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教学设计和反思

2024-08-21

继续教育教学设计和反思(精选8篇)

篇1:继续教育教学设计和反思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读讲议演讨论等多种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师:我们历史课本上的文字是什么字?生:汉字。师:想一想,在没有文字以前,人们靠什么来记事呢?生:结绳记事,特殊符号等.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文字的演变。

二、讲授新课:

(一)文字的演变

师:展示陶器上的符号若干图片,并回顾:半坡彩陶上的刻画符号是我国早 期文字的雏形这一知识点。生:阅读课文一起来了解甲骨文 师设计问题:你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 生:按教材内容回答。

师补充:在已考证的甲骨文 中,37%的字属象形文字。除此之外,指事、会意、形声等今天主要构字法,甲骨文中都已齐备。这些构字法同后世文字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说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我们今天汉字的基础。

师过渡: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此后又出现什么文字呢?

生:有金文(铭文)、大篆、竹简、丝帛等。师:引导学生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

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美,陶冶情操,同时对文字字体演变有一个简要的了解)。这里要特别强调文字的演变和书写工具的演变过程:

字体的变化: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书写工具的变化:甲骨、青铜器、竹木简、丝帛、纸

师小结: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字体在进行不断的演变,向着简明、快捷的方向发展。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学生看书找出这一时期的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1、天文:教师结合教材进一步讲解:

强调一:夏朝的某一天,天突然黑下来,百姓吓得四处躲藏,官吏乘做马车没命的狂奔,为什么?

生:因为发生了日食。古代人不懂科学,所以才四处躲藏。老师补充相关知识。(日食,月食现象。)

强调二:“(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1997年3月9日,在我国新疆北部发生了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日全食发生时正好是天亮之际。据你猜测,这是什么现象呢?“天再旦”是何意?你会从1997这次天文现象中得到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是日食。天再旦指的是天亮发生了两次。这说明我国古代丰富的天象记录是宝贵的科学资料,运用现代技术研究它,能够取得重大的成果。)

2、历法:

师过渡:随着对天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发展起来。生看书总结古代历法的发展过程:

师设计问题:这些发明都与什么有关,你认为这些成就是怎样发明的呢?——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由于农业和气象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古代农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累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由此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能说明科技是生产发展的最有利的推动力。

师强调:夏朝的历法的出现、商朝历法逐渐完备、战国24节气便于安排农业生产。

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历法和24节气,并深入思考它们的作用,课下继续搜集24节气的谚语。

3.医学:学生看书“认识”扁鹊,可以通过表演看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1.关于屈原

展示屈原图片说说屈原的故事,激发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读书的好处,激发学生阅读课外知识的兴趣;

欣赏屈原的诗歌了解屈原的贡献;

小组讨论体会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并从中受到启迪2.关于编钟

看教材彩图,让学生听《编钟乐曲》品味优美的音乐,体验古典音乐之美。并了解相关知识。

三、总结认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呢?对于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了解 ?你打算怎样继续去了解呢?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四、作业:课后练习、基础训练。随堂提问。

板书设计: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一、文字的演变

字体的变化: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书写工具的变化:甲骨、青铜器、竹木简、丝帛、纸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日食、月食、天再旦;

夏历、商朝历法逐渐完备;战国时24节气。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楚辞 整套编钟

教学反思

本课涉及范围广,知识点也特别多。但也有很多有趣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照本宣科,一定索然寡味。所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让学生阅读教材寻找知识点、看图片、讲故事、表演、讨论等等。从头到尾贯穿了学生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教师对重难点问题的把握要恰到好处,并且要突出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如文字的演变以及书写工具的变化,是两条既平行又交叉的线,学生容易混淆;历法从夏历出现到商朝逐渐完备到战国的二十四节气便于安排农业生产,都要特别强调,学生才有印象。

三是充分挖掘利用教材内容。一般情况下,小字内容都让学生自己看,但这一课的小字部分都是很丰富历史材料,通过分析材料再得出历史结论,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四是注意知识的融合。比如端午节与夏历,相关的公历、阳历、农历、阴历;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的对比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这样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不足:一是课件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不够好,往往是展示的东西多了,讲和记的时间就少了。二是板书设计,因为内容多,头绪多,还可以寻找更好的方法。

篇2:继续教育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和反思篇一

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回顾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的感觉还比较满意,几个曾经学习上无所谓的孩子对语文感兴趣了,对于语文学科来讲,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大部分同学进步很快,让我感到自己平时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回报。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不错。

一、以赏识的教育唤醒孩子的自信心。

有了兴趣,没有信心也不能在学习上有大的突破。一些孩子之所以成绩差,因为其在学习上没有成功的信心。因为很多老师课堂的目光多停留在优生身上,提问时不注意,好不容易给个机会学困生生,可能是道难题,只会让其丢脸,没有成功怎会开心?我提问会根据难度来,简单的让学困生回答,正确率自然高,赞美的语言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常常喝一肚子蜜,精神爽,信心自然上去,他不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脑子不如人。即使答错了,也要找个理由夸一夸。我就是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眼里,大家都一样,只是态度不同造成成绩的差异。态度改变,成绩一定进步。

二、夯实基础知识,抓实基本技能。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夯实基础,学生的语文成绩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虽然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旧不能忽视。这个学期,我要求学生从把字写认真、清楚开始做起,明确了学生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平时加强了生字和新词的听写,从源头上堵住了出错的概率。其次,分阶段、分内容注重了对语文基础的回顾和复习,如:结构相同找词语,修辞手法、改病句、缩句的操练,名言警句的积累、重点句的理解、把握课内外阅读、加强了写日记和即席作文等。此外,对于语文的作业,要求上课专心,不懂多问,力求掌握于课内。在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精讲精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抓好各单元的过关,从字词、段落到篇章,要求学生逐个过关。

