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五国分析报告

2024-04-17

中亚五国分析报告(共6篇)

篇1:中亚五国分析报告

中国与中亚五国纺织服装业合作潜力分析

王孟丽 王国梁

(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山西临汾 041000)

摘要:目前,中国对中亚地区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基建项目和重工业项目上,对轻纺工业的投资较少。“丝路新时期”背景下,中亚五国国际地位变化微妙,五国及时抓住这一机遇,通过调整政策来促进产业的发展,进而吸引国外特别是中国对中亚五国的投资。文章通过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来探讨双方投资的可行性,旨在为双方的良好投资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字:中亚五国 纺织服装业 投资潜力分析

The Analysis of Potentiality for the Light Textile Industry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Abstract】Now, the investment for China in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has been focused o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and heavy industry projects, but there are few Investments in the light textile industry.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for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has changed subtly.So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hasgraspthis opportunity timely, promote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by policy adjustment, and draw foreign, especially Chinese, investments.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development in tight textile garment industry about China and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the article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for excellent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Key Word】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the light textile industry;the analysis of cooperationpotentiality

前言

纺织服装业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部门。建国几十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我国在大力引进国外资1

本和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使纺织服装业的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扶摇直上。自1994年以来,中国连续19年保持全球纺织服装业出口第一。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业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的1/2,纺织品行业综合竞争力居全球首位。

与中国毗邻的中亚地区是世界著名的棉花产区,但长久以来受各种因素制约,中亚各国的纺织服装业则相对落后,规模小、品种少、设配陈旧、技术水平低。

有鉴于此,深入研究中国与中亚各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纺织服装业投资的可行性及有效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对中亚纺织服装业投资现状

(一)中国对中亚纺织服装业投资规模

1994-2000年中国出口美国的纺织服装受配额限制,不少纺织服装企业将发展目光投向国外,投资国外纺织服装业的意向企业开始增多。2000、2001年投资中亚的纺织服装企业均只有1家,但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企业利润急剧下降,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企业产业开始投资中亚,如中泰(丹加拉)新丝路纺织产业有限公司,福建著龙服装有限公司等。从2002年开始投资中亚的纺织服装企业数量持续增长,2010年8家,2012年14家,2014年22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更是加速了这种增长趋势,2015年36家。

1994-2015年,中国企业对中亚投资纺织服装行业的投资总额累计为15.13亿美元,占中国对中亚投资总额的4.98%。1994-2003年中国投资中亚纺织服装业年平均投资额为1930万美元,从2004年开始,中国纺织服装业投资中亚的投资额开始快速增加,近三年(2013-2015年),年投资总额分别高达1.64亿美元、2.33亿美元和4.08亿美元。

与传统的国外投资重工业项目不同的是,纺织服装业是轻工业项目,投资规模小,因此资金来源主要是民间资本。2015年,中国的民间资本已超过12万亿元,而财政部公布的国有资产总规模则刚刚达到11万亿元。民间资本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2]

[1]从当前的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来看,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鼓励民间资本对外投资,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由此可见,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中亚的投资规模也将会越来越大。

(二)中国对中亚纺织服装业投资重点区域

[1]数据来源: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整理得出 [2]民间资本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2FHstIPPHKTSymgNbR2jRaIH-cj8Zcbf-xqFcbunoT65_x2mDN78MQX6zA8SyRhC5TehowH71csWpBlA6j71_

中亚地区的棉花主产区集中分布在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皮毛产区则与各国的畜牧业分布区一致。影响纺织服装企业投资区位选择的因素一方面是原材料的分布状况及获取的便利程度;另一方面投资东道国的优先发展区域有着不可比拟的政策优惠及产业集聚效益,另外,母国与东道国政府间建立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国商务部牵头、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企业广泛参与的区域合作平台,目前已建成中哈、中吉、中乌多个不同级别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也是企业投资选择的重点区域。因此,中国对中亚纺织服装企业投资的重点选择区域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其他两国也有少量分布。

表1 中亚各国重点投资区一览表(2015年)

国家 重点投资区域

原因

投资企

业数量 12家 南哈萨克斯坦州州府齐棉毛主产区,资源优势明显;国家重点开发哈萨克斯坦 姆肯特市的南方经济特区,政策优势具备;中哈境外经贸合作区所

区 在地 吉尔吉斯斯比什凯克,纳伦和卡拉阔政府优先支持发展的产业园区;中吉境外经坦 尔自由经济区 贸合作区 塔吉克斯坦 喷赤经济区

棉花种植区;且该经济区职能是商业区和加

工区

9家 2家

首都阿什哈巴德市及周该国原有的纺织基地;现有铁路线贯穿,交土库曼斯坦 边地区(阿哈尔州),达绍通优势明显;与欧美等国合资企业多集中在古兹州和莱巴普洲 此。布哈拉市及布哈拉州、撒马尔罕市及撒马尔罕州,乌兹别克斯坦政府重点支持自由经济区;主乌兹别克斯纳曼干州、安集延州自由要棉毛产区。中乌境外经贸合作区--鹏盛工坦

经济区和费尔干纳州的业园区所在地

自由经济区

3家

10家

二.中国对中亚纺织服装业投资可行性分析

(一)中亚纺织服装业发展落后急需国外资本进入

中亚地区是前苏联的纺织原料生产基地,但因其执行联盟中央的“劳动分工”制度,主要发展采油、采矿等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单一畸形,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苏联解体后,这些国家的纺织业被破坏殆尽,原料生产也受到严重挫伤。独立后至今,工业发展失衡的情况如陈年旧疴,即使有优质丰富的棉、毛、皮资源,纺织服装业的发展状况也不尽人意,需要大量进口国外产品,而中国是其纺织服装产品的主要输入国。五国政府相继把纺织业列为国

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并努力采取措施重振本国的纺织业,但还是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如设备磨损严重、受到进口产品的冲击、人才匮乏、技术落后、资金不足等。因此,中亚纺织服装业急需国外资金技术的投入。

(二)“一带一盟”战略对接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2016年5月25日,以“一带一路对接欧亚经济联盟”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会议暨丝绸之路国家论坛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表示,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接,将会给中亚各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前,中亚各国已经开始重视吸引外资和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先后建立一批自由经济区和经济特区,加强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相继出台了《国际投资保护法》,还与中国分别签订了《关于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此外还有哈萨克斯坦的《国家支持直接投资法》、乌兹别克斯坦的《投资活动法》、土库曼斯坦的《外资法》和《投资法》、塔吉克斯坦的《外商投资法》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外国投资法》等。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成为WTO成员国后,中亚地区经济开发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国与中亚各国均为上海投资组织成员,促进经贸投资是上海投资组织的重要发展方向。种种这些为投资双方提供了夯实的政策基础。

[3]

(三)区位毗邻、交通相联提供了便利的位置交通条件

中国与中亚3300千米的边境线是中国2.2万公里边境线中环境最严酷,开发历史最悠久,也是中国周边外交最重要的西北支撑区域。今年原七大军区调整为五大战区,中国面向中亚的西部地区统一划归为西部战区,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与中亚各国互信友好的国际外交关系。自2012年10月“汉新欧”班列开通,中国发往中亚的各类货物班列23列,途径中亚的货物班列39列。便捷的交通,改变了中亚内陆国的历史窘境,带动了中亚铁路沿线地区的经济,提高了中国与中亚各国进行双边经济贸易人员流和商品流的通达度,使中亚地区逐步成为欧亚大陆上重要的战略新高地。

[3]五国共有自由经济区和经济特区27个,其中哈国10个,吉国4个,塔国2个,乌国6个,吐国5个。

图1 中亚区位图图2 中亚人口就业数据图

[4]

(四)资源结构、技术装备的互补性提供了投资的基本前提

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并且在劳动力配置方面有着明显的性别偏好度。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东部用工荒逐步凸显,劳动力工资水平逐渐升高。与此相比,中亚五国总人口为6950.92万人,15-65岁的适龄劳动人口所占比例平均为65.6%,劳动力充足;并且0-14岁的人口所占比例平均为29.8%,在下一个10年里劳动力补充依然可以到位;五国人口性别比平均为51.2%,工业女性就业率占女性总就业率均不足12%,女性劳动力开发潜力大;中亚地区劳动力工资水平仅占中国平均工资水平的1/2,且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好,入学率(小学)平均为98%。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是吸引中国纺织服装业开拓中亚市场最主要的方面。

中亚是世界重要的棉花产区之一,棉花质量上乘,且以中绒陆地棉和长绒棉为主;畜牧业发达,以养殖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2012年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三国的皮棉出口量占世界皮棉出口总量的9.2%,五国羊毛出口总量10.62万吨。同年,中国国内外棉花供需失衡,差价高达5000元/吨,严重削弱了中国棉纺织业的产业链竞争力,迫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向外寻求发展。中亚地区优质丰富的棉毛资源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生存急需的“救命良药”。

