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就业论文

2024-05-26

社区就业论文(精选8篇)

篇1:社区就业论文

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总结-社区就业工

作总结

社区物业管理工作总结

在区政府、街道党工委领导、建设局物业指导下,****社区工作站积极做好辖区16个物业管理单位的桥连工作,为辖区管理处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共同努力创建实施“双年”,营造和谐社区、平安社区。

1、年初,****社区工作站成立了物业单位联席会,每月不定期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各物业单位轮流策划会议主要内容及地点,建立一个平台让各单位交流工作经验,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在会议中提出并讨论,兄弟单位也能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解决

彼此的困难。

另外,工作站也能在联席会议中要求管理处配合好社区的核心工作,将上级主要文件精神传达到各物业单位。同时,也围绕这些核心工作,安排好各管理处的主要任务。

2、在物业单位联席会议的基础上,辖区管理处与社区工作的联系更为紧密。物业管理单位对社区的各项工作都很配合,只要工作站有需要的,物业单位都全力以赴,全力配合社区工作。特别是对于社区计划生育、出租屋管理、卫生、联防、维稳、治安、人民调解、信息反馈等各项工作,辖区各物业单位均已当成是本单位的工作,要求管理处上下工作人员都全力配合。对于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管理处也一直积极参与。

3、****辖区内小区的业主委员会选举

做好辖区内小区的业主委员会选举,选举出真正无私并以为小区业主服

务、得到业主支持的业主委员会成员。在今年,****社区工作站筹备了两个小区的业主委员会选举。在9月28日到10月28日,****仅用一个月时间就顺利选举产生了第一届业主委员会;另外,****小区的业主委员会的换届选举正在投票选举产生委员阶段。

物业管理改造工作。圩镇****小区正准备进行物业改造。物业改造工作比较繁重,需要小区业主的积极配合和支持,工作就能顺利召开。

4、加强社区内各物业单位与群众居民的联系

****社区工作站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把社区工作人员、管理处、辖区单位、辖区民警、社区各组织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1月12日,****社区组织“义务治安巡逻队”到“东江纵队”参观学习,巡逻队成员包括社区党员、社区群众、辖区内单位、辖区内管理处人员。此次活动有利于加强社区群众、辖区各单位、组织的联系,有利于群众了解社区、社区了解群众,也有利于把”平安、和谐”渗透到社区各个方面。

11月8日,****社区组织辖区物业单位、社区各组织到横岗园山风景区登山。在途中,同志们打成一片,欢声笑语,携手并进,在互相帮助中彰显和谐。这次活动也深受大家的喜爱,给大家提供了互相交流、沟通的机会。

5、与辖区管理处联合组织活动,加强与管理处的联系,同时丰富小区居民活动,紧密社区、管理处、居民三者之间的关系。

今年,与********管理处合办了“卡拉ok比赛”;与****合办了“嘉年华活动”;与****合办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与咨询活动”;与****合办了“安全生产宣传活动”;与****大厦合办了“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等等。

根据每个小区的特点,根据居民、管理处的需要,我们组织的每次活动,都让居民群众感受到了圩镇社区是真正

地为居民服务、真正的与居民连成一条心,同时也为管理处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与小区居民联系。

在xx年,****社区工作站加强了与物业单位、辖区单位、辖区民警、社区群众居民之间的联系,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在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创建“和谐小区 和谐社区”。天秀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工作总结

天秀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材料

天秀社区就业服务站2016,在街道和社保所的领导下,按照街道社保所要求,以消除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为核心开展各项促就业工作。天秀社区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一、为本社区失业人员服务方面的基本情况

1、真诚服务失业人员一直是天秀社区就业服务站的工作宗旨。就业服务站从宣传就业政策入手,在街道社保所 的指导下,通过政策宣传、入户走访、建立台帐、职业指导、开发岗位等多项措施,为本社区失业人员提供了全方位一条龙优质服务。天秀社区2016年共有新增及原有在册失业人员25名,本社区对所有在档的失业人员都逐一做了动态情况调查。其中有出国人员1名、残疾人员1名、隐性就业人员10名、正在上学4名,其他人员9名。

为了让每一位失业人员及时了解现行的社保政策,我们坚持入户与电话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耐心地一对一作好政策宣传工作。本社区有一个失业人员在一家医药公司就业,单位一直未给其上保险,通过对失业人员的动态监测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通过与本人宣传就业政策以及《劳动法》的一些规定,使其与单位沟通并签定了劳动合同,单位为其入了职工基本三险,使其有了基本保障。通过对失业人员政策宣传、沟通做工作,本社区已有3人由隐性就业转为正式就业,并将档案从街道

转出。

2、从社区实际出发、积极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服务。2016我们累计进行入户及电话走访失业人员100余人次,其中走访“4050”人员40余人,通过政策宣传使大龄失业人员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2016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共有22人,其中办理社区灵活就业18人,转档及正规就业人员3人,就业率达到%。

3、配合街道社保所下达的培训任务指标,为失业人员提供职业指导和培训信息,鼓励他们参加失业人员创业者培训班的培训,为促进就业奠定基础,今年先后共有3人参加了考试。此次的培训得到了失业人员的好评。

二、创建措施

1、建立并完善社区就业服务站工作制度

在街道社保所的帮助及社区居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天秀社区建立了社区就业服务站工作职责,工作制度、服务

内容、服务标准及工作流程等七项管理机制。并设立了站长、副站长、劳动协管员各一名。确保社区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服务工作的顺利实施。

2、健全各种就业服务台帐

天秀社区就业服务站设有失业人员动态管理台帐、就业困难人员台帐、“4050”人员台帐、失业人员走访台帐、失

业人员就业台帐、灵活就业台帐、就业援助活动记录台帐以及其他类等各种就业服务台帐,准确记录了各项信息及动态管理情况。

3、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多样化援助活动

天秀社区就业服务站自创建以来,每年都不定期的随时更新劳动保障宣传栏,用于长期宣传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目前共有社保橱窗1个、通知栏2处,并同时使用板报配合宣传,另外,本社区居委会的100多名社区居民志愿者也是社保政策的长期宣传者,为社保

宣传工作提供了保障。今年以来,参与街道组织的各项援助活动10次,解答有关政策30余条,发放政策宣传单、册100余份。开发用工单位4家,开发岗位32个,为本社区创建就业示范社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定期走访失业人员及就业困难人员

为了使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就业,天秀社区就业服务站本着每季度定时进行走访及动态不定时走访模式,及时了解摸清其家庭情况、失业原因、择业愿望、技能水平及就业意向等基本情况,全面掌握失业人员基本信息,耐心宣传再就业优惠政策并及时提供适合本人的就业岗位。

5、提供社区日常服务

为了营造社区居民人人关注的创建氛围,社区将街道就业援助电话及社区就业服务站电话长期在橱窗内公示,截止

到目前无一人投诉,社区服务站的

工作得到了失业人员和广大居民的共同认可。

为失业人员提供优质服务,使政府的促就业政策第一时间宣传到社区失业人员一直是我们的工作宗旨,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这一工作,使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马连洼街道社保所

