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制度

2024-05-31

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制度(共9篇)

篇1: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制度

**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工会帮扶救助困难职工制度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进一步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把企业对困难职工的关心、工会组织对困难职工的关怀落到实处,现编制我院工会帮扶救助困难职工便民服务手册如下:

一、帮扶救助制度

(一)积极向职工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为求助职工提供政策咨询,进一步完善困难职工救助办法;

(二)掌握职工困难情况,要把困难职工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及时给予帮助解决;

(三)建立健全困难职工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做好帮扶困难职工工作相关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二、帮扶救助对象

根据工会关系在省直机关工会管理范围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可救助。

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困难职工;

本人或家庭成员患病,在医疗费用个人自付部分较大,生活

困难的职工;

因子女上学费用较高,生活困难的职工;

因家庭成员伤残,无生活自理能力,生活困难的职工;

生活困难的单亲女职工;

因职工本人或家庭成员遭遇突发事件(如水灾、旱灾、火灾等),家庭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发生意外伤害(发生交通事故赔偿不到位的);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致使生活困难的职工;

有其他困难需要救助的。

三、帮扶救助程序

(一)各工会小组长对本部门困难职工进行摸底;

(二)困难职工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工会小组长签署意见后上报院工会;

(三)召开工会委员会研究确定困难等级及救助标准;

(四)对确定的困难职工进行公示;

(五)困难职工填写《**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职工困难补助审批表》,部门领导签署意见后,将审批表交院工会领取困难补助金。

2018年1月

篇2: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制度

为深入开展帮扶助困工作,切实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生活困难,维护职工队伍的稳定,构建和谐企业,促进企业发展,建立困难职工帮扶救助的长效机制,使困难职工帮扶救助活动经常化、制度化,现结合公司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工会和车间(部门)工会组织应通过调查走访,及时了解和掌握困难职工特别是特困职工的实际情况,根据调查情况,建立困难职工档案。对困难职工资料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对困难职工情况进行跟踪检查,根据困难职工家庭经济状况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公司工会将有针对性地 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每年进行一次困难职工救助活动,为困难职工提供救助,帮助困难职工解决生活困难和实际问题。同时引导困难职工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增强自助、自强意识。

救助范围及条件:

(一)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本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职工家庭;

(二)家庭人均收入虽略高于本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由于本人或直系亲属疾病、子女教育或意外灾难等原因,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困难职工;

(三)因各类灾害或重大意外事故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职工。

救助程序:

(一)困难职工个人应向所在车间(部门)工会组织提出申请(每个困难职工家庭只能由一人提出申请),并填写《困难救助申请表》,附必要的证明,如家庭经济收入证明、疾病证明(县级以上正规医院出具)及受灾情况证明等。

(二)困难职工所在车间(部门)工会组织,对申请困难救助职工的资料进行调查核实,了解困难职工家庭收入情况、致困主要原因等,准确掌握困难职工家庭状况。

(三)困难职工所在车间(部门)工会组织将审查后的《困难救助申请表》上报公司工会,在进一步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公司工会对申请需要救助的困难职工,根据困难情况,确定困难救助名单及救助金额。确保每一个困难职工都能得到及时救助,每一个受到救助的职工都符合标准。

本办法从即日起执行。

杭州飞鹰船艇有限公司工会

篇3:我国困难职工帮扶制度分析

一、困难职工的困难原因分析

困难职工群体是指在当前市场经济竞争中不利地位、拥有的经济和社会资源极少, 需要社同救助的社会中的一部分成员, 是在社会变革、经济转型过程中突现出来的弱势群体。造成困难职工生活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和社会体制的转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 城市劳动用工制度由原来的政府统一安排改为市场配置, 部分企业因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而惨遭淘汰, 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和失业人员, 导致职工收入大幅度减少或下岗, 收入来源中断, 导致生活困难。

二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医疗、教育、养老等负担较重。困难职工群体家庭大多是就业人口少, 就业者收入不高, 抚养子女或赡养的老人多, 而当前教育、医疗、养老等费用昂贵, 超出普通职工的承受能力, 间接导致生活困难。

二、困难职工帮扶制度的概念及内函

1. 困难职工帮扶制度的定义

困难职工帮扶制度是由工会牵头, 协调社会各方力量, 对因失业、疾病、工伤、子女上学或其它意外灾害等导致个人及家庭暂时性陷入经济生活困境的职工, 采取一定经济救助、就业创业帮助和法律援助服务等社会救助帮扶措施规范化的总和。困难职工帮扶制度是工会组织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形成的。

2. 困难职工帮扶制度的内函

首先, 体现多主体、多渠道和互助性结合的保障性质与方式。它由工会组织牵头, 动员协调社会各方力量, 并由工会帮扶中心具体操作, 对困难职工实施帮助与扶持。它是对目前以政府为主体的基本社会保障的有益补充。