电力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清洁能源,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水力、煤炭等发电能源资源,建设大型电源基地潜力巨大,仅塔吉克斯坦境内江河湖泊的水利资源总蕴藏量就在6400万千瓦以上,其中有经济利用价值的达1250亿千瓦时。中国纺织服装业机械设备总体向着机电一体化、人机一体化及高速高产化发展,出口单价仅为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的1/3,依靠其实用性、性价比高等特点已逐步打开海外市场。与中亚各国进行纺织服装业投资、输出 4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经济组织和国际统计年鉴(2015)整理得出.哈萨克斯坦数据为2015年10月,塔吉克斯坦数据为2015年4月,吉尔吉斯斯坦数据为2014年1月,其他两国数据为2015年年底。

纺织机械、淘汰中亚地区落后陈旧磨损严重的纺织业设备,不仅可以扩大中国纺机出口市场,还可保护中亚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五)中国纺织服装业产能优化创造了投资契机

据统计,2015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41%,但只有10%左右的生产能力是自主品牌生产,基本上没有世界级的纺织服装品牌,出口加工企业利润微薄仅为3%,同时产品的出口单价也大大低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据前瞻网轻工业研究员表示,对于纺织服装企业而言,改革的重点是引入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以质量促销量;完善企业的管理、运营体系,与市场更好对接。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纺织服装业进行产能优化就显得十分迫切,也为中国与中亚五国纺织服装业的投资创造了契机。

[5]三.中国对中亚纺织服装业投资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建设

就中亚地区产加工区的分布与现有铁路规划线路来看,现有的铁路线路集中分布在重工业区,而棉毛产加工区分布极少且铁路线互不连通。中国拥有领先世界的铁路修建技术、经验与优质的钢铁建材,因此由中国铁路修建公司来承担工程、统一轨距,并与其他独联体国家、南亚国家的铁路线相连,进而完善中亚铁路交通网,是推动中国与中亚纺织服装业投资的基本途径之一。

“一带一路”战略刚刚起步,许多方面的规章制度都还在探索讨论阶段,就纺织服装业而言,可比照欧盟前身--“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泛中亚纺织服装联盟”,由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政府官员、专家、纺织服装企业代表及棉毛种植饲养大户共同管理,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群策群力,共建“泛中亚纺织服装产销区”。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开展境外宣传活动,提高企业在中亚的知名度,并积极与中亚国家加强联络,举行双边或多边投资洽谈活动。

(二)完善运行管理机制

中国企业要秉承“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策略,一方面重视技术设备创新研发,在生产中增加科技元素,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升档升级,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和产品质量,实现“引进来”;另一方面将先进技术设备以投资建厂的方式输出到中亚地区,开拓中亚市场,实现“走出去”。在中亚地区投资建厂、招工,对工人进行必要的 [4]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服装纺织机械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岗前培训,定期为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提供赴中学习深造机会,方便人才交流,促进当地就业,建立双方亲密友好的关系以缓解当地人的排外情绪,防止出现恶性事件也可有效推动双方更深层次的投资;设立由技术工人组成的研发部,通过研究中亚国家居民对服饰的需求偏好,设计出符合中亚人喜爱的产品,培育名牌商品;设立物流中心,将企业生产物流延伸到中亚各国,提高品牌知名度。

(三)增强风险意识

中国对中亚纺织服装业的投资要树立“政府顶层设计,企业基层实践”的理念,走跨国合资并购或合资新建的路线,从东道国引进投资和战略投资人,实现企业本土化,以降低企业风险,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注意选择合适的融资机构和风险承担机构金融保障机构,如:亚投行、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及东道国当地有信用保障的金融机构,一方面保障企业资金链不断,避免因国际汇率波动带来的不必要损失,规避风险;另一方面保证资金的境内外转账无干扰,企业的合法收入可自由流通,确保中国资本投资商人挣得到钱,花得了钱。

(四)拓展商品市场

伊斯兰教作为全球第三大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信仰人数众多。中亚地区伊斯兰文化保留较好,土库曼斯坦的地毯世界闻名,图案样式有着浓厚的宗教特色,民族风情。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中亚地区投资建厂后,可以将一部分的生产重点放在设计生产具有伊斯兰风情的服饰,生产重大节日或仪式需要的传统民族服饰,打造“国际伊斯兰服饰产销区”,结合中亚铁路网,往西销往西亚国家,往南销往东南亚、南亚各国,或经巴基斯坦从瓜达尔港运往北非等伊斯兰地区。打破中亚内陆国的贸易尴尬局面,打造国际性的宗教纺织服装加工基地。

参考文献

[1]文瑞.“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欧经贸合作[J].世界经济与贸易.2015.(05):58-62 [2]彭羽.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9.(11):64-68 [3]郭可为.“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中亚的经贸金融合作[J].国际经济合作,2015.(11):59-66 [4]刘佳骏.“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产能合作路径探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6.(08):9-12 [5]赵国华.陈岩.“一带一路”战略契机下我国钢铁企业对印尼的直接投资[J].对外经贸实务,2015(08):84-86

[6]郑蕾.刘志高.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空间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5.(05):563-570 [7]黄凌云.王军.中国对外投资企业跨国投资模式选择及其对劳动者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16.(06):130-142 [8]张茂荣.加入WTO后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如何应对挑战[J].中国对外贸易,2000.(3):18 [9]许晖.我国服装企业如何有效地进入国际市场[J].中国对外贸易,2000.(6): 26 [10]叶万德.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纺织服装业的二次发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2.9(2):28-30,36 [11]范净文.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11).[12]朱颖超.孙依敏.郭瑶.钟文新.美古关系改善背景下推进中古油气合作[J].国际经济合作,2016(05):77-80 [13]高国珍.王海龙.中国与中亚国家双边经贸合作潜力分析[J].世界经济与贸易.2015.(08):72-77 [14]孙琪.我国纺织服装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以浙江宁波为例[J].经济问题.2007.(04):57-59 [15]徐小云.吉尔吉斯斯坦的自由经济区[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07): [16]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信息中心.2014/2015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EB/OL].http:// [21]杨宇军.国防部:七大军区改为五大战区原因 五大战区为正大军区级[EB/OL].国防部网站,海峡都市报电子版http://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国资要(2015)[DB/OL].北京

[25]孙壮志,苏畅,吴宏伟.乌兹别克斯坦-列国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 [26]赵常庆.哈萨克斯坦-列国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 [27]刘启芸.塔吉克斯坦-列国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 [28]施玉宇.土库曼斯坦-列国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 [29]罗红波.意大利-列国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1):201-203 [30]吴国庆.法国-列国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1):221 [31]刘庚岑,徐小云.吉尔吉斯斯坦-列国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 [32]赵磊.一带一路--中国的文明型崛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0

作者简介:王孟丽(1991-),女,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专业:人文地理学

通讯地址: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贡院街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邮编:041000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1510599219@qq.com

篇2:中亚五国分析报告

大挖实现不了销售 量太小 上三天,停三天。银行

跟中资企业合作,经济复苏,把旗拉活

肯定选国有企业,不会帮民企和外企,帮三一就是帮自己,有股权。民营、体量没那么大,没必要找易极。易极会割一块肉走。

20多台,业务员自己就消化了。时候没到

辽宁内蒙更惨,去年1000台车停着。去年和2013年新机销售 65:55

人员结构调整,都是按2014年配备的,现在销量只有2014年一半,你说怎么办。

压缩裁员,路边卖菜大姐都知道怎么办。现有的人工资待遇就涨了,一个小时当两小时用。

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经济合作的互补性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越来越广泛地纳入国际经济发展的轨道。和平、合作与发展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在世界和平的前提下,为发展经济、提高本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寻求对外合作的机会。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地区也不例外。

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毗邻,同处欧亚板块的中心位置,地质构造相互衔接;同是远离海洋的内陆区域,同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地理条件极为相似;自然资源都很丰富,地质条件较为接近;且都是从游牧民族发展起来的,国民经济结构比较相似,但都不够合理;在科研和科技发展上,都属于起步晚、底子薄,尤其在高科技领域,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严重滞后。但在富有地区特色的农业、牧业、重工业等领域,通过双方几代科技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亚五国从原苏联时代就与中国新疆开展过许多合作与交流,双方的合作轨迹基本上可概括为20世纪50年代上升,60年代下降,70年代停滞,80年代恢复,90年代调整、提高,21世纪初全面提升的几个发展阶段,并呈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合作的新局面。近年来,由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中亚五国相继独立,加上特殊的地缘和人文优势,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地区的合作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并且该地区正在形成一个新的令人瞩目的经济区域;但由于种种原因,双方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合作水平一直赶不上双方在政治领域的合作水平,与双方政府的预期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有必要总结一下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在国民经济方面的互补性合作关系,找出双方进一步开展合作的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 合作现状

