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

2024-05-26

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共8篇)

篇1: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

浅谈教师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下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千古名言,告诫教育工作者要除了具有渊博的学识以外,给予学生必要的尊重、关心和支持也是十分必要的,否则教师渊博的学识也会失去光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道德文明的教化者、守护者,是科技、文明、文化的传播者、创造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当怀着对教师职业的崇敬,以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献身拼搏精神展现教师风采,同时,教师要具备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师德素养,践行师德高尚,无愧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要对职业心存敬畏。教育工作是塑造“人”的工作,它不仅影响学生的一生,同时也会影响到一个家庭的幸福,更关乎国家兴亡和民族之兴衰,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的掌舵人。因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始泪干”作为新时代下的教育工作者,要对教育事业常怀敬畏之心,时刻保持良好心态,时刻警醒自我,热爱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戒骄戒躁、竭尽全力、敢于担当、真诚教育。我们要以良好的教育激情,崇高的教育理想,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敬畏教育,献身教育事业。

教师要具备高尚的教育品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崇高的道德品质是教育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踏上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我们要以纯洁的灵魂,高尚的品格去影响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率先垂范,才能培养出具有优良道德品质的新一代。古人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育科学理论是人类长期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师德修养的必要途径是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通过教育教育科学理论学习,慎思笃行,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引领学生。同时,我们应当学习优秀教师的模范事迹,在心中确立崇高的使得榜样,不断锤炼,不断进步,不断升华,洗礼自己的灵魂,提升自我思想境界,才能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因此,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教育品德,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

教师要常怀仁爱之心。“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因有师爱学生而美丽,师爱在本质上不求回报、是对学生无私的、广泛的、神圣的、严慈相挤的爱,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对学生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感化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老师的关爱,筑牢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让学生亲近老师,信任教师,这样学生将会努力跟着老师的教学节奏,在情感体验中轻松的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是师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德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常怀仁爱之心,用我们淳朴的情感感化学生,建立富有情谊的良好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应热爱教师职业,爱岗敬业,对教育事业常怀敬畏之心,以饱满的教育热情投身教育事业,以高尚、健康、纯洁的师德去教育学生健康成长,以大无畏的仁爱情怀感化学生、引领学生,真正做到传道、受业、解惑的教育基本要求。

篇2: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

一、师德修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追求职业品质的发展。它既包括教师个人知识,技能、专长等多方面的发展,也包括职业精神的提升。许多人把教师的专业发展理解为教师在技能、专长等方面的提高,这种观点不仅误解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而且忽视了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是一种以自己的人格培养人格,以自己的灵魂塑造灵魂的职业,教师职业的教育性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永远无法脱离道德规范,师德修养始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师德修养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

一个教师“师德昭昭”,其业也必不会差。良好的师德修养能唤起教师的专业热情,产生专业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从而激励自己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一个师德高尚的人,即使他的专业能力有所不足,他也会抱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所以说,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应是前提和基础,也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推动师德修养达到更高境界的催化剂。

三、师德修养与 教师专业发展并重。

教师的道德修养与专业发展互为依存的两个方面,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发展意识,不断超越自我,享受专业发展的成功体验,巩固自己的专业热情,才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发展必然推动师德修养达到一种更高的专业境界。

篇3: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

关键词:教师,职业幸福指数,师德

幸福,在汉语中的解释是: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说到底,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满足的心态、愉快的心情和期盼,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更是文化的。幸福指数,是一个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不断改造而来的概念,是一个在不断修正的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在不断添减,所着眼的重点在不断调整,但有一个不变的趋向是注重个体的感觉和身体的感受,是以个人对各种事物满意度的测试。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需要获得满足、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自己潜能并伴随着力量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

良好的师德与幸福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良好的师德素养是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指数的前提; 而强烈的职业幸福感又会促进教师对师德的自我修练。那么,如何修炼师德,不断地提高我们的职业幸福指数呢?