其次, 救急济难是困难职工帮扶制度又一重要特征。一般而言, 困难职工帮扶制度只在职工遭遇风险, 个人及家庭暂时陷入经济生活困境时, 及时给予一定的经济救助, 属于救急济困。

再次, 经济救助与就业、创业帮助及法律援助服务相结合。在对困难职工实行经济救助的同时, 通过提供再就业培训、定期举办再就业洽谈会、积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 并为其无偿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努力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从而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困难。

三、社会救助帮扶中存在的问题

1. 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缺乏统一性、完整性和法律效力

虽然一些社会救济措施适合我国国情、确实行之有效, 而且得到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广大职工的充分肯定, 但是缺少相关直接明确的法律依据, 由一些社会慈善组织以及工会等社会中介组织采取的社会救助、帮扶制度等缺少直接明确的法律依据。。因此, 必须及时制定综合、统一和全国性的法律法规, 强化对社会救助制度的统一管理, 并使其内容更加全面、结构更加合理、社会保障关系更加完整。

2. 资金不足

资金是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 但是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持久经济支撑, 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困难职工帮扶要靠资金和物支撑, 建立并不断完善帮扶基 (资) 金筹措使用管理机制是有效实施困难职工帮扶制度的基础与关键。

3. 与其他社会救济体系缺乏有效沟通和衔接

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基本上是工会自己单独运作和管理, 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和协调不够, 同时与社会其他组织开展的救助活动联系更少, 没有有效利用社会其它救助资源。

4. 帮扶力量有限

作为民间团体等非政府组织, 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策上、信息上都无法与政府职能部门相比, 帮扶的力度不够, 不能从根本上给与困难职工扶贫救助。

四、完善困难职工帮扶制度的对策研究

1. 努力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 积极推进医疗、教育、住房救助制度建设, 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看病难、子女上学难、住房难等问题。

2. 加快建立和完善综合性的社会救助体系

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要加快建立以低保救助为主体, 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为补充, 基础性救助和专项性救助相结合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对低保家庭中的失业、子女上学、医疗等特殊困难家庭要实行分类救助。建立就业救助机制, 解决职工就业难问题。再就业是困难职工脱困解贫的根本,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 加大力度, 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帮助困难职工再就业。建立就学救助机制, 通过助学金、奖学金、减免学杂费等方式帮助解决困难职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建立医疗救助机制, 解决困难职工就医难问题。

3. 提供多层次的扶贫帮困服务

在救助领域, 在强调国家承担主体职责, 强调政府福利的重要性的同时, 要大力培育非政府社会公益组织, 包括家庭、社区、社会团体、企业, 积极为社会提供福利的,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网络, 提倡开展社会互助, 多层次、多途径地解决城市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 为困难群体提供更多的关怀和救助。政府要积极支持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 为它们的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和资金支持, 努力形成政府主导, 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多主体、多方位、多层次的扶贫帮困救助网络。

4. 建立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

篇4:青海:“零距离”帮扶困难职工

针对地域和职工队伍结构的特点,青海省总工会进一步拓展帮扶范围,大力加强县级帮扶中心建设,把农民工纳入工会帮扶范围。2011年,各级工会联合政府多个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清理欠薪8263.05万元,清欠率达 97.6%。强化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功能,提供“零距离、一对一”的服务,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搭桥铺路。已在8个地区45个县及产业工人集中的行业建立工会就业培训基地54个,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育、递进式就业,共举办各类农民工技能培训班2055期,培训农民工66909人,其中有37469人获得劳动部门颁发的就业技能证书,帮助53520名农民工实现了就业。

在县、市工会普遍开展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向乡镇、街道和社区延伸服务,不断地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目前已建立55个法律援助工作站;西宁市总和格尔木市总法律援助中心,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工会职工法律援助维权服务示范单位和青海省首批规范化法律援助工作站。

(青海 邢生祥)

篇5: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制度

第一条 为加强困难职工帮扶救助资金(以下简称帮扶资金)管理,确保帮扶资金使用安全,有效发挥帮扶救助作用,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暂行)》(总工发[2009]36号)、《辽宁省工会困难职工帮扶救助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暂行)》(辽工办发

[2009]29号)和《关于加强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通知》(辽工办发[2008]11号)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市各级工会组织负责管理和使用的帮扶资金。第二章 帮扶资金的来源

第三条 帮扶资金是由工会组织筹集、使用和管理的专项救助资金,主要包括:

(一)中央财政拨付的专项帮扶资金;

(二)省财政拨付的配套帮扶资金;

(三)地方财政(行政)拨付的帮扶资金;

(四)各级工会投入的帮扶资金;

(五)送温暖工程帐户累计转存资金;

(六)社会各界捐赠的帮扶资金;

(七)帮扶资金的利息等。

第三章 帮扶资金的使用

第四条 帮扶资金的使用由工会生活保障部门负责制定计划,经与工会财务部门会商后,提交本级工会主席办公 会议决定。

第五条 中央财政拨付的专项帮扶资金和省财政拨付的配套帮扶资金,主要用于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子女教育、法律援助、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日常实名制救助。中央财政专项帮扶资金和省财政配套帮扶资金,要在拨付内全额使用完毕,不得结转下年。