三、重视学法指导,注重积累,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学科尤其重视知识的积累,我曾多次告诉学生,语文课上,老师讲了再多的方法,如果自己不去记忆,课外不去大量阅读,积累好词佳句,是无法写出的好的文章来的。优生为什么经常有玩的时间,可成绩却不错,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学习最重要的莫过于是学习方法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老师重视了学法指导,学习效率将会大面积提高。首先,我要求优生小结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在班队课中介绍给大家,其次,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专心听课,及时作业,认真复习,平时要学会思考找规律学习。最后临睡前好好回顾当天所学,到双休日再重新温固知识。要求背诵的课文,诗词,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的成语,都必须熟练背诵,当然,如果不愿意背诵,还可以选择反复地抄写。背诵或抄写,可以自己选择,目的只有一个,牢记于心。数学老师常说举一反三,语文一科中有些题同样如此,同一知识的测试,有很多种方式,老师平时加以训练,学困生才不会再考试中束手无策。如把转述的话变成引用的话,那么又怎么把引用的话变成转述的话呢?人称代词怎么变化,意思才不会变化,练习多了,学生自然就有感悟了。

语文教学因为其学科的特殊性,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一桶水。因为工作量大,我感觉自己的阅读还不够,特别是理论书,下学期还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教学,才能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和反思篇二

体育中考临近,我的初三体育教学工作马上要告一段落了。我们正用最饱满的状态,迎接体育中考的到来。20____——20____学年度,在领导的信任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下,我第一年从事初三体育教学工作,体验了从2011年九月到2012年5月中考体育的二百多个日日夜夜,其中有劳累、辛酸,更有感动、欣喜,回顾近一年的工作,历历在目:

一、远眺初三体育——我与初三结下缘

第一次带九年级的体育,带了六个班,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学校的要求和学生较弱的身体素质,毫无初三体育教学经验的我无数次陷入沉思,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如何把体育成绩尽快提上去?如何让体育成为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我开始制定短时间提升教学能力的计划:第一,多听课、多问;第二,多看书,多上网查;第三,多与班主任交流;第四,多反思自我。单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教学能力的提升关键是得益于体育组良好的教研气氛,我和体育组的老师在一起集思广益为中考体育第一的目标不懈努力,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课下我不断向其他学校的老师请教各项技术的重点,时常上网学习初三学生体育训练的方法,经常翻阅运动训练的书籍,短暂的一个多月里,逐渐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也渐渐的被学生勇于吃苦、刻苦拼搏的优秀品质感染了,正是由于在这种良好的教研氛围和几位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尽快的融入到了初三教师团队。

二、接近初三体育——我与学生快速成长

从九月开始上课,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可以说是整个初三学年最辛苦的阶段,由于以前没有接触过初三大强度的训练,个别学生的抵触心理很强,反映在课堂上就是纪律较散漫、量和强度无法完成,这就需要教师要有很强的责任心,面对懒散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严抓课堂纪律,向课堂要效率。为让学生们尽短时间进入初三体育训练状态,我不断与班主任交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与个别学生谈话,了解学生心理,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考体育,体育在中考当中起的什么作用,我们中考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中考能拿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养成健康锻炼的好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的种种努力逐渐的感化了学生,教学秩序变得井然有序,我这里体会最深的就是虚心与努力,我和学生朝夕相处、共同练习,奋进让我们迅速的成长起来。

三、感悟初三体育——我们不懈努力

寒假结束之后,初三体育的训练逐渐由量向强度过度,男生1000米的时间满分在3分30秒,女生800米的时间满分3分24秒,最紧张的是男生的单杠,本来就是难度很大的项目,加上学生在寒假期间缺乏自主训练,所以成绩不尽理想。而假期前成绩还可以的1000米和800米也有所退步了。所以大部分同学表现出来的就是没有信心,每当我宣布时间,学生们总是感叹完不成,“第一,慢点没有关系,一定要让学生由信心;第二,要给学生建立必胜的信念”。共同的学习中,我与孩子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我不断的鼓励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在不懈的努力。

四、欣喜初三体育——我们拼搏过不后悔

为迎接中考体育的到来,我们更是事无巨细,从前一天晚上学生的睡眠到应考早晨的饮食,从交通运动量的调整到学生着装等等,面面俱到。今天,面对所有的学生,我们召开了考前动员会,当我站到队伍前与学生共同回忆一起拼搏的日子时,我的喉咙时常哽咽,面对着我挚爱的学生们,为他们动员,为他们打气。从学生亢奋的情感中,我已看出学生必胜的信念,我们又一次强有力的见证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班主任的大力配合、初三体育团队的无悔付出、学生们的奋力拼搏。

五、回味初三体育——我们不会忘记

曾有这样一句话“没有带过初三,不能算的上真正的体育教师”,因为初三体育教学有其特殊性,那就是把训练教学化。我在近一年的初三体育教学中收益颇丰:

1、使我增长了运动训练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让我深刻的体验了运动训练的原则和方法。

2、提升了我的学生管理经验,提高了与学生的交往能力。

3、提高了我专项技术技能。

4、拓展了我的教研思路,提高了我的教研水平。

存在的不足:

由于第一年担任初三体育教师,我清楚到感到自己在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

1、专项技术技能的熟练度和把握程度不够准确。

2、初三学生的管理经验方面还有待提升。

3、初三体育教学的安全预案有待完善和加强。

改进方法与措施:

1、积极主动的学习三项技术的教学,多进行三项练习,感悟、创新教学方法。

2、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努力使教学内容衔接紧密,向课堂要效率。

3、多与班主任交流,学习班主任管理学生的好点子、好办法。

4、总结分析教学中的安全隐患,降低伤害事故发生的概率,认真学习教学安全的法律法规。

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和反思篇三

今年我再次担任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三年级是一个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阶段,也是一个在小学阶段较为关键的一个年级。因为三年级是个过渡时期,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转变,教学目标也有了新的变化。如何来上好三年级的语文课,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教学

在教学方面,我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现行教学的总体思路,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教材中的32篇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我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就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

二、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他们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他们写读书笔记。一能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有时提出的问题,老师也会觉得束手无策。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我认为平时应该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

篇3:继续教育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人的世界观, 培养精神上充分发展的有理想有信念的人”。语文学科的教育亦如此。然而事实上, 长期的应试性教育、功利性教育、重工具而轻人文的教育, 使得语文的教育出现偏颇, 甚至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方面, 而忽视了情感方面的教育。