一、遵纪守法,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指数的前提

法律严格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规范要求。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遵从法律的规定,严格守法,不去触碰有悖师德的行为。我们要守住不能违背法规和要求的底线,尤其不能因为自身的不当言行给学生带来身心伤害,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否则自身安全难保,更从何谈起幸福呢? 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有关法律和规范,深入领会其内容要求,严格自律,守住法律法规这一条底线,这是我们享受职业幸福的前提条件。

二、改进教书育人的方法是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指数的保障

教育是一项长期而曲折的任务,它不仅要求教师日复一日的长期坚守在教育阵地上,更要求老师又一颗爱心,去帮助爱护那些学生。教书育人是我们教师的职责,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也是教师最大的幸福。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教育方法。

首先,教师要有一颗欣赏与宽容的心。只有懂得欣赏和宽容,我们才会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走进孩子的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心,去和他们平等的交流; 才能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孩子所犯下的错误,冷静的分析原因,找到更加完善的方法去处理出现的问题。有了这份宽容我们就能一视同仁尊重每一位学生,去细心的关心每一个学生,包括哪些平时十分淘气的孩子,甚至性格、心理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对他们不嫌弃、不抛弃,不让每个还在掉队。正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宽容的心,即使工作再苦再累,我们也会因此而为自己自豪。

其次,我们要掌握表扬和激励学生的这一方法。对于学生们来讲,兴趣爱好、勤奋努力、自信远远比一个学生有没有天赋要重要得多。如何让学生能对学习产生兴趣? 如何能使学生充满自信? 这取决于旁人的认同,而教师是关键所在。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大声的并且大胆的为孩子们喝彩,去激励他们,即使蒙尘的金子也终究有一天会发出耀眼的光芒。朋友,作为教师,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 爱品学兼优的“尖子”学生容易,这种爱常常是自然而然地,由衷产生的,而对所谓“后进生”,就不那么容易爱得起来了。

你是否留心过生活中有这样的镜头: 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能获得师生、父母的重视,被爱着; 而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则若无其人地被忽略着,爱与他们无缘。殊不知,正是这样的学生更需要人们的爱,因为他们有苦恼,甚至于自卑。他们的心,有更多需要被人理解的东西。

三、克服职业倦怠期是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指数的关键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的反应,是伴随与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表现是工作满意度下降、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感情的疏离和冷漠,使自己具有强大的调控力。

首先,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职业倦怠期是教师必经历的一个时期,它具有客观的必然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学生、对待工作、对待同事以及其他人时保持一颗平常的心。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客观的看待别人。给自己设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并脚踏实地的去完成,努力克服在实践中出现的困难。这种平常心态学要我们自己来维护,要懂得知足和感恩,俗话说得好“幸福不是因为你拥有多少,而是你计较多少”。知足者常乐,懂得感恩的人才是真正幸福和快乐的。珍惜所拥有的每一天,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善待我们的学生,你会发现别有一番风味。

其次,我们要学会适应环境,善于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控。作为一个人,我们无法改变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对事物的看法,只有去积极主动地适应所处的环境,我们才能从悲观中走出来。但是,改变自己的看法去适应环境,并不等于盲从和妥协,而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调节和融合。换个角度去思考,哪怕只是稍微改变一下角度,我们就会迎来一片新的天地。

四、心态平和,笑对人生,是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指数的根本

教师要做到心态平和,学会给自己“放假”,笑对人生。不去想那些琐碎乱糟糟的烦心事,让自己的心情彻底放松,学会调整,给自己几缕闲暇,几缕惬意,几缕舒畅。这样,教师的生活才不会感觉枯燥,教师的课堂才不会干涩无味,才会知道如何让教育弥漫芬芳,才会让人生道路更加精彩。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只要你能笑对人生,你就能体会到幸福。当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如何看待,就决定了你幸福与否。很多时候,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你就会觉得天空不再那样昏暗,你也会拥有五彩绚丽的人生。

篇4:论师德的特殊性与师德修养

[关键词] 师德;特殊性;修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6-0052-02

一 师德的包容性

师德,通常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师德作为职业道德的一个分支,必然包含这些职业道德的一般内容。不过,仅从职业道德的基本层面来理解师德还不够,或者说不完整。

对于非教师职业的职业道德而言,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不必要求与其有紧密的联系。一个人的道德进步是多层面的,还可能是不同步的。尽管,从公民道德建设的角度,要求每个人在各方面应具有高尚的品德,但就职业道德而言,对其他方面的道德水平不必都有具体的要求,至少可以宽容些。比如,服务对象对于医德或者商业道德的关注往往仅限于职业的层面,至于医生或者商人的其它方面的道德水平(如家庭美德)很少关注,也无从了解,即使有所了解,也会给予最大限度的谅解。