第六条 地方财政(行政)拨付的帮扶资金、工会投入的帮扶资金、送温暖工程资金和社会各界捐赠的帮扶资金,除用于全总、省总和市总工会规定用途外,可以按照地方财政(行政)、工会的有关规定及捐赠单位(人)的意愿,确定使用范围。

第七条 对在工会困难职工档案内管理的困难劳模每年生活救助标准2400元,困难职工和困难农民工每年生活救助标准1200元,其他项目帮扶救助由各级工会根据困难职工情况确定相应救助标准。对发生临时性困难并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职工,要给予临时救助并建立救助档案。

第八条 各级工会开展帮扶救助活动所需的工作经费和办公经费,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数额,由本级工会经费预算解决,不能从帮扶资金列支。第四章 帮扶资金的管理

第九条 帮扶资金的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由本级工会财务部负责,执行全总预算管理办法和会计制度。

第十条 帮扶资金实行单设科目存储,下设明细帐,独立核算,专款专用,不得改变用途和扩大开支范围。

第十一条 中央财政拨付的专项帮扶资金、省财政拨付的配套帮扶资金、地方财政(行政)拨付的帮扶资金、送温暖工程资金等分别记帐,每年对资金使用情况,分别编制收

支预决算,做到帐表相符。

第十二条 帮扶资金可以现金形式发放,也可以实物或购物券形式发放。中央财政拨付的专项帮扶资金和省财政拨付的配套帮扶资金的发放,必须填写中央(省)财政专项帮扶资金实名制救助汇总表。其他帮扶资金的发放,必须填写全总统一规定的现金、实物发放凭证,由领取人签收,特殊情况需要代签的要有最终受助人补签回单。

第十三条 帮扶物资要建立库存物资台帐,专人负责,定期盘点,做到帐物相符。第十四条 市、区市县两级工会生活保障和财务部门每年1月底前,将中央财政拨付的专项帮扶资金、省财政拨付的配套帮扶资金的收支决算表汇总后,分别上报工会保障部和财务部。区市县总工会实名制电子版报表上报市总生活保障部,由市总生活保障部统一上报省总保障部。第五章 帮扶救助的对象

第十五条 工会帮扶救助的对象为企事业在岗、离岗困难职工,困难失业职工,困难退休职工,困难农民工。

第十六条 纳入工会困难职工档案内管理,实施经常性帮扶救助的对象为未享受政府长期政策性救助的在岗、离岗困难职工,困难劳模和加入工会组织的困难农民工,且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家庭月人均收入高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以下,实际生活水平低于“低保户”、“低收入家庭”标准;

(二)家庭月人均收入高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35%以内,但因疾病、工伤致残、子女接受非义

务教育、租房等原因造成支出过大,实际生活水平低于“低保户”、“低收入家庭”标准;

(三)因本人或家庭成员患大病、重病,当年自付医药费占家庭年总收入50%以上,实际生活水平低于“低保户”、“低收入家庭”标准。

第十七条 未纳入工会困难职工档案内管理,实施临时性帮扶救助的对象为主动前来求助的困难职工群体,且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因自然灾害、意外伤害和突发性事件等不可预见情况,造成家庭生活难以为继;

(二)已经享受政府“低保户”和“低收入家庭”救助政策,但家庭生活仍很困难的职工。

第六章 困难职工档案管理

第十八条 工会困难职工档案由各级工会生活保障部门负责建立和管理,区市县(产业)工会负责直属基层工会困难职工档案建立和管理的监督,市总生活保障部负责统一管理、指导和检查。

第十九条 工会困难职工档案按照基层工会入户调查、采集信息,按照标准、确定对象,内部公示、接受监督,录入微机、分级上报的工作程序,建立基层工会、区市县(产业)工会和市总工会三级困难职工档案管理体系。

第二十条 工会困难职工档案实施动态管理,每年6月和11月份组织两次定期普查调整,日常根据新增致困和脱困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第二十一条 各基层工会要发动党政领导、劳动模范和工会干部与在档困难职工结对帮扶,经常性帮助结对的困难职工解决实际困难。

第二十二条 在工会困难职工档案内管理的困难职工,由市总生活保障部负责统一制发“爱心卡”,脱困及时收回。困难职工及家庭成员持卡可享受“爱心医院”、“爱心药店”和“爱心体检中心”等帮扶基地的优惠减免服务。第七章 帮扶资金的监督

第二十三条 工会生活保障部、财务部、经审办负责对帮扶资金发放、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掌握和沟通帮扶资金使用管理的有关情况,共同研究解决帮扶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十四条 帮扶资金的发放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使用和管理自觉接受审计部门和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第八章 附 则