一、当前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缺失

(一) 长期以来, 情感教育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被边缘化。

传统的语文教育,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影响, 教育者认为课堂教学是纯粹的智力能力教育, 教师在课堂上侧重的只是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 很少涉及情感教育。这必然造成受教育者情感世界的荒芜、个性的残缺不全, 也必然导致他们综合素质体系的不完整。“教学生学语文, 伴随着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 须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 认知教育只是其中之一。

真正的语文教育理应是认知活动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统一。由于应试教育考试指挥棒的指引, 也由于情感教育的操作与评价较难把握, 因此, 大部分老师教学过程关注的只是知识点的讲授, 而对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情感内容浅谈辄止。这种边缘化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学生情感的淡漠和道德的缺失。

(二) 情感教育过 程中 , 教育 者 并 未 能 结 合学生的生 活 实际进行情感灌输。

如果教育者自身的情感不足以感染被教育者, 学生的情感世界自然不会因为学习了课文而得到改变或升华, 学生将仍然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而学生的判断往往有失偏颇。

“在钻研教材时, 教师须努力把握伤口内在的思想感情……步入作品描绘的境地”。自己有了真切的感受, 教学时才能“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才能真正打动学生。因此, 真正的学生情感缺失原因应该是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二、语文教育必须担负起情感教育的责任

情感教育必须是完整的语文教育的一部分, 它通过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与学生的情感能力, 促使学生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一门学科, 语文教育者必须担负起情感教育的责任。没有情感的教育活动是苍白无力的, 缺乏情感教育的语文更是空洞而乏味。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学中情感的魅力呢?

(一) 创设情境, 发展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三个层次。

1.披文以入情, 把握文章中体现出的真实情感。

每一篇文学作品, 无不体现着作者的情感因素, 或感动, 或深沉, 或奔放, 或达观, 或感伤, 或悲凉。教师除了要讲述作品的外在知识, 还必须将学生引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或深情地朗读, 或真实地表演, 或激烈地争辩。以朗读为例, 在教学课堂中, 我们一直要求学生能正确朗读, 那么, 如何让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呢? 汉语具有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音乐美。成语大多数是四字结构, 平仄相对, 错落有致, 语言大师们借此特点写成的文章, 声调婉转, 音韵和谐, 节奏鲜明, 或吟或诵, 美感无穷。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必须让学生领会汉语音乐感的特点, 如清脆美, 声如裂帛;高亢美, 响彻行云;浑厚美, 黄钟大吕……另外, 朗读要具体结合文章, 不同的文章所蕴涵的情感各不相同。“不投入情感的‘鉴赏’往往沦为作品大意的冷漠的复述, 作品主题的冷漠的说明, 作品写作艺术的冷漠的介绍, 这样的冷漠的教学不仅使本来无比丰富、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 甚至让老师厌教, 学生厌学”。语文教师应创设各种情境, 引导学生将感情融入作品之中。

2.缘 情而自省 , 让学生从体会文章的情感中反思自我现实的情感世界。

能够引发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教师是合格的教师, 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教师必须让学生跳出作者营造的情感氛围, 思考自我的情感世界。“感受文学语言, 就是文学伤口的语言搅动了鉴赏者的情感的池水, 而鉴赏者的情感的池水又渗透进了作品的语言, 使作品的语言内涵得到补充或改造”。

3.由 己而及人 , 情感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真正具有情感意义的人。

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最高层次: 由作者的感情移情到自己, 然后由自身升华到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世界, 由简单的个人情感升华为社会情感。这是一种崇高的信仰, 一种高尚的道德, 是对生命、生活、人类的人文关怀。这并非语文教育的情感教育所能完成的, 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 构建体系 , 将 情 感 教育 真正 作 为语文 教 学过 程中 的有机部分。

1.系统性。

教育是个系统性工程, 情感教育亦是如此。在语文教学中, 情感教育不应是可有可无、随意而为的, 它应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必须贯穿于每篇文章、每节课堂之中。因此, 每个语文教师都应系统地规划教学过程的情感教育实施方法、策略。

2.持续性。

情感教育应不断地用真情感染和打动学生。“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应能抓住任何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情感的改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教育者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改变一个人的情感认识比传授知识给一个人更艰难, 因此, 必须保持这种教育的持续性。

三、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在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 情感教育已经越来越受人们重视, 大多数教育者都能理解, 缺乏情感教育的学科教学教出来的不可能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尤其是语文, “语文教学不言而喻是‘教文’, 但其最终目的是‘育人’”。情感教育是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只重认知、忽视情感的现实提出的, 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 匡正了情感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使教育目标真正指向了人的全面发展。没有情感这一方沃土, 知识的种子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唯认知、偏重认知, 培养出的将是“现代野蛮人”。教育既顾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 顾及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更不能忽视情感领域的教育。从教育的最终目标看, 情感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不仅是改善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效率的策略或手段, 更重要的是, 它本身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

其次, 从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看, 以教师为中心的分析讲解仍占领语文课堂, 而情感恰恰是语文教学中最有价值、最应重视的东西。以情感和个性完善为目标的情感教育策略, 把学生视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以崇高个性培养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并通过一系列有意识的操作, 使学生的情感借助语文阅读教学得以陶冶, 为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提供了理念的支持和实践的方略。

篇4:继续教育教学设计和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4-0068-03

【作者简介】郭晓倩,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南京,211103)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设计思考】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儿,这是最基本的道理,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东西。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说学逗唱”占据了语文课堂,文本成了课堂上蜻蜓点水的驿站,文字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各种各样的包装让语文萎缩了本性。本文即以本人执教的《春酒》一课,反思自己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设想。

阅读应该是引导激励学生思考并发现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切都离不开“文本”这个载体。我们的教学始终要有文本意识,“本”才是语文教学的根。

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秉持“素养教育”的办学理念,课堂也应该体现“素养教育”的特色。“素养教育”理念下的课堂重在展示教师和学生的素养,而学生的素养主要通过在课堂上“思考”“交流”“质疑”“解惑”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通过对“尊重、引领、协助、解放”的素养课堂的进一步探索,我决定“以学习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建立一个开放的语文课堂——抓住《春酒》中的关键词“家乡味”,以主问题为线,以朗读为重点,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反复地揣摩,细致地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浓浓的思乡情愫。

因此,《春酒》一课的教学是基于“素养教育”理念的对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一次尝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与春酒有关的人和事。