2016年12月28日

篇2:社区就业论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

欢迎你们到东大街社区检查指导就业再就业工作,下面我把东大街社区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方面的基本做法和主要成绩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东大街社区常住人口5500多户,15721人,占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辖区绝大多数居民是西南铝加工厂职工及家属。社区属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转非、老龄人口比例较大,社区现有下岗人员68人,失业人员509人,退休人员2500

近年来,社区“两委” 在西彭镇社保所的指导下,在西南铝再就业服务中心的支持下,结合本社区的实际情况,以“零就业家庭”、“低保户家庭”、失业人员和“4050”等就业困难对象为重点,以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为主线,以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为手段,千方百计地解决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辖区居民的好评。2005年被区委、区府评为就业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结合地区和社区实际,积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

(一)摸清情况,全面掌握社区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的准确信息。东大街社区现已配备了专职劳动保障协理员,建立了社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流程图、服务指南、服务平台简介、政策宣传栏和“充分就业服务”网络图。建立了劳动力资 多人。这些因素给社区的稳定发展和管理都带来较大的困难。1

源情况台账、下岗失业人员台账、就业困难群体(包括“零就业家庭”、“低保户家庭”、“4050”人员)等10个台账。依据《社区下岗失业人员求职登记信息库》,对辖区每个下岗失业人员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登记,准确掌握了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

(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就业培训,积极为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创造条件。

2007年,社区通过对辖区下岗失业人员的调查了解,按照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的文化结构,年龄结构,以及个人志愿,联系西彭镇社保所和西南铝再就业服务中心,分期开设了微机专业、保安专业、型材安装专业、管电焊钳工专业和家政等专业培训,为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的有效推荐输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2007年参加过就业培训的247人中,有247人被相关用人单位录用。

(三)拓宽渠道,实施就业援助。根据东大街社区的实际情况,我们重点抓了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1、以人为本,开展“跟踪”全程服务。东大街社区不断探索、创新,对下岗失业人员采取分类管理、先难后易、大龄优先,残疾、特困优先的管理模式,做到了辖区内失业人员失业时间清、失业原因清、家庭状况清、就业愿望清等“10个清”,实现了对辖区下岗失业人员的动态管理,实现了结合社区实际进行分类管理的就业再就业模式,实现了对就业再就业人员的跟踪管理和全程服务。

2.缔结“对子”,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我们率先推出了社区与社会用人单位双向承诺的就业安置与管理模式,并制定了“双向承诺协议书”,用人单位向社区承诺优先录取社区推荐的失业人员,社区向用人单位承诺对推荐人员的思想品质、家庭情况进

行跟踪服务,确保推荐人员服从管理,积极工作,使用人单位对社区推荐的就业人员放心,达到长期聘用,继续接受社区推荐的失业人员的目的。社区还与西南铝再就业服务中心结对,由他们找岗位,我们输送人员的做法安置社区下岗待业人员。我们还主动联系新源金属材料加工厂、西彭创立园旭东铝业公司、恒压公司、天威公司、天箭电池厂、邦恩机械厂、富荣屋管公司等单位,广开门路,积极推荐安置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社区的真诚感动了用人单位。如西彭新世纪百货一次性招聘了社区推荐的25名失业人员,新源金属厂一次性招收了社区推荐的10名大龄人员,友才汽修厂先后录用了社区推荐的 8名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天箭电池厂先后录用了社区推荐的12名待业人员,富荣屋管公司一次性录用了社区推荐的15名“4050”人员。据统计,2007年东大街社区共推荐安置就业171人次。目前,东大街社区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实际占了25.3%。社区对有劳动能力、有劳动愿望的事业人员做到了100%的就业推荐率。

3、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开发社区就业项目。在实施充分就业过程中,社区重点抓了培育和发展新的就业增长点,主动积极搜索社区内外富余岗位的信息,拓宽就业空间,广开就业门路,积极推荐社区失业、下岗待业人员就业再就业,鼓励辖区下岗失业人员通过临时性,灵活性,弹性工作来实现就业。

社区设立了公益性服务项目,成立了社区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服务站。社区设立法律咨询、社区医疗服务站、护院、保洁、协警、夜巡等就业岗位。07年社区共推荐家政服务人员50余人次。06年温家祥、刘杰等10人通过保安培训,10人均持证上岗。曹远强、杨克伟等6人分别被西彭派出所、铝城分局交警队录用。

三年来,东大街社区共推荐安置了下岗失业人员和待业青年、农民工等490余人。

4、加大低保政策宣传力度,充分落实优惠政策。社区通过宣传栏、召开会议、组织学习、张贴通知以及开展咨询等方式,让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及时了解低保工作的各项政策,把低保优惠政策做到家喻户晓。目前社区为21个“4050”人员办理了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办理低保就业补贴4户,办理零就业家庭一次性就业再就业补贴7人,07年办理小额贷款1人,为旭东铝业公司办理贷款40万。

5、扶贫帮困,建立“爱心”求助体系。社区成立了由书记兼任组长,委员为成员的帮扶领导小组,采取了“一帮一”、“一对一”的帮扶措施,社区党支部组织党员群众献爱心捐款2000多元,社区团支部和新世纪百货西彭分店团支部联合组织团员,在本社区开展对孤寡老人、特困户进行定时定点的“一对一”的帮扶。给社区困难家庭儿童买书包、买学习用具,为特困家庭送生活用品,为孤寡老人打少卫生,送医送药,做到困有人助,弱有人帮。

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社区常住人口中“两有”人员509人,已就业490人,就业率约96.3%;(2)下岗失业人员享受职业介绍服务,职业介绍服务率达100%;(3)创建前“零就业家庭”7户,创建后消除7户,就业率100%;(4)低保户当中有劳动能力的有106户,已就业85户,就业率80%;(5)登记失业的有191人,在3个工作日开展职业指导的有191人,职业指导率100%;(6)登记失业的“两有”人员有247人,1年内就业的有247人。(7)市、区两级政府制订的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100%得到了贯彻落实。

四、解放思想,明确目标,脚踏实地做好充分就业社区工作

1、认真学习总书记在十七大上所做的工作报告和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方面的相关文件,认清充分就业与缩小贫富差距之间的关系,认清充分就业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认清充分就业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之间的关系。

2、下岗失业人员是社区的弱势人群,关心扶助弱势人群,认真做好充分就业工作是扶助弱势人群的最好办法。贫富差距小,人际关系好,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是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大街社区两委务必高度重视,尽职尽责做好充分就业工作。

3、主动走出去,向充分就业先进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4、加大就业再就业培训工作力度,加强劳动光荣、就业光荣、自食其力光荣的宣传教育,使所有劳动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都树立起劳动脱贫、劳动致富的强烈愿望,转变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观念。