然而,对于师德而言,这种“联系”和“关注”是必不可少的,师德具有广泛的包容性。教师的职业有别于其他职业的特点是“教育人”和“持续性”,教师要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师与学生在长期的、经常性的和广泛深入的接触交流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会对人才培养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言行举动,不仅是如何爱岗敬业,不仅是关于道德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行为,甚至包括关于艺术的价值判断——审美、以及基于习惯而不是价值的礼仪。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必须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把思想品德的全部内涵赋予师德都不为过。试想,没有优良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教师能成为学生心目中师德优良的导师吗。正如古人所说,“师者,人之楷模也”。培养教师的学校称为师范院校,“师范”意为“学习的榜样”(《辞海》),由此也可以想见师德的包容性。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教育对象(青年、培养成专门人才)的特殊性和高等学校的任务的特殊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又决定了高校师德在具有师德的一般性的基础上,还具有更广泛的要求,其内涵也应该更丰富,科研道德、社会服务道德等必将成为重要内容。甚至包括“创新”,高校教师具有创新品格,不仅仅被看作一种能力,从育人的角度来讲,更应视为一种道德品质。总之教师的思想品德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到关键的作用,从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角度讲,肩负教育重任的教师,其师德理应包容人类一切先进的、高尚的品德。教师承载着不同时代的文化传统和人格理想。“教师”这个名称的内涵,除了具有广博的知识以外,更意味着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二 师德的超常性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的包容性;教师教书育人的特殊性,更决定了师德的超常性,超越一般,要求更先进、更高尚。

师德,概括性地可表述为“政治坚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爱岗敬业”为所有职业道德的共同要求;其它内容除部分包含一般职业道德的内容(“诚信、公道、奉献”等,包含在“为人师表”之中)外,主要是师德的特殊性所在,从内涵的广度而言,体现师德的包容性,从内涵的深度而言,则体现师德的超常性。超常性体现师德的精髓。

就“政治坚定”而言,师德较其他职业道德具有超常性。教师以“社会代言人”的身份出场,教师的教育行为因而必须合乎社会及其意识形态的要求。学生成长的历程,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它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毫无疑问,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一切言行必须符合社会利益,这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的要求必然较其他职业更高,且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

就“教书育人”而言,更体现了师德的超常性。“政治坚定和爱岗敬业”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业要求,“教书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宗旨,是师德的核心,是师德有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关键所在。精心施教,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和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书育人” 是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的升华。升华,是将职业要求升华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是将使命感升华为对学生的爱。对学生严慈相济的爱,倾其全部精力,“传道授业”而无私奉献,使教师在自己的道德实践中体悟人生的尊严和神圣,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正如林崇德教授所言,“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是其他职业道德所望尘莫及的。坚持以人为本,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灵魂,是施教的基础。

就“为人师表”而言,体现了师德典范性,也体现了师德的超常性。“为人师表” 要求教师注重自身修养,严于律己,作风正派;诚实守信,办事公道 ;热爱集体,团结协作,讲究科研道德 ;举止大方,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等等。“师表”意为“品德学问上值得学习的榜样”。毛泽东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教书育人不是仅仅通过说教来完成的,是辅以身体力行来感染的,高尚师德的巨大力量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是直接的和深远的,甚至是终生的。没有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也将是暗淡的和干枯的,“为人师表”是教师“教书育人” 的职业道德的光辉和雨露。这对师德的要求,必将远远超越一般职业道德,使教师的品德成为典范。

甚至就“爱岗敬业” 而言,还体现了师德的超常性。虽然爱岗敬业是所有职业道德的共同要求,但对教师职业来说,“爱岗”必须站在热爱教育事业的高度;“敬业”必须在勤奋工作的同时,严谨治学,追踪学科前沿;“爱岗敬业”必须升华为“教书育人”,其师德水平无论怎样提高和提高到何种程度都不过分。

此外,因为教师不同于任何其他类型的知识分子,他不仅部分地参与精神生产,并直接地参与知识和精神的再生产。因此,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个体品德的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品德的问题。总之,教师职业是一个高起点、高标准、高素质的特殊职业,师德要求必然超越一般职业道德。

三 师德的修养

师德较其他职业道德具有特殊性,即广泛的包容性和超常性。这是人才培养历史的和必然的要求。而且人们总是对教师群体的道德品质有较高的期望,作为个体教师的行为以整个教育体系为依托,他的任何行为评价都与人们对教育的意象有关。随地吐痰、挤公共汽车等行为对许多人来讲也许是可以原谅的,但人们不会将这种宽容给予教师。将教师职业道德理解为“只是一种场合道德”是值得商榷的,这种观点实际上忽视了教师职业“育人”的根本特点,使“专业伦理”流于并不专业。