2.有感情地朗读,以声传情,品读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3.品味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怀旧之情。

二、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体会本文清新典雅、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获得美的感受。

2.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理解作者浓浓的思乡怀旧之情。

三、教学难点

体会琦君散文文笔流畅、写人传神、情浓意厚、含蓄典雅蕴藉的语言特点。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析法、自主探究法。

五、板书设计

酒味  香甜味家乡味童趣 那事母爱 那情乡情 那人民俗 那地 思乡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年俗,激兴趣,引出春酒。投影《诗经》中的诗句,文化解读。

(二)初读感知

1.师问:春酒味道怎么样?(好喝。)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自由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笔下的春酒。

学生找出描写春酒香甜的语句、“我”爱喝春酒的语句,朗读体会。

2.朗读第9小节,概括内容“自酿八宝酒”。味道如何?点读第10节,没有家乡味。

一读末句,读出怀念、向往。

(三)再读品味

1.师问:作者怀念的不仅仅是家乡春酒的香甜滋味。那么让作者念念不忘的家乡味到底是什么?

学生概括回答:母亲、童年……(板书)

2.投影:你在春酒中还品尝出哪些别样的滋味?

找出蕴含着这杯春酒别样滋味的语句,细细品味,让琦君念念不忘、心动不已的家乡味到底是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

(2)小组交流体会,教师随机点拨。

(3)班级交流,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体会:童年的“我”天真可爱、顽皮贪吃;母女之间浓浓的亲情;淳朴热情的乡里乡亲;慈祥善良热情能干的母亲。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齐读、个体读、比较读,教师范读、引读,读句子、读段落、读词语,表情读、表演读,让学生充分领略文字之美,感受浓浓情致。

3.小结:母爱、童趣、乡情、民俗……这一切凝聚成醇醇的“家乡味”,抒发出浓浓的思乡情!

再读末句,读出珍爱、难忘之感。

(四)悟读拓展

1.了解作者,把握情感。投影琦君生平、琦君的话,感受琦君浓烈的思乡情绪。

2.投影琦君作品节选:《乡思》

师朗读,感受琦君深厚的思乡情绪。

交代琦君临终遗言,再次感受浓浓思乡之情。

三读末句,读出无奈、感伤、失落、惆怅。

(五)全课总结

投影警句。琦君的这杯春酒,醇香无比,回味无穷,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郭老师也想借这篇美文告诉大家:“文字是有温度的。”写作也好,阅读也罢,我们都要学会从文字中去探寻背后的点点心绪和缕缕情意。

最后,感谢琦君,用这一杯春酒,提醒我们慢些走,收藏身边最美丽的记忆,且行且珍惜!

【教后反思】

一、语文课,读书声要响起来

朗读,是促进学生理解文章、走进作品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教师要用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读书。琦君的《春酒》一文清淡如水、温润如玉,童趣、亲情、乡情真切动人,丝丝入扣,让人回味。这样的美文更要重点抓住“朗读”这一语文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这节课上,我将朗读教学作为重点。在“品读春酒中蕴含的别样滋味”这一教学环节,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领略琦君作品的文字之美,感受字里行间浓浓的情感。

对于文章文眼所在的末节末句“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解读。我分别设计了三次朗读:初读感知,感知春酒的甜美滋味,了解有关春酒的独特习俗,学生读出句子蕴含的怀念之情;再读品味,深入品味春酒蕴含的别样滋味,学生通过对文字情感的反复揣摩,感悟母爱、童趣、乡情、民俗……这一切凝聚成醇醇的“家乡味”,抒发出浓浓的思乡情,自然朗读出末句蕴含的珍爱、难忘的感情;悟读拓展,通过拓展阅读琦君的作品《乡思》片断以及对琦君的话、生平等资料的助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琦君浓烈而无法排遣的思乡情绪。此时,学生已经能够深深体会到末节末句中作者无法言说的痛苦,对重返家乡的愿望难以实现的伤痛。三读末节,读出无奈、感伤、失落、惆怅。

反复的朗读可以领略品味到作者独特而富有情致的描画,感受到作者留念不舍的心情。以朗读为重点,多层次多样化的朗读,激活了课堂,让学生深入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二、语文课,要有咬文嚼字的文本意识

对文本的理解首先要落实到对作品字词句段的品析欣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处理好这一点,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钱梦龙曾经说过:“努力在一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语……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因此,要想把一篇文章读得透彻,关键是要找到一个适当的突破口。

素养课堂强调不能满堂灌、满堂问,要给学生思考和回味的时间。我以“让品悟语言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中心”为出发点,在“咬文嚼字”上做了很多文章。“春酒味道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你在春酒中还品尝出哪些别样的滋味?”这些提问并不是一味追求答案,而是要求学生从文句中找出依据,让学生积极地去研究文本,并且以问题为突破口,举一反三,带出一系列探究和发现。

我们鼓励本真的语文课,鼓励教师以品词酌句为基石来搭建文本理解的平台。譬如:品味“一马当先”所表现出的“我”急不可耐的心情,想象“我”的动作表情,孩子对春酒的喜爱是那样具体生动。“肚子像蜜蜂一样鼓鼓的”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背后蕴含的是孩子的可爱、天真、稚气,也能让人联想到从东家吃到西家的无拘无束的快乐。品味“母亲”的一句“但是你呀”短短四个字的读法,体会语气和语调的变化区别,揣摩“母亲”当时的表情、动作,对心理活动进行补白,引导学生小组互动、积极探究,通过“咬文嚼字”深入体会“母亲”语言背后对女儿的骄纵和宠爱,母女的依恋之情跃然纸上。这些字与词的品味,都使人感觉回味无穷,朴素朴实却闪耀着语文的本色美。

三、语文教学应适度超越文本

语文教学在立足文本的同时,还要能不固守“本本”,教师不应只是文本的传声筒。诚如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而,我认为语文教学应是灵动的。语文教师应能用自己的慧心、慧眼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依据文本的内容,富有艺术性地裁减、增删文本,实现重点突出、难点易破。一句话,语文教学在把“根”留住的同时,也应注意超越文本。