5、把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的详细资料分类统计清楚,把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希望和要求牢记于心,把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的情况熟悉于心。结合社区实际,结合地区实际,帮助社区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社区主动创造就业岗位安置就业,继续加大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引进就业岗位安置社区下岗人员,使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充分就业,促进稳定发展,促进社区文明和谐。

篇3:社区就业论文

社区就业潜力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区就业占社会就业的比重也将会大幅度上升, 有利于缓解我国城镇再就业压力。带着社区就业及其就业人员社会保障这一研究课题, 我们对江苏省宿迁市区4个街道的9个社区进行实地调查, 根据对社区就业者的特点设计了问卷, 涉及收购、擦鞋、安装、装修、修理、运输、搬运、建筑、家政近20个行业。调查采取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共发放问卷400份, 直接了解社区就业人员的所想所需, 了解社区就业人员的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一、调研的部分结果与分析

1. 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居多。小学103人, 占25.8%;初中205人, 占51.2%;高中或中专68人, 占17%;未回答者24人, 占6.0%。

2. 被调查者以进城务工的农民为主。

在回答“从事非固定工作之前所在单位”时, 务农164人, 占41%;企业工人114人, 占28.5%;没有工作过64人, 占16%;其他38人, 占9.5%;20人未回答, 占5%。

3. 单位性质和职业分布情况:

被调查者所在单位的性质:国有和集体占9.3%, 私营占37.8%, 个体占34.6%, 其他占9.4%, 9.0%的人未回答。这些社区就业者在服务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比例相当高。

4. 工作变换情况:

调查显示, 换过1次~2次工作的占26.8%, 换过3次~5次工作的占34.7%, 换过5次以上工作的占29.8%, 没有换过工作的占7.7%。

二、我国社区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在调查过程中, 不难发现我国社区就业的潜力十分巨大, 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调查的结果分析来看, 目前的社区就业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全国的社区在解决就业方面都存在的通病。具体来说主要有:

1. 缺乏相应的法律和政策保护

在法律方面, 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这种就业方式的劳动法律法规。现有的法律在很多方面都不适用于这种就业情况。如固定工时的规定并不能适应社区就业的实际情况, 工作时间对于在社区劳动组织中就业的人员, 特别是那些从事餐饮, 美容美发类的人员来说无法按现存劳动法律规定执行。根据我们抽样调查统计的数据显示, 他们中有6 2.8%是每周工作七天, 有7 4.7%是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另外用人单位雇用人员时“必须签订书面合同”, 对于这些流动性很大的群体也难以实现, 调查结果显示, 社区就业人员只有2 8.3%签订了劳动合同。

2. 缺乏有效的就业服务机制

推广社区就业手段乏力、开发就业岗位不足。长期以来, 各级政府强调和考虑正规就业的因素较多, 而发展社区就业的手段不力。尽管社区劳动组织已经容纳了不少就业岗位, 但很多是下岗工人、失业工人自己开发的, 政府在开发就业岗位上还明显不足。据有关资料显示: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就业份额一般在2 0%~3 0%, 发展中国家社区就业份额也在1 2%~1 8%左右, 而我国却只有3.9%, 如果按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计算, 我国社区就业份额由3.9%提高到12%, 就可以增加2000万个就业机会。另外, 就业培训力度不够, 调查显示大多数社区就业群体都没有接受过政府或社区的再就业培训, 甚至有些人不知道有培训。

3. 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

无论是开发就业岗位还是加强社区的各种培训、开发就业基地以及建设劳动力市场, 每一项都需要资金的大力支持, 资金是这些项目得以实施的基础和最为重要的保证。如2007年, 宿迁市宿城区政府将再就业资金由2006年的500万元增加到600万元。为大龄下岗失业人员的医疗保险补贴, 企业吸纳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岗位、保险补贴, 市区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保险补贴, 再就业基地兑现奖励, 免费培训, 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对有就业愿望、创业能力的“无就业家庭”, 失业人员的资金帮扶等, 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但这600万仅占当年可以支配财力的1.8%, 只能从皮毛上解决问题, 治标不治本。

三、我国社区就业中的对策和建议

发展社区就业工作, 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促进社区就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 政策性强, 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团体、用人单位、劳动者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1. 建立扶持社区就业组织的政策和法律平台

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保护社区就业者权益。首先, 要在法律上确认它的地位和作用, 着手制定其相关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 把对社区就业形式的重视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其次, 要对现有劳动和保障法律法规中不适合社区就业生存发展的规定进行修改和调整。尽快设计出一套符合其特点的劳动关系制度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如在劳动关系制度方面, 应从制度上确认多重劳动关系的合理性, 另外合同的内容和形式也应比正规部门劳动合同更为简化和灵活。另一方面, 加大优惠政策的扶持和执行力度。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把在社区就业形式作为今后一个重要的就业渠道, 在制定有关政策时要认真考虑该群体的情况, 想方设法提供优惠, 并一定要实事求是, 考虑到政策的可行性, 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以便得到中低层群体的普遍认同。同时各部门之间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要把现有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要确保政策的落实, 就需要工作人员上门宣传, 遇到政策不落实的事情要主动帮助解决。

2. 拓宽社区就业岗位,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首先, 要形成促进社区就业岗位开发的有效机制, 许多街道和社区可通过物业管理网络, 直接深入居民家中, 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大量的岗位需求信息, 尤其是短期、临时、灵活的社区服务就业岗位的信息。同时, 街道居委会还有最小一级“政府”的优势, 通过建立与驻社区企事业单位共建理事会等形式, 能及时了解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其次, 要因地制宜开发就业岗位, 积极创办社区就业实体;结合社区居民生活服务的需要, 开发托老托幼、修理维护、家政服务、等便民服务岗位;结合企事业单位剥离社会职能的需要, 开发物业管理、卫生保洁等社会化服务岗位;结合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 开发社区治安、管理、环境卫生等公益性岗位。最后, 社区主动邀请市、区劳动就业部门及有关用人单位来社区举办劳务集市, 免费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展“送岗位”活动, 有关用人单位现场招聘, 社区要组织好下岗、失业人员到现场参加报名、登记、求职、咨询。

3. 加强职业培训, 整合社区劳动力资源

如何有效地提高社区就业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和适应能力是贯穿整个社区就业发展过程的重要方面。因此, 政府和社区劳动组织提供的就业培训在内容上应以实用为主, 在培训的形式上应突出多样性。鉴于劳动者各自不同的情况, 就业服务应采取分类培训的方式, 有助于提高服务效率。进行职业培训既要有针对性又要讲求实用性。所谓针对性, 就是要考虑到社区就业群体的构成, 主要是下岗失业人员等就业劣势群体的实际, 主要表现在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和专业技术能力欠缺等方面。注重实用性, 要求社区就业培训主要应该围绕开发社区服务业就业岗位、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来进行, 重点应是家政服务类。例如通过培训的分类进行人员的分流、把接受培训和就业指导与享受优惠政策结合以及搭建社区就业信息平台与网络体系等。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完整的劳动力市场网络体系和较强的职业培训能力。例如, 把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延伸到街道居委会, 把职业指导的各种技能培训班开办到街道居委会。