师德水平的高要求,勿容讳言,与师德现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是各学校乃至社会极为关注的问题。实际上,师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教育理论专家和教育管理专家都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师德建设作为系统工程、师德建设必须经常化和制度化,似乎已经形成共识。师德建设的制度化,并由此产生的制度理论及其深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市场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的深化,并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其顺利进行。然而制度理论并非排斥道德的自律性,而是在道德自律鞭长莫及的领域起着监督、限制以至惩罚的责任。特别是师德的包容性与超常性更强调师德的自律性,因此,不断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自觉性是师德建设的重点所在。师德建设的归宿,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完成道德他律向道德自觉的提升,实现师德养成的理想境界。

师德修养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营造以人为本、关注教师生活、工作和进步的人文环境,体现学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政府对教师的价值认同,体现社会对教师的职业尊重。在全社会形成“教师是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职业”的观念,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师德修养自觉性提高的基石。当然影响师德修养的因素还很多,如学校的文化氛围、民主氛围、学校管理者的品格作风以及社会道德环境等,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环境是师德修养的重要外因。

诚然,在“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这一美好愿望实现之前,劳动只能是人们的一种谋生手段,合理索取应是市场经济制度伦理的题中之义。然而,仅以物质利益作为许诺的管理只会形成庸俗的人格,物欲的无限性与物质财富的有限性致使物质利益绝对的管理除形成计较利益关系的人格外,绝无人生智慧的境界。因此,在保障物质条件的情况下,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地理解和提高师德认识,自觉提高师德修养,是高起点进行师德建设的途径。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自身素质好、社会使命感强、主体报酬的性质高,是师德管理价值目标高追求的内在基础。教师的劳动,并不完全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也有桃李满天下和园丁收获硕果的成就感。

教师的师德修养成为自觉行动,也是教师自我成材的必由之路。教师的劳动比一般劳动更具有挑战性,更具有自我实现的价值,教师的劳动是教书育人,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创造性,这种劳动能有力地促进个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教师师德修养的过程,必须陶冶师德情感,把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感转化为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师师德修养的过程,必须锻炼道德意志,勇于面对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以良好的师德风范让学生找到“怎样做人”“如何做事”的正确答案;教师师德修养的过程,必须不断增强道德信念,为人师表,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用自己的行动为“教师”这一崇高而神圣的称号赢得全社会的赞誉。教师师德修养的过程,既是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是教育的实践过程,更是艰苦的人生实践过程。

参考文献

[1]张文斌.抓好“五个结合”强化师德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6(5).

篇5: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

【作者单位】:葫芦岛市胜利小学

包红妹

【摘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从古至今,国内国外,人们都把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素质的第一杆标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的思想也变得多元.进而人们对教师素质及师德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及亿万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产生深远影响,所以说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无论提到怎样的高度都不为过。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势在必行,因而作为一名教师,不断提升新时期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是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头等重要的大事。

【关键词】: 师德修养

职业道德

【正

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要把教育事业做好,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师,而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师德。师德,是教育事业的灵魂。

一、师德——教师必须承受之重

其一师德是教师的基本行为准则

官员行政,要有廉政为民的政德;医生治病,应有赤诚济世的医德;同样,教师教书育人,也要有师德。医生无德,损失的只是有限的病人;官员无德,受害的充其量只是一方百姓;教师无德,受害的却是整整一代人。教师的工作关乎孩子的未来、国家的兴盛。这就需要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职业要求和思想感化的力量,调整自己与学生、同事、家长、社会之间关系——即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这也是作为人师的基本的行为准则。

其二、师德的特殊在于它关乎灵魂

在我看来,学高是为师之源,身正是教育之本,有德才能润人之心。师德应该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师德不应该是动听的言辞,更应该是具体的行动,教师是以教而达到育的目的,这就要我们教师以自己的知识内涵和道德操守去感染和陶冶我们的学生。一个只有渊博知识的教师是永远不可能有道德的影响力的,仅仅依靠三寸不烂之舌的说教只会苍白无力,永远达不到的育人的目的,教师育人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为学生提供一种道德的楷模,从而起到道德的示范作用。如果教师本身游离于“真善美”的精神世界之外,又如何期待自己的学生置身于“真善美”的思想意境之中呢?