(一)合作领域

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从1988年7月起经中苏科技合作常设分委会的确认,正式开展直接的科技合作。之后,双方合作逐渐扩展到国民经济的各领域。目前,双方合作主要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林业、重工业、1 生物技术、新能源、轻工业、食品工业、地震、医疗、教育等领域。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瓜果、蔬菜等其他农作物的良种繁育、植物保护、荒漠治理、土壤改良、节水灌溉、果蔬栽培等方面的合作;仅1988-1992年间,新疆就与哈萨克斯坦交换小麦种子等3000余份,与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国交换棉花种子资源100多份,双方在该领域的合作时断时续。在畜牧业方面,双方合作主要涉及牲畜良种繁育与改良,畜病防治,草场保护、利用和改良,家禽饲养等方面;从1995年至今,双方开展过多种合作研究与交流,仅新疆畜科院就为中亚国家举办了3次畜牧技术培训班,并多次交换牲畜优良品种及相关资料,目前双方合作还在继续。在林业方面,双方曾对林木的良种繁育、西天山植被及野果林的研究进行过共同研究,但双方合作不够系统。在重工业方面双方合作主要涉及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的勘探、开采和加工等采掘业及原料工业、机械电子工业、电力工业、建材工业等领域。其中项目最大的是由新疆石油管理局负责实施的开采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斯克州的石油资源工程,目前双方合作还在继续;在轻工业方面,新疆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主要包括纺织、制鞋、皮革加工等在内的轻纺工业、家用电器和日用百货等在内的民用品工业等领域。双方近年来开展过在中亚国家建立保温瓶生产厂、小型塑料袋生产厂等小规模的合作,但都没能形成规模与合力,大部分项目都很快夭折;在食品工业方面,双方在磨粉碾米业、榨油业、酿酒业等方面开展过合作,但规模都不大;在地震研究方面,由于都是地震高发区,双方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较高,在地质构造、地震区划、地震预报等方面一直开展定期合作。该领域的合作不仅获得科技同行的注目,也得到了双方政府的肯定;在医疗方面曾经在中医的针灸推拿、中草药治疗疑难杂症、沙疗、民族医药等方面开展过小范围的合作,但都不够系统;在教育领域,双方在互派留学生和教师、基础学科的研究等方面开展过合作,目前还在继续。

(二)合作方式

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在国民经济领域的合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边境贸易,正规贸易,双方互派政府或企业代表团,互办产品展销会,举办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如乌洽会1992—2001年10届对外贸易进出口成交总额达108.7亿美元,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成交总额达38.2亿美元,其中哈、吉、乌、塔四国被列为成交1000万美元以上国家和地区的前列),开办合资、合作或独资企业,互派专家、技术人员、教师、留学生进行访问等。

双方经济技术合作的水平和规模不断提高,从产品的初级加工逐渐扩展到劳务输出、原料加工、轻工和食品生产、工程承包、专利产品的转让与生产、大型基础设施和生产项目的投产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形成了多成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合作的格局。

所谓多成分是指国营、集体、合资、个体和外商投资一起参与对中亚国家的合作,双方合作最盛时曾出现过“全体人民倒钢材、倒棉花”的盛况。多层次指上至中央、省政府,下至区级、地州级、各厅局级、县乡等企事业单位、商业、贸易、供销、物资、工业、农业、牧业和社团企业一起上的局面。多形式指双方贸易方式有易货贸易、现汇贸易、对销贸易、加工贸易、购物旅游贸易、转口贸易(西进东出或东进西出)、租赁贸易和边民互市贸易等。多渠道有外贸公司自营、委托代理、与外省有经营权的公司联营、外经与外贸公司交叉经营等多种。

(三)合作规模

中亚五国从独立伊始就积极开展与中国新疆多方位的合作,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双方合作占本地对外合作的比重明显提高,其中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近几年一直处于新疆外贸伙伴的前三位。以哈萨克斯坦为例,1992年新疆与其各项合作进出口总额达2.4亿美元,到2000年达11.8亿美元,增长近4倍,年均增长18%以上,远远高于双方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新疆积极利用自己的地缘优势地位,全面开展与中亚五国的全方位合作,从1992年起新疆的边境贸易就从补充地位上升到了主力军地位,之后更是占据了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到2000年,新疆一跃超过陕西省成为西北五省区第一外贸大户,其中与中亚五国的经济和贸易合作在新疆100多个外经外贸合作伙伴中占有50%以上的比例。

新疆与中亚五国的合作互补性变化比较大,从初期的相互提供原材料到人无我有的初级产品,到现在的人有我亦有,但我方质优价更廉的产品。从起初的小规模、低档次合作到后来的大规模、高科技合作,从基础科学领域的合作到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如生物工程等)。双方贸易限制越来越少,经过改革后双方的 2 外贸体制越来越完善,运行机制越来越灵活,可实施操作的合作范围越来越宽;双方的合作风险有所降低,合作气氛有明显改善,合作逐渐趋向于规范的国际通行的合作方式,短期行为、非正常和非正规合作方式已逐渐行不通并开始大量减少。双方更注重合作的时效性,一般的礼节性互访明显减少,而拥有签字权的人员的访问频繁起来,双方所签合同的履约率越来越高,合作成本明显降低。

二 合作潜力

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可以开展互补性合作的领域很多,最重要的是工业类、农牧类、资源类、服务类、生态类、环保类及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

工业类合作主要涉及农机、电工电器、石化通用机械和基础件在内的机械工业和包括计算机软件开发与信息服务、卫星地面接收设备、广播电视设备、热敏元件与传感器在内的电子工业;包括水电、火电、核电、风电和气电在内的电力工业;包括建筑材料、非金属矿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在内的建材工业;包括棉纺、毛纺、麻纺、丝织、棉针织、毛针织、印染、化纤等在内的轻纺工业;包括家用电器、日化用品、小五金、小百货、电讯及办公用品等在内的民用品工业;造纸业和塑料工业;包括肠衣业、乳品业、制糖业、烟业、渔业、烟草业等在内的食品工业。上述领域都是双方还未开展大规模合作、在技术设备和价格上都各有优势、极具合作潜力的部门。

农牧类合作主要包括棉花、粮食等对双方都很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品种资源搜集、良种引进与选育、品种与种子审定、良种繁育与推广、大规模机械化集约化种植、机械化植物保护以及节水灌溉、引水工程(如引额入克、人乌工程)和果蔬新品种引进、大面积推广及改进畜群结构、草场改良、家禽集约化大规模生产等方面。

资源类合作主要涉及双方地区发展最重要的支柱型产业能源类、金属类和非金属类矿产的勘探、开采和加工。其中能源类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双方储量都很大的矿产勘探、开采和加工;金属类包括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贵金属的勘探、开采和加工;非金属矿包括化工原料非金属矿、建筑材料非金属矿、特种非金属矿和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等的勘探、开采和加工。由于双方都是资源富集区,这一领域的合作将对双方都有实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服务类合作主要指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医药卫生、旅游产业、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其中交通运输包括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运输方面的合作。中亚五国与新疆已开展多年,但距双方经贸合作的需求还有很大距离,亟需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合作。邮电通讯主要包括电信业、广播电视等方面的合作。传统的邮政业双方合作了多年,但在像移动通讯、电子邮件、有线电视等电信方面的合作还未展开,双方需要立即开始这一领域的合作。在医药卫生方面,中亚五国可与新疆在民族药、中药、医疗用品的生产与开发及居民卫生防疫与保健等领域开展多方位的合作。在旅游方面,由于有着共同的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及独具风情的民风民俗,双方可以合作的路线和方式较多。这是一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极具开发潜力,双方应共同开发这块宝藏。在科教方面,双方可在中亚国家处于世界前沿的基础研究领域的物理、化学、应用数学、地理地质学等方面和新疆较有优势的胚胎移植、良种繁育等应用学科以及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开展共同研究、开发、教学等实质性的合作。

生态类合作主要涉及双方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研究、享誉世界的文物保护与研究、划入世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与研究(如哈纳斯河流域)、世界濒危物种的保护和恢复与研究等(如赛加羚羊)。

环保类合作主要包括对双方影响都很大的核废料、工业废料、取暖废料等在内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干旱、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等的治理与研究。环境污染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不存在地域限制,尤其对邻近国家和地区影响较大。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都面临同样的治理难题,双方亟需加强这方面的合作。

高新技术合作主要包括与双方有关的软件开发(如俄语翻译系统)、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电信服务等方面。

上述领域是基于双方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由于疆界毗邻,在生态和环保方面双方相互影响的地方非常多,也很直接。双方只能与对方开展合作,但由于经费等原因,在上述领域的合作远未展开。

三 主要问题

尽管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在国民经济方面的合作已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高度,但与双方的实力 3 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双方的合作也很不稳定,常因一些外在和内部原因而骤降骤增,这主要是以下问题造成的:

(一)结算方式和场所问题

中亚五国与新疆尽管近年来逐渐开始采取自由结汇、进出口抵押、定期结汇、票据贴现、信用证抵押放款等多种结算方式,一般在可办理外汇业务的银行里进行,但这毕竟是主要针对一般贸易的结算方式。以2000年为例,在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额中一般贸易只占37%。58%属于边境小额贸易,这类总量最大的贸易往往是靠易货或现金结算方式完成的,在双方边境口岸非常缺乏相应的贸易结算机构,这对贸易双方来说,交易和人身安全的风险很大。

(二)基础设施和管理问题

与10年前相比,双方新建立的口岸、仓储等基础设施几乎是从无到有再到飞速发展。如阿拉山口,1991年7月对外开放,年货物吞吐量只有几十万吨,到2000年货物吞吐量增加到437万吨,成为我国第二大陆路口岸,只比具有百年历史的满洲里口岸少79.7万吨。但双方口岸的发展和管理远远跟不上实际需要。2000年5月,阿拉山口口岸过货量激增,由于口岸准轨能力不足和人员缺乏造成了货物积压,通关不畅。