4. 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 解决资金问题。

切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政府对社区的资金投入可以设立一个基金或者为每年应划拨的资金设定一个科学的比例, 量入而出, 专款专用, 加快资金市场化步伐, 多方筹措社区就业扶持资金。第一、政府资金的扶持重点应为公益性服务岗位。这些公益性岗位, 如保洁、保绿、保安等无法盈利, 但又不可或缺, 因此应由公益性组织承担, 费用依靠政府及相关部门解决。第二, 对非公益性社区就业组织应以提供税收优惠为主, 对他们的资金扶持可以通过简化开办手续, 在符合条件的范围内减免场地费或税收等方法。事实上, 政府每年用于社区就业方面的财政支出都是由当年实际情况决定的, 具有随机性。为了能更有效率的利用资金, 政府应该设定一定的比例或者基金。这些就需要多方面机构, 包括社会保障部门、财政局、税务局、工商局等共同商议, 结合本社区实际有针对性地落实国家的政策, 为社区就业步入正轨铺路, 为社区促进就业提供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冯进峰:对我国社区就业的再认识.合作经济与科技[J], 2005[1]:6-7

[2]高洁肖云:胡同泽.中低层灵活就业群体的就业障碍与对策研究.统计与决策[J]2007[5]:128-130

[3]周军:社区再就业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 2003年9月

篇4:社区青年就业问题研究

[关键词]社区:青年;就业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268-01

1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变成了一种的负担。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制转轨和企业改制加速了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和重新配置,城市下岗、失业人员逐年增多。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金融风暴对就业带来了更为严峻的形势。以上海某社区(以下简称D社区)同样面临失业人口逐年增大的压力。90年代的下岗分流的"4050"人员的就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2030”的青年就业问题又逐渐成为新的就业难题。

2D社区概况

D社区占地面积约为1.79平方公里,人口约65740。从社区的年龄结构、社区居住形态和居民来看,D社区正面临步入老龄化。2007年统计中,60至70岁为5947人,70至80岁为5673人,80以上为3074人。预计今后3至5年,社区的老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社区的居住基本形态为三类,即旧里居民区、老式公房居民区和新建商品房居民区。旧里房间是传统的城市居住区,这类居住区多分布在尚未改造老城区,主要是指传统里弄,包括石库门(连排别墅)和棚户区。一般来说,这类居住区规模不大,随着旧城改造的不断推进,数量也越来越少;老式公房也称新式里弄居住区,这类居民区主要是指1970-80年代市政府统建的居住区;新建商品房是指1990年代以来新建的中、高档商品房住宅区。这类社区人员构成比较复杂,主要由各式各样的优势群体组成,其中部分高档社区(也称涉外社区或国际社区)的居民中30%以上为外籍人士。

3社区青年就业现状

在D社区近7万人口中,16-30岁青年共有14058人,其中失业、无业人数高达3359人,失业率高达23.15%,剔除人户分离等因素,失业无业青年共有1820人,失业率高达21.62%。可见青年就业问题已成为社区就业的主要问题。从年龄结构看,1982年到1987年出生的青年约占青年失业人数的67.5%。学历方面,失业青年学历普遍不高,大部分为初高中和技校毕业生,约占失业青年的69.7%。从就业意愿来看,近40.5%的青年希望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找到理想的工作。

4导致青年就业问题原因分析

首先,青年掌握的技能与就业岗位不匹配。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技校毕业生的技能与社区就业岗位的需求不匹配。而学校的技能培训没有做出及时的调整,导致青年毕业后即面临失业的窘态。其次,外来务工人员和外省市的毕业大学生与本地社区的就业青年在就业的竞争中,无论是工作态度和薪水要求方面更具有竞争性。目前在餐饮行业、大型超市商场等次要劳动市场95%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在主要劳动市场中外省市毕业大学生在也占了大多数。第三、青年的个人期望和社会现实的不匹配。目前D社区青年大都是78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过多得到父母的宠爱,对自己能力和社会现实的认识不准确,使得在就业的过程中处处碰壁,多数人不从自身上找原因,归结于社会的不公平,自暴自弃。第四,社会家庭对青年就业存在误导。在社区工作中常发现,有些家长和孩子的攀比心理造成家庭不赞成孩子去所谓社会地位不高,或工资薪水不高的岗位,造成青年闲散在家。甚至有些家庭条件比较好,也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出去工作。

5美国经验的借鉴

美国政府、非营利组织和企业作为社区就业的主体,在社区就业中紧密结合,发挥各自重要的作用。政府作为宏观政策的制定者,主要是制定有利于社区就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并提供各种贷款,审议并通过所有能够对社区就业产生影响的项目。地方政府积极参与社区开发项目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非营利组织是社区就业的具体事务的实施者。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了解居民的需求,成为政府社区建设项目的有力实施者(全美每年约5000亿美元的投入,70%来自政府的财政投人,30%来自服务和社会捐赠),并为社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与机会。企业是就业形式的更新者。推动本社区就业的手段主要有创办新企业、帮助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增加地方的消费,并由政府投入资金以增加就业。政府鼓励中小企业根据本社区的文化、资源特点发展。既实现了就业,又缓解本社区的社会问题。

6青年就业对策

(1)开展针对性的培训。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加强培训学校与本地企业的联系。比如培训学校可以请本地企业人员到学院参观和授课。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到企业中去参加临时性的工作,了解市场情况。政府把原来注重出资办培训机构或者组织青年参加培训的方式转变为由政府出资替青年购买培训。让失业者去“找”培训,由政府买单。青年选择培训的空间和余地加大,提高了学习的热情,调动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促进了培训机构去适应受训人员的要求,这样使培训更加贴近市场要求。

(2)规范用工制度。目前,由于户籍制的实施和地区间分割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外来务工人员未能纳入正常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劳动权利和生产安全保障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力成本低也给本地社区的青年在就业过程中带来不公平竞争。如何在保证本地青年和外来务工人员在就业平等的前提下,让企业更多地吸纳本地青年就业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加强职业思想教育。一些家庭不愿意让子女上职业学校,只愿做白领、公务员等行业。解决这一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要引导青年及其家庭建立正确的职业生涯导向,树立了全民终身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思想,同时也注重加强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

篇5: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汇报

XX社区,坚持以就业服务站平台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挖掘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和网络用工信息,帮助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扶持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入本地的农村劳动力和本地的个体工商户雇佣的员工及时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使社区就业工作实现制度化、社会化、规范化。为社区和谐,为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现就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区基本概况

辖区面积XXXX平方公里,目前社区户籍人口XXXX人、流动人口XXXX人,总劳动力XX人,其中城镇劳动力XX人;农村劳动力XX人;4050人员XX人。居民已就业XX人;非经济人口XX人;未就业XX人;无劳动能力X人。就业率达XX已完成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指标,实现了社区充分就业。