语文教学超越文本关键在“度”的把握上。语文教学适度地超越文本,是对文本内容的补充与丰富,是引领学生更稳健地步入语文殿堂的好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设计的主问题“你在春酒中还品尝出哪些别样的滋味?”给学生提供了较广阔的探究空间。学生通过初读,概括出童年、母亲以及乡亲这些具体的描述对象,教师继续从这一问题延伸出去,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所想要表达的童真童趣、母子亲情、乡情民俗等比较抽象且细腻的情致。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所在。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一旦学生的阅读有所发现,品味中有所体会,对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的最后,我补充介绍了琦君的作品片断以及琦君其人,意在让学生感受琦君内心涌动的思想情愫,激发学生课后阅读了解琦君作品的兴趣。超越点从文本中挖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对文本内容的深化,最后应回归到文本的整体学习上。适度超越文本的语文课堂,能为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

四、语文教学应努力追求学生思维的跃动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学的效果并不体现在课堂表面的喧闹与繁华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地随着教师所指引的方向沉思默想、纵横驰骋。有时语文课堂的“沉寂”也是一种“思考美”。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是思考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引领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课堂上,要根据教学目标顺势而为,巧妙引导学生往自己的方向走。注重对学生回答的点评,用精辟、到位的评价,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语文课堂随时闪现灵感飞扬的活性生成。

在深入品析《春酒》第三小节的时候,我给出了一个探究性问题:“这一段情节十分有趣,揣摩一下,‘我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试着读出来。”这一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品味这一段文字,并有了更深入的发现和解读。有学生研究发现,这段文字中“我”的心情有非常复杂的起伏变化:埋怨—欢喜—沮丧—嫉妒—释然,学生结合情节解释梳理得头头是道,并且将感情融入朗读中,读得绘声绘色。

提问要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且每一堂课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也是对语文教师提升素养的新挑战。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想让语文课有语文味儿,让“素养教育”理念下的语文课充满灵性和活力,自己必须首先深入钻研教材。

篇5: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

本人从1994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就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多数时间带两个班的语文课,当一个班的班主任。20年来,尽管工作任务繁重,但每天过得平凡而充实。虽然饱尝了教师生活的种种酸甜苦辣,但我却无怨无悔,依然守着那份清贫、那片净土和那份赤诚。在喧嚣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我心远地自偏,甘于寂寞、孜孜以求,立德立言、诲人不倦,情注教育、汗洒教坛。

一、矢志教育,不懈求索

1994年浑源师范毕业后,在大多数人忙于走后门跑关系改行或进城工作之时,我请求分配到灵丘县北部山区的史庄中学――我的母校――任教。上班当天,我走入校门后呈现在眼前的依旧是破烂的校舍,容貌依旧,我觉得只有在这所学校当教师才会让我倍感温馨与自豪。尽管工资不高,我每月总要拿出一部分订阅《国内外教育文摘》、《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报》等多种教育教学报刊杂志,精钻细研,探索更有趣、更有效、更好的课堂教学艺术、技术与方法。为弥补家贫未能参加师大入学考试之憾,利用业余时间自修了山西大学教育管理专业专科及函授完成了山西师范大学同专业本科全部课程学习并取得相应学历。算作圆了今生大学梦。1998年,撰写了第一篇论文《愉快学习探微》。所有这些付出源于我心中早已存有的一种信念,那就是,教师不能作传经布道的传教士,学生不应是接受与服从的机器,教学就是关注学生成长,师生共同发展,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成人成人才。

二、更新理念,锐意进取

2001年2月,我应聘到当时我县第一所民办初中----灵丘四中,同时办理了“脱钩”手续,决心在民办学校里打拼一辈子。在四中我担任初中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这年正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第一年,我从每月并不多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购置大量有关课标理论的书籍,学习魏书生,余映潮,王益民、李镇西、刘祥等名家教育思想。我如饥似渴地深入学习教育部关于素质教育的新思想新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深刻反 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分析教材,探究教法,以三维目标引导课程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设计教学,以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教育目的和原则,努力探索人文课堂、生态课堂、互动课堂、生成课堂、本色课堂的艺术方法。让课堂成为学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成为梦想起飞的地方。

2006年7月,我又被特聘到隆昌学校,我省下两个半月的工资购置了一台电脑,在爱人的帮助下由开关机起步开始学习电脑操作技术。从此,开始利用互联网了解当前的教研教改动态,观摩名家课堂实录,从中领悟新课标思想精髓,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大胆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同时,积极参加青年教师培训班学习、普通话培训学习、计算机初、中级知识培训学习、公修课培训学习,参加县教学业务知识讲座和校内外的教研教学交流活动。

2008年灵丘县教学交流会上我的论文《换种眼光看语文》获中学语文组三等奖。其中关于教材的三个观点“语文教材是一个引子”“ 语文教材仅是一个例子”“ 语文教材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梯子”,对语文教学的内容我提炼成四个字:“知”、“情”、“理”、“美”,独到精辟的见解受到评委高度评价。2010年在我校首次作题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漫谈》的语文教研交流讲座,阐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新课程思想理论体系下的教师和学生要重新定位”“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其核心理念”“课本不再是教学的唯一,它仅是个引子、例子、梯子”“语文教学抓四点:知、情、理、美”。其中的观点让与会教师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受到了校长肯定和赞扬。2010年1月在《灵丘教育》发表《素心从教》,2013年我作了题为《自主互助、赏评结合作文教学法》专题讲座,并在《灵丘教育》上发表。同年12月我的论文《让阅读嫁给写作》在山西省一级期刊《新课程》上发表。

从2010年起,我开始网购了像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印度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育就是解放心灵》、刘祥老师的《语文教师的八节必修课》和陕西师大高志华主编的《中学生作文学》等教育著作。开扩视野,大大提高了教育理论修养。这些阅读和钻研让我在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新时期,占领了思想高地,在未来的教学改革大潮当中搏风击浪,敢立潮头。