其三、师德是强国之本

谁也不能否认孩子的命运也就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命运,而这又为教师的教育所决定。从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论《学记》中的“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到隋代教育家主通提出的“广德

而师、度德而师”;再到我们今天喊出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强国伟业,教育为本,教师修养,立德为本”。都无一例外地将教师与国家社稷的兴旺、与“道”的传播、与人的正身楷模联系在一起。由此我们看出兴国与教育的关系,而只要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教育离不开教师,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和工作能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我们更不难看出作为教师在兴国与强国这部巨著中的地位和作用,试想一个如此重要的角色,有理由不去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吗?

二、师德修养中教师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选择教师职业注定必须爱人生、爱生活、有激情,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感悟点点滴滴的渗入教育教学过程,渗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去体味人生、去思索人生。加强师德修养,要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在对待全体学生的关系上,强调尊重。尤其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缓、有过错甚至有严重缺点、学业成绩不良、与教师意见不一致的这几种学生。

第二、在教和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努力做到从以下七个方面帮助学生: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到的目标;帮助学生根据所处的环境寻找、选择、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恰当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引导作用。

第四、从教师劳动对象的特点出发,强调赞赏。要赞赏每位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极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美好愿望;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对教师授课的质疑。人各有短长,我们不能千篇一律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要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

第五、在对待“差生”的关系上坚守师德的底线,做到不体罚、不辱骂、不训斥、不冷落、不羞辱嘲笑、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这是对待学生的底线。

三、加强师德修养,弘扬师德

(一)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坚守高尚情操,保持行为端正、廉洁,决不以职谋私,尽职尽责的教好每一位学。对待工作精益求精,坚持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发扬奉献精神,决不从事第二职业,把教育学生当做自己的人生目的。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的去塑造自身的人格。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

(二)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教师是学生的人生观的榜样,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学生少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品德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以

后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发展。教师要言传身教,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教师又要以自身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的成长。

(三)孜孜不倦为人师表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不厌学,故能成其圣。”渊博的学识,精深的学业,可使教师树立自己的教育威望,同时也是提高师德素质的保障。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拥有大量的各种的文化知识,而且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否则将会被社会淘汰。然而,学习是一件艰苦而有乐趣无穷的事情。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的任务非常繁重,大多数教师还要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许多责任,要抽出时间学习新知识,就要克服许多困难。教师本人要重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要有学而不厌和愚公移山的精神,一点一滴的积累知识,循序渐进的提高自己。

(四)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现代教育和科技活动都是社会化的集体劳动,要求教师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要提高师德素质,还要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加强集体意识,集体观念。道德的基本问题是利益问题。珍惜情意,利莫当头。这并不是要求教师不要利益,而是要求教师应该正确地对待工作、生活和与同事们交往中的利益问题。团结协作还要求教师要互相尊重、密切配合,要善于肯定同事取得的成绩,虚心向优秀教师学习。

中华民族的师道精神,源远流长。“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安贫乐道精神,“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躬身自省精神,“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刻苦好学精神,“有教无类,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敬业爱生精神,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德精髓。让我们关爱学生,严谨笃学,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者。

【参考文献】: 《师德新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经典读本

2008年9月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篇6: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

书名:《教育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伟

新时代小学

教师角色

前些天和往常一样在书桌前改作业,不觉头颈似乎有些酸痛,就抬了下头,不经意间看到书架上那本“尘封已久”的《教育学》。我清晰记得那是我从大二开始就开始翻阅的,那时没有其他想法,就准备想从事教育行业,当一名老师。看着那本陪伴我半个大学生活的《教育学》,心里自然少不了一些感慨。

当怀着另一种心情打开那本书的时候,看着当年做着的笔记,尤其是当翻到第四章“学生与教师”这一章时,感触油然而生。转眼从学生身份变成了老师,这大转变让我有些措手不及,虽然我早已在当年做好准备,但当年归当年,如今已成为一名老师,设身处地想还是不大一样的。从高中就知道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乃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在当初我以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现在想来稍有些幼稚,有些轻下结论。其实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方面的,在《教育学》一书中有明确的阐述:①传道者角色②授业、解惑者角色③示范者角色④管理者角色⑤朋友角色⑥研究者角色。这六大角色特点无疑决定了教师职业的重大意义和重大责任,决定了对教师的高素质要求。这些阐述在直到我做了一名教师之后才真正会心。