二、促进社区充分就业的主要措施

在XXX街道劳动保障所的指导下,社区坚持以人为本,以“安置一人,稳定一家;安置一户,稳定一方,”的指导思想和“急民所急,想民所想”,积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目前取得明显效果。我们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提供组织保证。

工作人员职责明确、责任到人,促进了充分再就业工作的落实。社区党委坚持把再就业工作与社区党建、精神文明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作为服务居民、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工作来抓。

(二)、深入走访、建立台帐、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夯实基础。

为了全面掌握社区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经过相关人员协商,创建充分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和计划,明确了具体职责,分工和完成的时间段。对如何上门登记?采取哪些有效方法?谈了一些实际技巧,骨干们心中都有了底。我们坚持每月深入居民区、楼院走访了解社区内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状况;走访了解就业困难对象的下岗失业时间、年龄、家庭生活来源、个人特长、家庭成员情况、居住场所、就业愿望等方面的详细情况。调查走访的基础上逐一建立再就业援助登记、失业人员台帐等基础资料,使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状况、择业意向、就业能力、就业意愿,做到了“四清”,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建立健全了各类台帐、表册,并将收集的资料录入微机,实行了动态管理,从而为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夯实了基础。

(三)、大力宣传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失业人员就业。

1、坚持就业宣传与创建活动并进。社区共制作宣传横幅XX幅;新增固定宣传栏板块XX张;开展大型就业活动。特别是利用X月X日社区活动日,在XXXX开展就业促进活动。共成功推荐就业人数XX个,包括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等。

2、开展就业优惠政策专题宣讲会。

3、大力挖掘岗位信息,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四)、完善措施、组织帮扶、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1、积极开展对困难就业对象的援助。社区就业困难人员的主要原因,一是年龄偏大;二是文化偏低;三是劳教释放人员单位不敢要。我们把这些失业人员例为“一对一”帮扶范围,在正确引导他们参加社区和街道组织的现场招聘会外,积极通过多方关系为其帮助就业和自主创业。

2、就业指导与现场招工相结合,实现再就业。(五)阐明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目的和意义。

1、学习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

2、如何以良好的心态去应聘工作。从就业的“三要素”谈到“先易后难,量力而行直到树立自谋职业思路,用自己所长去做力所能及之事。

3、开发社区就业服务项目,解决就业岗位。

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社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最大的亮点是:吸收辖区用人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在本辖区招聘员工,积极组织本辖区未就业人员参加招聘,并发布用工需求的信息。

三、今后工作思路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源”不断开拓新思路是我们为辖区居民实现充分就业的重大责任。

1、加强队伍建设。我站工作人员将继续努力加强自身培训,提高素质,认真学习劳动保障的各项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把此项工作做得更加完善,保证充分就业社区的长期稳定性。

2、全方位收集岗位。为了社区居民生活更加稳定富裕,我站将继续为居民寻找更好的工作岗位,加强与街道就业保障所、周边社区、辖区单位紧密联系,同时尽量寻求沿海发达城市的就业岗位,提供更多层次的岗位供居民选择。

3、提高培训档次。依托街道社保所和周边职校对社区居民进行长期培训,尤其是计算机、营销、管理等,让居民向高级人才转变。

篇6:社区就业再就业工作总结

一、强化领导、制定实施方案、落实责任

健全组织机构。我社区成立了

以社区党支部书记、工作站站长为组长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领导小组,制定可行的创建实施方案,分工负责、责任到人,促进了充分就业工作的落实。社区把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工作列入社区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服务居民、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工作来抓。

二、加强工作队伍建设,落实责任制

社区为适应新时期再就业工作管理的需要,除了街道劳动保障所下派的就业协理员外,我社区还配备了一名专职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大再就业工作力度,落实工作责任制,将街道与我们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对有关工作任务进行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制定相应的工作职责、流程、和工作制度,并在宣传栏上公开,使社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三、强化基础管理,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

(1)规范做好失业人员登记、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再就业优惠证》申请的工作。

(2)积极开展劳动保障政策宣传活动。

**社区设立了劳动保障宣传栏,及时刊登新政策,积极向社区失业人员广泛宣传再就业优惠政策,使失业人员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就业意识。积极利用标语、专栏、培训班等方式进行宣传、广泛动员、组织失业人员参加街道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失业人员就业技能,拓展了就业渠道,为进一步开创就业再就业工作新局面创造条件。

(3)配合区劳动局开展户籍失业人员普查行动,在07年6月对辖区内劳动力资源进行全面排查,摸清其家庭状况、失业原因、择业愿望、技能水平、培训意愿、就业去向等基本情况,全面掌握各项基础信息。通过对社区的摸底调查,共登记失业人员30人(其中男9人,女21人),并为部分人员办理了失业证。

(4)建立失业人员台帐、就业困难人员台帐、优惠证发放台帐和就业台帐等基础资料并定期更新,使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状况、择业意向、就业能力、就业意愿,做到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健全各类台帐、表册,并将资料录入电脑,特别是“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台帐全部建档立册;并且按照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的要求,每月都按时做好社区劳动就业情况报表。

(5)积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使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享受到规定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对社区内的劳动者享受政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热情提供咨询和帮助,并负责向有关部门反映。

四、完善措施,组织帮扶,促进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就业再就业的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达到70%,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达73%以上;就业困难人员登记7人,已有6人实现就业;**社区无“零就业家庭”认定。对有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我们积极主动安排合适的工作,我们以打电话、到家中回访的形式近一步了解失业人员。

在开发新岗位,实现再就业方面,针对社区内未就业群体,我们根据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职业技能进行排查,分析原因、分类排队,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技能想对策:①积极动员和鼓励社区能人带动输出、投亲靠友等办法,介绍失业人员找工作;②开发了一些适合失业人员困难群体的就业岗位(如:护绿保洁、家政服务、后勤管理等),帮助下岗失业人员重新就业。③进行空岗调查,积极协调企业、事业单位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岗位。④鼓励失业人员积极创业,自谋出路。

篇7:社区就业论文

您们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柳背桥社区党委、居委会对您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感谢您们对本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进行指导和讲评。

石桥铺街道柳背桥社区,坚持以就业服务站平台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挖掘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和网络用工信息,帮助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扶持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入本地的农村劳动力及时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使社区就业工作实现制度化、社会化、规范化。为社区和谐,为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现就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区基本概况

石桥铺街道柳背桥社区座落在兰花村13号附1号,东至百合社区;南与巴国城相望;西至柏林社区;北与石新路社区交界。辖区面积0.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主要以原钟表厂和现在的中建厂家属区为主,下设11个居民小组。目前社区户籍人口5625人、流动人口3052人,总劳动力3982人,其中城镇劳动力2793人;农村劳动力1189人;4050人员109人。居民已就业1347人;非经济人口1418人;未就业25人;无劳动能力27人。就业率达98.97%已完成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指标,实现了社区充分就业。