从2012年9月开始,我担任学校初中部年级组组长兼语文教研组长职务,受校领导的信任和重托,我顿感责任重大,更加深入钻研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理论,有意识地写教育教学论文,既提高自我理论修养,又可胜任指导帮助青年教师重任。先后草就了《关于人文课堂的研究》、《关于生态课堂的探索》、《课堂教学的度》、《课堂教学的情》、《课堂的色》、《课堂的味》、《课堂的形》等教学论文。为学校设计制定了《隆昌学校青年教师三年培训计划》、《语文组集体备课操作规程》、《隆昌学校阅读教学备课、授课推荐思路》、并作了《集体备课的意义及要求》专题讲座。每学期初作好本期教研计划。学期中组织实施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和总结汇报工作,做到以研促教,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请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老师作诸如《课堂语言艺术》、《初中语文教材解读技巧》、《导课艺术》、《课堂提问艺术》等专题讲座,每月一题。定期组织全科老师观摩网络上的名师课堂和名师讲座,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理论和业务能力水平。期末作好教研总结汇报工作。我主动承担教改实验项目的公开课,坚持每学期上一节校内公开课,并根据自己制定的教改专题认真撰写教学论文。

目前,我校已初步形成了“课前自学”—“课上合学“—“课后精练”的的教学模式,让教学有章可循,扎实有效,事半功倍。

三、激活课堂,互动生成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机械接受为目的,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忽视了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的激发培养。新课标要求我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教学工作中,我以新课程标准相关理念为指导,加工教材、创新教法、传授学法。课堂既有预设又期待生成,我认为没有预设就没有引领,没有生成就没有生命。所以,导课追求“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授课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想学乐学、敢想敢说,会问会学。师生在亲切、平等、融洽的氛围中最大限度地互动于语文所特有的文化、文学、人文氛围中,师生的语文素养在令人愉悦的氛围中萌生、发酵、升华。让学生在课堂上动笔、动脑、动口增加思维广度和深度。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欣赏评点----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堂灵活而有序,互动而不浮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有力助手,教室变成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听众。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互动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人本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空内,实现全体学生充分思考,充分活动,充分发展。让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会学,越学越聪明,越学越有理想,越学越有追求。同时,注意教给学生应试答题技巧,让他们既获得语文素养,又能上考场应试,即谓之“近看考试,远看人生”。练就脚踩“应试”、“素质”两只船的本领。我的作文训练除随堂布置,借“题”发挥的小作文外,间周一次的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循序渐进,形成序列训练。既教会模仿又鼓励创新,我手写我心,大胆发挥,妙笔生文。从学生入学之始就有意培养训练学生鉴赏美文,领悟写作艺术,并由浅入深,训练学生修改,点评作文能力,在修改中习得写法、领悟作文真谛,这便是我之前论文《自主互助、赏评结合作文教学法》专题讲座中的理论方法了。

有了科学的理念支持和扎实灵活稳健的课堂教学艺术,我所带的学生的学习是在愉悦的精神享受中完成的。在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质量检测中,我所任教的学科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均名列全县前茅。

四、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些反思

回想十多年的课改实践,我发现,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最终也未能摆脱分数的束缚,教师仍须为分数而教,或者说教师仍须考虑分数的高低问题,学生仍须大量做题以期能顺利冲过中高考两大关口。我期待,改革我们的评价方式使与素质教育相统一,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既在有围墙的学校学习,又能在无围墙的学校实践历练。让学生当前学到的是生活中能用的,将来可用的,社会需要的,时代呼唤的。让学生从书山题海当中解放出来,让教师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引路人、助手和导师。让教育能造就 更多的个性各异的精英,而不是造就更多高分低能的应试机器人。

篇6:继续教育教学设计和反思

在十三年的教学生涯中,自己一直全力以赴地做好教育教学的每一项工作,认认真真地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榜样的力量,用自己的人格感化任何一位学生,让学生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跑得更稳,更有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尽早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经常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各种先进的理念,并把他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而且经常向优秀教师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优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教学实践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从教的13年,也是我不断挑战自我的13年。从一名普通老师到如今的街道骨干教师,无不是挑战自我的结晶。教学上刻苦钻研教材,虚心向同行们请教,用心积累,让“教学相长”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

2、教学实践中的合作意识。集体备课是体现合作的一个窗口,在教学中,我重视这个教学环节,同时,我也珍惜这个学习交流的机会。在和同事经过思维的碰撞后,通力合作,找出知识的最佳切入方式,制成课件,资源共享。互相研究、激励、商讨、争辩、补充、到达成共识,这个过程,有效的提高了个体学习能力,有效的激活了每个教师的思维,丰富了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我还注重与学生的合作。在教学中,对有些知识环节充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我,只是他们的合作伙伴之一,这样的合作,让我和我的学生都有很大的收获,并且,我们在这种收获中成长。

可回想起来,认真上的每一堂课真是能令自己满意的吗 ?也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还是觉得教学效果不佳呢?经过不断地反思,我觉得自己存在以下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忙于日常教学、班级管理,满足于“今天我上完课了,改完作业了,完成教学任务了。”缺乏相关理论的深入学习和钻研,对课堂中师生的高质量有效互动等问题重视程度不够。

2.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多停留在“读报刊”层次,又时常面临缺资料、没时间、少人指导等困难。不能更好的将“教学行动”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还不能完全从“教书匠”的角色中走出来,使自己成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3.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观的支配下,衍生了一些惰性思想,有时会丧失了自主意识,跟着权威走,不敢有自己的思想和声音;跟着考核走,不敢拿梦想的“鸡蛋”碰现实的“石头”;跟着教材教参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知道应该注重孩子们的素质教育可是不知不觉还是被“分数”牵着鼻子走。只注重了学生的知识点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多学习新课程理论和教学技能,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勇于探索并大胆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以不断创新,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为什么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实施正确的反思?