篇6: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制度

【摘要】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否做好困难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衡量一个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标准。本文认为,在新的时期下,国有企业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在帮扶救助工作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帮扶救助;困难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工作,是搞好经济工作和其它工作的有力保证。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专业性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就导致了一些不能紧跟时代发展脚步的职工,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取得的成绩不理想,生活和工作不顺心,导致其失去对工作的信心,思想消极,工作懈怠,?能量爆棚,严重的会影响整个集体的工作氛围。所以,能否做好困难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衡量一个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标准。

那么如何在帮扶救助工作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工会组织的优势,以“情感”贯穿于帮扶救助工作,重视企业职工的人心。真正深入到困难职工当中,通过经常性的交流,了解他们的致困原因和所思所想,落实好企业关于帮扶救助的各项政策,做到不能有一户困难职工家庭生活过不下去,不能有一户困难职工家庭子女上不起学,不能有一户困难职工家庭看不起病,把集中性的走访慰问送温暖活动和日常排忧解难、办实事有机结合起来。将帮扶救助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在职工出现困难的时候,工会组织会积极了解情况,分类建档,系统管理,严格按照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企业工会的帮扶标准,在以第一时间按照要求给予帮助。通过工会这一条企业与职工间的纽带,打造困难职工和企业领导之间的有效的思想交流平台,让企业领导重视职工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有效的解决困难,处理问题,给予关怀,做职工的可信赖的“暖心人。”

其次,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困难职工家庭来说,救助款的资助对于他门所处在的“困境”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帮扶”不仅仅是给予困难职工经济上的“帮”还要在思想上的“扶”。要带领困难职工脱困,首先要走进他们的心里,结合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维护职工的基本利益,做好“娘家人”。时刻不忘向困难职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提高职工素质,在思想上愿意与企业共进退。工会组织要在思想上为困难职工的顾虑指明方向,引导困难职工走向正确的道路。真正把工会建设成“职工的娘家”,在职工群众中树立“企业靠职工发展,职工靠企业生存”的思想,营造团结、民主、文明的企业氛围,增强困难职工共同荣誉感,激发困难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积极性。与此同时还要有针对性的树典型、树正气。鼓舞和激励困难职工,以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的效果。激活困难职工潜力,调动困难职工工作积极性,让困难职工主动的完善自己。

第三,对困难职工技能的提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帮扶工作上,不能一味的“给”,要循序渐进的“教”。提高困难职工的生产技术水平才是真正脱困的特效药。随着时代的发展,任何生产技术都在推陈出新,新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方式已经与过去存在不小的差异,“新”的不断发展,预示着“旧”的将慢慢走向消亡,守旧的工作方法多数情况下带来的效果只有效率越来越低,在同行竞争中,永远处于劣势,长此以往,职工自信心不断承受打击,从最开始的不服气到最后的逆来顺受。职工积极性越来越低,拼搏的意识越来越淡,导致企业发展越来越慢,同时职工生活水平也变得越来越差,最终的现象就是困难职工也就越来越多。面临这种问题,技术革新至关重要,组织企业职工参与各项专业技术的培训、学习,将所学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带人企业,开展企业内部培训,以点带全,职工间相互学习知识经验,提高职工整体技能水平,在企业内部培训中,重点关注困难职工的动态,从思想上和技术上对困难职工双重疏导,转化困难职工的抵触情绪,用实践告知学习新技术的重要性。生产技术的提高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企业的效益不断好转,职工的收入水平才能日益提高,才能真正的实现脱困。刺激困难职工认真学习新技术,接纳正确的思想,提高困难职工在思想上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篇7:困难职工帮扶制度

工会组织开展的困难职工是工会协助各级党政解决困难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为困难职工提供救助、维权和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平抑社会矛盾,促进改革发展,为党和政府分忧的一项重要工作,为进一步将帮扶工作做大、做强、做实,使帮扶工作覆盖到每一名困难职工,现就学校工会帮扶工作有关内容、制度和标准进行说明。

一、特困和困难职工调查

每年学校工会统一对区直属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和各街道辖区企业的特困和困难职工进行调查摸底,要求各基层工会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摸清特困和困难职工的变化情况。对符合特困和困难标准的职工要在实施“三查一访”后,纳入困难职工档案。其他时段特困和困难职工情况有变化的,基层工会要随时向市教育工会报告变化情况,修改困难职工档案。

二、学校工会帮扶工作制度

(一)每年“两节”期间向特困和困难职工发放米、油等过节物品和慰问金。

(二)工会深入困难职工家庭进行走访慰问,组织贴心人服务队开展为困难职工服务活动。

(三)每年在8月底开展金秋助学活动,为考上大学和高中的特困和困难职工子女发放助学金。

(四)组织在读受助大学生开展暑期教育活动,开发放助学金。

(五)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三发放帮扶物品。

(六)不定期开展转赠活动,将筹集到的帮扶物品赠与有需求的困难职工。

(七)每年为新增在职困难女职工一次性办理一份女工“四病”保险。

(八)每年按照市总要求,在校开展募捐活动,集社会力量帮扶困难职工。

三、特困职工子女高等教育助学基金、希望工程助学基金

1、助学基金资助条件

(1)特困职工子女高等教育助学基金。船岸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子女考取大专以上普通高等院校,其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法支付子女上学所需费用开支者,可以申请特困职工子女高等教育助学基金资助。

