常态课作为改善教学的活教材,利用本校教师资源的差异性、丰富性等特点,推出了全方位开放课堂的举措。学校教研组在听课的数量、范围等方面作一定的规定,设计听课反馈表,要求教师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所听的课提出自己的看法。

校内听课平台的创设,加强了教师合作反思的意识。教师带着教学研究的心态看别人的课,想自己的课,彼此间的想法、观点产生了碰撞,共同关注教学的改进、优化。

三、评课要有激情:共鸣、碰撞、砥砺

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及其原因做切实中肯的分析和评价,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一些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科学、正确的评课能较好地发挥其互动、导向、推广等功能。校本教研总离不开评课:有话要说,有问题要思考,有惑要解,有事要做。在听课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记下教学过程中的“亮点”“败笔”,往往会有自己的“偶得”“智慧火花”,或由此而产生的疑问。每堂课总多多少少有点触动,或零碎的,或系统的,与我们的理念、行为进行碰撞,或共鸣,或抵触,或是交相辉映,这些是我们学习的内化,是思考的外显,是实践的结晶,是研究的源泉。

在校本评课中,我们不妨走得更远些,让有内涵和深度些——“百家争鸣才气象更新”。总观当前的评课现状,现状却不容乐观:有的不议不评,听之了之;有的空洞虚幻,随心所欲;有的事无巨细,不抓关键;有的高唱赞歌,浮华不实;有的条理不清,语无伦次;有的方法单一,步骤成规;有的只有不足,没有对策;有的言语偏激,习惯指责;有的不求实际,一味追风。通常的评课有了基本的模式:找上几处优点,以示鼓励;提一些无关痛痒的建议或是商榷点,以示真诚。教研活动中的评课总是半拉子工程,不敢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要顾及施教者的面子……这种教研起不到效果。

这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师》的“辩课进校园”已经是26站了,笔者每期必看,每每让人耳目一新。《怎样把课文教到实处》《什么样的阅读指导最有效》《一堂课训练点应如何确定》,正是我一直想在校本教研活动第三常式中追寻的境界——让我们真诚地辩起来。围绕“课前谈话,谈还是不谈,如何谈”“这样的词语教学究竟好不好”“‘逆形而上’学习课文,这样的倒退法有无必要”“用‘因为……所以’训练是否妥当”“是‘霸主地位’还是有效引导”“是画蛇添足,还是拓展延伸”“是制造思维混乱,还是引发多元感悟”等多个主题,听课评课者来回答辩,冲击着语文教学的思想。是的,教学需要激情,我们的教研活动的参与也尤其需要教师的激情。 “我们不仅仅在倾听,我们还要思考;我们不仅仅在思考,我们还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让校本教研保持“行走”的姿势,我行我诉——成长有痕。

参考文献

[1]韩义文.抓教研教改质量促学校科学发展[J].教学交流,2011,(11):181-182.

[2]王淑娟.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三个层面[J].当代教育科学,2009,(6):21-22.

[3]孔凡艳.展开备课过程 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1):77-80.

责任编辑 余 华

上一篇:英语跨文化交际案例下一篇:五四朗诵比赛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