就拿管理者角色来说,教师管理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学生。如何很好的管理好全班学生,细至每位学生,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能使他们自觉接受管理,加强自我管理,并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对我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我班学生实际情况来讲,我首先在班里制定了一系列班规,以此来约束、端正各自的行为,以此为戒尺,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做到赏罚分明,然后召集班干部,做好一系列班干部会议,强调职责、义务等方面的工作,做老师的小助手,也好让他们自己去干,有的放矢,给予他们更多的责任和自主,让他们去管理下面的学生,当然其余学生也有一定的的权利,就是做好监督工作,即若班干部有做的不当的,有违干部身份的,都可勇于主动指正并批评,严重的可以告知老师再做相应处理。所以我主要给班级创造一个自主和民主的管理氛围,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我想我班还是较乐观的,当然这并不是每个班级都适用,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又如再拿朋友角色一讲,我班上大多数学生以好动活泼为主,无论是上、下课都比较积极活跃,但我从小就知道师道尊严,老师无论是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是一副庄重严肃的模样,也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后。其实不然,正如《教育学》中所说,小学低年级学生倾向于把老师看作是父母的化身,希望能把他们当做好朋友看待,能和他们一起分享痛苦和忧伤,分享快乐和幸福。因此根据这一特点,课后,我时常以轻松,欢乐的氛围来跟学生交谈,融入他们当中,以便更深入了解学生,经常能和学生融洽相处,当然课上我也会掌握相应的尺度。

篇7:职业倦怠师德感悟

教师每天都在面对同样的学生。一般小学六年、初高中三年。每年重复使用同样的教材,教材虽然有变,短期存大同的趋势不会改变。这种单调的工作环境,过重的工作负担和无边的精神压力等因素教师的职业倦怠就出现了,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费登伯格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概念,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现在这种“职业倦怠”却悄悄地侵袭和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一份调查显示:有轻微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86%,有中度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58.5%,有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22.5%!这个调查不一定精确,但至少表明了一种令人忧虑的趋势。据总结,教师的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精神疲惫,体力明显透支,对工作失去兴趣,缺乏工作热情和创新力;无成就感,感觉工作付出不少,但成绩不大,对事业追求失去信心;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在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猜疑、自责,甚至以一种冷漠疏远的感情对待。职业倦怠一旦产生,人对待工作的态度、行为都会发生很大化,对工作会产生极强的破坏力。

确实一个教师越“敬业”,职业倦怠就来得越早。因为这种“敬业”,只能让教师过早步入身心交瘁的“境界”,昨天的培训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消除职业倦怠的认识.创新教材,让教材鲜活起来。

我们的多数教师都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材讲什么我就教什么,教材知识怎样呈现我就如是呈现。这种教死书,学生厌倦自己头疼。如果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教材,教材在你手上就不是一本普通的教材,而是一本鲜活的知识传统媒介。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对教材知识的教授顺序进行大胆的调整,这不仅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给你的教学带来许多新异的刺激,使你产生研究教学的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做研究型的教师从研究教材开始。向课堂要质量在研究基础上从实践开路。如果教师真正步入了研究发现问题、从多种渠道学习、在课堂中进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进行的学习研究的良性轨道,教师的职业倦怠就会大为减少。

打造课堂新风貌,让课堂灵动起来。

我们多数教师包括我都喜欢课堂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安静、按照自己的预设进行、学生能配合你的课堂等。这种课堂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实值得怀疑,昨天的学习让我有所触动,许多课堂是值得我去追求。

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向此靠拢,我想我们的课堂会另有一番风貌,教师的职业倦怠也会因此消弱。

1、打造生活课堂,让知识更加鲜活。

有人这样形容:给知识融入生活,知识因此而鲜活;在生活中注入知识,生活因此丰满。知识原本来自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但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因此夏教授极力主张打造生活课堂将鲜活的情境引入课堂,这种突显新、奇、特在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为课堂学生学习注入强劲动力的同时,让课堂灵动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平时留心积累:与知识相关的新异视频、图片等均应在你教学的视野内。

2、打造生成的课堂,让知识更加丰满。

每节课教师都会进行一定的设计,如果这种设计束缚了课堂的手脚,这种设计应该是我们不想要的设计。从好的方面去着手,设计是为了更好的生成。教学设计应该给教学的不确定性留下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学设计是一个永远不能划句号的手稿。试想我们有多少节课是完全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的无生成的课堂,回想这样课堂知识必定“瘦弱”的知识。这种学习必在学习的浅水区,因为学生没有深入到知识掌握的应有深度,知识是死的而不会真正加入解决实际问题的队列中。因此我们设计每一节课的同时,要给学生预留下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中闪现,要相信学生,这种“浪费”时间是值得的,这种累积效应需要时间的堆积。