(三)公平竞争问题

通过双方多年合作,从无序到有序,从不规范到逐渐规范,逐步建立起了适合双方的市场规则。但该地区市场的规范程度与国际市场相比,还有很大差别。在我方,同行之间无序竞争、竞相压价、以次充好、违规操作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对方,不公平竞争、不讲究信誉、商品同质不同价等现象十分普遍。由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倾销中亚五国市场,在当地造成了很坏影响,加上当地居民的亲西方心理,对来自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商品更愿意认同,这就造成了我国商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商品在市场上同质而不同价的局面。土耳其等国就利用这种心理将中国产毛皮等商品低价购进,再贴上本国商标高价卖到哈国。

(四)对外政策的连贯性问题

中亚五国政策朝令夕改,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这使外国很多商家都把该地区市场作为风险比较大的市场而不敢介入太深。这一问题也是造成我国商家近几年对中亚五国不愿轻易进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进出境问题

中亚五国对我国人员进出境的限制明显比西方、日本、韩国和土耳其等亚洲合作伙伴多。目前,从新疆进出境需要办理的手续和所花的时间远比从我国云南进入越南、缅甸等国多得多,这使商家错过了很多商机。

(六)国际仲裁机制问题

从中亚五国对外开放至今,我国人员到对方国家做生意遭抢、被杀事件时有发生,我方人员按照法律程序上诉有结果的很少,而能够执行的就更少。这也是近几年我国江浙一带商家在中亚国家骤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七)西出问题

我国曾经对开发中亚五国的市场充满了热情和希望,但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后,很多企业都退却了。这主要是我们对对方市场估计过高,对自身投入估计不足。实际上,中亚五国的确是个商机无限、同时又充满风险的地方,投资者既要具备相当的财力,又要具有持久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巨大收益。

(八)东联问题

正如我国学者所指出的:“西北与中亚经济的合作必须依托东部”。由于特殊的人文和地理条件,新疆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我国东南沿海等地,第二亚欧大陆桥的开通为新疆东联西出发展对外经贸合作带来了机遇,但新疆本地出口货源不足,自产出口商品竞争乏力,每年通过新疆出口的商品有70%以上是中国内地产商品,这使新疆的外贸对内贸具有较大的依赖性。

四 对策与建议

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相互渗透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新疆首先要认识到,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坚持对外经贸合作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于我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制定的一项长期战 4 略,新疆应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解放思想,开拓国际市场,搞活搞大对外经贸合作,尤其是对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现阶段的重任。

(一)制度创新,规范管理

新疆对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多年来未能有质的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不够规范,有令不行和未能根据新形势及时制定出相应的法规制度,使我区的外经外贸管理存在很多漏洞。我们不仅要用足用活国家赋予我们的各项优惠政策,还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符合我区区情的各项优惠政策。在制度上创新,对口岸治理、往来客商、政府工作人员、进出口商品质量、贸易秩序等都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加大管理力度,并广为宣传,增加透明度,为我区对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

(二)优化区域经济的发展条件

我区有着发展区域经济较好的自然资源和区位资源优势,但在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上我区与内地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在社会资源所包括的政局稳定、社会秩序良好、地区城市化水平、消费水平、居民购买力、基础设施水平、计划生育和经济资源所包括的资金、人力、技术等要素中,新疆大部分指标都低于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新疆只有努力提高本地社会、经济资源的各项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的工资收入,优化投资环境,多吸引各种人才和高新技术,将我区的区位优势与社会经济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优化我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时机将我区经济引入高效快捷的发展轨道。

(三)重视行业信息化建设

在海关全面实施通关作业制度,实现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的审单作业、物流监控和职能管理三大系统所构成的新的通关模式,全面加强对进出口活动的实际监管;充分发挥h986工程、电子地磅、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等信息化设备技术的作用,加大对保税货物、减免税货物、免税店经销货物、通关现场等的监管力度。在外贸企业、外贸公司和口岸大力推广电子商务,从规划建设、推广普及、人员培训、商品广告等方面入手,建设和完善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进出口统计、出口退税、出口收汇、进口付汇核销等应用系统工程,尽快实现有关部门和企业的联网和共享。在信息、中介单位采用互联网、电子报刊媒介,为外经外贸企业提供时效性强、可靠、便捷的商情快报、信息咨询、市场调研报告等服务,使信息先导,企业后行,增强外贸企业决策的可操作性,减少外贸企业由于信息不灵带来的损失。

(四)优化商品进出口结构

新疆要想实现与中亚五国经济贸易合作的快速发展,必须摒弃过去只注重进出口额的做法。当今的国际市场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优质、名牌商品称霸天下的时代,新疆不可能生产出所有门类的优质产品,但新疆具有丰富的原材料和发展高新技术的后发优势,应立足本地,放眼世界,从长远出发,根据自己的资源、资金和人力条件有选择地建立起自己的优势产业,培育出自己的名牌产品;增加工业、农业、畜牧业等传统产业和石油化工、信息技术、生物制剂等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的后加工能力,从质量、技术、包装、广告等多个方面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使我们的产品不再仅仅是以价格低廉而取胜,而以丰富的商品内涵、具有与外国同类产品同质竞争力而被选中。因此,我们的出口产品应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强加工能力的方向发展;进口产品应多选择初级原料产品和人有我无的高新技术设备和技术。

(五)使多元化外经与拓宽内贸相结合

由于新疆经济结构不平衡,本地产可供出口的产品非常有限,可供出口的产品额和产品品种与其毗邻8国、拥有中国最多口岸的地位很不相称,这就使新疆在发展对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时对内经内贸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因此,我们不仅要根据主要对象国市场积极开展商品、投资、加工、服务、对外援助、工程承包等多元化的对外经贸合作,还要注重拓宽内经内贸渠道,使新疆成为中国西部乃至中亚市场最大的国货集散地和技术引进地,国产商品通往欧亚的主渠道,真正发挥中国西部桥头堡的作用。

(六)扩大实际对外开放度

实际对外开放度较大意味着市场准出和准入的限制少,自由度大。就新疆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看,有些外贸限制和保护措施是必需的,但随着中国加入wto,有些领域的限制必须取消,而且越早放开越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培育。因此,我们应当取消大部分商品的进出口配额限制,随时根据形势降低和调整商品进 5 出口税率;放宽出入境人员的限制,简化出入境手续,使我们的人员像云南、广西等地人员出入境一样方便、快捷;放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鼓励新疆的企业到中亚五国开展来料加工、境外投资、境外销售业务;对新疆境内的资源产业和市场,除国家特殊规定外,一律向国内外投资者开放,鼓励国内外投资者以独资、合资、合作、参股、控股等形式参与新疆的大开发建设;允许外商投资兴办金融和商业零售等三资产业。为新疆的外经外贸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和更大空间。

(七)注重培养外贸人才

就开拓国际市场来说,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从事对外贸易的人员不仅必须会一到两门外语,还应当具备外经、外贸、管理、金融、法律、经济等方面的专门知识,这是外经贸事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只有具备国际化经营头脑和上述知识才能从容应对瞬息万变的国际竞争市场,减少知识贫乏和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损失。因此,加强对外贸从业人员的再培训,注重对他们的专业知识、新知识的学习和业务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由于外贸工作的特殊性,还要注重对外贸从业人员的国格教育、纪律教育、廉洁教育和思想教育,使之具有外经贸事业所要求的高水平的综合素质。

五 前景预测

(一)历史机遇

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陕西时就提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开始为西部大开发勾画宏伟蓝图;1999年9月22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及后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到重要位置,正式拉开了西部大开发的序幕。包括新疆、陕西、四川、西藏等占全国土地面积56%的10个省区被确定为西部。“西部开发”的主要目标是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西部大开发,新疆当龙头”,由于毗邻8国,幅员辽阔,资源富集,从中央到专家学者都把新疆视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龙头”、“发展极”、“发光点”、“重中之重”、“主战场”等。

1979-1997年中国靠增加出口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1%。1997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大得出了必须使中国经济转向出口型的结论。21世纪,中国将着手实施“跨国经济”战略,即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向国外投资、成立跨国公司。新疆特殊的地缘优势使其发展对外经贸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到目前为止,新疆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开放了33个边境县市;建立了36个城市边境经济合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放了16个一类口岸和11个二类口岸;新疆将会逐步建成国际商贸中心,成为中国出口型经济的新的主战场之一,这些正是它被称为中国未来“发展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参加世贸组织将有利于引进外资和扩大跨国经营,有效地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参加世贸组织将有效地消除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受到的歧视性待遇,享受成员国之间的永久性最惠国等待遇。新疆作为我国21世纪的能源基地和中国西部陆路开放的重要门户,将会更充分的享受到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中长期利益,并在对中亚五国的开放中为国家实施跨国经营战略作出更加有效的贡献。

由当年的“上海五国机制”发展到2001年6月16日新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其成员由原来的哈萨克斯坦、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5个国家,增加到了包括乌兹别克斯坦新成员在内的6个国家。将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的合作范围从边界勘定扩展到了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合作宗旨,并将保证地区安全,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这些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放在首位,使之成为世界区域中又一个明确和富有吸引力的重大国际合作组织。