二、促进社区充分就业的主要措施

在石桥铺街道社会劳动保障所的指导下,社区坚持以人为本,以“安置一人,稳定一家;安置一户,稳定一方,”的指导思想和“急民所急,想民所想”,积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目前取得明显效果。我们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提供组织保证。

柳背桥社区把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纳入全年社区工作总体计划,2010年3月成立了柳背桥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站。站长由居委会主任担任,配有保障员和招聘的专职工作人员,添置新电脑3台、传真机、复印机等硬件设施。建立健全了工作职责、流程、制度等,使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得到了有力保障。2010年5月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社区党委书记、主任担任组长,就业站、社区干部、居民组长、部分单位代表为成员。职责明确、责任到人,促进了充分再就业工作的落实。社区党委坚持把再就业工作与社区党建、精神文明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作为服务居民、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工作来抓。

(二)、深入走访、建立台帐、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夯实基础。

为了全面掌握社区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社区创建领导小组与6月17日召集党小组长、居民组长、居民骨干代表、全体社区工作者等35人,在社区小会议室举行创建工作启动培训会,共同学习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相关文件,重点宣读了社区创建充分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和计划,明确了具体职责,分工和完成的时间段。对如何上门登记?采取哪些有效方法?谈了一些实际技巧,骨干们心中都有了底。我们坚持每月深入居民区、楼院走访了解社区内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状况;走访了解就业困难对象的下岗失业时间、年龄、家庭生活来源、个人特长、家庭成员情况、居住场所、就业愿望等方面的详细情况。调查走访的基础上逐一建立再就业援助登记、失业人员台帐等基础资料,使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状况、择业意向、就业能力、就业意愿,做到了“四清”,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建立健全了各类台帐、表册,并将收集的资料录入微机,实行了动态管理,从而为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夯实了基础。

(三)、大力宣传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失业人员就业。

1、坚持就业宣传与创建活动并进。社区共制作宣传横幅12幅;

新增固定宣传栏板块10张;宣传橱窗4个;开展大型就业活动四次,其中三次为社区自己举办。特别是利用6月23日社区服务日,在石新路鑫泰铭居前开展就业促进活动和11月11日在社区市民学校组织的就业指导及现场招工活动,共成功推荐就业人数21个,包括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等。

2、开展就业优惠政策专题宣讲会。按照北部新区安排,我们与9月2日下午2:00在社区市民学校组织了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单位代表及有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代表,共计76人参加的就业优惠政策宣讲会,对下岗职工就业、自主创业、4050人员就业等享受优惠政策、以及就业咨询等解答,受到代表欢迎。社区就业站还推荐11名失业人员参加街道社保所组织的岗位技能培训,为失业人员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同时社区利用国庆文艺演出、工会、老协组织在10月份的活动,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宣传,推进了整个创建工作更深入进行。

3、大力挖掘岗位信息,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为充分寻找社区用工资源,9月9日社区居委会与辖区强斯公司、好汉体育用品厂、力伦达公司等10个单位签订了用工信息协议。结合街道社保平台和辖区及友邻社区收集的空岗信息158条,就业岗位数200余个,先后在社区用工信息栏进行了公示。11月22截止共登记求职人员83人(实际失业人员38人),职业指导87人/次。特别通过社区网上“博客”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满足了不同失业者的需求,促进了居民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全面发展。

(四)、完善措施、组织帮扶、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1、积极开展对困难就业对象的援助。社区就业困难人员的主要原因,一是年龄偏大;二是文化偏低;三是劳教释放人员单位不敢要。我们把这些失业人员例为“一对一”帮扶范围,在正确引导他们参加社区和街道组织的现场招聘会外,积极通过多方关系为其帮助就业和自主创业。例如:兰花村15-5-3号,义建华;男;现年40岁,原钟表公司下岗职工,企业破产后,四处打工,由于用工单位短期用人,经常失业。经过11月11日社区就业指导会后,他在辖区泰和锦苑物管找到了保安工作。

例二:侯鲜;49岁;男,住兰花村12号2-2号,系钟表公司破产企业职工,XX年买断工龄,从事货运。因效益不好,回家照顾病危母亲(近月母亲已去逝),自己到社区登记求职。社区按照其要求多方推荐无果,后通过社区党员徐远国介绍到华宇当车管员,因自己父亲病重放弃工作,最近社区又介绍他到附近的协信彩云湖当保安,长期值夜班,月薪900元,他本人非常满意这项工作。

三、赖德明,男;52岁,妻王来兄35岁,住兰花村200号系零就业家庭。因以前做生意失败现待业在家,急需工作养家糊口。经社区几次推荐不是年龄大就是文化低,单位很难接纳,就业工作站特邀其参加就业优惠政策宣讲会听课,使他顿然醒悟,决心自主创业。在我们的鼓励和指导下,他准备办一个摩托车维修站,现正在筹备中。妻王来兄在我们的积极帮助下9月份在石桥铺一家快餐厅上了班。

2、就业指导与现场招工相结合,实现再就业。

柳背桥社区为推进创建工作深入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困难对象就业,11月11日上午在社区举办了“就业指导专题讲座暨推荐就业会”,吸引到38名求职者光临。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主讲了这次就业指导。

1、阐明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目的和意义。

2、学习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

3、如何以良好的心态去应聘工作。从就业的“三要素”谈到“先易后难,量力而行”,直到树立自谋职业思路,用自己所长去做力所能及之事。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交流赢得阵阵掌声,使到会求职者感慨万分。会后高新区保安公司、泰和锦苑物管、好汉文体用品厂等5家用工单位也到场招工,整个活动达成意向性协议9人,圆满完成既定任务。有力的推进了社区就业工作。

3、开发社区就业服务项目,解决就业岗位。在加强宣传就业的同时,社区在福源来路口与街道共同开办了水果副食品就业便民摊点,解决了租住辖区农民工和少量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使28人有了岗位。社区居委会还利用流动人口协会成立了6人的家政服务队,开展对居民的上门服务。社区根据不同求职者的需求分别给予职 业指导和援助、岗位信息援助、技能培训援助等,引导他们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激发求职动力,实现再就业。

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社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最大的亮点是:通过社区网上“博客”向辖区失业人员宣传就业优惠政策和发布各种收集到的就业信息,以供有就业愿望的居民参考。对就业困难对象开展“一帮一”长效帮扶机制,积极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工作以各种活动形式宣传、促进再就业工作。如:国庆、工会、老协活动等。

今年通过努力11月22日截止共成功推荐就业36人,其中包括就业困难对象2人;4050人员12人;农民工10人。对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失业证45人;办理再就业补贴7人。目前社区无零就业家庭,各项创建工作初见成效。

三、今后工作思路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源”不断开拓新思路是我们为辖区居民实现充分就业的重大责任。