3、打造文化课堂,让课堂民主平等。

有专家说,上课教师控制学生是反人类的行为。确实现在的教师都把自己的课堂控制好作为炫耀的资本,认为用强势压倒学生就是自己“能干”。这种短期行为只能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这在学校班级中教师在和教师不在教室两重天屡见不鲜。如果能有魏书生所说的班级那样,一切事务由学生包办,班级的一切大事由学生决定。真正将民主平等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中,流淌在学生的血液中。班级也就走入了良性轨道,但这需要智慧的进行引领。可当下多数班主任都不使用这种模式,因为他们认为这不好自己管理来得快,自己不能控制放不了心。确实这种尝试需要勇气,但这种尝试能让你的管理水平前进到自己都想象不到的水平。

4、打造互动的课堂,让学生作主。

篇8: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

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 从讲台之下走到台中央, 从莘莘学子到为人师者, 从课堂的参与者到掌控者, 从低头搞自己的科研到规划指导学生实践……方方面面的角色转换带来的是期待着将所学所识与学生分享的兴奋、是力求完美的冲动、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决心, 但似乎也有一点信心不足和困惑。例如如何设计好一节课的结构, 掌控好课堂节奏?学生能否在课堂上消化接受所传授的新知识?如何在教学中收放自如, 游刃有余?甚至, 如何保持充沛、积极的精神面貌等等。不断地实践与思考之后, 我愈发感觉到上好一节课需要的是深厚的理论功底及实践经验, 但又不能只有知识传授, 更要有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科学教学理念、方式的理解与实践能力, 需要了解学生的特点与接受能力, 需要把握课程相关各方面的联系与全局。

1 理论功底的深厚与实践经验的丰富, 需要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行动

博士毕业后的一段时间, 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追踪似乎由于脱离了“全天候研究”的环境而变得缓慢, 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的现实与学生渴求新知识的需求, 不断鞭策着教师必须在专业领域中不断深造自己。记得曾有大一新生在课后对知识点外的一个前沿进展产生了兴趣, 不断地深入交流后, 他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有了信心和目标, 我当时就感到这次交流对学生的学术塑造和未来发展可能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如果没有对新知识的追踪和把握, 也许上述的交流将不会发生更不会深入, 教师仅完成了“教书匠”的任务, 却失去了为人师者的风范。“终身学习”在说教层面已然失去了市场, 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践行理论知识、切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良性循环过程, 只凭一张嘴说不来学生的真本事。但只有实验性经验性知识, 而没有深厚详实的理论为基础, 只凭一双手也教不来学生对知识点触类旁通式的真正理解。对教师自身来说, 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无疑要求自己也应“道高一尺”, 这高度来自于放下休闲时间去跟踪最新的专业进展, 来自于科研工作的实践过程中, 来自于静心阅读相关的甚至“无关”的科学文献和书籍, 来自于学术会议、产业相关展览会上的广泛交流、涉猎等等方面。“态度决定成败”, 我认为这句话放在教师自身上有着特别的意义, 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更应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2], 因为失去活力的知识与讲授可能会导致失去活力的课堂, 学生对知识理解也将停留在书本上而无法贴近“实战”。

2 学习和锻炼自己运用科学教学理念和方式为“上好一节课”服务

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曾对我说:“课堂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扎实的学识和对教学的理解 (观念) ”。传统的教学风格与现代教学理念在课堂上都有用武之地, 我认为关键是教师对课程与学生情况的整体把握和精心设计。

观念随时代的变迁, 体现在教学中是教学对象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对新知识的接受力、广度和深度的要求不断增大, 特别是对运用实例的兴趣颇高[3]。同时,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是较强的, 在听老教师授课时, 师生的高效互动曾让人印象深刻, 但反观自身更多时候是比较平静、乏味的课堂状态, 这显然与教师、学生心中的理想状态有较大差距。所以我们青年教师在教学艺术、方法学上的改进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与老教师的交流不难体会到:教什么、如何教、教得怎么样, 每一个环节都是精心构思、设计的结果, 每一句表述甚至动作都是反复推敲的结果, 都服从服务于心中的教学框架, 使教学严谨、高效、层次分明, 表现出来的是教师对课堂对学生的掌控力和收放自如的潇洒气质。我曾向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讨教, 问其如何在授课时信心十足、激情澎湃, 带活了学生。得到的答案是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背后都是近十倍的备课功夫, 才可能做到游刃有余, 才可能在把握课堂教学大局的同时突出层次和重点抓住学生的心。的确, 无论PBL, PBC还是TBL, 其教学形式都是提高学生兴趣, 丰富学习体验, 发挥学生能动性的好方法, 但形式的背后是加深理解与把握所体现的教育教学规律。教法的改进如讨论式教学的开展曾让我的学生展现了“久违”的积极性, 资料的查找、问题的设计、讲演的内容, 课堂面貌焕然一新。但不久就出现许多问题:学生疲于应付的“形式主义”、单打独斗的“个人主义”和小组集体参与度的降低, 使对问题的看法趋于平淡、大众化, 失去了个性思考。在我看来, 教学效果甚至低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可能正是教师只重形式而弱化了练内功的结果。殊不知, 探讨课题的选取, 学生讨论的组织形式, 教学过程发展走向的预判与控制, 教学效果的评估与反馈方法等等方方面面都是备课中的重点。可见, 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应体现出教师对教育规律和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