(二)前景预测

据近年的一些研究预测,到2020年,按实际购买力计算,中国经济将超过美国,中国还将成为世界头号外贸大国,这意味着中国将可能跻身经济发达国家行列,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都将得到极大发展。相应地,新疆经济也会很快地发展,如果能够把新疆建成中亚国际商贸城,20年后,新疆将能够属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中上层。而中亚五国要恢复到苏联时代的经济水平需要8-10年时间,之后其经济才可能进入真正的增长期,真正迈入工业化国家行列。中亚五国的产业结构将会发生重大改变,有些领域,如农牧业等将可 6 能恢复到独立前的水平;工业领域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民族工业体系,原有的一些传统工业将会被新的高新技术产业所替代,民用品工业领域将不会留下太多空白,会逐步建立起各类必需的民用品生产体系,大部分民用品将能够达到基本自给的程度。第三产业的比重会有所上升,这标志着中亚五国现代化程度将会明显提高;高比例的受教育人群将为其经济发展增加强有力的后劲,弥补资金与技术的不足。

在对外经济技术与贸易合作方面,未来10-20年内,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的市场将会更加开放,双方的合作会进一步加强,合作层次和水平会逐年提高;可供双方选择的商品会越来越多,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会越来越宽;双方合作会更加务实和灵活,更加注重实效性,并且会更多地延伸到各自辐射地区;双方市场都会更加规范,逐渐与国际接轨。

因此,在21世纪之初,当世界和中国人民的目光都被“西部开发”、中国加入wto、“上海合作组织”成立这三件大事所吸引,这种千载难逢的双重历史性机遇落到中国新疆的头上时,不仅包含了无限商机,还将对整个中国未来的经济结构和整个经济发展水平产生深远影响。如果包括新疆在内的中国西部像当年日本的北海道那样被完全开发,那么,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的经贸合作前景将极具诱惑力和充满机遇。正如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其著作《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中所阐述的那样:“21世纪人类发展的许多方面要由中国来确定。到那时,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会为与中国有良好的关系而引以为荣。哈积极发展对华关系也正是出于这样一种战略考虑。”

篇3:新疆与中亚五国贸易障碍分析

新疆与中亚国家市场相邻, 地理位置近, 运输成本低。新疆的石化企业加工能力很强, 但本地产油不够消化, 中亚国家的石油需外销, 离新疆距离最近, 建立输油管道最为方便快捷。目前, 已经建成中哈输油管道, 正在建设中亚输气管道, 未来哈、土、乌三国的油气资源将源源不断输入新疆, 并通过我国西气东输一、二线分别输往全国各地, 以解除中国目前面临的能源安全威胁。新疆和周边国家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 在商品的需求方面也很相似, 因此对周边国家市场的理解程度和运作水平上就有自己的相对优势, 且新疆的商品在这些国家的认同度非常高, 加快与周边国家贸易, 对新疆的经济建设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新疆的稳定, 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富裕, 以及各民族间相互和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一、新疆与中亚五国贸易发展现状

新疆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始于前苏联时代, 它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 经历了曲折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至今, 新疆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额实现了从无到有, 从起伏不定到平稳快速增长。边境贸易是毗邻国家之间特有的一种贸易方式, 是我国全方位开放的重要内容。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 边境贸易成为新疆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 也成为区域经济对外贸易的支柱和主要拉动力量, 研究新疆边境贸易的发展现状、特点、趋势, 对促进新疆边境贸易壮大和带动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等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 开展经贸合作的潜力巨大。新疆毗邻中亚国家, 是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的平台和通道。中央政府进一步扩大向西开放的宏观战略部署为新疆提供了发展通道经济、促进本地经济增长的历史机遇。而加强新疆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口岸建设, 降低疆内运输成本, 提高通关效率是发展通道经济的基础。使新疆对外贸易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飞跃, 成为全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这对于加快新疆对外开放步伐、加速发展通道经济、逐步融入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促进新疆经济增长都有重要意义。

(一) 贸易规模不断增长。

2008年以后的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贸易总额保持平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中新疆起着重要作用。新疆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贸易呈现出高速增长势头, 2012年新疆的对外贸易额达到251.7亿美元, 比2011年的228.2亿美元增加了10.3%。新疆与哈国贸易额2012年达到201.2亿美元, 比2011年的192.35亿美元增加了8.85亿美元, 占全国与哈国总额的42.45%;新疆与吉国贸易额2012年达到38亿美元, 比2008年的0.99亿美元增加了37.01亿美元, 占全国与吉国总额的76.47%, 2008年达到最高额度为79.7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39.34%;新疆与塔国贸易额2012年达到17.22亿美元, 比2008年的0.071亿美元增加了17.149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64.83%, 占全国与塔国总额的83.24%。即便是增长速度最低的新疆与哈国贸易也在4年间增长了5.6倍, 增速远高于同期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 而且从贸易规模来看, 始终是新疆与各国贸易中规模最大的。新疆与吉国贸易规模虽然一直是仅次于新哈贸易, 但5年间新吉贸易增长高达39.3倍, 从而大大缩小了与新哈贸易规模的差距。新疆与塔国贸易规模在2008年本是最小的, 但4年增长120倍, 是上海合作组织五国中最快的, 所以2012年新塔贸易规模跃居第四位。至于新疆与乌国、俄国贸易则发展的不尽如意, 不但规模小, 而且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但乌国在五国中经济实力仅次于哈国, 远高于吉、塔两国, 所以新乌贸易仍具有提升空间。

(二) 贸易合作层次不断提高, 贸易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新疆与中亚国家对外贸易的形式多年来变化较大。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易货贸易方式, 到了90年代中期的现汇贸易、加工贸易、旅游及探亲购物贸易、边民互市贸易、技术贸易、展会贸易等。近10余年, 双方经贸合作的范围从最初的边境地区迅速扩展到各自经济辐射区。中方扩展到内地各省区, 甚至港、澳、台地区;中亚国家扩展到俄罗斯、东欧乃至西欧国家和地区。双方的合作不再是小范围的地区性合作, 而成为受到亚洲乃至世界广泛关注的区域性经济合作。双方合作逐渐形成了多成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合作的格局。

新疆向中亚国家随着双方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 双方进出口的商品品种不断变化, 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最初从进出口需要的几种初级原产品, 发展到化工、轻纺、农机、建筑机械设备、金属制品、农产品、家电产品、食品、日用品、电子和机械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产品, 甚至包括生物制剂等高科技产品。

(三) 合作范围领域不断拓宽。

新疆与中亚五国贸易合作范围由最初的边境地区迅速扩展到各自的经济辐射区。中方扩展到内地甚至港澳台地区;中亚国家扩展至俄罗斯、东欧乃至西欧国家和地区。双方合作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合作的格局。合作已涉及农业、渔业、林业、矿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筑建材业、化工、医疗、轻纺、机电、交通等多个领域, 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四) 贸易方式日益多元化。

改革开放初期, 新疆与中亚五国的贸易方式基本上都是易货贸易, 近年来贸易方式趋于多元化, 逐步形成了以边境贸易为主, 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补偿贸易、易货贸易、旅游贸易、转口贸易等多种方式并存的格局。其中, 边境贸易在新疆与中亚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 边境贸易占新疆对外贸易总额的56.2%, 占据了新疆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

二、新疆与中亚五国对外贸易的障碍

(一) 出口商品结构单一。

从出口商品结构看, 出口商品结构单一, 偏重农业产品和百货商品, 附加值很低。新疆的2012年主要出口商品额为27.1358亿美元, 其中鞋类最大19.0232亿美元, 占总额的70.1%, 番茄酱5.0926亿美元, 占总额的18.8%, 棉花和棉花织物2.5631亿美元, 占总额的9.4%, 其他产品总额0.4569亿美元, 占总额的1.7%。新疆对外贸易以农业为主导、其他电子仪器、机电设备等先进装备的生产制造业, 生物制药、可再生资源与新材料的研制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等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二三产业发展落后。新疆的棉花、番茄等特色种植业、细毛羊养殖等畜牧业以及环塔里木盆地、伊犁河谷、天山北坡特色林果业成为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的主导产业。失衡的产业结构使得新疆本地的出口商品大量集中于棉花、番茄、瓜果、羊毛羊绒、牛羊肉等附加值较低、科技含量低的特色农牧业产品及简单加工品以及焦炭等原始资源性产品。

(二) 进口加工消化能力较低。

新疆的对外贸易主要依靠转口贸易, 2012年新疆本地海关进口商品额143.6亿美元, 但新疆本地的进口额52.95亿美元, 占到海关所在进口额的1/3, 这表明新疆本地的进口加工消耗能力过低, 新疆的对外贸易只能靠收数量很小的手续费、运费和保管费的转口贸易来保持发展。新疆的进口加工消耗能力较低的原因是新疆工业发展比较落后, 对进口的自然资源的加工能力不够强, 新疆的参与对外贸易的企业主要是农业产品加工企业, 加工自然资源的企业太少, 规模小, 所以这些自然资源, 进口新疆后直接调出到内地地区进行加工和处理, 导致新疆进口加工能力较低的被动局面。