(2)希望工程助学基金。船岸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因家庭生活特别困难,其子女难以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学业,可以申请希望工程基金资助。

2、助学基金资助标准。助学金以学年计逐个学期发放。

(1)特困职工子女高等教育助学基金。助学金额每学年为500至1000元人民币,具体数额将根据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学费标准等因素研究确定。

(2)希望工程助学基金。小学教育每学年最高金额不超过1000人民币,初中教育每学年最高金额不超过2000人民币。

3、受资助学生和家长的义务。

(1)受助的特困职工家庭,应将全部助学金用于子女上学的开支,不得挪作他用。

篇8:企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调查分析

1.1 困难职工基本情况概述

我公司现有职工20920人, 困难职工2158人, 占职工总数的10.32%。按不同标准分类, 困难职工中, 特困职工178人, 重困职工642人, 一般困难职工1338人;在岗困难职工959人, 其中工人563人, 占在岗困难职工的58.71%;45岁以上困难职工923人, 占困难职工总数的42.77%;大专以下学历的困难职工2038人, 占困难职工总数的94.44%。

1.2 导致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的原因分析

(1) 致困首因——职工本人或家庭成员患病。

最近几年, 我公司职工中患病特别是患重大疾病的人数有所增加。调查显示, 2158名困难职工中, 有40.08% (865人) 的职工或其家属患有慢性或重大疾病, 需要长期支付医药费。这部分困难职工中75%的属于特别困难或重大困难者。虽然职工参加社会医疗保险或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后, 可以报销一部分医疗费用, 但由于重大疾病派生出的附加负担和相关费用特别大, 当职工家庭成员中有不幸罹患癌症、尿毒症、肝坏死等重大疾病时, 就可能倾尽家财或陷入重困, 对昂贵的医疗费用无能为力。疾病是导致我公司职工生活困难, 尤其是特别困难和重大困难的首要原因。

(2) 致困次因——家庭供养负担过重。

调查发现, 因收入低无法维持生活和因家庭人口多、供养负担过重而发生贫困的有867人, 占困难职工总数的40.18%。我公司是大型基建施工企业, 属劳动密集型企业, 年龄偏大的职工多数来自农村, 家庭成员中无业或务农者较多, 家庭总体收入偏低, 经济底子薄。一些从农村换工来到企业工作的青壮年职工, 学历较低、技能较单一, 目前正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爬坡阶段, 且家属多无固定经济来源, 个人收入要供养一家多口人生活, 经济负担较大。另有部分年轻职工出生于困难、单亲、农村家庭, 参加工作以前家庭已欠下债务, 工作后较低的工资收入既要赡养父母, 又要用于还清债务等。

(3) 自然灾害也是致困原因之一。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 我公司大多数职工家庭地处四川、重庆、贵州境内, 2007年川渝地区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 2008年震撼世界的“5.12”汶川特大地震, 给许多职工家庭带来了重大损失。2007年的特大洪涝灾害中, 有98户职工和离退休职工家庭遭受较为严重的灾害, 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万元。“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我公司职工造成很大财产损失, 受灾职工1305人。职工个人住房损毁严重, 倒塌271户, 危房462户, 其他损失672户, 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意外灾害造成一些职工家庭固定财产完全损失, 从而导致经济困难。

(4) 下待岗致困现象不容忽视。

近年来,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有资产的重新整合、现代企业改制的进一步深化以及主业辅业的深度分离等, 下待岗人员数量有所增加。一些职工由于年龄偏大、技能单一, 只能承担简单劳动。当遇到企业劳动力资源调整与施工工序、工期变化等情况, 便容易成为下待岗人员, 经济收入减少的几率也随之增大。由于这部分人员职业竞争能力偏低, 本来经济基础就较差, 一旦下待岗失业, 家庭经济的运转就出现困难。如果职工家庭成员中有长期生病或患大病的, 就可能成为新的特、重困职工。目前, 因下待岗失业导致困难的职工有259人, 占困难职工总数的12%。

2 困难职工群体帮扶工作的现状分析

我公司现有的职工帮扶体系主要是从医疗救助、困难补助、“金秋助学”等三个方面开展的, 除继续坚持抓好“两节”慰问和送温暖工作、领导干部与困难职工结对的干群“心连心”活动、困难职工临时补助等传统帮扶项目外, 从2006年起, 我们将把以职工互助补充保险为载体的“互助机制”、以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为基本途径的“扶持机制”, 以“两节”送温暖为基本渠道的“帮困机制”归并到“三不让”承诺的“救助机制”, 在全集团范围内实施“三不让” (即不让一名职工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不让一名职工子女上不起学、不让一名职工看不起病) 承诺工作。