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其实我们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语言、巩固语言,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我们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篇7:继续教育教学设计和反思

新课程中新内容的增加,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新课程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创新为荣。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高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有超前性和独创性,不反思思维习惯中的不合理行为是不可能具有创新思维的。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现代的教学观、人才观。新课程的选择性是在共同基础上设置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选择。整个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而提供侧重于不同方向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反思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新的人才的标准,教师不再是权威,只是平等的参与者,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指

导帮助学生按要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需要课程。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组织性和协调性,己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己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发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数学的神奇世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可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

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极其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函数的认识”中,教师首先举出生活中函数关系的例子,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当中的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于变量,每个学生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学生举出很多种生活中的变量的例子。在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四个层次的问题,引发学生如何把生活中的函数关系转化为数学问题。在“描点”这一步,学生把实验中的数据落到了直角坐标系中,使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判断”这一步,用直尺去量,找出各点之间的规律,从而断定各点在一条直线上。这一步让学生体验到整个的函数关系分布的情况。在“求解”这一步,学生选择出两点,利用两点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使学生体会到可以从具体的几个点得出一般规律。在“验证”这一步,使学生体会到前三步是一个猜想的过程,通过验证,说明猜想的正确性。在这四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再如何把生活中的现象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涉及的每一步都是学生能够达到的,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获得不同的体验。

在观察、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并不是要把教师行为完全变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是要以教师行为方式参与学生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多边交流、互动的场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识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倾听和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学生一起分享感情与认识。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教育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教师要走进儿童的世界,学会从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分享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欣赏孩子们的“闪光”之处,从孩子们的单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欢乐。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合作与沟通、共同构建、推进、生成课程。相互提供支持、启迪灵感、共享智慧。在“函数图象的平移”中,师生共同画出函数的图象,在画的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没有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对画的结果师生共同评价,教师的一句“我与你们的意见一致”充分的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合作教学,师生在互动中把规律寻找出来。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对学校管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一一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只要我们用全新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不断反思教学的各个环节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就一定会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功者。

概念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数学概念是导出数学定理、法则的逻辑基础,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由简到繁形成学科体系。数学概念不仅是建立理论系统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概念教学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是以“事实学习”为中心内容的一种课型。表达数学判断的陈述句或用数学符号联结数和表示数的句子的关系统称为数学命题。定义、公理、定理、推论、公式都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命题。数学命题的教学是获得新知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基础。因此,它是数学课的又一重要基本课型。通过命题教学,使学生学会判断命题的真伪,学会推理论证的方法,从中加深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培养数学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培养数学思维的特有品质。

中学数学教学中,解题教学相当重要。因为中学数学解题方法是数学方法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习题具有教学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发展功能和反馈功能。但我们又不能把解题教学用来代替全部的数学教学内容。数学习题可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概念完整化、具体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系统,逐步形成完善合理的认知结构。通过解题教学,达到知识的应用,有利于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是采用一段原理去解释具体的同类事物,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此外,解答习题也是一种独立的创造性的活动。习题所提供的问题情境,需要探索思维和整体思维,也需要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因而可培养人的观察、归纳、类比、直觉、抽象以及寻找论证方法,准确地、简要地表述以及判断、决策等一系列技能和能力,给学生以施展才华、发展智慧的机会。因此,数学解题课是中学数学课又一重要的基本课型。

在数学教学中经常要进行复习,它的作用是巩固基础知识、加深对知识、方法及应用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对阶段学习查漏补缺,巩固提高。因此,复习课也是数学科的一种基本课型。复习课分两种一种是经常性的复习,一种是阶段性的复习含学段总复习。前者又包括新知识教学前的复习,新知识教学中的复习和新知识教学后的复习。教师可根据这三种复习的目的、作用来设计好内容和问题,为新课的运作铺平道路,并把旧知识纳入新知识的体系中,以及明确新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后者是一个教学单元或一章结束或期中、期末以及学段总复习。通常数学复习课是指这种课型。它的作用是系统归纳整理阶段所学的知识、方法以及梳理知识方法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沟通知识、方法间的联系,形成所学数学内容的整体结构,再通过解决一些综合或应用问题,训练技能,进而达到提高能力。我们认为复习课对调整教与学,特别对加强知识、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很有脾益。

数学测验或称考试是对学生数学学习阶段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一种评价方法。在测验之后,需要把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学生,这就需要有测验讲评课。上好讲评课的关键在于“评”字,而且要把它作为对教学过程的一种调控手段。切不可把测验题的解法由教师逐一讲解,让学生对一对正确的答案,而是要根据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做出评估。对学生的成功,特别是有创新的解答,应给以展示,以利鼓励和强化对普遍存在的失误和不足,可通过课堂讨论或由教师作重点的评析,以利纠正。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增加写出学习心得或对试题作变式研究的要求。并且在总的评析后再布置一些相应的练习题作巩固或拓宽,使学生得到更大的收获。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反思。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的有效性反思。在案例、案例中,与学生交流时,还有许多简要的问题,只是群答,原因在于问题的思维度不够,或是引导学生思考不够。在交流频率上也很不平衡,有多有少。在提高环节上还要考虑到给与学生思考与练习的时间。在教学中考虑到因材施教的反思。根本就是在预设过程中,要充分反思对学生基础把握情况,做到讲求实际。案例、案例中都有不顾学生基础,而是为了讲知识而讲,为了介绍方法而介绍的情况。教学过程中媒体运用的反思。案例在媒体运用上是成功的,无论是多媒体,或是传统媒体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其实在案例、中也可以借助于实物投影或是电脑课件来节省时间。案例也或以通过电脑动画来帮助学生对曲线与直线位置关系的理解。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反思。在每个案例中,更多的是注重学生与老师间的交流,很少有让学生在共同研究和探讨中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学过后再设计反思。就我校大部分数学教师,在课结束后,可能都有一些感悟即反思,但是在下次再教类似问题或解决相关题目时,还不能做到在己经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改进。通过教学后记来加强反思的情况也不多,这也是普遍存在的不足问题。对课堂教学总结的反思。几个案例中都总结都不是十分重视,课堂的结尾可能会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可以采用学生提练、教师总结的方法,也可以承前启后地引发学生探讨与思考的热情,这些都会有助于学生对所讲知识及数学能力的培养。

对教师自我反思行动的反思。教无定法,如何真正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的效益,只有在自我教学的基础上认真加以反思才行。如何反思效果更好,这也是教师值得思考与反思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加强自我的理念转变,参加适当培训,研究自我的实践,改变自我的教学。可以通过教学日志,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教后记、网络教研等方式,深入地开展教学反思,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写数学学习日记等途径,帮助自己完善教学过程。