1、加强队伍建设。我站工作人员将继续努力加强自身培训,提高素质,认真学习劳动保障的各项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把此项工作做得更加完善,保证充分就业社区的长期稳定性。

2、全方位收集岗位。为了社区居民生活更加稳定富裕,我站将继续为居民寻找更好的工作岗位,加强与街道就业保障所、周边社区、辖区单位紧密联系,同时尽量寻求沿海发达城市的就业岗位,提供更多层次的岗位供居民选择。

3、提高培训档次。依托街道社保所和周边职校对社区居民进行长期培训,尤其是计算机、营销、管理等,让居民向高级人才转变。

4、把就业工作与其他工作结合起来。如: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社保、医保、用工纠纷等工作,解决好就业人员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重点放在就业困难人员和新成长劳动力就业上,特别要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家庭和睦,做到边工作、边学习、边提高。

篇8:社区就业论文

松柏朗村是东莞市大朗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 占地总面积2.25km2, 是典型的丘陵地区。位于大朗镇中心区的西南部, 毗邻东莞市松山湖高新科技生态工业园, 处于东莞市几何中心和穗港经济走廊黄金腹地, 是东莞市政府规划建立的生态旅游开发区和高科技工业园区。该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 总户数967户, 居民9135人, 其中本地户籍人口4135人, 非本地户籍人口5000人。改革开放以前, 松柏朗村属于典型的一元化农业生产结构, 广大村民主要依靠种植水稻和荔枝等农产品维持生活, 每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 工业收入几乎为零。改革开放以后, 松柏朗村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全村现有企业543间, 外商投资企业多达23间, 内资企业12间, 个体户518个 (内资企业中, 没有集体企业, 有2间村民投资企业, 10多个本村个体户) 。据统计, 200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1800万元, 村组两级集体资产总值16042万元, 集体总收入1303万元, 纯收入516万元。村民当年人均收入近35000元, 其中集体分配收入4146元, 个人务工收入14400元, 私人物业租赁收入15600元, 农业收入几乎为零。

2 松柏朗村劳动力就业平台建设情况

2.1 创建农民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的主要背景

改革开放之后, 松柏朗村的外源性经济和民营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村里土地绝大部分被征用, 耕地日渐稀少, 广大农民陆续“洗脚上田”, 逐步脱离了传统的农业生产, 并转向二、三产业。同时, 村委会和村民分别投资兴建了一大批出租厂房、商铺和宿舍, 基本上形成了以出租物业为主导的社区经济结构模式。

伴随着“村改居”和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 松柏朗村农民彻底蜕变为新型的城市社区居民, 与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民身份告别, 依靠务工创业、出售土地和出租物业等经济活动获取收入。松柏朗村过上了富裕的市民生活, 却有许多主动失地农民由于缺乏必要的创业条件和就业技能, 不得不“被失业”在家, 游离于工厂企业大门之外, 不断地分享着村组集体经济福利, 养成了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要求集体分红只能增不能减的“搭便车”社会心理, 把农村集体当成“土围子”, 被人戏称为“新农民贵族”。而且村中两极分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一些村民赌博的恶习也有所抬头。这种状况, 不仅浪费了社区人力资源, 增加了集体经济的负担, 也阻碍了社区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 必将影响到东莞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为了让社区农民能够及时转化就业, 走向全面发达富裕道路, 松柏朗村根据2006年5月26日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推动自主创业, 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的实施方案》通知精神, 于2006年正式建立了社区劳动力就业服务平台。

2.2 劳动力就业平台建设情况

松柏朗村社区失地农民就业服务平台 (以下简称本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 建成之后, 村委会指派干部专门负责劳动力就业服务平台管理工作, 履行本社区劳动力就业服务职能, 并为社区劳动力就业服务平台配备了2名专职工作人员, 提供了150多㎡的办公场所, 划拨专项资金10万余元装修了社区劳动力就业服务平台办公室, 配置了空调、电脑、电话、传真机、打印机、办公桌椅等必要的办公设备和办公用品, 定期与不定期召开村民座谈会或上门访问和电话回访等活动, 向村民们宣传就业政策、接受失业登记、求职登记、招聘登记、培训申请等活动, 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一站式”便民服务。

同时, 本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建立了与市、镇就业管理网络联网的社区局域网站, 健全了就业管理“市-镇—村”三级网络系统, 向广大村民和社区居民定期和不定期地滚动发布就业政策信息、职业培训信息和劳务市场信息等。专门为40~49岁之间的妇女和50~59岁年龄段的男性开展了“岗位信息进家入户, 重点帮扶的‘4050’”项目计划, 在积极组织他们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 帮助他们联系工作单位和协助申领工资差额补助等。并与镇人力资源分局沟通和辖区内企业的合作, 在本社区内定期和不定期地集中举办企业招聘会, 创建“村民车间”、“巾帼工厂”和“青年见习基地”等, 为本村失业者、尤其是失业妇女、待业青年和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专门的就业岗位和职业训练场所。

针对本社区公益性服务系统的要求设置优抚岗位, 优先招录本社区村民上岗工作, 如做村保洁员、治安员和市场收费员等。配合镇人力资源局在社区内举办“村民职业技术培训班”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学习班”, 聘请相关专业的技师为村民传授实用职业技术, 聘请职业培训师为本村户籍大中专毕业作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 扶持村民上项目搞创业, 组织村民申领无息创业贷款, 支持失业青年兴办工厂商店, 帮助本社区村民自主创业。把每月的10日定为“就业服务咨询日”, 由村组干部及就业服务平台工作人员集中作专场劳动就业政策宣传与就业问题咨询服务活动, 同时利用节假日, 如国庆、春节、“三八”妇女节和“五一”劳动节等作专场就业服务宣传和咨询服务活动。

3 劳动力就业平台的主要工作成果

3.1 转变了村民就业观念

本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在建立初期, 开展就业服务工作十分困难, 经过几年的宣传教育之后, 村民逐渐由过去被动接受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 变为主动接受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 村民日均咨询访问量也有当初的几个人发展到2010年几十人, 广大村民的劳动就业观念已经发生明显转变, 逐步扭转了依靠村组集体分红的思想, 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了工作, 依靠自己双手劳动、勇敢投资和智慧创业为家庭创造收入。

3.2 提高了村民职业能力

根据市劳动局和镇劳动局的要求, 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 对本社区的失业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 开展了免费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先后开设了电工、焊工、美容、美发、电脑、家电维修、制冷空调、点心制作、粤菜烹饪、保健按摩和创业知识等多个职业技能培训班, 累计培训劳动力和大中专门毕业生达500多人次。仅2009年培训的文员、清洁工、包装工、装配工、保安员等就达300人次。培训合格率均在95%以上。