3 与学生将心比心, 知晓学生特点, 激发学习主动性

作为青年教师, 我意识到与学生将心比心是尊重学生的基本出发点, 看似不难做到。但实际情况可能正好相反。面对比较烦重的教学任务, 面对事业与家庭的选择, 面对教学与科研的协调, 我们青年教师的心态能否平衡、平稳, 找到依托乘势而上、不断进步, 而非避重就轻纠缠于纷乱的选择, 我认为取决于对自己作出的正确定位与健康心态的塑造。

作为80后的青年教师, 我与许多90后的学生在对问题的看法和体验上有不少相近之处, 正如陈昌贵教授指出的:大学青年教师和学生具有“先学和后学的关系, 示范和榜样的关系, 良师和益友的关系”。这种优势显然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为我们开展教学工作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但优势能否变成实实在在的教学成效体现在许多方面, 如学生的课堂教学反馈、课后的作业情况、测试成绩、实验操作水平、学术问题的提出等等, 这些都需要以相互尊重为前提[4], 使教师与学生打开思路, 敞开心扉, 平等地交流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尊重学生不是放松对学生的管理, 不是随性而发, 我认为应落实到教学设计中, 把以往满堂灌、一言堂的状况变革为启发式、研究式、情境式等更具吸引力的教学体验。不止一次听到老教师语重心长地告诫青年教师, “教师不能满堂灌, 要改变学生的依赖心理”, 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智慧, 使学生体验到知识的价值与魅力, 发自内心地通过教师的引导探求掌握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这种引导的结果不仅可以使学生取得知识上的积累, 还让学生得到智慧上的提升——发掘、联系、实证等自学能力的提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凡为教以达不需教为目的”。我认为如此传其“道”才是实实在在地对学生的尊重, 才可能真正实现“授业”、“解惑”, 让学生不枉四载寒窗。

同时我也体会到学生学习积极性、目的性如果不加引导, 肆意放大和从众化, 也可能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曾有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中的电路设计、单片机技术钟爱有加, 对这方面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但对医学传感器技术、生物材料科学等相关学科不感兴趣, 甚至提出看法:只学自己喜欢的那一部分。还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涵盖学科太广泛, 不知所学, 不图所学。这些都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问题, 一味的批评、忽悠或把自己对现状的某些过于主观的情绪渲染给学生都是不应该的。教师对专业学科有着更深的理解与体会, 应据此对这些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使之认清生物医学工程高度交叉的实际情况和现实人才需求,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将学生的积极性和精力引导至更纯粹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上来。同时鼓励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和学习榜样, 并为之不懈努力, 我认为这是真正对学生和教育本身的负责和尊重。

总之, 我们青年教师朝气蓬勃, 是我校教育教学事业和改革的生力军, 为了无愧于这一称号, 我们应不懈修炼内功。正如陈思东教授指出的, 青年教师要不断学习实践“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 具备“终生学习”的态度, 在夯实自已理论功底的基础上, 不断丰富实践经验, 提高对学科知识、课程体系、培养计划、课程大纲等的综合把握能力, 同时要能够“了解学生”, 尊重教育规律, 才能“上好一堂课”。“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像名师们一样在教育事业中做到纯粹、真诚、无私、德高、博识, 将是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田在宁.高校师德建设浅议[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2, 6:83-84.

[2]郑颖.高校教师素质提高的误区和对策[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2, 5:22.

[3]王忠伟.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群文天地, 2012, 4:227.

上一篇:初中军训心得400字下一篇:2018电大济法律基础形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