(三) 贸易交易成本居高不下。

首先, 贸易结算方式落后, 支付手段单一, 大部分结算方式以借贷和现金结算完成, 在双方边境口岸缺乏相应的贸易结算机构, 加大了贸易双方的交易风险;其次, 双方尚未建立有效解决双方涉外经贸问题的仲裁机构, 对进出境限制较多;加上中亚地区赋税多杂、外汇管制苛刻, 办理签证、劳务许可等手续繁复且办理时间较长, 货物运输成本高、安全性差、通关效率低, 影响了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再次, 双方金融体系不完善, 相互金融市场开放度有限, 加上未开展境外商业保险和信贷等业务, 新疆与中亚国家大额交易主要通过第三国银行的汇兑业务和信用证业务完成, 增加了中方贸易交易成本。

三、促进新疆与中亚五国对外贸易对策建议

(一) 加强政府职能的发挥。

应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健全法制, 规范市场。要特别争取国家的贸易优惠政策, 对喀什、霍尔果斯等经济特区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规范边境贸易市场秩序, 坚决打击违规操作, 引导企业有序竞争。同时, 新疆应加强口岸建设, 简化商品进出口手续, 提高通关速度, 提高贸易合同的履约率, 使“灰色清关”和“灰色通关”尽快正常化和规范化, 为贸易发展创造良好服务环境。

(二) 积极开拓新市场。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位置, 新疆可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 通过陆路运输成本低廉的优势, 把自己打造成贸易中转站, 让内地货物通过新疆流向世界。与此同时, 在进入新市场前, 企业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了解当地政策法律和风土人情, 通过参股、建立合资公司、开设子公司等方式与当地企业合作, 各施所长, 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促进贸易健康发展。

(三) 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新疆企业应当充分利用产业扶持、政策优惠等手段, 加快技术创新, 积极推进特色农业精深加工, 延长产业链, 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通过技术进步, 使出口商品结构逐步从初级低档产品为主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商品转变。积极通过加工贸易在新疆落地生根和转型升级, 培育自主品牌, 壮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办好出口商品基地, 转变外贸出口增长方式, 提高出口企业的规模和竞争力。

(四) 加强外贸人才培养。

新疆外贸人才比较匮乏, 应当在新疆高校的经贸专业中开设关于新疆与中亚国家贸易情况的课程, 在增加外贸人才数量的同时注重外贸人才素质的提高, 在培养英语人才的同时, 更加注重俄语人才以及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力培养有专业知识尤其是有语言能力的人才, 同时利用好现有的既有语言能力又有经贸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金鹤, 崔登峰.新疆与中亚五国对外贸易:优势、障碍与对策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 2010.12.

[2]任群罗, 文亚妮.新疆与中亚五国对外经济发展水平比较[J].新疆财经, 2011.2.

[3]陈兵, 葛飞秀.试析新疆外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08.2.

篇4:中亚五国分析报告

自“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已取得丰硕的成果。2010年我国共对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65亿美元。农业对外投资取得了一定的发展,2010年累计实现农业对外直接投资26.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8.6%。

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业领域各有优势,中亚五国农业资源极为丰富,尤其在小麦、棉花、葡萄的种质资源、病虫害的生物和机械防治技术、优质品种的培育、机械播种与收获等方面颇具优势。然而,中亚五国普遍存在鲜活农产品供应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与此相比,中国在这些领域已有长足发展。通过对中亚五国农业投资,发挥各自农业优势,将会取得“双赢”。

一、对中亚五国农业投资的影响因素选择

结合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等国家直接投资理论,具体到对中亚五国农业投资的情况,着重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一是资源禀赋。资源禀赋包括中亚五国农业自然资源、农业劳动力资源和农业技术资源。其一,由于各个国家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不同国家在某种资源上具有各自的优势,再加上资源的稀缺性,所以能够吸引不同程度的直接投资。其二,劳动力资源禀赋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随着各个国家分工的不断细化,产业间分工逐步被垂直专业分工所替代,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不仅吸引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吸引了高科技产业的劳动密集型工序的直接投资。其三,中亚五国各产业中掌握不同层次的技术水平也会吸引技术获取型外商进行投资。

二是市场因素。市场因素是一国对外直接投资最重要的因素,从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都可以看出,市场是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直接诱因。一般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程度越高,人均收入越高,市场规模越大,就越容易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导致该国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吸引的直接投资就越多。另外,经济增长速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新兴市场吸引了源源不断的FDI也证实了这一点。

三是双边贸易联系。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出口和直接投资有相互替代的关系。也就是说,直接投资的增加会减少对相关国家的出口,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者从这个理论出发,阻碍进口增加的办法就是贸易壁垒,早期采用的工具是关税等直接壁垒,随着关贸总协定和WTO有关协定的实施,关税得到了较大的限制,很多国家转向了非关税等隐蔽性的壁垒。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避免出口所面临的贸易壁垒。

四是汇率水平。对外直接投资还会受到两国汇率水平的影响。Aliber和 Dunning认为,由于强势货币的升值和购买力的增加,国际投资会从货币相对强势国家流向相对弱势国家。近年来在巨额外汇储备的压力下,人民币不断升值,成为中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货币优势,这是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五是中亚五国与中国的地理距离。Flores和Aguilera研究发现,地理距离的增大,会导致语言文化差异,增加运输成本和投资管理成本,投资风险增加。所以,距离是制约对外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是吸引外资政策因素。东道国设立吸引外资政策的目的是促进本国产业的发展,同时对于外来投资者而言,该政策无疑会提高投资者的利益,因此,政策因素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对外直接投资除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自身特定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因素、企业国际竞争力等。另外,由于政治及外交的需要,许多对外投资多以援助项目形式出现,并非以经济利益或经济效率为导向。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中亚五国农业投资同样具有这些特征,尤其是对中亚五国农业直接投资,多是出于政治需要。

二、各因素对中亚五国农业投资的影响程度分析

基于2003—2013年面板数据,采用混合GLS方法定量分析影响效果的大小,得出中国对中亚五国农业投资是农业资源导向性的,中亚各国中自然资源禀赋越高、农业劳动力禀赋越高或者农业科技水平越高的国家,中国会显著性的投资于以上国家。中亚各国市场规模以及双边贸易量对中国在中亚五国的农业投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东道国吸引外资政策以及距离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

第一,中亚各国耕地面积、从事农业劳动力人口以及中亚五国农业机械数量每提高1%,将使中国对中亚五国的农业投资平均增长0.036%、0.087%、0.018%。中亚五国的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人口以及农业科技水平对中国对中亚国家农业投资有显著影响,表明中国对中亚国家的农业投资具有农业资源导向性。农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亚各国具有丰富的耕地资源和廉价的农业劳动力,同时中国具有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比如棉花栽培,节水灌溉等技术,这将会促进中国对其进行农业投资。

第二,中亚五国GDP每增长1%,将使中国对中亚五国的农业投资平均增长0.323%,这说明经济规模的增长可以促进中国对中亚五国的农业投资。这与以往一些学者的结论相一致,如cheng、程慧芳等。在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的GDP总量最大,中国对其的农业投资也最大。近几年土库曼斯坦的GDP增速最快,中国对其的农业投资增速在中亚各国中也是最大的。

第三,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双边贸易量每增长1%,将使中国对中亚五国的农业投资平均增长0.236%,这是因为双边贸易的增加会促进对外直接投资。这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遵循从商品贸易到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过程,随着农产品贸易的增加,从事外贸的企业或个体掌握的中亚各国的信息不断增加,比较容易从出口商品、建立销售子公司转变到对外直接投资。双边贸易额的增加会促进中国对东道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

第四,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汇率每提高1%,将使中国对中亚五国的农业投资平均增长0.009%,但该值并不显著。可能因为近几年中亚各国货币与人民币的汇率相对稳定使然。

第五,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距离对中国对中亚各国农业投资的影响呈负相关,但不显著,原因可能是中国对中亚各国农业投资作为一种援助形式出现,是政治需要。中亚各国设立吸引外来农业投资的政策效果并不显著,可能是样本选择的问题。endprint

三、结论

促进中国对中亚五国农业投资,充分发挥双方在农业领域的优势,可以着手从以下几方面内容考虑:

(一)利用中亚各国农业资源优势,发挥中国农业技术优势

中亚各国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以及优良的农作物品种,但其农业生产资金缺乏,生产资料紧缺,设备老化、农业机械严重不足。在农业节水技术和农产品加工领域中,中亚各国多属于灌溉农业,而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尤其水利设施落后,现有耕地灌溉能力不足。中亚国家农产品加工能力普遍都很弱,国内对于蔬菜和水果罐头、肉罐头、鱼罐头以及炼乳和调味品以及其他一些加工食品的需求都要靠进口产品来满足,农产品加工业成为了中亚各国吸引投资的重点行业,相比之下,中国具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和丰富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因此,中国应积极抓住中亚国家缺资金、技术管理和支持外国企业投资加工业的有利时机,走进中亚。