2.1 针对患病职工开展的医疗救助制度

我公司职工医疗互助补充保险工作始于1994年成立“互助补充保险基金会”, 主要对患重大疾病、伤残、死亡的职工和离退休职工开展互助救助工作。自该工作开展以来至2008年底, 已为10935名会员办理赔付589.62万元。作为职工大病医疗的补充, 我们组织女职工积极参加四川省总工会开展的女职工大病互助保险, 从2001年到2008年底累计参保6736份, 已为15名患病女职工办理赔付21万元。从2006的6月起, 我公司全面开展“三不让”承诺医疗救助工作, 救助对象是公司的在职职工。职工所在单位工会将对职工住院时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 按50%的比例给予资助, 对患重大疾病的职工还将给予一次性1万元的大额救助。至2008年底, 已对1421人支付医疗救助金177.9万元, 其中2008年度对858人支付医疗救助金84万元。

2.2 针对困难职工开展的困难补助制度

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是企业联系职工群众、帮助困难职工解决燃眉之急的有效途径, 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我公司“两节”慰问和送温暖工作以困难、退休、劳模、一线职工以及农民工等为对象, 每年在企业行政、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筹集“两节”慰问和送温暖活动资金, 2006 -2008年共筹集资金2198.23 万元, 保证了“两节”慰问和送温暖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开展干群“心连心”结对帮扶活动中, 每年对特困、重困职工进行一次清查, 根据情况变化, 按照每一个特困、重困职工家庭都必须安排领导干部联系的原则, 确定各级领导干部及工会常委的联系对象。2008年, 集团公司17名局职领导和8名工会常委联系特困、重困职工38户, 各子 (分) 公司258名领导及工会常委联系292户困难户。2006年6月起开展“三不让”承诺困难救助工作, 在建立健全困难职工档案的基础上, 对在册的特困、重困职工进行定期补助, 对有其他困难的职工进行一次性补助。至2008年底, 已对4155人次特困、重困职工发放困难救助金215.9万元, 以为他们分担生活负重, 减轻其经济压力。

2.3 针对困难职工子女开展的金秋助学制度

子女的健康成长是困难职工家庭的希望, 我公司历来重视资助困难职工子女上学, 坚持不懈地开展各种形式的金秋助学活动。2001 年——2005年, 对568名困难职工子女资助学费32.18万元。2006年起实施“不让一名职工子女上不起学”的“三不让”承诺助学工作以来, 更是扩大助学范围、加大助学力度, 着力建设困难职工子女就学的“希望工程”, 为困难职工分忧解难。至2008年底, 已对676人次支付助学救助金68.74万元, 其中2008年共资助221名困难职工子女, 发放助学款31万元, 助学范围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大专以上等教育阶段。

2.4 针对受灾职工开展的临时救助制度

小到职工家庭失火、被盗, 大到水灾、旱灾、地震等, 我们坚持对临时受灾、受困职工开展救助。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对我公司居住在灾区的职工、离退职工家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部分人身伤亡。“5.12”地震后, 我们迅速开展职工受灾情况的调查与救助工作, 除对受灾职工进行经济救助外, 各单位工会还对房屋受损的职工进行妥善安置, 对1305名职工、离退休职工和家属进行经济救助近160万元, 妥善安置近300户, 发生安置费用100多万元。除此, 还对地震期间坚守在施工一线的268户职工家属进行了慰问, 发放慰问金16.8万元。

3 进一步深入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策略

3.1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保证帮扶资金来源

我们用于慰问、送温暖、“三不让”承诺工作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企业行政的专项拨付和按职工工资总额1%计提的福利费, 以及工会经费。占保障工作经费很大一部分的“三不让”资金, 是各独立纳税单位按有关财务规定自行筹集和使用。由此看出, 保障资金的筹集与企业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 只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得到正常开展, 经济效益达到良性发展, 才能使职工福利经费的筹集得到保障。一方面,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加强对企业职工福利工作的检查督促, 是企业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 支持企业改革发展, 维护和谐稳定的生产环境, 也是企业工会责无旁贷的义务。“两个维护”的工作职责, 决定了企业工会在关怀关注职工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的同时, 必须以企业生存发展的大局为重。目前, 我公司对困难职工群体的帮扶机制整体运转良好, 也是得益于企业经济的正常发展。在保证现有资金来源的同时, 企业工会要多方探索资金筹措途径, 拓宽帮扶资金来源渠道, 寻求政策支持和政府部门、企业行政的支持, 多方为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筹备资金。要在企业内部构建“一人有难全体帮扶”的文化氛围, 成立专门的基金会, 接受社会各界和企业内部爱心人士的专项捐赠, 严格进行管理与使用。对由于人祸、天灾和疾病等造成的极其困难职工, 更要动员全公司职工进行援助, 合众人之力解少数人、少数家庭之难。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单位人员福利费用计提额度有限, 一旦职工患重病、发生重大困难, 就会出现“三不让”资金包不住的情况, 对此, 在要求该类单位按职工全年工资总额计提费用, 拉长时间周期的同时, 要积极与财务管理部门沟通, 研究探索既符合国家财务管理制度又方便企业工会筹措帮扶资金的解决方案。同时, 集团公司工会还应设立专项资金, 用于补助困难企业帮扶资金的不足, 使身处困难企业的职工与全集团其他单位的职工享有同样的帮扶策略。