篇8:继续教育教学设计和反思

1 教师要时刻保持知识老化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在广大学生眼里, 教师是德与才的示范者、实践者。教师有德无才, 误人子弟;有才无德, 伤人身心。所谓“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是也。首先从教师的思想方面, 应该有一种不断学习、不断更新、多方面涉猎的思想。进入21世纪, 人类将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素质教育、拓展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将成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一个人尤其是教师要有知识老化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要明白一个人的正规学历教育只是终身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果不注意继续学习和知识更新, 就会坐吃山空, 知识老化, 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终究会被社会淘汰, 这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特征。学习化社会以终身教育为基石, 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补充知识, 提高能力, 适应形势的重要途径。

另外, 教师还要从新理念出发, 认真备课, 设计出适合学生能力培养、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案。反思传统的备课方式, 在构建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对传统备课方式进行改革创新, 注重实效备课, 引导教师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对教材的集体研讨、自主课堂流程的设计、学情的调研、学生互动方式的预置、导学策略的改进、教学的反思上, 注重体现个体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提高备课质量。

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 除了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相应的生物学知识, 还要时时关注和搜集生物学甚至医学等最前沿的科学发现、科学成就, 汲取相关学科如化学、物理、数学以及计算机等基本知识、有关实验的基本操作, 加强环境生物学的学习, 使自己具备开展和指导野外实习和调查的能力。

2 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 现在的中学课堂教学虽然有所改变, 但总体上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主导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格局。由此可见, 课堂教学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这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 转变教学思路,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如通过故事的导入、问题之间的层层设疑,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对孩子们时时赞许、肯定等, 让他们感到课堂就是他们的, 他们是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轻松活跃的状态。把测验、考试与知识抢答、生物竞赛等有机结合起来, 引导他们饶有趣味地去汲取知识的营养, 去享受学习的全过程。

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充分利用版图版画、实物、图片、模型、实物投影等, 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视频、动画模拟等直观教学手段, 使学生在认知领域内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

在双休日、节假日布置实践活动为主的作业时, 也要时刻注意将用于实践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联系起来, 如办一期外语手抄报, 讲一则家庭故事, 做一次人物采访, 听一篇课文录音, 搞一次智力竞赛等。给学生搭建才艺展示的平台, 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体现快乐学习、从容消化的宗旨和过程。

3 强化德行操守, 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中国父母有一句最经典的话:“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 别的什么都不要你管。”他们认为“高分”就是好孩子, 却忽略了“低能”给孩子一生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出现只要“高分”到手, 就一好百好、一俊遮百丑的奇怪现象, 导致不少孩子无形中患上了“精神营养缺乏症”。比如遇事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吃苦耐劳、团结合作、敢于承担责任的意识和观念等, 特别是敢于承担责任方面更是欠缺。笔者认为, 一个人从小不注重责任感和德行操守的培养, 他将不会对自己负责, 未来也就不会对家庭、社会负责。笔者非常赞同台湾著名教育家高震东先生关于责任的观点:“天下兴亡, 我的责任。”生活就是由点滴小事汇集而成的, 地上有纸屑, 对不起, 我的责任, 我捡起来;黑板未擦, 对不起, 我的责任, 我来擦。古人云:“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一个人整日里对身边所谓的“小事”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长大怎能培养出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换言之, 一个人能对小事负责, 大事才敢于承担责任。而在生物课堂上有许多机会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如合作学习的开展, 各种探究活动的进行, 各小组成员真正责任到每个人, 时时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对整个团队的重要性, 感到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整个团队才能做好, 班级才能更加优秀。除此之外, 还要注重把生物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向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转变,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努力使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育方向与社会需求趋于一致, 加快人才的市场化和社会化培养力度和步伐, 以利将来向社会输送更多、更实用、更全面、更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4 实现与学生沟通方式的多元化, 关注其未来和发展

实际上, 从教育的本真来说, 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 绝不仅仅是学习知识, 还有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授课过程中, 应结合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 给予指导和帮助。通过座谈、调查、写信等方式与学生沟通, 帮助其解决初涉人生与社会时的困惑, 使他们顺利度过容易叛逆的青春期。另外笔者认为当今中国的教育与社会是有些脱离的, 学生将来到了社会要有较长的时间适应, 如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与他人的交流合作能力不强等。所以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特别在小组合作学习和实验探究问题的开展中, 采用鼓励、奖励、竞赛等各种方式方法, 尽量让所有孩子发挥他们的特长和潜能, 使每一个人都积极、热情又自信的融入到与他人的合作中, 并体味合作成功的喜悦, 将来他们就会较好的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中。因此, 作为老师, 也要不断寻求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 力图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不断提高课堂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 创新备课、学习、作业方式, 积极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能力还给学生, 把发展还给学生,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注生命, 真正激活学生的潜能, 放飞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们在短暂而美好的中学时光里, 愉快生活, 轻松学习, 幸福成长。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早年在批评美国教育领域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时就一再强调, 一定要注重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人格而又充分发展的人”, 其倡导因材施教, 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 发展特长的忠告至今振聋发聩。

5 注意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意识

中国的基础教育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成绩要好很多, 但是要比起发明创造或科学成就, 如诺贝尔奖的获得情况, 中国就差之千里。究其原因还是基础教育的欠缺:我们太注重知识的传授, 双基的落实, 没有关注或重视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我们的许多孩子小时候的理想是当科学家, 但是科学家是怎样的, 他们是不知道的, 几乎在所有孩子的心目中, 科学家都是高高在上的, 令人景仰的, 也是高不可攀的。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就要打破他们这种固有观念。结合课本中的相关实验设置, 给同学们介绍科学家们当初的设计灵感, 他们如何经过多次的尝试和失败才最终获得较满意的结果。在科学家的故事里, 侧重介绍有些发明和发现来源于他们的细心、认真和千百次的尝试永不放弃的精神, 如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巴斯特发明曲颈瓶的实验, 让孩子们建立一个观点:我也能做!在实验和科学探究过程中, 鼓励孩子们提出不同的观点和做法, 保护他们创造性的想法, 引导他们按自己的思路完成实验、探究、体味过程。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解决我国在人才培养中长期存在的“高分低能”问题。殊不知, 富有创造精神的人, 必有强烈的求知欲, 而强烈的求知欲又促使他们迅速成长为不断创造奇迹的人。

上一篇:乡镇中心校关工委各种制度下一篇:什么菜不能吃的脑筋急转弯