(二)关注中亚GDP增速较快的国家

中亚各国中GDP增速最快的是土库曼斯坦,其次是乌兹别克斯坦,然后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GDP的快速增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规模的扩大,基建水平的提高,这为当地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小的便利。因此,投资于增速快的国家,可以分享他们快速发展的成果。

(三)依托农产品贸易,促进农业投资

近几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双边贸易额逐步增高,农产品交易双方获得信息和经验越来越多,为对外农业直接投资奠定基础,可以考虑从农产品交易向设立子公司或在东道国直接建厂等形式转变,降低贸易管理成本,进行直接农业投资。

(四)建立对中亚五国风险的防范机制,确保对外农业直接投资的安全

在中亚五国中,不稳定性因素依然存在,尤其是个别国家社会政局动荡,构成了中国对其农业投资的直接威胁。为保证投资安全,需要在投资前对东道国的政治风险进行评估,对中国企业来说,为了获取必要的原材料,避开东道国所保护的农业产业,能够以较小的代价获得利益,在无可避免的情况下,应该建立必要的风险防范机制,定期进行评估。借鉴已有经验,一方面,建立海外直接投资保险制度,实现风险的转移和分担;另一方面,通过WTO等有关国际组织协定的保护,或者签订双边多边协定,形成完备的风险防范和保障体系。

篇5:中亚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形势分析

2010-05-16 | 作者: 刘国忠 | 来源:国土资源情报 |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亚各国有色金属、贵金属的矿业经济、资源潜力、矿业政策,以及国情、地缘政治等形势和特点,提出了在中亚从事有色金属、贵金属勘查、开发的有利条件、存在的投资风险以及应对风险的对策。关键词:中亚有色金属 贵金属 勘查 开发

中亚各国是地处亚洲腹地的内陆国,与我国新疆西部紧邻,多为平原和低地。其东北部、中部和南部分别分布的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均延入新疆;其自然地理气 候情况与我国新疆大体相似;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较完备、发达,与新疆有多个口岸和多条运输线相连。各国政治较稳定,经济发展基本平稳。前 苏联解体后,各国推行的市场经济和私有化已全面完成;近年来,各国政府积极引进外资,发展采矿业,加快实现经济多元化,为外国矿业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由于地缘关系,新疆与各国的官方及民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趋密切,相互的包容性日益显现,共同发展的愿望日趋强烈。这些因素都为到各国从事矿业开发者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中亚矿产资源形势

1.中亚地区地质工作程度高,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中亚各国地质研究程度较高,除新生代地层覆盖的地区外,几乎全部进行了1:50000地质测量,重要成矿区带已完成1:50000或更大比例尺航磁和重力测量等物探勘查。在一些成矿远景区还进行了中一大比例尺深部地质和地球化学测量。主要开采矿区基本完成了程度较高的勘查评价,对重要成矿地段也开展了综合研究。地质矿产成果可信度高,这为到此进行矿产勘查、开发决策提供了相对较为可靠的基础资料。

中亚各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已发现了众多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床,其中部分已投入开采或成为后备基地。这些矿种中重要的有:钨,储量占前苏联第一;铬,占世界第二;金、铜、铅、锌、钥,探明储量居亚洲第一,处于世界前列。这说明该地区是聚集上述矿产并形成大型、特大型矿床的的重要地区。该地区有色金属开采和加工业位居前苏联前列,而且多个已开发的矿山已形成了多家大型采选冶企业,这些企业和设施为后续矿山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生产配套环境,缩短了生产基建周期。

2.中亚地区是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产的富集成矿区带

中亚各国已发现的有色金属、贵金属重要矿床,其主要成矿类型都是目前世界上已形成的大型、超大型矿床类型。如产于哈萨克斯坦的科翁腊德超大型斑岩铜矿床(是世界十大斑岩铜矿床之一),阿克斗卡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热兹卡兹甘大型砂岩型铜矿,捷克利层控型超大型铅锌矿,上凯拉克特网脉型和阿克恰套石英脉一云 英岩型大型MO-W矿床,产于蛇绿岩中的肯皮尔赛超大型铬铁矿床,火山-沉积型尼古拉耶夫大型铜锌矿床。乌兹别克斯坦与黑色含炭碎屑岩有关的穆龙套金矿,吉尔吉斯斯坦的查尔库拉、库姆托尔金矿等均为大型超大型矿床,还有吉尔吉斯斯坦的层控热液型海达尔大型汞—锑矿、琼利—伊大型汞矿,特鲁多沃耶热液交代型大型钨、锡矿。

上述特征反映该地区不但有这些优势矿产的聚集分布,而且分布的是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的优越类型。

从资源潜力和找矿前景看,本地区分布着世界重要的有色金属、贵金属成矿带,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分布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阿尔泰成矿带:以产火山一沉积型多金属块状硫化物矿床为主,并多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山区阿尔泰成矿带:产火山一沉积型铁矿(霍尔宗Fe一Mn矿); 扎尔马一萨吾尔成矿带:产斑岩型铜矿、铜镍矿、稀有金属矿等;成吉思一塔尔巴哈台成矿带:以产斑岩型铜矿、火山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北巴尔喀什成矿带:以 产晚古生代斑岩型铜钼矿为主,分布有超大型科翁腊德斑岩铜(钼)矿床;南巴尔喀什成矿带:产层控型铅锌矿、斑岩型铜钼矿及陆相火山岩型金矿;科克切塔夫成 矿带:产岩浆热液型大型锡矿床,热液型网脉状大型超大型金矿、矽卡岩型钨矿,与碱性岩有关的稀有稀土矿、热液型铀矿等;热兹卡兹甘成矿带:产砂岩型铜矿; 卡拉套成矿带:产层控碳酸盐型铅、锌矿;南乌拉尔西缘成矿带:产与蛇绿岩有关的铬铁矿,如肯皮尔赛超大型矿床为世界第三大铬铁矿矿床。

(2)分布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重要成矿带:库尔干特伯-纳伦Au、Fe、P玩Zn成矿带:产沉积变质型铁矿(以杰特姆特大型铁矿为代表)和炭质页岩型金矿(以库姆托尔超大型金矿为代表);扎尔达雷一阿克希拉克Hg、Sb、Sn、W、Au成矿带:形成的代表性矿床有层控热液型海达尔大型汞-锑矿、琼科伊大型汞矿、热液-破碎带型萨瓦亚尔顿含金锑矿、热液交代型特鲁伊沃耶大型锡矿等。

(3)分布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重要成矿带:库拉马晚古生代Cu、Pb、Zn、Au、Ag、Mo成矿带,分布有黑色岩系的层控型超大型穆龙套金矿田、阿尔马雷克超大型斑岩型铜矿田;布坎套Cu、V、Au、Ag、u、Pb、Zn、W、Sn成矿带的火山沉积-热液型乌奇库拉奇超大型铅锌矿床。

(4)分布于塔吉克斯坦境内的重要成矿带:库拉马-费尔干纳铅、锌、银、铜、、铁、萤石、煤、石油、天然气、岩盐成矿带和层控型大卡尼曼苏尔超大型银矿等。

综上所述,中亚地区分布着众多的、且具有极好找矿潜力的色金属、贵金属成矿带。

二、中亚各国矿业投资的政策环境

虽然中亚各国在前苏联解体后政治已趋于稳定,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仍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局面,矿业方面存在以下问题:①现有设备的升级换代和基础设施的更新困难,继续进行新矿床的勘探工作难以完成;②前苏联时代发现的高品位矿床已开采殆尽,余下来的是低品位的资源,几种主要的矿种铜、铬、金、铁矿等均面临着经济可采储量趋于枯竭。如果改善其目前的资金投人等条件,可以预见在短期内其矿业经济将得到很大的发展。针对上述这些问题,中亚各国也在矿业方面制定了优惠政策。

哈萨克斯坦于2003年颁布了新的《投资法》,规定了政府对内、外商投资的管理程序和鼓励办法。国家通过政府授权机关—哈萨克斯坦工贸部投资委员会,鼓励投资流向优先发展领域,并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优惠政策。根据新的投资法,对外资无特殊优惠,内、外资一视同仁。

吉尔吉斯斯坦政府为改善投资环境,积极鼓励和吸引外资对本国的投资,2003年 正式颁布《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投资法》,该法对外国投资者有利的方面有:享有国民待遇、经营自由权、投资者可自由支配一切合法所得、可将利润和工资自由汇 出境外,并提出了永远保护投资者,保证不歧视外国投资者,保证不没收外国投资,保证对非常情况下造成外国投资者的损失予以赔偿等承诺。2004年以来,吉尔吉斯斯坦对各国投资的吸引比较强烈,反映了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及措施发生了积极作用。

塔吉克斯坦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并将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放在加强与 国际社会合作等方面。塔吉克斯坦建立了自由经济区,对外商投资给予关税优惠和免税,保障外商将外汇汇出境外的权利和外商的人身安全,外国投资人可参加塔吉 克斯坦国家财产的私有化,长期租赁塔吉克斯坦土地,投资矿山开采业的外国投资者可享受长租赁期的优惠等。塔吉克斯坦还保证外国投资及财产不受侵犯。