3.2 甄别不同困难程度, 拉开困难职工救助级差

要建立、健全和建实困难职工档案, 注意划分困难等级, 对不同困难层次的职工要“区别对待”, 不能“一视同仁”。对患重大疾病的职工可以在给予一次性大额救助的同时, 提高医疗费用的救助比例。目前我们给予所有住院治疗职工的医疗资助都是自付医疗费用的50%, 对于患一般疾病的职工, 特别是家庭经济较好的职工, 生病住院并不会增加太大的生活负担, 但重大疾病因治疗时间长、医疗费用高, 依然可能会成为多数职工沉重的经济负担。“三不让”医疗救助虽然是一项全体职工的福利, 但其宗旨是“不让一名职工生不起病”, 从这个角度来说仍然是帮困性质的福利, 应该向因患重大疾病而导致重大困难的职工倾斜。因此, 对于患重大疾病的困难职工医疗费用救助比例可以提高到60%到70%, 并提高补助上限。为了保证该项工作的公平、公正, 各单位在建立困难职工档案时要特别注意真实性, 要加大调研力度, 从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切实做到有根有据, 保证我们的帮扶对象确实是亟需帮扶的特、重困职工, 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此外, 对特困、重困职工档案要实行动态管理, 以基层工会为单元指定专门的基层工会干部分户负责, 即时了解他们的家庭、经济变化情况和思想动态, 以便各级工会和党政组织采取更为合理的帮扶策略, 及时给予帮扶。

3.3 加大培训帮扶力度, 提升困难职工职业竞争能力加大培训帮扶力度, 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符

合职工实际的培训机制, 借助岗位培训、工地夜校、职工书屋等载体, 在施工空闲期和工序转换期有针对性、有区别地加强对困难职工的培训, 结合日常实践加强他们对技术的认知和熟练程度, 不断提升岗位晋升的资本。同时, 鼓励和支持困难职工参与各种技术技能和职业资格培训, 让他们有能力取得更高的技术职称和工作职位;另一方面要调查困难职工职业培训意向, 获得有关部门的支持, 向他们倾斜培训机会, 设立专门基金, 用于对青年困难职工的培训与自我提高, 为青年职工的自我培训提供资金支持, 可以用无息借款等方式, 为困难职工开展提升技术技能的相关学习提供经济支持, 为他们创造自我改变困难境况的条件。在支持企业生产发展, 教育职工自觉维护企业和职工共同利益的前提下, 积极与行政相关管理部门探索保证职工工作岗位, 维护职工合法劳动权力的有效途径, 最大限度地减少非职工个人原因造成的下待岗, 保证工者有其岗, 劳者有其酬。要促进就业与再就业,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推动建立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4 协助政府社保工作,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经过近20年的艰苦探索, 一个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已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 各级工会要在社会保障工作中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 协助政府和企业有关部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提高统筹层次、实现应保尽保, 着力营造一个全社会人人了解、关心、支持社保工作的良好氛围。调研中我们发现, 大多数困难职工来自农村, 其家庭及其他成员基本没有加入当地的社保体系, 生病住院等费用都由职工一人承担, 这是导致职工经济和精神压力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 企业工会要在帮助指导职工加入社会保险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首先, 要提高工会干部社会保险业务知识, 对各级工会干部进行有关社会保障政策法规方面的业务培训, 使他们熟悉掌握相关政策, 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有能力动员、引导、帮助职工和其家属全面参加社会保险, 督促企业为职工购买法定的保险, 指导职工充分、高效、高质用好现有社会保险资源;其次, 针对部分职工和职工家属参保意识淡薄, 自我保护能力弱的问题, 要发挥好工会宣传阵地的作用, 对职工群众进行系统的社保知识教育与培训。通过开展社会保障政策法规宣传, 让广大职工群众了解、熟悉有关政策, 增强他们的保障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正确运用有关政策、法规和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总之, 在企业职工保障工作中既要保证现有工作机制继续发挥作用, 又要大胆探索, 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管理途径。在具体工作中要深入调查研究, 重视机制建设, 坚持群众监督, 注重科学管理, 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 以增强保障工作的针对性、规范性、群众性、实效性, 努力实现保障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运转高效化, 为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摘要:通过两级工会摸底调查与对重新建立的困难职工档案进行重点调研和统计分析, 在概述职工基本情况的基础上, 引出了导致公司一些职工生活困难的原因与四种不同类型困难职工帮扶制度的实施现状。最后, 提出了四种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策略。