3.3 解决了村民工作问题

几年来, 通过向村民传递招工信息、举办社区劳务集市、提供公益性服务岗位、向辖区内企业推介村民就业、与厂商合作建立“村民车间”、“巾帼工厂”和“青年见习基地”等途径, 直接或间接地为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截至2010年5月, 在本劳动力就业平台办理失业登记152人, 推荐和安排就业累计500多人, 其中妇女和“4050”村民均占九成以上。先后解决了102位因政府“禁摩”而失业的摩托车司机的工作问题, 指导和辅助30位本村大中专毕业生上岗就业。目前, 全村户籍劳动力2605人, 已经上岗的有2403人, 就业率已达92.3%, 提前实现社区“充分就业”的目标。

3.4 村民创业带动了就业

在东莞市委市政府青年创业项目支持政策指引下, 本社区服务平台主动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和商业银行, 先后为吴汉平、刘健华、张敏玲等11位有创业能力但缺乏投资条件的村民, 办理了由市政府提供的无息“创业贷款”, 累计放了贷款达88万元, 指导和帮助村民上项目搞创业, 新办加工厂8间, 商店3间。创业带动劳动力就业达68人, 其中本社区村民23人, 外来工45人。

3.5 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

村民通过再就业成了“上班族”之后, 生活方式改变了。他们白天在工厂劳动, 晚上跟同事一起喝茶跳舞, 社会接触面扩大了, 谈话内容改变了, 接收信息量增多了, 眼界大大开阔了, 思想认识水平也提高了, 过上了健康向上的文明生活, 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3.6 落实了政府就业政策

本社区劳动就业服务平台积极协助政府相关部门, 每年至少办理了150多位村民的中专毕业生企业岗位津贴、就业困难人员工资差额补助和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补助, 有效地落实了东莞市政府就业促进政策和“创业东莞”发展规划。

3.7 缓解了企业招工难题

辖区内的企业招聘使用本村劳动力, 一个重要优势是村民上班距离近, 工作稳定性强, 职业流失率低。因为村民就近上班工作, 可以在自己家里食住, 企业会节约许多经济成本, 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的“民工荒”所造成的招工难问题, 尤其是国际金融海啸期间, 广大在职村民为所在企业做出了非常大的劳动贡献, 真正实现了劳资双方的互利双赢。这也是一件非常出人意料的利好事情。

4 劳动力就业平台面临的工作困境

4.1 不劳而获的思想仍然存在

部分村民, 尤其是一些年轻人, 贪图闲暇与追求安逸, 不愿意劳动的思想根深蒂固, 长期不学习、不工作、不投资和不创业, 彻底扭转这种社会心理, 工作难度大, 任重而道远。加上农村流行重男轻女思想, 男人在家庭中经常被骄贯, 只在外面做事, 不做家务劳动, 妇女需要承担全部或绝大部分的家务劳动。这种情况, 既影响了男人的健康发展, 也影响了妇女快速进步, 阻碍了妇女平等地参加学习培训和上岗就业, 对开展社区劳动力转化就业工作十分不利。

4.2 工作期望值过高

部分村民就业观念严重滞后, 他们缺乏市场竞争意识, 一直抱有“等、靠、要”的思想, 总是期待社区政府通过行政权力安排再就业。尤其是部分刚毕业大中专毕业生, 只愿做公务员不想进企业, 只愿做“白领”职员不想当“蓝领”技工, 没有丰厚薪水待遇宁愿在家待业“啃老”的思想非常顽固, 使社区就业平台的工作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而且, 一些村民自身技能素质虽然比较低下, 但是对就业岗位的预期要求却很高, 不愿意接受艰苦脏累的工作岗位, 上班经常借故请假, 喜欢挑剔和“跳槽”, 不加班不谦虚不学习, 造成本村劳动力使用费用偏高效益偏低, 许多企业曾拒绝招请聘用本地劳动力, 要做通厂商的思想工作也非常艰难。

4.3 就业技能与合作性都较差

部分村民自傲为“老莞人”阶层, 对外来工有歧视心理, 不愿意与外来工合作劳动, 常与外来工或厂方发生矛盾, 影响其在辖区企业中广泛上岗就业。许多“4050”村民年龄偏大, 文化素质偏低, 家庭负担偏重, 缺乏新兴行业的职业经验, 转行转业跨度高难度大, 成为市场就业竞争的弱势群体。对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生涯调整过程, 需要投入的时间比较长, 人力物力比较大, 教育转化工作异常复杂, 且很难取得理想的职业训练效果。

4.4 缺乏制度保障

本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规范, 缺乏系统的政策规划指导, 更没有专业性的就业培训指导人才, 使得现实劳动力转化、就业服务与管理工作比较混乱, 缺少规范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常常是摸着石头过河, 依靠经验做事, 主观性、盲目性和风险性时常出现, 故无法保证工作目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5 搞好劳动力就业工作的主要对策

5.1 制定符合本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需要的法律法规

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为基层劳动力就业服务与管理工作提供系统明确的法律规范, 给予基层劳动力就业服务与管理工作及时正确的指导和支持。不定期地邀请各级政府领导为村民做报告, 及时沟通和传达相关的就业政策和信息, 并聘请专家学者对村民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以提高村民的劳动技能和职业素质, 且经常组织在职村民和失业村民的座谈会, 相互交流经验, 彼此取长补短。

5.2 加快对本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的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和社区组织, 应加大对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 尤其是要加快引进和培养专业性的就业培训指导人才, 强化和提高当前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的工作力量, 尽快建立和健全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服务网络体系, 劳动力失业登记系统、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跟踪服务系统和劳动力转化就业跟踪服务系统, 做好劳动力就业平台的规划计划和监督管理工作。

5.3 增强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

各级政府、社区和大众媒体, 大力开展对市民的宣传教育工作,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就业观和人生价值观, 提倡劳动创业致富, 提倡男女地位平等, 提倡公平合理竞争, 提供尊重知识爱惜人才, 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提倡按劳取酬和按要素贡献分配等, 关心所辖区域的弱势群体, 积极帮助有特殊困难的村民和外来工解决实际问题。

5.4 出台一系列可行的奖罚制度

建立健全劳动力就业服务约束与激励机制, 严厉打击和处罚违法违规违纪行为, 积极鼓励和表彰为劳动力就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厂商、企业家、培训教师和社区工作者, 大力宣传和扶植自觉接受职业培训和自谋职业的先进劳动者, 以及通过自主创业吸纳失业村民的带头人和投资者等。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 利益、环境和国家政策的驱动, 促进了东莞市的大量农用土地改为工业用地, 许多村完成了村改居、村民就地变市民的过程。为了村改居后失地农民就业和再教育问题, 东莞市大朗镇松柏朗村村委会针对区域内主动失地农民的特点, 积极创建劳动力就业平台, 让这些主动失地农民顺利实现就业, 接受自我认同的身份转变, 以社区为单位教育主动失地农民丢弃依赖村组集体经济福利、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搭便车”心理, 真正成为自食其力的新型城市社区居民。

上一篇:电信分公司副总经理的自我总结下一篇:2010年高新职业排行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