上述表明,中亚各国对进人该地区的矿业投资持积极和鼓励的态度,投资环境较好。

三、在中亚各国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应遵循的原则和战略目标

1.遵循原则

投资矿产开发应本着睦邻、亲善、富邻精神,坚持平等、互利、互惠原则和遵守国际矿业市场的规则,这不仅是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促进中亚地区的区域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促进中亚各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全、人民幸福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投资中亚各国矿业市场的谈判中,要本着公平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遵循国际矿业市场规律的原则,互信友好团结原则,共同发展双赢的原则。只有在坚持和遵 循以上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才能促进双方的经济协调发展。政府与企业要密切“协作”,要为企业制定资源战略和规划,提供优质服务。企业要善于执行这些规划,服从于国家利益,同时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只有政府服务到位,企业才能够或敢于介入国际矿业市场,国家利益与企业自身利益才能得到最大化。

2.战略目标

为了逐步实现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的总体目标,必须采取国家行政、经济、科技、法律等手段,从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健全法律法规、制定优惠 政策、开展资源外交等方面,切实保障我国的资源安全,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目前要以睦邻友好投资环境为基础,以“走出去”和“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指导,以我国急需和短缺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为起点,以科技交流与合作为平台,进行项目投资,逐步加大对哈萨克斯坦的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力度,在不久的将来把中亚建成我国最可靠的矿物原料以及初级矿产品加工供应基地。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亚地区在我国的安全战略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从矿产资源角度看,我国周边地区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中亚地区的矿产资源对我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以作为我国经济建设所必需的战略资源基地,有效保障我国资源安全。

四、在中亚各国从事矿业投资的风险与对策

虽然中亚各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但如何在这些国家顺利开展矿业投资,则是每个投资者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首先必须了解这些国家政府对相关产业颁布的政策和法 规,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必须谨慎对待。我们必须采取的策略是稳中求发展,其目的是更好地规避经营风险,减少中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不慎造成的经济损 失。企业到国外投资开矿是一种纯粹的企业行为,主要是由市场需求引起的,目前也开始受到国家的重视。但随着国外开矿的项目数量大幅增加,企业如何避免其中 的风险,需要引起重视。国外开矿要对矿产资源风险、政治环境风险、法律风险、经营风险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1.政治经济环境风险

中亚各国独立初期,国家推行工业项日私有化,建立国民经济市场管理机制的方针,大部分大型矿山开采企业在1997年之前完成了所有制改革,资本开始流向经济效益高的部门。各矿山企业在独立以后虽然经历了所有制结构改组,但生产一直保持发展势头。目前,开采业实际上均转为私人经营。这虽然有经营灵活的一面,但也存在经营随意、企业信誉是否可靠的问题。

根据中亚各国宪法,地下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投资商可以签订地下资源利用合同,享有一定时间的矿山使用权。但这些国家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家政策存在需要调整的因素较多,要注意其政策的不连续性风险。

目前,虽然中 亚各国政局较稳定、经济已经复苏,但在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较差的地区进行矿业开发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的开矿附加成本过高,给企业经 营带来压力,要考虑可能存在的政治经济环境风险。在国外开矿的前期调研等工作一定要先行,头脑一时发热就去开矿的企业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2.法律风险

在过去20年里,全球大型企业兼并案中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低于50%。具体到中国,则有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这其中很大一部原因就是法律风险。一般来讲,在法律体系健全的国家开矿风险相对较小,在经济落后、法律建设不强的国家则风险较大。此外,采矿业对环境污染较大,企业开矿时必须特别关注中亚各国的资源、环境保护法律,规避风险。3.汇率风险

在境外开矿,出售的产品以美元计价向国际市场和中国市场销售,而成本支出则以所在国的货币计价,当所在国货币与美元的换汇率出现变化,所在国货币升值时,矿石成本就会增高,企业经济效益将会受损。目前国内企业国外资源类投资多为国家政策银行贷款,融资途径较单一,以人民币贷款方式融资面临的汇率风险更大。

4.人力与技术风险

在边远地区开矿,首先需要收集矿区地质资料,并对地质资料进行判断分析,搞清楚资料的时间、地点、编制单位,对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做出准确判断;其次,采矿需要雇佣大量劳工。然而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地质勘查技术以及人才资源上存在明显劣势,这给他们的经营带来不小的风险。即便是大企业在技术上过关,也要面临雇工短缺的问题。

5.应对策略

首先,要搞好与当地政府和所在国合作公司的关系。他们是主人,许多事情需要通过他们解决。中国阿克纠宾斯克公司的经验证明,与对方合作既要照顾到当地的利 益,又不能一味迁就。特别是在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时,要努力突破他们的传统思维定势。只要经济效益上去了,对方员工收人增加了,中国的管理方式是能够为 他们所接受的。

其次,中方与外国公司的关系也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有条件时,要利用海外合作组织的经济职能,开展多边合作,这可以减少在某国单独经营的困难。

篇6: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中亚地区是指与中国新疆接壤或邻近的原苏联的5个成员国,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签署,宣告上合组织正式成立,除了乌兹别克斯坦,其他四国都为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随着上海合作组织合作机制的不断完善和中国政府推动企业“走出去”力度的逐渐增强,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二、中国对中亚国家投资水平分析

通过2003-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据整理,如表1所示:2012年以前我国对中亚的投资流量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2012年以后迅速减少,2003年我国对中亚的投资流量是610万美元,2012年已经超过30亿美元。而我国对中亚的直接投资存量呈现出持续增长趋势,只是增速逐年缓慢,2005年的增长速度最快达到364.61%,2003年我国对中亚的直接投资存量是4409万美元,2009年突破20亿美元,到2014年已经突破100亿美元。

而我国对中亚投资流量和存量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我国对哈萨克斯坦投资,但从2013年我国对哈萨克斯坦投资流量开始减少,2014年我国对哈萨克斯坦的投资流量仅仅占五国投资流量的6.35%,而我国对中亚地区的投资存量中哈萨克斯坦一直占据首位;五个国家中对土库曼斯坦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波动幅度较大,2003-2005年连续三年对土库曼斯坦的投资流量占比都是0,2010年所占比重达到76.48%,对其投资存量的比重由2006年的0.04%到2010年的22.57%;除了2014年对乌兹别克斯坦的投资流量达到28.63%,对其投资存量和投资流量的比重整体趋势最为平稳,而我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的投资流量和投资存量都存在较小波动幅度。如表2所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对中亚的直接投资形成以哈萨克斯坦为重点,投资范围扩及其他四个中亚国家的格局。1997年我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3亿美元竞购了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斯克油气60.3%股份公司的股份,标志着我国对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正式拉开帷幕。我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方面,石油和铀矿资源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天然气资源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哈萨克斯坦,电力资源投资主要集中在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

我国对哈萨克斯坦的投资几乎涉及所有产业,大型企业的投资主要有采矿业、制造业、地质勘探业、金融业、建筑业,中小型企业对哈萨克斯坦的批发零售业以及制造业也有直接投资,我国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最成功的项目就是中哈石油管线。我国对吉尔吉斯斯坦的投资虽然也分布在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工程承包、农业、建材、服务等多个行业,但仍然是以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为主的,比如:中吉乌公路吉境内段修复、阿莱盆地石油勘探开采、在吉铁矿、锡矿、金矿勘探开采项目。乌兹别克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点国别,并且我国对乌兹别克斯坦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的投资项目主要有乌斯秋尔特、布哈拉一希瓦、费尔干纳以及咸海等四个地区。我国对土库曼斯坦的投资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双方近年来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尤为突出,并且中土天然气管线的建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近年来,中塔经济技术合作逐步深化,一系列大型合作项目已启动实施,包括杜尚别—恰奈克公路、500千伏南北输电线路项目、沙尔—沙尔隧道项目、塔—吉边境公路修复项目、阿尔登—托普坎铅锌矿项目等。

三、促进我国对中亚国家投资的措施建议

第一,在稳固与其他四国投资合作的同时,加大对土库曼斯特的投资力度。虽然我国对土库曼斯特的投资发展较快,但是对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土库曼斯坦的投资项目很少,距离我国与土库曼斯坦签署协议要求的300亿立方米输气量相差甚远,所以应该加强与土库曼斯特油田企业的合作,保障我国境外能源的供应条件,同时将非资源、民生领域合作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着力,逐步将非资源领域合作作为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

第二,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有效的资金保障系统。我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起步较晚,有些企业会面临因扩大规模资金不足的问题,而我国企业缺乏这方面的国际化经验,所以应该与大型综合性投资机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加快区域内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的步伐。

第三,发挥新疆等西部地区优势,促进地方间经贸合作,深化各国企业实体的交流与合作。新疆在我与中亚地区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新疆等西部省区的区位优势,推动新疆与各中亚成员国的合作,支持新疆建设我国向西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商品中转集散地、进口能源资源的国际大通道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的相关工作,帮助和支持新疆与中亚地区开展经贸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中国投资指南网.http://www.fdi.gov.cn/

[2]朱瑞雪,刘秀玲.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分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4(6):568-569

[3]李钦,许云霞.中国对中亚地区投资现状及其比较分析[J].商业经济.2012(7):2-3

上一篇:建始县景阳集镇特色民居建设简介下一篇:信息工程学院优秀团员入党推荐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