篇9: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制度

关键词:工会;困难职工;帮扶

进入新时期以来,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深刻变化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考验,因此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平稳发展成为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是创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组成部分,做好新时期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切实解决困难职工的实际问题,对稳定企业改革发展大局,促进企业和谐、社会和谐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新形势下工会做好帮扶困难职工工作的重要性

企业特殊困难群体的出现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工会组织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是职工之家,帮扶困难职工是工会组织履行基本职责、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企业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具体行動。深刻认识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做好职工的帮扶工作,是工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公司加快调整结构、促进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困难职工群体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同样是公司先进生产力的推动力量,企业要落实并完成年度事业计划目标,必须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解除职工后顾之忧,让职工以更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为企业实践科学发展观发挥工会作用。

(2)做好对职工的帮扶工作,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切实维护广大职工利益,特别是困难职工群体的合法权益,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为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分析职工致困因素,帮扶工作更有针对性

造成职工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企业的因素,还有职工个人方面的因素,且相互影响。大致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困难企业经营不景气致困。企业下属部分单位经营困难,处在亏损甚至已停产或者微利状态,因而导致职工收入普遍较低。

(2)企业内部改革调整致困。企业内部的大改革、大调整,必然对人力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年龄大、身体差、无技术的职工,其工作岗位大都安排在后勤线,其工资收入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差距拉大。

(3)职工自身原因致困。一是一些困难职工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身患大病,居高不下的医疗费用成为他们生活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二是供养子女上学困难,这种情况大都出现在患重病的或是单亲家庭的职工,因为家庭收入微薄,他们往往力不从心,很难支付高昂的子女的教育费用。

三、工会做好帮扶困难职工工作的实践与体会

1.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才能更好地为困难职工服务

建立健全帮扶困难职工长效机制,是新形势下工会服务大局,实现和谐企业目标的创新举措。这样的帮扶才是帮到了关键、帮到了根本。

(1)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帮扶网络。工会要加强对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努力争取企业党政的重视和支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立体化的帮扶网络,调动各方资源,形成推进企业工会帮扶工作的整体合力。

(2)要争取行政支持,落实资金保障。资金是帮扶工作正常开展的物质保证,是建立长效帮扶机制的基石。工会积极争取行政支持把帮扶资金和工作经费纳入企业财务预算,形成年度正常划拨制度。确保帮扶资金来源;建立职工向济难基金会捐款的制度,让全体职工共同承担帮扶困难职工的责任,增加帮扶资金来源。

2.创新性、有成效性地开展困难职工帮扶工作

工会要因企制宜,根据本企业困难职工的基本状况、致困原因和实际需求,围绕保障基本生活和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等内容,设计不同的帮扶项目,对困难职工实施多种形式的帮扶。

(1)拓宽多种渠道,提高自身脱困能力。加强对困难职工本人或家庭成员的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服务,努力帮助困难职工从根本上脱困。如:一是调整困难职工工作岗位;二是想方设法为困难职工的失业配偶和子女寻找就业机会;三是制定相关扶困助学政策,鼓励困难家庭职工子女进入大学校园学习,提高就业本领。

(2)增加困难职工家庭收入。提高困难职工救助标准,有效地增加困难职工家庭收入,让困难职工共享企业成果。

(3)给予困难职工心理援助。要深入推进心理援助计划活动,加强对困难职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让他们更新观念,改变以往等、要、拿的思想,认识到自己也是企业中的一员,和广大职工是平等的,树立信心,共同参与企业的建设。

3.广泛发动,形成职工互助互济的帮扶局面

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单靠工会单打独干不行,大包大揽也不行,工会要结合自身工作的特点,发挥群众工作的优势和作用,借助“外力”,发动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1)大力推进职工互助互济参保续保。通过发动个人购买或单位资助、工会资助、单位济难基金会资助等形式推进职工参加省、市总工会的职工特种重病互助医疗保障计划、职工住院互助保障计划等,使广大职工增多一条保障防线。

(2)广泛发动各方捐款助困。工会大力宣传“人人参与送温暖,扶困济难献爱心” 互帮互助的友爱精神的同时,在属下企业和职工中积极开展捐款助困活动,使互助互济精神深入人心,广大职工乐于关心人,乐于做善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现象尉然成风。

(3)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帮扶困难职工的联动机制。建立上级工会帮扶机构与企业帮扶机构联动机制,构建统分结合、上下联动、资源共享、互融互促的帮扶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在帮扶政策、帮扶形式上互为互补,加大力量对困难职工的帮扶。

四、结语

帮扶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随着社会形势、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势必会有更多更新更复杂的问题出现,工会要继续从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出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更有效帮扶工作新形式,为做好企业帮扶救助工作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梁金丽.困难职工帮扶长效机制成效显著[J].兵团工运,2011年07期.

上一篇:黄昏的蝉课件下一篇:初中要怎么学好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